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19篇

时间:2022-11-11 11:10:10 来源:网友投稿

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19篇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道德与法治课堂——小学生规则意识成长的“阳光房”  作者:丁海荣来源:《广西教育·A版义务教育》2019年第10期  江苏省南京市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19篇,供大家参考。

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19篇

篇一: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道德与法治课堂——小学生规则意识成长的“阳光房”

  作者:丁海荣来源:《广西教育·A版义务教育》2019年第10期

  江苏省南京市汉江路小学丁海荣

  【摘要】本文论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实践,提出通过基于儿童立场,设计开展适切的实践体验活动;基于教育目标,实施规则意识强化训练;基于大德育观念,让学生心灵浸润在法治教育的光晕中等教学建议,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小学生规则意识成长的“阳光房”。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儿童立场大德育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A-0143-02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作为公民行为的普遍规则,是社会运行的刚性底线,蕴含着社会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要求。《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要初步了解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重要法治理念与原则,以及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须的基本法律常识;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养成规则意识和遵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这些规定为培育学生法治观念、树立学生法治信仰奠定基础。如今,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科,承载着崭新的教育理念,已步入学科教学正轨。这门课程尤其重视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对法治教育的要求,凸显规则意识教育的内容,促进儿童法治观念的生长与发展。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做才能实现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让法治之光照亮道德与法治课堂,并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小学生规则意识成长的“阳光房”呢?

  一、阳光照童心:基于儿童立场,设计开展适切的实践体验活动

  儿童是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的中心,也是目的指向。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儿童的成长是教育的终极价值所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所有的方法、手段、策略,都应该契合儿童的天性与需求,促进儿童生命的拔节。基于“为儿童的学习”教学主张,道德与法治课应以“适切的实践体验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我们遵循“儿童参与”的基本原则,让课堂教学契合儿童的视角及成长需求,驻守儿童立场,开发和研究适合儿童成长的教学资源,设计和开展适合儿童的体验活动,把规则意识的种子播种在儿童的心田,为其法治意识的发展奠基。

  例如,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花儿草儿真美丽》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种植的不易和乐趣,了解植物养护的小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花草的爱护之心,为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做好铺垫。课前笔者就布置学生尝试种植、管理、欣赏家里的小花小草,然后在课堂上开展种植经验交流,继而一起动手种绿植。学生在种植的过程中兴趣盎然,非常细心地打理着每一片绿植。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儿童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得到了培养。这时,笔者趁机利用课件展示公共场所生机勃勃的花草树木,展示人们对它们的欣赏。在实景实情的引导下,学生产生了共情,也深刻理解了公共场所的花草和别的设施需要每一个人珍爱与呵护,认识到这就是规则和公德。

  这样的道德与法治实践活动建立在儿童自己体验的基础之上,避免了教师枯燥的说教,切切实实地滋养着儿童的心灵。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儿童在实践中体验规则、修养品德,规则意识的种子便能在童心里生根,在阳光下发芽。

  二、阳光助成长:基于教育目标,实施规则意识强化训练

  儿童规则意识的形成,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大。美国教育家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不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单独决定的,而是由它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来决定。在日本,儿童从小就必须学会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种教育模式是把成人社会的规则和要求渗透和贯穿于儿童成长的全过程,使儿童学习成长的过程变得社会化,有利于儿童早期就树立规则意识。所以,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应该是在正确的儿童观观照下促进学生规则意识形成与发展。儿童是幼苗,规则是阳光,光合作用越强,树叶会更绿,花儿会更美,枝干会更壮,即教育的效果越好。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四课《上学路上》一课时,笔者通过课堂上设计一些交流与竞赛活动,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交通标识和安全标识,了解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交通安全常识。与此同时,笔者带领学生在课堂模拟道路和红绿灯、路牌等场景,让学生在情景模拟中辨析、纠正行为,强化交通规则意识,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又如,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号令》一课是让学生分辨铃声的不同含义,并让他们懂得遵守学校生活规则与纪律的重要性,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再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一边玩游戏,一边说规则、改规则、定规则。通过课堂多次重复的规则强化训练,学生深刻认识到学校生活离不开规则,每个人都要树立规则意识,自觉遵守规则。

  陶行知说:“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要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我们所落实的规则意识教育内容,看似有些反复,却遵循了在学生原有规则意识基础上螺旋上升强化的逻辑。如此,学生的规则意识才能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扎扎实实地生根、发芽、长大,学生才能健康成长,也能使课堂变得越来越有意思。

  三、阳光亮心灵:基于大德育观念,让学生心灵浸润在法治教育的光晕中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综合性是其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大德育”观念,拓展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范围和领域,通过多种学习载体和学习方式,将规则意识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的心灵全方位浸润在法治教育的光晕中,让学生在真切的情境中、在快乐的游戏中获得直接体验,领悟内化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

  (一)创设情境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亲亲你,大自然》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秋天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笔者于课前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秋天带给人们的礼物。此后,在课堂上举办一个“秋色博览会”,请学生展示自己在大自然中搜集到的秋天的“礼物”。博览会是笔者创设的具体的情境,在此情境中,学生可以自由展示、分享自己的“礼物”。在此基础上,笔者有针对性地展开大自然、环境保护主题规则的讲解,无形中促使学生萌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规则意识,使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得以激发与升华。

篇二: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

  作者:李生禄来源:《新课程·上旬》2019年第19期

  所谓“规则”,顾名思义,就是规定出来且供人们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总体来说,可分为书面形式的成文条例和社会流传的不成文规定两大方面。从社会广义角度来说,现代规则主要包括法律规范、党章党规、行业规范、单位制度和公序良俗等基本范畴。无论强化法治还是道德教育,其实质就是培养社会公民的“规则”意识。俗话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这一信条式经典命题,意在强调“及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那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呢?

  一、善于从“教材教学”中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语文教材就是个例子。”凡是编入语文教材中的“例子”,都是一些历经淘洗与选择的经典或精髓,是开展语文教育教学的优质资源。道德与法治教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仅如此,基础教材还是从事课程实践活动的主要依据。就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而言,近年来在全国推广使用的统编新教材,尤其重视对小学生规则意识的教育与培养。以《心中有规则》为例,本课就是引导儿童充分认识到规则在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校纪班规”在集体学习与生活中的作用,并且引导孩子们养成规则意识和良好行为;即使在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中,也要遵循一定规则,方可顺畅地进行下去。笔者在教学中还引入了一些不规则行为及其后果的反面事例,让规则意识逐步深入人心。

  二、善于从“生活链接”中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无论道德与法治教育还是规则意识的培养,都与社会生活行为紧密联系、息息相关。它们一旦远离或摆脱生活元素的涵养和滋润,要么是无本无源,要么就会陷入镜花水月的枯竭之地。与之相应的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把儿童规则意识的培养与生活元素有机地融合起来,既可激发学生情趣,丰富课程内容,拓展学习视野,又能在增加教学深厚度的同时,为孩子们树立良好的行为导向,让规则教育更加具体化。比如,近两年发生的几起“高铁霸座”和“乘客抢夺方向盘”事件,都是由于个别人缺乏规则意识导致的。笔者通过视频播放,并以此引导小学生了解信息、挖掘根源、进行危害分析、深入反思等,让他们切实认知到——社会需要规则,人人需要规则。

  三、善于从“自主体验”中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意重在强调教育教学须要讲求“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它与“实践出真知”哲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关于规则意识的教育与培养同样适应这一道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善于通过“自主体验”途径和方式,引导小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在体验中感悟、在情感中内化,才能把规则意识切实而又自觉地渗入他们的精神血液和实际行动。比如,在教学《心中有规则》结束后,笔者组织小学生开展了“火场逃生”情景模拟体验:在模拟现场中,一只瓶子就是一幢“房子”,瓶中6只小彩球就是居住在房中的“人”。房子突然发生严重火灾,只留给人们短短5秒钟的逃生时间。让小学生以多人小组为单元,在商议“逃生规则”的同时开展模拟实践。经过体验、反思和提炼,让大家在自主体验中深化了规则认知。

  四、善于从“自我构建”中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许多规则须在实际中发生——“自我构建、自我践行”,才能逐步而又深入地成为人们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这种现象对于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特别和十分重要。比如,由国家设计并研制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等,这是“规则在我身边”的日常生活现象。然而,由于它们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指令性和引导性特征,需要经过学生主体的“自我构建”,才能更具可操作性,才会变得更加地切实可行。有鉴于此,笔者集中一段时间,以上述两则为蓝本,引导学生根据校本和班本实际情况,通过个别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和反复研讨等形式,开展主体构建和自我完善等活动。这种自我构建对于培养规则意识并深化规则行为大有促进和裨益之效用。

  五、善于从“综合实践”中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与上述自主体验和自我构建有所不同的是,本文所说的“综合实践”,更加强调对小学生规则意识培养活动中的基本特征——“五性”,即综合实践的自主性、活动安排的灵活性、活动开展的常态性、活动内容的全面性和活动目标的养成性等。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师的激励与唤醒、鼓舞与主导下,让小学生在情趣作用和自我安排下,或以个体独立探究形式,或以多人活动小组形式,或以集体组织行动形式,就某一方面的议题与问题、案例与现象等,积极开展与之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此而为,让小学生通过一系列综合实践,在触摸与认知、认同与践行过程中,用规则指导实际生活,让规则内化为具体行为,并且不断地规范自我和修正自我,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积极转变。

  总之,“没有规则,不成方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并利用以课程活动为支撑,高度重视并认真应对“规则意识”的教育与培养,为培养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基铺路。

  编辑冯志强

篇三: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合作学习中规则意

  识的培养策略

  作者:钟晓玲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130期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在小学时期,对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及时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的课程,该课程能够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小学道德与法治合作学习中缺乏规则意识的问题,针对性提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与法治;合作学习;规则意识;培养措施

  在小学阶段,学生心智正在发育,他们的可塑性很高,道德与法治这一门学科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优良的道德品质及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随着课改的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教师在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而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可提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然而小学生因年龄原因,缺乏一定的规则意识,致使在合作学习中实践效果还有待提高。本文从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出发,探讨如何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合作学习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合作学习中规则意识重要性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合作学习中,培养小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可以有效促进小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小学生综合素养,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一般来讲,小学生常见违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小学生因年龄比较小,活泼好动,没有自控能力,学习以及生活中不想受到拘束,表现得比较随意。二是当前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从小被娇惯,不能很好地规范自己的言行,容易出现较多的违规行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尤其是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重点引导和培养学生建立规则意识,自觉遵守学校、班级以及合作小组的相关规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合作学习中规则意识培养的问题

  小学阶段的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学生有良好的规则意识。在我们的学校,经常会看到有的小学生缺乏规则意识,出现了一些违规现象,如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下课在走廊大声喧哗等,这些违规现象背后都是因为他们缺乏规则意识,所以,如果我们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引导小学生建立规则意识,这对促进课堂学习很有帮助。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合作学习实践过程中,小学生频繁出现违规现象:一是学生出现了对一些规则的错误认知,认为规则即为约束等思想,出现了不愿意遵守规则的现象;二是小学生缺乏发现规则的能力,不善于从身边的学习与生活中发现和体验规则;三是小学生因年龄原因,自我控制能力,致使出现了一些不能按照规则行事的行为。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因缺乏规则意识,不遵守规则,会经常出现各种违规现象。例如,有的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有的学生不按照小组约定的规则完成学习任务等,致使不能按要求完成合作学习目标,最终制约道德与法治课堂合作学习效果。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合作学习中规则意识培养策略

  基于多年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合作学习中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激发小学生规则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课程变革的基础上,重视规则意识的养成在课堂上的价值,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不断更新自身对课程的认识,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合作学习在各个学科教学中都有不同的作用,它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每个小组成员有详细的分工,在成员共同合作的前提下完成目标,成员们得到共同进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合作学习中,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合作学习教学中,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规则意识。一方面,教师要清楚地知道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自己扮演着指引的角色,鼓励和指导课堂上合作探索的规则,充分调动小学生规则意识里的已有经验,通过有趣的课堂教学和有序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有序地接受规则意识的熏陶。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灵活应用课本内容,对小学生开展规则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规则意识。例如,《过好我们的课余生活》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一课《自主选择课余生活》的第三个学习活动的主题,在“课余生活要注意安全、守规则”这一个环节,学生纷纷提出在课余生活中遵守规则,比如不乱扔垃圾,不插队等,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为什么在课余生活中要遵守这些规则,不遵守可能带来什么后果,教师要引导合作小组的组长做好分工,确定好发言的顺序和规则,让学生在遵守發言规则的过程中体验规则带来的力量,在讨论规则的过程中感受规则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对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其规则意识的形成会更有帮助。

  2.结合生活实际,发现规则

  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焦点话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我们的课本,并认真思考课本与生活的关联,而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不同的,对规则意识的认识也是不同的。通过合作学习,结合小学生学习及生活的表现,掌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通过合作讨论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中发现规则,建立个人的规则意识。

  例如,在《公共场所拒绝危险》教学中,教师在认真学习教材与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可以事先给学生布置公共安全标志的预习作业,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将公共场所看见的一些安全标志画下来,在课堂统一进行展示,看哪个小组收集的多且全,即为获胜。通过这种形式,既可以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同时还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索生活的同时,加深对规则意识的认知。教师也可以通过给学生播放一些不遵守规则造成的危险事故,让学生认识到遵守公共安全规则的重要性,这种通过教材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形式,让小学生认识到规则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意义,强化小学生的规则意识。

  3.开展家校共育活动,建立规则意识

  小学阶段是规则意识建立的重要时期,而规则意识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家长的榜样力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然后将相关知识延伸到实践活动中。其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还可以结合教材案例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拓展,让学生亲身来体验什么是规则,通过各种规则主体的教学及课外拓展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最终践行规则。

  例如,在《绿色小卫士》教学中,这部分教学内容适合社会参与型教学,主要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意识,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通过竞赛、游戏等课外拓展活动,让小学生认识到资源的珍贵,了解到纸张的用处,感受到空气质量对生命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建立绿色生活意识和行为准则。通过为了建立学生的绿色环保规则意思,教师也可以联合家长,鼓励学生和家长进行户外活动、旅游等,在户外活动中践行规则、文明游玩。通过这种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形式,将理论知识转变成行为规则,加深学生对绿色环保的理解和认知,践行环保相关规则。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课程,在学生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认识到该学科的重要意义,在合作学习中,科学建立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分工和合作,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小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引导小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思想观念,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燕云.学生合作评价研究——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例[J].教育,2020(18):51.

  [2]刘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策略[J].小学时代,2020(3):89-90.

篇四: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第6课《班级生活有规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Megan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设计制作文明棋和下文明棋中,加深对班级规则的记忆和理解。

  2.在下棋活动中明白从小学会在班级生活中遵守规则,才能成长为文明人。

  过程与方法:

  1.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在交流、制作、实践、评价等体验活动过程中,体验班级规则的重要性。

  情感与态度:

  1.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激发学生对班级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班级规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的第二课。教材包含了“班级生活放大镜”、“大家一起来约定”以及“把‘约定’做成文明棋”这三个活动主题。本节课主要完成第三个活动“制作文明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

  “文明棋”、下“文明棋”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班级规则意识,使学生愿意在行为上自觉遵守规则,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学情分析经过前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规则意识,知道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但二年级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自律性不强,并不能完全做到规则意识的知行合一,学生尚不能将规则内化于心。针对学生对班级规则还不能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客观事实,本课通过活动的方式将班级规则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心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运用班级规则,创造性地制作“文明棋”,树立自觉遵守班级规则的意识。教学难点:把规则内化于心,引导学生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五、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境回顾规则1.主持人:同学们,今年“中华成语班”的棋文化节开幕了,擂台赛马上开始。请先生出题。2.八位新诚学子手执班规牌出场,并宣读。学生齐读班规。师:今年的擂台赛以“班级规则”为主题,设计一副文明棋。3.各参赛小队接受“任务令牌”。

  设计意图:以棋文化节“擂台赛”的形式,让学生在中华传统文化仪式的教育中重温班级规则,引导学生进行“班级规则文明棋”的制订。

  活动二:设计文明棋体验规则1.师:同学们,你们都下过棋吗?回忆一下我们设计棋盘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要素?同桌讨论交流起点、终点、棋格、方向标(板书)请学生完成设计第一步。派2个小组代表交流。2.师:那么我们又如何把班规设计进我们棋盘里呢?各小组讨论,交流。遵守班规进格违反班规退格(板书)有学生回答得精彩的,请他在黑板上演示制作。小组活动:完成设计文明棋的第二步:融入班级规则内容的设计。要求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意。3.展示:各小组对各自文明棋特色进行介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分步骤逐层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制作文明棋。让学生将班级规则渗透到文明棋中,使得规则意识无形走入学生心灵,德心融通,对学生的心灵成长进行正向的价值引领。

  活动三:下文明棋感悟规则1.师:选择一组学生的文明棋(和学生一起下一下文明棋)情景问答一:同样是遵守班规的地方,为什么有的要进三格,而有的只进一格?同样是违反班规,为什么有的只退一格,有的要退两格呢?2.师:现在和同学一起玩一玩你们亲手制作的文明棋吧!在玩的过程中,看一看制订的新规则是否合理。3.学生交流文明棋中存在的问题。情景问答二:有同学在下文明棋的过程中,不止一次地回到了起点,小朋友们帮他想想,他为什么又回到起点了呢?他下次应该怎么做呢?4.修改文明棋。5.展示修改后的文明棋。情景问答三:和同学下文明棋怎样才能最先到达终点?(学生参与讨论,如遵守规则会前进地更快)6.投票推选“擂主”,由先生颁奖。小结:遵守规则,我们进步会更快。让我们从我做起,争做守规则的文明人。

  设计意图:通过三次情境问答,学生逐层深入地将规则意识内生于心。学生在下棋过程中反思日常行为,使得规则意识再次无形走入学生心灵,德性内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自我构建。

  活动四:交流心得牢记规则主持人采访小棋手:1.今天,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成了小小的棋手,不光制作了文明棋,还和同伴一起参与了下棋,你和同学一起下文明棋时心情如何?2.当你在下棋过程中受挫时,是否失落过呢?为何?之后你又是怎么做的呢?3.小朋友通过下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掉了坏毛病,通过下文明棋,你又收获了什么?4.总结:本次棋文化节“擂台赛”圆满结束。同学们,让我们将代表规则的文明棋带入家中,制作家庭文明棋,小手拉大手,争做守规则的文明人。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与父母共做“家庭文明棋”的课外活动,让规则意识向家庭辐射,帮助学生成为品德的主人、人格的主体,实现“道德自觉”的愿景。板书设计:

篇五: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精选资料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班级生活有规则》第一课时教课方案

  课题

  学习目标要点难点

  班级生活有规则

  单元

  二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

  治

  1.了解生活到处有规则,学校生活离不开规则。认识班级中要恪守哪些规则。

  2.建立规则意识,知道规则在班级中的重要性和重要性。

  3.自觉自发恪守班级生活规则。

  了解恪守规则的重要性。

  主动自觉的恪守班级生活规则。

  年级

  二年级

  教课过程教课环节导入新课

  讲解新课

  教师活动视频《游戏规则》师:视频中的芒果文在玩游戏过程中有没有恪守游戏规则?不恪守游戏规则的行为有什么结果?学生回答师:玩游戏要恪守规则,走开了规则,游戏没法有序、公正的达成。那么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规则?(学生回答)出示图片:交通规则、运动竞赛规则等等俗语说“没有规矩,不行方圆”,生活中到处有规则,班级生活也不例外,也需要恪守规则。板书:班级生活有规则一、班级生活放大镜生活到处有规则,生活到处也离不开规则。说一说我们班讲文明、守规则的地方图片:同学很有礼貌,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问好!图片:我们上课仔细听讲、踊跃讲话,讲堂纪律特别好!

  学生活动

  设计企图

  学生观看视频《游戏经过视频

  规则》,并回答下列问

  题

  的方式引

  入主题,通

  过一问一

  答的方式,

  引入新内

  容。

  一、学生参加沟通、一、让学生

  并回答有关问题。

  回首班级

  观看视频《打扫卫

  生活中的

  生》

  一些文明

  及不文明

  的现象,让

  精选资料

  图片:同学之间相互团结,互相帮助!说一说,在我们班级中还有哪些讲文明,守规则的楷模。(同学议论回答)师:同学们懂礼貌,守规则做得好!但班级里也有一些不文明现象图片:教室内的恶作剧图片:课间打闹图片:校园内随处吐痰,乱扔垃圾说一说你曾有过哪些不文明行为,你感觉这些不守规则的行为好吗?(学生议论回答)议论:假如我们的班级生活没有规则、同学不恪守规则会怎么样呢?会有哪些结果呢?(学生议论回答)视频《打扫卫生》小结:班级是我们共同生活学习的地方,假如没有规则、不恪守规则的话,会带来好多不良结果,影响我们有序的生活和学习。

  他们了解不守规则的结果,明确规则在班级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班级条约的拟订

  二、学生观看图片并二、让学生

  规则在我们的生活中很重要,假如不恪守规则

  回答有关问题。

  参加议论

  结果很严重。那么针对班级里出现的一些不文明现

  拟订班级

  象,我们应当拟订一些规则来提示大家。

  条约,加深

  除了《中小学生守则》外,为了让班级生活更美好,

  规则意识,

  我们班需要拟订哪些规则呢?(学生议论)

  以便能自

  我们来看看下边的小朋友他们是怎么做的。

  觉恪守班

  出示课本图片:大家齐商议

  级规则。

  讲堂小结板书

  出示课本图片:我们的卫生条约

  以上是他们的建议,你们呢?有哪些建议呢?

  分组议论:请同学们分红四组进行议论,就讲堂纪

  律、班级卫生、游戏规则、活动规则、文明礼貌等

  方面提出建议。

  制定班级条约:把各小组好的建议放在一同作为我

  们班级的共同商定,共同恪守。小结:班级规则使集体生活有条不紊,是我们生活

  和学习中不行缺乏的,请同学们自觉恪守,从我做

  起,使我们的班级更为和睦、更为漂亮!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活到处有规则,不遵

  守规则结果很严重,班级生活离不开规则

  ,作为

  班级的一份子我们应当自觉恪守规则,促使班级积

  极向上地发展。

  班级生活有规则

  精选资料

篇六: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规则意识的

  培养

  摘要:“规则”是指什么,其实就是人们规定和遵循的制度或法则。一般来说,它可以分为书面规则和不成文规则,后者是长期在社会上流传。在大局上讲,现代规则在法治和道德教育方面,必须确保国家“法律”意识。法律规范、党章党规、行业规范、单位制度和公序良俗等这几项都包括在其中。正如“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这一句话其实是在讲“早期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那么,如何在小学法治的框架内培养小学生的“法律意识”?

  关键词:奠基工程;道德与法治课程;道德教育;规则意识书面形式

  六年级学生对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在生活中有很多直接体验规律的内容,老师可以直接借助《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介绍生活案例,让学生能够从正面地学习和接受生活规则。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研究,不断调整,为其创造良好的机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1]。

  一、善于从“教材教学”中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语文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就是一个例子”,这些内容都是通过精选的一些经典或精华的文章,能够为语文教育提供的优秀资源。道德与法治的教材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其实不单单是这样,基础教材也是课程实践的基础。从小学道德与法治主体的角度来看,近年来新创制的教材在全国广泛使用,尤其注重小学法律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以《心理规则》为例,这门课程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目的是让孩子们认识到规则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校纪班规”,在集体学习和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充分理解和培养孩子们有规律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在他们最喜欢的游戏活动,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才能顺利进行。笔者还将一些不良的不规范行为及其结果引入教育过程中,让规则意识更加深入人心[2]。

  二、善于从“生活链接”中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道德法律教育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与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密切相关。早期,它们远离生活元素,没有足够的的保护。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他们没有来源,就会陷入镜花水月的枯竭之地。所以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可以很好地把培养儿童的法律意识和生活元素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课程内容,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我们应该更具体地监管。以近两年发生的“高铁座位”、“乘客偷方向盘”事件为例,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从正面来看,这些事件都是由于个人意识的缺失造成的,与人民诉求委员会需要的规则有关。教师便可以借助此视频向学生教授规则存在的重要性。

  三、善于从“自主体验”中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古诗是强调教育,要强调学问和用途相结合,强调知识和实践要相互统一,这与“实践中有真正的知识”的理念相似。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也符合这一原则,在教小学道德教育法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自主体验”,让学生深入实践,从体验中领悟,在感情中内部化,有效自发地将规律意识让他们的精神血液和实际行动渗透,例如在教学《心中有规则》课程结束后,笔者组织小学生进行了“从火中逃脱”的模拟体验。在模拟场面中,一个瓶子是“家”,瓶子里的6个小彩球是“人”住在这个房间里。离开这个家5秒后,突然发生了严重的火灾。让小学生们以多个组为单位讨论“逃脱规则”,进行模拟练习。通过提取,我们可以从独立的经验中加深对规则的认识[3]。

  四、善于从“自我构建”中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许多规律在实践中都要发生,自我建设,自我实践,才能慢慢地培养人的自信心和自觉行为,由于其规律性的心理发展,在生活中很重要,特别是对于小学来说。例如“中小学学者行为准则”和“学者行为准则”都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根据学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和反复讨论,完成主题建构和自我完善的目标,这是能够促进和开发规则意识的培养的[4]。

  五、善于从“综合实践”中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本文所说的“综合实践”不同于上述的自我体验和自我建设,是符合小学法律意识培养的基本特征,其中包括综合实践的自律性、活动设计的灵活性、活动发展的常态性,活动内容的完整性和活动目标的简单化,在教师的鼓励、唤醒、鼓励和引导下,小学生可以通过个人独立探索或多个活动小组的形式,或以特定领域的集体行动的形式,对话题、问题、案例和现象进行感知,要积极开展相关综合实践活动致。比如,通过多种小学生的综合实践、接触和感悟,在人际关系和实践过程中,要经常的接触现实生活,做出有法可依的行为,不断规范和修正,实现从自律的积极转变。

  结语

  根据上文叙述的进行分析可知,规则存在的重要性。在小学道德教育和法律培训的框架内,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能够在保持和运用课程活动的基础上,对“法律意识”进行教育和培养。为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基础,全面发展,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光华.儿童法治意识培育的要素、分布及其教学实现——基于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分析[J].福建教育,2019,(38):44-47.

  [2]刘桂霞.探析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大家排排队》赛课及听课例谈[J].文理导航(下旬),2018,(12):94.

  [3]柳飞燕.植根生活“土壤”“生长”法治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8,(03):79-80.

  [4]肖晨.把握课程方向适应教学新要求——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执行主编高德胜[J].福建教育,2017,(35):49-51.

篇七: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刍议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的

  培养

  摘要:人们的创造力和智慧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要驱动,这就需要持续不断地对人们进行规则意识培养,从而对于生活中存在的不和谐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能够妥善解决。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有规矩可守,有章可循的为人处世方式。由此可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培养方法

  新课改下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将规则意识的培养作为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明确提出要初步培养学生在理解遵守规则的意义上,建立起有效的法律、生活规则意识,使学生养成一个按规则办事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立足未来社会发展,充分发挥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实施可行性强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规则意识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学会感知规则、反思规则、践行规则,最终将规则植入到意识中和生活中,成为一名拥有良好规则意识的未来合格公民,进一步有利的推动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一、与时俱进,启发规则的教学意识

  现实生活中,个体往往将规则的约束性放大,而忽视了规则的价值体现,过度曲解规则的本质,使规则披上了禁锢行为的“外衣”。为了打破这一认知,化解人们对规则的误会,就要将规则意识从小教育,从小学阶段来引导,将规则意识价值体现出来,让学生去深入了解规则的意义。特别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要与时俱进,紧扣《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后的新内容和新形式,同步自身的教学理念意识和教学方法。这要求教师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弱化自身的形象,要把课堂主体位置还给学生,将自己化作一名指路人,通过与学生的合作与指导,充分调

  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将规则意识课堂趣味化,有效提升规则意识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立足现在,着眼将来,明确社会对规则的需求,灵活运用和升华教材,加强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

  二、激发兴趣,激活规则的感知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的培养一定是缓慢的、循序渐进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小,生活阅历累积不足,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动力,也是培养规则意识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兴趣为导向,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自觉养成规则意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构建情境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创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感知规则,分析是非对错,最终教学内容解码形成有效的规则意识。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公共场所拒绝危险》这一内容中,教学重点在于树立学生遵守公共安全安全,保护公共安全标志、设施的意识。教师首先可以用安全标志竞赛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安全标志,了解它的用途。随后可以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直观感受公共发生的危险事故,观看完后,教师可以提问,看完这些危险事故后,你的感受是什么?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发现,来引导学生理解公共安全规则的重要性,不遵守公共安全规则,将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危害,明白公共场所的规章制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通过这种情境式的感知规则,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安全规则人人需要去遵守,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推进学生安全规则意识的形成。

  三、结合自身,促发规则的反思意识

  反思是规则意识构建的最好的双面镜,它能够更加深入地让学生了解规则的真面目,明白规则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通过反思也能够映射出规则对于人们的重要性,能够让学生在体验和反思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学生自身,以游戏、故事、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自我,尊重生命,体验规则,反思规则,把规则深植入心。

  四、家校共建,推进规则的践行意识

  家校共建是小学阶段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桥梁,规则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榜样原则,以及家庭和学校的同步双教育作用。这要求在规则意识树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在尊重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其延伸到现实的实践中去,通过家长和教师以身作则形成榜样作用,来督促学生践行规则。其次,要注重课外实践拓展,从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实际出发,将教材案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多多展开与规则相关的教学以及课后拓展活动,让学生自己在真实的生活中发现规则,理解规则的重要性,最终来践行规则。

  除此之外,课外的家庭教育对环保规则意识的树立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给家长一封信”的形式,让家长在假期时间,带领孩子在户外去践行规则完成任务,如旅游中要对孩子进行文明照相、文明游玩等相关规则。通过这种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将知识的力量转化为行为准则,引导学生理解绿色与环保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自己身边亲身体验、亲眼所见的事物出发,并通过发挥自身智慧与创造力,来践行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形成节约资源的良好文明生活方式,让自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绿色小卫士”。

  五、结语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总而言之,罗马不是一日能够建成的,学生的良好规则意识养成需要经过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通过循序渐进的长期反复的培养与教育,才能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同时,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教育时,教师要与时俱进,着眼于将来,升华良好的规则教学意识;要善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培养规则的感知意识;要举一反三,将规则意识培养结合到学生的自身,通过反思来深入理解规则的重要性;要注重榜样原则,多多践行规则。在家庭和学校的同步双教育的作用下,使规则意识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成为能够承担起未来社会责任的合格主人公。

  参考文献:

  [1]屈丽霞.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75-76.

  [2]李泽泉.美好生活与规则意识培育[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05):5-11.

篇八: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规则意识的

  培养

  作者:李生禄来源:《新课程·上旬》2019年第10期

  所谓“规则”,顾名思义,就是规定出来且供人们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总体来说,可分为书面形式的成文条例和社会流传的不成文规定两大方面。从社会广义角度来说,现代规则主要包括法律规范、党章党规、行业规范、单位制度和公序良俗等基本范畴。无论强化法治还是道德教育,其实质就是培养社会公民的“规则”意識。俗话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这一信条式经典命题,意在强调“及早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那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呢?

  一、善于从“教材教学”中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语文教材就是个例子。”凡是编入语文教材中的“例子”,都是一些历经淘洗与选择的经典或精髓,是开展语文教育教学的优质资源。道德与法治教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仅如此,基础教材还是从事课程实践活动的主要依据。就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而言,近年来在全国推广使用的统编新教材,尤其重视对小学生规则意识的教育与培养。以《心中有规则》为例,本课就是引导儿童充分认识到规则在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性。比如,“校纪班规”在集体学习与生活中的作用,并且引导孩子们养成规则意识和良好行为;即使在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中,也要遵循一定规则,方可顺畅地进行下去。笔者在教学中还引入了一些不规则行为及其后果的反面事例,让规则意识逐步深入人心。

  二、善于从“生活链接”中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无论道德与法治教育还是规则意识的培养,都与社会生活行为紧密联系、息息相关。它们一旦远离或摆脱生活元素的涵养和滋润,要么是无本无源,要么就会陷入镜花水月的枯竭之地。与之相应的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把儿童规则意识的培养与生活元素有机地融合起来,既可激发学生情趣,丰富课程内容,拓展学习视野,又能在增加教学深厚度的同时,为孩子们树立良好的行为导向,让规则教育更加具体化。比如,近两年发生的几起“高铁霸座”和“乘客抢夺方向盘”事件,都是由于个别人缺乏规则意识导致的。笔者通过视频播放,并以此引导小学生了解信息、挖掘根源、进行危害分析、深入反思等,让他们切实认知到——社会需要规则,人人需要规则。

  三、善于从“自主体验”中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意重在强调教育教学须要讲求“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它与“实践出真知”哲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关于规则意识的教育与培养同样适应这一道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善于通过“自主体验”途径和方式,引导小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在体验中感悟、在情感中内化,才能把规则意识切实而又自觉地渗入他们的精神血液和实际行动。比如,在教学《心中有规则》结束后,笔者组织小学生开展了“火场逃生”情景模拟体验:在模拟现场中,一只瓶子就是一幢“房子”,瓶中6只小彩球就是居住在房中的“人”。房子突然发生严重火灾,只留给人们短短5秒钟的逃生时间。让小学生以多人小组为单元,在商议“逃生规则”的同时开展模拟实践。经过体验、反思和提炼,让大家在自主体验中深化了规则认知。

  四、善于从“自我构建”中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许多规则须在实际中发生——“自我构建、自我践行”,才能逐步而又深入地成为人们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这种现象对于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特别和十分重要。比如,由国家设计并研制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等,这是“规则在我身边”的日常生活现象。然而,由于它们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指令性和引导性特征,需要经过学生主体的“自我构建”,才能更具可操作性,才会变得更加地切实可行。有鉴于此,笔者集中一段时间,以上述两则为蓝本,引导学生根据校本和班本实际情况,通过个别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和反复研讨等形式,开展主体构建和自我完善等活动。这种自我构建对于培养规则意识并深化规则行为大有促进和裨益之效用。

  五、善于从“综合实践”中培养儿童的规则意识

  与上述自主体验和自我构建有所不同的是,本文所说的“综合实践”,更加强调对小学生规则意识培养活动中的基本特征——“五性”,即综合实践的自主性、活动安排的灵活性、活动开展的常态性、活动内容的全面性和活动目标的养成性等。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师的激励与唤醒、鼓舞与主导下,让小学生在情趣作用和自我安排下,或以个体独立探究形式,或以多人活动小组形式,或以集体组织行动形式,就某一方面的议题与问题、案例与现象等,积极开展与之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如此而为,让小学生通过一系列综合实践,在触摸与认知、认同与践行过程中,用规则指导实际生活,让规则内化为具体行为,并且不断地规范自我和修正自我,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积极转变。

  总之,“没有规则,不成方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并利用以课程活动为支撑,高度重视并认真应对“规则意识”的教育与培养,为培养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基铺路。

  编辑冯志强

篇九: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的培养

  摘要:人们的创造力和智慧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主要驱动,这就需要持续不断地对人们进行规则意识培养,从而对于生活中存在的不和谐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能够妥善解决。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有规矩可守,有章可循的为人处世方式。由此可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培养方法新课改下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将规则意识的培养作为法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明确提出要初步培养学生在理解遵守规则的意义上,建立起有效的法律、生活规则意识,使学生养成一个按规则办事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立足未来社会发展,充分发挥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实施可行性强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规则意识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学会感知规则、反思规则、践行规则,最终将规则植入到意识中和生活中,成为一名拥有良好规则意识的未来合格公民,进一步有利的推动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一、与时俱进,启发规则的教学意识现实生活中,个体往往将规则的约束性放大,而忽视了规则的价值体现,过度曲解规则的本质,使规则披上了禁锢行为的“外衣”。为了打破这一认知,化解人们对规则的误会,就要将规则意

  识从小教育,从小学阶段来引导,将规则意识价值体现出来,让学生去深入了解规则的意义。特别是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要与时俱进,紧扣《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后的新内容和新形式,同步自身的教学理念意识和教学方法。这要求教师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弱化自身的形象,要把课堂主体位置还给学生,将自己化作一名指路人,通过与学生的合作与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将规则意识课堂趣味化,有效提升规则意识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立足现在,着眼将来,明确社会对规则的需求,灵活运用和升华教材,加强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

  二、激发兴趣,激活规则的感知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的培养一定是缓慢的、循序渐进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小,生活阅历累积不足,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动力,也是培养规则意识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兴趣为导向,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自觉养成规则意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构建情境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创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感知规则,分析是非对错,最终教学内容解码形成有效的规则意识。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公共场所拒绝危险》这一内容中,教学重点在于树立学生遵守公共安全安全,保护公共安全标志、设施的意

  识。教师首先可以用安全标志竞赛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安全标志,了解它的用途。随后可以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视频,直观感受公共发生的危险事故,观看完后,教师可以提问,看完这些危险事故后,你的感受是什么?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发现,来引导学生理解公共安全规则的重要性,不遵守公共安全规则,将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什么危害,明白公共场所的规章制度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的规则。通过这种情境式的感知规则,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安全规则人人需要去遵守,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推进学生安全规则意识的形成。

  三、结合自身,促发规则的反思意识反思是规则意识构建的最好的双面镜,它能够更加深入地让学生了解规则的真面目,明白规则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通过反思也能够映射出规则对于人们的重要性,能够让学生在体验和反思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学生自身,以游戏、故事、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自我,尊重生命,体验规则,反思规则,把规则深植入心。四、家校共建,推进规则的践行意识家校共建是小学阶段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桥梁,规则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家长和教师的榜样原则,以及家庭和学校的同步双教育作用。这要求在规则意识树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在尊重道德与

  法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其延伸到现实的实践中去,通过家长和教师以身作则形成榜样作用,来督促学生践行规则。其次,要注重课外实践拓展,从学生自己的真实生活实际出发,将教材案例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多多展开与规则相关的教学以及课后拓展活动,让学生自己在真实的生活中发现规则,理解规则的重要性,最终来践行规则。

  除此之外,课外的家庭教育对环保规则意识的树立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给家长一封信”的形式,让家长在假期时间,带领孩子在户外去践行规则完成任务,如旅游中要对孩子进行文明照相、文明游玩等相关规则。通过这种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将知识的力量转化为行为准则,引导学生理解绿色与环保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自己身边亲身体验、亲眼所见的事物出发,并通过发挥自身智慧与创造力,来践行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形成节约资源的良好文明生活方式,让自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绿色小卫士”。

  五、结语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总而言之,罗马不是一日能够建成的,学生的良好规则意识养成需要经过学校和家庭共同努力,通过循序渐进的长期反复的培养与教育,才能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同时,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教育时,教师要与时俱进,着眼于将来,升华良好的规则教学意识;要善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为主

  体,培养规则的感知意识;要举一反三,将规则意识培养结合到学生的自身,通过反思来深入理解规则的重要性;要注重榜样原则,多多践行规则。在家庭和学校的同步双教育的作用下,使规则意识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成为能够承担起未来社会责任的合格主人公。

篇十: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总之通过讲课收获很多也认识到了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研读课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丰富自己的评价语言对学生做出及时适当的评价课堂语言力求生动有趣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班级生活有规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班级规则对于班级公共生活的意义。

  2、了解班级规则的制定过程和要求,能主动参与班级规则的制定,培养学生的把你责

  任感和使命感。

  3、养成在班级生活中自觉遵守班级规则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感受班级规则的重要性和意义。

  2、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制定班级规则。

  教学难点:

  养成自觉遵守班级规则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咱们一起做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是《谁是猜拳大王》,请大家看

  看游戏规则。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

  (1)

  小组内同学两两对战。

  (2)

  三局两胜。

  (3)

  每组选出一名优胜者。

  (4)

  游戏结束,请用端正的坐姿表示游戏结束了。

  2、课件出示“石头、剪子、布”宣布游戏开始。

  3、采访“猜拳大王”:“开心吗?是怎样成为猜拳大王的?”

  4、师生一起游戏,老师不讲规则比赛,让学生说说服不服气,然后按规则比。

  总结:游戏中讲规则大家玩得才开心,对吧?同学们,不仅玩游戏要讲规则,在班级生活的

  许多方面都要守规则。这节课,我们就了解班级生活的规则。板书课题:班级生活有规则。

  二、设置生活情境,了解班级规则,制定班级规则。

  1、出示活动任务,激发学生参与欲望:说到班级规则,我想到一个重要的亊。我今天

  是带着任务来的。学校要进行优秀班集体评选活动,就是找出最守规则的班集体,

  当选的班级将成为全校学习的榜样。同学们,想不想参加?

  2、评选第一步,进行班级简介。

  3、评选第二步,在守规则方面,我们班那些方面做得好,大家一定要想到,要和那么

  多班级比呢?学生讲,教师板书。

  4、那么多优点,不过,评选委员会说了,只能拿出你认为最好的三点参与评选。这三

  点,一定是响当当,掷地有声的。

  5、听取全体学生意见,找出大家都认同的三点。说说这三点给班级带来那些好的影响。我

  们班是怎样做到的。如:卫生干净、路队整齐、上课专心等。

  总结:大家做得那么好,有分工,有合作,具体的要求非常清楚,是因为规则在每个人的心

  里呀相信,在所有的班级中你们是最棒的,相信坚持下去,会越来越好,你们有信心吗?。

  6找不足,求改进

  可是,调查小分队在调查中捕捉到了下面的镜头,大家看得认真,看时大家一定在思考,我

  们班有这样类似的现象吗?想一想,为什么刚才我们写出那么多优点,有些就没选上呢?

  大家想想我们班在守规则方面有没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在那些方面我们还能做的更好?

  7、制定班级公约

  (1)小组交流,对我们做的不好的地方制定相应的规则,可以采用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的形式。注意讨论时,不打扰到周围的同学。(2)全班交流,定出班级公共规则。(3)全班同学宣誓,遵守共同制定的规则。三、课堂总结中国有句古话“言必信,行必果”同学们能不能说到做到,持之以恒,坚持21天,一定会成为全校当之无愧的最守规则的班集体。

  《班级生活有规则》学情分析

  课前我通过与学生交流,并且观察学生路队、上操、值日、上课、升旗、课间等班级日常生活中表现,了解二年级学生守规则的情况,我发现:很多二年级学生的班级规则意识还没有形成,不理解老师为什么给班级生活制定那么多规则。这些学生渴望自由,天性活泼好动,喜欢试探,好奇心强。他么有时并不知道自己的一些行为违反了班级规则。许多班规的约束性、规范性难免难免和学生的天性冲突,因此如何让班规走近学生的心中,使其外显为自觉行为,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就定位在:1引导学生感受班级规则对于班级公共生活的意义。2了解班级规则的制定过程过程和要求,能主动参与班级规则的制定,培养学生的班级责任感与使命感。3养成在班级生活中自觉遵守班级规则的好习惯。

  《班级生活有规则》效果分析

  听了张老师执教的《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这节课进行具体分析:一、教学目标确定张老师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引导学生感受班级规则对于班级公共生活的意义。2、了解班级规则的制定过程和要求,能主动参与班级规则的制定,培养学生的把你责任感和使命感。3、养成在班级生活中自觉遵守班级规则的好习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班级学生实

  际,教学设计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二、教学内容组织

  张老师这节课对课标、大纲、教材内容的把握准确。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识记、理解、运用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内容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老师挖掘教材内涵,实现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步提高。三、教学过程实施

  在本节课上课堂教学程序安排恰当,时间分配合理,环节过渡自然,学生自主学习得到充分体现。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能在不断的交流、合作和对话中,感受班级生活的意义,参与规则的制定,内化规则意识,在学生心中中下做守规则的小公民意识的种子。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多媒体与学科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优化了教学效果。四、学生状态

  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学得轻松愉快,全体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虽然这节课在细节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如:教师组织课堂的能力欠缺,对教学指导不够科学、细致。但总体来看,能在规定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学得轻松愉悦,教学效果较好。

  《班级生活有规则》教材分析

  《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中的第6

  课。本单元引导学生进入最近的准社会、公共生活空间--班级。第6课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树立集体生活中的规则意识,明确共同生活的规则是为了一起生活的更美好而认为设立的,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的调整和设立规则并遵守规则而改善我们的生活。第6课教材包含了“班级生活放大镜”、“大家一起来约定”“把约定做成文明旗”这则三个活动主题。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生活中各种各样遵守或不遵守规则的情境,如课间打闹、同学有礼貌、课堂纪律好等,帮助学生认识规则存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在观察、分析、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本课内容分两个课时进行,本课为第一课时。教学围绕前两个活动主题进行。

  《诸葛亮-诫子书》评测练习

  一、课堂评测:1、找出班级生活守规则方面做得最好的地方。让学生谈谈做得好会给班级带来那些好的影响。2、找出守规则做的不好的地方,谈谈做得不好会给班级带来那些好的影响。3、针对做得不好的地方,小组合作制定规则。二、课后拓展延伸:坚持21天,共同遵守班级公约,一定会成为全校当之无愧的最守规则的班集体。

  《诸葛亮-诫子书》课后反思

  《班级生活有规则》一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中的第6

  课。本单元引导学生进入最近的准社会、公共生活空间--班级。第6课的核心是引导学生树立集体生活中的规则意识,明确共同生活的规则是为了一起生活的更美好而认为设立的,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的调整和设立规则并遵守规则而改善我们的生活。第6课教材包含了“班级生活放大镜”、“大家一起来约定”“把约定做成文明旗”这则三个活动主题。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生活中各种各样遵守或不遵守规则的情境,如课间打闹、同学有礼貌、课堂纪律好等,帮助学生认识规则存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在观察、分析、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在认真研读教材及分析学情后本课内容分两个课时进行,本课为第一课时。教学围绕前两个活动主题进行。我设计了两大环节:第一环节是“石头、剪子、布”游戏导入,用有趣生动游戏引出规则主题。第二环节是以评选“最守规则的班集体”主题体验活动,让学生从班级实际生活入手,找出守规则方面做得最好的地方,然后再找出守规则做得最好的三个方面参加评选,让学生谈谈做得好会给班级带来那些好的影响。让学生明白守规则能使我们的班级生活更美好,更和谐。最后让学生找出守规则做的不好的地方,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制定班级公约进行守规则宣誓。通过一系列的内化规则意识。

  学校几名老师听过我的课后,给我了以下教学反馈,令我受益匪浅。1.整体教学过程流畅,思路清晰,导入自然,故事导入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很快吸引了学生的眼球。2.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层层递进,通过体验、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探

  究他们自己班级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主体意识。但由于课堂上也存在很多问题:1.评价语言不够丰富,上课时对学生评价单一。比如“你真棒”“说的真好”,不能够根

  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与评价,不能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思考没有受到赞赏。2.小组合作讨论班级公约的时间过于长,导致小组代表汇报时间有限。3.在课堂组织方面,还有很多欠缺。在小组讨论时候有极个别学生不遵守纪律,课堂显

  得有些乱,怎样有效的组织、监控课堂教学,是今后我要思考的问题之一。总之,通过讲课收获很多,也认识到了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

  我会认真研读课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丰富自己的评价语言,对学生做出及时适当的评价,课堂语言力求生动有趣,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班级生活有规则》课标分析

  本课教学,我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领会其中的理念和精神,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进行教学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班级的公共生活。《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学生“初步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而和谐的集体生活离不开班级规则,班规就是班级成员共同承诺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只有自觉遵守班规才能更好地融入集体,才能让每一个班级成员感受班级的和谐和美好。这是学生道德成长中必须具备的道德素养之一。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班规的制定、管理、执行,渗透公民意识的启蒙教育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青少年法制教育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强化公民意识是小学阶段的重要目标。本课在引导学生共同商讨、制定班规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渐理解和形成个人对班集体的责任感、权利与义务感,有助于其公民意识、规则意识的形成。

篇十一: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P>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规则

  意识

  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小学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小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法律常识,使小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守法的学生。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培养策略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许多内容都很适合进行规则交易,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从而加强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讲解《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教学环节:第一,教师可在教室内组织一个小小的游戏,将学生分为两组,大家要到讲台上取来一本书,其中一组学生排好队依次到讲台前取书,另一组学生则毫无规则可言,大家纷纷向讲台走去,最后统计两小组完成取书的最终时间,比一比哪个小组用时更短;第二,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踩踏事故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不遵守规则的后果,也让学生加深对排队的理解;第三,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各种场合排队的照片,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排队。总之,这整节课程的主题都围绕“排队”来进行,通过加强对学生的规则教育,学生意识到了排队的重要性,学生知道了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每个人在学校中或是生活中都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

  1.借助生活中的资源来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

  为了强化对小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挖掘生活中的一些资源,借助生活中的资源来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这样才能够更加激

  发学生自身的道德认知,让学生自觉地遵守规则。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讲解《上学路上》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在学校保卫处的协助下调取一段学校附近十字路口的视频,视频中有车辆在路上行驶,路上也有许多学生在行走,教师带领学生一同观看这段视频,并带领学生共同分析视频中有哪些学生没有按照交通规则出行,他们违反的交通规则分别是什么。通过带领学生亲自观看学校周边的交通录像,学生们可以自己总结出安全出行的知识,他们也会意识到生活中哪些无意的小行为就可能违反了规则。由此,学生更加愿意主动地改正自身的错误行为,比如有的学生害怕上学迟到,于是在过马路的时候就会小跑起来,这个时候学生很容易被来往的车辆撞伤;又如有的时候虽然是红灯,但是路上并没有行驶的车辆,一些学生就会选择直接过马路,但这也是违反了交通规则的,而且也存在着巨大的交通安全隐患。总之,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意识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严重后果,从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三、关注社会热点,引导规则导向

  随着网络的普及,民众们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更加关注,一些媒体平台上也会经常报道社会上发生的焦点事件,这些焦点事件会对小学生群体的三观造成较大影响。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这些社会上发生的焦点事件。例如在2019年,我们经常能够在微博、抖音等平台看到有人在高铁列车上“霸座”的事件,导致这种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部分公民缺乏规则意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事件来加强对学生的规则教育。又如在2018年,重庆市万州区22路公交车坠入江中,这起事件性质十分恶劣,造成了人员伤亡,笔者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了重庆市22路公交车坠江的视频,之后笔者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你认为发生公交车坠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到主要是因为车上的一名乘客与司机发生强烈争执,所以才导致了惨状的发生。笔者还继续向学生讲述相关的内容:参与这次公交车坠江案救援的副队长周小波的爸爸也乘坐了这辆公交车,他的爸爸已经76岁高龄,他的爸爸本来马上就要下车了,但是因为公交车坠江,老人家永远都无法下车、无法回家了。当笔者讲完了这一故事后,班级中的许多学生都眼含泪水,学生们对于此次事件也有了更深的反思: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遵守规则,不给他人添麻烦,不影响他人的生活,那么是不是就不会有这么多惨剧发生呢?总之,小学

  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鼓励学生多了解一些社会上的热点事件,让小学生以辩证、独立的思维方式去看待这些事件,并让小学生在了解这些社会事件的同时接受规则教育。

  四、加强价值引领,增强规则认同

  在教育领域,教师必须将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并在规则意识培养当中进行有效渗透。也就是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在指导学生养成规则意识的过程中,需要牢牢把握核心价值观这一主线,用正确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指导,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规则意识,培育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让学生主动遵守社会的公序良俗。规则意识的养成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而且也不存在统一化的手段,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利用正确的价值引领方法,深化学生的规则认同感,强化规则意识的培养动力。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讲解《欢欢喜喜过新年》这节课时,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介绍我国过新年的风俗习惯,还要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比如我们过春节的时候都有拜年的传统,那么拜年这一传统的由来是怎样的呢?在多年以前我们每年过年都会放烟花庆祝,但近几年国家有了明确规定禁止燃放烟花。为了深化学生的规则认同感,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在组内探讨设定这一规定的必要性以及意义,让学生在认同规则的同时,主动遵守相关规则,达成良好的规则教育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也可以借助生活中的资源来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引导规则的导向,加强价值引领,增强学生对规则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屈丽霞.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75-76.

  [2].陈笑容.依托道德与法治­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科学咨询,2018(14):119.

  [3].吴煜姗,高德胜.见真,见善,见美——谈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J].中小学德育,2017(08):5-7

篇十二: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P>  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未来的重要使命教师应该立足当下放眼将来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并引导其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能够突破思维定势在思考感知以及实践等一系列活动中内化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摘要: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来说,其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主要教育目标在于通过将法律常识普及给学生,使其能够明确社会行为规范,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从而做一名自觉守法、遵法的学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道德与法律知识的重要意义,并遵从学科特点,运用可行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使其能够积极的感知、反思以及践行规则,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规则意识;策略

  前言: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即要明辨是非,要能够遵守法治与规则。可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已成为当下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抓变教学理念,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增强规则意识,使其能够有效内化道德,让遵守规则成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行为,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生。以下,笔者将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展开具体分析,就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提出相关建议性策略。一、重视规则-积极完善教学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课堂教学形式与内容均需要作出一定的改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是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与创新。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积极转变自身角色,将学生放在教学主体的位置上,并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特别是处在低年级的小学生,其尚未形成成熟的思维意识,听不懂教师苍白刻板的说教,需要更加生动的教学方法帮助其理解知识。因此,教师更需要把握好自身角色,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1]。规则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能够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运作模式。小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未来的重要使命,教师应该立足当下,放眼将来,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并引导其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能够突破思维定势,在思考、感知以及实践等一系列活动中内化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二、反思规则-关注社会热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信息很快就会成为民众的关注焦点,而这些焦点信息对小学生道德有着不可避免的影响。所以,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树立良好的媒体观,运用正确的引导方式[2]。2018年,多起公交车乘客抢方向盘、高铁霸座等事件都是因为规则意识的缺乏而引起的。教师要积极捕捉事件中有教育价值的因素,并将当作教育契机对学生展开引导教育。

  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小学道德与法治部编版教材中关于“生活离不开规则”这一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重庆22路公交车坠江事件的相关视频,并在学生观看结束后提出问题:“这起事故是如何发生的?”学生通过彼此交流认识到这场悲剧的源头就是乘客并未遵循规则,只因为她一个人错过一站,失去的是一车人的生命。教师借势向学生进行材料补充:有一名负责搜救的队员,其76岁的老父亲就在这辆公交车上,他的家距离出事地点只有半分钟。之前的搜救工作中,他打捞过很多尸体,这次却是自己的父亲。许多学生听的眼中泛起了泪花,被悲痛感染着,同时也激起了其深深的反思:倘若社会中人人能够遵守规则,悲剧就不会发生了。理解并感受他人的情感,并进行反思,

  使学生能够提升对道德的判断能力,进而获得道德意识的增强。三、践行规则-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只有在具体生活中落实规则,学生的规则意识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升,从而形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为了帮助学生有效构建规则意识,教师必须遵循其年龄特征,使学生能够从自身需求着手,自主制定规则。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会打心里认同规则、接纳规则。教师可以和学生一同讨论并制定上课、卫生、课件活动、午餐等规则,并根据实际执行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正。学生普遍认为,倘若所有学生均能够遵守规则,同学之间就会和谐相处、班级活动也会有序进行,校园生活会更加幸福。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切美好的幻想的前提都是遵守规则,虽然规则像一个圈圈束缚、限制的我们,但是也因为有了它校园生活和学习才能够更加有序。学生对于这种说法非常赞同,且能够自觉遵守着共同制定的规则,长此以往,就会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3]。

  结论:综上所述,规则指的是人们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需要遵循的行为要求,道德规范、法律法规以及风俗等均属于其范畴之内。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规则意识,对其品格与个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积极完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通过重视、反思与践行规则,使学生的规则意识得到良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1]黄干雄.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91-92.[2]宁慧鸿.小学低年级规则教育的内容及实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3]刘汝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07):25-27.

篇十三: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P>  绘本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规则教育中的应用

  作者:郭裕坚来源:《师道·教研》2020年第09期

  规则,顾名思义便是规矩与准则。遵守规则是社会系统维持正常良好运转的前提。童年期是人一生中道德发展的启蒙时期,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进而发展学生的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是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引入绘本阅读的理论基础

  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以学生的生活内容为基础,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在教学内容、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将绘本阅读引入课堂,可以通过开放式主题任务的实施,让学生沉浸在宽松活跃的学习环境中,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启发以及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绘本阅读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

  优秀的绘本集游戏性、趣味性于一身,在充满童趣、扣人心弦的故事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有助于学生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引入绘本故事,可有效激活绘本的德育价值,增添课堂的趣味,促进学生健全品格的塑造、良好行为的养成。

  二、绘本阅读在小学道德與法治课规则教育中的应用

  绘本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将绘本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使教学情景化、直观化,既可联结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可让学生在绘本的图画和文字中畅游,触动心灵,播下美好品质的种子。

  1.动静相宜,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主题挑选合适的绘本,并综合运用绘本资源中的多元元素,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导学生在欣赏绘本的同时参与到课堂中,积极进行思考,认真投入学习。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上学路上》一课时,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变形警车珀利——我的第一套交通安全故事》绘本的动画。利用动画中主人公的历险故事引入教学主题——交通规则与安全,并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将交通规则铭记于心;通过“规则课堂”教

  会学生在马路、停车场、施工现场等场所遵守规则,保护自己;通过问答游戏让学生在互动中反复记忆交通规则,强化巩固安全常识。

  2.入情入理,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杜威曾说:“教育必须建立在儿童经验的基础之上,经验就是个体的现实生活。”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可挑选贴近学生生活、描述学生熟悉事物和场景以及呈现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意境的绘本,并利用绘本中的故事重现学生的生活场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与学生进行情感间的交流,心灵间的触碰。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时,教师可把绘本故事《十一只猫做苦工》中的场景引入其中。通过讲述十一只小猫在“旅行”过程中一系列违规的“冒险”行为以及最终承受苦果之后学会遵守规则的故事,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验,用心体会故事中的情与理,学会合作的同时,理解“禁止”的意义,体验遵守规则的快乐。

  3.思考生命,增长学生的人生智慧

  绘本往往短小精悍,却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德育内涵,能够引发学生有关生命、亲情、友情、自我认知等方面的深思,因此可以弥补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一些缺憾,使生硬的教学内容以更灵动鲜活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内心。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发掘绘本的德育内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修炼学生的品格。

  日常生活中,导致学生出现危险的通常是无知心理和贪玩心理。因此,教师可将绘本《皮皮鲁送你一百条命》作为教学延伸材料,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掌握100种遵守规则、防范危险的方法,如“别把笔变成匕首”“用电不触电”“做守法公民”“不踩井盖”等,帮助学生克服无知和贪玩心理,防患于未然。

  优秀的绘本素材以多元化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将绘本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规则教育中,在图文阅读、情景思考、角色扮演中,将德育目标内化为学生的行为态度,使规则意识外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

  责任编辑晁芳芳

篇十四: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P>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意识的

  培养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现下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道德与法制教学。小学道德与法制,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促使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挂重要教学手段。小学低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规则认知意识,并且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历不少生活规则,在实际教学中,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规则意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普及法治与规则知识,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相关教学经验,探究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培养

  前言:

  规则是对人进行约束的一种制度,在学生踏入学校之后,学生接触的规则就会越来越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里所说的规矩就是规则,没有规则的约束与限制,则整个集体甚至社会就会混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教学途径与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深度挖掘教材,将教材中蕴含的规则信息呈现给学生,并依据教学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流程与环节,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活动,促使学生在相应的活动中体会到规则的运用,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提升学生自身品德素养。

  1.深度挖掘教材,整合规则信息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中,蕴含着大量与规则相关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与利用,将教材中蕴含的规则信息搜集、整理、优化、归结出来,以此作为教学资源。对于《道德与法治》相关教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将相应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时,教师要注重结合学生

  的实际生活展开。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规则较多,如果教师能够遵循学生认知特征,了解学生兴趣爱好,就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够促使学生认识到学习《道德与法治》教学知识的意义,学生也能够在教学情境中获取更好的学习体验,从而促使学生更愿意所学教学知识。

  例如:以“班级处处有规则”这一课教学为例,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集体处处有规则,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了解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通过课前调差,在小组中合作学习,认识集体处处有规则,通过引导学生辨析,促使学生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在导入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在班级中,我们班级是一个大集体,如果集体中没有相应的规则约束,班级会变成什么样?”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循的规则,以此促使学生体会到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1.针对学生生活认知解读规则

  小学阶段,学生对于规则的认知还较为薄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单纯地利用文字为学生解读相应的规则,学生很难全面理解与接受,为此,教师应当优化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调整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促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消化与吸收。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引入相应的案例,结合学生的兴趣特征,为学生多方面剖析与解读相应的案例,丰富解读形式,趣味化教学设计,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以此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以“大家一起做环保”这一课教学为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呈现一些受到污染的小河的图片,通过这些被污染的小河,让学生看到不遵守规则造成的后果,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应的教学知识,为学生剖析规则,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1.围绕培养规则主题设计教学活动

  对于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既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同时还要为学生深度剖析规则内涵,并且还要监督学生遵守规则,长此以往通过理论知识的熏陶以及体会规则的运用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计训练活动,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出最为恰当的选择。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着较多的活动形式可供选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合理筛选活动形式,以此提升活动匹配度。

  例如:以“东西不乱扔”这一课教学为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据教学内容,开展一个课堂演绎活动,让学生自主组织一个课前节目,让学生模拟一个乱扔东西的小学生形象。通过这样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氛围,在模拟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指出其中的错误表现,强调遵循规则的重要性。

  总结:

  总而言之,遵循规则是学生参与日常活动,踏入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深度挖掘教材,整合规则信息,促使学生认识到遵循规则的重要性;针对学生认知为学生解读规则,将教学内容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围绕培养规则设计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规则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李生禄.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2019,000(028):P.187-187.

  [2]郑金霞.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规则教育[J].教师,2020,(10):89-90.

篇十五: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P>  规则意识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教学思考

  摘要:小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实际上是学生逐渐对教育者制定的规则认同、接纳并最终内化的过程。一线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遵循小学生生活的逻辑,循序渐进地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规则意识。具体可从“遵循小学生逻辑,建立规则认知”“注重价值引领,深化规则认同”“注重实践参与,促进规则养成”三方面入手来展开。关键词:规则意识认知认同养成

  新编浙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已经走进了小学二年级的课堂,教材编写遵循道德学习规律和小学生生活逻辑,依据经验累积程序,将国家意识、公民意识、规则意识等融入其间。其中,规则作为《道德与法治》教材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要求。那么如何将规则意识教育落实到课堂中呢?笔者以2016年秋季刚刚投入使用的浙教版《道德与法治》第一册教材为例进行了实践探索。

  一、遵循小学生逻辑,建立规则认知认识规则是培养规则意识的前提和条件,让受教育者形成规则意识,这是所有教育的基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很明确,以基础性的行为规则和法律常识为主,侧重法治意识。对于刚接触小学生日常行为规则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规则意识的培育重点首先应该是建立正确的小学生观,在此基础上引导小学生形成对规则的认识和发展。例如在执教《上学的一天》第二课时,笔者以本校学生上学路上每天会看到的交通标志入手,让学生说一说,这些标志都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这些标志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有些家长并不能做到遵守规则,比如看到禁止停车标志仍然停车、随意闯红灯、进入学校区域不减速慢行等等。接着,笔者又安排了一个讨论环节:“这样做对不对?”我们以学生的问题引出主题,列举在上学途中小学生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如:“过马路的时候,遇红灯但没有车,妈媽一定要拉着我过马路,对不对?为什么?”让小学生展开讨论,判断是非。最后归纳出过马路要注意的事项。由学生自己碰到的生活问题入手引出话题,开展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确规则。学生在已有的交通安全规则的经验上,进一步形成正确的规则认知,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可以让我们的上学之路更安全。在教学中,笔者呈现的是小学生亲历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是来源于生活的,而且是需要在生活中寻找解决方法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遵循小学生逻辑,建立规则认知。二、注重价值引领,深化规则认同我们在规则意识教育中,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学生牢固树立规则意识、诚信观念等核心价值观,懂得尊崇公序良俗。《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法治教育必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注重以法治精神和法律规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法善治传导正确的价值导向。规则意识的培养不靠一朝一夕,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手段,我们在课堂上努力通过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让他们认同规则,并在此基础上使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和谐发展。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一项很有特色的庆祝活动。人们在每年春节、元宵要燃放烟花爆竹,如果自家有喜事,如建房开业、婚嫁等都喜欢用这样的庆祝方式。但是新教材第54页的“法治墙”上明确写着:燃放烟花爆竹,要遵守当地的法规。我们的学生原来已有的生活经验是:过年了可以放烟花喽!在他们的心目中放爆竹代表喜庆,特别是男孩子最喜欢放小鞭炮了。但是事实上这一项有特色的娱乐活动在逐年减少,所以在课堂上笔者用漫画的形式呈现,县城区对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然后抛出问题:我们的家人是否遵守当地的法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遵守今年燃放烟花爆竹的规定,同时发放学校少总部发出的倡议书。三、注重实践参与,促进规则养成有效的学校德育强调体验重于知识,践行重于言说,过程重于结果,隐性重于显性。规则与法制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求教师要从小学生生活出发,使小学生在体验中感受规则和法治,而且要让小学生加以应用,知行统一,才能真正促进小学生法制意识的养成。作

  为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活动可以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笔者先通过体育课中常见的“两人三足”活动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将

  课堂搬到了室内体育馆,全班40人分五组进行比赛。学生两两并排站立,将两人靠近的左腿和右腿用绳子在脚踝处绑住变成三足。接着,听口令一起出发,比一比哪两人最先到达终点。活动结束,学生兴致盎然,教师及时采访学生:你们有哪些成功的秘诀?你觉得下次再比赛,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学生个个有话要说,归结为以下几点:要合作;要分好工;要左右、左右一起喊口令同时走,这样才能配合好;不能抢先,要同时走,两个人搭着肩膀……学生根据实践活动得出的经验是宝贵的,也是教师的说教永远无法达成的。这一环节解决了“怎样才能和小伙伴一起做”的内容。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中渗透了规则教育,学生在一起做中感受了合作的重要性,在交流中提升了自己合作的技能。紧接着我们安排了第二次合作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巩固规则认知,进一步了解合作要讲究秩序、合理分工、互相配合。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了要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情境模拟(如模拟法庭)、案例探讨等多种教学方式,倡导将实践活动引入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引领学生通过实践参与,认同规则和法制,并以此指导自身的生活,促进知行统一。参考文献[1]杨翠玉.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草根研究”[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2]黄超文,主编.顾瑾玉,等编著.直击新课程学科教学疑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沈莉伊.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中小学德育,2017(1).

篇十六: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P>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小学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小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法律常识,使小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守法的学生。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培养策略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许多内容都很适合进行规则交易,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从而加强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讲解《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教学环节:第一,教师可在教室内组织一个小小的游戏,将学生分为两组,大家要到讲台上取来一本书,其中一组学生排好队依次到讲台前取书,另一组学生则毫无规则可言,大家纷纷向讲台走去,最后统计两小组完成取书的最终时间,比一比哪个小组用时更短;第二,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踩踏事故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不遵守规则的后果,也让学生加深对排队的理解;第三,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各种场合排队的照片,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排队。总之,这整节课程的主题都围绕“排队”来进行,通过加强对学生的规则教育,学生意识到了排队的重要性,学生知道了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每个人在学校中或是生活中都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二、借助生活中的资源来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为了强化对小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挖掘生活中的一些资源,借助生活中的资源来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这样才能够更加激发学生自身的道德认知,让学生自觉地遵守规则。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讲解《上学路上》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在学校保卫处的协助下调取一段学校附近十字路口的视频,视频中有车辆在路上行驶,路上也有许多学生在行走,教师带领学生一同观看这段视频,并带领学生共同分析视频中有哪些学生没有按照交通规则出行,他们违反的交通规则分别是什么。通过带领学生亲自观看学校周边的交通录像,学生们可以自己总结出安全出行的知识,他们也会意识到生活中哪些无意的小行为就可能违反了规则。由此,学生更加愿意主动地改正自身的错误行为,比如有的学生害怕上学迟到,于是在过马路的时候就会小跑起来,这个时候学生很容易被来往的车辆撞伤;又如有的时候虽然是红灯,但是路上并没有行驶的车辆,一些学生就会选择直接过马路,但这也是违反了交通规则的,而且也存在着巨大的交通安全隐患。总之,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意识到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严重后果,从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三、关注社会热点,引导规则导向随着网络的普及,民众们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更加关注,一些媒体平台上也会经常报道社会上发生的焦点事件,这些焦点事件会对小学生群体的三观造成较大影响。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认识这些社会上发生的焦点事件。例如在2019年,我们经常能够在微博、抖音等平台看到有人在高铁列车上“霸座”的事件,导致这种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部分公民缺乏规则意识,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事件来加强对学生的规则教育。又如在2018年,重庆市万州区22路公交车坠入江中,这起事件性质十分恶劣,造成了人员伤亡,笔者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了重庆市22路公交车坠江的视频,之后笔者

  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你认为发生公交车坠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到主要是因为车上的一名乘客与司机发生强烈争执,所以才导致了惨状的发生。笔者还继续向学生讲述相关的内容:参与这次公交车坠江案救援的副队长周小波的爸爸也乘坐了这辆公交车,他的爸爸已经76岁高龄,他的爸爸本来马上就要下车了,但是因为公交车坠江,老人家永远都无法下车、无法回家了。当笔者讲完了这一故事后,班级中的许多学生都眼含泪水,学生们对于此次事件也有了更深的反思: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遵守规则,不给他人添麻烦,不影响他人的生活,那么是不是就不会有这么多惨剧发生呢?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鼓励学生多了解一些社会上的热点事件,让小学生以辩证、独立的思维方式去看待这些事件,并让小学生在了解这些社会事件的同时接受规则教育。

  四、加强价值引领,增强规则认同在教育领域,教师必须将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并在规则意识培养当中进行有效渗透。也就是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在指导学生养成规则意识的过程中,需要牢牢把握核心价值观这一主线,用正确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指导,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规则意识,培育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让学生主动遵守社会的公序良俗。规则意识的养成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而且也不存在统一化的手段,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利用正确的价值引领方法,深化学生的规则认同感,强化规则意识的培养动力。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讲解《欢欢喜喜过新年》这节课时,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介绍我国过新年的风俗习惯,还要渗透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比如我们过春节的时候都有拜年的传统,那么拜年这一传统的由来是怎样的呢?在多年以前我们每年过年都会放烟花庆祝,但近几年国家有了明确规定禁止燃放烟花。为了深化学生的规则认同感,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结成学习小组在组内探讨设定这一规定的必要性以及意义,让学生在认同规则的同时,主动遵守相关规则,达成良好的规则教育目标。结束语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也可以借助生活中的资源来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引导规则的导向,加强价值引领,增强学生对规则的认同。参考文献:[1].屈丽霞.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浅谈“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75-76.[2].陈笑容.依托道德与法治-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J].科学咨询,2018(14):119.[3].吴煜姗,高德胜.见真,见善,见美——谈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J].中小学德育,2017(08):5-7

篇十七: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P>  第9课生活离不开规则生活处处有规则规则的作用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目标里的第3条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以及我们的社区生活里的第7条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

  《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目标里的第3条提

  到“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以及“我们的社区生活”中单元目标的第7条“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二、教材分析本课的话题是“生活处处有规则”,目的是帮助学生懂得规则的重要意义。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游戏活动,让学生从中体验规则的意义。再通过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规则,让学生懂得生活处处都有规则,如果没有规则,人们的正常生活将受到影响。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儿童时期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更多地处于他律阶段,对规则缺少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本课将引导学生了解规则的意义和重要性,懂得如果没有规则,社会将会出现无秩序的情况,人们将失去安全感和幸福感,同时还引导学生认识到规则对每一个人既是一种约束又是一种保护,让学生对规则有更深刻的认识。四、教学目标1.了解规则的意义,知道生活处处有规则。2.让学生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懂得遵守各种规则。

  3.培养遵守规则的意识,积极维护、改进规则。五、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生活处处有规则,懂得规则的重要性。难点: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六、教学准备:课件七、教学过程

  9.生活离不开规则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你们课下喜欢玩什么游戏?师:那你们都是怎么玩的?如何判定输赢?它的规则是什么?师:游戏中有规则,生活中也是处处有规则。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第九课《生活离不开规则》。二、共同回忆、畅谈感想1.(课件出示教材59页图片)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规则,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派代表班内展示。

  2.有了规则的约束,我们的生活可以得到束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有序。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不仅游戏中要有规则,生活中也离不开各种规则的制约.下面谁来说一说我们学校都有哪些校园规则?

  3.社会生活中也有很多规则,上节课已经让同学们去观察生活,收集身边的规则了,谁愿意把自己收集的内容与大家分享一下。

  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你有什么感受?没有规则,我们连走路都不安全,看来规则是非常重要的。

  三、演一演、议一议1.规则很重要,可是我们在公共场所还是会看到一些不遵守规则的行为,下面我们在小组里来演一演教材第60页呈现的几个现象。2.学生分小组、分角色扮演我们不管在哪里,都不能违反规则,想一想如果大家都不遵守规定,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四、深化感知、增强体验1.出示学校里发生的踩踏安全事故的规则图片,学生看完谈感受,说说规则的作用。2.学校最近组织了一次防火安全演练,在这种危急时刻应遵守什么规则?3.在你的身边有没有不遵守规则的经历,造成了怎样的后果?4.请完成教材61页下方的表格。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知道了生活处处有规则,懂得了规则的重要性,知道了在日常生活中要遵守规则,并监督、提醒他人遵守规则,遵守规则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井然有序。八、板书设计:

  第9课生活离不开规则生活处处有规则规则的作用

  《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目标”里的第3

  条“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以及“我们的社区生活”里的第7条“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二、教材分析本课的话题是“守规则要自觉”,目的是引导学生懂得应该自觉遵守规则,自觉用规则约束自己。教材呈现了好朋友不守规则、许多人不守规则、无人监督的时候几个有典型意义的情景素材,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做出选择,最终认识到,遵守规则靠自觉。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儿童时期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更多地处于他律阶段,对规则缺少理性认识。树立规则意识最终要落实到行动上,也就是怎样遵守规则,而遵守规则有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化过程。本课引导学生如何在生活中做到自觉遵守规则,也就是如何做到自律,特别是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碰到一些困惑,应当怎样去面对,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四、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增强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2.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意义。3.能正确对待和处理遵守规则中遇到的困惑。4.把自觉遵守规则内化为自身的需求和自觉行为。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让学生懂得自觉遵守规则的重要性。难点:每个人都应当用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只有人人自觉遵守规则,社会才会变成一个祥和、有序的幸福家园。六、教学准备:PPT七、教学过程

  9.守规则要自觉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的规则,只有自觉遵守规则,才能让生活变得井然有序。如果大家都不遵守规则,规则就形同虚设,社会就会出现混乱,个人有可能受到伤害。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做到遵守规则。(板书:守规则)

  2.守规则非常重要,自觉自愿地遵守规则就更难能可贵。今天就来继续学习第九课《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二部分------守规则要自觉。

  二、创设场景、形成认知1.活动演一演课件出示场景:主人公正在售票处排队买电影票,好朋友要来插队。有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用表演的形式把你的想法和做法表现出来吧。有些时候,为了遵守规则和维护规则的公平,我们甚至需要不讲情面,即使是最好的朋友来插队也应当提醒他遵守规则。同学们,规则不是拿来贴在墙上,挂在嘴边,而是要牢记在心,体现在行动中的。2.活动辨一辨(出示教材第62页左下图)小云要过马路到对面上学,她看到有些人在横穿马路。如果你是小云,你会跟着一起横穿马路还是走人行过街天桥呢?为什么?修建人行过街天桥就是为了保护行人安全通过马路,可为什么大家仍然要穿越马路呢?自觉遵守规则不但能体现社会文明,更能保障我们的生命安全。在生活中,你有过这种经历吗?明明知道很多人违反了规则,但自己仍能做到遵守规

  则。遵守规则需要做到不盲目从众,要坚持自己的原则。(板书:不心存侥幸不盲目从众)

  3.活动看一看(出示教材62页右下图)公园里有作为大人的叔叔阿姨不讲究卫生,乱扔垃圾,小学生明明是怎么做的?地球是我们大家的,脚下青青草,请你爱护好。请自觉讲究卫生,不要乱扔垃圾,要努力做一个文明的市民。4.活动说一说一个城市的文明,体现在每一个公民的一言一行中。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你是否有上扶梯后要靠右侧站,上厕所后要自觉冲水的习惯?为什么?(出示教材63页上边图)四人小组讨论、汇报。小结:这些行为看似小事,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公民文明素质的高低。如果人人有了遵章守纪的习惯,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井然有序。5.活动填一填课件出示情景:十字路口设置了信号灯和斑马线,过马路时一辆车也没有,但行人通行的绿色信号灯还没有亮,你是选择立即过马路,还是选择等一等?为什么?

  遵守规则不能靠他人提醒和监督,要自觉遵守。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是关键时刻的保护伞。为了我们的安全,一定要做到“无人监督,从我做起,自觉遵守”。

  6.活动议一议指明学生上台展示自己课下找到的自觉遵守规则图片和违章违纪图片以及相关视频,并讲解一下图片的意思,老师也可以适当出示课外图片讲解,进一步强化学生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好习惯。三、全文总结,升华主题。人们幸福、安定、快乐的生活离不开规则。只有每个人心中树立起规则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生活中自觉遵守规则,不需要他人提醒,养成一种习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美好。八、板书设计

  9守规则要自觉不心存侥幸不盲目从众不讲情面

  无人监督自觉遵守从我做起

篇十八: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P>  浅谈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

  规则意识的养成

  【摘要】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互联网盛行。因此,为了让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更好的体验生活以及学习,适应新时代社会的发展,那么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就应当从小培养。基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期间,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树立起规则意识,掌握法律知识,从而更好的保护自己,让自己能够身处于安全的环境当中。对此,本文针对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进行简要阐述,以下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规则意识【引言】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纪较小,所以对社会的感知能力较弱,在遇到一些生活当中的问题时,经常会处于弱势的状态,无力去改变。因此,为了让小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生活与学习当中的适应能力,教师应当注重学生掌握基础的道德法律意识。所以,在教师教授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期间,不仅要增长低年级学生的法律意识,而且还应当让学生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生活以及学习。

  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问题教学理念过于传统

  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教师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仅仅是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无法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内心的想法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所造成的影响是不积极的,无法让学生灵活并且更加全面地考虑问题,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无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注意力不集中,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

  影响;其次,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并没有想用新课程的改革,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于国家所提倡的教育观念并不重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非常大的隐患。久而久之,学生所隐藏的隐患就会爆发,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以及法制意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1]。

  (二)教学观念过于落后

  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教学观念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觉得小学阶段的教育仅仅是教授学生如何识字。因此,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中,有着一定的偏差,对此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仅仅是流于形式。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以及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并不重视,仅仅是应付的态度。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很多小学教师并没有在教学观念上进行更新,导致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理解不够全面。与此同时,在教学中的过程中,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彰显出来,教师在课堂中也没有注重为学生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并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且学生的学习受到了一定影响。为学生后续的发展也没有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

  二、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规则意识养成的有效措施(一)编制儿歌,让学生可以熟记规则

  低年级的学生其思维比较活跃,记忆力也较好,在学习古诗词当中只需要多读几遍,便能够背诵下来,同时还不容易忘记。例如:部编版小学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风儿在哪里。看不见,抓不到,四面八方到处跑,跑过江河水生波,穿过树林树枝摇....和风儿一起玩。第三单元《让我自己来整理》小雨和他的“小伙伴”两个小口袋,天天贴身带,如果带一只,就把人笑坏。(我是——袜子)。小小船儿一对,坐着客人十位。白天忙着赶路,晚上靠岸休息。(我是———鞋子)。因此,小学阶段的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将教材当中的道德与法律知识编成儿歌,让低年级学生可以读起来朗朗上口,从而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产生积极性。之后,再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以及学习,将这些知识点都记忆到脑海当中,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灵活的应用儿歌技法,能够让低年级的学生对规则和法律的学习更加的有兴趣。学生可以

  通过短短的几句话,将一句比较长而又绕口的知识记下来,使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得到有效的提升,在未来的学习时能够更加的认真。基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家教学期间,可以用简单的小规则,让学生学习到非常多的法律意识,从而使学生对法律的认知能够更加的深刻,让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加强。例如,在教授《校园里的号令》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将学校当中需要遵守的规则编成儿歌,让学生每天早上都对其进行朗读,在学生熟悉这些规则时,就会时刻的提醒自己,应当遵守规则,不能够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教师通过儿歌编排法,让学生在校园内,可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规则意识,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加长远的学习以及发展[3]。(二)回归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规则

  低年级的学生认识规则、学习规则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潜移默化的培养其规则意识,让学生可以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使学生可以更加健康、快乐的学习以及生活,并且在未来发展期间,可以适应新时代的社会,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占用一席之地。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提升学生规则意识期间,应当注重教授学生,在实际生活当中应当遵守规则、感受规则,从而在规则当中约束自己,提高自律意识,使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更加的规范。例如,在教学大家《排好队》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当遵纪守法,遵守排队的规则,不能够插队,让学生感受到遵守规则,可以将事情处理的更加高效率,从而有效提升学生规则意识。在例如,在学习《自由选择课余生活》这一章节时,小学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当中的元素,对学生进行引导,课余生活是学生自己的时间,学生可以通过闲暇的时间,做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事情[6]。但是在实际的生活却并不是这样,很多学生因为家长的原因,报了很多的课外补习班亦或者是完成教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很多学生对于现在这样的情况都非常的不满,因此,小学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如何规划自己的闲暇时间,从而做好学生课外的拓展机会,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特点,为学生设计有效的提升课外技能[4]。

  1.结束语总的来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期间,应当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发展,走在时代的前沿,注重教学的方法,使低年级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产生学习

  兴趣,成为积极自主的学习习惯。并在此基础上,让低年级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从而有效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在未来的生活中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够遵守法律法规,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

  【参考文献】

  [1]胡芳,刘景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国故事的文本分析及编写建议[J].教学与管理,2022(17):69-72.

  [2]陶改文.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17):169-170.

  [3]楚德卫.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法研究[N].科学导报,2022-06-10(B02).

  [4]秦丽萍.浅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6):176-178.

篇十九: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P>  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规则教育

  摘要:小学阶段是培养小学生各种规则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当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公德意识和遵纪守法的好习惯。文章对现阶段小学生规则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规则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具体落实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规则教育;教学方法

  规则,即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遵守的行为规范。从宏观上讲,风俗、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等都属于规则,规则体现了具体的社会价值和道德表现。低年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意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我国提出的发展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强调的就是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意识和能力。由此可见,在小学阶段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教育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自觉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阶段我国小学生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中蕴含着一定的社会价值和道德。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规则意识的关键阶段。从当前我国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情况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学生对规则意识的认识表面化。在低年级教学中,学生接受到很多道德教育,虽然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理想等有了初步认识,但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因此经常会出现不遵守纪律、不爱护卫生等诸多不良行为,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在班级中随意扔废纸等。

  其二,学生的言行不一致。有些学生在校内守规则,懂得尊师爱幼,讲文明,热爱集体,爱护校园的公物,但是出了校门却大相径庭,如说脏话,在公共场所乱丢垃圾,破坏环境。

  其三,很多学生认为遵守规则就是教师布置的任务,在教师的监督下,严格按照规则办事,但离开教师的视线后,认为任务完成了,就没有规则意识了。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行规则教育的重要意义

  社会行为规则就是要将法律作为行为规范的基础,国家法律以及各种道德规范、行为规则、文明礼仪等虽然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但也使得社会环境呈现了良好的秩序。小学阶段既是学生养成良好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各种规则意识和道德素质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具有积极的影响,让其在真正步入社会后,能够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将规则意识的相关内容贯穿于各个单元的教学中。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教材内容也逐渐加深,从而能加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和道德法治意识教育。比如,校规、班规、交通规则等,让学生知道在不同的公共场合要注意相应的规则,促使学生积极遵守校园内各项规章制度,更好地融入集体,与同学和谐相处。总之,在小学阶段,通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向学生渗透了规则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好的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规则教育的具体实践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教学的课程改革,小学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就是以生为本,教师应遵循“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原则。

  首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状态,从而改变自身在教学中的角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放置到教学的主体地位,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做好引导者,帮助学生完成学习。其次,低年级的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如果教师只注重说教、灌输,反而会起到副作用,达不到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目的。因此,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满足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教师通过直观的表达,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从而加深学生对规则的理解,促使其将所学的规则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规则意识的目的。

  (二)构建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感知规则

  小学阶段的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缺乏自制力,學习自主性也相对较差,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年纪特别小,生活阅历有限,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教师要充分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来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充分地融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情境,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提高其学习效果。教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如在讲到“安全地玩”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课堂转移到室外,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带领学生玩耍,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玩耍时应注意的安全规则,帮助学生了解安全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相关视频,让学生观看和安全有关的画面,加深学生对安全规则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安全规则意识。真实的情境教学,可促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规则的意义,从而养成遵守规则的好习惯。

  (三)运用规则儿歌,让学生熟记规则

  低年龄段的学生,思维简单,以感性思维为主,因而只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充满好奇。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道德与法治》相关教学内容。例如,在开展“校园里的口令”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规则编排成儿歌,

  通过儿歌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规则教学活动中,通过唱儿歌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学习的能力。自然美好的音乐旋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让学生跟着唱。比如,“下课铃声响,喝点水、上厕所,摆好书,望远方,再想还要做什么?”。再如,教授“大家拍好队”一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编排儿歌,如“排好队,是文明,排好队,好学生”等,以方便学生记忆。唱儿歌的方式可加强学生对行为规范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结合生活实际,增强学生规则意识

  正确认识规则是遵守规则的前提,要想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教师要先引导学生认识规则。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在生活实际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如在讲到“我很诚实”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例中加入学生熟悉的名字,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谈论,感受诚实的重要性;并通过角色互换,让学生明白诚实是一种美德,也是做人最基本的原则。教师还可以利用社会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懂得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比如,2018年,在重庆公交车上,一名女性乘客因为坐过站,抢夺公交司机的方向盘,导致公交车内所有人坠江死亡的事件。由于她没有道德意识,没有遵守交通规则,造成了很多人和她一起结束了生命。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深刻地感受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并在日常行为中,学生自觉地遵守规则,懂得谦让他人,做一个具有合格的小公民。

推荐访问:规则意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 法治 道德 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