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干部名人(8篇)

时间:2022-11-20 12:35:05 来源:网友投稿

廉洁干部名人(8篇)廉洁干部名人  廉洁小故事3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廉洁干部名人(8篇),供大家参考。

廉洁干部名人(8篇)

篇一:廉洁干部名人

  廉洁小故事3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官员为政清廉与否,自律相当重要,但他律亦不可少。下面的几则古人劝廉的故事,对于今天加强廉政建设无疑也大有裨益。

  母劝子廉

  东晋西征大将军陶侃做浔阳县吏时,曾主管县衙鱼肉及精美食品供应。有一回,他派人送一瓦锅鱼制品给母亲谌氏。谌氏原封未动让人退回,并附信一封:“你做县吏,送给我公物,不但不能使我受益,还会增加我对你的担忧。”她规劝儿子要公私分明,为政清廉。在母亲的教导下,陶侃反思自己,改过自新,后来以政绩显著闻名于世。

  妻劝夫廉

  古时,东关临池司马孟宗在外做渔官时,因妻子爱吃鱼,他便把腌鱼寄给妻子。其妻却将鱼如数退回,并附言说:“你做渔官,却把腌鱼寄给我,别人如何看呢?”为此,她三年不吃鱼,司马孟宗从此也恪守清廉。

  兄劝弟廉

  清顺治年间,侯抒愫任潍县知县时,操守清正。大商人郭某遭了官司,有十多个官员为其说情,侯抒愫都闭门不见。侯抒愫为官清正与其哥哥的劝导是分不开的。当初,侯抒愫任知县时,其哥哥侯抒恽就劝戒说:“我们家世代清白,你如果贪一文钱回来,我就不认你这个弟弟了。”

  老劝新廉

  明朝有个兵部尚书叫王廷相。有一次,他给新上任的御史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他坐轿外出,走到半路下雨了。雨后再上路时,一个穿着新鞋的轿夫小心翼翼,后来还是一不小心踩到了水洼里,鞋面被弄脏了。于是,这个轿夫便不再顾惜新鞋,再遇到泥水,便满不在乎地踩上去。御史是负有弹劾、纠察官员过错之责的人,王廷相讲的这个故事,其中的寓意很深,是劝戒御史引以为戒,坚持防微杜渐,以保本色。

  下劝上廉

  金海陵王执政时,刘焕任任丘县县尉。任丘县县令是个贪财的人,刘焕遇事就提醒他“收敛贪财之心,少干贪占之事”。这个县令还能听进他的劝告,与刘焕共事期间真的多干实事,不搞贪占。后来,朝廷考核官员时,县令受到奖赏。县令置酒感谢刘焕:“你有廉慎之德,使我获得了奖赏,感谢你的提醒和规劝。”

  “一字”故事见清廉

  晏婴一裘

  春秋齐景公时,齐国的良相晏婴一生崇尚节俭。他平日粗茶淡饭,妻室只着布衣,从不奢望丝绸。晏婴自己有一狐裘,一直穿了三十年,别人讥笑他,他却泰然处之。景公称赞他勤政廉洁,并赐给他千金之裘,但他却坚辞不接受。

  廉洁小故事(三)

  结帐

  平日,贾主任一天到晚为工作奔波忙碌,常觉得愧对娇儿爱妻,这天,他偶得空闲,便携妻儿到一家饭店表示一下。

  贾主任点了几道家人爱吃的菜,不一会,食客中便有认识贾主任的过来寒喧问候。又过了一会,服务员端上来几道佳肴,说是别人送的。等结帐时,服务员说已有人给结过了。

  出了饭店,儿子高兴地说:今天的饭菜真好吃。可贾主任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说不清是啥滋味。第二天他忐忑不安,毅然向厂纪委上交了这顿餐费,并说明了情况。(佚名)

  红包

  张大爷患了阑尾炎需要开刀,他心里毛毛的来到手术室躺下。麻醉师刚准备动手,张大爷心里咯噔一下想起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随即挣脱手术台的绑手,冲出门外,医务人员一片茫然。

  只见张大爷一手捂着小腹,一手紧紧抓住门外忐忑不安的女儿的手,低声问道:“送出去了没有?红包起作用吗?”女儿愣愣后,点了点头。张大爷这才如释重负回到手术台躺下。手术极为成功,张大爷恢复得又快又好,每缝亲朋、好友看望问候他时,张大爷总是神秘兮兮地提供经验;“红包起了作用,红包起了作用!”

  出院时,张大爷和女儿整理东西,女儿掏出红包交给他。原来医生根本没收红包,怕影响张大爷治病期间情绪,嘱咐女儿暂时保密。

  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改写)

  “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

  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

  “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

  周总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

  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

  “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总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爱淮安,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照顾。1960年,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见到了周总理,在汇报了淮安县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提出想办一座纱厂。按理,这对总理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一方面又引导他们说:你们种棉花,就要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最终没有同意。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请求支援。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甸甸的。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完全应该的,只要总理一

篇二:廉洁干部名人

  有关清廉廉洁的名人名言

  1.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上不愧党,下不愧民。2.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贪。3.茫茫九衢中,百祸起一贪。4.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5.做人做官做事应清清白白,为公为政为民需勤勤恳恳。6.一世清廉,一生平安。7.一言一行不忘公仆形象,一举一动常思百姓冷暖。8.以谨慎之心对待权力,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以警惕之心对待诱惑。9.以史为鉴知兴衰,以人为镜明得失。10.党纪国法,至高无上;社情民意,不可看轻。1.固本清源,反腐倡廉。2.工商事业重如山,个人名利淡如水。3.青丝要知廉洁早,莫待进牢愁白头。4.为政不贪,头顶蓝天;为政不廉,利剑高悬。5.智者,以别人惨痛的教训警示自己;愚者,用自己沉重的代价唤醒别人。6.当官。常担为民之责,站得正直;执政,常谋富民之策,行得坦然;掌权,常循法纪之规,寝得安稳。7.塘中偏有自洁莲,一尘不染;世上本无后悔药,三思而行。8.腐败,只能获取片刻的吃苦;清廉,却能换来永恒的幸福。9.放私欲财欲损国害己;抓党纪政纪重办腐败。10.反腐务必先己后人,倡廉还须合力同心。11.贪心是自由的枷锁,廉洁是自由的明灯。12.不怕法律无情,就怕本身不清。

  13.不谋当谋之事,为官之耻;贪求身外之财,从政之危。14.百姓大害,莫甚于贪官蠢吏。15.为官戒不清,掌权戒不廉;办事戒不公,做人戒不检。16.头顶国徽,对国度负责尽职尽责;肩扛红盾,为人民服务,自警自励。17.挡不住今天的诱惑,将失去来日的幸福。恬澹名利好比清茶一杯静心正身,为人处世,求实为民好比功积如山德载千秋。18.淡泊名利,清风拂袖身自正;曲直清楚,正气在胸威自生。19.大处着眼,事必躬亲,反腐倡廉成绩大业;从小事入手,防微杜渐,廉洁自律涵养小我。20.从政,应德厚才高身自正;曲直明显,正气在胸威自生。1.律己廉为首,立世德在先。2.两袖清风方为好干部;一身正气才算真好汉。3.朝省夕省朝夕自省,上廉下廉高低齐廉。4.常自律远离纸醉金迷,恒自警分清善恶妍媸。5.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正人修其道德,不为钱财而改节。6.知耻知畏知止,慎言慎独慎行。7.执法公平心坦然,清廉不贪自从容。8.不请不送不拍不谀,无官何惧宜勤宜俭宜清宜廉,为仆怅然!9.秉公执法,保护法律尊严;浩然正气,展现红盾风采。10.百代昌盛依清正,千秋基业仗民心。11.廉者,思天真勤者,事有成。12.贪而弃义,必为祸阶。13.贪,山重水复绝无路;廉,柳暗花明处处春。14.经济上清清白白不贪不占;政治上清醒坚定,不摇不摆;工作上清清整整,不错不乱;人格上堂堂正正,不攀不奢。15.公正清廉心无愧,光明磊落梦不惊。

  16.和谐社会,杜绝腐败杂音;今事可追,何须船到江心补漏迟。17.情理法,勿忘法为先;权钱责,切记责为重。18.理想不可无,傲气不可有,钱财不可贪,欲望不可纵。19.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20.两袖清风坦荡荡,为政不廉常戚戚。——徐宝池21.爱半文不值半文,莫谓世上无人知。做一事若贪一事,须虑届时有报应。22.全民动员,反腐倡廉;“三个代表”,牢记心间;坚定信念,经受考验;与时俱进,一往无前。23.勤廉创辉煌,反腐促发展。24.历览古今多少官,成由清廉败由贪。25.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做事,勤勤恳恳学习,清清白白为官。26.读书是修身之道,守廉乃为官之德。27.一身正气,求真求实求真理;两袖清风,为党为国为人民。28.铜臭铸就镣铐,清廉闪亮人生。29.诚实不虚伪,敬业不图名,坦言不奉承,廉洁不图利。30.公生明,廉生威,诚生信,勤生效。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三:廉洁干部名人

  我以为除了俭约知礼的家风父亲贫而力学的家训和严格正统的儒学传统教育对他人格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他对廉政兴国腐败丧邦道理的清晰认识和对自己行为的准确把握

  【名人故事】古代廉洁人物故事及事迹:张之洞

  导语:古以来,人们都视廉洁为一种美德,把腐败看作社会的一个毒瘤。廉洁,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下面是关于张之洞廉洁人物故事,欢迎阅读。

  1909年,晚清重臣张之洞的生命即将油尽灯枯,临终前,他给子孙留下遗嘱:“人总有一死,你们无须悲痛,我生平学术治术,所行者不过十之四五,所幸心术则大中至正。为官四十多年,勤奋做事,不谋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可以无愧祖宗。望你们无忘国恩,勿坠家风,必明君子小人之辨,勿争财产,勿入下流。”

  张之洞为官清廉,因为家中人口多,日子过得很艰难。有时年关实在挺不过去了,他就派人典当衣服之类的东西。当年,武昌“维新”等大当铺有一规矩:凡是总督衙门拿皮箱来当,每口箱子都给200两银子,并不开箱验看,只照箱数付给银两。开春后张之洞手头松动一点,必会派人用银两赎回箱子。张之洞的弟子傅岳(字治芗,武昌人,民国时任北京师大教授)曾回忆过张之洞身后的情形:“张去世后,谥文襄,无遗产,家境不裕。他的门人僚属都知道这种情况,所以致送赙仪都比较厚重,总计亦不过银万余两而不足二万之数。张家所办丧事也就全赖这笔钱,治丧下来所剩无几。”

  张之洞(1837一1909)少年时便被人称为“神童”,13岁考中秀才,名列第一,15岁考中举人,26岁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1881年,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他清理山西30多年的悬案、积案,创办令德书院等学校,建立山西铁矿等实业,深受当地老百姓称赞。1889年他调任湖广总督后,积极投身洋务运动,以武汉为中心,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大批近代企业。

  张之洞一生跨越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活动范围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思想、文化及学术等领域,集封建官僚、近代企业巨头、军事家、教育家、学者于一身。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及兴革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身影。时人曾言,他“往往排众疑,决大议,能以一身开天下风气,而不为风气所转移”。此话用来说明他“任疆寄数十年”,为官讲究操守,不为世风所左右,旗帜鲜明地倡廉反贪,给当时腐败骄奢的官场,带来一些纠弊之功,也是很恰当的。

  张之洞为官一生,十分注意博取口碑,维护自已的廉政形象,。无论抚晋、督粤、经营荆楚,还是入赞廷枢,都以干练务实的作风,清廉无私、锐意进取的精神,大得人望。作风上的清廉来自于思想上的坚定,张之洞之所以能在吏治腐败、贪风盛行、政弊俗污的清末做到始终清廉不染,在民众心目中,保持廉洁清正的名声。我以为,除了俭约知礼的家风、父亲“贫而力学”的家训和严格正统的儒学传统教育对他人格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他对廉政兴国、腐败丧邦道理的清晰认识和对自己行为的准确把握。

  一、廉于自身,保持俭朴清约的

  生活

  。深信“廉正无欲,必有政绩可观。”以廉洁自律的官德,成为晚清清清白白为官的表率。张之洞居官40年,位及一品。按清制,一品文官岁俸180两,为正俸,京官例支双律。又正俸一两兼支米一斛。大学士俸米再加倍支给,这样的俸禄,在当时应该算家道殷实的。但由于他“平生性情好施予而不喜奢侈”,请客宴会,送礼赏赐,都是用自己的银两,所以常常手头拮据,年关拿东西去当铺以解燃眉之急是常有的事。平时“朝珠、带钩、杂佩,所值无过十金者,裘服无华美者。至今燕居皆服布衣、帷慢、坐具、里衣,皆用布。”在兼署广东巡抚时,于署抚后园内辟畦种菜,以倡导清廉之风。他的幕僚辜鸿铭说:“张之洞本人的生活很俭朴。他在武昌任总督期间,全中国的总督衙门再也没比他的衙门更破旧不堪,或更不讲排场的了。”

  二、尊重自己的人格,爱惜自己的名誉,不做与自己身份相悖的事。他深知,“治人必先治己”只有严以律己,才能“正己率属,上行下效。”以清正廉洁的官风,达到堂堂正正做人的目的。张之洞“服官所到,从不收受属吏馈送礼物。”抚晋时,有人为了“乞在山西听鼓当差”,探知他爱好典籍、古玩,便赠送五种宋经史,张之洞“乃竣却之”;督粤时,端溪砚停产多年,他支持商人何昆玉开采,收效颇丰。任两广总督后,商人“寄十方至鄂。”张之洞付“时价每方二十金”;暂署两江总督时,一巨商想在海州开矿,便以送寿礼为名送给张之洞白银20万两,被他断然拒绝,并将引见巨商的官员贬官处置;在两广总督任内,为拒绝生日寿礼,他紧闭辕门;广东海关原每月要送3000两公费银作为总督私有,他到任后,将此款按月存入善后局作为专款。后来他用这笔款修广雅书院,救济灾民,施予贫困的亲友和幕僚;他虽希望自己的儿子到“海外一游”,以“开扩胸襟,增益不能。”但却没有利用自己当时任湖广总督有选拔官费赴海外游学青年学子的权利,而是请他的姐夫、广东巡抚鹿传麟出了一封“自备资斧,不领薪水”的介绍公函。

  三、不事聚敛,不妄取。将取民之财,“用实归于教民、养民、卫民”。以清正廉洁的政绩,博得时人的赞誉。张之洞在兴学、练兵、制械、通讯邮电、筑路、通商、惠工、劝农、开矿、理财、堤防水利、救荒积谷、警察、监狱等方面均有建树。史称“在官所至,必有兴作。务宏大,不问费多寡”,他一生手中过银千千万万,且到晚清制度松弛,吏治腐败,张之洞若稍有私心,聚敛财富并不是件难事。但张之洞居官“四十余年,乡里未造房舍、置田产。”1897年他省亲祭祖,皇帝赐银5万两,他用此款和“平日廉俸所余”,为家乡修建了一所学堂,“并捐置庄田,为常年征费。”去世后,囊橐萧然,且不说“为子孙后辈计”,连治丧所需费用,也是门人、僚属的赙燧。在“廉”这一点上,即便那些诋毁他的野史,对他都一致予以认同。和他会谈过的传教士杨格菲对他的评价是:张之洞“不是中国人物中最伟大的,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四:廉洁干部名人

  简短介绍培训经历200206200210某培训机构计算机系统和维护上海市劳动局颁发的初级证书199806199808某建筑工程学校建筑电气及定额预算上海建筑工程学校颁发实习经历2011现在某上海有限公司**职位公司简单描述属外资制造加工企业职工1000人年产值6000万美金以上

  廉洁小故事3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官员为政清廉与否,自律相当重要,但他律亦不可少。下面的几则古人劝廉的故事,对于今天加强廉政建设无疑也大有裨益。

  母劝子廉

  东晋西征大将军陶侃做浔阳县吏时,曾主管县衙鱼肉及精美食品供应。有一回,他派人送一瓦锅鱼制品给母亲谌氏。谌氏原封未动让人退回,并附信一封:“你做县吏,送给我公物,不但不能使我受益,还会增加我对你的担忧。”她规劝儿子要公私分明,为政清廉。在母亲的教导下,陶侃反思自己,改过自新,后来以政绩显著闻名于世。

  妻劝夫廉

  古时,东关临池司马孟宗在外做渔官时,因妻子爱吃鱼,他便把腌鱼寄给妻子。其妻却将鱼如数退回,并附言说:“你做渔官,却把腌鱼寄给我,别人如何看呢?”为此,她三年不吃鱼,司马孟宗从此也恪守清廉。兄劝弟廉

  清顺治年间,侯抒愫任潍县知县时,操守清正。大商人郭某遭了官司,有十多个官员为其说情,侯抒愫都闭门不见。侯抒愫为官清正与其哥哥的劝导是分不开的。当初,侯抒愫任知县时,其哥哥侯抒恽就劝戒说:“我们家世代清白,你如果贪一文钱回来,我就不认你这个弟弟了。”

  老劝新廉

  明朝有个兵部尚书叫王廷相。有一次,他给新上任的御史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他坐轿外出,走到半路下雨了。雨后再上路时,一个穿着新鞋的轿夫小心翼翼,后来还是一不小心踩到了水洼里,鞋面被弄脏了。于是,这个轿夫便不再顾惜新鞋,再遇到泥水,便满不在乎地踩上去。御史是负有弹劾、纠察官员过错之责的人,王廷相讲的这个故事,其中的寓意很深,是劝戒御史引以为戒,坚持防微杜渐,以保本色。

  下劝上廉

  金海陵王执政时,刘焕任任丘县县尉。任丘县县令是个贪财的人,刘焕遇事就提醒他“收敛贪财之心,少干贪占之事”。这个县令还能听进他的劝告,与刘焕共事期间真的多干实事,不搞贪占。后来,朝廷考核官员时,县令受到奖赏。县令置酒感谢刘焕:“你有廉慎之德,使我获得了奖赏,感谢你的提醒和规劝。”

  “一字”故事见清廉

  晏婴一裘

  春秋齐景公时,齐国的良相晏婴一生崇尚节俭。他平日粗茶

  淡饭,妻室只着布衣,从不奢望丝绸。晏婴自己有一狐裘,

  一直穿了三十年,别人讥笑他,他却泰然处之。景公称赞他

  勤政廉洁,并赐给他千金之裘,但他却坚辞不接受。

  廉洁小故事(三)

  结

  帐

  平日,贾主任一天到晚为工作奔波忙碌,常觉得愧对娇儿爱

  妻,这天,他偶得空闲,便携妻儿到一家饭店表示一下。

  贾主任点了几道家人爱吃的菜,不一会,食客中便有认识贾主任的过来寒喧问候。又过了一会,服务员端上来几道佳肴,说是别人送的。等结帐时,服务员说已有人给结过了。出了饭店,儿子高兴地说:今天的饭菜真好吃。可贾主任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说不清是啥滋味。第二天他忐忑不安,毅然向厂纪委上交了这顿餐费,并说明了情况。(佚名)

  红包张大爷患了阑尾炎需要开刀,他心里毛毛的来到手术室躺下。麻醉师刚准备动手,张大爷心里咯噔一下想起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随即挣脱手术台的绑手,冲出门外,医务人员一片茫然。

  只见张大爷一手捂着小腹,一手紧紧抓住门外忐忑不安的女儿的手,低声问道:“送出去了没有?红包起作用吗?”女儿愣愣后,点了点头。张大爷这才如释重负回到手术台躺下。手术极为成功,张大爷恢复得又快又好,每缝亲朋、好友看望问候他时,张大爷总是神秘兮兮地提供经验;“红包起了作用,红包起了作用!”出院时,张大爷和女儿整理东西,女儿掏出红包交给他。原来医生根本没收红包,怕影响张大爷治病期间情绪,嘱咐女儿暂时保密。

  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改写)“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周总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

  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总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爱淮安,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照顾。1960年,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见到了周总理,在汇报了淮安县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提出想办一座纱厂。按理,这对总理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一方面又引导他们说:你们种棉花,就要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最终没有同意。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请求支援。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甸甸的。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完全应该的,只要总理一

  句话就可以了。但总理说: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该怎么办由他们拿主意。总理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在涉及家乡的问题上从不偏私,一概秉公办事。

  尹科长拒收礼品的故事尹刚科长是个爱抽烟的人。一次他的老乡想调换个技术工种,于是借探亲归来的机会买来两条家乡名烟“苏烟”送到尹科长家里。尹刚问明情况后,特意安排家属买来酒菜在自己家里吃了饭。在老乡离别时,他拿出1000元钱说:“烟本是不能收取的,考虑到你拿回去不好处理,正好我也抽烟,所以我就折成钱给你吧。关于你想学技术、调换工种,想法是不错的,只要你好好工作,积极表现,让干部职工相信你能学好、用好技术,你的愿望是能实现的。如果表现不好,谁说也没有用。”他老乡拿着钱感慨万千。后来他利用业余时间攻读大量技术书籍,积极工作,最终因为表现突出,给他调到了技术工种岗位。拒收一次礼也并不难,可既拒收礼品,又做好送礼者的思想工作,恐怕就不大容易了。而尹刚始终坚持廉洁,树立了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廉洁的魏征夫人——故事小天地魏征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宰相。他直言不讳,曾提

  出“薄赋敛,轻租税”、“居安思危”、“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思想,加上为人俭朴,病危时还没有像样的房子,所以一直深受人民的称道。

  而魏征的夫人裴氏也是一名廉洁、俭朴的好女人,历史上出名的贤内助。

  裴氏虽说是宰相的妻子,自嫁给丈夫之后依旧那么勤俭节约,并随丈夫住那间旧屋,每天纺纱织布度日,而毫无怨言。

  唐太宗听说魏征家的房子又窄又旧,十分破烂,便命令派人去为他调整。当官员和工匠等人来到魏家时,魏夫人对来人说:“他(指魏征)住惯了老房子,住不惯华丽大厦,请皇上原谅,不要给他调房了。”

  由于魏夫人的再三辞谢,工匠们只得重新翻新了几间旧房子,便回去了。

  唐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起不了床。唐太宗派出医生去为他治疗。谁知,医生到魏家一看,简直不相信,魏征盖的被子又破又旧,根本御不了寒。医生回来据实向皇上禀告之后,太宗立即派人给魏征送去了丝棉被。谁知这回魏夫人又出来

  挡驾了。她说:“他也用惯了布被布褥,没有必要添加丝棉被,也请皇上见谅。”

  就这样,魏夫人常年铺佐丈夫料理家事,一直勤勤恳恳,相互体贴,而没有后悔嫁给这样一个清贫的丈夫。

  魏征于64岁那年去世了。唐太宗听到噩耗后非常伤心。他想,这样一个好臣子理应受到表彰与敬重,于是下令举行盛大的葬礼。这时又是魏夫人出来讲话了。好说:“魏征一生俭朴,葬礼排场太大,与他平生志愿有违。”

  唐太宗最终拗不过魏夫人,细细想来,她所说的也在情理,于是只得为魏征举行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葬礼。

  葬礼结束以后,魏征夫人裴氏也没有去住皇上给盖的新房子,她依旧与儿子住在原先翻修过的老房子里,过着清贫、淡泊而宁静的生活。

篇五:廉洁干部名人

  清廉、节俭的马君武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马君武头上顶着很多光环——辛亥革命元老、政治活动家、教育家……他曾历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广西省省长、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广西大学校长等职,可谓位高权重。但鲜为人知的是,马君武虽然大权在握,却极其清廉,一生节俭。

  1934年,马君武访问欧洲时,向德国商行订购了一批贵重的教学仪器。在那个年代,就已经有“回扣”的说法了,你代表公家向某家公司购买商品,作为回报,这家公司会给你一些回扣,这已是尽人皆知的潜规则了,许多人都见怪不怪。当马君武订购完这批仪器后,代理人李某便问他要多少回扣,结果他大怒,最后令商家将回扣款全部纳入,多买了几件仪器。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1/4

  马君武任校长时,给自己定的工资是二百元,在学校所有教职员工中,他的工资是最低的。他不但给自己定了最低的工资,对自己的儿子也极其苛刻。1939年,广西大学改为国立大学,蒋介石任命马君武重振广西大学,当时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马君武便令金陵大学毕业的儿子保之回广西大学教书,并为他定了一百二十元的月薪,这在同等资历的外省籍教员中是最低的,保之为此闹情绪,马君武便开导他,说你作为广西本籍人才,应该多为家乡尽义务。

  马君武的节省,体现在待客方面,甚至显得有些小气了。担任省长时,有一回,法国驻龙州的领事来拜访,如此重要的一个人物且是洋人来访,马君武却只用一杯清茶招待他,不但没有安排吃饭,甚至连香烟都没有。他这样做,并非是小气,因为招待费花的是公家钱,他只是不想在自己治下的省府养成公款吃请的风气。但此举反而赢得了这位法国领事的尊敬,因为洋人也敬重清廉的官员。马君武不喜欢宴请是出了名的。他过寿时,广西大学的不少同仁到他家中祝贺,大家以为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2/4

  马家一定准备了丰盛的宴席,所以一直谈到中午,谁也没有离开的意思。但其实马君武根本就没有请大家喝酒的打算,无奈之下,只好给每人煮了一碗面条完事。这件事也同样不能说明他是一个小气之人,他应该只是顾及自己的校长身份、爱惜自己廉洁的名声,不想因此给别人留下“校长过生日大操大办”的口实。

  马君武在个人生活方面的俭朴,更加令人感动,据他的医生梁治群回忆说:“他的生活是十分朴素的,穿的蓝布衣布鞋,有些衣服还有补丁;吃的也十分省俭,多是一荤一素,小小的一条鱼肉也分两天吃。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特别是在国民党上层社会中能保持这种朴素的作风,真是十分可贵的。马君武在北京政府任司法总长期间,住的是一所小四合院,离他上班的司法部较远,房子又十分矮小,秘书廖仲翼便劝他改善一下居住环境,可他却说:“不必。住这个房子我觉得很好,出门就是养蜂场,我时常可以去看,我打算学养蜂啦!”政府给他配有专车,但他很少坐,经常坐人力车或步行,秘书便对他说: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3/4

  “你是嫌汽车走得太快?”他回答说:“步行可以锻炼身体。没有急事,何必坐汽车,浪费国家汽油。”人们因此称他为“平民总长”。马君武去世后,家人清点他的遗产,发现只有六千港币。先生远去了,却给世人留下一个清廉、节俭的背影,令后人时时仰慕、追念。

  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4/4

篇六:廉洁干部名人

  大儿子则举办了一个带你走进中国的讲座讲座的噱头就在于可以免费品尝美味的中国春卷但需要买入场券每人10雅戈洛结果收入1500随后他们琢磨出了更多更新颖的赚钱方法他们很努力地去学习和思考学业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廉洁小故事3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官员为政清廉与否,自律相当重要,但他律亦不可少。下面的几则古人劝廉的故事,对于今天加强廉政建设无疑也大有裨益。

  母劝子廉

  东晋西征大将军陶侃做浔阳县吏时,曾主管县衙鱼肉及精美食品供应。有一回,他派人送一瓦锅鱼制品给母亲谌氏。谌氏原封未动让人退回,并附信一封:“你做县吏,送给我公物,不但不能使我受益,还会增加我对你的担忧。”她规劝儿子要公私分明,为政清廉。在母亲的教导下,陶侃反思自己,改过自新,后来以政绩显著闻名于世。

  妻劝夫廉

  古时,东关临池司马孟宗在外做渔官时,因妻子爱吃鱼,他便把腌鱼寄给妻子。其妻却将鱼如数退回,并附言说:“你做渔官,却把腌鱼寄给我,别人如何看呢?”为此,她三年不吃鱼,司马孟宗从此也恪守清廉。兄劝弟廉

  清顺治年间,侯抒愫任潍县知县时,操守清正。大商人郭某遭了官司,有十多个官员为其说情,侯抒愫都闭门不见。侯抒愫为官清正与其哥哥的劝导是分不开的。当初,侯抒愫任知县时,其哥哥侯抒恽就劝戒说:“我们家世代清白,你如果贪一文钱回来,我就不认你这个弟弟了。”

  老劝新廉

  明朝有个兵部尚书叫王廷相。有一次,他给新上任的御史讲了这样一件事:一天,他坐轿外出,走到半路下雨了。雨后再上路时,一个穿着新鞋的轿夫小心翼翼,后来还是一不小心踩到了水洼里,鞋面被弄脏了。于是,这个轿夫便不再顾惜新鞋,再遇到泥水,便满不在乎地踩上去。御史是负有弹劾、纠察官员过错之责的人,王廷相讲的这个故事,其中的寓意很深,是劝戒御史引以为戒,坚持防微杜渐,以保本色。

  下劝上廉

  金海陵王执政时,刘焕任任丘县县尉。任丘县县令是个贪财的人,刘焕遇事就提醒他“收敛贪财之心,少干贪占之事”。这个县令还能听进他的劝告,与刘焕共事期间真的多干实事,不搞贪占。后来,朝廷考核官员时,县令受到奖赏。县令置酒感谢刘焕:“你有廉慎之德,使我获得了奖赏,感谢你的提醒和规劝。”

  “一字”故事见清廉

  晏婴一裘

  春秋齐景公时,齐国的良相晏婴一生崇尚节俭。他平日粗茶

  淡饭,妻室只着布衣,从不奢望丝绸。晏婴自己有一狐裘,

  一直穿了三十年,别人讥笑他,他却泰然处之。景公称赞他

  勤政廉洁,并赐给他千金之裘,但他却坚辞不接受。

  廉洁小故事(三)

  结

  帐

  平日,贾主任一天到晚为工作奔波忙碌,常觉得愧对娇儿爱

  妻,这天,他偶得空闲,便携妻儿到一家饭店表示一下。

  贾主任点了几道家人爱吃的菜,不一会,食客中便有认识贾主任的过来寒喧问候。又过了一会,服务员端上来几道佳肴,说是别人送的。等结帐时,服务员说已有人给结过了。出了饭店,儿子高兴地说:今天的饭菜真好吃。可贾主任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说不清是啥滋味。第二天他忐忑不安,毅然向厂纪委上交了这顿餐费,并说明了情况。(佚名)

  红包张大爷患了阑尾炎需要开刀,他心里毛毛的来到手术室躺下。麻醉师刚准备动手,张大爷心里咯噔一下想起一件至关重要的大事,随即挣脱手术台的绑手,冲出门外,医务人员一片茫然。

  只见张大爷一手捂着小腹,一手紧紧抓住门外忐忑不安的女儿的手,低声问道:“送出去了没有?红包起作用吗?”女儿愣愣后,点了点头。张大爷这才如释重负回到手术台躺下。手术极为成功,张大爷恢复得又快又好,每缝亲朋、好友看望问候他时,张大爷总是神秘兮兮地提供经验;“红包起了作用,红包起了作用!”出院时,张大爷和女儿整理东西,女儿掏出红包交给他。原来医生根本没收红包,怕影响张大爷治病期间情绪,嘱咐女儿暂时保密。

  周总理廉洁从政小故事(改写)“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当年在国务院会议厅入口处,有一块镌刻着“艰苦朴素”四个大字的木屏风,这是总理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写照。在国务院的会上,人们不止一次地听到总理拒绝装修会议厅的建议,总理说:“只要我当总理,会议厅就不准装修。”1959年,在大跃进的气氛下,水利部未经报告请示,在密云水库附近兴建一座水利建设成就展览馆。有一天,在西花厅开会,总理突然转过头向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说:“钱正英,贺老总告诉我,你们在密云水库那里修建一个相当高级的楼,有没有这回事?”钱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览馆。”总理沉默了一会儿,摇摇头,轻声地说了一句:“没有想到你们也会办这种事。”钱听了羞愧得无地自容,心里像刀割一样难受。如果按现在某些干部的想法,总理既未严厉批评,又未责成处理,既无纪委处分的威慑,更无丢官的危险,完全可以蒙混过关。但在周总理伟大人格的感召下,钱回部后,立即在党组会上作了传达。水利部党组随即决定:将这座价值400多万元的建筑,无偿转让给第一机械工业部一个研究所,并向中央写了一个深刻检查的报告。“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周总出工作餐。总理规定工作餐标准是“四菜一汤”,饭后每人交钱交饭菜票理的饮食清淡,每餐一荤一素,吃剩的饭

  菜,要留到下餐再吃,从不浪费一米,一片菜叶。国务院经常召开国务会议,会议过午还不能结束,食堂便做,谁也不准例外。总理吃完饭,总会夹起一片菜叶把碗底一抹,把饭汤吃干净,最后才把菜叶吃掉。吃饭时,偶尔掉在桌上一颗饭粒,马上拾起来吃掉。有人对他如此节俭感到不解,总理说:“这比人民群众吃得好多了!”三年困难时期,总理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带头不吃猪肉、鸡蛋,不吃稻米饭。一次,炊事员对他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工作起来没黑天白日的,又吃不多,不要吃粗粮了!”总理说:“不,一定要吃,吃着它,就不会忘记过去,就不会忘记人民哪!”“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

  总理出生在淮安,童年时代都是在淮安度过的,因此他对淮安怀有深厚的感情。他爱淮安,但他更爱伟大的祖国,从不因为淮安是他的家乡而给予额外的照顾。1960年,淮安县委负责同志到北京时,见到了周总理,在汇报了淮安县10万亩棉花喜获丰收的情况后,提出想办一座纱厂。按理,这对总理来说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周总理一方面鼓励他们,一方面又引导他们说:你们种棉花,就要办纱厂,那上海的纱厂就吃不饱了。最终没有同意。1962年,总理的家乡淮安遭受了特大洪水,苏北大片农田被淹。江苏省政府给总理写信,请求支援。总理看完信后,心里沉甸甸的。调拨人力物力支援灾区是完全应该的,只要总理一

  句话就可以了。但总理说:我家乡的事应由当地党政部门管,该怎么办由他们拿主意。总理对家乡怀有深厚感情,但在涉及家乡的问题上从不偏私,一概秉公办事。

  尹科长拒收礼品的故事尹刚科长是个爱抽烟的人。一次他的老乡想调换个技术工种,于是借探亲归来的机会买来两条家乡名烟“苏烟”送到尹科长家里。尹刚问明情况后,特意安排家属买来酒菜在自己家里吃了饭。在老乡离别时,他拿出1000元钱说:“烟本是不能收取的,考虑到你拿回去不好处理,正好我也抽烟,所以我就折成钱给你吧。关于你想学技术、调换工种,想法是不错的,只要你好好工作,积极表现,让干部职工相信你能学好、用好技术,你的愿望是能实现的。如果表现不好,谁说也没有用。”他老乡拿着钱感慨万千。后来他利用业余时间攻读大量技术书籍,积极工作,最终因为表现突出,给他调到了技术工种岗位。拒收一次礼也并不难,可既拒收礼品,又做好送礼者的思想工作,恐怕就不大容易了。而尹刚始终坚持廉洁,树立了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廉洁的魏征夫人——故事小天地魏征是唐代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宰相。他直言不讳,曾提

  出“薄赋敛,轻租税”、“居安思危”、“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等思想,加上为人俭朴,病危时还没有像样的房子,所以一直深受人民的称道。

  而魏征的夫人裴氏也是一名廉洁、俭朴的好女人,历史上出名的贤内助。

  裴氏虽说是宰相的妻子,自嫁给丈夫之后依旧那么勤俭节约,并随丈夫住那间旧屋,每天纺纱织布度日,而毫无怨言。

  唐太宗听说魏征家的房子又窄又旧,十分破烂,便命令派人去为他调整。当官员和工匠等人来到魏家时,魏夫人对来人说:“他(指魏征)住惯了老房子,住不惯华丽大厦,请皇上原谅,不要给他调房了。”

  由于魏夫人的再三辞谢,工匠们只得重新翻新了几间旧房子,便回去了。

  唐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起不了床。唐太宗派出医生去为他治疗。谁知,医生到魏家一看,简直不相信,魏征盖的被子又破又旧,根本御不了寒。医生回来据实向皇上禀告之后,太宗立即派人给魏征送去了丝棉被。谁知这回魏夫人又出来

  挡驾了。她说:“他也用惯了布被布褥,没有必要添加丝棉被,也请皇上见谅。”

  就这样,魏夫人常年铺佐丈夫料理家事,一直勤勤恳恳,相互体贴,而没有后悔嫁给这样一个清贫的丈夫。

  魏征于64岁那年去世了。唐太宗听到噩耗后非常伤心。他想,这样一个好臣子理应受到表彰与敬重,于是下令举行盛大的葬礼。这时又是魏夫人出来讲话了。好说:“魏征一生俭朴,葬礼排场太大,与他平生志愿有违。”

  唐太宗最终拗不过魏夫人,细细想来,她所说的也在情理,于是只得为魏征举行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葬礼。

  葬礼结束以后,魏征夫人裴氏也没有去住皇上给盖的新房子,她依旧与儿子住在原先翻修过的老房子里,过着清贫、淡泊而宁静的生活。

篇七:廉洁干部名人

  古今名人说廉政

  1、官吏,则不过为国民公仆——孙中山2、为人民服务——毛泽东3、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邓小平4、为民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5、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毛泽东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7、为国者以民为基——《三国志》8、廉而自忘其廉,则人高其行而服其德——明·格言9、改善社会风气要从教育入手

  ——邓小平10、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周恩来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12、正以处心,廉经律已——《薛文清公公政录》13、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尊其所闻,行其所知——格言对联14、勤能补拙,俭以养廉——清·金缨15、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邓小平16、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尚书》17、在世一日,要做一日好人;为官一日,要行一日好事——清·金兰生18、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邓小平19、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

  2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21、公则生明,廉则生威——清·朱舜水22、吏不廉平,则治道衰——《资治通鉴》23、廉耻事大,死生事小——《宋史》24、执法如山,守身如玉——《格言》25、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吕氏春秋》26、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左传》27、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道,诈伪生塞——《苟子》28、令在必信,法在必行——宋·欧阳修29、威与信并行,德与法相济——宋·苏轼30、政通人口,百废俱兴——宋·范仲淹

  31、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32、九州生气持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33、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家强不足谋也——孙中山34、称其任,则政立,枉其能,则事乖——白居易35、无故无新,惟贤是亲——汉·刘安36、兴邦在人材——宋·陆游37、珍视劳动,珍视人才,人才难得呀!——邓小平38、尊贤育才,以彰有德——孟子39、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李世民40、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资治通鉴》

  41、集众思,广忠益——《沿书》42、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汉·毛亨4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唐·魏徵4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45、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46、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邓小平47、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汉·刘安48、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邓小平49、多难可以兴邦——孙中山50、不革新,是生存也为难的——鲁迅51、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鲁迅5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53、变法则民智,变法则民强,变法则民生——清·谭嗣同54、推进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办法在实践中,点子在群众中——胡锦涛55、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斯于利民——清·魏源56、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57、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宋史》58、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清·梁启超59、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60、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汉·杨雄

篇八:廉洁干部名人

  三一文库()

  〔中国名人朱德廉洁的故事〕

  导语: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

  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

  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

  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相关的名人故事,欢迎查阅,谢谢。

  中国名人朱德廉洁的故事

  朱德同志不仅告诫全党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而且自己

  始终如一地保持克勤克俭,清正廉洁。凡是同他有过接触、

  了解他的人,没有不被他的精神深深感动的。

  厨师邓林回忆:“一般人认为朱老总是中央领导,吃饭

  是特灶,标准一定很高。可实际上,老总、康大姐和我三个

  人加起来的伙食费平均每月都不过五十元,就是按当时的标

  准,也勉强称得上是中层干部的水平。平时,如果饭菜剩了,

  朱老总不让倒掉,下一顿还要接着吃。有时来了客人,就嘱

  咐我添一两个简单的菜,从不铺张。”

  朱老总经常对邓林说:“我不让你每天做大鱼大肉,不

  是怕花钱,主要是要养成俭朴的习惯,一切从六亿人民出发,

  生活上不要太超乎老百姓水平之上。”

  22

推荐访问:廉洁干部名人 名人 干部 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