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7篇

时间:2022-11-18 09:45:04 来源:网友投稿

党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7篇党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走自己的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7篇,供大家参考。

党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7篇

篇一:党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走自己的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以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成功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新事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总结了我们党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认真学习领会这方面内容,对于我们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续写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的根本成就

  我们党百年奋斗积累了极其丰富宝贵的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毛泽东同志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在近代中国,为了改变中华民族悲惨屈辱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辛探索和顽强抗争,诸多主义、主张和方案曾轮番登场,但都未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先进分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才找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回顾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功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有不同于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同于当年俄国的独特国情,中国革命和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不能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也

  不能教条式地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各个国家由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在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时候,需要从实际出发,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正是在这种结合中,我们党成功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尽管同样都是武装夺取政权,但我们党没有照搬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做法,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采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方式,并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是在同各个国家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中发挥出来的。

  “*****”结束后,中国发展又一次面临向何处去的道路选择。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

  为指导,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我们党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是完全成功的,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对中国基本国情、中国最大实际的深刻把握

  能不能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也是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马克思主义之箭,要射中中国革命和建设之的,离不开对中国实际的准确把握。毛泽东同志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过去,在革命和建设中之所以发生这样那样“左”的和右的偏差,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对中国基本国情缺乏清醒准确的认识,脱离实际,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搞社会主义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我们党花了很大功夫来认识中国国情。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认识中国,花了几十年时间。”大革命时期,为了弄清楚当时农民农村实际,毛泽东同志专门花了32天时间对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进行实地考察,深刻揭示了农民革命在国民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农民在国民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党把广大农民作为中国革命依靠力量,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提供了重要基础。从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最大国情出发,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科学回答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我们党同样把认识中国国情摆在突出重要位置。邓小平同志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和必须考虑的,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后来,我们党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把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

  要求我们必须牢牢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我们更加自觉地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奠定了扎实可靠的基础。

  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重视总结历史经验,这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恩格斯指出:“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大革命失败后,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党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深刻道理。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同志多次要求全党学习党史,认为研究党的历史,对研究今天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党内教育,推进各方面工作,都是必要的。他在中央学习组作的《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开门见山指出:“现在大家在研究党的历史,这个研究是必

  须的。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自觉对党的历史进行系统总结,是从延安时期开始的。这反映了我们党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把握运用规律,推动事业发展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制定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系统总结我们党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这一段党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深刻分析了“左”倾错误在政治、军事、组织、思想方面的表现和严重危害,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所作的探索,充分肯定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分清了是非,使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民主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一致,增强了党的团结统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这样来制定方针政策,就能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这样的基础是最可靠的。”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解决了既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又根据新的实际和发展要求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这

  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历史课题,为中国向何处去指明了正确方向,为探索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重要条件。决议还从十个方面总结概括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已经逐步确立的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的主要内容,初步回答了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决议明确指出这条道路的主要点是从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的教训中进行基本总结获得的。这充分说明,我们党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来总结历史,就能起到总结经验、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作用。

  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党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根本思想武器。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成功开辟,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破除思想僵化,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勇于探索创新的结果。

  中国革命道路的成功开辟,是在同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取得的。我们党在幼年时期,曾饱尝教条主义之苦,有过不少教训。当时,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一度在党内十分盛行,给革命事业带来了严重影响。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召开

  了遵义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启了我们党独立自主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延安整风时期,我们党在全党范围开展了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使全党端正了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我们党明确提出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口号,并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郑重地写在党的旗帜上,为党的七大的召开和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束后,面对过去一段时间“左”的思想的严重影响,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解放思想的问题,认为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他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著名讲话中深刻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强调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邓小平同志这篇讲话,实际上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拉开了我们党解放思想,走自己路

  的新的征程。为了进一步推动解放思想,邓小平同志还领导和支持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强调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是思想路线问题,是政治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只有思想路线端正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才可能确立,改革开放才可能迈开步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坚决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一度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党内外思想活跃,出现了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生动景象。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创造了良好条件。实践证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凝结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前提,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十年动乱结束不久作出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的决策,开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党就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成功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使当代中国又一次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筹国内

  国际两个大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只要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篇二:党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精)党课讲稿: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及其内在依据

  在十九大报告里面,同志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科学的运用了主要矛盾学说,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等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和政治性的判断。他讲到,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在学习十九大报告的时候要特别重视这个重大的政治性和历史性的判断,因为它是我们党新的思想、新的政策、新的征程、新的部署的根本依据。

  在十九大报告里面,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做了全面的深入的论述。他用了“五个时代”来概括新时代的内涵。

  第一,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在现实中国发展的成就上,着眼于未来而提出来的对时代的判断。也就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过了长期的探索和奠基,经过了开创、全面推进到现在,到了一个全面发展的

  新时代。这个历史的线索,或者说历史的链条,我们不能够切断,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个新时代,要把它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看。只有看清了历史,才能够更好的看清现代。只有看到过去,才能够更好的看到未来。同时,也明白我们这个时代是要干什么的,就是要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第二,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在新时代,我们要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将会在二〇二〇年实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三,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走共同富裕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当然,实现共同富裕并不是那么容易,它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第四,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

  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第五,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与此同时,我们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并不是像某一些国家,是霸权式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他们的强会给别人带来痛苦。而我们不是,我们是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概括起来,第一点把历史和现实有机地统一起来,第二、三、四点把我们奋斗的目标、途径和进程有机地统一起来,第五点把中国的发展和推动世界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我想,对于新时代的内涵,我们要从这五点来作全面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有重大的历史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那么,我们怎么样来把握这个意义呢?同志在报告里面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大体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

  第一,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角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在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70多年奋斗的历史上,我们经过了近百年的奋斗,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站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迎来了富起来。

  今天,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我们日益走近世界舞

  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经历了500年的历史,走过了6个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最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繁荣发展,中国在当今世界上引起了强烈的关注,告诉世界社会主义没有失败。在20世纪的80年代末期开始,随着苏东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了低谷,西方有一些思想家开始宣称社会主义失败了,历史终结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较量了。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告诉世界,社会主义没有失败,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代表了人类未来的方向,人类应该有信心有能力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科学社会主义的境界。

  第三,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繁荣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的重大成就告诉世界,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路子并不是唯一的,并不是只有西方化的现代化才是唯一的道路。人类走向现代化的路子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国情,根据自己国家的特点,经过自己的努力走向现代化的经济。中国就是这个样子,既坚持了现代化的普遍性,又坚持了中国具体的特点,从而解决了发展中国家所共同面临的保持国家独立性、特殊性和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性之间的矛盾。我们解决了这样的矛盾,给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方案、一种参考。它打破了西方现代化路径唯一性的神话,打破了过去很多发展中国家所陷入的西方路径依赖性的误区,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建构新型的全球治理体系作出了我们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不仅仅是一个现象性的判断,更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和政治性判断,它是我们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1981年,党

  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6年后的今天,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十九大报告再次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新的重大论断,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呈现的新特征、面临的新任务和新挑战。以前我们要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今天,我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正在迈向制造强国,说生产力落后已经不符合现实了。而另一方面,人民群众面对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平衡主要是城乡收入不平衡、地区之间不平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我们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地区间要协调共同发

  展。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阶段的提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正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篇三:党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精选党课讲稿一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确立了初心和使命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经历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和惊天动地四个发展时期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国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飞跃

  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精选党课讲稿

  一、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确立了初心和使命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经历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和惊天动地四个发展时期,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国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带领人民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根本原因是他们坚守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确立起来的。(一)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确立了初心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人民富裕即满足人的根本需求的基础上有富余,而人的本性需求可分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忘初心就是满足人民生存发展的物质需求和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1、满足人民生存发展的物质需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层次需求理论,强调只有满足了人低层次的需求,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物质需求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需求,只有满足了人类衣食住行等基础的物质需求之后,才能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救国大业,在新中国成立初,社会百废待兴,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国民经济收入水平也整体偏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是中国共产党人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大力发展经济,

  满足人民对温饱和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求是全党工作的奋斗目标。在此后的一段时间,中国共产党一直带领人民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国民收入,解决人民生存的基本需求。自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实现共同富裕以来的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经济发展迅速,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GDP增长迅速,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提升,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在2020年实现了全面小康。

  在40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满足人民生存发展的物质追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为了保证居民收入,不断调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让人民共享更多的发展成果;不断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出更多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更是解决了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增加住房供给量和盖房补贴,并为出门在外的打工族提供公租房,解决住房问题。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中国的交通发展快速,公路和铁路遍布全国,“铁公机”交通网不断完善,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新时代,把民生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提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以满足人民生存发展的物质需求。

  2、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转变成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在公平、正义、法治、安全、环境等方面出现了多样化、更高层次的要求。社会主要

  矛盾的转变告诉我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物质需求,已经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并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从宏观来看,“四个全面”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的基本方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和交流互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精神需求的长远方案。从微观来看,人民的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退耕还湖还林和污染防治带来更多的绿化,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让人们享有更多的公平、正义。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初心,并为之努力。

  (二)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明确了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明确了自己的使命——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之付出了生命。在此过程中不断调整最低纲领,经历了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在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两个方面,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1、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设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物质基础。新时代,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强国。

  首先,中国共产党人要建设一个政治现代化强国。建设政治现代化强国就是民主政治建设高度发展,人民享有更多的参与政治决策的渠道和机会,实现真正的人民当家做主;始终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坚持协商政治,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第二,中国共产党人要建设一个经济现代化强国。经济现代化强国就是一个发展实体经济、开放型经济的经济强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重要的实现路径。第三,中国共产党人要建设一个文化现代化强国。文化现代化强国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吸收了外来优秀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互动,让中华民族文化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第四,中国共产党人要建设一个社会现代化的强国。社会现代化主要是生活方式、价值观、教育的普及和人口的优化,也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高度发展的社会现代化。最后,中国共产党人要建设一个生态现代化强国。生态现代化强国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

  发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模式。推动“五位一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这个使命,并用实际行动完成这个使命。

  2、推进“四个伟大”,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人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并为实现这个历史使命提出了具体的理论方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四个伟大”的治国理政方针,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四个伟大”紧密相通、相互作用,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推进“四个伟大”。“实现伟大梦想”明确了我们朝着什么目标努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既承担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又承担着中国当代的使命,也承担着未来中国发展走向的使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共同构成了实现伟大梦想总目标的战略支撑,其最终目的也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一,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进行伟大斗争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以敢于斗争的精神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第二,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党的伟大工程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把中国十几

  亿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出困境、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第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事实证明,中国要发展、要稳定、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纵观历史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并在推进“四个伟大”中不断践行使命。

  二、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现实路径中国共产党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解放、民族解放的初心和使命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理论源头,并在不断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为实现初心和使命奋进。历史证明,要实现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实现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用党性筑牢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坚实堤坝,用人民性激发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前进动力。“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取得胜利前进的不竭力量源泉。”(一)用党性筑牢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坚实堤坝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中国共产党毫不掩饰自己鲜明的政治立场,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它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特性,也是我们党的党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性问题,加强

  党性教育和党性学习是不可忽视的大问题。新时代,要加强党性教育,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用党性筑牢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坚实堤坝。

  1、加强党员的理论修养,永葆党的创新性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永葆其创新性,才能带领中华民族强起来。“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永葆党的创新性,就要加强党员的理论修养。强调,“理论修养是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加强理论修养最好的方式是学习,学习是党员提高自我素养的关键,学习包括很多方面。首先,学习的内容很关键。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多个场合、多次重要讲话中强调,党员提高理论修养就必须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必须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熟悉党的宗旨、原则、路线、方针政策。新时代,全体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其精髓和要义,打牢理论基础。其次,学习的方法很重要。“在学习理论上,干部要舍得花精力,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是读原著、学原著,让原理扎根内心深处。再次,学习的途径很重要。在信息化时代,学习方法也要与时俱进,既要加强线下学习,又要利

  用好网络进行线上学习,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例如,线下学习可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理论大学习活动、读经典活动等;线上可以通过新闻网、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官媒和现在流行的“学习强国”等APP学习新时代的新思想、新理论。最后,实践是检验党员理论修养的唯一标准。看一名党员理论修养如何,就看他有没有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去,人民对其是否满意和认可,全体党员要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永葆其创新性。

  2、加强党员的宗旨意识,永葆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自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新时代,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就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强化党员宗旨意识,着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首先,要从思想上强化党员宗旨意识。全体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党章、党纲,了解党的发展历程,明确党的历史使命,搞清楚党和人民的关系,搞明白为什么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体可以通过读原著、开展党内主题学习教育、宣传等方式强化党员宗旨意识。其次,“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要在实践中检验。当今社会,许多党员宗旨意识薄弱,口头上喊着为人民服务,却不付出实际行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为了杜绝此类情况发生,全体党员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

  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多到基层了解人民生活状况,带领人民脱贫致富,为人民提供更多、更便捷的服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加快用科技引领未来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人民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3、加强党员的廉政建设,永葆党的纯洁性《共产党宣言》说到“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的革命阶级”,保持无产阶级的纯洁性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任务之一。也强调“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属性,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做斗争”。党的纯洁性是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关键,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因素。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考验,如党内贪污、腐败等问题突出,这就提示我们要加强党的廉政建设,着力增强党员抵御风险和防腐拒变的能力。“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共产党员要保持自身思想、组织、作风和肌体的纯洁性,就要切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保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精神。党员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想做一个好官、为人民谋福利的清官,就必须能抵御金钱、权利、美色的诱惑,实实在在干事,清清白白做人。思想上,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理想信念,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缺钙”。行动上,党员干部要遵守党的纪律,拥护党组织,并自觉接受党的监督和考验;同时,树立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自觉抵制各种风险,

  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制度上,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把法规制度建设贯穿到反腐倡廉的各个领域,筑牢遏制腐败滋生蔓延的“堤坝”,打造有效防腐机制。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我们党要加强党员廉政建设,为保持党的纯洁性提供保障。

  新时代,全体党员要用实际行动永葆党的创新性、先进性和纯洁性,筑牢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坚实堤坝。

  (二)用人民性激发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前进动力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性和人民性是统一的。“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归根到底,中国共产党人是否完成使命得由人民检验。1、始终把“为了人民”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了人民”作为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始终坚守在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前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创新性地把“为了人民”落实到“五位一体”建设过程中,做到政治建设为了人民、经济建设为了人民、文化建设为了人民、社会建设为了人民、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具体说来,就是要深入人民群众,做好调研工作,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党我们就建设什么样的党。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要建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让人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经济发展计划

  要根据人口增长速度和分布情况、劳动力水平等不断完善,保证人民收入;文化发展要从人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创造更多时代化、大众化、生活化的文艺作品;民生的发展要从人民生活实际出发,提供符合人民需要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要从人民的需求出发,制定符合人民发展需求的方针和路线。

  2、始终把“依靠人民”作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发挥人民建设创造的积极性

  中国的经济为什么发展如此迅速?中国为什么能实现全面小康?一方面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另一方面,是人民群众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人民是小康路上最坚实的力量,脱贫背后有无数普通群众敢于创新、不怕吃苦的创业致富故事。历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民群众是中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坚实的后盾,以红军长征的胜利为例。一方面,是红军对革命理想和事业的无比忠诚,他们坚定理想信念、不怕牺牲、自强不息、永往无前,他们“爬雪山”“过草地”“渡险江”“吃树皮”“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他们的特点。另一方面,长征胜利的背后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长征途中普通百姓为红军战士提供了许多帮助,如吃的、用的,提供了避难所等,虽然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是从很多红色影视作品和历史档案里都可以看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人民、脱离人民,要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鱼水关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虚心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时刻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是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不竭的力量源泉,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建设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始终把“依靠群众”作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3、始终把“人民共享成果”作为社会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增强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创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着力解决人民当下的所需所盼,让人民切实共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成果,增强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更多、更直接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脱贫是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一步,“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是给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承诺。为了摘除贫困区域的贫困帽,实现全面小康,党中央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也多次亲自调研贫困地区,并针对发展现状不断提出新的改革发展方案,保证每个人都能共享发展成果。精准扶贫是精准脱贫和实

  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有效措施,其精髓之处在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基础上的“精准”,精准就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运用科学有效的的程序和方案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精准又被划分为“六个一批”,针对每个地方、每个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帮扶,在扶贫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人民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还实现了在教育、文化等方面发展成果的共享。同时,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全党不仅重视物质脱贫,还注重人民群众从精神上脱贫,引导其树立自力更生、自我脱贫的信念,旨在用脱贫信念引导脱贫行动,加快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步伐。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我们已经实现脱贫,真正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切实增加了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时代在改变,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会变,一百年来,全党上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全族人民砥砺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篇四:党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标志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乘势而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和人民长期努力的结果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的结果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意义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萃英微党课(第五课)主讲人:张晓丽

  ***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依据,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意义,是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所在,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基石。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坚持不懈探索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首先要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

  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社会生产不断发展,同时人民需要的层次不断提高、内涵不断拓展。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促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勠力同心、接续奋斗的结果,是我们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取得的重大成就。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有力证明: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就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需要强调的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进程,在这一长期历史进程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然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发生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它仍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历史阶段中发生的变化,新时代仍然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总阶段中的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时代是表述特定社会历史的范畴,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不同内涵的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划分时代的基本依据,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主导、支配和决定作用,贯通于时代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表明原有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被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所替代,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是新时代的重要内涵和基本特征。

  从求温饱到求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先富带后富到共建共享;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诸如此类的要求都是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表现,也是新时代的具体特征。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表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内涵,同以往几十年相比已不是处于同一个水平,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新的发展阶段。30年前,我们是“十亿多人口,八亿在农村,基本上还是用手工工具搞饭吃。”今天,我们是13亿多人口,8

  亿在城镇,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跃升期。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首先就要认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哪些深刻变化,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是什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是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的重要依据,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了重要指引。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标志着人民需要的拓展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前进上升

  社会主要矛盾以一种集中、凝练、典型的形式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核心要素、关键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社会主要矛盾存在于社会历史全过程,但矛盾的内容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最好证明,是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前所未有变化的深层原因,标志着人民需要的拓展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前进上升。

  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要深刻认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从人民需要看,新时代人民的需要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非常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要深刻认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从发展状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指的是发展起来后的发展现象,突出体现为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等等。可以说,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发展前进中的矛盾,是良性循环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标志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功在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乘势而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和人民长期努力的结果,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

  初心、牢记使命,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的结果。新时代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结果。

  由于我国已经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正行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这使得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表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备了坚实基础和充分条件。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也表明,我们有条件、有能力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也是以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要求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这一战略安排也正是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促进社会主要矛盾新的转化的战略安排。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标志着解决矛盾的方向、重点、途径、机制等都有了新的内涵和要求

  矛盾与解决矛盾的方法同生共长。党的十九大既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同时也提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要求新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这也对我们认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出新的要求。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个阶段,我国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个阶段,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要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我们要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方向、重点、途径、机制,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

篇五:党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02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典党课讲稿3篇

  202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典党课讲稿1篇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迫切需要,是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的迫切需要。广大党员要提升政治站位,从党和国家事业进展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到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出的重大部署,对我们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推动伟大社会革命,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仔细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决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主动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动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动反腐败斗争,奔着问题去,以刮骨疗伤的士气、坚忍不拔的韧劲坚决予以整治,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净性的问题做坚决斗争,从根本上解决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使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受到洗礼,不断增添"四个意识'、坚决"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继续教育引导广大

  党员干部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着力解决群众最关怀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添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念,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发扬斗争精神、担当精神,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树立正确政绩观,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主题教育重要内容,真抓实干,转变作风,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全面提高能力本事,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把党的十九大绘就的雄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美妙现实。

  不忘初心再出发,牢记使命勇担当。广大党员干部在开展主题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切实做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团结带着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而不懈奋斗。

  202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典党课讲稿2篇同志们:目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正在开展,下面我和大家一起沟通、共同学习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些学习体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

  根本工作路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改良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稳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民务实清廉',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要求,是党心和民心所向。为民,是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新的历史方位对党提出的必定要求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从其科学内涵来说,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群众。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亲密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急是脱离群众。因此,在今日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中,尤其需要恪守"为民'的根本宗旨。这是因为,我们党在全国范围执政后,特殊是改革开放以来,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把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对外开放和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的这一深刻改变,一方面使党能够运用手中把握的权力更好地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另一方面也使党的干部面临着权力和利益的双重诱惑。

  与此同时,党的队伍特殊是干部队伍发生了深刻改变。自从党在全国范围执政以来,队伍不断进展壮大,特殊是一大批年轻而且有学问的新党员源源不断地充实到党的肌体中来,使党进一步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是党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不断增添的重要标志。同时,也要

  留意到,在和平年月,怎么样把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已经成为党的建设面临的一大课题。

  202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典党课讲稿3篇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_周年,伴随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逐步推动,各地掀起了新一轮的学习热潮。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出的重大部署,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美好,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山东基层服务岗位工,我们要深入学习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真正将"为人民服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动。一是仔细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服务意识再提高。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首先我们要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做实,杜绝形式主义敷衍了事,做到学有所获;学习我党艰苦奋斗的历史,让我们更加明白和理解先辈们开创事业的决心和热情,让身心都接受一次洗礼,自觉学习,增添党性、提高政治觉悟、改良工作作风、推开工作成效,做到政治忠诚更加纯粹,政治定力更加顽强,政治纪律更加严格;深刻理解把握"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性,认识到服务人民是共产党人奋斗的源泉和动力,把为国家复兴的历史重担扛起来走下去。二是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身体力行出实效。在贯

  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担当作为狠抓落实上取得新成效,在机制体制要提供保障,着力激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在担当作为狠抓落实上钉钉子;党员干部要破除思想包袱,民生无小事,关注民声,倾听民意,解决民众关注的问题,在进展当地经济、群众增收、医疗保障、教育公平、环境爱护等事关民生的问题上大胆创新思路,敢于实践,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坚决不移践行党的宗旨、亲密党群干群关系上取得新成效,真正把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增添群众获得感、美好感、安全感。

推荐访问:党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课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