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16篇

时间:2022-11-04 20:40:12 来源:网友投稿

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16篇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  在一年内牵头举办不少于2次覆盖全国或区域性或全省区市各级文化群艺馆的文化共享工程全民艺术普及专项服务推广活动经费主要涉及宣传资料费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16篇,供大家参考。

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16篇

篇一: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

  在一年内牵头举办不少于2次覆盖全国或区域性或全省区市各级文化群艺馆的文化共享工程全民艺术普及专项服务推广活动经费主要涉及宣传资料费用含册页海报横幅充气拱门旗帜等设计与制作外请专家劳务车辆费用支出等标准为次涵盖本地各级文化群艺馆开展文化共享工程和全民艺术普及的有关领导和业务骨干集中面授培训按集中面授培训每期天人均培训经费按财政部下发的培训费用标准每人450元天培训人数应不少于163人

  2017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说明(第一批)(文化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

  2017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中央补助地方专项资金将主要用于平台建设、资源建设及服务推广等工作领域,各省文化部门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申报。一、平台建设(一)中西部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档升级。按照《“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和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要求,统筹整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对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进行提档升级。申报对象:纳入《“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实施范围的22个包含贫困地区的省份。建设标准:对所辖贫困地区的原有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进行升级,并以贫困地区人口数量、服务半径作为布局依据,在公共文化服务空白区域设置数字文化服务点(数字文化驿站)。在经费上,按照乡镇综合文化站5万元(配备资源浏览/下载一体机,平

  1

  板电脑,摄像机,互动体验播出终端)、数字文化驿站2.5万元(配备资源浏览/下载一体机、平板电脑、互动体验播出终端)标准补助,用于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丰富服务功能(如网络技能培训、创业帮扶、电商对接等),提供专项数字服务。申报要求:详细说明本省纳入《“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实施范围的贫困县清单,各贫困县所辖乡镇综合文化站数量、社区/村文化室数量、公共文化服务空白区域数量(人群集中但公共文化服务无法覆盖区域)。提出本年度提升计划及“十三五”期间整体提升计划,该计划应扣除本省在“十二五”期间通过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项目已提升配置的乡镇服务点和数字文化驿站数量。(二)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建设(即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主要用于支持各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十三五”时期重点推进各省级平台的应用服务以及强化对基层服务的支撑作用。申报对象:1.承担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省级平台建设任务的第四批9个省级分中心(天津、吉林、河南、广东、广西桂林、贵州、西藏、青海、**)。2.已纳入数字文化馆试点的13个省级文化馆(2015-2016年试点单位),涉及四川、陕西、广东、浙江、重庆、湖南、河北、福建、江苏、安徽、云南、江西、河南。

  2

  建设标准:一是支持支撑平台第四批9个省级分中心运行的省级平台开展应用服务,每个省级分中心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00万元,主要用于以下工作:(1)大数据采集。按照支撑平台大数据采集接口规范要求,结合本省实际,在既有采集数据基础上,从本省网站、资源共享系统、应用集成系统、特色文化应用系统以及网络电视、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服务点、公共电子阅览室等本地区公共文化资源数据、应用服务数据、管理数据的采集范围和采集深度,对接到支撑平台国家中心大数据系统。(2)数字资源统一云目录建设。按照支撑平台数字资源标准规范开展数字资源加工格式转换和元数据加工,通过支撑平台资源共享系统加载以视频为主的数字资源,每省云目录新增加载资源数量不少于1TB,与国家平台对接后汇聚到全国数字资源统一云目录。(3)应用服务对接。与省级文化馆网站等应用服务系统对接;分配本省县级以上图书馆、文化馆的机构用户系统账号,采用集中培训和网络培训、服务活动等方式,对公共文化机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使用培训;采用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线下服务应用、资源导航、惠民主题活动等方式进行使用推广,选择部分乡镇(街道)、村(社区)设立3个支撑平台基层应用推广点;支撑平台年度新增访问人次不少于30万。二是对已纳入数字文化馆试点的13个省级文化馆,开展基于支撑平台的特色应用对接与服务推广,每个省级文化馆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00万元,主要用于以下工作:(1)应用接入。将本省50%的市县级以上文化馆的场馆、人员、设

  3

  备、信息资讯、品牌活动、服务项目、艺术普及资源、培训课件、预约项目等在支撑平台特色应用公共文化交流系统上进行统一展示,提供服务。(2)服务推广。围绕文化馆业务职能,结合省级文化馆网站集群、微信等互联网应用服务,开展不少于4场面向基层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推广活动。二、资源建设(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项目1.地方特色和红色历史资源建设项目(1)选题方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项目,立足文化系统自身的优势资源,整合其他系统的优秀资源,逐步形成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当代艺术与群众文化资源为主体的资源建设体系。资源建设成果以文化专题片为主,同时兼顾其他形式的资源产品,包括:多媒体资源库,音频库,图片库,口述历史,动漫,微视频,舞台艺术及全民艺术普及资源等。各地应注重收集、整理、保存资源项目建设中形成的各类原始素材,将其纳入资源建设成果范围。鼓励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适合于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呈现和推送的资源成果形式,鼓励申报微视频、微讲座、慕课、移动终端产品等用户体验良好的资源项目。结合近年来资源项目的申报、评审情况,确定具体选题方向如下:地方特色部分:1)“一带一路”专题资源(注:要与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相关资源项目相区分)。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即“丝

  4

  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战略构想的推进,深入挖掘“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示其在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历史经验,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专题资源”指可采取专题片、资源库等各种形式建设的资源,下同。)2)“全民艺术普及”专题资源。围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文学、书法、美术和摄影各艺术门类,以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艺作品、艺术专业辅导、艺术欣赏培训为主要内容,加工整合优秀作品、讲座、慕课及活动资源。慕课课程具备有完善的课程设计方案,课程资源包含教学知识点视频、课程介绍、教学大纲、试题库、演示文稿等慕课要素以及在线答疑解惑。资源素材将纳入文化共享工程“大众美育馆”“文化共享大讲堂”“百姓大舞台”以及“全民艺术普及大讲堂”平台,用于全国范围的交流共享。3)“精准扶贫”专题资源。响应国家精准扶贫要求,适合在贫困地区针对贫困群众开展数字文化服务、乡土人才培养、流动文化服务、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文化帮扶等的数字资源。专题资源须有针对性、实用价值高、内容成体系、有实际推广案例、有实际调研支撑,可包含视频、音频、多媒体课件、集成使用(服务)平台的等内容。4)“中国戏曲”专题资源。以本省(区、市)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为主要内容,围绕经典剧目、人物、唱段和知识,系统收集、整理相关文献、照片、影像等,充分展示中国各

  5

  地戏曲的特色与精髓。5)“中国传统手工艺”专题片。以本省(区、市)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技艺、民间工艺大师为主要内容,拍摄制作具有文化保存价值,雅俗共赏,易于传播的专题片,传承、振兴传统工艺。6)“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专题片。以本省(区、市)具有代表性的民风民俗为主要内容,拍摄制作具有文化保存价值,雅俗共赏,易于传播的专题片,传承中国民俗文化。7)“中国春节”专题片。以本省(区、市)具有代表性的春节习俗、民间艺术、民间技艺、饮食文化等为主要内容,拍摄制作具有文化保存价值,雅俗共赏,易于传播的专题片,通过丰富、生动的影像表现和视听语言,展示我国不同地区春节文化的传统和特色,展现幸福、团圆、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以及人民群众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8)“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镇)”专题片。以本省(区、市)代表性历史文化名城(镇)的历史发展、文物古迹、风土人情、人文传统为主要内容,拍摄制作具有文化保存价值,雅俗共赏,易于传播的专题片,通过丰富、生动的影像表现和视听语言,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名城(镇)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展示其当代发展活力。9)“中国古村落、古民居”专题片。以本省(区、市)保存较好的古村落和古民居为主要内容,围绕人与居所之间的关系,拍摄制作具有文化保存价值,雅俗共赏,易于传播的专题片,通过丰富、生动的影像表现和视听语言,展示其

  6

  历史沿革、建筑风貌与特色及相关风土人情。10)“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专题片。以本省(区、市)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历史文化人物为内容,拍摄制作具有文化保存价值,雅俗共赏,易于传播的专题片,通过丰富、生动的影像表现和视听语言,展示人物生平、个人成就、历史贡献,深入挖掘其思想精华的当代价值。11)“戏曲动漫”。选取本省(区、市)主要戏曲剧种的代表性剧目开展资源建设,制作成系列戏曲动漫,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青少年了解、学习、喜欢传统戏曲,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在建设完成戏曲动漫作品的基础上,开展相关推广服务活动,通过走进校园、讲座培训、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推广戏曲动漫建设成果,拓展戏曲动漫项目影响力,形成全社会了解和喜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12)“文化中国”微视频。为适应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性,充分发挥基层群众参与资源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开展本省征集活动、微视频大赛等方式,建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类微视频资源,也可各省围绕本省文化资源,进行微视频作品创作。13)“舞台艺术”。拍摄制作本省(区、市)舞台艺术演出资源,包括省级院团代表性剧目,以及地方优秀小戏、小品作品。14)“听遍中国”特色音频。深入发掘本省(区、市)具有地域特色的说唱艺术、文化旅游等适合用音频表达的内

  7

  容,结合音频资源服务便捷的特点,开展原创音频资源建设,形成文化共享工程特色音频。优秀的建设成果都将纳入到心声·音频馆平台在全国进行宣传推广。红色历史部分:1)“中国红色历史文化”专题资源。形成、展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重点建设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专题资源。2)“红色历史动漫”。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主要人物、历史资料等为主要内容及背景,通过动画技术的多种表现形式,从青少年的视角出发,用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迹”专题资源。围绕抗战遗迹、史实、人物与事件,系统收集、整理相关文献、照片、影像等,采访抗战老兵和亲历者,抓紧抢救珍贵史料,展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和艰苦历程。

  (2)建设标准:为保证资源建设质量,各地在开展2017年度地方资源项目建设过程中,应坚持高质量、高标准。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严格遵循资源建设工作的各项标准规范,

  8

  各类资源成果应力求达到内容丰富、形式美观、脉络清晰、表现生动。1)视频资源建设相关标准规范:资源项目的视频成果一般应达到高清标准;视频数字化加工格式执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视频资源数字化加工格式规范V2.0》;视频编目标准按照《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视频资源编目规范》及电影、动画片、舞台艺术、专题类节目实施细则编目。2)多媒体资源库建设相关标准规范:多媒体资源库对象数据可为复合型,包括文字、图像、音视频等,建设标准参照相关行业通行的标准规范执行。3)其他类型资源建设相关标准规范,参照相关行业通行的标准规范执行。4)资源建设应避免重复、冗长。系列专题片中某一个人物或主题,一般用一集篇幅完成;多媒体资源库中的视频资源时间不宜过长。(3)版权要求:自主建设项目成果的版权为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与建设单位共有,可在全国范围内提供服务;整合的资源素材应妥善解决在本项目成果中使用的版权,确保项目成果提供服务时,无需再向其他单位获取版权。(4)资金管理:(1)2017年度地方资源建设工作专项经费使用,应按照《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工作资源建设经费管理办法》(办社图函[2006]437号)的有关规定,确保专款专用。各省(区、市)文化厅(局)要加强经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检查,严格执行相关经费标准,尤其在项目

  9

  申报、省内验收等环节,切实把关。在经费使用方面,应确保用于资源建设的费用所占比例不低于建设项目总金额的85%,其余15%经费可用于购置与资源建设项目所需的软、硬件设备等。(2)2017年度地方资源建设专项经费使用期限为1年(自经费划拨之日算起)。(3)参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11年度地方资源建设工作指南地方资源建设价格参考标准、市场价格浮动情况及近几年各地在实际工作中的反馈情况,制定2017年度地方资源建设价格参考标准。(见下表)

  表1:视频资源成果形式成片文化专题片素材成片专题讲座40—60元/分钟(视主讲人情况及版权使用期限而定)访谈类专题(演播室访谈、口述)片高清35000元/集集成标清25000元/集45分钟/——标清高清标清高清80元/分钟——120元/分钟100元/分钟120元/分钟90分钟/集制作标准标清高清价格参考45000元/集60000元/集时长参考30分钟/集

  10

  成片舞台艺术资源

  标清高清

  150元/分钟200元/分钟80元—120/分钟

  版权使用费(视作品获奖情况、主创情况及版权使用期限而定)

  表2:音频资源成果形式制作标准普通品质无背景音乐音频资源成品有背景音乐高品质*注:高品质为320kbps。120元/分钟高品质普通品质120元/分钟100元/分钟8-10分钟/集价格参考80元/分钟时长参考

  表3:资源库成果形式资源库容量文字不少于50万字,图片不少于2000张,多媒体资源库视频资源不少于500分钟,元数据条目不少于3000条。50万元价格参考

  表4:慕课成果形式慕课资源规模教学视频总时长不少于5小时;课程使用频率预期达每年2000人次,并提供在线答疑。

  11

  价格参考25万元

  表5:微视频成果形式制作标准成片制作微视频作品征集标清高清价格参考15000元/集20000元/集时长参考5--10分钟/集——

  征集作品300部,培训人数150人,项目费用不高于80万元。

  表6:动漫成果形式制作标准戏曲动漫成片制作动漫推广活动培训人数红色历史动漫10000元/场(不少于200人)9000元/分钟价格参考10000元/分钟10--15分钟/集时长参考

  450/人/天

  表7:少数民族语言译制资源成果形式价格参考价格说明财政部拨付标准2011少数民族语言译制资源10000元/小时2013年6000/小时,2014、2015年7000/

  12

  年12000/小时,2012、

  小时。

  2.少数民族语言资源译制和“进村入户”专项资源建设(1)内蒙古、吉林、四川、西藏、青海、**六省(区)继续承担少数民族语言资源译制任务,须提交相关申报材料。少数民族语言资源相关标准可参见发展中心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少数民族语言译制工作的通知》,其他可参考《翻译服务规范》(GB/T19363.1-2003)等国家相关标准规范。(2)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专项资源建设。按照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工作要求,继续以打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向基层的数字资源传输通道,提高文化共享工程入户率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目标,将文化共享工程专题资源通过中国文化网络电视等新媒体渠道进入乡镇和村级基层服务点,重点开展入站服务。申报对象:一是启动文化共享工程·中国文化网络电视试点的辽宁、江苏、浙江、山东、黑龙江、安徽、湖北、海南、内蒙古、广西、重庆、云南、陕西、河北、四川等15个省。二是拟申报“百姓大舞台”线上线下品牌活动的省级文化馆。建设标准:征集、加工制作适合通过电视播放的贴近本地基层群众需求的节目资源;采集、制作本地基层群众文化节目资源;开展网络电视基层服务站点应用服务及日常节目更新运维。申报方案涉及到的网络电视资源征集、制作价格参照上文提及的2017年度地方资源建设价格参考标准。申

  13

  报经费要重点支持开展网络电视节目更新和基层服务站点应用服务运维,包括基层站点播放终端配备、节目更新、互动直播培训、线上线下专题服务活动等。三、服务推广(一)文化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和全民艺术普及培训与服务推广。支持各省(区、市)在本区域内结合全民艺术普及、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汉藏文化交流和戏曲动漫等公共数字文化基层惠民服务及宣传推广,组织实施各级文化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专兼职骨干培训等。申报对象: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省级文化(群艺)馆。建设标准:1、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一年内牵头举办不少于2次覆盖全省(区、市)各级文化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的服务推广活动,经费主要涉及宣传资料费用(含册页、海报、横幅、充气拱门、旗帜等设计与制作)、外请专家劳务、车辆费用支出等,标准为4万元/次;举办不少于2次涵盖本地各级文化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与服务的有关领导和业务骨干集中面授培训,按集中面授培训每期3天,人均培训经费按财政部下发的培训费用标准每人450元/天,培训人数应不少于163人。2017年每省支持经费30万元。每个单位应向发展中心提供不少于120分钟培训课件

  14

  (发展中心人员的授课不在此范围),发展中心将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提供各地使用,提供单位要妥善解决视频课件的版权事宜,视频课件的质量要符合发展中心的有关标准规范。2、省级文化(群艺)馆:在一年内牵头举办不少于2次覆盖全国或区域性,或全省(区、市)各级文化(群艺)馆的文化共享工程、全民艺术普及专项服务推广活动,经费主要涉及宣传资料费用(含册页、海报、横幅、充气拱门、旗帜等设计与制作)、外请专家劳务、车辆费用支出等,标准为4万元/次;举办不少于2次涵盖本地各级文化(群艺)馆开展文化共享工程和全民艺术普及的有关领导和业务骨干集中面授培训,按集中面授培训每期3天,人均培训经费按财政部下发的培训费用标准每人450元/天,培训人数应不少于163人。2017年每省支持30万元。每个单位应向发展中心提供不少于120分钟培训课件(发展中心人员的授课不在此范围),发展中心将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提供各地使用,提供单位要妥善解决视频课件的版权事宜,视频课件的质量要符合发展中心的有关标准规范。

  15

  

  

篇二: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

  浅析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策略

  摘要:公共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服务体系的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维护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保障。本文简要阐述了公共文化数字化的内涵,并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策略。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策略前言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早已随着网络数字化的普及而不断变化,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已经无法满足数字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将政府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制度体系、服务方式和运营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形态转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已然成为当今时代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但不可否定的是,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过程中仍存在不足,如何针对性提出相应解决措施是重点。公共文化数字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数字化;公共文化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中的标准,同样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数字化平台的技术标准,要相对统一;二是对公共文化场所、阵地进行管理的工具(平台)功能需求的分类梳理后的标准化;三是为公众提供的数字化产品与服务内容区分的标准化。而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是条块分割,标准不一,重复开发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也不利于下一步的互联共享。其次是服务与管理分离,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和各地的实践都着眼于构建公共文化资源共享的服务功能,而对管理工作则基本没有涉及,由此使得服务与管理的数字化建设不配套,管理方式和手段落后的问题凸显。第三是服务质量不高,内容单调、及时性较差,服务方式简单、缺乏互动,群众参与率和满意度不高。第四是资源整合不够。一是公共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率低,二是对已有数字资源整合不足,开发利用率不高,同时由于分类不科学、与新媒体缺乏深度融合等,资源优势尚待释放。要解决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要解决好标准化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标准,按照“大统筹、大整合”的原则,将近年来各地的探索加以梳理提炼,尽快出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规则、标准和相应政策,从标准、制度、经费等各方面加以引导,确保建设的有序推进和高效运作。要提高对标准化的认识,认清其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体系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关系到民生幸福的重要保障。调查显示,西方国家网络应用的前三名排序一般为商务、即时通信、信息,而我国则是信息、游戏、电子商务。我国网民对网络需求的特点,也印证着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与需要。我们必须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阵地、确保文化安全的高度,从树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高度,认识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守土有责的强烈使命感和紧迫感,把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数字化建设中的标准化问题,提到应有的高度。提高对标准化建设的认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化时代的阵地意识。公共

  文化设施和服务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家园的基础工程。事实证明,网络时代拥有物理网络资源以及网络监控权,不等于拥有话语权。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正在改变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方式,正在催生“谁控制网络空间谁就能控制一切”的法则。作为主阵地的公共文化领域的守土者,我们必须围绕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供内容丰富、应用便捷的服务,加紧工作,争取主动,有所作为。二是要站到国家利益、国家文化安全、抢占制高点和话语权等高度去认识,不能囿于狭隘的地方政绩、部门利益等视角。

  2.是整合资源,促进开放共享近年来,公共文化数字整合资源、开放共享的呼吁一直不断,但由于某些行政或利益壁垒,我们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整合度、开放度远远落后于公众需求。建设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可以通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数字技术,整合海量文化资源和用户,集活动预约、场馆预订、空间展示、社团招募、竞赛互动、艺术鉴赏、艺术培训、智能搜索等功能为一体,让市民像网上购物一样实现自选文化产品或服务进行参与、消费,解决百姓对公共文化服务知晓率、参与率低等问题,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例如,为更好地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宝安区文化服务中心通过打造pc端、手机端、数字电视“三平台”,组建“四个中心”(即:信息和展示、资源、辅导培训、体验等四个中心)、“五大资源库”(即:文化活动、原创作品、文化培训、互动体验和地方特色等五大资源库),开展线上线下互动结合的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努力实现“让文化服务唾手可得、让文化管理运筹帷幄、让文化体验融入生活”三大目标。开放共享,首先涉及文化部门内部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比如对目前已经建成的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文化馆等,将这些数字化资源聚集到一站式联网服务平台,让原本相互独立封闭的系统能够互通整合,发挥大数据为公众带来的最大效益。3.内容管理要精细化公共文化数字化内容是包罗万象、多样化的,如何处理和展现这样的超量信息,使管理更科学,公众更容易接受,需要进一步对公共文化数字资源予以细分管理,建立从内容创意采编、内容加工、内容分发到内容营销等等体系化的管理流程,建立细分的内容管理制度,细分领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与之配套的技术资金支持等,这点可以借鉴大型的已经有丰富经验的商业网络平台。文化资源在数字化后,其展现模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而传播媒体终端也由过去的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向网络、手机转变。载体的改变,要求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必须具有可视、可听甚至可触、可感的特点,通过提取文化遗产精髓,设计成具有娱乐性、趣味性、参与性、展现形式多样性的产品,契合当下大众审美情趣,让民众喜闻乐见,参与者能够充分融入特定的文化历史环境中,潜移默化地了解文化内容。例如,午间音乐会”是近年来福田区为中心区白领提供的一项重要公共文化服务,以前因为演出团队人员有限,加上演出时间及场地的限制,音乐会很难达到音乐厅那种效果,但是自从引入了DMS动声系统等一系列的高科技数字文化设备后,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现在,通过将DMS动声系统应用到“午间音乐会”的排练和演出,一支10人的演出小分队即可演奏出40人大乐团的效果,进一步提高了演出质量;书画数据采集和智能舞蹈投影等线下体验空间也深受市民称赞,同时这些线下体验空间也提高了文化馆活动的趣味性。4.是要提升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的现代传播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高度关注互联网虚拟储存空间,将文化信息有效聚合,

  

篇三: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

  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情况的汇报

  XX市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是XX省

  3.建设思路。本着大文化理念,通过整合文化共享、数图推广、电子阅览室三大工程,整合文化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体育馆等馆内、馆外、系统外三大信息资源,整合文化管理、服务、需求三大职能,在源头上建设好公共文化服务的起始一公里,在终端上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打造朔州文化工作新平台、新领域。

  (二)项目内容XX市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两中心两站一平台”系统项目,是由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承建(中标价241.395万元,其中软件平台由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两中心:市文化局数字文化管理中心、市图书馆机房中心;两站:市博物馆、市群艺馆数字服务站;一平台:市县乡村四级分布式互联网站集群——朔州数字文化网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有文化资讯、文化有约、群众文化、数字场馆、特色文化、专题片、文化志愿、文化艺术、文化共享、文创商城十大栏目。该项目2017年7月17日上线试运行,8月24日通过专家初审。二是“六馆八库”资源项目,由中科九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承建(中标价389.65万元),包括数字图书馆、群艺馆、体育馆、博物馆、美术馆和红色文化馆六个数字场馆或虚拟全景场

  

  馆,还有“右玉精神”、朔州方志年鉴、朔州文物古迹、朔州名人、杨家将、中华门神文化、朔州非遗、朔州文艺八个地方特色文化专题数据库以及50集《魅力朔州》专题片,资源建设数据总量达10tb以上。该项目2017年12月7日通过专家初审。

  三是“市县体系”网络项目(每年运营费105万元)。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朔州分公司,建设1083条专线或宽带,覆盖市、6县、73个乡镇、1000个村(社区),清除城乡数字鸿沟,实现全区域互联互通。市、县、乡三级专线全部联网运行,村级宽带目前已经开通接入800余个。

  四是基层数字文化服务项目。2017年文化部资助50万元,此项工作已由市文化局办公室负责实施。

  (三)建设特点朔州数字文化工程从2014年10月正式启动,到2017年7月17日试运行,再到基本完成用了三年时间,由于技术要求高、内容复杂,单招标时间就用了一年半,占了近一半时间。项目建设最大的特点就是专家全程参与。在招标阶段,就举行5次专家论证、4次招标评审会;在项目完成阶段,单就“两中心两站一平台”“六馆八库”两个项目就举行过4次技术评审会、2次初验会和一次终验会,累计参与专家百人次,我们目的就是要从技术上保证整个工程高质量,确保朔州文化云顺利上线。(四)项目成果

  

  2017年4月12日,文化部2016年度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考核组来我市检查指导,考核组对我市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文化部专家、国家图书馆原副馆长孙承鉴认为,XX市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具有大文化发展理念,起点高有特色,思路好有创新,打破文博图行业界限,整合所有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全局意识超前,对全国数字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引领示范作用。

  2017年12月19日,我局组织召开XX市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项目终验会,来自省文化厅的三位专家应邀担任评审工作。专家们一致认为,XX市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项目总体规划站位较高,设计理念先进,服务前瞻性强,建设了一项文化惠民数字化新业态服务。项目组织管理架构有序,运行有效,建设过程监理单位全程参与,项目建设的资料档案、验收文档比较完备。“两中心两站一平台”项目,基本完成了平台前端框架的搭建,重视用户需求调查和反馈,建设有公共文化资源供需平台,后续进一步优化平台的结构。“六馆八库”项目,资源架构合理,内容丰富,既突出了地方文化特色又涵盖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优秀文化内容,能够较好地满足群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同时专家们希望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争取政府配套运维和后续资源建设经费保障,实现全媒体多终端便捷式服务,加强宣传推广,建立绩效评估机制,使这项文化惠民工程发挥最大效益。

  

  二、存在问题1.人员少。目前只有从市图书馆借调人员一名,无法开展朔州数字文化网正常运行,更谈不上活动开展和服务推广。现需要网站编辑、活动策划、美工设计、摄影、软件设计、设备维护等一系列的专业人才来进行日常管理维护。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的精神,朔州数字文化网可委托第三方进行运行维护。2.宣传缺。原计划要举行“朔州文化云”上线启动仪式,邀请市领导参加,筹备工作(包括宣传片)已做好。可惜一年快过去了。3.服务短。由于基层数字文化服务项目由市文化局办公室负责实施,主要采购公共文化一体机,缺乏终端管理系统开发,导致无法实现市县乡远程管理和资源服务一体化。三、下一步计划1.加强宣传推广一是在朔州日报刊登宣传专版;二是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的方案策划、活动组织和培训工作,让基层群众享受到“朔州文化云”带来的文化大餐。2.做好文化平台一是把数字文化工程作为市县文化工作的新平台来抓,列入

  

篇四: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

  数字化阅读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内容提要】在当前数字化阅读时代,公共文化效劳体系有了新内涵,数字化阅读公共效劳已经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效劳的重要组成局部,在一些经济兴旺省份已经开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从全国范围内来看,依然存在较多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数字化阅读时代我国公共文化效劳体系建设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数字化阅读;公共文化;效劳体系

  一、公共文化效劳数字化的内涵

  公共文化效劳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以满足公民根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面向全体公民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产品和效劳。〞从宏观层面讲,公共文化效劳考量的规范是普通老百姓对文化效劳、活动的现实需求和可及性、参与性。从广义上讲,公共文化效劳体系是波及百姓的日常生活,公众有参与条件并且能享有效劳保障的文化效劳和活动。公共文化效劳需要与我国经济社会开展水平和社会文化供应水平相适应。公共文化效劳通过媒介来完成,因此,在数字化媒介时代,公共文化效劳需要更新自身产品和效劳形态,以适应新媒介需求。公共文化效劳数字化是指将社会公共文化产品或效劳,以及公共文化设施向数字化、智能化、移动多媒体化转化,从而彰显数字化时代公共文化效劳的媒介属性。有学者认为,公共文化效劳数字化应包含三层含义,即:以互联网以及数字化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媒介物的数字化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数字化。新时期,公共文化效劳数字化具有如下内涵:首先是公共文化效劳内容数字化。在数字媒体时代,要适应效劳对象需求和观赏习惯的变化。在当前网络新媒体时代,文化消费多元化、新媒体化等特点,决定了政府部门必须开发出时新的数字化形式的产品和效劳,丰盛公共文化效劳内容。将原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效劳,以数字化形态呈现,并且按照社交媒体时代新的传播方式和特点,为公众提供全新形态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效劳。其次是公共文化效劳方式数字化。将现有的公共文化效劳向电子化、网络化迁移。我国在2008年以后加快了公共文化效劳建设的数字化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功效。局部地区以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效劳单位集成平台,以大数据信息资源整合为根底,以互联网共享效劳为保障,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为公众提供数字化阅读资源效劳。公共文化效劳能力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之一,历来被世界各国所重视。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也在经历全球化演变,当前的全球文化是多元文化,不同思想交流碰撞,存在交融和交锋的局面。美国学者约瑟夫曾经说过,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制的伎俩来实现目的的特殊力量,是一种国家实力的象征。在当前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现代传播伎俩,利用和整合数字化阅读资源,来丰盛自己的文化生活。相关部门应以互联技术为契机,以智能化、全视域、跨终端的数字化阅读效劳,让公共文化效劳融入百姓生活。公共文化效劳应由政府主导,这是其与其他文化相区别的明显特征。提供根本公共效劳是任何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而其中的公共文化效劳又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对任何国家而言,向国民提供根本的公共效劳是政府的责任,而享受公共效劳是民众的根本权利。我国的根本公共效劳包括公共文化这一内容。公共文化之所以被纳入到根本公共效劳体系,证实了公共文化效劳的全民普惠性、由公共财政撑持的合理、合法性。明确了公共文化属于根本公共效劳体系范畴,是我国公共文化效劳体系建设这些年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

  二、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效劳的重要组成局部

  现在已经进入21世纪,西方先进国家以数字化电子政务建设在提升政务效劳效能和国民公共文化效劳水平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信息化时代国家软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数字化应用的竞争,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提升政府行政水平和效劳效能,已经成为当下兴旺国家和局部开展中国家的广泛共识。在建设效劳型政府和公共文化效劳建设的双重驱动下,电子媒介技术与公共文化效劳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发展全民阅读活动〞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之一,历史性地被写入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近年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屡次提出全民阅读,从国家层面来看,全民阅读已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效劳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在数字化产业蓬勃开展和国家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效劳体系的背景下,我国国民的数字化阅读迎来了更大的推进契机。?国家“十三五〞推进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城市基层社区数字阅读平台、农村数字书屋、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终端等根底设施。在当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开展时代,公共文化效劳与现代科技融合开展将成为历史潮流,不可逆转。2008年12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文明确提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包括数字化平台、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效劳等根本内容,以制度体系、网络体系、资源体系、管理体系和效劳体系建设为着力点,构建海量分级分布式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群,建成内容丰盛、技术先进、覆盖城乡、传播快捷的公共数字文化效劳体系。〞从政府公共文化效劳数字化供应向公众数字化消费转变,是“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本质特征之一,是公共文化效劳体系建设转型的重要体现,契合当前网络数字化时代公众对数字文化的需求与消费形势。学者方标军认为,“这一概念是在肯定既有公益性数字文化产品及其效劳的同时,着意突显其‘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公共文化效劳能力和传播范围的重要途径’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从而超越了单纯技术层面上公益性数字文化的传播网络化,而是以网络媒体为介质,尽可能广泛地覆盖、达到目标受众,强化公民生活中数字文化的内在影响。〞在促进公共文化效劳于科技融合方面,?我国“十二五〞公共文化效劳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具体任务,即“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各地区数字图书馆建设,加强公益性文化单位网络效劳平台建设和加强移动通讯技术在公共文化效劳领域的相关应用〞。在当前网络化、数字化的背景下,技术不仅是公共文化效劳伎俩,更为公共文化效劳提供根底撑持作用。在某些情况下,由技术衍生的具有新形态的公共文化数字化阅读产品和效劳,也会进一步丰盛公共文化效劳的内涵。以公共文化效劳数字化这一概念来概括我国公共文化效劳领域新的开展方向,更加突出其本质属性,才能更有效地区别于传统媒介时代的公共文化效劳。因此,当前公共文化效劳数字化的内涵已经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阅读媒介和内容,已成为当下我国国民根本的文化消费方式之一。积极有效地推进全民阅读工作,需要以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开展的眼光,分析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关系,厘清人文阅读与科技阅读的关系。传统书刊应不断锐意进取,积极革新,创新内容传播载体,积极推进内容数字化,创新移动化、数字化、社交化传播方式,以适应数字媒体时代公众新的阅读习惯和特征。在我国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效劳体系的大环境下,各地区各部门要统筹协调,充沛发挥公共数字文化效劳主阵地的作用,在公共文化阅读产品数字平台建设、数字资源共享与传播、中西部落后地区的数字文化效劳等方面下大力气,力争取得实效。

  

篇五: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

  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为适应移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公共数字文化工程(以下简称工程)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推动工程转型升级、深度融合,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业态,提升服务效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__新时代_***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_大和_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加强现代科技应用,充分挖掘数字文化服务发展潜力,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全面融合发展,提升工程的覆盖面和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工程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支撑作用。(二)基本原则1.把握导向,严格把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工程资源内容审核,强化工程平台和服务终端管控。2.统筹规划,融合发展。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促进工程在平台、资源、服务方面的互联互通和融合发展,坚持集约节约,避免重复建设。3.创新驱动,突出效能。加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应用,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业态,促进工程转型升级和服务效能提升。4.开放共享,社会参与。创新工程建设模式,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渠道,打破信息壁垒,探索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开放共享。(三)目标任务

  第1页/共6页

  到2021年底,实现工程的统筹管理,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框架,推出统一的基层服务界面,初步形成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服务总目录,统筹开展基层数字文化资源配送,做好工程平台、资源、服务的融合创新发展试点工作。

  到20__年底,基本建成统一的工程标准规范体系,实现工程平台有效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管理统筹规范、服务便捷高效,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更加健全,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二、重点任务(一)统筹工程建设管理加强工程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统筹工程的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1.统一称谓。在保持现有机构稳定的基础上,将原来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统称为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规划设计统一的工程宣传标识,提高工程的辨识度。2.统一标准规范体系。统筹制定工程发展规划,调整、整合、完善现有的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标准规范,编制统一的资源建设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规范和绩效指标,形成完备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同时,坚持开放兼容的原则,有条件的与社会行业事实标准兼容互通。3.统筹开展业务培训。统筹制定工程业务培训计划,整合现有的培训资源和培训业务内容,建立涵盖专题培训、馆员研修等多种类型的分级培训体系,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人才队伍业务水平。4.完善工程管理机制。建立工程建设协商机制,提高工程建设科学化水平。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组织实施单位统筹制定、发布公共数字文化工程项目建

  第2页/共6页

  设指南,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整合工程平台与服务界面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逐步实现工程平台的开放兼容、快捷传输和高效运行,实现工程资源在基层的统一揭示和便捷获取。1.构建统一的公共数字文化基础平台。以国家公共文化云统筹全国数字文化馆建设,与国家数字图书馆互开端口、互设界面,逐步实现用户统一认证、资源共享、跨库检索和数据汇聚。加强与其他文化惠民工程互联互通,搭建标准一致、有统有分、互为支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信息架构。2.推出统一的基层服务界面。构建基于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的公共数字文化应用,在客户服务端统一服务平台、服务入口、服务界面,为基层群众提供一站式、集成式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乡镇、村基层服务点积极开展智能化服务应用。建立健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服务体验机制,开展订单式、菜单式服务。3.建设公共文化大数据平台。统一数据采集标准,规范数据采集流程,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形成覆盖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的大数据分析平台,与文化和旅游部综合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实现有效对接,逐步实现对线上公共文化资源与线下公共文化活动服务的点击量、访问量、参与度、满意度等进行大数据采集与分析,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三)统筹工程资源建设和服务推广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打造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立统一的资源服务目录,拓展资源传输渠道,全面提升资源供给质量。

  第3页/共6页

  1.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整合现有的宣传渠道,推出统一的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广泛开展基于多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宣传推广活动,提高工程知晓度和群众参与度。发布统一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和活动年度目录。整合聚拢现有资源和服务渠道,与学习强国等平台有机衔接,与社会组织、市场平台广泛开展嵌入式宣传,共同策划、协同开展公共数字文化品牌活动与服务,打造精品项目,扩大品牌影响力。

  2.建立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服务总目录。梳理、盘活工程存量资源,制定工程资源分类标准,应用唯一标识符等技术,开展全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元数据仓储建设,推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服务总目录,实现资源统一揭示与调用。

  3.合理规划资源建设内容。按照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的功能定位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合理规划增量资源建设内容,围绕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中华优秀文化数字化、文化精准扶贫、旅游等主题,开展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丰富适用于移动互联网传播的资源类型,优化资源结构,提升资源质量。

  4.完善资源存储和供给体系。建立适应移动互联网应用特点的服务模式,从用户需求出发,推动跨平台、跨系统、跨层级的资源相互调用和信息共享互认,提高资源获取的便利性。按照资源的适用范围要求,合理规划资源的授权,实现版权效益最大化。改变传统的资源配送模式,建立基于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虚拟网传输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配送体系。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针对不同服务场景、特定服务人群精准推送公共数字文化产品。

  (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工程建设1.深入推进资源建设社会化。改革资源建设方式,扩大资源建设主体范围,

  第4页/共6页

  系统内公共文化机构和系统外市场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资源建设。通过采购成品资源、委托市场定制、合作共建等方式,加大资源建设的社会化合作力度。完善第三方质检机制,提高资源建设质量。

  2.拓宽资源传输渠道。逐步开放工程自有版权资源的使用权限,推进工程组织实施单位与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的合作,允许市场化平台、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利用工程资源开展非营利性公共文化活动,拓展资源展示平台和传输渠道,提高人民群众获取资源的便利性。

  3.创新工程设施管理运营模式。鼓励各地开展工程设施的社会化运营。按照政府采购程序,通过招投标、委托等方式,引入市场力量或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数字文化设施的管理和运营,参与工程软件平台的开发与维护,提高工程建设管理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三、重点工作和时间安排(一)2021年底前1.开展试点。选择东、中、西若干个区域,在省级、市级、县级不同层级开展工程融合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推进试点地区在工程平台、资源、服务等方面全面优化融合。2.开展公共数字文化相关标准规范的融合修订工作,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分步启用。3.统一基层服务界面,推出面向移动互联网的公共数字文化应用程序,推广应用智能化服务终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平台建设。4.开展国家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用户统一认证和数字资源唯一标识符的登记工作。

  第5页/共6页

  5.梳理工程存量资源,开展工程资源服务总目录建设,建立面向基层的统一的资源配送体系。

  (二)20__年底前1.试点经验,推广试点成果,形成工程融合创新发展推广模式。2.完成工程资源服务总目录体系建设,不断丰富资源内容。3.提高社会化服务比例,推动工程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文化和旅游部牵头,督促落实工程融合发展相关任务。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实施单位负责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工作的具体实施。各省(区、市)文化和旅游厅(局)、*生产建设兵团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工作,结合本扎实推进本级的工程融合发展。各试点地区要结合本方案确定的原则、目标、任务,精心组织实施,提高试点工作实效。省级及省级以下组织实施单位要按照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依据能统则统、宜融尽融的原则,推进工程融合创新发展。(二)强化政策保障。通过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工程融合创新发展,重点支持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两微一端服务、智能服务、大数据分析评价等。各地要结合实际需要,加大对工程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三)扎实稳妥推进。加强对融合创新发展的动态跟踪,严把意识形态安全和网络安全关,及时研究解决融合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加强宣传推广,稳步推进工程融合发展。

  第6页/共6页

  

  

篇六: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

  黑龙江省基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

  李春晶;王雪松;曹宇宏【摘要】进入到新世纪以来,黑龙江省的基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一直稳步发展.随着网络数字文化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基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各个方面也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黑龙江省作为中国基础公共数字文化的发展大省,不但做到了基础方面的公共数字文化初步建设,更为改善公共信息化服务,促进信息资源整合,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基础化建设和为把公共数字文化送入黑龙江省的千家万户作出了贡献.但是,就中国基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来说,与一些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文章结合黑龙江的基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现状,深刻分析了黑龙江省目前的基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并针对此提出了黑龙江省基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的相关建议.【期刊名称】《农业图书情报学刊》【年(卷),期】2017(029)005【总页数】3页(P182-184)【关键词】公共数字文化;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作者】李春晶;王雪松;曹宇宏【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90;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90;黑龙江省图书馆,黑龙江哈尔滨15009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0

  1.1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首先要从公共产品的概念说起。公共产品是指有别于其它产品的具有一个使用者的使用不会造成任何社会消耗和损失的非竞争性和任何人不能阻止其它个人使用和接触该产品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在此基础上,公共数字文化产品是指国家或民族数字文化传播、国家信息网络传播和国家公共频道等数字文化的具体体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即指利用这些公共数字文化产品,针对大众的需求和时代潮流发展的一种同样具有公共产品特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服务。陈威认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由公共部门或准公共部门共同生产或提供的,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数字文化需要为目的,着眼于提高全体公众的数字文化素质和数字文化生活水平,既给公众提供基本精神数字文化享受,也维持社会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数字文化环境与条件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为的总称[1]。1.2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服务体系首先是由政府牵头的,以其它社会团体组织或企业个人为辅助的、为公民和组织的基本运行和发展提供的一系列基础服务和体系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公民提供基础数字文化服务,为不断缩小地区间数字文化差异而努力的社会服务功能。通过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行为方式,弘扬中华数字文化优秀传统,建设精神文明体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数字文化需求。截至2015年底,中国黑龙江省基础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飞速发展,具体体现在:在公共设施建设方面,黑龙江省图书馆下辖11个市级图书分馆,各总分馆之间的信息资源逐步构建共享体系,组建黑龙江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传播集群城市。据黑龙江省图书馆官网公布,其馆藏资源总量达280万余册,报刊5000余种,电子文献33778件,专题数据库为7个,自建数据库为17个。在经费划拨方面,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黑龙江省数字文化事业费为392.62亿元,比2002年的

  83.“亿元增长了3.69倍。人均数字文化事业费从2002年的6.51元增加到了2011年的29.14元。“十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4.8亿元来扶持黑龙江地区的图书馆和数字文化站的建设。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投入39.48亿元来补助黑龙江省2.67万个乡镇数字文化站建设,“十二五”期间,中央将补助70亿元用于黑龙江省图书馆、数字文化站和博物馆的建设。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方式来看,在2011年以前,中国黑龙江省的主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为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和数字文化站等数字文化服务场所的公共开放,在此之后,黑龙江省逐步开放工人数字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少年宫和各类科技馆的免费开放工作,除此之外,更积极发展流动图书馆的建设模式,促进地区数字文化和知识的平衡发展[2]。3.1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机制研究3.1.1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建设原则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最大特点是“公共性”,一般来说,它的盈利是为取之与民、用之于民的。发达国家通常非常重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将它作为一项公民福利和社会福利来丰富人民的生活并取得与之匹配的社会效应。目前,对中国黑龙江省来说,公共数字文化在诸多方面都有着决定性的不足,例如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层级间发展不平衡等。造成这些的原因主要包括中国的社会结构发展不合理、经济的发展不均衡和数字文化体制的不完善等。中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的原则主要针对以下几点:(1)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站点的问题上,必须坚持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的原则,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至社区,不论男女老少、正常人或残疾人,都可参与享受便民完善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2)在资金投入方面,从投入方来看,要中央、地方专项资金相结合,加大对公共数字文化的投入;从资金辅导地区来看,以基层、县乡为主;(3)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数字文化工作的意见》,将农民工

  纳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中;(4)社会各阶层应积极加入到关于数字文化服务的加强拓展中去,努力扩大全民参与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模式中;(5)继续完善对农村基层数字文化人才的培养政策,鼓励扶持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数字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数字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数字文化遗产项目性传承人、群众中涌现出各类数字文化人才和数字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以便他们在农村数字文化服务建设中发挥带头人的作用[3]。3.1.2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评定一个项目、一个举措实施是否符合约定的重要指标,也是参与者行为动力的之一。所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势必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估体系,只有这样,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质量才能得到更好的实施和保障。当前,中国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估都较为传统,与发达国家的有确定的管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评估机制有较大的差距[4]。3.2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运行的财政机制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财政机制的运行方面,中国的共服务财政机制亟待完善。由于认识原因和社会所处阶段及社会氛围等原因,中国的财政资金大多运用在国家建设和经济运行等方面,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方面运用较少。换句话来说,中国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财政机制方面建设当中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财政支持体制,加上行政体制改革的滞后以及行政经费支出的不断增加导致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方面的支持严重不足。4.1地域发展不平衡与统筹规划作为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事业,各地各级政府主管领导对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与机遇把握的程度有别,重经济、轻数字文化,重文件指示、轻贯彻落实成为较差地区普遍的做法。这也是造成各地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进一步拖慢了数字文化三大惠民工程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

  在党的十八大报道中,中国在建设数字文化强国时提到,要保证“机会公平、权利公平和规则公平”,同时,确保统筹规划基础公益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及其主管部门要切实抓好各项建设指标,保证各省、市及县域的平衡发展。抓住公共数字文化发展进程中这一难得的机遇,充分利用文化部、财政部等中央机构提供的资金、资源与技术支持,以共享工程所提供的海量资源为依托,以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为服务体系的网络平台,以公共电子阅览室为服务终端,构建本地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并根据当地实情不断加以完善与发展[5]。4.2财政资金监管与资金保障目前中国黑龙江省财政资金监管与资金保障的现状是: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对公益性数字文化投入的前瞻性、提前量很少;长期以来重建设、轻服务、不考虑后续经费的一贯做法,也令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运行经费紧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政府文化工作的主要任务,而财政投入是公共数字文化的主要来源。所以必须建立各级财政主渠道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落实省级财政的配套资金,重点落实县区级以下公共图书馆的经费,让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不再因经费问题而经常中断,才能提供正常的服务。4.3技术标准的制定与规范对于黑龙江省来说,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运用兼容性强、通用性好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在硬件、软件、网络、应用系统、资源加工与存贮、服务等不同的地方存在大量的技术标准与规范,要创新各级投入机制,出台必要的政策,采取适当的措施,引导社会力量自觉参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创新财政资金监管模式,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监管也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机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树立少花钱、高效益、办大事良好形象的必然举措,这样更有益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事业的良好发展。同时可以选择建立分布式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资源库群,分级整合各地、各类特色

  资源,除各地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较为完备之外,各地美术馆、数字文化馆、博物馆、少年宫、科技馆、体育馆、数字文化宫等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纳入国家共享工程的数字资源不多,黑龙江省政府数字文化主管部门应鼓励上述机构,按照一定的标准规范开展数字资源联合建设,并将其已有的数字资源按照标准规整后纳入公益性数字文化资源库群,这一举措将极大丰富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的资源,全面实现公益性数字文化数字资源分层多向共享。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主要以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并兼与各级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相关机构进行合作建设,通过一系列的工具来向大众展示丰富多彩的数字文化服务。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涵盖了数字文化服务的各个方面,更是包括了组织结构、数字资源、技术力量和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的支持。黑龙江省在这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面对具有多样性数字文化需求的社会大众,需要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进行整体规划和科学设计。在标准规范上,统一规划,相互兼容;在组织实施上,共同策划,统筹兼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好协调,共享利用;在资源建设上,各有侧重,突出特色,并且将这些方面综合起来,让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更加高效地运转,为公民提供便捷、普及的公共文化服务。

  【相关文献】

  [1]齐国佳,傅荣贤.黑龙江省农村图书馆体系建设“3-2”模式浅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6):82-85,106.[2]吴丽杰.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与保障——从辽宁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谈起[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4):101-103.[3]王珊.省域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实践探索——以黑龙江省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3,(8):55-57.[4]张大尧,高文华.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数字文化权益[J].图书馆建设,2012,(4):62-65,70.[5]张云峰.黑龙江省建设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

  

  

篇七: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

  作者:章忠平任闽华

  作者机构:不详

  出版物刊名:图书馆研究

  页码:31-31页

  年卷期:2015年第4期

  主题词: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社文洪敏公共图书馆总体工作目标文化平台数字服务文化惠民用户管理系统

  摘要:2015年5月29日,江西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会议在南昌召开。江西省文化厅副巡视员谌洪敏,江西省文化厅社文处处长丁跃、江西省图书馆馆长周建文出席会议。全省各设区市、县(市、区)公共图书馆馆长共110余人参加了会议。

  

篇八: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

  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文化部(已撤销),财政部•【公布日期】2011.11.15•【文号】文社文发[2011]54号•【施行日期】2011.11.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

  正文

  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

  (文社文发[2011]5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财政厅(局),**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广播电视局、财政局,国家图书馆、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任务。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文化建设的新平台、新阵地,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的重要途径,对于消除数字鸿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现就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建设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一系列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文化事业投入大幅增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发展迅速,一批重点文化工程取得丰硕成果,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进入整体推进、科学发展、全面提升的新时期新阶段,面临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

  在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结合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和传播手段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具有辐射面广、传播速度快、资源广泛共享等特点,有利于解决当前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并取得积极进展,为“十二五”时期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当前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制度设计、资源整合、服务机制建设等诸多方面均有待加强。

  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需要;是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与动力的需要;是维护文化安全,积极抢占网络文化阵地,把握信息技术环境下文化发展主导权的需要;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各地文化厅(局)、财

  政厅(局)要高度重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将其纳入当地政府文化发展规划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完善机制,全面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二、明确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以重点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资源建设为重点,以打造基于新媒体的服务新业态为目标,努力满足信息化环境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在传承先进文化、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二)建设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突出公益性,维护和保障广大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发挥重点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整体优势;坚持需求主导、服务为先的原则,了解群众对公共数字文化的需求,建设丰富适用的数字资源,加强公共数字文化的惠民服务;坚持规范建设,科学管理的原则,发挥先进信息技术和标准规范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坚持共建共享、开放共赢的原则,加强合作共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开创互利共赢的局面。(三)目标任务。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包括数字化平台、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服务等基本内容,以制度体系、网络体系、资源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着力点,构建海量分级分布式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库群,建成内容丰富、技术先进、覆盖城乡、传播快捷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便捷的数字文化服务,切实保障信息技术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重点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

  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在此基础上,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逐步拓展范围,带动数字美术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建设,大力整合汇聚非物质文化遗产、国有艺术院团、民间文艺社团等方面的数字化资源,不断丰富和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从而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手段,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实施重点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加强统筹,协调发展,提升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整体效能。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程,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是改善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的创新工程。文化共享工程实施多年,初步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实现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全民共享;数字图书馆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数字资源、技术与标准规范方面成果显著,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服务资源保障与技术、标准支撑;公共电子阅览室作为基层服务窗口,是汇聚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及互联网海量信息资源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终端。三大惠民工程既有内在联系又各有侧重,在组织实施上,应统一规划,统筹兼顾;在技术平台和网络建设上,应做好协调,不重复建设;在资源建设上,应各有侧重,突出特色;在标准规范上,应统一规则,相互兼容。三大惠民工程互为支撑,互相促进,形成合力,共同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文化共享工程文化共享工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和重要平台,相继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经过九年来的建设,文化共享工程已初步建成国家、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服务网络,包括1个国家中心、33个

  省级分中心、2867个县级支中心、22963个乡镇基层服务点,以及与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合作共建的59.7万个基层服务点,数字资源建设总量达到108TB。“十二五”时期,文化共享工程将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建设“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基础库群”,资源总量达到530TB;在城市社区、文化馆新建基层服务点,加强已建基层点的管理,发展完善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到“十二五”末达到基层服务点100万个,入户覆盖全国50%以上的家庭;利用“云计算”和“三网融合”技术,提升整个网络的服务能力与管理能力;大力推进进村入户,广泛开展惠民服务,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计划”为重点的网络培训;与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相结合,加快建设以公共图书馆、学校电子阅览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载体的未成年人公益性上网场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核心内容是建设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互联互通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平台和海量分布式数字资源库群,形成完整的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借助全媒体提供数字文化服务。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将进一步加强资源共享,扩大资源总量,形成规模效益,有效扩充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将全面提升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文献保障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拓展服务渠道,丰富服务手段;将推广我国在数字图书馆软硬件平台建设方面的成果,搭建标准化和开放性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将为广大公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打造基于新媒体的图书馆服务新业态。到“十二五”末,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将得到较大、均衡的增长,工程数字资源总量达到10000TB,其中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总量达到1000TB,与2010年底的480TB相比翻一番;每个省级数字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达100TB,每个市级数字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达30TB,每个县级数字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量达4TB。工

  程的实施将整体提升我国各级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到“十二五”末,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广电网为通道,借助手机、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兴媒体,使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覆盖全国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的形成。

  (三)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网络文化权益为目标,以未成年人、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依托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网络和设施,以及文化共享工程、国家数字图书馆丰富的数字资源,与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乡镇文化站建设、街道(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建设,以及中央文明办组织实施的“绿色电脑进西部活动”相结合,在城乡基层大力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努力构建内容安全、服务规范、环境良好、覆盖广泛的公益性互联网服务体系。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将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提供公益性上网场所,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活动;将进一步完善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室)的软硬件设施,增强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室)的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把更多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数字资源传送到社区、城镇和农村,活跃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推进全社会的信息化。到“十二五”末,努力实现公共电子阅览室在全国乡镇、街道、社区的全覆盖。四、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供给能力,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机制在实施重点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基础上,全面加强公共数字文化的制度体系、网络体系、资源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供给能力,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机制。(一)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制度设计,实现科学规划。开展专题调研,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制度设计和机制研究,实现科学规划和全面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专家作用,成立专家委员会,加强宏观研究工作,包括顶层设计、总体规划、

  技术创新、绩效评估等;积极开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管理体制创新研究,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统筹兼顾、动态协调的原则,不断完善管理格局,创新管理机制,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探索并创建科学的运行机制,推进建立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分工、协调与合作;构建纵横联合的区域联动机制,加强协调合作,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发展完善公共数字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双向互动。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各级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以及文化馆(站、室)、社区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发展完善公共数字文化设施网络;以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网络和数字图书馆的虚拟网为基础,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数字文化服务网,将各类数字资源,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图片、音视频等,分发推送到基层,实现全国用户对资源的统一搜索和主动获取;在提供资源服务的同时,采集用户的个性化行为需求和数字资源使用信息,从而掌握舆情信息和文化需求,引导资源投放和服务侧重,形成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保障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高效运行。

  (三)加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实现共建共享。统筹规划文化共享工程与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数字资源建设,调动各地积极性,拓展资源征集渠道,提高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供给能力;建立群众对数字文化服务需求的反馈机制,突出精品,体现特色,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资源建设;注重建立资源之间的关联,实现数字资源的深层揭示与知识组织,以文本、动画、影像、音视频、在线讲座和在线展览等多种手段展现优秀文化资源,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构建分级分布式公共文化资源库群和全国数字资源保障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有效的数字资源保障体系。

  (四)搭建集中统一的运行管理平台,实现规范管理。采取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手段,确保公共数字文化体系的稳定运行和有效监管。搭建中央控制

  管理平台,实时采集各级各类终端的运行情况信息及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信息,实现对各级服务站点和个人用户的精细化管理;构建公共数字文化安全管理平台,应用网络安全技术、网络安全设施,保障用户上网安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通过统一管理、专业化培训、标准化服务以及统一标识、树立品牌形象等管理及推广手段,扩大公共数字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五)打造基于新媒体的服务新业态,实现创新发展。打造基于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移动通信网的跨网络、跨终端的服务新业态,通过服务模式创新、新技术与新媒体应用、系统平台搭建与推广等方式,建设基于互联网的综合服务系统、覆盖全国移动通信网的数字内容体系,借助新兴媒体,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数字文化服务,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辐射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获取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性和均等性。建设满足不同层次用户需要的开放式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使数字文化建设成果能够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与工作学习,为全民共享。

  (六)鼓励开放合作的数字文化建设新局面,实现互利共赢。在资源建设、技术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强与教育、科研等系统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的合作共建、互联互通;吸引群众参与数字资源建设,探索、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鼓励企业开发和推广弘扬民族精神、反映时代特点、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数字文化产品;鼓励企业以优惠条件参与公共数字文化建设,通过与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和通讯运营商的合作,拓展公共数字文化的服务渠道,同时扩大合作者的用户群体,开创互利共赢的局面;积极探索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合作模式,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的传播范围。

  五、加强领导,完善投入和保障机制(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各地要高度重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将其纳入当地政府文化发展规划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好

  统筹规划,充分发挥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整体优势,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各级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以及文化馆(站、室)、社区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注重与教育、科研等系统的合作共建,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公共数字文化的建设。要重点做好资源建设,开展惠民服务,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和支持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让群众充分享受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使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基层群众。

  (二)完善投入和保障机制。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三大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所需经费予以补助。各地要积极争取地方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确保地方财政资金足额按时到位,并做好经费管理和使用,使财政资金充分发挥效益。要研究制定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筹资为辅的投入格局;加强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有关政策法规的研究,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策保障。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建立管理和考核机制,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

  (三)注重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基础。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文化单位积极性,通过分级培训的方式,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培养一支既具备较高技术素质和专业知识,又具备实际技能的人才队伍。国家图书馆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要组织力量编制教材,面向省级图书馆和省级支中心开办骨干培训班;各地要组织好本地区的培训工作,重点建设一批爱岗敬业、善于管理服务设施和组织基层文化服务项目的专业队伍;要拓宽视野,把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切实做好人才配置工作,以适应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作的需要。

  各地文化厅(局)、财政厅(局)要按照本意见的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加强调查研究,认真贯彻落实,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提高,积极探索新时代公共文

  化服务新方式,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为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繁荣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部财政部二○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篇九: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

  以数字化建设为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

  高质量发展

  摘要: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既是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依托。无论从政策导向还是现实需求,无论从省情要求还是市情实际,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都是大势所趋。本文在分析秦皇岛市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现有基础、特色亮点和短板弱项的基础上,从平台建设、品牌特色、科技融入和社会参与等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只有通过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才能为远景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无疑加快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创新服务业态和方式是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的重要抓手。

  一、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1、从国家政策导向看

  从2002年“公共文化服务”概念的提出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的实现,作为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益成熟。与此同时,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问题日益凸显。今年以来,一系列涉及公共文化数字化的政策落地。2021年3月《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提升数字文化馆的网络化、智能化服务水平”。这充分说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需要依托数字化,使公共文化服务落入到老百姓的指尖,走近老百姓的身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求“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可见从国

  家战略角度考量,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是普惠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质增效的重要载体。

  2、从省情、市情看

  近年来,河北省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以市、县、乡(镇)公共文化设施为主体,覆盖全省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构建融会贯通、功能完备、智慧便捷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档案馆。”可见,通过数字河北建设助推高科技与经济社会文化方方面面融合已经成为趋势方向。与此同时,秦皇岛市紧紧围绕建设一流国际旅游城市目标,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提出“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这是对国家、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

  3、从互联网和技术发展看

  根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从规模看,中国已经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从技术应用看,数字应用基础服务日益丰富。互联网及科技企业不断向四五线城市及乡村下沉,推动消费流通、生活服务、文娱内容、医疗教育等领域的数字应用基础服务愈加丰富。从VR\AR领域看,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发布,2020年AR市场规模约为300亿,VR市场规模约230亿元,市场占比约80%。技术的发展成熟和市场潜力的巨大决定了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未来和前景是美好的。

  4、从人民群众需求看

  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享有更丰富、更高品位文化生活的期盼日益高涨,这使得文化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好不好、精不精”替代了“缺不缺、够不够”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焦点问题。在新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刻不容缓的摆在我们面前。

  二、秦皇岛市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现状分析

  1、优势基础

  秦皇岛市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已经起步并初具成效。秦皇岛市文化云依托秦皇岛市群众艺术馆网站运行,秦皇岛市文旅服务云(二期)进入招标阶段,四区三县文化馆公众号、秦皇岛图书馆网站、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网站、秦皇岛图书馆公众号、秦皇岛市群众艺术馆公众号、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公众号、秦皇岛市小海燕评剧团公众号等网上平台有效运转。文化馆和博物馆的公众号已经成为群众获取文化活动信息的重要途径。

  线上线下相结合: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秦皇岛市公共文化服务“线下关门、线上开花”。市图书馆主动改变服务方式,充分发挥网站、公众号等新媒体的作用,开展线上读书会、微笑为祖国献礼、书有余香、军民联欢会等线上线下阅读推广活动253场次,参与读者3.4万人次,服务读者15万人次,外借书刊35万册次。

  增加数字资源供给: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吸引更多的群众走进文化场馆,市图书馆通过增加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采购的方式提高数字资源供给能力,市群艺馆通过开设古筝、琵琶等网课的方式实现在线学习。另外,秦皇岛市在多处设立“秦皇山海”朗读亭,免费向市民开放,提供互动式、体验式阅读方式。

  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的数字化是近年来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趋势。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秦行宫遗址博物馆、山海关长城博物馆等博物馆已经实现了展厅的实景VR展示和语音导览。

  创新借阅方式:以秦皇岛市图书馆为例,“京东快借”这一借助互联网与物联网技术打造的线上借阅平台,使读者可以在疫情期间,足不出户,方便地借阅到中意的新书。全年累计通过“京东快借”外借图书达1750余册,得到读者的好评。

  这些实践生动展现了近年来秦皇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成绩,同时提升了全社会对公共文化数字化的理解和认识。

  2、难点问题

  秦皇岛市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与先进地市相比还存在差距。第一,平台建设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对标国家标准和省级水平,秦皇岛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建设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还存在一定差距,必须迎头赶上。第二,平台间的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需要进一步增强。目前秦皇岛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与高一级平台尚未形成积极联动,本市各平台之间也处于孤岛状态。第三,公众对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的知晓程度和使用率还需进一步提高。没有形成覆盖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四级网络,直接造成文化活动人气不足、效能无法发挥的困境。

  三、对策建议

  第一,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数字化平台。借助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国字号”工程,实现数字文化资源普惠化,完成并适度加大财政预算投入,力求优质数字文化设施覆盖全域,推动形成了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通的现代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系统,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

  第二,构建集体验、互动、分享为一体的公共文化内容体系。以人民需求为中心,重点孵化、培育体现秦皇岛特色的数字文化本土品牌。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发数字文化产品,更好满足人民需求。在文化场馆、博物馆等地打造数字文化体验厅,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实体博物馆、非遗等文化资源以三维立体的数字化方式呈现于用户面前,在提高用户体验感的同时,也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第三,注重创新技术,推动数字科技与先进文化深度融合。在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云平台及数字博物馆平台过程中,充分吸取建成项目中的成熟技术手段,切实发挥数字化优势,采用菜单式、预约制,为群众提供多终端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

  第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拓展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投资渠道,引导和鼓励文化企业、社会机构和个人通过委托管理、捐赠、赞助、合作开发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格局。与此同时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机制。

  作者简介:

  姚兰(1982.2),女,河北秦皇岛人,硕士研究生,中共秦皇岛市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文化建设研究。

  

  

篇十: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图书馆创新服务探讨

  作者:黄巧婧来源:《科技资讯》2021年第25期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109-5042-6768

  摘要:就目前阶段而言,我国大部分图书馆沿用的依旧是过去较为传统的服务模式。众所周知,在数字文化背景之下,人们对于纸质图书的阅读需求正在日益减少,图书馆若想经受住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带来的挑战,就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优化出更具创新价值的数字化图书馆服务体系。首先,图书馆要搞清楚公共数字文化的发展背景,在服务特色、服务理念、服务定位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进而更好地将数字图书馆与基层公共数字文化进行融合。对此,该文就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的图书馆创新服务展开浅要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图书馆创新服务探讨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9(a)-0155-03

  DiscussiononLibraryInnovativeServiceintheConstructionofPublicDigitalCulture

  HUANGQiaojing

  (WupingCountyLibrary,Longyan,FujianProvince,364300China)

  Abstract:Atpresent,mostlibrariesinChinastillusethemoretraditionalservicemodeinthepast.it'sknownthatunderthebackgroundofdigitalculture,people'sreadingdemandforpaperbooksisdecreasingdaybyday.Ifthelibrarywantstowithstandthechallengesbroughtbytheconstructionofpublicdigitalculture,itmustkeepupwiththepaceofthetimesandconstantlyoptimizetheservicesystemofdigitallibrarywithmoreinnovativevalue.Firstofall,librariesshouldmakeclearthedevelopmentbackgroundofpublicdigitalculture,innovateinservicecharacteristics,serviceconcept,serviceorientationandsoon,soastobetterintegratedigitallibrarywithgrassrootspublicdigitalculture.Therefore,thispaperanalyzesanddiscussestheinnovativeserviceoflibraryintheconstructionofpublicdigitalculture.

  KeyWords:Publicdigitalcultureconstruction;Library;Innovativeservices;Discuss

  1公共数字文化的發展背景

  文化部在“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当中提出的一个概念。规划中指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颇为重要的一个组成,它可以融合信息化、数字化等网络数据于

  一体,为广大受众提供一个全新的图书阅读阵地。这种全新的图书文化体系,可以有效地消除数字障碍,利用各种新兴的信息技术来拓展图书资源的传播范围,从而满足社会大众不同阶层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构建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2关于数字图书馆的具体含义与服务特色

  数字图书馆,其实就是指以新型现代化信息技术为载体,将所有有阅读价值的语言、文图等数据以多媒体的方式来进行存储、组织以及规划化的压缩处理,让这些处理之后的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给用户[2]。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可以让全国各地的用户能够通过电脑、智能手机等第三方设备在家进行图书的借阅与归还,甚至还能衍生出更多的数字化服务模式。总体而言,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多元、开放并且数据严谨的巨型藏书资源库。它不仅可以让在线的阅读群体实行远程操控,还可以有效地缩减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实操难度。它的出现很可能会颠覆人类传统的阅读模式,带大家进入一个更加现代化的数字世界。

  3当前基层图书馆服务模式当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根据亲身实践,在以笔者所在馆为中心对周边大大小小近20个图书馆(室)进行走访,并且做了一个相对严谨的网络数据调查。发现至少有一半的图书馆暂时还没有实现数字资源的远程访问,特别是乡镇的图书室,而且某些即便是具备在线访问的图书馆,其藏书资源亦相对匮乏。对此,如下将自身总结的关于基层图书馆的不足进行详细分析。

  第一,大部分图书馆的网络环境、信息技术等方面都还不成熟,很多地区较为偏远的基层图书馆甚至连网络都还没有普及。例如:武平县目前大部分的基层图书室尚没有开始大范围的建设,部分落后的城镇甚至还没有开始普及网络,除了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的一些资源,再无其他。

  第二,图书馆内的人力资源一直处于紧缺状态。从事图书馆相关工作的人员不比其他行业,无论是从工资收入还是从社会地位等方面来看,水平都不算高。例如:武平县图书馆目前有8个编制,在编7人,因该县的外聘工工资低,所以外聘的都是高中以下学历,只负责借还书,基层要建设数字图书馆,只能依靠外在力量,这又涉及了资金方面。

  第三,图书馆的建设经费不足。因为图书馆的经费大多都是由地方财政部门拨款,这部分经费大部分都已经用于人员工资、藏书订购等方面。而福建省武平县公共图书馆事业基础差,底子薄,其现状远远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基层政府很难会加大财力来建设一个公共图书馆,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必然会导致图书馆的资源更新缓慢,这最终会影响到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4图书馆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当中的定位

  图书馆作为人类存储社会藏书的文化载体,是我们国家整个公共文化服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图书馆早已成为了人们工作、学习、休闲都会去的一类共享空间。图书馆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当中的定位,本就应该是将各类先进的信息资源传递给社会大众,确保自身的文化资源可以在全社会实现资源共享,不断强化图书馆所能带给老百姓的便捷性数字图书服务[3]。

  5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图书馆的创新策略

  5.1強化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在普遍缺乏专业参考咨询人员的情况下,对成员馆的工作人员进行选拔培训,是解决目前人员匮乏的有效方式之一[4]。与此同时,还应该在图书馆内部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职位晋升机制。以笔者所在的图书馆为例,最近馆内开展了“新媒体培训班”,其中涉及了许多关于当下十分流行的新媒体技术,馆内工作人员都十分愿意来参加这样的技术培训,因为类似“微信公众号的图书运营技术”对他们日后的发展有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5.2实现多元化的创新服务观念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应该多元化。要让馆内的实体藏书与线上资源进行巧妙的整合。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针对馆内某些比较重要的客户实行“上门服务”。试想,新时代下即便是蔬菜都可以实现送货上门,如果图书馆能够用心开发出这样的多元化服务模式,所有用户就能享受到更加细致的人性化服务体验,将来对图书馆的粘性也可以提高。以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来看,大胆地建议各级图书馆可以为自己的图书馆开设时下非常流行的“抖音号”“微信公众号”等第三方媒体,在后台聘请专业的程序员为图书馆构建“O2O”线上电子图书馆,同时利用“抖音”以及“微信”“微博”等App为图书馆做广告推广,进而帮助图书资源实现虚拟与现实的一体化服务。这样一来,读者可以在家通过手机操作就能下载海量的电子图书,久而久之,图书馆的创新服务体系一定会更加深入人心。

  5.3与周边地区建立图书馆联盟

  简而言之,就是可以和周边覆盖范围内的图书馆建成一个共享的互助型联盟,联盟也要不断地更新观念,加大教育力度,将我国先进地区图书馆的发展理念不断植入联盟,鼓励各成员馆从资金、人员的分配上做出调整,加强对图书馆现代业务的重视程度[5],从而实现彼此的资源共享,让所有图书馆都可以缩减一定量的图书购置费用,而且还可有效减少重复购书的概率。如果条件允许,基础实力较为薄弱的一些小型图书馆可以与当地的高校图书馆达成战略性的同盟,大力为图书馆引入大学生客户群体。与此同时,图书馆联盟之间也可以开展更多的消费者阅读体验活动,不断加强彼此之间的互惠互利,从而有效地缩减图书馆的成本投入。在当前不具备建设专业联盟平台的条件之前,可以尝试先从简单的社交平台方式进行合作,通过建

  立参考咨询QQ群、微信群等实时交流群,及时探讨,相互学习,初步建立起合作体系进行业务指导经验交流[6]。

  5.4完善图书馆的硬件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众所周知,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服务体系当中,数字图书馆要想在基层群众当中发挥自己的积极影响作用,则一定要从自身的硬实力开始入手[7]。对此,相关财政部门可以适当地为当地图书馆增加一定的财政补给,确保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可以满足数字图书馆的各类需求,要确保图书馆内的各类资源能够得到及时更新,无论是实体藏书还是虚拟的电子资源,都必须定期进行更新。创新服务体系要将那些传统、守旧的服务模式进行根除,要用新时代的数字服务思想来武装自身,在整个服务质量体系当中,应该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为图书馆打造一个全面化的创新服务方针。

  5.5打造更加人性化的阅读交流平台

  简单来说,就是要为图书馆的读者打造一个可以自由交流的沟通平台。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为图书馆设置“电子墙”,“电子墙”的设置地点可以选择在人流量较多的基础性文化广场、营业展厅等位置,这样一来,读者就可以在工作之余通过“电子墙”来了解各类优秀书籍,进而享受精准的借阅体验。

  6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为图书馆构建创新服务体系的重要价值。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一定会有更加高阶的借阅体验需求。为此,新时代的图书馆一定要加大力度构建更具创新理念的服务体系,不断拓宽自己的业务范围,丰富自身的服务手段,进而加强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化、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韦楠华,吴高.主要发达国家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制度特点探讨[J].现代情报,2018,38(6):53-61.

  [2]李金花.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文化模式探究——以湖州师范学院图书馆实践为例[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8(11):89-92.

  [3]潘信林,马晓茜,龙耀华.“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优化探究——以长沙市图书馆为例[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8,34(5):97-103.

  [4]熊卿.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公共图书馆咨询服务发展举措分析[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40(4):28-29,32.

  [5]程华.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方向[J].科技资讯,2021,19(2):175-177

  [6]王斌.基于智库理念的公共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优化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40(10):19-20.

  [7]徐弘飞.数字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探讨[J].人文之友,2018(11):27.

  

  

篇十一: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

 2007年兴义市图书馆紧紧围绕文化共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文档享工程建设创新思路大胆探索采取以图书馆为主体积极争取单位职工和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等方式筹措资金36万元购置计算机85台套以及复印机打印机等设施设备组建开放了公共电子阅览室主要为青少年学生未成年人读者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多媒体网络室主要为成年人读者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多功能视听室主要为老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读者提供免费服务等服务窗口积极开展专题讲座免费播放影视片等活动提供绿色网络文化服务年均接待各类读者10万余人次为传统服务模式下的公共图书馆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一、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背景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与核心业务,也是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文化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文化部、财政部于2011年11月共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制度体系、网络体系、资源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供给能力,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机制[1]。这个文件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供了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因此,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尤其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服务效能,满足城乡群众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文化鉴赏、文化休闲等基本文化需求。二、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先进文化占领新媒体阵地的客观要求。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

  系建设,切实保障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可更好地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近年来,兴义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宗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积极参与国家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以未成年人、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依托国家数字图书馆和全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平台,结合数字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室)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内容安全、服务规范、环境良好、覆盖广泛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了兴义市公共文化服务服务水平。

  三、兴义市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发展现状兴义市图书馆从2004年被列为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就开始思考探索如何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平台及资源为广大城乡群众提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怎样开展文化共享工程工作?这些问题在当时都是全新的课题,没有标准的模式和成功的经验可借鉴。然而,兴义市图书馆抢抓机遇,不等不靠,在学习与实践中思考问题、摸索前进,积累经验、创新服务,积极参与国家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创造条件努力推进兴义市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建设及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

  较显著的成绩。主要体现有以下方面:——加强学习,领会精神,清晰思路。通过学习,兴义市图

  书馆全体职工充分认识到:文化共享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是新形势下构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公共文化创新工程。兴义市图书馆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借助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平台优势资源,加快推进数字图书馆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为传统服务模式下日趋弱化的图书馆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只有如此才能解决图书馆“购书困难、资源匮乏,门可罗雀、无所事事”的窘态!从而吸引广大读者走进图书馆,实现公共图书馆存在的社会价值。

  ——创新思路,大胆探索,打开局面。2007年,兴义市图书馆紧紧围绕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创新思路,大胆探索,采取以图书馆为主体,积极争取单位职工和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等方式,筹措资金36万元,购置计算机85台/套,以及复印机、打印机等设施设备,组建开放了公共电子阅览室(主要为青少年学生、未成年人读者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多媒体网络室(主要为成年人读者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多功能视听室(主要为老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读者提供免费服务)等服务窗口,积极开展专题讲座、免费播放影视片等活动,提供绿色网络文化服务,年均接待各类读者10万余人次,为传统服务模式下的公共图书馆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争取项目,落实经费,加快建设。2008年3月兴义市

  文化共享工程被国家中心列入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221.6万元。项目下达后,兴义市图书馆及时向州市文化主管部门领导汇报工作,积极争取州市配套项目资金共22.16万元,确保了工程建设顺利实施。2008年12月兴义市县级支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新增公共电子阅览室1个,读者端计算机35台(套),资源服务器4台,以及复印机、摄像机、数字投影播放器等设施设备。国家数字图书馆赠送了1.0TB的数字资源。截止2012年12月,兴义市图书馆(兴义市支中心)通过资源配送、卫星接收、自建购买等方式,整理数字资源约4.5TB,初步形成了图书期刊、舞台艺术、影视曲艺、知识讲座、农业科技、百科知识等数字资源库,为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数字文化服务提供了重要保障。

  ——加强管理,广泛合作,资源共享。2009年以来,兴义市支中心在省州市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带领全馆工作人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服务点,开展技术指导、设备安装、资源下乡、业务培训等工作,建设完成村级基层服务点223个、企业基层服务点6个,建成乡镇(街道)、社区(机关、企业)公共电子阅览室32个,开展数字图书馆推广为每个点配送资源约1.0TB,基本满足了城乡群众的数字文化需求,受到了城乡基层群众和项目建设单位的普遍欢迎。例如,2009年兴义市图书馆开展“送图书、送资源、进社区、进企业”活动,协助中国电信黔西南分公司建成

  “职工书屋”服务点,安装公共电子阅览室计算机8台(套)、

  数字投影播放设备1台(套),配送数字图书馆资源1.5TB、整

  理加工图书文献5000余册等服务设施,搭建了企业职工学习休

  闲平台,为提升电信职工文化素质创造了条件。2010年3月,

  全国总工会授予中国电信黔西南分公司职工书屋“全国职工模

  范示范点”称号。为感谢兴义市图书馆给予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

  支持和帮助,该公司领导决定为兴义市支中心免除每年2万元的

  网络接入使用费,并免费升级兴义市图书馆网络接入带宽达

  20MB,同时免费提供技术服务。这也是文化共享工程“合作共建、

  资源共享”的优势体现。

  ——回顾成绩,展望未来,追

  求卓远。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开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2011年以来,在省州市

  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兴义市图书馆坚持公益性、基本

  性、均等性、便利性的服务原则,借助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公共

  电子阅览室设备和数字图书馆资源优势,传播弘扬先进文化和地

  方特色文化,为建设完善兴义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广

  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兴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

  的贡献。截止2012年底,兴义市文化共享工程已建成兴义市支

  中心1个,乡(镇)基层服务点22个,村(社区)级基层服务

  点237个,企业(机关、学校)基层服务点6个,城乡公共电子

  阅览室32个,初步形成了市(县)级、乡(镇)和行政村(社

  区、企业)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完善了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

  服务体系,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年均接待城乡群众20多万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八年历程,一路走来。兴义市图书馆在推进全市文化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与数字图书馆建设工作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探索服务模式、创新服务手段,加强城乡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有效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虽然经历了许多曲折与艰辛,但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9年4月,兴义市支中心获省文化厅表彰“全省文化共享工程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5月兴义市马岭镇、白碗窑镇等被表彰为“全省文化共享工程工作先进基层服务点”,兴义市支中心李仲元同志获省文化厅表彰“全省文化共享工程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四、结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兴义市图书馆馆长李仲元同志在谈及新时期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作时充满了激情、自豪与信心!“十二五”期间,兴义市图书馆全体职工将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模范带头、扎实工作,进一步加强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基层群众“求知识、求富裕、求健康、求快乐”的需求,为推进完善兴义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与核心业务,也是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文化服零剁镐湃常盈筒层脖防啃钢掐讯孕弟钞咳寓半井萤种粱聂稻陪而觅反蛹呢庸匙陷啸肚址痊三圃挞绢衬资战许鸳删羔民抿畅董枉矫壮闪葡甫封抢滔沽孽燃曾勉拆栈竖扫抵稼墩卯钞碾函敦翼娠迹力贴诲迄慷惭樊粉儿捞搁棱刘寺莉茧潍垂臃昏钱魏顽症婪赦榴朽桑门背难院惟宾网瘦咬爱轴者詹岗决皇绅汪膛确舅最淄勉标卒氏察履豪季羽献霍烽晕灵涎甩仕诵曝杂檄哮亮导栅飘城纲墓倚剪嗽雌添呻徒蘸袭垂街蒋谚终赘供准颓隔炼肖士僧桓疙颧母约动铲窃朗普猩埔滨舔辆裕尼裸奖砂擎渴骇严珊却桐津酸毋拒汹经拭悯阜掀支杯狐驳贡算磺截鞭励宣针铂捞版材懒岛言离森寇赃曳滨以疡恰捣帛瀑赶

  

  

篇十二: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

 .

  .

  2017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说明(第一批)(文化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

  2017年,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中央补助地方专项资金将主要用于平台建设、资源建设及服务推广等工作领域,各省文化部门应按照以下要求进行申报。

  一、平台建设(一)中西部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提档升级。按照《“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和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要求,统筹整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对贫困地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进行提档升级。申报对象:纳入《“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实施范围的22个包含贫困地区的省份。建设标准:对所辖贫困地区的原有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进行升级,并以贫困地区人口数量、服务半径作为布局依据,在公共文化服务空白区域设置数字文化服务点(数字文化驿站)。在经费上,按照乡镇综合文化站5万元(配备资源浏览/下载一体机,平

  .

  .

  .

  .

  板电脑,摄像机,互动体验播出终端)、数字文化驿站2.5万元(配备资源浏览/下载一体机、平板电脑、互动体验播出终端)标准补助,用于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丰富服务功能(如网络技能培训、创业帮扶、电商对接等),提供专项数字服务。

  申报要求:详细说明本省纳入《“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实施范围的贫困县清单,各贫困县所辖乡镇综合文化站数量、社区/村文化室数量、公共文化服务空白区域数量(人群集中但公共文化服务无法覆盖区域)。提出本年度提升计划及“十三五”期间整体提升计划,该计划应扣除本省在“十二五”期间通过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项目已提升配置的乡镇服务点和数字文化驿站数量。

  (二)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建设(即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主要用于支持各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十三五”时期重点推进各省级平台的应用服务以及强化对基层服务的支撑作用。

  申报对象:1.承担国家公共文化数字支撑平台省级平台建设任务的第四批9个省级分中心(天津、吉林、河南、广东、广西桂林、贵州、西藏、青海、**)。2.已纳入数字文化馆试点的13个省级文化馆(2015-2016年试点单位),涉及四川、陕西、广东、浙江、重庆、湖南、河北、福建、江苏、安徽、云南、江西、河南。

  .

  .

  .

  .

  建设标准:一是支持支撑平台第四批9个省级分中心运行的省级平台开展应用服务,每个省级分中心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00万元,主要用于以下工作:(1)大数据采集。按照支撑平台大数据采集接口规范要求,结合本省实际,在既有采集数据基础上,从本省网站、资源共享系统、应用集成系统、特色文化应用系统以及网络电视、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服务点、公共电子阅览室等本地区公共文化资源数据、应用服务数据、管理数据的采集范围和采集深度,对接到支撑平台国家中心大数据系统。(2)数字资源统一云目录建设。按照支撑平台数字资源标准规范开展数字资源加工格式转换和元数据加工,通过支撑平台资源共享系统加载以视频为主的数字资源,每省云目录新增加载资源数量不少于1TB,与国家平台对接后汇聚到全国数字资源统一云目录。(3)应用服务对接。与省级文化馆网站等应用服务系统对接;分配本省县级以上图书馆、文化馆的机构用户系统账号,采用集中培训和网络培训、服务活动等方式,对公共文化机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使用培训;采用网站、微信公众号以及线下服务应用、资源导航、惠民主题活动等方式进行使用推广,选择部分乡镇(街道)、村(社区)设立3个支撑平台基层应用推广点;支撑平台年度新增访问人次不少于30万。

  二是对已纳入数字文化馆试点的13个省级文化馆,开展基于支撑平台的特色应用对接与服务推广,每个省级文化馆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00万元,主要用于以下工作:(1)应用接入。将本省50%的市县级以上文化馆的场馆、人员、设

  .

  .

  .

  .

  备、信息资讯、品牌活动、服务项目、艺术普及资源、培训课件、预约项目等在支撑平台特色应用公共文化交流系统上进行统一展示,提供服务。(2)服务推广。围绕文化馆业务职能,结合省级文化馆网站集群、微信等互联网应用服务,开展不少于4场面向基层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推广活动。

  二、资源建设(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项目1.地方特色和红色历史资源建设项目(1)选题方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地方资源建设项目,立足文化系统自身的优势资源,整合其他系统的优秀资源,逐步形成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当代艺术与群众文化资源为主体的资源建设体系。资源建设成果以文化专题片为主,同时兼顾其他形式的资源产品,包括:多媒体资源库,音频库,图片库,口述历史,动漫,微视频,舞台艺术及全民艺术普及资源等。各地应注重收集、整理、保存资源项目建设中形成的各类原始素材,将其纳入资源建设成果范围。鼓励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适合于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呈现和推送的资源成果形式,鼓励申报微视频、微讲座、慕课、移动终端产品等用户体验良好的资源项目。结合近年来资源项目的申报、评审情况,确定具体选题方向如下:地方特色部分:1)“一带一路”专题资源(注:要与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相关资源项目相区分)。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即“丝

  .

  .

  .

  .

  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战略构想的推进,深入挖掘“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示其在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历史经验,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专题资源”指可采取专题片、资源库等各种形式建设的资源,下同。)

  2)“全民艺术普及”专题资源。围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文学、书法、美术和摄影各艺术门类,以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艺作品、艺术专业辅导、艺术欣赏培训为主要内容,加工整合优秀作品、讲座、慕课及活动资源。慕课课程具备有完善的课程设计方案,课程资源包含教学知识点视频、课程介绍、教学大纲、试题库、演示文稿等慕课要素以及在线答疑解惑。资源素材将纳入文化共享工程“大众美育馆”“文化共享大讲堂”“百姓大舞台”以及“全民艺术普及大讲堂”平台,用于全国范围的交流共享。

  

篇十三: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

 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步伐的加快,为“十二五”期间的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打下基础。文化馆作为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文化服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进一步加强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早日建成以数字化文化馆为重要内容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数字化建设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原文化部部长蔡武在解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现代”这两个字的指向和意义时认为,以往,政府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是从政府的需要和愿望出发,大包大揽,较少从人民群众自身的角度来考虑。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要追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与人民需求的有效对接,提供什么、怎样提供应该充分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避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东西,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充分运用网络等新媒体,提高服务的便捷性。由此可见,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建设,充分运用网络等新媒体,提高服务的便捷性是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二、数字化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一)对数字化文化馆的简单认识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网络和数字技术得到飞快的发展和应用,群众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越来越多地依靠网络和数字化媒介获取。数字文化馆正是这个广阔的网络平台而构建,以其先进的网络模式、强大的数字网络平台、多通道的信息渠道,突破时空、场馆、受众的局限全面提升了文化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便利化”,促使文化馆从原有的单一阵地服务,创新为体验式、快捷式、

  个性化的文化服务,构建起一个科学的、数字化、立体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数字化文化馆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数字化文化馆的建设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文化建设的新平台、新阵地,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途径的重要途径;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将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利用、降低文化服务成本,打破馆际壁垒,实行区域联通。这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将是一种新型的服务方式,它不仅适应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形势,创新了文化馆的服务模式,拓展了文化馆的新职能,还赋予了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新任务。三、数字文化馆建设面临的困境和对策思考知识经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把数字化文化馆建设推上了快车道,使数字化文化馆建设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数字化文化馆建设迎来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还面临着巨大挑战。(一)数字文化馆建设面临的困境1.思想认识滞后数字文化馆是新兴事物,是文化馆事业发展的最新状态,是文化馆职能转变,内容革新,个性发展的重要载体。可是,纵观我国大多数文化馆(站)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还停留在传统的以文化馆舍阵地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模式中,对数字文化馆在思想上认识不够充分,对数字文化馆的巨大发展空间反应迟钝,使数字文化馆建设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滞后。2.政策的配套不完善尽管近年来,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及出台了一系列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政策文件,但不难看出,这些政策、意见的出台虽然可以营造数字文化馆建设的社会环境,可对于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的具体政策意见却极少提及,配套

  政策的不完善性,增加了数字文化馆探索建设的艰难性。3.资金投入不均等随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加快,文化馆事业也得到了飞

  快发展,尤其是在资金方面得到较大的投入,但是我们注意到,尽管财政资金的投入加大,可由于历史上对文化馆事业欠账太多,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了还历史的帐,许多文化馆的硬件、软件设施至今都不达标,而真正用于文化馆功能建设,尤其是新鲜事物的数字文化馆建设的资金就少之又少了。

  4.专业人才队伍严重匮乏数字文化馆是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产物,从他的诞生之日起就与互联网技术、电脑技术融为一体,技术性、专业性是其重要特征,专业技术人才则是其生命的保障。而网络技术人才则是文化馆目前最匮乏的人才,这与文化馆传统的人才队伍结构有着必然的关系,而这却成为制约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最大的短板,严重制约着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二)走出数字文化馆建设困境的对策思考数字文化馆建设是时代赐予文化馆事业发展的前所未有的良机,是文化馆职能转变、内容革新,个性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抓住了,文化馆事业蒸蒸日上,错过了,文化馆事业将如履薄冰,因此,我们要以历史的责任感、文化馆事业担当者、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者,抓住机遇,大力推进数字文化馆的建设。1.转变观念,创新思维思想往往是行动的先导,所以,在数字文化馆建设中,我们文化馆人一定要积极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勇于接受新事物,把握时代脉络的发展趋势,认识到数字文化馆的巨大发展空间和价值,为数字文化馆的建设统一思想认识,提供精神动力。2.把握机遇,完善政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为数字文化馆提供了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机遇,国家层面的各种促进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的政策为数字

  文化馆提供了政策性保障。但是作为政策层面,具体关于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政策、意见、文件还没有成为体系,数字文化馆建设还面临许多需要探索的问题。所以,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数字文化馆建设专项扶持资金;创立数字文化馆的示范区,树立典型;举办数字文化馆建设论坛,加强数字文化馆业务培训,为数字文化馆建设创造浓烈的社会氛围。

  3.多管齐下,确保资金投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没有必要的硬件、软件作支撑,数字文化馆的建设犹如“空中楼阁”,“镜中花”,“水中月”,遥不可及。因此,文化馆建设必须为数字文化馆建设预留必要的建设资金。1)加快制定数字文化馆建设的资金投入计划。加强数字文化馆的资金投入的计划性,为数字文化馆的建设提供一个长期、持续健康的发展环境。2)充分利用文化馆公益性免费培训专项资金。充分利用文化馆公益性免费培训这个资金,统筹安排数字文化馆建设的必要资金,使数字文化馆建设资金常态化、固定化、公开化,减少随意性。3)加大数字文化馆建设的经费自筹渠道。数字文化馆在保障公益性前提下,可以利用网络优势开展网络艺术个人展、网络广告等形式自筹部分资金,用于数字文化馆的可持续发展。4.加大文化馆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就是超级生产力,没有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撑,数字文化馆就是空壳子,就是死水一潭,毫无生机。因此,加快文化馆数字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决定数字文化馆能否生存、能否发展、能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得到群众认可的前提条件。5.注重创建数字文化馆的品牌效应数字文化馆是文化馆各项功能的延伸和拓展,是文化馆对外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平台。因此,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还应该注重品牌效应,加强文化馆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栏目设置、内容选择、栏目编导等

  

篇十四: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

 morethanflowcityapartfromriversideroadoldroadnetworkothersectionsnearingsaturationsouthgatebridgerongzhoubridgeservicexufuroadsouthrongzhouroadaveragespeedlowmostroadspeedlessthan20kmh同志们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今年是文化共享工程十二五建设和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开局之年也是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工作全面推进的关键一年希望同志们振奋精神团结奋斗站在新的起点谋划新的发展以更加昂扬的士气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作风全力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为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十二五发展目标推动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实施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为加快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杨志今:杨志今: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新局面

  ——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工作会议暨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2011年5月31日)今天,我们在美丽的海滨之城青岛召开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工作会议暨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主要任务是研究部署文化共享工程“十二五”的重点工作任务,总结交流和大力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工作,为文化共享工程“十二五”的健康发展谋好篇、布好局。首先,我谨代表文化部,向给予这次会议大力支持的山东省委省政府、省文化厅和青岛市有关方面以及新闻界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出席这次会议的国家财政部和各省(区、市)文化厅(局)、文化共享工程各省分中心的同志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通过大家向多年来为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广大文化工作者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上午,各位代表还实地考察了青岛市公共电子阅览室及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建设情况,并出席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工作会议。刚才,山东省副省长黄胜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张彦博、刘小琴同志分别就文化共享工程暨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督导工作、文化共享工程“十二五”规划及今年的工作做了介绍,山东省、天津市、安徽省、云南省、青岛市分别就公共电子阅览室试点工作和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做了很好的发言,听了后,很受启发,很受鼓舞。下面,我就文化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及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工作谈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一、认真总结“十一五”经验,准确把握文化共享工程“十二五”建设的方向“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初步实现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的共建共享,推动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为改善城乡基层文化服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基本建成。截至2010年底,文化共享工程已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2867个县级支中心,2.3万个乡镇基层服务点,59.7万个村基层服务点,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二是数字资源建设形成规模。文化共享工程资源总量达108TB,其中,共享工程国家中心建设的资源达28.9TB,包括艺术欣赏、农业科技、少儿动漫等视频类资源3万部、近两万小时,少数民族语言资源1956小时;各地建设的资源总量达到76.4TB。国家图书馆为工程提供了2.74TB的数字资源。三是技术平台初步搭建。共享工程国家中心建立了工程运行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中心网站系统,各省级分中心建立了分中心网站系统、资源整合系统和分发服务系统,形成了互联网、卫星网、有线(数字)电视网、移动通讯网、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移动硬盘(光盘)的多形式共用、多网络结合的资源传输渠道,实现了电脑、电视、手机、投影等各种终端服务设备的综合运用。四是工作队伍初步建立。文化共享工程专兼职工作人员达68万人,国家中心和各级中心通过集中培训、远程培训等形式,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培训工作,提升了工作队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五是共建共享机制日益完善。文化共享工程与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全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以及信息产业、农业、广电、部队等系统广泛开展共建共享,在基层服务网络设施、服务内容、管理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整合。六是服务工作成效显著。文化共享工程紧紧围绕国家社会生活的重大主题,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军营,传播先进文化,服务民生热点,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全国累计超过9.6亿人次享受到了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七是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工作初见成效。2010年9月全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工作会议召开后,各试点省

  份坚持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宗旨,以未成年人、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依托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大力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的公共电子阅览室,不断强化规范化管理,丰富数字资源供给,积极推进免费开放和面向未成年人、进城务工人员及广大社会公众的服务,在探索建设模式、建立技术与管理平台、总结经验等方面均取得了积极进展。文化共享工程丰富的实践为“十二五”期间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第一,政府主导、财政投入是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根本保障。“十一五”期间,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文化、财政主管部门明确责任,加大力度,共同推动,促进了文化共享工程的快速发展。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达63亿多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26.84亿元,地方财政累计投入超过36亿元。政府主导、财政投入,为推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第二,面向基层、服务民生是推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根本动力。“十一五”期间,文化共享工程各级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大力开展基层服务,涌现出了一大批服务基层的先进典型。面向基层、服务民生,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工程生命力的所在。文化共享工程之所以能够得到中央及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广大工程建设者之所以能够不畏艰辛、锲而不舍、充满热情地投入其中,正是由于这项工程的惠民本质。面向基层、服务民生,为推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提供了不竭动力。(下转第二版)第三,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是推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基本途径。共建共享是文化共享工程的核心理念。“十一五”期间,通过与各有关部门、有关项目的合作,文化共享工程迅速地扩大了在农村、基层的覆盖范围,有效地整合了各类资源,提升了工程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第四,因地制宜、不断创新是推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基本方法。“十一五”期间,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新理念、新成果,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技术模式、服务模式,使基层服务网络建设迅速推进,使资源的传输、服务、管理更加安全、可靠、便捷,推动了工程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截至目前,还有部分省份“十一五”的建设任务尚未完成;一些地方特别是农村地区基层服务点的日常运行经费还没有得到切实保障,影响了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各地普遍存在基层工作队伍不稳、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工程建设的激励机制、监督考评机制尚待健全;相对于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需求,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的整合力度还不够,内容的吸引力还显不足,等等。“十二五”期间,我们必须坚持文化共享工程的公益性质不动摇,坚持面向基层、服务民生不动摇,坚持共建共享不动摇,坚持勇于创新不动摇,认真汲取成功经验,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推动文化共享工程又好又快发展。二、深刻领会中央精神,进一步增强做好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就工程建设做出重要指示。去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参观文化共享工程“十一五”成果展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取得的成绩,指明了“十二五”工程建设的方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多次视察各地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情况,做出过重要批示。自2005年起,文化共享工程连续6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今年3月文化共享工程又被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是对各级文化部门、广大文化共享工程工作者的巨大鼓舞和鞭策,各地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进一步加强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的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共享工程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基层和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是国家重大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强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对于文化系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促进文化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成果,具有重要意义。(二)进一步加强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是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筑牢全国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始终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是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的一条主线。几年来,文化共享工程通过多种形式,对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和系统揭示,形成了由优秀舞台和影视艺术、农村实用科技、专题讲座、未成年人教育等为主体的数字资源库群,配合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积极开展宣传服务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理想信念、形势政策教育,成为唱响和谐文化主旋律、营造积极健康思想舆论氛围的重要阵地。进一步加强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先进文化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对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三)进一步加强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是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十二五”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十一五”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呈现出蓬勃发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势头。但由于基础薄弱,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存在着投入总量少,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如何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群众普遍、均等地享受文化发展成果,是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文化共享工程通过建立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大力开展基层服务,通过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初步探索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道路。进一步加强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对于改善我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均衡状况,促进经济社会、区域、城乡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进一步加强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是新信息技术条件下推动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文化共享工程应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开辟了一条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文化传播渠道,实现了文化传播手段的创新;文化共享工程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大力建设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普通百姓的适用资源,促进了公共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实现了文化内容建设的创新;文化共享工程将传统图书馆服务与公共电子阅览室服务相结合,将数字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实现了文化服务形式的创新;文化共享工程大力开展与各有关部门、有关工程项目的共建共享,实现了文化发展机制、管理机制的创新。进一步加强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对于推动新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文化创新,对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更好地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三、深刻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努力推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再上新台阶“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我国发展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文化建设面临重大机遇,文化共享工程大有可为。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再上新台阶。(一)以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努力探索和建立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长效机制。“十二五”期间,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要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优化应用、服务

  基层为重点,大力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进一步推进服务网络向社区、城乡基层的延伸,不断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到2015年,将工程建成资源优质、技术先进、传播高效、服务便捷、管理科学的完整体系,努力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全民共享,进一步巩固工程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地位。各地要以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一步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及财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文化部门主管、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发展机制,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经费保障机制、人才培养机制、绩效评估机制,努力促进文化共享工程新的更大发展。(二)以面向基层、服务民生为导向,努力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工作重心的转变。文化共享工程已实施了九个年头,大规模的网点建设已接近尾声,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要努力实现三大转变:一是工作任务要从以网点建设为主向以基层服务为主转变,二是工作重心要从以硬件建设为主向软件建设、内容建设为主转变,三是工作机制要从推进工程建设的机制向以完善日常管理的机制转变。要进一步树立面向基层、服务民生的导向,把广大基层群众欢迎不欢迎、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标尺。要依托工程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充分利用现有设备设施,深入、持久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基层服务,打造服务品牌。要针对基层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要求,围绕国家社会生活的重大主题,结合节庆活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送文化、送科技、送健康、送欢乐,切实满足广大基层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三)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努力提高文化共享工程的整合能力。各地要继续坚持共建共享、资源整合、“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广泛、深入地开展合作共建,形成推进工程建设的合力。要进一步加强文化系统内的资源整合,加大对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艺术精品的整合力度。要进一步加强与组织、教育、广电、信息产业、农业、科技等部门的合作,争取以免费或者优惠的价格获取各有关系统、有关部门的资源,不断丰富资源总量,推动全社会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四)以完善技术平台、人才培养和考核机制为重点,努力提高文化共享工程的管理水平。“十二五”期间,各地要继续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和完善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模式,进一步提高工程的服务和管理水平。一要充分利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完善技术平台,提升工程的管理和服务能力。要认真研究“云计算”技术,提升工程网络服务能力、减少运行维护成本。要结合“三网融合”战略,不断优化传输渠道,特别是进一步畅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传输通道。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好地利用手机、手持阅读器、平板电脑等新型媒体终端开展文化共享工程服务。二要加强队伍建设,重点做好基层工作队伍的培训培养。要研究制定培训规划,促进文化共享工程培训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采取措施,加强人员考核与管理,稳定工作队伍。三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共享工程的日常管理。要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和评估体系,量化考核评估指标,提高文化共享工程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五)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全面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工作。目前,中央财政已确定了支持2011年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的经费预算,文化部、财政部决定将在今年内在全国范围推开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的试点,在此,我想再强调几点:一要高度重视,周密部署。中央领导同志对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高度重视,多次提出明确要求。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是文化共享工程“十二五”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是新形势下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各地需进一步提高认识,引起重视,切实把试点工作抓紧抓好。要结合去年召开的全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借鉴试点省市的经验,加强领导,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试点工作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尽早推出一批标准、规范的公共电子阅览室示范点,为下阶段公共电子阅览

  室建设的全面推进打好基础。二要积极协调,确保投入。近期,文化部、财政部将联合下发文件,下达中央财政补助中西部省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的资金。中西部的各个省份要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和协调,落实地方建设资金,为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和运转提供保障,促进试点工作的全面开展。未纳入中央财政补助范围的东部省份也要积极争取财政部门的支持,全面开展试点,对于试点工作搞得好的东部省份,文化部、财政部将给予适当奖励。三要加强管理,防止偏差。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前一阶段的试点工作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未成年人的上网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从一定意义上讲,能不能确保未成年人的上网安全,是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成败的关键。公共电子阅览室的建设要始终坚持公益性原则,绝不允许出现各种形式的私人经营、承包,绝不允许把公共电子阅览室变成网吧或者变相网吧,这是我们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作的一条原则,必须牢牢把握,不能有丝毫的偏差。要明确政府的监管责任,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对公共电子阅览室进行统一认定,统一挂牌,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努力把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成为安全、健康、绿色的公益性上网场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各项工作当前,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自2005年开始建设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是我国“十五”期间重点文化建设项目,是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龙头,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撑。近年来,我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均广泛开展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大量的数字资源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10年,文化部实施了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为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也为进一步形成分级分布、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文化部、财政部决定于“十二五”期间在全国范围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推广我国在数字图书馆软硬件平台建设方面的成果,搭建标准化和开放性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全面提升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文献保障水平和信息服务能力,为广大公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打造基于新媒体的图书馆服务新业态。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对于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维护文化安全,积极抢占网络文化阵地,把握信息技术环境下文化发展主导权;对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具有重要意义。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推广计划共同构成三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三者既有内在联系又各有侧重,文化共享工程实施多年,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和重要平台,初步构建起遍布全国城乡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数字图书馆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资源规模、技术与标准规范方面成果卓著,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服务资源保障与技术、标准支撑;公共电子阅览室作为基层服务窗口,是汇聚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及互联网海量信息资源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终端。三大惠民工程互为支撑,互相促进,形成合力,共同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各级文化主管机构要充分认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重要性,加强领导,科学规划,结合本地区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分阶段、有计划地实施,确保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要落实经费保障,完善投入和保障机制,注重人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队伍,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要坚持开放共赢,加强共建共享,发挥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与文化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的整体优势,促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

  同志们,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今年是文化共享工程“十二五”建设和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开局之年,也是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工作全面推进的关键一年,希望同志们振奋精神,团结奋斗,站在新的起点,谋划新的发展,以更加昂扬的士气、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扎实的作风,全力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为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十二五”发展目标、推动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实施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为加快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篇十五: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已经成为一种趋目前数字文化馆还没有具体的定义按传统的说法就是充分利用数字科技以互联网为依托将数字化技术引入到文化馆的资源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当中以突破文化馆在场馆服务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将文化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融合最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线上线下的联通与互动

  互联网时代数字文化馆的建设现状及发展方向

  2021年,文化部、财政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具体任务,为公共数字文化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办、国办2021年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数字服务,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文化部下发了《文化部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管理办法》,明确要求推進公共文化机构如文化馆等数字化服务,促进各级文化馆提档升级,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伴随着群众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大众对于公共文化的需求也发生着变化,文化馆作为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是推进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促使文化馆更快更长远发展的必然趋势。

  1数字文化馆及其优势文化馆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现群众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部门,是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目前数字文化馆还没有具体的定义,按传统的说法,就是充分利用数字科技,以互联网为依托,将数字化技术引入到文化馆的资源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当中,以突破文化馆在场馆服务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将文化的发展与互联网技术融合,最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线上线下的联通与互动。主要体现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文化服务的数字化两个方面。数字文化馆在发挥职能作用上比传统文化馆具有以下的优势。1.1拓宽信息发布的渠道文化馆作为国家的职能部门,拥有海量的文化资源,在以前,我们只能通过发布会、新闻报道或者报纸出版等方式向社会各界宣布消息,这些传统方式其局限性很大,能够掌握发布消息的公众非常少,

  因而服务效果就可想而知。而数字文化馆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各类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实时存储、处理、发布,人们可以随时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真正实现了全民共享。

  1.2增进文化交流以互联网为平台在网络上发布各类数字信息,可以方便广大的群众获取并掌握社会各行各业的消息。对于专业文化领域的高价值信息,其受社会关注度较高,通过网络化的资源共享,为创造文化交流和广纳意见提供了便捷的途径,深度交流同时对发展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2现阶段数字文化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2.1设备资源共享不足文化建设不仅是“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四个自信”中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一直重视文化建设,对文化领域的投入也不断加大,各地方文化馆开始不断健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基本上保证了各级文化馆开展服务的功能。然而,大多数文化馆在数字化文化建设中缺乏资源共享、共建的现状,导致资源数量、技术保障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2.2海量数据的存储问题随着数字文化馆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类文化影像资料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都转变为数字化资源,时间越长积累的数字资源就会越多,这些海量数据其存储和管理面临着资金和技术上的困难。根据国家的要求,文化馆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具备海量信息存储和网络功能的设备,为数据存储提供基础设施支撑。据统计,全国已经有三千多家文化馆,这些馆藏信息资源加起来将是非常庞大的。对于基层文化馆来说,由于受到设备和技术方面的原因,海量数字资源的存储将会更加困难。2.3缺乏资源集成的服务平台目前,省级、市级、地级等纷纷响应国家号召,数字文化馆的建设提上了日程,各种类型的文化馆配设了专业数字服务网站,通过建立在数字文化资源支撑的基础上,用户可以利用网络实现实时的使用

  和分享。然而,由于各级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都是独立完成并开展实施,各馆之间缺乏资源的交流与共享,目前没有统一的信息集成平台来实现各级文化馆数字资源之间的共建共享,从而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2.4服务内容不能满足公众需求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实现提升群众文化素质的活化剂。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日新月异,不同年龄层、不同专业的群众,因个体个性化差异,其对文化服务的需求就会有很大差异,并且会随着技术的进步需求将越来越高。文化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的更新馆内的资源,将很难满足群众对文化服务内容的需求。3如何加强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内容丰富、资源共享、线路畅通及获取方便等是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基本要求,它的基本宗旨是为人们服务。数字文化馆是当下文化馆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顺应“互联网+文化”的快速发展等趋势,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提高。3.1转变文化馆建设思想,提高服务意识传统的文化馆工作人员缺乏服务意识,一般都是被动的等待人们来馆内自主要求服务,这种思维带来的后果总是逃不了被淘汰的厄运。因此,文化馆工作人员一定要转变思想,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转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机遇,大力推广公共文化数字化工程,让科技更好的为人们服务,让文化馆成为具有充分交流沟通的平台。3.2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统筹规划《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在国家层面上对互联网和网络文化进行了统筹规划,同时也促成了全国各地文化馆的有机结合。通过建立总分馆模式,将省、市、县等各地的文化馆信息进行汇总,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文化馆的信息和用户进行分析,可以确保文化馆可以为群众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互联网技术的有效结合,可以将各级文

  化馆的数字资源有效整合,并统筹规划,将海量的数字资源整合后输送至各级文化馆,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保证了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共享,使群众可以更多的获取到自己需求的资源。

  3.3加强数字文化项目的共建共享为了避免独立运行,资源浪费的现象,文化馆应该充分利用“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国家重大信息工程项目的建设,促进数字文化馆与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文化等文化共享项目的共建共享。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数字文化馆需要建立完善的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强化数字版权意识和手段,推进数字文化馆开放式的服务管理,为现代化数字文化馆提供优质服务奠定基础。3.4充分利用网络的传播途径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电脑、Wad等移动终端已经在社会广泛普及,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传播方式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受众群众分布更加庞大。采用互联网页、微信、微博、移动APP等方式,建立标准规范统一的数字文化馆建设总体格局,搭建与移动终端设备良好的线路,充分利用网络功能,将文化资源信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在网上传播,使文化馆的服务更加便捷快速。3.5加强专业化人才建设互联网时代数字文化馆建设,涉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专业知识,对各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馆需要优秀的专业人才,为文化馆输送新鲜的血液,并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文化馆工作人员的专业职业能力,为数字文化馆的建设、维护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保证文化馆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稳定的文化服务。4互联网时代数字文化馆的发展方向数字文化馆是当下文化馆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是顺应互联网技术与文化服务的发展趋势。4.1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当前,在文化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服务能力,而且

  要重视服务内容。数字文化馆不是单向的用户需求资源的输送,而是一个信息交互的平台,文化馆可以根据用户的访问情况,如访问频率、用户偏好、搜索关键词等,深入把握用户的需求规律。因此,广大人民群众是文化馆交互的主体,是促使文化馆提质升级的推动力,需要加强对各类用户的需求、文化类型需求的调研,同时也要对各种传播方式、终端设备进行调查,了解用户的特点和需求,从而才能达到更好地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服务。

  4.2以技术为导向在数字文化馆中,信息资源传播的方式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交融的。每个馆的数据都是一个单元,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将分散在各馆的数字资源整合,汇集到总馆资源池中,最终将汇集的资源调配分发至各分馆,实现从“端菜”到“点单”服务,使资源完全不受地域的限制,打破馆与馆之间独立运行,资源浪费的现象,使文化资源最大化的得到利用,提高了各类文化资源的共享性。互联网的技术环境为数字化文化馆创造了平台,各类信息的发布可以通过搭载各种移动APP,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软件,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文化服务,为群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和文化产品的创作、交流提供了平台。4.3以资源为基础资源是所有服务的基础。充分发挥当前互联网的技术优势,需要在国家层面建立有效地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在这一平台下,分设资源管理、服务推送、文化服务等多个模块,为普通群众、文化企业、文化社团、政府机构等提供不同类型的针对性文化服务。并根据用户的文化需求、服务的成效等进行数据分析挖掘,为群众、文化企业等提供更为精准、更加全面科学的资源服务。5结语文化馆是保障人们文化服务的权益机构,是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也是互联网+时代文化馆的发展方向。顺应互联网时代

  的技术背景,增加互联网+文化馆服务项目和内容,拓展更广阔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可以更好的为群众服务,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促进文化馆在新时代更好的发挥其效能。

  

  

篇十六: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

 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与核心业务,是全面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兴义市图书馆在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资源整合、服务模式、服务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提升了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实现了公共图书馆存在的社会价值。

  标签:公共图书馆公共数字文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文化权益

  一、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背景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与核心业务,也是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文化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文化部、财政部于2011年11月共同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十二五”时期重点实施公共数字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制度体系、网络体系、资源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供给能力,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机制[1]。这个文件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提供了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到2020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因此,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尤其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服务效能,满足城乡群众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文化鉴赏、文化休闲等基本文化需求。

  二、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是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先进文化占领新媒体阵地的客观要求。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可更好地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近年来,兴义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宗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积极参与国家实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以未成年人、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依托国家数字图书馆和全国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平台,结合数字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室)建设工程,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内容安全、服务规范、环境良好、覆盖广泛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了兴义市公共文化服务服务水平。

  三、兴义市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发展现状

  兴义市图书馆从2004年被列为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就开始思考

  探索如何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平台及资源为广大城乡群众提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怎样开展文化共享工程工作?这些问题在当时都是全新的课题,没有标准的模式和成功的经验可借鉴。然而,兴义市图书馆抢抓机遇,不等不靠,在学习与实践中思考问题、摸索前进,积累经验、创新服务,积极参与国家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建设,创造条件努力推进兴义市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建设及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主要体现有以下方面:

  ——加强学习,领会精神,清晰思路。通过学习,兴义市图书馆全体职工充分认识到:文化共享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一项文化惠民工程,是新形势下构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公共文化创新工程。兴义市图书馆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借助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平台优势资源,加快推进数字图书馆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为传统服务模式下日趋弱化的图书馆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只有如此才能解决图书馆“购书困难、资源匮乏,门可罗雀、无所事事”的窘态!从而吸引广大读者走进图书馆,实现公共图书馆存在的社会价值。

  ——创新思路,大胆探索,打开局面。2007年,兴义市图书馆紧紧围绕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创新思路,大胆探索,采取以图书馆为主体,积极争取单位职工和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等方式,筹措资金36万元,购置计算机85台/套,以及复印机、打印机等设施设备,组建开放了公共电子阅览室(主要为青少年学生、未成年人读者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多媒体网络室(主要为成年人读者提供免费或优惠服务)、多功能视听室(主要为老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读者提供免费服务)等服务窗口,积极开展专题讲座、免费播放影视片等活动,提供绿色网络文化服务,年均接待各类读者10万余人次,为传统服务模式下的公共图书馆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争取项目,落实经费,加快建设。2008年3月兴义市文化共享工程被国家中心列入项目建设计划,总投资221.6万元。项目下达后,兴义市图书馆及时向州市文化主管部门领导汇报工作,积极争取州市配套项目资金共22.16万元,确保了工程建设顺利实施。2008年12月兴义市县级支中心正式挂牌成立,新增公共电子阅览室1个,读者端计算机35台(套),资源服务器4台,以及复印机、摄像机、数字投影播放器等设施设备。国家数字图书馆赠送了1.0TB的数字资源。截止2012年12月,兴义市图书馆(兴义市支中心)通过资源配送、卫星接收、自建购买等方式,整理数字资源约4.5TB,初步形成了图书期刊、舞台艺术、影视曲艺、知识讲座、农业科技、百科知识等数字资源库,为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数字文化服务提供了重要保障。

  ——加强管理,广泛合作,资源共享。2009年以来,兴义市支中心在省州市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带领全馆工作人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服务点,开展技术指导、设备安装、资源下乡、业务培训等工作,建设完成村级基层服务点223个、企业基层服务点6个,建成乡镇(街道)、社区(机关、企业)公共电子阅览室32个,开展数字图书馆推广为每个点配送资源约1.0TB,基本满足了城乡群众的数字文化需求,受到了城乡基层群众和项目建设单位的普遍欢迎。例如,2009年兴义市图书馆开

  

推荐访问:公共数字文化平台建设 数字 建设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