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家校联系状况调查与优化建设

时间:2023-11-27 20:21:02 来源:网友投稿

王旭东 徐路明

摘要 基于家长问卷调查发现,班主任个体化家校联系存在对象不均衡的问题,学科教师几乎没有开展个体化家校联系,学业成绩、学习品质、师生关系一般的个体化家校联系少,低学历、低期待、亲子关系一般、忽视型和专制型家庭个体化联系少,乡村学校和镇区学校开展个体化家校联系少。因此,建议区县研训部门要开展对教师“家校共育”能力的专项培训,学校要建立个体化家校联系常规管理制度,学科教师也要主动联系家长,联系弱势群体,提高家校联系能力,促进家校高效共育。

关  键  词 家校联系 家校共育 家校合作 协同育人

引用格式 王旭东,徐路明.个体化家校联系状况调查与优化建设[J].教学与管理,2023(17):16-18+22.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事关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2022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中小学校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主动开展家校共育活动成为了学校法定职责。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责任,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增强育人合力,共同担负起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

家校共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能指导家长走出家教误区,提高家庭教育的认识,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它能及时动态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及时采取科学的家教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效果。它有利于老师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及其家庭教育环境,开展针对性教育,提高学校教育效果。

一、家校共育情况调查

家校共育活动根据对象规模可以粗略分为两类。一类是大众化的、面对众多家长的大型活动,主要有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这些活动由学校统一组织策划,一学期两三次。活动内容往往聚焦共性问题和典型问题。在这类活动中,绝大部分家长很少有时间与班主任、教师进行长时间的深度交流。另一类是个体化的。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家校联系,主要有家访、电话网络联系等沟通方式。有些学校每年会统一组织班主任和教师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等时间开展一两次家访工作。

由于学校没有明文规定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每学期开展个体化家校联系的次数、在什么情况下必须要及时家校联系、对哪些学生必须要重视家校联系,这就导致这种家校联系具有严重的不确定性,值得规范,值得研究。

2022年10月,温州市教育评估院开展了全市小学生学习品质监测,监测涉及12个县(市、区)的163所小学,样本学校数占比22.5%。采用多阶段概率比例规模抽样调查法(PPS),在温州市全体五年级学生中抽取31.4%的学生作为样本;
有31 246名五年级学生参加四年级数学和英语学科的测试,同时填写相关学生问卷,709位任教五年级语文、科学的教师填写教师问卷:32 153位家长填写家长问卷。学科量具和问卷都由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温州市教育评估院研制,信度和效度都达到预期要求。问卷涉及四道个体化家校联系情况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深度研究,发现不同主体之间的个体化家校联系存在差异性。

二、家校联系问卷结果分析

1.学校层面:乡村学校和镇区学校家校联系频次比较少

根据学校地理位置,把学校分为主城区学校、城乡结合处学校、镇区学校和乡村学校四类。数据显示,主城区学校的个体化家校联系(下简称“家校联系”)频次高于城乡结合处学校,城乡结合处学校高于乡村学校,乡村学校的家校联系频次高于镇区学校。说明乡村学校和镇区学校对个体化家校联系不够重视。

2.教师层面: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家校联系频次存在不均衡性

(1)班主任家校联系忽略了二成学生

数据显示:上学期班主任主动联系家长频次为4次及以上,占45.5%;
家长主动联系班主任频次为4次及以上,占43.0%。说明我们的班主任工作负责,和家长之间联系沟通较多。

数据显示:9.1%的班主任一个学期都没有主动联系家长,10.4%的班主任只有一次主动联系家长;
10.7%的家长一个学期都没有主动联系班主任,10.3%的家长主动联系班主任一次。说明有21.0%的学生的家校联系被班主任和家长忽视了。

(2)有三成学科教师几乎没有家校联系

数据显示:上学期28.8%的非班主任学科教师没有主动联系家长,28.1%的家长没有主动联系非班主任学科教师;
31.9%的学科教师主动联系家长1~2次,33.1%的家长主动联系学科教师1~2次。进一步分析发现,小学四年级有7-10位科任教师,和家长联系的不到2人次,相对所有学科教师,人均不到0.3次。说明非班主任学科教师几乎没有家校联系的意识,家长几乎也没有主动联系学科教师的意识。

3.学生层面:学业表现一般、师生关系一般的学生家校联系频次低于学业表现良好、师生关系良好的学生

数据显示,成绩和学习品质一般的学生的家校联系频次少,学业成绩、高层次能力越好的学生家校联系的频次越高。说明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重视学业成绩和学习品质优秀学生的培育,同样,学业成绩和学习品质优秀的学生的家长也更加重视家校共育。

数据显示,师生关系优秀的学生的班主任主动与家长的联系、家长主动与班主任联系、学科教师主动与家长联系、家长主动与学科教师联系的频次都高于师生关系良好的学生;
师生关系良好的学生的家校联系频次高于师生关系一般的学生。也就是说,师生关系一般的学生家校沟通频次较少,师生关系优秀的学生家校沟通频次较高。说明师生关系影响着家校个体化联系工作。

4.家长层面:不同层次家长、不同教養方式家庭的家校联系有差异

(1)低学历、低期望、亲子关系差的家长联系频次低于高学历、高期望、亲子关系良好的

把家长的学历由高到低分成研究生、本科、专科、高中、初中、小学和没上过学七类。数据显示:研究生、本科学历的家长与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相互联系频次高,初中、小学、没上过学的家长与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相互联系频次低。也就是说,低学历家长的家校联系少,高学历家长的家校联系多。说明高学历的家长比低学历的家长重视家校联系。

把家长对孩子的学业期待由高到低分为研究生、本科、专科和高中四类。数据显示:班主任主动与家长联系、家长主动与班主任联系、学科教师主动与家长联系、家长主动与学科教师联系频次都是依次下降的。也就是说,低期待的家长家校联系少,高期待的家长家校联系多。说明高期望的家长重视家校联系,低期望的家长不重视家校联系。

根据亲子关系由高到低分为优秀、一般和较差,数据显示:班主任主动与家长联系、家长主动与班主任联系、学科教师主动与家长联系、家长主动与学科教师联系频次都是依次下降。也就是说,亲子关系差的家长与班主任、学科教师联系频次较少,亲子关系好的家长与班主任、学科教师联系频次较高。说明亲子关系一般的家长对子女教育不够重视,也不重视家校联系。

(2)混合型和溺爱型家庭的联系频次较高,忽视型的最低

把家庭教养方式分为忽视型、混合型、溺爱型、情感温暖型、信任型和专制型。数据显示,混合型和溺爱型家庭与班主任、科任教师互相联系频次较高,情感温暖型、信任型和专制型家庭联系频次较低,忽视型家庭联系频次最低。说明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着家校联系。

5.家校联系与学生学业表现有显著正相关性

家校共育会优化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强化家长参与、学校归属感,增强学习动机、学习维持等中介因素,从而促进学生品行表现、学业成绩、高层次能力的发展。我们对学生的学业成绩、高层次能力、学习品质与家校联系频次做相关性统计分析,数据显示它们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三、健全协同育人机制的工作建议

1.区县研训部门要开展家校共育能力专项培训

许多教师没有足够的家校共育相关知识,缺乏应有的家校共育能力,胜任力明显不足[1]。不少教师没有真正了解家校共育的价值所在,也不清楚自己在其中的定位,所以家校共育的相关行为容易出现偏差,甚至引发家校矛盾。

区县研训部门要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教师业务培训的内容[2],通过培训,引导校长和教师重视家校联系工作,让每一个老师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家庭教育方法,学会指导家庭教育,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师。尤其对镇区学校和乡村学校教师更要加强家校共育能力的专项培训。

2.学校要建立家校联系常规管理制度

學校要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工作计划,镇区学校和乡村学校要高度重视家校联系工作,将其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一种途径。

学校要针对本校学生家庭实际情况,要求班主任和教师们选择合适的时间及时主动联系家长,诚心诚意开展交流沟通;
要多多通报孩子在学校的学业进步和良好表现,通过对孩子的肯定和欣赏,激发家长的沟通积极性和教育孩子的自信心;
可以规定班主任与科任教师每学期开展家校联系的次数。

镇区学校和乡村学校更要重视家校联系工作。一般情况下,镇区学校和乡村学校很多学生的学业成绩、高层次能力、学习品质明显偏低,单亲现象多、隔代抚养现象多、不与父母同住者多。很多家长低学历、低收入,对孩子低期望,外出务工多;
普遍存在陪伴孩子时间少、亲子沟通程度不高、亲子关系较差的情况;
关注学生行为习惯不够,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能力和监督力度;
而且由于家庭教育理念落后和工作繁忙,导致家校沟通困难和消极[3]。从某种角度来说,镇区学校和乡村学校的家长不是不重视孩子教育,而是无能为力。镇区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教师存在低年龄、低教龄、低职称、多岗位兼职、跨学段与跨学科教学等现象,而且家庭教育经验普遍不足[4]。所以说家校共育是镇区学校和乡村学校工作的难点,也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点。

3.学科教师要主动联系家长

学科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他们不仅仅是学科教学者,也是育人工作者,不仅要承担起家校共育的职责,也要像班主任那样主动与家长联系沟通。不仅仅沟通学生本学科的成绩水平与变化、课堂学习行为和作业表现、学科活动参与和成效等情况,而且要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方法、学习意志,日常行规表现、身心健康,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品德等综合表现做相关述评;
还要会指导家长优化家庭教育方式。

4.所有教师都要主动联系弱势群体

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业表现优秀的学生,更要关注学业成绩和学习品质落后的学生。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多主动与他们的家长联系,积极发挥家校共育功能,促进学生学业发展。

大量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数据都显示,师生关系与学生的成绩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通过家校联系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生活习惯,有利于开展个性化指导,也有利于优化师生关系。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很有必要主动联系师生关系一般的学生家长。

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必须要多多关注自身低学历、对孩子低期望、不主动联系学校的家长,和他们多一些联系沟通,通过自己的主动联系激发家长家校共育的主动性。特别要重视与亲子关系一般的家庭、专制型家庭和忽视型家庭的联系,因为这些家庭的孩子很容易出现身心不健康的现象。我们要通过家校联系,有效引导、指导家长重视孩子的教育,科学开展家庭教育,做到防微杜渐。

5.所有教师都要提高家校联系的沟通能力

个体化家校联系需要一定的频次来保障,更需要提高联系沟通的质量。尤其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家长群体和日益多元的教育诉求,并非所有教师都具备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现实中由于双方沟通不畅引发的家校冲突现象时有发生[5]。教师都要认真学习家校共育的理论和先进经验,提高自己的家校联系沟通能力,尤其是没有“育儿”经历的年轻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更要虚心学习。

个体化家校联系的目的不是简单交流学生出现的“问题”,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家校联系要双方平等、相互尊重、共同协商,高效寻找解决“问题”之策。教师要学会指导家长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知识,优化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学会引导家长重视孩子教育,关心孩子的在校表现,优化亲子关系,争取多一些高质量陪伴,多一些时间与孩子沟通,积极参与孩子成长的过程,了解孩子所思所想,多给予孩子一些正向鼓励和肯定。学会研判家庭的教养类型,基于学生的个体学习生活表现和性格特征,指导家长优化教养方式,减少忽视型、溺爱型和专制型行为。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高学历家长的普及化,家校共育也成为社会共识,家长对子女的个性化教育需求日益高涨,对教师的教育专业水平和工作主动性也提出了更高诉求。随着学校教育大数据的积累和发展,学生数据画像更加精准,为个体化家校联系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证据。我们不仅仅要保证个体化家校联系的数量,更要提高联系沟通的质量,以促进家校共育高成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我国家校共育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21,42(01):15-1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EB/OL].(2021-10-23).http://www.gov.cn/xinwen/2021-10/23/content_5644501.htm.

[3] 王旭东,王晓君.每一位乡村教师都应该成为家庭教育指导师:基于浙江省温州市108所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全样本调查研究[J].未来教育家,2021(05):56-60.

[4] 王旭东,张坚鸥.乡村学校振兴,成在教师“振兴”:基于浙江省温州市108所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调查研究[J].未来教育家,2021(08):16-20.

[5] 王淑清.《家庭教育促进法》视域下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管理,2022(01):46-49.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共育个体化家校《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今传媒(2022年12期)2022-12-22关于发起创建“家校共育实验校”的函教育(2022年20期)2022-07-05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动漫界·幼教365(中班)(2021年8期)2021-07-19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年27期)2021-05-13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内蒙古教育(2021年18期)2021-02-12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疯狂英语·初中版(2021年7期)2021-01-21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动漫界·幼教365(大班)(2020年12期)2020-12-14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动漫界·幼教365(中班)(2018年10期)2018-05-14个体化治疗实现理想应答肝博士(2015年2期)2015-02-27脂肪肝需要针对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肝博士(2015年2期)2015-02-27

推荐访问:个体化 状况 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