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畅想共同富裕未来(2022年)

时间:2022-06-22 20:3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畅想共同富裕未来(2022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畅想共同富裕未来(2022年)

畅想共同富裕的未来5篇

【篇一】畅想共同富裕的未来

浅谈共同富裕

基本内容

形成条件

如何实现

如何实现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 ,如何认识共同富裕关系到对当前存在的一些收入差距、贫富悬殊的正确理解问题 ,关系到对社会主义事业前途的信心问题。论文认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共同富裕 ,不是绝对的平均富裕 ,而是社会成员间存在一定收入差距的相对共同富裕。应该把这种共同富裕理解为随着社会的发展 ,社会成员的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绝对共同富裕——无差别的共同富裕

深刻领会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应着重把握以下要点:
二、共同富裕的内容
  
  共同富裕是一个久远的历史课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未来课题。那么这个课题的共同富裕到底是指什么呢?下面我们进行分析:

  (一)共同方面的含义:

  一是经济地位平等,共同享有经济支配权和控制权。在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里,所有人处于平等的地位,这种平等不是简单的法律规定或者社会认识,而是体现在经济优势上。即:不是通过法律的手段或者政治的手段来维持保障经济地位的平等,而是各个阶层和劳动者个体在经济要素方面拥有相互抗衡的经济实力。通过经济措施的努力,将把劳动力和劳动文化培育成可以与劳动物质相抗衡的劳动因素,同时都具有资本抗衡的能力。在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里,没有雇佣关系,也没有资本家或者无产阶级,而是劳动力及其资本的拥有者、劳动文化及其资本的拥有者和劳动物质及其资本的拥有者,以及单纯的资本拥有者。各种拥有者的地位是一致的,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里,更体现在经济优势里。由于经济地位的平等不是一个政治虚名或者法律虚名,所以会直接共同享有经济支配权和控制权。


  二是公正公平分配,全面消灭剥削,共同享有劳动成果。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剥削有劳动力剥削、劳动文化剥削。劳动力剥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成本回收不完整,劳动力成本包含从把胎儿培养成劳动力的所有资金耗费,以及在形成劳动力后维持和发展劳动力的所有资金耗费,当然享乐性的资金耗费不计算在之内。如果成本不能回收,那么劳动力的耗费上就直接形成负资产或者说仅有最低底线的自然生存和繁衍的资产。这些成本的回收应当可以维持劳动者一生在衣、食、住、行、医疗、健身、学习等方面的资金耗费。可是,许多的劳动者是居无定所,医疗无钱,养老无钱。在当前,众多劳动者无法偿还父母和社会的养育、培养的资金耗费;
开始劳动后无法购置维持劳动力存在的房屋和一些生活、学习、工作等必须品;
失去劳动力后无法安度晚年。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当知道到底是当前的生产力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还是剥削造成的。二是劳动力创造的相应的增殖价值部分或者利润部分被剥削了。结合第一点,那些产生、维持劳动力的资金耗费形成了整个劳动力的成本,但是这个成本并没有象劳动物质和资金那样成为生产成本,并参与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分配。凭什么劳动物质的资金耗费和直接的资金耗费成为了分配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资本,而劳动力的资金耗费就不能参与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分配呢?这就是剥削!当前我们许多劳动者不仅应有的增殖价值或者利润被剥削了,甚至连成本都被剥削了。劳动文化剥削主要体现在劳动者的创新研究没有得到正确的增殖价值评估或者利润评估,它们应当拥有的增殖价值或者利润被一个简单的奖金或者工资、甚至是几句奖励的话就代替了。这就是劳动文化剥削!总体上讲,劳动力的维持资金和使用资金是资本,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
劳动文化的维持资金和使用资金是资本,也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
当然,劳动物质的维持资金和使用资金是资本,也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
单纯的资本同样享有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
所有劳动要素都必须拥有资本才可以存在,都必须享有资本的一切权利。共同富裕社会将实行公正分配、按劳分配、创新分配和公平分配,彻底消灭剥削,共同享有劳动成果。


  (二)富裕方面的含义:

  一是物质产品方面的富裕。人民群众拥有丰富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面的物质必须品。物质产品不仅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这是共同富裕的基本标志和要求,物质生活的富裕程度是共同富裕的基本指数,没有丰富的物质产品,就不可能算为富裕。


  二是精神产品方面的富裕。这包含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面的精神文化产品。精神文化产品有两大类,一类是本身载有意识事物的一类文化产品,如书籍、光碟、硬盘、报刊、邮册、图画、相册等,这些产品物质本身并不是消费需要的,需要的是其载有的意识事物。如果将其载有的意识事物转载到其他载体上,就不再是精神产品了,就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物质产品。另一类是本身就是精神产品,如盆景、雕塑、饰品、古玩、歌舞、戏剧、影视、相声、小品、演说等。


  三是服务劳动产品方面的富裕。这主要是指人民群众可以充分享有医疗、教育、保险、健身、娱乐、购物、交通、救援、交际、法律、政府服务和民主维权等服务方面的权利和条件,同时包含市场上广泛存在的服务劳动产品。


  四是生态环境方面的富裕。这是指人民群众均能享有安全、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就是拥有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清洁安静美丽的环境、健康的活动空间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消费和生活的基本要求与以前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仅有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是不够的。共同富裕的需求内容应当按照当时人民群众或者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标准进行定义,并且可以适时调整。
一是认清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什么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二是明确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表明:我们既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讲发展生产力,离开了就会导致两极分化;
也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讲共同富裕,离开了就会导致共同贫困。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三是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邓小平同志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多数地区和多数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怎样把握时机用好这项大政策?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成为我国在达到小康时实施先富带后富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归结起来,主要包含四个层次:一个总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一项大政策———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先发展;
一条主渠道———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帮助后富的地区和人,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
一个大原则———把握适当的力度和时机,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调节贫富悬殊问题。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想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做到一下几点:
(1) 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是根本,好比我们的“共同富裕”大厦的根基。想要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的保证。不过,发展生产力我们必须把握好一个“度”,就像“可持续发展”中说的一样: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换句话说,政府必须在这个这项工作里下大力度。既不能不发展,也不能头脑发热的一个劲的发展。因为我们的政府是一个“不偏心”的政府,这些事情他们一定会全力去处理。

(2)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与科教兴国战略:
在前面的文章里我也提到了科技的重要性,如果说“科技”是“共同富裕”的基础,那么“教育”就是“科技”的基础。所以说,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非常重要,只有社会整体科学技术水平上去了,我们才能真正的实现“富裕”。同时,不仅仅是对高端人才的培养。服务于广大人民的义务教育、各种渗透在生活各个角落的教育同样重要。

(3) 尽全力保障那些暂时还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的利益:
部分人的贫穷是,永远是“共同富裕”中必须要面对问题。一些人,可能因为如能力、天生条件、后天培养不足、机会各种问题。在某一个时期依旧贫穷着。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必须尽量保证他们的利益。其中,好包括几个小点a) 医疗问题 b) 交通问题 c) 教育问题 d) 房价问题 e) 官二代、富二代问题 f) 其他不公平问题 在处理这个问题上,而我们政府的优越性更加的显而易见。前面我已经提到了,我们的政府,是要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的,这些不公平的情况是不能存在的。

另外,有些人可能还有疑问:在这些问题上,那些资本主义国家做的远远超越我们。比如美国,他们的教育、医疗都几乎是免费的。“美国梦”也说明了他们的社会机遇的分配是十分平等的。

有这个疑问,是因为提这个问题的人没有着眼于历史。对比一下,曾经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有这么完善吗?没有!后来,他们发生了很多次各种各样的危机才逐步演变成目前的状况。但是,说实在的,在某种意义上,是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各种危机后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在逐步改善,逐步向着。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方向发展。这些足可以看出我们社会形态的优越性。对于这一项优越性,我们一定要大大的发扬。这就是要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尽全力保障那些暂时还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的利益。

如果说拉开贫富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价段,那么当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保持上限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不断缩小上下限的差距。在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后,相信我们终将实现共同富裕。

七、共同富裕的历史启发
  
  在世界历史上,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有一些追求共同富裕的措施和办法,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出发点和目的不一样,但是在效果方面相差不大。下面,对历史上追求共同富裕的措施和方法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概括:

  一是生产力发展途径。这个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主要体现在初次分配上,主要手段是提高工资档次,以此增加劳动人民的实际收入。在这个途径上,经济政策的实施者并没有想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美好而伟大的理想,其目的是为了消除经济隐患,创造稳定的经济环境,共同富裕仅是一个附带效应,剥削现状和赖以剥削的条件都没有改变。虽然剥削依然存在,但是通过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劳动人民得到的劳动成果比以前多了,生活比以前富裕了。当然,多分给劳动人民一点劳动果实也并非情愿,而是在劳动人民的反抗之下的无奈之举,或者是对经济矛盾妥协。这条路径的优点是生产力发展进步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强大了,拥有优越的竞争能力和生产能力。其缺点是剥削程度加重,财富分配失去均衡,整个社会发生财富倾斜,生产、分配、消费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虽然可以采取借贷等手段暂时缓解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并极大的短暂的调和实际财富倾斜的现状,但是这些手段只能让经济矛盾越积越深,最终导致不可化解的矛盾爆发。这个方法是以发展生产力的方式增加社会财富,劳动人民也受益于生产力发展,得到了更多的财富,但是从根本上讲,它是不顾及分配问题的和剥削问题的,所以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道路。这个途径给我们的启示是,生产力发展可以让人民群众富裕,但是不消灭剥削,人民群众无法真正富裕。


  二是均衡再次分配途径。就是在初次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下,通过再次分配达到分配均衡的目的,这是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这个途径可以提高国民的个人实际收入,同时也可以通过再次分配的方式调和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使整个经济体系和谐运转。其实现手段是提高国民福利待遇、失业救助、增强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打造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等。其优点是通过政府性的国民分配行为对低收入者进行扶持,缩小整个社会的财富差距,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其缺点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因为其手段是再次分配。再次分配的劳动成果是大众性的税收收入,而不是直接削弱剥削程度而得的收入。根本上,是不可能解决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因为剥削阶级的剥削部分并没有减少。实际上,这是一个贫穷的收入相对高的人民群体对另外一个收入相对低的人民群体的帮助,就是一个集体的慈善活动。均衡再次分配的共同富裕途径,没有真正解决剥削问题,也没有真正解决人民个体没有经济主导能力的问题。接受再次分配的人民群众,不是走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而是走在被慈善的道路上,因为他们没有经济主导权,对经济来源没有支配权和控制权。这种情况,不论是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中国,都是属于一个性质的,其事实作用没有任何差异。这个途径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解决劳动人民对经济的主导权问题,也就是经济支配权和控制权的问题,只能是被慈善,而不是共同富裕。


  三是平均分配途径。这种分配方式主要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中,其分配计算不考虑各个劳动因素或者生产因素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增殖或者利润作用,并把各个因素同等起来,进行平均分配。这种分配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按劳分配因素,但是“劳”与增殖劳动或者利润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计算。由于其分配方式没有体现效率的作用,以及资本和文化的作用,抑制了优势因素参与生产或者劳动的积极性,最终抑制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由于计划经济的原因,抑制了整个经济社会的运动活力,直接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当然,由于生产力得不到优势发展,也就不可能创造共同富裕的财富,但是这个分配方式的惟一优点就是消除了贫富差距。可是这个优点不会永远存在,会因为财富创造能力的降低而消失,甚至人民群众得到的实际财富会减少到比在剥削社会得到的财富还少。这个途径给我们的启示是,没有先进的生产力,即使是消灭了剥削和消除了两极分化,也是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


  综合三个启示,得出的结论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必须是统一的行动,也就是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本身是在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创造经济条件,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本身是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二者必须是高度统一和协调的。同时,劳动人民个体必须掌握到相应的经济主导权,才能真正创造财富而拥有财富。实现了这些条件,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人类之伟业,就需要全人类来完成!我们实施的不是主义性战略,而是全人类安居乐业,共同富裕的战略!让我们怀抱世界而拥有世界!

【篇二】畅想共同富裕的未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又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十二五规划重提共同富裕,是让更多人能够共同参与发展的机会,更公平地共享发展的成果。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以至出现了“发展中的停滞、富裕中的贫困”的不和谐现象。用来衡量社会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也已逼近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在社会财富中所占的份额只有4.7%,而同样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所占份额高达50%。五中全会“共同富裕”的政策取向,预计到“十一五”期末基尼系数有望维持在当前的0.45水平。

一、如何理解共同富裕?

我们应该如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呢?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何为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就是共同富裕。他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但是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平均主义。邓小平把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逐步走上共同富裕作为解放思想、激发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的一大政策提出来了。他说:“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共同富裕,是一个能够影响和推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政策。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共同富裕是一个从贫穷到温饱、小康再到富裕,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循序渐进的艰难过程。,全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这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状。共同富裕,也不等同于先富。先富是作为后富和共富的条件提出来的,它一开始就被共富的目标所规定,但它毕竟不是目标本身,共同富裕是目的,而先富只是手段。

二、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归结起来,主要包含四个层次:一个总目标———实现共同富裕;
一项大政策———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先发展;
一条主渠道———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帮助后富的地区和人,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
一个大原则———把握适当的力度和时机,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调节贫富悬殊问题。十几年来,中国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的确富裕了起来,先富已经得到落实,但共同富裕尚未落实。我们社会目前所面临的是从“先富起来”到“共同富裕”的历史性超越。

如果说拉开贫富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价段,那么现在就应该是进入调节贫富之间差距的第二价段了。

三、如何调节贫富分化的收入差距

对从宏观层面看,我国要调节贫富分化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首先就要加大政策投入,缩小东、中、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达到均衡发展。在我国,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是导致东、中、西部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的直接的重要因素,“孔雀东南飞”、“民工潮”等现象正是这种发展差距及收入差距的真实写照。近来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全国可持续均衡发展,达到共同富裕最终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具有极其重大的经济、政治意义。
  我国现行的收入分配机制在缓解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很小的,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一个全国统一的收入再分配的机制和与此相关的系统的有效政策。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在制度上、政策上进行创新,调节过大的居民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一是要在制度上确保公平致富、合法致富。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要不断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保护和鼓励公平竞争;
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要通过不断改革,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各种制度上保证每个人参与经济社会活动、获得合理收入的起点和选择机会均等,消除产生收入差距的制度性原因。譬如,逐步取消实施了几十年的城乡分割管理制度,除了可以直接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从而提高效率之外,对于个人而言,其实就是提供一种制度平等。这是保证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当前,制度建设的突出重点是要加强法制建设和法律监督。要大力整顿当前不合理的分配秩序,打击非法致富及不正当致富,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清理灰色收入(合法不一定合理的收入)。应当说,从我国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规定看,对违法、非法收入的界定是清楚的。但近年来,不正当致富、非法致富的问题日益突出,愈来愈引起人们的不满却得不到有效解决。问题之所以如此甚至更趋严重,也许主要是因为不正当收入往往与其他灰色收入及合法合理收入裹在一起,甚至与权力本身以及各种复杂的关系网联在一起,因而对这种收入从真正判定到实施限制(如公款消费)乃至取缔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当然包括各种管理监督制度的建立健全)可能受到权力、关系的干扰和抵制。另一方面,对收入分配的这种整合不仅需要加大经济、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力度,还需要直接进行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即需要很高的治理成本投入。财政投入不足正是实践中的关键之一。此外,也与我们对这种成本的认识不足密切相关。其实,无论是从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还是从维护市场经济社会的有序运行考虑,与价格欺诈、偷税漏税、走私贩私、权钱交易、贪污受贿等行为对经济社会秩序乃至政治秩序所可能带来的破坏和损失相比,政府适量增加这种成本投入无疑是值得的。换言之,打击各种非法致富行为所付出的社会成本是最低的。
  二是要在政策上确保合理致富。政府通过合理的税收、财政、产业政策等对居民收入分配进行调节是抑制收入差距趋于扩大的重要手段。税收政策可以显著影响个人收主状况,因而税负公平对于人们的合理致富极为重要。对居民收入差距直接有调节作用的当然是征收个人收入所得税(长远看,征收遗产税也可明显抑制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但在目前,个人收入所得税依然是我国税收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主要的问题,一是城市和农村的个人所得税政策是相互分离的,农村甚至还没有建立个人所得税制度;
二是个人的收入透明度太低;
三是税率缺乏差别。例如,农村几乎所有的税费都具有“人头税”的特点。如何建立统一的个人收入所得税制度,如何提高个人收入透明度,逐步实现个人所得税帐目化征管,从而发挥其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值得深入研究。从我国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需要来看,必须强化个人收入累进税制。其它税种也可以影响个人收入分配。例如,农村的各种税费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就很大。基于农民几十年来对国家建设所作的巨大贡献,特别是考虑到当前城乡差别的扩大趋势,我们认为,适当降低农业方面的税负是合理的。对于当前巨大的行业收入差别,可考虑对某些个人收入显著高于其他行业的垄断性行业开征类似于特种税种的垄断税,对某些个人收入高的非垄断性行业暂时提高其原有所得税率,从而达到抑制个人收入差距过大之目的。不能以为这是税赋不公平,会影响经济的公平竞争和效率。相反,垄断本身就阻碍了公平竞争,也缺乏效率,它实际上意味着对其他行业的生产要素投入的不公平,最终必然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征收垄断税可作为对垄断的某种程度的限制,也可视为对行业性收入差距的调节;
而在转型时期,那些非垄断性行业的过高的利润和收入很大程度也往往是由于某些特殊机遇造成的,这种机遇对其他行业来说也是难言公平的。总之,通过调整已有的税收政策或制订出台一些新的税收政策让先富起来的地区、先富起来的个人多交点税,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支持国家的建设,这既符合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也是共同致富的目标要求。财政政策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制定和实施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标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实施转移支付等来缓解和改善低收入者的困难。譬如,继续执行并进一步完善国家已有的扶贫政策、地区倾斜政策、产业优惠政策、生活生产救济政策等来帮助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缩小个人收入差距和缓和乃至消除人们因这种差距而产生的社会对立情绪和不公平感。长期以来,国家财政政策明显偏向于城市居民,从共同富裕的要求来看,应该改变为通过转移支付方式重点支持农村地区的发展。财政政策应该在缩小地区差距及城乡差距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显然,健全、合理的财税政策对于建立合理、公平而有效的分配秩序,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至为重要。
  三是在社会主义上要帮助共同致富。要建立、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手段,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保障其基本生活。要大力倡导全社会对贫困者的扶持和救助,进一步强化各项扶贫济困政策措施,以最大的努力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更有这个责任,要在社会公益事业和扶贫济困上起先富者的作用。

四、具体措施

 1、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多数人如农民、城镇下岗职工以及国家公务员等并没有从我国的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取得多少实惠,这部分人的收入增长甚至还赶不上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这是极不合理的。因此,我们必须大幅提高这些人的收入水平。如,除了完全免除农民的各种税费以外,还要给农民尤其是种地农民大量的补贴;
大幅提高城镇职工的最低工资水平和最低生活保障线;
大幅提高国家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

2、完善社会保障

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较好地解决贫富差距问题,是和他们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无关系的。与之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在缩小贫富差距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因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石。它不但关系到亿万人民群众能否安居乐业、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还关系到亿万个家庭以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能够覆盖全国所有人口(包括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3、健全财税制度

目前我国所得税的纳税主体仍然是工薪阶层,这充分说明我国财税制度的不合理,这也是我国贫富差距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要想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功能,我们就必须进一步健全我国的税收制度,如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征收遗产税、赠与税和奢侈消费税等。此外,还应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提高贫困人群的生活水平。

4、加强法制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片面地强调效率问题,导致一些人为了致富而不择手段。现实生活中以权谋私、官商勾结、走私贩私、假冒伪劣等违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对此,我们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并依法重拳出击,严厉打击违法乱纪,权钱交易等丑恶现象,进而有效解决贫富差距悬殊问题。此外,我们还要建立相关法律,鼓励先富起来的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如办教育、办慈善事业或修路等。

5、降低垄断收入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的时间尚短,市场运行机制还不很完善。原有的某些体制性或政策性的原因,使得电力、电信、铁路等行业至今仍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垄断。并可以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也拉开了这些行业与其他人群的收入差距。为此,我们必须借鉴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在垄断行业中引入竞争机制,降低行业的垄断性收入。对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行业,要加强对其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

6、继续“两大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享受了优惠的政策,东部地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东部的发达程度已远远超过了中、西部。为了解决日益增大的地区差距,党中央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的伟大战略。实践证明,两大战略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效果还不太明显。因此,我们应采取进一步的措施,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吸引国外投资者和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到中西部地区,从而有效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生活水平,最终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贫富差距。

 五、从华西村看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美好理想,也是华西人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穷生乱,富生安。贫穷建不成和谐社会、幸福社会,贫富差距过大也建不成和谐社会幸福社会。华西村家家富裕,也不是没有差别,不过是富裕之间的差距不大。

华西人总结出:共同富先要集体富,共同富必致家家富,共同富更要精神富,共同富要先富帮后富。吴仁宝反复讲:“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
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我们先富起来的,有责任、有义务,带领欠发达的村庄,共奔小康。”华西始终坚持“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华西扶贫支出1亿元,培训各地基层干部1万人,带动10万人脱贫。宁夏华西村、黑龙江华西村发展致富以后,己移交给当地。2001年以来,通过“一分五统”(村企分开;
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的方式,将周边16个村,“并”入华西共同发展。无论是建房筑路,还是移坟迁墓,老百姓无一句怨言,一通百通。大华西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三守促勤劳,小康步步高”。已直接或间接使周边村上万人就业。老年人按月领取保养金。已经造好的和正在建造的50多万平方米的新房,3年内再造19.8万平方米的公寓小区,可节省土地200亩。华西为周边村支付修桥筑路、村民福利等八项计7470多万元。“一分五统”是体制、机制的一大创新。周边村村民走上了文明、富裕之路,华西也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发展空间。

华西村坚持兼顾公平原则,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调控村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保证了村民们共同富裕的实现。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华西人具体做到了:

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充分的就业条件,这是实现社会公平和必要前提和保证。在华西村,人人有工作,个个有工资,残疾人和退休不愿清闲的老人,都一样机会均等,这是最大的社会公平。

二是集体宏观调控,在收入分配上对干部职工采取不同政策。共同富裕也是有差距的,做到了“既拉开档次,又不脱档”,既要不吃“大锅饭”,又不搞“独吃饭”。达到了承包班子担风险,职工无风险的目的。

三是积极平抑,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华西是合作经济,集体控股,个人参股。村民的收入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工资奖金,多劳多得。第二个来源是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实际上就是对华西村民的最低生活保障,除工资、奖金、保养金外,村民每人每年还享受一定数额的福利待遇。第三个来源是股金资本分红,多提积累少分配,少分现金多入股。

  六、总结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根本价值取向。毛泽东首倡“共同富裕”,凝聚全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的大同之路;
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帮助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江泽民强调兼顾效率与公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胡锦涛突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等重要论述为主要线索,系统地梳理和充分地展现六十年来几代领导人对共同富裕的不懈探索和追求。纵观六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共同富裕已经成为我们党坚定不移的目标和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经过几代领导人的实践和探索,共同富裕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共同富裕的道路越来越宽广。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按照已经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共同富裕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篇三】畅想共同富裕的未来

论共同富裕
2013.04.1608:00
来源:《求是》期号:2013/08作者: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梦想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其中共同富裕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也是凝聚13亿人民磅礴力量的关键支撑。目前我国经济正在“爬坡”,实现共同富裕遇到了一些新问题与制约因素,理性看待并正确把握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此前一切社会制度的根本特征。从历史和国际视野来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没有能够摆脱贫困,目前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除了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外,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或地区都属于贫穷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发展史上全新阶段,其本质和根本任务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走国强民富道路。共同富裕的本质意义在于,它强调的是“共同”。尽管少数西方发达国家走上了富裕道路,但无论是在资本主义早期阶段还是在当今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都十分明显。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既要发展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又要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关键所在。
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18—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矛盾异常激烈,根由就是两极分化,一面是财富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
另一面是贫困在劳动人民中累积。经济周期与危机的爆发,导致工人大量失业,既没有收入来源,又没有社会保障,必然使得劳资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势不两立。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特别是二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了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特别是通过社会保障制度,使广大劳动者获得一定生存与发展空间,社会由此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与消费结构有了质的提升,但与此同时,社会矛盾也开始凸显。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我国收入差距呈扩大势头,分配不公问题明显,引起部分群众心理和行为失衡,产

生了一些社会矛盾。因此,要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区间。
共同富裕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共同富裕与经济增长本质上体现的是分配与生产的关系。分配公平,可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促进经济增长。分配不公,无论是平均主义还是两极分化都不利于经济增长。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收入差距过大,最有消费意愿的广大中低收入者没有能力消费。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继续鼓励发达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在继续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勤劳致富合法经营率先走上富裕道路的同时,让更广大的劳动人口以更快的速度脱贫致富。只有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真正实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才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二、清醒地认识共同富裕进程中的问题
当前,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少,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思想障碍。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都有巨大提高的前提下,一些人从自身状况出发,对全国范围的收入差距问题感受不深,以为收入差距并不大。显然,他们忽略了这样的事实:到2011年底,我国还有1亿多的农村人口生活在年纯收入2300元的最低贫困线以下,还有2000多万城市居民依靠各种救济和低保生活,目前我国贫困人口数量相当于美国总人口的一半,比英国和法国人口总和还多,而且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分布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深山区,劳动者文化教育素质相对偏低,脱贫难度大。另一些人则认为共同富裕就是平均富裕,就是同步富裕,看到收入差距,就以为出现了两极分化,甚至认为已经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了。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如果把共同富裕理解为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不但做不到,而且势必导致共同贫穷。”因此,缩小收入差距不是要消灭差距,而是要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区间。可行的办法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更多的人一浪接一浪地走向共同富裕。
体制障碍。主要表现为市场自身缺陷、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和政府调控不到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选择的是市场取向的改革,市场机制在提高

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也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就是市场缺陷带来的不良后果。况且经济体制改革要经历一个过程,其中体制漏洞和缝隙的存在也使收入差距扩大。如少数垄断行业过高收入、一些企业经营者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少数人利用土地市场不规范的漏洞一夜暴富等问题,也造成了大量不合理收入现象。特别是二元经济社会政策的存在,比如,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户籍制度的存在,城乡居民在子女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享受着不同待遇,直接阻碍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这些都要求我们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加强对收入分配的有效调控。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开征了累进的个人所得税、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但我们在宏观调控环节还有很大的作为空间,如遗产税、财产税的开征需认真筹划,个税申报还存在着偷漏税的情况等,这些都使得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扩大。
居民素质障碍。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公平分配的标志是等量贡献获得等量报酬,而等量贡献的重要条件就是劳动者的素质基本均衡化或均质化,进一步讲就是全体劳动者都能接受均衡的教育,一方面要教育质量均衡,另一方面要教育时间大体均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人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与其收入虽然不必然是一一对应关系,但大体上成正比例关系。要实现富裕,就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要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事实上,由于历史、现实和劳动者个人原因,劳动者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劳动者接受的教育很不均衡。从接受教育时间来讲,不少人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接受了20多年的正规教育,但也有为数不少的人只接受了基本的扫盲教育。从教育质量来看,有的人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有的人获得的则是比较差的教育。劳动者素质的巨大差异必然导致收入上的差距有时甚至是收入悬殊。
三、理性认识并努力实现共同富裕
对于共同富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理性认识与正确把握。要理性认识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一是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是在城乡居民包括贫困人口的收入有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相对差距,而不是一部分人绝对富裕另一部分人绝对贫困的绝对差距。二是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处于过大区间,但没有出现两极分化。两极分化既有量的规定性也有质的规定性,从量上来说,一般认为基尼系数要超过0.5,从质上来说,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会

导致社会矛盾异常激化,这些在我国都没有出现。三是当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有其合理一面。既要看到我国收入差距中有非法因素和不合理因素,更要看到改革开放之后绝大多数人是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的。四是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扣除物价水平和生活成本因素之后,实际的收入差距要小于名义收入差距。五是我国社会发展差距要小于收入差距。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科技、文化、教育、环境的差距无论从城乡还是区域来看都小于收入差距,也就是说不同收入群体的生活质量差距并不完全与收入差距成正比。联合国人类发展署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已经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我们不能用收入差距来代替经济社会发展的所有方面。
收入差距和分配不公等问题是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但本质上是发展水平低和改革不到位造成的。我国的改革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而且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进行的一场新的革命,既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借鉴,只有沿着摸着石头过河的路子逐步推进,这就必然会产生一些体制的漏洞和缝隙,产生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过大等问题。而改革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如要继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等。从根本上讲,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发展水平低和不平衡导致的,需要通过加快发展特别是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来解决,需要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兼顾效率与公平来解决。绝不能因为收入差距扩大了,就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就搞平均分配,或者照抄照搬别国的办法,这是行不通的,也是没有出路的。
既要充分认识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又要对实现共同富裕充满信心。我们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复杂的,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化,更多地涉及到既得利益的调整,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艰难。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打“攻坚战”、“持久战”。更重要的是对实现共同富裕,我们要充满信心。近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取消农业税特产税、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建新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提高个税起征点、实行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年收入超过12万元的收入申报制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以及一系列鼓励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等。这些政策措施都起到了良好作用,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综合状况的基尼系数自2009年以来已经开始出现缩小势头,城乡之间以及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呈现出缩小趋势;
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意味着更多的人特别是贫困人口要过上小

康生活。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共同富裕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执笔:赵振华)


【篇四】畅想共同富裕的未来


四、辨析题(每题5分,共15分 1.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2.共同富裕就是同步富裕。
3.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是可以重复出现的。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7.5分,共15分
1.某商店售出一批皮大衣,其中几件有质量问题,属生产厂的责任,商店负责给消费者退换后,即向生产厂追偿。生产厂厂长称,在订立该批货物的购销合同中,已明确规定由生产厂多付15%的货物,生产厂不再承担产品瑕疵担保责任。

问:生产厂的理由是否合法,为什么?
2.受市工商局委托组成的质量监督执法小组在例行的检查中,发现甲厂生产的电器严重不符合标准、足以造成人身伤害,该小组便以工商局的名义对该厂罚款2万元,并责令其停产停业。在处罚过程中,甲厂提起举行听证的要求,遭到拒绝。甲厂不服该行政处罚,遂以质量监督执法小组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问:(1法院是否应受理此案?为什么?如果不受理该如何处理? (2如果法院受理本案后,该如何判决? 六、论述题 (共10分

如何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四、辨析题
1.错误。这句话实质上是只要想得到,就会做得到。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思维可以决定存在,脱离客观实际,再好也是难以做到的。

2.错误。邓小平提出,允许并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影响和带动其他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可见共同富裕是目标。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发展极不平衡,自然条件也多不相同;
劳动者之间存在着体力与智力的千差万别,每个劳动者面临的条件和机遇也不尽相同。基于这种地区之间、劳动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别,要使全国及每个劳动者在致富的路上齐步走,实现同步富裕,完全是脱离实际的空想。将共同富裕与同步富裕等同起来,混淆二者的根本区别,就必然重刮“共产风”,回到共同贫困的老路上去。



3.错误。社会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重复性的特点。规律的重复性是指同类历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一再发挥作用。历史事件是历史主客体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总是个别的、具体的、不可重复的。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正是通过一个个不可重复的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但不能由此得出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的结论。

五、案例分题
1.答:生产厂的理由是正确的、合法的。根据《产品质量法》规定,销售者售出的商品不符合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的,销售者应当负责修理、更换、退货。销售者依法负责修理、更换、退货后,属于生产者责任的,销售者有权追偿。对于修理、更换等问题,如果生产者与销售者之间订立的产品购销合同中有不同约定,合同当事人应当按合同约定执行。
本案中,商店给予消费者退换产品的行为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向生产厂家追偿也是正确的,只是忽略了事先在购销合同中已对产品质量承担赔偿责任的约定。因此,生产厂家拒绝承担赔偿责任的理由是符合法律规定的。
2.答:(1法院不能受理此案。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法院受理行政案件须有被告。由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委托的行政机关为被告。所以甲厂不能以执法小组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应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并告知甲厂将被告变更为市工商局再行起诉。
(2《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所以在本案当中,甲厂依法享有听证的权利,工商局及其委托的执法机构无权剥夺。据此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违反了法定程序。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具体行政行为违反法定程序的,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原处罚决定(在本案当中理应撤销原处罚决定),并可责令被告(市工商局重新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六、论述
答:(1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3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
(4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
(5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篇五】畅想共同富裕的未来

走向共同富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充分认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了解共享发展成果的措施和意义。
2.能力目标: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增强对财富的认识,正确地使用财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心改革,树立改革精神,追求共同发展,自觉为实现共同富裕添砖加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共享的发展理念。

教学难点: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所作的报告中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体说来,就是要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想一想:对走向共同富裕,你有哪些认识?
教师总结:走向共同富裕,需要党的统一领导、政策的正确引导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这个话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改革进行时。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

1.进入新时期需要适应新变化。

活动一:经济发展新变化。

活动:阅读教材内容“运用你的经验”材料,进行角色扮演,结合自身生活经历谈谈我国经济发展有哪些新变化。
/ 5

1
九年级(3)班的同学在课堂上交流各自的暑假生活。
同学一:我与父母乘坐高铁外出旅游,快捷舒适,感受到服务业越来越发达,出行越来越方便。
同学二:我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看到好几家高污染企业停产整改。
同学三:我帮家人在市场照看服装摊,生意比往年冷清,而别人家新开的服装网店却生意火爆。
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发表意见。
师生共同总结: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向顽障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2.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活动二:绿色时代靠什么?
活动:阅读教材内容“探究与分享”部分。分组交流思考国家电网公司为什么主动进行战略调整、转变发展方式?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之一。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粗放的能源发展方式,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能源资源浪费。面对挑战,2010年,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的《国家电网公司绿色发展白皮书》指出: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以电代煤,减少煤炭直接燃烧带来的污染物排放;
转变电力发展方式,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的坚强智能电网;
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开启“无燃煤”的绿色时代。2016年,国家电网公司又发布了《促进新能源发展白皮书(2016)》。国家电网作为全球范围内接入新能源规模最大的电网,未来将进一步加快特高压跨区输电通道建设,加快构建中国能源互联网,实现更大范围“水”“火”互济、“风”“光”互补,促进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和高效利用。
/ 5

2

教师讲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知识拓展: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40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
3.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活动三:农村发展变化大。
活动:阅读教材内容“探究与分享”。由四个同学分别扮演村党支部书记小孟、村民张大娘、村民老李和初中生小莉,进行对话。畅谈农村巨变,同时要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村党支部书记小孟: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要小康,关键看“钱袋子”鼓起来没有。去年,我们村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收入涨得比城里人还快。
村民张大娘:现在的生活可好了,你看村里人都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用电方便,道路宽阔,住上了新房。更好的是,生病了有新农合来保障!
村民老李:现在政府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村村通了公路。只要人勤快,肯动脑筋,生活会一天比一天好!
提示:农村变化可从经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来说;
新的机遇可从社会稳定、文化素质等方面回答;
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结合身边的例子来谈。
师生共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对待改革的态度。

自习课本梳理出对待改革的态度:
①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

②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 5

3
③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
知识拓展: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目标导学二:共享发展成果。

1.共享发展成果的原因。

活动四:我看“共享发展”。
******强调,我们要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努力使全体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将蛋糕做大,让全体人民公平地享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实现一定发展水平上的公平正义。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让全体人民公平地享受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的正确性。

师生总结: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共享发展成果的措施。

活动五:实现“共享发展”。
活动:结合教材内容“探究与分享”,谈谈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同学们围绕“共享发展”的话题,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了讨论。

归纳总结:①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②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坚持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以及共享发 / 5

4
展成果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明白了我们要齐心协力,辛勤劳动,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 5
5

推荐访问:畅想 共同富裕 未来 畅想共同富裕未来 畅想共同富裕的未来 畅想共同富裕的未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