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项目讲好“黄河故事”做深做实文旅融合文章

时间:2023-10-31 11:42:05 来源:网友投稿

王琼 马永钊

摘 要: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好“黄河故事”是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要求。在努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沿黄特色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对于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提升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讲好“黄河故事”,挖掘宁夏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核与现代传承,是做深做实文旅融合文章的关键。

关键词:黄河故事;文旅融合;人水和谐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孕育绽放着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的文化底蕴、自强不惜的奋斗精神、改天换地的不屈意志,是中华儿女赓续向前的精神图谱,是激励中华儿女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精神动力。2019年9月,***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1]

宁夏因黄河为生,因黄河而兴。在黄河流域9个省区中,宁夏是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黄河宁夏段397公里共流经12个市县,以其母亲般的包容与宽厚滋养着宁夏各族儿女,也以其不屈不挠、雄浑磅礴的意志塑造着宁夏独特的文化魅力。黄河文化与宁夏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移民文化和生态文化不断交融激荡,跨越地理坐标与人文时空,产生了无数人水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黄河“不但孕育了地理意义上的塞上江南,而且塑造了历史意义上多元文化交织的宁夏平原”[2]。黄河灌区的独特环境、长期斗争的革命历史、奋斗进取的人文精神,共同促成了宁夏兼容并蓄文化形态的形成。长期与大山大河为伴,造就了宁夏人吃苦耐劳、坚韧朴素、宽容大度的性格。对于宁夏各族儿女而言,黄河不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河,也是文化之河、是精神之河。

******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强调指出要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充分运用沿黄特色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对于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提升发展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讲好“黄河故事”,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核与现代传承,是做深做实文旅融合文章的关键。

一、打造黄河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旅游项目,弘扬黄河农耕文化,讲好文化传承的故事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其地理纬度、土壤条件、气候特征和生态环境奠定了北方旱作农作物的基础,确立了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早期发展史的地位。从先民时代的黍稷到通过“丝绸之路”东渐的蚕豆、葡萄等作物,从隋唐时期麦类作物地位的提升,再到明代土豆和向日葵等高产量作物的引进种植,黄河流域悠久的农耕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

卫宁平原和内蒙古河套平原是被黄河母亲眷顾的地方。黄河出黑山峡后进入被高山和沙漠所包围的宁夏,穿过中卫平原与青铜峡进入银川平原,一改其汹涌澎湃的水势,河道渐宽、水流平缓,卫宁平原因此成为黄河流域著名的农业灌区,成就了“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盛名。由于这样的地理区位优势,宁夏引黄灌溉的历史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后经唐、西夏、元以及清朝时期的不断疏浚与修建,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惠农渠等已经成为宁夏黄河农耕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宁夏农作物栽培史、生产工具的改进史、生产技术的时代传承等等都是黄河农耕文化的重要内容。

宁夏的黄河农耕文化开发相对较晚,但是拥有政策利好的,也颇具后发优势。2019年,宁夏成为继海南后全国第二个全域旅游示范省(区)。中卫市沙坡头区、青铜峡市、银川市西夏区等三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都具有比较丰富的黄河农耕文化旅游资源。例如沙坡头区是黄河流经宁夏的第一县区,得黄河自流灌溉之利,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区前列,依托沙坡头黄河景区、通湖草原景区形成了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的文旅产品。青铜峡市素有塞上粮仓美誉,黄河大峡谷景区带动了周边农家乐的发展。西夏区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基地坚持三产融合发展,具有很强的产业带动能力。如何更好地彰显黄河文化、农耕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应该进一步加强以下资源的开发:一是沙坡头区南北长滩古村落,以保护其原始风貌为前提,进一步开发农耕文化体验项目,在原址之外建风格一致的农耕民俗村、街、采摘区等,强化其黄河农耕乡村记忆的旅游定位;二是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旅游产业,科学设计鲜食葡萄观光采摘、酿酒葡萄观光欣赏、酒庄酒堡探奇等相关线路和内容,挖掘“丝路通联故事”、讲好“黄河灌溉故事”,赋予宁夏葡萄酒更多的文化内涵;三是贺兰县“稻渔空间”,在水稻立体生态种养示范的基础上,继续探索高效节水灌溉,提升生态休闲观光品位,体現黄河农耕文化的现代传承。

二、打造黄河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合旅游项目,弘扬黄河红色文化,讲好奋斗进取的故事

黄河流域是中国革命的摇篮。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东征部队在黄河辛关渡口挥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20000多人在徐向前、李先念等同志的带领下强渡黄河靖远虎豹口,在千里河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一曲《保卫黄河》更描绘了在整个中华民族灾难深重时,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青纱帐里、万山丛中,抗战图存的壮丽场景。黄河流域所建立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等革命根据地,对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宁夏是中国共产党较早开展革命活动的地区,中国共产党带领宁夏各族人民在这里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无数革命先烈铸就的红色文化基因流淌在宁夏广大党员干部的血脉之中。在这种红色基因中,不仅有中国共产党人为践行初心和使命而进行的不懈探索,也有黄河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博大深沉、不屈不挠、厚德载物等精神。

宁夏的黄河红色文化遗址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密切相关。位于黄河畔的永宁县望洪镇宋澄村(原名宋澄堡)的宋澄小学,是中共宁夏工委办公旧址之一。青铜峡市余家桥烈士陵园、吴忠市利通区涝河桥烈士陵园记录了解放宁夏的关键性战斗——吴忠战斗。曾经承担转运十九兵团官兵过黄河的永宁县仁存渡口为解放宁夏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在宁夏解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最能讲好黄河文化与红色文化交融激荡故事的地方。在今天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的大背景下,加大仁存渡口的保护开发力度,打造黄河文化和红色文化相结合的文旅项目,既能够满足群众“探寻红色足迹,探索黄河文化”的需求,也可以进一步将我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推向深入。

三、打造黄河文化与移民文化融合旅游项目,弘扬黄河移民文化,讲好创新创业的故事

中国的生态移民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中央决定实施“三西”(宁夏西海固地区、甘肃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和河西走廊地区)区域综合性扶贫开发,试行“吊庄移民”。2001年,《关于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实施意见》发布,针对宁夏、甘肃、内蒙古、贵州、云南等省区部分生活在条件严酷、资源贫乏、生态恶化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以期达到扶贫和生态修复的双重目标。在宁夏、甘肃以及内蒙古,沿黄灌区因其土地肥沃、水草丰美成为生态移民的最终迁入地。宁夏沙坡头区生态移民安置点、红寺堡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安置区、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甘肃省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安置区、内蒙古巴彦淖尔生态移民安置点等,均分布于黄河沿岸,接受着黄河母亲的哺育。

作为新时期的生态扶贫移民集中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移民在搬迁安置、生产生活、致富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具有独特内涵的移民文化。走出大山的淳朴移民在党和国家移民政策的鼓舞下,迸发出了建设美丽新家园的巨大热情,从开发初期的众志成城、艰苦创业到今天的守望相助、安居乐业,那种面对任何挫折苦难都不肯屈服的拓荒精神已经扎根移民之心。生态移民安置区黄河文化元素和传统灌区有所区别,传统灌区的黄河文化元素更多体现地是黄河之生生不息、宽厚包容,而在生态移民安置区,更多融入了“艰辛”与“珍贵”。因为扬黄灌溉以解决民生为根本,“生命之水”承载着党对老百姓的深情厚谊,是“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体现。

四、打造黄河文化与生态文化融合旅游项目,弘扬黄河生态文化,讲好生态治理的故事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因多沙、善淤、易决而举世闻名。尤其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支流带入大量泥沙,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复杂难治的河流之一。“从大禹治水到汉武帝‘瓠子堵口,从潘季驯‘束水攻沙,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奋斗史、治国史。”[3]驯服桀骜不驯的黄河,使其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实现黄河安澜的美好憧憬,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梦想成真。

1958年开工建设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凝结了一代人的心血,结束了青铜峡灌区无坝引水的历史,大大提高渠道供水保证率,扩大了灌溉面积。“十五”期间的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进一步提升了水土流失治理水平。进入新时代,宁夏认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念,坚决肩负起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的责任,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人与水和谐发展,奏响了新时代生态治理的“黄河大合唱”。

弘扬黄河治理文化,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一方面要继续规范沙坡头、青铜峡水库、黄河大峡谷、中华黄河坛的运行,融入更多黄河生态治理的文化元素,不断提升景区品质;另一方面要探索石嘴山星海湖国家湿地公园、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平罗天河湾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开发模式,使其能够更全面地发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临黄河而知中国,鉴往事而知来者”[4]博大而厚重的黄河文化中內蕴着创造精神、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团结精神等因子,也凝结着经略大江大河、实现伟大梦想的中华伟力。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走近黄河,触摸黄河文化脉搏同时,能够更进一步地接受农耕文化的浸润、汲取红色文化的营养、感知移民文化的魅力、接受治理文化的熏陶,无疑是人们对深度体验旅游的美好期望。这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体现,是建设人民“幸福河”的重要体现。这更需要在顶层设计和协同开发上下功夫,做深做实文化资源整合与旅游协作这篇大文章。

注释:

[1]***.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N].人民日报,2019-09-20(1)

[2]王兴文.论宁夏黄河文化的内涵及其符号表达[J].西夏研究,2015(2)99-103

[3]江凌.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N].学习时报,2020-01-03(1)

[4]蔡相龙.传承黄河文化 凝聚精神力量[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10-18(2)

作者简介:

王琼,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副教授。

马永钊,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文旅融合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婺城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研究青年时代(2019年1期)2019-03-14“文旅融合”该从何处着手人民论坛(2018年32期)2018-12-10全域旅游视角下荣成市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西部论丛(2018年11期)2018-10-19浅谈摄影对文旅融合发展的助推作用青年时代(2018年23期)2018-10-13文旅融合背景下颍淮文化创新发展路径研究青年时代(2018年19期)2018-10-13健全机制 优化环境 全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机构与行政(2018年5期)2018-09-15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现代营销·学苑版(2018年6期)2018-08-15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中国绿色画报(2018年4期)2018-08-09我国邮轮旅游经济发展建议水运管理(2018年12期)2018-03-14文旅融合视角下乡村振兴路径研究当代农村财经(2018年12期)2018-02-14

推荐访问:黄河 依托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