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52篇)范本

时间:2022-09-13 08:0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术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52篇)范本,供大家参考。

美术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52篇)范本

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52篇《美术说课稿》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美术说课稿》相关的范文。

我说课的内容《石头鱼》是一节自编课,同时也是去年设计的沙河文化系列的延续。我准备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阐述:一、学情分析;
二、教材分析;
三、目标预设;
四、材料准备;
五、教学流程;
六、教法学法;
七,教学反思。

一、学情分析:

我校位于沙河边,沙河现在很美丽,学生大多数都喜欢在沙河边玩耍,对沙河有很深的感情,孩子们是沙河的一员,那么孩子们能不能在让我们的沙河更美丽更热闹呢?为我们沙河的娃娃创造自己的理想中美丽的和谐的沙河呢?在这一特殊的前提下,也为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在积极的自我设计石头鱼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发扬团结和睦友好的精神,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沙河的关注和热爱,以体现新课程标准,我顺应去年自编的沙河文化系列编了了这节课作为沙河文化系列之二。

二、教材分析:

在本节内容中通过用随处可见的卵石制作石头鱼,激发孩子们作为沙河的一员,随时为沙河的美丽动脑筋,并能用丰富的语言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对孩子进行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及团结合作的培训,让他们在研究中学习在合作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在充分利用卵石制作石头鱼中加强环保意识。同时鼓励孩子们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有助于学生成为积极的评价主体,提高评价能力。通过学习使孩子们了解沙河关注沙河。基于我设计这节课的目的,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三、目标预设:

1.通过探索用卵石自由创作出各种各样的石头鱼,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创造精神和想象力。2。培养学生生活情感,体验合作探究发现的愉悦,激发自信心和美术学习的兴趣。3.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实际创造潜能。

四、材料准备:

1、教具学具准备:卵石.水粉

五、教学流程图:

主要通过5个环节进行:

(一)、激趣导课。通过提问激发孩子们对沙河产生关注

(二)、质疑探究。观察分析卵石,小结出要关注身边事物学会巧妙利用材料创作或再创造,培养小组共同探究能力。

(三)、学生分组在实践中体验自己做主并通过设计石头鱼,一起努力把沙河变得更加热闹的乐趣,调动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小组团结合作能力,激发创作潜力和学习激情。

(四)、欣赏评析别人和自己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和美的感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五)、扩展思维激发继续探索精神及自主学习能力。

六、学法、教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启发——引导法”,围绕小组合作展开学习,通过了对原材料的分析,工艺设计的构思,改变传统的师生的教学方式,了解本校学生情况,联系实际生活,立足于新课程标准,把“感知”“欣赏”“创造或再创造”为前提,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并把合作和探索想结合,培养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精神。无论教法还是学法,都全方位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识和掌握知识的规律,运用激趣导课---质疑探究---尝试创造---体验成功----小结拓展,积极创设一种宽松的自由的情景,使学生对卵石工艺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并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制作欲望,紧接着展示制作技法与过程,然后引发其展开联想的翅膀,激情澎拜地动手制作石头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多维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又发展了其个性,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提供创造性教学精神,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美的韵律,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的民主的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并自觉的探究制作技能技巧,对卵石工艺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感性认识,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眼,脑,手,使其得到全面的锻炼与培养,而且背景色彩营造的意境给学生提供很好的视觉效果,既培养了学生审美和创新意识,又增强了学生对工艺设计学习的兴趣。总体来说,学生对于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学习过程中始终表现很积极很投入,对于在石头上创作掌握的比较好,只是由于是第一次尝试的原因,学生的经验不足,底稿画的不错,在填色时有学生没有把握好水分,导致鱼的形象模糊了些,但再多做几次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学生得到了体验,得到了收获,得到了快乐。

【【精品】美术说课稿锦集五篇】

各位老师:

早上好!今天我说的是浙美版第七册第4课《戏曲人物》。根据说课的要求,我将从下面五大板块进行今天的说课。

首先我来说说第一个板块:对教材的理解。

我国的戏曲艺术品种繁多,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最富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戏曲遍及全国每一个城市,涉及到每一个民族,剧种有三百多种,剧目数以万计。本课是从拓宽学生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国爱家乡的情感角度来设置的,这是一个具有浓郁民间文化艺术特色的课题。现在的学生对于流行歌曲兴趣浓厚,但对于戏曲却是非常的陌生。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华夏子孙,应深刻认识祖先留下的这份宝贵遗产,热爱并宏扬祖国的戏曲艺术。所以本节课要培养学生对戏曲的了解和热爱,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走进文本,我发现它是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美术课,通过欣赏、认识,引导学生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戏曲人物神态和动作,拓展他们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的观察、记忆和想象力,培养表现不同事物的造型能力。关于戏曲的知识是本课的.新知识,水墨画学生在第六册《我爱大熊猫》那课虽已接触过,但由于平时学生很少运用水墨画去作画,因此技法的指导还很有必要的。

基于以上的解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我们农村四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本课安排为一课时完成。根据新课标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的“既重知识与技能,又重过程与方法,更重情感态度价值观”;
“既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又主张合作与探究”等方面的要求,并且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本节课的教学制定了以下目标:

1.通过收集资料和欣赏戏曲表演等活动,了解中国戏曲的艺术特色及戏曲人物的表演特征。

2.运用水墨画的基本技法表现学生喜爱的戏曲人物。

3.通过欣赏和表现戏曲人物,让学生感受戏曲的魅力,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我认为最能体现课题目标的部分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部分,抓住重点就能在设计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及顺序。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尝试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表现戏曲人物的动作、神态。

难点确定为:对戏曲人物神情、动作的主要特征的把握与稚拙、天真地加以表现。

下面,我来说说第二大板块:教学策略。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美术课标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针对小学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本堂课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多媒体辅助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利用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录像、音乐等传统媒体;
在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播放京剧的磁带录音,渲染气氛,让学生在学习戏曲人物创作的同时,了解戏曲。

2、自主探究学习法 :

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视频、图片的欣赏,在自主参与、体验、讨论、交流的活动中,让学生既学习了运用水墨形式表现戏曲人物的方法,又加深了对戏曲内容的理解。

除了以上的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运用了示范教学法、合作交流发、启发法、练习法、评价激励法等等方法进行教学。

第三大板块是说说教学准备:

古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堂课能否顺利地实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准备十分重要。在这节课前学生要收集戏曲人物图片、戏曲人物有关故事等资料;
准备水墨画的相应工具。

而我要准备的是课件,水墨画工具。

接下来,我来说说第四大板块:教学程序。我分为6个环节来说明。

第一个环节:游戏激趣,触碰戏剧。

随着一阵激昂的锣鼓声,老师手持一根制作的马鞭,踱着方步走进学生的视线。这样,在一片浓浓的京剧味中,我们的美术课拉开了帷幕。这个开场,通过听觉、视觉的双重刺激,不仅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吸引到课程主题上,更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关于戏剧的最初知识。使学生先感受到浓郁的传统艺术氛围,并开始揣测本课的上课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比如,戏剧的伴奏形式,马鞭等道具的含义,戏剧演员表演时身段的特点等。我会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来的吗?(聪明的学生会说是骑马,这样道具的含义就能抛给学生去讨论去学习了。)

你觉得老师走进来这架势如何?有没有兴趣也来骑骑马?(寓教于乐,还能展现学生的能力)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戏剧的知识呢?(学生根据小组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给学生展现的空间,并相机把我们身边的戏剧形式介绍以下,渗透爱祖国,爱家乡,爱传统文化的教育)

第二个环节:欣赏探究,走进戏剧

有了第一个环节的铺垫,第二个环节就能比较顺利地开展了。多媒体在这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会播放经典的段子给学生欣赏,比如《三岔口》、《闹天宫》,在欣赏前,用激情的语言讲述这两出戏的精妙之处,让学生有目的地观看。学生在欣赏时让学生从视听上感受戏曲的一些形式美,结合学生平常对戏曲的了解,让学生讨论,分析出戏曲人物的独特美,包括化妆、服饰、道具、动作造型等,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的创作欲望。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下列教学方法。

(一)说 教 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准备采取以下教法:

(1)“启发引导法”,根据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我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2)“演示法”,根据心理学原理,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教学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到演示对象。演示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与实物、多媒体教具的交替使用,用语言渲染演示,用演示形象地说明讲授的内容,把演示与讲授有机结合,更好地引导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边议论,以获得最佳效果。

(3)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创新,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总之本节课的全过程主要是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说 学 法

线条是绘画艺术的重要语言与工具,在艺术领域中既有视觉的“线”又有听觉的“线”,理解它们的节奏与情感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运用不同节奏的线条来表达各种不同的情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节课,学生可以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准备的大量实例、音乐等演示和参与体验性学习活动,产生“记忆”与“联想”,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形象地认识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线条以及绘画中的线条,感受听觉的“线”,发展创造思维,陶冶艺术情操,学会人际交往。

一、设计理念(或教材分析):

布条,毛线、废纸等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废旧材料,本活动以故事情境导入,利用这些废旧材料与头发之间的物态相似性发散思维,采用教师讲解示范与幼儿自主探索的方式引导幼儿尝试制作各种美丽的假发,从而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创意元素,体验废物利用的成功感。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利用布条、旧磁带、毛线等各种废旧材料,在浴帽上制作自己喜欢的假发。

2、体验利用废物进行手工制作的乐趣和成功感。

三、重难点:

重点:能均匀、密集地将磁带,毛线、纸条等贴在浴帽上做成假发。

难点:发散思维,设计出不同的假发发型。

四、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制作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我运用故事情节导入,充分调动幼儿的制作兴趣。

2、欣赏自制假发,了解制作材料和基本方法。

我出示了两个假发,分别是用彩带和磁带另种材料做的。其中彩带是幼儿平时接触过的材料,磁带是他们平时没接触过的材料。意图激发幼儿运用多种材料制作的欲望。同时,两个假发在发型上页有所区别,一个是长卷发,一个是短卷发。引导幼儿创造出不同的发型。

3、欣赏发型图片,探索讨论各款假发的制作方法。

我提供的图片是具有鲜明特点的几种发型。重点在于帮助幼儿分析各种发型不同的方向性,以及引导幼儿讨论,不同的发型可以用什么材料去表现。

4、幼儿制作假发,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操作的过程比较漫长。但是整个过程中幼儿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期间也有一些幼儿遇到了困难。比如,浴帽是软的,所以不好掌握方向性。还有有些幼儿选择了磁带,用双面胶不太好粘,需要老师和同伴的帮助。等等。

5、假发秀。

最后我选择了一段欢快的音乐,带领幼儿集体跳舞秀假发,将活动推向了高潮,同时也充分让幼儿体验制作带来的成就感。

五、不足。

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1、材料的交代方面不够细致,以至于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知道该用什么替代品。

2、浴帽太软了,幼儿不能准确把握方向性,要是能找个东西支撑一下会好一些。

设计意图:

艺术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审美情感的培养的自我表达神创造的满足。此次的指纹画活动作为艺术领域中美术活动的一种创作方式,需要幼儿大胆地想象,创造性地用指纹印画、添画来完成。大班幼儿的想象绘画能力已有很大的提高,他们喜欢自己来创作画面,并运用多种表现形式来表现自己对美的感受。在指纹画活动中,教师针对幼儿的能力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使幼儿体验创作成功的快乐。

活动目标:

1、能学会指纹印画,并尝试添画出不同的背景。

2、能大胆想象,创造性地画出不同的指纹的造型画。

3、乐于讲述自己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PPT,画纸,印泥(水彩颜料),水彩笔,油画棒,湿巾等。

活动过程:

一、和幼儿一起做“手指游戏”。让幼儿说说平时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小手做哪些 事?

二、老师引导幼儿掌握绘画的方法。

1、老师:小朋友,你们平时是用什么来做画的。

2、认识印泥。

3、老师用大拇指在纸上印一个手印,让幼儿说说他是什么形状。

4、让幼儿思考:根据这个形状你能做个什么图案。

5、请一个幼儿上来根据自己说的图案用笔把它给画出来。

6、老师请不同的幼儿上黑板来自己用手指印一个图形,在根据自己所印图形来添画。

7、老师用不同的两个或三个手指印不同的图形,让幼儿看到这些形状又能添画出什么图案。

三、老师出示范画,让幼儿欣赏。

老师:这幅画是画的是什么?我们用手指画的哪一部分?是由几个圆组成 的? 老师以故事来讲解其中的一幅范画。

四、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大胆进行指纹添画活动,教师在活动中观察幼儿,及时 给予适宜的指导帮助。

1、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来画一幅指纹画,你想画什么?引导幼儿与同伴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幼儿独立进行指纹添画活动,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帮助。

3、幼儿讲述自己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师及时评价幼儿的作品,给予积极的鼓励。

教材解读:

《小扇子》一课是人美版小学二年级美术第三册第十四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扇子各异的形象,魅力的图案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欣赏,感受,设计,选材等制作过程可以充分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教学中强调知识技能在美化学生生活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内容以现实生活中形象多变的扇子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可以用哪些材料制作出漂亮的扇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制作出形象各异,材料不同,用途不同的扇子来达到使学生学会自己动手装饰美好生活,提高学生手工制作的技能及审美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第二段内容标准设计领域,尝试使用不同工具,材料或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的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教学活动建议以观察和触摸各种实物进行感官体验,并做简单的组合造型,本课用动画片引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记忆中扇子的各种形象,并能用简单的方法制作出来使学生了解有关扇子的文化,历史,种类,以及不同材料的扇子等。

学情分析:

低年级学生活波可爱,思维独特,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好奇心强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的表现自己的想法,本课以现实生活中形象多变的扇子为题材,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独创思维,让学生能够自信,大胆,自由的通过美术形式表达想法和情感。

教学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简单了解有关扇子的文化、种类及欣赏价值,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尝试用多种材料来制作形状各异,图案不同的小扇子。

2.隐性内容与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感及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能力目标:能用各种不同的制作方法,制作出材料不同,外形各异美观的小扇子,作品体现出实用性,观赏性。

情感目标:在学习和了解有关扇子的文化,种类及欣赏价值中激发学生的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感及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习材料:
初步了解扇子的文化,学习小扇子的设计与制作。

小扇子的构思设计,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能够设计一把外形各异,图案新颖美观的小扇子。

课件、具有典型特征的扇子实物、彩笔、各种卡纸、彩纸,胶棒等。

讲授新课:

1.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部同学们喜欢的动画片,不过动画片不是无条件送给同学们的,一会老师有很多的问

题要同学们多动脑踊跃回答问题,同学们做的到吗?(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灭火焰山的片段)。2说说孙悟空大灭火焰山使用的是什么扇子,谁能说说芭蕉扇的外形有什么特点。3生活中你还见过或使用过什么形状的扇子。4今天老师就要带领同学们认识更多的有特色的扇子,让我们一起去学习第十四课《小扇子》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片引入新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讲授新课:

1.要想对扇子有更多的了解,老师现在就带领同学们去扇子博物馆参观,那里会给同学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参观之前发给各小组同学几个写有问题的纸条,希望同学们认真观察,认真听讲解,一会将你找到的答案分享给同学们。

2播放小扇子课件(学生行赏,教师讲解)我国是扇子的发源地,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烈日下劳作便随手摘些树叶片进行简单扎绑用来扇风取凉,这就是扇子的起源,我国的扇子有实物图片记载的是远在3000年至4000年前的商代,那时的扇子看起来有些像现代的雨伞,用于贵族高官出行时遮日避阳使用,多捆绑于马车后座上,或者是随从撑打给主人。这种扇子被称为扇汗。

3出示马王堆时期出土的汉代长柄扇图片,这个扇子图片显示的扇子看起来有些像现代的菜刀,但它已经相对于商代的扇子在外形和使用功能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改革。这是有实物可以考证的资料。

4商代后期“扇汗”演变为长柄的大扇,被称为障扇,这种扇子多用于皇族使用作用于皇族高官出行时仪仗队装饰使用。其实扇子发展至今扇子已经有了一个庞大的家族,但归结起来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屏扇,一类是后面我们将要看到的折扇,这种长柄扇也属于屏扇家族中的一员。

5西汉以后扇子用于取凉使用,多由于名门贵族,这时期的扇子以羽扇居多,多用于禽雉飞鸟的翎毛制作而成,稀少而又贵重。

6东汉后期扇子广泛使用,十分发达,这时期扇子的形状也大有改观,这样圆圆的形如圆月的扇子叫做团扇,后将

形如葵花,方圆,梅花,六角,葵花等形状的扇子都统称为团扇。团扇在东汉时期更是一些闺门名媛手中的最爱,有如画中所示。

7到了北宋时期出现了这种携带方便的折扇,同时扇面文化也大放异彩,这时期最盛行的便是我们国家传统的中国画表现方法,集诗,书,画 ,印于一体的完美结合,许多书法家,画家都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折扇上。使扇面艺术更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8扇子发展至今它的材料使用和形状已经异常丰富了,我们常用到的有草编扇子,塑料扇子,布艺扇子,竹扇子,檀香木扇子等等,不胜枚举。

9欣赏了这么多的扇子谁来说说扇子有那几部分结构组成(教师归纳总结扇子分为扇面,扇柄,扇坠和扇架)

10.我们都知道扇子是用来扇风纳凉使用的除此之外谁知道扇子还有什么用途。(教师总结扇子还可以用作装饰品和收藏品,同时还可以用来配合文艺表演和影视剧中人物形象手中的饰物等等)

设计意图:本过程的讲解避免了刻板的讲解传统文化总是容易使孩子丧失兴趣的弊端。通过新颖的多媒体可以化解这一矛盾,保持兴趣,联系到生活实际学生更加全身心的投入。

11.欣赏各种扇子图片及学生作品,观察、分析、扇子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哪把扇子,为什么? ①材料(塑料、绢布、羽毛等)。

②外形(多种多样,主要由扇面、扇柄组成)。

③图案(风景、卡通图案、动物、文什么字等)。

④色彩(鲜艳、谐调)。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通过回忆与观察,让学生感受到扇子材质与表现形态上的丰富多样。

12.扇子博物馆参观完了,现在请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请各小组选派一名成员将小组的问题读一下并把答案分享给全班同学。(问题1:扇子总体可以分为哪两大类。问题2:扇子由那几部分结构组成。问题三:扇子的制作材料都有哪些。问题四:扇子有哪些用途。)

设计意图: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精神的培养,锻炼学生的 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同学们对扇子的了解已经比较全面了,那么怎样才能制作一把新颖,独特的扇子呢,老师展示自己制作的扇子,请学生说说老师制作的扇子使用了什么材料,您能看懂我的制作方法吗

14.评价学生的回答,教师现场示范扇子的设计步骤(讲清制作要点)。

15.鼓励学生创作出独特新颖,又富有个性的扇子。(学生操作,教师巡回辅导)

学生作业:设计一把精美的小扇子。

作业要求:扇子外形多样,图案新颖美观。

16.学生作品展示、交流、点评, 总结。(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虽然我们现在使用了空调和风扇来取凉散热,但是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 了小扇子带给我们的独特的美和艺术感染力,所以以后我们要继承祖国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把我们的扇面文化推向世界。

(四)拓展阶段

发放爱心卡,您想把扇子送给谁,(爸妈,还是长辈,同学还是老师,)在这张卡上写上温馨的话一起送给他吧. 设计意图:让孩子学会赞扬,学会欣赏,学会关心,这些正式孩子们应该从小就有的优良品质。

(五)宣布下课。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节美术造型课《蔬果总动员》,首先我想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蔬果总动员》本课是根据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科书第8册第11课《蔬果造型》一课拓展而来,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内容。正如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把欣赏、表现的对象定位在蔬果的组合造型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美”——感受蔬果形状和颜色之美;
“表现美”——运用美术语言来表现蔬果的美,提高学生造型表现能力;
“运用美”——了解蔬果图案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美术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整堂课的设计就是“感受美——表现美——运用美”的过程。在这里,美术活动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生活学习,它根植于生活,表现于生活,赞美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给生活以导向和启迪。鉴于此,我进行了整堂课的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通过观察,了解蔬果变化多样的形状和鲜艳多彩的色泽。

2、技能性目标:利用蔬果固有的色彩和造型,学习夸张装饰的方法,运用削、剪、拼、插等方法,设计制作出情趣盎然的蔬果造型。

3、情感性目标:体验蔬果造型的乐趣,培养学生养成联想的好习惯,并善于发现并表现生活中的美。

2、教学重点:通过欣赏、感受蔬果造型的美感。并能用多种制作方法来创作造型新颖,富有趣味性的蔬果立体造型。

3、难点:用蔬果创造出有创意的立体作品。

4、教学准备:

教师:布置场景、水果拼盘、百宝箱、课件、实物展示台、蔬果、水果刀、菜板、牙签、盘子。

学生:蔬果、手工材料。

5、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观察分析法、直观教学法

二、说教法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接受能力,针对和利用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创设了摸百宝箱的情景、观察欣赏、思考讨论、延伸比较等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

三、说学法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形象是切入点,是关键,这节课我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讨论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疑点难点师生一起研究解决。从而让学生逐步走进作品,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老师这有一个百宝箱,谁来摸一摸,猜猜里面藏着什么宝贝?

2.你摸到的是什么?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看,说说你是怎么猜到的。

3、师:出示ppt水中各类水果的图片,w w w.** jxS J.com

提问:a、你最喜欢哪样蔬菜和水果,为什么?

b、多吃蔬菜水果的好处有哪些?

教师总结:蔬菜为^人.体提供各种维生素,矿物质,有利促进消化,使我们更加的健康。

4、师:那么你们知道蔬果除了可以食用以外,还可以做什么用呢?

师:其实我们平时吃的蔬果还可以做成很多可爱的造型。(看课件)板书《蔬果总动员》

(2)深入感知,巧妙联想。

1、师:1)这个造型是哪几种蔬果做成的?

2)这个蔬果造型运用了哪些方法,巧妙之处在哪里?

2、师: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做呢?

3、师:再动手制作前,老师要先考考你们:用蔬果做一件艺术品,想一想都需要哪些步骤呢?

师:课件出示(构思、选材、制作、装饰)

1)构思:奇特新颖,富有趣味 2)选材:主题联系蔬果的造型

3)制作:切、刻、雕、挖、贴、组合、插接等4)装饰:手工制作材料

4、想像思考:组长领蔬果材料,你准备用蔬果设计什么形象?

采用什么制作方法?

(3)尝试表现,探究方法。

1、教师以章鱼为主题,在黑板上画章鱼,再以香蕉为原型,问:你觉得这根香蕉怎么设计制作成章鱼?

2、边示范边讲解,引出削、剪、刻、拼接等方法。中国-www.zg**jyw.CoMbsp; 3、小结: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现的内容,寻找合适的蔬果,也可以根据现有的蔬果,通过想象进行加工创造。

(4)小组合作 课堂探究

第六届蔬果艺术节现场大赛,作品要求:1、通过刻、切、拼接等方法,制作出2~5个蔬果造型作品。注意用刀安全。

2、由组内推荐出的那位蔬果男孩(女孩),向大家介绍本组作品(主题、表现方式、亮点等),最后评出最具创意大奖。

课堂练习,小组合作

1.小组分工合作,用各种蔬果制作雕塑作品。

2.学生随意参观,交流。

(5)作品展示,多种评价结合

1、学生自评、互评。

2、教师评价穿插其中。

(6)小结

这些看似平常的蔬果切面,被我们同学画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正如罗丹 所说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蔬果总动员

制作方法:切、刻、雕、挖

蔬果特征:形态、色彩、质感

制作步骤:构想、选材、制作、装饰

一、学生经验

本课是小学三年级美术课上册第五单元造型广场中的第二课,学生在上一节课《小泥人》已经熟悉并掌握了泥工的基本技法本,本课主要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探究活动学会制作动物笔挂的方法和美化壁挂的技巧,巩固学生所学的泥工技能。

二、相关知识背景

古代先民在对土壤的开垦和接触中,逐渐认识并掌握粘土的可塑性能,在长期用火的实践中懂得了土块经过烧烤之后变的坚硬,于是人类尝试将粘土制成泥胚,把它烧制成陶器。如果按陶质来分有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如以器表装饰情况来划分,则有素陶 、彩陶、引纹陶和拟形陶器。装饰纹样有动物、植物和人物。最初的陶器因为受编制物的印象较大,在烧成的陶器上还保留着编织物的痕迹,像布纹、席纹和绳纹都成了简单的装饰。随着轮制技术的发展制造出的器物胎壁厚薄均匀,造型规整匀称,较之有手捏塑的器物,在装饰上又出现了新的纹样。如今,陶艺成为一种修身养性、开发创造力的生活时尚,国内已有不少以陶艺为休闲方式来经营的“陶吧”。

三、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要求学生做一个泥工动物壁挂,学生在掌握压、捏、搓、团等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学会用泥条、泥团在动物泥板上添加一些花纹,或用小刀、直尺等工具刻画一些图案。教师应该对学生所做的各种动物造型进行分析,甚至可以提供学生一些他们喜爱的动物造型,并与学生一起探究、指导其制作方法,同时将好的作品供学生欣赏。教学中,教师对造型独特、图案新颖的作品应多加赞扬。

四、教学目标分析:

这一课是第19课《小泥人》延伸课,这节课要求学生在掌握泥工的一些基本技法学会用泥条、泥团在动物泥板上添加一些花纹,或用小刀、直尺等工具刻画一些图案。图案的添加与技巧的灵活运用是本课的关键。同时以启发学生想象,刻画出形态各异的动物为难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泥工的基本制作方法,回忆各种动物的造型,并用

泥团制作出各种动物的外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欣赏动物图案装饰美的趣味性,并通过泥工的各种技法的巧妙使用,制作出自己喜爱的动物壁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壁挂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体验动物壁挂给我们带来的美感,感受动物壁挂的造型,培养学生对陶艺的热爱。

五、教法探析:

在课堂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资源,旨在增强学生的感观欣赏,引领其积极参与课内的多种探究创作。同时,我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各种多媒体信息资源:从同龄人优秀作品到教师范例、欣赏资料以及多媒体中广泛涉及的各类学生作品,使其在多元信息化的环境下能通过欣赏,观察范例的材料、方法和制作特点,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在多种尝试实践,多种体验创作中,学会思考和自主探究。

六、学法指导:

课的引入部分,首先组织学生对二种由不同材质制作的壁挂进行比较探究,可以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进行对比。教师及时的告诉学生不同材质的壁挂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其用途也不同。然后小组探究壁挂还可以用哪些材质来制作,教师可以出示一些不同材质制作的壁挂供学生欣赏,开拓学生的视野,并引出课题。

接下来的新授环节首先通过学生欣赏各种陶泥制作的动物壁挂,学生自主探究做动物壁挂所需的工具,从而让学生认识一些新的制作工具。然后学生开始小组探究动物壁挂的制作方法,教师边小结边引导,并告诉学生制作动物壁挂时首先要擀泥板,并用竹泥刀切挖出动物的外形。这里教师可以提供学生一些动物外形的剪影,以便学生制作出更多的动物壁挂,同时降低学生刻划动物外形的难度。接着通过“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懂得切挖外形时一定要抓住动物的主要特征,才能达做好到动物壁挂的第一步。此时学生开始尝试作业练习一:制作动物泥板外形。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为学生多次提供了帮助,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以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在美术学习与创作活动中自觉,主动,独立地面对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供多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并进行思维发散的引导点拨,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探究性学习中去,为学生作业的创造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在尝试制作动物泥板外形后为开拓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学生欣赏陶泥制作的动物壁挂作品,同时可以让学生谈一谈各种花纹排列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动物壁挂上的五官和花纹是怎么做的?教师小结:壁挂上的花纹可以用各种小工具刻划或搓一些细的泥条、小的泥团添加在上面。这里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回忆一些图案排列的方法,以便学生更好地刻划各种图案。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自主地研究学习对象,达到掌握知识,获得能力,并很好的运用这些知识与能力的开展进一步持续的方式的过程。

在评价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壁挂”展。然后请学生在组内介绍自己创作的壁挂作品。学生根据评价要求进行自评、互评,小组评。然后由小组推荐部分作品进行展示,并由组长进行介绍。在这里,学生真正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自评、互评中发现自我,了解他人,学生在参与中调动了自身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并在实践活动中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自信。

拓展部分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泥团除了制作成泥人、壁挂还可以制作哪些物品来美化我们的生活。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美术14册第十课《活跃有趣的帽子》。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 说教材

本课是人美版初中美术14册第12课,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明确了本课的课型属于设计.应用领域。帽子是人们夏日出游喜爱的装束。帽子可以遮挡烈日,不同款式和花色的帽子还能起到很好的装扮作用,本课的设置就是让学生们亲自设计制作帽子,这一活动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动手才能、审美情趣、领会帽子除了适用功效以外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味。让学生纵情施展想象力,增进发明力的发展。

二.说学情

依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制定本课教学方法。初中生两级分化已形成,个体差异明显,形象思维往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仍然占主体地位,因而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所以本课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人文与科技的特色,我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维度来进行阐述

1. 知识目标:

(1) 适当的图形、文字或符号在帽子上的应用。

(2) 用自己爱好的适合主题的颜色去搭配自己的帽子。

2. 能力目的:培育学生的想象才能、发明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3.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发明美、发明美是每位学生都应具备的素质,通过帽子的设计,让学生更加认识自我,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造就学生的自负念,造就学生之间互相协作的精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重、难点为

1.教学重点:颜色搭配、手工制造和个性化作风的表示。

2.教学难点:怎样找到合适主体的元素,设计出具有个性的作品,进步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学生对生涯的酷爱,造就他们创造美妙生涯的欲望和能力。

五.说教学方式

依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重要采用“领导—-自主探究”的方式,以文化衫为线索,充足应用教具,采用展现,启示、讨论、归纳相联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领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加入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应用投影、音乐等教学手腕,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致,进步课堂效力。学生分组运动,互评互比,这样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集体合作的能力,又启示了学生思维。

六.说教学程序:

先用奥运会图片导入新课,引出课题——活泼有趣的帽子。通过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引出本课知识点:帽子的功能有哪些?以及明确本堂的对帽子的设计的目标是什么?即:遮阳、散热、环保、轻便、美观……

然后展示相关功能的帽子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市场上可以见到的各种不同功能的帽子的款式设计。

紧接着我给学生做示范,怎样利用简单的材料工具制作出大方美观而且具有实用功能的帽子。

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我要给学生讲述适当的图形、文字或符号在帽子上的应用,用自己爱好的适合主题的颜色去搭配自己的帽子。

然后讲解要根据不同功能来设计出不同款式帽子时,可以从帽檐大小,宽窄,以及头顶的遮盖部分等细节部分来调整设计。

最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后展示学生作品,并进行总结。

七.自我评价

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交流,以愉悦的心情体验课堂,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

一、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北师大版《艺术》一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蓝色的大海”的第三个课题,主要介绍海洋生物的形状、花纹、色彩等,是学生在学习《小贝壳》、《美丽的风帆》后,让学生对大海的认识从海滩、海面走向更为神奇的海底,从而使学生对大海的认识从“零散”走向“整合”,从“单一”走向“丰富”,为学生认识大自然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二、学情分析:

《艺术课程标准》中指出:艺术学习只有与学生个人的成长环境联系起来,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因此,本课教学前,我着重调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掌握了基本的学情信息:

1、闽南是一个洋溢着“海文化”的地区,学生生活在海边,对于大海本身并不陌生,他们听过、见过、吃过甚至抓过不少的海洋生物。

2、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时期,思维运作以形象为主体,对于“动作”和“形象”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3、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合作、交流、独立操作等学习习惯已初步养成,并且学生也初步学习了用肢体、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事物。

三、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

A、让学生初步认识海底的奇异景观

B、让学生初步认识海底生物的形状、花纹和色彩

2.能力领域:

A、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和艺术审美能力

B、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海底生物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领域:

A、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珍爱海洋生物。

B、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教学设计前的考量:

思量一:如何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

正确引导、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真正投入到课堂中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思量二:如何确实地发展学生的艺术能力?

艺术能力是艺术课程主要的教学目标,学生艺术能力的发展不能寄希望于课外的辅导,只能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

思量三: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海洋是人类共同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联系学生的生活情感,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和关注环保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变小魔术,揭示课题

好奇之心是学生的天性。因此,在课一开始,我就拿出一张白色的纸,告诉学生:老师可以五秒钟之内把一张白纸变成一片大海!信不信?以这样的引入,来极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好奇心,然后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说说对海底世界的印象,引出课题。

(二)探索海底的奥秘

1、让学生模仿潜水员的潜水动作,在感觉中走入海底,产生亲切感。动作表达能力不仅是艺术课程的内容,同时也是学生感受艺术、掌握艺术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动作来把握世界。

2、播放“海底世界”的精彩动画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看到海底生物,感受海底的神奇魅力,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3、让学生说说还见到过哪些更神奇的海洋生物?充分地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来丰富课堂资源的交流与互动。

4、让学生随机模仿海生物在水中游行的动作,把握各种生物的不同特性。在培养孩子的模仿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下面的创作打好形象的基础,更为主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

(三)深入认识海底生物的特征

课件展示不同海生物组成的画面,让学生在形状各异、色彩各异的海底生物中感受美的存在。

1、小组内交流,自主选择喜欢的海生物进行比较:

a、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特征,想想它们和哪些几何图形相类似。

b、让学生欣赏海洋动物身上花纹特点。

c、认知色彩。通过课件将图片欣赏设置由黑白色到彩色渐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通过现象认知色彩,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在观察各种不同生物的形状、花纹、色彩中,感受海底生物个性的美;
在比较各个生物时,渗透美的鉴赏。

2、作品欣赏。我特搜集一些优秀作品让学生欣赏,感受用点、线、面等表现的海生物,增强学生创作的自信心。

(四)在创作中内化学生的艺术素养

1、方法渗透。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海底世界?在讨论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足够充分的创作材料。

2、合作创作。让学生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通过观察和学生个性的独特把握,用各种不同的材料进行合作创作,以丰富的色块、线条等来表现海底生物。加强学生的交流、互动和合作,以求使作品的创作呈现更为丰富的表现力。在合作训练中,主要做以下几个步骤:

a、确定绘制对象、手法及对象大小。

b、根据生物的形象考虑装饰的图案。

c、进行具体的撕、贴、画等。

3、作品展评。每组选一两名小朋友展示作品,并将该组的构思、设计意图,说说给大家听。在品评学生作业时,对学生施行“大拇指”教育,同时重视生生之间的互评,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美的鉴赏能力。

(五)扩展延伸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小朋友们,海底世界是这么的美丽多彩,你会去破坏它吗?那么咱们该怎么做?”引发学生反思与交流,进一步认识海洋是人类的朋友, 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赖以生存的家园,不能破坏的,有责任去保护它,使其情感受到深化与升华。

一、 教材分析

我根据新课标内容,确定《******》一课属于“***”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小学阶段学生已经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
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这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结合小学生的学龄特点,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确定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

教学难点是:****.

五、教学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画具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画具等。

学生准备:网上资料收集、画具等。

六、 教法学法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促进者、领导者。在新理念指导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多年,广大教师经历了“初步认识—初步实践—课改反思—再认识—再实践”的课改过程。小学美术作为艺术教育必修学科之一,使小学美术教师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
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七、教学程序

(1)组织教学:

注重学生的画具准备与分组情况。

(2)创设情境 欣赏**

我首先设计了“创设情景——欣赏**”这一环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播放了****动画片段,把学生带入**的世界中,让学生欣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为后面设计**做好铺垫,引导学生通过体会**的意义,懂得珍惜**,引出本课课题—**(3)引导启发 根据本课的

了解** 其次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层面、生活环境的不同,观察力与认识层面自然不同,因此,我设计了“引导启发 了解**”一环节。先出示一组图片,通过“?”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探索,了解。接着出示一组有错误的**,让学生观察分析:设疑引路,归纳总结,突破难点,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的制作设计了一个坡度,减低了难度。通过语言表述与语文课相结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教学活动中,以此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4)自主探究

折制** 接着我设计了“自主探究——折制种表”一环节,因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他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所以在这环节我先用激励的语言表扬学生的学习精神,*正当学生情绪高涨,产生积极的探究动机的时刻,我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到书中寻找答案,鼓励他们根据书中提示,相互交流,积极互动,讲解自己的制作想法,了解不同的方法步骤,并大胆地展示出一个设计与众不同的表面。通过这种安排,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小组中合作、在小组中探讨,使重、难点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到了解决,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大胆创作 制作** 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设计了“大胆创作——制作**”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在再创作过程中,我强调学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协调,钟面指示明确。制作同时,并播放儿童歌曲*,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材料的选用、颜色的搭配等问题。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解决问题。

(6)展示欣赏 评价** 我接着设计了“展示欣赏——评价钟表”的环节,这样就做到了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思路由学生讲,从而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1.自评:让学生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制作的棒?

2.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3.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相机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点评时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7)课堂小结 扩展延伸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和家长共同创作一个更漂亮的**拿到学校来,把自己的创作感想和乐趣跟大家共同分享。板书的设计 围绕着突出重点展开。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他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三册第四课《会变的小手套》。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这节课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材料、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说课内容。

一.首先来解读一下教材。

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明确了本课的课型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目的是激发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材料进行有趣的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本课以冬季人们常戴的手套作为艺术再创造的原材料,使学生在对手套形象感受联想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发散性获得新的形象。这些形象经过简单的添加、装饰就会变成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美丽的植物、生动的人物或者其他物品。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多动脑筋想办法,制作出多种多样的独具个性的作品。比如在手套中添加一些填充物让手套鼓起来,形象更加逼真。也可以将手套和其他简单的辅助材料相组合,变化出生动有趣的物品。还可以利用多个手套组合起来,使作品更加复杂多样。

教材中提供了许多有趣的手套变形形象,同时也展示了部分学生作品和创作的方法步骤,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手套的变化方法和变化形式,为学生的创作提供参考。

二.下面说一说教学目标的设定。

依据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同时结合教材人文与科技的特色,在深入解读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三维目标的内涵后,我从学生角度出发,制定了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感受适型造物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手套进行简单的添加,能大胆地创作出某种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丰富的想象力是艺术作品的加工与再创造主要依靠的源泉,一个人的想象力枯竭了他的创作也就终止了。因此,使学生了解适型造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学生思维,是本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与难点。

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一代。但是我经常看到一些孩子自己不会系鞋带,不会穿衣服,甚至吃饭的时候不会拿筷子。社会在进步,但是孩子的动手能力在退步,这是一种令人堪忧的状况。因此,利用美术课堂有意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出比较生动的形象,是本课的第二个教学重点与难点。

四、学习材料的准备:

各种闲置不用的手套、剪刀、双面胶、扣子、彩色卡纸、丝线、毛线等饰品。

我之所以把学习材料的准备单独罗列出来,是想通过这一环节教育孩子学会“勤俭节约”和进行安全教育。在告诉学生准备手套时我着重强调“闲置不用”这四个字,培养学生从小学会节约的好习惯。在告诉学生准备剪刀的时候,我着重强调不要把剪刀当玩具,胡乱挥舞会伤人,注意安全最重要,以此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五、教法与学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任务,依据本课实际和学生特点,我采用体验、问答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完成本课内容。另外以多媒体课件贯穿课堂,通过直观、详尽的演示,来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

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

首先说一下时间的安排:①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3分钟)——②讲授新课 教师演示(10分钟)——③学生练习 教师指导(20分钟)——④展示作业评价交流(5分钟)——⑤课堂小结拓展提高(2分钟)。

①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首先通过课件展示几件小手套制作的作品,请学生猜猜它们是谁?你知道它们是用什么做的吗?来调动学生主动脑思考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讲授新课 教师演示:学生了解到这几件作品是利用平时废弃不用的手套制作的之后,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作品使用到的其他材料和工具:彩色卡纸、剪刀、毛线、丝线……学生对本节课制作的作品形式以及使用材料有所了解之后,紧接着为学生演示“小金鱼”的制作方法。接下来带领学生做“排顺序”的小游戏,用你的小手套试一试,这只小兔子是按什么顺序变出来的?你能排出正确的顺序吗?在游戏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手套玩具的制作过程和步骤。讨论并且动手试一试,这只小兔子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和小金鱼的做法比一比,有什么不同?接下来请学生再欣赏几件作品,体会这些作品中使用的制作方法。

③学生练习 教师指导:下面,请同学们随意摆弄一下你的小手套,看看它像什么?你一定会有更多有趣的想法!你们也来试一试吧!(小组合作练习,教师提出明确作业要求)

④展示作业 评价交流:将部分学生的作品在台前进行展示,并进行自我评价,然后老师以尊重个体差异,鼓励为主的原则进行总结评价。

⑤课堂小结 拓展提高:本节学会了什么? 体会是什么?你喜欢今天这堂课吗?你会用今天学习的内容去美化生活吗?通过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巩固所学知识,为今后学习美术做铺垫。

七、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共分两大块,左板块楷书书写手套玩具制作的步骤以及要领,将书法的魅力在每一节课点点滴滴之中渗透给学生。右板块是学生的作品展示区域,让每一个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作品的同时,再对比一下其他同学的作品的优劣。找到自己的不足为以后的创作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交流,以愉悦的心情体验课堂,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以上是我对于《会变的小手套》这一课的肤浅理解与设计,有不足之处请各位多多指教,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一、基本理念:

在素质教育新思想的指导下,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在促使学生形成基本美术素养的同时;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培养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进行的合理评价。

在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决定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三原色 红、黄、蓝;
(教学中的重点)在游戏中了解三原色的知识,观察两个原色调色之后产生的色彩变化,说出由两个三原色调出后的第三个颜色;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同时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画一画、想一想、吹一吹、折一折,体验三原色的神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说教材

接下来说一说教材:《魔幻的颜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三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课中的内容。它既是学生今后能否独立画好水粉画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又能影响学生对水粉画的兴趣。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决定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主要采用了游戏法(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游戏中,既有个别学生的参与,又有全体学生的参与,灌注了全体学生参与的重要性。)演示法(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转化为学生的感性经验。)

四、说学习方法

在教学方法的牵引下,采用了探究式学习方法。(学生在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之后,探究式混合颜色,得出调色规律,有助于学生的扎实记忆。)合作式学习(通过多种思维的碰撞,使小组、全班的同学都获得多种变“魔术”的方法。)

五、说教学手段

在课堂上运用电脑、实物投影仪、教学演示材料等教具,水粉颜料、水粉笔、调色盘等学具,学生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到色彩的巧妙变化。进入到教学的主要过程中。

六、说教学过程

首先,大约要用2~3分钟时间来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欣赏感受生活中的色彩,如雨后的彩虹,五颜六色的花朵,丰富多彩的衣服,让学生体会颜色可以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

然后欣赏米罗的《夏日》,感受画家是怎样用颜色来表现生活的。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色彩进行关注,产生兴趣。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初步感知红、黄、蓝是其它任何颜色所调配不出来的,称为原色。

教师出示色卡:红、黄、蓝,引出三原色——引出课题《魔幻的颜色》(板书)

接下来自然进入到——讲授新课这个阶段,约需要14~16分钟时间。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将盛有红、黄、蓝水粉色的三个玻璃杯,两两混合,进行演示实验。“同学们,你们猜一猜,他会变成什么颜色?”教师边实验边讲解,“请注意,如果我加入的水比例变化了,颜色又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先“看一看”进行调色活动,启发学生仔细观察原色调和后颜色发生的变化。这就引导学生通过游戏感受颜色的变化:两种原色相调和产生了橙、绿、紫三种颜色。

然后教师通过“画一画”用实物投影仪演示颜色在纸上流动产生的魔幻变化,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进一步使学生通过“想一想”思考“还可以用什么方法产生魔幻的色彩?” 学生演示其它的方法(让学生到讲台上)“除了教师演示的方法之外你还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让颜色在纸面上发生变化?”学生通过“画一画” “吹一吹”“折一折”等方法感受调色时颜色在纸面上发生的变化。(其他的学生和讲台上的学生共同练习,教师将有创意的学生请到讲台上示范,并及时、适时的评价学生,鼓励他们继续思考,从而,提高其创新能力。)展示生活用品,引导学生将色彩运用到生活中,提出练习要求:下面就请你用手中的原色也来自己试着变变魔术好吗?将学生所学的书本知识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提醒学生注意:你在调色时,颜色和水的比例变化和你在颜色变化中所感受到的新的收获和发现,与小组中的同学交流!学生会发现蜡笔、水彩、水粉的不同,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者就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同年龄特征的学生进行知识的碰撞,更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播放钢琴曲,给学生提供一种想象的氛围。)

学生练习之后,进入到作品创作中,教师巡回指导,大约用13~16分钟。在巡回指导中,教师要发现在创作过程中有特点的作品;
发现学生作品中色彩流动和变化生动的作品;
发现学生有创意的作品。与此同时,播放音乐,刺激学生的脑细胞,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

最后,进行师生评价,大约用4~5分钟时间。学生将手中的小星星贴到满意的作品上,(使全班学生都可以有机会欣赏绘画作品,评价别人作品的优点。)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这节课,同学们创作这些作品的颜色丰富多彩,都是由三种颜色调配出来的,它们是红、黄、蓝,这三种颜色不但可以调出许许多多颜色,还可以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大胆的运用我们学过的色彩知识将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加丰富多彩,好吗?(鼓励学生,形成一种师生的共鸣。)请同学们收拾好东西,检查自己的地面有无垃圾,做一个讲卫生的好孩子。(在进行美术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激发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2、学习用圆形连接的方法画毛毛虫,提高大胆绘画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照片—毛毛虫

2、教师范画,幼儿用纸和油画棒。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照片

教师:(好奇的

口吻)哎呦,这是什么呀?奥!是毛毛虫呀。

小朋友,快给毛毛虫打个招呼吧!

二、展开

1.出示照片—幼虫

请幼儿仔细观察,了解毛毛虫的外形特征。

提问:

(1) 毛毛虫的头和身体是什么形状的?

(2) 毛毛虫的头上有什么?

观看毛毛虫

(3) 毛毛虫的身上长满了什么?

(4) 毛毛虫是怎样走路的?

2.教师示范画法。

(1) 先画圆圆的头,在头上画出眼睛、鼻子、嘴巴和触角。

(2) 在头的后面,依次画出4、5个圆形。

(3) 给毛毛虫涂上好看的颜色。

(4) 画完后适当的添画太阳、小草等。

3.幼儿绘画,教师指导。

三、 结束

教师讲评:重点从幼儿所画的毛毛虫的形状方面进行评价。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我将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节选自 ,在新课改理念下,我明确了本课课型属于设计。应用领域。(地位与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中生两极分化已形成,个体差异明显,形象思维往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仍然占主体地位,因而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

三、教学目标

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人文与科技的特色,我把传统的三个教学目标整合而成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爱美和学会创造四个目标来阐述。

学会学习:

学会做人:

学会爱美:

学会创造:

四、割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

教学难点为:

教学兴趣点为:

五、教学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画具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画具等

学生准备:网上资料收集 画具等

六、我以体验、问答、小组组合制来完成我的教学方法

目的在于 ,另以多媒体课件贯穿全课,通过直观、详尽的视频学习,从而达到符合学生年龄思维发展的需要。

学法:读图讨论互动

七、根据我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

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练习-作业点评-小结-板书设计-拓展

其中导入和讲授新课15分钟,学生练习20分钟,其他安排10分钟。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教师示范

读图学生说步骤,教师示范, 目的在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练习,播放轻音乐,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合作及提出明确的作业要求

目的是学科落实新课标的整合,同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而且又为学生创设轻松创作的氛围。

作业点评

自评互评和师评,尊重个体差异,以鼓励为主

目的是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及获得成功体验,同时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从而使学生变得更加自信。

课堂小结

我的小结不是简单的总结,为此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你学会了什么?

你的体会是什么?

你喜欢今天这堂课吗?

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尊重其个体感受,从而实现本教材人文性特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

板书设计

详见课件

目的是再现过程,突出重点

课外作业

预习下节课内容及收集资料,备好画具。

拓展

根据我以人为本,应用赏识教育法的教学特色,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贯穿愉快成功教育体验,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美术素养,故拓展为举办 画展。使学生更深层次得体验成功感。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一、说教材

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对教材的正确理解有助于更好的开展实际教学。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美版高中美术绘画第6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水彩画的特点、水彩画与中国画的联系和区别。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水彩的表现技法,并表现出一幅水色交融的水彩画作品,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欣赏能力。

二、说学情

合理的把握好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本节课面对的是高中的学生,他们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在美术学习中也希望了解更多本质性的、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同时高中生之前已经接触了各种类型的绘画作品,为本节课学习水彩画这种绘画形式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会用展示水彩作品的方式,引导学生赏析不同类型的水彩作品,感受水彩这一绘画形式的魅力。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于学生实际情况的掌握,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我将设计如下:

知识与技能:了解水彩画的特点,并能通过对比发现水彩画与传统绘画的联系和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欣赏和讨论掌握水彩的表现技法,并表现出一幅水色交融的水彩画作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水彩画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欣赏能力,并能在生活中发现美的事物和美的现象。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我的教学目标的设定,我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重点:了解水彩画的特点,并能掌握水彩画的基础知识。

难点:学生能把握水彩画的表现技法,并准确的表现出一幅透明轻快的水彩作品。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践行新课标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法、小组讨论法和示范教学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六、说教学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多媒体课件、水彩笔、水彩纸、水彩颜料等。

七、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教学过程,也是说课的核心环节。针对学生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互动,导入新课

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水彩作品,让学生感受水彩的魅力。并提问:同学们了解水彩画吗?学生回答:水彩画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英国水彩画兴起,到了18世纪后半叶已经盛誉世界。教师补充:在18世纪,由于英国自身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湿润的气候条件以及对风景绘画的热衷,使水彩画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画种。所以,英国被称为“水彩画的故乡”。随着背景的介绍,引出课题《水彩画》。

通过多媒体出示图片和谈话互动的导入方式,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并引起他们的探索欲望。

环节二:观看作品,感受魅力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在本环节我将借助多媒体出示素描作品向学生提问:

1.在多媒体上出示不同题材的水彩作品,并提问:水彩画可以表现的哪些题材呢?

学生回答:水彩静物、水彩风景和水彩人物等。

2.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水彩作品,提问:水彩画的表现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学生观察后得出答案:水彩画主要有干画法和湿画法两种表现方法。

教师补充:除此之外,留白、洗涤、水分的控制和用笔都是需要画水彩画需要掌握的方法和技巧。

3.出示刘文甫的水彩作品《葡萄》和徐渭国画作品《墨葡萄》等一系列水彩画和中国画,让学生对比分析,积极讨论:水彩画和中国传统绘画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水彩画与中国传统画都是以水为媒介和颜料绘制在纸本上的图画,在绘画工具、材料和表现技巧上,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水彩画起源欧洲,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中国画属于东方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纸不同,水彩画是水彩纸,中国画是宣纸或帛绢。

教师补充:风格和造型语言也不同,中国画的传统造型语言是勾勒点染,线条是独立的绘画构成要素,造型不以光影为表现体积的手段。水彩画是遵循光影造型的,而且色彩也注重写实性。

4.让学生再次仔细观察水彩作品,提出问题:水彩画的特点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水彩画画面效果透明轻快、流畅滋润、水色交融。技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趁水未干时,画出迷蒙缥缈的感觉,也可以在水色干透后层层叠加,画出丰富厚重的感觉。

通过这样环环相扣的问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水彩画的魅力。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环节三:播放视频,讲解技法

为了凸显美术课堂的直观性,我将在多媒体上播放,水彩静物写生的视频和水彩风景写生的视频。随后,根据提前摆放好的静物,示范水彩静物基本技法及步骤,演示如何用笔和加水。学生仔细观察视频,明确静物写生和风景写生的作画步骤及基本技法。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绘画的方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使学生的思维之间发生碰撞,激发更多的探究性思考,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让学生明确如何呈现出一幅水彩作品,为接下来的实践环节打基础。

环节四:学生实践,作品展评

1.布置活动练习:选取其中一种题材,运用水彩的基本技法表现出一幅的水色交融的水彩作品。教师巡视辅导,辅导要点:在创作的过程中,注意干湿画法的运用,要画出水彩透明轻快的感觉。

2.组织水彩画展览会,鼓励学生展示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可从用笔、造型等多方面评价作业。

这一环节体现了新课标中教学评价对象和方式多元化的要求,利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的方式能够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成果,激发学生向更高目标努力的积极性。

活动五:课堂总结,开放作业

1.总结重点知识,并升华情感,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美的事物和美的现象。

2.课后搜集更多水彩大师的作品,下节课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分享。

这一环节请学生主动分享收获,从学生的角度检验本堂课的教学设置和教学效果。最后的搜集资料的作业是为了让学生以课堂为中心进行知识的延伸拓展,使美术知识与其他知识形成沟通,不断提高美术素养。

八、说板书设计

为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清晰、直观、明了,重难点突出: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废旧物造型——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说一说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处理,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教。

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美术下册第五章第三节。本节是在学习了第一、二节之后编排的。本节的学习既可以对废旧物造型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第六章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所以《其它废旧物造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本着艺术源于生活,根据季节的变化,结合《其它废旧物造型》的知识,把春天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使学生在废旧物造型中体验艺术造型的乐趣,提高审美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由于废旧物造型极为灵活,又要创新把春天的元素加入进来,所以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造型能力,思维活跃,有较强的表现X望。他们对废旧物造型的方法非常熟悉,多数学生能自主设计制作,少数的学生习惯于模仿,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二、说学习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对废旧物品大胆创作,回收利用。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材质的废旧物进行艺术造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发展具有个性的艺术表现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巧用资源的良好习惯和利用废旧物的环保意识。

激发对春天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复习运用学过的废旧物造型的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法创作以春天为主题的艺术作品。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发展具有个性的艺术表现力。

突破重、难点:

1、采用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投影仪及幕布等教学用具,创设生活意境。

2、在教学的环节中,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有序地启发引导学生探索、思考、提升。

3、通过分小组合作,每位学生运用各种材质的废旧物进行艺术造型,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发展具有个性的艺术表现力。

四、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学法中设计了:

1、范例欣赏教学法:运用图片欣赏营造教学情境,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2、 举一反三教学法:教师针对一种材料进行分析它的用途,导出知识点,让学生顺利接受。并使学生开拓思维,举一反三。

3、 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地表达,锻炼合作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4、自主探究法: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给定条件,让学生去合作探索完成作品。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了“激趣引入——知识探究——课堂示范——设计制作——评价延展”五个环节。下面我将具体说明。

1、创境激趣 寻找春天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将利用课件展示各地的春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看春景图片猜校园地点的小游戏调动课堂气氛并启示学生要善于发现美。最后教师提问:“我们能用什么办法把春天美好的印迹留下来?”通过这个问题回归课堂,巧妙的引入课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把学生导入到情景中来。

2、深入教学 思考春天

通过欣赏春天,引出课题。接下来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探究环节。首先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废旧物图片,让学生观察。为后面用废旧物进行设计做好铺垫。接着我将让学生通过课件再自主学习废旧物的基本表现方法,理解“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艺术创作的方法,从而打开学生创作的思路。这样来突出本课重点,达到认知目标。然后我将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围绕完成表格的任务来拓展学生思维。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再分析欣赏示范作品以此给学生灵感。让学生在“猜-学-思-变”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制作方法的同时感受到创作的乐趣。同时拓展学生思维、开放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作X望。

3、设计制作 创作春天

通过思考探究、分析比较的环节层层深入,学生的学习由知识向能力转化。在制作环节,我将放轻音乐和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团结合作,提醒剪刀等工具的安全使用。在良好的环境中,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地表达,锻炼合作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本节课的难点就在这突破。

4、交流评价 欣赏春天

为搭建一个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提供交流的机会,我设计了展示评价环节。我将用开放式的评价方式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①小组派代表展示作品,进行自评,从作品的构思、有哪些收获、制作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等方面进行。②请学生互评,为同学的作品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③教师简评,教师的评价一鼓励为主。让学生学会评价美、分析美,教师鼓励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培养了学生想说、敢说,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5、课后延展 春暖花开

以让学生尝试用不同材质的废旧物制作其他艺术品为契机,让学生关注生活,节约资源,用一双艺术的眼睛去发现美,创造美。从而落实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以上五个环节我遵循的思路是课堂赏图带领学生欣赏美;
课堂讲解和讨论让学生理解美;
动手实践让学生学会创造美;
作业品评中让学生学会评价美;
课后的延伸让学生学会探究美。教学重难点从中得到了体现和突破。

六、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环节新颖,学习目标明确。活动效果好,教学环节采用让学生眼、耳、手、脑全身心参与活动的方式,循序渐进的突破重点和难点。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三维目标。使美术教学水到渠成。整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用小游戏开场,活跃气氛,在分组操作时放轻音乐,建立安静的学习氛围。整节课动静相宜,师生实现了良好的互动,教育效果显著。

当然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具体反馈做出相应的调整,让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一、教材分析:

《向日葵》是法国伟大的画家凡高的作品。在这幅作品中,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在《向日葵》这幅作品中,值得幼儿欣赏和学习的是:画面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然而对于城市的大班幼儿来说,孩子缺乏对“向日葵”这种植物的真实的感知,孩子不知道向日葵这种植物的外形、色彩、特征以及它的象征。而这些恰恰正是欣赏《向日葵》这幅作品的经验基础。新《纲要》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基础,建立在生活之上。”缺乏生活经验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是空洞乏味的,美术欣赏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在欣赏“向日葵”这幅作品之前,我认为幼儿应该丰富的经验可以包括:色彩、线条、构图等美术欣赏要素方面的经验,这一点大班幼儿已逐步积累;
另外教师要帮助幼儿认识“向日葵”这种植物,帮助幼儿建构有关向日葵的知识经验。那么我相信在幼儿拥有了如此丰厚的经验之后,他们的欣赏活动会更加生动独特。

这个主题中包括:实地参观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实地实物的参观、认识,建立对向日葵的初步感受和认识。然后认识向日葵的色彩、外形、特征及作用和象征意义,帮助幼儿建立对向日葵的完整认识。还有一个种植

活动帮助幼儿了解种植的要素,这样幼儿就建立了足够的生活经验。另外教师还通过欣赏凡高其他作品的活动帮助幼儿认识凡高,了解凡高的作画特点、了解凡高的一生,幼儿有关的美术经验也随之形成。

二、设计理念:

1、教学活动注重经验的构建和积累。幼儿的学习活动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美术欣赏教学也不例外。在欣赏活动之前教师注重幼儿有关美术经验的积累,如,欣赏凡高的其他作品,帮助幼儿了解凡高绘画的特色及笔触。同时教师还发现幼儿有关“向日葵”的生活经验不足,注重幼儿生活经验的补充,使幼儿在活动中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为更好的欣赏作品做好铺垫。

2、欣赏活动紧扣美术欣赏要素。在《向日葵》这幅作品中,值得幼儿欣赏和学习的是:画面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以及作品的构图。在教学中引导幼儿从最突出色彩入手,欣赏感受色彩的亮丽、同色系的组合及对比色的运用恰到好处。同时引导幼儿感受大胆夸张的线条带给我们的富有灵动和生命的感觉。

3、欣赏活动中尊重幼儿的感觉,鼓励幼儿大胆表述。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的艺术是儿童生命本能的自然突现。因此在欣赏中教师和幼儿的对话是平等的,尊重幼儿对作品的感觉和表述,而不是以自己的权威压制幼儿。

4、注重多种欣赏方法的运用:对话法是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教是除了鼓励幼儿大胆与作品、教师、同伴之间互相对话,表述对作品的理解,同时运用对比的方法,感受实物、图片和绘画作品的不同,教师还运用幻灯片的放映给幼儿一个完整美丽的感受,同时欣赏感受到更多的“向日葵”作品。

5、欣赏活动注重幼儿情感的激发,画面中,鲜艳亮丽的黄色和橙色以及大胆夸张扭曲的线条充分流露出创作者强烈和炙热的感情、流露出对向日葵的热爱。教师从色彩、线条等入手,运用对话、对比等方法引导幼儿感受作品表达出的情感,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凡高的作品“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2、鼓励幼儿大胆欣赏与评价,发展幼儿对艺术作品的解释和评判能力。

目标重点:欣赏作品“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目标难点:了解画面中的情感是可以通过形象、色彩、笔触等要素传达出来。

目标(1)综合了对美术要素的认知以及作品的情感,是以认知和情感并重的目标。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引导幼儿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感受和体验,逐步丰富幼儿美的经验,提高幼儿对美的作品的感知和评判的能力,同时习得美术的技能和技巧。这两个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

其中“了解画面中的情感可以通过形象、色彩、笔触等要素传达出来。”是本次

活动的难点,因为幼儿对作品表面的感受和理解如何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从而更好的体验作品、更好的体验创作者的情感是比较难的。

目标(2)是能力目标,我认为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美术技能技巧的提高。而更多的是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感受,理解、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对美的创造。但是技能技巧的学习也是不可或缺的,有了技能技巧的提高才会促进幼儿的创作。

四、教学流程:

前承:

经验丰富:实地参观向日葵种植园地,给向日葵拍照、观察认识向日葵;
欣赏有关凡高的其他作品,帮助幼儿建构有关于向日葵的认知经验及美术欣赏经验。

环境创设提供:有关向日葵的照片、图片,《向日葵》作品图片每二位幼儿各一幅,“十四朵向日葵”作品幻灯一幅,凡高的其他《向日葵》作品幻灯片

活动环节

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环节一

教师引导幼儿欣赏、讨论和比较自己拍的向日葵照片或者图片和凡高的作品“向日葵”相比,“你喜欢那一幅?为什么?”(见附图1)

在幼儿的自由欣赏讨论中引出今天的教学,同时给了幼儿第一次完整自由的欣赏的机会,为目标1的完成拉开序幕。

环节二

放映幻灯“十四朵向日葵”,完整欣赏“十四朵向日葵”。

色彩的感受: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画面中什么颜色最多?你最喜欢画面中的那种颜色?如果都用黄色好吗?……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感受到画面中黄色为主、其他色为辅,同时关注到色彩的巧妙搭配及对比色的使用比列。这样画面才能饱满、好看。

线条的感受:引导幼儿感觉和体验作品中线条的夸张大胆和扭曲,感受到画面中的向日葵充满着生命的力量。这一环节中教师鼓励幼儿把自己不懂得地方提出来:如:为什么向日葵的花瓣弯弯曲曲?好象感觉到了什么?……

构图的感受:

教师引导幼儿从画面的背景,花瓶,花朵的整体来分析作品的构图,。教师通过和幼儿的对话:数一数由几朵向日葵?它们一样吗?为什么有的低下了头?(辨别成熟的和还未成熟的或还未开放的)……通过这些对话帮助幼儿理解构图有张驰有疏密才会漂亮。

教师通过对话法引导幼儿欣赏凡高的作品“十四朵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初步解决重点目标。

活动环节

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环节三

第二次对比欣赏,在分步感受理解和欣赏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再次比较照片图片和绘画作品给予人的不同感受,是幼儿理解到画出来的向日葵既象眼前看到的,又具有向日葵的典型的形象美,画面中充满了创作者的感情——对向日葵的热爱。

通过对比欣赏,进一步使幼儿领悟到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区别。这一环节使重难点得以突破。

环节四

教师放映更多的梵高的绘画作品“向日葵”(两朵、五朵、十二朵向日葵等等),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理解、欣赏作品向日葵带给人们的那种美丽和热情。激起幼儿的创作欲望。

最后通过欣赏、师生共同谈话,探讨、分享,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使活动目标得以提升。

延伸:“我的向日葵”激发幼儿学习模仿或创作一幅“向日葵”作品。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假如我是巨人》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本课教学时数为1课时。

根据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学生的学习目标:

1、充分利用联想与比较,锻炼敢于冲破常规、自由大胆想象的精神。

2、在绘画中感受美术学习的快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利用灵活的比较,启发多种奇妙的联想,力求创新。

教学难点是:画面的布局和形象的对比。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是最活跃的时期,这一时期,孩子们快乐的想象会象小小的火山一样喷涌不止,若引导得当,就会有大量充满情趣的作品出现在我们面前,本课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想象我想成为什么样的巨人,变成了巨人会发生什么事情?在教学中,我立足于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童话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想象,大胆夸张地进行表现,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

(一)、角色转变做导入

一堂课能否成功,导入是一个关键的因素。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变成大巨人格列佛,并结合图片给学生讲述了我的一段有趣的经历。引出格列佛是一个既勇敢又善良、聪明、威力无穷的巨人。利用图片再加上我的讲述,同学们可以很直观很生动的了解故事内容,并可以引出课题:巨人真了不起,可以做常人不能做的事,同学们,你们想成为像格列佛这样勇敢、善良、威力无穷的巨人吗?那就跟着我一起走进巨人的世界,我们一起学习《假如我是巨人》。(板书课题)

巧妙的点出课题,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了德育的渗透,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

(二)、创设情景,丰富想象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利用灵活的比较,启发多种奇妙的联想,力求创新。为了更好的解决本课的重点,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解决,假如你是一个巨人,遇到以下情况怎么帮助小朋友解决?问题一:小朋友们到一个神秘的大森林里去旅行,会遇到哪些困难?险境?假如你是巨人,你会怎么帮助他们?先是学生讨论交流再以图片形式展示学生作品,看一看更多更好的想法,这样可以更好的打开学生的思路,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其他学生的画法。第二个问题:假如你是巨人, 在愉快的节日里,你会为小朋友们做哪些事情呢?解决的办法也是如此。

(三)、化静为动,突破难点

画面中形象的对比是本课解决的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事物的大小是通过对比来表现的呢?我是这样解决本课的难点的:我先出示两个相同大小的小朋友,并告诉学生老师要用魔术把其中的女孩变成巨人,通过图片的切换,很快,其中的女孩变大了,几乎是头顶天脚立地,但男孩不变;
紧接着我又提问,你有办法把这女孩变得更大吗?有的学生就会说出:把男孩缩小!我再次切换图片,这时,男孩缩小了,女孩就显得更加庞大了。这样,轻松的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即要突出巨人的大,不但要把巨人画大,还要把周围的景物缩小。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创设情景 大胆创作

课件出示:小人国举行优秀巨人故事绘画大赛的宣传海报,并提出参赛要求,即本课的作业要求。利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绘画兴趣。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进行描绘,并播放轻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表现,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提高教学质量。

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适当引导突破。

(五)、展示评价,交流经验

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最后教师将课堂作业制作成动感相册,师生共同努力,一本声情并茂的童话书就诞生了,通过这样的展示,更能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四、课后反思

幻想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尤其是孩子们,这是孩子最快乐的事情。他们在童话故事和动画的陪伴下长大的。一段新奇,有趣的动画片,可以让学生神知以往。于是,我在教学一开始,讲述了学生们都很喜欢的传奇人物——《格列佛游记》故事让学生欣赏。从贴近学生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激发学生想变成“巨人”的强烈愿望。

在教学课件中融入孩子们喜欢的动画元素,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课中以直观图片欣赏,问题由浅入深讲故事,引领学生走入一个新奇的世界—巨人与小矮人有趣的故事。让学生说格列佛是什么样的人,让学生从能力品格上使学生了解巨人的无比威力和巨人宽厚、乐于助人、爱和平的优良品质,进行了德育教育。利用图片,从形象上使学生看到巨人与小矮人大小比例的差异。

在本节教学中,我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我讲得太多,没有把握好时间,使得最后学生展示的机会不多。今后我会注意在课堂语言的精炼上继续努力追求,从而节省时间,使课堂效果更好。

我将本课设计为以美术为切入点的综合性艺术课,借助实物游戏、线条游戏、美术作品欣赏表演等手段,将艺术领域里的绘画和实物等进行自然的融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美术,获得艺术课的教学实践经验。

一、说 教 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线条是一种神奇的符号,它随着学生涂鸦的开始,便陪伴着学生成长,成了许多孩子表达内心世界的手段,这种用线来表现学生内心世界的东西一旦被引上正规化的道路,将完成用线造型的环节。用线造型的训练在美术实践中被了解、掌握、运用,能帮助学生充分的展现自己的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和智力能力。《体会线的韵律》的美术活动主要体现为游戏性。因此,美术课不要过多的讲绘画知识和造型原理,教学要求主要是使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记忆、想象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形象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大胆运用各种各样的线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创作优秀的个性化的美术作品。

2、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材要求,本着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A、认识各种直线、曲线及其作用;

B、感知线是绘画语言之一;

C、培养学生线控与线性的感知与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A、在游戏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线,感受听觉的“线”,激发记忆与发现的兴趣;

B、在比较中体验线条的美感;

C、在创作中训练线的表现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A、感知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线及其美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B、能与同学合作交流,学习人际交往;

C、能用审美的眼光观察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线,提高审美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感知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线及其美感,体会线条表现出的情感。

难点:学会用不同的线表达自己的情感。

4、课型:

造型﹒表现

5、课时安排:一课时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下列教学方法。

二、说 教学 方 法

(一)说 教 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的特点,我主要准备采取以下教法:

(1)“启发引导法”,根据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我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讨论、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2)“演示法”,根据心理学原理,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或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教学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让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到演示对象。演示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与实物、多媒体教具的交替使用,用语言渲染演示,用演示形象地说明讲授的内容,把演示与讲授有机结合,更好地引导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边议论,以获得最佳效果。

(3)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创新,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总之本节课的全过程主要是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二)说 学 法

线条是绘画艺术的重要语言与工具,在艺术领域中既有视觉的“线”又有听觉的“线”,理解它们的节奏与情感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运用不同节奏的线条来表达各种不同的情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本节课,学生可以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准备的大量实例、课件演示和参与体验性学习活动,产生“记忆”与“联想”,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形象地认识生活中和自然中的线条以及绘画中的线条,感受听觉的“线”,发展创造思维,陶冶艺术情操,学会人际交往。

《奇妙的水族世界》是一节集绘画、手工等综合的基础内容课程。原名为《水族箱》,是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研究会、北京市教育局教材编审部、北京市教育学会美术教育研究会合编;
人民美术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由于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最重要的理念之一是突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创新性,并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联,因此我对于本课的设计形式与环节做了相应调整。故而,我对于本课程的内容分析和理解是:虽然本课程是利用绘画、手工等综合形式制作各种水族生物,但制作的形式与手法、运用的材料可以灵活多样,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充分发挥、尊重学生的想象、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从而使其在学习、制作中感受美、发现美、探求美、创造美的乐趣,达到寓教于乐的自然统一。这是我对于该课程理解与分析之一,更是要在教学中达到的目标。我对于该课程理解的第二点是教师与学生。即每个学生只要在本课上努力地发挥想象、动手实践,将会有对《奇妙的水族世界》课程内容的一个新理解和再创造及呈现方式。教学是一种创造,是一门艺术,我们都认为无论哪个课程内容,每个班级因为教学设计因素的不同(目标、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对象、教师等)都会创造出与其他班级不同的教学效果,即使是同一位老师上同样的内容,也应根据班级授课对象不同调整授课思路,这也就是我在本课程中对教师与学生的理解与认识,这也是本次课程改革又一新的理念,将课程与教师整合。

对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这个阶段正处于二维平面再造思维向三维立体形体空间意识的重要转折时期。他们学习过《海底世界》一课,也亲手创造过各式海洋生物,但由于当时特定的课程限制及当时他们的思维发展意识,只局限于平面创作,可以说是只有形而没有体。再者,用的具体材料的不同,也可以带来不同的思考与创意,因此,我在本课中在完成形的基础上有意强化体的塑造意识,使其达到形与体的整合意识。

基于以上分析,我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有如下确定:

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水族世界制作的学习,达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热爱自然的情感。

2. 使学生了解海底世界。学习运用不同质地材料,创造海底景物、动植物,并予以组合。

3. 体验想怎样创作就怎样创作的快乐。在作业中体现视觉创造能力和视觉创造的自由及个性。体验只要动脑去想、动手去做,就会有新的视觉形象诞生的成功感,从而培养他们的动手创造能力及自信心。

重点:水族类(尤其是鱼类)的创造性制作。

难点:水族的布局与安排及要把握的原则(也就是要求与评价标准)。

教学准备:各类各种可以运用的材料、与本课相关的可以找到的资源。

学具准备:已装饰好背景的纸箱的各式彩纸、胶带、彩笔、绘画颜料、填充物以及相关用具(剪刀、橡皮泥等)。

基于以上分析和教学因素的确定,我的教学思路如下:

对教学的导入是:以上节课完成的海底背景图为导入点,提问学生:“只有这空空的海洋背景会使这个水族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吗?”学生回答:“不会”。故而继续提问:“那我们如何才能使它丰富起来?” 学生回答:“可以添加一些各种各样的水族生物,像鱼、螃蟹、虾……”根据学生的回答象征式地出示几件水族生物的图片(意图1、打开学生的思路,使他们能够联想到许多不同的水族生物;
2、给学生以适当的视觉化刺激,为接下来的新授阶段分析鱼的外形埋下伏笔)

在新授阶段,要完成如下教学任务:鱼的创造性制作及布局安排分两个环节来进行。第一个环节是在导入基础上,让学生先进行分析、归纳,内容包括:

1. 鱼都有什么样的外形?根据外形的不同,学生可以创造性地进行色彩搭配。

2. 如何能使平面的鱼变成立体的鱼?以及创造、设计超现实世界的水族生物(鱼类)。

学习行为:将平面鱼创造成立体鱼,鱼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
可以是现实世界的,也可以是非现实世界的。无论选择哪一种,只要肯动脑筋,同样可以出现好视觉的效果(演示),教师启发(教的行为)出示各种不同鱼类的制作模型加以介绍,拓宽思路。

第二个环节是讲授水族生物布局的方法及评价标准。问学生要想使水族世界变得更加漂亮,在摆放各种海洋生物时应注意哪几点?学生可能会答出若干点,教师予以归纳、总结,并告诉学生:大家说得都很好,但是我想告诉大家,其实不管什么样的水族生物,在摆放时,只要能够达到“疏密得当”、“前后遮挡”、“方向不同”这三点,就会使你的作品布局达到完美、和谐。在学生明确要求之后,提出评价作业的标准及奖项。(意图:使之能够明确如何才能将自己的作品设计好?好的标准是什么?如果做到了,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等等,使学生有了奋斗努力的目标和动力)

另外,在学生分组制作之前,简单地让他们看一下其他班的作品。(意图:不束缚他们的创造力,帮助他们拓宽思路)

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也参与其中。参与的原则是教师不束缚,只引导,不随意评价他们和打击积极性,只欣赏赞美他们,发现优秀作品,可以全班临时欣赏,临时让学生捧起作品,呈现各个角度以展示。(意图:使学生获得成功感,能增强自信心)

在评价阶段,让学生根据事先已经制定好的评价标准进行组内自评、互评,教师只是赞同或反提出一点建议,以公平、民主的原则进行评选。其中“最佳合作奖”是留给全体学生的。(意图:1、要使学生明白只要人人动手,个个参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创造美好的、个性化的视觉形象。2、使每位学生都有成就感,都有成功的自信心。)

教材分析:

《有趣的鞋》是综合制作、游戏的学习活动课。本课教学以游戏来营造美术学习的情境,切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有趣的鞋》一课是以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用品“鞋”为题材,通过学生参与欣赏(感知)制作(实践)展示(评价)游戏等环节,引导学牛对生活中的“美”进行体验、认识和再创造,激发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热情,提高手脑协调并用的创造能力和造型能力。

本课教材虽简单,却给教师极大的发挥空间,包括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用具的选择。重点要突出“认识鞋、制作鞋”这主要内容。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对鞋的形状、外观、实用等方面的观察和理解,让学生体会美术与生活的联系。

本课的教学活动力图在一个自由、轻松、愉快、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进行,在赏+赏,想一想,做一做,玩一玩中,使学生从视觉、触觉卜感受实用美术的作用,激发学生创作表现的欲望,积极投入到学习、制作之中,同时起到美术学习的情感教育作用。

设计理念:

在成人的眼光里,鞋与小学生好象相距甚远,其实不然,鞋的设计不仅涉及成人的领域,而且还涉及到儿童领域。新课程改革要求学习内容生活化,《有趣的鞋》一课让学生把熟悉的鞋作为创作的重点,是将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强调学生把美术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相结合。通过情境的设置,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现“以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教学思想。

(一)导入阶段

1、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设计意图:运用谜语导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2、鞋的欣赏,丰富视觉形象,注重素材积累

设计意图:教师课件展示鞋的发展演变,让学生仔细地欣赏、观察不同年代、不同款式、不同民族,不同功能的鞋。

(二)发展阶段

1、分析鞋子的组成与作品欣赏

教学意图:通过欣赏教师亲身制作的大鞋子,能更进一步地维持学生的兴趣。在欣赏教师作品的过程中学生能无形地掌握了一些制作的方法和材料的运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欣赏同龄学生不同风格的作品,点播了创新的火花,消除了创作的畏惧心理,产生了你行我也能行的学习动力。

(三)实践阶段

教学意图:师生转化角色,淡化课堂环境,以两人一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在欣赏与联想的基础上,对各种不同造型,不同材料的鞋子进行图形和色彩的分析,讨论。训练学生敏锐的造型感觉,采用大胆的表现形式,独立完成一只有趣的、用料独特的鞋子作品。

(四)作业展评:(观摩欣赏,表演购买鞋的情景)

1、推销鞋:

教学意图:将自己的作品向他人介绍,得到他们的青睐和赞赏,是孩子们的愿望,作业交流提高表达能力。

2、鞋的展示:

教学意图:创设生活情境已是美术课改实验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新课程纲要从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就是要创造一个理想的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情境,创设有新奇感,能吸引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学生的创作奠定基础,本环节还体现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注重了协作精神的培养。

3、购买鞋,并说明购买的理由

教学意图:将课常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的联系起来。为学生积累社会经验,均等级的评价,即注重教育过程的情感体验,又注重学生个体的倾向性比较,不评等级,用简单的描述性语言的形式给经适当的评定,激励学生小断努力,不断进步。

(五)课后拓展,加强学科辐射,注重学习延伸。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的。

[教学重点]

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打破美术神秘的观念,我们要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总之,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方法]

这节课采用讲授法、探讨法、展示法等与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此结合提问教学法,可以采用分目标、分层次的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不管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在适当修正和更改的同时,主要给予正面的启发引导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要简单灌输、指责。这样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都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让全体同学的水平都有提高。

学法:

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学生自己用本节课所学内容主动去分析、鉴赏、评价作品,在运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自己的主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导入。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1.你心中的巴尔扎克形象是这样的吗?

2.罗丹为什么要把雕像的手砍去?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可以互相之间讨论,得到较准确的答案,从而提高成就感。

老师总结:对这幅作品作介绍,引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二、探究新知识

(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学生活动:可自由回答问题

老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指导型的点拨,让学生把思维放宽。

老师总结: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必然受到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因素的触动后有感而发的。针对现实艺术,艺术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针对艺术问题,艺术家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艺术创作并不神秘,艺术家也是普通的劳动者,只不过他们的产品是艺术,他们使用的手段是视觉语言。

以毕加索的《牛头》为例分析艺术家的意图来自哪里。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几幅作品。

(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

在这一部分中,要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结合时代背景与地域来分析鉴赏。影响因素有:

1.现实

2.艺术

3.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情景

因为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景下,艺术家创作所针对的问题也就不同,因而其创作意图也就会大相径庭。在同一社会和文化条件下,艺术家的成长过程、成长环境、家庭、个性、知识水平也是造成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差异的原因。

老师以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西斯廷教堂天顶画》与《丛竹图》分析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其中运用讲解与展示图片结合,提问与学生主动探究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部分教学内容。

(三)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在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三大类中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要多化时间与精力分析部分作品,让学生思路清晰。同时复习部分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内容,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老师结合大量的相关作品来加深讲解,并让学生也主动参与中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1、具象艺术: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通过收集形象(国家领导人),创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毛泽东),然后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开国大典),并营造出故事的典型环境(喜庆的民族特色),使画面更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要表达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表现了中国人民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从此翻身解放的豪迈精神风貌。

色彩上借鉴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和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强调色彩的单纯与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气氛。

2、意象艺术:可以通过整体气氛的渲染来传达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如汉画像石《荆轲刺秦王》并没有刻画人物形象,而是通过荆轲的“追”、秦王的“逃”,并辅以刺进柱子的匕首,打翻的盒子和侍卫等形象,使画面传达出一种紧张、危险的氛围。意象艺术也可以通过对艺术家感觉的表现来传达创作意图。如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卢昂大教堂》,主要营造不同时刻太阳照射在教堂上独特美丽的光色氛围。

3、抽象艺术:是通过形式语言本身及构成关系来传递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分析《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用直线和曲线两种语言元素构成作品,以螺旋上升的曲线将直线连接起来,从而把人的视线引向无限的天空,表现升腾飞翔的空间效果。

(四)学生自己分析作品的创作意图

《千年土地翻了身》(董希文)。《印象日出》莫奈。《怒吼吧,中国》李桦

三、归纳总结本课三个知识点。

四、板书设计:

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课课题,然后分别展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并穿插部分美术品图片介绍。

一、 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课是山东版小学美术第五册第20课内容。属于欣赏、评述,即通过欣赏图片,评述,绘画等方法,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自由地把动画形象表现出来,体验欣赏和创作的乐趣。

这节课要面对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这一年龄儿童是想象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他们那童真、童趣、不受限制的想象会像火山一样喷涌不止。因此,结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力和艺术创造力。

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欣赏动画片,使学生发解动画片的不同类型。

2. 在欣赏各种动画片的同时,使学生发解夸张与变形,是动画片艺术表现上最主要的特征。

3. 在欣赏动画片的同时,还使学生了解动画片的制作过程。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思维、分析想象,力求创新。

教学难点:

发挥小组合作才干,创作独具特色的动画片。

教学用具准备:

媒体课件、彩纸、彩笔、橡皮泥、剪刀、胶水等,课前也可要求学生收集一些动画片的图片资料,供上课时讨论、欣赏。

二、 说教法

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及教学方式的优化原则,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便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

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促景生情,通过教师的演示引入到媒体欣赏,把学生带入到动画的世界。

2、 启发引导法:

这是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进行的,引导学生从欣赏动画形象出发,主动参与讨论,了解动画造型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临摹或创作一个动画形象。

三、 说学法。

本课以“活跃学生想象思维”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翱翔,因此,我采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学法指导。

1、 自主探究学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让学生思考“怎样创作动画形象”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了解构图的多种方法。

2、合作交流法

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目的是给学生之间提供不同的学习对象,听取不同的看法,分享彼此的经验,拓宽学生思路,达成教学目标。

四、 说教学过程

(一)、利用动画,激趣导课

1、播放动画,激发兴趣

每一个孩子都爱幻想,不受时空约束地自由遐想,可以说,幻想是孩子们最快乐的事情。孩子们是在童话故事和动画的陪伴下长大的。一段新奇、有趣的动画片,可以让学生神之以往;
一个神奇的童话故事更可以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于是,我在教学一开始,播放了学生们都熟知和喜爱的动画片段,从贴近学生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

2、引出本课课题——《迷人的动画片》。

3、讨论、交流。

一部部动作连冠、形象逼真的动画片,你知道是怎样会制成的吗?

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它有什么典型特点?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动画形象?(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动画形象)

(二)、大胆创作,点拨引导

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进行描绘,注意色彩的运用。

学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帮助解决诸如构图、色彩搭配等问题,教师适当引导突破。

(三)、展示评价,交流经验

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让学生参与

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1、自评: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仪上展示,说说自己的画面内容,觉得自己的画画的好不好?什么地方画得棒?什么地方还需要改进?

2、互评:学生之间互相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文学与艺术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创新意识。评选“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奖”等。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先整体表扬学生的创新精神;
其次,要求学生回去后把画给家人看看,并把自己变成巨人后的故事说给他们听听,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亲情沟通的情感意识。最后,收拾整理周围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上的是一节大班的美术欣赏活动《红色中的和谐》。

从本学期开始,新教材里有了多了名画欣赏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接触经典绘画作品,直接与大师作品对话,更好的促进幼儿欣赏能力的发展,孩子们对活动也很感兴趣。于是在感受名画构图、色彩、线条的同时,我又为孩子们选择了一些贴近幼儿生活的画,本次活动我们以“红色中的和谐”作为欣赏内容,《红色中的和谐》是马蒂斯成熟期的代表作。

画中描绘了一个室内的场景,其中有精心布置的桌子、衣着整洁的女佣、鲜艳的桌布和墙纸、两把椅子和一扇窗户;
通过窗户,画家还描绘了一片室外的自然景色——绿色的草地、黄色的花朵、几棵树和一所房子。作品非常符合大班幼儿思维和认知的特点,活动中试图打破幼儿的视觉习惯,让他们感受冷暖色的对比,从而通过欣赏活动丰富幼儿的创作经验和创作水平。

但对于大班第一学期的幼儿来说冷暖色的对比稍有困难,因此,我把此活动的目标制定为:

1、通过欣赏名画,感受作品中冷暖对比色和直线、曲线的动静对比,幷能尝试把冷暖对比色运用到幼儿绘画中去。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艺术表现力。

准备的材料有“课件马蒂斯的作品”、“空白的画——《家》”。课件制作巧妙、颜色鲜艳,冷暖对比强烈,一下子就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使孩子在欣赏的过程中体验了美感,提高了观察兴趣。

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教学法、提问法并按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先让幼儿看名画,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画面中所运用的冷暖对比色以及动静对比等内容。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整个过程中我始终本着“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幼儿自由欣赏、集体交流、教师小结,让幼儿理解作品的特点。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幼儿进一步理解作品冷暖色的运用,并鼓励幼儿大胆进行创作。

在本次活动中,我依据大班幼儿的特点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感知与讲述。

二、分析与解释。

三、幼儿作画。

四、结束活动。

在第一个环节感知与讲述中,我直接出示名画让幼儿观察,通过几个简单的提问让幼儿说说画里有些什么,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探索的动机,建立幼儿已有经验与新学习内容的联系。让幼儿初步与大师作品直接主动对话,他们潜在的艺术潜能被调动了。这些问题比较简单,可让幼儿自由讲述,我不做任何评价,只要孩子能说出就可以。本环节中发现孩子们还是比较积极去观察的。(上课过程中发现的积极还是不足)

在第二个环节分析与解释中,重点引导幼儿通过欣赏名画,感受作品中冷暖对比色和直线、曲线的动静对比。首先让幼儿说说看到画中很多红色的感觉,然后在再通过提问“画画的人除了用红色还用了什么颜色?”引出冷暖对比色在作品中的运用。接着让幼儿找找画中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色?在幼儿充分讲述后,我做了一下总结,帮助幼儿理清思路,使幼儿加深印象。动静对比环节中,我请幼儿通过观察,找出哪里用了直线,哪里用了曲线。然后再谈谈看直线和曲线的不同感受。

为了加深幼儿对直线和曲线动静对比的认识,我请幼儿用肢体动作来表现一下。幼儿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了。(上课过程中发现的积极还是不足)欣赏活动不能只注重对一件作品的欣赏,还必须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和运用,从而使幼儿获取丰富的知识和欣赏经验。因此,我在介绍画家的同时,又请幼儿欣赏了马蒂斯的其他作品,让幼儿进一步感受画家大量运用强烈对比色彩的风格。

第三个环节是幼儿作画,我设计的是,出示一副未涂颜色的画——《家》,并问幼儿“小朋友你自己的家漂亮吗?”以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再通过欣赏色相环,引导幼儿把对作品中冷暖色调的理解运用到自己的涂色作品中,培养幼儿的艺术表达力。从幼儿的作品来看,多数孩子颜色涂的还是很有创意的。

第四环节结束活动,我请幼儿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客人老师,既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过程中发现的积极还是不足)

活动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美版教材第6课《装饰色彩》。(板书)

下面我将从 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装饰色彩,了解装饰色彩在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应用,了解民间艺术中装饰色彩的特点和表现方法,在教学体验活动中感受装饰色彩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写实性,了解装饰画在造型手法上突出古拙、简练、夸张、变形的特点,用色方法上体现鲜艳、对比强和夸张的特点。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和《美术新课程标准》中造型与表现中的阶段目标,我确定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①、使学生理解色彩的概念和作用。②、增强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感知能力。③、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塑造学生初步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了解民间艺术中装饰色彩的特点及表现方法。

2.知道装饰色彩在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应用,学习和掌握色彩的用色方法,运用装饰色彩创作装饰画。

3.在教学活动中感受装饰色彩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装饰色彩在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应用,了解装饰画在造型手法和用色方法上的特点,运用装饰色彩创作装饰画。

教学难点:装饰画的造型突出夸张变形,色彩对比强。

二、学情分析:

⑴、说学生现有阶段的水平和能力

接下来我对学情进行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前段的学习中掌握了关于装饰画的学习方法(如装饰画的特点等)此阶段的学生对色彩具有了极强的兴趣,关注的注意力增强,能够准确地对作品进行分析并且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对于色彩的感受。

⑵、说课标确定本阶段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在美术课标中确定本阶段学生在造型与表现领域中应达到的能力是:学习和掌握装饰色彩的用色方法,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造型元素以描绘的形式,运用装饰色彩创作生活中的装饰画。

三、说教与学的方法

1、教学分析: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明确 “学生为本”的教育设计理念,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通过一个简单的生活图片对比、大量的装饰色彩图片的欣赏,激发了大家的兴趣,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脑中对本课时所学的内容有一个完整的感性认识;接着我再利用讲述法导入正题,引出装饰色彩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观察、运用。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以增加学生的理性认识,突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

2、学法分析:

遵循“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做到学与练紧密结合。让学生先认真观察、总结,再操作,将观察——发现——交流——归纳等学习方法融合到创作的要点和难点。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各环节时间安排:

本课我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图片引入导新课(2-3分钟)

(二)讲授新课 (10-12分钟)

(三)完成作业(20分钟)

(四)评价(3分钟)

(五)课后拓展(1-2分钟)

(一)课堂导入:装饰画中的牛与自然界中的牛对比。(展示)

引出本课课题:装饰色彩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有贴近生活化的图片对比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为下一步的讲授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课

1.学习装饰色彩。

结合民间装饰画作品讲授装饰色彩找出其特点:色泽鲜明、艳丽、明快、简单。(板书),引出装饰色彩的含义。

设计意图:虽然面对的是心理日趋成熟的高年级学生,但是不能忽略了任何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环节,就兴趣而言单纯的讲授含义并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抓住学生的兴趣来初步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2.分析装饰色彩的运用方法

利用收集的民间装饰画作品,组织学生交流。

教师的有效提问和学生交流活动来完成怎样运用装饰色彩来体现夸张变形的装饰画。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环节之一。我在这一节课中将探究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通过提出——观察——发现——交流——归纳等学习方法来攻克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3.介绍装饰色彩在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运用。

观看教学。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个环节可以使学生有效地了解装饰色彩在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运用,将书本中美术带到了学生们的身边,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实际。

使学生们了解民间装饰色彩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4.教师演示

(1)展示并分析学生的优秀作品。

(2)教师示范作品。

设计意图:在美术教学中,示范与演示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发,通过教师的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书本与实践的联系,更好的理解用色和用线有效地解决绘画中可能会出现的困难。

5.布置作业要求。()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制定。

(三)、完成作业,教师进行辅导。在辅导过程中体现分层、分类辅导,注意培养学生个性作品,体现学生差异。

(四)、评价

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与评价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和评价。

在评价中以学生的客观表现为主要依据,突出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过程中加强评价的互动与反馈,重过程、轻结论。

(五)、课后拓展

请学生去寻找生活中的装饰色彩。

设计意图:让生活走进美术,让美术表现生活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去找寻生活中的装饰就可以将美术知识与生活有效结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一册第9课——《谁画的鱼最大》(课件)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鱼儿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孩子们对鱼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个课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儿童的世界里鱼儿是他们熟悉和喜欢表现的对象,通过看一看动画片、做一做游戏、动一动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尝试用彩色笔、彩色纸、等多种材料制作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鱼儿。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与众不同的鱼儿造型,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本课内容可以非常自然地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达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所需课时一课时。

2、教学目标:

思想目标:训练学生敢于充满画面大胆作画的习惯,认识鱼的形状和特点,了解自然界的鱼与美术作品所表现的鱼的异同,初步了解艺术源于生活。

知识目标: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能大胆作画、充满画面,画一条大鱼。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运用所学的知识,画一条漂亮的充满画面的大鱼。

教学难点:自然界是的鱼与美术作品中的鱼有什么区别,如何突出特征把鱼画大。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鱼的图片作品、画纸、笔、小海星贴纸、作品展板等。

学生:油画棒、勾线笔、水彩笔等。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而《谁画的鱼最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并让他们时时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教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
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猜谜引入,激发兴趣

1、师:今天有一位神秘的朋友要到我们班做客,它要我们先猜一个谜语,猜出来了才和我们见面,小朋友们想不想来试一试?

五颜六色穿花衣,鳞光闪闪真美丽;

祖祖辈辈不离水, 整天摇头又摆尾。

2、师表扬猜出的孩子:“你真聪明!”。

送给你一颗“海底之星”,激发孩子的参与热情。

师:茫茫的海洋,居住着各种各样的鱼儿。大家快来看一看!(课件出示一幅海底各种鱼儿在水藻间游来游去的情景,可配以海浪声)咦!是谁向我们游过来了?师出示小丑鱼实物。

教师小结,比如说:大家说的非常好,鱼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大海是它美丽的家,让我们每个人都来保护鱼类,爱护这个美丽的家园。

师:小丑鱼妮妮今天来我们班有一项特殊的任务,原来妮妮现在是海洋形象公司的宣传员,她听说小朋友非常善于观察、画画的特别好,就想请大家帮她一个忙:找一找海洋里最大最美的鱼,妮妮的公司想请她来做海洋的代言人,你们愿意帮她这个忙吗?学生应答

【评析】引出动物做代言人这样的导入来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营造了一个和谐又充满互动的良好学习环境和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有声有色,富有童趣。

二、欣赏:美丽的海洋世界

1、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小丑鱼妮妮一起到美丽的海洋世界去做一次奇妙的旅行吧。要求:大家看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放课件:欣赏“海底世界”录像)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生:看到了瑶鱼,清洁鱼、石斑鱼、蝴蝶鱼……

师:你还知道哪些鱼?学生应答

【评析】欢快的音乐,美丽的图片将学生带进了一个神奇的海底世界,使学生自然的进入课堂的学习氛围。在设计的情境中,经过小丑鱼的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着海底世界的美、鱼儿的美,之后老师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鱼儿来通过自己形象的展示参加竞选,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的情境中,学生就乐于尝试,在不知不觉中愿意去学习美术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2、师:鱼之所以能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玩,就因为它有着特殊的身体结构,下面就让我们认识一下吧。

(1)提问:鱼的身体有哪几个部分组成?学生说,教师利用小丑鱼讲解鱼身体各部位的特点。(鱼=鱼身+鱼鰭+鱼嘴+鱼眼+鱼鳞)

(2)师:是不是所有的鱼都跟小丑鱼长得一样呢?你还知道哪些形状的鱼?

生自由说,拓展认识。直接课件演示“不同形状的鱼”

三、比较:认识大小

1、师:鱼的形状真是千奇百怪啊!看,妮妮已经先挑中了两条她认为最美的鱼,还给她画了两张像,看看他们有什么不同?(学生:一大一小)好,这两条鱼放在一样大的纸上,我们仔细比较,哪条鱼放在画面上更合适?更好看?(出示作品)生分析。结果:充满画面的大鱼好看。

【评析】教师用这样互动、充满探究性的语言,用贴近儿童心理特点的语言进行教学,通过对感受色彩、体验形态等教学活动,诱导学生进入有效的学习状态。利用一年级小学生天真活泼的天性,鼓舞他们通过自我发现掌握教材中简单、直接的知识。这样设计不但摆脱了传统的教师教的模式,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会了学习,并觉得学习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你也能用笔画出自己喜欢的鱼的外形吗?和妮妮比一比谁画的鱼才是最大,好吗?

3、出示课题

4、学生画出大鱼,然后集体找出画的最大的鱼。(师进行表扬)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大小,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作画时敢于充满画面并画大。

5、小丑鱼妮妮说:我们挑选海洋形象代言人,看光长的个大还不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漂亮。刚才看了那么多的鱼儿,色彩斑斓我们都挑花眼了,那就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些“多姿多彩的鱼”吧。(课件出示)(课件出示一些海洋鱼,尤其是一些花纹各异,色彩鲜艳的热带鱼,让学生欣赏。)

可加旁白讲解如:瞧,我的圆点花纹吧,简单大方。我身上的花纹像不像斑马身上的花纹,够帅吧!(用点、线、块加深直观的印象和理解)。

四、欣赏艺术作品

1、师:让我们看看农民画家眼中最美的鱼吧?

(出示艺术作品《戏鱼》,让学生比较二者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学生欣赏讨论。师: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

3、引导学生说出鱼的“变、加、色”三方面的变化。(点、线、面的添加)

找画中的秘密,农民画家是如何把鱼画大的?你们知道吗?(生说一说)

4、教师总结:农民画家真是太有创造性了,他把鱼变得更美了。〈课件演示:将鱼变小再复原〉

我们要学习农民画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画出与众不同的画。

[评析]自然界的鱼与艺术作品中的鱼进行多次对比,初步了解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并由此获得了丰富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表现活动的多样性,身心得到舒展,情感得到了释放。

五、欣赏学生及教师优秀作品,启发学生创作思维

1、课件欣赏范例中的鱼(装饰纹样简单带过)

六、作业要求:

今天请同学们画出你心目中最大、最漂亮的鱼,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来帮助小丑鱼妮妮完成她的使命,一起来加油!

【评析】教师的引导、鼓舞,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通过学生大胆的、有创意的想象。不难看出学生的潜在能力是很宽泛的。只要我们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方法,善于发现、善于引导、善于鼓舞学生,学生的潜能就将得到充分的发挥。

七、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背景音乐《潜海姑娘》)

【评析】提出要求,可以使学生有的放失,明确目标。教师的巡回指导,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配以欢快、愉悦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也拉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跟好的促进了学生的表现热情。

八、展评

将画贴到前面的海底世界展板上评讲。先请小朋友评,师再总评,最好的送海底之星。

【评析】学生带上已画好的画参加竞选,学生和教师对鱼儿的形象加以讲评。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学生幼稚、天真的作品,使课堂变得轻松而活跃。无论是教师的评价,还是同学对自己及自己对自己的点评,都使学生轻松的接受并使其在赞美和鼓励声中得到了成功的。教师对学生鼓励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默许的点头,都使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器重,关切和敬佩,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整个课堂教学气氛就像春天的细雨,冬日的暖阳,和谐而愉悦。

九、延伸

回去以后我们还可以用剪纸、橡皮泥等制作鱼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

说教材

《蔬果总动员》本课是根据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科书第8册第11课《蔬果造型》一课拓展而来,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内容。正如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本课的教学中,教师把欣赏、表现的对象定位在蔬果的组合造型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美”——感受蔬果形状和颜色之美;
“表现美”——运用美术语言来表现蔬果的美,提高学生造型表现能力;
“运用美”——了解蔬果图案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美术与人类生活的联系。整堂课的设计就是“感受美——表现美——运用美”的过程。在这里,美术活动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生活学习,它根植于生活,表现于生活,赞美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给生活以导向和启迪。鉴于此,我进行了整堂课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通过观察,了解蔬果变化多样的形状和鲜艳多彩的色泽。

2、技能性目标:利用蔬果固有的色彩和造型,学习夸张装饰的方法,运用削、剪、拼、插等方法,设计制作出情趣盎然的蔬果造型。

3、情感性目标:体验蔬果造型的乐趣,培养学生养成联想的好习惯,并善于发现并表现生活中的美。

2、教学重点:通过欣赏、感受蔬果造型的美感。并能用多种制作方法来创作造型新颖,富有趣味性的蔬果立体造型。

3、难点:用蔬果创造出有创意的立体作品。

4、教学准备:

教师:布置场景、水果拼盘、百宝箱、课件、实物展示台、蔬果、水果刀、菜板、牙签、盘子。

学生:蔬果、手工材料。

5、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观察分析法、直观教学法

二、说教法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接受能力,针对和利用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创设了摸百宝箱的情景、观察欣赏、思考讨论、延伸比较等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

三、说学法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形象是切入点,是关键,这节课我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讨论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疑点难点师生一起研究解决。从而让学生逐步走进作品,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老师这有一个百宝箱,谁来摸一摸,猜猜里面藏着什么宝贝?

2.你摸到的是什么?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看,说说你是怎么猜到的。

3、师:出示ppt水中各类水果的图片。

提问:a、你最喜欢哪样蔬菜和水果,为什么?

b、多吃蔬菜水果的好处有哪些?

教师总结:蔬菜为人体提供各种维生素,矿物质,有利促进消化,使我们更加的健康。

4、师:那么你们知道蔬果除了可以食用以外,还可以做什么用呢?

师:其实我们平时吃的蔬果还可以做成很多可爱的造型。

二、深入感知,巧妙联想。

1、师:

1)这个造型是哪几种蔬果做成的?

2)这个蔬果造型运用了哪些方法,巧妙之处在哪里?

2、师: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做呢?

3、师:再动手制作前,老师要先考考你们:用蔬果做一件艺术品,想一想都需要哪些步骤呢?

师:课件出示(构思、选材、制作、装饰)

1)构思:奇特新颖,富有趣味

2)选材:主题联系蔬果的造型

3)制作:切、刻、雕、挖、贴、组合、插接等

4)装饰:手工制作材料

4、想像思考:组长领蔬果材料,你准备用蔬果设计什么形象?

采用什么制作方法?

三、尝试表现,探究方法。

1、教师以章鱼为主题,在黑板上画章鱼,再以香蕉为原型,问:你觉得这根香蕉怎么设计制作成章鱼?

2、边示范边讲解,引出削、剪、刻、拼接等方法。

3、小结:可以根据自己想要表现的内容,寻找合适的蔬果,也可以根据现有的蔬果,通过想象进行加工创造。

四、小组合作,课堂探究

第六届蔬果艺术节现场大赛,作品要求:

1、通过刻、切、拼接等方法,制作出2~5个蔬果造型作品。注意用刀安全。

2、由组内推荐出的那位蔬果男孩(女孩),向大家介绍本组作品(主题、表现方式、亮点等),最后评出最具创意大奖。

课堂练习,小组合作

1.小组分工合作,用各种蔬果制作雕塑作品。

2.学生随意参观,交流。

五、作品展示,多种评价结合

1、学生自评、互评。

2、教师评价穿插其中。

六、小结

这些看似平常的蔬果切面,被我们同学画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正如罗丹 所说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蔬果总动员

制作方法:切、刻、雕、挖

蔬果特征:形态、色彩、质感

制作步骤:构想、选材、制作、装饰

一、明确内容,说教材

【课题】《贺卡制作》

【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设计应用第六课《贺卡制作》,通过设计制作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指导学生学会立体贺卡的制作方法,让学生体验“学”和“用”的直接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设计意识,感受美术学科的实用性,用凝聚着自己的一片深情厚谊贺卡,送出自己的祝福。

【教学目的】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制作立体贺卡,掌握立体贺卡的制作步骤和方法,了解不同种类贺卡的含义和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收集手头的材料,设计制作立体贺卡,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及设计制作、造型表现等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交流评价,让学生增强自信心并充分发挥想象力,制作有自己特色的贺卡,体验成功的快乐。

4、创新目标:通过让学生动手来设计、制作贺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立体贺卡的制作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制作形式新颖、构思巧妙的立体贺卡。

二、形式多样,说教学方法

小学四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活跃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模仿能力,但他们还多以感性表象来掌握概念,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绝大部分都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兴趣爱好仍然是学习最好的动力。这一阶段的学生在性格上表现得好奇、大胆,追求自己的个性,比较喜欢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主观意识较强。综上所述,根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主为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本节课主要采用“看、想、做、说、改”等教学形式以及任务驱动法、讲述法、指导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勇于发现创新的思维习惯。

三、自主探究,说过程

1、激趣引入,实施任务。

这个环节,注重制作兴趣的激发,以谈话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任务驱动的实施。

以谈话的形式来引入本课的内容,让学生认识贺卡及贺卡的作用。在激发兴趣后,继续深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贺卡的组成要素,从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2、引导铺设,独立探索。

这个环节,注重制作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明白制作的方法及相关的步骤。

根据学生形象思维仍是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思维方式这一特点,教师在页面设置、图画使用和插入、插入艺术字等方面进行示范操作,并明确制作的要求(如:讲究贺词的针对性、版面设计、洋溢着自己的情感,注意布局等),使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美术学科相整合。让学生自行探究贺卡制作的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注重对学生主体探究的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现代教学家叶圣陶先生把“教授法”变为“教学法”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根据这一方法在布置任务时,突出以“学生设计”、“学生做”为本,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其自由发挥,给他们插上想象、自由的翅膀,在此基础上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师生之间互动学习。

3、激励评价,合作探究。

激励性的评价贯穿于整节课,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拓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评价,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的同时,又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合作者。

评价表使学生和老师进行评价时有“理”可循。让学生互相提出对贺卡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让学生们进行相互指导,相互修改,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得到学习、提高。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探究的能力。为了使学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最后,引出送出贺卡,将自己的爱心送给自己感谢的人,让学生们感受到一份成就感,成为幸福传递的使者,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努力创新。

4、精心设计,拓展思维。

在作业的练习上,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是创造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相结合。如:让学生写一写制作贺卡的感受、让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一下制作贺卡时得到了些什么新知,还可以将你的贺卡送给你想送的人,然后写一写感受。

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的空间,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学生努力创新,以达到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的目的。

【板书设计】本课采用突出“贺卡”形式的板书,贺卡式的标题以直观为主,起到引领和点题的作用。照顾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板书设计比较简单,卡贺内容的板书没有按照贺卡的格式套上去,其原因是不想学生受到板书设计的影响设计贺卡,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绿洲》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湘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课。本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并结合作品欣赏的综合课。主要是利用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表现技法,结合体现环保意识的招贴画艺术构思对应展开教学活动,把教学与环保主题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向中外不同类型的优秀艺术作品的学习与借鉴,学生应当学习掌握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初步认识并体验新奇视觉形象产生的特殊艺术效果,积极拓展个体的异构思维及其艺术视野。教学中有意图地结合环保主题,可以引发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与发展的积极关注及思考。

(2)教材理解:本课预计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现在我主要说的是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欣赏、评述、比较,通过此活动首先让学生找出超现实主义绘画与现实主义绘画的共异性,然后得出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基本艺术特征,最后初步尝试用超现实主义绘画(时空重组)的表现手法来重新拼贴一幅环保主题作品。

(3)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欣赏作品,初步感受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给人们带来的新奇视觉效果。

2、通过对比作品(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与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总结出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的基本艺术特征,并初步尝试运用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表现技法(时空重组)来拼贴一幅作品。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欣赏作品,共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2、学生在参与赏析作品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并在此过程中掌握表现的方法与技能。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更加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加强学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思考,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欲望。

(4)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我认为初中美术的教学应该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及审美观念。我中学的学生对美术的理解较肤浅,对超现实主义绘画缺乏了解,理解起来有一点难度。所以为了更好地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欣赏和讨论超现实主义绘画与现实主义绘画的表现技法及艺术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力和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目的。

2、教学难点:因为七年级学生对于现实主义作品认识较多,而对新奇视觉形象的绘画方式较难掌握,所以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学习掌握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表现技法,基本会用这种方法。

二、说学情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乡镇中学,任教七年级的美术。七年级班上的男女生分布不均匀,学生美术知识方面差异较大,对美术的认识比较肤浅,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较缺乏,但对美术课很感兴趣。我认为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些“造型·表现”的技能、技巧,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这堂课主要是对作品的原型进行艺术的再现,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学生知识、能力的增长和情感态度的培养,都是在学习活动的参与和探究中实现的。

三、说教法学法

整堂课我以提问题为主,展示作品,学生欣赏,不断的设问,通过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用学生的回答来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这幅画有什么特点?表达了画家什么样的情感?谁能帮老师回答这个问题呢?主要运用师生互动型教学方法,借助师生对话,共同思考,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具体方法涉及到观察法、讨论法、发现法,这样就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到知识。

在作业呈现方式、技巧方面,学生在理解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基本的方法后,动手对绘画作品的原型进行再创造,绘画形式可以多样化,甚至可以直接运用图形剪贴、组拼等方法。

四、说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第一个环节是新课的导入部分,作为导入部分,我以提问为主,提了三个问题:1、每年的三月十二号是我国的植树节,那植树的目的是什么呢?2、绿色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心情呢?3、那么绿色又有什么寓意?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引导学生关注到了绿色,因为看到绿色我们似乎就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生命。由此可见,绿色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既然如此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学生回答:环保!)这样课堂的开头不仅引出了“绿色”这一主题,更重要的是为了将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环保,关注生活环境引入。

(二)观赏图片:

接下来第二个环节是观赏图片资料,我将出示两组图片,一组是九寨沟优美的绿色生态图片,另一组是被破坏被污染的图片。(目的:使学生在对比后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差,并让学生谈观后的感受,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接着老师可以再举例引导)最后向学生提问:你心目中的绿洲是什么样的?你会画成什么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创作思路。(这样的问题设计是为了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带着这个情怀进入下一个环节—思考与讨论。

(三)思考与讨论:

首先展示教材中的作品《绿洲》,让学生自读教材中的“前言”,并思考画家马格里特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画家他怎样不同寻常?画家表达了什么样的真实的丰富情感?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欣赏《绿洲》这一幅油画作品,感受超现实主义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新奇的视觉效果,将知识与技能目标体现出来。

(四)作品欣赏:

在与学生互动欣赏评述完《绿洲》后,同时展示作品《绿洲》与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也是我的第四个环节—作品欣赏,对比这两幅作品,师生共同欣赏分析超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共异性,在此过程中能达到过程和方法目标中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我总结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最关键的一点是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必须通过发现然后得到结论或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不用直接呈现知识要点就能体现了本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即重点、难点)。这样操作的优越性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增强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我们可以作一个课堂小结,总结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基本特征。

(五)活动开展:

第五个环节是活动开展:重新拼贴作品。这个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先展示教材中的广告海报作品让学生欣赏并阅读相关内容,想想这些画家是怎样表达他们的丰富的情感的?他们的绘画思维又是如何形成的?以上内容结束后再出示一幅环保主题作品,让学生运用超现实主义绘画表现技法(时空重组)进行再创作,这个环节可以了解学生是否已学习掌握了超现实主义绘画的表现技法,在绘画过程中注意用学生中好的想法去启发其他学生。

(六)课堂小结:

第六个环节是课堂小结—学生作品评价。我采用师生互评,我选了几幅比较有创意的学生作品,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最欣赏的地方或不足之处,我再补充评价,对学生的创作作品用欣赏的眼光对待,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劳动。

五、教学评价

在这课中我紧紧抓住与社会生活环境相关的资料,讲解有关新奇视觉形象的知识,让学生在惊奇与愉快的学习生活中不仅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还受到了一次别开生面的环保教育。对学生作品予以肯定评价,采用开放评价,目的是让学生不断尝到美术学习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让学生多一点成就感,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重点:

培养学生送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理由:审美应是一种主动地行为,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有具备了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会看和主动。)

(三)难点

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

(理由:由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的制约,对新概念的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

(四)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学习美术鉴赏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说明什么是美术鉴赏,第三部分为美术作品的分门别类,第四部分是美术鉴赏的意义。

二、教法:

本课涉及的新知识主要以基本概念为主,所以我采用了讲授法、对于相关的作品采用演示法。

三、学法:

记录、观察、理解、记忆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我们面对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时,如何来辨别作品的好坏,如何认识和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方法,作品的意义,对作品的价值的判断以及会从内心产生喜欢或厌恶等的情绪反应。所有这些疑问的产生,都涉及到了美术的鉴赏问题。

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标签:美术说课稿,美术说课教案,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张萱的《捣练图》米勒的《拾穗》达利的《内战的预感》康定斯基的《即兴之31》

提出问题:A、你喜欢哪幅或者哪几幅作品,为什么?

B以上有你感到厌恶或不解的作品吗?为什么?

C你能说说其中有关作品的表现有哪些独到之处吗?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展示的作品,踊跃的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大家对美术作品的这些疑问或者观点,都涉及到了美术鉴赏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作品是怎样分类的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是什么?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理由:通过作品展示,让学生在看画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而然的引出美术鉴赏的概念,比单纯由老师来讲述要直观和具有乐趣。)

2、什么是美术鉴赏?

基本内容:先从对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审美认知中,说明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后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以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来介绍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及其对象、过程、目的和本质特征等。

通过对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三幅国画的欣赏以及对各自相关知识的查证,得出他们的内涵是不同的。所以美术鉴赏是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综合的审美活动。

美术作品的直观和相关知识是美术鉴赏的基础,这就要求鉴赏者必须首先具备美术的基本知识,识别美术的基本类型和一般表现方法,然后才能进行实质的鉴赏活动。

那么美术作品有哪些类型呢?这就涉及到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问题。

教师活动:(1)、分别展示天安门的图片、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

(2)、提出问题:A、看到天安门我们联想到什么?(提示:造型的、历史的、情感的)

B、《捣练图》和《拾穗者》两幅作品有什么区别?(提示:画种、服装、国家、贫富、)

C、《奔马》《太白行吟图》《根扎南国》都是中国画吗?

(3)、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有关理论和观点。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探究问题,回答提问。

(设计理由:1、在欣赏图片中,逐步训练学生区分不同美术形式的能力,2、培养学生勤劳善良的美好情感)

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标签:美术说课稿,美术说课教案,

3、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

总体而言,美术作品都被归为空间艺术的范畴,在这下面,美术根据其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按照其材料、功能、题材和内容等分别作更细致的划分。

依照美术作品在形式语言上的不同特征划分出了以写实性客观再现为主的“具象艺术”。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幼儿园的美术活动是为了让幼儿具备初步的审美意识,挖掘和发挥幼儿的创造能力。大班的幼儿已积累了较多的美术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我选择了各种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欣赏作品来拓宽幼儿的创造思路,提高幼儿的欣赏能力。在这次活动中我以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对象,旨在让幼儿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

传统艺术是美术欣赏中十分重要的内容,我们可以用传统艺术鲜明、独特的作品风格来拓展幼儿创作思路,达到欣赏、表现美的目的。同时也能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中华艺术宝库中的各种奇葩,懂得欣赏、热爱我们的民族艺术。脸谱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的瑰宝,它浓烈的色彩,鲜明的艺术风格很容易吸引幼儿,因为这样的内容正符合了幼儿对色彩敏感的心理特点。同时,脸谱中优美流畅的线条,让幼儿绘画的笔触变得灵活,扩大、夸张表现的五官满足了幼儿喜欢表现新奇的思维。除此以外,脸谱中明显的对称装饰,对幼儿创作思路中的逻辑性作了进一步的要求。将脸谱进行装饰能够从脸谱的选色中逐步让幼儿感受主色与配色的映衬效果,为幼儿在今后作画中有选择地安排色彩表现主题情感作了一个铺垫。因此,活动设计《五彩脸谱》是一个较综合性的活动,它将美术目标中对色彩、线条、装饰等多个要求较自然的揉进一个内容中,使幼儿通过一个主题内容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2、目标定位:

新《纲要》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的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觉和体验。”因此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我指出了以下目标:

(1)、在欣赏活动中,引导幼儿感受脸谱艺术的美,激发创作兴趣。

(2)、尝试用线条、色彩对称的方法夸大表现脸谱特征。

(3)、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愿望大胆创作,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力、想象力和创作力。

3、活动重点、难点:

(1)幼儿对对称图案特点的感知与理解。

(2)指导幼儿以鼻子为中心,左右画上对称的线条、图案或色彩。

(3)探索脸谱配色的有效方法。

4、活动准备:

(1)家长工作:跟幼儿一起欣赏京剧演唱的VCD或录音,如:《京剧联唱》,收集脸谱工艺品、挂饰等。

(2)资料收集:收集与中国戏曲相关的资料,京剧文化素材的整理。

(3)环境创设:在教室里布置各种京剧脸谱的画面,小图片、挂饰供幼儿欣赏,加深幼儿对京剧的认识。

(4)物质准备:提供多种形象的京剧脸谱、面具供幼儿欣赏制作。

(5)心理准备:体验京剧脸谱艺术美,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说教育对象:

大班幼儿曾经接触过多种形式的美术活动,如:人物画《我的自画像》、《我的好伙伴》、折剪画《鱼的一家》、《美丽的大公鸡》、拓印画《秋天的水果》、《树叶宝贝》等,但对于对称图案画涉及较浅,最近在开展的《中国娃》主题活动中,我们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感受我国的国粹——京剧,其中京剧脸谱浓烈的色彩,鲜明的艺术风格引起了幼儿的关注,因此,我们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兴趣需求,展开了以下一系列的活动。

三、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本次活动采用的教法有:

1、操作法:它是幼儿建构活动的基本方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本次活动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在引起兴趣后操作,主要是对京剧脸谱的轮廓描绘,幼儿在此活动中能够对京剧脸谱有更感性的认识。第二次操作是对京剧脸谱的构线画,了解脸谱的部分对称特点。

2、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或教具展示给孩子看,让他们有直接的感受。本次活动中的演示法是通过观看京剧花旦的表演录像与图片,让幼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下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并真实的感受这一国粹艺术。

3、情境教学法:在活动中适时的加入幼儿表演的过程,幼儿充分的欣赏艺术给人带来的快乐,教师对幼儿赏识的激励,使幼儿对此活动有了更快乐的体验,活动《京剧花旦戏》让幼儿在欣赏自己作品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

4、互动法:让每个幼儿都动起手来,有师幼儿互动、幼儿之间的互动、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说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幼儿能主动积极的参与探索活动,选择方法很重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幼儿年龄特点,我在学法指导时紧紧围绕活动目标,创造适宜的条件,让幼儿在认知能力、动手能力上得到了提高。主要运用方法有:

1、观察法:通过对京剧演出录像及脸谱图片的观察,提高了幼儿对事物的分析能、想象思维的发展。

2、操作法:让幼儿通过构线画了解京剧脸谱的轮廓描绘过程及脸谱的对称特点。

3、展示法:让幼儿在展示自己的作品过程中真正体验京剧艺术给人带来的快乐。使幼儿在表现、交流中分享探索绘画的过程和结果。

五、说活动程序

(一)观察讨论导入:

你们知道以前的脸谱可以分几种?(4种)哪4种?(黑脸、白脸、红脸、蓝脸)脸谱是一种神奇的化妆,你们知道脸谱是什么时候化的妆?(唱京剧的时候)讨论:

1、脸谱非常的漂亮,一些大画家把它做成艺术品挂在家里,所以现在的脸谱有非常多的颜色。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你们根据它的颜色给脸谱取个名字。

2、教师逐一出示红脸、蓝脸、绿脸、黄脸。脸谱是一种化在脸上的妆,我们来找一找脸谱与脸哪些地方是一样的。(左右对称,都有眼睛、嘴巴、鼻子、眉毛)哪些地方不一样(颜色不一样,脸分成几个块面,五官有了变化)。(引导幼儿讨论颜色如何变,五官有些什么变化,脸上的块面是如何分的,为什么要这样分?)

(二)联想创作

今天我们一起来当艺术家,设计一张漂亮的脸谱。提示:

1、心里先想好,今天你要画一张什么颜色的脸。

2、化妆的时候要仔仔细细,千万要把脸画得两边对称。

3、脸谱上还有许多弯弯的线,什么地方要涂眼影,什么地方要涂胭脂要告诉大家。

4、你的五官变了没有,变成了什么?(相互欣赏幼儿作品,促进生生互动)

5、颜色要有深有浅,找一找谁是大艺术家。

(三)引导评价

教师随机抽取幼儿作品,请幼儿介绍你画的是什么脸,请其他幼儿说说同不同意,为什么同意,为什么不同意?(从主要颜色上进行讲评)

(四)活动延伸

1、组织幼儿运用设计的各种京剧脸谱进行戏曲表演,体验中国戏曲艺术给人带来的快乐。

2、举行京剧脸谱化妆会。

一、说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在儿童的世界里怪兽是他们比较喜欢表现的对象,通过动画片、想一想、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尝试用彩色笔等多种材料绘制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怪兽;
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与众不同的怪兽造型,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2、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怪兽》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本节课前面安排了《面具》、《机器人》、《民间面塑》等课,已经让学生接触到了用颜料彩笔等工具进行绘画,用彩泥、彩纸等手工材料来表现画面,而《怪兽》这节课是在此基础用彩笔绘画来表现画面,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欣赏中感受美、体验美;
在实践操作中表现美、创造美。

说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怪兽的分析,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它的艺术特点。

说教学难点:怪兽的设计和表现。

说教学准备:有关怪兽的资料,彩纸,教师范画、作品。

二、说本课的指导思想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

三、说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现在的孩子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
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而《怪兽》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四、说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多种不同的怪兽,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它的艺术特点,能用多种材料表现出特点突出的怪兽;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合作学习和综合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五、说教学法分析

1、观察范作激发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激发创作潜能。

六、说教学过程

1、出示几种动物图片:鹿、马、鱼、鳄鱼、蛇、老鹰等,着重观察它们的一个重要部位,最后出示龙的图片。并提问:
①、这是什么?

②、它是由谁创造出来的?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吗?

龙是我们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所以中国人也称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

2、想一想,龙本来不存在,劳动人民是怎样创造出它的样子来的?

(把许多动物身上的特点集合在一起。)

3、找一找,龙身上有哪些动物的特点? 讨论后得出结论:(结合图片进行对比)

龙的角是鹿的角;

龙的嘴巴是鳄鱼的嘴巴;

龙的身体是蛇的身体;

龙的爪子是老鹰的爪子;

龙的鳞片是鱼的鳞片。

4 、下面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到怪兽世界里去参观一下{怪兽欣赏}:中国古代的怪兽、外国的怪兽、卡通里的怪兽。

5、学生作品欣赏。这些作品如何表现了怪兽的形象?如何巧用材料的?用了哪些制作方法?

6、学生思考,“你想怎样表现你心目中的怪兽?”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的语言交流为绘画打下基础。

7、学生作画,教师巡视辅导。

8、评价。

七、说课堂评价

1、展示学生作品,分享创作快乐

师生共同欣赏黑板上学生创作的怪兽,先让学生互评自评你觉得哪个怪兽最吸引你?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品评:色彩的搭配是否合适、形状的变化是否生动。然后师生互评,教师肯定学生的评价,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不理想的作品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心灵对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任何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八、说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作品中表现了很多怪兽,实际上这些怪兽并不存在,它只是我们幻想神话中的“灵物”,虽不足为信,但它却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我们都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今天你们让老师也看到了你们的智慧。你们都是好样的。

一、教材分析:

《向日葵》是法国伟大的画家凡高的作品。在这幅作品中,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在《向日葵》这幅作品中,值得幼儿欣赏和学习的是:画面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然而对于城市的大班幼儿来说,孩子缺乏对“向日葵”这种植物的真实的感知,孩子不知道向日葵这种植物的外形、色彩、特征以及它的象征。而这些恰恰正是欣赏《向日葵》这幅作品的经验基础。新《纲要》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基础,建立在生活之上。”缺乏生活经验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是空洞乏味的,美术欣赏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在欣赏“向日葵”这幅作品之前,我认为幼儿应该丰富的经验可以包括:色彩、线条、构图等美术欣赏要素方面的经验,这一点大班幼儿已逐步积累;
另外教师要帮助幼儿认识“向日葵”这种植物,帮助幼儿建构有关向日葵的知识经验。那么我相信在幼儿拥有了如此丰厚的经验之后,他们的欣赏活动会更加生动独特。

观察认识:向日葵

欣赏凡高的其他作品

基于两种经验的积累,我们可以围绕“向日葵”的欣赏活动构建这样一个主题:

美术欣赏活动:向日葵

实地参观:向日葵园地

认识凡高

生活经验

美术经验

种植向日葵

这个主题中包括:实地参观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实地实物的参观、认识,建立对向日葵的初步感受和认识。然后认识向日葵的色彩、外形、特征及作用和象征意义,帮助幼儿建立对向日葵的完整认识。还有一个种植

活动帮助幼儿了解种植的要素,这样幼儿就建立了足够的生活经验。另外教师还通过欣赏凡高其他作品的活动帮助幼儿认识凡高,了解凡高的作画特点、了解凡高的一生,幼儿有关的美术经验也随之形成。

二、设计理念:

1、教学活动注重经验的构建和积累。幼儿的学习活动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美术欣赏教学也不例外。在欣赏活动之前教师注重幼儿有关美术经验的积累,如,欣赏凡高的其他作品,帮助幼儿了解凡高绘画的特色及笔触。同时教师还发现幼儿有关“向日葵”的生活经验不足,注重幼儿生活经验的补充,使幼儿在活动中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为更好的欣赏作品做好铺垫。

2、欣赏活动紧扣美术欣赏要素。在《向日葵》这幅作品中,值得幼儿欣赏和学习的是:画面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以及作品的构图。在教学中引导幼儿从最突出色彩入手,欣赏感受色彩的亮丽、同色系的组合及对比色的运用恰到好处。同时引导幼儿感受大胆夸张的线条带给我们的富有灵动和生命的感觉。

3、欣赏活动中尊重幼儿的感觉,鼓励幼儿大胆表述。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的艺术是儿童生命本能的自然突现。因此在欣赏中教师和幼儿的对话是平等的,尊重幼儿对作品的感觉和表述,而不是以自己的权威压制幼儿。

4、注重多种欣赏方法的运用:对话法是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教是除了鼓励幼儿大胆与作品、教师、同伴之间互相对话,表述对作品的理解,同时运用对比的方法,感受实物、图片和绘画作品的不同,教师还运用幻灯片的放映给幼儿一个完整美丽的感受,同时欣赏感受到更多的“向日葵” 作品。

5、欣赏活动注重幼儿情感的激发,画面中,鲜艳亮丽的黄色和橙色以及大胆夸张扭曲的线条充分流露出创作者强烈和炙热的感情、流露出对向日葵的热爱。教师从色彩、线条等入手,运用对话、对比等方法引导幼儿感受作品表达出的情感,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凡高的作品“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2、鼓励幼儿大胆欣赏与评价,发展幼儿对艺术作品的解释和评判能力。

目标重点:欣赏作品“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目标难点:了解画面中的情感是可以通过形象、色彩、笔触等要素传达出来。

目标

(1)综合了对美术要素的认知以及作品的情感,是以认知和情感并重的目标。开展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引导幼儿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感受和体验,逐步丰富幼儿美的经验,提高幼儿对美的作品的感知和评判的能力,同时习得美术的技能和技巧。这两个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

其中“了解画面中的情感可以通过形象、色彩、笔触等要素传达出来。”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因为幼儿对作品表面的感受和理解如何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从而更好的体验作品、更好的体验创作者的情感是比较难的。

目标

(2)是能力目标,我认为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美术技能技巧的提高。而更多的是幼儿对美好事物的感受,理解、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对美的创造。但是技能技巧的学习也是不可或缺的,有了技能技巧的提高才会促进幼儿的创作。

四、教学流程:

前承:

经验丰富:实地参观向日葵种植园地,给向日葵拍照、观察认识向日葵;
欣赏有关凡高的其他作品,帮助幼儿建构有关于向日葵的认知经验及美术欣赏经验。

环境创设提供:有关向日葵的照片、图片,《向日葵》作品图片每二位幼儿各一幅,“十四朵向日葵”作品幻灯一幅,凡高的其他《向日葵》作品幻灯片

具体流程见图:

环节一

教师引导幼儿欣赏、讨论和比较自己拍的向日葵照片或者图片和凡高的作品“向日葵”相比,“你喜欢那一幅?为什么?”(见附图1)

在幼儿的自由欣赏讨论中引出今天的教学,同时给了幼儿第一次完整自由的欣赏的机会,为目标1的完成拉开序幕。

环节二

放映幻灯“十四朵向日葵”,完整欣赏“十四朵向日葵”。

色彩的感受: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画面中什么颜色最多?你最喜欢画面中的那种颜色?如果都用黄色好吗?……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理解感受到画面中黄色为主、其他色为辅,同时关注到色彩的巧妙搭配及对比色的使用比列。这样画面才能饱满、好看。

线条的感受:引导幼儿感觉和体验作品中线条的夸张大胆和扭曲,感受到画面中的向日葵充满着生命的力量。这一环节中教师鼓励幼儿把自己不懂得地方提出来:如:为什么向日葵的花瓣弯弯曲曲?好象感觉到了什么?……

构图的感受:

教师引导幼儿从画面的背景,花瓶,花朵的整体来分析作品的构图,。教师通过和幼儿的对话:数一数由几朵向日葵?它们一样吗?为什么有的低下了头?(辨别成熟的和还未成熟的或还未开放的)……通过这些对话帮助幼儿理解构图有张驰有疏密才会漂亮。

教师通过对话法引导幼儿欣赏凡高的作品“十四朵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初步解决重点目标。

环节三

第二次对比欣赏,在分步感受理解和欣赏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再次比较照片图片和绘画作品给予人的不同感受,是幼儿理解到画出来的向日葵既象眼前看到的,又具有向日葵的典型的形象美,画面中充满了创作者的感情——对向日葵的热爱。

通过对比欣赏,进一步使幼儿领悟到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区别。这一环节使重难点得以突破。

环节四

教师放映更多的梵高的绘画作品“向日葵”(两朵、五朵、十二朵向日葵等等),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理解、欣赏作品向日葵带给人们的那种美丽和热情。激起幼儿的创作欲望。

最后通过欣赏、师生共同谈话,探讨、分享,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使活动目标得以提升。

延伸:“我的向日葵”激发幼儿学习模仿或创作一幅“向日葵”作品。

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年级下/上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为主题展开。

《》是(文章体裁),主要写了(主要内容),表达了(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般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
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要达到的』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研读赏析要掌握的』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难。。。。: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 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 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或者是听范读),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 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多媒体出示Q1,Q2,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Q1,Q2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 拓展延伸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之类

环节5 课后作业

好处:巩固知识点(知识类)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作文类)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一、说教材

教材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设计学生服装,它既是可以徒手绘画,也可是一堂手工课。学生在设计服装时,不要单纯地追求服装设计的局部。而要他们努力做到整件的效果为佳,设计出服装的新颖、可爱。体现出学生的天真与浪漫的童趣。

服装的设计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技能领域、情感领域和创造领域。具体内容为:

1.技能领域:能抓住服装的结构,设计出漂亮的学生装。

2.认识领域:了解不同季节的服装

3.情意领域:①。通过服装设计,使学生懂得要设计一件漂亮的学生装,一定要仔细观察欣赏,才能使服装结构合理舒适得体。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4.创造领域:在认识与技能掌握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想象力,设计出美丽大方的学生装。

我根据本科教学的特点,制定一下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生服装的设计制作方法:我之所以把这个作为重点,是因为我觉得既然是服装设计,那么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是重要的,该掌握好,才能设计出舒适得体的衣服。

2.难点:学生服装的整体和局部之间和谐质朴的美。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根据教学方法的优化原则和上课内容特点,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演示练习法。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只要能够达到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并无一定之规,根据教和学需要,除了这四种教学方法外,我还交替综合运用了局部探求法、讲授法、谈话法、观赏法、名作等常用教学方法。学生学起来也较轻松,在轻松中获取知识。

2.学法:着重指导学生通过“找、说、演、画、剪”的方法,弄懂服装的结构和设计的步骤,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漂亮的学生装。

三、说教学流程:

⑴。审美激趣。

①。创设情境:

1.学生在优美欢乐的乐曲声中进入教室。

2.操作媒体,屏幕上出现许多学生穿着各式服装。

3.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学生装漂亮吗?你们想不想也来设计一套漂亮的服装呢?

②。板书课题:活泼的学生装

⑵。技法理解,掌握技能。

1.教师出示服装范作的各个部分。①。找一找,你能把上面各个部分组成一套漂亮的服装吗?②。说一说:说说自己服装的特点,在让学生谈谈不同季节的服装有什么不同。③。演一演:请一位同学学着走秀,怎样才能更好地展现能让大家看得清楚服装的美和它的不同风格。

2.教师演示画法:①服装的上衣和裙面大部分。②。深加上衣领、口袋。③。装饰、花纹图案。④。色彩的搭配鲜艳,悦目的颜色为主,进行适当的组合。

3.学生练习

4.巡回指导

5.小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视听结合,声图并茂,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大胆尝试,让学生“演一演”学着走秀,走秀方面平时活动较少,可能组织不够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节美术欣赏课《童年》,首先我想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童年》是小学美术义务教育新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第五册中的一课。《童年》是人生中最难忘的阶段,当人们回忆自身的童年时,总是充溢着无限的感慨。这节美术欣赏课向我们展示了六幅不同时期、不同艺术表示形式的关于童年的作品。看似简单的作品,其实却给我们展现了一部历史的画卷。从宋朝的《瑞阳婴戏图》、清朝的《欢天喜地》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斗中生长》,解放后的《翻身奴隶的儿女》,直到今天的《金色童年》。表示形式涉和年画、雕塑、中国画、油画、摄影。其中不只仅给了我们美术方面的信息,更为我们发明了一种情景,一种通过美术作品了解社会生活变化的学习情景。在这里,美术活动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生活学习,它根植于生活,表示于生活,赞美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给生活以导向和启迪。鉴于此,我设计了以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回忆童年、观察童年的生活,感受童年的快乐。

(2)能力目标

会表达自身对童年生活的感受,会描述不同时期童年生活的情况,学会通过观察童年体裁的艺术作品,体会不同艺术表示形式的魅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同学珍惜现在,珍惜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2、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感悟不同历史时期童年生活的差别性。

(2)认识中国画、油画、雕塑、摄影等不同艺术表示形式,体会不同表示形式给人的不同美感。

(3)描述童年的生活内容和自身对童年的理解,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

3、教学难点

不同艺术表示形式的特点和对艺术作品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

二、说教法

根据三年级同学的知识储藏情况和接受能力,针对和利用小同学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创设情景、观察欣赏、考虑讨论、延伸比较等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小同学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充沛调动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把枯燥的讲解变为生动直观的课件展示,来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形象是切入点,是关键,这节课我放手让同学主动探究,自身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自身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疑点难点师生一起研究解决。从而让同学逐步走进作品,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

四、说教学过程

1、游戏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边唱边做《丢手绢》的游戏,游戏之后每人拿出自身最珍贵的童年纪念品,给同桌讲讲童年的故事,并请一两名同学给大家讲讲自身童年的故事。

(这样设计是创设情景,利用游戏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引发同学对童年美好时光的回忆,为后面对童年的深入理解做铺垫。)

2、初步感受,提出欣赏要求

教师针对同学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的童年生活是美好的、幸福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特有的方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的童年景象。多媒体逐个出示教材中的作品。说说你最喜欢那幅画。

(这样做使同学很快的进入审美情景,对所欣赏的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分组学习,交流审美心得

(1)同学根据自身喜欢的作品分成六个小组。

(这样做,是为了让同学抓住第一感觉,为自主学习做铺垫,通过自愿分组的形式,体现自主学习的初步尝试。)

(2)分组之后,教师把每组的问题发给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讨论。

A、《瑞阳婴戏图》组:作品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你想了解作品哪方面的知识?

B、《欢天喜地》组:你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扮演一下吗?你想了解这幅作品哪些知识?

C、《战斗中生长》组:作品中的主人翁是谁?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欣赏作品后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这么想?

D、《翻身奴隶的孩子》组:作品中的小朋友是哪个民族的人?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他们在做什么?他们会想什么?为什么这样想?

E、《冬天的阳光》组:你知道这是一件什么形式的艺术作品吗?你了解雕塑吗?为什么起这个名字?

F、《金色童年》组:这是一组什么形式的作品?你能用语言形容一下作品中的小姑娘吗?她的笑容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所提的问题都很有针对性,比方说:你最想了解作品那方面的知识?欣赏作品后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涉和到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可以通过引导同学观察作品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衣着来体会,另外,让同学通过扮演的形式,去揣摸人物的情感,还有些问题是关于作品的艺术形式,这些问题的设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3)小组讨论后,组与组之间交流,教师针对艺术形式重点引导,比方,国画、年画、油画和雕塑的不同特点,为了加深同学的认识,在欣赏《战斗中生长》,播放电影《小兵张嘎》片段,在欣赏《翻身奴隶的儿女》时播放《农奴》片段,让同学身临其境地体会社会历史的变化。

(通过组级交流,使全体同学一起分享各组的学习体会,提高小组化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4、教学延伸,珍惜美好童年

(1)比较《欢天喜地》、《瑞阳婴戏图》和《翻身奴隶的儿女》这三幅中国画在表示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通过作品间的横向比较,使同学初步认识到国画的一般特点,从而使他们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珍惜优秀民族艺术的态度。)

(2)对比《战斗中生长》、《冬天的阳光》和《金色童年》表示形式的不同,他们对快乐的理解相同吗?

(通过解读作品中“快乐与幸福”的内涵,培养同学珍惜和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体现美术教育的人文性。)

(3)试着把这六幅作品按年代排序、并说出理由。

(这是一种纵向排序,使同学透过艺术作品了解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并使他们认识到艺术作品是时代的反映与生活的记录。以上设计通过作品之间的对比,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4)联系自身的童年生活,谈谈感受。

(提升同学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培养同学珍惜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五、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有“微缩教学设计”之称,这节课我设计的是一种框架型的板书,把教材中要欣赏的六幅作品的名称按年代排序写下来,并在后面注明它的艺术形式,设计简单明了,涵盖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各位评为老师好:

今天我说的是浙美版第五册第2 课《我们爱劳动》根据说课的要求,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准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部分进行说科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属于“造型、表现’的内容。按课标的要求,初步认识形,色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着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开发。生活中的人物动态千变万化,在劳动时则会按一定的规律重复动作。本课通过对不同的劳动的认识,逐步对其解析,了解劳作时的基本动态、让人感受到劳动时的动态美等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基于对教材的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创作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人物在劳动中的动态美,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

操作目标:了解劳动时的动态规律,初步学习画人物动态的方法。

本课教学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和创造力活跃,而且该年龄段的学生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得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人物动态的画法

难点:劳动场景的美感表现。

课前准备

前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堂课可否成功的实施成功美术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准备美术的工具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

(学生)记号笔、油画棒、水粉画颜料等

(教师)有关劳动场景的课件资料等

二、教法学法

都说好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我在教学上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实践炒作为主线”的教育思想,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我将采用情景创设法,观察比较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式引导教学法为主,结合学生的心理,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学法上,我本着活动性,自主性的原则,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空间,并放手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让学生用讨论、观察,思考,比较等学习方法,来体验学习的乐趣。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会全方位渗透到教学程序中。

三、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提出: “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是学生思维流畅性、灵活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并重视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功的能力”因此,必须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在看,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促进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创新意思,培养个性。

为了优化教学过程,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1.情境引入。

教师用课件播放《劳动最光荣》的音乐,展示秋天辛勤农民伯伯在田里收割、背谷子的的画面。启发学生:你们平时都参加过哪些劳动?需要使用哪些工具? 当时的心情怎样?请学生回忆并交流。让学生对劳动产生兴趣,为学生下一环节学习做铺垫。并引出了课题。(板书我们爱劳动)

2.师生探究,扩散思维

接着展示一段视频是关于教师本人在家抹地板的内容,通过这段视屏让学生也感受到老师也是热爱劳动的,并且能体现劳动特征和动态的特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请同学到讲台前模仿一种劳动的动作,让学生来猜猜他在干什么活。

教师总结:人在劳动时产生了有规律、有节奏的优美动态。

教师设问:人在劳动时身体的各个部位是如何保持平衡的?

学生体验:小组内同学表演一个动作,其他同学观察并用动态线表现人物动作。

比如一个小组的活动:

一个学生来模仿晒鱼干的动作。

观察:这位同学在晒鱼干的时候,他的身体有哪些变化?

头怎样变化?(看鱼干。)

身体怎样变化?(有点弯曲。)

手怎样变化?(一只拿着筐一只拿着鱼。)

脚如何变化?(前后分开了。)

小组成员用简笔画画出人的基本动态,把握动态线。

展示教师利用课件演示人体劳动时的动作和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平衡关系。并欣赏米勒的《拾穗》不仅让学生分析人物的动态,也让学生欣赏、交流整个劳作场景的美感。

教师在学生讨论分析后予以总结各项劳动都有各自的运动规律,身体各部分之间为保持平衡也会发生相关动态。因此,在劳动时常产生最典型和最美丽的动作瞬间。许多画家就是捕捉那最美的片刻。

3.注重动态,感受劳动美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已经能够理解劳动中的动态美,和平衡关系。劳动的环境也能达到画面传神的效果。在这一环节我在屏幕上,滚动着同龄人的作品,请学生尝试练习一张关于大扫除的作品,也可以是其他的劳动场景。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我强调学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协调,造型美观。在创作的过程中,并播放《劳动最光荣》营造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在优美欢快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并体验在课堂中所带来的乐趣。在学生创作中,遇到各种问题,我会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解决问题,进行更好的创作。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

4.激发潜能,表现评价。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完成作品后评价以劳动中动态为最基本的标准,兼顾劳动场景。我在这个教学中采用(1)学生互评(2)小组互评 在这基础上在做教师的点评,肯定表扬一些好的作品,对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作成果。此环节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作品的展示,让学生感受生活需要美,美需要人们去创造的道理。

5.总结归纳,课后延伸。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在课将结束时注重课上的总结,和课后的延伸。如:这堂课同学们的表现的让老师很满意,同学们是个勤劳的孩子。多做爸爸妈妈的小帮手。让爸爸妈妈也知道我们的同学是不仅聪明,而且爱劳动。通过课程,达到了学生在情操上的教育,这就是美育的目的。

五、板书设计

美术课的板书设计必须体现美术学科的特点:文字表述不宜过多,设计要简明概括,图文并茂。

我们爱劳动

身体

劳动动态 手

劳动场景

总之,本课的设计,我从美术课程课标入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力求做到:导课“趣”

授课“活”创作“新,结课“巧”。

我的说课完毕,结束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是——号参赛选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和文化价值》,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我首先分析一下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属于欣赏评述领域。包括三组学习活动,可用3-5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讲解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对这一领域的要求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初步了解美术作品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与美术的发展及其艺术特色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让学生自己收集中国美术作品图片和文献资料摘录,并引导学生浏览和初步欣赏美术作品。选择一些作品进行深入欣赏和评价。情感目标:能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美术的社会价值和审美特征。

3,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结合历史课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回顾先秦至两汉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状况。

针对初三学生的特点,我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引导学生能够利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历史文化资料和美术史料,和美术作品相互印证与对照,进行探究学习。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性质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启发引导”及讨论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开发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并且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师范的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能够主动地掌握知识,已解决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鉴于以上分析以及学生特点,在这节课,我运用了讲授法,谈话法, 演示法和师生互动相结合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达成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简短评述的目标。

四教学过程:

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预设的本课的教学流程分以下三大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这一环节我通过展示所选先秦至两汉时期的美术作品图片和其他历史资料图片图表,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提出史前或上古时代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表现了什么样的含义或思想内容?的问题。从而引出课题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和文化价值。这种导入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收到“一石冲开水底天”的效果。

第二环节 自主合作 探究方法 这一环节我分三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独立思考 互相讨论 组织学生对一些重点作品进行欣赏并对作品中的视觉形象,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进行初步的描述。引导学生浏览和初步欣赏美术作品,并对一些作品进行一一介绍

第二层次 选择方法 小组合作 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如“史前或上古时代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表现了什么样的含义或思想内容?”。“这些作品的艺术形式与深层意蕴和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思想感情与审美理想有什么时候样的关系?”等等。归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然后围绕本课的中心议题-不同时期美术作品的时代审美特征及其社会文化价值,进行深入的欣赏和分析讨论。

第三层次 互相交流 进行小结 根据学生或小组准备的材料,分别对其他一些优秀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让学生更深层的了解中国绘画的发生发展过程。

这样的设计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落脚点,让学生从事主动地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得能力。

第三环节 总结提炼 带领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要点,鼓励学生多关注美术的发展动态。

通过总结,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并把学习的触角向外扩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整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1体现美术与社会,生活,人文。自然,科学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表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2注重美术思想方法的渗(shen)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3重视培养学生应用美术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美术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起来,提高审美情趣。

4始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评价。

各位评委,以上所说是我对这一单元第二课时的预设的一种方案,但是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会随着学生和老师的灵性而随机生成。预设效果如何,最终还要和学生课堂结合。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教!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美术活动《美丽的蝴蝶》。

一、 说教材美术活动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手段之一。通过美术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使幼儿初步具有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新《纲要》提出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在于它激发情趣、激发兴趣;
赋予幼儿满足感和成就感。

蝴蝶是幼儿常见的、喜爱的一种昆虫,许多幼儿都有过抓蝴蝶的经历。美丽的蝴蝶能让幼儿感受到美,体验到美,能激发幼儿产生表现美的欲望。此内容非常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因此我选择了这一教学内容来教学。

通过欣赏范画中美丽的蝴蝶,激发幼儿画蝴蝶的欲望。

二、说教学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3个目标:

1、引导幼儿学画正面蝴蝶的基本外形特征,并用对称图案装饰蝴蝶的翅膀。

2、尝试用冷暖色对比的方法涂色装饰。

3、通过绘画活动,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活动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放在学习画正面蝴蝶和用对称图案装饰蝴蝶的翅膀上,活动的难点是:要求幼儿尝试用冷暖色对比的方法给蝴蝶翅膀上的图案涂色。

四、说活动准备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范画一幅。画蝴蝶的步骤图2、油画棒、勾线笔、素描纸幼儿每人一份3、《交游》的音乐磁带一盒,录音机一台。

五、 说教法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我班幼儿的学习特点,本次活动我运用了观察、比较法,直观法,讲解示范法。

1、观察、比较法,直观法:()因为大班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来看,以看挂图,听教师讲解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讲解示范法:讲解演示是本次美术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操作的重要步骤六、说教学流程1、导入。在导入环节中,我利用“郊外的花丛引来了许多蝴蝶在飞舞,进行导入,激发了幼儿想看蝴蝶的欲望。

2、引导幼儿观察蝴蝶的外型特征,对称的花纹,比较花纹的颜色。第二个环节让幼儿随着音乐节奏去看蝴蝶,引出范画,引导幼儿对蝴蝶进行观察,比较。通过观察,幼儿能够对蝴蝶的翅膀产生直接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拥有感性认识,在老师的讲解下,幼儿了解了蝴蝶的基本外型特征,知道蝴蝶有两对翅膀,一般靠近头部的这对长得更宽大,而靠尾部这对长得更窄小。蝴蝶翅膀上的花纹是对称长的,也就上说两边的花纹是一样的。头上有一对触角,腹部有6条细细的腿。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图案的颜色,引出冷暖色。告诉幼儿红色、黄色是暖色,蓝色、绿色是冷色,像这样一个暖色花纹,一个冷色花纹放在一起,看上去非常鲜艳,对比很明显,也很漂亮。像这种涂色方法叫冷暖色对比涂法。

3、出示画蝴蝶的步骤图,激发幼儿的绘画欲望。

4、幼儿绘画,老师巡回指导,启发幼儿设计出与众不同的花纹。

5、评价并展示幼儿作品。

6、告诉幼儿有机会要跟父母一起去看蝴蝶展。

活动延伸:给画面添画。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闪光的名字》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美术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课的内容。本课以学生自己的名字为设计题材,是学生熟悉和喜欢的表现对象。在课堂中,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变一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各种工具材料和不同的表现手法,设计、装饰自己的名字,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展现其独特的设计风格,表现出别有新意的名字来,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2.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美术字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范围极广泛,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欣赏价值,《闪光的名字》这节课为第11课的《用画来写信》和以后一些装饰性的设计表现奠定了基础,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美化字体的能力。难点:能运用独特的表现手法设计、装饰自己的名字。

二.学情分析低年级学生活泼可爱,思维独特,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地表现画面。好奇心强,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本课以学生亲切、熟悉的名字为题材,更好的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独创思维,让学生能够自信、大胆、自由地通过美术形式表达想法与感情。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各种图片,初步认识美术字。

2.引导学生选用与众不同的材料书写、装饰自己的名字,让名字闪光起来。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产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和探究心理。

四.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兴趣是学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了解一些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名字的来历,然后通过欣赏各种装饰美术字的图片,调动学生的表现欲望,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本节课所要完成的任务中来,最后,欣赏教材上的一些范画,让学生认识到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感受各种表现风格的美妙,并进行选择、创作。

2.学法分析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学为主,做到学与练相结合,让学生抒发情感,再大胆的想象创作。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学具准备情况。

(二)交流引入,激发兴趣

1.师生相互介绍自己的名字。

2.简介汉字的演变知识:“我们的名字都是用汉字来表现的,你们知道汉字是怎样变化来的吗?”(通过一些汉字的动化演变,让学生感受到汉字变化的奇妙。)“原来我们的祖先最早使用的文字是用图画来代替的,今天我们也要当一回古人,将自己的名字进行变化,变得有趣的图画。

3.板书课题——闪光的名字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知识和基本技法。

2、通过指导练习和临摹、创作活动,使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步骤进行中国山水画的创作。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对中国山水画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特性和技法,掌握水彩静物的干画法和湿画法。

难点: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及运用。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范画、静物、中国山水画绘画工具。

学生:教材、水彩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1、欣赏。

(1)展示课件中各个画种的图片,如:中国画、水彩、油画。

(2)教师选择其中一幅画,介绍中国山水画的概念、特点及起源。

(3)展示一些水彩作品,向学生提问,如:同学们能觉察出这些中国山水画都有哪些特点。

2、讲解。

(1)欣赏两幅中国山水画的作品,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对中国山水画形成感性的认识。

(2)思考练习。设置一道配图选择题:从油画、中国山水画、中国画中选择出中国山水画。

3、分析。

(1)给学生欣赏几幅融合了部分水彩技法的作品,提出:这些画是怎么画出来的?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结束。

4、示范。

(1)教师运用准备好的水彩工具材料,示范创作步骤。

(2)让学生欣赏范作,体会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

5、实践。

(1)同学生用已准备好的水彩绘画材料,对中国山水画技法进行实践练习。

(2)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也可以之间相互评价。

6、拓展。

(1)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其他技法,如:撒盐法、压印法等。

(2)希望学生们在中国山水画表现技法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我说课的内容《石头鱼》是一节自编课,同时也是去年设计的沙河文化系列的延续。我准备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阐述:一、学情分析;
二、教材分析;
三、目标预设;
四、材料准备;
五、教学流程;
六、教法学法;
七,教学反思。

一、学情分析:我校位于沙河边,沙河现在很美丽,学生大多数都喜欢在沙河边玩耍,对沙河有很深的感情,孩子们是沙河的一员,那么孩子们能不能在让我们的沙河更美丽更热闹呢?为我们沙河的娃娃创造自己的理想中美丽的和谐的沙河呢?在这一特殊的前提下,也为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在积极的自我设计石头鱼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创造力,发扬团结和睦友好的精神,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沙河的关注和热爱,以体现新课程标准,我顺应去年自编的沙河文化系列编了了这节课作为沙河文化系列之二。

二、教材分析:在本节内容中通过用随处可见的卵石制作石头鱼,激发孩子们作为沙河的一员,随时为沙河的美丽动脑筋,并能用丰富的语言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对孩子进行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及团结合作的培训,让他们在研究中学习在合作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在充分利用卵石制作石头鱼中加强环保意识。同时鼓励孩子们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有助于学生成为积极的评价主体,提高评价能力。通过学习使孩子们了解沙河关注沙河。基于我设计这节课的目的,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三、目标预设:1.通过探索用卵石自由创作出各种各样的石头鱼,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创造精神和想象力。2。培养学生生活情感,体验合作探究发现的愉悦,激发自信心和美术学习的兴趣。3.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实际创造潜能。

四、材料准备:1、教具学具准备:卵石.水粉

五、教学流程图:主要通过5个环节进行:(一)、激趣导课。通过提问激发孩子们对沙河产生关注(二)、质疑探究。观察分析卵石,小结出要关注身边事物学会巧妙利用材料创作或再创造,培养小组共同探究能力。(三)、学生分组在实践中体验自己做主并通过设计石头鱼,一起努力把沙河变得更加热闹的乐趣,调动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小组团结合作能力,激发创作潜力和学习激情。(四)、欣赏评析别人和自己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和美的感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五)、扩展思维激发继续探索精神及自主学习能力。

六、学法、教法,依据本课的性质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取“启发----引导法”,围绕小组合作展开学习,通过了对原材料的分析,工艺设计的构思,改变传统的师生的教学方式,了解本校 学生情况,联系实际生活,立足于新课程标准,把“感知”“欣赏”“创造或再创造”为前提,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并把合作和探索想结合,培养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精神。无论教法还是学法,都全方位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七.教 学 反 思: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识和掌握知识的规律,运用激趣导课---质疑探究---尝试创造---体验成功----小结拓展,积极创设一种宽松的自由的情景,使学生对卵石工艺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并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制作欲望,紧接着展示制作技法与过程,然后引发其展开联想的翅膀,激情澎拜地动手制作石头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多维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又发展了其个性,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提供创造性教学精神,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美的韵律,让学生在一个和谐的民主的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并自觉的探究制作技能技巧,对卵石工艺有一个比较明确的 感性认识,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眼,脑,手,使其得到全面的锻炼与培养,而且背景色彩营造的意境给学生提供很好的视觉效果,既培养了学生审美和创新意识,又增强了学生对工艺设计学习的兴趣。总体来说,学生对于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学习过程中始终表现很积极很投入,对于在石头上创作掌握的比较好,只是由于是第一次尝试的原因,学生的经验不足,底稿画的不错,在填色时有学生没有把握好水分,导致鱼的形象模糊了些,但再多做几次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学生得到了体验,得到了收获,得到了快乐。

我说课的内容是XXXXX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X册第X课《XXXXX》一课(课件),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程程序、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课件)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XXXXXX》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X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课件)思想目标:体会XX的意义,形成XXXX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XX,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和制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课件)教学重点是:XXXXXX.

教学难点是:XXXX合理性和协调性。(将XX巧妙的设计在造型中)。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X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
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课件)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情境 欣赏XX 我首先设计了”创设情景——欣赏XX“这一环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播放了XXXX动画片段,把学生带入XX的世界中,让学生欣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XX,为后面设计XX做好铺垫,引导学生通过体会XX的意义,懂得珍惜XX,引出本课课题—XX。

(二)引导启发 了解XX 其次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层面、生活环境的不同,观察力与认识层面自然不同,因此,我设计了”引导启发 了解XX“一环节。先出示一组图片,通过”?“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探索,了解。接着出示一组有错误的XX,让学生观察分析:设疑引路,归纳总结,突破难点,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的制作设计了一个坡度,减低了难度。通过语言表述与语文课相结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教学活动中,以此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三)自主探究 折制XX 接着我设计了”自主探究——折制种表“一环节,因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他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所以在这环节我先用激励的语言表扬学生的学习精神,X正当学生情绪高涨,产生积极的探究动机的时刻,我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到书中寻找答案,鼓励他们根据书中提示,相互交流,积极互动,讲解自己的制作想法,了解不同的方法步骤,并大胆地展示出一个设计与众不同的表面。通过这种安排,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小组中合作、在小组中探讨,使重、难点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到了解决,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大胆创作 制作XX 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设计了”大胆创作——制作XX“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在再创作过程中,我强调学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协调,钟面指示明确。制作同时,并播放儿童歌曲X,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材料的选用、颜色的搭配等问题。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解决问题。

(五)展示欣赏 评价XX 我接着设计了”展示欣赏——评价钟表“的环节,这样就做到了问题由学生提,方法由学生想,思路由学生讲,从而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课堂小结 扩展延伸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和家长共同创作一个更漂亮的XX拿到学校来,把自己的创作感想和乐趣跟大家共同分享。

1.自评:让学生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制作的棒?

2.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3.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相机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点评时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板书设计:(课件)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XX基本特征示意图和展示区。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他强调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画扇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术六年级下册第4课的内容。本课为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内容。本课以学生熟知的扇子艺术作为课程资源,把中国古代传统的扇面工艺美术精华作为教学内容。通过欣赏,制作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扇面文化知识,掌握运用水墨形式创作扇面画的方法。这一教学内容是以前面两个学段中学习的水墨绘画方法为基础所进行的综合运用。学习具有中国传统扇面艺术形式作品——扇面画创作方法的教学活动,是对以前学段中水墨画知识分类学习的延续性总结。

2、学情分析:

水墨画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学生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精神的重要方式。通过在以前几个学段中对以下几个课题《水墨游戏》《鸟语花香》《画山水画》《画水墨动物》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国画方面的知识储备,掌握了一定的笔墨技巧和构图布局的方法,并能够创作一些简单的中国画作品。设计这一课题就是让学生在小学最后一个学段中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与有趣的扇面画工艺设计教学活动结合,综合运用各种技能创作完整的国画作品。感悟国画的魅力和扇面艺术的实用性与装饰性价值。

3、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要求: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结合本课内容,和学生学习需要的具体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欣赏扇面作品,了解扇面文化,感受扇面艺术形式美的特点。这一目标是从对传统扇面艺术知识的了解与掌握的.的角度出发,体现了美术课程的人文性特点。2。运用中国画水墨形式的表现方法,巧妙构图,构思创作山水,花鸟等形式的扇面作品。这一目标从学生掌握一定的表现技能出发,体现了美术课程技能性学习的特点。3。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热爱的思想情感。从学生的情感出发,体现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培养要求。因此以上目标的制定是基于三维目标的要求而制定的,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的理念。

经过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为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几个部分作为教学重点:

1、欣赏扇面作品,了解其历史文化及扇面的不同艺术形式。

2、理解扇面画的构图布局的方法,创作扇面画作品。

二、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为更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体现课程的人文性和技能掌握并重的特点,注重学生体验过程。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中利用情境创设,多媒体演示,示范演示,启发探究,评价激励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中参与,创作实践中体验,欣赏评述中感悟,思考探究中创造。

根据教学需要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师准备各种有扇面画的扇子和独幅的扇面画作品(圆形,芭蕉形、折叠形)及图片资料,教师自制的扇面作品。多媒体课件,中国画绘画工具和材料。学生搜集的各种扇子,中国画绘画工具和材料。

三、说教学流程。

为能够使学生在视、听、说、做、思等学习行为的环节中能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以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环节,既:激趣导入,启发思考——欣赏作品,理解知识——学习技能,创作体验——展示作品,交流评价。

(一)激趣导入,启发思考。

《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本课开始的导入阶段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教学情景。老师手持一把折扇,潇洒甩开扇子。在讲台上来回走动吟诵古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老师用颇具情趣的表演激起学生的兴趣,并跟着老师朗诵古诗。让一位学生到前台体验一下持扇吟诗的感受。这时提出问题:思考手中没有扇子吟诗和持有扇子吟诗会有什么不同?说说扇子此时的作用是什么。通过对比思考总结出扇子不仅仅是纳凉工具,而且是一种极具装饰性的艺术作品。老师展示手中的扇子,让学生观察这把扇子与普通的扇子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欣赏扇子上的绘画作品,导入本课课题。

(二)欣赏作品,理解知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欣赏一些扇面作品,了解有关扇面文化发展的知识,扇面的各种形式和体会扇面的实用价值与工艺装饰的艺术价值。

先让学生思考:在哪些情景中见过执扇人物形象,分析扇子在不同形象人物手中起的作用?见过哪些用扇子形状做的装饰物品?电影电视,古代绘画,舞蹈表演,休闲娱乐,居室装饰,挂饰图案……课件展示不同情景中持扇人物的形象和扇面在生活中广泛应用的现象。通过这一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扇子在不同环境下的广泛应用和对烘托环境和人物形象的作用。总结:基本功能—纳凉,附加功能—装饰。进一步提出问题:你见过哪些形式的扇子?介绍扇子的分类(从样式和材质方面的不同分类)和扇面画形式的分类(团扇和折扇)。

古代的文人,艺术家往往在扇面上画画、写字,既起到美化,装饰的作用,又可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课件展示:《洛神赋》顾恺之 (东晋)、《簪花仕女图》周昉(唐)、《瑶宫秋扇图》任熊(清)三幅图讲述我国扇文化的渊源。讲述《题扇桥》的故事。提问:为什么开始扇子卖不出去,而被王羲之题过字的扇子却能高价买出?说明扇面被赋予一定的书法字迹或画面,就具有了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如此设计是为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理解扇面画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三)学习技能,创作体验。

这一阶段首先让学生欣赏名家作品,对作品进行分析,分析作品的构图布局的方式。分析课本上的作品《樱桃与小鸡》(唐云),内容取材于日常生活所见,充满生活情趣。运用墨色和红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构图与题款根据扇面的形状进行取势安排成弧线形。画面布局两端紧密,中间疏松。有疏有密,变化而统一,活泼而均衡。经过对作品的分析,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掌握了扇面构图布局的知识。展示几个扇面作品让学生自由分析,把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

我通过演示扇面画的创作过程,让学生直观地进行观察,易于掌握基本的创作步骤和方法。

1、折纸剪裁。做出扇面的形状。

2、构图布局。对画面结构作精心安排。

3、落墨绘制。画出画面中的形象。

4、题款盖章。根据扇面的形式选择题款方式:(依斜线写或依曲线写),加盖名章,完成作品。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绘画诗书画印和谐统一的形式美感。

学生创作实践时教师提出一定的要求:尝试用国画中的山水或花鸟形式画扇面画。

着重指导学生在绘制过程中注意扇面的构图与布局,题字的方式。

在这一阶段中学生欣赏作品在已有所悟的基础上,自己动手作画做到学有所得。

(四)展示作品,交流评价。

这一环节,通过设计一次扇面艺术作品展示和捐赠会,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欣赏的能力和用艺术作品美化生活和帮助别人的思想情感。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

首先让学生把自己创作的作品,张贴到展板上,作介绍和推介。同学之间相互欣赏和评价作品。选出自己喜欢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课件展示乡村小学的“留守儿童之家”和那里的孩子,建议大家捐赠自己的作品装饰美化他们的大家庭的环境。对捐赠的同学颁发捐赠纪念证书。鼓励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注意观察,创作更好的美术作品去帮助别人。

四、说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活动内容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为三部分:课题,主要知识点,示范作品。要求目标明确,条理清晰。

(一)画扇面。

1、基本功能——扇风纳凉。

2、制作步骤:

(1)折纸剪裁。(扇子功能)

(2)构图布局。(附加功能——工艺装饰)

(3)落墨绘制。

(4)题款盖章。

(二)扇子分类:

1、材质:
纸扇、羽毛扇、木扇 芭蕉扇等。

2、示范范作。

(三)形式:
折扇、团扇。

五、说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结合,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注重兴趣培养。不仅关注课程的人文性,让学生了解一定的扇面文化知识。而且关注学生表现技能的学习与掌握。通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有关扇面的知识和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更重要的是发挥了美术课程的育人功能,达到了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目的。教师的示范教学,使学生能直观的学习绘画的表现技巧。使学生能顺利完成作品。使学生的学习真正达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和谐发展。

《洗澡》是小学美术人美版的一课内容,内容丰富,可发挥的空间较大。学生可大胆的发挥想象,充分利用身边的素材作画。本次交流课我所面对的是二年级学生,根据具体的学情和教学内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教材方面

1、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课内容,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洗澡时的情景,体会爱清洁,讲卫生的快乐。通过洗澡这一课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动物、汽车、楼房和地球也爱清洁、爱洗澡,还有什么也需要洗澡,把他们画出来;
利用学生熟悉的表现方式把自己的所想、所思表现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表现能力。

2、教学目标

通过回忆生活场景,抓住洗澡的特点创造性地表现生活中有相同特点的场景。

表现生活趣事,体验绘画活动的趣味性。

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

3、重点:抓住洗澡的特点创造性的表现。

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方法,突出平凡事件的趣

二、学情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在美术教学上,学生的思路更广,思维更活跃,而且更有趣味的美术活动形式,他们敢动手、好奇心强,乐于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有强烈的表现欲望。

三、教法

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认识规律,我采用以下的方法:

(1)情境创设法:上课初,我利用听儿歌《我爱洗澡》做动作的形式引出课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受洗澡时的特征,渲染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使其产生一定的体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问答法:在本课教学中,多问学生,让学生谈一谈、说一说,启发学生思考,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

(3)欣赏观察法:利用电脑演示洗澡的动作,从而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大胆想象,解放学生的手,使他们放手画画。

四、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激情导入(听儿歌做动作)——展现学习目标——谈谈洗澡趣事——欣赏作品——交谈感受——自由创作并评价——课堂小结(给地球妈妈洗澡)

五、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利用听儿歌《我爱洗澡》做动作的形式引出课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感受洗澡时的特征,渲染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使其产生一定的体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展现学习目标

洗澡真舒服呀,孩子们你们喜欢洗澡吗?我们今天就来上洗澡这一课。让学生看本课的任务,让学习更有针对性。

3、教师放映儿童洗澡的录像短片。学生观看,分析不同洗澡动态,手、脚、身体的动作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回忆,为下一步作业打基础)

启发学生回忆、议论洗澡的趣事,鼓励学生上台表演。

教师放映动物洗澡录像短片,学生观看不同动物们洗澡时的样子,激发学生对动物的热爱之情。

4、学生谈一谈自己生活中的洗澡趣事。为动手画打下基础。

5、欣赏范画,拓宽思路

①教师出示范画,学生欣赏谈感受。

a、你喜欢哪副作品,为什么?

b、这副画表现的是给谁洗澡?怎么洗?

c、你觉得这副画什么地方画得最好?

②师:还有哪些东西需要洗澡?学生分小组讨论 (汽车、房子、地球……)(启发学生多角度地表现“洗澡”情节)

6、自由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自由、快乐、创造性地进行表现。

六、课堂小结

出示图片《给地球妈妈洗澡》 通过让学生谈感受激励学生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一、 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目标能从学生角度出发,结合教材把目标分成三个进行教学。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公益招贴画的概念,设计方法、设计要素、形式美要求;
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思维方式。

2、技能目标:学生能用简洁的造型语言设计主题招贴画,初步学会合理选择图形,控制画面的构图及色彩等知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加强学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思考。

二 、依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招贴画图形的选择与主题的关系。

难点:招贴画图形大小位置的处理与主题的关系。

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美伊战争图片、和平鸽图片资料、表现和平主题的招贴画。

学生准备:图画本、彩色笔、油画棒等。

四 、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内容,我以欣赏,提问,分析引导,启发,交流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公益招贴画的设计方法及设计意识的形成。本课以多媒体课件贯穿课堂,通过直观的图片及优秀作品,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

五 、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活动——作业评价——课后小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以和平为主题,联系事实,用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并思索如何表达自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感情,从而引入和平鸽这一标志性形象。

(2)讲授新课:教师讲述 和平鸽的由来小故事,通过欣赏和平鸽的绘画形式的作品,启发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表现和平题材,表达你对和平的热爱。展示和平题材招贴画,介绍招贴画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招贴画,招贴画的要素及特点,注意图形选择和主题表达之间的必然联系,构图与主题表现、形式美感之间的联系,具体到图形的大小,位置,色彩的处理。

(3)学生活动:由和平题材的招贴画拓展到其他公益招贴画,让学生多个角度去思考,关注社会,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关爱和思考,选择合适的主题,运用富有创意的构思,设计一幅公益招贴画.(教师提出作业要求)

(4)展示作业 评价交流 (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相结合,尊重学生,以鼓励为主)

(5)课堂小结:本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体会?

通过学习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

本课依据以人为本的教学新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交流,以愉快的心情体验课堂,培养学习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树的故事》,选自人美版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三册第八课。

我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来谈谈我对这一课的认识与设计。

一、说教材内容:

大树的故事是一节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通过回忆、观察,了解大树的基本结构,并在作业中呈现出来,同时通过再创作,用绘画的手法引导学生表现大树上、大树洞里小动物的生活,大树下小朋友做游戏、老爷爷下棋,树根下面小蚂蚁辛勤的劳动等情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造型表现能力。

二、说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天真、好动、活泼可爱,思维独特、个性鲜明。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图片欣赏,游戏绘画等方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让他们时刻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说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给本课定位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通过回忆、观察,了解大树的基本结构;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儿童画创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围绕大树的特点进行充分的想象和表现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是在认知大树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视野,表现大树的同时培养学生画面构思和构图的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在这堂课主要采用的是创设情景、讲授、观察、故事创编等方法进行教与学。

这节课我本着来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的原则,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①激趣导入引出课题(用时1分钟)

孩子们是最喜欢看动画片的,我就精心选择了一段动画片《大树伞》让同学们观看,激发学习兴趣,引出课题《大树的故事》。并板书课题。

②讲引观察巧画大树(用时13分钟)

大树对我们的学生们来说并不陌生,为了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大树的外形特征。我准备了一些外貌特点突出的大树让学生们进行对比欣赏。通过欣赏了解大树的外形不同、树枝伸展的方向不同、树叶的颜色不同。接着我提问大树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通过对图片的观察,了解大树是由树叶、树干、树枝、树根等结构组成。此环节是让学生了解大树的基本结构,为下一个环节作铺垫。

根据学生爱做游戏的特点,我用做游戏的方式教学生们画大树。结合我们手掌张开后,犹如一棵树的外形特点,我在黑板上范画。描出手指的外轮廓,形成树枝的效果,再向下延伸至手臂形成树干,接着再添加树杈,树叶和树根,一棵完整的大树就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的方法简单有趣。让学生们在玩中学会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学画大树。

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在认知大树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视野,表现大树的同时培养学生画面构思能力。并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作品,然后又展示一些具有故事情节的大树图片,并让学生讲一讲,你觉得大树上会发生什么事情或者尝试创编小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语言组织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构图意识,我把两幅不同构图的作品放在一起,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到不仅可以画整棵大树,还可以针对大树的某一部分进行创作,来表现大树。

③大胆创作艺术实践。(用时20分钟)

学的目的是为了用,美术课堂中最重要的就是作品的创作过程,这一环节中,我的作业要求是:首先完成一棵完整的树或树的局部,其次,用课前画或剪好的昆虫、动物图片拼贴到大树上,形成故事情节。最后,在小组内能够互相讲述这个故事。

在学生创作的同时,我还选择了《森林狂想曲》作为背景音乐。给学生创造一个快乐轻松的情境,让学生在创作中获得一定的创作灵感和快乐。

④作业展评,感受成功(用时5分钟)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快乐,我从作业的完成、作品的构图效果、语言的表达等方面,让学生自评、互评,同时给予指导。力求让每个学生在这节课中都有收获,获得成功的喜悦。

⑤课堂拓展,情感延伸(用时1分钟)

展示一幅关于环保的宣传画,让学生们从宣传画中体会到我们大家要一起来爱护树木,爱护我们的环境,我们的家园。

六、板书设计:

现在显示的就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设计直观明了既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又体现本课的教学内容,对本课教学也起到了很好的铺助作用。

我说课的内容是《会飞的玩具》。是一节手工制作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说课要求,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玩具是儿童生活中最熟知的事物,种类、材料、造型都各不相同。本课即以会飞的玩具为内容题材,开展综合性的探索学习。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欣赏不同类型、不同材料所制作出的会飞的玩具,使学生自觉、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本课教学内容偏重于了解会飞玩具的特点,并通过不同造型的会飞玩具作品和自然界及科学界中会飞物体的欣赏,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材料设计制作出不同造型的会飞玩具,感受美术、自然、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学情分析

虽然是三年的级的学生,但是每个孩子对玩具的喜欢还是非常强烈的,让孩子自己动手制作会飞的玩具更有意义。这个年级的学生在动手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情绪高涨,感悟知识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进步。通过学习,感悟到了艺术美和生活美的有机结合。

三、说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通过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说教学目标

1、了解会飞玩具的特点。

2、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制作方法,运用各种材料进行造型表现,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3、让学生感受美术、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五、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会飞玩具的特点,掌握制作方法,用各种材料进行造型表现。

2、、教学难点:用各种材料进行大胆、夸张的造型表现。

六、说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 “以学生为主体”和“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的理念,我将运用谈话法、引导法等教学方法。

在学法指导上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欣赏法。

七、说教学资源:

为了使学生能成功的制作出各种会飞的玩具,我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及会飞的玩具、材料等教学资源。

八、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本课教学重点,完成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从以下八个环节设计实施本课教学。

(一)组织教学

通过检查学生的学具、用具准备情况,集中学生注意力。

(二)引入新课

1、出示会滚、会转、会摇和会飞的玩具。通过复习已制做过的玩具,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玩具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揭示课题——会飞的玩具

(三)探索研究

1、启发学生回忆会飞的玩具及物体,并说说:你在哪里见过或玩过哪些会飞的玩具?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出示各种不同的会飞玩具,引导学生分组观察、分析、讨论、了解会飞玩具会飞的特点和基本的制作方法。

①会飞的玩具有什么特点呢?他们为什么会飞?是根据什么原理制作的?

②它们的制作过程有哪些方法?

本环节引导学生不断观察、讨论、分析,使学生懂得会飞玩具会飞的特点和基本的制作方法。通过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③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讨论说一说他们收集的材料可以制作成什么样的会飞玩具?

3、尝试造型设计与制作,抓住典型,让各组学生介绍自组的玩具及制作方法。

这一环节我用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知道同学之间应互相学习,团结合作。

4、播放多媒体欣赏各种会飞的玩具和自然、科学中会飞的物体。

通过欣赏,让学生观察了解不同的材料都可以进行想象创造设计,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5、出示设计制作的基本步骤:确定主题——构思构图——充实完善。

(四)学生设计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1、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带的材料,制作会飞的玩具。

2、引导学生给自己的玩具取名。

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辅导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快乐,引导学生继续进行探究活动。

(五)作品展评

1、分组展示作品,学生参观欣赏,各谈创作思路和感受。

2、通过比赛评选出最会飞的、最有创意的作品。

此环节让学生体会创作的乐趣与成就感,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收拾整理

做好作品的同学,将剩余的材料收拾干净,保持教室地面清洁。

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体现美育潜移默化的教学思想。

(七)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不满意的地方吗?

通过小结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整体认识。

(八)课后拓展

在操场上组织主题为“小小飞行员”的科技比赛,比比谁的作品最会飞,飞得最高,最有创意。

一、教材分析:

《字的联想》是苏少版美术第七册第15课的内容。本课由文字的演变入手,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介绍了不同的联想方式,是关于美术字设计基础的训练体验课。这一课与纯美术字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在教学中教师应紧扣的是“联想”这两个字,突出的是教材学习的灵活性和趣味性,通过学生的联想,不但让学生掌握变体美术字的一些设计方法,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理解生活与美术的关系,更懂得观察生活,体会美术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设计理念: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显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在美术教学中,我们的课堂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通过教师的引领,发挥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并创造性地创作一系列有独特性的作品。本课就是基于这些理念,通过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再通过课堂上的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意,引发联想。感受美术字的造型美感,提高他们的创作热情。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设计理念,我初步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欣赏、了解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

2、技能目标:体验各种不同形态的文字的造型美感,初步掌握文字联想的设计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绘画制作的表现形式进行文字的联想设计。

3、情感目标: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用新奇的联想装饰一个或几个字。

教学难点:

如何发掘学生的创造力,能对同一字有不同的联想,并使学生创作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充满画意的字的联想作品。

教学准备:

(1)、蜡笔或水彩笔等会绘画工具,彩色纸。

(2)、教师准备电子白板课件,及便于学生展示交流作品的照相机。

说媒体: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交互式电子白板逐渐进入我们的普通课堂。它的拖放、聚光灯、隐藏、拉幕等功能模块,扩展、丰富了传统计算机多媒体的工具功能,更加提高了视听效果,这些精彩的视觉及听觉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能更加热情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下面我把我的媒体流程简单说一说:导入部分我利用拖放功能让学生猜字、比较古今汉字了解文字演变及造字规律;
探究部分我利用聚光灯功能聚焦“秋”的几种联想方法,并利用动画形式更形象生动地展示联想的几种常见方法,从而让学生了解联想的方法,接着利用白板的书画功能示范火字的联想过程;
展示部分我运用了照相、拖放等功能把学生的作品直接放在大屏幕上,改变了平时的展示方法,使学生作品更美观。拓展部分利用媒体的播放功能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字的联想,潜移默化生活与美术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流程: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教育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与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与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我把整个教学流程设计成了“猜字导入、揭示课题——‘秋’字为例、探索方法——创意指导、作品构思——自由创作、多维评价——联系生活、延伸拓展”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孙悟空为线索,活泼生动地串联起课堂教学。

(一)猜字导入,揭示课题:

新课标中提出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课我通过猜字游戏,使孩子们初步认识了解中国的象形文字,再通过观察字的古今变化,使学生充分认识中国文字的历史与特色,并为祖国文化感到自豪,使学生的情感价值有一定取向。从字的起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有联想装饰的文字很有趣,很自然地导入了本课的学习重点,揭示了课题。

(二)“秋”字为例,探索方法: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在这一环节,我按照三种不同的联想方法逐个解决本课的学习重难点。

1、根据字意字形联想。

①出示“秋”字,“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些什么?”,尝试引发字意与相关事物的联想。

②出示六个不同的“秋”字,印证学生刚才的设想,让学生初步体验字的联想。

③进一步展示“油”“甜”,让学生充分交流,巩固这一方法。

④ 小结并进一步揭示“把和字有关的事物装饰到字体上,可以把字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2、夸张变形联想。

利用动画出示“风、胖、香蕉、汽车”,在变化过程中了解夸张变形的方法。

3、色彩联想。

设计理念:这三个联想的方法主次分明,用了不同的媒体呈现方式,直观有趣,最大程度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分解了重难点。

(三)创意指导,作品构思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一要解决学生如何完整地完成字的联想作品这一问题,二是要进一步开拓学生思维,发展创新意识,让他们在设计时能够从多角度进行联想,从而设计出更有趣、更有创意的作品。

我先用“看了这么多作品,好朋友孙悟空想考考我们“火字你打算怎么变?”这样的过渡语言,很自然地导入到了作业演示的步骤中。在这一步骤中,我选用了较为简单的“火”,分三步具体指导:一写单线字定结构;
二写双线字,在白板上把学生联想到的事物进行选择性的组合添加完成构图;
三进行联想填色,这三个步骤完成一件完整的作品,学生一目了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再出示学生“母、弟、鱼……”字,让学生充分交流后尝试动手设计,教师指导。欣赏一些较好的设计,获得一些启发,扶着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联想设计。

(四)、自由创作,多维评价。

前几个环节下来,学生已经欣赏到了大量有趣的联想文字,并且已经基本掌握了文字联想的设计方法,早就迫不及待想动手来创作了,这时我顺势利导,提供一些学生熟悉的便于联想设计的文字如“雨”“鱼”等,让学生来体验设计的乐趣,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与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想一个自己喜欢的字来进行设计。为了让孩子们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评价时我努力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作品评价不作硬性统一,因人而异,实行孩子自评、互评,体现主体地位。在优秀作业上我写下 “心灵手巧”、“魔幻色彩”、“独具匠心”等给孩子成功的喜悦;
在表现一般的作业上写上“别泄气”、“慢慢来”、“相信下一张会很精彩”等激励性语言,相信孩子的内在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反馈、调节作用。最后再欣赏一些有创意的作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完善。

展示环节利用照相功能把学生作品拍照展示在白板上,充分激发学生成就感,连孙悟空都不由连连称赞。

(五)联系生活、延伸拓展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些经过联想装饰后的字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了,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字?请你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观察并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生动有趣。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编写意图及地位。

本课为浙人版美术第二册第十二课,课型为[设计应用]。根据《新课程标准》一年级对这一学习领域的要求是让学生了解对比与和谐,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纸拎袋》这一课就把这一要求融入了本课的教学中,以全新的面貌呈现于课堂。

由于本教材的编排体系呈螺旋形上升,学生在前几课的教学中以初步掌握了有关设计的知识,所以本课在学生掌握设计技能的基础上,紧密融合生活,大胆设计制作各种各样的纸拎袋。拎袋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拎袋的品种和式样也越来越多。《纸拎袋》让学生了解到现代的拎袋不仅仅是为实用而设计,对其外形、色彩、材质、图案等各方面都有要求。利用一年级小朋友好学、好问,有强烈表现*望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融入生活体验美,运用各种材质用撕、剪、折、卷曲、插接、粘连等基本技法,进行立体和半立体纸工制作,参与看一看、议一议、做一做、评一评等活动来体验造型设计活动的乐趣。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拎袋的设计制作方法,运用各种美术元素,设计制作出富有个性与创意的拎袋。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提示,在本课中我将实现以下三个领域的教学目的。

认知目标:认识和了解各种式样和材质的拎袋,以审美的眼光发现拎袋的美。

技能目标:初步掌握拎袋的制作方法,运用画画、剪剪、撕撕等表现方法,灵活运用各种彩纸、废旧材料进行拎袋的设计制作。

情感目标:领悟生活中的美,体验创作的快乐,培养学生观察表现生活和美化生活的情感。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分析、表现拎袋的造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创造能力,设计制作新颖有趣的拎袋。

二、说学法。

一年级学生好问、好学、好奇心强,他们有着强烈的表现*望,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追求有趣味的课堂形式,向往尝试各种能表达自己情感的表现方法,所以,本课着重于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感悟、创造,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引导学生各种体验活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发展创新能力。

三、说教学原理及方法。

1、本课的设计我以皮亚杰、布鲁纳的“构建”“发现”理论来进行教学设计,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通过看看、拆拆、议议等活动自主探究拎袋的构造和制作方法。以体验性学习贯穿始终,在教学中充满对生活的体验、审美体验、创作体验、挫折体验和成功体验等,各种体验学习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在体验性学习中渗透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2、杜威的“从做中学”的主张,在没有教师示范的情况下,学生观察拎袋作品、尝试制作拎袋,在探索制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著名教育家李吉林开创的情境教学法。语言情境:用语言激发学生的尝试与探索*望。生活情境: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为生活服务,本课教学紧紧围绕生活这一主题,创设生活情境,以旅行这一导线,从准备旅行——欣赏拎袋——设计制作拎袋——推销介绍拎袋——游戏模拟旅行这一系列和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美化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

四、说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对话激趣。

教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国庆长假马上到来了,同学们有什么打算吗?很多同学会说打算全家外出旅游。

师:旅游要作哪些准备呢?

生:准备食物、日常用品、相机等,准备拎袋……

从而揭示课题:让我们走进《纸拎袋》吧!

2、欣赏感知,审美体验。

图片展示各种款式、各种材质的拎袋,有云南白族的绣花拎袋、蓝印花布拎袋、旅行拎袋等,初步认识拎袋的外形、色彩、材质、图案及用途,感受拎袋文化的深厚,感受生活的美好。

3、初步了解,尝试制作。

发给各组一只简易的拎袋纸模型,各组所发到的拎袋为不同的造型,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甚至可以拆一拆,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了解拎袋的简易的制作方法,各组派代表上台示范制作方法,各小组互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怎样使拎袋的容量更大?怎样粘连会更牢固?……让学生带着问题尝试制作一只拎袋。

4、拓展思路,感悟设计。

出示几只新奇的拎袋:像房子造型的拎袋、蜘蛛造型的拎袋等,引导学生感受创造性设计的魅力,并在拎袋的形状、色彩、图案基础上进行想象,以解决本课教学难点。再让学生欣赏综合使用卡纸、瓦楞纸等废旧材料,用各种手法制作的拎袋,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

5、动手动脑,小组合作。

小组讨论设计怎样的拎袋,发给学生作业设计单,在作业设计单上填好设计说明、创意、色彩、材质、设计师签名。让学生领悟设计的意义,并根据设计方案有目的地选取材料进行分工合作。

6、师生互动,“展销”评价。

开个小小“展销会”,看哪一组设计制作的拎袋最受欢迎,“推销商”从拎袋的造型、色彩、材料、功能等方面进行介绍,“顾客”为国庆旅游挑选自己喜欢和需要的拎袋,教师以记者的身份用相机拍下“推销”的场面,又以评委的身份颁发“心灵手巧”、“最佳创意”奖牌。

7、游戏体验,拓展延伸。

学生提上拎袋作品进行“我们去旅行”的游戏,体验成功的愉悦。

师:同学们设计制作的拎袋真是太精彩了,这些美丽的拎袋放入市场的话,将为我们的旅游提供了更大的方便,使我们的旅程更生动精彩!为了让生活更丰富多彩,希望你们能设计出更多更新颖的拎袋

一、设计理念(或教材分析)

布条、毛线、废纸等都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废旧材料,本活动以故事情境导入,利用这些废旧材料与头发之间的物态相似性发散幼儿思维,采用教师讲解示范与幼儿自主探索的方式引导幼儿尝试制作各种美丽的假发,从而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创意元素,体验废物利用的成就感。

二、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利用布条、旧磁带、毛线等各种废旧材料,在浴帽上造型。

2.体验利用废物进行手工制作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重难点

重点:能均匀、密集地将磁带,毛线、纸条等贴在浴帽上做成假发。

难点:发散思维,设计出不同的假发发型。

四、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制作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我运用故事情节导入,充分调动幼儿的制作兴趣。

2.欣赏自制假发,了解制作材料和基本方法

我出示了两个假发,分别是用彩带和磁带另种材料做的。其中彩带是幼儿平时接触过的材料,磁带是他们平时没接触过的材料。我试图激发幼儿运用多种材料制作的欲望。同时,两个假发在发型上也有所区别,一个是长卷发,一个是短卷发,引导幼儿创造出不同的发型。

3.欣赏发型图片,探索讨论各款假发的制作方法

我提供的图片是具有鲜明特点的几种发型,重点在于帮助幼儿分析各种发型不同的方向性,以及引导幼儿讨论不同的发型可以用什么材料去表现。

4.幼儿制作假发,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操作的过程比较漫长。但是整个过程中幼儿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期间也有一些幼儿遇到了困难。比如,浴帽是软的,所以不好掌握方向性;还有有些幼儿选择了磁带,用双面胶不太好粘,需要老师和同伴的帮助等等。

5.假发秀

最后我选择了一段欢快的音乐,带领幼儿集体跳舞秀假发,将活动推向了高潮,同时也充分让幼儿体验制作带来的成就感。

五、不足

活动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1.材料的交代方面不够细致,以至于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知道该用什么替代品;

2.浴帽太软了,幼儿不能准确把握方向性,如果能找东西支撑一下会好一些。

推荐访问:范本 美术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