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15篇

时间:2022-11-05 12:35:02 来源:网友投稿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15篇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综合理论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理解什么是密铺,知道什么样的图形可以密铺平面。  2、过程与方法:动手理论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1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15篇

篇一: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综合理论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理解什么是密铺,知道什么样的图形可以密铺平面。

  2、过程与方法:动手理论才能的培养及探究、归纳、创造才能的思维习惯的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用数学的目光欣赏美和创造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2022年,举世瞩目的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像这样把一种或几种乎面图形既无空

  隙,又不重叠地铺在平面上,这种铺法,数学上称它为“密

  铺”。

  课件出示或用图片展示生活中的壁砖、地砖密铺场景。

  〔2〕任务二:探究可“密铺”图形的特点:

  猜测:是否每种图形都能实现密铺呢?出示:正方形、长

  方形;

  平行四边形、圆形、正五边形等八种根本图形。

  学法:

  ①分组小组合作,每人选择一种图形铺一铺。

  ②想一想,铺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③将铺的

  结果在小组里交流。

  ④汇报交流、展示成果。

  引导学生得出能密铺的图形的种类。

  〔3〕任务三:归纳出可“密铺”图形的内在规律。

  问题①:在用三角形拼接的图案中,每一个顶点处有几个

  角?和是多少?问题②:在用四边形密铺的图案中,每个拼

  接点处有几个角?和是多少?问题③:在用六边形密铺的图

  案中,每个拼接点处有几个角?和是多少?引导学生得出结

  论:只用一种多边形进展密铺,就必须使拼凑在每一拼接点顶

  

  点处各角之和为360°。是这些图形的内角和的是360的整数倍。

  〔4〕任务四:让学生根据课本

  

  

篇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

  摆一摆摆一摆摆一摆想一想想一想想一想营养午餐营养午餐营养午餐小管家小管家小管家量一量量一量量一量找规律找规律找规律粉刷围墙粉刷围墙粉刷围墙打电话打电话打电话填一填填一填填一填说一说说一说说一说确定起跑线确定起跑线确定起跑线合理存款合理存款合理存款自行车里的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自行车里的数学制作年历制作年历制作年历节约用水节约用水节约用水有趣的平衡有趣的平衡有趣的平衡设计校园设计校园设计校园设计运动场设计运动场设计运动场邮票中的数学问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案例一案例一案例一人教版人教版人教版大纲教材大纲教材大纲教材中中中我们的校园我们的校园我们的校园人教版人教版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课标实验教材课标实验教材中中们的校园人教版课标义务教材们的校园人教版课标义务教材们的校园人教版课标义务教材案例二人教版课标义务教材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案例二人教版课标义务教材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案例二人教版课标义务教材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案例三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掷一掷案例三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掷一掷案例三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掷一掷案例四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案例四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案例四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案例一我的美国教育考察之旅生物技术研究所的所见所闻所感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育价值与教学案例研讨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一、感悟“综合与实践”的教育价值。从课程标准的演变感悟“综合与实践”的教育价值。1、1992年《教学大纲》中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教学大纲》指导下编写的教材(简称“统编教材”)已经不再使用。仅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的第2个问题“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部分的最后一自然段的开头指出“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杨道吉

  想一想:当时的“实践活动”主要是针对谁提出来的?主要目的又是什么?

  2、2000年《教学大纲》中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教学大纲》指导下编写的教材(简称“大纲教材”)也已经不再使用。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增加了一个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在这一部分第一次较全面地阐述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地具体途径。在“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中明确指出:“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数学实践活动”。在“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部分:每一年级列专项安排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要求。

  想一想:这时的“实践活动”有了哪些变化?

  3、2001年《课程标准》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在2001年《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写的教材(简称“课标实验教材”),目前2~5年级正在使用。在“课程目标”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在“内容标准”部分明确提出:“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想一想:此时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又有了哪些变化?

  4、2011年《课程标准》中的综合与实践。在2011年《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写的教材(简称“课标义务教材”),目前1年级

  1

  正在使用。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出: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设计思路”中的“课程内容”部分明确提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应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在“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综合与实践”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载体。

  想一想:当前的“综合与实践”会有哪些新的变化呢?

  从课标及其教材的案例感悟“综合与实践”的教育价值。【案例一】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案例二】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设计校园》【案例三】2011年版课标第85页例22——上学时间【案例四】2011年版课标第100页例46——分类计数从教学实践的案例感悟“综合与实践”的教育价值。【案例一】《北京市“非典”疫情预测报告》【案例二】《亲身体验找出答案》【案例三】试题:在()里填上“东”、“南”、“西”或“北”。)面,你的后面是()面,你的后面是()面,)面,)面。)面。)面,你的后面是()面,你早晨,当你面对太阳升起的方向时,你的前面是(你的左面是()面,你的右面是(你的左面是()面,你的右面是(的左面是()面,你的右面是(我国的长江约长6200(一头牛的体重约400())黄昏,当你面对太阳落下的方向时,你的前面是(晚上,当你面对北极星的方向时,你的前面是()面。一个绿茶饮料瓶的容积约500(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约72())试题:用合适的计量单位填空。

  2

  二、人教版课标教材“综合与实践”教材教法简析与案例研讨。由于1~2年级使用的是“课标义务教材”,3~6年级使用的是“课标实验教材”,我们不可能对教材中的“综合与实践”逐一做教材教法分析,所以采取有选择、有侧重地对部分内容进行教材教法分析,以启发我们对“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思考。教材版本年级教学内容教材版本年级教学内容1亿有多大?数学乐园一四你寄过贺卡吗?课年年营养午餐标级级摆一摆想一想小管家义量一量找规律务二五课教铺一铺年年标材粉刷围墙级级实打电话验确定起跑线填一填说一说教课合理存款材掷一掷标自行车里的数学三六实年年节约用水验制作年历级级有趣的平衡教设计运动场材设计校园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案例一】人教版“大纲教材”中《我们的校园》→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中《我们的校园》→人教版“课标义务教材”【案例二】人教版“课标义务教材”一年级下册——《摆一摆,想一想》【案例三】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掷一掷》【案例四】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自行车里的数学》三、“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应特别注意的四个问题。1、坚守“综合与实践”的科学性。【案例一】我的美国教育考察之旅——生物技术研究所的所见所闻所感。【案例二】省编教材审稿中的感想——足球表面是不是“密铺”。【案例三】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例1。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案例一】六年级小课题研究《平面图形的面积》。【案例二】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案例三】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强调:在开展调查、测量、实验、统计等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3、关注“综合与实践”的数学意义。【案例】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剪一剪》

  3

  强调:人教版“课标教材”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增加了大量的拼一拼、摆一摆、搭一搭、折一折、剪一剪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开展这些实践活动时一定要注意挖掘其中的数学意义。4、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二次开发。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也各不相同,整齐划一的“综合与实践”不可能适应所有的学校、教师、学生的需要,它的有效开展必须依靠广大教师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二次开发。【案例】《我的家离学校有多远》2013年6月16日

  4

  

  

篇三: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植树问题植树问题植树问题谷城县南河镇温坪中心小学谷城县南河镇温坪中心小学谷城县南河镇温坪中心小学彭兴国彭兴国彭兴国活动内容植树问题活动内容植树问题活动内容植树问题活动背景活动背景活动背景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知识记忆为特征的陈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知识记忆为特征的陈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知识记忆为特征的陈旧方法旧方法旧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究中理解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究中理解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究中理解掌握和应掌握和应掌握和应用数学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并获得直接体验

  精品文档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

  (植树问题)

  谷城县南河镇温坪中心小学彭兴国【活动内容】植树问题【活动背景】综合实践活动课,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知识记忆为特征的陈旧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究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并获得直接体验。《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这既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改革的必然。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和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面,能使学生学以致用,然后知不足,”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描述、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进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小学数学活动课具有强烈的生活性、实践性、研究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植树问题是小学经典的数学问题,它最大的作用是去解释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并能应用模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活动目的】1、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观察、分析等探究活动,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合作学习,协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活动准备】学生:剪刀、塑料管、活动卡。教师:课件。【活动过程】一、创新情境,激趣导入媒体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比赛谁赢了?小兔可不服气呢,于是它们决定再比一次。在第二次比赛中,小兔可认真了。瞧,它正往目的地跑。来,我们给它加油!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媒体画面河里有几个石墩)你们猜猜看,小兔要跳几次,才能跳过河。谁能说一说?继续播放——同学们仔细看看,小兔究竟跳了几次。师:我们再看画面,每两个小石墩之间的距离可以说成是一个间隔。小石墩的个数与间隔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有没有规律可循?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活动一:探究“在一条线上,剪的次数与段数的关系”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塑料管,你想将这些塑料管分别剪成几段?先猜一猜要剪几次?再动手试一试,看一看,剪的次数与段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师:下面请小组长将活动卡发给小伙伴,每人一张。

  段数

  ……

  次数

  ……

  师:每一位同学的手中都有塑料管。先想想自己准备将塑料管剪成几段?再

  .

  精品文档

  猜一猜要剪几次?然后动手试一试,将你们操作情况填写在活动卡中。认真观察卡中的数字与小伙伴说一说,剪的次数与段数有什么关系?比一比,看谁最先完成。活动开始。

  师:你发现剪的次数与段数有什么样的关系?让学生们充分发言交流,重点让学生说出剪的段数、次数以及段数与次数之间的关系。师:刚才同学们在剪塑料管的活动中探究得非常认真,发现了剪的次数与段数的关系。好,现在请大家把小剪刀、塑料管和活动卡收到抽屉里。看谁的速度快。活动二:探究植树问题中棵树与段数间的关系师:其实生活中,类似于小兔跳石墩和剪塑料管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在路的两侧植树,树与树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课题。1.播放课件:这是新盖的两座楼,它们之间的距离是100米,如果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树?(1)指名读题(2)师:如果让我们去种这些树,你们想想应该怎样栽?启发学生紧挨大楼的墙能种吗?让学生认识到紧挨大楼种树不能健康生长。也就是“两端不能栽”(板书)。怎么知道栽的棵树呢?(先让学生说一说,再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分析验证,画图时可以化繁为简,先研究短距离的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情况)(3)学生探究短距离路上的植树规律——前提是“两端不栽”。①假如大楼间距只有15米,要栽几棵树?如果间距是25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填表)

  楼间距(米)相邻两棵树间的距离间隔(个)棵数(棵)图示

  15

  20

  25

  发现了:

  学生探究时师巡视。发现困难可以做如下指导a.先种15米,还是两端都不栽,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看一看,看种了多少棵?b.跟上面一样,再种20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c.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

  精品文档

  活动后学生交流自己探究的结果。总结规律:两端不种,棵数比间隔数少1(板书)

  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怎样解决是正确的?让学生试着做一做。请一名学生到前边来做。做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说的过程中教师重点追问100÷5=20这里的20指什么?20-1=19,为什么还要减1?师:通过画简单的线段图,发现了植树问题的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植树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不种”的植树问题,知道该怎么做了吗?三、巩固应用,拓展知识师:我们来做一些练习。1、有50个△横着排一排,每2个△中间有3个○,这些△之间一共有多少个○?让学生读题并说出题目的意思,明白题意后分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能快速算出一共有几个○?如果学生找不出突破口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刚才所学知识,从小数着手,画一画,想一想找到规律——间隔数比三角个数少一,从而找到有多少个间隔,问题就迎刃而解。2、王老师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32个台阶,一共走了96个台阶,你知道王老师去几楼的教室吗?估计有学生会用96÷32=3,认为老师上三楼,甚至可能套用上面总结的规律——间隔数减1,认为是上二楼。这实际上是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两端都种。关键看能不能自觉用“图示法”探究新问题,发现新规律。四、回顾收获,全课总结本节活动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们都用到一种重要方法,仔细想想,你觉得这个方法是什么?让学生充分说一说,最后教师指出,“图示法”是解决数学问题时很有用的一种方法。我们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无论数字有多大,都可以先从小数着手,通过画图观察发现规律,用规律解决问题。板书设计:

  有趣的植树两端不种

  棵数=间隔数-1100÷5-1=19(棵)

  .

  

  

篇四: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一、背景分析1.教材定位:《2011年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

  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对于第一学段一年级孩子来说,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和认识理解数的意义就是成功迈入数学知识殿堂的第一步。北师大一年级数学教材安排了2个大主题(可爱的校园、生活中的数)的情景让学生通过数一数、认一认、写一写、说一说等形式整体感知数的意义。

  教材对数的产生和数的作用等方面知识涉及内容还不够全面、体现面不足,为了进一步使学生对于数的产生和作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为此安排了本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寻找数字宝宝的“影子”,让学生能够从多个层面和角度对数的知识有一个比较清晰、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过程。

  2.学情分析:知识层面:一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数数的基础;对生活中的数也有较多的接触和认识;并对数字符号的书写到达了一定的熟练程度,但对数字符号抽象的过程没有亲身经历;对具体数的作用(基数与序数)认识不够,只能正确读、写0——10以内的数。技能方面:学生能一一数数,但数数的方法还不够灵活、多样,对于怎样才能数得又对又快没有评判的标准,还不能及时从“移物数数到点物数数”能力上进行过渡。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具备画图表示物体数的多少,但对数量的认识和表示还不够具体和明晰,需要在生活中找出更多实例让学生体验感知数字可以表示任何个数物体的数量,只是所用单位不尽相同而已。3.资源环境分析:关于数的认识,除了教材知识呈现的内容以外我们还可以从有很多方面着手进行扩充和添加。例如:找一找身边的数,说意义和用途、讲数字演变的故事、用数量词玩一次比一次大的“接龙”游戏、用数字宝宝构图等知识都可以融入进数的认识之中,以求使学生全面感受“活灵活现”的数字生活。综上所述,我在这堂课的活动内容和活动目标上进行了如下设计:

  二、实践学习活动目标1.通过对各种数字符号的认识,发展学生从直观数到抽象数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的认识和发展的了解。2.掌握数和数量的区别,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数量词表达自己的意思。3.经历对数的各种直观体验活动,使学生对生活中的数有更多方面的理解和认识。4.通过课堂学习交流与活动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热爱,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爱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数和数量的认识、数的意义和作用的进一步了解。学习难点:数的发展和抽象过程理解、数量词的准确使用。三、活动学习准备:PPT课件、绘画纸、水彩笔、卡通数字宝宝四、实践学习活动设计(一)古人计数

  1.课件出示:

  同学们,如果让你表示上面图中小鸟的只数,你想怎样表示呢?试试看

  学生:(可能)1

  2

  3

  ......师:同学们的表示成果真不错,你们还想知道古人会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表示图中小鸟的只数吗?(想)给你们机会猜一猜、想一想。生:大胆交流(一年级的孩子小可能会出现猜不到的情况,教师结合实际情况顺势引导)2.我国古人计数法介绍:(课件出示)“数”源于“数”

  结绳计数法

  卵石计数法

  算筹计数法

  刻痕计数法

  发展到:古代中国数字——古巴比伦数字——古罗马数字

  最后使用: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

  师小结: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我们都需要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事物的多少。如:“1、

  2......”、“”图形符号等。数字符号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它帮助了我们简单方便地

  表示事物的多少。

  3.卡通出示主题:数字宝宝的“影子”动画形象演示数字宝宝,学生大声喊出数字宝宝的名字。师:用卡通数字板书课题【设计意图】

  对数起源的了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本质探寻,“解决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对数学多一份了解是我们一年级认识数后最应该做的一件事。教材在后续内容《七单元加与减(二)》的学习中也有对古人计数知识的介绍,但是此处停留的层面是古人对计数单位的理解和认识。所以适当在第一单元渗透数的发展介绍对学生来说可以做到前后知识之间连续的效果。数学本是一种文化,但很多时候我们在课堂上缺少了传承的机会。(二)五彩缤纷的数字师:(过渡语)多么活泼可爱的数字宝宝呀!同学们请你们把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字宝宝带到班级里来展示展示吧!1.生:展示交流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数字宝宝,并说一说数字宝宝在这里的作用。(如果学生收集的比较多可以多交流,注意不重复。如果没有教师可以先出示启发)2.师:出示几组数字在生活中的使用情况

  车牌上的数字门牌上的数字

  站牌上的数字

  钟表上的数字

  ......

  3.请数字宝宝来帮忙:

  情景一:我的生日是......

  情景二:爸爸的电话号码是......

  情景三:这本书的价格是......

  最后,假如没有数字宝宝,你会觉得我们的生活会怎样?(说一说)【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存在或者从学生生活

  实际出发学习数学知识是我们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教学情境需要有原滋

  原味的数学基础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度、调动学生的认识基础和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基于这样的标准设计了说数学、用数学的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五彩缤纷”的数字生活,有了数字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如此简单而丰富。(三)“接龙游戏”大大大师:介绍游戏规则我说:“1个苹果”,你说:“1箱苹果”,下一个同学说的苹果数一个比前一个“大”或者“多”,谁说不出,谁就认输。游戏开始生1:1只小鸡生2:1群小鸡生3:......【设计意图】

  对数的认识不仅需要学生有多少的认识意识,更需要学生对量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否则学生就不容易理解数与数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而且经常会犯一些数量词用不准确的情况,更不知道数的大小可以从数字的变化得到,也可以从计量的单位得到。让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说较为准确的数学语言信息有助于学生对单位意识的领悟和感知。(四)“数字魔法”变变变1.数字构图变魔法,让学生欣赏数字变形后的神奇魅力。课件出示:

  2.找一找,图中有哪些数字宝宝。(注意学生独到的眼光)

  3.用数字宝宝做一幅自己想要表达的图画。(课后作业)【设计意图】

  在这个环节中,我尽量把数学知识艺术化,鼓励学生创新、发散,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在学生的世界里设计创作出属于孩子自己的数字宝宝形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体验和感知,表达出自己最喜爱的“数学”。五、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如何具有生气和活力,缺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和赋予创造的经验是最大的障碍。在教学设计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后,我看到了一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投入的表现和灵活思维的展现过程。我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教学需要更多数学文化的内涵和创新组合的灵感。如果不能把学生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那我们就很容易在日常教学中“以教材教教材”,害怕尝试课堂上别人已经尝试过的东西,固步自封课堂中的自己和学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不需要过多的新颖,只要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立足课堂教学

  内容发展,即便是教材中呈现的一次小小调查活动或者制作活动都可以成为课时、单元、学期数学知识拓展的机会和平台。新课程标准倡导:“综合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应该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去。古人常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面对学生的“好知”的时候,也请我们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乐知者”。

  

  

篇五: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

  小学三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小学三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杨冬梅

  你的身高、体重是否达标或超重

  主问题:通过统计班级男生、女生的身高、体重,制作复式统计图,然后和正常值

  进行对比,找出哪些学生的身高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学生的体重超出了正常值,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如加强锻炼、注意营养等等)。案例说明1、选题由来:教科书“统计”这一单元例22、问题属性:属于数学和生活的综合,可以课内外结合。3、适用年级:本活动适合三年级。4、教学建议: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物质条件丰富的时代,生活条件好、家庭富裕,吃穿不愁,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多吃,多补身体好,身体壮,却不想吃出了一个个小胖子,反而影响孩子身体健康,甚至于影响孩子的自信心及心理健康。但也有一些孩子挑食、偏食,早餐不好好吃,平常偏爱零食,个头长得瘦小。通过这次统计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在全班交流时,关注那些身高或体重不达标或超标的同学,先请这些同学试着分析一下他们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然后全班同学交流,提出合理的意见或建议,如不达标的同学要少吃零食,好好吃饭,特别是早餐,体重超标的同学要合理控制饮食,多参加体育运动等。

  在这统计、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注意跟踪调查,学生的合理化的建议是否被采纳,是否落实到位,一方面让数学真正地学

  2

  以致用,另一方面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把关注身体健康放在重要位置。

  3

  

  

篇六: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获得自信的体验获得发展并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节约意识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管家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活动背景: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根本,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及理财意识,做个节约型的小公民。

  活动目标:知识与技能

  1、通过记录家里一周的开支,进一步熟悉用小数表示钱的方法,巩固小数点加减法。

  2、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熟悉用折线表示数据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操作及交流的过程,提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活动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调查家中一周的开支情况记录下来,并完成统计表。

  2、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设计意图]人人参与收集整理数据,使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平等参与,积极主动参与,在参与中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教师:

  同学们,人们在生活中每天都要消费,一个家庭也是一样,每天都有不同的开支,不同的家庭开支情况也不相同,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一下我们班每个同学家里的一周开支情况。探讨开支的规律,学会做小管家。出示课题《小管家》

  二、交流各家一周开支情况:

  1、先在小组内交流

  2、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其家里一周开支情况并回答问题:(课件出示)

  (1)你是怎样得到记录单上的数据的。

  (2)表中的“项目”、“金额”、“小计”、“总计”分别表示什么?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悉用小数表示钱数的方法,巩固小数加减法,以及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表的制作。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内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家庭开支情况也会不同,体会统计源于现实生活的需要,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为后面谈意见和建议奠定基础。

  三、用折线统计图表示一周的开支情况教师:

  如果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出你家一周的开支情况。你打算怎样设计统计图。

  1、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出你家一周的开支情况。

  (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参考老师提供的统计图表样,也可向小组内同学学习绘制方法。)

  课件出示:()家庭一周开支统计图

  2、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熟悉用折线表示数据的方法。利用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发现家里一周开支情况的周期性。发挥小组内成员相互学习,降低差异,共同提高的作用。

  四、展示、交流、汇报:

  1、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制作好的统计图,比比看谁的作品最美观,选出来作为优秀作品展示。

  2、对选出的优秀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同时说说你家的开支有什么变化规律?交流后由学生进行评价。(从制作的美观程度,及开支的大小,开支的项目上进行评价)

  3、根据自己家一周的开支情况估算本月的开支,估算结束后进行全班交流,并说说具体的估算方法。(教师对学生的探索结果进行总结和点评)

  4、对各家的开支情况你有什么感受?你家的开支和理吗?你有什么建议?

  生1:每个家庭周末的开支都比较大,原因周末休息,人们有时间采购、游玩。

  生2:生活开支如米面油盐菜,需求最多,但花去的钱不是很多;

  生3:应酬、礼尚往来、朋友聚会虽次数不多,但占用的金额却不少;

  生4:买衣服、看病也占去了相当大的开支;

  生5:水电暖、物业管理每月都有一定开支,不过比较固定;有的家里这方面开支就大,有的家就比较少。

  生6:我家买彩电花去了五千多元钱。有同学家还买了电动自行车。

  生7:我认为有的家里开支还有不合理的地方。

  教师:不合理的地方有哪些?你有合理的建议吗?

  生1:水电费如果我们节约用的话,可以节省一定的费用;我们要养成随手关灯,关水龙头的习惯,洗菜洗衣服的水可以用来冲马桶。

  生2:用于应酬,礼尚往来的资金多,礼尚往来可以进行改革,变一种方式,比如婚事简办,送鲜花等方式。节省下来的钱可以买一些书籍,还可以捐赠给有困难的人。

  生3:我觉得生活开支必不可少,但衣服上的开支可以适当减少,不必追求过高档次。

  生4:我觉得父母挣钱很不容易,我们不应该乱花钱。……[设计意图]在交流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获得自信的体验,获得发展,并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节约意识,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活动小结:

  大家都谈得很好,要想日子过得好,就要合理开支,计划支出,只有这样才能收支平衡,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我们从小就应该懂得勤俭节约,不乱花一分钱。不浪费水电等地球资源,学会为全人类着想。

  六、布置作业

  把自己估算的本月开支向父母汇报,并针对如何节约开支这个问题向父母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

  开展一次实践活动:做一次家庭小主人,到超市购物一次,学会购物,学会理财。

  设计意图]参与实践,增加社会实践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勤俭节约,学会理财,学会管理。

  

  

篇七: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教师用还原的方法演示图案剪散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另一条对称轴却一点没做保留完全剪掉了当图案打开后没有对称轴连着时就会散了明白了对称轴要保留的道理

  《美丽的剪纸》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年级:三年级活动简介

  这次的实践活动是结合《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安排的,活动的安排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剪纸艺术的特点以及在我国民间广为流行的情况,并出示一些精美的剪纸作品让学生欣赏;第二部分,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一些知识和技能独立或分小组自由进行创作,最后组织交流。

  活动目标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意识;另一方面,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我国民间艺术的绚丽,培养他们对民族、对人民的美好情感,激发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热情。活动准备剪刀、正方形、长方形卡纸若干张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生:剪刀和纸。师:没错,这是一把普通的剪刀和一张普通的蜡光纸,可别小看了它们,就是它们创造了我们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生:(齐答)剪纸。

  师:剪纸是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民间艺人用一把剪刀和一张纸,能剪出各种各样漂亮的图案。

  课件出示剪纸作品欣赏:[设计意图]课前搜集到的剪纸图案和书上的图案集中在一起,有层次地分类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直观的、生动的感性材料,创设了感受剪纸文化的意境。师:刚才大家欣赏了这么多剪纸作品,你有什么感觉吗?生:我觉得民间艺人非常了不起,只用一把剪刀和一张纸就剪出了这么多奇妙的图案。师:大家说得真好。一张普通的纸在这些民间艺人的手中怎么转眼就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图案呢?你们想了解有关剪纸的知识吗?想不想自己也动手创作剪纸作品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剪纸世界吧!(出示课题:奇妙的剪纸)[设计意图]欣赏图案、倾吐感受、引入课题,一气呵成。为学生在进入实践活动前,集中对主要问题的关注力和热情,做出了积极的准备。二、作品分类: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刚才大家一起看到了这么多的剪纸作品,它们有些就是轴对称的,比如这样几幅(出示作品),而有些不是。出示课本的几幅剪纸作品:这些剪纸作品,你知道哪些是轴对称的吗?

  (学生独立判断,教师巡视指导)师:谁来说一说,这些剪纸作品,哪些是轴对称的?生:第一行的第一幅、第二幅……都是轴对称的。师: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生:对折以后折痕的两边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设计意图]在观察和对话中,自然激活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有效地将数学知识与剪纸艺术联系起来,为学生下面的剪纸实践启动了知识储备。三、一次尝试创作:师:你知道这些轴对称的剪纸作品是怎样剪出的吗?我们一起来看演示,请你仔细观察。课件演示正方形纸两次对折的剪纸步骤:生:先把这张正方形纸对折、再对折,画上图案再剪,打开就成了一幅剪纸作品。师:你们想试一试吗?每人拿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再对折,折的时候要仔细,要让折痕的两边完全重合。对折了几次?生:对折了两次。师:对折后的折痕在哪里?指给老师看一看。前面我们学过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你们还记得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什么吗?生:(齐说)对称轴。师:那大家在画图案和剪时是不是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自己试着做一做。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几幅范例,可以参考范例,也可以自己

  创作。[设计意图]正方形剪纸观察活动,目标重点落实在剪纸的步骤上。

  对于正确剪出轴对称图形图案的方法和要领,教师采用提问的方法,只是用“是不是要注意些什么问题”作出提示。

  师:剪好的同学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做的。(学生在小组中自由交流)师: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剪出的图案很漂亮(展示成功作品),而有的同学却出现了问题。(出示剪散的作品)[设计意图]剪散的作品,集中地暴露了学生剪纸的主要问题,而这个问题正是教师预设和期待的。怎么会剪散呢?怎样剪才会不散呢?学生的这些思考增生了新的活动动力,并影响和规定着活动的发展方向。师:大家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实物投影展示)下面我们把这幅作品还原,从一开始画图案的地方找找原因。折纸的时候,折痕在哪里?(用虚线画出折痕)师:请大家回忆我们前面学的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折痕所在的直线叫什么?生:对称轴。师:画这幅图案时,她把一条对称轴保留在了自己画的图案中,可是另一条却一点没做保留,用剪刀一剪就完全剪掉了。当图案没有对称轴连着时就会散了。那么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生:对称轴要有所保留。

  师:对了,在画图案和剪时,要注意折痕(就是对称轴)不能完全剪断,哪怕只保留一些,图形就不会散了。

  [设计意图]教师用还原的方法,演示图案剪散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另一条对称轴却一点没做保留,完全剪掉了”,当图案打开后,“没有对称轴连着时就会散了”,明白了对称轴要保留的道理。在教师摆数学事实、讲数学道理的过程中,学生欣然折服,乐意接受。

  四、二次尝试创作:师:一张正方形的纸,除了刚才的折法,你还有其它的折法进行剪纸吗?生:可以折成三角形。师:(演示)对,还可以沿着对角线折成三角形。而且为了使剪出的图案更丰富,我们可以进行不止两次的对折。课件演示课本沿对角线折法的剪纸步骤并讲解师:你也拿一张正方形的纸,用这种折法对折三次。折好后请你找一找,这个图形的折痕在哪里,指给你旁边的同学看一看。师:找到了折痕,你下面在画图案和剪纸时要注意什么呢?生:折痕不能完全剪断,要有所保留。[设计意图]这里的提示非常重要,它及时地强化了学生“对称轴要保留”的认识,促进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觉地运用方法去指导剪纸实践,以保证操作活动规范而有效地进行。师:下面请大家试一试。希望你们这回都能成功地剪出一幅完整的剪纸作品。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生1:老师,我剪成功了!生2:我也成功了,看我的作品漂亮吗?生3:老师,这回我没剪断,我剪的是梅花图案,好看吗?师:剪好的同学在小组里进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剪的?还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你的作品像什么。[评:不断地提出学习的要求,不断地拓宽活动的空间。]学生小组内交流片段:生1:哎呀!我怎么又剪散了?生2、3:我来帮你看一看。生4:你是不是又把对称轴剪断了?(众人帮其将图形还原)生2:我知道啦!看,这条折痕你全剪掉了,对称轴没有了当然散了。生3:对,对称轴要有所保留。生1:哦!原来如此。我再做一个,这回一定行。生1:(片刻之后高兴地说)快看快看,我也成功了!师:同学们,这回你们都剪成功了吗?你们真棒!每个小组可以推选出几幅优秀的作品贴在黑板上供大家欣赏。师:大家一起来欣赏这几幅作品,他们剪得好看吗?你觉得这几幅作品像什么呢?生1:我觉得这幅剪得都很好,像蝴蝶。生2:这几幅也很有创意,可以贴在窗户上做窗花。

  [设计意图]教师让学生谈感受、说想象,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找到欣赏的真实感觉,找到美的真实体验。

  五、三次尝试创作:师:平时我们在出黑板报或是布置教室时常常要用花边作装饰,比如像这些(课件出示美丽的花边图案,学生欣赏)师:这些美丽的花边除了可以画出来,也可以用剪纸的方法剪出来。你们想知道它们是怎样剪成的吗?想一想用什么形状的纸?生:应该用长方形的纸来剪。课件演示长方形纸剪花边:师:看明白了吗?先把这张长方形的纸怎样折?生:一正一反折。师:(出示折好的长方形纸)对,一正一反折成这样的风琴状。师:你们会折吗?自己折一折。折好后指出它的折痕。生:折痕在两边。师:观察金鱼图案,(在黑板上出示)画图案时对两边的折痕都做了一定的保留,所以剪好的花边才是连着的,你在画图案时知道该怎么做吗?生:知道,折痕要有所保留。师:请大家在折好的纸上先画出图案,老师为大家提供了几个范例,可以参考,也可以自己创作。画好图案后先别急着剪,想一想自己画的图案剪好后会散吗?(学生独立在折好的纸上画出图案,教师巡视)

  师:(实物投影展示几幅画好的作品)大家看看这几张图案,你认为哪张可以剪成一条美丽的花边,哪张会剪断呢?为什么?你有什么办法修改吗?

  [设计意图]教师从实情出发,安排了“会诊”,让学生具体地看到“折痕要有所保留”在风琴状的纸上怎样处理,避免出现新的错误,从而提升数学认识和剪纸水平。

  师:现在你们拿出剪刀剪一剪。(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师:现在你们都成功地剪出一条美丽的花边了吗?真棒!六、全课总结:师:今天这节课,大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创作了漂亮的剪纸作品,每一件作品都是一幅奇妙的轴对称图形,你们真是了不起!七、实践作业你可以制作一件你最满意的作品贴在白纸上,写上作者的姓名,然后作为礼物送给你的好朋友或老师。

  

  

篇八: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

  (植树的学问)【活动内容】植树的学问【活动目的】1、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观察、分析等探究活动,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从分外到大凡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合作学习,协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活动准备】学生:剪刀、塑料管、活动卡。教师:课件。【活动过程】一、创新情境,激趣导入媒体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比赛谁赢了?小兔可不服气呢,于是它们决定再比一次。在第二次比赛中,小兔可认真了。瞧,它正往目的地跑。来,我们给它加油!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媒体画面河里有几个石墩)你们猜猜看,小兔要跳几次,才能跳过河。谁能说一说?继续播放——同学们仔细看看,小兔究竟跳了几次。师:我们再看画面,每两个小石墩之间的距离可以说成是一个间隔。小石墩的个数与间隔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有没有规律可循?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

  1/5

  活动一:探究“在一条线上,剪的次数与段数的关系”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塑料管,你想将这些塑料管分别剪成几段?先猜一猜要剪几次?再动手试一试,看一看,剪的次数与段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师:下面请小组长将活动卡发给小伙伴,每人一张。

  段数:次数;师:每一位同学的手中都有塑料管。先想想自己准备将塑料管剪成几段?再猜一猜要剪几次?然后动手试一试,将你们操作情况填写在活动卡中。认真观察卡中的数字与小伙伴说一说,剪的次数与段数有什么关系?比一比,看谁最先完成。活动开始。

  师:你发现剪的次数与段数有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们充分发言交流,重点让学生说出剪的段数、次数以及段数与次数之间的关系。师:刚才同学们在剪塑料管的活动中探究得非常认真,发现了剪的次数与段数的关系。好,现在请大家把小剪刀、塑料管和活动卡收到抽屉里。看谁的速度快。

  活动二:探究植树问题中棵树与段数间的关系

  师:其实生活中,类似于小兔跳石墩和剪塑料管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在路的两侧植树,树与树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1.播放课件:这是新盖的两座楼,它们之间的距离是100米,如果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树?

  (1)、指名读题:(2)、师:如果让我们去种这些树,你们想想应该怎样栽?启发学生紧挨大楼的墙能种吗?让学生认识到紧挨大楼种树不能康健生长。

  也就是“两端不能栽”(板书)。

  2/5

  怎么知道栽的棵树呢?(先让学生说一说,再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分析验证,画图时可以化繁为简,先研究短距离的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情况)

  (3)学生探究短距离路上的植树规律——前提是“两端不栽”。①假如大楼间距只有15米,要栽几棵树?如果间距是25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填表)楼间距(米)相邻**间的距离间隔(个)棵数(棵)图示152025发现了:学生探究时师巡视。发现困难可以做如下指导a.先种15米,还是两端都不栽,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看一看,看种了多少棵?b.跟上面一样,再种20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c.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活动后学生交流自己探究的结果。总结规律:两端不种,棵数比间隔数少(板书)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怎样解决是正确的?让学生试着做一做。

  3/5

  请一名学生到前边来做。做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说的过程中教师重点追问100÷5=20

  这里的20指什么?

  20-1=19,为什么还要减1?

  师:通过画简单的线段图,发现了植树问题的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繁复的植树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不种”的植树问题,知道该怎么做了吗?活动三:巩固拓展

  师:我们来做一些练习。

  1、有50个△横着排一排,每2个△中间有3个○,这些△之间一共有多少个○?

  让学生读题并说出题目的意思,明白题意后分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能快速算出一共有几个○?如果学生找不出突破口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刚才所学知识,从小数着手,画一画,想一想找到规律——间隔数比三角个数少一,从而找到有多少个间隔,问题就迎刃而解。

  2、王老师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32个台阶,一共走了96个台阶,你知道王老师去几楼的教室吗?

  估计有学生会用96÷23=3,认为老师上三楼,甚至可能套用上面总结的规律——间隔数减

  1,认为是上二楼。这实际上是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两端都种。关键看能不能自觉用“图示法”探究新问题,发现新规律。

  四、全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们都用到一种严重方法,仔细想想,你觉得这个方法是什么?让学生充分说一说,最后教师指出,“图示法”是解决数学问题时很有用的一种方法。我们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无论数字有多大,都可以先从小数着手,通过画图观察发现规律,用规律解决问题。

  4/5

  板书设计:植树的学问两端不种棵数=间隔数-1=100÷5-1=19(棵)

  5/5

  

  

篇九: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案(植树的学问)

  【活动内容】植树的学问

  【活动目的】

  1、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观察、分析等探究活

  动,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协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个

  性品质。

  【活动准备】

  学生:剪刀、塑料管、活动卡。

  教师:课件。

  【活动过程】

  一、创新情境,激趣导入

  媒体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比赛谁赢了?小兔可不服

  气呢,于是它们决定再比一次。在第二次比赛中,小兔可认真了。瞧,它正往目

  的地跑。来,我们给它加油!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媒体画面河里有几个

  石墩)你们猜猜看,小兔要跳几次,才能跳过河。谁能说一说?继续播放——同

  学们仔细看看,小兔究竟跳了几次。

  师:我们再看画面,每两个小石墩之间的距离可以说成是一个间隔。小石墩

  的个数与间隔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有没有规律可循?

  二、自主探究,动手实践

  活动一:探究“在一条线上,剪的次数与段数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塑料管,你想将这些塑料管分别剪成几段?先猜

  一猜要剪几次?再动手试一试,看一看,剪的次数与段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师:下面请小组长将活动卡发给小伙伴,每人一张。

  段数:

  次数;

  师:每一位同学的手中都有塑料管。先想想自己准备将塑料管剪成几段?再

  猜一猜要剪几次?然后动手试一试,将你们操作情况填写在活动卡中。认真观察

  卡中的数字与小伙伴说一说,剪的次数与段数有什么关系?比一比,看谁最先完

  成。活动开始。

  师:你发现剪的次数与段数有什么样的关系?

  让学生们充分发言交流,重点让学生说出剪的段数、次数以及段数与次数之

  间的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在剪塑料管的活动中探究得非常认真,发现了剪的次数与段数的关系。好,现在请大家把小剪刀、塑料管和活动卡收到抽屉里。看谁的速度快。

  活动二:探究植树问题中棵树与段数间的关系师:其实生活中,类似于小兔跳石墩和剪塑料管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在路的两侧植树,树与树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课题)1.播放课件:这是新盖的两座楼,它们之间的距离是100米,如果每隔5米栽一棵树。一共需要多少棵树?(1)、指名读题:(2)、师:如果让我们去种这些树,你们想想应该怎样栽?启发学生紧挨大楼的墙能种吗?让学生认识到紧挨大楼种树不能健康生长。也就是“两端不能栽”(板书)。怎么知道栽的棵树呢?(先让学生说一说,再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分析验证,画图时可以化繁为简,先研究短距离的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情况)(3)学生探究短距离路上的植树规律——前提是“两端不栽”。①假如大楼间距只有15米,要栽几棵树?如果间距是25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②画一画,简单验证,发现规律。(填表)楼间距(米)相邻两棵树间的距离间隔(个)棵数(棵)图示

  152025发现了:学生探究时师巡视。发现困难可以做如下指导

  a.先种15米,还是两端都不栽,每隔5米种一棵,画图看一看,看种了多少棵?

  b.跟上面一样,再种20米看一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c.任意选择一段距离再种一种,看这次你又分了几段,种了几棵?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活动后学生交流自己探究的结果。总结规律:两端不种,棵数比间隔数少(板书)③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问:应用这个规律,前面这个问题,怎样解决是正确的?让学生试着做一做。请一名学生到前边来做。做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说的过程中教师重点追问

  100÷5=20这里的20指什么?20-1=19,为什么还要减1?师:通过画简单的线段图,发现了植树问题的规律,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了这个复杂的植树问题。以后,再遇到“两端不种”的植树问题,知道该怎么做了吗?活动三:巩固拓展师:我们来做一些练习。1、有50个△横着排一排,每2个△中间有3个○,这些△之间一共有多少个○?

  让学生读题并说出题目的意思,明白题意后分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能快速算出一共有几个○?如果学生找不出突破口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刚才所学知识,从小数着手,画一画,想一想找到规律——间隔数比三角个数少一,从

  而找到有多少个间隔,问题就迎刃而解。2、王老师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32个台阶,一共走了96

  个台阶,你知道王老师去几楼的教室吗?

  估计有学生会用96÷23=3,认为老师上三楼,甚至可能套用上面总结的规律——间隔数减

  1,认为是上二楼。这实际上是植树问题的另一种情况——两端都种。关键看能不能自觉用“图示法”探究新问题,发现新规律。

  四、全课总结本节课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们都用到一种重要方法,

  仔细想想,你觉得这个方法是什么?让学生充分说一说,最后教师指出,“图示法”是解决数学问题时很有用的一种方法。我们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无论数字有多大,都可以先从小数着手,通过画图观察发现规律,用规律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两端不种

  植树的学问棵数=间隔数-1

  =100÷5-1=19(棵)

  

  

篇十: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

  在上面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取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教师带给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取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教师带给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取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教师带给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透过猜想操作验证等一系列的活动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理解三角形的的材料让学生透过猜想操作验证等一系列的活动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理解三角形的的材料让学生透过猜想操作验证等一系列的活动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展现了自我方法多样且独特是以往教学所没有的实在是妙面积公式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展现了自我方法多样且独特是以往教学所没有的实在是妙面积公式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展现了自我方法多样且独特是以往教学所没有的实在是妙不可言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三角形的面积》

  【案例背景】前几天上了一节三角形的面积感触颇深。三角形的面积是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资料,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描述】

  1、假设猜想: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该怎样转化推导。

  2、操作验证: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根据学生描述得出结论:把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先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2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一个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3、继续引导:这个办法怎样样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

  生: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样样

  生:也很合理。(表扬,祝贺)

  师:你还有其他做法吗

  生:选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颠倒相拼,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先三角形底的2倍,高不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

  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样样看来同学们在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想出的办法还真不少,那么,你感觉哪种办法最好最有创意

  师: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就是。。生: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4、共同把这个结论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来。师:谁愿意到黑板面前写一下生:书写。群众订正。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用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么,你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生:在练习本上书写,师巡视指导反馈,自由到板前书写。群众订正。5、公式的运用:要想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需要明白哪些条件生:三角形的底和高。师:那么,我们应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题好吗生:独立完成课本中试一试题目6、小结:其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能够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求出,让我们共同走进生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师:(课件展示题目)生:独立或与同伴合作研究完成。总结: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评析】三角形的面积是一节常规性的课,关于这节课的教案不少,课我也听了不少,如何体现观念更新,基础要实,思维要活,我觉得以往老师们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对课堂的设计以及处理都很不错,而这节课让我感触很深: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思路独特新颖。

  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以前的教学改革,大多停留在数学学科层面上,往往比较注重将教科书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和怎样教,学生却不明白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很难得到发挥。因此,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2、让探究式学习具有必须的开放度。

  探究式学习要不受任何人的约束,要有必须的开放度。在上面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取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教师带给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透过猜想、操作、验证等一系列的活动,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展现了自我,方法多样且独特,是以往教学所没有的,实在是妙不可言。既渗透了集合的思想,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也让学生看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悟了生活中的数学。也为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实践潜力和合作精神。

  3.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遵循儿童学习规律的同时,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找准学生的认知的起点,以几个图形图片为切入口,让学生观察、猜想。动手操作,折一折,剪一剪,分一分,补一补等,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在小组合作时用心主动地参与和探讨、质疑、创造,并逐步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的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的研究者。使学生到达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还培养了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已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其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目的。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思维的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二):

  教学案例:认识平面图形

  [背景分析]

  数学是人类礼貌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

  的因素。我们有些学生不能把数学与美联系在一齐,这在必须程度上说明我们数学美育教学的欠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很多地方体现了数学的美,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不仅仅能够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够获取知识,开发智力。认识平面图形这一资料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出的数学资料,都是来自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物体,学生已有了一些经验,在此基础上透过观察、绘画图形,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直观地认识、辨认、区分这些图形的同时获得对简单图形的美的体验,并在合作交流中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透过操作和观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2、在找一找、拼一拼、画一画各种图形,直观而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与创新意识,以及初步的观察潜力、动手操作潜力和用数学进行交流的潜力。

  4、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知体与面的关系,对立体图形有必须的感性认识。

  2、找出平面图形的共性,区分不同的形状。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上课一开始,播放优美、轻快的音乐)

  师:小朋友们,这天早上的空气多新鲜呀。可爱的小鸡们也跟小朋友们一样早早地起床,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寻找食物,瞧!他们找得多高兴啊!(多媒体动态演示)你们看,这幅图漂亮吗?

  生:漂亮。

  师:漂亮在哪里呢?为什么觉得它漂亮啊?

  生:因为它有很多种颜色:有绿色、红色

  生:因为它画了大树、房子、太阳

  生:它有很多种形状,有圆圈、有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很会欣赏画,老师也觉得漂亮,这些图画里头有我们的数学朋友,你们想明白它们的样貌和名字吗?

  生:想。

  二、动手操作,诱导美。

  师:其实,小朋友的手也能够创造出这些美的图形,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任意拿出一个正方体,把它按在纸上沿着底面画一个图形,看看在你的笔下能够变什么样的图形?(边示范边说明)

  (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们,此刻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从长方体的底面画出来的图形是什么样貌的呢?

  生:四四方方的正方形。

  师:哦!你明白它叫正方形,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样貌的图形是正方形呢?

  生:四四方方的。

  师:没错,正方形是四四方方的,但是还有一点这个小朋友没有说,正方形的四条边也都相等。我们就把四四方方的,四条边都相等的图形我们就叫正方形。老师手上是正方形的照片,我们来认一认吧!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长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大家再拿出任意一个长方体和圆柱,也沿着底面画画看。

  生:(第二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先来说圆柱底面画出了图形?

  生:圆柱能够画出一个圆圈。

  师:圆柱画出了一个圆圈,你们同意吗?(同意)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不把这种图形叫做圆圈,我们有更好听的叫法,有谁明白吗?

  生:圆形。

  师:对了,像这样貌很圆滑,没有角的图形我们叫它圆形,你们记住了吗?(全班齐读:圆形)那长方体又画出了什么图形呢?

  生1:我画出了一个长长的,方方的图形。

  生2:我画出了正方形。

  师:我们请这两位小朋友上来展示一下他们画出来的图形好吗?(好)你们看,他们画出的图形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是长长方方的,一个是四四方方的。

  师:为什么同样是长方体,他们画出的图形不一样呢?我们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样的长方体画出来的好吗?(请学生把运用的长方体拿上讲台展示)哦,小朋友们都看一下,原先这个长方体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两头都是正方形的。这位小朋友真棒,找得太好了。那另外这个我们把它取名叫长方形,这就是它的照片,我们一齐来认一认吧。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圆形和正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

  师:接下来轮到球了,它能画出什么图形呢,小朋友们想试试看吗?(想)

  (第三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画得时候,你们发现什么困难没有?

  生:球很难画,我画不出来。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小朋友们用球来画图形很难画出来,所以此刻暂时球没有办法画出什么样的图形,但是等到高年级的时候,相信有小朋友能想出好办法画出来。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

  生:(根据教师指定的名称找对应的图形)

  师:小朋友们表现都很棒,用掌声给自己鼓鼓掌。(拿出三棱镜),沿着它的底面也可画出一个新的图形。(教师画)它就是你们熟悉的朋友――三角形。

  师总结:我们这天认识了四个新朋友,他们是谁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四个好朋友和我们昨日认识的立体图形不一样,他们住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都是平面的。

  三、合作交流,寻找美。

  师:认识了这四个朋友,它们还委托老师另外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要把这些智慧星送给认真动笔表现出色的孩子,你们商量商量要奖给谁?

  生(兴奋地讨论着,给课堂气氛掀起一个高潮)

  师:在大家的配合之下,老师的第一个任务已完成了,第二个任务就是帮它们找找生活中的朋友――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图形,把你想到的找到的先告诉你身边的同学。(教师巡视指导)

  谁来帮老师来完成这个任务?

  生:(争着抢着说,教师指导补充)课本的封面是长方形,饮料罐的上面和下面教师圆形、三角板的面是三角形,桌子的面是正方形

  师:我们重新再来看这幅图。(电脑逐一显示各种图形,学生说它们各自的名称。)

  四、游戏巩固,创造美。

  (1)找一找,练习一第3题。

  (2)拼一拼,练习五第4题。

  (3)引导学生用这四种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或其他的,拼好的进行全班展示,并给矛奖励。

  (4)画一画,用学过的这些图形设计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画得漂亮得,老师给他签名,并送给一朵小红花。

  五、课堂小结,表达美。

  师:这天,你觉得我们的课堂美吗?美在哪里?

  生:美,因为我们能够拼很多画也能够画出很多画。

  师:这天小朋友拼出的画,画出的画很漂亮,很有创意,回家的作业就把你们的作品带给爸爸妈妈看,说给他们听,美在哪里。

  [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以美激趣。

  鲜艳美观的图案,简洁大方的板书,亲切生动的语言,活泼搞笑的故事都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妙方,因此,本节课教学,我就创设了如下情境:以阳光明媚的早晨画面导入,透过学生边观察边欣赏,说说漂亮在哪里,把冷冰冰的知识与美结合起来,触动学生的心灵,之后让学生透过动手描一描,拼一拼,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知识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二、回归生活――以美促智。

  平面图形这部分知识源于现实生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具有必须的感性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让学生合作、寻找交流生活中物体的图形这一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和生活积累,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用心评价――以美育德。

  教师的每一次动情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学生记忆犹新,激情高潮。为了迎合低年级学生的好表扬心理,我承读了幼儿教育的评价方式:如掌声、小红花、智慧星等,以无声、有声的方式对学生及时评价,营造舒心、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持久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三):

  《认识角》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它的主要功能有:促进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潜力。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一、资料简单、只针对少数学生,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学生则是不敢或不愿回答问题,或不能、不善于回答问题。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案例】某教师教学《认识角》为了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配合教师设计的我们去旅游的情景线索,出示了一系列与交通标志相关的实物:出口指示牌(长方形),转弯指示牌(三角形)和限速警示牌(圆形),手巾(正方形)等,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而圆形没有角)。

  师:这些是什么

  生:交通标志

  师: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1:有些是圆的,有些是方的

  师:还有吗

  生2:它们表示的好处不同

  师:什么不同

  生:转弯指示牌表示,限速警示牌表示,

  生2:我不同意..

  之后学生争论起来。

  在这种满堂问的课堂里,教学气氛是活跃了,甚至显得有些热闹,但学生受益不多。我们老师总是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再引出问题;在这些情景的渲染下,教师有意无意地会抛出一些无关的问题,并且认为完全尊重学生的所有问题和兴趣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当生1已经讲到要害时,教师的那句还有吗,本是想让更多的学生来叙述,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不想教师的随意发问是画蛇添足。可见,教师的设问如果没有明确的目的,随意发问,就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和作用。教师的问要适可而止,把握好度,当学生偏离基本的思维方向的时候,教师来一点武断的纠正也是必要的。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四):

  教学案例: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资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初步认识角,明白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潜力、初步的动手操作潜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角。

  教学难点:正确画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2、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什么?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一)联系实际,找角1、说一说你从图中发现什么?2、小组活动:找角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此刻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二)初步感知,指角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请几个学生上台指)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先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生:不是,这是个点。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貌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学生活动)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再一次请同学上台指)师:此刻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会指了吗?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三)小组合作,折角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有角吗?生:没有。

  师:怎样才能折成一个角?(师生折角,生高举角展示)师:那里面有好多小秘密,用这个尖尖的扎扎手,有什么感觉,再摸一摸两边,有什么感觉?谁能给这尖尖的取个名字?谁能给这两条直直的取个名字?师:像这样从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的图形,就能够说它是一个角。谁能告诉大家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同桌互说:自己折的角的顶点、边在哪里?(四)动手操作,演示活动角1、师:(出示活动角,两边重合)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跟老师一齐做(师让活动角慢慢张开)你发现角有什么变化?师:请你跟我这样做。你又发现角有什么变化?师:透过刚才的操作,我们明白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跟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边叉得越开,角就越大。2、魔术师:同学们表现真好,老师送你们一个魔术。(抽动活动角)你看到什么?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师: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3、比较角的大小师:(课件出示)猜一猜,下面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师:怎样验证?(打开p40,用三角板验证)你发现什么?

  (课件演示:两个角重合)

  (五)体验感悟,画角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把角的样貌画在纸上。(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工具试一试)

  2、展示学生画的角

  师:画得怎样?

  3、师示范画

  师:想明白怎样画又快又美观吗?

  4、请用正确的画法再次画一个角。

  [评析:教师给学生带给充分发挥的机会,尊重学生自主选取,在探索和自主体验过程中,学生获得体验]

  (六)总结升华

  透过这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巩固拓展(游戏)

  1.师:同学们学得十分认真,老师奖励你们做游戏,好吗?(好)同学们喜欢爬山吗?(喜欢)这天咱们就来做个爬山游戏。看,这就是那座山,在通往山顶的路上,设了这样几个关口,只有顺利闯关,才能到达山顶。哪组同学愿意带领大家率先闯过第一关

  电脑出示:下面图形哪个是角

  2、师:此刻继续闯第二关。电脑出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3、师:第三关最难,谁有信心继续闯关?电脑出示:下图中有几个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资料贴近儿童,教学设计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整体思路,是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数学课程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性。如授课伊市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图入手,引导小组讨论:图中哪些物体上有角?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初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

  角度去观察生活,同时初步感悟到角的基本特征。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无一不是学生的主动操作与探索,能够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了学生的全员参与,才构成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心态,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我设计了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建立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本节课我没有完全按照教材资料的呈现方式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

  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也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体现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五):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统计》

  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务必的数学。人们在学习、生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对现象、事实作出全面的、规律性的描述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统计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研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所提示的活动方式资源,我们应从儿童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一些统计的知识。以下我将对《统计》一课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统计同学们喜欢吃的水果

  师:过几天我们要迎来小学的第一个六一儿童节了,我们准备召开一个联欢会,老师想为大家买一些水果。但是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买什么好呢

  生1:能够用举手的方法来决定买什么水果。

  生2:能够投票,大家喜欢什么水果,就买什么水果。

  师:你喜欢什么水果生纷纷举手说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大家喜欢的水果有这么多,怎样办请小组讨论

  生汇报:用统计的方法,看同学们喜欢第一、第二多的水果是哪两种,就买那两种。

  师:好,就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下面大家依次上来,用准备好的星星贴在你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学生上台用星星贴在自己喜欢的水果的图片上。

  师:你们看哪两种水果最多人喜欢这下你们明白买什么水果吗(生齐声说)

  师:那我们就买这2种水果。生活中用统计的方法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刚才我们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买水果的问题。今后你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分析:

  这个案例能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案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搞笑的庆六一开联欢会买水果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由于学生喜欢的水果很多,但是只能买2种水果,产生进行统计活动的需要,务必从同学们喜欢的水果中选取最多人喜欢的2种水果。只有透过统计才能确定买哪2种水果。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用心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

  体会与反思: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料应当是现实的、有好处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资料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生活出发,灵活选取素材。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搞笑的庆六一开联欢会买水果这件生活中的小事出发进行统计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如:先要明白哪2种水果是最多人喜欢的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用贴星星的方法,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水果,只有让学生在直接的操作和感知的基础上才能逐步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见解。课学教学要有师生平等、开放的良好学习氛围,为学生带给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案例中,教师本着同学生商量的语气买什么好呢、怎样办,让学生在这种简单、自由的氛围中交流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学习氛围浓厚,用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料是现实的、有好处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就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案例中,教师提出开联欢会,由于班费有限,只能买2种水果,买什么好呢那里遇到了困难,产生了分歧,有了争执。教师把握机会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讨论是必要的,也是适时和有价值的。那里融入了小朋友的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方式,大胆地进行探索、创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统计的整个过程中真心体会到统计的好处和价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

  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绝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让学生学有好处、有价值的数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仲裁者,课堂的控制者,而是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学生平等相处的伙伴。当探究进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时,教师不急于求成,而是充分信任、肯定学生,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当学生投入到自己乐于探究的活动中,十分乐于用自己的方法来自主探索知识时,就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六):

  教学案例:数学广角

  教学资料]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这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明白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忙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欢他。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向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这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明白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样想的?

  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齐做游戏。(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2)同桌交流。(3)汇报。(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4.游戏(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主角,像他们那样说一说,猜一猜。(2)请2个小组上来演示,指名学生说说推理方法。三巩固新知1、师:阿凡提夸同学们表现很好,还想出一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1)让学生看P101页第4题,同桌互相说说他们各拍几下?(2)汇报,指名个别学生说说如何推理的。四小结同学们,这天学习的知识,你们会了吗?这些就是数学中的简单推理知识,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碰到这些问题,阿凡提期望我们今后遇到这些问题时,能冷静地去推理决定,找出解决的方法。五下课游戏:(全班分3组,按要求走出教室。)第一组不是最先出去的,第二组跟在第三组的后面。哪组同学先走出教室?[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培养学生能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许多学生碰到问题大部分懂得怎样解决,但要他们有条理表达是较困难的。这教时重点是让学生透过观察、思考,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推理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学习过程较多关注搞笑.新奇的事物,故事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喜爱的伙伴它是伴着儿童成长。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在这教时中,我采用与教学资料有些相关的故事来引入新课,从故事中不仅仅初步感知推理知识,而且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小树立对机智人物的喜爱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游戏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搞笑的游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设计把例题改变成让学生参与演示,小组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亲临其境。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把一节比较单调的推理知识变成生机勃勃,许多学生都争着表达自己的推理方法。

  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个别学生语言表达潜力较弱,不能运用有条理的数学语言进行推理表达。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练习说的潜力,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数学语言潜力。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七):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一例一议精细化教学

  科学探究,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领域中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举措,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机会,尤其要抓住每一个细节,把握每一次机遇,让学生不失时机地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收获,在探究中提高。实践证明,课堂上科学、有效的探究,是构建高效课堂、实现精细化教学的必由之路。

  【教学案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练习六中有这么一道题:

  (见题图)这个颁奖台是由3个长方体合并而成的。它的前后两面涂上黄色油漆,其他露出来的面涂红色油漆。涂黄色油漆和红色油漆的面积各是多少(题图说明:这三个长方体颁奖台紧靠着,且中间的1号颁奖台最高,左边的2号颁奖台次之,右边的3号颁奖台最低。在1号颁奖台的正面靠近这个长方形面的左

  边竖直边线的右侧中下方标注65cm字样,同时在这条边线上面一小部分的左侧标注10cm字样,而在图中还有五处标注40cm字样,证明这三个长方体的下底面都是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以及3号颁奖台的右面也是一个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

  学生自主解答后,我发现大体有两种不同的答案,其一是这样的

  涂黄色油漆的面积:

  [﹙65-10﹚40+6540+4040]2

  其计算结果为12800平方厘米;

  涂红色油漆的面积:

  65402+40340

  其计算结果为10000平方厘米。

  而另一种状况则是

  涂黄色油漆的面积:

  [6540+﹙65+10﹚40+4040]2

  其计算结果为14400平方厘米;

  涂红色油漆的面积:

  ﹙65+10﹚402+40340

  其计算结果为10800平方厘米。

  学生的解题思路大致相同,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种不同的结果呢?对此,我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了探究。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大家发现了两种解法的差别在于1号颁奖台的高的取值不同,即一种解法的取值为65厘米,另一种解法的取值为75厘米。由于题图中明确标注了40厘米、65厘米及10厘米等数值,则能够从中对三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取值,而正常状况下这几个量(已知条件)的取值在图中能够很容易得出来,为什么会有学生产生误解呢?到底哪种取值是正确的?透过讨论、探究,最后大家一致认为1号颁奖台的高为65厘米。

  (下面是师生探究活动记实)

  学生甲:如果2号颁奖台的高是65厘米,那么原题的图中就就应把65厘米

  字样标在2号颁奖台的左边,所以根据65cm字样标注在1号颁奖台的正面上,我认为65厘米是给出的1号颁奖台的高。

  学生乙:我观察到1号颁奖台正面左边的这条棱被分成两条线段,上面较小的部分是10厘米,而从图中能够明显地看出下面较大的部分则为65厘米长,而这两个数字都是标注在这两条线段附近的,所以1号颁奖台的高就是10厘米与65厘米之和,即75厘米。

  师:既然同学们对题图中已知数值的读取存在分歧,此刻我就给大家一个科学的解释我们能够把题图理解成是由实际的颁奖台按必须的比例缩小而构成的,这就要有一个缩小的尺子,我们把它称之为比例尺,而在同一个图中,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必须的,那么同学们就来求一下图中有关线段在不同取值状况下的这个比如何?

  听了我的说法,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行动起来。

  经过同学们的测量、计算、比较,最后证实了1号颁奖台的高为65厘米。

  【课后反思】

  对于一道数学题的解答,似乎大可不必如此兴师动众,而课后想起来,我的这种做法并非小题大做,而却是大有益处的。

  1、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2、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3、透过借题发挥而把知识向未知领域延伸,不但实现了比例尺这项知识的渗透,而且还使学生懂得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4、达成了培养学生构成细致而有序的审题习惯这一教学设想。

  回顾此例的教学,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盲目地、简单地教给学生问题的答案,正如上面的这个问题,如果我只是告诉学生1号颁奖台的高为65厘米,认识不清的学生只要照做就能够了,那么仍会有学生感到不解,甚至还可能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而一头雾水。

  因而,为实现精细化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我们要明确:

  教会学生一个问题并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抓住教育契机,教给学生科学的、适用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发学生参与探究,以切实实施精细化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潜力,培养创新精神与数学素养。

  【相关阅读】

  谈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对于教案、教学设计我们都不会有陌生感,他和我们的教学生活密不可分,我们上课前都要写教案、做教学设计,充分的、精心的教学设计是上好课的前提,而教学案例我们听得则不是很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案例才被越来越多的提及。这是因为人们越来越多的认识到案例对于反思教学,指导教学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作用。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一齐说说有关案例的知识。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案例,也就是案例的概念。

  一、案例的概念

  案例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的事例,一般比较具有代表性或有重大好处,它比较详细的记叙了一个教学片断或是整堂课的具体的教学情节,向人们带给教学的过程,引发大家的思索,然后探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作必须的分析和反思,从中体现先进的理论和思想。

  比如: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分数乘整数》这个案例记录的就是《分数乘整数》这节课中的一个片断,首先作者说明了这个案例产生的背景:即在给同轨教学班中的一个班上这节课时,教师按照通常的做法,先复习了乘法的好处,然后引入分数乘整数的好处,透过几个相同的分数相加引入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教师步步铺垫,学生学起来能够说没什么困难,但课堂上却气氛沉闷,课下教师问原因,学生们说:老师,我们早就会了,听着觉得没什么意思所以作者在给另一个班上课时作了调整,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个案例。

  介绍完背景后,作者把教学片断以访谈录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这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实录的形式,师如何说的,学生如何回答的,甚至某处学生的表情与动作都记录上了,片断后面是反思,反思中作者分析了改善后的设计成功的原因:一是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二是实现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反思中作者抓住了这个教学片断的特点,分析得很透彻。(老师们能够细致的读一读这个案例,它是很有代表性的教学片断的案例,来自小学教学设计理科版),我们再看发展语言不是语文课的专责《15的认识》案例,这是一节课的案例,是对整堂课的教学情节进行了记录,同样,在后面是反思,它以评析的形式,分析了这节课的突出特点:在数学课中,同样应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

  刚才,我们明确了案例的概念,接下来我们把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作一下比较:

  二、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是根据必须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课前设想的教学思路。案例则是对已经进行完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

  一个是预期,一个实现是的过程和结果。

  那么同是写在教之后,案例与教学实录又有哪些区别呢?

  1、案例要有对本教学问题的反思,对好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要进行分析,分析它体现了哪些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对存在问题的教学行为要分析出症结所在,对教学有指导作用。

  2、同样对教学情境进行描述,实录是有问必录,案例是有选取的记录。

  接下来,我们一齐来看一看,写教学案例应注意些什么:

  三、案例的撰写要求

  在形式上案例通常分为以下几大块:

  一背景、二教学经过、三分析。当然,这不是固定的模式。

  l、背景介绍,即案例发生的原因或条件,如《分数除以整数》这个案例,作者这样介绍它的背景:开学初上了一节公开课,资料是浙江省编的义务教育教材第十一册分数除以整数一课,在《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对新知识的引入和巩固的设计觉得比较有新意,此刻就几个教学片断评析如下。

  2、教学经过,即教学片断、或整个教学过程的访谈录。记录的教学经过,不是有闻必录,而是有选取的录关键性的教学情节要记录详细、清楚、具体,什么是关键性的教学细节,怎样写具体、写清楚,大家能够看《人民教育》、《小学教学设计》等刊物中刊载的教学案例,仔细读一读,读后感悟会有更深切的感悟。

  3、分析,即反思或评析。揭示案例所反映的教学问题、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或存在的不足。也就是这个案例教学效果好好在哪里,不足,问题出在哪里?在前面实践的基础上,作分析,为实践寻找理论的依据。我们从刊载的案例中也能看出他们的案例都包内含一个或几个教学难题、热点问题或新课题,同时包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反思。也就是分析案例所体现的理念。

  在撰写时要注意:

  1、要有一个主题:撰写时首先要思考这个案例索要反映的问题,这个案例无论记录的是成功的教学过程还是失败的教学片断,都要从最有收获、最具代表性、启发性的角度切入,来确定主题。我们看很多的案例都有一个主标题,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副标题是指出这是哪节课的案例,而主标题多数是指出这个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题,或是这个案例主题的一个方面。

  2、注意案例要有真实性和典型性。

  3、在撰写案例分析时,要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资料,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以及利弊得失有必须的看法和分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要进一步揭示事件的好处和价值,能够从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入手,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

  从以上的解释中我们也能看出,做教学案例的价值。

  四、撰写教学案例的目的

  1、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把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用以改善和指导今后的教学实践。

  2、梳理、记录分析自己的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潜力和水平。案例不仅仅记叙了教学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而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他是个人的教学档案或教育教学史,有其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篇十一: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营养午餐》教学案例(陈倩影)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营养午餐》教学案例陈倩影

  [研究背景]随着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推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多样化的、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向有趣、单一向丰富的转变,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新课标中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这项新的内容,目的是提供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可上可不上的附属课,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就一定要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选材要是学生熟悉的,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营养午餐》是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的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实践活动之一,通过本节课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教材设计意图]“营养午餐”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课题,熟悉的是学生每天都必须接触,陌生的是学生对于什么样的搭配才是合乎营养标准的“营养午餐”还没有达到科学合理的认识,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在学生群体中比比皆是。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午餐的营养问题设计了几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首先是民主路小学为学生提供的三种午餐菜谱;其次是营养专家介绍了10岁儿童营养午餐的两个基本指标;接着是让学生尝试合理搭配自己喜欢的午餐菜谱,最后通过统计、排列组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热量、

  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

  毛病,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案例描述]一、日常饮食交流,引入新课

  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堂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日常生活中午餐食谱(吃什么

  菜),教师有针对性地播放相关菜餐图片。

  2、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你们平时吃的菜味道如何?(好),在你们心目眼中“营

  养的午餐”应该是什么样的?

  3、待学生反馈后,教师引导:我们生活中的每天都在汲取营养,从科学课上我

  们已经知道了,营养的主要指标是三项暨热量、脂肪和蛋白质。我们同学们刚

  才所举的这些菜是不是都是有营养的?三项主要指标达到什么程度才是真正有

  营养的呢?围绕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开展一次数学活动,一起走进“营养

  午餐”(课件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应用实践更服务生活!为此,教学活动以日

  常生活的饮食现象为载体进行引导,旨在培养学生的“生活数学”观点,同时又

  让数学课堂显得自然、贴切。

  二、出示菜谱,认识营养指标

  1、课件显示菜谱和图片让学生认识以下三种菜谱并作出选择(此时要进行统计)

  A:炸鸡排、鸡蛋西红柿、香菇油菜

  B:猪肉粉条、家常豆腐、香菜冬瓜

  C:辣子鸡丁、土豆烧牛肉、韭菜豆芽

  2、教师:我们刚才说了营养的三项主要指标,那么刚才所呈现的三种菜谱的主

  要营养指标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课件显示)

  编号菜名

  热量/千焦

  脂肪/克

  蛋白质/克

  1

  猪肉粉条

  2462

  25

  6

  2

  炸鸡排

  1254

  19

  20

  3

  土豆烧牛肉

  1095

  23

  11

  4

  辣子鸡丁

  1033

  18

  7

  5

  红烧鱼块

  1338

  17

  12

  6

  鸡蛋西红柿

  899

  15

  16

  7

  香菜冬瓜

  564

  12

  1

  8

  家常豆腐

  1020

  16

  13

  9

  香菇油菜

  911

  11

  7

  10

  韭菜豆芽

  497

  7

  3

  3、我们的同学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虽说要加强营养但你们知道“热量、脂肪、

  蛋白质”这三种指标在什么程度时才算是营养的吗?(不知道),营养专家熊博

  士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我们一起来听听他对我们说什么吧?(课件播放营养

  专家熊博士录音)

  10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餐午饭菜肴中获取的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应不超

  过50克。

  【设计意图】营养的菜谱有许多,我们不可能例举出所有的,所以我们以“三

  种午餐”菜谱为依托进行教学,从对各种菜肴中“热量、脂肪”两大指标数据

  的比较中认识“营养”,同时让学生在营养专家熊博士的话语中真正了解“什么

  样的菜肴是营养的”。

  三、运用指标,学会判断

  1、刚才大家听了熊博士的介绍,我们知道了自己此时获取的热量和脂肪两大指

  标,我们能用这样的标准学会判断刚才老师提供的午餐是否符合营养标准吗?

  2、学生根据热量和脂肪两大指标进行判断并反馈结果

  午餐A符合营养标准、午餐B的脂肪超标、午餐C的热量不达标。

  3、教师小结:

  我们在进行午餐营养判断时既要看热量又要看脂肪,只有两种指标都不超时才

  能算是营养的午餐。

  4、让学生结合上述知识对自己日常生活中午餐进行判断(同桌交流互动)。

  【设计意图】开展“学生判断午餐营养指标是否达标”的活动意在促进学生形

  成良好的技巧以服务日常生活,进而让学生能够自觉做到“不偏食、不挑食”。

  四、配餐实践,锻炼技能

  1、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营养午餐的标准,如果今天的午餐只有三个菜,你能运

  用所学知识配出比较有营养的菜谱吗?

  2、让学生进行配餐实践,教师课堂指导

  3、班级反馈配菜结果,从以下合格的选取5种进行交流

  (1,4,10)、(1,5,10)、(1,6,10)、(1,7,9)、(1,7,10)

  (1,8,10)、(1,9,10)、(2,4,9)、(2,5,7)、(2,5,9)

  (2,5,10)、(2,6,8)、(2,6,9)、(2,8,9)(3、5、10)

  (3、8,9)、(4,5,6)、(4,5,7)、(4,5,9)、(4,6,8)

  (4,8,9)、(5,6,8)、(5,6,9)、(5,8,9)

  4、教师提问:在以上的配菜方案中,哪种方案的蛋白质含量最多?(当然学生

  的配菜方案可能没有以上出示的全面,教学中以学生配菜方案为准)。

  

篇十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小小设计师》

  案例探究

  摘要:随着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推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多样化的、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向有趣、单一向丰富的转变,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新课标中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这项新的内容,目的是提供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可上可不上的附属课,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就一定要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选材要是学生熟悉的,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小小设计师”这一主题的确定,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本次活动,重在通过学生操作、观察、实验等方式,在动手动脑中解决生活问题,充分体现了生活即知识,在生活中学数学的理念。

  关键词: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探索

  [活动目标]

  1.能辨认出生活中的简单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等运动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拼贴或设计图形,并将所设计的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运动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2.能将同样的图案拼在一起,并根据实际确定所观察成果的基本图形,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

  3.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用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图形运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在欣赏图形运动所创造出的美丽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重难点分析]1、运用轴对称图形、平移与旋转规律去创造美。2、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等活动,找出有新意的排列规律。[案例描述]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呈现素材,感受数学美1.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的图案,学生欣赏。2.观察感悟,发现规律。(二)激发兴趣,揭示课题设计师们正是将一个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三)观察想象,认识一个图形的运动1.找基本图形(1)这些美丽的图案分别由哪个图形运动而来的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找一找。

  (2)学生反馈,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基本图形。2.体验一个图形的运动

  (1)想象:这些基本图形通过怎样运动得到原来的图案?(2)操作:将课前剪下教材123页附页2中的图形,用一个基本图形模拟运动。(3)描述:这些图案设计过程。【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生活中图形运动的实例,使学生在欣赏数学美的同时,初步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图形运动现象,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这些图案的共性,都是将一个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或旋转变换设计出来的。从而激发学生动手设计的欲望,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第二阶段:活动实施阶段(一)动手操作,理解一个图形的运动方法[来源:学_科_网]1.小组合作,动手拼摆[来源Com]小组先讨论选择一个基本图形和图形运动的方式,想象图形运动后拼出的图案,再在正方形中贴出美丽的图案。2.汇报展示,对比分析讨论:(1)你设计的图形是怎样运动的?

  (2)你操作前想象的图案和你操作后实际的图案一样吗?(3)同一个基本图形运动设计出的作品为什么会不一样?(二)自主设计,创造美丽的图案1.提出要求,想象设计(1)提出操作的要求。

  设计一个新的图案,并画出来,再将它作轴对称、平移或旋转运动,创造一个美丽的图案。

  (2)想象设计好的图案。

  2.动手实践,尝试设计

  将自己设计的图案画在正方形格子纸中。

  3.汇报交流,鼓励创新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有层次的三个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图案,了解一些美丽的图案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然后让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图形,运用所学的图形运动的知识,在正方形中贴出自己喜爱的图案;最后学生自由设计图案,并在正方形中画出来。让学生经历“学习——模仿——创造”的过程,既加深了学生对图形运动的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又为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第三阶段:活动总结阶段

  (一)合作学习,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1.相互比较,想象一组图形的运动。

  小组里有哪些同学设计的图案是一样的,想一想,如果把这些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会怎样呢?

  2.小组合作,感受一组图案的运动。

  在小组内将相同的一组图案拼在一起,再全班交流,互相欣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将相同的一组图案进行拼摆,让学生明白不仅可以将一个图形进行运动,也可以将一组图形进行运动;再将有余数的除法知识与图形的运动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图形运动中“一组”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后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次综合实践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用心经营,有效地“激”起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真正得以发展。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主要是运用已有知识于活动中,没有统一的具体要求,没有统一的做法,其活动的过程和活动的结果都是开放的,不可预测的,因此,放手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设计具有意义的感兴趣的问题,安排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感兴趣地参与实践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自主地探究,自由地选择,获得自己的成果。

  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思考和表达的机会,有表达自己想法和展示自己才华的场所。我们相信,只有用心去经营,全面去“激起”,我们的数学综合性学习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其“活动”性——“活”而有效,“动”而有得!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篇十三: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营养午餐》教学案例陈倩影

  [研究背景]随着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推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多样化的、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向有趣、单一向丰富的转变,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新课标中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这项新的内容,目的是提供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机会,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可上可不上的附属课,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就一定要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选材要是学生熟悉的,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营养午餐》是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的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实践活动之一,通过本节课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教材设计意图]“营养午餐”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课题,熟悉的是学生每天都必须接触,陌生的是学生对于什么样的搭配才是合乎营养标准的“营养午餐”还没有达到科学合理的认识,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在学生群体中比比皆是。

  .

  教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午餐的营养问题设计了几个数学综合应用活动:首先是民主路小学为学生提供的三种午餐菜谱;其次是营养专家介绍了10岁儿童营养午餐的两个基本指标;接着是让学生尝试合理搭配自己喜欢的午餐菜谱,最后通过统计、排列组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综合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

  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另一方面通过了解各份菜中热量、脂肪、

  蛋白质的含量和营养午餐的一些基本指标,促使学生克服偏食、挑食的毛病,养

  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案例描述]一、日常饮食交流,引入新课

  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堂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日常生活中午餐食谱(吃什么

  菜),教师有针对性地播放相关菜餐图片。

  2、教师提问:你们觉得你们平时吃的菜味道如何(好),在你们心目眼中“营养

  的午餐”应该是什么样的

  3、待学生反馈后,教师引导:我们生活中的每天都在汲取营养,从科学课上我

  们已经知道了,营养的主要指标是三项暨热量、脂肪和蛋白质。我们同学们刚才

  所举的这些菜是不是都是有营养的三项主要指标达到什么程度才是真正有营养

  的呢围绕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开展一次数学活动,一起走进“营养午餐”(课

  件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应用实践更服务生活!为此,教学活动以日常

  生活的饮食现象为载体进行引导,旨在培养学生的“生活数学”观点,同时又让数

  学课堂显得自然、贴切。

  二、出示菜谱,认识营养指标

  &

  1、课件显示菜谱和图片让学生认识以下三种菜谱并作出选择(此时要进行统计)

  A:炸鸡排、鸡蛋西红柿、香菇油菜

  B:猪肉粉条、家常豆腐、香菜冬瓜

  C:辣子鸡丁、土豆烧牛肉、韭菜豆芽

  2、教师:我们刚才说了营养的三项主要指标,那么刚才所呈现的三种菜谱的主

  要营养指标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课件显示)

  编号菜名

  热量/千焦

  %

  脂肪/克

  蛋白质/克

  1

  猪肉粉条

  2462

  25

  6

  】

  2

  炸鸡排

  1254

  19

  20

  |

  3

  土豆烧牛肉

  1095

  23

  11

  4

  辣子鸡丁

  1033

  18

  7

  5

  红烧鱼块

  ¥

  1338

  17

  12

  6

  鸡蛋西红柿

  899

  15

  16

  】

  7

  香菜冬瓜

  8

  家常豆腐

  564

  12

  1

  #

  1020

  16

  13

  9

  香菇油菜

  911

  11

  7

  ,

  10

  韭菜豆芽

  497

  7

  3

  3、我们的同学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虽说要加强营养但你们知道“热量、脂肪、

  蛋白质”这三种指标在什么程度时才算是营养的吗(不知道),营养专家熊博士

  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我们一起来听听他对我们说什么吧(课件播放营养专家熊

  博士录音)

  10岁左右的儿童从每餐午饭菜肴中获取的热量应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应不超

  过50克。

  【设计意图】营养的菜谱有许多,我们不可能例举出所有的,所以我们以“三种

  午餐”菜谱为依托进行教学,从对各种菜肴中“热量、脂肪”两大指标数据的比

  较中认识“营养”,同时让学生在营养专家熊博士的话语中真正了解“什么样的

  菜肴是营养的”。

  三、运用指标,学会判断

  ?

  1、刚才大家听了熊博士的介绍,我们知道了自己此时获取的热量和脂肪两大指

  标,我们能用这样的标准学会判断刚才老师提供的午餐是否符合营养标准吗

  2、学生根据热量和脂肪两大指标进行判断并反馈结果

  午餐A符合营养标准、午餐B的脂肪超标、午餐C的热量不达标。

  3、教师小结:

  我们在进行午餐营养判断时既要看热量又要看脂肪,只有两种指标都不超时才能

  算是营养的午餐。

  4、让学生结合上述知识对自己日常生活中午餐进行判断(同桌交流互动)。

  【设计意图】开展“学生判断午餐营养指标是否达标”的活动意在促进学生形成

  良好的技巧以服务日常生活,进而让学生能够自觉做到“不偏食、不挑食”。

  四、配餐实践,锻炼技能

  、

  1、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营养午餐的标准,如果今天的午餐只有三个菜,你能运

  用所学知识配出比较有营养的菜谱吗

  2、让学生进行配餐实践,教师课堂指导

  3、班级反馈配菜结果,从以下合格的选取5种进行交流(1,4,10)、(1,5,10)、(1,6,10)、(1,7,9)、(1,7,10)(1,8,10)、(1,9,10)、(2,4,9)、(2,5,7)、(2,5,9)

  (2,5,10)、(2,6,8)、(2,6,9)、(2,8,9)(3、5、10)(3、8,9)、(4,5,6)、(4,5,7)、(4,5,9)、(4,6,8)

  (4,8,9)、(5,6,8)、(5,6,9)、(5,8,9)

  (

  4、教师提问:在以上的配菜方案中,哪种方案的蛋白质含量最多(当然学生的配菜方案可能没有以上出示的全面,教学中以学生配菜方案为准)。

  5、如果让你在以上的配菜方案中选择一项最佳的,你认为是哪一种请简单说明

  理由。

  【设计意图】开展“学生根据指标搭配营养午餐”活动是学生技能的再提高,在

  培植学生应用数学观点的同时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排列组合,同时训练学生严

  谨的学习风格。

  五、统计结果,巩固知识

  1、在学生反馈后进行班级统计,完成如下表格

  配菜编号

  喜爱人数

  男生人数

  [

  女生人数

  (1,9,10)

  (3、8,9)

  ;

  (5,8,9)

  (4,5,9)

  ^

  (2,5,7)2、让学生根据以上的表格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当然配菜编号中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选择而改变的),并作简单分析【设计意图】结合学生提供的配餐方案进行简单的分析统计是为了呼应开课前的

  教学引入活动,同时也是为更好巩固和发展学生统计能力提供一个平台,还有就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饮食习惯,为后期的常规管理提供原始数据。六、总结提升,延伸教学1、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有些很胖或很瘦,至少说明这两种人的营养补充是不科学的,你们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对这两类人群的餐肴进行分析吗请结合课前我们收集的一些资料进行课后讨论交流。2、我们在教学中既学到了什么是营养的午餐指标,同时还进行了厨师般的配菜训练,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好好地运用这一技能,真正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服务,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我们饮食,不要再以个人喜好去选择餐肴了!3、布置实践作业:请结合自身家庭实际拟定一份《家庭一周健康午餐菜肴记录表》。【设计意图】数学应用技能最终要回归到日常生活,所以在课堂结束之际设计了“分析偏胖偏瘦两类人群饮食”和“制作健康食谱”的课外活动,为延伸课堂教学找到了载体,更为学生技能的巩固发展提供保障……真正实现了数学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发展学生技能,服务日常生活。[课后反思]

  《营养午餐》一课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午餐的营养问题而设计的一节数学综合实际活动。在教学设计上,我主要围绕以下几点进行探索:

  1、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尝试教学法,以“激趣—尝试—讨论—再次尝试—总结提高”为主线。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学生日常生活的午餐组合为题,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对课程知识的认识;以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合作,总结,结合排列、组合、图表,完成对营养午餐的更深层次的认识、理解与提高。通过最后的采访与总结,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用所学数学思想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2、在学习方法上,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营养专家指出的一些关于合格营养午餐的指标,不是以命令式、指导式的形式提出来,而是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想象中的午餐”与“科学的午餐”的冲突,产生对“什么才是合格的营养午餐”有求知欲望的前提下,让学生自行探索认知。接着通过“小小美食家”与“小小营养家”的讨论交流,使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在营养午餐的合理搭配上达成共识,增

  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水平,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3、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游戏”“小采访”“讨论交流”,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课堂更具生活化,趣味化。通过激趣引入、巧妙设问,在学生熟悉的场景下引入课题、产生疑问,在学生愉悦的交流中解决问题。在模拟现实生活场景中,让学生做菜、点评、评菜,使学生在乐中求知。通过“小采访”活动,使“关于胖与瘦的探讨”这一问题,以日常闲聊的形式,让学生各抒己见中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篇十四: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案例

  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作业必须积极设计形式多样、具有童心童趣、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的数学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愿做”、爱做”、乐做”,成为作业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逐步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目标。如何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呢?我以我的教学实践和学习,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选择性作业,让学生体会成功。

  人的身心发展存在个别差异性,这直接导致了人的能力的层次差异。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发现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布置作业时,我将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类,必做题是基础,要求全体同学都会,而选做题则根据实际情况,课堂时间等,精选设计作业题,在数量上有弹性,不搞一刀切,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协调发展的空间,由学生自主选择完成。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通过剪开长方体和正方体盒子,理解表面积”的定义后,呈现两个例题分别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对优秀生来说该知识在认识了长、宽、高的时候就已经能独立解决了。因此我在设计作业时分为以下三层:学困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基本图形就可以了,如课本的第2、3题,中等生要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能够正确能计算鱼缸、手提袋等的用料,直接进入课本4、5题的练习,优等生要解决如粉刷教室墙面、贴游泳池磁转之类的问题,并尝试计算雨水管、火柴盒之类的特殊物体的表面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练习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作业。注意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所以设计作业时,不但要使智力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着手

  解决,品尝成功的喜悦,而且要为智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水平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童趣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一种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三、生活化作业,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四、制作性作业,使学生成为创新者。

  

  

篇十五: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案例——《铺一铺》南坪实验小学冉颖小学15923275477一、研究背景密铺也称为镶嵌,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变化和美的享受。通过实践活动,从而进一步理解密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四年级已经学过了一些平面图形。小学生对奥运会感兴趣,对自然界的奇特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密铺的特点,绘在方格纸上密铺。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密铺,知道什么样的图形可以密铺平面。

  2、过程与方法: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探索、归纳、创造能力的思维习惯的形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欣赏美和创造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三、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2022年,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承办各式各类比赛的体育运动场以其造型独特、雄伟壮丽的身影展示于世人的眼前。这是中华民族建筑的精华与现代科技完美的组合,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水立方体育馆,请看它的雄姿。(展示图片)2.教学过程设计(1)任务一:请注意观察,水立方外墻装饰的花纹有什么的特色?请用文字语言描述出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像这样把一种或几种乎面图形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平面上,这种铺法,数学上称它为“密铺”。课件出示或用图片展示生活中的壁砖、地砖密铺场景。(2)任务二:探索可“密铺”图形的特点:猜想:是否每种图形都能实现密铺呢?出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正五边形等八种基本图形。

  学法:①分组小组合作,每人选择一种图形铺一铺。

  ②想一想,铺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③将铺的结果在小组里交流。

  ④汇报交流、展示成果。引导学生得出能密铺的图形的种类。(3)任务三:归纳出可“密铺”图形的内在规律。问题①:在用三角形拼接的图案中,每一个顶点处有几个角?和是多少?问题②:在用四边形密铺的图案中,每个拼接点处有几个角?和是多少?问题③:在用六边形密铺的图案中,每个拼接点处有几个角?和是多少?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只用一种多边形进行密铺,就必须使拼凑在每一拼接点顶点处各角之和为360°。是这些图形的内角和的是360的整数倍。(4)任务四:让学生根据课本第110页的图案,选用一组,在方格上设计新颖,美观的密铺图案。(5)任务五(发散思维。拓展延伸):探索用两种平面图形进行密铺的可能性。

  

  

推荐访问: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 教学案例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