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简史霍金读后感500字(四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9-02 18:40:07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简史霍金读后感500字(四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我简史霍金读后感500字(四篇)(全文完整)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简史霍金读后感500字篇一

萎缩的肢体与奔放的思维构成了霍金强烈的人生冲突。而《我的简史》中,霍金对于自己几乎在轮椅上度过的一生没有铺张的描述,没有刻意的煽情,仿佛患病这件事对于他而言,只是自己生存的一个形态,并不是如人们所想的"苦痛的深渊。理性与平和统整了霍金的一生。

所有的回忆自童年始,从对父亲的祖父开始交待家庭的简单背景,当然,父母皆与牛津有缘。温情的画面从父母手捧这个婴儿的照片开始,以及霍金与两个妹妹的天真微笑、嬉戏玩耍,“我最早的记忆是站在海格特的拜伦宫学校的托儿所嚎啕大哭”,这样轻松调侃的词句在书中随处可见,但也只是限于客观描述,没有一丝多余的渲染。制造飞机和船的模型的尝试,使霍金认识到所有这些游戏,都“来自要了解系统如何运行和如何控制它们的强烈的愿望。于是,之后,对宇宙学的探索满足了他的需求。这一点,应当就是我们所说的对人的行为原始的驱动,而这一点,也为霍金倾尽一生的对宇宙的思索奠定了基础。

年少时期的霍金生活得还是很惬意的。父亲只要能省钱,对外表毫不在乎的习性,让人忍俊不禁。甚至“我为父母感到难为情,但是他们毫不在乎”。在吉普赛大篷车上兄妹三人快活的神情透过林间的阳光留在了底片上。

十几岁的时候,霍金的成绩从未居于班里的前列,作业不整洁,老师对他的书写感到绝望。但有意思的是,大家给他起的绰号居然是“爱因斯坦”。而献身热带病研究的父亲带来的影响,使霍金认为自己作科学研究是非常自然的。父亲希望他从事的是医学,但霍金认为生物学似乎太描述性了,并且不够基本。“最聪明的孩子学数学和物理,不太聪明的学生物学。”尽管霍金认为学校里物理是枯燥的学科,化学有趣得多。“但是物理学和天文学给了我们理解我们从何而来和我们为何在此的希望。”捧读这样的思想,让人不禁觉得这样一个聪慧的大脑真是太棒了!

在牛津学习的霍金并不用功,参加赛船俱乐部的活动让他欢乐无比。因为那时在牛津主导的看法中,要么不费力地卓越,要么能力不行地顺其自然,因为用功得到好成绩会被冠以“灰人”的标志,是最坏的诨名。尽管21岁开始发病,但确诊后霍金不仅认识到自己“反正都要死,不妨做一些好事”,还收获了爱情与婚姻。在第二个孩子出生后,他对于黑洞的研究瞬间开始(我想出来了!)第三个孩子出世后,第一段婚姻结束了。第二段婚姻又维系了十几年。当你看到坐在轮椅上的霍金和妻子相视而笑的会心时,你会觉得那是一个心态非常阳光的正常人的表情,这样的心态同样反映在霍金对于时间旅行的讨论上,“如果你回到过去,在你父亲被孕育之前就把你的祖父杀死,将会发生什么?”读到这段话时,相信你同样会有会心的微笑——即使最后结果是时间旅行不可能,我们理解为何它是不可能的也很重要。即使在将来发现了某种不同理论,我认为时间旅行将永不可能。如果那是可能的,时到如今,我们早就该备受来自未来的旅客的蹂躏了。

回顾自己的一生,霍金不无幽默地表示对自己的一生表示满意。从21岁患上als病,觉得上天不公,到50年后,结了两次婚,有三个漂亮并卓有建树的孩子,还有成功的科学生涯。他认为自己的残疾在某些方面反而是财富,可以使自己不用分心地投入研究。同时,他也坦然承认自己之所以出名,还因为“我切合残疾人天才的定型。”“我的一生是充实而满足的。”

阅读霍金的《我的简史》,我想,我们不仅要明白他“从何而来”,并且更应知道他“怎样走来”。当我们细细琢磨这句话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它绝不仅仅指向霍金对残疾人的忠告:“我相信残疾人应专注于障碍不能阻止他们做的事,而不必对他们不能做的事徒然懊丧。”

我的简史霍金读后感500字篇二

史蒂芬霍金诞生于1942年1月8日,这天正是伽利略的300年忌日,而牛顿又恰巧诞生于伽利略逝世的那一年,这似乎暗示着霍金一生的使命。《我的简史》描述了霍金一生中重要的一些事件和理论成果,用平和易懂的方式,向大家阐述了一位殿堂级物理学家的精神世界。他虽是一名坐在轮椅上的肌肉萎缩症患者,但他所取得的伟大理论成果,却不会被禁锢在轮椅上,不得不让人叹服和肃然起敬! 霍金在21岁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被确诊患有不治之症——肌肉萎缩症。他在自传中描述道:“但是我没有死,尽管我的未来总被乌云遮盖,我非常惊讶的发现我享受生活”。有人说,上帝每关上一扇窗,就会打开另一主扇窗。而霍金打开的这扇窗足够大,和无边界的宇宙联系在一起。他思索的是浩瀚的宇宙:它的起源、结构和本质。他是一位影响世界进程的大科学家,是国际物理学界的超新星,被喻为是“当今的爱因斯坦”。他从研究黑洞出发,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和大爆炸理论,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

《时间简史》是霍金先生向普通大众传播时空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他说:“我希望它成为在机场书店就能买到的那类书”。果不其然,他的《时间简史》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列名达到147周之久,在伦敦《泰晤士报》畅销书榜黎明更是长达237周之久,已被翻译成40种文字,在世

界范围内销售了超过以前万册。虽然霍金先生尽可能用最简朴生动的语言阐述物理学家对宇宙的了解,对万物理论的掌握,深入简出地表达其对时空以及宇宙的看法,但许多抽象的概念还是成为了我阅读的阻碍,以致我还是无法完整准确的理解其中原理,更不敢不懂装懂歪曲原意。但即使是最粗浅的理解和认识,也足以改变我原有的时空观念和认知模式。

霍金先生指出:“时间仍然局部地增加,但现在已存在可能性:时空被弯曲的这么厉害,人们可以沿着一条路径前进,该路径会将他带回到他出发之前”。换言之,如果我们可以时间旅行,我们就能够回到过去的时间。或者我们可以从这个星球到另外一个星球去。我们从现在回到现在?过去的某一时刻的时间和空间仍然在某个地方以某种形式存在,如果我们回到过去采取行为改变重要的发展历史,那么世界将向另外一个方向发展?霍金先生的时空理论引出的联想是绚丽的,是壮阔的。

在我的理解范围内,时间是一种过于复杂的概念。可以抽象地把它说成是伴随在我们身边的一种物质,尽管它无从捕捉,却又确实存在。也可以实化成身边的一切物质,也许你发现不了,但他们确实在被时间改变。明知肯定有东西在周围影响我们的生活,却终究看不清究竟是什么。虽然目前没有时光机让我们穿越时空,验证霍金先生的理论,但我相

信时间是自身存在的而不是逐渐消逝的,至少我现在这么认为。

霍金先生得病以后,体重还不到40公斤,不仅不能够站立、活动,连说话都是要靠特制的计算机语言系统,讲的是带有金属腔调的话,其命运无比悲惨。但他用行动给了我们答案。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漆黑的夜空,那么,因为他坚强的意志,生命变得繁星闪烁,熠熠发光;
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干枯的水井,那么,因为他坚强的意志,生命变得泉涌不断,水光接天;
如果说,他的命运是那荒寥的沙漠,那么,因为他坚强的意志,生命变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人生旅途中,会遇到这样或是那样的挫折,但是,只要想想霍金,他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都能成为如此伟大的科学家。比起霍金,还有啥困难不能够克服的呢?我们要坚信,命运由自己掌握,让我们怀着坚强的信念,拍拍身上的尘土,继续人生的旅程,追求自已的理想吧。

我的简史霍金读后感500字篇三

在这本回忆录中,霍金更多的讲了童年、求学经历、生活及后来的研究,而对患病的经历及带来的痛苦,他几乎很少着墨,仅写了一件和生病有关的事。他的病情一再恶化,第一任妻子简担心他离世后无人照顾她和子女的生活,就请了一位音乐教师来家里住,把这位老师当成后备人选,久而久之两人产生了感情,后来霍金提出离婚。霍金在叙述这件事时,也几乎平静,而且也只是客观地记述了事情经过,并没有加入主观的评判。这实在难得。或许,只能站在科学和思想顶端的人才能把事世看透,才能看得如此云淡风清。

这本书有很多篇幅讲了霍金的求学经历和他的研究,对于我来说,他的研究太过深奥,看得似懂非懂,复杂的公式和专业的语言,都非常陌生。但是霍金的求学经历,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天才少年。他17岁就考入牛津大学,并获得了奖学金。患病后,死亡的威胁就像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迫使他专注地投入到研究中去,就是这样的心无旁贷才让他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绩。

所以,就像许多人说的那样,命运为你关上一扇门,紧接着又为你打开一扇窗,这窗户需要那些肯努力的人才看到窗外的风景。

患病后,霍金的科学研究要付出比常人多人的努力。他身体的不便,到后来语言和书写能力的丧失,这些无疑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困难,但这些霍金都轻松化解,任何阻碍都不会让他停下研究的脚步。所以,成功向来眷爱那些有着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的人。

书中附了大量照片,真实地记录了霍金的成长史。其中有一张照片是他在天坛前面的留影,这让中国读者看来格外亲切,在有限的篇幅中给在中国的访问留下了一席之地,可见,中国对霍金的印象之深刻。

读完这本书,我一直有个疑问存在心头:霍金所说的时间黑洞是指什么呢?

我的简史霍金读后感500字篇四

霍金的《我的简史》,一如书名所言,是将其广袤复杂的思想与光芒四射的一生浓缩在了薄薄的128页、不足6万字的字里行间。“简”,是该书装帧设计上的特点:黑色的封面、黑色的插页与穿插在其中的珍贵的黑白照片,同时也表明这是浓缩的历史中的浮光掠影。在这些光影中,霍金对他那众所周知的病痛轻描淡写,而把笔墨与情感挥洒在童年、少年以及求学、科学研究中的许多不为人知的点滴细节中。

与传记相比,自传更容易带入私人的情感和思想,因而显得更加具有私密性、更加鲜活,也更贴近传主的真实生活。在《我的简史》中,有许多细节是其他霍金传记书籍看不到的,比如关于童年,他说:“我最早的记忆是站在海格特的拜伦宫学校的托儿所嚎啕大哭”;
回忆自己经常和邻居小伙伴霍华德一起玩,而且他“通晓足球和拳击,这都不是我父母梦寐以求地追随的运动项目”;
在学校,我的同学给我起了“爱因斯坦”的绰号,并拿我是否将一事无成进行打赌;
到了牛津大学,为了交到更多朋友,我参加了赛船俱乐部,并成了掌舵手等等。也许有读者会觉得,将这些与他的科学成就毫无关联、微不足道的事情写入“简史”没有必要。只是,我们不妨想一想,霍金在提笔写《我的简史》的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七十多年的人生旅途,可以发生很多事情,他数次徘徊在鬼门关,忍受病痛的折磨;
也多次站上人生的领奖台,风光无限。可是这些,并不足以构成整个人生。生命中那些细小、温馨、值得回忆的甜蜜的事情,犹如晶莹剔透的珍珠,必然在他回顾往昔的时候闪闪发光,让他情不自禁去采撷,去回味,进而以诙谐、轻松的笔触去描绘,这些饱含情感的细节让《我的简史》这部自传也有别于其他的霍金传记,仿佛有了皮肤般的温度和生命的质感,让人感觉霍金更加真实、亲近。

当然最重要的,也是其绕不开的,就是他的科学研究和理论成果。在《我的简史》书中,我们也可以勾勒出霍金走上科学研究之路的大概的脉络。无疑,从小他就是个聪明的孩子。对拜伦宫学校,他“对父母抱怨说,这所学校从未教我任何东西”;
他喜欢火车玩具,尤其想要电动火车,十几岁时,学着建造飞机模型和船模型,并和学友一起发明了一系列复杂的游戏。更重要的是,他从中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我以为这些游戏,还有火车、船舶和飞机都是来自要了解系统如何运行和如何控制它们的强烈愿望。”这点也与他后来的研究方向不谋而合,“从我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开始,我对宇宙学的探索满足了这个需求”。从这些细节来看,霍金走上科研之路有一定的必然性。只是,科学的探索是对许多未知世界的探问,即使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的道路依然充满了未知和黑暗,需要不断的试错和纠正才有可能到达真理的彼岸。在剑桥大学念研究生时,霍金本来是申请跟随稳态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弗雷德·霍伊尔做研究,可是“霍伊尔已收有足够多的学生,我很失望地被分配给我从没听说过的丹尼斯·西阿玛”。只是后来,他发现,“这也许是最好的。”一方面是西阿玛有更多的时间可以给予其指导,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在1963年,稳态理论就很难解释实际观测到的天文现象,确切的说,理论与实际并不相符,“我不是霍伊尔的学生倒也不是坏事,否则我必须去捍卫稳态理论”,相信霍金在说这句话时,应该是十分庆幸的。另一个值得庆幸的地方是,他和盖瑞曾经申请建造检测引力波暴理论的检测器,但因为已经有研究这一项目的其他小组,所以他们收回了申请。而从后来的发展来看,“这可谓因祸得福,逃过一劫”。因为不仅他的身体无法适应做实验的需要,而且从实验本身而言,个人很难出成绩,因此霍金走上了理论家的道路。而从后面的发展来看,这条道路对他而言,也是正确的。

可见,一个人一生所经历的事情,与所取得的成就,有一定的必然性,这是由性格、智力等因素影响所致;
但更多的,是偶然性。这种偶然性从大的角度来说,与所处的时代、环境、教育与科学技术水平相关,从小的方面来讲,与父母、身边的人也有很大的关系。而这种偶然性,也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也就是无边界性。

这种无边界性,在霍金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中得到了统一。众所周知,霍金著名的科学成果一个是黑洞蒸发理论,另一个就是无边界理论。他认为:宇宙是无边界的,它不是一个可以赋予初始条件或边界的一般系统。这样的认识也反映在他的人生观中,正如《我的简史》第十三章标题:无边界。这一章阐述的不是他的无边界理论,而是他回顾自己一生所获得的一切。他21岁患上疾病,身体萎缩不能动弹,医生曾预言他活不过两年。可是,50多年过去,他依然健在。并结了两次婚,有“三个漂亮并卓有建树的孩子”,取得了科学研究的巨大成就。不仅如此,他还突破生理的局限,“游遍天下”,乘潜水艇下到海里,也曾乘气球和零重力飞行器上到天上,还向“维珍银河”预订了太空飞行。相信在他活跃的思维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样的思想,是他能够在数次病危却能在好转后,抓住一切机会继续科学研究之路的动因。这样的思想也使他不仅获得普通人的幸福生活,同时也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璀璨。而这些,无疑是他的辉煌的科学成就之外,另一个让我们赞叹的地方。

“我相信残疾人应专注于障碍不能阻止他们做的事,而不必对他们不能做的事徒然懊丧”。“在我的情形下,我尽力做我要做的大多数事情”。这样的信念,不仅是对残疾人而言,也与芸芸众生中的你我共勉。

推荐访问:霍金 读后感 简史 我简史霍金读后感500字(四篇) 我的简史霍金读后感500字(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