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时间:2023-11-23 16:42:04 来源:网友投稿

黄瑶 叶雪娜

考察人类历史的各个阶段可以看出,生态环境与文明程度息息相关。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现代美丽中国的建设,应当建立在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基础上。[1]建设生态文明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

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理解、认知并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对现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来说非常重要。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重任,是关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现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将生态文明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重点强化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相关的理念,让更多的大学生理解生态发展观念,奠定正确的思想认知基础,积极主动地贯彻于实际行动中,为生态平衡的打造和维护贡献力量。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发展现状

(一)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不足制约培育成效

在十九大会议上,***重点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确定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之一。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建设发展目标,并预计在2035年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在本世纪中叶完成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建设任务,打造富强、民主、和谐、绿色的新国家。上述战略目标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指导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特别是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更是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人类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内容。为了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愿景,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开展建设工作。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体现了共产党对现代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科学反思,是一种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是人与社会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重要保障。这一科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充分表明我党、全国各族人民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刻理解,将为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将充分展示我们尊重、顺应与保护自然的科学理念,进而提升全国人民的科学认知水平,全面提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水平。[2]

最近几年,生态环境引发的社会矛盾比较尖锐,生态文明理念已渐渐成为社会各个行业的重要发展标杆,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校大学生对社会关注度也日益提升。[3]然而,国内教育行政部门在顶层设计方面对于生态文明观的规划并不统一,现代中国高校教育系统并未将生态价值观作为大学生基本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特别是在高校转型趋势愈发明显的背景下,很多学校将学习重点放置到通过实践类课程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上,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还比较滞后。很多高校在进行生态文明主题宣传教育时,组织相关活动的积极性并不高,零散、短暂的宣传方式并不能让大学生树立起持久的生态意识。

在当前的这种教学体系下,一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专注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未能将生态文明观念渗透其中;另一方面,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开始时间并不长,专业学者总体缺乏,这导致高校教师知识结构升级缓慢,很难快速渗透生态素养。这种从顶层设计到基础教学过程中资源的欠缺,必然导致大学生难以深刻理解生态文明的理论内涵。

(二)生态文明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导致行为严重滞后

生态文明观是建立在人类实践方式上的反思行为,是通过探索更和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思想体系。现代高校大学生建立生态文明观,仅靠理论教育难以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养成,需要通过实践维度应答才能逐步实现。

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少高校并未重视生态文明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很多知识型的结构框架并不严密,理念过于抽象化,学生无法形象理解并付诸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重认知文明、轻行为文明,重小环境文明、轻大环境文明,重享受生态文明、轻建设生态文明的现象。不少青年学子知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更多的是将侧重点放在有形实体的感受上,能以切身体验来感知周边生态环境,但不会主动参与环保活动,同时把个人舒适感作为首先考虑的因素,不过多地考虑社会影响。

(三)生态文明教育主体自身素质水平有待提高

现在国内的大学生群体普遍是“00后”,物质生活环境较为优越,对父辈物质匮乏的时代感知和理解层次较低,不少高校的大学生尚未养成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和节约消费的科学生态消费观念。[4]

通过走访调查得知,大学生群体对于生态知识普遍缺乏了解。以广东生活垃圾分类的问卷调查为例,超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并不了解具体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实际能接触到的生态知识教育有效性很低。很多大学生并不认为自己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所关联,即便参与学习与实践,也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层次,对学校、社团组织的文明活动参与感不强,生态文明观难以在一些大学生心中得以深化。由此得知,当前高校大学生存在消费行为失范、生态文明知识有待加强、生态责任意识淡薄、生态文明素养不高等一系列突出问题。

二、生态文明观融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生态文明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

1.将生态文明观融入顶层设计

现代高校的核心工作是教学,要实现生态文明理论教育的落实,必然要通过教学这一渠道实现。教育行政部门应完善顶层设计,统一生态文明观的规划,健全考评系统,通过实践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相关行政部门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顶层设计时,要以高校改革发展方向为基本前提,对生态文明教育加以重视。

在将生态文明观融入顶层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加快完善生态文明观相关纲要的规划设计,实现高校教育活动的有效展开。除了制定教育管理规划纲要,教育部、教育厅和高校需要组织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资深专家、学者结合实际情况,编写生态文明教材,逐渐开设相关专业课程。这不仅为教育活动提供了依据,同时也规范了教师上课的教学内容。5291D9BB-5F38-45B1-9A71-BC4D1563ACF7

2.将生态文明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

现阶段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生态教育公共必修课缺失的问题。通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加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方式,进行知识渗透和观念渗透,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具备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在充分利用好這些资源的同时,还可以从多个角度将生态文明教育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几门核心课程进行密切融合。

如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的时候,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的教学,促使大学生从生态哲学的层面来探索新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生态思维看待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时,可让大学生从社会现实的基础上认识到生态文明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可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价值观的培养,这也是建立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有很好的推进作用。[5]

3.将生态文明观融入各类课程教学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利用好高校课堂,将其作为主要渠道,快速打造结构稳定、内容先进的实践理论课程,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功能。生态文明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课程要与其同向而行。

对此,应当在高校设定公共必修课,系统地讲授生态学、伦理学、文化史等相关内容,为大学生深入了解生态文明理论提供更广阔的学**台,将生态文明观念教育上升到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时,不同专业要以各自课程特征为基础,建立综合形式生态伦理课程;通过挖掘各个学科教学内容的特色和亮点,建立生态科学可实现的交叉领域,并结合专业内容与特征,探索新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这是促使生态文明教育学科专业化的重要前提。

(二)生态文明观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过程

1.落实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教育

人类社会实践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步骤,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确定思想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这就是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的重要性所在。一方面,高校要尽快建立起与教育实际环境有衔接价值的教育实践模式,引导大学生利用节假日展开生态环境考察活动,并积极参与相关志愿者实践等环保实践活动和生态文明宣传活动,以亲身感受来实现认知上的感性化,通过生态文明理念的强化,实现个人对环保意识的认知能力提升。[6]

另一方面,高校要注重与生态文明示范企业开展科研合作项目,将高校、企业各自的资源聚集起来。高校可以利用企业能够为科研实践所提供的资源,配备专业教师与研究人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环保行为。高校研究成果也可以为企业所用,“以研促产,以产促研”,有效整合技术创新链,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带动生态经济高效快速升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成果深化,对新能源、新技术等企业研发提供更充实的科研力量,让大学生群体意识到自己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肩负的重大责任,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多贡献,从而实现美丽中国、健康中国的美好愿景。

2.倡导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教育

人类能以实践感知理论的内涵,社会实践能以更好的方式来启迪人们的心智,这对大学生自然情感激发来说非常有效,也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过程。在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高校学子应自觉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如积极开展校园废弃电池的回收,提倡节约用水、用电,对城市环境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后,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撰写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等形式,总结社会发展受到生态环境影响的结果,着手解决当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在生态实践活动中培养生态文明意识、提高生态环保技能,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开展相关活动对大学生生态价值观的提升非常有效,青年学生对生态环保认知程度会更加深化。学校通过组织讲座论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大赛等一系列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时候,体会到环保知识的重要性,将自身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到新的层次,不断调整生态文明活动模式,这是实现个人自然环境情感建立的前提,并确保相关生态行为可以拓展到实践领域。

(三)生态文明观融入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过程

学校可将生态文明观融入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利用校园内部生态文化资源和多重文化建设模式,渗透新的教育观,推动文化载体、文化活动等承担起生态文明教育功能。校园生态文化模式通过与在校学生的物质生活、精神世界相互结合,以最佳载体的方式在校园中渗透生态文明观。

1.融入校风、师德和学风建设之中

将生态文明观融入到校风中。由于校风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学校在加强校风建设时,可以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校园发展融合到一起,校训、校歌、校服等的设计,都可以增加生态文明要素,这是从校园环境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能时刻遵守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将生态文明观与师德相融合。校园中教师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榜样,教师能遵循生态文明观来约束自身,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教育理念,教师言行举止都对学生有示范作用。由此可见,教师要将自己与校园教育理念结合起来,力所能及地为学生提供文明观渗透的途径,让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观的现实价值,推进校园建设高素质师资团队。

将生态文明观与学风紧密结合。学风是校风中非常重要的组成结构,展现的是学生在校园中的精神风貌,优质学风能为大学生提供积极的能量,在建设学风时,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观在校园精神文化中的建设。

2.融入学校各类媒体传播之中

将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度强化,以书刊、广播等作为主要形式,增加生态文明观在教育方面的渗透价值。学校可成立生态阅览室,这类阅览室主要书籍类型是生态环境类,内部环境设施以低碳、自然为主,能让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生态氛围,管理方式可结合勤工助学活动,将绿色环保作为主题,让学生承担阅览室管理与保护的职责,对培养高校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有积极的作用。而且,校园广播可利用课间时间播放生态文明内容的节目,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相关教育内容。5291D9BB-5F38-45B1-9A71-BC4D1563ACF7

现代互联网技术发展速度很快,传统媒体优势不再明显,时代需求让人们的生活再也不能离开移动设备与互联网。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灵活性、便捷性、广泛性等,对年轻学生来说接受度更高。由此可见,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应该使用新媒体,将其优势充分发挥。

学校应该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与新媒体社交平台相结合,比如微博、微信、门户网站等,定时为学生推送相关的环境生态资讯,保证学生获得生态环保相关信息,鼓励学生参与到生态文明信息的传播中。

综合来说,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应该将新媒体作为有效工具利用起来,促进生态文明观广泛宣传,以全面推广的方式实现生态文明观教育目标。

3.融入校园自然环境之中

现代校园环境建设的目的之一在于塑造高校生态文明观。校园环境得到优化,能充分发挥其隐性教育功能,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生态文明观的教育氛围。风景优美、布局合理的校园环境,对推进生态文明观教育来说非常重要。[7]

一是建立良好布局模式。在打造现代高校校园环境时,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原则,充分考虑校园整体建设氛围,建立生态、多样、整体的布局发展结构,通过校园中特色的建筑风格、优美的绿化环境来进行文化传承,科学规划校园自然环境,推进人文气息在校园中的渗透。这是实现高校学生能在优美舒畅的校园环境中感受自然魅力、提升个人环保意识的重要条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对于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树立非常有利。

二是配备良好的基础设施。强化环卫设施,在校园中实施垃圾分类,设计的垃圾桶要符合人性化要求,这有利于提高生态文明行为在校园中的实践;校园设施应展现其节能环保作用,为节能环保型低碳校园建设提供基本条件。

三是利用有效载体,实现校园环境优化。对高校校园的现代化建设来说,可以通过文化载体建设的方式,在公共活动场所形成更好的宣传模式,如宣传栏、电子屏等,这些设施需要有专人来负责,能以规范使用的方式,让校园中的学生、教职工等体会到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学生能及时了解时事资讯。结合校内广告信息的宣传,能让生态文明观教育实现知识上的整合,对校园内师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提升有极强的推动作用。

(四)生态文明观融入家庭、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1.生态文明观融入家庭教育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真正的教育,从来就不单单是学校的事情,而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孩子的道德修养归根结底受家庭、父母的影响最深,家长要发挥积极作用,能让孩子感受到生态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要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结合学校的思想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观融入家庭生活之中,保证文明观念的塑造能够自觉延续下来。父母要善于不断学习,通过科学教育方法让孩子树立起综合生态环保意识,提升整体身心素质。当父母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并具备较高的生态文明修养,就会言传身教,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如不破坏公共环境卫生、废旧衣服捐赠给灾区或贫困儿童、垃圾归类处理、不浪费食物等,孩子受其影响后生态文明教育意识也会越来越强。

2.生态文明观融入社会教育

发挥社会教育的基础作用,必须发动政府、社会机构和广大公民的力量。就政府而言,要建立健全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如加强政务公开、健全完善的听证制度;相关问题及项目的实施,要建立在听证会基础上,这是实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重要前提。[8]

如今,大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更加多元化。一些社会机构、公益组织和主流媒体的环保行为饱含正能量,通过建立生态文明相关领域的议程,推动生态环保观的健康发展。高校大学生可以拓展视野,积极主动地将生态文明观贯彻于日常的实际行动中,如参与社会上的一些有益的环保行为,聚焦涉及民生的生态热点问题,从多个层面提升自身对生态文明的关注度,为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从而形成全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大氛围。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

[2]黄娟.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中国[EB/OL].人民論坛网,2018-02-23.http://www.rmlt.com.cn/2018/0223/511839.shtml.

[3]米·凯尔顿.环境决定论与文化理论[M].袁同凯,周建新,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51.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9-02/28/c_1124175677.htm.

[5]邵从清.生态文明理念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转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6):42-43.

[6]吴明红,严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64-65.

[7]卢岚.生态文明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辩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07):20-23.

[8]赵胜营.“五位一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11):192-195.

[注:本文系2017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生态文明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项目号:2017SZY022)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陈春阳5291D9BB-5F38-45B1-9A71-BC4D1563ACF7

猜你喜欢文明校园生态漫说文明农村百事通(2020年11期)2020-06-27文明过春节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2020年2期)2020-01-13对不文明说“不”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42期)2017-06-06校园的早晨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春满校园小天使·二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3期)2017-04-01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旅游纵览(2016年10期)2016-10-13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旅游纵览(2016年6期)2016-06-08文明歌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5期)2016-05-14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旅游纵览(2016年3期)2016-03-04盱眙生态藕农产品市场周刊(2014年49期)2015-01-20

推荐访问:融合 生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