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素质培养

时间:2022-08-14 18:4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德素质培养,供大家参考。

道德素质培养

 

 大学生如何在信息社会中选择正确的途径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妥善的处理学习、 心理、 社交等方面的问题, 关系到大学能否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因此怎样汲取信息社会中有利、 有益的信息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引导大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 高尚的理想情操就成了高校工作者一个重大的课题。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 信息社会 知行合一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 他们正处在人生观、 世界观、 价值观、 苦难观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大学生, 在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形成, 但总的来说, 社会经验及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 心智还不足以成熟,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同样对社会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 信息社会对高校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意义

  一些大学生还存在明显的“知” 与“行” 脱节的现象, 比如在取得成绩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取得优异成绩的愿望, 另外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的学习和耐得住清贫和寂寞的恒心。

 这些是需要在学校的教育和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的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摒除社会上的一些不利因素来完善自己。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高校德育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基础, 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高校学生政治思想、 道德品质和心理行为的系统理论知识, 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 帮助的高校生看清是非观, 汲取精神上的养分, 不断的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有重要的意义。

 “知行合一” 是我国明朝著名学者王守仁提出的, 意在客体顺应主体, 知是指科学知识, 行是指人的实践, 知与行的合一, 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 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 认为行便是知。

 “知” , 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 , 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因此, 知行关系, 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 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知行的统一强调践履, 这正是由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特性所决定的。

 思想道德修养是使大学生通过对思想政治的学习讨论掌握了一些道理, 这就是所谓的“知” ; 但获“知” 并非是上这些理论课的最终目的, 其最终目的是为“行” 而“知” , 是为了践履, 此乃“不行不为真知” 。

 因此, “知” 与“行” 的结合,注重践履, 就成为高校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点。

 这要求高校生在学习一些大道理时要重视“知” 与“行” 的结合, 坚持从点滴做起。

 从自己做起, 从现在做起,边获知边践履, 在践履中进一步加深对“知” 的理解和认识, 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 从而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 达到完善自我的目的。

 二、 大学生如何在信息社会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已经不能够完全适应于每一个学生, 即便是学校也被信息社会所涵盖在内, 那么大学生如何在信息潮流中分辨信息的良莠及如何在其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已经成为一个万众瞩目的课题。

 现代的思想道德理论表现在研究方法上的特征是注重多学科综合研究的, 涉及了哲学、 心理学、 社会学、 伦理学、逻辑、 文化历史等众多学科, 这是因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 涉及诸多方面的探究领域。

 多学科整合研究让我们不可否认单凭一己之力是无法将不良影响摒弃或彻底根除的, 需要借鉴一些学科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时效性。

 虽然一些书刊所强调的理论体系和较强逻辑性的辨别能力, 但大学生往往是对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有时候甚至会起反向作用认为一些不良思想很深刻很哲理因此而效仿盲从。

 所以, 首先要从根本思想上消除不良信息的危害性。

 平日学校氛围、 学习气氛、 教师水平都是思想道德修养的文化熏陶保障。

 熏陶的过程并不只是传授知识, 需知年轻人的思想极具可塑性, 通过长期或反复的灌输可培养定性的道德意识。

 因此, 大力营造多层次多样化校园生活、 丰富校园文化,广泛组织思想、 文化、 娱乐及学术于一体的富有科学性和趣味性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 能让广大青年大学生看清历史与现实, 熟悉中外文化知识异同, 了解国情民意, 从而使大学生摆脱颓废空虚的不良信息。

 社会的实践也是对虚假不良信息的治理。

 无论任何事情, 实践, 都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任何理论只有经历过实践的考验才能屹立不倒。

 学校可以以院系或班级、 社团等集体为单位, 通过实践的检验, 得出自己的判断, 用自己的切实行动说服自己。

 虽然就目前来看, 国内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间及次数较少, 理想主义色彩与情绪化思维活动较浓。

 一些人觉得控制学生的社会能力范畴就能防止不良信息对大学生造成危害, 其实青年人的思维极活跃并不受任何束缚, 通过组织平等、 自由的对话和讨论来抑制不良思维的发散有经可寻。

 提供给大学生一个展示自我思想的交流平台, 让自己阐述当今信息社会的利弊, 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了解问题分析问题, 从而得出正确的、 对自己有利的信息。

 通过同龄人之间的深层次交流, 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 和对待不同信息流的不同态度, 正确分析出我国当代信息社会不断涌现的新情况、 新现象, 克服社会经济大潮面前失落感和对山品文化感性上的盲从,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三、 信息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就当今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 这正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的征程, 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 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信息社会背景中。

 人是自然之人, 有人的自然属性, 更是社会之人, 有人的社会属性。人生的价值就是要从个人所得和社会贡献这个辩证的关系中去把握, 并以社会贡献为主要方面。

 人生的真正价值就在于个人在社会进步中所起到的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 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甚至对立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一个社会的统治阶级, 它必然要用它的思想和意志去推行确立与之适合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一是西方国家对我过的西式化影响, 极力的通过方方面面的途径对时下学生进行思想和文化的渗透。

 全球主义的蔓延, 使西方的价值标准、 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得到恣意推行。

 一些大学生因此而崇尚西方的“海洋文化” 、 全盘否定中国的“黄土文明” , 崇拜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信奉“金钱至上” , 以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由此成为“西化” 的俘虏。

 在对我国输入的大量报刊杂志影视、 电子游戏和电脑软件上等多种精神文化测评中,都在宣扬其资本主义的价值观, 一些负面的报道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我国青少年的思想与思维模式。

 第二是当下社会的频频出现的拜金主义、 个人主义、 享乐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极端丑恶现象, 更有甚者是封建迷信思想, 都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现在的信息社会是一个电子信息网络广泛覆盖的时代, 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已网络为载体, 以极快的传播速度、 广度和声势来腐蚀着大学生对生活的态度、 学业的重视, 同时也是对教育工作提出的一大挑战。

 对此, 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一个清醒、 明确的认识, 不仅要从社会大环境以身作则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 更加要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着手, 开设大学生的德育课, 对高校生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爱国主义等一系列具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教育。

 这也是对引导当代社会背景下高校生树立正确的树立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 要善于分析观念的正确与否, 引导学生把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

 由于我国有着几千年封建制度的历史, 因此封建残余思想将长期存在, 这也对学生有着一定的影响, 再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西方的资产阶级人生观、 价值观也乘虚而入, 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极大的冲击和诱惑。

 如个人主义, 这是西方价值观的核心和实质, 它与我们倡导的以“为人民服务” 为核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是相对立的。

 再如拜金主义, 这方面的影响最深最广。

 对诸如此类的观念和说法, 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区分, 对错误的东西必须要坚决抵制, 否则, 学生原来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也慢慢会被这些所谓的“新观念” 所替代。

 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才能对人民群众及其利益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立场。

 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一切言行向人民负责,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以此增强抵御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及资本主义、 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

 总结:

 综上所述, 通过一些信息的传播与感染, 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易受到一些负面的影响, 多角度对于思想道德修养将是教育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

 在一个信息纷杂的时代, 要修身律己, 重视自我修养, 提高思想道德境界方面的修养,为自己衔接好追求高尚人格、 不断登攀的高境界人生的阶梯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肩负着人民的重托、 历史的责任。

 在校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科学 文化知识, 练就健康的体魄, 更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道德教育是高校德 育的重要内容, 培养大学生道德理念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如何增强当代大学生道 德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阐述了道德的内涵和意义, 并通过当代大学 生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提出了增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正文] 高校面对的是经历过“煎熬” , “过五关, 斩六将” , “那高三不是人过的日子”的莘莘学子, 我们中的许 多人载着童年的梦想, 进入大学这既令人憧憬又令人感到陌生的象牙塔, 盘算着成为“天之骄子” , 唯 我独尊。

 而在大部分学生中,学文科的看重文学历史, 学理科的注重数理化, 学艺术的在乎美学。

 对 于道德的重要性, 我们中的许多人不以为然, 其实这种观念恰恰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其后果是十分严 重的。

 身为当代大学生, 我想我是有权利、 义务来谈谈自己的观点的。

 一 当前大学生道德修养中存在的不足 1. 道德修养滑坡 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动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 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是自律的, 不具有强制力。

 不讲道德的行为仅受舆论的谴责。

 社会不良 风气的暂时得势, 更容易在可塑性很强的大学生身上得到演绎。

 传统的道德观是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存 在的两千年的儒家思想的道德观,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内圣外王” , 注重个人的修养。

 在对于大学生的 要求上,

 是力求人人皆为尧舜般的圣人。

 当然,

 “损己利人” 的道德不符合现代人性的基本要求,

 因而,

 无论何时都是不可能加以推而广之的。

 我们不否认这种“圣人” 般的人物是存在的,

 但毕竟是极少数的,

 我们对那些极少数的英雄人物的讴歌与大力赞美也恰恰说明了这种道德资源的稀缺。

 只有人人都能做 到的道德才有推广的可行性, 而损己利人的道德只可提倡决不能当作标准和规范来普及。

 尤其是当代 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由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缺陷, 又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出现了“生理 早熟, 心理晚熟” , 在道德层面上已经很脆弱, 更不可能如此这般。

 否则, 效果适得其反, 他们要么 口是心非, 要么束之高阁, 你提倡你的, 我依旧这般我行我素。

 事实是, 过高的道德标准, 由于难以 实现, 只会让大学生置之不理, 从而逐步恶化, 甚至导致道德的缺失。

 就道德而言, 它是多元的多层 次的, 也有高低之分和先进落后之别。

 现实生活中, 既有道德高尚的“忘我” 之人, 即损己利人之人;

 也有道德一般但遵纪守法的“利己” 之人, 即不损人而利己之人。

 若不顾道德的多元化和多层次性, 一 味用统一的, 高标准, 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去苛求不同行为的主体, 则只会使道德虚化。

 因此, 我们必 须寻求结合点, 找准切入口, 正确定位, 才能做好工作

 就大学生而言, 当然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

 然而事实即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在校大学生, 与其将其当 作道德完备的“天之骄子” ,

 不如将其当作道德尚不完备的普通人。

 《大学生行为规范》

 等有关 《规范》

 的相继出台, 对哪些事可为, 哪些事不可为, 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这些都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铺设了 一条康壮大道和行动指南。

 当前, 虽然我们把大学生管理纳入了法制化轨道,有些还是面面俱到, 但 不等于从此就没有了大学生的违法犯罪。

 但是有法制作

 为有力的“他律” 对于大学生违法的遏制作用也 是不争的事实。

 对此, 我们也应当树立起足够的信心。

 2. 教育内容的缺失, 情感教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当前学校和家庭教育问题中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倾向, 就是过度竞争和过度物质化, 从而导致部分 学生情感的荒漠化。

 所谓荒漠化, 是指一个人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知识或技术等某一个狭窄的领域, 而 忽视了丰富的情感世界, 主要表现为情感冷漠, 对人缺乏同情关爱之心, 为实现个人目标很少考虑后 果。

 这是相当危险的。

 3 教育方法的不当 教育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教育方式方法的讲究也体现了教育水平的高低和教育效率。

 良好的教育方法 可以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 既不利于教育者传授知识, 又不利于大学生自觉地接受教育内容,

 并将其转化为良好的品德, 修养。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 “十年改革的最大失误是教育, 这里我主要 讲思想政治...

推荐访问:道德素质培养 道德素质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