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文化对越南传播路径研究

时间:2023-10-07 12:45:06 来源:网友投稿

谢小玲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饮食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充足、丰富的饮食对老百姓、国家和社会而言乃是头等民生大事。中国人自古便对饮食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提出“民以食为天”,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更是提出“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的观点,将诸礼的产生归源于饮食。与饮食相关的中国俗语非常丰富,如“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屋要木支,人要饭撑”“一粒米度三关,三粒米爬过山”等。越南这方面的俗语也十分丰富,如trời đánh còn tránh bữa ăn(老天爷都知道吃饭十分重要,会避开饭点打雷,以免影响人们吃饭)、dân dĩ thực vi thiên(民以食为天)、có thực mới vực được đạo(人吃饱饭了才有力气学道理)、ăn được ngủ được là tiên(能吃能睡就是好,吃饭很重要)等。可见,饮食对于中越两国人民来说是何其重要。

“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73,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发展程度、风俗习惯等因素造就了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饮食文化各不相同,有以面点为主食的北方食文化,也有以米饭为主食的南方食文化。即便同为南方,不同省份的饮食特点也各不相同,如川渝饮食以油、辣、麻、浓郁的特点区别于粤式饮食的生鲜与清淡,凡此种种逐渐形成了丰富而又灿烂的“中国八大菜系十二个子属饮食文化圈”[2]45。中华饮食文化以耀眼夺目的光彩辐射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中华食文化圈”,即“以中国本土为中心,包括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更广阔的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在内的广大亚洲地区属于同一食文化区域”[2]35。由于历史、社会发展进程和地缘等原因,越南饮食文化深受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昔之四裔,浸染中国文化最深者,莫逾越南”[3]5。在国际上,越南饮食文化被国际食文化学界划归入“中华食文化圈”内。在中华文化影响越南的过程中,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相较于文字、影视、书法艺术等文化,饮食文化因其“核心与基础是关乎人们养生活命的基本物质需要,即以食物能食的实用性为全体人类所需要,便具有了不同文化区域彼此间的天然通融性”[2]34,具备了“使用频次高、明显的民族特征、凝聚功能和强烈的情感连接、传播障碍小”等优势[4],充分发挥文化“顺涵化”(positive acculturation)的作用,更易于被传入地的人民所接受,传播效果更亲民、友好、和谐。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对越传播途径,对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塑造中国形象、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从古至今,中越文化交流活动从未间断,作为中越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中华饮食文化主要是通过移民、商业活动、边民往来、旅游留学、网络交流等途径实现。

(一)华人华侨的传播

中华饮食文化南传进入越南,华人华侨发挥主要作用。“越南华侨华人以祖籍广东、福建者居多,广东籍中又以广肇、潮州籍人居多,他们多从事餐饮业、食品加工业、旅游业等”[5]。越南后黎朝时期东都(今越南首都河内)曾存在唐人街[3]11。现如今在越南中部城市岘港会安古城还保留着广肇会馆和福建会馆,南部城市胡志明市堤岸(现称为第五郡)仍然生活着大量的华人华侨。早期的越南华人华侨和其他海外华人华侨一样,“习惯靠同族、同乡的关系聚居一处,保持着中华传统的饮食、生活习俗”[3]11,他们主要以从事餐饮业谋生,最初服务的对象多为华人华侨。以丰富多样的中华美食以及华人华侨勤奋打拼的精神,逐渐使中华饮食被越南人接受并得到广泛传播,同时也对越南饮食文化产生极大影响。现代越南语中仍保留着大量与粤语发音相近的饮食词汇,如lạp xường(腊肠)、xá xiếu(叉烧)、sủi cảo(水饺)、bánh(饼/糕点)、xì dầu(酱油)等。中国的米粉、春卷、粽子等食物(越南人统称为bánh)传播进入越南后,越南人民结合本地自然条件和民众饮食习惯融合创新,最终变为越南美食,成为越南重要的传统文化符号。不夸张地说,越南饮食中的中华元素多为华人华侨所贡献。

(二)投资经商活动的传播

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商品交换使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得以传播,同时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交往也在促进文化传播。中国对越投资经商活动历史悠久且十分频繁,投资经商活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教育、技术、饮食等文化形式也传入越南,并对越南民众的生活方式产生较大的影响。

古代中越两国使臣使节、商人往来密切。尤其是宋明时期,广东、福建等地商人下南洋投资经商,将中华饮食文化传播到越南,促使越南人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由手抓进食方式改为使用筷子和碗碟进食,使用筷子进餐被越南人民认为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体现。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改变了席地盘腿就餐的习惯而改为采用高桌、高椅用餐,红木制作的餐桌、餐椅具有明显的中国明清家具特色。龙井茶、武夷茶等中国茶饮也随着商业活动传入越南,成为越南上自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最喜欢和最常用的饮品。唐朝杨晔在《膳夫经手录》中就记载了越南人对中国茶的喜爱之情。虽然当代越南为了发展咖啡产业,成功培育了越南人的咖啡文化生态,与茶饮二分天下,但咖啡的饮用多以街头巷尾的店铺经营模式存在,亲朋好友到家中做客仍然以茶招待为主。

自1991年中越关系恢复正常化以来,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越投资贸易得到极大的发展。根据越南计划与投资部的数据,“2011年中国大陆对越南直接投资项目(FDI)总数为836个,合同总金额为43.4亿美元,中国台湾项目总数2 219个,合同总金额为235.19亿美元,中国香港项目总数658个,合同总金额为109.69亿美元,在94个对越南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中分别排在第14位、第4位和第7位”[6]。“据越南计划与投资部官网的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中国大陆对越南的直接投资项目合同总金额为184.6亿美元,中国台湾为337.71亿美元,中国香港为256.61亿美元,在139个对越投资的国家和地区中分别排名为第7位、第4位和第5位,三者相加的投资合同总金额达548.92亿美元。”[7]这数额庞大的商业投资背后是众多的中国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进入越南工作,同时也带动中国餐饮服务和超市零售等商业落地越南。这部分餐饮业和超市零售业集中在越南河内、胡志明两大城市以及越南北部北宁省和南部平阳省两大工业园区。在北宁省和平阳省已经出现类似唐人街的商业街区。这些餐饮业和超市零售业原先主要服务于越南经商的中国人,后面慢慢吸引了众多越南年轻人并形成了一股中华饮食文化新潮流。如近几年在越南非常红火的川味火锅,以餐馆布置精致、食客边进餐边欣赏川式文化表演、菜类丰富等优点受到众多越南食客的追捧;
海底捞火锅以性价比高、种类丰富和强势的宣传,迅速在越南河内、胡志明市等大城市落地并深受越南食客的喜爱,不少越南食客为了吃上海底捞火锅甚至愿意排长队等候就餐。川式自热火锅和火锅底料也随着中国川味火锅在越南的红火而成为越南年轻人购买的畅销品。继粤菜、闽菜之后,川菜进一步丰富了越南饮食文化内容,丰富越南人的饮食生活。又如中国奶茶,随着玉堂、皇茶、鹿角巷等国内知名奶茶公司进驻越南,喝奶茶已成为越南年轻人的饮食时尚,呈现与越南咖啡平分秋色之势。此外,超市零售业将中国种类繁多的零食带到了越南,如辣条、山椒鸡爪、螺蛳粉、小蛋糕、牛肉干等均广受越南年轻人的喜爱。

如果说中国对越商业贸易活动是促进中华饮食文化南传的重要途径,那么越南商人的传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越南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越南商人主动到中国寻求商机,或参加中国举办的各类会展活动,或与中国商人开展合作贸易,他们在感受中国现代饮食文化的同时也将中国饮食文化带回越南,如中国火锅文化传入越南即有越南商人的贡献。

(三)边民往来的传播

中越陆地边境线漫长,广大边民“都喜吃生酸辣食品和糯米”[8]。如果将中越饮食文化划分为中国主体饮食区、边境民族饮食区、越南主体饮食区的话,中越边境民族饮食区与左右两个区呈环状交叉状态,既受左右两个饮食区的影响,同时也向左右两边辐射,发挥着桥梁作用,只不过中华主体饮食文化辐射力更强而已。米饭是中国南方地区和越南全国老百姓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主食,而稻作起源地,经河姆渡遗址、良渚古城遗址、一万年以前水稻遗存、大规模的古稻田等考古证实在长江中下游,并以此为中心向北向南传播,这已经成为目前国际的共识[9]31,长江中下游的稻作技术和稻作文明随着部分人群的向南迁徙而相继传播到今天的东南亚地区。除了稻谷考古外,语言学家游汝杰先生则从语言学角度阐述了越南水稻跟壮侗语有密切的关系,先生通过对“稻”一词的研究,认为“稻词的语音最古形式是Khau,次古形式是K"ao,使用地点是在中国广西、云南,泰国北部和缅甸东北部。越南语的gạo(米)是来自壮侗语族K音系的外来词,越南语中与稻有关的词如đồng(垌)、mạ(秧)来自泰语,越南语中与稻有关的词如稻(lúa)来自孟-高棉语。一个民族对本族自古就有的实物一般都有本族的固有词汇,外来的事物才伴随着使用外来词,可见稻作不可能始于越南族。”[9]45-46经笔者田野调查发现,越南语đồng(垌)与广西、广东、江西、贵州等地的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田垌”的“垌”发音相近,mạ(秧)与壮语、傣语、泰语同类词发音非常相近。据史籍和学者研究发现,“春秋时期的吴越地区(今江浙一带)主食为糯米,并非今天的粳米,百越族自秦汉后陆续向西南州、广西、云南及泰、缅、老挝等地迁徙,他们仍保留以糯稻为主食的习惯,并非他们迁到这些地方以后才改以糯米为主食。”[9]417这与越南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一致——“越南学者阮越根据考古资料发现,越南北部越族过去主要以糯米为主食,后来才转变以粳米为主食”[10]137。由此可推理,中华稻作文化是通过中越跨界民族传播进入现今越南地区的。再比如,中国粤菜中有名的烧腊在越南广为人知并深受欢迎。除了华人华侨传播发挥作用外,中越边民的传播也是功不可没。如中越边境小城崇左人民采用本地特有的山黄皮叶为香料烹制而成的烤猪,是粤菜烧腊与本地香料有效融合的美食,极受边民喜爱。这种烹制方式传播到了与崇左相邻的越南边境省份谅山省,并且受到越南民众的追捧。据本项目组成员实地调查发现,越南北方平原省份的越族人民经过谅山一般都会买山黄皮叶烤制的烤猪肉回去品尝,有些河内人甚至专程到谅山购买山黄皮叶烤猪肉。

(四) 赴越旅游传播

旅游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现代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世界范围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重要途径,许多国家将其作为国家文化对外宣传和吸纳外来文化的重要途径。”[1]173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一直伴随着消费行为,旅游主体的消费行为“受特定文化和传统的支配,因而旅游者在其旅游消费活动中往往又有意无意地扮演了文化载体的角色,即旅游者在感知和体验目的地文化的同时本身成为文化的传播者”[1]31,即旅游主体的消费心理动机、消费观念、消费需求等都是旅游主体所在地区文化或社会文化的集合体。旅游接待地出于利益需要会主动研究消费主体,并且主动做出文化调适以便更好地完成接待服务活动。“吃”作为“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之首,自然也成为旅游主体和旅游接待地首要关注的要素。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需求十分旺盛。“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2018年中国境内旅游的人数达55亿人次,每人年均出游4次,中国已经进入了大众旅游时代。同期的出境游人次接近1.5亿,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客源国。”[12]中国游客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旅游业及经济社会的发展,越南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受益者之一。根据越南国家旅游总局的旅游年度报告统计,2015年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赴越旅游人次分别为178.09万和43.87万,在当年越南国际游客排名中分别排在第1和第5位;
2016年分别为269.68万和50.26万人次,分别排在当年国际游客排名中的第1和第5位;
2017年分别为377.94万和60万,分别排名在第1和第5位;
2018年分别为496.65万和71.41万,分别排名在第1和第5位;
到了2019年, 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赴越人数分别达到了580.64万和92.67万,分别排名为第1和第4位①。中国游客赴越旅游推动了越南旅游业发展成为越南拳头产业,越南旅游业也成为越南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作为中华饮食文化载体的中国游客,在促进越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将中国饮食文化无意识地传播到越南。越南旅游行业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国游客,会研究中国游客的饮食习惯并在餐饮服务中做出调适,根据中国游客喜熟食、喜炒菜类和多油(相对于越南人少油或无油的饮食习惯)等特点提供旅游餐,即便是越南本土特色美食也会融入中国的饮食元素,以便中国游客易于接受。

(五)中越两国留学生的传播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学习者通过专门学习文化课程,从而获得相关文化知识,相较于其他传播途径,教育更有目的性和有效性。两国间互派留学生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跨文化传播方式。课题组通过对越南几所高校中文专业教学内容调查,发现越南高校中文专业教授内容除了汉语语言知识技能外,同时还讲授中国书法、剪纸、饮食文化等通识课程,有的学校还开设第二课堂,让学生实践和体验中国文化。如越南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每月组织一次中国书法、饮茶、食品制作等文化体验活动。通过这些文化课程,学生能够有效地了解包含饮食文化在内的中国文化。来华留学的越南学生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根据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对各国来华(仅统计大陆)留学生的数据统计,2002年来华留学的越南学生2 336名。从2008年至今,越南留学生稳定保持年均1万多的留学人数,并且一直居于来华留学生数量最多的前15个国家之中”[12]。最初越南留学生大多集中在广西、北京等地高校,后来留学范围逐渐扩大到上海、山东、四川、广东、福建等地。一般而言,来华留学的越南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他们到中国不仅学习语言、中医、贸易等学科知识,同时还实地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中国饮食文化。这些越南留学生回国后,有的从事餐饮业,有的加入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队伍,比如互联网论坛上关于越南人烹煮的四川火锅正宗与否的主题讨论便有他们活跃的身影。与此同时,每年大量赴越留学的中国学生也是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主力军,中国留学生到了异国他乡,思乡之情促进了越南高校周边中餐馆、中式食品零售业的发展,据调查发现,老干妈、辣椒酱、火腿肠、榨菜、牛肉干等中国食品十分畅销。

(六)物资援助的传播

中国有句古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表明了后勤保障尤其是粮食保障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在越南抗法、抗美战争中,应越南的请求,当时经济仍比较困难的中国克服万难,在粮食、被服等物资保障上给予了越南极大的援助,为越南争取独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950—1954年间,中国就向越南援助了1.4万多吨的粮食和副食品”[13]23,“1956—1974 年广东省对越南援助的粮食物资,包括食品罐头、糖、大米、盐、脱水蔬菜等各个种类。其中,无偿援助罐头3 950听、糖果1 300公斤、奶油奶酪400公斤、糖3 740吨、盐4万吨、脱水蔬菜240吨;
出口援助越南大米6 000万斤(3 000万斤待交)、盐9 800吨”[13]26,这仅是广东省的援助。当时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被指定为援越基地,这4个基地汇集了中国全国的力量,对越南提供了大量的、种类繁多的物资援助。

战争已经过去,但中越的革命情谊仍会留在两国人民的心中。项目组成员在对河内市民的调查访谈中得知,援越抗法、抗美战争中,中国援助物资中的“lương khô粮干”(即干粮)至今仍为越南老一辈人津津乐道、难以忘怀。比如上海利拉迷你型压缩饼干以其便于携带、易于保存、酥香、耐饿等特点在越南流行多年。直至今天,上海利拉迷你型压缩饼干等中国干粮仍受越南民众特别是老一辈人的喜欢。他们把这些压缩饼干当成日常零食或者作为过年过节招待宾客的点心,就着茶食用,喝一口茶吃一块饼干,闲话家常,而那段中越联手共同抗法、抗美的革命情谊也在品尝小小的压缩饼干时被再次提起。

(七)网络传播

互联网及新媒体的传播是现当下最快捷、最广泛的文化传播途径。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速度、广度、深度。据观察,越南有一群专门制作字幕翻译的年轻人(大多是曾经来华的留学生)专门从事中国影视剧等视频的翻译和传播,《花千骨》《延禧攻略》《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等中国热播剧和综艺节目在越南网民中掀起一股中国影视热潮。有些热播电视剧今天刚播放新的一集,明天越南那边立马也跟着播放,速度之快和广度之大是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中国深厚的饮食文化自然也在互联网传播内容之中。李子柒这位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获得世界各国网民高度关注的中国美食博主,在越南同样受到极高的关注。笔者于2021年4月23日分别以Lý Tử Thất(李子柒的越南姓名)、Liziqi、李子柒3个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关键词“Lý Tử Thất”在谷歌和YouTube的搜索指数中占比最高。按检索分布区域图来看,越南从北到南遍布32个省市,图表还显示了“Lý Tử Thấ”t关键词在美国上也有分布,说明李子柒还受到生活在美国的越南人或越裔群体的关注。其中李子柒烹饪、李子柒米粉、李子柒螺蛳粉位列于Lý Tử Thất相关话题的前十名。越南一些美食博主也纷纷学习模仿李子柒模式制作越南美食短视频,这些博主被两国网友戏称为“越南版李子柒”。李子柒不仅将中国美食传播到越南,同时连传播模式也传播到了越南。另外电商的发展也带动了中国美食在越南的传播,越南许多电商平台都有销售李子柒螺蛳粉、柳州螺蛳粉、利拉压缩饼干、辣条等中国食品,许多越南人通过中国的淘宝、拼多多、微信等平台购买中国食品。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不仅加速了世界经济的互动,同时也加快了包括饮食等文化的传播速度和广度。

(一)影视娱乐节目嵌入饮食文化不够

一部韩剧《大长今》使韩国泡菜广为人知。韩国影视剧积极嵌入本国饮食文化,利用影视和娱乐业的发展,推动韩国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国年轻人中的广泛传播,并受到热捧。这是影视剧和娱乐节目所拥有的传播力量。中国现在很多现代偶像剧、古装偶像剧、综艺节目在越南年轻人中也受到追捧。但观察这些影视剧和综艺节目,除了《天天向上》有几次专题介绍外,其他节目饮食文化嵌入并不多,也不够明显,有的甚至没有。总而言之,中国影视剧和娱乐节目的传播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了中国影视业、娱乐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影视业、娱乐业在海外尤其是中华文化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应充分发挥这个行业传播优势,带动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利用饮食文化的天然通融性建构一个可爱、亲民、友好的中国形象。

(二)互联网和新媒体运用不充分

笔者和项目组通过调查发现,在互联网尤其是外网宣传上,中国饮食文化的声量仍然不足。如《舌尖上的中国》这部优秀的中国饮食纪录片,在谷歌搜索和YouTube等外网社交平台上越南人的搜索热度并不是很高,可能是由于版权和翻译问题。再比如广西柳州螺蛳粉在越南常用的网络社交平台上虽然有一定的搜索,但热度不高。

(三)广西边境民族饮食文化特色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文化在交流传播中相互模仿和融合,逐渐出现趋同的现象,即文化同质化。文化同质化有利有弊。中越饮食文化交流融合发展了两国的经济,拓宽了两国人民的饮食视野,丰富了两国人民的餐桌。两国饮食文化的相似或相同也增强了两国人民的认同感,易于两国人民的交流。

项目组在广西东兴、凭祥、大新等边境县市进行实地调查发现,为了迎合游客的需求,当地人、商家喜欢推荐越南菜或者越南特产。当问起当地特色美食的时候,当地人首先想到的是越南菜、越南小吃。大新德天瀑布景区、凭祥街市、东兴街市等地的特产店也多为越南特产店,极少看到广西或者本地本民族的特产店,这给人留下此地饮食文化地域特色不明显的印象。实际上,本地美食非常丰富且极具特色,如扶绥酸粥、山黄皮叶焖鱼、山黄皮叶烧猪肉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是饮食文化的生命之根,它既体现了本地的文化底蕴,还体现了文化经济能力。因此,如何突显和展现本地民族饮食文化,值得深思。

(一)重视“饮食文化”,加强国际传播意识

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民生的接地气、亲和力强的文化符号。人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讲好中国故事、加强文化对外传播不仅仅是宣传部门、媒体机构的事,更应该成为人人的事。让“以食为媒”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意识深入到政府部门、企业、学校乃至社区,让灿烂的中华饮食文化在民间沟通、国际往来、中国形象塑造上,发挥其润物细无声般的影响力、感召力与亲和力。

(二)加强饮食文化的嵌入,发挥互联网的作用

中国当下影视、娱乐、新媒体制作发展空前繁盛,影视娱乐新媒体制作应加强中国传统与现代的饮食文化符号的嵌入意识,注重其以娱传声、以乐化人的功能。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是一个非常快捷、便利、有广度的传播途径,充分利用好这个途径,对我国饮食文化向外传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国是世界上互联网发展非常快速的国家,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显示,中国网民已达13.19亿,中国数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如果将这13亿的网民数量转化为文化传播力量,这将形成非常可观的传播效应。

(三)加强饮食文化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展现

广西边境民族地区应如何避免或者减轻饮食文化同质化的消极影响,保护、发扬本地民族特色饮食文化?首先,明确本地饮食文化的定位:国际性、地域性。“国际性”指的是国人无需出国,只要到广西边境民族地区就可以品尝到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的美食和体验异国饮食文化。“地域性”指的是优越地理条件,边境民族地区应该集合广西的各大特色美食并进行大力推介,如桂林米粉、柳州螺蛳粉、钦州猪脚粉、横县鱼生、马山黑山羊等广西特色美食,使游客和商家来到此地不仅可以体验到东南亚美食文化,同时还体验到广西美食文化。其次,整体规划、深入挖掘、大力传播。政府应该将地方民族饮食文化纳入到当地经济发展的规划中去,由政府牵头,鼓励餐饮业、旅游行业商家和老百姓积极主动挖掘地方民族饮食文化,全方位地向外宣传本地民族饮食文化。四川十分注重“川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其代表性的四川火锅文化虽然传入越南相对较晚,但其发展势头却十分强劲,到四川旅游、留学的越南人也越来越多。这是值得广西边境市县借鉴的经验。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会出现文化趋同的现象,但也让两种不同的文化通过接触、选择和融合,取长补短,在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本土文化”,即多元一体化。中越饮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使得两国建立起了相近或相同的饮食文化关系,两国通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给各自的饮食文化增添新的血液和生命力,使各自的饮食文化变得更加璀璨。

注释:

①数据来自越南国家旅游总局官网2015—2019年的年度旅游报告。

猜你喜欢越南饮食文化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年味里的“虎文化”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春节饮食有“三要”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读图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2021年5期)2021-08-09越南Vedana餐厅现代装饰(2021年2期)2021-07-21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越南百里“银滩”学苑创造·A版(2017年9期)2017-09-25健康饮食文理导航·科普童话(2016年5期)2016-07-14别样饮食特别文摘(2016年7期)2016-05-04

推荐访问:越南 中华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