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实战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探究

时间:2023-10-07 08:35:04 来源:网友投稿

韩乃寒,陈跃,武墨青

公安院校实战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探究

韩乃寒1, 2,陈跃1, 2,武墨青2, 3

(1. 山东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山东济南,250200;
2. 山东警察学院博士科技创新中心,山东济南,250200;
3. 山东警察学院公共基础教研部,山东济南,250200)

为更好地适应当前公安工作发展需求,公安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研究在分析现有创新人才培养不足的基础上对公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新探究,强调思政教育的内在驱动作用,探索适应不同阶段学生学习能力的连贯性培养方式,健全创新人才培养效果评价考核机制,为培养创新型公安人才提供思路。

公安院校;
创新人才;
思政教育;
连贯性培养;
考核机制

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才,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2021年5月,***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2021年9月,******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又提出了“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新阶段目标要求。可见,培养创新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坚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人才培养新格局。各地高校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性的时刻,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坚守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阵地,将会更快地推进国家发展。公安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公安机关输送了大量新生力量,在实战人才培养上也必须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人才指具有创造才能和革新才能的人,创新人才具有自觉的创新意识、缜密的创新思维和坚强的创新能力[1]。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目前全国各高校都在积极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探索,现有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主要包括:一是创新教学方式,进行多元化教学[2]。知识传授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高校的教学已不仅仅停留在传授本学科一般规律与规则这一基本层面上,而是更加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完善,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实践,由此引发的新型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如模块教学,信息化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这些教学方式多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开放课程平台,以短视频,微课等录像形式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以虚拟仿真技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同学们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创新能力。二是学科协同发展,科教融合培养方式[3−4]。该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强调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关系,注重从教学与科研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用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推动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做好两者的协调工作,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发挥其最大的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三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方式[5]。该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充分发挥了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在职业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校企合作培养方式可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既为学生提供更多可靠的实践平台,在实践中创新发展,使人才的创新素质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又为企业发展及行业发展提供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

不过,目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一是在引领性方面,现有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少高校能够将思政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有机高效地结合。创新人才的培养绝对离不开思政教育的引领,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创新人才认识到人的社会属性,人需要社会为其提供精神与物质基础,由此帮助创新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确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从而自觉热情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6]。二是在过程性方面,目前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针对性不强,培养连贯性不高。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要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不同阶段的高校学生心理状态不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不同,以往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并未考虑到这些问题,不同阶段学生的培养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因此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要从学生进入校门开始至学生升学、就业、毕业为止,更加注重不同阶段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能力及兴趣方向的变化,针对性地进行创新人才培养,贯穿高等教育的始终。三是在评价性方面,现有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创新人才培养重在行动,学生经过不同模式培养后,其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否关系到创新教育模式的成效如何。目前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多种多样,但其均停留在理论探讨方面,具体成效如何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无相关数据支撑,这一问题也极大地限制了现有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发展。

公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安机关新生力量输送的主要渠道。******指出要培育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法队伍。如今,社会环境复杂,新型案件层出不穷,公安机关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与时俱进地提高公安机关的创新素质至关重要。公安院校作为公安后备力量的培养场所,具有鲜明的公安行业特色,人才的培养需紧紧围绕实战需求。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为公安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公安人才培养方式也必须适应新变化的要求,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

针对创新人才培养,近年来公安院校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上进行了探索[7−11]。公安专业的实战应用性强,其人才培养注重与实战需求相结合,各公安院校一直按照“教、学、练、战、研”五位一体模式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在其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依赖科教融合的模式来进行。第一,科教融合,增强育人效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指导是学生从事创新活动的保障。因此,教师知识水平的高低、创新能力的强弱会影响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成效。目前全国各公安院校均高度重视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对科研平台的建设也投入了较多的资金。以公安一线需求为研究目标,利用科研反哺教学,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实训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通过项目教学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与普通院校相比,公安院校的学术研究基础相对薄弱,科教融合的紧密度不够,现有的科研基础不足以支撑大范围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实战驱动,提升创新能力。公安院校肩负着培养服务实战人才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实战化教学。公安院校常联合公安实战部门优化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改革,紧跟实战需求。同时以实际工作为出发点,侧重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公安教育体系中实验实训课程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公安院校学生的实战能力过度依赖于传统实验课程的实训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方式较为单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效果不明显。

基于全国高校和公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如上问题,公安院校应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公安实战创新人才培养要针对学生大一到大四不同阶段思想状况及学习能力的差异,结合相应阶段的公安专业教育,引导学生从事不同的科研活动,探索循序渐进式教研融合下的实战人才创新培养方式,逐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创新人才培养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

(一) 发挥思政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内在驱动作用

公安院校思政教育以培养党和人民忠诚卫士作为目标,注重立德树人、忠诚育警教育。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公安工作面临众多新挑战,专业人员创新能力需要着重加强。创新源于热爱,源于坚持,思政教育在学生人生理想信念确立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其积极奋斗提供着精神动力。新时期公安院校应把创新精神培养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过程中,突出创新精神对公安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应从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认同感出发,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引领导向作用,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身份定位,使学生热爱公安工作,充满激情,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全面提升,利用内在驱动力激发其自觉的创新意识,在不断创新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

1. 加强思政案例教学

公安教育注重学生实战能力的培养,案例是联系实战与教学的纽带,在公安专业教育过程中经常采用案例式教学法。案例教学以经典案例营造学习情境,呈现教学内容,是加强课程理论与公安实战密切联系的有效手段。在公安院校思政教育过程中,案例教学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方式,通过案例更好地讲理论,铸警魂。为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各高校可将榜样教育加入思政教育内容中。******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公安英模精神,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英模精神是每个时代最为醒目的精神标识,也是激励一代代青年学子实现梦想的精神力量。公安院校可借助公安队伍中的时代典型榜样、英雄模范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利用英模人物积极创新、服务实战的典型案例,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 强化混合式教学模式

在现代教育中,信息化技术因其生动、灵活、容量大等特点,已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当加强思政教育,要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线上建立创新性思政教育资源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协商合作、情境演示、反转课堂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

(二) 创新教育要契合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

现有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对大一至大四不同阶段学生培养的针对性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成效的显现。创新人才培养在短时期内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它要贯穿学生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循序渐进,逐渐增强。大一到大四不同阶段学生学习能力特点是提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基础与关键,针对性地提出创新人才培养策略将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大一新生初入大学校园,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变多,个人规划不足,生活较为失落茫然,此时是学校积极引导教育的有效时期。校园活动尤其是社团活动是丰富大学生活的有效途径,也是开展实践教育的有效平台。公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要积极利用校园活动,发挥社团优势,将公安实践教学与校园活动相结合,加强学生对公安专业的兴趣感和热爱度,激发其内在的创新意识。

大二时期学生已逐渐适应大学的自主学习状态,学习动力足,学习能力强。这一时期专业课学习逐渐加强,此时要充分利用专业课实验、实训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高校可通过实验、实训课的实施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记忆,利用学生活跃的思维进行发散性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任课教师的科研性项目研究,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等各项创新性比赛,在实践中增强创新能力。

大三是专业课程学习的集中期,在此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自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这一阶段中,学生已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基础,可以跟随教师进行进一步的科研项目研究。公安院校要积极加强公安教研、科研项目研究,将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利用教学促进科研,利用科研反哺教学,通过教学和科研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公安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要加强与公安机关的联合培养,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见习、实习活动,在公安实战训练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四时期学生开始思考考研、就业问题,在这一阶段学生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是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作为注重实战的公安专业,公安院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分析公安一线实战需求,指导学生自主思考毕业设计课题内容,利用毕业论文研究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因此公安院校的创新教育要契合不同阶段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能力、兴趣方向、时间分配等变化,充分利用校园活动、实战实训、教研项目、见习实习、毕业设计等循序渐进连贯式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 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效果评价考核机制研究

现有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大部分停留在理论探讨方面,具体成效如何无相关数据的支撑,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这一问题极大地限制了现有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发展。因此各公安院校应从多方面积极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立体性考核机制研究。

1. 多样化课程教育考核

课程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课程考核评价是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重要手段。目前各高校都积极进行课程考核改革,摒弃以往单一的结果考核方式,加强课程过程化评价,丰富考核方式方法。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在既有知识考核基础上加强知识延伸扩展及分析创造能力题目的比例,通过学生知识结构、分析能力、创新意识等综合评价其创新能力,对创新人才培养效果进行高效考核。

2. 学生创新活动参与度及连续性考核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化的过程,在其考核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创新活动参与度及创新能力连续性培养考核。公安院校应建立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档案,以学生为主体,纵向收集其大学期间学生创新性活动参与数据,将活动参与度及创新性成果作为学生创新能力考核的重要指标,在学生大数据中整体性分析创新教育的成果成效,针对性加强各阶段的创新教育。

3. 保障性管理体制建设

此外创新人才培养及考核评价还需相应管理体制进行保障。各公安院校应鼓励教师及学生进行创新性项目研究,建立激励政策与机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在考核评价过程中,也需建立质量监控政策,对评价考核进行全程督查和督导,将创新人才培养效果数据化,实现对学生科学、全面的评价。通过具体数据对创新人才培养成效进行真实性把握,从而提出针对性建设意见,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

在近年高智商、高科技犯罪数量递增趋势下,公安工作面临众多新挑战,公安院校作为培养预备警官的阵地,在人才培养时更需要注重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新时代公安工作输送创新型警务专业人才。基于目前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公安院校要积极探索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公安人才培养方式。加强思政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内在驱动作用,结合不同阶段学生学习能力而采取促进创新能力的持续培养的策略,同时健全创新人才培养效果评价考核机制,及时分析创新教育的成果成效,针对性加强创新教育。

[1] 冯芳. 创新人才基本理论概述[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 28(3): 27−29.

[2] 陈婧. 论基于混合式教学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22(1): 87−98.

[3] 李元爱. 基于科教融合的广东省高职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高教学刊, 2022, 8(2): 157−160.

[4] 杨瑞琴, 赵凌艺, 钱尊磊. 论科教融合模式培养刑事科学技术创新人才的探索[J]. 公安教育, 2020(6): 56−58.

[5] 宋耀辉, 杨锦秀.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优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职业技术, 2022, 21(3): 7−13.

[6] 回宇, 张馨元, 王明扬.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与方法[J]. 就业与保障, 2021(19): 100−101.

[7] 丁伟杰, 王勋. 公安大数据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浙江警察学院为例[J]. 公安教育, 2021(12): 47−51.

[8] 孙鹏. 面向实战需求的公安院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公安教育, 2016(8): 55−58.

[9] 王涛红. 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的的公安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以《刑事影像技术》为例[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8(12): 235−236, 254.

[10] 王晓宾, 徐少辉. 刑事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 38(1): 137−140.

[11] 黄娟娟. 刑事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教育实践, 2019,41(7): 125−126.

Exploration of practical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in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HAN Naihan1, 2, CHEN Yue1, 2, WU Moqing2, 3

(1. Department of Crimi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dong Police College, Jinan 250200, China;2. Docto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Shandong Police College, Jinan 250200, China; 3. Department of Public Basic Teaching and Research, Shandong Police College, Jinan 250200, China)

In order to mee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needs of public security work better,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talents and improve students’ innovative awareness and abilit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ficiency of current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this article makes a new exploration of the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It emphasizes the internal driving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explores the coherent training mode that adapts to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at different stages, and tries to improve the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mechanism for the training effect of innovative talents, so as to provide ideas for cultivating innovative public security talents.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innovative tal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herent training mode;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mechanism

D631.15;
G642

A

1674-893X(2022)06−0058−05

2022-09-27;

2022-12-06

山东警察学院教研项目“《刑事科学技术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Y2021(7));
山东警察学院教研项目“基于PDCA理念的公安技术类专业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与探究”(JY2021(20));
山东警察学院教研项目“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建设探索”(JY2021(28));
山东警察学院公共安全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韩乃寒,女,山东济南人,博士,山东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理化检验,联系邮箱:hannaihan@sdpc.edu.cn;
陈跃,男,山东济南人,博士,山东警察学院博士科技创新中心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理化检验;
武墨青,女,山东济南人,博士,山东警察学院公共基础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理化检验

[编辑:陈一奔]

猜你喜欢公安院校公安创新能力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现代世界警察(2022年8期)2022-08-19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学生学习报(2022年14期)2022-04-15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化工管理(2021年7期)2021-05-13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20年6期)2020-07-21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Traditional Medicine Research(2020年1期)2020-01-15精细化管理视角下公安院校研究生培养改革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信息化建设(2019年2期)2019-03-27“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领导决策信息(2017年16期)2017-06-21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公安院校大学生身体意象研究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5年5期)2015-12-21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探究 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