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式思政”在档案学类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教学实践*——以“海邦剩馥,侨批档案”为例

时间:2023-10-03 09:55:05 来源:网友投稿

闫 静 李雪婷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教社科〔2022〕3号),指出要“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建构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和教育教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体系”。[1]档案作为社会记忆和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思政元素。档案教学实践应对标《方案》要旨,不断丰富档案学类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改进教学形式,完善评价体系,培养厚植家国情怀、涵养道德修养、掌握专业技术的档案学专业人才。关于优化档案学类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宋雪雁探讨了利用德育元素优化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环节[2],翟乐探讨了档案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完善路径[3],徐拥军探讨了如何充分挖掘档案学专业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4],王小云提出利用专业特色促进课程思政的可持续发展[5]。这些研究均涉及结合课程实际,依托档案资源,将案例式教学法融入档案学类课程思政建设中,但未明确而具体地提出“案例式思政”的课程思政建设策略。文章从“海邦剩馥 侨批档案”这一具体案例出发,从教育目标、案例设计、教学应用与效果评价等方面入手,探讨“案例式思政”在档案学类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教学实践,以期为档案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优化提供有效策略。

1.1 总体目标:以档案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四个自信”

充分利用档案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四个自信”,是时代赋予档案事业的崇高使命,也是档案专业教育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终目标和发展方向。基于此,如何在课堂上向学生潜移默化地传递档案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精神思想,并以档案作为资源库、语料集、传声筒和助推剂讲好中国道路故事、民族复兴故事、发展改革故事和中华文化故事,是档案学教育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案例式思政”是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一种具体教学策略,是将“案例式教学法”与思政元素融合应用于课堂的教学方法。档案学类“案例式思政”是以“档案”为主题,应用一定的原则和方法选取档案素材,并根据教学目标对案例文本进行编排与设计,以技术手段为教学辅助,引领学生在特定的案例情境中进行自我探索和学习的教学实践。“案例式思政”中案例的选择、课程内容的编排、课程效果的评价均应服务于教学总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故事,并学习利用档案讲好中国故事,使“四个自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2 具体目标:以“案例式思政”优化课程教育效果

“案例式思政”通过搭建基于案例的开放式学**台、打造基于案例的指定化学习情境,实现互动式、探索式教学,并将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这一过程的具体目标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充分利用档案资源,深化思政育人功能。“案例式思政”的着手点在于对档案案例的选取,落脚点则在于挖掘档案中蕴含的精神财富,从而使学生在案例学习的过程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思政教育。通过对不同类型档案案例的学习和探索,引导学生领悟档案史料背后蕴含的民族大义、家国情怀以及中华民族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根植的不朽精神,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对于档案学类课程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第二,形成案例情境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案例式思政”要求构建一个真实的案例情境,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案例学习的主人翁。在施教过程中,教师以案例内容为工具,随着案例内容由浅入深地推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实现对知识的自主探索,自觉感悟案例中的思政内涵。第三,针对性搭建课程内容结构,多层次提升学生素质。开展“案例式思政”要求在全面考量教育需求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选取和构建恰当的案例内容,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教学相结合,辅之以问题设置、团队作业、小组活动等环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出色的团队意识、良好的反思习惯以及高尚的职业情操。

文章所选取的“海邦剩馥 侨批档案”这一案例,是基于广东省档案馆对侨批档案收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具体实践而自主编排的真实案例。该案例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是侨批档案部分原文摘录和照片影像等历史资料,二是对侨批档案保存现状的叙述,三是广东省档案馆对侨批档案的开发利用策略。三部分内容逐层递进,以侨批档案原文为基础,通过讲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侨批档案开发利用的现实困境,接着引出广东省档案馆的具体做法,将教学目标融入其中。侨批档案因其自身的故事性和民间性等特征,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可阅读性,是课堂教学实践的良好素材,有利于引导学生感悟侨批档案中的家国力量,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观培育相统一的教学目标。选取并构建“海邦剩馥 侨批档案”这一具体案例符合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要求,对于培育学生的爱国爱乡情怀,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1 总体思路:以文本为桥梁开展思政教学

在“案例式思政”教学中,案例文本作为连接教师与学生、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之间的桥梁,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案例式思政”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结合教学目标进行思政案例文本的设计,并依托案例文本进行教学活动的设置,从而搭建出一个双向交流的文本空间。在这一文本空间中,案例所蕴含的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充分而合理地融合,学生在文本空间中可以自主、沉浸地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

文章所选案例即通过对“侨批”概念的阐释,对侨批档案保护与开发现状、问题及对策的探讨,及其引申出的对民间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等进行设计和构建。在知识层面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官方”档案与“民间”档案的区别,进而对不同类型的档案价值和作用进行思考,自觉在学习中树立“大档案观”和档案存储意识;
在能力层面引导学生自主总结侨批档案在保护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进而引申至对以侨批档案为代表的民间档案保护与开发策略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素质层面启发学生留意身边的“民间档案”,进而培养社会档案意识,树立学科认同,启发学生通过案例切实感受侨批档案中的家国情怀和中国力量,感悟档案这一信息载体对社会的贡献,培养学生作为一名档案人的社会使命感。该案例在教学中适用于诸多课程,如,侨批的“民间性”特点和体现出的双重价值转化,是对《档案学概论》中档案价值理论、档案记忆观、档案遗产观的实例验证;
了解档案馆对侨批档案的开发利用,是对《档案管理学》《档案学理论与历史》中档案管理工作流程、档案事业发展模式的深入学习。为了使案例文本中的专业知识点与思政理念有机融合,在文本设计时,要将专业性、知识性、教育性、文化性、情感性的元素,通过故事化或程序化的文本架构与编排,最终构建一个“文本选取与设计—文本解读与研讨—文本剖析与反思”(如图1)所示的教学回路,将案例打造成集思政理念和专业知识自然连接的文本空间,打造成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互动的教学桥梁。

图1 “海邦剩馥 侨批档案”以文本为桥梁的教学回路

2.2 文本架构:构建话语层面的文本导航

按照西方叙事学者玛丽-劳尔·瑞安(Marie-Laure Ryan)所阐释的“隐藏的故事”结构模型,表层故事属于话语架构[6],区别于底层故事固化、单向、时间线性的叙述逻辑,其形式更加丰富多样。通过话语架构引导学生摆脱固有的时间限制,全身心投入到案例故事的叙述与发展中,深入理解底层的故事文本,是“案例式思政”文本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在文本架构过程中,借鉴叙事学“海葵架构”理念对“海邦剩馥 侨批档案”案例进行文本导航构建。“海葵架构”作为放射式叙述理念,被广泛应用于信息类网站,其本质在于允许信息从主菜单到子菜单的递归式呈现,用户可以从任何一点跳转回主菜单。[7]依据这一理念设计的案例文本是一个组织良好的重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任意一个环节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从侨批档案的文化遗产内涵和价值意义到广东省对侨批档案的开发利用现状,再到广东省档案馆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对侨批档案开发利用的具体举措,这一系列故事内容构成了新的文本架构,专业知识点和思政元素被放射性地融入其中,学生在对每一个环节文本的阅读与思考中都能进行即时的体会与反思,并随着课堂教学进入新的文本环节,实现各知识点和思政点的有机互通,确保整个教学过程的连续与完整。以下述教学文本片段为例:

在广东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一封保存完好的书信静静躺在展柜中。这封书信是谢永宽同志在1950年4月寄给美国华侨陈厚父先生的一封回批,其中涉及发动侨胞投资家乡工业建设事宜。这封书信即是一件侨批档案。相较于官方档案,侨批来自民间,本质上是民间档案。侨批档案有以下特点:一是普遍性。诸如侨批档案中的书信、照片、证书、票据等,多为华人华侨自行留存,而非统一集中保管。二是侨批档案所有权属于民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经协商,省级以上档案主管部门可对个人形成的档案代为保管,必要时可依法收购或征购等,但这类档案的实际处置权往往仍在民间。三是保存具有不稳定性。侨批档案的保存时间和完整性等取决于民间认知水平、社会档案意识以及存放环境。除了民间机构和国家档案馆收藏外,绝大多数侨批档案都存放在家庭和个人手中。侨批档案的民间属性带来了存藏保管安全的不稳定性,这也是档案主管部门抢救保护侨批档案的原因之一。

这一文本片段首先以侨批档案阅读材料为切入点,讲述了侨胞关心、支持家乡建设发展的真实事迹,将家国情怀融入其中,引导学生自主体会、思考侨批档案中蕴含的爱国之情。然后从侨批档案的形成过程出发,指出了侨批的民间性特点,进而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对于民间档案保管的相关规定,引出侨批档案在保管上遇到的困境。这样的文本叙述是相对自由的,能够引导学生在材料中体会情感,在现状中寻找问题,在问题中思考解决方法,为学生留下了可探索的空间。最后,文本中对现代侨批档案面临的困境和挑战等进行叙述,启发学生从源头创新性思考解决策略。基于此,通过在话语层面构建文本导航,使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完成设定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和求真以致用的科研态度。

图2 “海邦剩馥 侨批档案”情节模型的构建

2.3 文本架构:构建故事层面的情节模型

在对案例文本进行架构时,还需要打造故事空间,将情节作为连接过去和现在的工具,以话语打乱故事原本的发展顺序,并根据教学需要构建情节模型(如图2所示),引导学生沉浸到案例文本之中。文本架构所构建的情节模型不单是为了讲故事,而是为了讲好故事,并在讲好故事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知识点和思政点,从而有效对接课程教学目标。侨批档案因其时间和地理等因素而与现在存在距离感,构建情节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时空距离对学生的影响。在情节模型设计中需以话语为导航,对文本进行二次组织编排,构建“教学目标—创设情境—专业知识—思政元素—目标实现”的文本故事,以案例情境为背景,以理论知识为支撑,使得档案史料更加立体化。

3.1 总体思路:以教学互动优化课程开展效果

“案例式思政”旨在以生动的案例文本为基础,使存在于知识论层面的理论真正融入实践,从而契合档案学应用型学科的特质。在“海邦剩馥 侨批档案”案例教学中,主要体现在外在探索性的“师生互动”和内在沉浸式的“生生互动”,最终打造双向的教学互动模式。“师生互动”方面,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引导而非主导的作用,通过为学生提供案例文本、布置课上任务和课后作业等方式,明确学生所需完成的探索目标。例如,让学生在案例情境中通过沉浸式的情感体验自主探索侨批档案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诚信精神、文化价值等思政元素,而非采用单声道、填鸭式的硬性灌输,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式教学手段为学生的思想反馈提供平台,从而形成全面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面,案例文本中设置的问题可引发学生间的讨论、合作、激励与评价,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在对侨批档案民间性的原因进行学习时,可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内容、网络信息平台、档案馆等课内外资源进行合作;
在对“官方”档案与“民间”档案价值的探索中,可鼓励学生通过合作或讨论的形式发现侨批档案的文化魅力。“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应对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充分发挥“案例式思政”育德行、授知识的作用。

3.2 教学互动:打造外在探索性互动

构建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是保证“案例式思政”得以有效开展的关键,也是促进外在探索性互动的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教学目标融入文本架构,隐含在课堂互动中,并在核心观点教学环节为学生留足思考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互动,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表达,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研讨情况进行教学总结。以下述教学过程为例:

教学片段:侨批档案的历史沿革及特点

课堂引入:教师挑选一封侨批档案带领学生阅读,并请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侨批档案“银”“信”合一的概念;
结合文本阅读及课前资料查询,请学生陈述侨批档案与其他类型历史档案尤其是“官方”档案的区别。

课堂互动: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侨批档案的“民间性”特点;
让学生自由表达对侨批档案的看法;
引导学生思考侨批档案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

教学总结:对课堂互动中学生的阐述进行补充,教师对思政点和知识点进行总结,指明侨批档案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带领学生重温档案价值理论等,并鼓励学生进行课后的延伸学习和思考。

在外在探索性“师生互动”中,案例文本、故事情节以及教学目标是师生之间连接的基础。从探索性上来讲,学生处于一个较为自由的学习环境,不同学生会对案例内容产生不同的情感与思考。教师作为引导者,应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自由的外部探索,表达对于案例的差异性看法。通过外在探索性互动,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能够得到提升,此外,学生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做出的反馈也会对教师的教学内容起到补充作用,实现教学相长。

3.3 教学互动:打造情感沉浸式互动

在对案例文本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撰写解决方案和评论稿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等形式,加深对案例文本知识要点的理解。此外,也可以从故事内部视角进行审视,如,通过采取编演情景剧、主题演讲等方式,化身为侨批档案中的“主人公”,通过同学间的互动,以第一人称视角研习案例文本,达到“情感沉浸”的效果。以下述教学过程为例:

教学片段:广东省对侨批档案的开发利用

课堂任务:根据侨批档案在开发利用方面所面临的困境,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法律法规,以小组为单位对侨批档案的开发利用提出方案并进行课堂展示。

互动评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互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方案的可行性、理论依据、政策支撑等方面。

文本解读:在学生进行自主展示和互动后,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案例文本细读,对广东省档案馆对侨批档案开发利用所采取的措施进行学习,指明理论知识点,并引导学生进行后续思考和研究。

教师在“侨批档案开发利用存在困境”这一具体文本空间中,为学生设定任务,引导其成为故事发展的主人,使学生在互动中从自我视角出发理解保护侨批档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继而通过互动式研究,形成对档案信息激活原则等理论的认知与应用。案例文本中对实际举措的叙述,可强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投入科研工作和档案事业的热情,最终促使情感上的共鸣转变为行动上的自觉。

“案例式思政”的教学实践要做到将课程思政目标、专业知识教学和课程教学大纲深度融合。为保证“案例式思政”的开展效果,笔者针对“海邦剩馥 侨批档案”案例教学构建了多维的效果评价标准。在评价主体上,构建一个任课教师与学生二者结合的评价体系。从教师视角反思案例在内容编排上是否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导入、课程作业布置等环节是否需要改进等;
从学生视角反思案例所传授的知识要点和思政元素是否入脑入心,“案例式思政”的教学效果是否真正实现等。在评价形式上,坚持课堂评价和课后评价相结合,将各项评估标准量化细化,并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进行考核。结合“案例式思政”的引导性、互动性和沉浸性特点,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打分等形式评估学生对案例所蕴含的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接受度。在评价内容上,既要关注思政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也要关注思政目标的实现程度。改变以考试论成绩的习惯,将课堂任务完成度、学生团队配合度、个人投入程度融入综合考评。同时,借鉴BOPPPS教学法,将课程导入、学习目标、预评估、参与式学习、后评估和总结等纳入案例的教学评价范围中,实现全程评价。将案例特点与课程教学大纲相结合,综合考量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完成度。构建一个开放多元的课程效果评价体系,既呼应了“案例式思政”开放课堂的设计理念,也有利于帮助教师不断优化教学实践和效果,增强学生对“案例式思政”教学实践的认可度、参与度和接受度,真正做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猜你喜欢案例思政文本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案例4 奔跑吧,少年!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制造技术与机床(2019年10期)2019-10-26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二数学)(2019年6期)2019-06-24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中国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小学教学参考(2015年20期)2016-01-15

推荐访问:思政 为例 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