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清明,让我们缅怀中前行

时间:2022-07-25 18:3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课:清明,让我们缅怀中前行,供大家参考。

党课:清明,让我们缅怀中前行

 

 清明, 让我们在缅怀中前行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向来有扫墓、祭祖的传统,同时也是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时刻。

 又是一年清明节,春风落日寄哀思。为缅怀先烈,致敬英雄,赓续奋进,支部号召党员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积极开展“云追思,祭英烈”纪念活动,通过中华英烈网“2022 奋进--网上祭英烈”平台,在线为英烈献花圈、寄思语,以表达对英烈们的崇高敬意和深切哀思。并通过网络在线学习来缅怀这些逝去的教育人。

 袁隆平 ,2021 年 年 5 月 月 22 日 ,“ 共和国勋章” 获得者 、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袁隆平,在长沙逝世。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去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袁隆平生于动乱年代,从小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自小亲历过饥饿的他,下决心一定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

 从不断刷新纪录的亩产,到耐盐碱海水稻的创新试种。让大家吃饱又吃好,是袁隆平一生的追求。

 数十年如一日,他为我国和世界粮食安全与农业科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是一个不服老的人。袁隆平曾表示: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

 从“90 后”一直搞到“百零后”。

 他说:我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我的身体还可以,脑瓜子还不糊涂。所以说,我还可以继续工作,继续做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有意义的工作。

 他始终把国家、把人民放在心上。

 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个国家和地区限制本国粮食出口,引发了全球关于粮食危机的担忧。袁隆平说:中国完全有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能力,不会出现‘粮荒’,希望大家不要担心。

 他的一番话让老百姓吃了“定心丸”。有网友说:“有袁隆平爷爷在,心里踏实得很。”袁隆平爷爷,这是网友对他的爱称,更是一种敬仰的表达。

 自称是“90 后”的他,在接受采访时对年轻人说出了自己的寄语:“首先要注意身体,这是基础。” 谈到体育锻炼,他颇为自豪:“我年轻的时候喜欢锻炼,游泳比赛可是武汉市第一名啊!”当记者问道:“您觉得您帅不帅?”他回答:“我啊,Handsome!” 2019 年 9 月 17 日,袁隆平被授予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在获奖当天,袁隆平从湖南长沙赶到衡阳市衡东县洣河桥村查看“第三代杂交水稻”制种情况。在现场,袁隆平拿着水稻说:“开花开得好好。” 2019 年 9 月秋季学期普通高中思想语文统编教材中纳入了:《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对此,课文主角袁隆平说:我就是个普通人,大家把我捧得太高了。

 “书本知识很重要。我是搞水稻研究的,但是书本里面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面才长得出水稻,要实践!”他叮嘱孩子们和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们 一定要手眼结合、注重实践。

 他是一个属于土地的人,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

 何克抗 ,2021 年 年 6 月 月 11 日,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技术学科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教育部高等教育技术学专 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原主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原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创立者之一,北京师范大。

 学教授、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克抗先生在北京逝世。

 1937 年,何克抗出生于广东大埔县,母亲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没有读过书。在何克抗 7 岁的时候,为了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母亲让他离开农村,跟随父亲生活。由于父亲的工作经常在不同的地区调动,年幼的何克抗也跟着在广州、香港和韶关等地辗转,先后上过五所小学。从初中到高中,他的表现一直优异,各科成绩都是全班第一。

 1956 年,何克抗被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录取,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随后又在北师大读无线电电子专业的研究生。

 1969 年,何克抗作为第一批下放劳动的知识青年来到山西临汾的农村,但他没有任何抑郁不满和怨天尤人,而是因地制宜、服务群众。他常常利用农闲时间帮老乡修无线收音机等电器,还兴致勃勃地跟当地的中医学针灸,时刻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热忱。

 1978 年改革开放伊始,百废待兴,何克抗回到了师大校园,成为

 一名大学教师。在随后几十年的教师生涯中,他敬业、务实,勤奋刻苦,待人诚恳,努力工作,一心一意做学问。

 20 世纪 90 年代初,数字技术开始在教育领域渗透,何克抗敏锐地觉察到了当时教育技术发展和转型的方向,发表了《当代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与发展趋势》一文,在对教育技术 AECT"94 定义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介绍了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对当时电化教育事业发展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何克抗积极参与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不仅带领团队研发出一大批国内领先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和教育软件产品,如 2000 年率先在广东佛山市建成我国第一个“城域教育网”、2001 年独立研制完成并开通了国内第一个省级大型“分布式教育资源网络系统”等,而且还率先制定了我国第一个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该标准于2004年底由教育部正式颁布),这也是我国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专家们普遍认为,这一标准的颁布与推行对我国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对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贯彻与实施,特别是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持续、深入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何克抗非常注重实践,始终强调理论工作要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要应用于实践,他认为一个教育研究者需要“立地”——要深深扎根于中国教育实践的土壤,要深入一线课堂,立足课堂解决中国的教育实践问题。

 “小学课堂中的大教授”是何克抗为众人所知的独特标签,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坚持深入教育一线,深圳、广东广州、广东佛山、北京

 远郊区县、河北丰宁、**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安徽肥西、甘肃宕昌、甘肃成县、黑龙江兰西、宁夏永宁、宁夏海原、云南屏边、河北青龙、贵州黔东南、贵州福泉等地区的中小学课堂,经常能见到他指导和听课评课的身影,很多试验学校的师生也都熟悉这位脚穿球鞋、斜挎小黑包、和蔼可亲的“何爷爷”。

 何克抗用自己的具体行动彰显了什么是知行结合,什么是“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他为高校智力资源如何引入中小学课堂提供了最好的示范和表率,而当学校捧着一份份不断提高的成绩单,当教师们捧着一张张奖状,当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展示自己的优秀作文、流利地用英语交流时,这也是他最自豪、最开心的时刻。多所农村薄弱校变成了全县乃至全市知名的优质校,学生成绩与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在教育起点不太公平的前提条件下,实现教育结果的相对公平。

 王红旭 ,2021 年 年 6 月 月 1 日,重庆市大渡口区育才小学教师王红。

 旭在重庆大渡口长江边勇救两名落水儿童不幸牺牲,献出了宝贵生命。

 那天是儿童节,大渡口万发码头附近,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这里欢度节日,王红旭带着 3 岁的儿子也在其中。就在天色将晚,王红旭一家将要离开的时候,一声“救命,有孩子落水啦!”的声音刺破天空。

 王红旭看见两个孩子被波浪卷入江中,他来不及犹豫,丢下自己3 岁的儿子,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扑入江中。在成功救起一名落水女孩后,王红旭又毫不犹豫地游向更远处,用尽全身力气救下身处旋涡之中的男孩。两个孩子得救了,可王红旭却因体力不支,淹没在滔滔江水中,只留下妻子在岸边痛彻心扉,儿子哭喊着“爸爸你快回来”……

 英雄壮举,感动山城。

 王红旭牺牲后,无数深受触动的群众不约而同地前往殡仪馆深情悼念,久久不愿离去;众多市民涌上街头含泪送别,沿途汽车停驶让行,鸣笛志哀;素不相识的人们来到长江边上,献上花束告慰逝者…… 人们在问:王红旭为什么那么果断、那么义无反顾地跳下水救人?或许正如他的好友许林盛说的那样:“作为教师,没办法在听到孩子呼救、看到孩子挣扎时无动于衷。” 的确,身为教师,王红旭一直都有一颗热情、真诚和善良的心。

 王红旭从不放弃一个孩子,真正做到了“爱生如子”。他是体育教师,也是孩子们的田径队教练,每次训练前,王红旭总是提前为孩子们准备好开水;训练结束后,他又为孩子们擦汗,反复叮嘱孩子们穿好外套;当孩子们达成训练目标,他会自掏腰包购买小礼品进行奖励。

 学生小何,因为体质差被父母送来练田径。没想到王红旭看到他后反而眼前一亮,坚信小何是个好苗子。经王红旭为他量身定制的一系列科学训练之后,小何的身体果然强健不少,体育成绩也大幅提高,2017 年参加区运动会获得田径男子 400 米冠军。

 类似的故事不在少数。“他用真心改写了一个个孩子成长的轨迹,托举孩子到新的天地。”胡伶俐说。

 在领导们、同事们的心中,王红旭还是单位有名的“三不”先生:不急、不争、不气。不管谁有困难,他都会主动去帮忙。2015 年起王红旭兼任学校的人事干部,大小琐事都要经他之手,常常忙得不可开交,但他从无怨言。为给 80 岁高龄的退休教师王晓熙更改社保信息,

 他一遍遍地跑社保局;为帮助因摔伤行动不便的同事彭代琼办理工伤报销,他一次次地上门服务;为照顾因新冠肺炎疫情滞留重庆的新同事梁鑫,他贴心地送去生活物资…… 王红旭出生于教师世家。爷爷王世才曾是万州铁炉小学校长,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从教 42 年,任校长 25 年。他为后辈及亲属做教师立下 3 条规矩,被称为“为师三训”。第一,要教良心书,决不能误人子弟;第二,要教清廉书,决不搞歪门邪道;第三,要教公平书,决不能厚此薄彼。奶奶范信秀为师十余年,是远近闻名的热心肠。

 父亲王平、母亲李永兰继承了上一辈的“衣钵”,当起了村里留守娃的老师。好多回,他们熬夜为学生油印试卷;学生没钱交学费,他们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垫付……从小在书香门第耳濡目染,让王红旭对教师职业也充满向往。

 2009 年,王红旭考进大渡口区育才小学,终于圆了他多年的教师梦。2017 年,他和同校语文教师陈璐希喜结连理,续写教师世家的故事。

 如今,陈璐希独自肩负起带儿子的责任,仍然站在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虽然他陪伴我的时间太短了,但是我真的没有后悔选择跟他在一起。”陈璐希说。

 陈璐希觉得丈夫是温暖、有光的人。正如王红旭母亲李永兰的回忆一样,儿子王红旭就像他名字中那个“旭”字一样——总把光芒与温暖带给他人。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缅怀先烈、祭奠忠魂,不只是追思和怀念,

 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弘扬先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汲取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全体党员,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迎难而上、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在教育事业发展新征程中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

推荐访问:党课:清明,让我们缅怀中前行 让我们 党课 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