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欧姆定律说课稿10篇(2023年)

时间:2023-11-10 20:21:02 来源:网友投稿

欧姆定律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欧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六章欧姆定律的第四节内容。本节是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欧姆定律说课稿10篇,供大家参考。

欧姆定律说课稿10篇

欧姆定律说课稿 第1篇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欧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六章"欧姆定律"的第四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电流、电压、电阻与电压和电压的关系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适合于学生探究学习,同时也适合让学生阅读自学。

2、说教材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认识能力,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体会物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增强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阻和电压的关系,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实验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一年多来的实施新课程的经验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几方面:

一是大胆设计了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实验,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新意识。

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高法、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导——启发的教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和反应关系,而是个人借助某种"认知桥梁"或者"同化和异化"不断组织和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重视学情,突出自主学习,本届初二学生一年半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半年的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会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本节课通过阅读三道例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模仿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真正掌握控制变量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阻值不变,而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则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如让学生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试电笔是检修电路时必备的工具,使用它来检查电路时手指必须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让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

让一位学生当场检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线和零线,并说说有没有不良的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提问:通过人体的电流有多小?它与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 通过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心向,引导学生提问问题,本节课从试电笔的使用引入新课,试电笔是家庭常备工具,同学大多有使用过,用这个例子引入,目的要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探究发现

提出问题:

师: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还知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能不能计算通过它的电流呢?

2、猜想或假设

允许同桌进行讨论。请学生发言,老师给予肯定、鼓励、引导,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筛选,如:

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乘等于第三个?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除等于第三个。

3、设计实验

学生实验桌上摆着的器材:定值电阻若干个、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开头、导线若干。让学生根据以下电路图进行实验:在电路中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电流I,研究电流I与电阻R和电压U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4、进行实验

按图连接电路,测量并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换接另一个电阻,再次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5、分析和论证

结论:电流I、电阻R、电压U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6、评估与交流

迁移拓展

例题分析:我们已经,试电笔内必须有一支很大的电阻,用来限制通过人体的电流。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教师启发指导:

要求学生读题;

让学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4

欧姆定律说课稿 第2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第一节“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的基础上,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和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关键。它是电学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电学问题 , 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理解欧姆定律,体会灵活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

会用欧姆定律计算电流、电压、电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欧姆定律的运用,加深对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认识;

通过欧姆定律的运用,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欧姆定律的运用,树立科学知识在实际中的价值意识;
树立物理知识普遍联系的观点,培养对科学的情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以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意义。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的形象来支持。

2、学生已了解了欧姆定律的内容,但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不会灵活的运用,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三 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实验法。

由于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采用这方法有利于建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因而在本节课教学中设置一个实验 ,目的是促使学生理解并应用欧姆定律。

(2)分析法。

分析法能够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因而本节课的电路分析中采用了本法。

(3)讲授法。

讲授法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极为重要,也是教学工作者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法之一。

2、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离开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是没有生机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作用达到完成教学的目的。在上述教学法的正确实施下,结合本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采用了如下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概括归纳法、练习法等。目的是达到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再到“创新”的学习模式。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利用一只电压表和一个已知电阻测未知导体的电阻

①实验电路如图所示

②实验步骤:

a、先将电压表接在a、b两点间,测得R0两端的电压为U0,则电流为Ix=I0=

b、再将电压表改接在a′和b′两端时,测得Rx两端的电压为Ux,则待测电阻为 Rx= R0=

2、 新课学习:

应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

(1)例题:

例题1 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解:R=880kΩ=8、8×105Ω U=220V

I=U/R=220V/8、8×105Ω =2、5×104A

答:流过人体的电流2、5×104A。

例题2 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为9V,R1的阻值是12Ω,开关S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是6V,试问(1)电流表的示数是多少?

(2)R2的阻值和电路中的总电阻各是多少?

解析:电路中电阻R1、R2串联,电压表测R2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串联电路中的电流,题中已知电源的电压U为9V,当开关S闭合后,电压表示数为6V,即R2两端的电压U2为6V。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特点:U=U1+U2,可得电阻R1两端电压U1=U—U2,已知电阻R1=12Ω,将U1、R1代入欧姆定律公式,便可求得电阻R1中的电流I1,又由串联电路电流特点I=I1=I2可知,通过电阻R2的电流I2=I1,再将U2、U1代入公式中,可求得电阻R2,同理可求得总电阻R。

五、巩固练习

①R1和R2串联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为4、5V,测得R1的电流为 0、2A,电压为2V;
求R2的电流、电压和电阻。

② R1和R2串联电路中,已知R1=6Ω,R2=10Ω,当开关闭合时,连接在R1两端的电压表V1的示数为3V,求电源电压和电路中的电流大小。

③R1和R2并联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为10V,R1= 5Ω,R2=8Ω,求电路中干路以及各支路的电流分别为多少?

④电路中电阻R和灯L2并联,已知干路上电流表的示数为 0、8A,R=5Ω,流过L2的电流为 0、3A,求灯L2的电阻有多大?

六、作业设计

课后练习 :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达到巩固欧姆定律内容和表达式。

欧姆定律说课稿 第3篇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说明: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七章“欧姆定律”的第二节内容。

(二)、内容解析:

1、《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及《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系统性。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关键。

2、欧姆定律这节课特点:十分重视科学方法研究,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上节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无形中降低了难度。

3、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及“等效替代”的方法,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思维特点:

初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知识来支持。

(二)、学生知识情况:

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了解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初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具备学习欧姆定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对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定量关系,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三、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

1、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如让学生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真正掌握控制变量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阻值不变,而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则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3、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本节通过阅读例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模仿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2、能根据欧姆定律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初步领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实验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认真谨慎的学习习惯。

五、重点、难点、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并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是这一章内容的第二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我认为: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以及表达式、变形式的意义是本节的重点;
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节课难点。

六、内容方法

(一)、教学内容

1、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2、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二) 教具使用

教师演示用:课件、干电池、开关、电阻、灯泡、导线、示教板。

学生分组用:电源、导线、电阻、灯泡等。

(学生刚接触电学,内心既好奇又感到恐惧,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活动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三)、教学方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突出以下几点:

1、是设计了学生探究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关系实验,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新意识。

2、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导——启发的.教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3、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和等效替代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物理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物理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试电笔是检修电路时必备的工具,使用它来检查电路时手指必须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让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

让一位学生当场检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线和零线,并说说有没有不良的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提问:通过人体的电流有多大?它与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 通过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心向,引导学生提问问题。从试电笔的使用引入新课,试电笔是家庭常备工具,同学大多有使用过,用这个例子引入,目的要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二) “温故知新”——引入概念

我经常在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物理不感兴趣,甚至害怕物理,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物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上,物理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物理、探究物理、认识并掌握物理。

(三)“水到渠成”——得出公式 I=U/R

对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变形进行分析,并介绍欧姆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精讲例题”——学以致用

在这里我精心设计了一道生活中的题目: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达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对于物理计算题,要逐步进行板书,可以引起学生思考,教育学生学会规范解题。

(五)“及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两道及时训练题,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六)“顺理成章”——串并电阻

1、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①学生分组实验,分别把两个电阻串联、并联接入电路,观察灯泡的亮度,得出电阻的变化情况。

②学生分组实验后,讨论得出结论:两个电阻串联后电阻变大了,因为灯泡变暗了;
两个电阻并联后电阻变小了,因为灯泡的变亮了。

2、出示问题:为什么串联后电阻变大?并联后电阻变小?从前面学习过的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能不能得到解释。

学生讨论后,带着小红帽上台演示:电阻串联,越串越长,所以越串越大;
电阻并联,越并越粗,所以越并越小。

3、问题:

①电阻串联后总电阻与原来的电阻有什么关系?

②5Ω的电阻与10Ω的电阻串联总电阻可以用多大的电阻来代替?

③电阻并联后总电阻与原来的电阻有什么关系?

②两个10Ω的电阻并联总电阻可以用多大的电阻来代替?

采取学生自主实验的方法,使学生更直观地体验电阻的串并联引起的电路中电流的变化,从而自主得出结论,能更好的证明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大胆的猜想,当学生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驳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可以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当学生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同时,他会在实验中体验到快乐与兴奋,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七)“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⑴欧姆定律及其有关概念;
⑵串并联电阻的特点;
⑶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推出串并联电阻的两个公式;
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
通过物理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八)“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几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题,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八、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分为两部分,左边是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电阻的串并联。右边是例题的解题过程。这样的设计既能突出重难点,也为学生规范解题起到示范作用。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正。

欧姆定律说课稿 第4篇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这样设计的理由。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说明: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七章“欧姆定律”的第二节内容。

(二)、内容解析:

1、《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及《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系统性。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关键。

2、欧姆定律这节课特点:十分重视科学方法研究,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上节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无形中降低了难度。

3、 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及“等效替代”的方法,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思维特点:

初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知识来支持。

(二)、学生知识情况:

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了解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初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具备学习欧姆定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对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定量关系,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三、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

1、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如让学生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真正掌握控制变量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阻值不变,而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则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3、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本节通过阅读例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模仿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2、能根据欧姆定律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初步领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实验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认真谨慎的学习习惯。

五、重点、难点、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并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是这一章内容的第二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我认为: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以及表达式、变形式的意义是本节的重点;
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节课难点。

六、内容方法

(一)、教学内容

1、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2、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二) 教具使用

教师演示用:课件、干电池、开关、电阻、灯泡、导线、示教板。

学生分组用:电源、导线、电阻、灯泡等。

(学生刚接触电学,内心既好奇又感到恐惧,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活动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三)、教学方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突出以下几点:

1、是设计了学生探究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关系实验,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新意识。

2、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导——启发的教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3、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和等效替代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物理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物理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试电笔是检修电路时必备的工具,使用它来检查电路时手指必须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让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

让一位学生当场检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线和零线,并说说有没有不良的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提问:通过人体的电流有多大?它与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 通过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心向,引导学生提问问题。从试电笔的使用引入新课,试电笔是家庭常备工具,同学大多有使用过,用这个例子引入,目的要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二) “温故知新”——引入概念

我经常在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物理不感兴趣,甚至害怕物理,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物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上,物理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物理、探究物理、认识并掌握物理。

(三)“水到渠成”——得出公式

I=U/R

对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变形进行分析,并介绍欧姆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精讲例题”——学以致用

在这里我精心设计了一道生活中的题目: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达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对于物理计算题,要逐步进行板书,可以引起学生思考,教育学生学会规范解题。

(五)“及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两道及时训练题,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六)“顺理成章”——串并电阻

1、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①学生分组实验,分别把两个电阻串联、并联接入电路,观察灯泡的亮度,得出电阻的变化情况。

②学生分组实验后,讨论得出结论:两个电阻串联后电阻变大了,因为灯泡变暗了;
两个电阻并联后电阻变小了,因为灯泡的变亮了。

2、出示问题:为什么串联后电阻变大?并联后电阻变小?从前面学习过的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能不能得到解释。

学生讨论后,带着小红帽上台演示:电阻串联,越串越长,所以越串越大;
电阻并联,越并越粗,所以越并越小。

3、问题:

①电阻串联后总电阻与原来的电阻有什么关系?

②5Ω的电阻与10Ω的电阻串联总电阻可以用多大的电阻来代替?

③电阻并联后总电阻与原来的电阻有什么关系?

②两个10Ω的电阻并联总电阻可以用多大的电阻来代替?

采取学生自主实验的方法,使学生更直观地体验电阻的串并联引起的电路中电流的变化,从而自主得出结论,能更好的证明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大胆的猜想,当学生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驳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可以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当学生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同时,他会在实验中体验到快乐与兴奋,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七)“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⑴欧姆定律及其有关概念;
⑵串并联电阻的特点;
⑶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推出串并联电阻的两个公式;
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
通过物理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八)“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几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题,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八、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分为两部分,左边是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电阻的串并联。右边是例题的解题过程。这样的设计既能突出重难点,也为学生规范解题起到示范作用。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正。

欧姆定律说课稿 第5篇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

欧姆定律是反映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的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电学部分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理解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根据欧姆定律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的关系。

B:技能目标:学习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目标:通过介绍欧姆生平,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的理解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的简单计算。

难点:运用欧姆定律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二.说学生

1.学生结构

本班有54名同学,男生28名,女生26名。根据组内异质、组际平衡的原则分成九个小组,成员角色有组长、副组长、操作手、记录员、发言人等,成员轮流担当。

2.知识基础:

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
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
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3.能力基础

经过几年的自主互助学习性课堂的实践,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我根据几年来实施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经验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几方面:

1.在学生前一节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

2.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3.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和反应,而是个人借助某种“认知桥梁”或者“同化和异化”不断组织和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重视学情,突出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设疑,启发探究欲望。[时间3分钟]

复习: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原因使电荷作定向移动的?

2.导体的电阻对电流有什么作用?

设疑:学生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那么这三个量究竟有什样的数量关系呢?点出本节课题“欧姆定律”。

这样通过简单回顾、分析,使学生很快回忆起三个量的有关概念,通过猜想使学生对这三个量关系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节课。

(二)展开探究活动,自主总结结论。[时间35分钟]

1.根据上节探究数据的基础,让学生讨论,自主得出结论:

导体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强调两个一定,运用了控制变量法,达成教学目标之二技能目标)

2.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具体做法

(1).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理解数学上“成正比关系”、“成反比关系”的意思。

(2).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分析得到二个结论: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进一步引导得到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4).说明:在欧姆定律中的两处用到“这段导体”,意思是电流、电压、电阻对应同一导体,而且具有同时性。

这样做能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介绍欧姆生平,达成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欧姆定律应用之一

通过三个例题,使学生理解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达成教学目标的知识目标。例1有老师集中讲解,例2、3由各小组讨论后,由学生讲解,老师点评补充的方法。充分体现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地位。

老师点评:

①叙述欧姆定律时,注意电流的关键词是“中的”,电压的关键词是“两端的”,电阻的关键词是“的”。

②I、U、R必须具有同时性和同一性

③注意单位的统一(都用国际主单位)

④在不同情况下要用角标加以区别

⑤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5.欧姆定律应用之二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①学生分组实验,讨论得出结论:两个电阻串联起来时,灯泡的亮度变暗了,电路中的电流变小了,说明电阻变大了。

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②学生分组实验,讨论得出结论:两个电阻并联起来时,灯泡的亮度变亮了,电路中的电流变大了,说明电阻变小了。

实验反思

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问:为什么串联后电阻变大?并联后电阻变小?从前面学习过的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能不能得到解释。

结论:电阻串联,越串越长,所以越串越大;
电阻并联,越并越粗,所以越并越小。

难点的突破

①采取学生自主实验的方法,使学生更直观地体验电阻的串并联引起的电路中电流的变化,从而自主得出结论,能更好的证明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

②在实验之前,要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大胆的猜想,当学生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驳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可以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当学生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同时,他会在实验中体验到快乐与兴奋,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小结:[时间4分钟]

1.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的理解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的简单计算。

2.运用欧姆定律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四)考点说明与作业[时间3分钟]

考点:中考中关于欧姆定律的考点很多,但主要是针对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运用,要结合前面学习过的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本节刚刚学习的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及其欧姆定律公式、变形公式的综合运用。

作业:

1.熟记欧姆定律及其公式。

2.课本P29动手动脑学物理4、5、6

欧姆定律说课稿 第6篇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液体的压强》,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说说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1.本课时在初中物理课程系统中的地位: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中重点内容之一。

2.本课时的特点:十分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

二、学情分析:

1.学生行为特点:

(1)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

(2)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动脑。

2.学生认知情况:

(1)对电流、电压、电阻三者的概念已了解,但对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仍缺乏理性认识。

(2)学生解答计算题能力有待提高。

课时安排: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情,把本节内容分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学习欧姆定律并运用欧姆定律解答计算题。第二课时,用欧姆定律分析电阻串联、并联后总电阻的大小。我所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三、教学目标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力目标:学习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联系欧姆定律的发现史,在教学中渗透锲而不舍科学精神的教育。

四、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本节课的重点为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应用所归纳简得出的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而难点就是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法、学法

教法:在对教材的深入研究,细致分析,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针对物理的教学特点,本人选了如下教法:(1)、分析法;(2)、讲授法;(3)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在上述教学法的正确实施下,结合本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采用了如下方法:自学法、概括归纳法、分析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试电笔。

学生:课前查阅欧姆的相关信息,了解欧姆的生平,成就,及对科学的坚持不懈的态度。课前在家长或教师的指导下观察并使用试电笔。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设疑,启发探究欲望。

复习:

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原因使电荷作定向移动的?

2、导体的电阻对流有什么作用?

猜想:

1、既然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那么导线中的电流与两端的电压有何关系呢?

2、既然电阻对电流起阻碍作用,那么导体中的电流与它本身的电阻有何关系呢?

设疑:

学生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那么这三个量究竟有什样的数量关系呢?点出本节课题“欧姆定律”。

这样通过简单回顾、分析,使学生很快回忆起三个量的有关概念,通过猜想使学生对这三个量关系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节课。

1. 展开探究活动,深入研究实践 :

1、预备知识:向学生介绍“控制变量法”,即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是通过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看电流与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保持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压,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在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

2、同桌同学讨论:根据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利用我们学过的仪器,设计一个实验。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实验方法有了进一步理解,而且,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过程:①明确研究目的。②确定研究的方法。③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在对学生讨论作简单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投影实验电路图,介绍有关仪器,特别强调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

3、实验: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虽然,这样安排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发挥得比较好,但演示实验可见度不大,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另一方面,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具备做此实验的基本技能。因此,本节课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实验,对欧姆定律有了感性认识。

4、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具体做法是:

1、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理解数学上“成正比关系”、“成反比关系”的意思。

2、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分析得到二个结论: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进一步引导得到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4、说明:在欧姆定律中的两处用到“这段导体”,这两个这段导体却是指同一导体而言,即电流、电压、电阻对应同一导体,而且具有同时性。

这样做能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和反馈,知识迁移训练

1、例题:一个电灯泡工作时的灯丝电阻是484Ω,如果电灯两端的电压是220V,求灯丝中通过的电流大小。

分析:本题已知的两个量,电阻、电压都是针对同一导体电灯灯丝而言的,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计算,但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强调电流、电压、电阻“同一段导体”,“同时性”等。

2、小结:突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强调“同一导体”

(四)作业设计

1、课后练习

编制两类练习题目:一类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达到巩固欧姆定律内容和表达式;另一类是了解在研究欧姆定律实验中滑动变阻器作用,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

2、作业

(1)、作业本作业巩固性练习。

(2)、讨论题:怎样用学过的知识和仪器,来测定一未知的电阻值,请说出实验方案。

六、板书设计:

一.欧姆定律

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二、欧姆定律应用

欧姆定律说课稿 第7篇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

欧姆定律是反映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的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电学部分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理解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根据欧姆定律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的关系。

B:技能目标:学习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C、情感目标:通过介绍欧姆生平,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的理解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的简单计算。

难点:运用欧姆定律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二.说学生

1.学生结构

本班有54名同学,男生28名,女生26名。根据组内异质、组际平衡的原则分成九个小组,成员角色有组长、副组长、操作手、记录员、发言人等,成员轮流担当。

2.知识基础:

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
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
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3.能力基础

经过几年的自主互助学习性课堂的实践,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我根据几年来实施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经验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几方面:

1.在学生前一节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

2.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3.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和反应,而是个人借助某种“认知桥梁”或者“同化和异化”不断组织和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重视学情,突出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设疑,启发探究欲望。[时间3分钟]

复习:

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原因使电荷作定向移动的?

2.导体的电阻对电流有什么作用?

设疑:学生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那么这三个量究竟有什样的数量关系呢?点出本节课题“欧姆定律”。

这样通过简单回顾、分析,使学生很快回忆起三个量的有关概念,通过猜想使学生对这三个量关系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节课。

(二)展开探究活动,自主总结结论。[时间35分钟]

1.根据上节探究数据的基础,让学生讨论,自主得出结论:

导体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强调两个一定,运用了控制变量法,达成教学目标之二技能目标)

2.欧姆定律: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具体做法

(1).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理解数学上“成正比关系”、“成反比关系”的意思。

(2).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分析得到二个结论: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进一步引导得到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4).说明:在欧姆定律中的两处用到“这段导体”,意思是电流、电压、电阻对应同一导体,而且具有同时性。

这样做能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介绍欧姆生平,达成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欧姆定律应用之一

通过三个例题,使学生理解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达成教学目标的知识目标。例1有老师集中讲解,例2、3由各小组讨论后,由学生讲解,老师点评补充的方法。充分体现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地位。

老师点评:

①叙述欧姆定律时,注意电流的关键词是“中的”,电压的关键词是“两端的”,电阻的关键词是“的”。

②I、 U、 R必须具有同时性和同一性

③注意单位的统一(都用国际主单位)

④在不同情况下要用角标加以区别

⑤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5.欧姆定律应用之二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①学生分组实验,讨论得出结论:两个电阻串联起来时,灯泡的亮度变暗了,电路中的电流变小了,说明电阻变大了。

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②学生分组实验,讨论得出结论:两个电阻并联起来时,灯泡的亮度变亮了,电路中的电流变大了,说明电阻变小了。

实验反思

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问:为什么串联后电阻变大?并联后电阻变小?从前面学习过的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能不能得到解释。

结论:电阻串联,越串越长,所以越串越大;
电阻并联,越并越粗,所以越并越小。

难点的突破

①采取学生自主实验的方法,使学生更直观地体验电阻的串并联引起的电路中电流的变化,从而自主得出结论,能更好的证明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

②在实验之前,要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大胆的猜想,当学生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驳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可以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当学生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同时,他会在实验中体验到快乐与兴奋,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 小结:[时间4分钟]

1.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的理解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的简单计算。

2.运用欧姆定律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四)考点说明与作业[时间3分钟]

考点:中考中关于欧姆定律的考点很多,但主要是针对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运用,要结合前面学习过的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本节刚刚学习的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及其欧姆定律公式、变形公式的综合运用。

欧姆定律说课稿 第8篇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这样设计的理由。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说明: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七章“欧姆定律”的第二节内容。

(二)、内容解析:

1、《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及《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系统性。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关键。

2、欧姆定律这节课特点:十分重视科学方法研究,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上节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无形中降低了难度。

3、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及“等效替代”的方法,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思维特点:

初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知识来支持。

(二)、学生知识情况:

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了解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初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具备学习欧姆定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对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定量关系,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三、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

1、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如让学生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真正掌握控制变量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阻值不变,而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则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3、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本节通过阅读例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模仿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2、能根据欧姆定律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初步领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实验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认真谨慎的学习习惯。

五、重点、难点、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并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是这一章内容的第二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我认为: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以及表达式、变形式的意义是本节的重点;
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节课难点。

六、内容方法

(一)、教学内容

1、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2、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二)教具使用

教师演示用:课件、干电池、开关、电阻、灯泡、导线、示教板。

学生分组用:电源、导线、电阻、灯泡等。

(学生刚接触电学,内心既好奇又感到恐惧,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活动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三)、教学方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突出以下几点:

1、是设计了学生探究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关系实验,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新意识。

2、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导——启发的教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3、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和等效替代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物理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物理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试电笔是检修电路时必备的工具,使用它来检查电路时手指必须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让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

让一位学生当场检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线和零线,并说说有没有不良的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提问:通过人体的电流有多大?它与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通过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心向,引导学生提问问题。从试电笔的使用引入新课,试电笔是家庭常备工具,同学大多有使用过,用这个例子引入,目的要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二)“温故知新”——引入概念

我经常在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物理不感兴趣,甚至害怕物理,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物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上,物理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物理、探究物理、认识并掌握物理。

出示表一:R=5Ω

U(V)

1

2

3

I

0。2

0。4

0。6

表二:U=3V

R(wΩ)

5

10

15

I

0。6

0。3

0。2

结合表格提出以下问题:

1、实验时用到的物理方法是什么?

2、分析表格,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得出欧姆定律。

(三)“水到渠成”——得出公式

I=U/R

对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变形进行分析,并介绍欧姆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精讲例题”——学以致用

在这里我精心设计了一道生活中的题目: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达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对于物理计算题,要逐步进行板书,可以引起学生思考,教育学生学会规范解题。

(五)“及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两道及时训练题,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六)“顺理成章”——串并电阻

1、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①学生分组实验,分别把两个电阻串联、并联接入电路,观察灯泡的亮度,得出电阻的变化情况。

②学生分组实验后,讨论得出结论:两个电阻串联后电阻变大了,因为灯泡变暗了;
两个电阻并联后电阻变小了,因为灯泡的变亮了。

2、出示问题:为什么串联后电阻变大?并联后电阻变小?从前面学习过的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能不能得到解释。

学生讨论后,带着小红帽上台演示:电阻串联,越串越长,所以越串越大;
电阻并联,越并越粗,所以越并越小。

3、问题:

①电阻串联后总电阻与原来的电阻有什么关系?

②5Ω的电阻与10Ω的电阻串联总电阻可以用多大的电阻来代替?

③电阻并联后总电阻与原来的电阻有什么关系?

②两个10Ω的电阻并联总电阻可以用多大的电阻来代替?

采取学生自主实验的方法,使学生更直观地体验电阻的串并联引起的电路中电流的变化,从而自主得出结论,能更好的证明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大胆的猜想,当学生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驳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可以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当学生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同时,他会在实验中体验到快乐与兴奋,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七)“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⑴欧姆定律及其有关概念;
⑵串并联电阻的特点;
⑶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推出串并联电阻的两个公式;
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
通过物理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八)“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几

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题,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八、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分为两部分,左边是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电阻的串并联。右边是例题的解题过程。这样的设计既能突出重难点,也为学生规范解题起到示范作用。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正。

欧姆定律说课稿 第9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欧姆定律,能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根据欧姆定律以及电路的特点,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计算,学会解答电学计算题的一般步骤。

2、通过变式练习和问题剖析,学会化繁为简的解题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欧姆生平的了解,学习科学家献身精神,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理解欧姆定律,并在计算和分析中进行运用。

【教学难点】

欧姆定律在计算中的灵活运用。

【课前准备】

练习题,例题,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欧姆定律的内容?

(2)欧姆定律的表示公式?

(3)欧姆定律公式中对单位的要求?

2、试计算:将一个100Ω电阻连到0.2kV的电路中,则此电阻中通过的电流是多少?

导入:本节课我们围绕欧姆定律的应用,进一步学习串、并联电路的有关知识。

课题:17.4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二)进行新课

1、串联、并联电路电阻的关系

(1)串联电路

师:在右图中,如果电源电压相同,在图1和图2中电流表示数相同,可以认为R为R1和R2串联后的等效电阻,也称总电阻。

那么,总电阻与R1和R2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在图1中,因为R1和R2串联,因此通过它们的电流相同,设R1两端电压为U1,R2两端电压为U2,则有U=U1+U2即U=IR1+IR2,图2中有:U=IR ,综合以上推导,有:R=R1+R2

盛池乡初级中学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设计人:龙涛 因此可以得到有串联电路总电阻和分电阻的关系:R=R1+R2。

推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大。

(2) 并联电路

师:并联电路中同样也可以得到R与R1、R2的关系,请同学们

自己推导出来。

2、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1)如图2,电阻R1为10欧姆,电源两端电压为6伏。开关闭合后,

求(1)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阻R2为50欧姆时,通过电阻R1的电流I1;(2)

当滑动变阻器的接入电阻R3为20欧姆时,通过R1的电流I2

解 (1)根据串联电路电流和电压规律可得

U=IR1+IR2=I(R1+R2)

(2)与(1)分析相同,可得

由上面的例题可以看出,在串联电路中,如果有一个电阻阻值变小,干路电流I变大,回路根

也变小了。

(2)如图3,电阻R1为10欧姆,电源两端电压为12伏。开关闭合后,求(1)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阻R2为40欧姆时,通过电阻R1的电流I1和电路总电流I;(2)当滑动变阻器的接入电阻R3为20欧姆时,通过R1的电流I2和电路总电流I。

解 (1

)根据并联电路电压特点及欧姆定律得 图3

通过电阻

R2的电流

所以总电流

I?I1?I2?1.2A?0.3A?

1.5A

196002199.doc 第 2 页

盛池乡初级中学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设计人:龙涛

(2)同理可求得

//通过R3的电流

所以总电流 I?I1?I2?1.2A?0.6A?1.8A

由上面的例题可以看出,在并联电路中,如果有一个电阻阻值变小,其它支路电流不变,干路

(三)学习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这堂课并强调: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阻、电压的特点。

(1)串联电路:电流:I=I1=I2 电阻:R总=R1=R2 电压:U总=U1+U2

(2)并联电路:干路电流:I=I1+I2 电阻:1/R总=1/R1+1/R2 电压:U总=U1=U2

(四)课堂练习

1、有两个电阻阻值分别为6Ω和9Ω,串联后接到某电源上,那么两电阻中的电流之比为___,两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为____,电路的总电阻为____Ω。如把这两个电阻改为并联后接到原电路中,那么两电阻中的电流之比为__ __,两个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为____,电路的总电阻为___Ω。

2、如图所示路中,电源电压为6V,电压表示数为4V,R2=4Ω,电流表的

示数为____A,R1的阻值为____Ω。

通过R1的电流为________ A,R2的电压_________V。

4、把R1=15Ω和R2=5Ω的两电阻并联后接在电源上,通过R1的电流是0.4A,R2两端的电压为__ __V,干路中的总电流为____A。

5、为了得到10Ω的电阻,在30Ω、15Ω、8Ω、5Ω四个电阻中,可选____的电阻,____联起来使用。

6、一个2Ω电阻和一个3Ω电阻串联,已知2Ω电阻两端电压是1 V,则3Ω电阻两端电压是_____ V,通过3Ω电阻的电流是_______ A。

7、两导体电阻R1=10Ω,R2=1Ω,并联起来使用时并联总电阻R的阻值范围( ) A.大于10Ω B.在1Ω与10Ω之间 C.小于1Ω D.无法确定。

8、电阻R1和R2并联在某电源上,且R1>R2,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R1两端的电压大于R2两端的电压 B.R1中的电流等于R2中的电流

C.R1中的电流大于R2中的电流 D.R1中的电流小于R2中的电流

196002199.doc 第 3 页

盛池乡初级中学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设计人:龙涛

9、如图所示,开关闭合后小灯泡L1两端的电压是3 V, L2的电阻是12Ω,电源电压是9V特, 则L1的电阻是多少?

(五)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5题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1.电阻的串联

在串联电路中,根据U=U1+U2 且U=IR

得:U1=I1R1,U2=I2R2

可得:IR= I1R1 + I2R2

因为:I=I1=I2

所以:
R= R1+ R2

即: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串联电阻之和

2.电阻的并联

在并联电路中,根据I=I1+I2且I=U/R

得:I1=U1/R1、I2=U2/R2

可得:U/R= U1/R1 + U2/R2

因为:U=U1=U2

所以:1/R= 1/R1+ 1/R2 ,

即: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3、例1:
例2:

欧姆定律说课稿 第10篇

欧姆定律选自高中物理第二册第十四章第一节,其教学对象为高二理科生,整个说课过程可分为五大部分:

一、课程设计理念: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智能全面发展的人才,也就是说,中学教育其目的不是培养专家,而是在普及基础教育的同时,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学的核心是知识与能力并重,教学的目标是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可见创造性培养在我们中学教育中培养的重要性。

关于师生关系问题,后现代主义有其独到的见解。他们认为,在科学技术影响下,知识传输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已不是知识的唯一信息源,教师的地位虽然不会由电脑完全取代,但是教师发挥作用的重点和方向已不同于传统的教师了。后现代主义者鼓励教师和学生发展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将不复存在,一个新的名词即作为老师的学生或作为学生的老师产生了。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变化,时而作为一个教师,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的过程负责。”在这样的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沟通达到“和解”(而非一致)。因此,教师充其量是一个“节目主持人”,而非“教授”。威廉姆。多尔认为,教师无疑是一个领导者,但仅仅是作为学生者团体的一个平等的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但这并未抛弃教师的作用,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学生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权威也转入情景之中,教师是内在于情景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

20世纪70年代末,克兰诺和梅隆用4年的时间对英国的4300名小学生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研究结果证明:师生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教师与学生社交方面发展的期望对他们日后的学习成绩影响最大,远远超过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期望所产生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学习潜能的期望所产生的影响则处于次要地位。这项成果动摇了曾经轰动一时、被称为“里程碑”式发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所得出的结论:教师对学生智力潜力的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重大影响。美国的专家伯德惠斯特尔研究表明:词语仅仅表达了我们思想中很少的一部分,只占了

30%~35%.传统的教育思想理论与实践基本上以词语交流的教学为主,如果从人际关系、从情感领域对教学活动重新考察,会别有一番洞天。陶行知先生将“创造”看做人生的真谛,把培养创造力作为教育的宗旨,提出创造教育要培养能够“向着创造之路”迈进的“创造之人”,“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

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本人把“小组探究”的教学、“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结合到教研室、我校实践了一年问题教学法中,力图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创造条件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具有团队精神,满足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需求。

二、说学生:

1.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候已经具有有关电路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知道了电流、电压的基本概念。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理论上已经具备了接受欧姆定律的能力。

但是由于现行教材、教科书中应用性的生活事例很少,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缺少该环节的思维训练,在问题的应用上,学生仍然习惯于传统的认识经验和思维习惯,久而久之,就认为物理就是代代公式的数学运算而已,因而淡化了物理思维的训练,形成方法上的思维障碍。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图象图景的教学,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所处环境、自身素质分析

电、电路在我们生活在碰到的很多,但是基本的原理并不是特别清楚,学生有这个兴趣去探索和体验电压和电流之间的,为在课堂上操作、设计实验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学生的愿望是迫切的,积极性很高。

三、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本节是恒定电流这一章的基础,是对初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在理解和应用上的进一步加深。

本章按以下线索展开:从初中学过的一些基本的电路知识引入欧姆定律——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半导和超导的介绍——电功和电功率概念的引入——介绍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本节主要通过对导体两端电压和电流关系的探索,了解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认识到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迫切愿望、学生实际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的现有状况,综合考虑了本节课的内容与性质、以及考试大纲后,确定了本课的基本理念:

课的目的: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掌握利用图象进行研究思考的方法。

2.课的结构:注重共同基础,体现参与性——教学有层次感、因材施教。

3.课的内容: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参与性——联系生活。

4.课的实施:注重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参与、思考、设计、发现——采用问题教学法。

在基本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的形成、产生条件、计算公式。

知道什么是电阻和电阻的单位

3. 体验欧姆定律解决相关电路问题

4. 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

掌握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学生经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一系列活动,认识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在教师的帮助下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努力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5. 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运用图象的数学方法处理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设置情景和热情引导,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敢于提问、勇于创新。

2.在小组讨论、组际讨论、生生交流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理解与他人交往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团结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体现人文关爱。在“人性化空间”研究“问题空间”。

基于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及个人常识,在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对本课的重点与难点作了如下处理

3.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掌握的知识有限,再加上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在学习物理时就出现了数学知识跟不上,物理知识前后不衔接等现象。物理的一些概念规律,需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推理概括,有的还需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这就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要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就显得跨度太大,而增加了对教材的不适应。学生在掌握和理解物理知识方面出现了困难,再加上自身的一些因素,就会产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缺乏自信心。认真的考虑了以上的关系后我把本课的重点、难点如下制定:
重点:

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自己通过实验操作来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把抽象的事物转变为直观的,可观察。

加深和体验用图象来处理一些物理问题的方法 难点:

学生操作设计处理实验的过程

基于以上的学生特点特制定以下的教学方法

四、方法与过程

1.教学方法的制定

创新教育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二者所追求的最终教育目标也是一致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各种领域的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和基础教育分不开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使学生在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其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新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学科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脱离了具体的学科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会落入空谈。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本人把“小组探究”的教学、“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结合到教研室与我校实践了一年多的问题教学法中,(四大板块:目标板块、情景板块、师生互动板块、评价反思板块)力图使用问题教学法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具有团队精神,满足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的需求。

基于学生的水平,本人确定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授课,同时使用讨论法和演示法,既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设计能力,从而达到认可本课的社会文化价值,掌握科学的研究放法,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的目的。

2. 重点、难点的突破

1) 学生自主参与情景的设置,让学生自己体验感受实验的过程

2) 通过有目的的引导(回顾以及演示“探索弹力和弹簧的伸长关系”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自主的设计实验,探索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

3) 采用问题教学法,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4) 阅读有关欧姆发现欧姆定律的过程,坚定学生的刻苦学习的决心。

3.教学过程:
创 设 问题空间 预期研究 目标板块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的形成、产生条件、计算公式。

2.知道什么是电阻和电阻的单位 3.体验欧姆定律解决相关电路问题

4.培养实验、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掌握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一系列活动,认识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在教师的帮助下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努力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运用图象的数学方法处理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设置情景和热情引导,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敢于提问、勇于创新。

2.在小组讨论、组际讨论、生生交流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理解与他人交往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团结协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体现人文关爱。在“人性化空间”研究“问题空间”。

推荐访问:欧姆定律 说课稿 欧姆定律说课稿10篇 欧姆定律说课稿(合集10篇) 欧姆定律说课稿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