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设想与构建路径——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角

时间:2024-02-28 18:42:03 来源:网友投稿

朱时宇

(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两岸命运共同体”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该理念一经提出,即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学界已经围绕两岸命运共同体展开了诸多研究与讨论,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李鹏将民族认同、利益联结与信任视为影响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因素。[1]崔美娜从两岸共同应对新冠疫情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具体路径。[2]何溢诚指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在台湾并未引起较大反响,并建议从两岸“认同”与“共识”着手,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3]周建闽认为两岸命运共同体是***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的一个核心理念,并分析了该理念与“两岸一家亲”、“一国两制”理论以及一个中国原则间的关系。[4]范宏云提出,可以借鉴中国传统“大一统”观念中有关共同体的思想,建设同质化身份认同共同体、政治共同体以及文化共同体。[5]马正义提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容是身份认同、共同利益以及制度规范,其将两岸命运共同体分为两岸文化、利益与安全的共同体,并指出打造这些共同体的实践路径。[6]严泉认为,两岸命运共同体可分为社会、经济、文化、民生四个层面,并详细分析了两岸命运共同体制度建设的目标、内涵和具体路径。[7]周志怀认为,台湾当局提出的“台湾命运共同体”与两岸命运共同体呈现对立之势,两岸应建构共同价值,强化中华文化在两岸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以实现“台湾命运共同体”与两岸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对接。[8]26朱时宇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内涵进行了探讨,指出了目前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阻碍因素,并提出构建的可能路径。[9]

大体而言,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关注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建构路径、阻碍因素等方面。然而,两岸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本身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对其在理论上的探索仍有进一步深化的空间。艾明江认为,两岸命运共同体与一般的经济、政治共同体相比,有其特殊性。两岸命运共同体“不是主权与领土的再造,而是历史与现实的延续”,两岸“在历史、现在和未来保持认同的同一性,不是因为物质利益的驱动,更多是因为带有历史的使命和情感的感知”。[10]因此,两岸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具有紧密联系,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视角出发,尝试回答两岸为何能够成为命运共同体,两岸将建成什么样的命运共同体,如何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以及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意义等问题。

按照共同体的相关理论,“共同体会把自身所具有的那些共同性质界定为与外部生活构成区分的共同特征。通过这种鲜明对比,共同体表明,个体以共同体的内部成员作为首要甚至专门的团结对象,才是合情合理的。”[11]前言25两岸民众同属于中华民族,具有共同的文化与历史,这是两岸能够成为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也是两岸命运共同体区别于其他共同体的重要特征。

(一)两岸民众同属于中华民族

毫无疑问,两岸民众同属于中华民族。多数台湾同胞也承认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因此,两岸民众理应具有天然的亲近感。正如罗志田指出的,中国“存在那种通过共同语言等因素结成的长期的共同命运产生出的认同感”,在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开始影响中国之前的数千年时间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早已凝固,无需由什么人来强化”。[12]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于多数台湾民众而言,这种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认同还仅仅停留在文化层面。一旦涉及政治层面,台湾民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就变得模糊。台北市市长柯文哲在受访时曾表示,他接受“文化上的一个中国”,“因为我们常常在讲华人文化圈,常常讲Chinese culture circle,如华人世界、儒家文化圈及中华文化圈”,“文化上的中国大家可以接受,经济上的中国可以谈”,但是“政治上的中国,现阶段就是不可能”。[13]这种看法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台湾民众的心理。

这种现象是历史与现实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反抗外族侵略的历史进程中,台湾民众处于某种“缺位”的状态。费孝通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几千年历史过程所形成的,而其“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14]。在中华民族从“自在”转向“自觉”的历史关键期,台湾受到日本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台湾民众没有机会亲身参与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革命、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因而对政治层面的中华民族产生了一定的疏离感。另一方面,“台独”势力在岛内积极进行“去中国化”操作,宣扬所谓“台湾民族主义”,也使台湾民众的民族认同产生混乱。

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弥补历史造成的遗憾,矫正台湾岛内错误认知,重塑台湾民众民族认同,再次强调与确认两岸民众同属于中华民族的事实。“中华民族的主流是不断交流,把各自的利益和命运联系在一起。”[15]两岸命运共同体符合两岸中华民族成员的共同利益,代表了中华民族前进中正确的历史方向。

(二)两岸同是中华文化的继承者与发扬者

不少学者都强调中华文化对两岸的重要意义,认为中华文化是维系两岸命运共同体最为基础性的因素。[16]中华民族拥有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两岸民众都长期受到中华文化的浸润与影响。两岸对于作为民族文化的中华文化都具有认同感,中华文化因而成为两岸共同的文化底色。“就共同体而言,民族文化认同的发展,往往意味着所属成员精神异化的消解、群体归属意识的增强以及民族关系理性的提升,因而具有普遍的历史进步意义。”[17]1-2

两岸的中华文化有诸多共通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华文化的特点在于,“多元一体性造就了中华文化高度的统摄力、灵活的吸收力、兼容并蓄的包容力以及绵绵不断的传播力。”[17]33中华文化本身就是多元一体的,它能够统摄两岸的中华文化,包容两岸中华文化之间的差异。两岸中华文化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包容,共同向海内外进行传播。

******指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因此,两岸同胞有义务“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8]。对于两岸民众而言,“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精神纽带。两岸同胞要加强文化交流,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传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建设共同精神家园,实现心灵契合。”[19]在两岸命运共同体中,中华文化可以发挥纽带的作用。两岸共同的语言和方言、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风俗习惯,能够拉近两岸民众的心理距离。

(三)两岸共同经历了中华民族的衰弱时期

霍林格认为,“命运共同体”通常指一个集体,“其成员受制于同一种历史约束”。[20]这一论点强调了历史对于共同体成员的重要作用。两岸在历史上大多数时期有着相同的经历,且两岸在历史上经常形成某种联动关系。大陆的历史发展深刻影响台湾,台湾的命运也与大陆紧密相连。

早在三国时期,大陆便已出现对台湾的记载。明朝后期,在早期全球化浪潮之中,西班牙、荷兰先后染指台湾,但台湾仍是中国领土。郑氏集团曾组织大量福建民众赴台湾垦荒。郑成功率军与清军作战失利后,转而越过台湾海峡,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清朝在康熙时期收复台湾,此后一直在台湾设有行政机构。近代以来,随着中华民族的衰落,两岸共同经历了鸦片战争、牡丹社事件、中法战争等,台湾受到英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外国势力的觊觎与攻击。1895年甲午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进入20世纪,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不断膨胀。九一八事变时,中国大陆局部抗战开始;七七事变后,中国大陆进入全面抗战阶段。全面抗战时期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期,也是民族意识空前觉醒的时期。尽管自1895年至1945年,台湾民众的历史经历与大陆民众有所区别,台湾民众在这一时期未能亲身参与到大陆的历史进程之中,但两岸的历史命运是一致的。1943年初,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论指出:“台湾是中国的老沦陷区,我们不能看它流落异国,战后中国一定要收复这块土地。”[21]台湾是日本侵略者最早侵占的中国领土。日本在台湾与大陆沦陷区的统治虽然有所区别,但两岸民众均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受害者。抗战胜利后,台湾重回祖国怀抱。虽然1949年以后两岸处于长期隔绝状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没有改变。

回顾两岸共同的历史可以发现,自明朝后期以来,所谓的“悲情意识”并非台湾民众所独有,它与中华民族在同一时期的历史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华民族的衰落是造成两岸饱受列强侵略之苦的根本原因。而所谓的“亚细亚孤儿”并非是一个“孤儿”,它的祖国母亲就是中国。******表示:“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18]洪秀柱也表示:“我们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也是中国人,我们不会忘记,近代中国的苦难,以及复兴中华的理想。”[22]随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台湾问题必将获得解决,台湾的历史命运也将获得根本改变。

已有学者指出:“两岸命运共同体并非只是一个静态的、理论的概念,或者只是一个共同愿景,而始终是一个现在进行时。”[8]28两岸命运共同体目前已经处于动态的形成过程中。可以预见的是,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进程将很可能延续到两岸统一后。两岸经过长期的融合发展,最终将形成真正的命运共同体,达到一种理想形态。

(一)共同体内部深度融合、高度团结

澳门的实践经验表明,有多元族群存在的澳门民众可以融合为具有地方性认同的“澳门人”。“澳门人”则“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多元中的一元,亦是一体中的一员”[23]。在两岸命运共同体中,台湾同胞可以有“台湾认同”,但这种认同仅仅是一种地方性的认同。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和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台湾认同”并存,并且高于对台湾地方性的认同。共同体内部就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达成一致,能够为共同体的深度融合奠定基础。

当前,两岸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开始融合发展,如果加以正确引导,共同体内部的融合将不断深化。两岸和平统一后,“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将为共同体内部秩序的稳定提供制度保障与政治基础。届时,两岸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主要障碍不复存在。两岸不仅会实现政治方面的融合发展,还将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交流合作,最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

基于共同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命运,两岸民众将自觉成为共同体成员。鲍曼认为,“在共同体中,我们能够互相依靠对方。如果我们跌倒了,其他人会帮助我们重新站立起来。”[24]两岸的共同体成员同属中华民族,理应彼此信任、携手共进。共同体也需要其成员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维护共同体的利益。

(二)共同体内部形成共有文化价值观念

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是在两岸原有文化价值观念基础上的创新,同时也是在两岸走向深度融合过程中形成的创新。正如陈孔立指出的,“两岸文化认同不是谁吃掉谁的问题,不是要大陆认同台湾的文化,也不是要台湾认同大陆的文化,而是要走互相融合的道路。”[25]“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强调两岸共有,即为共同体成员共同认可与接受。

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现在文化和价值两个方面。在文化观念方面,两岸本就在中华文化与流行文化上具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并且一直相互影响。例如“国风音乐”在两岸青年中都颇为流行,一些影视剧也同时在两岸产生较大反响。未来形成的共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最新发展,它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文化精神与文化创造性。在价值观念方面,两岸目前的价值观念虽然仍存在不小的差异,但通过融合发展,尤其是共同生活的经历,两岸将在价值观念方面达成共识。

随着共有文化价值观念的形成,两岸命运共同体将在民族、文化、历史的连接之外,增加新的纽带。这将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当然,除了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两岸也要秉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各自保留原有的一些具有在地特色的文化价值观念。

(三)共同体成员对中华民族产生强烈归属感

共同体可以“产生信任、归属感”,并且是“人类迈向已选目标、参与集体行动的重要组织形式”。[26]两岸命运共同体以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与历史作为纽带,将使共同体成员对中华民族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仅是文化上的,还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的。当前台湾地区具有“台独”色彩的“台湾意识”或“台湾主体意识”也将被中华民族意识所取代。在共同体内部,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具有最高地位,优先于包括台湾地方利益在内的所有地方利益。

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将使共同体成员产生相应的责任感。在政治方面,共同体成员共同认同一个中国;在经济方面,共同体成员共同发展壮大中华民族经济;在文化方面,共同体成员共同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在社会方面,共同体成员共同践行中华民族的道德、礼仪、风俗等。

(四)共同体能够共同应对外部的风险与挑战

当前,台湾问题成为海外反华势力遏制中国发展的工具。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也积极与海外反华势力勾结,出卖民族利益。外部势力介入台湾问题,不但损害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且损害了台湾民众的根本利益,成为阻碍两岸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因素。

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两岸民众的心理距离逐渐拉近,外部势力操纵台湾议题的难度将不断增加。两岸命运共同体构建到达一定阶段后,台湾将不再是海外反华势力的棋子和前哨,而是与祖国大陆命运与共。在面对外部的风险与挑战时,两岸将采取一致的立场,展开共同的行动。

两岸命运共同体构建完成后,共同体多数成员能够基于民族大义及自身利益考量,自觉抵制外部势力的渗透,共同应对共同体外部的各种风险与挑战。共同体成员将在应对外部各种风险与挑战的过程中,进一步凝聚共同体内部的共识,加强团结,不断形成新的共有的历史经历与历史记忆。届时,两岸携手合作将有效打击海外反华势力的气焰,两岸命运共同体也将成为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关键力量。

无论是在当下正在形成的过程之中,还是在未来最终建成之后,两岸命运共同体都面临着如何构建的难题。尽管两岸构建命运共同体具有坚实的基础,但两岸自清末以来的长期隔绝状态,导致两岸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受两岸长期隔绝及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台湾地区产生了对祖国大陆的离心倾向。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同时也应是两岸向心力不断增强、离心力不断减弱的过程。大陆需要采取行动,保证两岸命运共同体长期稳定地向着正确方向发展。

(一)重建台湾民众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

尽管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台湾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与大陆隔绝,处于“缺位”状态。但是台湾与大陆在近代以来的历史命运是一脉相连的。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需要台湾民众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具有清晰准确的了解。

20世纪90年代至今,由于“台独”势力的“去中国化”操作,人为造成“台湾史”与“中国史”之间的割裂,使台湾民众对中华民族历史产生了认知上的模糊与混乱。有“台独”分子声称:“台湾应该要加强‘台湾史’教育,台湾要成为一个‘正常国家’,如果对历史不了解,这样‘国’不成‘国’。”[27]这种“台独史观”下的所谓“台湾史”教育,对台湾民众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

民族成员可以在历史记忆中找寻自己的民族归属,历史记忆也指明了民族成员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从中华民族的视角出发,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台湾民众才能真正理解台湾近代以来历史命运产生的根本原因,纠正“台独史观”影响下的错误历史认知。重建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台湾民众才能认清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才能真正认清谁是同胞,谁是民族的“他者”。在了解自己的历史后,台湾民众才能认识到台湾未来的归宿在于与大陆统一。

在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大陆必须强化自身有关中华民族的历史叙事。这种历史叙事既要详细说明大陆的历史命运,又要对台湾近代以来的历史命运给予详细说明和解释,指明台湾与整个中华民族始终命运与共。大陆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向台湾民众传播这种历史叙事。在两岸统一后,台湾民众将通过历史教育,重建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认知,尤其是近代以来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

(二)践行共同体理念及建立共同体相关话语体系

两岸命运与共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历史中,更需要在当前的现实环境中不断强化。在共同体内部,大陆提出的融合发展正是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两岸需要在融合发展中培育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今后,两岸还需要增进共同体成员之间共同生活的体验感。在两岸统一前,大陆可以发挥媒介力量,借助网络新媒体,加强两岸之间的交流合作。两岸统一后,大陆在原有基础上,还可以通过教育、展览、会议、庆典等方式,增进两岸之间的了解。两岸民众应按照“隔阂-了解-熟悉”的路径,逐步增加共同体内部的凝聚力。

此外,以研究式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为契机,笔者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实验,挑战杯大赛,通过教师的指导,训练其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为以后学习及工作奠定基础。

大陆需要主动建立共同体相关的话语体系,不仅包括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解释、对目前大陆具体政策的说明,还应包括对未来两岸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展望与规划。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这一话语体系需要及时不断的更新,将大陆对台政策、两岸新闻、国际上有关台湾问题的事件等都纳入这一话语体系中。共同体相关的话语体系需要从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对上述政策、新闻、事件进行阐释。这样大陆才能够掌握两岸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话语权,使两岸命运共同体真正处于动态的构建过程中。

两岸命运共同体的践行与理念传播应同步进行,实践为理念的传播提供现实依据,理念传播是具体实践的先导与指引。共同体与共同体成员之间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尽管台湾民众对于两岸命运共同体反应冷淡,且台湾当局极力阻挠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但是可以由共同体首先对共同体成员施加影响力。“一旦共同体被成功地想象并得以较普遍地传播,它又可以反过来在个体的心目中勾勒出一种整体物,并通过借助共同的语言、礼仪、文化、律法来强化其共同性,强化个体之间的亲密感。”[11]前言12

(三)正确处理两岸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作为命运共同体,两岸必须有一致的奋斗目标。“共同体不但是自由行为者的集合,而且是拥有认同与目标且能作为一个整体而行动的集体。”[28]两岸命运共同体应追求两岸在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方面的一致。[9]但这也仅是认同方面的一致性,而不是两岸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两岸共同的奋斗目标应该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岸民众都是中华民族的成员,都应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两岸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过程,也是两岸命运共同体内部不断凝聚共识、实现心灵契合的过程。

除了认同与目标的共同性之外,目前两岸在其他方面还有很多共同性,但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可以预见,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出现内部的波折、矛盾与冲突。在共同体中,共同体成员需要“不再将共识与冲突看成是完全不相容的,而是将它们看成是可以互相结合的。在共识中留有冲突的余地,但前提是这些冲突不会破坏共同的纽带和文化”[29]。中华民族本就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内部有差异性,也有很强的包容性。对于两岸命运共同体内部的差异,共同体成员需要以包容的心理,采取求同存异的方针。对于共同体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共同体成员则需要运用政治智慧,采取民主协商等方式化解。

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不仅对台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整个中华民族同样影响深远。“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的进程,从一开始就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30]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将真正使两岸中华儿女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一)改变台湾的前途与命运

1949年以后,两岸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大陆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台湾地区也曾创造“经济奇迹”,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但是,台湾当局为换取外国势力的支持,不惜出卖台湾的各种权益,严重损害了台湾民众的长期利益。在国际大国角力与地缘政治竞争中,台湾更是沦为外部势力任意摆布的棋子。

台湾的真正出路在于与大陆统一,与大陆建成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正如******指出的:“广大台湾同胞都是中华民族一分子,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认真思考台湾在民族复兴中的地位和作用,把促进国家完全统一、共谋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无上光荣的事业。”[18]在两岸命运共同体中,台湾民众不仅将摆脱外国势力的干预,找回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民族归属感,而且能够改变自身以及整个台湾地区的前途与命运。2022年8月,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布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中已经指明:两岸统一后,台湾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台湾民众的各项利益将获得充分保障,两岸民众都将受益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1]可以预见,在两岸命运共同体中,台湾将有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二)两岸共同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1987年底两岸打破隔绝状态以来,两岸人员往来与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不断加深。尽管如此,台湾社会对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缺乏认识,部分台湾同胞甚至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台湾地区并无关系。近代以来,两岸无数仁人志士都曾为了反抗外来侵略者、实现民族独立与富强而艰苦奋斗,甚至献出生命。中华民族的兴衰与两岸民众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两岸民众同属中华民族,有责任洗刷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的屈辱历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民族新的辉煌。

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通过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台湾民众将认识到这一关键时期带来的历史机遇。洪秀柱表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缺少台湾,‘中国梦’缺少台湾,则梦不能圆,台湾不能在历史的进程中缺席。”[32]台湾应更深入地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两岸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是一致的。“台湾前途在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福祉系于民族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两岸同胞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民族强盛,是两岸同胞之福;民族弱乱,是两岸同胞之祸。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两岸同胞才能过上富足美好的生活。”[31]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将是对共同体成员最好的回报。

猜你喜欢中华文化命运共同体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华人时刊(2022年9期)2022-09-06爱的共同体散文诗(青年版)(2022年5期)2022-05-31命运的更迭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共同体的战斗疯狂英语·初中天地(2020年6期)2020-09-11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0年6期)2020-02-12命运秀海峡姐妹(2018年12期)2018-12-23命运诗选刊(2015年6期)2015-10-26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推荐访问:共同体 中华民族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