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16篇

时间:2022-11-18 13:15:04 来源:网友投稿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16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新时期全区公共卫生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根据区委和区卫生局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统一  部署,我站在认真学习和集中培训的基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16篇,供大家参考。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16篇

篇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新时期全区公共卫生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根据区委和区卫生局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统一

  部署,我站在认真学习和集中培训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对

  全区的公共卫生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现将有

  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1、机构设置和人员情况:经过多年的建设,全区目

  前已形成了设施和功能相对齐全的区、镇(街道)、村(社区)

  三级公共卫生工作网络和服务体系,拥有一支专业水平较

  高、业务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棒的公共卫生专业队伍。

  全区现有政府举办医疗卫生机构15处,其中区直医疗卫生单位

  6处(区人民医院、区卫生防疫站、区卫生学校、区妇幼保健站、

  区中医院、区红十字会门诊部),镇街道卫生院9处(其中有南

  湖、两城、三庄3处中心卫生院,一般卫生院6处).全区共有

  卫生人员

  人,在学历结构方面,大专以上学历的

  人,占

  %;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占

  %;卫生专

  业技术人员

  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

  人,

  占

  %,中级职称的

  人,占

  %,初级及初级

  以下职称的人,占

  %。区级公共卫生机构(卫

  生防疫站)现有人员38人,在编31人,专业技术人员

  36人,占职工总数的

  %;本科以上学历者人,

  1

  专科学历者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其中副主任

  医师人,中级职称人,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专业

  技术人员总数的

  %;10处镇街道卫生院共有防保人员

  人,本科以上学历人,占%,专科学历人,占%,中级

  以上职称人.

  区卫生防疫站是全区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监督监测工

  作的指导中心,是应用预防医学理论和技术开展疾病控制、卫

  生监督监测、健康教育、卫生检验与评价等工作的差额事业单

  位,具体承担着全区69万人口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

  法工作以及市区公共卫生“属地管理"任务,其中卫生监督方面

  担负着全区6000多家“五小”单位(含民俗旅游村经营业户

  2000余家)的监管执法职能。全站现有工作人员38名,其中

  有卫生监督执法人员15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23名,设有

  办公室、防疫科、综合科、监督一、二、三科、职业卫生科、

  财务科、检验科等多个职能和业务科室。目前,我区尚未成立

  卫生监督所,区卫生防疫站兼卫生监督执法、信息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职能,具体卫生监督执法业务由

  卫生防疫站监督一、二、三科、职业卫生科和综合科承担,

  主要担负全区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职业

  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放射卫生、消毒卫生、传染病防

  治执法监督管理工作。

  2、公共卫生房屋和设施设备情况:

  区卫生防疫站的疾控检验监测楼建于2004年,面积

  2638平方米;区卫生防疫站、各镇街道卫生院均建立健全

  2

  了传染病管理网络系统,在辖区内(含市区)各医疗卫生单位实行了疫情直报系统;区卫生防疫站实行24小时疫情值班制度,建立了疫情报告室,在辖区内(含市区)各医疗卫生单位建立了发热门诊和预检室,区医院建立了传染病病房,设有观察床位。全区设置预防接种门诊11处,共有房屋间,面积达平方米。

  近年来,不断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投资280多万元、面积2638㎡的疾控检验监测楼于2004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新添置仪器设备30余台(套),先后取得省级计量认证、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和职业病卫生检测资质,全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检测水平有了极大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建区以来已连续十几年实现了“一个确保”的目标,为保障全区人民身体健康和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有万元以上的设备20台(件):低速冷冻离心机(CR4-11)、一氧化碳测定仪(CO—500)、二氧化碳测定仪(TY—9800)、洗板机(WEL4KI)、尿十项分析仪、立式圆形蒸汽消毒锅(LS-B50L)、数据处理机(NEWMAX)、B超仪(LOGIQTM)、心电图仪(FX—2111)、显微镜(OLYMPUST)、生物显微镜(IMT-2)、生化分析仪(GF-D)、血细胞分析仪(MEK—5208)、二氧化碳培养箱(E1020)、紫外分光光度计(UV-260)、荧光分光光度计(F—3000)、酶标分光光度计(EAB—400)、

  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LTX-1000)、气相色谱仪(GC—9A)、水质采样器(A4401-AO)各1台(件)。

  多年来,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加大防治工作力度,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区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传染病防治工作连续多年实现了“一个确保"的目标,连续20年保持了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健康教育稳步发展,卫生监督监测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卫生状况明显改善,为保障全区人民健康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加强儿童免疫规划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强化信息管理系统技术培训,开展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录入和换卡、证工作,全区各预防接种门诊实现了儿童免疫规划工作信息化管理.不断强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和管理,对全区预防接种门诊进行了规范设置,预防接种门诊软、硬件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建立健全制度,强化管理,科学运作,严格程序操作,热情周到服务,全区预防接种门诊管理再上新水平。目前,全区共有预防接种门诊11处,其中7处为省级示范化门诊、4处为市级规范化门诊。市卫生局将部分卫生监督职责下放我区以来,我站承担了辖区内除市卫生局直接监管以外的其它所有单位的监管任务,使我区监管的餐饮、生产经营等食品卫生单位和宾馆、旅馆、商场、理发店等公共场所卫生单位新增2000多家,总数达到6000多家,大大增加了我站所承担的公共卫生监督执法任务,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更加明显并日益突出.

  4

  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并且取得了长足发展,正逐步走向完善,一些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广大群众的医疗卫生健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加强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对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应该说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的转变过程,特别是在经历了“非典”之后,这种转变就更为明显,由此也带来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调研情况表明,近年来,区镇(街道)两级政府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确实有了一个比较大的提高,并随着认识的逐步深化,不断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主要表现为:一是自觉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目标和具体措施,并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列入了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组织,依法管理,定期督导,抓好落实;二是不断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兴建了一批基础设施,更新改造了必要的仪器设备,增加了防保人员经费,有效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医疗卫生保健水平;三是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病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四是加强协调、密切配合,较好地发挥了相关部门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5

  (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一是健全了疾病防控网

  络。按照“预防为主”的方针,全区进一步健全了区、镇(街

  道)、村(社区)三级疾病防控网络,其中区级1家(区卫生防

  疫站);第二级为各镇街道卫生院(内设防保科)共计10家;第

  三级为村(社区),全区目前共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具

  体服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每个自然村分别由村卫生室兼管。

  在疾病防控网络建设中,我区重点抓了区卫生防疫站建设.几年

  来,各级先后投入

  余万元,对区卫生防疫站的基础设施

  和议器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有力提升了防疫站的技术装备水

  平,进一步满足了卫生防病工作的需求.二是加强了公共卫生队

  伍建设。通过严把人员准入关和加大专业培训工作力度等措施,

  有效提高了公共卫生队伍的业务素质。对进入区卫生防疫站的

  人员,要求必须具备大学本科以上相关学历,基层防病业务人员

  也必须具备相应专业学历。凡从事防疫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

  专业培训,并经过严格考核,持证上岗.三是不断加强疾病防控

  工作。全区年均完成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

  万人次以上,切

  实加强各类传染病的管理和日常监督检测,目前全区传染病总发

  病率由建区初期的

  降为目前的

  ,HIV初筛年均

  人次以上,一些高发传染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三)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我区医疗救治体系分为区、

  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近年来,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的建立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启动实施,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不

  断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全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

  阶。城区医疗机构有了很大发展,充实了多种先进的医疗设备,

  6

  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壮大了人才队伍,医疗救治水平不断提高,并已经成为全区的医疗救治中心,不仅满足了日常医疗的需要,而且能够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抢救与治疗的急需。乡镇医院和卫生院作为基层医疗机构,分别负责辖区内的医疗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多数乡镇医院和卫生院都进行了更新改造,更新了一批诊疗设备,改扩建了部分房屋,使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就医环境得到了改善.

  (四)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和队伍建设。我区加强卫生执法监督力量;二是不断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集中力量开展了食品卫生专项治理工作,加强对学校食堂、餐饮业、超市、集贸市场等一些重点行业的经常性卫生督查.同时,对美容美发、宾馆旅店、娱乐场所的环境质量、用具卫生指标等加强了监督检测;对全区医疗单位的隔离消毒制度和防止院内感染等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加强了监督检查,有效增强了医疗单位防范医源性感染的责任意识.

  (五)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建设。一是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建立了统一的指挥系统,各镇街道也建立相应组织,确保政令畅通、领导到位。二是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防治非典和禽流感预案以及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等,初步形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机制。三是建立了疫情信息报告和监测制度,形成了区、镇、村街疫情报告网络,坚持直报制度,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准确。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7

  (一)经费投入不足,设施设备滞后。主要是防疫机构办公用房面积不足,部分镇街道医院和卫生院基本设施设备还有缺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和预防保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公共卫生队伍的高水平专业人才不足,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从事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偏低,基层卫生防保人员的学历、职称和专业技能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村街一级的疫情信息上报速度和质量还不高,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建设还不够完善,应急救治队伍的现场处置设备和防治物资储备缺乏更换补充的资金保障渠道。

  (四)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对疾病预防与卫生保健的重视程度和自我防范意识还不够,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和能力,重治疗轻预防以及不良的卫生和生活习惯还较为普遍地存在。

  三、几点对策和建议(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和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要把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并抓好督查落实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增加经费投入,大力加强公共卫生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努力提高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要充分发挥政府对公共卫生建设的协调和管

  8

  理职能,进一步加强对各有关部门和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形成全社会协调一致、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良性工作机制。

  (二)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大力提高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宣传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卫生科普知识,广泛开展爱国卫生和健康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公共卫生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教育广大群众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道德和卫生习惯,增强科学的卫生保健意识,积极倡导健康文明、安全卫生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公共卫生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公共卫生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围绕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的三个环节,针对人才队伍的现状,采取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短期培训等有效手段,在全面提高队伍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人才的教育培养;同时,要严把人员准入关,对进入公共卫生队伍的人员,要求必须具备相应的学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从源头上提高公共卫生队伍素质,为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工作水平提供人才保障

  (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提高应对能力。要加快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完善武清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加强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三大体系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建设;要加强

  9

  对疫情信息报告人员特别是基层报告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疫情信息上报的速度和质量;要继续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强有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做好防治物资储备和资金保障,切实做到有备无患,临阵不乱。

  10

篇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2篇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参考)-精品文档

  【小雅为你整理的精品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下载。】内容如下-2篇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参考)

  篇一按照区委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部署,在第一阶段学习培训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工作实际,先后深入到政府相关部门及部分区、乡镇、街村的医疗和防疫保健单位,通过听取汇报、座谈交流、实地察看等方式,对我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并且取得了长足发展,正逐步走向完善,一些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广大群众的医疗卫生健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加强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对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应该说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的转变过程,特别是在经历了“非典”之后,这种转变就更为明显,由此也带来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调研情况表明,近年来,区乡镇两级政府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确实有了一个比较大的提高,并随着认识的逐步深化,不断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主要表现为:一是自觉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目标和具体措施,并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列入了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组织,依法管理,定期督

  1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导,抓好落实;二是不断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兴建了一批基础设施,

  更新改造了必要的仪器设备,增加了防保人员经费,有效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医疗卫生保健水平;

  三是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病保健意识不断增强;

  四是加强协调、密切配合,较好地发挥了相关部门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一是健全了疾病防控网络。按照“预防为主”的方针,全区进一步健全了区、乡镇、村街三级疾病防控网络,其中区级3家,包括防病站、结防所、妇幼保健院;

  第二级为各乡镇医院、卫生院共计29家;防保组,共计41家;第三级为村级,全区目前有社区卫生服务站近500家,具体服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每个自然村分别由乡村医生兼管。在疾病防控网络建设中,我区重点抓了区防病站建设。几年来,区财政先后投入280余万元,对区防病站的基础设施和议器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有力提升了防病站的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满足了卫生防病工作的需求。二是加强了公共卫生队伍建设。通过严把人员准入关和加大专业培训工作力度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公共卫生队伍的业务素质。对进入区卫生防病站的人

  2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员,要求必须具备大学本科以上相关学历,基层防病业务人员也必须具备相应学历。凡从事防病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200学时以上的专业培训,并经过严格考核,持证上岗。三是不断加强疾病防控工作。全区年均完成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40万人次以上,切实加强各类传染病的日常监督检测,

  HIV初筛年均15000人次人次以上,一些高发传染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三)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我区医疗救治体系分为区、乡镇、村街三级。近年来,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18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启动实施,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全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城区医疗机构有了很大发展,充实了多种先进的医疗设备,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壮大了人才队伍,医疗救治水平不断提高,并已经成为全区的医疗救治中心,不仅满足了日常医疗的需要,而且能够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抢救与治疗的急需。乡镇医院和卫生院作为基层医疗机构,分别负责辖区内的医疗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多数乡镇医院和卫生院都进行了更新改造,更新了一批诊疗设备,改扩建了部分房屋,使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就医环境得到了改善。(四)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和队伍建设。我区于2007年成立了“**区卫生监督所”,加强了卫生执法监督力量;

  二是不断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集中力量开展了食品卫生专项治理工作,加强对学校食堂、餐饮业、超市、集贸市场等一些重点行业的经常性卫生督查。同时,对美容美发、宾馆旅店、娱乐场所的环

  3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境质量、用具卫生指标等加强了监督检测;对全区医疗单位的隔离消毒制度和防止院内感染等相关制度的

  落实情况加强了监督检查,有效增强了医疗单位防范医源性感染的责任意识。(五)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建设。一是成立了**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建立了统一的指挥系统,各乡镇街道也建立相应组织,确保政令畅通、领导到位。二是制定了**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防治非典和禽流感预案以及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等,初步形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机制。三是建立了疫情信息报告和监测制度,形成了区、乡镇、村街疫情报告网络,坚持直报制度,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准确。二、存在问题(一)经费投入不足,设施设备滞后。主要是防病机构办公用房面积不足,部分乡镇医院和卫生院基本设施设备还有缺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和预防保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二)公共卫生队伍的高水平专业人才不足,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从事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偏低,基层卫生防保人员的学历、职称和专业技能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村街一级的疫情信息上报速度和质量还不高,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建设还不够完善,应急救治队伍的现场处置设备和防治物资储备缺乏更换补充的资金保障渠道。(四)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对疾病预防与卫生保健的重视程度和自我防范意识还不够,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和能力,重治疗轻预防以及不良的卫生和生活习惯还较为

篇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通用2篇)

  目前,以甲型H1N1流感暴发为标志的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出现,给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为促进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召开座谈会、印发调查表等方式,对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有了深入了解。

  一、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将“深化两好一满意,建设卫生强省”纳入市委、市政府“打造区域经济文化高地”和实施《德州市健康百姓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加大投入,促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市卫生疾控部门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基本建立起资源整合、覆盖城乡、反应迅速、处置有力的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2022年以来,全市完成了市疾控中心和10个县(市区)疾控中心建设项目,其中新建3处、扩建5处、改造2处,新增建筑面积19500M2,新增仪器设备投资1108万元;在全省率先完成37处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2022年、2022年分别完成了“360工程”29处、“1127工程”87处卫生院基础设施、基本设备和人才技术培养建设任务,2022年完成市政府“十件实事”确定的1000处建设,今年将完成近900所村卫生室建设。全市规划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0处,已建成87处,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人口112.87万,覆盖率89.25%,已为84.25万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建档率74.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已经基本落实,2022年争取省级社区服务专项资金1150.2万元,占全省的20%。

  (三)预防保健工作成效显著。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连续8年居全省上游。稳步推进艾滋病、结核病、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治,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六进”活动、落实相关政策。开展了妇幼保健门诊和产科规范化建设,调整了《出生医学证明》管理体制,在全市实行了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全市孕产妇系统化管理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住院分娩率,均处于全省先进水平。

  (四)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健全,处置应急突发事件能力提高。市、县两级疾控机构编制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开展了多次演练。建立起全市疫情网络报告系统,实现了疾控机构纵横连通和市、县、乡三级信息互通。2003年以来,我市成功保持了非典疫情零状态,防止了禽流感向人间传播,有效扼制了手足口病疫情,防止了较大的群体性食源性疾病发生,有效控制了1例传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二代病例,传染病总发病率位居全省较低水平,连续多年未发生重点传染病暴发流行。

  二、全市公共卫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人类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十分复杂,传染病谱不断改变。甲型H1N1流感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件,艾滋病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肺结核病每年新发患者超过100万人,这些重大传染病对经济社会具有现实和潜在的巨大破坏力。另外,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非传染性慢病不断增多,职业病危害更为复杂。应对这些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加快建设功能健全、机制完善的疾控体系,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调研发现,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二)公共卫生检测能力与规定要求尚存差距。县级疾控机构楼房建设虽然勉强完成,但地方配套资金多数没有到位,无钱购置新仪器,现有

  设备老化。如德城区疾控中心原子吸收、气相色谱等常用的设备分别是1995年、1996年购置的,现在已基本淘汰。对照国家标准,我市疾控中心的仪器配置率为75%,可以检测的项目仅占标准数的80%。县级机构平均仪器配置率为30%左右,项目检测率仅为50%,有一半的检测项目不能实施。以饮用水检测为例,由于缺少设备,对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106项监测指标,市疾控中心仅可以监测78项,县级的检测手段更为落后。一旦发生诸如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难以保证迅速准确检测,给突发事件有效处置带来严重隐患。

  (三)乡镇农村卫生防保机构力量薄弱。一是投入少。有的乡镇防保机构的房屋建设虽已完成,但有房缺设备、仪器老化的现象突出,检测技术落后,无法满足实际需要。二是重硬件投入轻软件投入。农村大多数人口最常利用的卫生资源是乡镇卫生院,但政策扶持主要在房屋建设等硬件方面,对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投资较少或落不到实处,致使乡村防保人员参加培训少、收入待遇差。三是乡镇卫生专业人才匮乏。有的县乡镇卫生院仅有一名上世纪70年代大学毕业的副高级职称人员,而且是60多岁的返聘人员。学历低、技术水平低、服务质量低的“三低”现象非常突出。

  (四)“重治轻防”、“重医轻防”现象明显。由于投入补偿机制缺陷形成的长期“营养不良”,多年来“重治轻防”中暴露出的问题比较严重。社会对疾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其工作的常态性,认为疾控机构只是处置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机构。疾控机构在经费保障、人才配备、科研力量、检测能力等方面与疾控形势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都有较大差距。一般市民群众缺乏防病意识和科学知识,重医轻防的意识和现象比较明显,遇到疫情或疏于防范导致传染,或过度紧张造成恐慌。

  (五)管理体制不顺,影响公共卫生资源整合。2003年行政区划后,形成了城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开发区三区并列格局。按照要求,疾病控制工作实行属地化(原县级德州市)管理原则。中央、省、市各级部门、单位和“三区”的疾病控制工作都由德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由于行政和业务管理的不同归属,致使指挥失灵、不服从管理的情况时有发生。某些县存在妇幼保健站隶属人口计生部门而不归属卫生系统的问题,不利于加强系统协调管理,不利于整合卫生资源。

  三、进一步推动全市公共卫生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推进我市公共卫生建设不断上新台阶,使其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城乡安全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现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建议:(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当前投入、长久获益的“利民工程”,也是一个可以使老百姓得到实惠、医疗机构得到发展,党委政府赢得民心的“民心工程”。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民生,把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积极发挥政府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把卫生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上来,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卫生保健需要,让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怀,享受到政府提供的优质公共卫生服务。

  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统筹安排,把公共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纳入对各级、各部门考核内容之中,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强化督查,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为政府当好参谋,充分

  发挥统一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的职能作用。计划、规划、人事、财政等部门,都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发挥积极作用。通过社会各方群策群力,协作与配合,形成层层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和支持公共卫生建设的氛围。(二)加大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主要由政府负责筹集,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抓民生工作的高度,加大对县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要向抓经济工作一样,重视疾控工作,并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逐步加大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第一,随着经济的增长,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入手,逐年增加财政直接拨款的比例,直至将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诸如儿童计划免疫、重大疾病防治等专项工作经费应足额补偿到位,对完成诸如饮用水监测、健康教育、慢病预防等重大任务所必须的设备、经费,应保证落实。第二,鉴于当前我市县级财政是“吃饭”财政,乡级政府实际上已失去一级财政职能的实际,建议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地方配套资金由市级财政承担,或者市对县级给以配套补助。对必须保障的免疫预防经费,实行市、县两级按比例筹集,市级专户管理,分级下拨至县、乡。第三,根据地区人口结构、疾病发病等状况进行成本测算,尝试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产品,通过“花钱买服务”形式调动农村卫生服务机构的积极性。第四,对疾控机构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探索实施项目管理模式,明确疾病防控机构须完成的任务量和花费资金,通过对政府投入进行绩效考核,确保有效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三)加大宣传力度,倡树新的公共卫生理念

  (四)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加强人才培养。通过请专家作专题讲座、脱产进修、市县医疗单位对口交流等形式,对基层公共卫生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素质。二是制定相关政策,优化人才结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从工作、进修学习、待遇等各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要结合人事制度改革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专业人才特别是可以分批选拔卫生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从事公共卫生工作,逐步实现乡村医生的专业化、年轻化、职业化,逐步建立起稳定的以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为主体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三是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加强执业行为管理,切实加强对业务机构、专业人员工作责任的考评。

  (五)理顺管理体制,整合公共卫生资源。建立德城区疾控中心、乡办防保机构垂直管理机制,协调解决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管理问题。协调解县级妇幼保健站归属卫生部门管理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整体效能。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

  为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控制、应急处置、医疗救治能力和水平,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社会长治久安,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03〕82号)、《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卫生厅江苏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03〕123号)及相关建设标准,结合我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卫生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坚持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按照从市情出发、分类指导、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整体防治能力为目标,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运行机制相结合,通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实现建设目标。

  (二)建设目标

  总的要求是: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增加投入、健全体系,改革体制、整合资源,城乡兼顾、重在农村。

  具体目标是: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装备水平和信息化程度、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升专业人才技术能力等措施,基本建成符合市情、覆盖城乡、功能完善、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协调、持续发展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系统,加强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新发突发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防治能力建设,有效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管理水平、预防控制水平、应急医疗救治水平和卫生执法监督水平。在2022年全面建成高标准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基础上,2年内基本建成完善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同时加快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步伐;5年内完善农村卫生体系、城市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环境卫生体系和财政经费保障体系,全面

  提高卫生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构筑起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屏障。

  (三)建设原则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总体原则是:应急当前、立足长远;统筹兼顾、分级实施;平战结合、合理利用;完善网络、提高队伍。

  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依托现有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镇(街道)卫生(院)所防病组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全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调查处理和预防控制能力。

  (一)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设置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市、县(市)区行政区划设置,每一行政区原则上只设一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隶属同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接受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和任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疾病预防与控制、应急预警与处置、疫情收集与报告、监测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与指导、业务培训与保障、技术管理与服务等项工作。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调查与性质判定、处置、控制、评价以及反生物、化学恐怖事件和放射防护技术与物资储备;实施疾病预防控制规划、策略、方案和技术规范;收集、报告、分析、评价疫情和健康危害因素等公共卫生信息;开展实验室检测检验;进行应用技术研究,参与拟定公共卫生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提供业务指导、咨询和培训;开展卫生学与健康效应评价,促进安全和卫生环境,推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承担以下任务:完成国家、省下达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指令性任务,实施疾病预防控制规划、方案,组织开展本地疾病暴发调查处理和报告;负责辖区内预防性生物制品管理,组织、实施预防接种工作;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因素,实施控制措施;开展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和常见毒物、污染物的检验鉴定;开展疾病监测和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领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管理辖区疫情及相关公共卫生信息;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负责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和业务考核;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承担以下任务:完成上级下达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具体工作的管理和落实;负责辖区内疫苗使用管理,组织实施免疫、消毒、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负责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调查与信息收集、报告,落实具体控制措施;开展病原微生物常规检验和常见污染物的检验;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城市社区卫生组织和农村乡(镇)卫生院开展卫生防病工作,负责考核和评价,对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负责疫情和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报告,指导乡、村和有关部门收集、报告疫情;开展卫生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基本建设

  1.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技术力量建设。深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事制度改革,遵循精简、效能原则,实行全员人事代理和全员聘用制。严格执行卫生技术人员准入和内部考核制度,不断调整和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人员专业结构,形成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根据《江苏省市、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基本标准和要求》,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按0.2-0.3/万计算定编,县级按1-1.2/万计算定编;同时要配备必要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公共卫生应急人员,市级30-50人,县级20人以上,重点负责疾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信息收集、核实与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

  2.提高疾控机构用房条件。根据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服务人口,结合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和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基本建设规模。市级重点建设市疾控中心,在新区易地新建市疾控中心15000平方米,其中疾控大楼12000平方米,辅助用房3000平方米。各县(市)区疾控中心人均建筑面积应达到11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应为7000-9000平方米,其中,检验、业务、后勤、行政用房分别占40%、35%、20%、5%,经济较发达、防病任务较重的县(市)区可适当增加建筑面积5-10%。

  3.加强疾控机构仪器设备装备。根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现有装备情况,结合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实际和发展需要,配备各类必要的仪器设备,重点改善实验室装备,建立理化、微生物检测等专业实验室;加强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建立信息管理局域网,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改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车辆、计划免疫冷链设备、健康教育器材的配备,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仪器设备装备按省确定的有关标准执行。

  三、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卫生事业发展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根据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的要求,继续深化机构改革,规范职权划分,合理设置,优化结构,全面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监督职能,充分形成职责明确、责任落实、保障到位、行为规范、执法有力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

  (一)市、县两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的设置

  根据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分级管理的原则,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内设卫生监督机构并下设卫生监督执行机构,负责辖区内卫生监督工作。卫生监督机构接受上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业务指导。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在乡镇设立派出机构或派驻卫生监督人员。

  (二)卫生执法监督机构的职能和任务

  卫生执法监督机构的主要职责是:依法监管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的防治工作;依法监督医疗卫生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专业技术人员的执业行为,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依法监管食品、化妆品和环境、放射、学校、职业卫生等工作;承担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市、县两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主要承担以下任务:制定辖区卫生执法监督工作规划、年度计划、工作制度和工作规范,组织实施辖区内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参与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对医疗卫生机构和采供血机构的执业资格、执业范围、医务人员执业资格、执业注册等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检查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等法定报告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医疗废物处置制度执行情况,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为;监督

  检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预防控制和菌(毒)种管理情况;对食品、食品添加剂、新资源食品、保健食品、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食品用工具的卫生安全及其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卫生监督检查;对餐饮业、学校、幼托机构等集体供餐的食品卫生进行卫生监督检查;对化妆品、消毒产品、生活饮用水、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的卫生安全及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卫生监督检查;对公共场所进行卫生监督检查;对用人单位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情况、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医用辐射防护、核事故医疗应急措施进行卫生监督检查;对食品和化妆品生产经营人员、公共场所及其他特殊场所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进行卫生监督检查;对在上述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予以查处;负责受理对违法行为的投诉、举报,负责辖区内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的收集、核实和上报;承担卫生执法监督现场检测、取证工作;实施法律法规授权的卫生许可工作,并进行事后监督管理;承办上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指定或移交的卫生执法监督事项;负责分支机构和派出机构的管理。

  市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同时负责对县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的监督检查、人员培训、资格审核等工作,查处辖区内重大复杂案件。县级卫生监督机构还要做好对乡镇(街道)、村(社区)有关社会卫生管理的指导工作。

  (三)卫生执法监督机构的基本建设

  1.加强卫生执法监督队伍建设。各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的工作人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由公务员或依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组成。卫生执法监督人员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具有大专以上学历、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具备卫生执法监督相关的专业和法律知识,经过卫生执法监督专门培训并考试合格。市、县两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人员编制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家编制主管部门制定的《卫生监督机构人员

  编制标准方案》,并结合我市辖区人口、工作量、服务范围和经济水平的实际科学配备。

  2.改善卫生执法监督机构用房条件。根据各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的职能、工作量、服务人口,结合当地卫生执法监督任务、卫生监督服务需求、经济发展状况,合理确定其基本建设的规模。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应按人均建筑面积40平方米以上,落实卫生执法监督机构用房。各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必需的正常行政办公用房包括:办公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休息室和处理设备存放室等应急用房、听证谈话室、档案室、信访投诉室等;辅助用房包括:值班室、计算机房、罚没物品暂存室、图书室、快速检测仪器室、库房、后勤人员办公用房、执法后的个人消毒室、车库等。

  3.提高卫生执法监督机构设备装备水平。根据卫生执法监督机构的职能,结合我市卫生监督的工作需要和经济发展水平,应切实加大投入改善设备装备条件。各级卫生执法监督机构按规定标准和要求配置公务用车、通讯设备、办公设备、取证工具、现场快速检测设备、防护工具和设备、计算机网络。

  四、医疗救治体系

  公共卫生应急医疗救治体系由急救医疗机构、综合性医院、传染病救治机构、职业病救治机构组成。

  (一)急救医疗机构

  1.市急救医疗中心(紧急救援中心):市级红十字救护中心(120)是本市的紧急救援中心,受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指挥、调度全市范围内的急救医疗资源(含医院),开展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和重症病

  人途中监护,必要时可以与公安(110)、消防(119)等应急系统联合行动,实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救援。市红十字救护中心要根据急救工作需要,建立急救医疗分站,原则上每20万人左右建立一个急救医疗分站。

  2.县(市)急救医疗站(紧急救援站):各县(市)单独或依托于县级综合医院建立急救医疗站,负责服务区域内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向医院转诊重症病人,必要时接受所在市紧急救援中心指挥。县(市)急救医疗站根据辖区人员分布,要在条件较好的中心卫生院设立若干急救医疗分站。

  3.医院急诊科:根据需要选择若干综合医院急诊科纳入急救网络,负责接受急诊病人和紧急救援中心转运的伤病员,提供急诊医疗救治,并向相应的专科病区或其他专科医院转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接受市紧急救援中心指挥调度,承担伤病员的现场急救和转运。

  各级急救医疗机构的建设标准参照《江苏省基本现代化急救医疗中心(站)标准(试行)》执行。

  (二)综合医院

  对现有二、三级综合医院进行改造、建设,使其大部分具备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非传染病人的应急医疗救治能力。二、三级综合医院要有重点地加强急诊科(室)、ICU、中毒、呼吸科等专科建设,配齐配好相应的专业人才和设备,不断提高救治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与损害、其他非传染性疾病的综合救治能力。

  (三)传染病救治机构

  1.传染病专科医院。市传染病医院负责传染病疑似病人、确诊病人的集中收治和危重病病人的重症监护,同时承担传染病领域的科研、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区域内技术指导职能。医院床位数300张左右,进一步加紧改造和建设,使之达到基本现代化医院标准。

  各县(市)可以选择一所乡镇卫生院改建成县级综合医院的传染病分院或传染病区,实施统一管理,承担传染病收治任务。传染病分院床位数按45张的标准设置;建设设计按卫生部、建设部等有关规定执行,人员、设备等其他设置要求按照卫生部二级传染病医院基本标准执行,并严格按照烈性传染病感染控制要求进行改造和建设。

  2.定点收治医院和集中临床观察医院。市传染病医院分院为全市烈性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规划床位45张,加强建设,随时准备接受烈性传染病病例。市区选择一所一级医院作为烈性传染病集中临床观察医院。各县(市)原则上设立1所烈性传染性集中临床观察医院,床位不少于50张,同时指定一所医院作为集中临时观察后备院,平时承担原有功能和任务。集中临床观察医院平时承担原有的功能和任务。集中临床观察医院建设标准参照传染病医院执行,并严格按要求进行改造和建设。

  3.感染性疾病科。按照“属地管理、数量适当、布局合理、条件合格、工作规范”的原则,由市及各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的在二级以上医院及中心卫生院设立感染性疾病科,感染性疾病科包括呼吸道疾病门诊(发热门诊)、腹泻病等传染病门诊、隔离观察室。全市各类医疗机构都要在门(急)诊设置预检分诊点,引导可疑发热病人到发热门诊就诊。城市二级以上、农村乡镇卫生院(医院)以上医疗机构均应按设置标准建立腹泻病等传染病门诊,对传染病可疑病人实施隔离观察和转诊。

  (四)职业中毒救治机构

  针对我市职业危害和职业病的发生发展趋势,在现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病治疗病房的基础上,加强建设,加大投入,提高标准和技术力量,承担职业病治疗康复任务。选择部分综合或专科医院,加强建设,承担职业中毒、化学中毒、放射损害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点收治任务。

  五、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组织

  (一)乡镇(街道)卫生所

  1.乡镇(街道)卫生所的功能和任务。乡镇(街道)卫生所是我市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的重要环节,是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组织机构。乡镇(街道)卫生所主要承担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并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承担部分卫生行政管理和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重点开展严重危害农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寄生虫病预防控制工作;参与处理农村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施农村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工作,提高住院分娩率,改善儿童营养状况;协助当地政府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的协调、管理工作;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改水、改厕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促进文明村镇建设;普及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引导农民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推进“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对部分由医疗机构承担的预防保健技术服务,实行购买服务管理与考核评估。

  2.乡镇(街道)卫生所的设置与管理体制。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设立卫生所。实行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双重管理体制。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乡镇(街道)卫生所的人、财、物管理,负责卫生所工作规划制定,负责对乡镇(街道)卫生所工作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乡镇人民政府负责辖区内农村卫生工作统筹规划与综合管理。乡镇(街道)

  卫生所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具体实施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并接受当地政府的工作目标和精神文明建设考核。乡镇(街道)卫生所业务上受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卫生监督机构的指导。

  3.乡镇(街道)卫生所的人员与基础建设。乡镇(街道)卫生所按辖区人口1.2-1.5/万的比例核定编制,有条件的可按辖区人口1.5-2.0/万的比例核编,工作量较大时可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医疗机构承担部分预防保健服务任务。卫生所人员实行全员聘用制,乡镇(街道)卫生所从事预防、保健及基层卫生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新补充的人员,必须具备医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并具有国家规定的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

  乡镇(街道)卫生所办公场所相对独立,便于为辖区居民提供卫生服务,业务用房面积建筑面积不少于400平方米。办公场所功能分区合理,建立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建有规范化儿童计划免疫门诊和妇儿保门诊。乡镇(街道)卫生所人员经费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人员经费根椐服务需要落实,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1.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建立医疗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两级分工合理、双向转诊的城市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对政府举办的县级综合医院、街道卫生院及企事业卫生机构实施重组、改建或功能转换,同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根据“合理设置、适应需求、方便群众”的原则,一个街道(镇)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3-5万人口;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不到的地方设置社区卫生

  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按标准建设,围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功能开展工作,纳入医疗保险。

  2.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原则上1个乡镇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行政村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放开举办主体,把好准入标准,鼓励多元化举办。坚持建设标准,在2022年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率达到70%以上,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成率达到90%以上的基础上;2022年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成率分别达到85%和98%以上。完善补偿政策,加强规范管理,强化“六位一体”功能,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整体水平。

  六、信息网络系统

  (一)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框架

  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构建覆盖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急救医疗机构、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的突发事件信息网络系统,实现市、县(市)区、乡镇(社区)三级信息报告联网,并根据平战结合、临战指挥与日常监督管理工作相结合的原则,构成一个高效、快速、通畅、安全的网络通讯传输系统和应急防治工作指挥信息系统。建立市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具备综合检索与分析能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突发事件的实时报告速度、组织指挥能力、应急处理效率和科学防治水平。

  依据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纵向网络建设要求,建设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纵向网络,形成“三级网络、一级平台”。三级网络即依托国家公用数据网,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建立连接

  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的双向信息传输网络,形成全市公共卫生信息虚拟专网;一级平台就是在市级建立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信息系统横向网络建设应形成“区域卫生信息网”,即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和属地管理原则,在市级区域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基础上,形成区域内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有效的网络连接。

  (二)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设

  将传统疫情定期报告的逐级统计转为在线报告,加强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设,满足预警和快速反应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网络功能,开展医疗卫生机构网络直报工作,实行疫情信息网络报告,完善疫情专报和分析预警系统。建立各级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危险因素数据库。市、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辖区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进行核实、流行病学调查、订正,完善本地数据库建设;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对辖区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进行执法监督。逐步建立对未知危险危害因素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在急救医疗机构(120)增加接受非正规渠道信息收集能力,建立与其他突发事件应急系统(如公安110、消防119等)的协作关系。

  (三)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建设

  采用平战结合的运行管理模式,在医疗机构、紧急救援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间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哨点监测作用,“关口”前移,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发生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重大危害时,该系统担负区域医疗资源统一调度、院前急救、医疗救治、远程医疗、远程培训等医疗救治信息服务和管理职能。

  (四)卫生监督执法信息系统建设

  在市卫生监督所建立局域网,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建立计算机工作站,通过国家公用数据网接入市公共卫生网络平台。规范卫生监督执法信息报告的时间和程序,建立卫生监督执法信息数据库,改善卫生监督执法现场数据采集方式,完善卫生监督机构与监督对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院和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交流,实施有效监督。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与决策系统

  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要求,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形成上下统一、协调一致的指挥体系。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各级政府负责本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与决策系统建设。在市级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上进行功能扩充,将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医疗救治信息、卫生执法监督信息和相关信息统一在网络平台,实现对突发事件的辨别、全过程跟踪、相关数据采集、危机判定、决策分析、命令部署、实时沟通、联动指挥、现场支持等功能,在最短时间内对危机事件做出最快的反应,采取合适的预案措施,有效动员和调度各种应急防治资源,进行指挥决策。

  七、配套政策与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充分形成一体化的应急防治指挥管理机制。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对于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重要意义。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将突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工作责任制,有关职能部门要明确职责,切实推进建设进程,确保建设任务按期

  完成。突发事件发生时,要以全市行政区域为范围,建立起高效、统一、分工负责的属地化突发事件防治指挥管理体系,统一调配和管理使用公共卫生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和规范运行的环境,保证应急防治任务的实施,满足群众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在合理划分各级职责的基础上,打破条块限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有效组织突发事件应急防治各项工作。

  (二)完善财政政策,保证公共卫生体系正常运转。各级政府要发挥公共财政职能,集中有限财力,按照本规划的要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努力安排资金,重点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防治信息网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救治机构的正常运转。对乡镇卫生所的经费补助要由县级财政予以保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服务要给予适当补助。对医疗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因承担救治任务而发生的相关费用给予合理补助,对患有严重传染病的农民和城镇困难患者给予救治费用补贴。

  (三)坚持依法监管,充分形成公共卫生保障体系。要重点加强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机构建设,改善条件,充实力量,保证需要,形成新型公共卫生工作网络,探索新型管理模式。强化公共卫生监督执法,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推动防治工作依法管理。依法加强对防治机构、人员、技术等服务要素的准入管理,制定并落实规范和标准,加强执业行为管理,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以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工作绩效和补偿水平相结合,健全考核制度,强化防治机构管理,加强培训,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完善服务,提高效率。

  (四)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应急救治专业机构和队伍整体水平。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卫生资源配置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大

  卫生资源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存量资源向公共卫生领域的转移,实现优化配置,努力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各地在规划建设防治体系的同时,要同步研究防治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的配套政策,把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运行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要进一步深入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要进一步完善防治综合机制,实现医疗救治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与共享,发挥各级医疗机构对于控制疫情的预警和哨点作用,及时预防和控制疫情扩散,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要加强医疗救治,疾病控制,卫生监督队伍的教育和培训,稳定队伍,提高素质,使全市人民对突发事件防治和处置能力和技术保持较高水平。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相应整合医疗资源,根据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组建流行病学、消毒隔离、医疗救治应急救治队伍,加强对重大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重大创伤事故、核辐射、生化恐怖和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治。各级各类应急防治机构按照机构建设管理标准和人员编制要求,配备符合条件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培养引进应急防治专业人才。

  (五)形成推进合力,确保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成效。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卫生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公共卫生意识,使广大公民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意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全民公共卫生道德教育,普及公共卫生法律知识,倡导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公民的健康素质,维护公共环境。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基础上,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关心、支持、促进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为保障和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篇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经过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经受了一场淬炼和考验,也暴露出了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短板经过反思“假如疫情在出现,我们该如何应对”这道大考题,既要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又要汲取教训、弥补不足,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重大意义认识,建立健全决策支持机制。为进一步促进全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5月底县卫健委先后赴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及部分卫生室进行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听取各医疗机构的情况汇报,县卫健委基本掌握公共卫生体系的情况。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一、公共卫生体系的基本情况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152个,其中:医院8个,乡镇卫生院14个,村卫生室110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所,其他18所。卫生机构床位数1067,卫生机构技术人员806人,医师人数412人,注册护士数394人,全科医生数28人。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申报了4个关于提升防疫能力建设项目。

  1.县疾控中心大楼2.县中医医院感染科大楼3.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大楼4.县人民医院提升医疗救助能力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1.医疗卫生队伍“招人难、留人难”,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目前,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不仅在总体数量上不足,而且存在“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情况。同时,受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生活条件等影响,导致不少学历层次较高、综合能力较好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自我价值难以实现,有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主动辞职。具体原因,一方面是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地处农村,受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因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陈旧落后,不利于其发挥专业特长,上升空间有限,致使一些医学

  高等院校毕业生宁愿在发达地区打工,也不愿接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编制身份”。

  2.基层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亟待加强。全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总体上仍然相对落后。在医疗设备配备方面,一是检验和影像方面配备缺乏,一些疾病的确诊必须到大医院做检查。二是已经配备的中小型医疗设备,在精度上不够。乡镇街道医疗卫生机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稀缺,导致其医疗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结果是,在县级医院,排长队挂号的现象随处可见,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而乡镇医疗机构则就医人员偏少,医患不平衡现象明显。

  三、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规划(一)多措并举,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做好“招、引、培、留”工作。大力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在招聘政策上适当放宽条件,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给予必要补助;构建卫生人才留住机制,加强医疗机构自身建设,在薪酬待遇、平台搭建、职业成长等方面下功夫;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医学人才培养经费保障机制和政府投入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基层人才定向培养工作,重点为基层提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优化人才供给;加强全科医师能力培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工程项目建设1.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疫能力提升:乡镇卫生院防保站是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的枢纽,是担负农村防病治病和落实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指令性工作的综合性机构,乡、镇卫生院防保站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现结合的实际,新建防保站14所,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工作用房6-8间,配齐科室办公设备及冷链设备等,每个乡镇建立独立的防保机构,接受县卫健委管理

  与指导。承担本辖区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管理和组织实施工作,参与辖区镇村一体化防保工作管理。

  2.县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综合大楼改建项目:建设性质内装修改造及防控相关设备购置,改造检验科,建设地点在已开工的县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新建综合大楼内,项目总建筑面积约约为600㎡,新建医院信息化及远程会诊系统、全县妇幼信息管理系统、医疗污水处理系统,购置CT、DR、彩超、呼吸机、负压救护车及检验科相关设置等。

  3.县智慧医疗能力建设:具体建设项目有:1、大数据第四代智慧健康服务小屋中医版;2、智慧村医健康扶贫乡村振兴工程大数据体验馆;3、慢病预防筛查中心第四代智慧健康服务小屋中医版;4、中医慢病预防筛查中心系统集成。

  4.县(社区)卫生防疫能力建设:按照每个村卫健室配备5万元健康管理和防保设备。

篇五: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2022年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县公共卫生服务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进展,依据自治区有关部门通知精神,我县支配有关部门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状况进行了调查讨论。现将调研状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状况(一)公共卫生体系建设1、机构设置状况:经过多年的建设,全县目前已形成了设施和功能相对齐全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工作网络和服务体系,拥有一支人员充备的卫生专业技术和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38个,其中县级综合医院1所,中医院1所,卫生防疫站1所、妇幼保健所1所,乡(镇)卫生院16所,培训中心、红会门诊部、预防保健站各1所,村医疗站168家,个体及社会办医疗机构47家。我县未成立卫生监督所,县卫生防疫站兼疾病掌握、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职能,具体卫生监督执法业务由卫生防疫站监督一科、二科承当,主要担负全县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化妆品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放射卫生、消毒卫生、传染病防治执法监督管理工作。2、卫生人员构成及公共卫生机构设备状况:全县共有卫生人员817人,在学历结构方面,大专以上学历的414人,占51%;中专以上学历的154人,占19%;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32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34人,占5.4%,中级职称的134人,占21.2%,初级及初级以下职称的464人,占73.4%。县卫生防疫站担负着全县10个乡(镇),128个行政村,2个场(厂)

  矿,62个工矿企业,近26.08万人口的防、治、管、研、教等卫生防疫任务。近年来,由于高等医学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充实到卫生监督队伍中,使监督员队伍学历层次得到进一步提高,年龄结构进一步年轻化。防疫站现有职工62名,在编48人,自收自支7人,临时聘用人员7人;专业技术人员54人,占职工总数的86%;专科以上学历者35人,中专学历者1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7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5人,中级职称21人,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8%。现有万元以上的设备20台(件):低速冷冻离心机(cr4-11)、一氧化碳测定仪(co-500)、二氧化碳测定仪(ty-9800)、洗板机(wel4ki)、尿十项分析仪、立式圆形蒸汽消毒锅(ls-b50l)、数据处理机(newmax)、b超仪(logiqtm)、心电图仪(fx-2111)、显微镜(olympust)、倒置生物显微镜(imt-2)、生化分析仪(gf-d)、血细胞分析仪(mek-5208)、二氧化碳培育箱(e1020)、紫外分光光度计(uv-260)、荧光分光光度计(f-3000)、酶标分光光度计(eab-4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ltx-1000)、气相色谱仪(gc-9a)、水质采样器(a4401-ao)各1台(件)。

  3.房屋及其它状况:卫生防疫站的卫生监督办公楼建于1974年,面积780.72平方米;综合办公楼建于1985年,面积1165平方米;利用国债资金新建的疾控中心综合楼已于20**年10月投入使用,面积1500平方米,共投入资金180万元。县卫生防疫站、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所均建立了"非典'网络系统,在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实行了"非典'疫情日报告、零报告系统;卫生防疫站实行了24小时疫情值班制度,建立了疫情预报室。在县医院、中医院建立了发热门诊,县医院建立了隔离病房,设观看床6张。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都建立了非典型肺炎预检制度。(二)、医疗救治体系:

  第1页

  县医院作为医疗救治体系的龙头单位,于20**年12月成立了平罗县急救中心,设病床300张,其中:急诊科用房240平米,设置观看床10张,"120'抢救车3辆,icu病房设置床位4张和一些基本医疗抢救设备。传染科设置床位20张。县中医院设置病床120张,妇幼保健所设置床位32张,姚伏中心卫生院设置床位15张,具备肯定的基本医疗设备和住院救治能力,其他医疗卫生单位医疗条件简陋,只能解决当地群众基本医疗保健。

  根据区委关于学习实践科学进展观活动的支配部署,在第一阶段学习培训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工作实际,先后深入到政府相关部门及部分区、乡镇、街村的医疗和防疫保健单位,通过听取汇报、座谈沟通、实地察看等方式,对我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状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状况报告如下:一、基本状况经过多年的努力,特殊是近些年来,我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并且取得了长足进展,正逐步走向完善,一些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掌握,广大群众的医疗卫生健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加强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对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应当说经受了一个由浅到深的转变过程,特殊是在经受了"非典'之后,这种转变就更为明显,由此也带来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快速进展。调研状况说明,近年来,区乡镇两级政府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的确有了一个比较大的提高,并随着认识的逐步深化,不断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主要表现为:一是自觉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目标和具体措施,并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列入了全区经济和社会进展总体规划,统筹组织,依法管理,定期督导,抓好落实;

  二是不断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兴建了一批基础设施,更新改造了

  必要的仪器设备,增加了防保人员经费,有效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医疗卫生保健水平;

  三是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保健学问的宣扬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病保健意识不断增添;

  四是加强协调、亲密协作,较好地发挥了相关部门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二)加强疾病预防掌握体系建设。一是健全了疾病防控网络。根据"预防为主'的方针,全区进一步健全了区、乡镇、村街三级疾病防控网络,其中区级3家,包括防病站、结防所、妇幼保健院;

  第二级为各乡镇医院、卫生院共计29家;防保组,共计41家;第三级为村级,全区目前有社区卫生服务站近500家,具体服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每个自然村分别由乡村医生兼管。在疾病防控网络建设中,我区重点抓了区防病站建设。几年来,区财政先后投入280余万元,对区防病站的基础设施和议器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有力提升了防病站的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满足了卫生防病工作的需求。二是加强了公共卫生队伍建设。通过严把人员准入关和加大专业培训工作力度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公共卫生队伍的业务素养。对进入区卫生防病站的人员,要求必需具备大学本科以上相关学历,基层防病业务人员也必需具备相应学历。凡从事防病工作的人员,必需经过200学时以上的专业培训,并经过严格考核,持证上岗。三是不断加强疾病防控工作。全区年均完成打算免疫和预防接种40万人次以上,切实加强各类传染病的日常监督检测,HIV初筛年均15000人次人次以上,一些高发传染病得到了很好的掌握。(三)加强医疗救治体

  第2页

  系建设。我区医疗救治体系分为区、乡镇、村街三级。近年来,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18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启动实施,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全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城区医疗机构有了很大进展,充实了多种先进的医疗设备,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壮大了人才队伍,医疗救治水平不断提高,并已经成为全区的医疗救治中心,不仅满足了日常医疗的需要,而且能够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抢救与治疗的急需。乡镇医院和卫生院作为基层医疗机构,分别负责辖区内的医疗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多数乡镇医院和卫生院都进行了更新改造,更新了一批诊疗设备,改扩建了部分房屋,使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就医环境得到了改善。(四)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和队伍建设。我区于20**年成立了"**区卫生监督所',加强了卫生执法监督力量;

  二是不断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集中力量开展了食品卫生专项治理工作,加强对学校食堂、餐饮业、超市、集贸市场等一些重点行业的常常性卫生督查。同时,对美容美发、宾馆旅店、娱乐场所的环境质量、用具卫生指标等加强了监督检测;

  对全区医疗单位的隔离消毒制度和防止院内感染等相关制度的落实状况加强了监督检查,有效增添了医疗单位防范医源性感染的责任意识。(五)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建设。一是成立了**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建立了统一的指挥系统,各乡镇街道也建立相应组织,确保政令畅通、领导到位。二是制定了**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防治非典和禽流感预案以及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等,初步形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机制。三是建立了疫情信息报告和监测制度,形成了区、乡镇、村街疫情

  报告网络,坚持直报制度,确保疫情信息的准时精确。二、存在问题(一)经费投入缺乏,设施设备滞后。主要是防病机构办公用房面积缺乏,部分乡镇医院和卫生院基本设施设备还有缺口,在肯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和预防保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二)公共卫生队伍的高水平专业人才缺乏,整体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特殊是从事疾病预防掌握与卫生监督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偏低,基层卫生防保人员的学历、职称和专业技能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村街一级的疫情信息上报速度和质量还不高,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建设还不够完善,应急救治队伍的现场处置设备和防治物资储备缺乏更换补充的资金保障渠道。(四)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需要进一步增添。广大群众对疾病预防与卫生保健的重视程度和自我防范意识还不够,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学问和能力,重治疗轻预防以及不良的卫生和生活习惯还较为普遍地存在。三、几点建议(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进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和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要把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十一五打算',并抓好督查落实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增加经费投入,大力加强公共卫生的硬件和软件建

  第3页

篇六: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范文(共5篇)

  (篇一)

  6月中旬,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清荣同志的带领下,本调研组先后深入某某、某某、某某三乡镇中心卫生院和部分村卫生室以及县医院、卫计局、医改办、医保局等单位,通过实地查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近年来,县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履职尽责,强化管理,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改善人民群众就医环境,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1、医疗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近年来,先后改扩建12所乡镇卫生院,178个村级卫生室达到“五化”标准,成立县精神病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新建县医院住院大楼。县医院、中医院建立了“名医堂”、“养生堂”和“知名中医工作室”,17个乡镇卫生院建起“国医堂”。社会力量办成综合医院3家,在建医养融合医疗机构1家。县医院4个临床科室、县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申报创建市级甲类临床重点专科,乡镇卫生院1个针灸科和5个放射影像科申报创建市级乙类重点专科。组建120急救指挥中心,县医院完成介入诊疗中心建设。按照“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城带乡”的思路,依托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带动17个乡镇卫生院,组建3个医疗联合体。全县构建起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卫生应急法制、体制、机制和预案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和完善,卫生应急管理能力和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对能力不断提高。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态势平稳,未发生重大传染病流行,遏制了艾滋病蔓延势头,实现了国家免疫规划跨越式发展,预防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显著下降,法定传染病报告率、及时率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率100%,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率100%。

  3、计生服务管理水平逐步提升。构建了全方位工作网络、全覆盖利益导向、全域信息化建设、全过程依法管理、全参与公共服务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五全”工作体系,积极落实“全面二孩”政策,严格执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全面兑现计生奖扶政策,高质量完成省、市下达的人口责任目标,为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4、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妥推进。扩大基本药物品种,并全部纳入新农合和医保报销范畴,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率、上网采购率、使用率、零差率政策执行到位率均达到100%。深入开展过度医疗等十大专项整治行动,有效遏制了“大处方”、“大检查”等行为,群众“看病贵”问题的到有效解决。各级医疗机构均成立了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领导小组,组建了分级诊疗科,完善了二级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机制,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

  5、健康扶贫工程实施精准有效。各医疗机构按照“精准识别、跟踪帮扶、精准脱贫”的要求,积极实施精准式医疗救助。一是设立精准扶贫对象服务窗口,公开承诺、公示、宣传脱贫攻坚医疗救助各类优惠政策。对贫困户需要住院的,免收门诊诊疗费,减免10%的急救服务费,住院治疗在新农合报销后自付部分给予5%减免。二是严格把握入院指征,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在服务中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按标准收

  费,按规定核销,控制贫困户住院自付费用。三是对扶贫对象实施“一对一”服务,随时掌握动态,对重点人群开展面对面、个体化健康教育,通过前期的预防保健和后期的健康指导,力促其不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四是坚持集中帮扶与定期帮扶相结合,定期了解贫困户实际情况,跟进健康扶贫措施,确保贫困户如期脱贫。自健康扶贫工程实施以来,精准锁定因病致贫返贫对象6533户19588人,建立了贫困人口精准扶贫医疗救助大数据库,认真开展医疗保障提升、住院就诊减负、医保结算便捷、公共卫生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五大行动”。截止5月底,全县乡镇卫生院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免门诊费1.43万元、住院费114.73万元,其他费用4.41万元;县医院减免住院费200余万元,全县累计减免费用320.55余万元。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虽然我县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同“构建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升的迫切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科学。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碎片化,县乡医疗机构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格局尚未形成,重复检查、过度医疗现象难以有效遏制;专科门诊特色不鲜明,医疗康复、老年护理、精神卫生等领域服务能力比较薄弱;医疗保障渠道单一,社会资本投入不足,公立医疗机构占比过大,还未有一家乡镇民办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医疗资源闲置,利用效率不高;全县村级达标卫生室没有实现全覆盖,按照“五化”标准,还有66个未达标。如某某16个村级卫生室,

  达标的有9个;某某16个村、1个社区卫生室,1个村未达标,2个村还没建卫生室;某某镇11个村卫生室,1个未达标。

  2、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不准确。少数乡镇医院对医改后基层医疗机构功能定位不明,导致群众期望值过高,就地就近满足群众医疗卫生健康的基本需求与乡、村医疗机构职能定位的矛盾比较突出,“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分级诊疗制度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单体规模不合理扩张,特别是有些乡镇卫生院盲目跟进“综合医院”建设标准,全力上大项目,进高端设备,导致医疗建设项目普遍超预算,新增大量债务,加重了运行负担。某某镇中心卫生院近年来已消化276万元,仍负债374万元。某某镇卫生院累计负债高达660万元,仅某某年县财政就投入化债资金210万元,仍余230万元。某某镇中心卫生院现有债务407万元。

  3、乡镇卫生院编制总量不足。按每千服务人口核定1.4个编制的医改要求,我县乡镇卫生院核定编制649人。机构改革后,乡镇卫生院又增加了计划生育基本服务职能,计划生育服务站56名同志统一划转至乡镇卫生院,按理编制应随之增加,但近年来因调出、退休、自然减员、组建食药监局和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划转34人等原因,由医改时核定的649人反而减少到615人,同时减少了财政差额补助的人员经费。为积极应对农村医疗卫生健康需求的快速增长,乡镇卫生院大量使用临时工,有的编外用工超过编内人员,增加了人力资源成本,人员经费成为医疗机构的主要支出。如某某镇中心卫生院定编29人,在职54人,其中,在编22人,临时聘用32人。尤其是乡镇卫生院均未向临时用工人员交纳“五险一金”,为后期管理埋下较大隐患。

  4、基层医疗卫生技术人才匮乏。目前乡镇卫生院共945人,编制内573人,实际在岗557人(城区借用2人、改革前14人不在岗),临床医疗专业266人、护理专业119人、医技专业40人、其他人员148人;编外372人,临床医疗专业77人、护理专业181人、医技专业44人、其他人员70人。目前在岗的人员中医护比要求为1:1.2,实际仅为1:0.88,结构不合理。b超、检验、放射等医技岗位大部分东拼西凑、短期学习上岗;公共卫生人员不仅总量不足,基本上没有专业人员,大部分为医技、护理等非专业岗位人员转岗,且以编外人员为主。全科医生、中医临床(含康复理疗)、西医临床(含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影像、检验、护理、公共卫生、财务等人才尤为紧缺。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不足,设施简陋,工资待遇不高,很难吸引医学院本专毕业生来工作。由于乡镇就医对象少,临床经验少,医疗水平难提高,加剧了乡镇卫生院的人才流失。编制管理不够规范,人才引进渠道不够通畅,陷入“医护人员编制空缺、编外人员大量使用、技术人才引进不来”的怪圈。

  6、乡村医生队伍不太稳定。村医是农村基层卫生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缓解农村群众“看病难”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目前村医队伍面临人员不足、年龄偏大、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特别是村医特殊的身份性质和补偿机制的不完善,养老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待遇普遍较低的问题,直接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

  8、床位费收费标准偏低。自某某年修订的医院床位费收费标准使用以来,我县一直未进行调整。随着乡镇卫生院服务环境的改善、服务能力的提高及市场物价水平的增长,床位费还是旧标准,与患者的实际消费差距较大,制约了乡镇卫生院的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为科学配置城乡医疗资源,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城乡居民健康保障水平,现提出如下建议:

  1、明确功能定位,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卫生资源现状,统筹规划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分类制订配置标准,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发展;合理控制公立医院资源规模,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科学界定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严格执行分级诊疗标准(根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某某—2022)》和医改的有关规定,县级公立医院是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及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等综合服务,并受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承担所在乡镇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以及对村卫生室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和乡村医生培训;村卫生室接受乡镇卫生院的管理和指导,承担所在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普通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康复等工作)。

  2、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始终坚持以解决群众健康问题为导向,以调整布局结构、提升医疗能力为主线,实现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适度有序发展;应急谋远,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统筹预防、医疗和康复,坚持中西医并重,发挥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加快县级公立医院的项目建设,综合提升医疗、预防、保健功能,妥善应对因实施单独两孩生育政策,新增出生人口持续增加而带来妇产、儿童、生殖健康等突出的供需矛盾;补齐短板,实现“五化”村级卫生室的全覆盖;增加村医补助标准,统筹村医养老保险,稳定农村医务人员队伍。

  3、坚持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落实政府医疗卫生投入政策,全力保障17个乡镇卫生院的污水处理站建设和县直医疗机构污水

  处理站的改扩建项目顺利推进。适当提高新农合住院基金总量控制标准,放大健康扶贫效果,增强医疗机构自我发展能力。督促县乡医疗机构严格执行健康扶贫政策,对减免贫困户的诊疗费用应给予补助。

  4、健全用人机制,规范编外用人管理。在确保退一补一的前提下,探索编制备案制管理和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模式。乡镇卫生院在编制控制内以公开招聘的方式予以补充。进一步规范编外用人管理,优化编外人员进入程序,严格按照编制比例、岗位必须、条件符合等要求,择优聘用,实行合同制管理。对现有编外人员要全部缴纳社会保险,实行合同制管理。新聘编外人员按照一定的比例控制,实行考试考核,择优聘用。

  6、整合医疗资源,加快医养结合步伐。整合医疗服务、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和老年医疗康复机构,畅通交流协作渠道。支持县级医疗机构设置养老床位,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推动中医药与养老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的传统优势。加快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提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积极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广泛开展医疗健康养老签约服务,逐步丰富完善医疗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支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医养结合产业,加快提升全社会健康养老保障能力。

  7、缴纳养老保险,稳定基层医疗队伍。建议县财政参照我县村级副职干部养老保险金缴纳标准,为乡村医生缴纳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先行安排50岁以上村医的养老保险经费,50岁以下村医的养老经费逐步安排解决,从根本上解除村医的后顾之忧。

  8、加强部门协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非商业赢利性质,政府应协调供电部门变更医院用电性

  质,由商业用电调整为居民用电,以减轻医疗机构负担,目前,上级物价部门已调高乡镇卫生院床位费收费标准,最高达到17元。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主动与物价、医保等部门协调,尽快调价并执行到位。

  (篇二)

  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我县有医疗卫生机构262个,其中:县级医疗机构5个,镇卫生院21个,村卫生室212个,个体诊所24个,全县的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形成。截止某某年底,全县在编医务人员501人。全县医疗机构临聘人员490人,其中:县医院174人,中医院100人,妇幼保健院61人,疾控中心8人,镇卫生院147人。村医350人(其中:执业医师5人,助理执业医师7人)。

  某某年度镇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总诊疗人次51.6万人次,住院1.29万人次,公共卫生项目服务群众164.5万人次,每名职工日均服务50.2人次。县级公立医院总诊疗人次30.7万人次,住院1.54万人次,公共卫生项目及其他服务群众51.8万人次,每名职工日均服务20.8人次。

  (二)取得的成效

  (1)医疗机构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近年来,中省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2亿余元,完成了21个镇卫生院、59个村卫生室新建和3家县级公立医院改扩建项目,配置常用医疗设备2000余台(件),累计培训业务人员6700余人次。创建二级甲等医院1个,二级乙等医院1个,一级甲等卫生院9个,乙等卫生院12个,创建规范化和标准化村卫生室212个,建成市级以上示范化预防接种门诊21个、规范化妇幼保健门诊21个、公共

  卫生服务管理中心21个,建成“艾滋病初筛实验室”4个。实现了县镇、镇村一体化管理,全县的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广大群众的就医条件进一步改善。

  (2)药品“三统一”政策实施,缓解了百姓买药贵和看病贵的难题。自药品“三统一”政策实施以来,药品价格、门诊次均费用、住院次均费用同比下降33.5%、26.8%和24.3%,门急诊人次同比上升22%。

  (3)新农合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由于不断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强化服务管理,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入院门槛,控制医疗费用,提高报销比例,简化报销程序,及时兑现补助,使广大患者得到了实惠,农民主动参合的人数越来越多,某某年参合率达到98.7%,人均筹资标准由50元提高到365元,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4)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整体推进。以破除“以药养医”机制,取消药品加成,推行岗位聘用,实行全员聘任、竞聘上岗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临床路径改革、优质护理示范工程、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等项工作有序开展,整体工作稳步推进。

  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政策落实不够到位。主要表现为:一是落实药品零差价后,财政对镇卫生院实行差额拨款,相当于全县卫生院职工工资总和的49%,实际运行情况是拉高填低,即:效益不好的卫生院享受财政补偿较高,效益好的卫生院财政补偿低,少部分卫生院没有享受财政补偿,影响了卫生院的工作积极性;二是镇卫生院绩效工资制还没有完全推开,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一线工作人员和业务骨干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三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及公共卫生服务配套经费不到位;四是招聘的大学生还未享受到省上出台的优惠政策(陕政办发(某某)36号,待遇:一

  年试用期满考核合格,一次性补助安家费3万元,按有关政策规定优先享受保障性住房)。

  (二)基本建设财政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基层卫生院的诊疗设备相对缺乏,多数卫生院实用的诊疗设备仍显不足。二是部分卫生院房屋紧张,周转房短缺,医务人员长期在外租住,对工作有一定影响。

  (三)医务队伍现状堪忧。主要表现在:一是现有人员偏少,基本服务运转难。就卫生院而言,县上核定镇卫生院人员编制310名,目前在编256人,其中:县级医疗机构借调51名,实际在岗205人,缺员较多。为了确保工作的基本运转,聘用了大量的医护人员,一些受聘人员嫌工资待遇低,正式入编无望,就到大医院或外地找工作,致使医技术人员队伍缺乏保障,不能适应当前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二是整体素质不高,提供优质服务难。目前,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素质相对偏低,就镇卫生院而言,全县在编卫技人员中,本科学历15人,占1.9%;大专学历128人,占50.3%;中专学历102人,占47.7%;副高技术职称人员2人,占0.82%,中级技术职称人员33人,占13.5%,初级技术职称人员152人,占62%,员、士58人,占24%。有的卫生院,卫技人员最高职称只有医师(初级职称),放射、检验、b超等科目多数人员是“半路出家”,或者由医生兼职。农村卫生室医务人员素质更令人堪忧,难以满足广大群众的优质医疗服务需求;三是用人机制不畅,人员结构优化难。由于医疗机构用人机制不健全,面临着“大学生进不来、好的留不住、差的出不去”,致使许多卫生院医疗技术力量低下,服务能力薄弱;四是职称评聘受限,工作积极性调动难。由于受职数编制限制,一些长期工作在基层医疗机构的专科毕业生,他们向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的评聘机会少,晋职难,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五是县级公共卫生机构队伍现状与承担工作不相适应。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目前在编在岗24人,在编人员中仅一

  人是全日制预防医学本科毕业生,非专业人员7人,占29.2%,50岁以上6人,占25%,人员现状与所承担的工作不适应;县妇幼保健院现有在编人员8人,不能满足对全县妇幼保健业务指导与管理工作的需要;卫生监督所在编4人,与监督对象比为1:168,监管任务重、难度大。医疗技术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挥作用的最大障碍。

  (四)保障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医务人员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工作。二是医疗机构使用的临聘人员没有纳入全县事业单位临聘人员管理,加大了医疗机构的经费支出。三是基层卫生院医患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还未建立,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医院秩序难以保障。四是120急救中心没有单独设立,职能不明,责任不清,运行不规范。

  (五)网底工程建设不牢。主要表现在:一是村医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专业人员缺,业务能力普遍薄弱。二是收入低,大部分村医缺乏工作热情。(按新医改政策,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实行零差价,村医没有了药品收入,政府给村医每年1万元的补助,年收入在2.5万元左右,远远低于实行药品零差价前村医的收入,因此,许多村医工作热情不高。)三是卫生室的房舍条件普遍较差。四是养老机制未建立,部分年轻村医为了维持一家人生活,不得不离职外出创业,造成村医队伍不稳定。

  (七)就医难”仍是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我县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虽已初步形成,但镇、村卫生资源比较匮乏,基层广大群众普遍对医疗设备不足、医务人员短缺、诊疗水平有限的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缺乏信任,患者涌进市县级医院就医,结果导致大多数二级以上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的局面。

  三、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突出政府统领作用,积极推进管理改革。

  (1)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根据《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加快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落实院长负责制,赋予公立医院用人自主权,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全面激活公立医院主导作用的发挥。

  (2)强化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管理。建立目标管理考核机制,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管理、服务等实行系统考核评价,进一步夯实岗位绩效工资考核机制,有序推进全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

  (3)进一步理清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的工作职责,夯实工作责任,切实解决小病不出村镇的问题。

  (二)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财政投入机制。

  (1)完善政府对公共卫生和基层卫生院经费的投入机制。加大对县级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卫生院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所必需的建设发展经费、人员经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任务经费的财政保障力度,逐步增加城乡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使城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不低于40元。基层卫生院、县级公共卫生服务机构按规定取得的收入,应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2)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对县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及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等给予专项补助;对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促进中医、妇幼保健事业发展。

  (3)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使硬件设施达到国家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三)建立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人才是关键。要按专业需求和发展需要,多渠道、多途径吸引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1)合理核定人员编制。根据<<陕西省“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到某某年床位配置标准为每千人口3.9张,按全县28.8万常住人口计算,应配置1123张,目前,全县实有开放床位717张(其中:镇卫生院337张、三家公立医院380张),下差406张。医师按照每千人口1.85人的配备标准,全县应配备执业(助理)医师475人,护士按每千人口2.13人的配备标准,应配备护士613人。根据《陕西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疾病预防控制人力按平均每千人口0.18人的配置标准,应配置52人;卫生监督人力按每千人口0、1人配置标准,应配置29人;政府要根据全县卫技人员现状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建立可持续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编制问题,确保各医疗机构业务的正常开展。

  (2)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政府不仅要用好省上的政策,而且要借鉴本市其他县的经验,制定本县的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扎根紫阳。对急需的高层次医务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引进,要降低门槛,放宽条件,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急缺的特殊岗位人才,简化人才引进手续,可采取面试合格后,直接聘用。

  (3)推行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一要加强在岗人员临床进修及在职培训。二要以高等院校为依托,定期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向培养急需的全科医生和医疗技士,特别要注重为基层培养安得下心、看得了病的本土医务人才;三要建立帮带帮扶机制。加强县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帮

  带帮扶,本着缺什么帮什么的原则,扶助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同时,分期分批安排基层医生到市、县两级医院进行岗位培训,提高医技水平;四要建立对口支援机制。采取定期组织专家到基层开展义务巡诊等活动,加强对基层和农村常见病、慢性病和多发病防治的技术指导,带动基层医务人员提高技术水平,帮助基层建设一支技术过硬的医务人员队伍,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满足广大群众享受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4)切实解决职称晋升难的问题。要打破职称晋升数量限制的格局,为优秀人才晋升创造机会,在管理上实行评聘分离,使待遇跟着岗位走,进一步激发卫技人员的工作热情。

  (5)建立医疗机构临聘人员的财政补偿机制和村医保障机制。政府可否参照全县幼儿园临聘人员的财政补偿形式,制定医疗机构临聘人员财政补偿政策;逐步设法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问题,稳定村级卫生组织基础。

  (四)夯实以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主体的工作基础。

  (1)完善镇卫生院基础配套和职工宿舍等附属设施建设,健全服务功能;

  (2)积极推进镇村一体化管理,合理配置镇村卫生资源,强化联村医生责任制,明确责任医生服务范围以及工作职责,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能力,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3)完善村医的薪酬制度,妥善解决村医待遇问题,稳定村医队伍;

  (4)按照《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强化乡村医生队伍管理,努力提高整体素质。

  (5)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大力支持和鼓励民营资本建立民营医院,以弥补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的不足.

  (五)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信息工程建设。

  县上应根据医药体制改革的要求,建立涵盖基本药物使用、居民健康档案、诊疗规范、绩效考核等功能的基层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全科医疗诊断信息系统,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合作医疗、药品监管、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形成下通村卫生室,上达省卫生主管部门的网络管理体系,提升总体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六)完善120急救中心管理机制。

  按照国家的规定,建立具有独立工作职能的120急救中心。根据工作职责,核定人员编制,配齐工作人员,保障工作经费,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七)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防病意识。

  普及医疗卫生知识,提高自防能力,是确保群众健康的首要环节.因此,各级医疗机构应将卫生知识的普及列为公共卫生防疫的重点工作,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加大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医疗机构宣传工作的监督检查,纳入业务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篇三)

  为切实提高常委会监督质量和水平,推动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9月23日,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视察组,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振广同志带领下,对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先后实地察看了鲁城镇卫生院、文峰山人民医院、兰陵镇卫生院及朱

  堡村卫生室相关现场,并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县政府关于全县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作来抓,按照“找准切入点、夯实落脚点、紧扣着眼点、寻求突破点”的总体工作思路,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扎实工作,全县卫生事业呈现出“和谐奋进、提质增速、务实创新、亮点纷呈、群众受益”的良好态势。

  (一)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全面启动了县人民医院东城新院、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县妇幼保健院病房大楼等3个县级重大项目建设,总投资2.3亿元的县人民医院病房大楼已投入使用,新增床位300张。累计投入资金450万元完成了车辋、层山、庄坞3处卫生院门诊病房楼建设;磨山、大仲村、向城3处卫生院病房楼建设项目相继动工建设。以打造整洁、舒适的就医环境为目标,对全县20处乡镇卫生院的院容院貌进行了“五化建设”,乡镇卫生院脏乱差形象得到明显改善。相继完成21处基层中医“国医堂”建设,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国医堂”全覆盖,全县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按照“一手抓评审验收、一手抓监管巩固,两手抓、两不误、同步推进”的总体思路,完成了475处乡村卫生一体管理村卫生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逐步树立卫生第一窗口形象。深入开展了控制烟草、限制食盐摄入、全民健身等预防性干预行动,在城区设立健康自助监测点30处,完成了泇河西岸健康步道和塔山健康主题公园的规划和打造工作,并于6月份成功通过“省级慢病防治示范县”考核验收。

  (二)资源整合持续优化。一是整合县域医疗资源,通过“改善医疗服务条件、增加辅助检查设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专业技术人才下沉”,实现了县医院、中医院对磨山、车辋两处乡镇卫生院的全方位托管。18

  处乡镇(街道、开发区)全部组建成立了计划生育服务站,全面开展育龄妇女查环查孕、免费妇科疾病筛查、免费放置节育环、计划生育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加快推进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资源整合。积极推进医疗资源集约化经营,卞庄卫生院探索实施了县域内大型医疗、高新技术设备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县域内现有大型医疗设备和高新技术设备的社会效益,避免了重复投资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坚持边试行边完善,鲁城、金岭、矿坑等11处乡镇,先后试点推行了“参合群众起付线外包住院”服务模式,**群众“看病贵”难题的同时,引导群众小病不出乡镇,有效促进分级诊疗,逐步实现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利用。

  (三)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制定出台了《兰陵县医师多点执业试点方案》,严格落实县级医院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基层服务一年的规定,促进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向乡镇卫生院的流动。积极探索建立“卫生室建设标准化、乡医管理合同化、卫生工作经常化、督导考核常态化”的四化管理模式,全面推行定期督导评估和绩效考核机制,实现了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向质量型、精细化的转变。强力推进“监管服务常态化、联合执法制度化、执法文书规范化”三位一体执法模式,扎实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两非”和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等综合监督执法,全面落实综合防治措施。对全县475处村卫生室实行四化管理,各乡镇卫生院对辖区村卫生室实行所有权、人事、药品、劳务分配等统一管理,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网底”。将县直股级医疗卫生单位和各乡镇卫生院资金全部纳入县卫计局核算中心账户统一监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了“院财、局管、院用”监督管理模式,有效杜绝了医疗机构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

  (四)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积极嫁接县外优势医疗资源,兰陵、磨山、大仲村、文峰山、卞庄等基层医院分别与徐州市肿瘤医院、铁道部第十六

  局中心医院、市中医院等上级医院合作开办肿瘤、脑瘫、肛肠等联合病房(专科),借助上级医院的技术优势和管理服务经验,进一步培植我县基层医疗机构优势学科,为辖区广大群众提供就近、便捷、高水准的医疗卫生服务。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扎实开展了“深化优质服务、提升群众满意度”活动,从“加强行业作风建设、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强药品管理”四个方面着手,为群众创造更舒适的就医环境、更便捷的诊疗流程、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在医疗机构推行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出院患者回访制度,设立了“患者随访中心”,不断改进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对卫生计生工作的满意度。坚持先行先试、率先突破,设立一体管理村卫生室专用财务账户,对全县19处乡镇337个村卫生室1151名乡村医生工资实行了统一打卡发放,广大乡村医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县现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9处,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9处、乡镇卫生院20处、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475处,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85个,与25.69万户家庭签定了服务协议,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26.3万份,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共同承担者全县人民群众的医疗、防疫和保健任务,医疗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二、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公共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县级各种优势医疗资源向县直医疗机构倾斜,而乡镇和村两级医疗机构医疗资源配置略显不足,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稀缺,医疗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在县直医疗机构,排长队挂号的现

  象随处可见,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而乡镇医疗机构则就医人员偏少,医患不平衡现象明显;相当一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医务人员层次不高和医疗设备设施的缺乏,加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来,基层群众就医观念发生了变化,大病小病都往城区医院跑,服务人群逐渐减少,基层医疗设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二)基层卫生队伍需要加强。通过改革,虽然乡镇卫生院的医技人员结构得到了优化,但依然存在关键岗位人员不足,高学历、业务骨干、农村实用中初级技术人才奇缺。部分医疗机构因编制受限而无法聘用中高级职称专业人员,造成临时聘用人员偏多,人员流动性大,麻醉、影像等部分专业人才缺乏。基层医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乡镇医务人员普遍年龄较大,乡村医生呈现明显老龄化。

  (三)保障机制不够。由于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未完全到位,基层医务人员实际收入比以前明显偏低,影响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全员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建立,广大乡村医务人员没有基本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险,普遍缺乏认同感和归宿感。乡镇医保结算网络平台技术维护人员缺乏,目前虽已完成覆盖城乡的医保结算网络平台的建设,但由于乡镇医疗机构缺乏技术维护人员,一旦网络平台遇到故障,乡镇的医保患者就不能方便地进行结算。

  (四)“就医难”仍是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我县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虽已初步形成,但镇、村卫生资源比较匮乏,村级卫生室多是个体医生转型,服务能力参差不齐,较难满足群众的看病需求。基层广大群众普遍对医疗设备不足、医务人员短缺、诊疗水平有限的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

  缺乏信任,患者涌进市县级医院就医,结果导致大多数二级以上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的局面。

  三、几点建议

  视察组认为,对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历史原因形成的遗留老问题,另一方面是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必然情况。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创新。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队伍建设,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要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有计划向社会公开招聘各类医务人员,由政府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调配,对重要岗位上的医疗技术骨干的待遇要优先予以考虑,并积极争取和吸收相关专业学科毕业的大学生充实进来,使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提得高”。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单位进修学习,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到县以上业务单位进修学习;乡村医生由县级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加强培训;鼓励基层卫生人员参加在职学历教育,通过考试逐步具备执业资格。要抓好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不断优化执业环境和就医环境,对长期在农村工作的乡村医生从待遇、进修、生活等各个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探索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努力营造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务人员、尊重患者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完善医保结算网络平台建设,指定专人定期对乡镇医疗机构医保结算网络平台进行维护,确保结算网络畅通无阻。

  (二)加强行业管理,推进公共卫生资源的有效整合。要通过多种途径,优化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与利用。进一步加强对公共卫生资源的宏观调控力度,完善区域卫生规划,根据地理位置、原有医疗资源分

  布、辐射半径的人口、道路交通、就医人流的走向等情况进一步科学合理地配置医疗资源。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优化整合、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和布局,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完善基本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体系,建立城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确保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要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之间的互利合作机制,加大县直医院定期下乡对口支医的工作力度,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应成为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平台,在加快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其功能服务和公益性的宣传,从而逐步引导基层群众养成“小病解决在基层,大病转诊市医院”的就医习惯。

  (三)夯实农村基础,切实加强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为农村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是当前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积极鼓励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到基层服务,逐步补充乡镇卫生院人员,吸纳尚未就业的大中专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加大对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老弱病残人群的巡回诊疗、定期回访力度,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社会认可度。切实改善农村技术骨干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稳定农村卫生队伍,组织城市的大中型医疗机构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建立健全农村在职卫生人员和在岗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制度,努力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大对医疗新业务、新技术及医学科研的扶持力度,对传统中医、中药学科的实行人财物扶持和政策倾斜,推动基层医院各学科全面进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作用。

  (四)探索建立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精神障碍救治救助,积极做好患者登记和服务管理工作,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

  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发挥整合效应,逐步提高精神障碍患者医疗保障水平。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开展医务人员精神障碍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要加强对其心理咨询机构工作人员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对就诊或求助者中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及时提供就医指导或转诊服务。将心理援助内容纳入政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建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发生突发事件后及时组织开展心理援助。要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和社区康复机构,发挥其在精神卫生防治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要建立健全精神卫生专业队伍,合理配置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探索并逐步推广康复师、社会工作师和志愿者参与精神卫生服务的工作模式。

  (篇四)

  为切实提高常委会监督质量和水平,推动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9月23日,县人大常委会组成视察组,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振广同志带领下,对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先后实地察看了鲁城镇卫生院、文峰山人民医院、兰陵镇卫生院及朱堡村卫生室相关现场,并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县政府关于全县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作来抓,按照“找准切入点、夯实落脚点、紧扣着眼点、寻求突破点”的总体工作思路,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扎实工作,全县卫生事业呈现出“和谐奋进、提质增速、务实创新、亮点纷呈、群众受益”的良好态势。

  (一)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全面启动了县人民医院东城新院、县中医院整体搬迁、县妇幼保健院病房大楼等3个县级重大项目建设,总投资

  2.3亿元的县人民医院病房大楼已投入使用,新增床位300张。累计投入资金450万元完成了车辋、层山、庄坞3处卫生院门诊病房楼建设;磨山、大仲村、向城3处卫生院病房楼建设项目相继动工建设。以打造整洁、舒适的就医环境为目标,对全县20处乡镇卫生院的院容院貌进行了“五化建设”,乡镇卫生院脏乱差形象得到明显改善。相继完成21处基层中医“国医堂”建设,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中医“国医堂”全覆盖,全县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日趋完善。按照“一手抓评审验收、一手抓监管巩固,两手抓、两不误、同步推进”的总体思路,完成了475处乡村卫生一体管理村卫生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逐步树立卫生第一窗口形象。深入开展了控制烟草、限制食盐摄入、全民健身等预防性干预行动,在城区设立健康自助监测点30处,完成了泇河西岸健康步道和塔山健康主题公园的规划和打造工作,并于6月份成功通过“省级慢病防治示范县”考核验收。

  (二)资源整合持续优化。一是整合县域医疗资源,通过“改善医疗服务条件、增加辅助检查设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专业技术人才下沉”,实现了县医院、中医院对磨山、车辋两处乡镇卫生院的全方位托管。18处乡镇(街道、开发区)全部组建成立了计划生育服务站,全面开展育龄妇女查环查孕、免费妇科疾病筛查、免费放置节育环、计划生育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加快推进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资源整合。积极推进医疗资源集约化经营,卞庄卫生院探索实施了县域内大型医疗、高新技术设备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县域内现有大型医疗设备和高新技术设备的社会效益,避免了重复投资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坚持边试行边完善,鲁城、金岭、矿坑等11处乡镇,先后试点推行了“参合群众起付线外包住院”服务模式,**群众“看病贵”难题的同时,引导群众小病不出乡镇,有效促进分级诊疗,逐步实现县域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利用。

  (三)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制定出台了《兰陵县医师多点执业试点方案》,严格落实县级医院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基层服务一年的规定,促进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向乡镇卫生院的流动。积极探索建立“卫生室建设标准化、乡医管理合同化、卫生工作经常化、督导考核常态化”的四化管理模式,全面推行定期督导评估和绩效考核机制,实现了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向质量型、精细化的转变。强力推进“监管服务常态化、联合执法制度化、执法文书规范化”三位一体执法模式,扎实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两非”和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学校卫生等综合监督执法,全面落实综合防治措施。对全县475处村卫生室实行四化管理,各乡镇卫生院对辖区村卫生室实行所有权、人事、药品、劳务分配等统一管理,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网底”。将县直股级医疗卫生单位和各乡镇卫生院资金全部纳入县卫计局核算中心账户统一监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了“院财、局管、院用”监督管理模式,有效杜绝了医疗机构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

  (四)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积极嫁接县外优势医疗资源,兰陵、磨山、大仲村、文峰山、卞庄等基层医院分别与徐州市肿瘤医院、铁道部第十六局中心医院、市中医院等上级医院合作开办肿瘤、脑瘫、肛肠等联合病房(专科),借助上级医院的技术优势和管理服务经验,进一步培植我县基层医疗机构优势学科,为辖区广大群众提供就近、便捷、高水准的医疗卫生服务。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扎实开展了“深化优质服务、提升群众满意度”活动,从“加强行业作风建设、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强药品管理”四个方面着手,为群众创造更舒适的就医环境、更便捷的诊疗流程、更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在医疗机构推行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出院患者回访制度,设立了“患者随访中心”,不断改进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对卫生计生工作的满意度。坚持先

  行先试、率先突破,设立一体管理村卫生室专用财务账户,对全县19处乡镇337个村卫生室1151名乡村医生工资实行了统一打卡发放,广大乡村医生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县现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29处,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9处、乡镇卫生院20处、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475处,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85个,与25.69万户家庭签定了服务协议,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26.3万份,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共同承担者全县人民群众的医疗、防疫和保健任务,医疗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二、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公共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县级各种优势医疗资源向县直医疗机构倾斜,而乡镇和村两级医疗机构医疗资源配置略显不足,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稀缺,医疗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在县直医疗机构,排长队挂号的现象随处可见,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而乡镇医疗机构则就医人员偏少,医患不平衡现象明显;相当一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医务人员层次不高和医疗设备设施的缺乏,加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以来,基层群众就医观念发生了变化,大病小病都往城区医院跑,服务人群逐渐减少,基层医疗设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二)基层卫生队伍需要加强。通过改革,虽然乡镇卫生院的医技人员结构得到了优化,但依然存在关键岗位人员不足,高学历、业务骨干、农村实用中初级技术人才奇缺。部分医疗机构因编制受限而无法聘用中高级职称专业人员,造成临时聘用人员偏多,人员流动性大,麻醉、影像等

  部分专业人才缺乏。基层医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乡镇医务人员普遍年龄较大,乡村医生呈现明显老龄化。

  (三)保障机制不够。由于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未完全到位,基层医务人员实际收入比以前明显偏低,影响了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全员养老保险制度尚未建立,广大乡村医务人员没有基本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险,普遍缺乏认同感和归宿感。乡镇医保结算网络平台技术维护人员缺乏,目前虽已完成覆盖城乡的医保结算网络平台的建设,但由于乡镇医疗机构缺乏技术维护人员,一旦网络平台遇到故障,乡镇的医保患者就不能方便地进行结算。

  (四)“就医难”仍是群众反映较多的问题。我县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虽已初步形成,但镇、村卫生资源比较匮乏,村级卫生室多是个体医生转型,服务能力参差不齐,较难满足群众的看病需求。基层广大群众普遍对医疗设备不足、医务人员短缺、诊疗水平有限的村卫生室和镇卫生院缺乏信任,患者涌进市县级医院就医,结果导致大多数二级以上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的局面。

  三、几点建议

  视察组认为,对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历史原因形成的遗留老问题,另一方面是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必然情况。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创新。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队伍建设,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要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有计划向社会公开招聘各类医务人员,由政府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调配,对重要岗位上的医疗技术骨干的待遇要优先予以考虑,并积极争取和

  吸收相关专业学科毕业的大学生充实进来,使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提得高”。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要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单位进修学习,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到县以上业务单位进修学习;乡村医生由县级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加强培训;鼓励基层卫生人员参加在职学历教育,通过考试逐步具备执业资格。要抓好医德医风建设,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不断优化执业环境和就医环境,对长期在农村工作的乡村医生从待遇、进修、生活等各个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探索建立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努力营造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务人员、尊重患者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完善医保结算网络平台建设,指定专人定期对乡镇医疗机构医保结算网络平台进行维护,确保结算网络畅通无阻。

  (二)加强行业管理,推进公共卫生资源的有效整合。要通过多种途径,优化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与利用。进一步加强对公共卫生资源的宏观调控力度,完善区域卫生规划,根据地理位置、原有医疗资源分布、辐射半径的人口、道路交通、就医人流的走向等情况进一步科学合理地配置医疗资源。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优化整合、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和布局,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完善基本医疗、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体系,建立城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确保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要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之间的互利合作机制,加大县直医院定期下乡对口支医的工作力度,乡镇基层医疗机构应成为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平台,在加快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其功能服务和公益性的宣传,从而逐步引导基层群众养成“小病解决在基层,大病转诊市医院”的就医习惯。

  (三)夯实农村基础,切实加强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为农村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是当前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积极鼓励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到基层服务,逐步补充乡镇卫生院人员,吸纳尚未就业的大中专医学院校毕业生到村卫生室工作。加大对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老弱病残人群的巡回诊疗、定期回访力度,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社会认可度。切实改善农村技术骨干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稳定农村卫生队伍,组织城市的大中型医疗机构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建立健全农村在职卫生人员和在岗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制度,努力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加大对医疗新业务、新技术及医学科研的扶持力度,对传统中医、中药学科的实行人财物扶持和政策倾斜,推动基层医院各学科全面进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作用。

  (四)探索建立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精神障碍救治救助,积极做好患者登记和服务管理工作,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发挥整合效应,逐步提高精神障碍患者医疗保障水平。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开展医务人员精神障碍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要加强对其心理咨询机构工作人员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对就诊或求助者中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及时提供就医指导或转诊服务。将心理援助内容纳入政府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建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发生突发事件后及时组织开展心理援助。要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和社区康复机构,发挥其在精神卫生防治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要建立健全精神卫生专业队伍,合理配置精神科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探索并逐步推广康复师、社会工作师和志愿者参与精神卫生服务的工作模式。

  (篇五)

  为推动某某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并做好区人大常委会对区政府相关工作情况的审议准备工作,彭戌兰副主任率教科文卫工委,以家庭医生责任制改革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联合体建设、村居卫生室(服务点)建设等工作情况为重点,先后与上钢、陆家嘴、惠南、万祥10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座谈,听取了塘桥、潍坊、金杨、某某、康桥、大团等6所家庭医生责任制改革试点单位的工作报告,实地调研了塘桥、潍坊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与人大代表、居民代表、乡村医生代表等座谈。

  在调研中,我们对去年主任会议听取相关议题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的整改落实情况也进行了跟踪,各项工作得到有力推动:一是南片各镇二元并轨改革基本完成,各项工作机制和责任分工基本明确;二是对于南北片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和利用率不均衡得到充分重视,相关部门已制定具体规划逐步改善;三是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改革试点工作逐步推进,各项工作流程基本形成;四是部分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上钢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其改造项目已列入新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但同时,关于全科医生培养机制不完善、医技人才匮乏等瓶颈问题仍需进一步推动,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果

  (一)某某新区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两区合并以来,新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城乡间和南北的卫生资源配置差异正在逐步改善,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标准化建设基本完成,遍及全区的社区基本医疗服务网络格局已基本形成,满足了区域内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同时,社区卫生服务镇村一体化管理,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基于

  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建设也不断加强,公共卫生网络信息平台基本建成,医疗和卫生管理的网络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使社区卫生服务逐步从“以医疗为重点”向“以健康管理为重点”转变。

  (二)区域医疗联合体建设得到持续推进。继某某、某某联合体后,在陆家嘴地区(东方医院、公利医院与陆家嘴功能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林地区(仁济医院、浦南医院与三林功能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医疗卫生联合体。目前,新区正开展在某某、外某某两个医疗联合体内部试行医保总额预付制度,即,在联合体牵头单位设立统一的医保总额预付账户,由牵头单位在联合体内部协调统筹分配医保额度,按照“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原则,探索并推广区域医疗联合体内实行医保总额预付的具体方法。

  (三)社区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改革试点逐步推进。从某某年11月开始在潍坊街道、塘桥街道、金杨新村街道、某某镇、大团镇、康桥镇等六个街镇试点开展社区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改革,截至今年5月31日,签约户为21666户,签约人数为31031人。家庭医生责任制的服务标准与考核机制也初步形成,改革的成效初步显现,医生的职责更加明晰,无效医疗服务的比例有所降低,公共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百姓就诊更加便利。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目前制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革进一步推进的主要瓶颈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经费不足、床位不足、人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经费不足。一是社区卫生经费捉襟见肘。随着卫生改革的推进,近几年来,出台了许多取消或降低收费项目,如药品零加成、输液躺椅费、妇科检查等,特别是近期出台的基本药品目录,并实行全部药品零加成等,

  但从某某年以来,财政的相关补贴一直没有调整,特别是医保的药品零加成部分未进行补贴。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从事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差额事业单位,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可支配收入(利润)越来越少,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日常运转是勉强维持,甚至有部分是负债运作。二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技人员收入偏低。实行收支二条线以来,由于支出合理性标准(如绩效工资标准迟迟未出台)确定难,财政拨款是按项目进行补贴,未实行收支托底,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润率的降低,即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支出(除政策性的增资外,如车贴等)和公用支出仍按某某年改革前的水平,这导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技人员的收入普遍不高,有个别卫生中心员工的收入还低于改革前的水平。三是药品零差率改革的财政补贴不到位。据统计,从今年2月1日到4月30日,新区4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发生药品零差率应补偿额为4975.89万元,其中医保病人药品零差率应补偿额为3790.53万,占应补偿总量的76.18%,医保基金未予支付;非医保病人药品零差率应补偿额为1185.36万元,其中688种基本药品目录以外药品按规定执行零差率应补偿240.1万元,地方财政也未予支付。由于补偿经费的不到位,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收入明显减少,尤其是地处中心城区、业务量大且医保份额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为突出,造成了为数不少的单位收支不抵,影响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正常开展。

  (二)床位不足。目前,某某新区按常住人口计算的每千人口床位数为3.36,远低于上海市每千人口床位数5.19的平均水平,其中,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核定床位数2600张,而实际开放的床位数3620张,由此可见核定的床位数缺口很大。同时,随着老龄化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大量社区卫生服务的病床被慢性病的老年患者长期使用,如东明、周家渡、上钢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压床”率超过了70%,这进一步加剧床位紧

  张的矛盾。此外,社区高端医疗服务人才和医疗服务设施十分缺乏,这与某某新区日益增长的外籍人士、境外人士医疗服务需求的矛盾不断加剧,进而也影响了区域的综合环境建设。

  (三)人才不足。目前,某某新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4.45人、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为1.76人和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1.70人,远低于上海市的平均水平(分别为6.81、2.51和2.72)。而这一紧缺现象越到基层矛盾越突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面临,医技人员大量流失和超过半数的现有乡村医生即将退休两大瓶颈问题,目前呈现南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向北片流动,一级医院的人才向二三级医院流动,二三级医院人才向外地或国外流动的趋势,而且流失比例不断加大。其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近年来某某有大量的常住人口导入,使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不断增多。二是目前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配置方案仍沿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核算方案,随着城市人口的大量导入和人口老龄化,各基层医疗服务量急剧增大,原有的编制数已不能承载实际的医疗服务需求,导致卫生中心新招聘的医务人员很难解决编制待遇等问题。三是社区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机制不成熟,医技人才缺乏流动、培养的平台,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技人员因长期得不到学习、提高的机会而流失。

  三、相关建议

  (一)持续加大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投入力度。一是尽快推动对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造,把上钢等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造工程纳入政府的实事工程项目,尽快在资金、规划等方面做好安排。二是稳步提高医技人员等收入和待遇,要抓紧研究和确立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人员编制标准、业绩考核标准以及相应的奖惩机制,在建立综合考察病人复诊率、病人满意率等评价状况的平衡指标体系基础上,提高医技人员的收入,

  激励医技人员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加大对中医的投入和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中医诊疗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普及和应用。

  (二)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街镇的作用。一是要加强区与街镇的联动,如卫生服务中心的改造、村卫生室或村居卫生服务点的布局、街镇防保工作的规划、家庭医生责任制的推进、社区医疗矛盾的协调处理等,都需要建立与所在区域街镇的合作联动机制。二是要加快对老年人专业护理服务的需求研究,认真分析老龄化社会对社会综合治理的影响,通过区与街镇的联动盘活区域内资源,在规划和布局上做出安排,社区通过提供老年人专业护理服务,缓解卫生服务中心老年病人压床严重的现象。

  (三)加强医技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是要重视对医技人员,特别是基层第一线医技人员的技能培训,制定具体的、可行的培训计划,拓展基层医技人员的视野,加强其专业技能的培训。二是拓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渠道,一方面,通过医技人员派遣制或退休返聘等途径,缓解医技人员紧张的矛盾;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全科医师准入机制、建立全科医师助理制度等方式,既能充实全科医生队伍,缓解全科医师紧缺的压力,又能制度上给基层医技人员提供保障。三是要不断强化医技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重视医风医德的教育,弘扬以方厚贤、周忠良等一批优秀乡村医生“行医济世”的职业观、道德观。

  (四)稳步推进家庭医生责任制改革。实践证明,家庭医生责任制改革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主要方向,并已经得到群众的支持,成效初步显现。在下一步改革的推进中,要以稳定医生和病人关系,提高相互信任度、依存度为目标,以创新家庭医生责任制运作模式、分配机制以及考核奖励制度为抓手,稳步推进,既要使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覆盖面不断扩

  大,又要注意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在现有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和相关的服务标准。

  (五)加强和完善医疗联合体的建设。要继续探索和推广医疗联合体的服务模式,一是要不断深化合作内涵,构建医技人才培养和交流的平台;二是增加服务内容、增强服务能力,特别是特色专科的服务,加强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互动;三是要提高服务效率,通过开展专家门诊到基层坐诊等方式,为百姓提供更加便捷、可及的医疗卫生服务。

篇七: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公共卫生体系关于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平罗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县公共卫生效劳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平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根据自治区有关部门通知精神,我县安排有关部门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根本情况(一)公共卫生体系建设1、机构设置情况:经过多年的建设,全县目前已形成了设施和功能相对齐全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工作网络和效劳体系,拥有一支人员充备的卫生专业技术和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38个,其中县级综合医院1所,中医院1所,卫生防疫站1所、妇幼保健所1所,乡(镇)卫生院16所,培训中心、红会门诊部、预防保健站各1所,村医疗站168家,个体及社会办医疗机构47家。我县未成立卫生监督所,县卫生防疫站兼疾病控制、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职能,具体卫生监督执法业务由卫生防疫站监督一科、二科承当,主要担负全县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化装品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放射卫生、消毒卫生、传染病防治执法监督管理工作。2、卫生人员构成及公共卫生机构设备情况:3.房屋及其它情况:卫生防疫站的卫生监督办公楼建于1974年,面积780.72平方米;综合办公楼建于1985年,面积1165平方米;利用国债资金新建的

  疾控中心综合楼已于**年10月投入使用,面积1500平方米,共投入资金180万元。县卫生防疫站、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所均建立了“非典”网络系统,在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实行了“非典”疫情日报告、零报告系统;卫生防疫站实行了24小时疫情值班制度,建立了疫情预报室。在县医院、中医院建立了发热门诊,县医院建立了隔离病房,设观察床6张。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都建立了非典型肺炎预检制度。(二)、医疗救治体系:县医院作为医疗救治体系的龙头单位,于**年12月成立了平罗县急救中心,设病床300张,其中:急诊科用房240平米,设置观察床10张,“120”救护车3辆,ICU病房设置床位4张和一些根本医疗救护设备。传染科设置床位20张。县中医院设置病床120张,妇幼保健所设置床位32张,姚伏中心卫生院设置床位15张,具备一定的根本医疗设备和住院救治能力,其他医疗卫生单位医疗条件简陋,只能解决当地群众根本医疗保健。二、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开展以及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提高,目前全县卫生事业的开展水平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尤其在**—**年非典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和重大灾害救治工作中,暴露出了全县公共卫生事业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一)、公共卫生问题的预防、预警、应急控制处理缺乏统一、科学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尚不完善。

  面对突袭而来的公共卫生事件,**年5月国务院紧急制订并公布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全县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的领导,根据区、市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我县成立了平罗县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平罗县卫生局。实行防“非典”工作县级领导分工责任制,制订了《平罗县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处理方案》,明确了卫生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责,确保了防“非典”工作措施的全面落实。县卫生局设立了应急指挥中心,下设卫生检疫、医疗救治、后勤保障等组织。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应急为主、平战结合,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以专为主、群专结合”的原那么,顺利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通过“非典”防治工作,我们虽积累了一定的处理突发事件的经验,但从“非典”防治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却不容无视:一是局部领导对“非典”预防工作不重视,没有真正认识到建立公共卫生机制的重要性,没有从预防、预警方面去长远考虑,存在遇到突发事件盲目应战的思想;二是局部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工作中存在相互不协调,相互推诿的现象;三是局部农民群众对县委、政府的决定不理解、不支持,有的还持有反对态度。(二)、公共卫生相关的根底设施、设备配套严重滞后,农村卫生工作开展缓慢,卫生技术水平、公共卫生效劳能力较低。近年来,全国上下形成了一种医疗功能有所加强,而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卫生监督执法等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削弱的不良情形,造成很多地方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残缺不全。目前我县虽已形成设施和功能相对齐全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工作网络和效劳体系,但公共卫生根底建设工作仍很薄弱:一是各医疗单位业务收入的决大局部用于支付职工工资,无力购置医疗设备

  和引进新技术,普遍存在医疗设备,技术条件差的现象;二是由于各乡镇卫生院受房屋条件所限,均没有设立标准的传染病门诊,容易造成医源性感染和传播,存在医疗隐患;三是县卫生防疫站虽然新建了疾病控制中心大楼,但建设资金缺乏,缺口40万元,同时由于缺乏设备配套资金,无法配备较先进的检验设备,而现有的检验设备比拟,无法适应当前疾病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需要。四是平罗县医院业务用房严重缺乏,制约了急救业务的开展和传染病的管理工作,医疗设备陈旧,“120”急救系统及车载设备几乎没有,只能应付一般情况的急救和普通传染病的治疗需要,不具备应对较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条件。县医院的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条件简陋,设置床位少(仅为6张),一旦发生多例“非典”病人,将无法应对。且县医院发热门诊、隔离病房设在医院内,与其他病员及医院职工家属区较近,无隔离带,容易造成医源性感染和传播。五是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职能不明确,功能不完善,效劳功能不强,乡镇卫生院重医轻防、公共卫生科室不健全或形同虚设,村卫生室只顾追求经济利益等问题仍然存在;六是以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纽带,村卫生室为根底的三级医疗卫生效劳体系,未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开展。七是县、乡(镇)两级政府未能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以及村委会的作用,应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那么,寓条于块,条块结合,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预防、预警、控制和处理综合应急机制。(三)、经费紧缺,限制了公共卫生尤其是预防保健工作的广泛有效开展。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开展和社会进步,公共卫生效劳领域不断拓展,县卫生防疫站除搞好方案免疫和结核病防治外,还相继开展了

  慢病防治监测、爱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卫生执法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职业病监督等一系列专项工作,而这些工程所需经费均未列入县财政预算。同时由于工作量的增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增加,但县财政对此实行增人不增支,自收自支的政策,导致医疗单位出现缺人才但又用不起人才的现象,业务经费的投入缺乏和人才的短缺限制了我县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乡镇卫生院作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枢纽,肩负着公共卫生效劳的具体工作,承当着大量的预防保健任务,许多工作都是无偿效劳。近年来由于县财政经费较为紧张,划拨给乡镇卫生院的经费只是职工档案工资的60%,相当于职工工资总额的30%~40%,而业务收入又无法弥补职工工资的缺额局部。工资待遇低,加上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差,造成乡镇卫生院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到农村卫生工作的质量。三、今后的工作思路及工作任务(一)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1、建立全县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指挥和组织系统。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重大突发事件的统一领导,明确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职责任务,形成以卫生部门为主,部门乡镇协调配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控预警和应急处理联动机制,为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提供组织保障。卫生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指挥协调组织,负责医疗卫生单位的预防控制和应急救治工作,实行科学分工,分级负责,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制度。2、建立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监测和报告制度。建成以县卫生局为中枢,县级疾控、医疗、监督机构为技术依托,以乡镇医疗

  卫生机构为延伸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和预警网络,进一步标准监测、报告和分工协作制度。3、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警机制。进一步整合“非典”、禽流感防治、食品卫生平安、职业中毒、重大灾害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修改完善各类应急预防控制措施,科学分工,严格责任,逐步建立起包含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在内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响灵敏、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4、建立全县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治队伍。加强对全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广阔卫生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以及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并对应急救治队伍每年实行专门强化培训和定期演练,努力造就一支名副其实的专业应急救治队伍。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重大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需要,本着业务覆盖全面、技术过硬、组织严密、反响迅速、协调高效的原那么,在县级医疗卫生单位择优选拔各个相关业务的技术骨干,组成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治队伍,配备相应的车辆和设备,并分设各个专业应急工作组,适应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专业需要;同时在各主要业务单位组建应急工作后备梯队,以应对重大灾害事件的后继处理之需。(二)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根底建设,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公共卫生工作的硬件条件。1、积极争取政府和上级卫生部门的政策、工程支持,加大公共卫生根底建设投入,改善县乡二级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工作硬件设施和仪器设备配置,同时确保政府对公共卫生工作相关经费的必

  要投入,本着协调同步可持续开展的要求,对公共卫生投入适度超前,按比例逐年增加,尽快使原本比拟薄弱的公共卫生工作得到有效地改善和加强。2、建设设施配套先进、功能齐全的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借助国家加大公共卫生建设投资的良好形势,积极争取工程建设疾控中心,全面进行技术设备配套和更新,满足重大传染病、公共卫生、职业卫生等技术检测工作需要。3、在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同时,争取国家政策工程支持,建设卫生监督执法指挥调度中心,配备监督工作必备的车辆、设施,充实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为确保公共卫生平安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相应的硬件条件。4、加快县医院传染科病房的建设,积极利用国债资金,按照新时期传染性疾病应急救治工作需要和《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在平罗县中医院旧址新建一座高标准、高配置的传染病楼,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医疗垃圾燃烧等设备,并对原中医院旧病房进行改造,开设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及医技科室,同时应通过多方筹资,购置呼吸机、监护仪、X光机等设备,加强对传染病区的装备。新建的传染病楼将承当全县重大传染病的集中收治处理任务。5、改扩建平罗县“120”急救中心,拟新建业务用房1500平方米,规划建立一个急诊手术室、血液净化室、急诊内、外科病房,扩建临时输液室、观察室、抢救室、内外科诊断室及会诊室。急救中心将新增呼吸机、心脏除颤仪、监护仪、心脏临时起搏器、心电图机、血透仪及附属设备、手术室设备、救护车及车载抢救设备,对现有局部老化设备进行更新。进一步发挥急救中心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事故中的重要作用。

  6、以农村为重点,加强基层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的根本建设。继续实施以房屋建设和根本设备配套为主的农村医疗机构“三项建设”,力争在5年内实现乡镇卫生院诊断急救设备的新三件(心电、B超、X光)的普及配置;在10年内实现急救设备洗胃机、呼吸机、心电除颤仪、麻醉机、尿、生化分析仪等设备在中心卫生院的普及。7、建立先进、快捷的疫情和突发事件的预警报告信息网络。在目前县级疫情实现网络直报的根底上,加大投入,力争在5年内使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实现办公自动化,并实现微机联网,建成结构完整、功能全面的卫生管理信息网络,为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指挥处理提供先进快捷的信息网络平台。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篇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公共卫生服务状况调研报告

  公共卫生服务状况调研报告年是新中国成立周年,也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发展后的又一个新的起步之年。按照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重民生的总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国家“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的目标,市人大团一组于年3月20日组织全体代表对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了实地考察。本次视察重点围绕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现状,主要工作内涵以及存在的问题。使代表们对区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社区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需求,以及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状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具体报告如下:一、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情况区是市的中心城区之一,面积平方公里,人口42万,下辖11个街道,81个社区,11个行政村,户籍人口54万,是市委、市政府和军区等机关所在地。区域内医疗资丰富,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86家。承担着辖区居民及近20万流动人口的基本医疗、健康保健服务。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所、消毒杀虫中心4家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8个公共卫生分中心更是承担了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及妇女、儿童保健等公众服务的职能。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现状近年来,区卫生系统,抓住各级党委、政府对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的机遇,依法加快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省社区卫生服务条例的颁布和市政府切实改善民生、落实“病有良医”要求实施意见的提出,都成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动力。同时,抓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相应增加的机遇,转变服务方式,实现全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全覆盖。

  一是完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团队的网络化管理,推进疾控、妇保进中心,中心团队进社区,社区医生进家庭的工作模式。

  二是加强责任医生和社区居民的密切联系,提供个性化、科学化的健康保健服务,积极探索责任医生团队在社区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明确职责,实行绩效考核,打造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建立了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监督所和区妇幼保健所为龙头,区消毒杀虫中心等专业机构为辅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平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分中心为网底。覆盖全区81平方公里、万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运行情况1、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我区三家公共卫生单位全部实行财政全额拨款,确保公卫人员的工资待遇和业务项目经费,在市率先实现了创收与服务全分离。年,进一步优化工作网络,完善公共卫生组织体系,在全区各街道分别成立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分中心。全系统克服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严重不足的困难,坚持实行专业公卫人员派驻制,派驻到各分中心的公卫人员依托各分中心现有的专业人员履行公共卫生职能。切实实现公共卫生服务“重心下沉、关口前移”的服务模式,进一步拓展了公共卫生的服务职能,筑牢了公卫网底,提高了我区应对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2、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明显加强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区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心于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区卫生局设立应急办公室,成立应急专家组,建立了由医疗、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执法等90人组成的6支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定期组织应急管理和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演练,使全区的卫生应急实战水平显著提高。并针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了救灾防病、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病等多种传染病及卫生保障的应急预案。目前,全区各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以区疾控中心为平台全部实现传染病的网络直报。一是在应对“手足口病”的传染病疫情中,有效预防加强对学校、幼儿园重点人群的防控和处置力度。严格执行日报告制度。有效处置了352例“手足口病”患儿。实现了零死亡目标。

  二是在处置毒奶粉事件中,认真做好全区食用“问题奶粉”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的医疗诊治工作,高度重视可疑患儿的搜索筛查。制定搜索筛查方案,组织人员深入社区、家庭,开展网格化搜索。共搜索儿童18233人、其中3岁以下婴幼儿8070人。确保了不漏诊、不误诊、不过诊。

  三是在保障奥运会、残奥会火炬传递、世界城市论坛等重大会议活动中,我们进一步强化卫生保障工作的组织领导力度。专门成立了医疗卫生保障领导小组,制定相关预案,组建医疗救护队,配备人员,调遣车辆,备足物品。实现了不出现一例食物中毒和传染病流行事件的目标,圆满完成了20多个重大活动累计10万余人的卫生保障任务。

  3、服务经济发展和民生工作的水平明显提高一是积极推进健康城区创建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卫生日、广场活动、社区健康宣传栏、组织社区讲座等形式,倡导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健康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居民群众的健康知识知晓率,全年共开设各类健康知识讲座20余场次。二是有效开展全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认真实施扩大儿童免疫规划,积极开展创建“市预防接种示范区”活动,加强各接种点的硬件设施投入,接种环境明显改善。依法开展各类急慢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去年,我区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较上年下降。针对不同人群大力开展艾滋病防控的宣传教育活动,坚持每月定期到区看守所进行艾滋病筛查,认真做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随访工作,积极开展娱乐场所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已筛查和干预相关人员298例。结核病作为发病率

  配合街道共同做好“护税协税”工作。为全区重点建设项目及招商引资工作保驾护航,在卫生行政许可中开设绿色通道,实行“许可承诺制”,项目前

篇九: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2021年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2021年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经过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经受了一场淬炼和考验,也暴露出了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短板经过反思假如疫情在出现,我们该如何应对这道大考题,既要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又要汲取教训、弥补不足,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重大意义认识,建立健全决策支持机制。为进一步促进全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5月底县卫健委先后赴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及部分卫生室进行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听取各医疗机构的情况汇报,县卫健委基本掌握公共卫生体系的情况。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公共卫生体系的基本情况

  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152个,其中:医院8个,乡镇卫生院14个,村卫生室110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所,其他18所。卫生机构床位数1067,卫生机构技术人员806人,医师人数412人,注册护士数394人,全科医生数28人。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申报了4个关于提升防疫能力建设项目。

  1.县疾控中心大楼

  1/5

  2.县中医医院感染科大楼

  3.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大楼

  4.县人民医院提升医疗救助能力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医疗卫生队伍招人难、留人难,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目前,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不仅在总体数量上不足,而且存在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情况。同时,受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生活条件等影响,导致不少学历层次较高、综合能力较好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自我价值难以实现,有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主动辞职。具体原因,一方面是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地处农村,受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因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陈旧落后,不利于其发挥专业特长,上升空间有限,致使一些医学高等院校毕业生宁愿在发达地区打工,也不愿接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编制身份。

  2.基层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亟待加强。全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总体上仍然相对落后。在医疗设备配备方面,一是检验和影像方面配备缺乏,一些疾病的确诊必须到大医院做检查。二是已经配备的中小型医疗设备,在精度上不够。乡镇街道医疗卫生机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稀缺,导致其医疗服务能力严

  2/5

  重不足。结果是,在县级医院,排长队挂号的现象随处可见,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而乡镇医疗机构则就医人员偏少,医患不平衡现象明显。

  三、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规划

  (一)多措并举,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做好招、引、培、留工作。大力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在招聘政策上适当放宽条件,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给予必要补助;

  构建卫生人才留住机制,加强医疗机构自身建设,在薪酬待遇、平台搭建、职业成长等方面下功夫;

  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医学人才培养经费保障机制和政府投入动态调整机制;

  加强基层人才定向培养工作,重点为基层提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优化人才供给;

  加强全科医师能力培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3/5

  (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工程项目建设

  1.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疫能力提升:乡镇卫生院防保站是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的枢纽,是担负农村防病治病和落实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指令性工作的综合性机构,乡、镇卫生院防保站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现结合的实际,新建防保站14所,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工作用房6-8间,配齐科室办公设备及冷链设备等,每个乡镇建立独立的防保机构,接受县卫健委管理与指导。承担本辖区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管理和组织实施工作,参与辖区镇村一体化防保工作管理。

  2.县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综合大楼改建项目:建设性质内装修改造及防控相关设备购置,改造检验科,建设地点在已开工的县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新建综合大楼内,项目总建筑面积约约为600㎡,新建医院信息化及远程会诊系统、全县妇幼信息管理系统、医疗污水处理系统,购置ct、dr、彩超、呼吸机、负压救护车及检验科相关设置等。

  3.县智慧医疗能力建设:具体建设项目有:1、大数据第四代智慧健康服务小屋中医版;2、智慧村医健康扶贫乡村振兴工程大数据体验馆;

  3、慢病预防筛查中心第四代智慧健康服务小屋中医版;

  4、中医慢病预防筛查中心系统集成。

  4/5

  4.县(社区)卫生防疫能力建设:按照每个村卫健室配备5万元健康管理和防保设备。

  5/5

篇十: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新医改下农村公卫体系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20某某年一场突出其来的ar疫情、近年来多个地区发生的儿童手足口病、世界各地均有蔓延趋势的艾滋病毒、重大灾害所产生的次生灾害以及目前全球正在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给我们的卫生防疫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卫生防疫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并反思公共卫生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中存在的诸多刻不容缓的问题。应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各种疫病对人类的危害,维护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有效建立覆盖全国,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公共卫生防疫网络等问题,是当前各级政府及为公共卫生提供管理与服务的各界管理者和服务者都应认真做出的科学思考和决策行动。

  面对当前公共卫生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多年深入调研、试点的基础上,经过5个多月公开征求意见和修订,20某某年4月6日正式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4月7日,国务院出台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某某—20某某年)》(以下简称《方案》)。而地处西部地区贵州省南缘中部的某某县,一个国家新阶段贫困开发重点县,资源匮乏、财力薄弱、灾害频繁、公共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在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建设投入、新医改政策重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新政策下,我们应如何抢抓机遇,如何去积极准备和科学应对?使国家的重大决策能够真正落实,使“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能够实现。在认真研读新政策的同时,本人结合所挂职的天津市大港区实际,对两地的卫生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就新医改下西部地区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了一些初浅的思考和对策建议。

  一、政策解读

  《意见》明确提出:从20某某年到20某某年,重点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五项改革:一是要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要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后3年各级政府共投入8500亿元深化医改,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老百姓切身利益问题。

  《意见》明确提出“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推行均等化的过程中,重点解决服务质量的差距问题。要从根本上建立新的统筹城乡的卫生筹资和投入模式,做到城乡卫生均衡发展,保证城乡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同等服务、获得同等补偿。六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具体内容是:

  (一)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对1994年至20某某年出生的未免疫人群实施乙肝疫苗接种。

  (二)农村妇女“两癌”(乳腺癌、宫颈癌)检查项目。20某某年,在全国200个左右的县启动试点,完成宫颈癌检查200万人、乳腺癌检查40万人。

  (三)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对全国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进行免费补服叶酸,降低我国神经管缺陷等疾病的发生率。每年计划为1200万名左右的农村妇女补服叶酸。

  (四)实施“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利用3年时间,对目前全国现有和当年新发的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复明手术。20某某年计划完成20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手术,每名患者平均补助资金800元。

  (五)在贵州、云南等6个省实施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项目,扩大地氟病区的改炉改灶覆盖范围。20某某年完成87万户的炉灶改造任务,每户按400元标准予以补助,同时加强已完成改炉改灶病区的后期管理和防治效果评价监测。

  (六)实施农村改水改厕项目。3年规划为710万农户进行无害化厕所建设,改善农村环境卫生。20某某年计划完成411万户,同时开展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水质监测12万份。

  《方案》中明确: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到2022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方案》并提出了“四项基本”和“一个试点”,即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二、调研对比

  天津大港虽属区,建区历史仅有三十年,其人口与贵州某某悬殊不大,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功能等的设置及体制几乎一致,服务面差不多,但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实际现状上却与某某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一)天津市大港区情况:大港区总入口41万,辖区内现有卫生机构27所,其中二级综合医院4所,一级以下综合医院20所,中医院1所,预防保健机构(妇幼保健院和防病站)2所。共有病床2022张,每千人

  拥有床位5.3张,卫生人员共3298人,其中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666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2人。区内拥有ct、mri(核磁)、dr(数字摄影)等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193台件。年诊疗总人次达150余万,其中门诊人次140万、急诊人次7.9万、住院治疗3.6万人次。另外,还有乡村医生322人,个体医生210人。

  区属卫生系统在职职工1585人,其中大港医院651人,社区医院302人,卫生局直属单位防病站60人、卫生监督所62人、中医医院77人、妇幼保健院134人、涉农医疗卫生机构299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384人(研究生9人),大专653人,中专学历383人。卫生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280名,其中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18名、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83名、初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779名;其中医生661人、药剂92人、护理421人、技师106人。

  (二)贵州省某某县现状:全县31.8万人口,现有19所乡镇卫生院、1所二级综合医院(县人民医院)、1所妇幼保健院、1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所卫生监督所、1所卫生学校、1个合医管理机构。核定编制为498人,病床总床位数编制314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1.02床,不足大港区的20%。20某某年底,全县拥有某光机、cr、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球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等大型医疗设备11台。

  全县卫生系统干部职工478人(大港区41万人口拥有卫生系统在职职工1585人),其中行政人员8人,卫生技术人员423人,其他非卫生技术人员47人,空余编制20人。每千人仅有1.3名卫生技术人员,比大港区少5.9人。县卫生局机关核定编制16人,其中行政编制10人,事业编制6人。现缺副局长2名、红十字会秘书长1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1名,爱卫办工作人员1名。

  全县19个乡镇卫生院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35人,其中医生173人,护士41人,其它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1人。20某某年底,乡镇卫生技术人员中:中级职称18人,初级职称217人,中级技术人员均严重缺乏,影响医疗质量的提高。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中危房面积占14.45%,且设备简陋、落后,均未配齐三大常规检验设备,且仅有5台某光机、10台b超正常运行。

  20某某年,全县医疗卫生支出3841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6.77%。

  调研对比来看,天津大港卫生资源富足,机构设置齐全,卫生人员饱和甚至富余,医资学科结构合理,政府及社会力量投入到位,提供了更多的公共卫生保障方面的地方配套及资金。而贵州某某公共卫生现状与天津大港相比整体差距至少10年。

  三、现状分析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有8亿以上,且绝大多数居住于地广人稀的山区丘陵地区,看病远、看病难,公共卫生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尤为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尤其是抗击“非典”取得重大胜利以来,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当前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东西部地区公共卫生发展差距大,从我国农村

  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历程和当前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现状来看,西部地区公共卫生事业的整体协调发展形势还很严峻。

  (一)我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发展历程

  1.建立期(1949年-1965年):1951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乡设卫生委员,村设卫生员的要求。县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所等县级卫生机构随之逐步建立,公社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保健站)相继成立,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初步形成。公社卫生院兼有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初级卫生保健技术指导及乡村卫生行政管理的功能,成为三级预防保健网的基础。

  2.发展期(1965年-1979年):1965年,在毛泽东同志“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下,全国农村短期速成培训了一大批半农半医的农村卫生人员(“赤脚医生”),成为当时重要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服务队伍。同时,合作医疗也得到较大发展。保健站、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成为当时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

  3.变革期(1979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项卫生医疗体制改革。1979年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受到很大冲击,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一度极度薄弱甚至空白。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开始探索以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结合的一系列方针路线,建立了初期的农村和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并取得了显著成就。1985年可谓是医改元年,在这一年我国正式启动医改,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1998年开始推行“三项改革”,即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20某某年国务院召开专题会议就“三改并举”进行部署。20某某年1月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四大基本制度,即基本卫

  生保健制度、医疗保障体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20某某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卫生医疗领域的“四大体系”,即“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大体系”的提出不仅系统总结了以前的研究,还为今后的改革构建了崭新的框架。20某某年新医改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的医药卫生改革正式启动。

  (二)东部地区经验学习:(天津市大港区为例)

  1.创新意识强,各项规划超前,国家新政策贯彻执行、配套落实快,地方新政策、新思路、新举措多。

  2.具体经验值得借鉴。大胆改革,创新体制:20某某年大港区试点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制度,制定基本药品目录,在社区基本药品实行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补偿和完善运行机制,取消社区基本药品的销售加成率,打破以药养医的机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药品集中采购的相同价格提供给患者使用,使社区基本药品价格至少降低15%,达到减轻患者费用负担的目的。

  3.整合卫生资源,拆并医疗机构,优化卫生服务网络。一是20某某年将大港区社区医院转型为大港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将卫生局直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划归大港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区3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实施一体化管理。二是将涉农的医院、卫生院分别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将部分卫生院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并划归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16个新农村居民小区社区卫生服务站。目前,全区城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基本架构已经形成,并全面开展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18项基层卫生服务。

  4.进一步强化公益事业职能,逐年加大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增强医疗行业管理与服务能力。20某某年区财政给大港医院补贴1194.2万元,20某某年财政补贴提高到1828.8万元,是20某某年700多万元补贴的两倍多,为医疗机构更新设备,完善设施。

  5.实行医防分设制度,有效开展预防保健工作,改事后治疗为事先接种。将乡镇医院防保工作分离出来,明确职能,设置专门机构、专科专人负责,专款专用。设立单独片区防保接种点,预防保健服务得到了有力保证。

  6.卫生人才队伍培养与新技术建设双增强。一是多形式强化思想教育,提高卫生系统党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建设,树立肯吃苦、讲奉献、能干事的团队形象。二是规范卫生执法队伍,按照依法、及时、正确、便民的要求,缩短办理时限,提高办事服务效能。三是加强卫生专业技术培训,改善卫技人员知识机构,举办各种培训班(20某某年短训班80个班次),选派30余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外出培训,一批80年代毕业的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已经在临床一线发挥业务技术骨干作用,并制定了城区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双项互动机制。

  7.职业道德建设与行风建设取得成效。一是将医德医风与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党风廉政警示、普法教育等结合,纳入各级医院继续医学教育、日常教育和岗前教育。二是把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考评结果与职称职务晋升、晋级、聘用、评优和绩效工作挂钩,充分发挥医德考评制度的约束和激励作用。三是规范医疗卫生机构采购行为,明令严禁科室及医务人员个人采购耗材,严肃查处不按规定流程和规则采购等不规范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制。四是实施医务公开与医患沟通制度。实行费用清单制和费用查询制,提高收费透明度。坚持对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定期讲评,发现问题及

  时纠正。对于使用(价格较高的进口药、自费药等)特殊用药、特殊治疗项目、手术等事前必须与患者或家属进行告知沟通。五是建立快速处置医患纠纷与信访举报查办机制。对于所反映的涉及医疗收费问题、医疗质量纠纷、医院领导干部作风、经济问题、工资奖金分配等方面问题及时进行了调处,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西部地区公共卫生服务现状:(贵州省某某县为例)

  1.卫生资源紧缺,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近几年来,某某县财政投入卫生事业经费大幅度增长,由20某某年的1375万元增至20某某年的3841万元,国家对某某卫生投入的总量也有较大的增长,但相对于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人群卫生保健需求的增加来看,仍显不足。加之国家投入的多数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农村公共卫生投入不够。广大农村医疗条件较差,特别是乡村卫生院设施简陋,医疗设备不足,卫技人才缺乏,乡镇卫生院运行艰难,效率低下,村级卫生室多以私人所有为主,设施、技术参差不齐,不能提供更为有效而安全的防保与就诊服务。因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山区和贫困地区健康状况令人堪忧,这些地区人口死亡率高,人均预期寿命低。

  2.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松散。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革。市场经济的介入使三级保健网络间的协作关系变得松散和转为无序竞争,县、乡、村三级卫生网络不健全,出现网底破裂,村卫生室形同虚设。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后,临床业务量加大,乡镇卫生院更是重医轻防,不能很好的起到防疫妇保的中间枢纽作用;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医资不强,呈现龙头作用削弱的状况,防保工作难以有效落实。

  3.投入不足,地方辅助配套政策不够。由于国家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健全,地方财力有限,配套政策不够,从而使公共卫生、卫生监督、疾病防控、妇幼保健、爱国卫生以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相对薄弱,影响了卫生职能的充分发挥,使地方公共卫生防控工作形势严峻,乡镇卫生院不得不“以药补医”,“以医补防”,县级防保机构更多的精力也用于开展有偿服务,医、防功能混乱。村医不是国家医疗机构正式人员,补助金到20某某年才提高至每人每月200元,待遇较低,导致脱岗离职、村医变动较为频繁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地区群众生病就近治疗难寻医,“看病难”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加上农村卫生服务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疾病防控工作难以有效全面推进。

  4.卫生资源配置和利用不平衡:据有关数据显示,全国大部分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医院。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发达地区,卫生资源富足,街镇卫生院重复设置,人员饱和,设备闲置等浪费现象突出;而经济落后地区,人才匮乏,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落后,乡镇卫生院发展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农村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某某县每千人仅有卫生技术人员1.3人,床位1.02床,与大港区每千人有卫生技术人员7.2人,床位5.3床相距甚远。乡镇卫生院的某光机、b超等常规检验设备不齐,中级职称卫生技术人员仅18人,仅占总人数的0.76%,而大港区1280名卫生专业技术职称人员中,副高级以上职称118名、中级职称383名。从平均拥有的医生数、床位数、医疗设备数等各方面来比较,我们西部地区比其他地区过低,并且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服务面大,公共卫生资金投入又相对不足,从而难以保证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和质量。

  四、对策思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某某属西部欠发达、欠开发地区,资源匮乏、财力薄弱,这就决定了我县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上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开展此项工作,需要各级统筹规划和科学决策,需要各部门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需要一个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渐进的过程,才能逐步建立起既符合我国国情又更利于我县医药卫生事业和谐发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要实施好“新医改”政策,更好的完成好时代使命,我们是否已做好准备?在认真思考后作如下对策建议:

  (一)必须统一思想、明确使命

  新医改不仅是卫生系统内的改革,更是全社会的改革,涉及层面广、影响范围大,惠及每一个公民。《意见》中强调政府职责,明确了由政府主导、倾向基层、全民覆盖、均等化、公益性,推行管办分开、医药分开的新型医药卫生管理服务体制,这就需要各乡镇各部门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以达到各级认真履责,全民和谐共享的目的。

  (二)必须认真解读、科学规划

  中央提出三年内要重点支持20某某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4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边远地区村卫生室的建设任务,这必将极大地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础设施服务条件,为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在建项目要加强建设、质量、资金、安全的全方位管理,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尽快使项目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充分发挥作用。现在,国家正在组织编制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二期)建设方案,我们应组建专门的政策研

  究小组,认真研读好新医改政策及其相关联的政策,按照国家的要求及确定的项目内容,搞好系统而长远的科学规划,建设范围、建设内容、建设标准等均要长远设计,要科学合理地遴选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社会力量的更多支持。

  (三)必须抢抓机遇、创新机制

  1.实行多元化卫生服务,需要及时配套相关政策

  为有利于新医改政策的贯彻落实,尽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就公共卫生项目落实,各项工作的运行监督,管理服务、经办效能;乡镇卫生院改革和乡、村药品供应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等相关政策应尽早起草出台,有力指导改革试点工作。

  2.构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需要全力统筹各方力量

  新医改政策的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发改、财政、建设、国土、人事、社保、民政、编制、宣传、食药监管等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政府在统筹各方力量的基础上,要研究探索建立长效的投入机制、服务机制及管理机制,从而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县实际的具有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等功能的新型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3.完善法制化管理,需要建立资质认证准入及培训制度

  卫生人员自由执业和多地点执业需要有足够的法律支持,更需要推行卫生服务的法制化管理。针对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形势,中央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我们应及时研究应和建立完善的农村卫生服务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如建立专业人员、技术运用、大型设备、基础设施等卫生服务要素

  的准入标准,从制度上规范卫生服务机构的筹建、设备设置、质量控制和技术标准等,促进卫生绩效的提高。同时,我县基层卫生人才数量、质量远远满足不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尤其是全科医生、学科带头人严重缺乏,针对这些问题,我县应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积极盘活现有医疗卫生系统人才资源,反聘退休专业技术人员,补充医疗卫生系统专业技术力量等,并尽快建立卫生人才的引入机制、培养培训机制,科学合理地制定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培训规划,采取学历教育、在职培训、到城市大医院进修、高校学生群体纳入基层合格人才储备库培养建设等多种方式,全面开展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尤其是我县121个村卫生员的合格上岗工作,力争尽早实现19个乡镇都有合格的基层卫生人才的目标,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安全、适宜的卫生服务。

  4.有效开展预防保健工作,需要创新医防分设机制

  在乡镇医院应将防保工作分离出来专科专人负责,或单独成立防保所或卫生服务中心(站),承担卫生保健及政府委托的卫生监督等任务。如江苏省的南通、扬州、宿迁等部分地区及昆山市即采用这种模式;天津大港社区单独设立片区防保接种点等的经验证明,由于有专门的机构、经费和人员,职能定位明确,经费专款专用,预防保健服务得到了有力保证。

  5.公共卫生服务的良性发展,需要健全完善监督评估机制

  有效利用农村有限的卫生资源,探索多元化的卫生服务形式。需要“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开展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实行卫生人员自由执业和多地点执业制度,落实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预算管理,全面推行乡村卫生人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等。这就需要及时健全卫生服务监督、考核评估机制,统一规范,制定标准,严格监督,并认真落实考

  核评估制度,推动公共卫生服务的良性竞争及各部门共同依法依规协调管理。

  (四)必须加大投入、认真贯彻落实

  20某某-20某某年,按国家目前已经明确的量化投入指标,需要各省各级财政投入的资金有五项:到20某某年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由80元提高到120元;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补助标准由80元提高到120元;用两年左右时间,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由10元提高到15元,20某某年达到20元;城乡医疗救助覆盖面20某某年达到100%。国家各部委医改配套文件也将陆续出台,我们应长远规划、强化预算、整合资源、确保投入,政府投入应及时纳入财政预算,并多措并举确保提供相关的财力保障,各乡镇各部门应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积极主动的共同整合相关资源投入到新医改的各项工作中,并应健全卫生、计生、教育、等公共服务和管理网络,强化农村卫生基础建设和人力资源配置,健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某某—20某某年)》的出台,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步骤,更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深化医药卫生改革,有利于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公共卫生保障体系的建设,更有利于“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标的实现,作为这项工作的实施者、服务者,为不辱使命,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更多的思考、更高的追求,更快的行动,更优的履责,共同努力构建更为完善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篇十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P>  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县公共卫生服务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自治区有关部门通知精神,我县安排有关部门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一)公共卫生体系建设1、机构设置情况:经过多年的建设,全县目前已形成了设施和功能相对齐全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工作网络和服务体系,拥有一支人员充备的卫生专业技术和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38个,其中县级综合医院1所,中医院1所,卫生防疫站1所、妇幼保健所1所,乡(镇)卫生院16所,培训中心、红会门诊部、预防保健站各1所,村医疗站168家,个体及社会办医疗机构47家。我县未成立卫生监督所,县卫生防疫站兼疾病控制、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职能,具体卫生监督执法业务由卫生防疫站监督一科、二科承担,主要担负全县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化妆品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放射卫生、消毒卫生、传染病防治执法监督管理工作。2、卫生人员构成及公共卫生机构设备情况:

  全县共有卫生人员817人,在学历结构方面,大专以上学历的414人,占51%;中专以上学历的154人,占19%;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32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34人,占5.4%,中级职称的134人,占21.2%,初级及初级以下职称的464人,占73.4%。县卫生防疫站担负着全县10个乡(镇),128个行政村,2个场(厂)矿,62个工矿企业,近26.08万人口的防、治、管、研、教等卫生防疫任务。近年来,由于高等医学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充实到卫生监督队伍中,使监督员队伍学历层次得到进一步提高,年龄结构进一步年轻化。防疫站现有职工62名,在编48人,自收自支7人,临时聘用人员7人;专业技术人员54人,占职工总数的86%;专科以上学历者35人,中专学历者1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7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5人,中级职称21人,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8%。现有万元以上的设备20台(件):低速冷冻离心机(cr4-11)、一氧化碳测定仪(co-500)、二氧化碳测定仪(ty-9800)、洗板机(wel4ki)、尿十项分析仪、立式圆形蒸汽消毒锅(ls-b50l)、数据处理机(newmax)、b超仪(logiqtm)、心电图仪(fx-2111)、显微镜(olympust)、倒置生物显微镜(imt-2)、生化分析仪(gf-d)、血细胞分析仪(mek-5208)、二氧化碳培养箱(e1020)、紫外分光光度计(uv-260)、荧光分光光度计(f-3000)、酶标分光光度计(eab-4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ltx-1000)、气相色谱仪(gc-9a)、水质采样器(a4401-ao)各1台(件)。

  3.房屋及其它情况:卫生防疫站的卫生监督办公楼建于1974年,面积780.72平方米;综合办公楼建于1985年,面积1165平方米;利用国债资金新建的疾控中心综合楼已于2003年10月投入使用,面积1500平方米,共投入资金180万元。县卫生防疫站、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所均建立了非典网络系统,在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实行了非典疫情日报告、零报告系统;卫生防疫站实行了24小时疫情值班制度,建立了疫情预报室。在县医院、中医院建立了发热门诊,县医院建立了隔离病房,设观察床6张。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都建立了非典型肺炎预检制度。(二)、医疗救治体系:县医院作为医疗救治体系的龙头单位,于2002年12月成立了平罗县急救中心,设病床300张,其中:急诊科用房240平米,设置观察床10张,120救护车3辆,icu病房设置床位4张和一些基本医疗救护设备。传染科设置床位20张。县中医院设置病床120张,妇幼保健所设置床位32张,姚伏中心卫生院设置床位15张,具备一定的基本医疗设备和住院救治能力,其他医疗卫生单位医疗条件简陋,只能解决当地群众基本医疗保健。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按照区委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部署,在第一阶段学习培训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工作实际,先后深入到政府相关部门及部分区、乡镇、街村的医疗和防疫保健单位,通过听取汇报、座谈交流、实地察看等

  方式,对我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并且取得了长足发展,正逐步走向完善,一些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广大群众的医疗卫生健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加强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对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应该说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的转变过程,特别是在经历了非典之后,这种转变就更为明显,由此也带来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快速发展。调研情况表明,近年来,区乡镇两级政府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确实有了一个比较大的提高,并随着认识的逐步深化,不断加强了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主要表现为:一是自觉把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目标和具体措施,并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列入了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组织,依法管理,定期督导,抓好落实;

  二是不断加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投入,兴建了一批基础设施,更新改造了必要的仪器设备,增加了防保人员经费,有效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医疗卫生保健水平;

  三是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病保健意识不断增强;

  四是加强协调、密切配合,较好地发挥了相关部门在加强公

  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一是健全了疾病防控网络。按照预防为主的方针,全区进一步健全了区、乡镇、村街三级疾病防控网络,其中区级3家,包括防病站、结防所、妇幼保健院;

  第二级为各乡镇医院、卫生院共计29家;防保组,共计41家;第三级为村级,全区目前有社区卫生服务站近500家,具体服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每个自然村分别由乡村医生兼管。在疾病防控网络建设中,我区重点抓了区防病站建设。几年来,区财政先后投入280余万元,对区防病站的基础设施和议器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有力提升了防病站的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满足了卫生防病工作的需求。二是加强了公共卫生队伍建设。通过严把人员准入关和加大专业培训工作力度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公共卫生队伍的业务素质。对进入区卫生防病站的人员,要求必须具备大学本科以上相关学历,基层防病业务人员也必须具备相应学历。凡从事防病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200学时以上的专业培训,并经过严格考核,持证上岗。三是不断加强疾病防控工作。全区年均完成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40万人次以上,切实加强各类传染病的日常监督检测,HIV初筛年均15000人次人次以上,一些高发传染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三)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我区医疗救治体系分为区、乡镇、村街三级。近年来,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的建立和18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启动实施,区政府及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全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城区医疗机构有了很大发展,充实了多种先进的医疗设备,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壮大了人才队伍,医疗救治水平不断提高,并已经成为全区的医疗救治中心,不仅满足了日常医疗的需要,而且能够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抢救与治疗的急需。乡镇医院和卫生院作为基层医疗机构,分别负责辖区内的医疗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多数乡镇医院和卫生院都进行了更新改造,更新了一批诊疗设备,改扩建了部分房屋,使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就医环境得到了改善。(四)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和队伍建设。我区于2007年成立了**区卫生监督所,加强了卫生执法监督力量;

  二是不断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集中力量开展了食品卫生专项治理工作,加强对学校食堂、餐饮业、超市、集贸市场等一些重点行业的经常性卫生督查。同时,对美容美发、宾馆旅店、娱乐场所的环境质量、用具卫生指标等加强了监督检测;

  对全区医疗单位的隔离消毒制度和防止院内感染等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加强了监督检查,有效增强了医疗单位防范医源性感染的责任意识。(五)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建设。一是成立了**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建立了统一的指挥系统,各乡镇街道也建立相应组织,确保政令畅通、领导到位。二是制定了**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防治

  非典和禽流感预案以及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等,初步形成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机制。三是建立了疫情信息报告和监测制度,形成了区、乡镇、村街疫情报告网络,坚持直报制度,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准确。二、存在问题(一)经费投入不足,设施设备滞后。主要是防病机构办公用房面积不足,部分乡镇医院和卫生院基本设施设备还有缺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和预防保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二)公共卫生队伍的高水平专业人才不足,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从事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偏低,基层卫生防保人员的学历、职称和专业技能还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村街一级的疫情信息上报速度和质量还不高,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建设还不够完善,应急救治队伍的现场处置设备和防治物资储备缺乏更换补充的资金保障渠道。(四)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需要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对疾病预防与卫生保健的重视程度和自我防范意识还不够,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和能力,重治疗轻预防以及不良的卫生和生活习惯还较为普遍地存在。三、几点建议(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和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要把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计划,并抓好督查落实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增加经费投入,大力加强公共卫生的

  硬件和软件建设,努力提高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要充分发挥政府对公共卫生建设的协调和管理职能,进一步加强对各有关部门和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形成全社会协调一致、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良性工作机制。(二)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大力提高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要利用各种宣传工具,通过多种方式,进一步宣传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卫生科普知识,广泛开展爱国卫生和健康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公共卫生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要教育广大群众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道德和卫生习惯,增强科学的卫生保健意识,积极倡导健康文明、安全卫生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公共卫生建设的良好氛围。(三)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公共卫生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政府及卫生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围绕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的三个环节,针对人才队伍的现状,采取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短期培训等有效手段,在全面提高队伍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人才的教育培养;

  同时,要严把人员准入关,对进入公共卫生队伍的人员,要求必须具备相应的学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从源头上提高公共卫生队伍素质,为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工作水平提供人才保障

  (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提高应对能力。要加快区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完善**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加强疾病防控、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三大体系和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要加强对疫情信息报告人员特别是基层报告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疫情信息上报的速度和质量;

  要继续做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强有关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做好防治物资储备和资金保障,切实做到有备无患,临阵不乱。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摘要城乡环境卫生体系是为有效治理城乡生活废弃物为人民群众创造清洁、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而进行的有关生活废弃物的清扫、保洁、收集、运输、处理、处置、综合利用和社会管理等活动的总称。我国高度重视城乡环境卫生体系的建设把环境卫生事业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内容。构建城乡环境卫生体系加快生活废弃物污染治理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提高环境卫生质量促进体制机制创新满足城乡居民需求倡导循环经济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我国环境卫生事业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环境卫生公共服务可持续发展一、城乡环境卫生体系建设的意义建立环境卫生体系是为了谋求良好的、卫生的公共环境状态

  所实施的一种过程管理是通过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技的以及宣传教育和社会监督等手段来实现良好的公共环境卫生状态。建立环境卫生体系有利于理顺公共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增强公共卫生专业队伍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储备。建立环境卫生体系对于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城市和乡村的现代文明程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城乡环境卫生的现状1.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在大力推进城乡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中全区坚持以人为本广泛开展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惠民活动减轻群众负担。领导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下面就举一个常州市的例子。09年3月14号常州市政协副**陆志芬率调研组在常州市卫生局党委书记曹建荣、副局长陈建国陪同下调研了该市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调研组听取了局长孔德才得汇报肯定了以前的成绩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要求。2.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渐起步。由于中国农村长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村生活废弃物基本上以堆肥农用、内部循环为主。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生活垃圾中如塑料等不可降解物逐步增多已不能完全采用原有堆肥农用方式。因此中国各地政府开始将小城镇、城郊结合部和部分乡村环境卫生纳入所在城市环境卫生体系规划生活垃圾纳入城市生活垃圾

  处理系统一些地方已取得较好成效。人民群众对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识逐渐加强。就举一个我们村的例子以前我们村各家各户的厕所都是放在家前屋后严重影响了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现在全村都免费发放了建化粪池的水泥桶所以全村一夜之间在卫生的层面上迈出了一大步。

  3初步建立了三大公共卫生保障工程。一是建立卫生信息化工程。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要求初步建立了连接市、县、乡的三级计算机信息报告网络体系实行了法定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和个案管理制度并明确了各自所负的责任。二是建立人才建设工程。在今后3年内全县培养一批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建立一支由20人左右组成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队伍。三是建立社会支持工程。在乡镇建立以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公共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动员和发动城乡居民积极开展爱国卫生、群众性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并在农村组织一支从事卫生监督、疾病预防的志愿者队伍从而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卫生意识和防病能力。

  三、城乡环境卫生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公共卫生组织体系已初步形成但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要建立结构完整、功能齐全、反应敏捷、高效能动和保障有力的组织体系的要求我县于去年设立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所初步形成和发展了具有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执法等综合功能的完整的卫生体系。但

  是要让这些组织体系真正高效运作还需要各级各部门的不断努力。虽然规定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县、乡两级都要建立应急组织领导机构在县疾控中心建立日常办事机构但当疫情真正发生时光靠这些组织机构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各级各部门行动起来通力协作才能战胜疾病渡过难关。因此该体系在综合部门联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环境卫生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由于环境卫生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有的地方对环境卫生体系不够重视环卫设施建设、运行和管理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制约了环境卫生整体质量水平的提高。

  .管理体制不适应环卫事业进一步发展。有的城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能分散执法力度弱化环卫改革改制工作进展较缓慢市场化程度不高机制不活。

  .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不高环境污染较为突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难以与垃圾排放增长速度匹配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5212其余大都采用简易填埋处理未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处理技术水平较低影响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乡村环境卫生体系相对薄弱。一些乡村环境卫生事业发展较慢缺乏因地制宜的环卫机构和人员从事村镇保洁和垃圾收集处理的管理工作。

  四、推进城乡环境卫生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1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统筹协调社会事业和经济全面发展的精神把公共卫生事

  业与科技、教育、文化事业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同时在政府对社会事业的投入中应保证公共卫生事业费的增长与财政支出的经常性增长保持同步。在卫生事业费的分配中向公共卫生及疾病预防控制倾斜。二是在卫生系统内部要加快卫生体制改革把政府卫生工作的职能和重点逐渐转到公共卫生服务上来把基层卫生服务分解为基本预防保健服务和临床医疗服务两个方面并且逐步实现政府投入为主的公益性服务。三是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基层卫生院的建设。要引入竞争机制和开放理念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卫生事业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多层次医疗服务共同发展的格局。同时对分别承担公共卫生预防和医疗任务的县疾控中心和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转为公益性机构。

  .进一步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城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管理水平。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医疗机构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探索和创新政务公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以及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等体制加大政府规范化事务性管理力度。要认真落实市、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意见和关于乡镇公立卫生院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大领导、督办和管理力度全力推动城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城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人员素质。要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在加强新都城乡公共卫生

  和基本医疗队伍建设中积极探索研究和实践医务人员的专业轮训机制、继续教育和专题培训机制、高层次进修机制、互帮互学机制、专业人员交流机制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要巩固和拓展城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均衡发展成果总结推广和发掘城乡医院捆绑式帮扶的发展优势、设备优势和业务技术指导培训优势等先进经验和办法大力推进城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均衡发展。要加强城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系统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广大医务工作者确立换位思考的理念养成良好的医德准确处理好医患关系积极为推动全区城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进一步规范城乡公共卫生管理提高对突发事件的监督和应急处理能力。要以成都市创造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在大力推进城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体系建设中积极探索实践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管理医疗卫生单位的新办法和新措施增强监管力度。要坚持在执行决策和制度建设、为民办事、提高服务效率、廉洁从政等方面下功夫严格掌握质量、服务、安全环节强化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要全面落实医疗惠民措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办好惠民医院、惠民病房对享受惠民医疗人员积极开展六免、八减、三优惠、一方便活动提高医院在患者中的信誉度和美誉度。要进一步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妇幼保健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城乡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结束语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在环境卫生事业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在迅速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阶段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的城乡环境卫生体系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努力把中国的城乡环境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篇十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P>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经过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经受了一场淬炼和考验,也暴露出了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短板经过反思“假如疫情在出现,我们该如何应对”这道大考题,既要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又要汲取教训、弥补不足,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重大意义认识,建立健全决策支持机制。为进一步促进全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5月底县卫健委先后赴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及部分卫生室进行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分析,听取各医疗机构的情况汇报,县卫健委基本掌握公共卫生体系的情况。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公共卫生体系的基本情况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152个,其中:医院8个,乡镇卫生院14个,村卫生室110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所,其他18所。卫生机构床位数1067,卫生机构技术人员806人,医师人数412人,注册护士数394人,全科医生数28人。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申报了4个关于提升防疫能力建设项目。1.县疾控中心大楼2.县中医医院感染科大楼3.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大楼4.县人民医院提升医疗救助能力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1.医疗卫生队伍“招人难、留人难”,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目前,

  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不仅在总体数量上不足,而且存在“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情况。同时,受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生活条件等影响,导致不少学历层次较高、综合能力较好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自我价值难以实现,有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主动辞职。具体原因,一方面是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地处农村,受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因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设备陈旧落后,不利于其发挥专业特长,上升空间有限,致使一些医学高等院校毕业生宁愿在发达地区打工,也不愿接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编制身份”。

  2.基层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亟待加强。全县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总体上仍然相对落后。在医疗设备配备方面,一是检验和影像方面配备缺乏,一些疾病的确诊必须到大医院做检查。二是已经配备的中小型医疗设备,在精度上不够。乡镇街道医疗卫生机构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稀缺,导致其医疗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结果是,在县级医院,排长队挂号的现象随处可见,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而乡镇医疗机构则就医人员偏少,医患不平衡现象明显。

  三、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规划(一)多措并举,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做好“招、引、培、留”工作。大力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在招聘政策上适当放宽条件,对引进高层次人才给予必要补助;构建卫生人才留住机制,加强医疗机构自身建设,在薪酬待遇、平台搭建、职业成长等方面下功夫;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医学人才培养经费保障机制和政府投入动态调整机制;

  加强基层人才定向培养工作,重点为基层提供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优化人才供给;

  加强全科医师能力培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工程项目建设1.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疫能力提升:乡镇卫生院防保站是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的枢纽,是担负农村防病治病和落实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指令性工作的综合性机构,乡、镇卫生院防保站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现结合的实际,新建防保站14所,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工作用房6-8间,配齐科室办公设备及冷链设备等,每个乡镇建立独立的防保机构,接受县卫健委管理与指导。承担本辖区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公共卫生管理和组织实施工作,参与辖区镇村一体化防保工作管理。2.县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综合大楼改建项目:建设性质内装修改造及防控相关设备购置,改造检验科,建设地点在已开工的县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新建综合大楼内,项目总建筑面积约约为600㎡,新建医院信息化及远程会诊系统、全县妇幼信息管理系统、医疗污水处理系统,购置ct、dr、彩超、呼吸机、负压救护车及检验科相关设置等。3.县智慧医疗能力建设:具体建设项目有:1、大数据第四代智慧健康服务小屋中医版;2、智慧村医健康扶贫乡村振兴工程大数据体验馆;3、慢病预防筛查中心第四代智慧健康服务小屋中医版;4、中医慢病预防筛查中心系统集成。

  4.县(社区)卫生防疫能力建设:按照每个村卫健室配备5万元健康管理和防保设备。

篇十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P>  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Investigationreportontheconstructionofhealthservicesystem

  汇报人:JinTaiCollege

  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前言:工作报告是指党的机关、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按照有关规定,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上级机关或法定对象汇报工作,汇报的内容包括近一段的工作情况和下一段工作部署。本文档根据工作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区委、区政府通知精神,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区卫生系统基本情况

  **区卫生系统现有全民医疗卫生机构31个,科级建制13个,股级建制18个,财政全额预算单位25个,额差预算单位6个(区人民医院60%、妇幼保健院60%、区二院70%、三个办事处卫生院80%)。城区有: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所、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卫生学校、合作医疗经办处8个单位及**、凤凰、南市3个街道办事处卫生院,农村有姚店、李渠、蟠龙、临镇、南泥湾5个中心卫生院和15个乡镇卫生院。全系统干部职工990人,其中离退休及离岗人员195人,在职职工795人;专业技术人员709人;科级领导干部44人;

  具有大学本科学历28人,专科159人、中专446人、其它76人;正高职称2人、副高24人、中级244人、初级439人、未评职称86人,高、中、初级职称所占比例4%、34%、62%。全区每千人均卫生技术人员3.2人,每千人均病床2.93张。

  二、近年来的卫生工作开展情况

  (一)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自XX年以来,全区累计筹资2325万元(其中区财政投资1330万元,中、省市项目投资995万元),先后对区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结防所进行了楼房加层,疾控中心除加层外新建了实验楼,全区新建卫生院5个,扩建卫生院13个,累计增加医疗卫生业务用房9817㎡,目前正在新建卫生院1个。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先后投资1600余万元购置了螺旋ct、彩超、电子胃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数字化影像系统、心电工作站、麻醉机、呼吸机等大型医疗设备80多台(件),全区的医疗服务能力显着提高。不仅区级医院可以开展先进的技术服务,而且农村也有四分之三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b超、胃镜、心电、x光机、生化检验等的技术服务。目前,全区20个乡镇卫生院投入使用的设备达到2027件,639元。集镇卫生院基本都配置了巡回医疗车,城乡医疗救护车达到17辆,双向转诊能力增强,群众急诊救治条件明显改善。

  (二)社会卫生工作不断提高

  (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一是实现了疾病预防控制职能和资源的整合,由区疾控中心统揽城区疾病防控工作,在城区设立9个预防接种站,彻底改变了过去工作滞后的面貌,疾控工作成为全省先进县(区)。二是区政府推行了一类疫苗的免费接种政策,从XX年1月1日起,全区免疫规划工作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三是推行一体化管理的创新机制,在辖区所有医院实行出生婴儿首针建卡建证制,有效消除了免疫空白,疫苗控制传染病发病达到国家标准。四是全面推行了计划免疫网络化技术管理,提高了科学管理水平。五是建立了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实现了横向到医院、纵向到乡镇的现代化管理。六是完善职能体系,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目前疾控中心、结防所,科室、设备、人员健全,五大卫生监测、地方病防治、结核病防治、艾滋病筛查都能很好地开展,并有较强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XX年,我区被评为全省“免疫规划先进(县)区”,“结核病防治先进(县)区”,区结防所被卫生部授予“结核病防治先进集体”称号。XX年全区儿童建卡建证率分别为98.9%和100%。五苗单苗接种率为:卡介苗100%、乙肝98.6%、百白破97.6%、脊灰97.6%、麻疹99%;五苗覆盖率95.1%;流脑、乙脑接种率分别为97.2%、

  98.6%。新生儿首针乙肝、卡介苗接种率分别为95.8%和95.6%。。地方病控制在稳定状态,布病得到有效控制,地方性甲状腺肿防治达到省级消除标准,克山病和大骨节病无新发病人。

  --------DesignedByJinTaiCollege---------

篇十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P>  公共卫生效劳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共6篇)

  为进一步促进全市公共卫生效劳体系建设,5月份,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先后赴冠县、临清市及市直相关部门进行专题调研,听取政府和卫生部门的情况汇报,实地观察了10多个单位的公共卫生效劳体系的建设情况。通过调研,委员们根本掌握了我市公共卫生效劳体系建设的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分析、讨论的根底上,对如何加快全市公共卫生效劳体系建设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一、全市公共卫生效劳体系建设情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公共卫生效劳工作,将其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抢抓国家强力推进公共卫生效劳体系建设机遇,不断加强全市公共卫生效劳体系建设。目前,我市初步建立了市、县、乡、村横到边、纵到底的公共卫生效劳体系,卫生效劳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一)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明显。我市坚持以重大传染病防控、免疫规划、慢性病防治、精神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为重点,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免疫规划工作得到加强,儿童免疫规划一类疫苗接种;传染病、重大疾病防控、慢性病防治成效显著。(二)精神卫生工作实现了新突破。我市启动了重性精神病患者网络管理系统,开展了重性精神病人普查活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标准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大讲堂”、“家长课堂”等讲座、开展义诊活动。同时与电视台、电台等新闻媒体

  合作形式多样的公益性栏目,普及心理、精神卫生健康知识,收到较好效果。(三)紧急救援网络体系日趋完善。我市整合资源,成立了市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对全市医疗急救实行了统一受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医疗急救水平显著提高。医疗急救资源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市设急救中心(站)26所,配置急救指挥车1辆,院前急救车辆120辆,急救人员到达481人。(四)血液供给与管理工作显著提升。为解决临床用血供需紧张矛盾,市中心血站采取调整采血车辆、延长采血时间、加强无偿献血宣传招募、控制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扎实开展采供血工作,满足了全市临床用血需求。去年,全市未发生一例因输血困难而延误病人救治的病例和医疗事故,为全市人民的生命健康提供了强有力保障。(五)妇幼保健工作不断深入。市、县、乡、村四级妇幼保健网络建设日益稳固,妇幼保健效劳水平显著提升,有力保障了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妇女婚前保健、围产期保健、更年期保健、产前诊断、产后康复及儿童健康体检、心理保健、预防接种等效劳工作有力推进,全市妇女儿童保健过程化指标和结果性指标进一步优化,全市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逐年下降。(六)卫生监督工作力度加大。卫生监督机构认真履行公共卫生监管职能,深入开展医疗秩序整顿活动,完善了暗访检查、举报受理、联合办案、不良执业记分等工作制度,长效监管机制逐步形成;健全了医疗机构监督管理档案,建立了医疗机构监督信息互通机制;认真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工作,医疗市场秩序进一步

  标准;大力推进了诊所标准化建设,着力提升标准化管理和效劳的能力。(七)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我市深入开展“全民健康工程”,大力实施农民健康效劳行动,开展健康教育巡讲,卓有成效地举办干部保健大课堂,向城乡居民宣传健康知识,有效地在群众中普及了健康知识。在报纸、电视了开辟专栏,开展咨询效劳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全社会的健康知识,健康生活一是得到一定强化。(八)基层公共卫生效劳得到落实。全市127所乡镇卫生院和11所社区卫生效劳中心全部设立了公共卫生管理科,4390所村卫生室全面履行根本公共卫生效劳职能,根本形成了以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根本医疗等效劳为一体的综合效劳体系,广阔城镇居民就近可获得公平、方便、快捷的根本公共卫生效劳。二、我市公共卫生效劳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全市公共卫生效劳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平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效劳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和缺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重医疗效劳、轻公共卫生”现象仍存在。个别地方和领导对公共卫生的公益属性认识不到位,卫生开展理念与方式仍停留在“以医疗为中心”上,“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还比拟突出,习惯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医疗效劳,没有将公共卫生效劳与根本医疗效劳摆在并重的位置,尤其在未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公共卫生效劳往往被无视。(二)相关政策落实滞后,制约了公共卫生工作有效开展。根本公共卫生经费的补助标准是人均25元,省补助我市70%(即17.5

  元),其余由市、县财政配套解决,目前市级补助经费已落实,但县级配套经费均未到位。**年,省财政厅等五部门出台了新医改形势下的《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实施意见》,但目前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落实。(三)专业人员缺乏,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专业人才缺乏,缺乏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基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出现人才断层现象。公共卫生效劳人员培训方案少,满足不了公共卫生效劳的需要。局部公共卫生效劳机构人员编制缺乏,影响了公共卫生效劳任务的落实。从事公共卫生效劳人员的待遇较低,工作量大,稳定性较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效劳质量。(四)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薄弱。广阔群众对疾病预防与卫生保健的重视程度和自我防范意识还不够,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和能力,重治疗轻预防以及不良的卫生和生活习惯还普遍地存在。新闻媒体重视重大传染病流行等公共卫生事件的集中报道,日常宣传卫生健康知识力度不够。三、加快我市公共卫生效劳体系建设的建议公共卫生事业是表达社会公平、关系社会稳定和老百姓幸福**的重大民生问题。针对当前公共卫生效劳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一)提高责任意识,加强对公共卫生效劳体系建设的领导。充分认识加强公共卫生效劳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强化公共卫生效劳体系建设政府主导地位的意识和责任,坚持公共卫生效劳的公益性和效劳性,将公共卫生效劳体系建设纳入政府考核内容,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方案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效劳体系,完善以基层医疗卫

篇十五: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P>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坚持一手抓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一手抓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在履行公共卫生管理职责、体系建设、卫生应急、服务能力和卫生投入等五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全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第一文档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汇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汇报为进一步促进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5月份,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先后赴冠县、临清市及市直相关部门进行专题调研,听取政府和卫生部门的情况汇报,实地察看了10多个单位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通过调研,委员们基本掌握了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对如何加快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一、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将其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抢抓国家强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机遇,不断加强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我市初步建立了市、县、乡、村横到边、纵到底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一)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明显。我市坚持以重大传染病防控、免疫规划、慢性病防治、精神卫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为重点,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工作取得了新成绩。免疫规划工作得到加强,儿童免疫规划一类疫苗免费接种;传染病、重大疾病防控、慢性病防治成效显著。(二)精神卫生工作实现了新突破。我市启动了重性精神病患者网络管理系统,开展了重性精神病人普查活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大讲堂”、“家长课堂”等免费讲座、开展义诊活动。同时与电视台、电台等新闻媒体合作形式多样的公益性栏目,普及心理、精神卫生健康知识,收到较好效果。(三)紧急救援网络体系日趋完善。我市整合资源,成立了市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心,对全市医疗急救实行了统一受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医疗急救水平显著提高。医疗急救资源网络进一步完善,全市设急救中心(站)26所,配置急救指挥车1辆,院前急救车辆120辆,急救人员达到481人。(四)血液供应与管理工作显著提升。为解决临床用血供需紧张矛盾,市中心血站采取调整采血车辆、延长采血时间、加强无偿献血宣传招募、控制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扎实开展采供血工作,满足了全市临床用血需求。去年,全市未发生一例因输血困难而延误病人救治的病例和医疗事故,为全市人民的生命健康提供了强有力保障。(五)妇幼保健工作不断深入。市、县、乡、村四级妇幼保健网络建设日益巩固,妇幼保健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有力保障了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妇女婚前保健、围产期保健、更年期保健、产前诊断、产后康复及儿童健康体检、心理保健、预防接种等服务工作有力推进,全市妇女儿童保健过程化指标和结果性指标进一步优化,全市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逐年下降。(六)卫生监督工作力度加大。卫生监督机构认真履行公共卫生监管职能,深入开展医疗秩序整顿活动,完善了暗访检查、举报受理、联合办案、不良执业记分等工作制度,长效监管机制逐步形成;健全了医疗机构监督管理档案,建立了医疗机构监督信息互通机制;认真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整治工作,医疗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大力推进了诊所规范化建设,着力提升规范化管理和服务的能力。

  (七)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我市深入开展“全民健康工程”,大力实施农民健康服务行动,开展健康教育巡讲,卓有成效地举办干部保健大课堂,向城乡居民宣传健康知识,有效地在群众中普及了健康知识。在报纸、电视了开辟专栏,开展咨询服务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全社会的健康知识,健康生活一是得到一定强化。

  (八)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得到落实。全市127所乡镇卫生院和1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立了公共卫生管理科,4390所村卫生室全面履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基本形成了以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基本医疗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广大城镇居民就近可获得公平、方便、快捷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二、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重医疗服务、轻公共卫生”现象仍存在。个别地方和领导对公共卫生的公益属性认识不到位,卫生发展理念与方式仍停留在“以医疗为中心”上,“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习惯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医疗服务,没有将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摆在并重的位置,尤其在未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公共卫生服务往往被忽视。(二)相关政策落实滞后,制约了公共卫生工作有效开展。基本公共卫生经费的补助标准是人均25元,省补助我市70%(即15元),其余由市、县财政配套解决,目前市级补助经费已落实,但县级配套经费均未到位。2009年,省财政厅等五部门出台了新医改形势下的《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实施意见》,但目前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落实。(三)专业人员缺乏,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专业人才不足,缺乏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基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出现人才断层现象。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计划少,满足不了公共卫生服务的需要。部分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不足,影响了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落实。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待遇较低,工作量大,稳定性较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服务质量。(四)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全社会的公共卫生意识薄弱。广大群众对疾病预防与卫生保健的重视程度和自我防范意识还不够,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知识和能力,重治疗轻预防以及不良的卫生和生活习惯还普遍地存在。新闻媒体重视重大传染病流行等公共卫生事件的集中报道,日常宣传卫生健康知识力度不够。三、加快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公共卫生事业是体现社会公平、关系社会稳定和老百姓幸福安康的重大民生问题。针对当前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特提出以下建议(一)提高责任意识,加强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充分认识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政府主导地位的意识和责任,坚持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和服务性,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考核内容,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二)落实配套政策,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保障机制。围绕实现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目标,各级人民政府要逐年增加公共卫生投入,规范财政补助范围和方式,建立持续稳定的经费投入和保障机制,保证公共卫生机构建设与发展所需的人员、设备、运行等资金。按照省财政厅、卫生厅《关于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的实施意见》,各县(市、区)政府积极

  调整预算支出结构,落实配套经费,不断提高保障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应急工作能力。严格控制非专业技

  术人员的准入,从源头上提高公共卫生队伍素质。要调整优化公共卫生人员结构,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在职人员的培训与培养,提高全市公共卫生人员整体素质。要健全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政策,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待遇,营造良好的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环境。要加强卫生应急体系、监测和预警机制及应急队伍建设,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四)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倡树新的公共卫生理念。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宣传媒介,加大对全社会公共卫生知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公共卫生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在机关、学校、社区、企业、乡村大力开展健康科普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保健意识和公共卫生道德水平,积极倡导健康文明、安全卫生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努力营造有利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汇报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下面,我简要汇报一下我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县辖镇街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现有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单位家,其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处镇级医疗卫生机构处,另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处、村卫生室个、个体诊所个。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抢抓国家强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机遇,不断加强全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县、镇、村横到边、纵到底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一、加强人才培养,壮大卫生健康服务力量大力实施人才振兴战略,不断加强医疗机构人才队伍建设。自年开始,我县实行公立医院人员总量控制、自主招聘,建立了灵活的公立医院用人进人机制和政策,对紧缺人才建立绿色通道,公立医院自主招聘后直接报县编办和县人社局备案,切实解决了优秀人才引进难的问题,为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时,坚持管办分开,稳步开展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实现了县级公立医院决策、执行与监督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提高了医院内部管理运行效率。今年以来,围绕专业需求和学科需要,将招才引智工作纳入招商引资范畴,视同引进招商引资项目。并积极开展医疗卫生系统在外工作人员回的宣传引进工作,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出台《关于鼓励在外工作人员回县工作的实施意见》,目前医疗卫生系统已有名外地工作人员回工作。同时,加强在职人员进修培训,截至目前,各单位选派人员到省市进修学习人次。二、完善硬件建设,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目前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对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性。为此,我县在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的基础上,统筹推进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规范化建设。一是加强医疗机构疫情防控设施标准化建设。县人民医院建立独立的传染病科、规范的发热门诊,并按照三甲医院建设标准,计划迁建占地综合院区,建筑面积万平,配备床位,目前已完成立项,选址意见书、建设工程许可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等已办理完毕,正在进行安全文明施工工作,争取年底投入使用。二是加强核酸检测能力建设。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造面积实验室,购置了检测仪器设备,已于月日正式启用;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也先后于日启动PCR核酸检测实

  验室建设,并与初投入使用。县疾控中心、县人民医院将在现有基础上,分别新上一套核酸检测设备,县妇幼保

  健计生服务中心也将完成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确保全面完成“核酸检测能力备增计划”。加快推进镇街卫生院发热哨点诊室建设,按照发热哨点诊室不低于平方米的建设标准,正在改造过程中疫情应急防控能力明显增强。

  三是加强镇街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在所有镇街卫生院全部实现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积极推进新建、扩建项目,不断优化基层医疗服务条件。

  以上项目建成使用后,我县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将实现全面提档升级。三、推进能力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县人民医院先后与签署了对口帮扶和合作协议,为县医院发展注入新动力。加强

  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三大中心”建设,胸痛中心被列入国家胸痛中心联盟建设单位,卒中中心通过国家卒中中心联盟认证,胸痛、卒中、创伤、放疗项目均处全市上游水平,依托建立的掌上导管室为山东省首家。

  从镇街卫生院选派名“村级指导医生”对薄弱村卫生室进行帮扶,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的人员组成,由县级医疗机构分片参与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服务签约工作,切实提高了签约服务质量。

  四、规范监管秩序,加强公共场所管理完善监管机制,建立了领导干部“一对一”帮扶制度,成立个帮扶领导小组,分别由卫生健康局领导干部任组长,随时对所包保的镇村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加强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队伍配备了现场执法终端设备,确保现场执法过程全记录。加强医疗废弃物和医疗污水监督,组织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大队人员对产生医疗废弃物的单位和隔离病区加强监督检查及业务指导,各单位全部与公司签订了医疗废物处理协议,所产生的医疗废物由该公司统一集中处置,每年转运处理医疗废物约吨。总之,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但与广大群众的期望和需求还有不小差距,各位领导的到来,是我们相互学习、共同借鉴、增进友谊的一次难得的交流机会,恳请各位领导不吝赐教、传经送宝,为我县的卫生健康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促进我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谢谢大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汇报公共卫生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今年人代会,市人大代表159人次聚焦“公共卫生服务”提出了25件相关议案建议。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0年监督工作计划的安排,从6月初开始,我们着手制定工作方案,成立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天青为组长、部分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和教科文卫专(工)委人员为成员的调研组,实地视察调研了4所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市疾控中心,先后听取了市卫生健康局、市财政局和大荆镇、芙蓉镇等12个部门镇街的汇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主要工作成效近年来,在国家法律、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市政府努力抓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市现有医疗单位1030家,其中市级公立医院5家,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1家,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70家,村卫生室459家,诊所和医务室357家;省级示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基本形成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立医院、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为主体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全覆盖。

  二是疾病防控水平稳步提升。全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为555/10万,较去年同期下降11%。进一步推进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常规单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报告患病率为62‰;食源性疾病监测扩大至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三是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加强。2019年妥善处置了疑似食源性疾病事件7起,有效控制了首次本地登革热疫情,确保了“利奇马”台风袭击灾后无疫情。特别是今年年初大批在汉的经商人员回来,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严密防控,积极战疫,及时有效控制住了疫情。实现复工复产过程疫情无反弹,切实做到“两手硬,两战赢”。

  四是公共卫生监管力度持续加大。2019年共出动卫生监督4500人次,检查1900家次,立案462起,处罚445起,没收违法所得10万元,罚款178万元,移送公安2起。办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592家,医疗机构校验及变更1095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严格要求,特别是遇上今年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暴露出许多的短板和不足。(一)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是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仍然滞后。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建于上世纪70、80年代,代表视察的城东、翁垟等镇街卫生院的基础用房破旧不堪。乐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政楼为D级危房,芙蓉卫生院门诊楼为C级危房,大荆卫生院为钢架临时工棚,去年利奇马台风来袭时全部淹没在水中。个别卫生院门前道路狭窄,救护车、消防车无法通行,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形成公共卫生设施“硬件不硬”。二是公共卫生经费投入仍然不足。2015-2019年五年财政总投入公共卫生经费26亿元,平均每年5亿元(包括人员经费、基建、设备、医改等)。其中每年用于基层医疗设备更新的预算仅120万元,虽然2018年增加至600万元,但医疗器材价格高、需要更新量大,个别山老区卫生院至今仍使用上世纪的黑白B超机。三是传染病病房及防控隔离设施等数量仍然不够。调研发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全市累计发热门诊接诊28240人次,在院医学隔离观察528人次,确诊170例。但集结市一、二、三医传染科全部力量,仅能腾出隔离病房232间,急需新建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市传染病防控大数据技术中心和市疫情指挥部目前临时借用办公。基层疾病防控隔离等设施更是不充分不平衡。(二)公共卫生疾病控制能力弱化一是职能定位不精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一直被视为公共卫生的“守门人”,仅作为技术指导机构,没有发布疫情数据和部署防控措施等行政权力的“吹哨权”。在公共卫生工作中偏离了“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重医轻防”问题普遍存在。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不够突出。二是服务能力不强。公共卫生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31家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职职工1876人,其中公共卫生专业的仅14人。同时,公共卫生人员除承担大量国家规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外,还要保证医疗门诊的日常工作,工作精力难以兼顾,近年来广大群众对儿童疫苗接种工作反映强烈。三是人才待遇偏低。全市基层公共卫生人员享受全额编制(原防保站人员)仅116人,差额编制则达1509人。全额编制人员绩效工资定额只有6万元,差额编制人员不到4万元。导致人员缺口大、流失严重,2016年至今就辞职外调85人(不含内部隐性流动)。四是宣传教育不够全面深入。公共卫生宣传形式较单一,没有做到常态化和制度化;健康教育和技能培训不够突出,社会公共卫生知识欠缺,法律意识和健康意识不强。(三)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不够到位一是应急管理仍不够规范。近年来政府部门出台的公共卫生的资源统筹、疾病预防控制、应急保障等配套制度较少,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规范,导致公共卫生“软件不软(完

  善)”。加上日常没有应急演练,疫情突发时,只能被动应付。二是应急保障还不够到位。2017年市政府出台了《突发公共事件物资应急保障行动方案》,但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应急物资储备仓库。有些应急物资如防护服、隔离衣等由于疏于管理,超出了有效使用期限。疫情期间,我市库存的口罩、防护服、消毒剂等应急物资曾一度紧张。三是监测预警还不够及时。由于基层缺专业人员,缺仪器设备,缺传染病诊室,缺传染病专业培训,缺对传染病的早期辩识、筛查和防控能力,导致监测预警不够及时快速。四是部门联动配合不够。相关部门沟通联系不多、信息不够共享、联动不够紧密。如一些上级要求的文件,由于没有进行联合发文,导致工作经费无法落实,而变为一纸空文。原有村级公共卫生(计生)联络员,纳入政法体系为主的网格化管理后,难以兼顾公共卫生工作。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一)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要加快提级扩能一是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吸取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教训,大力做好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加大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像大干交通、大干教育一样“大干卫生”,保证公共卫生“有钱办事”。二是加快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加快乡镇卫生院新建和改扩建进度,加大乡村卫生室(所)标准化建设力度,着力做好基层医疗设备更新。三是努力建好疾病预防设施。按照国家传染病医院建设的最新要求,抓紧启动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项目建设,推进传染病防控大数据中心和指挥中心建设。四是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人才引进、培养、聘用制度,探索制定向基层卫生人员倾斜的职称晋升、岗位津贴等优惠政策,提升基层岗位吸引力;落实疾病防控人员编制。做到公共卫生“有人干事”。(二)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要务必扎实有效一是深化疾控体系改革。完善机构设置和功能定位,把“预防为主”融入健康乐清战略,着力从体制机制层面理顺关系,强化责任,形成以疾控机构为中心、医院为支撑、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为网点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二是强化联防联控机制。优化定点医院的科学布局,合理设置传染病床位。建立健全重大疫情防控等公共卫生制度,形成相对完整的制度规范。更好做到公共卫生“有章理事”。三是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爱国卫生运动工作常态化机制,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爱国卫生运动。扎实推进卫生村镇创建,积极开展公共卫生法律的广泛宣传,让公共卫生知识家喻户晓。(三)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要更加及时到位一是提升监测预警能力。立足提早精准有效,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网络直报、医疗卫生人员报告、药品销售监测、科研发现报告、舆情监测等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监测预警能力。二是强化应急保障工作。科学合理布局,建立市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中心和片区分中心。落实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专项资金,按照“平战结合”模式,确保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充足。三是提高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篇十六: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P>  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Investigationreportontheconstructionofhealthservicesystem

  汇报人:JinTaiCoIIege

  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前言:工作报告是指党的机关、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按照有关规定,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上级机关或法定对象汇报工作,汇报的内容包括近一段的工作情况和下一段工作部署。本文档根据工作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区委、区政府通知精神,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区卫生系统基本情况

  **区卫生系统现有全民医疗卫生机构31个,科级建制13个,股级建制18个,财政全额预算单位25个,额差预算单位6个(区人民医院60%、妇幼保健院60%、区二院70%、三个办事处卫生院80%)。城区有: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治所、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卫生学校、合作医疗经办处8个单位及材、凤凰、南市3个街道办事处卫生院,农村有姚店、李渠、蟠龙、临镇、

  南泥湾5个中心卫生院和15个乡镇卫生院。全系统干部职工990人,其中离退休及离岗人员195人,795人_兰当建号申」里电邈翅号于朝I4>具有大学本科学历28人,专科159人、中专446人、其它76人;正高职称2人、副高24人、中级244人、初级439人、未评职称86人,高、中、初级职称所占比例4%、34%、62%o全区每千人均卫生技术人员3.2人,每千人均病床2.93张。

  二、近年来的卫生工作开展情况

  (-)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自XX年以来,全区累计筹资2325万元(其中区财政投资1330万元,中、省市项目投资995万元),先后对区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结防所进行了楼房加层,疾控中心除加层外新建了实验楼,全区新建卫生院5个,扩建卫生院13个,累计增加医疗卫生业务用房9817m2,目前正在新建卫生院1个。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先后投资1600余万元购置了螺旋ct、彩超、电子胃镜、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数字化影像系统、心电工作站、麻醉机、呼吸机等大型医疗设备80多台(件),全区的医疗服务能力显着提高。不仅区级医院可以开展先进的技术服务,而且农村也有四分之三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b超、胃镜、心电、x光机、生化检验等的技术服务。目前,全区20个乡镇卫生院投入使用的设备达到2027件,639元。集镇卫生院基本都配置了巡回医疗车,城乡医疗救护车达到

  17辆,双向转诊能力增强,群众急诊救治条件明显改善。(二)社会卫生工作不断提高

  (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一是实现了疾病预防控制职能和资源的整合,由区疾控中心统揽城区疾病防控工作,在城区设立9个预防接种站,彻底改变了过去工作滞后的面貌,疾控工作成为全省先进县(区)。二是区政府推行了一类疫苗的免费接种政策,从XX年1月1日起,全区免疫规划工作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三是推行一体化管理的创新机制,在辖区所有医院实行出生婴儿首针建卡建证制,有效消除了免疫空白,疫苗控制传染病发病达到国家标准。四是全面推行了计划免疫网络化技术管理,提高了科学管理水平。五是建立了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实现了横向到医院、纵向到乡镇的现代化管理。六是完善职能体系,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目前疾控中心、结防所,科室、设备、人员健全,五大卫生监测、地方病防治、结核病防治、艾滋病筛查都能很好地开展,并有较强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XX年,我区被评为全省“免疫规划先进(县)区”,“结核病防治先进(县)区”,区结防所被卫生部授予“结核病防治先进集体”称号。XX年全区儿童建卡建证率分别为98.9%和100%o五苗单苗接种率为:卡介苗100%、乙肝98.6%、百白破97.6%、脊灰97.696、

  麻疹99%;五苗覆盖率95.1%;流脑、乙脑接种率分别为97.2%、

  98.6%o新生儿首针乙肝、卡介苗接种率分别为95.8%和95.6%oo地方病控制在稳定状态,布病得到有效控制,地方性甲状腺肿防治达到省级消除标准,克山病和大骨节病无新发病人。

  ..........DesignedByJinTaiCollege...................

推荐访问: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公共卫生 体系建设 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