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视域下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政策论析

时间:2023-10-07 08:30:33 来源:网友投稿

陈 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教育战略与宏观政策研究所,北京 100088)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并且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教师队伍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多次看望慰问广大教师,同教师座谈,给教师回信,发表一系列关于教师工作的重要论述,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广大教师提出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坚持“四个相统一”的殷切希望。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1]这些部署在新时代中赋予了教师队伍建设新的使命,也为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与此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及教育部等部门也及时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为加快推进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的第一资源,是科技强国的关键支撑,是人才强国的重要保障。[2]加快健全完善基础教育教师政策体系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关键环节。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核心要义蕴含于******关于教育特别是教师工作的重要论述之中,蕴含于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改革意见》)为框架的政策体系之中,蕴含于党的二十大对教育和教师工作的最新战略部署之中。进入新时代以来,基础教育教师政策总体呈现出密集度高、协同性广、覆盖面宽、针对点多、操作性强的特点,不仅提高了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精准性、实效性,也使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风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重要支撑。

办好基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3]******指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4]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成为教师工作的全部主题,也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5]围绕这一主题的政策设计的价值立场就是培育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大国良师。

(一)为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政策体系提供支撑

进入新时代,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成为办好基础教育事业的两大核心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经济社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国家确立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任务和战略安排,特别是面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迫切需要建设一支足够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教师队伍。其中,健全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体系是关键环节。2017年11月20日,******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改革意见》,由此完成了高位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顶层设计,为加快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各尽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确立了“四梁八柱”和行动纲领。为建大建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国家在出台《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专门制定实施了《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以下简称《强师计划》),对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进行系统规划,与其他教师政策相辅相成,形成了衔接配套的“强师之策”和“政策组合拳”,充分彰显了建设高素质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国家意志和重大意义。

同时,国家积极制定专项政策**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问题和难题。为引导教师回归教书育人主责主业,教育部出台《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强调把宁静还给学校,把时间还给老师,将教师从纷繁复杂的不合理负担中解脱出来,这也成为贵师重傅、崇智尚学的尊师之策。为提升教师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力度,国家专门出台加强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有关文件以及《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并将其作为政府履行教育督导评估职责的重点来推动落实,形成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的惠师之策。同时,聚焦教师的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轮岗交流、资格准入、荣誉表彰、考核评价等领域,国家制定了综合政策与专项政策相配套的政策措施。总体来看,我国逐步构建起了一套科学规范、系统完备、运行有效的中国特色教师政策体系,实现了新时代教师政策的系统集成,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注入动力

我国要实现的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方面面均与教育现代化密切相关。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是立德树人的奠基工程。[6]在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新征程中,基础教育现代化必须基于中国国情、符合中国道路、体现中国特色,必须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7]《改革意见》指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8]在这个意义上,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是“基础的基础”“先导的先导”。

在新时代教师政策引领下,截至2021年底,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总数达到了1844.37万人,其中基础教育(不含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达到了1586.06万人,教师数量、规模问题已经得到历史性解决。据统计,学前教育专任教师中专科以上学历比例87.60%;
小学阶段教育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98%,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70.30%;
初中阶段教育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91%,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90.05%;
普通高中教育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8.82%。[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学历结构持续优化,实现了数量与质量双提升,成功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夯实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础。进入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更重要、更突出的任务是扭住“配齐建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这个“牛鼻子”,切实强化教师队伍铸魂育德的示范引导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育人能力、因材施教的智能助学能力、知行合一的创新指导能力,全心全力打造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基筑垒。

(三)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保障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教育公平是促进全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8]满足人民在教育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而这要以建设一支人民满意的、值得信赖和依靠的教师队伍为前提。******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10],“全国广大教师用爱心和智慧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点亮万千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展现了当代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责任担当”[11]。现阶段,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更为多样化、个性化,更具有选择性、针对性,对公平的教育机会、优质的教育资源、良好的教育条件、健康的教育生态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的空间和可能性有着更高的诉求。

为更好地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国家不断加强高素质教师人才培养供给,促进师资均衡配置,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增强人民群众在教育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面向共同富裕,从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的实际出发,通过提高工资待遇和津贴补贴、“提标扩面”生活补助、畅通职业发展通道、加强住房安全保障、推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以及实施多种专项计划等政策措施,多路径促进乡村教师的补充与稳定,在根本上**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师资配置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同时,通过持续强化教师数量、素质、结构协调发展来提高队伍整体软实力,加快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让孩子们同在蓝天下,共享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四)为建设教育强国夯实基础

******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结底靠人才、靠教育。”[12]广大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教师队伍建设成效关系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安排,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要求,“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12]。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承担着现代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使命,同时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提供基础服务。这决定着“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残疾儿童少年享有适合教育”的目标实现,[6]也影响着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的进程。

当前,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进入奋勇前进的关键时期,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和贡献水平,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和全民科学文化素养,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保障机制,适应新生人口变化新趋势等,均对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紧迫要求。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在诉求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内在需要,新时代的教师政策更加注重扎根中国大地,立足全局、定位长远,坚持以教师数量为基础、以教师质量为重心,突出建大建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核心价值、重点环节和关键要点。一系列政策切实展现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作用,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关键作用,引领广大教师切实担负起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职责使命,为全面建成现代化教育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持续强化教师素质能力建设,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大力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深化教师管理改革创新,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一系列政策举措有力支撑起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造就大国良师,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

在教师规模、数量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后,提高素质能力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建强教师队伍的核心所在。国家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落实幼儿园、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及配套处理办法,完善教师培养和培训的计划方案,为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专业能力建设指引方向、保驾护航。

1.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新要求。[13]“六要”全面系统而又深刻清晰地回答了为什么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让教师思想政治建设有了实践抓手。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是坚持党对教师工作全面领导的直接体现和具体践行。******对此高度重视并明确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4]。教师身处三尺讲台,站在育人最前线,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影响,直接决定着育人的“土壤”,决定着育人的底色和成色。这就需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各项政策以空前之力保证教师队伍建设的政治方向,积极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意识、政治能力,确保广大教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成为铸魂育人的先行者。相比以往,新时代的教师政策更加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动性、可操作性,以“讲政治是具体的”方式,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时,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教师热爱祖国、奉献祖国。[8]

2.持续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

******强调,“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15]师德师风建设是关乎学生成长成才、关乎教育改革发展、关乎社会文明风尚、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国之大者”。相关政策均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常态化推进师德培育涵养,创新师德教育方式,建立师德培育基地,开发师德涵养载体,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于教师管理、专业成长、职业发展全过程。可以说,以“四有”好老师为统领,以“四个引路人”为导向,以“四个相统一”为要求,以“六要”为保障的师德师风建设总体要求和基本纲领已基本形成。[16]

3.不断强化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指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18]。他还多次强调,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19]。******的重要论述成为新时代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框架的基础。

《改革意见》聚焦提高各级各类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要求“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8],并在具体层面要求全面提高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幼儿园教师队伍,并结合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特点、工作性质、培育对象差异等规定了不同学段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发展要求。为引导教师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履职尽责、尽展其才,《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要求“改革教师评价”,“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20]同时,对幼儿园、中小学教师评价的重点要点、主要指标、考核内容等作出了规范性要求和部署,为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评价树立了科学的“指挥棒”,形成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促进教育公平,稳步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有效减轻困难家庭教育负担,提高低收入群众子女受教育水平。”[21]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乡村教师在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国家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定向发力、精准施策,以造就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

1.创新路径推进乡村教师供给补充

******要求,“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22]长期以来,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性缺员、职业发展不畅、补充难与稳定难一直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短板和瓶颈。其中,补充难与稳定难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并且二者与其他方面的问题具有错综复杂的交互影响。为**这些问题,国家精准实施各类专项计划、项目,如“特岗计划”,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中小学和高校银龄讲学计划,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定向公费培养等,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和供给补充创新路径,为乡村教育发展增添可持续的内生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基本形成,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问题得到很好解决,为推动乡村教育优质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起到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2.倾斜施策畅通乡村教师发展通道

1.3.3 免疫学指标 治疗前后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血清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血清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

针对乡村教师普遍存在的培训机会较少、培训资源短缺、培训内容脱离实际、培训效果不彰等问题,国家从2015年起依托“国培计划”集中支持中西部乡村教师校长专业培训,强调按照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工作属性与实际需求改进培训方式与内容。在培训过程中,通过加强培训团队建设,探索培训新模式新方法,为各地开展乡村教师培训培养“种子”、打造“模子”、探索“路子”[23],有效带动了我国教师培训师队伍建设,实现了乡村教师培训成效的大幅度提升,为乡村教师培训走向优质高效、精准务实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制性保障。在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方面,国家对乡村教师的职称晋升给予专门的政策倾斜,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职称评聘按规定“定向评价、定向使用”,中高级教师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这一举措在相对固定的中小学校岗位设置结构比例范围内,为乡村教师职业发展开通了“绿色通道”。一系列面向乡村教师的利好政策,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乡村教师的关爱,促进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晋升,拓展了乡村教师职业生涯的宽度,让广大乡村教师切实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政策的温度。

3.靶向发力完善乡村教师保障体系

******对乡村教师待遇和保障给予了高度关注,强调“要在政策上和待遇上给他们更多倾斜,让他们扎根农村,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24]为充分提高乡村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充分保障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周转房、保险与公积金等,充分关照其多元需求,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通过政策设计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向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在各类人才项目、荣誉表彰、评奖评优中向乡村教师倾斜。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及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并且积极推动“提标扩面”,使政策更大力度惠及更多群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安排250.1亿元,惠及中西部22省份725个区县7.6万所乡村学校的130万名教师;
中央投入260多亿元,支持边远艰苦地区建设约60万套农村教师周转宿舍,超过83万名教师入住。[22]这些举措为乡村教师带来了真实惠,为乡村教师生活得更好、工作得更好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面向教育强国,健全完善教师教育体系

******指出,“要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找准教师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提高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10]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础。为此,国家相继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的通知》等,推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

1.建立和健全教师培养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托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政策举措,我国建立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共同参与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目前,已有215所师范院校、510所非师范院校共同参与其中,实现了由“中师、专科、本科”三级教师教育向“专科、本科、研究生”三级教师教育的跃升。[22]十年来,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累计招生8.5万人,90%的学生毕业后选择到中西部地区任教,[22]有效带动了基础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质量双提升。

2021年,国家制定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以下简称“优师计划”),每年为832个脱贫县以及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师范生。[25]2022年教师节前夕,******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勉励他们“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25]这项计划报考人数多,生源质量好,成为补充乡村教师供给的稳定有效路径。

伴随《强师计划》的出台,国家启动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形成了高水平师范大学支持带动薄弱地方师范院校的伙伴协作、组团发展、增能提效的新机制;
大力实施高素质教师人才培育计划,要求改革创新传统培养模式,加大教育硕士培养力度。同时,改进教师教育内容,及时吸收学科前沿知识、新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关注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协同育人、融合教育实施、科学教育提质、数字素养提升等方面的能力。[6]总体上,推动了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为提高教师培养规格、质量、层次及其对基础教育实践的适应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2.创新和优化教师培训体系

为提升在职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国家改革实施“国培计划”,先后印发《关于改革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的通知》《关于实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机制、支持服务体系等方面深化改革,推动“国培计划”优化升级,为各地开展教师全员培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与之相应,国家组织力量研制出台《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数学、化学学科教学)》和《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师德修养、班级管理、专业发展)》,为高质量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培计划”基本实现了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教师的全覆盖。中央投入200亿元,培训教师校长超过1800万人次。[22]

在国家的政策推进和各地的创新实践中,我国探索形成了“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培”五级培训体系,顶岗置换、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短期集中、专家指导、校本研修、跟岗实践、自主选学、教学研讨、听课磨课等培训模式和方法得到广泛运用,极大丰富了教师培训的选择性。在此基础上,《强师计划》进一步要求深化培训改革,建立完善自主选学机制和精准帮扶机制,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模式。[26]这些举措为在职教师学习深造、学历提升、专业发展创造了空间、机会和条件。同时,为适应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需要,国家推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从1.0迈入2.0时代,引导教师顺应时代发展之需,积极主动探索多样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四)优化治理结构,充分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国家建章立制,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治理体系,为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注入“催化剂”。

1.深化管理改革,释放教师队伍潜能

国家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完善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加强教师资格管理信息系统与地方政务服务平台对接,形成“一网通办”的一站式服务。加大事业编制统筹力度,实现了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一,并通过跨地区、跨层级、跨行业、跨部门调剂事业编制向教育领域重点倾斜,确保学校用人需求。截至2022年6月,全国省市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已如期达标,或高于国家基本标准。[27]

为推动优质校长和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国家积极有序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体制机制难题,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促进教育公平。聚焦广大教师深为关切的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问题,积极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称评审改革,设置正高级职称,打破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天花板”,完善学校岗位管理制度,优化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落实学校岗位聘任自主权,鼓励学校依规依标自主评聘职称和岗位。同时,下大力气深化评价改革,破除“五唯”顽瘴痼疾,为教师“减压”“松绑”。这一系列举措及其背后的落实机制实现了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充分彰显了新时代教师主体地位的回归,为提高教师队伍治理效能,建设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发挥了积极作用。

2.尊师重教,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4]为强化教师权益保障,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国家下大力气推动各地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各地正式建立教师工资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和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随当地公务员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28]随着教师工资收入的不断增加,教师的地位待遇和职业吸引力明显提高,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报考师范院校、进入教师岗位创造了有利条件。

******强调,“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9]近年来,党和国家通过评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以及寻找最美教师、教师节宣传庆祝活动等方式,推选遴选先进模范典型,推荐选树教师中的“时代楷模”,大力弘扬“四有”好老师的先进事迹、时代风采和高尚情怀,为在全党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立了以人民教育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为代表的教师荣誉表彰体系和以时代楷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为代表的教师选树宣传体系,[22]全社会尊师重教良好氛围愈加浓厚。

新时代的各项教师政策相适应、相匹配、相补充,突出提质量、建体系、重培养、促均衡、强保障、赋动能的政策内涵与价值逻辑,为建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进行了战略设计,作出了系统部署,彰显了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发展取向。

(一)创新机制,完善三位一体的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师政策高度关注教师队伍的政治建设,注重强化价值引领,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模式、方式方法和平台载体,引导广大教师深入学习领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通过系统化、灵活化、全方位的培育机制,从职前和职后、组织和个人等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全员、全程、全方位政治建设,为教育者先受教育加强了保障,筑牢了底线,树立了标杆。严格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推动常态化师德培育涵养贯穿始终、细致入微,形成了德治与法治相促进、奖励与惩戒相结合、严管与厚爱相辅助的有效机制。

同时,着力建设培养与培训一体化、职前与职后相衔接、数量与质量共提升的“强师工程”。以建强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为根本保障,通过实施高素质教师人才培育计划来提升教师培育质量,通过教师精准培训改革搭建教师职后发展与学历教育相衔接的“立交桥”,从培养层次和培训水平两个方面强化教师育人的能力和本领,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师培育模式。现阶段,我国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师德师风、业务能力三位一体的教师队伍建设崭新格局,有力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教师队伍的健康成长和专业化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夯实了基础。

(二)统筹部署,推动乡村优质师资均衡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全力投入决战决胜教育脱贫攻坚战,“义务教育有保障”“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等扶贫战略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已经到了统筹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和教育振兴乡村发展新阶段,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创造了有利条件。

面向未来,相关政策已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共同富裕进程中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对象和关键环节来部署。一方面,把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聚焦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落地落实“优师计划”,为有需要的地方持续“输血”“蓄能”,从而带动当地教育主动“造血”“增能”,激发乡村教育更高质量、更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另一方面,2022年9月人社部、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作出最新部署,乡村中小学可以通过特设岗位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教师,设置“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教师中高级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专岗专用,缓解招人难、留人难等问题。[30]

同时,通过继续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畅通学历上升通道,扩大乡村教师高层次的学习深造机会,满足乡村教师自主化个性化成长需求。国家还持续加强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和住房保障力度,向着实现乡村教师在学校有周转宿舍、在县城有稳定住房的目标加强政策调控。进入新时代,我国教师政策正在推动形成“学校越边远、条件越艰苦、从教时间越长、教师待遇越高”的良性发展格局。一系列惠及乡村教师安居乐业、安心从教的积极政策效应已经显现。

(三)多措并举,建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为纽带、优质中小学为实践基地的中国特色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得到快速建立并在持续建强,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了坚实保障,为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形成了有力支撑。《强师计划》在以往政策基础上,“重金”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加强一流师范大学群和一流教师教育学科群建设,打造形成了高素质师资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从根本上为带动师范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领航定向的作用。

其中,通过实施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形成补短扶弱的“组团式”发展机制,促进高水平师范大学、地方高水平师范院校和薄弱师范院校整体提升。这一部署充分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教师教育事业的制度优势。同时,要求以改革师范院校评价为牵引,引导师范院校履行办好师范教育的第一职责,以培养合格教师为核心推动师范专业特色卓越发展。面向在职教师实施精准培训改革,以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相衔接,打通在职教师成长通道,体现出“定位精准、对象精准、内容精准、方式精准、评价精准”的内涵要求,切中实际需要打造形成“国培计划”高质量的务实设计。这些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政策举措成为建强中国特色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的时代创举,为建设一支适应现代化教育强国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起到了谋篇布局的作用。

(四)强化治理,为新时代教师队伍赋能增效

创新治理的理念和方式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系列化教师政策,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组合拳”,实现了教师队伍治理体系、治理模式和治理举措的完善和创新,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意义深远。总的来看,我国形成了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推动教师队伍由“管理”向“治理”转变的发展定位。这对于**“五唯”顽疾,引领教育回归价值理性,以及消解教师急功近利心理和职业倦怠情绪,引导教师回归主责主业等具有重要导向和规约作用。

根据最新政策部署,要通过开展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支持形成地方政府统筹,高校、教师发展机构、中小学校等协同,贯通教师职前培养、编制配置、职称岗位、考核评价、在职发展、工资收入、待遇保障等各环节的综合改革。其中,参与融入改革的力量更加多元,各方主体的权责定位更加清晰,体系运行的职能分工更加合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提升,改革的深度和广度空前拓展,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和效果的改革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形成了以教师队伍建设试点改革带动教师队伍治理全局转变的长效之策。

******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31]在大力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背景下,有关教师政策以信息化、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教师专业发展功能,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行动,探索教师管理优化、教师教育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精准帮扶等方面的新路径和新模式,着力实现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同上一堂课”、教师共同“备好一节课”,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这是引导广大教师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下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的战略部署,将加快提升教师信息科学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为加快教育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国外教育奇趣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三悦文摘·教育学刊(2022年7期)2022-04-27题解教育『三问』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自贸区建设再出发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9期)2019-05-28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北京教育·普教版(2018年1期)2018-01-29《人大建设》伴我成长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推荐访问:视域 队伍建设 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