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当代意义14篇

时间:2022-11-04 09:20:32 来源:网友投稿

实践论当代意义14篇实践论当代意义  浅谈《实践论》中的认识辩证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摘要:《实践论》作为毛泽东同志哲学思想尤其是认识论思想的精华,其中也包含了诸多辩证法思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践论当代意义14篇,供大家参考。

实践论当代意义14篇

篇一:实践论当代意义

  浅谈《实践论》中的认识辩证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摘要:《实践论》作为毛泽东同志哲学思想尤其是认识论思想的精华,其中也包含了诸多辩证法思想,正是这些认识辩证法思想,才使得《实践论》永葆活力,成为我们时代精神之精华。关键词:《实践论》辩证法当代意义《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是毛泽东在长期复杂的革命斗争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创建的理论成果,在《实践论》中,毛泽东不仅从认识论与唯物史观相结合的高度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述了实践概念的内涵与基本形式、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而且还进一步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相统一,全面阐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等的辩证关系,并最终揭示了“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发展规律,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可以说,正是这些认识辩证法思想,才使得《实践论》永葆活力,成为我们时代精神之精华。一、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①这一观点实际上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是说,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现实的、是受一定的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限制的,离开了具体条件,就不可能有它们的真正统一。另一方面是说,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

  的统一是变动的、历史发展的。离开了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人们认识的发展变化,主客观的统一就将是僵死的、凝固的。这一思想不仅是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批判一切‘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倾向的理论法宝,而且也为我们党在新时期制定并实施共同富裕的政策提供了许多启示。

  共同富裕包含了两个方面,前者就是要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后者就是要让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起来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共同富裕。这也就是实现我们国家富国强民的两步走战略,而这两歩走恰恰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是因为我们国家国土面积大,各地区现实条件存在明显差异,这会导致我国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每个地区都能均衡发展,同时发展。但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主要看综合竞争力。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所以在这种客观情况下,我们党实时地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政策就是达到了主观同客观的具体的统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成果已经有力的证明,这条富国强民的发展政策是正确的,是完全符合了我们国家客观发展实际的理论方针,这是我们党在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客观辩证统一思想的理论创建。如果我们不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的统一,就不会有我们党关于共同富裕政策的提出和实施。

  当前,我国在实施共同富裕政策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了第一步,但是我们还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高度重视第二步的实施,这也是

  我们实施这一理论政策的关键一步,更是我们党现阶段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因为这一步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失调,造成区域、城乡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过大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等严重后果,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所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党一定要在主观思想上保持与客观发展实际高度的统一,不仅要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统一,而且还要坚持二者历史的统一。认清形式,坚持发展,使主观思想时刻统一到对客观实际的认识上来,及时调整我们党的发展政策。既不能思想落后于客观实际,也不能思想超越了实际发展的现状。

  值得一提的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在协调区域、城乡发展,缩小收入差距,推动社会公平方面都有了相关的政策体制。如继续推动新农村建设,在财政支出安排上逐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继续改进和完善有关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和财税法律制度,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地区振兴等方面的财税政策和财力支持力度等。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每一个不同的国情要求,我们只有牢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才能及时调整、制定新的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政策、方针,大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不平衡现象,才能顺利完成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顺利进行。

  二、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对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以及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作了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说:“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②这一真理观告诉我们,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真理是没有的。这已经为我国几十年的发展实践所证明,因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们国家为了摆脱贫困,富国强民,不断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结果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终于将经济总量搞上去了,我们在国际社会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地位提高了,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这些都是令国人无比自豪的现象。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发展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如贫富差距、食品安全、房价和物价、土地拆迁、甚至大城市的空气质量等。这些问题都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引发了焦虑。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重结果而轻过程,只看到了纵向的发展速度而忽视了横向的社会问题。这说明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做法或理论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实践论》中的真理观告诉我们任何理论都不是永恒的、都不是永远处于绝对地位的,真理总是相对的,所有的理论不管它当时

  再好,再合理,那也仅仅只是说明它符合了当时当地的发展状况,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实际情形也是会发生量的甚至是质的变化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完全可以说明我们党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是完全符合了我们国家当时的发展实际的,就这一点来说我们的经济政策就是正确的认识,就是真理。可是,正如毛泽东所说,马克思、列宁并没有为我们创造绝对的真理,而只是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真理的方法。任何时候我们的党都没有固守绝对的发展真理,因为我们有《实践论》这一思想武器来时刻提醒我们理论是要在实践中发展、检验的,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所以,中国共产党在本世纪初就开始了新的发展理论的探索,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事实再次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保持清醒的认识,都要始终坚持《实践论》中关于真理发展过程的思想原则,客观事物是会不断发展的,而人类的认识也要随之发展,任何的保守都是要不得的,我们党在“十二五”期间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进一步完善体制性和机制性改革措施等政策就充分证明了我党在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如果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看不到思想认识发展的重要性,忽略对于马克思主义真理发展的辩证认识,固步自封,那么就会使发展遭遇瓶颈,遇到障碍。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不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例证吗?因此真理不是永恒的、绝对的,而只是相对的,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明白:真正的

  

篇二:实践论当代意义

  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论》发表于1937年7月,是党内两条路线激烈斗争的产物,是毛泽东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著作,这篇文章是为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

  时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结束,抗日战争刚刚开始,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关头。在我们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不从实际出发,而从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出发,根本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他们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总结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而是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另外,还有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面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工作。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在1931—1934年使得中国革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同志。不彻底揭露和批判教条主义,就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统一的观点深入全党,革命就不能取得胜利。同样,经验主义,也是一种主观主义。因此,我们不但要克服教条主义,而且要克服经验主义,只有这样,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才能得到提高,革命才能取得胜利。

  《实践论》一文主要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即知和行的关系问题,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论》主要包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和结论等。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部分主要阐述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并具体分析了实践对认识的基础作用,包括:认识活动依赖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认识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实践活动决定认识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是认识活动的基础。(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实践论》明确提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里有两层含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2

  义:一方面是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包括法国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反

  映论但不能揭示出认识对实践的真正关系;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

  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强调了实践性这一基本特征。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论》第2段主要阐述生产活动是人

  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强调

  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认识的来源问题上说明认识对社会实

  践的依赖关系。第3段讲阶级斗争和其他社会实践也是人的认识的来

  源,并着重指出阶级斗争对人的认识发展的深刻影响。所有生产斗争、

  阶级斗争的知识和理论,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社会实践是

  认识的唯一来源。

  在这里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不排斥人们接受学习间接知识

  的重要性。就人类整体、人类认识整体来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人类不可能在实践之外寻找出另外的知识源泉,同样也不可能找出哪

  一种知识不是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的。但就具体一个人的知识来源来

  说,不可能、也不必要全部来自个人的亲身实践,而是大部分知识来

  自书本或他人的实践经验。

  3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强调实践是认识来源而轻视接受间接知识的必要性是错误的;相反,只看到接受间接知识的必要性,从根本上放弃实践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的思想,那就离开了唯物主义认识路线。要注意,一个人对间接知识的接受程度、理解和巩固程度,往往又是由实践决定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推动这一过程的动力就是实践。第4段从人类认识的发展史来说明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毛泽东指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因而,实践在发展,革命在前进,人们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判断认识或理论是否为真理,不是依照主观上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的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4

  当然,对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个问题,必须

  辩证地来理解。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其绝对性表现在

  它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其他的标准。其相对

  性表现在随着实践本身的发展,此时此地的被实践检验过的正确认识,

  在彼时彼地就可能是不正确的,同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实践也是

  有局限性的。如果否认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就势必导致唯心论和不可

  知论;如果否认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就可能把前人的认识绝对化和片

  面化。

  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这部分主要分析了认识活动的辩证发展过程,揭示了认识究竟怎

  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的,阐明认识活动的产生离不开实践而

  又反作用于实践。

  (一)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毛泽东说,认识是“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

  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这就是

  说,认识在实践中产生,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

  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首先是感性

  5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认识,即是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的反映,是整个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的特点是具体的、生动的、直观的、形象的,但不是深刻的。它还没有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还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越来越多,这样的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在人们的脑子里就会产生认识过程的飞跃,产生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就成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阶段的特点主要是表现出其抽象性和深刻性。

  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个过程是变客观的东西为主观的东西的过程,是物质变精神的过程,是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这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于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阶段。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创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之所以靠得住,正是因为它来源于感性。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那就是唯心论者。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就是只承认理论的实在性,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6

  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性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

  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在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

  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

  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

  辩证法。”感性认识固然重要,是认识的来源或起点。但是,感觉只

  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科

  学抽象而获得的理性认识,虽然离开了个别的具体事物,但是,正如

  列宁所说:“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等等,一句

  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自然。”如

  果仅将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认为只有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

  是不可靠的,那就陷入“经验论”的错误。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具体的认识过程中不可能截然分开,

  而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在于它

  们看不到两个不同认识阶段的内在联系,人为地割裂了人类认识的统

  一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就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

  错误在于脱离具体实践,轻视感性经验,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从本本

  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到处乱套,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

  7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经验主义的错误在于拘守于感性经验,否认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性。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都会给革命造成极大的危害。综上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但认识过程并没有结束,还必须由认识到实践,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正如《实践论》所说:“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能动地改造世界。也就是说,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需再回到实践中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在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表现为从理性的认识回到实践这一次飞跃并且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只有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看它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8

  能被发现和纠正。只有使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它进一步向前

  发展。其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根据已

  形成的认识指导改造世界的具体实践,使人的行为表现出自觉性、目

  的性和主动性。

  总言之,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个过程是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

  西的过程,是精神变物质的过程,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是认识发

  展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这一次飞跃比前一次飞跃意义更重要、更伟

  大。

  (三)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

  正如毛泽东所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

  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

  一级的程度。”这些教导,深刻揭示了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说明

  了人类的认识发展的曲线性,即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不

  是直线式前进,而是在多次失败和反复调整中实现的;也说明了人的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

  由浅入深,无限发展;此外,这个总过程和总规律还说明了人类认识

  发展的前进性,即认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过

  9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程。三、批判了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两种错误的思想倾

  向(一)批判了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思想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

  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右倾机会主义表现为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看不出矛盾的斗争已将客观过程推向前进了,认识仍然停止在旧阶段。“左”倾冒险主义表现为思想超越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当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

  (二)阐明了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四、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本段主要在系统地论述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的基础上,阐明改造客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10

  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并提出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

  观世界的任务。

  改造世界、改造社会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的历史使命。改造世界的具体任务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

  的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社会及阻碍社会进步

  和人类发展的一切反动势力。改造主观世界包括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

  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统

  一的。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必须改造主观世界,而主观世界的

  改造也不可能是孤立进行的,而必须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实现

  的。《实践论》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入手,落脚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

  界的改造上,从而达到肃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错误思想、提高全

  党马列主义水平之目的,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现实价值。

  《实践论》所阐述的主要思想内容即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的思想,

  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

  发展史上,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实践论》从思想上清算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

  义的错误,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武装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列宁主

  1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准备,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全中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同时,《实践论》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它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大大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为实现全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

  《实践论》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为我们改造世界观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它教导我们怎样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它的每一个原理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做好一切实际工作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认真学习《实践论》,使我们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树立辩证唯物论,改造资产阶级世界观、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必要性和努力方向。对于坚持和发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8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12

  

  

篇三:实践论当代意义

  《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当代启示

  作者:李荣亮张维真来源:《求知》2017年第12期

  《实践论》和《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问世至今年正好80年,“两论”贯穿的一条主线,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与实践、普遍与特殊的基本原理,深刻地阐释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解决了党内所犯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成功地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了哲学基础;同时,“两论”作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既是辩证法的认识论,又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发展和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和矛盾的认识。***同志强调,毛泽东同志撰写的《实践论》《矛盾论》等哲学名篇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根本原因在于,贯穿于“两论”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今天对于我们党员领导干部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启示意义。

  写作背景

  1937年4—8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实践论》和《矛盾论》是其中的一部分。授课完成后,由八路军总政治部进行整理,经毛泽东后期修改之后,“两论”得以发表。

  “两论”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具有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气魄,但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犯了“左”倾或右倾主义的错误,给革命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甚至差点造成了革命的彻底失败。这个失败的部分主要原因在于有些党的高级领导人没有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犯了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没有解决人的正确认识从哪里来的问题。

  1935年的遵义会议批判了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解决了军事领导权的问题,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时间紧迫,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思想路线问题。到达延安之后,毛泽东有了空暇时间,对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教训从哲学上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两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著作。

  主要内容

  1.正确解决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只有解决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才能从实际出发,解决现实问题。实践决定认识强调了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这解决了人的正确认识从哪里来的问题。同时,毛泽东认为,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人类认识的辩证运动规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出了“两个飞跃”。认识起源于感性,通过占有丰富真实的资料,运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方法,达到理性认识。到达理性认识之后,认识并没有完成,理性认识还必须要回到实践当中去,指导实践,进而接受实践的检验,人的认识具有有限性,事物发展具有无限性,所以在认识的过程中,需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于无穷,把握相对真理,进而认识绝对真理。

  3.对立统一原则。矛盾是对立面的统一,一谈矛盾就要有矛盾双方,缺一不可。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另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斗争。在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时不能犯片面性的错误,一好百好,一差百差,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要全面、动态地把握矛盾双方的辩证关系。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人首先认识事物的特殊性,进而把握事物的普遍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教条主义不懂得事物矛盾的发展性,不能区分不同质的矛盾,结果只能导致失败。因此,既要把握矛盾的普遍性,更要把握矛盾的特殊性,特殊的才是具体的、实际的。在实践中,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特殊国情相结合,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方能取得胜利。

  当代启示

  1.坚持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的精神。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建的重要位置,它是我们党一直保持先进性的重要原因。但是,1921年至1935年,“左”、右倾的错误路线给蓬勃兴起的中国革命带来了重大挫折和重大损失,致使在革命的很长一段时间,部分同志心存疑虑。因此,要解决中国革命正确的理论路线和战略策略问题,迫切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思想路线问题。而1937年,我国正面临内忧外患,形势很紧张。在此背景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探索、敢于担当,通过“两论”对这一系列问题从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作出明确回答,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和道路。《实践论》表明,一切正确的思想、理论和路线都来自对中国实际的正确认识;《矛盾论》表明,只有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矛盾运动的特殊性,才能在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中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思路。毛泽东同志敢于担当,带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进而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同志敢于担当,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志敢于担当,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主题。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仍然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勇于探索、勇于担当的精神。***同志要求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坚决做到“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牢记历史的责任,探索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指导新的实践。

  2.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毛泽东同志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而要改造世界就必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邓小平同志指出,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胡锦涛同志将求真务实作为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当前我国各项改革和发展事业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既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制定符合实际的科学合理的政策,更需要结合实际将政策落到实处。***同志多次强调,党的干部必须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并且强调要让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干部真正得到重用。对于务实作风,***同志在不同的场合有过很多的论述,比如“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发扬钉钉子精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撸起袖子加油干”。因此,共产党人应践行“三严三实”,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站稳群众立场,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辜负人民和历史赋予的使命。

  

篇四:实践论当代意义

  实践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

  实践的当代价值《实践论》读书笔记《实践论》发表亍1937年7月,是党内两条路线激烈斗争的产物,是毛泽东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著作,这篇文章是为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时值第二次国内革命戓争结束,抗日戓争刚刚开始,中国革命迚入了一个新的转折关头。在我们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丌从实际出发,而从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出发,根本否认马克思主义丌是教条而是行劢的指南这个真理,他们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斱法,来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总结中国革命的实际经验,而是叧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叧言片语,去吓唬人们。另外,还有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亍自身的片面经验,丌了解理论对亍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丌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即是盲目地工作。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在19311934年使得中国革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即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丌彻底揭露和批判教条主义,就丌能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统一的观点深入全党,革命就丌能取得胜利。同样,经验主义,也是一种主观主义。因此,我们丌但要克服教条主义,而且要克服经验主义,叧有这样,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才能得到提高,革命

  1

  才能取得胜利。《实践论》一文主要揭示了认识不实践的关系卲知和行的关系问题,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革命的、能劢的反映论。《实践论》主要包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和结论等。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部分主要阐述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彾,幵具体分析了实践对认识的基础作用,包括:认识活劢依赖亍实践活劢,实践活劢是认识活劢的源泉和劢力,实践活劢决定认识活劢的产生和发展,是认识活劢的基础。(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彾《实践论》明确提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丌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卲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斱面是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包括法国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巳哈唯物主义)丌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反映论但丌能揭示出认识对实践的真正关系;另一斱面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劢的反映论,强调了实践性这一基本特彾。(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论》第2段主要阐述生产活劢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强调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认识的来源问题上说明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第3段讲阶级斗争和其他社会实践也是人的认识的来源,幵着重指出阶级斗争对人的认识发展的深刻

  2

  影响。所有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的知识和理论,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在这里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幵丌排斥人们接受学习间接知识的重要性。就人类整体、人类认识整体来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人类丌可能在实践之外寻找出另外的知识源泉,同样也丌可能找出哪一种知识丌是归根到底来源亍实践的。但就具体一个人的知识来源来说,丌可能、也丌必要全部来自个人的亲身实践,而是大部分知识来自书本戒他人的实践经验。强调实践是认识来源而轻规接受间接知识的必要性是错误的;相反,叧看到接受间接知识的必要性,从根本上放弃实践是一切知识的源泉的思想,那就离开了唯物主义认识路线。要注意,一个人对间接知识的接受程度、理解和巩固程度,彽彽又是由实践决定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劢力。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迚。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丌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丌断发展的过程,推劢这一过程的劢力就是实践。第4段从人类认识的发展史来说明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毛泽东指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劢,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丌论对亍自然界斱面,对亍社会斱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卲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斱面。因而,实践在发展,革命在前迚,人们叧有在丌断的实践中,才能丌断提高自己的认识。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判断认识戒理论是

  3

  否为真理,丌是依照主观上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的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叧能是社会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当然,对亍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个问题,必须辩证地来理解。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其绝对性表现在它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其他的标准。其相对性表现在随着实践本身的发展,此时此地的被实践检验过的正确认识,在彼时彼地就可能是丌正确的,同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实践也是有局限性的。如果否认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就势必导致唯心论和丌可知论;如果否认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就可能把前人的认识绝对化和片面化。二、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这部分主要分析了认识活劢的辩证发展过程,揭示了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亍实践的,阐明认识活劢的产生离丌开实践而又反作用亍实践。(一)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毛泽东说,认识是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劢。这就是说,认识在实践中产生,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实践到认识,卲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首先是感性认识,卲是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的反映,是整个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刜级阶段。它的特点是具体的、生劢的、

  4

  直观的、形象的,但丌是深刻的。它还没有深入到事物的内部,还丌能认识事物的本质。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越来越多,这样的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在人们的脑子里就会产生认识过程的飞跃,产生概念,运用概念迚行判断和推理,就成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阶段的特点主要是表现出其抽象性和深刻性。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个过程是变客观的东西为主观的东西的过程,是物质变精神的过程,是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这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亍认识过程的两个丌可分割的阶段。(1)理性认识依赖亍感性认识。叧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创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就丌可能有正确的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之所以靠得住,正是因为它来源亍感性。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丌从感性认识得来,那就是唯心论者。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就是叧承认理论的实在性,以为叧有理性靠得住,而感性经验是靠丌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亍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在亍它来源亍感性,否则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感性认识有待亍发展到理性认识。毛泽东指出:认识有待亍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亍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5

  感性认识固然重要,是认识的来源戒起点。但是,感觉叧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抽象而获得的理性认识,虽然离开了个别的具体事物,但是,正如列宁所说:物质的抽象,自然觃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自然。如果仅将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认为叧有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丌可靠的,那就陷入经验论的错误。(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具体的认识过程中丌可能戔然分开,而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在亍它们看丌到两个丌同认识阶段的内在联系,人为地割裂了人类认识的统一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就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在亍脱离具体实践,轻规感性经验,丌从实际出发,而是从本本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到处乱套,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经验主义的错误在亍拘守亍感性经验,否认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性。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都会给革命造成极大的危害。综上所述,感性认识不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了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但认识过程幵没有结束,还必须由认识到实践,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正如《实践论》所说: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劢,如果叧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叧说到

  6

  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叧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丌在亍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亍能劢地改造世界。也就是说,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需再回到实践中去。认识的能劢作用,丌但表现在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劢的飞跃,更重要的还表现为从理性的认识回到实践这一次飞跃幵且这次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斱面来理解。首先,理性认识叧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叧有把理论应用亍实践,看它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和纠正。叧有使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它迚一步向前发展。其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根据已形成的认识指导改造世界的具体实践,使人的行为表现出自觉性、目的性和主劢性。总言之,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个过程是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的过程,是精神变物质的过程,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这一次飞跃比前一次飞跃意义更重要、更伟大。(三)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觃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觃律。正如毛泽东所说: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彽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迚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些教导,深刻揭示了人

  7

  类认识运劢的总觃律,说明了人类的认识发展的曲线性,卲主观不客观、认识不实践的统一,丌是直线式前迚,而是在多次失败和反复调整中实现的;也说明了人的认识发展的无限性,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由浅入深,无限发展;此外,这个总过程和总觃律还说明了人类认识发展的前迚性,卲认识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迚过程。三、批判了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两种错误的思想倾向(一)批判了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思想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彾的。右倾机会主义表现为思想丌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迚,看丌出矛盾的斗争已将客观过程推向前迚了,认识仍然停止在旧阶段。左倾冒险主义表现为思想超越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当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二)阐明了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认识论卲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彾,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四、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本段主要在系统地论述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的基础上,阐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幵提出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任务。

  8

  改造世界、改造社会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改造世界的具体任务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社会及阻碍社会迚步和人类发展的一切反劢势力。改造主观世界包括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改造客观世界不改造主观世界是统一的。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必须改造主观世界,而主观世界的改造也丌可能是孤立迚行的,而必须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实现的。《实践论》从认识不实践的关系入手,落脚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改造上,从而达到肃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错误思想、提高全党马列主义水平之目的,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现实价值。《实践论》所阐述的主要思想内容卲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的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践论》从思想上清算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武装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为延安整风运劢作了理论准备,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为夺取抗日戓争的胜利,解放全中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同时,《实践论》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它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丌休的知行关系问题,大大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为实现全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

  9

  《实践论》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为我们改造世界观指出了正确的斱向,它教导我们怎样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它的每一个原理对亍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做好一切实际工作都具有斱法论的意义。认真学习《实践论》,使我们能够迚一步认识到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树立辩证唯物论,改造资产阶级世界观、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必要性和努力斱向。对亍坚持和发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迚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10

  

  

篇五:实践论当代意义

  《实践论》与《矛盾论》的当代价值

  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首要基本要求是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毛泽东的《实践论》与《矛盾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建设学习型政党都具有不可或缺的理论价值。《实践论》与《矛盾论》启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宗旨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定层次。认真学习《矛盾论》与《实践论》,体会其精神实质,是加强党员干部理论修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一课。

  一、《实践论》与《矛盾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宗旨《实践论》与《矛盾论》的理论内容首先作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演讲用讲课大纲中的理论观点,以油印本的形式于1937年面世。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应的理论观点被整理为两篇论著,分别于1950年12月29日和

  1/14

  1952年4月1日以《实践论》和《矛盾论》为题正式发表在《人民日报》上,随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实践论》与《矛盾论》发表以后,它的创新价值和理论宗旨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论题。

  创作《实践论》与《矛盾论》的毛泽东,代表的并不是个人,而是处于特定时代的特定民族。在一定意义上,毛泽东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纲领。《实践论》与《矛盾论》创新之处,体现在深刻的社会内涵上。联系《实践论》与《矛盾论》面世以及后来得以在人民大众中广泛传播的社会背景,不难看出,其理论创新的宗旨是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实践论》与《矛盾论》秉承着马克思主义通过现实地变革世界而谋求人类解放的价值取向,立足于中华民族谋求独立与解放的斗争实际,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上,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认识近代以来矛盾错综复杂的中国社会现实。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面对的德、法、英三国资本主义确立以及所暴露出的危机与困境相比,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探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面对的社会现实是极其特殊的。如果

  2/14

  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创立理论的宗旨是在批判现实的资本主义世界中,发现未来新世界前行的现实道路,那么,中国共产党人则是在面临着既要反封建,又要反对帝国主义的复杂局面下探求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发展道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论定:“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其中,对矛盾的特殊性做了极为详尽的阐释。

  今天,重读《实践论》与《矛盾论》,我们可以读到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华民族谋独立求解放的一腔热血和孜孜以求,我们可以读到50年代新中国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面对百废待兴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热切探寻。这些,对于今天处在推进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的领导干部时刻牢记自己的角色定位,自觉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是极为必要的。对于他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立足于中华民族谋求发展与复兴的伟大实践,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上努力探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极为必要的。

  正是在这样的意境下,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中的“实事”不

  3/14

  是普通个人的生活实践,而是谋求民族独立与社会发展的“大实践”;“实事求是”中的“求”不是一般学者个人的学术钻研,也不是普通人的简单认知,而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探寻;“实事求是”中的“是”不是个人的“是”与“非”,普通的“对”与“错”,而是中华民族独立与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与伟大诉求,是“大是大非”。

  在这样的意境下,个人可以根据不同的岗位角色,确定个体的人生定位,实现个体人生的价值诉求。所不同的是,普通群众通过履行普通角色的社会职责实现人生价值;领导干部则要自觉地站在集体的立场上,为民谋利,促进社会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当前,无论是普通群众,还是领导干部,都将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关联。

  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首要基本要求是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毛泽东的《实践论》与《矛盾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对于实现马克思主

  4/14

  义大众化和建设学习型政党都具有不可或缺的理论价值。《实践论》与《矛盾论》启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宗旨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定层次。认真学习《矛盾论》与《实践论》,体会其精神实质,是加强党员干部理论修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一课。

  一、《实践论》与《矛盾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宗旨《实践论》与《矛盾论》的理论内容首先作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演讲用讲课大纲中的理论观点,以油印本的形式于1937年面世。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应的理论观点被整理为两篇论著,分别于1950年12月29日和1952年4月1日以《实践论》和《矛盾论》为题正式发表在《人民日报》上,随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实践论》与《矛盾论》发表以后,它的创新价值和理论宗旨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论题。创作《实践论》与《矛盾论》的毛泽东,代表的并不是个人,而是处于特定时代的特定民族。在一定意义上,毛泽东继承和发扬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纲领。《实践论》与《矛盾论》创新之处,体现在深刻的社会内涵上。联系《实践

  5/14

  论》与《矛盾论》面世以及后来得以在人民大众中广泛传播的社会背景,不难看出,其理论创新的宗旨是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实践论》与《矛盾论》秉承着马克思主义通过现实地变革世界而谋求人类解放的价值取向,立足于中华民族谋求独立与解放的斗争实际,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上,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认识近代以来矛盾错综复杂的中国社会现实。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面对的德、法、英三国资本主义确立以及所暴露出的危机与困境相比,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探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面对的社会现实是极其特殊的。如果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创立理论的宗旨是在批判现实的资本主义世界中,发现未来新世界前行的现实道路,那么,中国共产党人则是在面临着既要反封建,又要反对帝国主义的复杂局面下探求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发展道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论定:“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其中,对矛盾的特殊性做了极为详尽的阐释。

  今天,重读《实践论》与《矛盾论》,我们可以读到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

  6/14

  共产党人对于中华民族谋独立求解放的一腔热血和孜孜以求,我们可以读到50年代新中国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面对百废待兴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热切探寻。这些,对于今天处在推进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的领导干部时刻牢记自己的角色定位,自觉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是极为必要的。对于他们保持清醒的头脑,立足于中华民族谋求发展与复兴的伟大实践,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上努力探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极为必要的。

  正是在这样的意境下,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中的“实事”不是普通个人的生活实践,而是谋求民族独立与社会发展的“大实践”;“实事求是”中的“求”不是一般学者个人的学术钻研,也不是普通人的简单认知,而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探寻;“实事求是”中的“是”不是个人的“是”与“非”,普通的“对”与“错”,而是中华民族独立与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与伟大诉求,是“大是大非”。

  在这样的意境下,个人可以根据不同的岗位角色,确定个体的人生定位,实现个体人生的价值诉求。所不同的是,普通群众通过履行普通角色的社会职

  7/14

  责实现人生价值;领导干部则要自觉地站在集体的立场上,为民谋利,促进社会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当前,无论是普通群众,还是领导干部,都将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关联。

  二、《实践论》与《矛盾论》指明了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并没有预见到其理论对于中华民族谋求独立、自主与复兴的价值与意义。在十月革命炮声的壮丽伴奏下,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多种途径将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引入中国,中国亿万人民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与发展的实践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切实依据。马克思主义也因此在这场伟大的实践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和新的理论魅力。

  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的舞台上,各种思想体系纷纷亮相。“天演论”、“三民主义”等等,但是,中国革命的实践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论》与《矛盾论》是这种选择的产物。它表达的是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面前选择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以社会主义为追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争取民族独立与社会发展而奋勇前行,并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性思考。

  8/14

  选择是时代的,现实的和中华民族集体的,但是理论创作却是由个人来完成的。要完成《实践论》与《矛盾论》这样的创作,既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功底,又要有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广阔视野。

  毛泽东之所以能写出《实践论》与《矛盾论》这样的著作,与他在革命斗争之余,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是分不开的。对此,当年在延安采访的斯诺做出了生动的描述:“在卢沟桥事变后的几个星期里,毛在延安有一段暂时的空闲时间,军队开赴前线了,毛腾出时间来收集材料,准备在(延安)抗大作关于哲学基础的讲演。这批青年学生经过三个月的短期训练准备在今后几年做政治辅导工作,需要为他们写一些简明而基本的讲义。在党的坚持下,毛泽东写就《矛盾论》和《实践论》,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的日常实例结合起来。”

  《实践论》与《矛盾论》面世以后,确实向广大党员干部普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影响了几代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他们投身社会实践的精神支柱。

  关于这一点,李瑞环同志深有体会。作为普通工人出身的他,并不具备先

  9/14

  天的哲学思维素养,是献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使他体会到学哲学和用哲学的重大意义。因此,他曾经语重心长地“提倡大家学点哲学”。

  在李瑞环同志看来,学习《实践论》和《矛盾论》,是进入哲学殿堂的有效途径。他说:“就我个人体会,把‘两论’作为学习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哲学入门的一个有效途径……我认为,当前学哲学仍然可以提倡从学‘两论’入手,这同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其他经典著作不矛盾,同强调着重学基本观点也是一致的。在学习‘两论’时,还要注意同学习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论著结合起来,加深对我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加深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

  李瑞环同志学哲学用哲学的体会,清楚地告诉人们:哲学不是远离现实实践的神间圣物,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时代回响。“真正的哲学乃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如今担任领导重任的广大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并不天然地与哲学这样的学问绝缘,相反,只要做有心人,热爱学习,善于思考,就能够拥有哲学发展上的发言权。领导干部的经验视域与普通学者的逻辑推进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功能,两者不能互相代替。

  10/14

  三、《实践论》与《矛盾论》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定层次和路径“两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毛泽东创作“两论”为我们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树立了榜样,因此,是当前领导干部进行学习的必读范本。读“两论”,既可以学习哲学道理的学术阐释,又可以学习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气魄和精神。“两论”发表以后,“两论”与苏联三十年代的教科书的关系以及“两论”与《社会学大纲》、《大众哲学》的关系曾引发学者们的深刻思考。《实践论》与《矛盾论》的理论观点与李达先生的《社会学大纲》有相同之处,但是,《实践论》与《矛盾论》不同于《社会学大纲》,原因“不在于李达同志当时的哲学理论修养比毛泽东同志逊色,而在于李达同志没有毛泽东同志那样的革命实践。毛泽东同志不仅一般地参与了中国革命,而且直接领导了中国革命,指挥了中国革命战争,同党内的错误路线、错误倾向,特别是同得到第三国际和斯大林支持的王明教条主义进行了直接的斗争,中国革命的实践要求对认识与实践、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等问题做出系统的说明,而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可以

  11/14

  说,不是亲自领导中国革命,直接指挥中国革命战争的人,不是同党内的错误路线、错误倾向作斗争的人,是不可能写出《实践论》、《矛盾论》这样杰出的论著的”。

  换言之,《实践论》、《矛盾论》与《社会学大纲》之间的区别表明,领导干部在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实践视野和不可代替的作用。

  《实践论》与《矛盾论》和《大众哲学》的服务对象是不同的。《大众哲学》服务于社会青年,艾思奇先生将当时的青年分成了四类,第一,是阔少,他们习惯的精神食粮应该是“西点”;第二,是以前“安心埋头开矿”,做着“皇宫里的金色梦”的学生,他们攻读的应该是大学教科书;第三,是在店铺内、在乡村里谋生的失学者,这些人应该是以《大众哲学》为精神食粮的,是当时的《大众哲学》的服务对象;第四,是广大吃草根树皮的灾民,他们可能连《大众哲学》这样的干饼都无法消受。或者是没有钱购买,或者是没有阅读中国方块字的能力。结果,《大众哲学》不仅成为第三类青年,即在店铺内与乡村里谋生的失学者的精神食粮,而且也得到广大在读大学生的厚爱和拥护,甚

  12/14

  至连一些以“西点”为精神食粮的阔少也成为这块干饼的消费者。其实,《大众哲学》对第四类人群,即广大吃草根树皮的灾民也是有用的。《大众哲学》对这类人群的服务方式不同于前述三类人。《大众哲学》的政治宗旨就是唤醒人民群众变革世界的觉悟,凝聚人民的力量,彻底改变使得人们只有靠吃草根树皮才能生存的社会环境。这就是《大众哲学》的成功。

  与《大众哲学》不同,“两论”是为已经投身到革命队伍中来的,即将走上领导岗位的青年干部们写作的,立足于中华民族集体利益、集体诉求的视野,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中国现实社会错综复杂矛盾的视角和方法及其理论指导意义。在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将起特定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多层次的,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应该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同理论内容和不同理论功能。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并不只是单向的专家学者编订宣讲材料,进行理论灌输,而应该是双向互动的。专家学者向受教育对象阐释理论,同时,受教育对象,特别是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领导干部也能够将自己的丰富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

  13/14

  的创新过程得到双向统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4/14

  

  

篇六:实践论当代意义

  《实践论》中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实践论》是毛泽东在1937年写成的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著作,具体地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着重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实践论》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其中的哲学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仍有重大意义,值得我们每一位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者学习。一: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人类通过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活动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一切这些认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或许有人会讲“我不出门,也能知天下事”。似乎不需要实践也能认识。其实不然。那些真正躬行的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再经过各种媒介传达到你的手中,你才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解析本质,认识他们。就知识的总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否认了直接经验,就不是唯物者。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现在个别官员漠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政策的制定,施行完全由个人主观臆断,不实地调查,不听取意见。既造成了国家和人民的经济损失,也给党和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光

  辉形象抹黑。究其原因,他们就是没能明白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二:人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是一步一步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人会看到各个事物的现象,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但是这种认识是比较低级的,还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理性认识阶段,认识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理性认识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唯理论”只承认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但是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某些人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只言片语,否认经验的存在意义,是教条主义。土地革命时期,博古,李德的教条主义让中国革命蒙受巨大损失。当今社会,有些官员也是只顾按照理论行事,忽略了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社会在不断发展,仅凭手中的一堆理论书籍,不注重积累经验,是无法与时俱进,沉着应对新的危机与挑战的。“经验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觉认识固然是事物某些真实性的反映,但它们是片面的,表面的和不完全的,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要追本溯源,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感性认识进化到理性认识。看重经验轻视理论,就不能看到事物的内在本质,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不能长远的看问题。不可否认,经验为我们做事提供了一些启示,

  但是要想探知事物规律,必须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三:认识需要应用于实践,拿对于规律的认识去改造世界。可以讲,认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践。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应用认识也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懂得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就是谈论起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一说到干了哪些实事,却一句话说不出来。只懂纸上谈兵,不知灵活运用。四:以运动的,发展的眼光看,认识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补充,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社会现实相结合,出现了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诞生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产物。我们既不能当顽固的“保守派“,固步自封,反对一切改革,也不能做冒险的“激进派”,把幻想看作真理,离开当前的现实性看问题。

  

  

篇七:实践论当代意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实践论》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作者:王垒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2年第08期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他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特别注重并且善于从哲学高度提出和解决问题,从而为革命实践运动的顺利开展奠定理论基石。《实践论》即是以扫清土地革命时期党内严重存在的教条主义迷雾为主要目标,对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进行系统哲学总结以确立正确思想路线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论,是体现鲜明中国特色的科学方法论,今日重温,仍有重要的理论建设意义与实践指导价值。

  一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革命新道路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这对于此后革命运动的进一步开展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亟待进行深入的总结,以形成系统的和科学的理论。由于迫在眉睫这一战争形势的制约,1935年中共中央遵义会议只是解决了当时最为急迫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红军到达陕北后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国共产党才有可能开始着力解决思想路线问题。1935年12月,毛泽东在总结政治斗争经验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即向“左”倾错误的思想根源发起理论冲击,矛头直指“圣经上载了的才是对的”这种教条主义和主张革命的力量是要纯粹又纯粹,革命的道路是要笔直又笔直的形而上学思想。1937年《实践论》问世,则是这一理论总结工作的突出成果。《实践论》的主题是论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讲求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为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实践论》深刻揭露了“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这些错误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坚决反对的。

  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内曾有不少人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是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只言片语以装腔作势;党内另一部分经验主义者则长期拘泥于自身有限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不能着眼于革命全局而陷于盲目。这两类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于1931年至1934年在主观上使得中国革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而导致工农红军不得不实施战略退却、转移。教条主义者往往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而比经验主义者更有迷惑性,其破坏性也更大。毛泽东的《实践论》,就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因全文主旨重在揭露轻视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为《实践论》。[1]

  二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实践论》作为一篇认识论的光辉著作,并不是简单复述认识论的一般原理,而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与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需要,抓住旧唯物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路线的致命弱点,突出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集中阐明了认识与实践辩证统一的科学原理,拓展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论》不但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性作用,构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论系统框架,更着重运用辩证法原理发展认识论,全面深入辩证地论证了人类认识的机制和认识的过程,提出了“两次飞跃”的著名论断,对人类不同认识层次实现了准确而灵动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还特别强调第二次飞跃即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飞跃的重大意义,指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飞跃。”这一论述,既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点,又进一步明确强调了认识的能动作用,充分体现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是认识论与辩证法有机结合的创造性成果。《实践论》第一次对人类认识的总规律做出了新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充分体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反映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特别是把“再认识”作为人类认识总过程中一个基本环节着重强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灌注了新的内涵和新的活力,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内涵的新境界。

  《实践论》是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一个显著标志,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跨越了译介型、学理型、诠释型和通俗普及型的层次,形成了富有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实践论》的问世,与《矛盾论》一起开辟了中国哲学发展的新天地。它不但是中国革命基本经验的哲学总结,在理论内容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而且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批判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的结果,在思想资料和表达形式上创造性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实践论》的副标题就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毛泽东在批判地继承古代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思想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观点明确回答了中国哲学史上这个长期争论不休的古老问题。毛泽东非常擅长用中国民族传统的思想智慧,从怀珠韫玉的诗文名篇、格言警句、成语典故中汲取丰富生动的语言资源,自然妥切地用以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内涵通过生动活泼的民族语言形式中得到充分体现,从而使《实践论》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2]

  《实践论》的发表和传播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实基础。从理论层面上说,《实践论》的讲演、发表,促进了解放区广大群众学习哲学的热潮。1938年8月,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延安成立新哲学会,组织广大干部结合研究历史经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1941年9月,毛泽东提出,研究历史经验要学习理论,而理论学习“以研究思想方法论为主”。1942年,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毛泽东提出“共产党员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的头脑的思考,想一想它究竟是否合乎实际?是否有道理?绝不能盲从,绝不应提倡

  

篇八:实践论当代意义

  Somethings,slowlyforgetting,maynotberelief.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

  读《实践论》有感范文

  《实践论》读后感1500字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在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人,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

  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你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你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你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你还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重要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年轻人的一个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步的一个最好手段.所以,在实践中进步,从现在开始。

  《实践论》论文的语言不仅直白生动,还准确。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毛泽东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作者的思想。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

  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简洁精确的例子把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算是毛泽东的高明之处了吧!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99zuowen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实践,不论是怎样的工作都离不开实践,实践出真知!

  实践也是要求我们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个统一,因为不同的时期和地点则要求我们进行不同的实践,在整篇实践论当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具体实例,用那些实例说服人们,我们也知道,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地点,进行不同的实践.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

  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实践论》读后感1500字

  1937年7月,正是中国革命的生死关头,党内却出现了两种非常不好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妨害着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种不好的现象,从而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名的*。通观全篇,此文几乎是一篇完美无缺的哲学论文,到处闪耀着思辩的哲学光芒;同时又因为毛泽东是文学家,身上流着中国文人的血,理所当然地使这篇*充满了文学气息。

  实践是寻求真知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在实质,“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

  实践要注意方法

  实践,就是一个怎样验证真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来面目的过程。谈实践的方法,我想从实践的特性开始说起。

  一则,实践具有时间性和地点性:实践的内容会随时间、随场合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被前期、他地的实践所证明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当时(以及未来)、当地。“刻舟求剑”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二则,实践具备局部性和偶然性:某种局部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全局实践,某种偶然实践的结果不一定体现基本的、普遍的规律。“守株待兔”者犯得就是类似的错误。

  三则,实践具有层次性:此一层次实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层次和全部层次。

  四则,实践具有主观性: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不可能绝对摆脱实践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绝对客观的人类实践,是不存在的。主体能动发挥程度的不同,必会影响到实践的具体效果。

  上述特性的共同作用,则形成了人类实践的“隐蔽性”,或曰局限性。正因如此,仅仅依靠一时一地的、个别的、局部的具体实践,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那是不充分的;仅仅依靠具体实践所得出的具体结论,而不给予理性地抽象、概括和总结,却来完全否定或肯定某种认识,同样是不充分的。

  具体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具体结论,基本实践只能用以证明基本结论,普遍实践则可用以证明普遍结论;而唯有借助于人类的理性思维能力(能动),把人类的全部实践从局部上升到基本、从基本上升到普遍、进而抽象地形成人类的普遍实践(绝对实践),才能足够地证明客观事物的真理。

  另外,还要预防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这篇*,对当时中国革命的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它批判了当时革命中存在的两种不

  良倾向,其一是经验主义,其二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有什么害处呢?不妨举一例说明。一队科研人员要到某雪山顶上探险。一位专家指出,高山顶上酷寒,煤气孔容易被冻住,需多带几根钢针以防不测。但是负责装备的是个老队员,他仅凭经验认为,一根钢针就足够了,因而没有听从专家的劝告。结果这群人全部被冻死在山顶,就因为那根钢针不小心弄断了,煤气孔堵塞,无法取暖。这个例此文****于文秘写作网能够极好的说明,经验是要得的,但经验主义是万万要不得的。我想,犯经验主义的结果就是,决策前“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实践后“鼻此文****于文秘写作网一酸眼泪流下来”。

  实践要注意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为此,要把调查与研究结合,既弄清情况,又理出头绪;把经验与教训结合,成功的经验固然重要,但失败的教训更可贵,从教训中学习往往使人更聪明;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既要有丰富的材料,又要找出本质;把集中起来与坚持下去结合,既要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形成科学的决策,又要持之以恒的抓好落实。这样,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

  践中发展。从而,形成实践、认识、总结、再实践、再认识、再总结的良性循环。

  《实践论》读后感1500字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篇具有伟大里程碑意义的哲学理论著作,是毛泽东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现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探索阶段伟大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同志的实践思想,是具有伟大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突破,对于指导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作为一名大学生,肩负着祖国未来建设的历史重任,更应该不辱使命,潜心钻研理论,苦练实践本领,完善健全人格,在党的指引和带领下,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明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唯物实践论的发展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

  实践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的最关键核心思想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最生动的理论体现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者区别于其他一切落后思潮的卫道者的生动标志。

  对实践的理性思考与全面关照,肇始于马克思青年时期的理论探索。其中,马克思所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可谓是这一哲学范畴的权威读本,也是我们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生动教程。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独到见解,鞭辟入里,分解科学,极富战斗力,充满了哲学意味之上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一语中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在这里,马克思直接引出了关于客体与主体,直观与本质,感性与理性等哲学范畴的极富意义的讨论,将唯物主义在现实中的巨大困境,赤裸裸地暴露在了人民面前。

  接下来,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这就将唯物主义的危局与对实践的认识程度联系了起来。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在马克思看来,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便是唯心主义的问题,尽管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认识,经院哲学诚然有其贡献之处。

  通过这样的建构,马克思开创了一条独特的对真理的认识之路,即“主观认识”——“人类实践”——“客观检验”——“再认知”的一条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朝向真理的通达之路。也为后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理论发展范式。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便可以称得上是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实践论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从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实践观的理论典范。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是极富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特色的先进的理论的精华。

  《实践论》读后感1500字

  《实践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我认为,不懂得哲学的人,是无法深刻理解事物的;没有哲学思维功底做铺垫,也是无法进行事物抽象思维的,因此,认真学习哲学十分必要。直到今天,我仍经常读《矛盾论》、《实践论》这些哲学著作。一九三七年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实践论》对认识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上出现的社会性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有必要再读《实践论》一文。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和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对批判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和媚外思想,端正在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做人(个体的和社会的人)的思想工作)的态度,有极强的针对性。毛泽东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同样,工作中要了解与掌握人的思想和正确的理论、观点,都必须深入实践,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掌握第一手材料。教条主义

  者认识真理的道路的根本错误,就在于他们熟读、背诵和摘引经典书籍的个别词句,自以为是百分之百正确的理论家,把经典书籍当作教条,生吞活剥,脱离群众,空谈理论,吓唬人,已经引起人民群众的反感。如一些打着改革招牌的假经济学家和所谓精英人物们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现在已到了攻坚的最后阶段,一个十字路口,向前走,就是建立迎合美、英要求的完善市场经济,不与美、英等国际接轨,就是向后退,就是回到计划经济的死路。此类理论谎谬得很(帝国主义用精英之口亡中国的理论),正是这些年来误国之根源。中国当前确实也处在十字路口。近年来脱离中国实际情况的国营企业私有化运动的后果,已经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广泛层面上,逐渐浮现。在私有化运动过程中,提出的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的错误口号,已造成千上万国有企业职工下岗,这违背党和政府最初的承诺,违背了党的宗旨和“三个代表”的精神,使得一些人在没有群众的监督下造成国有资产有目标的流失;在私有化运动过程中,教育产业化,造成更多的家庭孩子没钱读书,甚至于发生极端情况;在私有化运动过程中,医院背离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原则的改革,造成了全国有近一半的病人有病不去医院,去医院的人一半应住院不住院。激化了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已经到了危害人民和平生活的边缘,严重背离了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要求:“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这是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国企私有化运动难道还不应当立即终止吗?中国的社会形势、安全形势和国际环境面临严峻

  的挑战,对当前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才能解释,也才能找到恰当的对策。这就是必须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与之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以公有制经济建设为中心,其它私有制经济为辅)。因此,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反对教条主义、反对崇洋媚外思想,在当前显得由其重要和紧迫。只有解决了指导思想问题,才能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二,“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革命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轻视理论、甚至否定理论的经验主义同样是错误的。毛泽东严厉地批评了经验主义者,指出“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例如中国的全民教育和卫生体系被破坏的问题:实施教育产业化、医疗市场化政策,使我国的全民免费(低费)普及教育及全民卫生体系几乎完全崩溃,这就是经验主义者瞎搞的结果。改革方向使国立学校和医院市场化,使私立学校和医院贵族化,使穷人看不起病,穷人孩子上不起学。但是穷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被漠视,竟要靠私人筹款和社会捐资(什么“希望工程”),而原有的国有学校和医院,竟变成了可以大赚其钱的市场。中国人民群众的这种权利却正在被市场化进程所剥夺,通过高学费的壁垒,穷人的孩子世世代代

  将被抛弃!而人民得到医疗卫生救治的基本保障(公费、半公费医疗),也被从根本上破坏了,这样的改革难道不是谎谬的吗?毛泽东坚持这样的观点:“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导,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原理,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也是党的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的历史经验和基本原则。这要求我们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工作者不能就事论事,停留在低水平、浅层次,而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各项工作中的实践问题提高到理论的高度来分析,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的新局面。

  第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一方面,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的理论、原则、方针、方法以及效果,都需要在实践中予以检验,不能凭主观想象,也不能局限于原有结论;另一方面,不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真理又是相对与绝对的辩证统一,所以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真理。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不能把马克

  思主义当作教条,不能用理论去切割事实,而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修改、补充、完善计划、方案,以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第四,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在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中必须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毛泽东指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而主观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主观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因此,思想、政治、军事、经济工作中工作者对其作用对象思想本质及其活动变化的了解,就不能停留在具体感性材料的把握上;对工作对象的认识,就不能满足于经验层次,而耍经过“思考”、“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求得理性认识,总结规律性。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正是在长期、细致的实践中,达到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状态。实践已经证明当今中国所面临的最大危险,并不是强敌外患,而是指导改革的整体思路出了问题。中国人不能老是被美国人和西方人提供的经济改革模式所诱导。不能跟着美国人、英国人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中国人设置和引导的路子走,那是一系列的圈套,走一步,陷一步!苏联社会的崩溃实践已经证明这是一条死路!中国走和谐发展之路,是经过中

  国几十年的发展,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总结中得出的社会发展的理论认识。

  《实践论》读后感1500字

  最近,按照省厅和警令部“三读”活动的安排和要求,我认真阅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深受启发,总有一种清新之气如春风般扑面而来的感觉,除了因一些旧事远去的生疏感外,并不觉得烦难。

  《实践论》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我认为,不懂得哲学的人,是无法深刻理解事物的,没有哲学思维功底做铺垫,也是无法进行事物抽象思维的,因此,认真学习哲学十分必要。一九三七年毛泽东之所以以“实践论”为题阐述认识论问题,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特征。二是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轻视实践,造成中国革命的严重损失,用实践的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具有现实针对性。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是正确的实践观。“自觉投身公安工作实践中去”,相信这也是对于我们每一个民警的要求,同时也是新时期公安工作发展的需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不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真理又是相对与绝对的辩证统一,所以要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真理。公安工作,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不能用理论去切割事实,而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修改、补充、完善工作机制,以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根据这一基本原理,在公安工作中必须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路线,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毛泽东指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而主观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

  识,又从理性认识而主观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因此,对工作对象的认识,就不能满足于经验层次,而要经过思考、实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求得理性认识,总结规律性。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正是在长期、细致的实践中,达到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状态。

  只有在公安工作中大胆实践,才是我们对于公安工作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少数民警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要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引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篇九:实践论当代意义

  三对当代青年的启示一学习实践论是当代青年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再认识通过学习毛泽东实践论当代青年可以认识到看待问题不能光凭经验和感觉而忽视事物的本质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毛泽东《实践论》解读

  摘要:《实践论》以实践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系统地论述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正如副标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之意,《实践论》重在讲解“知”与“行”的关系。而其喜闻乐见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是《实践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典范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将从实践和认识的四个关系、写作风格以及对于当代青年的启示几个方面出发,探究《实践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关键词:实践和认识;写作风格;对当代青年的启示一、前言毛泽东《实践论》是继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著作。《实践论》深刻阐明其实事求是的观点,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内涵深刻,行文幽默,适应时代,决定了新时代背景下《实践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一、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一)实践居于主导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

  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所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并且,无论从认识的源泉,认识发展的动力,还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来看,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总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二)实践产生真知毛泽东在文中提到:“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产生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会对同一事物有一个多方面的了解,会对不同事物有一个总体上的概括。这就会使得人的认识在实践中得到一个“突变”,即“飞跃”。此时,“概念”出现,更加深入和广泛地反映事物本来面貌。人们就会从事物的本质、整体、内部、性质等更能够产生人类真知的方面来认识和改造这个世界,通过“判断”和“推理”的方法,让真知表现得更加清晰明了。(三)实践提升认识

  毛泽东说:“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从理性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完美在认识世界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对客观事物有一个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并逐渐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最终将理性认识作用到社会实践中。实践的始终如一和层层递进,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四)实践检验真理一个理论是否科学合理,不由权威人士决定,而是需要把它放在实践中去检验才能被证明。毛泽东提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检验理论有两种结果,一是真理,一是谬误。被称为真理的理论,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它自身合法存在的问题,它还要在不断变化的时代和国情面前,接受一轮又一轮地来自于实践的检验;被称为谬误的理论,也不要垂头丧气地失去继续前进的奋斗动力,它还要在审视自己和总结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更加符合客观现实的理论,然后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加以检验。“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二、喜闻乐见的写作风格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

  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使外来的东西本土化;需要将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使之生活化,便于理论被群众所掌握。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毛泽东的《实践论》就是大众化的一个典范。这也是《实践论》拥有持久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实践论》之所以是大众化的典范,除了其阐述的问题、对象与人民群众当时的革命实践息息相关以外,还与其喜闻乐见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有关。一是善用例子和典故。运用“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知识里手”等反讽性的典故和词汇,来解释“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二是善于通俗易懂的比喻。用“吃梨子”的比喻,来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三是善用成语。如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比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通读《实践论》,它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例子、形象的比喻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等,将复杂的认识问题、实践问题,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一一表达出来,克服了哲学著作远离大众生活的抽象性、思辨性和神秘性,理论的活力跃然纸上,感染性和传播力都极强。三、对当代青年的启示(一)学习《实践论》是当代青年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的再认识通过学习毛泽东《实践论》,当代青年可以认识到看待问题不能光凭经验和感觉而忽视事物的本质,“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在学习工作中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凡事要亲力亲为不畏事情的成败,用发展辩证的眼光去思考问题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给蒙蔽,做事情不能凭感觉,要突破认识的第一个阶段,通过不断反复实践和推理达到认识的第二阶段。(二)学习《实践论》帮助提高当代青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不要成为一个光想做大事的空想家。要做一个善于同细小的要求结合起来的事实求是的政治家。”学习毛泽东的《实践论》后,我们在参加社会实践时,应辩证地分析问题、看待问题。以求职为例,选择职业,首先要从感觉上对该职业进行表面的判断,对其进行初步了解。其次,要结合客观实际等综合因素做出决定,看其是否符合自己的求职意向。只有通过主观认识和客观评价后做出的决定才符合社会规律性,从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在认识的过程中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学习《实践论》有助于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理论在人们社会实践中起指导作用,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专业技能,以加强对青年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树立正确世界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自觉地进行自我改造,学会独立思考,抵制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重要意义。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正如斯大林所说,“理论若不和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新事物、新情况和新矛盾层出不穷。面对抉择,我们需要把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把人民、社会、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知行统一的深刻内涵、喜闻乐见的写作方式、顽强的时

  代适应性,决定了新时代背景下《实践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重读《实践论》,可以读到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解放的一腔热血;可以读到50年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不懈探索。《实践论》仍焕发着生机与活力,对于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对于帮助当代青年树立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姜爱华.论毛泽东改造主观世界的哲学思想――重读《实践论》、《矛盾论》[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04).[2]郭凤莲,刘洋.从船上历史哲学的视角解读毛泽东的实践论[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3]顾悦.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及其当代启示[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6).[4]刘毅强.《实践论》、《矛盾论》的当代审视和价值挖掘[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2012(01).

  

  

篇十:实践论当代意义

  《实践论》中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实践论》是毛泽东在1937年写成的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著作,具体地阐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着重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实践论》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其中的哲学思想对于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仍有重大意义,值得我们每一位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者学习。

  一: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人类通过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活动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一切这些认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或许有人会讲“我不出门,也能知天下事”。似乎不需要实践也能认识。其实不然。那些真正躬行的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再经过各种媒介传达到你的手中,你才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解析本质,认识他们。就知识的总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否认了直接经验,就不是唯物者。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现在个别官员漠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政策的制定,施行完全由个人主观臆断,不实地调查,不听取意见。既造成了国家和人民的经济损失,也给党和政府在百姓心中的光

  辉形象抹黑。究其原因,他们就是没能明白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二:人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是一步一步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人会看到各个事物的现象,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但是这种认识是比较低级的,还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理性认识阶段,认识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理性认识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唯理论”只承认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但是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某些人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只言片语,否认经验的存在意义,是教条主义。土地革命时期,博古,李德的教条主义让中国革命蒙受巨大损失。当今社会,有些官员也是只顾按照理论行事,忽略了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社会在不断发展,仅凭手中的一堆理论书籍,不注重积累经验,是无法与时俱进,沉着应对新的危机与挑战的。“经验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觉认识固然是事物某些真实性的反映,但它们是片面的,表面的和不完全的,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要追本溯源,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感性认识进化到理性认识。看重经验轻视理论,就不能看到事物的内在本质,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不能长远的看问题。不可否认,经验为我们做事提供了一些启示,

  但是要想探知事物规律,必须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

  三:认识需要应用于实践,拿对于规律的认识去改造世界。可以讲,认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践。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应用认识也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懂得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就是谈论起来口若悬河,头头是道,一说到干了哪些实事,却一句话说不出来。只懂纸上谈兵,不知灵活运用。

  四:以运动的,发展的眼光看,认识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补充,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社会现实相结合,出现了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诞生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产物。我们既不能当顽固的“保守派“,固步自封,反对一切改革,也不能做冒险的“激进派”,把幻想看作真理,离开当前的现实性看问题。

  富不贵只能是土豪,你可以一夜暴富,但是贵气却需要三代以上的培养。孔子说“富而不骄,莫若富而好礼。”如今我们不缺土豪,但是我们缺少贵族。

  

  

篇十一:实践论当代意义

 贯穿全书的基本思想是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统一这种统一又是以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辩证的统一通过这一不断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同志自己的话来就叫做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以唯物主义为前提论述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揭露了旧唯物主义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限性批判了教条主义在认识来源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倾实践论从我国革命的客观要求出发理论结合实际地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系统的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面阐述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

  《实践论》提出的背景

  毛泽东1937年7月在延安写的《实践论》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所作的最系统、深入的阐述”。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践理论的新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础,科学总结了毛泽东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相结合。《实践论》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教育。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共产党人就和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展开了长期的斗争。到1937年2月,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形成。不过,虽然中国共产党党内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进行了批判,但是这一时期并未来得及从政治上、理论上、思想上对它们进行系统的清算。而《实践论》就“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的。毛泽东写了《实践论》开始从哲学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揭露和批判主观主义,阐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践论》的主要内容《实践论》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重要著作。它在认识论上,既反对唯心主义,又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贯穿全书的基本思想是理论必须和实践相统一,这种统一又是以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辩证的统一,通过这种统一不断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用毛泽东同志自己的话来说,就叫做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实践论》以唯物主义为前提,论述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揭露了旧唯物主义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的局限性,批判了教条主义在认识来源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倾向。《实践论》从我国革命的客观要求出发,理论结合实际地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系统的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思想。(二)《实践论》以社会实践为基础,通过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矛盾运动的考察,全面阐述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1.《实践论》以社会实践为基础,论证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

  '.

  .

  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飞跃。2.《实践论》从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过程,论述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意义。毛泽东指出,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一飞跃,一方面是改造世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3.《实践论》论述了一个正确的认识,由于主观方和客观的原因,往往需要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指出了认识的无限性。(三《)实践论》揭露了“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要求做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进一步从思想理论上清算了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主要目的正是为了克服党内严重的主观主义,特别是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思想而写的。《实践论》的现实意义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开始了中国社会上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践论》’中的实践观在受到了长期的教条式的理解后,终于又以它的本真面目回到了人间,又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如今,我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使人们认识到必须坚持《实践论》所体现的实践精神,必须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特别是现在,党和国家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由于它是首次提出,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因此,坚持《实践论》就显得更为重要。只有按照《实践论》的要求,才能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总结、检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才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进行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因此必须真正在实践中坚持《实践论》中的实践观,才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第一,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要坚持《实践论》,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切实加强对本地区本部门和谐社会建设有关情况和工作的调查研究,“加强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调查研究,深入认识和分析公共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情况的发展变化和发展趋势’’。第二,必须坚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做到利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利用我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来指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各

  '.

  .

  项工作。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是坚持了《实践论》,另一方面也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工作更有成效。第三,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谐社会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只有在实践中检验才能得到证明。只有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才能证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真理性。第四,坚持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不断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起步阶段,人们想要掌握它发展规律的,把握其历史变迁的本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坚持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当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成了目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解决当前全球化进程中的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出建构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实践论》、《矛盾论》的历史地位、科学价值和当代意义一、“两论”是中国革命经验的哲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哲学基础。《实践论》和《矛盾论》都是以扫清党内教条主义为主要目标,对中国民主革命经验进行系统的哲学总结,对广大干部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辩证法的教育。《实践论》的主题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矛盾论》的主题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两个统一”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为反对党内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实践论》深刻揭示了“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指出:我们反对革命队伍中的顽固派,他们的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在历史上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我们也反对“左”倾空谈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实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一句话,“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些错误思想”。m鳓《矛盾论》深刻揭示了“左”右倾错误的形而上学实质,指出,他们不懂得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的辩证

  '.

  .

  法,拒绝对于具体事物做任何艰苦的研究工作。把一般真理看成是凭空出现的东西,是为人们所不能捉摸的纯粹抽象的公式:他们也不了解应当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篇一律地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将本来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坏。因此,“两论”的精神实质是对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作充分的哲学论证,对否认这种“结合”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作深刻的哲学批判,对如何实现这种“结合”在方法论上给予系统总结。它们的问世,标志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系统形成,从而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

  二、“两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重大发展,是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主要

  标志。《实践论》作为一篇认识论的著作,不是简单复述认识论的一般原理,而是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需要。抓住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要害和教条主义者在认识问题上的致命弱点,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集中阐明了认识与实践之具体历史统一的科学原理.引导我们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去取得对于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检验我们对于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是否正确。三、“两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要重视学习哲学,坚定不移地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的“两论”作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无论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都是我们手中锐利的思想武器。邓小平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最初二十年的经验教训时指出:“中国搞社会主义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

  ——论《实践论》《矛盾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一、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实践论》《矛盾论》(简称“两论”),是中国革命经验的哲学总结,马克

  '.

  .

  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哲学基础。(一)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论基础从哲学层面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个最基本的关系问题,一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二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科学地回答了第一个问题。首先他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认识的最终目的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实质上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即既然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那么,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根据实践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其实,和其他科学理论一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也源于实践,它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沃土中。它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产物,反映了实践的呼声。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践第一观点,在实践中探索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由此可见,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哲学根据。

  《实践论》还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系统论述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从静态角度,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1。“从动态角度,毛泽东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运动过程,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u_i296。297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看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认识和实践、理论和实际的辩证统一,有机结合。因此,毛泽东关于认识和实践之辩证关系原理的这些精辟论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认识论方面作了哲学论证,提供了哲学根据。(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辩证法基础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及其过程始终都存在矛盾,这是矛盾的普遍性。然而,每一事物及其过程的矛盾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在毛泽东看来,每一个事物的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普遍

  '.

  .

  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矛盾特殊性又受矛盾普遍性制约。他还特别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31913”毛泽东的这一重要思想,不但是对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的阐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哲学根据。因为,这一原理告诉我们,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是把握矛盾普遍性的体现。如果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而谈“中国化”,势必背离马克思主义而走向非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二是要了解中国的特性,分析中国与别国不同的特点,这是把握矛盾特殊性的体现。毛泽东指出,人们认识事物必须注意它们的共同点、共性,“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J”8后来,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更加鲜明地向全党发出注重“中国的特性”的号召,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z芦”这就明确地提出了“中国化”的根本依据是“中国的特性”,亦即矛盾的特殊性。《矛盾论》详尽阐述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辩证法基础。我们只有善于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此,澳大利亚学者尼克·奈特正确地指出了这一点。他说:“在毛泽东看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规律同中国社会的特殊‘规律’相结合。⋯⋯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和个性统一起来,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并创造出一种真正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又不背离作为历史和社会学说的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

  二、清除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障碍“两论”从哲学高度深刻批判了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清除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障碍。(一)运用唯物辩证法,剖析主观主义的形而上学错

  '.

  .

  误毛泽东指出,形而上学与辩证法根本对立,它是一种用孤立、静止、片面、无矛盾的观点去看世界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主观主义正是这种观点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两论”深刻地批判了主观主义在观察、处理问题上的形而上学错误。

  (二)坚持能动反映论.揭示主观主义的认识论根源首先,毛泽东认为,主观主义的产生和存在的认识根源,在于认识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倾向,即在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上,违背了认识论的唯物主义路线。他们或者是将理论、认识看成是脱离了实践的绝对的东西,或者是将经验、感觉夸大为不需要理论的绝对的东西,都使理论成为脱离实践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空洞抽象的公式和教条。正如毛泽东所说:主观主义不管表现为教条主义还是经验主义,是“左”倾冒进还是右倾保守,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

  三、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范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在中国生根开花,无论其内容还是形式都必须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形态。“两论”建构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概括了中国化的唯物辩证法理论,从思想内容到表达形式,获得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因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成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主要标志。

  主要学术探讨试论《实践论》对当代知识青年的几点启示

  一、学习《实践论》是当代知识青年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再认识

  二、学习《实践论》提高当代知识青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三、学习《实践论》为当代知识青年就业、择业指明航向四、学习《实践论》使当代知识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浅谈《实践论》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意义摘要《实践论》发表距今已有77年的历史。77年来,中国共产党所取

  '.

  .

  得的一系列成就,都充分论证了《实践论》的正确性。本文以《实践论》中的三个基本观点,来阐明它对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意义。今天,重温《实践论》的基本观点,不仅对于贯彻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精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

  

  

篇十二:实践论当代意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论《实践论》内涵及其意义

  作者:杨哲坚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21期

  摘要:正所谓知行合一,认识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历来是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根本性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撰写了《实践论》,运用唯物论观点深入阐释了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现代社会是多样性的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需要正确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无论是青年人或老年人亦或是理论操作者与实践操作者,我们都有研习领悟《实践论》精神的责任。文章阐释了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的丰富内涵,分析了《实践论》的理论品格:具有实践性、时代性、创新性。提出了《实践论》的时代价值意蕴:指引了改革方向;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实践论》;内涵;重要性;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经典一句,将实践的观点引入唯物史观和认识论中。毛泽东则在《实践论》的阐发中充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在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问题的有机融合。《实践论》的学习可以帮助我们不迷失在五花八门、色彩缤纷的花花世界,它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最大限度地开启我们的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客观物质的社会性活动,《实践论》的学习对现时代中国发展战略的决策、发展动力的挖掘具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一、实践论的内涵

  《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这篇文章不仅对中国的革命,而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为中心,《实践论》中实事求是的观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有关行与知的争论不休。它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这个世界是先有物质后有意识。人们得先对一个物质进行实践才能够得到有关这个物质的认识。你吃过西瓜才能知道这个水果是甜的,你得先做某件事才能得到对这件事的看法,这是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我们的直接经验。而你没吃过西瓜,你去问吃过西瓜的人这个水果是什么味道而得到的答案是间接经验。两种做法都可以得到最后的结果,可见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毛泽东同志基于近代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人欺凌的情况下写出了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建国后人民生活贫苦,需要发展经济富裕起来,这才有了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理论。实践会为认识提供新的课题新的任务新的挑战,随着我们的不断学习不断改革不断生产,我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我们的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看待问题的角度也越发新奇,这正是实践推动我们思维能力的提升。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获取知识是为了更好的运用它。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改变周围环境甚至影响世界,实践就是帮助我们认清事实的可靠依据。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当代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我们义不容辞。“蜡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我们学到了知识就是为了去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想要知道一件事是不是正确的,亲身力行就可以。俗话说“真理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就是因为大多数人都缺少对事情亲自实践的精神,大家都人云亦云,都成了言语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前辈们用无数的血泪经验告诉世人实践的重要意义。

  (二)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认识作为一种能动的反映,也是能够对于实践有着影响作用的。如果认识是正确的就会推动实践的发展,就像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人都了解、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念,就会在整个社会中做更多有意义的事,就会使这个社会和谐安宁、社会秩序良好健康发展、人们更加遵纪守法,懂得奉献。反之,错误的认识也会阻碍实践的发展,就像是社会当中的小部分小秉承利己主义的价值观,自私贪婪,就会做出违背职业道德,谋求一己私欲损害他人利益之事。可见,认识对于实践的作用是双向的,所以我们要接受正确价值的熏陶,才能做出有益之事。

  二、实践论的重要性

  《实践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阐释了实践对认识的重要性,论证了知和行的辩证统一关系。毛泽东所处的那个年代正是新旧交替的时候,凡是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年人都在思考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国家的未来。当时,有人认为要全盘西化,有人则认为枪杆子出王道,而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顽疾积累太深,要从思想上根本转化才能救国,而实现这个的唯一途径就是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只有经过实践,我们才能知道问题出在哪儿,才能朝着目标方向去改进。因此,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工作不实干,我们就没法创造出我们想要的东西。不止物质财富,我们的精神财富同样也源于实践。

  (一)《实践论》可以给当代教育提供创新性

  当代教育为什么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很大程度上在于它能够吸收过去的精华,剔除以前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创新,让看似枯燥无味的课本变得生动。教条主义是轻实践重理论,它不分析事物的变化发展,不研究每个事物的特殊性,只知道生搬硬套。《实践论》对此进行了批判,给当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教育是每个人的人生大事,但不是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能够一帆风顺不走弯路甚至误入歧途。何况在当代大环境中,教育的弊端也令人反思,针对学生思想行为状况存在的知行不一、知行脱离的现象,《实践论》为当代教育指明了方向。当代教育应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提高育人的亲和力。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愿我们不做一个迂腐的读书人,死读书读死书是不提倡的。想知道哪种教育模式适用于哪群人只能投入到具體的实践中去。

  

篇十三:实践论当代意义

 实践论辩证法当代意义实践论写于1937月是毛泽东在长期复杂的革命斗争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创建的理论成果在实践论中毛泽东不仅从认识论与唯物史观相结合的高度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述了实践概念的内涵与基本形式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而且还进一步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相统一全面阐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等的辩证关系并最终揭示了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发展规律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

  浅谈《实践论》中的认识辩证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实践论》作为毛泽东同志哲学思想尤其是认识论思想的精华,其中也包含了诸多辩证法思想,正是这些认识辩证法思想,才使得《实践论》永葆活力,成为我们时代精神之精华。

  关键词:《实践论》辩证法当代意义《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是毛泽东在长期复杂的革命斗争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创建的理论成果,在《实践论》中,毛泽东不仅从认识论与唯物史观相结合的高度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述了实践概念的内涵与基本形式、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而且还进一步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相统一,全面阐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等的辩证关系,并最终揭示了“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发展规律,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可以说,正是这些认识辩证法思想,才使得《实践论》永葆活力,成为我们时代精神之精华。一、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①这一观点实际上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是说,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现实的、是受一定的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限制的,离开了具体条件,就不可能有它们的真正统一。另一方面是说,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变动的、历史发展的。离开了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人们认识的发展变化,主客观的统一就将是僵死的、凝固的。这一思想不仅是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批判一切‘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倾向的理论法宝,而且也为我们党在新时期制定并实施共同富裕的政策提供了许多启示。共同富裕包含了两个方面,前者就是要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后者就是要让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起来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共同富裕。这也就是实现我们国家富国强民的两步走战略,而这两歩走恰恰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是因为我们国家国土面积大,各地区现实条件存在明显差异,这会导致我国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每个地区都能均衡发展,同时发展。但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主要看综合竞争力。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所以在这种客观情况下,我们党实时地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政策就是达到了主观同客观的具体的统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成果已经有力的证明,这条富国强民的发展政策是正确的,是完全符合了我们国家客观发展实际的理论方针,这是我们党在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客观辩证统一思想的理论创建。如果我们不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的统一,就不会有我们党关于共同富裕政策的提出和实施。当前,我国在实施共同富裕政策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了第一步,但是我们还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高度重视第二步的实施,这也是我们实施这一理论政策的关键一步,更是我们党现阶段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因为这一步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失调,造成区域、城乡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过大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等严重后果,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所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党一定要在主观思想上

  保持与客观发展实际高度的统一,不仅要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统一,而且还要坚持二者历史的统一。认清形式,坚持发展,使主观思想时刻统一到对客观实际的认识上来,及时调整我们党的发展政策。既不能思想落后于客观实际,也不能思想超越了实际发展的现状。

  值得一提的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在协调区域、城乡发展,缩小收入差距,推动社会公平方面都有了相关的政策体制。如继续推动新农村建设,在财政支出安排上逐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继续改进和完善有关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财税政策和财税法律制度,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地区振兴等方面的财税政策和财力支持力度等。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每一个不同的国情要求,我们只有牢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才能及时调整、制定新的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政策、方针,大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不平衡现象,才能顺利完成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顺利进行。

  二、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对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以及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作了十分精辟的论述,他说:“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②这一真理观告诉我们,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真理是没有的。这已经为我国几十年的发展实践所证明,因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们国家为了摆脱贫困,富国强民,不断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结果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终于将经济总量搞上去了,我们在国际社会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地位提高了,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这些都是令国人无比自豪的现象。然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发展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如贫富差距、食品安全、房价和物价、土地拆迁、甚至大城市的空气质量等。这些问题都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引发了焦虑。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重结果而轻过程,只看到了纵向的发展速度而忽视了横向的社会问题。这说明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做法或理论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实践论》中的真理观告诉我们任何理论都不是永恒的、都不是永远处于绝对地位的,真理总是相对的,所有的理论不管它当时再好,再合理,那也仅仅只是说明它符合了当时当地的发展状况,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实际情形也是会发生量的甚至是质的变化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完全可以说明我们党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是完全符合了我们国家当时的发展实际的,就这一点来说我们的经济政策就是正确的认识,就是真理。可是,正如毛泽东所说,马克思、列宁并没有为我们创造绝对的真理,而只是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真理的方法。任何时候我们的党都没有固守绝对的发展真理,因为我们有《实践论》这一思想武器来时刻提醒我们理论是要在实践中发展、检验的,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所以,中国共产党在本世纪初就开始了新的发展理论的探索,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事实再次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保持清醒的认识,都要始终坚持《实践论》中关于真理发展过程的思想原则,客观事物是会不断发展的,而人类的认识也要随之发展,任何的保守都是要

  不得的,我们党在“十二五”期间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进一步完善体制性和机制性改革措施等政策就充分证明了我党在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如果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上看不到思想认识发展的重要性,忽略对于马克思主义真理发展的辩证认识,固步自封,那么就会使发展遭遇瓶颈,遇到障碍。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不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例证吗?因此真理不是永恒的、绝对的,而只是相对的,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明白:真正的真理就是发展的真理。

  

  

篇十四:实践论当代意义

 读毛泽东的《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紧紧抓住实践和认识这一认识过程的基本矛盾,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经验,系统阐述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具体分析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科学揭示了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揭露了中国共产党内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错误的认识论的根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一、历史背景和写作原因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经历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土地革命战争。在这段革命历史进程中,革命道路艰难而曲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而在诸多经验教训中,最根本的是能否从中国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具体实践经验,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找到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方法,这是关系到中国革命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所在。可是,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无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实践,“唯上”“唯书”,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只言片语,动辄搬用“国际指示”借以吓人。王明就是这种教条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教条主义盛行的同时,党内还存在着经验主义倾向。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主觀主义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曾经使中国革命遭受极大损失。因此,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哲学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经验,从思想路线的高度清算党内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错误,以便提高全党同志和广大干部的思想理论水平,帮助大家掌握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各种矛盾的科学方法,从而为迎接和指导抗日战争的伟大斗争,并争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毛泽东把

  这些思考写成《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并于1937年7~8月为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实践论》是其中一部分,1950年12月29日在《人民日报》全文发表。

  二、《实践论》的精髓(一)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指出,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社会实践是人的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毛泽东指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还是对于社会方面,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是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因此,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毛泽东在论述认识过程第二个飞跃的过程中,反复强调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他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当然,毛泽东在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的同时,并没有否认学习

  书本和接受间接知识的重要性,问题在于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当下的实践和前人的实践的关系。

  (二)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毛泽东以较多的篇幅说明感性认识和理论认识及其辩证统一关系。所谓感性认识是对于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属于感觉和印象的阶段。所谓理性认识是对于事物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又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实现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而不是零碎不全或某种错觉;二是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和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人们逐步认识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也就实现了第一个飞跃。毛泽东特别强调理性认识回到革命实践,即认识过程的第二个能动飞跃的伟大意义。毛泽东认为,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但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说,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飞跃。”这是因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才能够达到指导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并且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毛泽东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以,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飞跃,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毛泽东认为认识过程和第二次飞跃比第一

  次飞跃更重要,意义更伟大。(三)认识运动的总规律认识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如果能够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

  

推荐访问:实践论当代意义 实践论 当代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