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增强适应性的现实意义与有效路径

时间:2024-02-29 18:42:03 来源:网友投稿

田荣兰

(广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

“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1]这一重要论述,指出了新时代高校办好思政课的三个关键问题,其中“适应不适应”的提法蕴含了丰富的学术价值,为学术界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复杂多变,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成长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思政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在深刻把握高校思政课增强适应性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要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不适应问题,寻找背后原因,对症下药十分必要。

1.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与立德树人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但思想政治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必须居于主导地位,发挥主旋律的作用。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会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制度中对“立什么样的人、怎样立人、为谁立人”的根本性问题回答不一,马克思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2]可见,一定阶段的道德是由其所处阶段的经济所决定的,一定阶段的道德又反作用于其所处阶段的经济。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立德树人是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亦是如此,但社会各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不同,特有的社会现象不同,时代任务也就不同,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与社会现实完全割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个阶段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时代背景是新理论产生的重要来源,新理论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高校思政课主动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实施主体、方式方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与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相结合、遵循大学生的成长特点,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2.帮助大学生树立切合新时代“三观”的需要

人的“三观”,萌芽于家庭教育,发展于小初高教育,在高校教育阶段达到峰值,它具有社会历史性,表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人具有不同的“三观”。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面对西方文化的入侵,大数据时代网络传播内容的多样化,让“三观”还未完全形成的大学生很难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出正确的定位。

高校思政课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切合新时代的“三观”,是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在刚步入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第一章就引导学生怎样领悟人生真谛,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
第四章开始为学生讲授明确价值选择,践行价值准则,从人生观到价值观,再到对整个世界观的把握,将社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由浅入深,帮助大学生理解什么是正确的“三观”以及如何选择的问题,是新时代帮助大学生找到契合时代发展的正确“三观”的需要。

3.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能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3]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增强适应性,主动适应国际发展局势与国内发展情况,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和宽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增强爱国情怀,对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

1.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

高校思政课教师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使命,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思政课的关键,我们常说,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首先自己得有一桶水,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是决定其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就无法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还存在以下现象。一是部分教师照本宣科,完全是课本上知识的复制,缺乏研究成果,出现没有多媒体的辅助就无法正常上课的问题;
二是部分教师理论知识陈旧,不及时更新,存在“啃老本”的现象。

2.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不适应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对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思政课教学方法能够扭转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消极态度,激发学习思政课的兴趣。

在急剧变革的时代,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方法选择上还存在以下现象。一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更新速率加快,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加,部分思政课教师没有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成长的特点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仍沿用传统教学法,不与时代相结合;
二是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存在课程开始到课程结束沿用一种教学法,不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致学生面对枯燥的空洞理论提不起学习兴趣,出现课堂倦怠的现象。

1.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要适应时代新的发展需要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坚持以理服人,才能有说服力。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拥有理论、掌握理论,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坚持理论功底与时俱进。

(1)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政课教学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基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探索人类真理的丰富思想成果,思政课教师要自觉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作为一种生活习惯,用经典淬炼思想,引领人生,将其作为思政课教学的理论依托,使用清晰易懂的语言,直击社会的实际问题,解答学生心中所问。

(2)系统研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智慧结晶,尽管今天所处的时代不同,面临的主要任务不同,但中华上下五千年,其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亦是如此,对今天的实践仍有借鉴意义,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系统研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对这些思想和理论体系运用自如,引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学习领导人身上的高贵品质和思想成果,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在新时代最具说服力,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最新实际相结合的丰富思想成果,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认真、深入地开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的研究,推动其融入思政课堂,适时推动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更新。

2.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应学生的成长特点

思政课是一项立德树人的实践课程,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其教学目标的实现要通过人来完成,为此,关注大学生的内外成长特点至关重要。

(1)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遵循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这个阶段富有活力,向往自由,知识面广,同时他们缺乏经历,对他们的指引和教导尤为紧要,思政课教师是他们的导向者,大学生生理和心理成长特点是思政课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根据,重视选择教学方法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引导其提升精神追求,确立人生目标,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关注大学生的外部成长环境。如今,我国已经迈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实现了质的飞跃,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迎来了很多方面的挑战,例如西方意识形态的入侵、网络环境的复杂化等,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新时代大学生,明辨是非能力较弱,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容易受到影响。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运用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紧跟时事,关注当下紧要问题,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引用典型事例帮助大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注重线上与线下教学方法相结合,使两者相互促进,加强大学生实践锻炼,使其从思想上、行动上得到质的提高。

猜你喜欢三观思政课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社会科学家(2021年3期)2021-04-30你的三观,我很喜欢初中生世界(2021年14期)2021-04-15你的三观,我很喜欢初中生世界(2021年13期)2021-04-14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13期)2021-01-14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五毛钱的“三观”商周刊(2018年25期)2019-01-08请告诉女儿,三观不合的人不能嫁海峡姐妹(2017年9期)2017-11-06

推荐访问:适应性 路径 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