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3倍数特征》说课稿3篇

时间:2023-05-18 13:15:10 来源:网友投稿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1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数和倍数及2、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3倍数特征》说课稿3篇,供大家参考。

2023《3倍数特征》说课稿3篇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1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数和倍数及2、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本节课的研究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活动,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探索数的特征的一些方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课的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探索并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三、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法:

  1、猜想验证讨论交流

  2、自主探究体验感悟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实物展示*台,实验表格

  2、学生准备:计数器计算器

  五、教学程序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这里的学习指学习方法,3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能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本课的设计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取而代之以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发现规律,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四个与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发展紧密联系的活动。

  活动一复习旧知引发猜想活动二自主探究合作验证

  活动三应用规律体验感悟活动四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活动一复习旧知引发猜想

  “3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的范畴,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而2、5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基础。我从学生的已有基础出发,先复习了2,5的特征,并通过教师的总结与引导把复习和导入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作猜想“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充分表达各种各样的猜想,也许有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他的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而有的学生却有与之不同的想法。进而引发认知冲突,创设了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感受新知的产生过程,明确新课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

  活动二自主探究合作验证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展示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初步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在这里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

  1、应用《百数表》,否定错误猜想。

  在学生得出猜想后,我便引导学生找出百数表中3的倍数去验证,并在验证中推翻了刚才的猜想,由此,使学生意识到已经不能用原来的方法(也就是从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而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消除思维定势,否定旧迁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探究实验,发现特征。

  学生刚刚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从观察数的末尾数字到观察这个数的数字和,具有很大的思维跨度。学生很难通过独立的探究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这时,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教师采用让学生进行拨珠实验的教学策略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拨珠实验,填表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认识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而越来越清晰,他们在实验、探究、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建构起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整体认知。本节课虽然没有生动的教学情境,但这样做巧妙地把学生推上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始终沉浸在一种浓厚的探索氛围之中,他们被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所深深吸引。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才是真正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认知过程。学生通过表象的累积,思维产生了飞跃,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数学模型。

  3、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让学生在初步发现规律之后,举例验证,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为了验证这一结论,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各位上的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并且使用计算器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让学生汇报验证的过程,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不仅让学生初步学会了举例验证的方法,而且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活动三应用规律体验感悟

  在这一部分,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我设计了四个不同的练习。力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趣味性。

  第(1)题是基本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对新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有可能的话可以让学生在快速判断中感悟把3的倍数先去掉的判断技巧;

  第(2)题以图的的形式出示,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3)题是在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以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第(4)题旨在通过灵活的形式发散学生的思维。

  活动四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交流的形式,使学生积极回忆,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把知识、方法再现的同时,亦体现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进一步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整节课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操作—再次猜想—再次验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等多层次的互动。整个教学是把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2

  一、教材简析

  《3的倍数的特征》是北师大版第九册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有关“倍数与因数”的知识。学生在已经学习“2,5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继续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三、教学思路

  本节课我紧紧抓住猜想→观察→举证→归纳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有效探究的学习过程。

  基于以上想法,本课设计以下两个大环节:

  探究 深化

  四、教学过程

  一、探究

  这个部分,我为学生提供了四个探究*台:

  (1)猜想

  复习:2和5的倍数特征。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

  (2)观察

  在百数表中找出所有3的倍数,通过观察否定猜想。

  借助计数器,在百数表中任意选一个3的倍数,用计数器将它拨出来,并记录下拨这个数用了几颗数珠。再观察记录表,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很快能发现所用数珠的颗数都是3的倍数。

  当学生的认知出现困难时,借助计数器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直观地降低了学生观察发现特征的难度,使得所学新知更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如果给你3颗数珠,那你猜一猜在计数器上拨出100以内的数会是3的倍数吗?给出4颗、5颗…….,自己拨一拨,发现了什么?

  经过研究,学生发现100以内是3的倍数,所用数珠的颗数都是3的倍数,而不是3的倍数,所用数珠的颗数都不是3的倍数。也就是说:100以内的数,如果在计数器上拨它,所用数珠的颗数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举证

  我们之前的研究结论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吗?学生马上会提出研究比100更大的数。

  小组合作:随意想出多个大于100的数,先用计算器算一下,然后记录下来。最后用计数器拨一拨看有什么发现?

  经过合作探讨,交流汇报,学生发现在这些较大的数当中,之前的研究结论依然适用。

  所研究的对象范围越广,代表性越强,研究结论就越可靠。本环节通过“更大的数”和“随意想”两方面,让研究对象范围更广,培养了学生缜密思考的意识和习惯。

  (4)归纳

  现在如果给你一个数,不做除法,你怎样快速地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呢?咦!我发现有的同学没有用计数器也判断对了,还很快呢!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学生会说所用数珠的颗数其实就是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

  “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这种稍复杂的表述方式,由学生在操作中自然归纳得出,突出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深化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从0到9的十张卡片,在游戏中解决以下问题:

  (1)你能任意选3张卡片,摆出一个3的倍数吗?用你选的这3张卡片,还能摆出不同的3的倍数吗?一共能摆出几个?

  (2)随意抽取3张卡片,在它的基础上加卡片,使摆出的数还是3的倍数。如果加一张怎样加?加两张呢?三张?……你最多能用到几张?

  (3)当十张卡片全部用上时,我们就得到了比较大的3的倍数,你能快速去掉一些卡片,让这个数依然是3的倍数吗?

  如果要去掉一张卡片,你怎么做?如果要去掉两张?三张?……

  刚才的练习有没有给你什么启发?

  用你们的方法判断下面的这些数是不是3的倍数:

  36996969336, 1827457874。

  判断数位多的数是否是3的倍数,运用常规方法比较麻烦。如何突破这一难点?通过这一系列的卡片游戏,学生在操作中自然而然地摸索出解题的捷径,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拓展。

  各位老师,刚才我描述的这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过程中不但为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而且也积淀了基本的数学思想:让学生逐步领悟到猜想、观察、举证、归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谢谢!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3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数和倍数及2、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本节课的研究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活动,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探索数的特征的一些方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课的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探索并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三、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法:

  1.猜想验证讨论交流2、自主探究体验感悟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实物展示*台,实验表格

  2、学生准备:计数器计算器

  五、教学程序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这里的学习指学习方法,3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能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本课的设计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取而代之以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发现规律,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四个与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发展紧密联系的活动。

  活动一 复习旧知 引发猜想活动二自主探究合作验证

  活动三 应用规律 体验感悟活动四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活动一 复习旧知 引发猜想

  “3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的范畴,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而2、5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基础。我从学生的已有基础出发,先复习了2,5的特征,并通过教师的总结与引导把复习和导入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作猜想“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充分表达各种各样的猜想,也许有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他的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而有的学生却有与之不同的想法。进而引发认知冲突,创设了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感受新知的产生过程,明确新课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

  活动二自主探究合作验证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展示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初步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在这里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

  1、应用《百数表》,否定错误猜想。

  在学生得出猜想后,我便引导学生找出百数表中3的倍数去验证,并在验证中推翻了刚才的猜想,由此,使学生意识到已经不能用原来的方法(也就是从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而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消除思维定势,否定旧迁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探究实验,发现特征。

  学生刚刚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从观察数的末尾数字到观察这个数的数字和,具有很大的思维跨度。学生很难通过独立的探究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这时,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教师采用让学生进行拨珠实验的教学策略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拨珠实验,填表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认识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而越来越清晰,他们在实验、探究、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建构起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整体认知。本节课虽然没有生动的教学情境,但这样做巧妙地把学生推上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始终沉浸在一种浓厚的探索氛围之中,他们被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所深深吸引。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才是真正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认知过程。学生通过表象的累积,思维产生了飞跃,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数学模型。

  3、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让学生在初步发现规律之后,举例验证,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为了验证这一结论,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各位上的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并且使用计算器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让学生汇报验证的过程,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不仅让学生初步学会了举例验证的方法,而且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活动三 应用规律 体验感悟

  在这一部分,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我设计了四个不同的练习。力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趣味性。

  第(1)题是基本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对新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有可能的话可以让学生在快速判断中感悟把3的倍数先去掉的判断技巧;

  第(2)题以图的的形式出示,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3)题是在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 3的倍数。以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第(4)题旨在通过灵活的形式发散学生的思维。

  活动四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交流的形式,使学生积极回忆,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把知识、方法再现的同时,亦体现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进一步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整节课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操作—再次猜想—再次验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等多层次的互动。整个教学是把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3篇扩展阅读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3篇(扩展1)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3篇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3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9页的内容,它是在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再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是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通过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2.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培养相互间的交流、合作与竞争意识。

  3.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我从三个方面考虑教法和学法: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变为学堂。

  3、采用让学生自主发现的学习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这里的学习指学习方法,3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能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本课的设计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取而代之以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发现规律,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下面重点说说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我分以下的六个环节进行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为了能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复习题。

  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

  364、420、515、736、1028、905

  让学生回答并说出判断依据,从而进行小结:我们在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都是从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定。而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

  为了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我便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创设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出题,随意说一个数,老师迅速地作出该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判断,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猜想验证。

  由于学生在《猜一猜》游戏中产生了急于探索的热情,我便让学生去作

  猜想“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充分表达各种各样的猜想,也许有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他的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我便引导学生去验证,并在验证中推翻了刚才的猜想,由此,使学生意识到已经不能用原来的方法(也就是从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而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

  三、体验新知。

  由于学生求知欲空前高涨,学习积极性高。这时我出示了一组这样的数据。

  3×1=3、3×2=6、3×3=9、3×4=12、3×5=15、3×6=18、3×7=21……

  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

  3、6、9是3的倍数,但12、15、18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再让学生与同桌合作,动手摆小棒,一人摆,一人记录。顺便提出要求:摆小棒时,每个数位上的数是几,就用几根小棒表示。然后观察各位上的数的和,你发现了什么?此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说:“12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但1+2=3,3是3的倍数”。同时,学生也发现15、18、21各位上的数相加的和也是3的倍数。于是形成新的猜想:一个数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它各位上数的和也是3的倍数。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我随即说道:“这么简单的数你会了,那么大一点的数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接着我便又出示一组这样的数据:30、31、46、134、156、296、463、405、384。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各位上的数的和,可以使用计算器,并让学生把结果填到各自的练习卡纸上,然后先跟同桌说说,再把结果汇报结果给老师,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这也正应了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的”。

  四、归纳总结。

  在学习操作验证完成后,我用充足的时间让小组代表上讲台展示成果,说出各自的思考过程,对学生的回答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最后达成共识: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3的倍数(板书)。这样便巧妙地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五、实践应用。

  当学生学会了老师猜数所用的窍门,显然兴致极高,个个跃跃欲试,想一显身手,我便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以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

  练习1:课本P19做一做1。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1435451003328767488

  (这是一个基本练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对新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练习2:

  ①P21页(5、6题),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我增设了3道发展题。

  ②把数娃娃送回家。题目如下: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判断、选择等题目,使学生在判断中明事理,提高找规律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练习3:P21(7题)

  7、在口里填一个数字,使每个数都是3的倍数。

  口74口2口4465口12口1

  (这是一个综合练习,以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六、拓展延伸

  为增添课的趣昧性和挑战性,我让学生畅谈整节课的收获,并让学生式写出一些能同时是2、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和同伴交流,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数学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新知,相信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附:设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2

  《3的倍数的特征》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6、7页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2、5的倍数的特征。

  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是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综合考虑。

  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2.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

  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

  教法和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我从三个方面考虑教法和学法:

  1、复习,激趣导入。

  2、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变为学堂。

  3、采用让学生自主发现的学习方法。

  3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能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本课的设计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取而代之以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发现规律,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为了能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复习题。

  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

  12 18 20 25 48 60 72 90

  让学生回答并说出判断依据,从而进行小结:我们在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都是从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定。知道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你想知道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从而引出课题。(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

  二、探究新知1、自主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1)大胆猜想

  为了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我便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创设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出题,随意说一个数,老师迅速地作出该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判断,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猜想验证,体验新知

  由于学生在《猜一猜》游戏中产生了急于探索的热情,我便让学生去作猜想“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充分表达各种各样的猜想,也许有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他的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我便引导学生去验证,并在验证中推翻了刚才的猜想,由此,使学生意识到已经不能用原来的方法(也就是从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而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

  出示百数表

  提问:你能在这些数中找出3的倍数吗?

  仔细观察这些数,并和同桌讨论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通过观察发现,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都没有什么规律,但是将各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它们的和都是3的倍数。如:12,十位上的1和个位上的2加起来是3,正好是3的倍数。再如:27,十位上的2和个位上的7加起来的和是9,正好是3的倍数。

  验证:用数小棒的方法和除法进行验证。

  (3)归纳总结

  在学习操作验证完成后,我用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最后达成共识: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3的倍数(板书)。这样便巧妙地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2、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方法

  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将学到的只是系统化,条理化。

  三、巩固提高

  (1)至(3)题是对新知识的巩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判断、填空等题目,使学生在判断中明事理,提高找规律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为增添课的趣昧性和挑战性,我让学生畅谈整节课的收获,并让学生式写出一些能同时是2、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和同伴交流,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在自我评价,总结提高部分,我鼓励学生说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其实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总结的能力。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注意了学生的个性张扬,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努力为学生营造了愉快的学习氛围。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3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数和倍数及2、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本节课的研究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活动,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探索数的特征的一些方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课的。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探索并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三、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法:

  1、猜想验证讨论交流。2、自主探究体验感悟。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实物展示*台,实验表格。

  2、学生准备:计数器计算器。

  五、教学程序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这里的学习指学习方法,3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能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本课的设计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取而代之以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发现规律,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四个与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发展紧密联系的活动。

  活动一复习旧知引发猜想

  “3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的范畴,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而2、5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基础。我从学生的已有基础出发,先复习了2,5的特征,并通过教师的总结与引导把复习和导入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作猜想“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充分表达各种各样的猜想,也许有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他的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而有的学生却有与之不同的想法。进而引发认知冲突,创设了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感受新知的产生过程,明确新课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

  活动二自主探究合作验证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展示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初步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在这里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

  1、应用《百数表》,否定错误猜想。

  在学生得出猜想后,我便引导学生找出百数表中3的倍数去验证,并在验证中推翻了刚才的猜想,由此,使学生意识到已经不能用原来的方法(也就是从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而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消除思维定势,否定旧迁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探究实验,发现特征。

  学生刚刚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从观察数的末尾数字到观察这个数的数字和,具有很大的思维跨度。学生很难通过独立的探究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这时,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教师采用让学生进行拨珠实验的教学策略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拨珠实验,填表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认识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而越来越清晰,他们在实验、探究、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建构起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整体认知。本节课虽然没有生动的教学情境,但这样做巧妙地把学生推上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始终沉浸在一种浓厚的探索氛围之中,他们被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所深深吸引。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才是真正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认知过程。学生通过表象的累积,思维产生了飞跃,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数学模型。

  3、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让学生在初步发现规律之后,举例验证,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为了验证这一结论,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各位上的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并且使用计算器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让学生汇报验证的过程,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不仅让学生初步学会了举例验证的方法,而且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活动三应用规律体验感悟

  在这一部分,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我设计了四个不同的练习。力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趣味性。第(1)题是基本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对新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有可能的话可以让学生在快速判断中感悟把3的倍数先去掉的判断技巧;第(2)题以图的的形式出示,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3)题是在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以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维的灵活性。第(4)题旨在通过灵活的形式发散学生的思维。

  活动四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交流的形式,使学生积极回忆,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把知识、方法再现的同时,亦体现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进一步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整节课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操作—再次猜想—再次验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等多层次的互动。整个教学是把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3篇(扩展2)

——3的倍数特征说课稿60篇

3的倍数特征说课稿1

  一、教材简析

  《3的倍数的特征》是北师大版第九册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有关“倍数与因数”的知识。学生在已经学习“2,5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继续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三、教学思路

  本节课我紧紧抓住猜想→观察→举证→归纳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有效探究的学习过程。

  基于以上想法,本课设计以下两个大环节:

  探究 深化

  四、教学过程

  一.探究

  这个部分,我为学生提供了四个探究*台:

  (1)猜想

  复习:2和5的倍数特征。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

  (2)观察

  在百数表中找出所有3的倍数,通过观察否定猜想。

  借助计数器,在百数表中任意选一个3的倍数,用计数器将它拨出来,并记录下拨这个数用了几颗数珠。再观察记录表,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很快能发现所用数珠的颗数都是3的倍数。

  当学生的认知出现困难时,借助计数器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直观地降低了学生观察发现特征的难度,使得所学新知更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如果给你3颗数珠,那你猜一猜在计数器上拨出100以内的数会是3的倍数吗?给出4颗、5颗…….,自己拨一拨,发现了什么?

  经过研究,学生发现100以内是3的倍数,所用数珠的颗数都是3的倍数,而不是3的倍数,所用数珠的颗数都不是3的倍数。也就是说:100以内的数,如果在计数器上拨它,所用数珠的颗数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举证

  我们之前的研究结论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吗?学生马上会提出研究比100更大的数。

  小组合作:随意想出多个大于100的数,先用计算器算一下,然后记录下来。最后用计数器拨一拨看有什么发现?

  经过合作探讨,交流汇报,学生发现在这些较大的数当中,之前的研究结论依然适用。

  所研究的对象范围越广,代表性越强,研究结论就越可靠。本环节通过“更大的数”和“随意想”两方面,让研究对象范围更广,培养了学生缜密思考的意识和习惯。

  (4)归纳

  现在如果给你一个数,不做除法,你怎样快速地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呢?咦!我发现有的同学没有用计数器也判断对了,还很快呢!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学生会说所用数珠的颗数其实就是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

  “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这种稍复杂的表述方式,由学生在操作中自然归纳得出,突出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深化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从0到9的十张卡片,在游戏中解决以下问题:

  (1)你能任意选3张卡片,摆出一个3的倍数吗?用你选的这3张卡片,还能摆出不同的3的倍数吗?一共能摆出几个?

  (2)随意抽取3张卡片,在它的基础上加卡片,使摆出的数还是3的倍数。如果加一张怎样加?加两张呢?三张?……你最多能用到几张?

  (3)当十张卡片全部用上时,我们就得到了比较大的3的倍数,你能快速去掉一些卡片,让这个数依然是3的倍数吗?

  如果要去掉一张卡片,你怎么做?如果要去掉两张?三张?……

  刚才的练习有没有给你什么启发?

  用你们的方法判断下面的这些数是不是3的倍数:

  36996969336, 1827457874。

  判断数位多的数是否是3的倍数,运用常规方法比较麻烦。如何突破这一难点?通过这一系列的卡片游戏,学生在操作中自然而然地摸索出解题的捷径,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拓展。

  各位老师,刚才我描述的这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过程中不但为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而且也积淀了基本的数学思想:让学生逐步领悟到猜想、观察、举证、归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谢谢!

3的倍数特征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好找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还有利于学习约分、通分知识。因此,知道2、5、3的倍数的特征,对于本单元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了集合思想,掌握集合思想可使数学问题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而且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课我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完成百数表的勾画,通过数据的分析对比,找出特征,最后加以验证得出结论。并将这一过程在整堂课中多次应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分析、总结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有一定的单双数的生活体验,所以学生对此部分知识有兴趣而且困难较少。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提高学生自主获得新知识的自豪感。

  五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转折点,五年级学生的身心成长、个性特点都对教学效果有很深的影响。通过分析学生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做”一堂优质课。我发现学生学习热情较高,但注意力不集中;讨论兴趣浓,但不善于合作;求知欲望强,但目的性较差。于是我在教学中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材料来作为吸引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学生以目标为导向,实现精准合作。

  根据学生分析,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验证”等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探究中交流,在合作中归纳解决问题。

  让学生经历了解目标、合作探讨、制定方案、分析判断、验证思考、总结归纳这一系列的过程。培养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体会分类的数学思想。

  三、学习目标:

  本节内容属于《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课标》在此领域的具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根据课标要求,以教师用书为参考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

  2、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体验数学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自主探究2、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

  四、教学活动:

  依据课标要求,针对我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与经验,围绕着课堂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本节课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我们前段时间学习了倍数,谁能说几个2的倍数?(只要是对,学生们随便说)谁能说几个5的倍数呢?

  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如果随机给你一个数,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判断是不是2、5的倍数呢?有,如果这节课认真听,你肯定能掌握其中的奥秘。由此引出课题,这样不但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顺其自然地把探索的问题抛给了学生,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我在教学2的倍数的特征时,设计了如下环节:

  第一步、圈找倍数先让学生在百数表内圈找出2的倍数。

  第二步、发现规律让学生观察思考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归纳出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第三步、举例验证老师提问:刚才发现的规律是否能用于所有的自然数,学生的回答可能会各不相同。教师引导:适不适用只是我们的猜测,证明猜测对不对,我们要举例验证。怎么验证呢,举例末尾是0、2、4、6、8的数,也找一些末尾不是0、2、4、6、8的数,计算它们能不能被2整除,能被2整除,就是2的倍数。然后让学生进行验证。

  第四步、根据学生的汇报,得出结论。个位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同时,教师给定研究范围:我们只在自然数范围内研究倍数。

  第五步、通过学生总结出的2的倍数的特征,进一步总结出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思想,提高了自我反思意识。

  教学5的倍数特征,让学生利用刚学的找2的倍数特征的方法来找5的倍数特征,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对比观察,让学生观察百数表,找出2、5的倍数有什么共同点,通过学生观察可以得出个位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认知提高。

  课后练习第1题、2题。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困惑”“你还想知道什么”这三个小环节,总结跟反思这节课,为下面的内容打下伏笔。

  总之,本节课设计以教师为导线,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个性化表达贯穿始终,教学目标明确,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了以生为本的课堂,不足之处,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板书设计

  2、5的倍数的特征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的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的数

  自然数偶数奇数

3的倍数特征说课稿3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青岛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因数和倍数及2、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本节课的研究活动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活动,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探索数的特征的一些方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课的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探索并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三、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更好的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法:

  1.猜想验证讨论交流2、自主探究体验感悟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实物展示*台,实验表格

  2、学生准备:计数器计算器

  五、教学程序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这里的学习指学习方法,3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能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本课的设计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取而代之以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发现规律,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四个与学生的知识基础,个性发展紧密联系的活动。

  活动一 复习旧知 引发猜想活动二自主探究合作验证

  活动三 应用规律 体验感悟活动四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活动一 复习旧知 引发猜想

  “3的倍数的特征”属于数论的范畴,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而2、5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学习这一课的基础。我从学生的已有基础出发,先复习了2,5的特征,并通过教师的总结与引导把复习和导入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作猜想“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充分表达各种各样的猜想,也许有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他的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而有的学生却有与之不同的想法。进而引发认知冲突,创设了探究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感受新知的产生过程,明确新课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

  活动二自主探究合作验证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展示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和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初步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在这里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

  1、应用《百数表》,否定错误猜想。

  在学生得出猜想后,我便引导学生找出百数表中3的倍数去验证,并在验证中推翻了刚才的猜想,由此,使学生意识到已经不能用原来的方法(也就是从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而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消除思维定势,否定旧迁移,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探究实验,发现特征。

  学生刚刚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从观察数的末尾数字到观察这个数的数字和,具有很大的思维跨度。学生很难通过独立的探究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这时,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教师采用让学生进行拨珠实验的教学策略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拨珠实验,填表观察,思考发现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认识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而越来越清晰,他们在实验、探究、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建构起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整体认知。本节课虽然没有生动的教学情境,但这样做巧妙地把学生推上了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始终沉浸在一种浓厚的探索氛围之中,他们被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所深深吸引。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才是真正的、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认知过程。学生通过表象的累积,思维产生了飞跃,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数学模型。

  3、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让学生在初步发现规律之后,举例验证,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为了验证这一结论,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各位上的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并且使用计算器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让学生汇报验证的过程,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不仅让学生初步学会了举例验证的方法,而且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活动三 应用规律 体验感悟

  在这一部分,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我设计了四个不同的练习。力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基础性、层次性、灵活性、生活性、趣味性。

  第(1)题是基本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对新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有可能的话可以让学生在快速判断中感悟把3的倍数先去掉的判断技巧;

  第(2)题以图的的形式出示,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3)题是在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 3的倍数。以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第(4)题旨在通过灵活的形式发散学生的思维。

  活动四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交流的形式,使学生积极回忆,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把知识、方法再现的同时,亦体现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进一步反思总结,自我提高。

  整节课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操作—再次猜想—再次验证—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实现课程、师生、知识等多层次的互动。整个教学是把知识的传授、思维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机结合起来,取得教学效益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3篇(扩展3)

——《3的倍数特征》说课稿3篇

《3的倍数特征》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3的倍数的特征》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9页的内容,它是在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因此,使学生熟练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再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因为2、5的倍数的特征仅仅体现在个位上的数,比较明显,容易理解。而3的倍数的特征,不能只从个位上的数来判定,必须把其各位上的数相加,看所得的和是否是3的倍数来判定,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使学生通过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且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及概括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2.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培养相互间的交流、合作与竞争意识。

  3.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根据以上的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的归纳过程。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出发,我从三个方面考虑教法和学法: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课堂变为学堂。

  3、采用让学生自主发现的学习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面临的许多任务中,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习”。这里的学习指学习方法,3的倍数的特征,有规律可循,容易上成机械刻板,枯燥无味的课,学生能死套规律判断,但学生的能力没能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本课的设计旨在扬弃“满堂灌”的教学,取而代之以启发与发现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点拨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去发现规律,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下面重点说说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我分以下的六个环节进行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为了能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我出示了这样一道复习题。

  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

  364、420、515、736、1028、905

  让学生回答并说出判断依据,从而进行小结:我们在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都是从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定。而今天,我们将学习新的内容,从而引出课题。(板书:3的倍数的"特征)

  为了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形成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我便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创设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出题,随意说一个数,老师迅速地作出该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判断,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猜想验证。

  由于学生在《猜一猜》游戏中产生了急于探索的热情,我便让学生去作猜想“3的倍数可能有什么特征?”,让学生充分表达各种各样的猜想,也许有些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他的猜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我便引导学生去验证,并在验证中推翻了刚才的猜想,由此,使学生意识到已经不能用原来的方法(也就是从数的个位上的情况)来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而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

  (三)体验新知。

  由于学生求知欲空前高涨,学习积极性高。这时我出示了一组这样的数据。

  3×1=3、3×2=6、3×3=9、3×4=12、3×5=15、3×6=18、3×7=21……

  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3、6、9是3的倍数,但12、15、18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再让学生与同桌合作,动手摆小棒,一人摆,一人记录。顺便提出要求:摆小棒时,每个数位上的数是几,就用几根小棒表示。然后观察各位上的数的和,你发现了什么?此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说:“12个位上的数不是3的倍数,但1+2=3,3是3的倍数”。同时,学生也发现15、18、21各位上的数相加的和也是3的倍数。于是形成新的猜想:一个数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它各位上数的和也是3的倍数。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我随即说道:“这么简单的数你会了,那么大一点的数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接着我便又出示一组这样的数据:30、31、46、134、156、296、463、405、384。要求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各位上的数的和,可以使用计算器,并让学生把结果填到各自的练习卡纸上,然后先跟同桌说说,再把结果汇报结果给老师,尽可能多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这也正应了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的”。

  四、归纳总结。

  在学习操作验证完成后,我用充足的时间让小组代表上讲台展示成果,说出各自的思考过程,对学生的回答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发现是否正确,最后达成共识: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3的倍数(板书)。这样便巧妙地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五、实践应用。

  当学生学会了老师猜数所用的窍门,显然兴致极高,个个跃跃欲试,想一显身手,我便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以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

  练习1:课本P19做一做1。

  (这是一个基本练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对新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练习2:①P21页(5、6题),在基本练习的基础上我增设了3道发展题。

  ②把数娃娃送回家。题目如下: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判断、选择等题目,使学生在判断中明事理,提高找规律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练习3:P21(7题)

  7、在口里填一个数字,使每个数都是3的倍数。

  口、7、4、口、2、口、44、65、口、12、口、1

  (这是一个综合练习,以检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六)拓展延伸

  为增添课的趣昧性和挑战性,我让学生畅谈整节课的收获,并让学生式写出一些能同时是2、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和同伴交流,观察它们有什么特点?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数学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标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新知,相信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附:设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3篇(扩展4)

——《3的倍数的特征》数学教学反思3篇

《3的倍数的特征》数学教学反思1

  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学生一般想不到从“个位上的数字之和”去研究。上课开始先让学生通过练习回顾旧知:2的倍数与5的倍数的特征。然后让学生猜想:3的倍数又有什么特征呢?这样能较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受2的倍数与5的倍数特征的影响,有些学生很自然猜测到“个位上是0,3,6,9的数是3的倍数”、“各位上的数字加起来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等等,学生能想到这几点是非常不错的。

  学生进行猜想后,我并没有判断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而是出现了百数表,让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出所有的3的倍数,让学生从表中发现3 的倍数的特征,把自己发现的在小组间交流。此时,我还是没有判断学生的发现是否正确,而是让学生打开课本自学,从课本中找3的倍数的特征,当遇到问题解决不了时,我们可以向课本求助。然后问学生“各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是什么意思?请结合举例说说。”接下来将数扩到百以上,通过各种方式举正反例通过计算来验证从而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最后比较验证之前的猜想与发现。当我们向课本找到结论时,我们也要质疑,通过举例来验证。鼓励学生对知识要敢于质疑,敢于通过各种方式去验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

  在教学中,我能有效获取课堂生成资源,同时也注重方法的指导。比如:同桌举例验证时,涉及到了“123456”是否是3的倍数,先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后问:还有更加简便的方法吗?老师有效引导,让学生去发现“去3法”能给我们的判断带来很大的方便。还有在方框里填数等。有较好的教学机智与课堂驾驭能力,如:在百数表圈3的倍数时,我的.课件中有个数“99”忘记没有圈好,学生发现了这问题。在这里,我是表扬了发现此问题的学生,老师故意说:我是特意没有圈的,看我们的学生观察是否仔细,考虑问题是否全面……,把原本的错误变成良好的教学资源。练习的设计业很有层次与梯度,联系生活实际。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百数表中的数据太多,部分学生的发现是乱七八糟的;在举例验证的过程中,学生的计算还不够,学生亲自从算中去体会更好;总结不太及时,从及时总结中提炼、提升会更好。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3篇(扩展5)

——《3的倍数的特征》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篇

《3的倍数的特征》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教科书p19。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四、教学难点:

  探究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⑴猜想。⑵ 2、5的倍数特征。

  2.原型:3的倍数图表。

  3.探究的问题:

  ⑴一个数的特征的研究方法。

  ⑵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从1、2、3、4、5、6中任选3个数字组成三位数,要求:

  (1)是2的倍数;(2)是5的倍数。

  生说师记录,并让学生说说2和5的倍数的特征。

  引入:有没有能组成3的倍数的三位数?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二)探究与解决

  经历“猜想——验证——观察探究——验证”的全过程,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1. 猜想。

  激励学生大胆猜想,分小组交流,然后全班汇报。教师根据学生

  的汇报进行归纳。

  学生根据学过的2、5的倍数特征,可能猜测个位上是3、6、9的

  数是3的倍数。

  2.验证。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大家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呢?

  让学生举出一些个位上是3、6、9的数字,小组内进行验证。小组验证中发现2种情况:个位上是3、6、9的数字不一定是3的倍数;而另一些数如12、18、21等个位上不是3、6、9的数,却是3的倍数。从而断定猜想是错误的。

  小结:看来3的倍数和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无关,那与什么有关呢?

  3.一个数的特征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

  同学们你们知道研究一个数有什么特征,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吗?让学生明白研究一个数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从一个数的个位去研究。

  (2) 从一个数的十位去研究

  (3) 把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研究。

  4.根据3的倍数,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1)投影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利用p18的表。要求:在表中找

  出3的倍数,并做好标记。

  (2)观察这些3的倍数,根据我们了解的研究方法,寻找3的倍数 的特征。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小组之间相互补充、质疑。

  汇报1:我们组发现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十位上的数字也没有什么规律。

  汇报2:我们组发现像12、18、27、36、39 ??,这些数他们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的和都是3的倍数。

  5.验证。

  是不是所以的数都符合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1) 找3的倍数来验证。

  找几个3的倍数(两、三位的数),看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不是都是3的倍数。

  (2) 找不是3的倍数来验证。

  找几个不是3的倍数的数(两、三位的数),通过计算看看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

  6.归纳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如果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如果各个数位上数的和不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不是3的倍数。

  (三)训练与应用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 练习三第4题。

  让学生逐题判断,再说说理由。

  3.再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

  4.做一做第2题。

  独立完成,并说明理由。

  5.出示385.

  (1)改一个数使它变成3的倍数。

  (2)改两个数使它变成3的倍数。

  (四)小结与提高

  小结学到的知识、方法以及学习的过程等,评价学习的表现。

  课外延伸:根据乘法分配律,你能分析2453,732是不是3的倍数吗?课下试一试。

《3的倍数的特征》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的内容及相应的练习。

  二、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这部分内容是在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从而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学生的分数运算是否熟练,取决于约分和通分掌握得是否熟练,而约分和通分是否熟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不能很快地根据分子、分母的特征看出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公因数,能不能很快地求出几个分数的分母的公倍数。因此,熟练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探究3的倍数特征,明显和2、5的倍数特征不同,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根据2、5的倍数的特征,把探究知识迁移到3的倍数特征上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习新的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2、编写意图

  更加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在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征。教材上通过逐步增加提示的方式,减缓学生在概括时的思考难度。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养成了善于动脑思考、讨论、交流与研究,积极进行小组合作的习惯。可以说,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与研究的能力。

  三、教材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解决重难点的策略:先复习2、5的倍数特征,把探究知识迁移到3的倍数特征上来,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并让他们验证自己猜想的正误,通过操作、观察、比较、验证、归纳等活动,得出3的倍数特征的正确结论。

  四、目标预设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五、教学重难点。

  1、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2、会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六、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新

  1、用5,6,7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使这个数是2的倍数 说说什么样的数一定是2的倍数, 可以摆成5的倍数吗? 说说怎样摆? 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2、 引入:我们已经知道看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这个数的个位,那么你能从个位上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揭示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二、探索猜想,初步感知

  师提出问题。

  1、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学生进行猜想。

  (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吗?

  (2)如23、26、29是不是3的倍数。

  (3)学生面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猜想,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猜想进行适当的引导。

  3、探索猜想。

  (1)学生用3、4、5三个数字组成是3的倍数的3位数。

  (2)学生如果提出345或354的例子,可板书并多加评论作为后面

  要学的内容。

  4、验证猜想。

  (1)让学生举例子对猜想的结论进行验证。

  (2)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出示以下情况:

  ①45是3的倍数,但是,个位上的数字是5,不是3、6、9等。②26个位上的数是6,但它不是3的倍数。

  (3)猜想的结论不成立。

  (4)让学生对猜想结论不成立的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师:对于一个结论是否成立,只举一个正例是不够的,如举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这个结论,这个结论就不能成立。请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注意。

  三、自主探索,总结3倍数的特征

  1.在质疑中引导学生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那么多的数,我们怎么找呢?我们要聪明地找,从比较小的数开始找。(师出示100以内数表,每小组各一张,在小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并呈现学生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2.引导观察。

  (1)请同学们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巡视,认真倾听学生有什么发现,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学生可能发现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有1、2、3、4、5、6、7、8、9、0,没有什么特别规律,十位上的数字也没有什么规律。

  3.教师引导。

  (1)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在学生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概括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新的问题:观察每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与3有什么关系?将每个数的各个数字加起来看一看会怎样?

  (3)试着概括出3的倍数特征。

  4.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一定是3的倍数。否则,这个数就不是3的倍数。

  5.检验结论。

  (1)我们从100以内的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

  (2)利用100以内数表来验证。

  (3)延伸到三位数或更大的数。如:573、753、999、1236、2244、7863……

  (4)学生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否相同。

  四、课堂作业设计

  1、先说出下面各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多少,再说是不是3的倍数。

  74 111345

  2、请在口里填上适当的数字,使它成为3的倍数。

  5口 2口口

  3、请你说出一个是3的倍数的三位数。

  4、按要求写数。

  1503214 450 268 115 216

  (1)是2的倍数的有()

  (2)是5的倍数的有()

  (3)是3的倍数的有( )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的倍数的特征》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3的倍数的特征(P19及P20题4~5)

  教学目标:

  ① 使学生通过操作自己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② 能应用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③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

  ④ 让学生在探索发现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自学内容 P19 做一做,P20的T4-11

  1、判断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18,25,46,85,100,325,180,90

  2、说一说2、5的倍数它们有什么特征呢?

  3、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

  4、你们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尝试练习

  1、试着完成P19的做一做练习

  2、判断下列数哪些是3的倍数?

  33 34 27 180

  69 390 405 300

  二、汇报展示:

  同学们,你们只要随便说一个数,我就能很快说出它是不是3的`倍数,你们相信不?

  1、学生猜想:

  (1)个位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2)个位是2、5的数是3的倍数;

  (3)个位是1、2、3、5、6、8、9的数是3的倍数;

  (4)个位是0-9的数是3的倍数

  ……

  2.验证猜想。反馈3的倍数的特征。

  (1)思考并回答

  ①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

  ②要想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应该怎样做?

  (2)学生反馈:(根据学生说的逐一板书,先找出一些3的倍数)

  1×3=3 5×3=15

  2×3=6 6×3=18

  3×3=9 7×3=21

  4×3=128×3=24

  (3)观察:3的倍数的各位数字又什么特征?它是不是3的倍数?其它位数又什么特征?

  (4)提问:如果老师讲这些3的倍数的各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

  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分组讨论,汇报)

  得出结论: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字相加,他们的和是3的倍数。

  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是3的倍数呢?

  210,54,216,129,9231,9876543204

  (5)小结: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练习:完成P19做一做

  三、反馈检测:

  1完成P20题4~5

  2(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它是3的倍数

  3□5□1646□400□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使它成为偶数,并且是3的倍数。

  □7 3□ □06 □0 □8 1□□

  (3)有一个数有因数3,又是5的倍数,在两位数中最大的一个数是,在三位数中最小的一个数是。

  四、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五、附检测题

  1、用1、2、9三个数字排成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有____

  2、按要求,在下面的 ( )里填上一个不同的数字。

  (1)是2的倍数:3 ( ) 3 ( ) 3 ( )

  (2)是5的倍数:20 ( ) 20 ( ) 4 ( )5

  (3)是3的倍数:4 ( ) 8 ( )6 4 ( )6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3篇(扩展6)

——五年级数学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3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1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本节课导入部分通过学生熟悉的OK的手势,引出数字3,在此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在探究新知部分,首先让学生回顾2、5的倍数的特征,之后猜一猜3的倍数的特征。其次,让学生在百数表中用自己喜欢的同种符号标出3的倍数,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在此基础上让大家仔细观察找出来的数,小组之间讨论,看看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找出特征,进而进行验证,得出正确结论。最后出示奥运会的信息,让学生从中提取出数,并判断这些数是不是3的倍数,同时说出判断依据。在课堂巩固部分,通过游戏,填一填,判断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分享与小结部分,让学生自己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巩固所学知识,最后布置课后作业。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因数与倍数、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找因数、找质数等数学知识的重要基础。在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根据2,5的倍数特征来猜一猜,说一说3的倍数的特征,接着出示百数表,让学生在百数表中标出是3的倍数的数,进而观察百数表并找出规律,在智慧老人的提示下,让学生再次观察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验证并总结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数学思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的引导为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探究本节课的知识。本节课以2、5的倍数特征的学习为起点,让学生通过简单总结,提出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和验证中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3、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猜想—探索”,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运用这一特征作出正确的判断。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熟练地去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

  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发现过程。

  5、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这个手势大家都见过吗?

  生:……

  师:看到OK这个手势,你能想到我们数学中的哪个数字呢?

  生:3。

  师:很好,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

  3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OK这一手势着手,引出数字3,进而引出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探究新知

  1、回顾2、5的倍数的特征。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 大家还记得吗?

  生1:2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生2: 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生3: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2,5的倍数的特征,为本节课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埋下伏笔。

  2、猜一猜,说一说

  师:看来大家都记得很清楚,那现在我们来猜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同桌之间讨论讨论。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讨论)

  师:都讨论好了吗?谁来把你们猜想的结果给大家说说?

  生:……(学生汇报)

  师:很好,大家猜出了这么多的结果,那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我们继续来研究。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已有的倍数的特征的知识,去猜一猜3的倍数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找一找

  师:接下来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百数表,请你在百数表中用自己喜欢的同种符号标出是3的倍数的数,听明白了吗?现在开始。

  (学生独立完成)

  师:标完的同学用你的坐姿告诉老师。好,看大家都标完了,谁愿意把你标注的结果和大家分享一下呢?

  生:(学生上台分享,其余同学认真听,看他标的和你标的是不是一样的?)

  师:他找的对不对?

  生:对。

  师:大家都找对了吗?

  生:

  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百数表中的3的倍数,想一想:3的倍数特征还能不能只看个位或十位去发现规律?

  生:不能。

  师:那现在四人小组之间讨论讨论,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小组讨论)

  师:都讨论好了吗?谁来把你们组讨论的结果给大家分享一下呢?

  生: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师板书)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先找一找3的倍数,再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初步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验证3的倍数的特征

  师:是这样的吗?有了猜想就要验证对不对?

  生:对。

  师:现在请大家任意找出一个3的倍数,验证一下刚刚我们的猜想对不对?

  生:生独立验证,指名回答。

  师:有没有不符合这个特征的?

  生:没有。

  师:看来我们发现的特征是正确的,这个“?”就可以擦掉了。现在,大家把3的倍数的特征齐读3遍。

  3的倍数的特征是:如果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猜一猜和验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此时,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发现规律,并进行验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进一步加深了对3的"倍数特征的理解,充分发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自主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知识应用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20**年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里约热内卢举行,谁来给我们读一读这条信息。

  师:从这些信息中你能找出我们数学中的哪些数?

  生:20**,31……

  师:请大家判断一下,这些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说明原因。

  (学生判断)

  生:20**是,31不是……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2+0+1+6=9是3的倍数,3+1=4不是……

  师:20**÷3=672 确实是3的倍数。

  31÷3=10…1 不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

  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课堂巩固

  1、学生游戏,利用特征找3的倍数。

  利用手中的数字卡片组成一个数,让其他同学判断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说明原因。

  2、填一填

  把下列数按要求填入圈内。

  53,87,453,65,80,95,53,128,71,90

  2的倍数 5的倍数 3的倍数

  同时是2和5的倍数:( )

  同时是2和3的倍数:( )

  同时是2、3、5的倍数:( )

  3、小法官判对错。

  (1)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 )

  (2)奇数都不是3的倍数。( )

  (3)同时是2、5、3的倍数的数,一定是偶数。( )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四、课堂小结,收获

  同学们,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和同学分享一下。

  【学生自主发言,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

  课本第34页:“练一练”1-6题。

  六、板书设计

  3的倍数的特征

  3的倍数的特征:

  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6、教学评价设计评价内容:

  1、学生对3的倍数特征的猜想与验证。

  2、小组合作,汇报特征。

  3、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4、学生的课堂表现。

  评价方法:鼓励性语言。

五年级数学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推理、观察、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猜想,验证的思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蕴藏着丰富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认识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概括3的倍数的特征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准备:微视频、微练习题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昨天同学们已经看了微课视频,微课视频主要内容是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那些不懂得的地方?你有什么问题想要在课堂上解决的?

  这节课我们带着大家的问题一起再学《3的倍数特征》,板书课题。

  二、新授课

  我们已经掌握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同学们猜测一下:什么样的数是3的倍数呢?

  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吗?

  你能举出相反的例子吗?(学生举例)

  2、圈数探索:(下面请大家拿出百数表,在百数表中圈3的倍数。快速浏览一遍所圈的数,说说3的倍数个位上可以是哪些数字?

  3、提问:像判断2和5的倍数那样,只看个位上的数字来判断3的倍数,行不行?

  4、换位探索:引导发现3的倍数与数字的顺序无关。

  (1)老师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百数表中有些数,比如27和72,都是3的倍数,像这样的数你还能说出几对来吗?这说明什么?(如果一个数是3的倍数,那么调换各个数位上数的顺序,同样还是3的倍数。)

  (2)再出示几个3的倍数(三位数),交换各数位上数的顺序,让学生检验是不是还是3的倍数。

  到底怎样的数是3的倍数呢?

  (3)观察百数图3的倍数的特点,斜着看,你有什么发现?

  (4)学生汇报发现规律斜着看,3的倍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

  (5)看书验证(师:看书,验证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并一边看书一边划出关键的词语。)

  5、教师小结:一个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是3的倍数。

  三、微练习题讲练。

  四、巩固练习

  1、在下面每个数的□里填一个数,使这个数有因数3,它们各有几种不同的填法?

  4□ 3□5 □12 76□ 198□

  2、能力练习

  判断下面的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并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

  33336669999 12345678987654321

  3、把表中9的倍数涂上颜色,并思考:9的倍数都是3的倍数吗?反过来呢?

  五、全课小结,延伸新知。

  1、同学们通过昨天微课视频的学习和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又有什么收获?

  2、请大家应用今天的探究方法,课后研究其它整数的特征。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3的倍数特征

  3的倍数特征: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3篇(扩展7)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菁选3篇)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生物的特征》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册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猎豹捕获食物

  (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4)人在体育比赛后大量出汗

  (5)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

  (6)狮子追捕斑马

  (7)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8)蘑菇的生长

  (9)花的开放

  (10)种子的萌发

  (11)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学法上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所关注的。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这时可以让各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说明生物的特征,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例如,讲到生物能呼吸时,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小组的学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时,感觉会憋闷,说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组的学生回答动物也能呼吸。在说明植物也能呼吸时,各小组意见可能有分歧:有的说植物能呼吸,有的说植物不能呼吸,他们非常热烈地辩论起来。最后,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居室中如果养花过多,晚上门窗关严,时间长了后,就会感到憋闷。最后达成共识:生物能呼吸。讲到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学生的辩论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征,也是通过此方法一个一个总结出来的。在辩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25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教师最后总结: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的意见也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长大以后能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教师再提问: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备生物的这些特征呢,请几个学生上前来表演人具备的特征。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巩固与练习

  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束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征》这节课是本套教材的开篇内容,它交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从而为本学科指出了研究的对象。本节内容的呈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出发,避免了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从而召示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由此可见,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3、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4、教学难点

  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讨论的组织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还带着稚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们还不懂什么是生物学,虽然具有一些小学自然课基础,但对生物的特征只具朦胧的认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不强。

  三、说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法、探究法。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充分设疑,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说学习方法

  学生以小主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目前我校还没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基于这种实际条件,我一实物为教具,准备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实物,及一些图片。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实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虫,水瓶等。

  六、说教学过程

  1、小组竞赛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一开始上课,先进行一个小组竞赛,教师把师生课前准备的实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组把它们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类写在纸条上,看哪组正确率,然后排列名次。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增长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2、充分质疑分析讨论畅所欲言

  从上面的竞赛内容,順理成章地提出本节课要讨论的重点问题(1)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全班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问题,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真正体现新课标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通过这一过程,教师收集学生的正确观点,纠正学生错误观点,使生物的共有特征在学生头脑中渐渐清晰,以利于接下来的教学的顺利进行。

  3、举例和讨论突破重难点

  通过以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1)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吃饭?动物都要吃东西吗?植物也“吃饭”吗?它们吃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一出,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还争得面红耳赤。这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了知识,最后在教师适当的讲解下各小组达成共识,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小组讨论:人为什么要大小便?动物都要排出体内的废物吗?动物还有哪些排出废物的途径?植物是怎样排出废物的?这说明生物都有什么现象?

  通过学生的讨论,最后得出:生物都要排除体内的废物。

  (3)小游戏、小讨论:拿东西在小组成员眼前晃一下,他会怎样?或拿东西想打他的头,他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植物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吗?怎样证明你的说法?

  对这些现象的原因,学生能解释的很少,而且解释的也不够到位,特别象植物对刺激有明显反映的例子少。这时教师做适当的解释得出结论即可。更多的疑问作为质疑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最后总结出: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4)小竞赛:

  举例说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组举的多。谁能说出生物体是有什么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吗?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这些问题,比谁的知识丰富,谁为小组作出的贡献大。由此启迪学生,*时要多用功学习,将来才有胜过别人的希望。“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由学生总结出: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什么样的,学生并不清楚,由此设疑,为以后的学习设下伏笔。

  (5)学生讨论:

  小猫掉到水里,长时间出不来会淹死,死亡原因是什么?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通过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把所知道的告诉给其他同学。通过表达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得出: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学生知识有限,只要求知道什么是呼吸,而不能对呼吸进行深入地探究。

  4、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通过以上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出生物的特征,教师板书。

  同时提示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如果你对课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意见而需要补充和建议的话,课后可以进一步观察生物,查阅相关资料。

  5、课堂练习

  小组间举出不同的例子,相互提问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教师做裁判。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呈现生物的六个特征: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的特征说课稿3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生物的特征》,采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

  3.教学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4.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5.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猎豹捕获食物,

  (3)鲸呼气时产生的雾状水柱,

  (4)人在体育比赛后大量出汗,

  (5)秋天植物的叶子落了,

  (6)狮子追捕斑马,

  (7)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8)蘑菇的生长

  (9)花的开放,

  (10)种子的萌发,

  (11)破壳而出的小鸡。

  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画面──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的图案:蓝色是浩瀚的大海,绿色是广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

  教师讲述:“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于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们怎样来区别它们呢?生物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要想认识生物,就必须进行观察,所以,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然后指导学生看书,阅读这一部分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鼓励学生*时要多观察周围的大千世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走动,与个别小组成员互动式交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是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是新课改所关注的。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这时可以让各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说明生物的特征,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例如,讲到生物能呼吸时,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小组的学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时,感觉会憋闷,说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组的学生回答动物也能呼吸。在说明植物也能呼吸时,各小组意见可能有分歧:有的说植物能呼吸,有的说植物不能呼吸,他们非常热烈地辩论起来。最后,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居室中如果养花过多,晚上门窗关严,时间长了后,就会感到憋闷。最后达成共识:生物能呼吸。讲到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学生的辩论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征,也是通过此方法一个一个总结出来的。在辩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25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四)知识拓展,升华与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各小组又开始讨论并踊跃发言,如生物还能运动,生物还有一定寿命,生物还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等。教师最后总结: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征,现在专家们的意见也没有取得一致,所以没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征之中,希望有兴趣的同学长大以后能继续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教师再提问: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备生物的这些特征呢,请几个学生上前来表演人具备的特征。

  (五)感悟与收获

  学完这节课有什么感悟与收获呢?学生答: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教师可引导说出: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爱护我们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六)巩固与练习

  1.播放多媒体: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体:指出资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征。

  五、说板书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附板书设计: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生物:凡是有生命的物体都叫生物。

  三、生物的特征:

  1.都需要营养。

  2.都能进行呼吸。

  3.都能排出体内的废物。

  4.都能对外界刺激做反应。

  5.都能生长和繁殖。

推荐访问:倍数 特征 说课稿 《3倍数特征》说课稿3篇 《3的倍数的特征》说课稿1 3的倍数的特征的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