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就业育人的价值及路径研究

时间:2023-12-01 20:00:05 来源:网友投稿

毕春梅 姜世华

[摘 要]高校就业育人是教育部近两年提出的新理念和新举措。传承东北抗联精神和高校就业育人在教育目标上相契合、在教育内容上相吻合、在教育本质上相一致。将东北抗联精神纳入高校就业育人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特别是对于黑龙江省高校来说,有利于进一步建构和完善黑龙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就业育人的最佳路径,首要的就是要纳入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中协同发力,其次就是依托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条渠道,最后要抓好就业育人的队伍建设。

[关键词]东北抗联精神;
高校;
就业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03-0060-05

近年来,教育部着眼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了“就业育人”的新思路、新举措。2020年11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20〕5号)指出,就业工作要“强化就业育人实效”。首次指出了“就业育人”的理念。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指出:“2020年就业育人理念提出,重在加强对学生正確的就业观教育。”[1] 2022年11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22〕5号)明确指出“深入推进就业育人”,把就业育人作为建设高质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重要工作。从教育部近年印发的相关文件看,就业育人的基本内涵就是重在加强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就业观教育,把毕业生就业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不断健全“就业思政”工作体系,开展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核心的就业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毕业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从近两年来高校的实践发展来看,就业育人的思想理念深入人心,就业育人日益成为新时期深入开展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和就业引导,促进毕业生就业成才的重要工作举措和教育机制。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是东北抗日联军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长达14年的苦难岁月中,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抗联将士英勇奋战、艰难探索下积累出来的我们党、军队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彭真同志曾讲过:“我们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有三件事最艰苦:第一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第二是红军长征后南方红军的三年游击战争;
第三是东北抗日联军的14年苦斗。”2021年9月,党中央把东北抗联精神列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2022年6月,党中央确定将东北抗联精神基本内涵表述为“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东北抗联精神作为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红色基因,凝结着东北地区革命者在长期抵御外敌侵略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底蕴。

以黑龙江省为例,作为东北抗联的主要根据地,拥有丰富的抗联红色资源和优越的教育条件。在14年抗日战争中,东北抗联在牡丹江、哈尔滨、绥化、佳木斯、齐齐哈尔等地留存下大量珍贵的遗址遗迹。据2021年黑龙江文化和旅游厅网站发布的革命文物保护数据,黑龙江革命文物保护名录包含不可移动的革命文物546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1处;
包含可移动革命文物2000件(套)。[2]其中东北抗联文物占全省革命文物70%以上。分布在全省各地,还建有东北抗联博物馆、侵华日军第 731部队罪证遗址、江桥抗战纪念馆、爱辉历史陈列馆、“八女投江”遗址纪念地等一大批教育基地。黑龙江省还注重东北抗联精神宣传研究和传承弘扬工作,设立了东北抗联精神研究中心、学术团体、研学基地、教学基地数十个,围绕东北抗联题材编纂出版了一批图书,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创作的关于东北抗联精神的文章和故事数不胜数。此外,还开辟了一条东北抗联红色旅游线路。这些都是东北抗联精神最生动、最形象的教育素材,对黑龙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育人工作有重要影响。

一、传承东北抗联精神和高校就业育人的内在联系

***总书记指出:“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3]传承东北抗联精神是用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塑造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传承东北抗联精神和高校就业育人紧密相联,统一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和教育事业之中,两者在教育目标上相契合、在教育内容上相吻合、在教育本质上相一致。

(一)教育目标相契合

东北抗联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伟大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中指出,坚持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任务,作为培育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融入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日常,体现在干事创业的平常,做到见人见事见精神。[4]传承东北抗联精神的教育目标在于对全社会成员的思想武装,弘扬主旋律,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核心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可见,两者的教育目标都在于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和鼓舞人,两者的结合点在于作为国家宝贵人才资源和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高校毕业生。传承东北抗联精神与高校就业育人的目标是相契合的。

(二)教育内容相吻合

高校就业育人是把毕业生就业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和“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因此,决定高校就业育人内容首先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做政治合格的毕业生。同时,高校就业育人的内容还包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教育宣传,引导毕业生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教育以及培养毕业生增强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教育等方面内容。以“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为基本内涵的东北抗联精神,蕴含丰富的红色基因,其坚定的信仰信念,高尚的爱国情操,伟大的牺牲精神是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时,特别是东北地域的高校完全可以从东北抗联精神中汲取营养,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传承东北抗联精神和高校就业育人的内容是相吻合的。

(三)教育本质相一致

中国共产党自1923年创建中共哈尔滨独立组始,至1945年东北党委会向中共中央东北局移交组织关系,经历了22年的艰苦斗争,特别是领导东北人民进行了长达14年的抗日武装斗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先决条件,以共产主义为目标、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中国革命战争,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形式。所以说,东北抗联精神的本质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传承东北抗联精神就是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体。高校开展就业育人工作同样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传承东北抗联精神与高校就业育人的本质是相一致的。

二、东北抗联精神纳入高校就业育人的时代价值

将东北抗联精神纳入高校就业育人工作中,对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校毕业生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引导高校毕业生在征兵入伍、深入基层就业、参与重点领域项目建设等方面拓展就业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黑龙江省高校来说,有利于进一步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深化做好高校就业育人工作。

(一)有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5]高校就业育人首要的就是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厚植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东北抗联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统一的价值追求,传承的是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蕴含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念、爱国情怀和道德追求。以杨靖宇、赵一曼等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将士,舍生取义,在国家危亡时刻,在个人惨遭极端迫害之时,仍然将个人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新时期大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树立远大理想的榜样向导。特别是近年来历史虛无主义社会思潮异常活跃,伺机冲击高校校园,干扰大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形成,铭记历史、传承东北抗联精神是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把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育人中,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共鸣,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推进毕业生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的培养

高校就业育人重在加强对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教育。当前,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的问题。其表现为低年级大学生在制定学习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中较为迷茫,没有合理的学习计划,进入毕业季时,或是受功利主义等思想影响,或是缺乏社会责任感,或是思想懈怠、甘于平庸,不切实际的向往到一线城市就业,不愿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吃苦,甚至“慢就业”“躺平”“啃老”等成风。还有就是工作不够踏实,甚至在1、2年内频频转行跳槽等。抛开其他影响因素,从学校角度讲,必须深化开展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如果借助东北抗联精神优良的革命精神素材,把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就业育人中,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就业观和择业观都能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特别是在就业创业教育、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就业思想教育中,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教学,通过组织参观抗联精神教育基地,走访抗联老战士、老红军,考察抗联精神遗址和参加东北抗联精神宣讲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忠诚观念,引导好毕业生进行职业目标选择。

(三)有利于毕业生在服务基层和国家项目中建功立业

近年来,为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国家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积极拓宽基层就业和国家重点项目空间,进一步发挥政策性岗位吸纳作用。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基层就业项目已由国家层面实施的“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项目,拓展到基层医生、基层教师、基层养老服务等就业项目。面向重点领域的就业引导是鼓励毕业生积极投身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国际组织等领域就业创业。国家积极鼓励吸纳更多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就业创业,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大力促进国家战略发展和推进现代化建设。但是,很多高校毕业生因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吃苦耐劳意志,对此反应淡漠。而东北抗联精神中蕴含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当年,东北抗联部队在自然环境恶劣的白山黑水间顽强战斗,“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就是所处艰苦环境的真实写照。1940年2月23日,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在与敌人周旋的最后五昼夜里,他没有吃到一粒粮食,只能以草根、树皮和棉絮充饥,最后壮烈牺牲。因此,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育人中,培养毕业生不怕吃苦、不畏艰辛的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激励高校毕业生在服务基层建设和国家项目建功立业有重要意义。

(四)有利于建构和完善黑龙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率先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6]“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用一流的育人体系培育一流的人才,因此需要进一步构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今天,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践的不断发展,高校就业育人的理念和举措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是对“三全育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对于东北地域高校来说,充分利用东北抗联精神的优势,深化高校就业育人对率先发展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黑龙江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解宗军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教育”大思政育人体系,将东北抗联精神纳入育人的全过程,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中小学生学习生活。[7]在新时代视阈下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对深化高校就业育人、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深刻意义。同时,融入高校就业育人的过程也对进一步挖掘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就業育人的实现路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就业育人,首要的就是要纳入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中协同发力,其次就是依托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条渠道,最后要抓好就业育人的队伍建设。

(一)在大思政育人体系中协同发力

2018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后,各高校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积极构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德育工作格局。[8]“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既是对当下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的整合,更是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新建构。高校就业育人是“三全育人”的一项重要任务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只有在大思政育人体系中协同发力,东北抗联精神才能真正融入高校就业育人中。要协同发力,就要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全程化就业指导、全方位就业服务和全员参与就业过程之中。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统筹推进,把东北抗联精神贯穿高校就业育人的始终,积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教育”大思政育人体系。要协同发力,更要把东北抗联故事讲鲜活,将东北抗联精神传播好,要结合龙江实际、毕业生教育实际,结合新成就、新发展,推动东北抗联精神的理论研究和现实题材精品创作,建设好东北抗联基地。用红色精神血脉教育引导毕业生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更好地从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国家方面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

(二)充分依托课堂主渠道和实践教育主阵地

高校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依托的就是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和实践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就业指导类课程。高校主要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开设的就业指导类课程有“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创业教育”等,首先就要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这些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资源,编写特色教材,依托课程创优,推进以东北抗联精神为内容的红色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课堂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阐释东北抗联战争的伟大意义,讲述东北抗联先烈的红色事迹和优秀品质,让广大学生在近代中国的曲折奋斗史中深刻感受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学习培养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将红色资源融入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中,用东北抗联精神对创新创业、职业规划、就业发展进行优化与补充。

传承东北抗联精神还要紧紧依靠实践教育的主阵地,加强利用红色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延伸课堂教学。******曾经说过:“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9] 实践教育是把所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知与行”统一起来,形成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渠道。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利用节假日、重大历史纪念日组织学生参观、瞻仰革命博物馆、革命纪念馆和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
组织开展东北抗联遗址学习考察活动,开展“重走抗联路”“战地重游”等主题教育活动;
邀请东北抗联老战士及东北抗联精神专家学者做宣讲报告、讲述革命故事……推动东北抗联精神更好地融入学生思想,激发毕业生昂扬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

(三)营造校园氛围促进精神内化

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高校“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10]高校就业育人同时离不开校园这个重要的场所和教育环节,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校园活动、校园育人的方方面面,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从而推进文化育人、管理育人和自我教育等多环节育人。一是要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在校园的建筑物和景观设计中融入红色文化标志,通过校园展览板、板报、电子宣传屏等宣扬东北抗联的英雄人物和事迹。二是强化文化制度建设,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校园学术活动。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以东北抗联精神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学术讲座、影视作品欣赏、书画作品展、高雅音乐会等活动,用红色精神提升高校文化品位,强化文化育人作用。三是要主动占领网络和新媒体阵地,发挥互联网优势,利用校园网站、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传播东北抗联精神,用红色精神熏陶大学生,实现网络育人。四是支持高校学生组织围绕传承东北抗联精神开展自我教育活动。高校学团组织、学生社团和班级可以围绕东北抗联精神举办知识竞赛、辩论赛、诵读比赛、书画展、漫画大赛以及红色标兵评选等相关活动,激发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五是把东北抗联精神红色精神融入公寓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在健康、和谐、温馨、美好的公寓文化熏陶下提升思想境界。通过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校园育人氛围,发挥隐性教育作用,从而将东北抗联精神内化为毕业生成长成才和就业择业的深层动力,达到高校就业育人的最终目的。

(四)加强高校队伍建设,提升就业育人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师资队伍作保证。[11]推进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也必须依靠一支专业化的就业工作队伍来谋划和来落实。在“三全育人”的理念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一支全员参与的队伍构成,在这支队伍中的辅导员、专业教师、党政干部、管理人员以及专业就业工作人员是骨干力量。加强队伍建设,一是要抓住这些骨干力量,让骨干力量在传承东北抗联精神和就业育人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用他们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推动工作。二是引导这支队伍深入开展红色文化资源和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就业育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培养传承东北抗联精神的专业人员,指导高校的融入工作。三是组织教育队伍通过开展理论培训、学术研讨、经验交流,先学一步,学好一步。四是要发挥学生骨干的带动作用。学生骨干也应纳入高校就业育人队伍,让学生干部和学习骨干带动周边学生,既能推动红色精神的学习传承,还能深化育人效果。就业育人强调的是不再把就业教育作为毕业生离校前的阶段性工作去做,而是将其作为一项贯穿高校教育全过程的工作。因此,要组织和建设好就业育人的工作队伍,提升对全过程就业育人的驾驭能力,在高校就业育人中更好地实现东北抗联精神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吴爱华.筹建全国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 发挥就业育人优势稳就业保就业[DB/OL]. https://city.cri.cn/20210222/56a4851b-97cf-70ad-c4bb-726ba5bb5c55.html,2021-02-22.

[2]冯雪宁.黑龙江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2.

[3]***.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4-18.

[4]新华社.中办印发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2-03-22(1).

[5]***.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6]吴岩.建金专、金课、金师、金教材 服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DB/OL]. https://news.eol.cn/xueshu/hui/202208/t20220822_2242249.shtml,2022-08-22.

[7]国际在线.发布会直击:弘扬东北抗联精神 黑龙江省教育部门这样干[DB/OL]. https://hlj.cri.cn/n/20210902/1582324d-7767-c69f-a81a1aa7d527f80a.html,2021-09-02.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1).

[9]***.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 2014-02-26(1).

[10]***.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 2018-09-10(1).

[11]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刘洁)

猜你喜欢高校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商(2016年27期)2016-10-17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推荐访问:育人 路径 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