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隽姝
“两弹一星”精神,孕育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之中,是党带领中国人民在20世纪60年代研制核弹、导弹、人造卫星过程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弹一星”精神的生成,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其存在的理论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其文化源流,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早期奋斗的真实刻画。新时代新征程,需要传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两弹一星”精神孕育于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核威胁下
20世纪50至70年代,为突破西方国家技术封锁,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和核威胁,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通过分析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做出了独立自主研究“两弹一星”的决定。
“两弹一星”工程的首要任务就是打破核垄断。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国,改变了原有的世界格局,国际形势更加严峻。1950年年底,美军在朝鲜半岛受到重创,美国杜鲁门总统就曾在记者会上威胁:“不排除使用原子弹的可能。”英国学者费里德曼指出:“自从广岛和长崎被炸毁以来,没有任何国家比中国更接近于遭受核袭击。中国在朝鲜与美国发生了直接军事对抗,除此以外,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还有好几次几乎同美国在印度支那和台湾问题上发生对抗……其中的一些危机中,有迹象——这里当然是指美国的迹象——表明,曾经积极考虑过使用原子弹。”1953年春,美国秘密把装有原子弹的导弹运到日本冲绳,虽然最后并未使用,但令共产党人意识到,只有拥有自己的核武器才能打破核垄断,形成核盾牌,抵御外部威胁,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安全。1953年1月22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会议,毛泽东在会议总结时高瞻远瞩地指出:“无论抗美援朝的结局如何,都要搞国防工业的建设和军工生产。朝鲜战争证明,已不能靠夺取敌人的装备来武装自己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毅说:“哪怕裤子当了,也要搞原子弹。”
“两弹一星”工程的重要目的就是增强国防力量。在抗美援朝结束后,党的领导高层深刻地意识到必须建设现代化国防才能保护国家安全。“我们进入到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要开始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1955年1月15日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作出中国要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我国开始建立核工业。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指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虽然当时中国的科研环境还十分落后艰苦,但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在一大批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1964年1月16日,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又经过三年努力,1967年6月17日成功爆炸了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氢弹;
1970年4月24日,我国又成功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送上太空。
中国仅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了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两弹一星”精神就是在中国打破国外的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的历史进程中,以中国对核领域尖端技术的探索和突破为载体的中国精神的具体表现。
“两弹一星”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两弹一星”精神是全体参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所形成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进行科学研究并不断创造奇迹的过程,是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一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面对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国,不少科学家选择出国学习,只为实现“科学救国”。中国共产党还注意吸收海外优秀人才回国,截至1956年,共有1805名优秀人才回归祖国怀抱,在23名“两弹一星”功勋者中,有87%都是归国人才。
钱学森回国时遭到美方的百般阻挠,甚至对他进行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但并没有打消钱学森的回国信念和建设祖国的热情。邓稼先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后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配备的专车除了工作需要一般不用,分配的房子他坚决不搬,就连给女儿带去的几听肉罐头都是他在戈壁滩上节省下的营养品,即便如此,他也从不后悔回到祖国。郭永怀是美国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的三位主持人之一,在美拥有优越生活。但为了中国的建设事业他选择回国,放弃在美拥有的一切名利地位,在美国严密监控、禁止出境的情况下,冲破阻碍,回到祖国。郭永怀说过:“我不会加入美国国籍,我来美国的目的,就是学成回去建设我的祖国,我热爱我的祖国。”
“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实验时,为减少失败造成的损失,仅有7名指挥操作人员留在发射阵地。他们都向党组织递交了“生死状”: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导弹旁——这就是后来载入航天史册的“阵地七勇士”。正是这些科学家们牺牲个人利益,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将个人前途同祖国事业紧密结合,才取得了如此成就。“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这是******对“两弹一星”功勋们无私奉献的高度赞扬,也是对“两弹一星”精神价值内核的深刻总结。
二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961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缩短战线,集中力量,自力更生突破原子能技术。没有现成的仪器,就去废品站、旧货市场淘;
没有理论基础,就买回书来自己学;
没有条件,就自己创造条件。科学家们在戈壁滩上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创造出惊人伟绩。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聂荣臻曾表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路线的伟大胜利,也是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的最好说明”。正如******所说,关键技术是讨不来、买不来、要不来的,只有依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卡脖子”问题。
三是大力协同,勇于攀登。1956年6月,为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中央召开了一次专门的会议与各部门单位协调用人。聂荣臻曾感慨道:“许多单位,我们要调他的教学或技术骨干,甚至连调令、介绍信等都还没有送到,打个电话,人就报到了。”程开甲院士说:“我们的每一次成功,都是千万人共同创造的;
我们的每一个成果,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周恩来指出:“突破国防尖端技术恰如攀登珠穆朗玛峰,也得分阶段,逐步往上爬。”1964年6月29日,第一枚改进设计后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实验成功。1965年4月,中近程地地导弹研制任务完成。在五院科技人员的继续改进下,导弹的射程增加了20%,制导系统也得到了改进。1966年9月,中近程地地导弹完成定型试验,这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地地战略导弹。成功的取得,靠的是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是科研人员服从国家调度,遵从统一指挥的体现,做到有问题共同解决,有困难共同克服。
“两弹一星”精神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两弹一星”的研发,不仅为中国建立战略导弹部队提供了军备技术保障,提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防御能力和作战能力,而且还带动了新中国高端技术的研究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一是“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不断发展进步的思想基础。“两弹一星”的精神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体现了“两个确立”“两个维护”的重要价值。“两弹一星”科技成果的取得,是老一辈科学家秉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国家使命重于泰山”的坚定信念,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的基础上取得的。也是在国内经济科技落后,在国际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科研人员和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两弹一星”工程集人才、学技术、筹钱款,在此基础上取得的。新时代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愿景,为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会遇到更多的新问题,必将面对更复杂的新形势。因此,我们要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定不移地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不断取得新成就。
二是“两弹一星”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两弹一星”工程靠的是科学家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靠的是全国人民听党领导,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力出力,靠的是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面对强大的帝国主义,在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不屈服,努力斗争,集中一切力量才取得的成功。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不怕艰苦,不畏强权,不惧挑战,更多的艰难险阻更多的困难挑战只会激起亿万人民群众的斗争精神,只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努力,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是“两弹一星”精神是促进中华民族进步发展的伟大精神。“两弹一星”成功研制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是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具有跨越时空而历久弥新的现实意义。如今,我们要做到将“两弹一星”精神与中国现代实际相结合,使“两弹一星”精神更好地适应我们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继续发挥其作用,指引人们奋勇前进。同时,也只有将我们的民族精神、优秀文化及传统美德与现代化实际相结合,适应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两弹一星”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正如******所说:“今天,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两弹一星精神将继续激励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自主创新的事业中大有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全国人民将永远牢记******对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提出的新要求,不忘初心使命,勇于探索创新,不断创造新伟业!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中共党史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民族骄傲少先队活动(2022年10期)2022-12-09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湘潮(上半月)(2022年6期)2022-12-06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举行学会(2022年8期)2022-08-17虎虎生威见精神文萃报·周二版(2022年5期)2022-02-18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中老年保健(2021年9期)2021-08-24庆祝“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院士百岁华诞航天器工程(2021年4期)2021-08-22精神灿烂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人大建设(2019年1期)2019-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