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画像石研究宇宙论儒学6篇

时间:2022-11-11 10:45:06 来源:网友投稿

汉代画像石研究宇宙论儒学6篇汉代画像石研究宇宙论儒学  山东汉画像石题材内容及特征研究——以  长清孝堂山石祠画像为例  作者:马昕宇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2019年第1期  马昕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代画像石研究宇宙论儒学6篇,供大家参考。

汉代画像石研究宇宙论儒学6篇

篇一:汉代画像石研究宇宙论儒学

  山东汉画像石题材内容及特征研究——以

  长清孝堂山石祠画像为例

  作者:马昕宇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2019年第1期

  马昕宇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济南250300)

  摘要:所谓汉画像石,实际上就是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画像石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具体写照,是体现汉代祭祀丧葬的特殊产物,对汉代以后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影响。山东地区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是汉画像石的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其种类繁多、数量大,大多简略舒朗,在汉代时期出现了许多卓越的作品,同时山东地区汉画像石的研究水平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汉代的地上祠堂主要就是建在墓旁的地上建筑,是为祭祀丧葬所使用的,其建筑材料分为木材和石材两种,木材容易腐烂,所以现在保存下来的皆为石质祠堂,而长清孝山堂石祠是我国目前山东地区保留最完整、最早的地上石祠。东汉早期建造,主要指“郭巨祠”石刻。为一座单檐悬山顶两开间的小石室,在石室的内壁、横梁都均有阴线刻画的人物车骑、历史故事、歌舞百戏、战斗狩猎为题材的精美图案。雕刻精美,人物形象清秀质朴,构图饱满生动,代表了当时汉画像石的是水平。所以本文山东地区为地域范围,以长清孝堂山石祠画像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观察法、文献分析法、比较法等多种方法交叉进行,对于山东地区汉画像石内容和其独特的象征意义进行研究。

  关键词:山东地区;汉画像石;内容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1-0011-04

  1绪论

  1.1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汉代在我国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而汉代的画像石又是当时社会面貌的具体体现,通常被用于祭祀或者战争。是政治制度、社会关系、生产能力、宗教信仰、道德观念以及艺术水平等各方面内容写的综合体现,并反应了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被称为“不朽的丰碑”和“精神博大的史诗”,画像石通常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将汉代的生活展现的淋漓尽致,并且描绘出了汉代人对于理想信念的追求。但是历来的工艺美术史论的学者们缺乏实地的考察与研究,新发现、新出土的画像石资料越来越不被学界所重视。画像石的内容、风俗、艺术风格、象征意义又是艺术界交流的重点,值得我们去发现、研究,并且重视起来。山东画像石产量丰富,分布范围广泛,主要集中在鲁南、鲁中地区,身为齐鲁大地的子女,我们的土地出土了如此丰富的文化遗存,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学习。

  汉代画像石生动形象刻画了的车马出行、阁楼人物拜谒、乐舞百戏、历史人物等场面,被称作为历史的画卷。其内容题材非常广泛,其中如长清孝堂山祠堂所描绘的孔子见老子、周公辅成王、泗水捞鼎等著名题材和体现哲学思想的神话神话传说,奇禽异兽、西王母等题材,体现出山东地区的特色和风采,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汉代儒学宗教化和厚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1.2研究的历史与研究现状

  画像石的发现和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金石阶段,北宋末年到本世纪初期。东晋末年,戴延之的《西征记》首次记载了山东地区的石祠、石庙及画像,其内容有“忠臣、孝子、贞妇、孔子及弟子七十二人形象”是迄今为止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记载。同时出现了许多著录,北宋金石学家积累了大量的铭刻拓片素材,著成《金石录》一书,是山东地区武士祠最早的著作。南宋洪适的《隶释》、序篇《隶续》等,首开增加了对于画像石图像的记载。并对山东地区以及孝堂山石祠画像进行了梳理和简单记载。但这一时期的资料大都来自于零散的画像石和拓片,墓室画像几乎没有,仅关注到有题榜铭刻文字的画像石,对没有的很少注意,导致对于画像石的考察不够全面、具体。

  第二个阶段,从本世纪初到60年代,这是一个运用考古方法积累画像石资料的阶段。1907年,法国考古学家和日本建筑学家通过考察山东、河南地区,出版了印制出来的图录,在50年代初,傅惜华将大量山东地区的汉画像石的拓片进行整理集中,编写了《汉代画像石全集》初编、二编,1954年,山东省沂南北寨村大型汉画像石的被发掘,使画像石的调查、研究越来越成为考古重要的内容。这一阶段也开始了对于雕刻技法、艺术风格的研究,30年代滕固归纳总结出“拟绘画的”和“拟浮雕的”两种。但这一时期忽略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忽略了不同题材内容画像之间的联系关系。

  第三个阶段60年代中期以来,进入综合研究阶段。考古研究已经开始注意到半个地区发展不平衡和阶段性的问题,开始了汉画像石分区和分期的研究。使得画像石在各个领域的研究,反映出汉代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使得各种研究探索大规模展开,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65年,蒋英炬、吴文祺等人对山东地区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地理条件、分期作品进行了分析研究,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新的的研究水平。但是各区之间的影响交流还是有很少人注意,显然,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对山东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历史对比研究,各个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尽量克服现在所出现的缺陷,并且注重一些新发现、新出土的画像石的发展,不能只停留在一些原有资料上,注重时效性,不让新发现的画像石被忽视。

  1.3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我们通过观察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造型、构图、内容,探究所反映出的思想内涵和象征意义,分析其艺术风格和美学特征。

  (2)文献分析法,对于山东地区汉画像石的图像研究,尤其是孝堂山画像石图像研究,在美术学、考古学、建筑学上很多学者都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文献,通过对于文献的研读,了解山东地区集中分布的原因和区域特征。

  2山东地区汉画像石分区和集中分布的原因

  目前为止,据统计在全国范围内发掘的汉画像石密集程度,可分为五个区。据不完全统计,占全国汉画像石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有极高发展水平的一个区域。根据几个区的分析比较,可以发现山东地区的分布有几个特点:(1)分布比较集中、密集,比较著名的是长清孝堂山画像石、嘉祥县武氏祠画像石、沂南画像石。(2)大都分布在平原、山丘地区,特别是鲁中、鲁南一带。济宁、临沂、泰安的画像石格外的多。(3)分布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篇二:汉代画像石研究宇宙论儒学

  滕州汉画像石浅析滕州汉画像石浅析

  摘要:汉画像石是附属于墓室上的雕刻纹饰,为我国古代的丧葬礼俗服务.山东是汉画像石分布的主要区域之一,位于鲁南地区的滕州汉画像石馆是山东最大、保存画像石最多的画像石馆。优越的地理和历史条件造就了滕州丰富的汉画像石资源,这里的汉画像石现实和神话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内容极为丰富,尤其是社会现实类的画像石十分有名。关键词:汉画像石,滕州汉画像石馆,儒学,社会生活类,牛耕图、冶铁图,纺织图,雕刻技法汉画像石是附属于墓室与地面祠堂、阙等建筑物上的雕刻装饰,是我国古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曾赞叹“这些石刻画像假如把它们有系统地搜辑起来,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按已有的资料显示,汉画像石主要集中分布于以下四个大的区域。一是山东、苏北、豫东区,二是豫南、鄂北区,三是陕北、晋西北地区,四是四川、重庆、滇北地区。其中第一个区域是汉画像石发生和发展的一个中心区域。在这个区域,汉画像石不仅产生时间早、延续发展时间长、发现的数量多,而且墓葬建筑物的形制也极为多样,除墓室外,还有祠堂、石阙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汉画像石的原貌。鲁南是汉画像石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本文我将介绍一下位于鲁南地区的滕州汉画像石馆。它是山东最大、画像石保存最多的汉画像石馆,位于市区荆河桥畔,龙泉塔下,与龙泉文化广场毗邻,馆内陈列收藏汉代画像石400余块,集收藏、保护、陈列于一体,在山东、江苏、河南、四川、陕西五大汉画像石分布区中居重要史学地位,极具文献和艺术价值。根据《滕县志》记载,清光绪34年,孙道安在此地区的一个山洞里第一次发现了汉画像石,成为继山东嘉祥武氏祠之后最早的出土物。19世纪初,滕县宏道院出土的冶铁图、黄家岭出土的牛耕图、龙阳店出土的纺织图,就蜚声海内外。之后,相继发现的讲经图、羽化升仙图、日月天象图、礼俗图、晏乐舞蹈图以及较为少见的纪年画像石“延光元年”“元嘉三年”等,构成了滕州汉画石的独特风貌。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都藏有滕州出土的汉画像石。滕州,历史悠久,处三国五邑之地,素有“滕小国”之称,“木工祖师”鲁班、“科圣”墨子,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滕州人。附近的邹城又是孔孟故乡,儒家学说的发祥地,汉代周围地区出现了许多经学大师,儒学显盛,并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儒学提倡以孝为仁之本的思想,东汉时期尤重“孝悌”,当时选拔官员的制度为“举孝廉”,而孝的突出表现就是对先人实行厚葬,在这种社会风气中,用画像石营造的墓室、祠堂等墓葬建筑物兴盛起来。另外,追求长生不老的神仙传说以及受楚文化的影响好巫尚鬼之风的盛行,都对此地区的汉画像石的发展产生影响,并为之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思想。到了汉代,滕州已经成为区域性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据汉书记载,景帝、武帝、宣帝时期就先后有11位王子分封到此,当时的富庶程度可见一斑。富庶的经济和新兴的豪门大族地主阶层,又为汉画像石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此地区的地理条件多为平原与山丘相间,有着丰富的便于开采和适宜雕刻的石灰岩石料,而当地冶铁业的发达,更为石料开采和画像石雕刻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条件。上述所有的这些历史、地理条件,造就了滕州地区丰富的汉画像石资源。滕州汉画像石的内容十分丰富,把神仙和凡人,天上和人间,神话和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真实的美与幻想的美相互融合,构成绚丽多彩的宏伟画卷。其题材可归结为三类:社会现实生活类,神鬼祥瑞类和历史故事类。这个地区汉画像石与河南、四川等地相比,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题材内容为社会生活类的数量非常多。它们有些反映了当时的农业、手工业生产状况,有些反映了墓主人的身份地位、生活享受及特殊的生平经历或功绩。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世纪初出土的牛耕图、冶铁图和纺织图。滕州黄家岭出土的牛耕图中,有一人驾一牛,一马挽犁。这种犁耕方法尚属

  首见,说明汉代在犁耕技术和畜力使用以及套驾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牛耕图之后,是一农夫赶着一头牛,拉着长耙在耙地。还有众多的农夫耘田、撒种、挽牛耕地、耙田,左边有人担食而来,为农夫送饭,表现了农民终日辛劳的场景。它不仅生动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而且也为研究汉代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而宏道院出土的冶铁图和龙阳店出土的纺织图则分别体现了汉代冶铁手工业和纺织劳作业的发展。神鬼祥瑞类的画像石的内容一般极为复杂,包含了两汉时期的各种思想以及对鬼神的迷信。其中最主要的仙人是西王母和东王公。据《山海经·大荒经》记载,西王母是一位半人半兽“蓬发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司天之厉及五残”的可怕刑神,而在汉画像石中,她则被描绘成了一位端坐在几案上的温柔端庄的女神形象。其两侧不仅有仙人侍奉,还有三青鸟、九尾狐等环绕四周。由此可以看出汉代人堆升仙的迷信和美好的向往。历史故事类的主要内容是宣扬古代帝王圣贤和儒家伦理道德的,表现的目的正如《鲁灵光殿赋》所云“恶以诫世,善以示后”。此外,滕州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多样,不拘一格,有阴线刻、粗线刻、减地平面刻、浅浮刻、高浮雕等。画面构图也独具特色,既有布局简单疏朗的画面,也有细致繁密、重叠分层的手法,一幅画像表现内容最大可达十层,却繁而不乱,形象生动,异彩纷呈。综合说来,此地区的汉画像石,在自西汉武帝时期到东汉末的近三百年间经历了滥觞、发展和繁荣阶段。但黄巾起义后,王朝没落,长年的战乱使人们的生活极不安定,经济发展停滞,大批人口外迁,一些记忆高超的石匠迁徙至四川,由此,汉画像石在四川又延续了几年,但是厚葬风气渐行渐衰,墓葬制度一再简化。魏晋时期,画像石没有再流行起来,这样汉画像石这一社会政治的产物成为了汉代的绝版。虽然汉画像石这种墓葬形式消失了,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和遐想仍穿越千年一直流传到今天。通过对汉画像石的解读,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汉代的市井人文,感受大汉文化绵绵不绝的滋养。或许我们应该感谢仙人创造的这种墓葬形式,将那一段不朽的历史凝固在石头上,流传千古。参考书目:《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蒋英炬、杨爱国著百度-滕州汉画像石《石刻上的往世今生》

篇三:汉代画像石研究宇宙论儒学

  画像石中的星宿探究

  郝明

  【期刊名称】《新西部:下旬·理论》

  【年(卷),期】2017(000)005

  【摘要】本文通过对画像石中的星宿分门别类展开探究:第一类是比较系统的画出了部分星宿;第二类星辰之间加以连线构成星宿;第三类刻画与星象相关的神兽;第四类以星宿为背景,主要目的是刻画天上世界;第五类星象图只有单个星宿图案,没有整体天象的描绘。认为画像石中的星象图不是占星图,只是其中可能蕴含与占星有关的祥瑞思想,是表现汉代人们对于宇宙星辰运行的理想模式。人们这种对于宇宙星辰的思考,是与人们对于生与死的思考密切相关的,故才存在于墓葬之中。

  【总页数】3页(P73-74)

  【作者】郝明

  【作者单位】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陕西西安7101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114.4

  【相关文献】

  1.汉画像石中的人物造型艺术特色探析--观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有感[J],毕祥琨2.画像石中的星宿探究[J],郝明3.汉画像石在公共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以南阳汉画像石为例[J],徐帅4.儒家思想在汉代祠堂画像石中的反映——以山东嘉祥武梁祠中的历史故事画像石为例[J],刘秋晨

  5.汉画像石数字化资源库在装饰设计中的应用——以徐州汉画像石为例[J],李天慈;张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四:汉代画像石研究宇宙论儒学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由思想观浅析汉代画像石的艺术题材创作

  作者:杨子来源:《艺术教育》2013年第05期

  【内容摘要】画像石作为汉代古典艺术发展的巅峰,对后世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所创作的作品不仅显露出汉代绘画艺术高超的技巧,更是对汉人思想观与价值观的直接反映。从题材上来说,由真实存在的日常生活到历史故事,再到虚幻的仙神鬼怪,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所能接触到的各个领域。所以对汉代画像石艺术题材创作的理解,亦是对汉代人思想观的认识。【关键词】汉代思想观画像石题材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大一统帝国,民族交流频繁,经济空前发展,使其成为中国历史第一个社会发展的巅峰。除此之外,它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丝毫不亚于唐宋艺术之精湛,其中画像石便是最具代表的艺术作品。汉代画像石的留存,可以说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一笔。由史料记载得知,汉代美术已经相当发达,却因为时间久远,存世书画极其稀少,今人无法窥其全貌。而画像石的留存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使其成为研究汉代美术最重要的作品。同时,画像石所表现出的丰富的绘画题材,也让今人了解、认识了汉代社会生活与文化思想的珍贵史料。画像石的创作中有着非常奇特的一点,在经过两汉的发展直至高峰后,却式微于后世,没有继续流传下去,甚至长达千年被历史所遗忘。史书中对其最早记载,来自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黄水东南流,水南有汉荆州刺史李刚墓。刚字叔毅,山阳高平人,裹平元年卒。见其碑。有石阙、祠堂、石室三间,椽架高丈余,镂石作椽瓦,屋施平天造方井,侧荷梁柱。四壁隐起,雕刻为君臣官属,龟龙鳞凤之文,飞禽走兽之像,作制工丽,不甚伤毁”。而此后数百年,再未有书著提及,直到宋代金石学兴起后,才开始有关于画像石的著录。所以说,画像石是汉代独有的艺术创作品,要研究它的艺术题材创作,必须先了解画像石盛行的原因与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一、思想观与画像石盛行的原因画像石从其本身来看,基本上存于墓室、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之中。而这种存在地理位置,则说明它所拥有的祭祀性,即本质上来说,汉画像石是一种以祭祀为目的墓葬艺术。《左传·成公十三年》曾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由此可知祭祀对于古人的重要性,而由祭祀所蕴育的产物必然有其独到之处,所以具有祭祀作用的画像石无疑应是汉代艺术之精华。艺术的发展与其所处时代蕴涵的政治、经济、文化必然有着密切的联系。汉代不仅是地域范围上的统一,在思想上,经历春秋战国先秦的“百家争鸣”后,汉武帝选择“废除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学说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在儒家学说中,论述孝者尤为甚。汉代帝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提倡“孝道”,以“孝”为社会主体氛围。《论语》中说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开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些都说明“孝”的重要,而汉代为了创造“孝”的思想,选拔官员以“举孝廉”,官员除博学多识外,更需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汉人为了能让“孝”最直接体现在物质表面,选择“厚葬”作为表现“至孝”的方法与手段,致使厚葬之风蔓延。《晋书索琳传》记载,“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历代王陵中,无论墓地面积或是陪葬品,都无法与汉代王墓相比。而这种社会氛围使得画像石作为有祭祀功能的艺术品,大量运用以彰显后人对于先祖的孝心,这也是画像石为何在汉代如此普遍的重要原因之一。汉代对画像石大量的运用,说明必须以发达的经济产业去支持厚葬与画像石的雕刻,艺术创作活动,一般情况下需要大量的财力与人力。汉初时虽历经战争,经济相当困难,但经过“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经济改革后,使得社会财富大幅度提高。《汉书食货志》说道,“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刺激了商业的繁荣,造成汉代商人富贾大量出现,使民间经济能力得以提升。而正是这些豪族大户的形成,让“厚葬”在百姓之中得以实现,汉代画像石以此契机得以发展。经济的发展与“厚葬”思想的形成所造就的奢靡风气,也是汉人从思想中体现的社会虚荣心与矜夸心理,更是画像石在汉代盛行的重要原因。二、思想观与画像石的题材选择画像石所蕴涵的特殊意义,使我们不能从表面去概括其题材的分类,以直观印象去割断内容之间应有的内在联系,而是由画像石内容的本身意义去对其比较,汉代人对画像石内容的认知,即汉代人在思想观上的体现。汉代画像石作为一种具有宗教性和祭祀性的艺术,无论其题材内容如何表现,都始终遵循其本质意义与思想观念。它不是一种具有自由性的创作艺术,从开始诞生之时,就必须严格按照当时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去绘画雕刻。汉代人的思想中对宇宙的认知由四个方面构成,即神、仙、人、鬼,这是汉人以原始信仰对其无法认知的范围去理解。在现今,一般观念中“神仙”是作为一体,而在汉代“神”与“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性质。东汉文学家许慎在其著作《说文解字》中就解释道,“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仙同僊,僊,长生僊去。”由此可以看出,“神”是作为世间万物的创造者,以造物主的姿态出现的,而“仙”是当人超越时间与空间观念,肉身得以永存的个体,其生活在人间现实世界的仙山之中,并非永远不可企及的天上。所以,画像石题材内容的表现,大体分为“神”天上世界、“仙人”世界、“人间”现实世界、“鬼魂”地下世界。其中,汉人对于鬼的认知由来已久。中国古代奴隶社会中,殷人“尚鬼”,凡事都取决于占卜,以求其统治稳定,而在《楚辞》与《山海经》中丰富的鬼怪之说,可以了解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春秋战国时期普通的百姓阶层畏惧鬼怪的风气甚浓,正是因为如此,汉代文化思想直接继承于战国,所以,汉代中“尚鬼”依旧是祭祀的重要方面。而在“尚鬼”思想中,其最为核心的内容也是汉人所追求的,即“灵魂不灭”的思想观念,认为人死后会变成“鬼”,具有赐予福祉或降于灾祸的神秘力量。而以画像石作为祭祀的作用,传递于祖先安抚死者之灵魂,可以福佑后代子孙,否则便降灾作祟,使人不得安宁。人作为最为微弱的个体,对“鬼”的敬畏,“神”“仙”的崇慕,在画像石的绘画内容之中表现出来,在其死后对生前遥不可及的仙界生活,怀有无限期待与盼望,以象征性的绘画内容去表现自己的憧憬。而这种思想氛围,大大丰富画像石的实质内容,其中表现“人”的现实生活,“人”与“神”“仙”关系的画像石题材绘画,更是富有人性与情趣,也是画像石题材内容中最好的体现。三、思想观与画像石艺术题材创作内容表现画像石中人间现实世界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其中主要与历史故事和古代宗庙祭祀有关。而汉代画像石中对于历史故事的选择不是创作者随意自由选择的,而是严格按照统治阶级所倡导的社会意识形态,去选择与其相匹配的内容。所以,汉代画像石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具有教化的功能,以利于统治者对于被统治阶级思想的禁锢。在山东嘉祥宋山画像石中,描绘了“季札赠剑”的故事。《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在画面中,以半椭圆形的坟丘为徐君之墓,顶部有枝干状似桃形之树,墓侧插着一把宝剑,地上有祭拜贡品,两人俯拜在地,而旁边两人似乎指点议论什么。画像中所描绘的历史故事,除了对于季札崇高品质的赞扬外,更是对于儒家教义中“义”的宣扬,显示思想对于艺术观念的影响。而在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画像石中,《夏桀图》描绘了一个男子右手执戈,左手直指前方。坐在两名并排屈身跪伏的女人背上,旁边还配有夏桀二字,表现了暴君的凶残与荒淫。历史中,夏桀曾狂妄自比太阳,而对于暴君统治无法忍受的夏人诅咒道,“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这种历史故事的选择以及图像的配置,鲜明地表达了儒家最核心的内容,即对于“仁”的古代帝王评价道德标准。希望统治者以夏桀亡国作为借鉴,实行仁政,以求得天下安宁。在先秦时期,对祖先��

篇五:汉代画像石研究宇宙论儒学

  由思想观浅析汉代画像石的艺术题材创作【内容摘要】画像石作为汉代古典艺术发展的巅峰,对后世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所创作的作品不仅显露出汉代绘画艺术高超的技巧,更是对汉人思想观与价值观的直接反映。从题材上来说,由真实存在的日常生活到历史故事,再到虚幻的仙神鬼怪,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所能接触到的各个领域。所以对汉代画像石艺术题材创作的理解,亦是对汉代人思想观的认识。【关键词】汉代思想观画像石题材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大一统帝国,民族交流频繁,经济空前发展,使其成为中国历史第一个社会发展的巅峰。除此之外,它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丝毫不亚于唐宋艺术之精湛,其中画像石便是最具代表的艺术作品。汉代画像石的留存,可以说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一笔。由史料记载得知,汉代美术已经相当发达,却因为时间久远,存世书画极其稀少,今人无法窥其全貌。而画像石的留存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使其成为研究汉代美术最重要的作品。同时,画像石所表现出的丰富的绘画题材,也让今人了解、认识了汉代社会生活与文化思想的珍贵史料。画像石的创作中有着非常奇特的一点,在经过两汉的发展直至高峰后,却式微于后世,没有继续流传下去,甚至长达千年被历史所遗忘。史书中对其最早记载,来自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黄水东南流,水南有汉荆州刺史李刚墓。刚字叔毅,山阳高平人,裹

  平元年卒。见其碑。有石阙、祠堂、石室三间,椽架高丈余,镂石作椽瓦,屋施平天造方井,侧荷梁柱。四壁隐起,雕刻为君臣官属,龟龙鳞凤之文,飞禽走兽之像,作制工丽,不甚伤毁”。而此后数百年,再未有书著提及,直到宋代金石学兴起后,才开始有关于画像石的著录。所以说,画像石是汉代独有的艺术创作品,要研究它的艺术题材创作,必须先了解画像石盛行的原因与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

  一、思想观与画像石盛行的原因画像石从其本身来看,基本上存于墓室、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之中。而这种存在地理位置,则说明它所拥有的祭祀性,即本质上来说,汉画像石是一种以祭祀为目的墓葬艺术。《左传·成公十三年》曾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由此可知祭祀对于古人的重要性,而由祭祀所蕴育的产物必然有其独到之处,所以具有祭祀作用的画像石无疑应是汉代艺术之精华。艺术的发展与其所处时代蕴涵的政治、经济、文化必然有着密切的联系。汉代不仅是地域范围上的统一,在思想上,经历春秋战国先秦的“百家争鸣”后,汉武帝选择“废除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学说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儒家学说中,论述孝者尤为甚。汉代帝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提倡“孝道”,以“孝”为社会主体氛围。《论语》中说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开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些都说明“孝”的重要,而汉代为了创造“孝”的思

  想,选拔官员以“举孝廉”,官员除博学多识外,更需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汉人为了能让“孝”最直接体现在物质表面,选择“厚葬”作为表现“至孝”的方法与手段,致使厚葬之风蔓延。

  《晋书索琳传》记载,“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历代王陵中,无论墓地面积或是陪葬品,都无法与汉代王墓相比。而这种社会氛围使得画像石作为有祭祀功能的艺术品,大量运用以彰显后人对于先祖的孝心,这也是画像石为何在汉代如此普遍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代对画像石大量的运用,说明必须以发达的经济产业去支持厚葬与画像石的雕刻,艺术创作活动,一般情况下需要大量的财力与人力。汉初时虽历经战争,经济相当困难,但经过“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经济改革后,使得社会财富大幅度提高。《汉书食货志》说道,“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刺激了商业的繁荣,造成汉代商人富贾大量出现,使民间经济能力得以提升。而正是这些豪族大户的形成,让“厚葬”在百姓之中得以实现,汉代画像石以此契机得以发展。经济的发展与“厚葬”思想的形成所造就的奢靡风气,也是汉人从思想中体现的社会虚荣心与矜夸心理,更是画像石在汉代盛行的重要原因。

  二、思想观与画像石的题材选择画像石所蕴涵的特殊意义,使我们不能从表面去概括其题材的分类,以直观印象去割断内容之间应有的内在联系,而是由画像石内

  容的本身意义去对其比较,汉代人对画像石内容的认知,即汉代人在思想观上的体现。

  汉代画像石作为一种具有宗教性和祭祀性的艺术,无论其题材内容如何表现,都始终遵循其本质意义与思想观念。它不是一种具有自由性的创作艺术,从开始诞生之时,就必须严格按照当时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去绘画雕刻。

  汉代人的思想中对宇宙的认知由四个方面构成,即神、仙、人、鬼,这是汉人以原始信仰对其无法认知的范围去理解。在现今,一般观念中“神仙”是作为一体,而在汉代“神”与“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性质。东汉文学家许慎在其著作《说文解字》中就解释道,“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仙同僊,僊,长生僊去。”由此可以看出,“神”是作为世间万物的创造者,以造物主的姿态出现的,而“仙”是当人超越时间与空间观念,肉身得以永存的个体,其生活在人间现实世界的仙山之中,并非永远不可企及的天上。

  所以,画像石题材内容的表现,大体分为“神”天上世界、“仙人”世界、“人间”现实世界、“鬼魂”地下世界。其中,汉人对于鬼的认知由来已久。中国古代奴隶社会中,殷人“尚鬼”,凡事都取决于占卜,以求其统治稳定,而在《楚辞》与《山海经》中丰富的鬼怪之说,可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普通的百姓阶层畏惧鬼怪的风气甚浓,正是因为如此,汉代文化思想直接继承于战国,所以,汉代中“尚鬼”依旧是祭祀的重要方面。

  而在“尚鬼”思想中,其最为核心的内容也是汉人所追求的,即

  “灵魂不灭”的思想观念,认为人死后会变成“鬼”,具有赐予福祉或降于灾祸的神秘力量。而以画像石作为祭祀的作用,传递于祖先安抚死者之灵魂,可以福佑后代子孙,否则便降灾作祟,使人不得安宁。

篇六:汉代画像石研究宇宙论儒学

  第五讲宇宙论儒学不可欲和道德价值的逆反

  5.1汉代儒学的结构A,先秦儒学不具天人合一结构。中国的文化有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讲究道德伦理。这里所讲的道德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道德,而是讲的儒家的道德,他所强调的是家庭的伦理观念。继父子之间要将孝第,这种有等级的道德秩序本身就代表着道德规范。什么叫礼呢?儿子与父亲个尽其责。修身齐家,只有家庭关系搞好了,放大到社会,每个人有了等级秩序,。用道德的规范来代替法律制度,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的农业帝国。儒家思想会又反作用的。但是先秦的儒学是不讲皇帝的,孔子虽然知道利月,秦朝建立后,因为法家而灭亡。汉代重建后,如果社会要有秩序,国家如何纳入到伦理中去呢?汉代把儒学变为了宇宙的入学,推入到天地中去了。汉初黄老之学对儒学的改造。实际上,孔孟之道与道家的入学有很大不同,道家讲的是天人合一的。道讲的是情意的自我,要建立一个皇帝的。。在儒家里有困难。成为了先秦儒学转向宇宙论哲学的一个必经阶段。从董仲舒完成了入学的改造,。用韦伯的话讲,皇帝之所以有整个儒家伦理从宇宙中推出了。而且这一步,到了毛泽东那里还存在着把个人的道德从宇宙中推出了德这样一种倾向,到了近代还是如此。所以汉代。。是儒家伦理注入了宇宙的。。原来的儒家伦理只有对家庭伦理的关注。他要建构一个宇宙的道德和社会普遍得道德,把他和家庭伦理整合起来。所以这样一个大一统的社会结构的完成也是宇宙论儒学,天人合一结构,就是个人道德与宇宙秩序整合的过程。那么怎样整合呢?这个整合从汉代到近代都是整合起来的。中国叫泛道德主义,西方叫泛法律主义。宋朝和汉代,清代是不一样的。汉代的方法比较原始。就是天人感应学说。田本身就是道德,他把天的正常状态,即四季。然后把天的性质,阴阳,四季,直接与儒家伦理对应起来,中心是天之子,皇帝。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整合力量,汉代的气象是十分庞大的。汉代有过奇怪的法律,天发生异常的时候,皇帝要罚罪执照。为什么呢??就是天人感应学说。有天灾就是宇宙发生异常。今文经学出现的社会原因。B,如何理解「天人感应」:天如何具有道德属性。这样的学说是汉代产生了一个外在的巨大的约束力量,造成了汉代的繁荣。也造成了汉代的心灵是宇宙的心灵,他们的艺术作品不是反映家庭的小事,产生了极为博大的气派。但是产生了大的问题:1.迷信。儒家道德是从来不迷信的。不代表不信鬼神。空子曾经说过:未知生,焉知死。就是说我连生活在今天的事情都不能把握住,怎么能够知道另外的呢?看重生活本身,而不看重宇宙重点的神秘力量。所以在儒学占主导地位之后,中国文化是理性的。当时就有这样的一种科学观念:神怪不重要,重要的是家庭伦理。这是中国文化和儒学的核心。我们只讲将道德可以作到的事情,

  合理的事情。汉代把天和人的道德对应的很紧,所以,今天解董仲舒的书很多。但他已经超出了儒学。2.汉代五百年,就种下了汉代儒学的解体,中国文化大转型的原因。就是说,魏晋玄学是一定要来临的,汉代的宇宙论儒学是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的。从思想方面的原因来看,我称之为:应然的无限扩充,导致了道德的无能为力。我们之所以相信儒家伦理,是因为那是我们的道德可以作到的。这个在哲学上叫做道德的可欲性。原则上每个人都可以作到道德要求的事情,跟他有没有能力没有关系。一个人就是残废了躺在床上,但他仍然可以作到孝敬父母,可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可以做一个好人。所以儒家道德有一个最基本的特点:他是可以作到的。道德的向善的意志,善代表了善的行为,一个人的内心,和善的规则。假如有一天,我们把道德扩充到宇宙的秩序。不是皇帝做的到的。C,正常自然秩序和道德对应的结果:常识理性的丧失。D,应然无限扩张和道德不可欲。人口不到一千万,中原人口损失了百分之八十。半个世纪的大动乱是汉民族的人口比不上少数民族的人口。家庭伦理可以外推,少数民族不能作到。。着就是道德价值的不可欲。显现了本身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中国的道德是终极关怀,是一切。那么这时候就产生了道德价值的逆反。他与魏晋玄学很象。比如,

  5.2如何界定外来冲击:使原有道德意识形态变成不可欲的如何界定外来冲击:A,天灾对儒学的冲击。东汉末年发生了,太阳黑子的异常时期。社会的秩序乱了。人心惶惶,结果导致了宇宙论儒学做不到了。这时候的文化和道德怎么办呢?土地兼并和。。东汉末年王朝发生了一个问题。B,少数民族占多数和大一统不能建立。

  5.3什么是道德价值的逆反?什么是道德价值的逆反?A,29‘19价值的两个层面:意义和指涉对像。比如说,我觉得B,道德价值逆反的定义:意义不变指涉对像相反。C,道德价值逆反发生的前提:以道德为终极关帝怀。D,道德价值逆反的类型:全盘性逆反和部分逆反。5.4魏晋玄学的结构「天道无为」,对入世精神的否定:无为和言不达意。从玄A,对天干予的否定:

  谈到冥想。

  意志善無為

  图5.1B,全盘性价值逆反的前提:原有道德规范做不到。部分价值逆反和「革命」与「平等」。C,为甚么魏晋玄学亲和于大乘佛教。儒家是从来不说平等的。均和平是不一样的。第二个否定就是:入世。这两个东西的全盘逆反就产生了魏晋玄学。近代革命乌托邦式来自于后来的。入世的有为的乌托邦。魏晋玄学表面上是打着老庄的旗号。因为老庄并不看重道德的善。嘉定我们把无畏的境界本身作为山的时候。老庄的修身办法是与魏晋玄学是不一样的。对入世的行动。。对言本身的怀疑。重要现象。第二次是炮舰,整个印度佛教本身不可能把自己整合成一个大一统的帝国。西方的佛教已经进来了,在中国从来没有产生过影响。连皇帝也信佛。因为佛学才能填补向魏晋玄学的。。为什么呢?佛的意义是什么?佛教与佛学有什么差别呢?所谓佛教实际上就是印度教与佛学的结合。佛学是无神论的。印度教师有神论的。佛学的基本的东西是十二因缘。世界本身是苦的。我要解脱。他认为所有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他把整个世界:物质的精神的。都看成是人的意向性构造。对象就产生了结构性的东西,然后人就看到了一些东西,这就是意向性产生的。于是人就产生了感觉,爱她,恨她,想要拥有它。你认为有的东西,实际上是无常的。如何摆脱出来呢?佛学讲的就是要把锻炼人的意志,使他不指向任何东西,称之为:涅盘。即把火灭掉。把欲望与一项之火灭掉。佛教就是要修炼,锻炼你的意志,使之指向虚无。。如果不知道佛学的基本义理,我们是不可能理解什么是宋明理学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佛学可以分为很多派:最高神的就是唯神派。他告诉你这个世界是如何通过意向性建构出来的,然后说那是假的。所以我们修身的办法就是使自己的意向不指向任何东西。

  D,佛学在中国的展开:从般若到心性论。

  5.5「玄礼双修」与名教后设层面的出现玄礼双修」A,魏晋玄学如何成为社会制度正当性基础:精神生活和现实人伦的分离。B,自然合理对常识理性的孕育。C,意识形态后设层面的形成。5.6大一统整合力量的消失

推荐访问:汉代画像石研究宇宙论儒学 宇宙论 儒学 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