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10篇

时间:2022-11-11 08:40:11 来源:网友投稿

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10篇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因此尽管塑料具备耐用性应用广泛性等有限一项最近的对工业上使用的不同种类物质进行的生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命周期分析中指出塑料与其他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10篇,供大家参考。

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10篇

篇一: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因此尽管塑料具备耐用性应用广泛性等有限一项最近的对工业上使用的不同种类物质进行的生精品文档可编辑值得下载命周期分析中指出塑料与其他化石燃料和生物物质一样会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循环经济语境下塑料垃圾污染海洋的治理方式

  作者:郭祝祥来源:《活力》2015年第07期

  [摘要]塑料垃圾的积聚问题,被认为是一个亟须解决的全球环境问题。治理海洋垃圾需要在循环经济的视角下,要从“防治结合”的角度入手,不但要关注“末端控制”方法,还要从垃圾源头入手进行预防和控制垃圾入海。

  [关键词]塑料垃圾;影响;治理方式

  一、塑料垃圾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塑料污染给更大范围的生态系统产品和功能带来的潜在影响,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比较典型的海洋垃圾类型有:大型废旧渔具,瓶子、塑料袋和其他消费性产品。然而,通过拖网捕捞方式收集的海洋垃圾中大部分是细小颗粒或微型塑料。这些微小颗粒可以携带大量污染物质,且包含着多种潜在的毒性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就可以通过海洋垃圾而进入海底环境,对海洋生物存在有害影响。

  渔业、交通业、旅游业、政府和地方团体的经济和财政都会受到海洋垃圾的不利影响。据报道,APEC地区每年由于海洋垃圾给渔业、船舶运输业和旅游业带来1.265亿美元的损失。最近一项报告也显示,苏格兰渔业每年因此损失16亿美元,相当于整个渔业收入的5%。水产养殖业也受到影响。

  海洋垃圾也是航海业的主要危险源,在海岸船舶救助活动中不断攀升的救助实例说明,垃圾足能够威胁螺旋桨正常运转。更深一步的考虑是,海洋垃圾会带来美学价值的破坏。垃圾会影响公众对环境的感知力,结果导致旅游业收入下降。

  二、如何解决塑料垃圾问题:循环经济的范式

  一提到海洋中垃圾问题时,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如何扩大管理措施的范围而不仅限于改变废物管理实践。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是“末端处置”,而不是预防为主。每个区域采用的常用做法都有所不同,但基本都包括对倾倒垃圾行为的教育,完善海岸垃圾罐条款的“3R”环节,港口设置船源垃圾回收设施,以及频繁的海岸和海洋清理活动。塑料企业比较支持这种“抛弃型”消费方式,教育和循环法可以作为一个解决方法。但是这些方法还是适合于那些具有经济资源、经济规模更加易于实施高成本计划的发达国家。鉴于塑料废物总量在全球和区域都在持续增长,那么很明显,一种范式的转变在解决这类全球问题时变得越来越紧迫。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从“生命周期循环”的角度来看,从生产到单纯短期使用阶段,再到废物处置的资源使用这样一个轨迹,是废物积聚的一个最根本原因。因此,尽管塑料具备耐用性、应用广泛性等有限,一项最近的对工业上使用的不同种类物质进行的“生命周期”分析中指出,塑料与其他化石燃料和生物物质一样,会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在垃圾来源问题上,应该认识到海洋垃圾不仅仅是一个废物管理问题,这很重要。如此来看,通过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方法来解决海洋塑料垃圾问题是探索“绿色经济”内涵的潜在根据之一,该方法会促进单位经济产量所用资源最少,降低资源和不以增长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运用到塑料上,这就意味着促进经济结构的改变,降低塑料的消费,增加“环境友好型”物质的生产,提高再循环再利用率,促进选择新技术新产品,创造一个条件供给的环境,如能力建设,新法律和标准的实施等。这些收益只有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才能感受到。

  通过合作,可以帮助认识塑料产品的优点,比如包括那些与减少环境影响相关的合作。同时,减少海洋垃圾中塑料的数量问题也是挑战之一。在解决塑料垃圾问题上,同时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直接原因,如乱扔垃圾、不适当的废物管理;二是终极原因,这一原因所生产或交易的物质类型和数量关系更为密切。特别是在把物质仅做单一使用,短时使用的情况下,能够产生长远的可持续的环境影响。例如,塑料在发达国家经常被设计用来单独使用,而很少考虑垃圾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海岸旅游业会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会给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带来不同的结果,因为他们缺少废物一体化管理的资金和基础设施。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应该考虑到物质从生产到废弃的可持续性,而不是在该产品已经报废的时候才考虑。因此,产品从设计生产到废弃的整个过程中,对材料的“减少、再利用和再循环”不能仅仅体现可持续性,还要直接减少需要处置废物的总量,以此来减少该废物成为海洋垃圾的可能。

  三、区域层面下的垃圾循环利用

  从联合国区域海洋报告的说明中明显可以看出,海洋垃圾问题以区域为基础发生变化。同样,解决方法也应因区域而定。

  一个比较恰当的切入点应该是,确定关于海洋垃圾具体类型(如消费废物、工业废物和包装)。确定依据很重要,来自于与垃圾相关的供应环节的所有步骤:比如它们在哪里?有多少?什么目的?如何达到首要目的?使用期限和用尽后地方会如何处置等。这种努力应该基于对易受影响地区观念和优先事项问题的考虑。接下来就是把供应环节的所有主要参与人召集到一起,组织一次有说服力的对话交流,旨在确定减少垃圾聚集的方法。这是一个“少生产废物”的办法,成为废物的物质需求减少,或利用更好地处置废物的方法来防止积聚。之后再通过执行一系列政策,如公共意识,发展激励机制和法规,来促进及时、长期的措施实施。最后,通过监测海洋垃圾范围的变化和个体执行政策和行动计划的有效性评价,来衡量成功与否。

  由于垃圾存在于国家管辖权以外的公海区域,很难追溯起供应源头,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首先来关注“末端管理”方法,如开展清理垃圾,同时进行教育活动,这些比较现实可行的做法。长远来看,区域内近海水域垃圾输入量的减少也可以降低垃圾进入公海的总量。由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于抽样数据正在不断表明,来自不同海岸的物质是如何在海洋适当位置形成垃圾的,那么“区域方法”为确定行动的优先权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

  本文由(海洋垃圾污染之国际治理的范式转变)项目资助,项目编号(HXS20141153)参考文献:

  [1]赵勇胜.固体废物处理及污染的控制与治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2月版.[2]张原.塑料垃圾污染:海洋的灾难.生态

  经济,2015年第2期.[3]马成恩.齐抓共管,防治海洋垃圾污染.环境保护,2008年第10期.[4]王慧卉.塑料垃圾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及控制措施分析.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5]陆学等.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6期.(编辑/穆杨)

篇二: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人类该如何应对海洋微塑料污染?

  近日,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争论组织发布一项新的争论成果:据估算,世界海洋底部可能有至少1400万吨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其重量可能是漂移在海洋表面的塑料碎片的30多倍。深海就像一个“水槽”,汇聚着大量微塑料。

  塑料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白色污染也在持续添加,部分塑料垃圾通过多种渠道进入海洋,构成海洋微塑料,直接或间接地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危害。人类该如何应对海洋微塑料污染?

  海洋微塑料分布广泛,危害颇多海洋微塑料是海洋垃圾的一种特殊形态,通常是指粒径在5毫米以下的塑料颗粒,包括碎片、薄膜、纤维等。由于微塑料体积小,部分可达微米乃至纳米级,对海洋生态环境有很大危害,因而也被称为“海洋中的PM2.5”。海洋微塑料体积小,但吸附污染物的力气很强。例如,假如海洋环境中存在多氯联苯、双酚A等长期性有机污染物,一旦微塑料和这些污染物相遇,正好聚集构成一个有机污染球体。微塑料相当于成为污染物的坐骑,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在环境中到处游荡。微塑料部分来源于塑料制品,本身释放着有毒有害物质,对海洋环境构成直接危害。同时微塑料简洁被海洋生物吞噬,在海洋生物体内蓄积,危害海洋生物平安,危害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

  更令人担忧的是,海洋微塑料不只存在于海洋,而且有可能通过海

  洋食物链传递,最终进入人体。争论表明,部分金枪鱼、龙虾等海洋

  生物体内均检测到微塑料的存在。

  虽然目前尚未证明微塑料对人体健康存在哪些精确

  的

  危害,但值得警惕的是,微塑料能进入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肠

  道中的微塑料也可能影响消化系统的免疫反应,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微塑料存在形式多样,生成机制简洁

  海洋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广受社会关注。生态环境部海洋生

  态环境司副司长霍传林认为,从海洋垃圾的角度来讲,塑料垃圾是海

  洋垃圾里面占比最大的,或许在80%左右。

  目前,微塑料依据来源可分为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大类。初

  生微塑料是指经过河流、污水处理厂等排入海洋环境中的塑料颗粒工

  业产品。次生微塑料是由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构

  成分裂和体积减小而成的塑料颗粒。

  环境中的微塑料肉眼难以看到,但这些不同来源的塑料经过物理、

  化学、生物等层层分解,由大变小,由小变微,几乎遍及全球。据有

  关专家表示,假如放任海洋塑料污染的问题持续下去,估量到2050

  年,海洋中塑料的总重量将超过鱼类总和,全球99%的海鸟都会误食

  塑料制品,“最终损害的是人类和海洋”。

  确保源头减量,加强全球共治

  我国是塑料生产大国,但并不是塑料垃圾和海洋微塑料污染大国。

  2021年的监测数据表明,我国近海表层水体微塑料含量处于中低水

  平。这一结果的取得既离不开我国政府长期的高度注意,也离不开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为了科学地应对微塑料污染,我国自2007年正式启动了海洋垃圾监测工作,并于2021年将海洋微塑料纳入监测范围,2021年初次将海洋微塑料监测范围扩大至大洋和极地领域。

  生态环境部针对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的管理,实行了源头减量、替代使用、加强回收、开展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今年以来,国家进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多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管理的看法》《关于扎实推动塑料污染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对禁塑限塑阶段性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

  削减塑料垃圾,遏制微塑料的集中,是人类不行推卸的共同责任。霍传林表示,海洋微塑料与海洋垃圾既要协同管理,又要作为全球的问题一起来处理。中国一直坚持同世界各国一道,深度参与全球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的污染防治。将来,生态环境部将结合法律法规的修订,强化本身职责,共同推动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的管理,共同守护碧海蓝天。

篇三: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面对海洋塑料之患

  作者:方陵生来源:《大自然探索》2020年第08期

  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中午叫了一堆外卖,餐后不假思索地扔掉一大堆塑料餐盒;优惠活动来了,网购了一堆喜爱的物品,然后扔掉一堆塑料包装袋……

  在2017年10月,BBC纪录片《蓝色星球2》拍摄到的海洋环境系列片的镜头让人们触目惊心:塑料垃圾对世界海洋造成的破坏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海洋生态环境岌岌可危!

  2018年11月19日晚,一头抹香鲸的尸体被海浪冲上了印尼东部的海滩。人们在这头可怜的濒危动物胃里发现了近6千克乱七八糟的塑料垃圾:19件硬塑料、4个塑料瓶、25个塑料袋、2只人字拖鞋、3.26千克绳子,还有115个塑料杯的碎片。

  2019年3月28日,一头长达8米的抹香鲸的尸体被冲刷至意大利的撒丁岛旅游区内。海洋动物研究者解剖后,在它的胃里发现了多达22千克的塑料垃圾,包括数十个塑料袋、大量塑料杯盘、渔网、鱼线,甚至还有毛巾、床单以及清洁剂瓶,占据了其胃部三分之二的空间。更令人痛心的是,这头母鲸的腹内还有一个已经成形却已腐烂的胎儿,胎儿已近3米,由于母亲无法消化食物为其提供营养而死去。

  海上垃圾“陆地”现在已是法国面积的三倍,而且可能还在扩张。据2018年联合国环境署发布的一份报告警告說,除非垃圾得到遏制,否则海洋中的塑料数量将在十年内增加两倍。

  长期以来,虽然环保主义者和海洋科学家们一直在关注塑料垃圾问题,但公众常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这些画面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解决海洋塑料污染这一严重问题已刻不容缓。各国政府已开始采取各种限塑措施。在英国,化妆品中的塑料微球已被禁用,从2020年春开始,塑料搅拌器和塑料吸管也被禁用。2020年初,中国也已经发布了新版“限塑令”(见相关链接:新版“限塑令”)。

  目前,地球上每年生产的塑料多达3.5亿吨,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一次性的,多达1200万吨的塑料垃圾最后都进入了海洋。跟踪塑料垃圾的移动路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尽管如此,科学家们还是跟踪到了大量塑料垃圾聚集的一些热点地区,如海洋环流带,并正在跟踪调查塑料垃圾的流动路径和去向。

  我们如何才能将塑料垃圾从海洋中清理出去?荷兰的非营利组织“海洋清理”正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该组织是于2013年由当时才18岁的发明家博扬·斯拉建立起来的(他发明了一种收集塑料垃圾的机器人)。该组织在五个海洋大环流带布置了塑料垃圾回收系统。2018年首次推出的系统未能成功,后经过修改和重新设计,2019年经改进后的“001/B”系统获得了极大成功,在太平洋垃圾带收集回收了大量塑料碎片。该组织称其回收系统甚至还能捕获小至1毫米的微塑料。据他们估计,这一系统将在未来五年之内清除掉太平洋大垃圾带一半的塑料垃圾。

  太平洋大垃圾带看上去像是一片浮动的垃圾填埋场,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大锅菜汤,不过里面不是蔬菜,而是各式各样的塑料垃圾,其中包括那些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塑料不像天然生物有机废物那样会充分降解,塑料不会消失,海洋活动和阳光作用只会让这些废弃塑料逐渐分解为越来越小的颗粒——微塑料。

  海洋中的塑料袋或钓鱼线会被海鸟和海龟误以为是食物而被吞下肚去,然后造成内脏被堵塞的严重后果。这一点人们很容易理解,但对于微塑料如何影响海洋生态系统,人们还知之甚少。微塑料的危害正是科学家们目前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由于微塑料极为细小,一些海洋中

  最小的生物也很容易将其误认为是美味食物而吞下肚去。微塑料不仅本身会对生物体造成潜在危害,而且附着在废弃塑料上的有害化学物质还会在食物链上累积起来。

  虽然“001/B海洋清理系统”在收集大量海洋废弃塑料方面已取得明显效果,但该系统本身对海洋生态也有一定影响。因为清理系统在成功收集了大量海洋废弃塑料的同时,也不幸网住了大量漂浮在海面上的海洋生物,其中包括海蜗牛、海蛞蝓以及生活在海洋表面和海洋浅层的浮游生物。由于浮游生物是软躯体生物,只能漂浮和生活在靠近海面的区域里,如果被海洋清理系统卡住或困住,它们可能很难逃离。

  201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只有1%的海洋塑料垃圾漂浮在海洋表面,而94%的塑料最终都沉到了海底。事实上,塑料几乎无处不在,海边有,南极、北极的冰层中有,甚至在世界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中也有。

  有专家认为,我们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减少塑料生产上,而不只是清理海洋中的塑料垃圾。目前的海洋清理行动就好比试图用小小的茶匙来处理溢出浴缸的水。事实上,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立即关上“水龙头”!

  防止塑料进入海洋的最好办法是从源头上遏制:阻止塑料从陆地进入海洋。陆地是海洋中塑料的最大来源,我们还需要确定塑料从陆地进入海洋的路径。科学家正在对主要河流系统进行调查,以了解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移动轨迹。

  目前,“海洋清理”组织的活动已初见成效。在2019年10月,“海洋清理”组织就启动了自动拦截系统,在塑料抵达海洋之前在河流上拦截收集塑料。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在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马来西亚的巴生和越南芹苴市设置了拦截机,第四个拦截机很快也将在多米尼加安装。虽然估计值有所不同,但专家们一致认为,高达95%的海洋塑料都是通过河流进入海洋的。据“海洋清理”组织称,现在一个拦截机每天能收集50吨废弃塑料。他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在全球1000条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中都安装上这种系统。

  有专家认为,清理河流比从海洋中收集塑料更为可取,因为与海洋系统相比,河流系统更容易维护和监测。此外,与浩瀚无边的海洋相比,河流里的废弃塑料垃圾也更为集中。

  首先我们要解决的是塑料垃圾为什么会在河流中积聚起来的问题。英国政府2015年10月开始在大部分零售商店推行“五便士限塑令”——对每个塑料袋收费5便士(约合0.5元人民币),以减少塑料袋消耗。这一措施已初见成效,海滩上和海洋环境里的塑料袋已大为减少。在未来减少塑料污染的行动中,这种模式值得推广仿效。

  有环保意识的好心人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相关宣传激励下,也会想办法减少和消除环境中的塑料。废弃塑料成灾的情况不能再持续下去,我们不能任由塑料废弃物继续污染我们的环境,然后再等着别人帮我们收拾塑料污染环境的烂摊子。

  科学家认为,我们要做的是减少塑料使用量,同时还需要建立更好的废物管理设施,以确保更多的塑料可以得到回收利用。

  一旦我们能够成功阻止塑料垃圾从河流进入海洋,那么,开始清理海洋垃圾最有效的地方就是海滩。比如,在一些沿海地区,人们居住的地方与海距离都较近,那么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到清理塑料垃圾的行动中来。同时,在这里旅游度假的人也应该将使用过的塑料制品主动收集放入回收点。

篇四: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消减海洋塑料垃圾保护海洋环境

  消减海洋塑料垃圾保护海洋环境

  海洋垃圾在海岸线上最为常见,并会随洋流漂浮在大洋表层,且会大量在近海及深海海底不断积累。海洋垃圾的来源包括陆源和海源。其中,陆源主要是污水处理、河流排放、海岸弃置、不当或非法排放和倾倒等,海源主要是渔业活动和航运。旅游区、农渔业区、港口航运区及邻近海域是海洋垃圾分布密度较高的区域。人口增长带来塑料垃圾的持续增长,塑料难以降解,往往会在环境中持续积累。据报道,在海洋垃圾总量中,塑料垃圾约占80%。

  20XX年国际上首次提出“微塑料”概念,一般定义为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微粒,是微小型的海洋塑料。海洋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包括初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初生微塑料是经过污水处理厂而进入环境中的微塑料工业产品,次生微塑料则是由大型塑料垃圾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造成分裂和体积减小而成。

  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遍布全球海洋环境,给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带来危害,并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有海洋塑料垃圾摄食记录的海洋生物达600种以上,通过摄食塑料垃圾,塑料自身毒性及其携带的多种有机污染物,可能存在通过食物链传递的潜在生态风险,可能导致附着病原微生物、有害入侵种传播,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危害。塑料垃圾对经济方面的影响最大的是海洋污染,海洋污染的自然资本成本至少为130亿美元。根据20XX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海洋塑料存量,自然资本成本保守估计为每吨海洋塑料每年3300美元至33000美元。

  一、我国海洋塑料垃圾入海量问题我国是全球主要的塑料生产和消费国家,20XX年美国科学家发表论文认为中国是海洋塑料垃圾最大排放国。该文章是基于海岸线50千米范围内的人口计算的各国排入海洋的塑料垃圾量,并且设定我国塑料垃圾的未合理管控率为76%,结果显示,20XX年中国是海洋塑料垃圾排放量最大的国家,输入132到353万吨的海洋塑料垃圾。这个数量严重高估了我国入海塑料垃圾量。20XX年,荷兰和德国学者又依据相同来源的塑料垃圾未合理管控率数据,相继发文称中国长江是世界上向海洋排放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最多的河流,年排放入海塑料垃圾量分别为

  1

  31—48万吨和15—154万吨。在没有全球一致认可的塑料和微塑料入海通量监测方法和具体排放塑料垃圾量没有实测数据的情况下,仅凭文献调研得到的数据结合模型进行估算,结果是不可信的,但给世界造成了中国与全球海洋环境持续恶化有关的印象。

  针对以上三篇论文对中国入海塑料垃圾及河流入海塑料垃圾量的错误估算,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道季教授研究团队从20XX年开展对此问题的专门研究,发表论文,通过实测数据和建立相关模型,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首先,建立中国年入海塑料垃圾量估算与预测模型,结果纠正了西方学者对我国入海塑料量的高估。通过建立物质流模型,对我国塑料垃圾年度入海量进行了估算和预测,并对我国塑料垃圾入海量和塑料种类进行研究。中国入海塑料垃圾主要来源不是河流,而是沿海的渔业活动,而河流输入的塑料垃圾也主要是来自水上渔业活动、水上运输等。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措施的进一步实施,从20XX年到20XX年,我国入海塑料垃圾量将比预期水平平均年消减10多万吨。

  其次,依据20XX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连续三个季节悬浮微塑料的监测结果分析,否定了“长江是全球输运塑料垃圾入海量最大的河流”的错误观点。20XX年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进行了悬浮微塑料连续三个季度调查采样,最大程度平均了不同月份之间微塑料浓度的显著差异。20XX年,长江每年输送塑料垃圾不到8万吨。20XX年,长江口夏季入海塑料垃圾通量监测变化范围在7477.5—36214.5吨之间(平均值为14893.49吨),监测最大值与20XX年估算数据相比,入海塑料垃圾通量下降了45%。该结果也从一个侧面验证了他们前期研究的预测。

  中国是一个人口和塑料消费大国,产生的塑料垃圾量很大,但具体排放到海洋中的数量,需要更加细致的研究,以便科学客观地掌握我国河流塑料入海通量。

  二、国内外消减海洋塑料垃圾的主要进程海洋塑料污染已成为与气候变化、臭氧耗竭、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受到各国政府、科学界、媒体、企业及非政府组织等各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关注。面对消减海洋塑料污染的迫切需求,如何从源头减量、完善塑料垃圾管理体系、发展塑料垃圾循环利用方法,是全球各国高度关注且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国际方面,在联合國、二十国集团、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等,我国参与的国

  2

  际合作均获得了高度关注,并已制定了有关应对计划或承诺。历届联合国环境大会(20XX、20XX、20XX、20XX)均号召和倡议全球应对海洋塑料垃圾及微塑料污染问题;20XX年联合国大会的联合国首脑会议上通过20XX年后发展议程,其中的SDGs14,特别提及海洋塑料污染的应对问题;20XX年G20汉堡峰会通过了“G20海洋垃圾行动计划”。20XX年的G20大阪峰会通过宣言承诺“到20XX年让塑料垃圾向海洋的排放量降到零”。

  在国际法律框架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等都涉及到海洋塑料垃圾问题。20XX年5月,欧盟提出“限塑令”方案,禁限一批日常塑料用品,并提出欧盟成员国需要在20XX年之前实现回收90%塑料饮料瓶的目标。

  我国还没有为海洋塑料污染控制制定专门法律法规,但我国已有相关的立法涉及塑料垃圾问题。20XX年国务院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推动垃圾强制分类;20XX年1月,国务院发布《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XX年2月,海南出台《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20XX年7月1日,上海施行《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最为重要的是20XX年9月9日,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推动塑料垃圾污染治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篇五: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海洋塑料污染形势与治理之策

  作者:李道季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0年第11期

  编者按:治理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联合国从2014年开始高度关注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的污染。华东师范大学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带领团队最早在国内开展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研究。2016年,他领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微塑料监测和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技术研究”项目正式启动,并将于2021年完成。在李道季看来,塑料垃圾是海洋不能承受之重,而消减塑料垃圾的解决之道,便是发展循环经济。

  维护健康和清洁的海洋环境对人类的未来发展十分重要,也是“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年)”规划的重要内容。面对恶化的海洋环境,消减海洋塑料垃圾是维护清洁、可持续且丰富多产的海洋的必要行动。

  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总量将会是现在的近3倍(预计从2016年的1100万吨上涨到2040年的2900万吨)(Lauetal.,2020);海洋内的塑料垃圾存量将会是现在的4倍(超过6亿吨)。长期以来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持续增加,遏制塑料垃圾的污染,是人类不可推卸的共同责任。

  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状况堪忧

  海洋塑料垃圾不仅广泛分布于河口及近岸海域、大洋环流带等表层水体,在人迹罕至的两极海冰及深海深渊带也有较高含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于海洋水体、沉积物及各类海洋生物体中。

  据估计,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有大约不到2%漂浮在海洋表面,约7%-8%堆积在海岸,其余则存在于海洋水层和海底等,大约60%的塑料产品的密度低于海水。当海洋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环境后,一部分漂浮的塑料通过海流和风的输运进入海洋环流,形成已知世界大洋五大涡旋塑料垃圾聚集区(Mooreetal.,2001)。其中,最著名的“大太平洋垃圾带”几乎都是塑料,面积达160万平方公里,且有呈指数增长的态势。

  据估算,2010年全球有480–1200万吨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Jambecketal.,2015),有0.7–3.5万吨漂浮塑料漂浮在各大洋涡旋,除此之外,可见的塑料垃圾和微塑料主要分布于海岸与邻近海域,比较严重的区域为亚太、地中海、墨西哥湾、红海、北美沿岸国家的海岸。西方学者通过模型估算全球通过河流入海的塑料每年约100–200万吨,20条入海塑料垃圾最多的河流中位于我国的河流有6条。最新研究估算2020年我国陆源入海塑料垃圾量為近10万吨(Lebretonetal.,2017)。

  2015年4月,联合国海洋污染科学问题联合专家组(GESAMP)发布报告认为,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等同于大型海洋塑料垃圾。据调查,有海洋塑料垃圾摄取记录的海洋生物物种数量已超过800种以上,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健康(Gesamp,2015;Gesamp,2016)。海滩垃圾长期经受阳光照射、波浪冲刷、生物作用等影响,极易破碎、裂解成微塑料,因此被认为是微塑料入海的来源之一。河口附近往往人口密集,并且有来自于河流的大量塑料垃圾入海,是塑料垃圾污染的热点区域。近海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剧烈,渔业及水产养殖、航运、污水处理厂等是沿海塑料垃圾入海的源头。大洋环流导致海洋垃圾全球迁移,并且在大洋中部形成面积惊人的所谓的“垃圾岛”。极地虽然人类活动较少,但极地海域的塑料污染情况几乎和近海一样严重,说明微塑料随着洋流等作用迁移至两极地区并在极地积累,微塑料可由大气传输至极地,使得极地成为微塑料的汇集地。深海及深渊带的采样难度较大,仅有少数国家具备深海采样技术。我国研究者在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中发现了塑料及微塑料的存在(Pengetal.,2020),证明塑料污染已经影响海底最深处。

  全球塑料垃圾处置不当造成巨大的环境风险

  目前全球塑料的生产呈指数级增长。据预测,2050年全世界塑料制品产量将达到24亿吨,这将是2018年近3.6亿吨产量的6倍以上,届时人类将在各个领域更广泛地大规模使用塑料产品。塑料生产的增长也会导致对塑料生产中使用的化学添加剂和化学品的需求增加,以满足人类对塑料性能等的各类需求。截至2015年,人类已至少产生了69亿吨塑料垃圾(Geyeretal.,2017),且由于人类处置不当,只有不到9%的塑料垃圾被回收,12%被焚烧,79%被填埋或任意丢弃到环境中,导致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在海洋、河流、湖泊、土壤、空气和食品等中大量存在,造成巨大的环境风险。

  在全球主要塑料生产经济体中,亚太地区的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45%左右,欧盟和北美各占20%和19%左右。同时,亚太地区也被认为是塑料垃圾处置不当率最高的地区(日韩除外),高达60%以上。虽然全球化学工业27%的产量是热塑性塑料,是极易回收后被重新加工利用为新产品,但回收率仍然非常低。日本塑料垃圾总体回收利用率为75%,焚烧和填埋占24%,如果焚烧发电进行能源转换,回收利用率更高。根据《中国再生塑料行业发展报告(2019—2020)》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产生废塑料6300万吨,其中填埋量为2016万吨,占比32%;焚烧量1953万吨,占比31%;回收量为1890万吨,废塑料总体回收利用率为30%。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全世界的塑料垃圾中,源于包装的比例几乎占了一半,其中绝大部分得不到回收利用或焚烧,造成巨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也是海洋塑料垃圾的主要来源之一。

  全球加快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治理进程

  国际方面,联合国、二十国集团、欧盟、东盟及有关国际组织等已制定了有关应对计划或承诺。历届联合国环境大会(2014年、2016年、2017年、2019年)均号召和倡议全球应对海洋塑料垃圾及微塑料污染问题;201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目标14

  特别提到海洋塑料污染的应对问题;2017年G20汉堡峰会通过了“G20海洋垃圾行动计划”;2019年G20大阪峰会发布宣言,承诺“到2050年让塑料垃圾向海洋的排放量降到零”。在国际法律框架下,《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关于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等都涉及和增加了关于海洋塑料垃圾的具体条款。2018年5月,欧洲联盟委员会提出“限塑令”方案,禁限一批日常塑料用品,并提出欧盟成员国需要在2025年之前实现回收90%塑料饮料瓶的目标。2020年11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开不限名额特设专家组第4次关于海洋垃圾和微塑料污染问题会议,以应对日益紧迫的全球性海洋塑料和微塑料污染问题。这次会议令人振奋,因为了解到国际社会正在推动联合国环境大会第五届会议通过制定一项新的关于防治海洋塑料污染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

  近年来,我国涉及塑料垃圾问题的相关法规不断完善。2017年3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共同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为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制定了路线图。2018年1月,国务院发布《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2月,海南出台《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2019年7月1日,上海出台《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最为重要的是,2020年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公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到2020年底,我国将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这一治理新政出炉,将推动我国塑料垃圾污染治理进入新阶段,也將极大推动我国塑料循环经济的发展。

  塑料污染治理催生塑料循环经济的发展

  塑料具有优越材料特性,在特定用途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包括塑料制品在食品和饮用水安全、医疗卫生、交通出行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社会效益,因此,我们要对塑料善加利用,才能减少和杜绝塑料垃圾的产生。未来通过创新性解决方案从源头防止塑料垃圾产生并进入环境极为重要。塑料垃圾污染治理,正在催生塑料垃圾回收循环再利用技术和塑料循环经济的发展,为从源头上杜绝塑料垃圾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提供了终极解决方案,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本国或经济体内部的塑料垃圾循环回收利用体系,如欧盟正在大力兴建塑料垃圾回收利用设施,探索从全生命周期认识塑料循环,包括生产、加工行业以及下游的供应商、回收行业,把整个链条串起来,形成闭环管理。我国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22年,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要大幅提升。这对我国研发高效、快速、对环境友好且具有高回收率的绿色化学废塑料回收技术方法,开发创新性的塑料制品管理和回收经济模式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地球上亿万年积累的化石资源终将面临枯竭,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对以石油为基础的塑料利用是不可持续的,必须节约石油资源,循环利用塑料,并开发新的生物基资源等。塑料的可持续消费、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塑料产品的循环再利用和闭环塑料循环经济,可防止可

  回收塑料进入废物流,确保所有塑料制品得到适当的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同时,从塑料产品生产一开始就进行塑料产品可回收性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进入环境的塑料废物的产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塑料产品可重复利用的可行性和可用性。这些都是探索塑料垃圾治理行之有效的新模式和实践。

  结语

  消减海洋塑料垃圾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也是每个人的责任,需要敦促来自不同治理层面的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部门、公营和私营企业、民间组织及社会中的每一位个体为消减海洋垃圾进行大胆的创新和行动,加深对海洋塑料和微塑料的科学认识,加强塑料绿色化学回收利用技术创新研发,大力发展塑料循环经济,实现杜绝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的目标。

篇六: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减少合成纤维就可以减少塑料污染并挽救海洋生物

  海洋中的塑料污染不仅限于会阻塞,纠缠和伤害海洋生物的大块垃圾。组成合成纤维的超细纤维也会造成污染,这就是为什么减少每次洗涤过程中合成纤维所掉出的细小纤维的数量很重要的原因。

  大多数海洋塑料污染的图像都带有塑料垃圾,可以用肉眼看到。另一方面,超细纤维是如此之小,以至于不雅察它们需要强大的显微镜。一次洗涤由合成纤维制成的外套可释放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种这些塑料纤维。超细纤维足够小,可以穿过大多数废水过滤系统筛网中的缝隙。一旦进入水道,它们将被带入大海。专家认为,塑料微纤维几乎占海洋塑料污染总量的百分之十。纤维袋的数量是携带袋和微珠的五倍,而现在这些国家正希望将其作为降低污染水平的目标。(相关:塑料污染威胁着来自世界海洋的食物供应。)塑料超细纤维与更大的塑料垃圾一样危险超细纤维还污染了饮用水供应和海洋食物链。它们极易吞咽,因此毫不奇怪,它们是在海洋动物消化道中发现的数量最多的塑料。偶然食用塑料污染已证明会改变更物的行为。它们吞咽的塑料越多,食用的食物就越少,从而减少了它们的最大尺寸和能量水平。塑料垃圾也会吸引有毒化学物质。动物食用这些受污染的塑料时,其组织会积聚毒素。以这些动物为食的任何掠食者受到的影响更大。这些化学物质的浓度水平随着它们在食物链中的传播而增加。在最大的动物中发现了最高水平的毒素。这些动物中有许多是被人类食用的,它们本身会缓慢但确实会受到化学物质的影响。幸运的是,有许多方法可以减少海洋中超细纤维的污染。大公司和个人都应该在庇护环境中发挥本身的作用。

篇七: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强化重点区域塑料垃圾清理整治多措并举守

  护绿水青山

  作者:王学军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1年第28期

  塑料垃圾清理主要指清理在自然环境中存留的塑料垃圾,从而减少其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生态环境以及人体健康的影响。2020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提出了要开展塑料垃圾专项清理的要求。近日发布的《“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则对于重点区域塑料垃圾清理整治进行了进一步细化部署,为“十四五”时期开展该项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泄漏到环境中的塑料垃圾造成了“白色污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8年的一份报告称,全世界总计生产的90亿吨塑料制品中,被循环利用的只有9%,约12%被焚烧,其余79%最终堆积在垃圾填埋场或进入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的塑料垃圾每年造成數十万海洋动物的死亡,还以微塑料、塑料碎片等形式进入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这些数字不一定准确,但是反映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处理日益严重的泄漏到环境中的塑料垃圾,成为各国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课题。

  由于多种原因,我国还有大量塑料垃圾积存在江河湖海、田间地头等自然环境中。这些露天塑料垃圾不但影响公共景观,也会污染水环境、土地环境。特别是遇到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和洪水灾害后,大量塑料垃圾被冲刷到河道、堤岸、海滩上,严重影响人民群众正常生活。露天塑料垃圾清理难度较大,且容易反弹,需要各地区高度重视,部门之间加强协调,增强预防措施和源头治理措施。

  为解决露天塑料垃圾顽疾,《方案》部署了大力开展重点区域塑料垃圾清理整治这一主要任务,明确了江河湖海、旅游景区和农村塑料垃圾清理整治三项重点工作。

  一是加强江河湖海塑料垃圾清理整治。《方案》要求实施江河、湖泊、水库管理范围内,以及海湾、河口、岸滩等滨海区域塑料垃圾专项清理,建立常态化清理机制,力争重点水域露天塑料垃圾基本清零。增加海滩等活动场所垃圾收集设施投放,提高垃圾清运频次。督促船舶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收集、转移和处置塑料垃圾。

  二是深化旅游景区塑料垃圾清理整治。《方案》要求建立健全旅游景区生活垃圾常态化管理机制,增加景区生活垃圾收集设施投放,推动旅游景区生活垃圾与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收运处置,及时清扫收集景区塑料垃圾。通过强化对游客的教育引导,倡导文明旅游。实现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露天塑料垃圾全部清零。

  三是深入开展农村塑料垃圾清理整治。《方案》要求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将清理塑料垃圾纳入村庄清洁行动的工作内容。对散落在村庄房前屋后、河塘沟渠、田间地头、巷道公路等地的露天塑料垃圾进行清理,推动村庄历史遗留露天塑料垃圾基本清零。通过“门前三包”等制度明确村民责任,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方案》明确了以上三项塑料垃圾清理整治工作的部门责任,细分了任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概括而言,三项清理整治工作主要有以下特色和创新之处。

  一是强化部门协作。此前虽然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江河湖海、旅游景区、农村塑料垃圾问题都有一些相应的机制和举措,如河湖长制、“清四乱”行动、村庄清洁行动等,但部门协作仍需加强。《方案》强调要发挥现有工作平台的作用,落实各环节主体责任,并将相关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大大强化了《方案》的可操作性。

  二是注重因地制宜。江河湖与海洋塑料污染问题不同,旅游景区以及农村地区的问题不同,南方北方、东部西部各地,乃至不同季节、不同时期的问题也不相同,《方案》强调不用一刀切的措施来加以解决,而是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举措。各地区在具体落实时,也要明确相应的清理整治目标,一地一策,形成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区域清理策略。

  三是构建长效机制。江河湖海、旅游景区和农村地区塑料垃圾问题非常容易反弹,单次清理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方案》对于三项清理整治工作都要求构建长效机制,使得塑料垃圾清理整治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解决历史遗留露天塑料垃圾这一顽疾。

  实施塑料垃圾专项清理工作有助于抓住重点问题和重点区域,推动“十四五”塑料垃圾治理整体目标的实现,取得“水清岸绿”的实实在在成效,守护绿水青山。

  (作者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篇八: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如何有效预防海洋垃圾

  1、推动无害化处理相关部门积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加强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推动环境无害化处置,努力从源头减少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应对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的国际进程,参与了联合国环境署区域海行动计划,认真遵守《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积极推动出台《东亚峰会领导人关于应对海洋塑料垃圾的声明》《G20海洋垃圾行动计划的实施框架》等文件,共同推进全球海洋垃圾和塑料污染防治。同时,中国也积极地推动双边合作,比如中日、中加、中美都建立海洋垃圾防治方面的合作机制。

  3、加强科学研究2017年,启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系统调查近岸海域海洋微塑料污染,深入开展海洋微塑料传输途径、环境行为和生物毒性研究。鼓励学术交流和数据信息共享,推进海洋垃圾与微塑料监测技术和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4、开展监测评价

  从2007年就开始将海洋垃圾纳入海洋环境例行监测范围,2016年将海洋微塑料纳入海洋环境常规监测范围,并通过《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定期向公众公布监测结果。2017年,还首次在大洋、极地开展了海洋微塑料的监测活动。

  5、强化公众参与积极推动公众参与海滩清扫活动,加强清洁海洋宣传教育,先后在烟台、大连、日照等海滨城市组织开展海滩垃圾清扫活动,并以此为契机教育公众转变消费习惯,提倡减少一次性塑料用品的使用,增强公众海洋垃圾污染防治的意识。

篇九: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3总结土壤重金属检测是环境监测中的一个重要项其污染程度的评价对多个行业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我们更需要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而本文提出的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与内梅罗综合指数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评级方式则很好的实现了该目标对多个行业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海洋中的塑料和微塑料污染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海洋塑料及微塑料污染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海洋和海岸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的分布与变化。我国作为塑料生产和使用的大国,需要完善管理和技术体系,加强监控,并将微塑料的相关研究成果汇总至相关管理部门,制定控制和减少微塑料污染的政策和法规,减少塑料垃圾向环境的输入。

  关键词:海洋微塑料;塑料;污染物;防治方法

  一、塑料及微塑料污染现状

  塑料是海洋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海洋垃圾的60%~80%,在某些地区甚至达到90%~95%,并且以每年递增的趋势增长。据报道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超过3亿吨,其中约有10%的塑料会进入海洋,而事实上我们所消耗的每一片塑料最终都有可能进入大海。难以降解的塑料在环境中会存在百年以上,从而对环境造成持久性影响。有研究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规模生产塑料至今,人类已经生产了83亿吨塑料,其中的63亿吨已成为垃圾。仅有9%的塑料垃圾被回收利用,12%被焚烧,79%则进入了垃圾填埋场或自然环境中。若不改变塑料生产模式和固废管理模式,到2050年人类将会产生120亿吨塑料垃圾。

  微塑料是指粒径<5mm的塑料碎片,其化学性质较为稳定,可在海洋环境中存在数百至数千年。海洋中漂浮的微塑料不仅能够给各种微生物提供生存和繁殖场所,还可以富集多种有毒化学物质。目前对微塑料潜在危害的研究虽然刚刚起步,但已成为海洋热点问题,李克强总理也曾强调过海洋中的微塑料污染,因此,在全球塑料生产仍在逐年增加和微塑料污染逐步累积加重的形势下,研究微塑料的环境行为、生态影响以及微塑料污染的控制手段等已经成为海洋生态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海洋微塑料的来源

  目前已知的海洋中微塑料的来源包括陆源输入、滨海旅游、船舶运输和海上养殖捕捞等。陆源塑料垃圾的输入是海洋中塑料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人类生活中有意或无意丢弃的塑料废弃物、被暴风雨冲刷到海洋的陆地上掩埋的塑料垃圾、常用的一些洗涤剂、生活护肤品以及工业原料等,这些微塑料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由于颗粒小而难以去除,从而会随陆源垃圾输入进入海洋。这些塑料垃圾进入到海洋后逐渐发生光降解或破碎,形成不同形貌的微塑料。塑料制品在加工、成型和储运过程中也会造成微塑料颗粒泄露。游客在海滩上或海洋里随意丢弃的塑料产品(塑料袋、塑料瓶等)以及海上过往船舶向海洋丢弃塑料废弃物是导致海洋塑料污染增加的另一主要原因。近年来,水产业的迅速发展导致泡沫聚苯乙烯漂浮装置的大量使用,而漂浮装置的老化或者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破损、破裂等都会导致这些塑料产品进入海洋而成为塑料漂浮垃圾的一个重要来源。此外,水产养殖产生的大量饲料垃圾袋的丢弃也增加了海洋環境中的塑料量。越来越多的渔船采用塑料渔网进行捕鱼,渔具更新导致大量的破旧塑料渔网被遗弃在海洋中。据统计,渔船和商船每年要向

  海洋倾倒高达29800多万磅塑料捕鱼用具(包括绳索、渔网等),并丢弃5200多万磅的塑料包装材料。此外,突发的海上航运事故有时也会造成大量的塑料产品进入海洋。

  三、海洋微塑料的影响

  海洋微塑料的来源之一是大型塑料垃圾的分解。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后,在热、光、化学等环境因素作用下逐渐发生光降解或破碎形成微塑料,其弹性强度、颜色、形状、尺寸等方面均发生变化,从而容易被海洋环境中的浮游动物、底栖生物、鱼类等吞食而储存在消化道,甚至直达组织和细胞内,危害生物体生长。大型塑料垃圾(如合成纤维绳、塑料布、捆扎带、渔网、拖网等废弃渔具)对海洋生物的主要影响是缠绕生物、限制运动和摄食导致死亡。有些海洋动物误食塑料垃圾后消化系统物理堵塞,营养吸收减少,引起饥饿或者消化系统损伤,导致死亡。目前发生在海鸟、海龟和海洋哺乳动物身上的惨痛事件受到较多的关注,而其他生物如鱼类和无脊椎动物遭受的缠绕和摄食影响事件也越来越多,因此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已经成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威胁。

  (1)微塑料对生物的影响。微塑料会影响海洋中藻类的光合作用。海面上的微塑料对太阳光的遮挡与反射作用会阻碍藻类对阳光的吸收,纳米级塑料颗粒可以降低藻细胞Chl-a的量,并增加藻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1.8~6.5mgL的20nm聚苯乙烯颗粒就可以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微塑料会影响暴露在其中的海洋生物的产卵量和繁殖能力。在北太平洋亚热带环流区,微塑料含量的增加为海黾提供了更多的产卵载体,产卵密度增加与微塑料多寡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卵和仔黾的捕食可以加速不同生物群落之间的能量传递,从而影响到远洋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微塑料也会对一些生物的卵和幼虫表现出明显的毒性效应。当暴露在一定质量浓度的聚苯乙烯微塑料颗粒(90μm)中时,欧洲鲈鱼的孵化率会受到抑制,生长速度减慢,幼鱼的进食偏好改变,并且对捕食威胁也无法做出回应,从而增加被捕食的危险。Rossi等采用分子模拟实验方法评估了纳米尺寸的聚苯乙烯对于生物膜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颗粒可以很容易地穿过脂质膜,改变细胞膜结构、膜蛋白活性,从而改变细胞功能。

  微塑料容易在海底沉积物中富集,因此,微塑料会极大地影响具有沉积物滤食特征的底栖生物。实验室暴露实验研究表明底层无脊椎动物会直接滤食微塑料颗粒,底栖海参甚至直接摄食微塑料颗粒,海蚯蚓、海参、海鞘等的消化道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微塑料。而在贻贝和螃蟹中,微塑料不仅会在消化道中出现,还可以通过消化道上皮细胞进一步转移到血液和淋巴组织中。Sussarellu等将牡蛎暴露于不同粒径(2和6μm)的聚苯乙烯颗粒溶液中,发现其产生卵细胞的数量和大小、精子的运动速度、D-幼体产量和幼虫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聚苯乙烯微塑料颗粒对牡蛎的摄食和繁殖产生干扰。此外,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分布会增加沉积物的渗透性,降低热扩散性能,这会影响到跟温度有关的生物发育和生长过程。

  海鸟从海洋中摄取食物,也受到微塑料的影响。海鸟的消化道中不同程度地含有微塑料。海鸟所摄食的塑料颗粒与海鸟的天然食物相似度密切相关,形状、大小以及颜色与天然食物相似度越高的微塑料在海鸟体内含量越高。体内塑料的积累正在威胁越来越多的生

  物的生存。塑料在带来物理污染的同时,还会带来复合污染。塑料中的有机单体和有毒添加剂,如塑化剂、阻燃剂、抗菌剂等也会被释放进入海洋引起污染。同时,微塑料在迁移过程中会从周围环境富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等,富集的污染物与微塑料一起会对海洋生物产生复合污染毒性效应,在生物体内富集并随食物链传递,从而对海洋生物的生存以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如日本青锵鱼摄食结合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多溴联苯醚的聚乙烯颗粒后,引起吸附污染物的转移,并产生肝脏毒性和异常。此外一些细菌、病毒、微藻等也可以在微塑料表面产生生物膜并进行栖息和聚集,这些表面富集微生物的微塑料还会进入生物体,使生物体受到感染。

  (2)微塑料对污染物富集和迁移的影响。微塑料的颗粒小、比表面积大、疏水性强、表面会附着微生物等,这些特点使其富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的能力增强,从而成为污染物的载体。微塑料材料的表面结构是影响其表面结合污染物的重要因素。Guo等研究了4种有机污染物(菲、萘、林丹、1-萘酚)在聚乙烯、聚苯乙烯、聚苯醚三种微塑料颗粒上的吸附行为,结果显示微塑料材料的分子结构对有机物吸附起着关键作用;此外微塑料粒径大小和环境条件(如pH、盐度等)也会影响其结合污染物的能力。同种塑料对不同有机污染物的吸附能力也有差异。污染物被吸附到塑料上以后,可以在洋流作用下长距离迁移,影响污染物的全球分布。不同国家和地区微塑料样品中有机污染物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体现了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的使用区域差异。实验室模拟实验表明,海滩来源的塑料颗粒结合重金属量要高于原始塑料颗粒。同时塑料表面附着细菌、病毒等生物后,比重增大,會经重力作用沉降到海底,同时将污染物带入沉积物。沉积物中污染物的释放成为深海区域污染物的来源。

  (3)微塑料污染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由于低成本和广泛适用性,塑料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据估计,到2050年,地球上的塑料制品还会增加330亿吨,大量塑料进入到环境中必定会给环境带来较大的压力。塑料包装、塑料容器甚至越来越多的医用塑料输液管极大地增加了人类与塑料的直接接触,这种直接和持续接触会通过摄入、皮肤和呼吸作用等增加人体内微塑料的累积,进而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在2014年月6召开的首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UNEP发布的《UNEPYearBook2014》和《Valuingplastic》两项报告中指出,海洋中大量塑料垃圾对海洋生物生存的威胁日益加剧,保守估计每年给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30亿美元。由于塑料难以降解,所以海底垃圾中塑料垃圾的比例也在逐年升高,这一比例将随着海底塑料垃圾的积累继续呈上升趋势,导致海底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加剧。

  四、防治方法

  现阶段对于塑料污染的治理方法还不成熟,仍处于探索阶段,主要是喷洒药剂加速塑料污染物的降解和打捞,而这些方法不仅对环境有其他影响而且作用范围小、成效低。海洋塑料污染物主要来源于陆源输入,因此要在源头上控制塑料输入海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监管力度,同时建立完善的塑料回收体系,在政府指引和法律法规规范的

  范围内提高公众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此外还应提升污水处理技术,在城镇污水处理厂增加微塑料的去除环节,将有助于减于来自城镇生活污水中的微塑料数量。目前,污水处理厂微塑料可能的去除方法包括气浮法和絮凝法,以此减少塑料向海洋的输入。同时减少难降解的环境不友好型塑料的使用,鼓励和支持可降解塑料的研发生产和应用,持续监测海洋和海岸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的分布与变化。我国作为塑料生产和使用的大国,更需要完善管理和技术体系,加强监控,并将微塑料的相关研究成果汇总至相关管理部门,制定控制和减少微塑料污染的政策和法规,减少塑料垃圾向环境的输入。

  参考文献:[1]王亭玉.海洋微塑料污染及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27(3):37-39,43.[2]王菊英,林新珍.应对塑料及微塑料污染的海洋治理体系浅析[J].太平洋学报,2018,26(4):79-87.[3]孙承君,蒋风华,李景喜,郑立.海洋中微塑料的来源、分布及生态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进展,2016,34(4):449-461.[4]王菊英,张微微,穆景利,张守锋,曲玲,王莹.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分析方法:认知和挑战[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10):1031-1041.[5]邓义祥,雷坤,安立会,刘瑞志,王丽平,张嘉戌.我国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污染源头控制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10):1042-1051.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十: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海洋微塑料的污染及生态效应

  谢弘晟【摘要】微塑料通过附着、被生物摄入、暴露毒性等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危害,当前海洋微塑料污染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引起了各国的关注.本文简单的对海洋微塑料污染进行了阐述,再具体的介绍了微塑料污染所引起的不良生态效应.【期刊名称】《资源节约与环保》【年(卷),期】2018(000)012【总页数】1页(P101)【关键词】海洋微塑料;塑料污染;生态效应【作者】谢弘晟【作者单位】福州三中福建福州350000【正文语种】中文

  1海洋微塑料污染概述微塑料是对非均匀塑料颗粒混合体的统称,其粒径一般在几微米到几毫米之间的、形状也具有多样性。它其实是大量的塑料垃圾在海洋中在生物降解、机械等作用下逐渐被分解成的细小碎片。在之前的环境问题中,人们都没有注意到微塑料对海洋带来的污染,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洋微塑料污染引起了人们的重点关注。微塑料因为其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环境的调节中难以被转化而长期存在,并且随着海洋的作用而影响到全球。微塑料又可分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两者的区

  别是是否经过自然界的分解作用,原生微塑料是人们直接生产的微塑料,像是生活中常见的牙膏中的塑料微珠,而次生微塑料则是在自然界的作用下被分解的塑料微粒。塑料微粒随着海洋生态系统进行迁移,出现在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以多种方式影响着海洋环境,对海洋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2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效应微塑料出现在海洋环境中,对海洋环境中的生物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其中又分为具体的几种方式。2.1生物附着生物附着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指微塑料垃圾在进入海洋环境后,一些微生物或者是藻类会快速的附着在上面,而它也就成为藻类生长的载体,表面上看,这没有什么危害,但是一些微生物利用微塑料难以被降解的特性而进行远距离的迁徙,当到达一些地区时会对该地区的生物形成威胁,造成生物入侵而影响到当地的生态系统。此外,当微生物在微塑料表面形成生物膜后,微塑料的亲水性会加强,导致微塑料大量沉积在海底而造成严重的污染。2.2生物摄入生物摄入其实就是指海洋微塑料进入食物网的一个过程,而这与微塑料的径粒较小有关,因为其径粒较小,所以一些鱼类、鸟类和海洋的哺乳动物难以将其与食物区分开而将其摄入体内,而利用腮呼吸的海洋生物在呼吸中就将微塑料吸入腮室,长时间下来这些微塑料就会在腮室聚集,而影响到其正常的呼吸。此外,还会有海洋生物误以为微塑料是某些浮游生物而主动对其进行捕食,这样微塑料便在海洋生物体内积聚并通过食物链传递下去,最终有可能出现在人类的餐桌上,被人误食,从而引发严重危害。2.3生物毒性效应微塑料在海洋中可能会成为某些微生物的附着体,会进入海洋生物体内,这些都需

  要一定的时间才可以看出来,但是微塑料对生物所具有的毒性会在较短时间内就影响到海洋的生态系统。其中微塑料对生物体的存活率、生长繁殖、行为活动等都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微塑料的不同材质、尺寸、暴露剂量等拥有的毒性都会有所不同。2.3.1致死效应微塑料的暴露在很大程度上都会散发毒性,而对周围的海洋生物产生影响,致使其存活率下降。曾有科学家做过实验,利用端足类美洲钩虾暴露在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微塑料中进行试验,结果显示出了暴露剂量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随着微塑料暴露剂量的上升,钩虾的死亡率会逐渐上升,在其他海洋生物的实验中得到同样的道理。所以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生存产生了重要影响,对整个海洋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直接造成了影响。2.3.2生长发育毒性微塑料除了直接对海洋生物的存活率造成影响外,在生物体将其摄入体内时也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是不利于繁殖。当处于微塑料环境中的海洋生物,因为摄入的微塑料不能被消化也难以排出体外,而积累在消化道中、甚至是阻塞消化道时,生物因此产生的饱腹感影响到其进食次数和进食速度,使得生物体内能量储备减少,难以满足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此外,有研究证明,鱼类的受精卵在微塑料环境中的孵化率会明显降低,仔鱼的生长体长对比之前也会有明显减短趋势。这些对海洋生物的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会波及到整个海洋生态环境。2.3.3行为毒性微塑料在对海洋生物的行为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前文所提到的影响海洋生物的进食行为,二是影响海洋生物的日常活动行为,包括嗅觉、灵敏反应度、游泳行为等。在科学家的研究中证明了部分鱼类因为微塑料的暴露毒性而变的灵敏度下降的情况,导致其对危险的防范能力下降,直接影响到该种类生物的生存状况。

  2.3.4复合毒性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影响不止表现在上面的几点,还包括了对基因和遗传、对生殖方面和免疫方面的毒性,此外,微塑料还会结合其他污染物形成复合毒性而对海洋生物产生不良影响。微塑料会吸附一些有机污染物,“帮助”其进入海洋生物体内,对该生物体的器官和组织产生复合毒性,使得生物体难以存活。结语微塑料对海洋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危害性需要人类携手解决,不能说是哪一个国家的责任,而需要世界联合起来,制定相应的规划,具体、逐渐推进。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刘强,徐旭丹,黄伟,徐晓群,寿鹿,曾江宁.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7,37(22):7397-7409.[2]龙邹霞,余兴光,金翔龙,任建业.海洋微塑料污染研究进展和问题[J].应用海洋学学报,2017,36(04):586-596.

推荐访问:海洋塑料垃圾缓解成效 成效 缓解 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