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14篇

时间:2022-11-10 16:55:06 来源:网友投稿

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14篇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  《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  一时代背景与著作介绍  自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治理危机”一词,并于1992年将其年度报告命名为“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14篇,供大家参考。

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14篇

篇一: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

  《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

  一时代背景与著作介绍

  自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治理危机”一词,并于1992年将其年度报告命名为“治理与发展”以来,治理和善治已成为国际社会科学中最流行的术语之一,也是多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领域。它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政府与人民的合作,改善国家的治理结构,特别是地方、地区、公司、机构和学术机构,提高效率,增进民主。20世纪90年代后,治理和善治不仅是经济学的重要词汇,也是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的重要词汇。治理与规则、善治与善治的区别是什么?如何评估一个国家的治理?这些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科学界的热门话题。作者是著名政治学者余克平;中共中央编辑局副局长。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中国政治学、政治哲学、比较政治学、全球化、治理和善治、公民社会、政府创新等。他的主要作品包括:渐进式民主与善治、治理与善治、政治与政治、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全球化:西化或中国化等。

  二主要观点与结构分析

  根据治理思想和改革主线,本书收录了14部关于治理和善治的外国经典著作。他们表达了不同学科和国家对治理和善治的不同看法。书末附有的一些案例是国家善治竞赛获奖项目,从中我们可以生动地看到不同国家的善治实践。

  本书的主要观点有:(一)治理与统治

  罗茨提出了规则的六个定义:(1)治理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是指国家以最低的成本减少公共支出,实现最大的效益;(2)作为公司治理结构,它是指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经营的组织体系;(3)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它是指在政府公共服务中引入市场激励制度和私营部门管理手段;(4)作为善治的治理,它是指强调效率、法治和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5)作为社会控制系统的治理,它是指政府与公民社会、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6)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它是指基于信任和互利的社会协调网络。

  与此同时,在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总结性的对治理给出了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制度安排。

  与治理不同,治理是指由共同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可能不是政府,也不需要依赖国家的强制力。他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包括治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套规则或活动;治理过程的基础是协调,而不是控制;治理不仅涉及公共部门,还涉及私营部门;治理是一种持续的互动,而不是一个正式的系统。西方政治学家和管理学家之所以提出治理的概念,主张以治理代替治理,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市场和国家在社会资源配置上的

  失败。的确,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监管和协调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但治理并不是万能的。它也有许多固有的局限性。它不能代替国家享受合法的政治暴力,也不能代替市场自发地有效配置大部分资源。(2)善政的六个基本要素

  合法性。它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它与法律规范没有直接的关系,从法律的角度看是合法的东西,并不必然具有合法性。只有那些被一定范围内的人们内心所体认的权威和秩序,才具有政治学中所说的合法性。合法性越大,善治的程度便越高。取得和增大合法性的主要途径是尽可能增加公民的共识和政治认同感。所以,善治要求有关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者最大限度地协调各种公民之间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利益矛盾,以便使公共管理活动取得公民最大限度的同意和认可。

  透明度它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每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信息,包括立法活动、政策制定、法律规定、政策执行、行政预算、公共支出和其他相关政治信息。透明度要求公民能够通过各种媒体及时了解上述政治信息,使公民能够有效参与公共决策过程,有效监督公共管理过程。透明度越高,善政的程度就越高。

  责任性。它指的是人们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公共管理中,它特别地指与某一特定职位或机构相连的职责及相应的义务。责任性意味着管理人员及管理机构由于其承担的职务而必须履行一定的职能和义务。没有履行或不适当地履行他或它应当履行的职能和义务,就是失职,或者说缺乏责任性。公众、尤其是公职人员和管理机构的责任性越大,表明善治的程度越高。在这方面,善治要求运用法律和道义的双重手段,增大个人及机构的责任性。

  法治。法治的基本含义是,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标准。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的直接目标是规范公民行为,管理社会事务,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但其最终目标是保护公民的自由、平等和其他基本政治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讲,法治与人治是对立的。它不仅规范了公民的行为,也限制了政府的行为。法治是善政的基本要求。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没有对法律的充分尊重和基于法律的社会程序,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治理。

  回应。这一点与上述责任性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责任性的延伸。它的基本意义是,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不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在必要时还应当定期地、主动地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回应性越大,善治的程度也就越高。

  有效的这主要是指管理的效率。它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管理机构设置合理,管理程序科学,管理活动灵活;二是将管理成本降到最低。善政的概念与无效或低效的管理活动不相容。良好治理的程度越高,管理的有效性就越高。

  三观点评价

  在对善治的评价中,善治实际上是国家权力回归社会,而善治的过程是政府回归人民的过程。善政意味着国家与社会或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善政离不开政府,更离不开公民。从一个小社区的角度来看,不可能有政府规则,但也不可能有公共管理。善政有赖于公民的自愿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承认。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与合作,就只有善政,而不是善政。因此,善治的基础不在于政府或国家,而在于公民或公民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民社会是善政的现实基础。没有一个健全和发达的公民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善政。相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善政理论和实践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一个实际原因是不断增长的公民社会或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是国家和市场之外的所有非政府组织或非政府关系的总和。其组成部分是各种非政府或非政府公民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公民自愿协会、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自发组织的运动。它们也被称为“第三部门”。

  四对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管理的实践价值与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善治和治理改革研究是社会科学学者为了了解公共管理领域的发展趋势,解决公共管理领域的新问题而发明的一个新词汇。一些学者认为,善治和治理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核心范畴。《治理和善治》是中国出版的第一本关于治理问题的翻译书。它最大的价值是首次将治理的国际思想引入中国,并为那些有兴趣研究治理问题的人提供有用的参考书。尽管本书所选文章的作者并不都是国际治理研究的代表,但大多数文章都涉及治理的关键问题,并引用了许多地方重要的西方治理著作。它还为当代政府提供了对治理和规则的全面理解,从而实现善治,促进政府与第三方部门的合作。事实也证明,良好治理带来的财富是巨大的。

篇二: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一、公共管理及相关概念1、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1)、公共管理的含义: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2)、公共行政的含义: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3)、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与联系:a、公共管理除包括公共行政的许多内涵外,还具有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目标以及管理者为取得结果负责的内涵。B、公共管理是以管理概念为基础的公共服务,而公共行政是一种以传统的行政概念为基础的公共服务。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1)、公共部门的含义:公共部门是指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2)公共物品的含义: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物品的消费之外。(3)公共物品的分类A、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凡是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等特征的物品是纯公共物品;凡是不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是准公共物品。B、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物品)和无形的公共物品(软公共物品)。有形的公共物品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物品,如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物品主要是指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一类的服务。C、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全国性的公共物品是指由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地方性的公共物品是指由地方政府提供的物品或服务。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1)、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共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的,私人管理是以盈利为目的的。(2)、效率意识不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3)、责任意识不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部门更强调责任意识。(4)、人事管理的复杂程度不同。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更要复杂和严格的多。(5)、政治性或公共性不同。与私人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特征。4、治理与善治

  治理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当涉及国家发展的问题时,治理被等同于单个国家的可统治性,时为了发展而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资源的管理中运用权力的方式。善治的基本要素包括: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几个方面,这几个要素是构成规范政治权力的主要标准。二、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1、公共管理学的形成

  公共管理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研究方向由1887年威尔逊的《行政学之研究》一问所确定,其相对独立的学术框架建立于20世纪20-30年代,以1926年怀特的《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和1927年威洛比的《公共行政管理》的出版为标志。2、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公共管理范式的产生(1)、公共管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三次范式转换

  指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代表了公共部门管理研究发展过程中依次出现的三种研究途径或范式。(2)、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

  指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现了两种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尝试:a、以弗雷德里克森等人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强调一种民主取向的公共行政学;b、政策分析或政策科学,这一流派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迅速成长,在70~80年代成为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相抗衡的学派。(3)、公共管理范式的产生A、公共管理的P途径和B途径

  公共管理的P途径,即公共管理的政策分析途径。P途径的研究焦点集中在政府的项目上,将项目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机构方面的重要性不再由其自身决定,而是由其与公共项目绩效的相关性所决定。这一途径强调在管理方面的差异性,主张用政策分析的啊、方法去研究政府组织管理的过程。P途径重新认识政策分析对于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学习实践者的经验,重视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传播,促进政治执行官与资源管理者的对话。

  公共管理的B途径,即公共管理的商业研究途径。B途径强调将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研究中,并仍然关注组织结构与过程;B途径强调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管理的相似性;B途径更强调以研究和理论取向,应用和糅合不同的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发展一种以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相比较作为基础的综合框架,注重战略管理,关心过程问题,把焦点集中在职业化的广告管理者而非政治执行官身上。B、公共管理范式的产生

  经过20世纪70~80年代的孕育和发展,公共管理的P途径和B途径逐渐汇合,形成公共管理的新范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公共管理逐渐成为一种鱼传统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分析并驾齐驱的公共部门管理研究的三大途径或三大范式之一。(4)、公共管理途径的特征

  拒斥公共行政学和执行研究。公共管理从一开始就明确拒绝公共行政学和政策执行这两种传统途径。

  一种乐观的规范研究领域。与政策执行致力于研究取得项目和政策目标的不可能性不同,公共管理致力于研究如何产生结果。

  以顶层管理者的战略决策为焦点。公共管理分析的单位是公共机构的高层管理者的行为,而高层管理者的工作是决定战略。

  通过案例研究来发展知识。公共管理研究通过一种粗糙的演绎方法,通过与商学院相类似的决策案例和广告管理者的个人经验来寻找真知灼见。

  为管理研究取得与决策研究相同的立足点而奋斗。在公共政策学员中,政策分析已经取得支配地位,而(公共)管理在决策分析中时次要角色,公共管理自觉的为取得与经济学和政策分析的同等地位而努力。三、公共管理的学科范围1、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管理学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和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其目标是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

  2、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研究对象与范围更为广泛公共管理学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公共管理学将研究焦点由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

  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的研究。公共管理学涉及大量的公共行政学没有涉及的其他主题。公共管理学即时实证的,又是规范的。与传统行政学相比,公共管理学更具现实性。

  四、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1、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

  较有影响的学科研究途径有四种:管理学途径、政治学途径、法学途径和经济学途径。管理学途径:把公共行政视为一种管理行为,与民营部门的运作相类似。政治学途径:强调公共行政的公共性,从而关注其政治的层面。法学途径:强调主权、宪法和管理实践在公共行政中的重要性,从而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法律事务。经济学途径:即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概念框架、分析方法及技术来看待公共管理问题。在当代公共管理及公共政策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济学途径是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学派。A、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设、交换范式和方法论个人主义应用到政治和公共政策领域。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公共选择理论假设:政治行动者个人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B、新制度学派

  新制度学派强调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制度本身是人类设计的产物,是工具性指向的个人的合目的的结果;制度之所以在社会中存在,是因为可以克服社会组织中的信息障碍和减少交易成本;作为持续不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制度规定行业角色、约束行为和形成期望,因而不仅增加或减少交易成本,而且也形成偏好。3、公共管理学研究方法公共管理学的兴起,在方法上突出的特征是强调用跨学科研究途径来研究公共管理问题,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产生方法。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实验分析和案例分析。五、实践中的公共管理1、政府管理的起源于演变A、行政国家的含义行政国家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由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主题关系中,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张,具有制定同议会立法效力相当的行政命令和制定同法院判决效力相近的行政裁决权,大量直接管理和介入国家和社会事务,从而起到最活跃和最强有力国家作用的一种国家现象。B、公共管理活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的演变在农业社会,由于生产水平低,经济不发达,国家或政府组织的规模相对较小,结构简单,政府公共管理的目标单一。在这种社会中,君主专制体制是最普遍的政府管理体制。在近代,政府的管理任务越来越重。近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孟德斯鸠等人所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府体制,奠

  定了由行政部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相对独立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自由资本主义想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相继进入发达工业社会。这一时期政府的组织结构迅速膨胀,公共管理活动加强,政府增长,公共管理活动范围的扩大。同时,在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中,出现行政权力扩张的趋势,形成了“行政国家”。2、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实践(1)、在市场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政府公共管理实践

  A、自由资本主义时期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都奉行自由经济政策,奉行三个基本原则,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原则和自我负责原则。在这一时期,商品、劳力和资本等主要生产要素通过市场在各个部门自由流动,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配置和调节私人经济活动的基本手段;国家或政府所扮演的是“守夜人”的角色,人们推崇的是管的最少的政府救市最好的政府的信条。在这一时期政府的主要职能有:

  按照民主维护资产阶级商品;保护市场机制免受自我破坏力的影响;从整体上满足经济生产的先决条件(公共教育、运输、通信);使民主的制度适应积累过程的需要(税收、金融、企业法)B、国家干预主义时期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不仅给资本主义制度以沉重的打击,而且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的破产。凯恩斯主义主张放弃自由放任主义,提出的国家调节经济的政策是: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息以及其他的方法,指导消费倾向,投资由社会总揽。C、新自由主义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了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财政赤字、高失业率为特征的滞涨现象,人们对政府干预主义进行反思,西方新自由经济主义思潮由此兴起。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限制甚至取消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失常机制的作用。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改革实践围绕三条主线进行:一是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做到管少管好;二是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弥补政府财力和服务能力的不足;三是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2)、不同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模式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其特点是靠市场调节,政府的干预或调控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具有较浓厚的自由经济色彩。欧洲或莱茵模式。其特点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大,国有的经济成分也比较大,有明显的混合经济的色彩。东亚的政府主导模式。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等地区所采取的政府主导市场模式,即采用亲市场战略——政府的干预遵循“充分的市场、必要的政府”原则。3、转型期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1)、我国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包括: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权力过于集中;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2)、转型期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建立与完善市场体制的方面,转轨国家市场体制的建立要依靠政府自身的力量。政府必须进行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推进行政政治制度改革。要推进及工艺改革,加过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设。

  (3)、入市对我国政府管理的挑战入市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入市对政府管理法制化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入市对公

  务员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入市给我国政府管理带来的机遇

  入市给我国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带来了机遇,带来了从全球视角审视我国政府能力的机会,能够在于世界各国政府的比较重找到自身的差距。

  入市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创造并维护一个有效率的市场比产业政策更重要。(5)、转型期我国政府管理创新

  加快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势在必行;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关键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想协调;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加快电子政务建设。(6)、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

  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的职能范围,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创新组织体系。其核心是建立“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完善决策机制。其核心是大力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透明度。

篇三: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

  开题报告(吴娟娟)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12届论文题目武汉智慧城市建设院(系),机械工程学院专业名称,包装工程,学生姓名,吴娟娟学生学号,080303220指导老师滕赋骋武汉工业学院毕业论文学生开题报告课题名称课题类型论文武汉智慧城市建设课题来源自拟课题导师縢赋骋学生姓名吴娟娟学号080303220专业包装工程开题报告内容:一、调研资料的准备(一)文献综述智慧城市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和机制汇聚智慧、发挥智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目前国内对智慧城市的理解有偏见,认为只是利用现代通讯技术、传感技术和信息技术来促进和提升城市化建设。实际上智慧城市除了前面内容之外,更重要的是怎样汇聚更多的人才,建立更好的意见表达机制,实行更科学的发展规划。(二)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如今,中国大约有5亿人生活在城市,到2030年,这一数字有望增加一倍。城市成为战略减排的重点,它消耗了全球近2/3的能源和60%的水资源,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的70%。为应对城市化和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城市正在积极探索提升基础设施效率的有效途径。借助适当

  的技术,城市可以变得更环保,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同时还能降低相关成本。

  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改变人们交互的方式,提高实时信息处理能力及感应与响应速度,增强业务弹性和连续性,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和谐发展。“智慧城市”的行动成为“智慧的地球”从理念到实际、落地中国的现实举措。在中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加速进程中,“智慧城市”旨在打造符合中国特色的城市信息化样本,探索未来中国城市发展方向。牛文元说,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的建成,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实施全方位的信息管理将能增加城市的发展红利2.5到3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实现4倍左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且引领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方向。

  二、写作目的和要求本文运用专业所学的知识,特别是政治学、行政学、公共管理学和行政学说史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结合社会当前发展状况,收集有关数据,进行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结合的基本导向,采取规范性的理论分析方法。1.文中首先智慧城市的相关理论进行论述;2.在此基础上对其在我国的智慧城市重点是武汉的智慧城市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难以突破的原因;3.针对当前现状提出解决对策,构建出让人民满意的智慧武汉城市。三、写作思路与预期成果引言一、智慧城市的概述(一)智慧城市的涵义及提出原因1.智慧城市的涵义2.智慧城市的提出原因

  (二)我国武汉及其他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情况1.新公共管理理论2.政府治理理论3.新公共服务理论二、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局限与不足(一)公共服务理念并未真正实现(二)智慧城市建设缺乏系统的规划,建设简单化、表面化(三)政府职能转变并未完全到位,行政审批和政府直接管理项目仍然过多(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公民的民主参与匮乏(五)智慧城市建设缺乏监督机构,政府工作效率也无从评估三、智慧城市建设难以突破的原因(一)行政领导人将此当作一种形象工程,难形成法律和制度的长久支撑(二)改革的主要操作者也是改革的主要对象,动力不足(三)全能政府造成的社会畏缩和公民的消极冷漠(四)对西方行政改革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五)理论指导上仍然模糊,理念不清,传统观念难以扭转四、继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一)理念和文化重塑1.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2.坚持行政文化建设,提高公务员素质(二)转变政府职能,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三)管理和服务方式创新1.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2.推行政务公开,使我们的政府成为阳光政府、开放政府3.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

  (四)坚持运行机制法治化1.建立政府绩效评价制度2.完善监督问责机制(五)公共财政体制的结构调整结语四、任务完成阶段、内容及时间安排:2011年12月——2012年1月,阅读相关方面书籍和文章,找出具有研究意义的内容,确定研究方向,与导师商议,拟定论文题目,并开始针对研究的问题搜集资料。2012年2月——2012年4月初,继续资料的搜集工作,同时认真研读,完成开题报告,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论文初稿。2012年4月——2012年5月,在导师的指导下,修改论文初稿,并最终定稿。2012年6月——最后,校正论文格式,完成论文,装订,提交并准备论文答辩。五、完成论文所具备的条件因素:1、知识准备:大学期间所学习的相关专业课程以及相关课外知识等,为论文写作提供了专业知识基础。2、社会环境因素:3、具体环境:(1)学校图书馆资源、数据库资源,检索机房等(2)论文指导老师滕赋骋老师的指导

  (3)电视、广播、手机等媒介对智慧城市的报道。六、参考文献[1]王辉智慧城市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0.1[2][澳]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黎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5.[5][英]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1).[6]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12[7][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李彦娅.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传承与超越[J].西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4)[9]张向宏.智慧城市与政府网站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10]温晋锋,魏殊(公共智慧城市建设:问题与对策[J](美中公共管理,2005(2):45([11]周霖(论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艰巨性和长期性[J](学术探讨,2002(5):82(85[12]巩建华(建立智慧城市应树立的基本理念[J](行政论坛,2005,(1):24—25([13]李传军(智慧城市的观念前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2):65—66([14]刘芳(论行政问责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6)[15]姚大金(公共智慧城市和公共财政体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6):38—41([16]蔡昉.中国经济转型30年[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6[17]CaiFangbo.Theonlywayforgovernmentmanagementreforms[J].ShandongPersonnel,2003(12)指导老师签名:日期:

篇四: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

  公民社会是国家和市场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其组成要素是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公民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ngo公民的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等它们又被称为第三部对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管理的实践价值与意义90年代以来治理善治和治道变革研究就是各社会科学的学者为了理解公共管理领域正在发生的发展趋势解决公共管理领域正在发生的新问题而发明的新词汇

  治理与善治读书笔记

  【篇一:《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

  《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一时代背景与著作介绍二主要观点与结构分析本书根据治理的思想与改革的主线收录了国外14篇关于治理与善治的经典。它们分别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国别表达了对治理与善治的不同观点。书末所附的若干案例,是有关国家善治竞赛中的获奖项目,从中可以形象地看到不同国家的善治实践。本书的主要观点有:(一)治理与统治罗茨对统治提出的六种定义:(1)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它指的是国家削减公共开支,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2)作为公司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运行的组织体制;(3)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将市场的激励体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4)作为善治的治理,它指的是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5)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它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互动;(6)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它指的是建立在信任和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与此同时,在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总结性的对治理给出了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与统治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他有着自己极其显著的特征,其中包括,治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套规则或活动;治理过程的基础是协调,而不是控制;治理不仅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治理是持续的互动,而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西方政治学家和管理学家之所以提出治理的概念,主张用治理替代统治,是他们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既看到了市场的失效,又看到了国家的失效。的确,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但治理也不是万能的。它也内在的存在许多局

  限,它不能代替国家而享有合法的政治暴力,也不可能代替市场而自发地对大多数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二)善治的六大基本要素合法性。它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它与法律规范没有直接的关系,从法律的角度看是合法的东西,并不必然具有合法性。只有那些被一定范围内的人们内心所体认的权威和秩序,才具有政治学中所说的合法性。合法性越大,善治的程度便越高。取得和增大合法性的主要途径是尽可能增加公民的共识和政治认同感。所以,善治要求有关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者最大限度地协调各种公民之间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利益矛盾,以便使公共管理活动取得公民最大限度的同意和认可。透明性。它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包括立法活动、政策制定、法律条款、政策实施、行政预算、公共开支以及其他有关的政治信息。透明性要求上述这些政治信息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透明程度愈高,善治的程度也愈高。责任性。它指的是人们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公共管理中,它特别地指与某一特定职位或机构相连的职责及相应的义务。责任性意味着管理人员及管理机构由于其承担的职务而必须履行一定的职能和义务。没有履行或不适当地履行他或它应当履行的职能和义务,就是失职,或者说缺乏责任性。公众、尤其是公职人员和管理机构的责任性越大,表明善治的程度越高。在这方面,善治要求运用法律和道义的双重手段,增大个人及机构的责任性。法治。法治的基本意义是,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的直接目标是规范公民的行为,管理社会事务,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但其最终目标在于保护公民的自由、平等及其他基本政治权利。从这个意义说,法治与人治相对立,它既规范公民的行为,但更制约政府的行为。法治是善治的基本要求,没有健全的法制,没有对法律的充分尊重,没有建立在法律之上的社会程序,就没有善治。回应。这一点与上述责任性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责任性的延伸。它的基本意义是,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不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在必要时

  还应当定期地、主动地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回应性越大,善治的程度也就越高。有效。这主要指管理的效率。它有两方面的基本意义,一是管理机构设置合理,管理程序科学,管理活动灵活;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善治概念与无效的或低效的管理活动格格不入。善治程度越高,管理的有效性也就越高。三观点评价对善治的评价,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善治表示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从全社会的范围看,善治离不开政府,但更离不开公民。从某个小范围的社群来看,可以没有政府统治,但是不能没有公共管理。善治有赖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所以,善治的基础与其说是在政府或国家,还不如说是在公民或民间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民社会是善治的现实基础,没有一个健全和发达的公民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善治。反过来说,90年代以来善治的理论与实践之所以能够得以产生和发展,其现实原因之一就是公民社会或民间社会的日益壮大。公民社会是国家和市场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其组成要素是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公民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ngo)、公民的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等,它们又被称为第三部门。四对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管理的实践价值与意义90年代以来,治理、善治和治道变革研究,就是各社会科学的学者为了理解公共管理领域正在发生的发展趋势,解决公共管理领域正在发生的新问题而发明的新词汇。根据一些学者的说法,善治与治理,目前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核心范畴。《治理与善治》是国内出版的第一本有关治理问题的译著,它的最大价值就是将治理的国际思考首次介绍到中国来,为有兴趣研究治理问题的人提供了一本有益的参考书。尽管这本书所选文章的作者不都是国际上治理研究的代表人物,但文章大都涉及治理的关键性问题,并且多处引述了西方重要的治理学著作。也为当代政府充分认识治理与统治,进而进行善治,力促政府与第三方部门的合作,事实也已证明,善治所带来的财富是巨大的。

  【篇二:《治理与善治》读后感】

  《治理与善治》读后感公共管理学院林煌2013308128俞可平主编的《治理与善治》,可以说是政治学方面的书籍,也可以将其看作是社会学方面的著作。治理最初是侧重于政治上的政府治理、控制或管理,而善治则是要建立在一个相对完善的公民社会的基础之上,善治的过程就是还政于民的过程,也是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方领域充分发挥效能的实践过程,其实质就是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但是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剧,治理在现代意义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并且已经成为了各学科中重要的词汇,尤其在社会科学学术探讨和研究中,其应用的频率越发提高了,是赶时髦还是大势所趋?我们不得而知,这一学术术语是当今的前沿问题,因而也是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和研究的。书中讲述了治理的源起、发展以及作为元治理的自组织与治理的密切关系,此书中间部分关于治理的文章(论文)汇编则是当今国际社会中重要的前沿理论研究,最后部分便讲到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和发展脉络,以及我国政府治理的变迁。治理一词最初可以追溯到古典拉丁语和古希腊语中的“操舵”,原意是控制、指导或者操纵,关于它的流行则是出现在70、80年代,主要原因是与各种社会学科中出现的研究范式危机有关,这部分危机主要是指有的学者和专家对于当时主流范式描述和解释本学科的“实在世界”的能力不满而引起的。于是便将“治理”作为重要的课题加以研究,由此可以看出许多新兴的词语或者是学科是在问题出现时、危机显现时、社会转型时出现的,真可谓“时事造学科”。在治理的“实在世界”中提到,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展速度的加快,治理的手段、方式、内容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治理一词在社会科学的学术活动中越来越频繁应用。伴随着近年来各种网络扩张,市场和等级机构的作用有所下降。在政治领域、市场领域和社会领域中,一切协调的方式都会遇到两难的困境、矛盾、怪异的现象和失败,此时治理的作用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其地位也应当并且也会有所提升。治理兴起的部分原因也在于政治经济状况发生了深远的变化,使得自组织在进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协调方面发挥的作用超过了市场或等级制原本所起的作用。提到治理自然说到自组织,因为它与治理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自组织概念是源自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是相对与被组织而言的。它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机构、团体,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很有潜力的

  理论范式。有学者研究表明,事物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较低有序走向较高有序的进化过程有两种,其中一种方式便是自组织,即自我组织起来实现有序化。在《治理与善治》中,对自组织也进行了分类,其依据的是需要协调的行动系统之类型。将其分为三类:第一层面上指的是,结成人际关系网的自组织。在这一社会网络中,个人代表的是其本人或其所担任的职能系统,不需要让特定的机构或组织承担义务。这是不是可以认为是自组织最基层的最为微观的单位,当然这是相对与默顿的中层理论来说的。第二个层面是指,组织间关系的自组织。以有明确的任务---“战略联盟”成员之间的谈判和正面的协调为基础,而纽带便是成员之间的利益共同点,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是自组织很重要的要素之一,共同利益点是协调的基础和前提,自组织中的成员各自掌握着为达到互利结果所必需的、同时又是分散控制着的独立资源。这体现着成员的独特价值和相互制约性,但对自组织的产生分歧埋下了苗子。第三个层面上的是指,若干系统之间调控的自组织。即以降低噪声干扰和进行负面协调为基础,这点我个人认为书中说的有点过于具体了,这样的话代表性就不是很强,说服力自然有所减弱。之后提到的组织更具纲领性或者负有明确使命的组织体系。这是上升到宏观层次的自组织,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到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自组织也有其自身的困境:首先是其内部成员共同做到既有凝聚力有有适应性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其次,是单一自组织保持各自的统一和独立,同时又要与其他组织在物质、社会、空间尚保持相互依赖,相互和谐共存,也实属不易;最后,在不同的等级体制下,自组织又各有其独特的运作逻辑,统一协调的实现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对于成功的协调和治理来说,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即所采取的协调方式如何、需要治理的对象的配合程度、实现协调的环境状况如何。一般来说,当环境相对稳定、成员有一定的自我反思式的检查、互动式的学习逐步改进,此时的治理或者说是协调成功的可能性最大。善治以公民社会为基石,公民社会因善治更和谐《治理》一书的第二个侧重点就是善治。善治的实质是权力的部分转移,即国家的若干权力向社会的转移和回归,是还政于民的过程。当然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善治有赖于国家和政府,但更确切的说是更多的是依赖于公民的意识的觉醒和公民社会的建立,只有

  健全的公民社会才会有更好的善治,而更好的善治也会使公民社会更加的和谐和美好。需要首先解释一下的是:公民社会、市民社会、民间社会三个词语。简单的讲,公民社会是强调政治学和社会学意义的,特别是指公民的政治参与和对国家权力的制约,很多年轻学者喜欢用这一术语,也是《南风窗》杂志中经常出现的词汇,当然这也是他们的宗旨之一:呼唤和建立公民社会。其政治学意义,即强调保护公民的权利和公民平等参与政治的民间组织和机构;社会学意义则是强调其“中间性”,即三分法,将整个社会系统分为国家、市场、社会三个互补的领域,主要是指社会领域的活动。而市民社会是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当中,有一定的贬义,学界一般将其等同于资产阶级社会。民间社会则是台湾学者们惯用的词语,主要是历史学者来研究中国近代中的民间组织。公民社会的主体是,民间组织或公民社会组织,离开了这一主体也就谈不上公民社会了,它的三个主要特点是,第一、非官方性,它们是以民间的形式出现的,不代表政府或国家,也不代表市场经济中的任何立场,是专属于社会的,目的是为公共利益寻求最大化;第二是其独立性,即有自己的组织机制、管理方式,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管理上都相当地独立于政府;其三是自愿性,参加公民社会组织的成员都是自愿而非强迫的,因此也可称为志愿组织。而纵观中国社会的发展脉络,中国民间组织的又是具有特色的,即其形成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形成,又是在社会逐步变迁和社会的转型中形成的。再者就是特色性,绝大多数的民间组织是政府创建并被主导的,尤其是繁琐的所谓的正式的登记注册机制,在暑期的调查中发现,许多社区自组织为找一个挂靠单位而“奔走呼啸”,以及名称的取得也得经过登记部门的“深思熟虑”,再者就是“创利”(包括物质上的经济利益和名义上的荣誉)后谁来接受荣誉称号,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自组织发展的步伐受到阻碍。前段时间热议的由著名影视明星李连杰主创的“壹基金”的发展前途问题,使我们不得不深思社会组织的发展实属不易。渠道的不畅通极大的阻碍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建立。当然社会组织的发展必然会给政府的管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只要正确的引导,积极的促进社会组织的有序建立,主动地去接受社

  会领域(第三部门)组织的发展是对政府魄力的考验,更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种驱力。因为转型中的社会问题使得政府不可能在仅仅依靠强有力的政治力去解决一切问题了,更多的是社会力。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模式将是中国日后的道路选择,适时适度的放权也将会是社会发展一种趋势。

  【篇三:《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

  《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一、对治理概念的理解综合各国学者对治理概念的理解,俞可平将其归纳为以下五种主要的观点:第一、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第二、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第三、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间存在着权力依赖。第四、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第五、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不仅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由上述各种关于治理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治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但治理也不是万能的,它内在地存在着许多局限,它不能代替国家而享有合法的政治暴力,也不能代替市场而自发地对大多数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有效的治理必须建立在国家和市场的基础上,它是国家和市场手段的补充。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会资源配置中不仅存在国家的失败和市场的失败,也存在着治理失效的可能。治理的失败,可以理解为有关各方对原定目标是否仍然有效发生争议而未能重新界定目标所致。基于治理失效的可能性,使得“善治”理论得以提出。二、对于善治概念的理解概括来说,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善治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五点:第一、合法性。它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第二、透明性。它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

  第三、责任性。指的是人们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第四、法治性。其基本意义是,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五、回应性。其基本意义是,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和负责的反应。第六、有效性。主要指管理的效率,包括管理机构设置合理和最大限度降低管理成本两个方面。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善治表示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从全社会的范围看,善治离不开政府,但更离不开公民。从小范围的社群来看,可以没有政府统治,但是没有公共管理。善治有赖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所以,善治的基础与其说是在政府或国家,还不如说是在公民或公民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民社会是善治的现实基础,没有一个健全发达的公民社会,就没有真正的善治。三、总结与思考治理与善治的提出,对于当前社会管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治理侧重于强调政府不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而善治进一步指出了公民社会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时可依赖的重要伙伴。可以说,治理描叙的是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一种“应然状态”,即政府不应该是唯一的管理主体,应借助于其他的力量进行管理。而善治则为社会管理实现从“应然状态”转变为“实然状态”指明了方向、出路,即通过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好合作,进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治理与善治的实现,离不开健全发达的公民社会这一基本的前提。公民社会可将其理解为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其组成要素是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公民组织,即统称的“第三部门”。民间组织或公民社会组织是公民社会的主体,离开民间组织就无所谓公民社会。因而,培育我国健全发达的公民社会,需要我们对于如何进一步激发民间组织和公民社会组织活力、如何顺利实现民间组织和公民社会参与社会管理、如何实现政府与民间组织的良好合作等问题进行思考。

  治理与善治的提出,描绘了关于未来社会管理的种种理想状态,而如何进一步通过制度设计、相关变革实现治理与善治,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篇五: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

  五实践中的公共管理1政府管理的起源于演变行政国家的含义行政国家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由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主题关系中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张具有制定同议会立法效力相当的行政命令和制定同法院判决效力相近的行政裁决权大量直接管理和介入国家和社会事务从而起到最活跃和最强有力国家作用的一种国家现象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一、公共管理及相关概念1、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1)、公共管理的含义: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2)、公共行政的含义: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3)、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与联系:a、公共管理除包括公共行政的许多内涵外,还具有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目标以及管理者为取得结果负责的内涵。B、公共管理是以管理概念为基础的公共服务,而公共行政是一种以传统的行政概念为基础的公共服务。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1)、公共部门的含义:公共部门是指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2)公共物品的含义: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物品的消费之外。(3)公共物品的分类A、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凡是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等特征的物品是纯公共物品;凡是不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是准公共物品。B、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物品)和无形的公共物品(软公共物品)。有形的公共物品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物品,如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物品主要是指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一类的服务。C、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全国性的公共物品是指由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地方性的公共物品是指由地方政府提供的物品或服务。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1)、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共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的,私人管理是以盈利为目的的。(2)、效率意识不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3)、责任意识不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部门更强调责任意识。(4)、人事管理的复杂程度不同。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更要复杂和严格的多。(5)、政治性或公共性不同。与私人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特征。4、治理与善治

  治理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当涉及国家发展的问题时,治理被等同于单个国家的可统治性,时为了发展而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资源的管理中运用权力的方式。善治的基本要素包括: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几个方面,这几个要素是构成规范政治权力的主要标准。二、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1、公共管理学的形成

  公共管理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研究方向由1887年威尔逊的《行政学之研究》一问所确定,其相对独立的学术框架建立于20世纪20-30年代,以1926年怀特的《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和1927年威洛比的《公共行政管理》的出版为标志。2、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公共管理范式的产生(1)、公共管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三次范式转换

  指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代表了公共部门管理研究发展过程中依次出现的三种研究途径或范式。(2)、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

  指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现了两种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尝试:a、以弗雷德里克森等人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强调一种民主取向的公共行政学;b、政策分析或政策科学,这一流派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迅速成长,在70~80年代成为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相抗衡的学派。(3)、公共管理范式的产生A、公共管理的P途径和B途径

  公共管理的P途径,即公共管理的政策分析途径。P途径的研究焦点集中在政府的项目上,将项目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机构方面的重要性不再由其自身决定,而是由其与公共项目绩效的相关性所决定。这一途径强调在管理方面的差异性,主张用政策分析的啊、方法去研究政府组织管理的过程。P途径重新认识政策分析对于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学习实践者的经验,重视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传播,促进政治执行官与资源管理者的对话。

  公共管理的B途径,即公共管理的商业研究途径。B途径强调将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研究中,并仍然关注组织结构与过程;B途径强调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管理的相似性;B途径更强调以研究和理论取向,应用和糅合不同的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发展一种以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相比较作为基础的综合框架,注重战略管理,关心过程问题,把焦点集中在职业化的广告管理者而非政治执行官身上。B、公共管理范式的产生

  经过20世纪70~80年代的孕育和发展,公共管理的P途径和B途径逐渐汇合,形成公共管理的新范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公共管理逐渐成为一种鱼传统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分析并驾齐驱的公共部门管理研究的三大途径或三大范式之一。(4)、公共管理途径的特征

  拒斥公共行政学和执行研究。公共管理从一开始就明确拒绝公共行政学和政策执行这两种传统途径。一种乐观的规范研究领域。与政策执行致力于研究取得项目和政策目标的不可能性不同,公共管理致力于研究如何产生结果。以顶层管理者的战略决策为焦点。公共管理分析的单位是公共机构的高层管理者的行为,而高层管理者的工作是决定战略。通过案例研究来发展知识。公共管理研究通过一种粗糙的演绎方法,通过与商学院相类似的决策案例和广告管理者的个人经验来寻找真知灼见。为管理研究取得与决策研究相同的立足点而奋斗。在公共政策学员中,政策分析已经取得支配地位,而(公共)管理在决策分析中时次要角色,公共管理自觉的为取得与经济学和政策分析的同等地位而努力。三、公共管理的学科范围1、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和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其目标是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2、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研究对象与范围更为广泛公共管理学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公共管理学将研究焦点由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的研究。公共管理学涉及大量的公共行政学没有涉及的其他主题。公共管理学即时实证的,又是规范的。与传统行政学相比,公共管理学更具现实性。四、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1、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

  较有影响的学科研究途径有四种:管理学途径、政治学途径、法学途径和经济学途径。管理学途径:把公共行政视为一种管理行为,与民营部门的运作相类似。政治学途径:强调公共行政的公共性,从而关注其政治的层面。法学途径:强调主权、宪法和管理实践在公共行政中的重要性,从而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法律事务。经济学途径:即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概念框架、分析方法及技术来看待公共管理问题。在当代公共管理及公共政策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济学途径是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学派。A、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设、交换范式和方法论个人主义应用到政治和公共政策领域。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公共选择理论假设:政治行动者个人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B、新制度学派

  新制度学派强调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制度本身是人类设计的产物,是工具性指向的个人的合目的的结果;制度之所以在社会中存在,是因为可以克服社会组织中的信息障碍和减少交易成本;作为持续不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制度规定行业角色、约束行为和形成期望,因而不仅增加或减少交易成本,而且也形成偏好。3、公共管理学研究方法公共管理学的兴起,在方法上突出的特征是强调用跨学科研究途径来研究公共管理问题,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产生方法。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实验分析和案例分析。五、实践中的公共管理1、政府管理的起源于演变A、行政国家的含义行政国家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由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主题关系中,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张,具有制定同议会立法效力相当的行政命令和制定同法院判决效力相近的行政裁决权,大量直接管理和介入国家和社会事务,从而起到最活跃和最强有力国家作用的一种国家现象。B、公共管理活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的演变在农业社会,由于生产水平低,经济不发达,国家或政府组织的规模相对较小,结构简单,政府公共管理的目标单一。在这种社会中,君主专制体制是最普遍的政府管理体制。在近代,政府的管理任务越来越重。近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孟德斯鸠等人所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府体制,奠定了由行政部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相对独立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自由资本主义想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发达工业社会。这一时期政府的组织结构迅速膨胀,公共管理活动加强,政府增长,公共管理活动范围的扩大。同时,在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中,出现行政权力扩张的趋势,形成了“行政国家”。2、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实践(1)、在市场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政府公共管理实践A、自由资本主义时期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都奉行自由经济政策,奉行三个基本原则,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原则和自我负责原则。在这一时期,商品、劳力和资本等主要生产要素通过市场在各个部门自由流动,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配置和调节私人经济活动的基本手段;国家或政府所扮演的是“守夜人”的角色,人们推崇的是管的最少的政府救市最好的政府的信条。在这一时期政府的主要职能有:

  按照民主维护资产阶级商品;保护市场机制免受自我破坏力的影响;从整体上满足经济生产的先决条件(公共教育、运输、通信);使民主的制度适应积累过程的需要(税收、金融、企业法)B、国家干预主义时期

  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不仅给资本主义制度以沉重的打击,而且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的破产。凯恩斯主义主张放弃自由放任主义,提出的国家调节经济的政策是: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息以及其他的方法,指导消费倾向,投资由社会总揽。

  C、新自由主义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了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财政赤字、高失业率为特征的滞涨现象,人们对政府干预主义进行反思,西方新自由经济主义思潮由此兴起。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限制甚至取消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失常机制的作用。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改革实践围绕三条主线进行:一是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做到管少管好;二是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弥补政府财力和服务能力的不足;三是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2)、不同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模式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其特点是靠市场调节,政府的干预或调控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具有较浓厚的自由经济色彩。欧洲或莱茵模式。其特点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大,国有的经济成分也比较大,有明显的混合经济的色彩。东亚的政府主导模式。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等地区所采取的政府主导市场模式,即采用亲市场战略——政府的干预遵循“充分的市场、必要的政府”原则。3、转型期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1)、我国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

  包括: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权力过于集中;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2)、转型期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

  建立与完善市场体制的方面,转轨国家市场体制的建立要依靠政府自身的力量。政府必须进行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推进行政政治制度改革。要推进及工艺改革,加过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设。(3)、入市对我国政府管理的挑战入市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入市对政府管理法制化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入市对公务员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入市给我国政府管理带来的机遇入市给我国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带来了机遇,带来了从全球视角审视我国政府能力的机会,能够在于世界各国政府的比较重找到自身的差距。入市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创造并维护一个有效率的市场比产业政策更重要。(5)、转型期我国政府管理创新加快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势在必行;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关键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想协调;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加快电子政务建设。(6)、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的职能范围,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组织体系。其核心是建立“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决策机制。其核心是大力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透明度。

篇六: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总5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一、公共管理及相关概念1、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1)、公共管理的含义: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2)、公共行政的含义: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3)、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与联系:a、公共管理除包括公共行政的许多内涵外,还具有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目标以及管理者为取得结果负责的内涵。B、公共管理是以管理概念为基础的公共服务,而公共行政是一种以传统的行政概念为基础的公共服务。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1)、公共部门的含义:公共部门是指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2)公共物品的含义: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物品的消费之外。(3)公共物品的分类A、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凡是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等特征的物品是纯公共物品;凡是不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是准公共物品。B、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物品)和无形的公共物品(软公共物品)。有形的公共物品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物品,如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物品主要是指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一类的服务。C、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全国性的公共物品是指由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地方性的公共物品是指由地方政府提供的物品或服务。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1)、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共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的,私人管理是以盈利为目的的。(2)、效率意识不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3)、责任意识不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部门更强调责任意识。(4)、人事管理的复杂程度不同。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更要复杂和严格的多。(5)、政治性或公共性不同。与私人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特征。4、治理与善治

  治理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当涉及国家发展的问题时,治理被等同于单个国家的可统治性,时为了发展而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资源的管理中运用权力的方式。善治的基本要素包括: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几个方面,这几个要素是构成规范政治权力的主要标准。二、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1、公共管理学的形成

  公共管理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研究方向由1887年威尔逊的《行政学之研究》一问所确定,其相对独立的学术框架建立于20世纪20-30年代,以1926年怀特的《公共行政学研究导论》和1927年威洛比的《公共行政管理》的出版为标志。2、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公共管理范式的产生(1)、公共管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三次范式转换

  指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代表了公共部门管理研究发展过程中依次出现的三种研究途径或范式。(2)、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

  指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现了两种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尝试:a、以弗雷德里克森等人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强调一种民主取向的公共行政学;b、政策分析或政策科学,这一流派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迅速成长,在70~80年代成为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相抗衡的学派。(3)、公共管理范式的产生A、公共管理的P途径和B途径

  公共管理的P途径,即公共管理的政策分析途径。P途径的研究焦点集中在政府的项目上,将项目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机构方面的重要性不再由其自身决定,而是由其与公共项目绩效的相关性所决定。这一途径强调在管理方面的差异性,主张用政策分析的啊、方法去研究政府组织管理的过程。P途径重新认识政策分析对于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学习实践者的经验,重视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传播,促进政治执行官与资源管理者的对话。

  公共管理的B途径,即公共管理的商业研究途径。B途径强调将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研究中,并仍然关注组织结构与过程;B途径强调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管理的相似性;B途径更强调以研究和理论取向,应用和糅合不同的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发展一种以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相比较作为基础的综合框架,注重战略管理,关心过程问题,把焦点集中在职业化的广告管理者而非政治执行官身上。B、公共管理范式的产生

  经过20世纪70~80年代的孕育和发展,公共管理的P途径和B途径逐渐汇合,形成公共管理的新范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公共管理逐渐成为一种鱼传统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分析并驾齐驱的公共部门管理研究的三大途径或三大范式之一。(4)、公共管理途径的特征

  拒斥公共行政学和执行研究。公共管理从一开始就明确拒绝公共行政学和政策执行这两种传统途径。

  一种乐观的规范研究领域。与政策执行致力于研究取得项目和政策目标的不可能性不同,公共管理致力于研究如何产生结果。

  以顶层管理者的战略决策为焦点。公共管理分析的单位是公共机构的高层

  管理者的行为,而高层管理者的工作是决定战略。

  通过案例研究来发展知识。公共管理研究通过一种粗糙的演绎方法,通过

  与商学院相类似的决策案例和广告管理者的个人经验来寻找真知灼见。

  为管理研究取得与决策研究相同的立足点而奋斗。在公共政策学员中,政

  策分析已经取得支配地位,而(公共)管理在决策分析中时次要角色,公共管

  理自觉的为取得与经济学和政策分析的同等地位而努力。

  三、公共管理的学科范围

  1、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管理学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和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其目标是促

  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

  2、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研究对象与范围更为广泛

  公共管理学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公共管理学将研究焦点由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

  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的研究。

  公共管理学涉及大量的公共行政学没有涉及的其他主题。

  公共管理学即时实证的,又是规范的。

  与传统行政学相比,公共管理学更具现实性。

  四、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1、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

  较有影响的学科研究途径有四种:管理学途径、政治学途径、法学途径和

  经济学途径。

  管理学途径:把公共行政视为一种管理行为,与民营部门的运作相类似。

  政治学途径:强调公共行政的公共性,从而关注其政治的层面。

  法学途径:强调主权、宪法和管理实践在公共行政中的重要性,从而将公

  共行政视为一种法律事务。

  经济学途径:即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概念框架、分析方法及技术来看

  待公共管理问题。在当代公共管理及公共政策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济学途径

  是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学派。

  A、

  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设、交换范式和方法论个人主义应用到

  政治和公共政策领域。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公共选择理论假

  设:政治行动者个人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

  方案。

  B、

  新制度学派

  新制度学派强调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制度本身是人

  类设计的产物,是工具性指向的个人的合目的的结果;制度之所以在社会

  中存在,是因为可以克服社会组织中的信息障碍和减少交易成本;作为持

  续不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制度规定行业角色、约束行为和形成期

  望,因而不仅增加或减少交易成本,而且也形成偏好。

  3、公共管理学研究方法

  公共管理学的兴起,在方法上突出的特征是强调用跨学科研究途径来研究

  公共管理问题,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产生方法。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研

  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实验分析和案例分析。

  五、实践中的公共管理

  1、政府管理的起源于演变

  A、行政国家的含义

  行政国家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由其是第二次世

  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主题关系

  中,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张,具有制定同议会立法效力相当的行政命令和制定同

  法院判决效力相近的行政裁决权,大量直接管理和介入国家和社会事务,从而

  起到最活跃和最强有力国家作用的一种国家现象。

  B、公共管理活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的演变

  在农业社会,由于生产水平低,经济不发达,国家或政府组织的规模相对

  较小,结构简单,政府公共管理的目标单一。在这种社会中,君主专制体制是

  最普遍的政府管理体制。

  在近代,政府的管理任务越来越重。近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孟德斯鸠

  等人所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的资产阶级政府体制,奠定了由行政部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相对独立地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自由资本主义想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各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发达工业社会。这一时期政府的组织结构迅速膨

  胀,公共管理活动加强,政府增长,公共管理活动范围的扩大。同时,在立

  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中,出现行政权力扩张的趋势,形成了“行政国

  家”。

  2、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实践

  (1)、在市场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政府公共管理实践

  A、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都奉行自由经济政策,奉

  行三个基本原则,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原则和自我负责原则。在这

  一时期,商品、劳力和资本等主要生产要素通过市场在各个部门自由流动,自

  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配置和调节私人经济活动的基本手段;国家或政

  府所扮演的是“守夜人”的角色,人们推崇的是管的最少的政府救市最好的政

  府的信条。在这一时期政府的主要职能有:

  按照民主维护资产阶级商品;

  保护市场机制免受自我破坏力的影响;

  从整体上满足经济生产的先决条件(公共教育、运输、通信);

  使民主的制度适应积累过程的需要(税收、金融、企业法)

  B、

  国家干预主义时期

  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不

  仅给资本主义制度以沉重的打击,而且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的破产。凯恩斯主

  义主张放弃自由放任主义,提出的国家调节经济的政策是:国家必须用改变租

  税体系、限定利息以及其他的方法,指导消费倾向,投资由社会总揽。

  C、新自由主义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了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

  财政赤字、高失业率为特征的滞涨现象,人们对政府干预主义进行反思,西方

  新自由经济主义思潮由此兴起。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限制甚至取消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失常机制的作用。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改革实践围绕三条主线进行:一是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做到管少管好;二是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弥补政府财力和服务能力的不足;三是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2)、不同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模式

  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其特点是靠市场调节,政府的干预或调控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具有较浓厚的自由经济色彩。

  欧洲或莱茵模式。其特点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大,国有的经济成分也比较大,有明显的混合经济的色彩。

  东亚的政府主导模式。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等地区所采取的政府主导市场模式,即采用亲市场战略——政府的干预遵循“充分的市场、必要的政府”原则。3、转型期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1)、我国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

  包括: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权力过于集中;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2)、转型期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

  建立与完善市场体制的方面,转轨国家市场体制的建立要依靠政府自身的力量。

  政府必须进行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推进行政政治制度改革。要推进及工艺改革,加过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设。(3)、入市对我国政府管理的挑战入市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入市对政府管理法制化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入市对公务员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入市给我国政府管理带来的机遇入市给我国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带来了机遇,带来了从全球视角审视我国政府能力的机会,能够在于世界各国政府的比较重找到自身的差距。入市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创造并维护一个有效率的市场比产业政策更重要。(5)、转型期我国政府管理创新加快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势在必行;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关键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想协调;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加快电子政务建设。(6)、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的职能范围,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组织体系。其核心是建立“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决策机制。其核心是大力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透明度。

篇七: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

  突破官僚制读书笔记

  【篇一:《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参考书】

  年版2.《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美]B.盖伊.彼得斯著,吴爱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公共选择理论》,缪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4.《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罗森布鲁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著,谭功荣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版7.《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美]珍妮特?v?登哈特,[美]罗伯特?b?登哈特著,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8.《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帕克斯和惠特克著,宋安喜、任睿译,三联书店2000年版。格莱德著,刘启君等译,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0.《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愿景》,[美]卖克尔.巴泽雷著,孔宪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组织行为与公共管理(第三版)》,[美]迈克尔.L.瓦休等著,刘铮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出版社2002年版

  【篇二:《公共行政学经典著作》教学大纲】

  公共行政学经典著作研读上课时间:周六下午8-10节,地点:艺术中心402室任课教师:陈瑞莲教授、84036693倪星教授、84038593郭小聪教授、84034978蔡立辉教授、34251601对象: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生教学目的:自从公共行政学诞生以来的一百多年的时间内,产生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论著和学说,它们拓宽了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视野,并直接奠定了当代公共行政学研究的知识基础。本课程将对公共行政学发展史中的经典著作进行系统介绍,通过剖析经典著作的方法来学习和研究各种公共行政学的理论流派,并对之进行批判性的选择和拓展,从而为本学科的知识增长做出贡献。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博士研究生阅读文献和课堂研讨等方法,使他们能够全面了解各种理论流派和经典著作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能够弄清各种理论流派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学

  说史的高度把握公共行政学学科范式的演变历程,并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自身分析和解决有关公共行政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

  1.博士生每周都要提交一份2000字的读书笔记,总结阅读材料的主要观点并适当进行评论。读书笔记上课时交给任课老师,老师评阅后给出分数,下一周退还给学生。课程全部结束之后,要求博士生提交一篇8000-10000字的学术论文,内容是对某一理论进行发展或者将某一理论运用来解决中国公共行政学的问题。该学术论文要求博士生在下学期开学前一周内上交。逾期不受。

  2.全日制博士生不得缺课。在职博士生请假需要经任课老师同意并报系主任备案,连续缺课四次必须重修本课程。

  3.博士课程以讨论为主,每周的讨论由一位博士生主持,另外两位博士生进行评论。所有博士生都要在课前查找和阅读相关文献,形成读书笔记,在课堂上围绕不同主题讨论发言,教师负责在课堂研讨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成绩计算:

  本课程以课堂讨论为主,要求博士生根据各个专题认真研读、思考,准备读书笔记,进行课堂发言。在学期期末,博士生要写作一篇总结性的课程论文。课程最终成绩为百分制形式,其具体比例如下:

  读书笔记20%

  主持和评论15%

  课堂参与15%

  学术论文50%

  教学进度:

  9月19日课程介绍(倪星)

  9月26日第一讲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与早期研究范式的确立(倪星)

  威尔逊:《行政学之研究》,《国外政治学》1987年第6期、1988年第1期中文版。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中文版。

  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3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第14-26页,第27-29页。

  10月23日第二讲古典官僚制理论与正统公共行政学体系的确立(郭小聪)

  怀特:《行政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中文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2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古利克、厄威克:《行政科学论文集》,纽约:美国国家公共行政研究所1937年版。厄威克:《行政的要素》,纽约:皮特曼出版社1949年版。

  10月30日第三讲传统公共行政学的终结(倪星)

  达尔:《公共行政科学:三个问题》,r.dahl,“thescienceofpublicadministration:threeproblems,”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71947):1-11h.simon,“acommentonthescienceofpublicadministration,”publicadministrationreview:71947):200-203西蒙:《行政格言》,见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第127-141页。西蒙:《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沃尔多:《行政国家:美国公共行政的政治理论研究》,纽约:罗纳德出版社1948年版。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4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月6日第四讲公共行政学的丛林时代(倪星)拉斯韦尔:《政策科学》。

  雷格斯:《行政生态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系统方法与权变方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德罗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彭文贤:《行政生态学》,台湾三民书局1992年版。

  11月7日第五讲新公共行政学(蔡立辉)弗雷德里克森:《新公共行政学》,美国亚拉巴马大学出版社1980版。

  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马瑞尼:《走向新公共行政学:明鲁布诺克的观点》,美国钱德勒出版公司1971年版。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沙夫里茨、海德编:《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第329-341页。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第5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月14日第六讲官僚制的经济理论(郭小聪)唐斯:《官僚制内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敦利威:《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11月21日第七讲官僚制的政治理论(郭小聪)11月28日第八讲后现代公共行政学(蔡立辉)福克斯、米勒:《后现代公共行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麦克斯怀特:《公共行政的合法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月12日第九讲公共行政与制度分析(蔡立辉)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霍恩:《公共管理的政治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奥斯特罗姆等:《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奥斯特罗姆等:《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12月19日第十讲新公共管理理论(陈瑞莲)巴泽雷:《突破官僚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奥斯本:《摒弃官僚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莱恩:《新公共管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本。12月26日第十一讲新公共管理的批评者(陈瑞莲)登哈特:《新公共服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全钟燮:《公共行政的社会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许立一:《慎思熟虑的民主行政》,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版。

  万姆斯莱:《公共行政与治理过程:转变美国的政治对话》(黑堡宣言节选),载《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2期。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颜昌武、马骏:《公共行政学中的百年争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全钟燮:《公共行政:设计与问题解决》,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4年版。

  1月9日第十二讲治理理论(陈瑞莲)

  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版。

  戈德史密斯:《网络化治理:公共部门的新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供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俞可平主编:《全球化:全球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johnpierre:debatinggovernance,oxford:universitypress,2000。

  1月16日第十三讲公共行政学的多元化研究途径(倪星)

  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jayd.whiteguyadams(1994).eds.researchinpublicadministration.sagepublication.(中译本《公共行政学研究》,刘亚平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本课程的综合性参考文献:

  沙夫里茨、海德:《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

  沙夫里茨、奥特:《组织理论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

  彭和平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竺乾威主编:《公共行政学经典文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英文版。

  【篇三:《行政管理学》主要参考书目】

  基础参考书目:1.张国庆主编:《公共行政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3.娄成武主编:《行政管理学》,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4.郭济主编:《中国公共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竺乾威主编:《公共行政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6.张成福等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7.陈振明主编:《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10.[美]r.j.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李方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11.[日]西尾胜:《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文献综述/读书笔记书目:4.[日]西尾胜:《行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5.[德]哈贝马斯著:《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1.[美]普拉萨德等:《行政思想家评传》,(朱国斌等),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33.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编译:《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41.万俊人主编:《现代公共管理伦理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7.[美]大卫.n.海曼:《公共财政》,(章彤),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48.[美]f.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王元),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50.[英]c.n.帕金森:《帕金森定律》,(潘焕昆等),台北:台湾中华企业发展

  中心,1989年版。

  51.[美]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兰德公司的一项研究》,(谢旭),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

  61.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62.[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处:《危机中的福利国家》,(梁向阳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篇八: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别林斯基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乌申斯基书籍举世之宝梭罗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巴甫连柯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法耶夫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1.[美]戴维〃伊斯顿:[美]加里布埃尔〃阿尔蒙德〃小鲍威尔[美]塞缪尔〃亨廷顿[美]罗伯特.达尔[美]加里布埃尔〃阿尔蒙德[德]克劳斯〃冯〃柏伊姆[美]安东尼〃奥罗姆[美]格林斯坦和波尔斯比[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美]曼瑟尔〃奥尔森[美]查尔斯〃林德布洛姆[美]詹姆斯〃M〃布坎南戴维〃B〃杜鲁门[美]罗伯特〃诺奇克[美]约翰〃罗尔斯:何怀宏等译[英]费里德利希〃冯〃哈耶克《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三联书店1989年版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

  《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

  3.4.

  《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现代政治分析》

  5.

  《公民文化——五国政治态度与民主》

  6.7.8.

  《当代政治理论》《政治社会学》《政治学手册》(上、下)

  9.

  《政治人》

  10.

  《集体行动的逻辑》

  11.

  《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中国社科院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社科院出版社1997年版

  12.13.14.

  《自由、市场与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舆论》(上、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

  15.

  《正义论》

  16.

  《自由秩序原理》(上、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西方政治思想

  1.2.3.

  [美]约翰〃施特劳斯著[美]萨拜因著[意大利]萨尔沃〃马斯泰罗内著[意大利]萨尔沃〃马斯泰罗内著李强著李小兵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卢梭汉密尔顿等柏克贡斯当托克维尔密尔黑格尔韦伯哈耶克罗尔斯诺齐克马克思:马克思:马克思:马克思:

  《政治哲学史》(上、下)《政治思想史》(上、下)《欧洲政治思想史:从十五世纪到二十世纪》

  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

  《当代欧洲政治思想》《自由主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主流》《理想国》《政治学》《利维坦》《政府论》(下)《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联邦党人文集》《法国革命论》《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论美国的民主》《论自由》《法哲学原理》《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自由秩序原理》《正义论》《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神圣家族》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版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三联书店1997年版三联书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马克思:马克思:马克思:马克思:马克思:马克思:马克思和恩格斯:恩格斯:恩格斯:恩格斯:列宁:列宁:列宁:列宁:列宁:列宁:列宁:列宁:列宁:列宁:列宁:列宁:斯大林:斯大林:斯大林:斯大林:斯大林:毛泽东:毛泽东:毛泽东:毛泽东:毛泽东:毛泽东:毛泽东:毛泽东:毛泽东:毛泽东:毛泽东:邓小平:邓小平:邓小平:邓小平:邓小平: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法兰西内战》《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关于古代社会历史的四篇笔记》《共产党宣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论权威》《怎么办?》《进一步,退两步》《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国家与革命》《论“民主”和专政》《论国家》《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无产者阶级和无产者政党》《论列宁主义基础》《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关于苏联宪法草案》《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策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整顿党的作风》《论联合政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马列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共产党要接受监督》《加强党的领导,整顿党的作风》《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邓小平:邓小平:邓小平:邓小平:邓小平:邓小平:邓小平:邓小平:邓小平:邓小平:邓小平:邓小平: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民主和法制两手都不能削弱》《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

  比较政府与政治

  [美]罗纳德〃H〃奇尔科1.特著2.3.4.5.6.7.8.9.10.11.12.13.14.15.16.17.[美]罗斯金等著[美]迈耶等著宁骚著[中国香港]郭少棠著[美]戴维〃伊斯顿著[美]阿尔蒙德、鲍威尔著[美]阿尔蒙德、维巴著[美]罗伯特〃A〃达尔著[英]戴维〃赫尔德著[美]李普塞特著[美]李普塞特著[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美]塞缪尔〃亨廷顿著[日]山口定著[日]冈泽宪芙著[中]邓正来《政治科学》《比较政治学》《民族与国家》《民族国家与国际秩序—西方政治现代化的路》《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公民文化》《论民主》《民主的模式》《一致与冲突》《政治人》《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政治体制》《政党》《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比较政治学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华夏出版社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2001年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华夏出版社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1999年版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三联书店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1998年版

  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英]J〃C〃亚历山大编18.19.[美]戴伊、齐格勒著宁骚著[美]阿伯巴奇、普特南、20.罗克曼著21.22.[加拿大]弗兰克著[美]沃勒斯坦著[美]西里尔〃E〃布莱克23.编24.25.26.[美]杰里菲、怀曼编[美]斯梅尔塞著[美]艾尔〃巴比《制造奇迹—拉美与东亚工业化的道路》《社会科学的比较方法》《社会研究方法》(上,下)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比较现代化》《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两种人:官僚与政客》《民主的嘲讽》《公共政策》(第一、二、三章)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求实出版社

  1990年版

  《现代世界体系》第一卷(导言和第七章)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卷(序言)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政府与政治

  1.27.31.35.39.43.6.48.7.53.8.58.9.63.10.68.11.73.12.毛泽东著28.邓小平著32.邓小平著36.王亚南著40.谢庆奎主编44.高民政主编49.朱光磊著54.曹沛霖著59.郭定平著64.林尚立著69.施雪华著74.谢庆奎等著《毛泽东选集》1-5卷29.《邓小平文选》1-3卷33.《邓小平论政府管理》37.《中国官僚政治研究》41.《当代中国政府》45.《中国政府与政治》50.《当代中国政府过程》55.《政府与市场》60.《政党与政府》65.《国内政府间关系》70.《政府权能理论》75.《中国大陆政府与政治》人民出版社(北京)1991年再版30.人民出版社(北京)1989年再版34.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北京)1997年版3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1年版42.辽宁人民出版社(沈阳)1991年版46.黄河出版社(济南)1993年版47.51.天津人民出版社(天津)52.1997年版56.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57.1998年版61.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62.1998年版66.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67.1998年版71.浙江人民出版社(杭州)72.1998年版76.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台北)1999年版

  77.13.82.14.87.15.

  78.乔耀章著83.陈红太著

  79.《政府理论》84.《当代中国政府体系》89.《代议制政府》

  80.苏州大学出版社(苏州)81.2000年版85.华文出版社(北京)86.2001年版90.商务印书馆(北京)1982年版

  88.[英]J.S密尔著。江瑄译92.[美]费正清、赖肖尔著91.16.93.陈仲丹、潘兴明等译98.[英]洛克著,翟菊97.17.农99.叶启芳译103.[美]汤森等102.1著,8.104.顾速、董方译108.9.113.0.1109.[美]邹谠著

  94.《中国:传统与变革》

  95.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96.1992年版

  100.

  《政府论》

  101.

  商务印书馆(北京)1993年版

  105.110.111.

  《中国政治》

  106.

  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107.1994年版

  《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112.历史与微观行动角度看》

  牛津出版社(香港)1994年版

  119.1.

  126.2.130.3.135.4.139.5.

  114.[美]吉尔伯117.特.罗兹曼主编116.《中国的现代化》115.沈宗美译校120.[美]戴维〃奥斯本、2121.特德〃盖布勒124.123.《改革政府》著,122.上海编译组译2127.[美]斯蒂格128.《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经129.得茨等著,郑秉文等译济》2131.[美]李侃如132.《治理中国——从革命133.著,杨淑娟译到改革》2138.136.俞可平主编137.《治理与善治》22140.[美]B〃盖伊〃彼得斯著,张成福141.译142.

  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118.1995年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上海)125.1996年版

  中国物资出版社(北京)1998年版国立编译馆出版(台北)134.1998年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0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北京)2001年版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

  当代中国政治

  2.7.

  3.8.

  毛泽东邓小平

  4.9.

  《毛泽东文集》六,七,八卷《邓小平文选》1-3卷

  5.6.10.

  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1.1994年版

  15.12.13.胡绳组编14.《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7.

  18.[美]西里尔〃E〃布莱克编23.[美]道格拉斯〃C〃诺思28.[美]塞缪尔〃亨廷顿33.[美]曼库尔〃奥尔森38.罗荣渠24.29.

  19.

  《比较现代化》

  22.27.32.37.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34.39.《国家兴衰探源》《现代化新论》

  42.

  43.

  董辅

  44.

  《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47.

  48.

  王亚南

  49.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52.

  53.[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58.盛洪主编64.70.

  54.

  《中国的现代化》

  57.

  59.

  《中国的过渡经济学》

  62.68.74.

  63.69.

  薄一波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65.(上、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71.(上、下)76.《论民主》

  79.

  75.[美]罗伯特〃A〃达尔80.[美]R〃麦克法夸尔81.[美]费正清主编87.萧超然主编

  中央党史出版社16.1991年版20.上海译文出版社21.1996年版25.上海人民出版社26.1994年版30.三联出版社31.1989年版35.商务印书馆36.1993年版40.北京大学出版社41.1992年版45.经济科学出版社46.1988年版5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1.1981年版55.江苏人民出版社56.1995年版60.上海人民出版社61.1996年版66.中央党校出版社67.1991年版72.人民出版社73.1982年版77.商务印书馆78.1999年版8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85.1998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书店100.商务印书馆新版105.三联书店

  82.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革命83.内部的革命1966-1982》

  89.86.88.《中国政治发展与多党合作制度》90.94.91.96.101.106.92.97.102.107.关海廷主编梁启超著钱穆著石峻108.93.98.103.《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09.95.99.104.

  《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

  主编111.112.蔡尚思主编117.侯外店,赵纪彬,118.杜国庠等著122.冯友兰著127.萧公权著133.刘泽华主编137.陈哲夫等主编141.高军等主编145.李泽厚著150.许纪霖编155.(德)马克斯〃韦伯160.时165.明170.吕思勉著176.白钢主编182.韦庆远主编187.王世杰、钱端升著192.刘景泉著193.杜维余英113.《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

  110.1957年版114.浙江人民出版社115.1982年版120.人民出版社版本

  116.

  119.

  《中国思想通史》

  121.

  123.

  《中国哲学史新编》

  124.125.129.

  126.

  128.

  《中国政治思想史》

  132.136.140.144.149.154.

  134.138.142.146.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流派》《中国现代政治思想评要》

  人民出版社会1983年修订本台湾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30.1981年版131.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135.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39.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版143.华夏出版社会1990年版148.东方出版社

  《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147.(三册)《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156.《儒教与道教》

  151.

  159.164.

  161.166.

  《士与中国文化》

  《现代精神与儒学传统》

  169.

  171.

  《中国制度史》

  175.

  177.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181.

  183.

  《中国政治制度史》

  186.

  188.

  《比较宪法》

  191.

  《北京民国政府的议会政治》

  152.东方出版中心153.2000年版157.江苏人民出版社158.1995年版162.上海人民出版社163.1987年版167.三联书店168.1997年版172.上海教育出版社173.1985年版174.178.人民出版社179.1992年版180.18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85.189.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版190.194.天津古籍出版社195.1996年版196.

  197.

  198.钱实甫著204.李剑农著

  199.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203.

  205.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209.

  210.陈瑞云著216.王亚南著221.(美)巴林顿〃摩尔227.(美)卡尔〃魏特夫232.艾森斯塔得237.罗荣渠著241.

  211.

  《现代中国政府》

  215.

  217.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220.

  222.

  《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

  226.

  228.

  《东方专制主义》

  231.236.240.

  233.238.

  《帝国的政治体系》《现代化新论》242.

  200.中华书局201.1984年版202.206.台湾商务印书馆207.1998年版208.212.吉林文史出版社213.1989年版214.21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219.223.华夏出版社224.1989年版225.22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230.234.贵州人民出版社235.1992年版239.北京大学出版社243.

  行政学理论与方法

  247.244.245.[美]尼古拉〃享利251.[美]戴维〃H〃罗森布鲁姆256.[美]詹姆斯〃W〃费斯勒、唐纳德〃F〃凯特尔260.彭和平等编译246.《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48.2002年版249.25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54.25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0.

  252.

  《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

  255.

  257.

  《行政过程中的政治:公共行政学新论》

  259.

  264.

  265.

  唐兴霖

  270.275.

  271.

  吴大英、沈蕴芳

  276.[美]戴维〃奥斯本

  26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263.267.中山大学出版社266.《公共行政学:历史与思想》268.2000版269.273.社会科学文272.《西文国家政府制度比较研究》献出版社会1995年版274.278.上海译文出277.《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著公共部门》版社261.《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

  特德〃盖布勒282.[美]拉塞尔〃林登287.[美]史蒂文〃科恩、威廉〃埃米克291.[美]戴维〃奥斯本292.彼得〃普拉斯特里克296.[美]加里斯〃摩根301.[美]E〃S〃萨瓦斯

  281.

  283.288.

  《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

  279.1996年版280.28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85.28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94.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9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99.30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04.30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09.313.中国人民出版社314.2001年版315.319.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320.324.上海三联书店325.2000年版326.330.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版334.天津人民出版社335.1997年版339.浙江人民出版社340.1998年版344.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286.

  《新有效公共管理者:在变革的政府中追求成功》

  290.

  293.

  《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

  295.

  297.

  《驾御变革的浪潮:开发动荡时代的管理潜能》《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

  300.

  302.

  305.

  306.[美]麦克尔〃巴泽雷311.B〃盖伊〃彼得斯左然、周志毛寿龙编译

  307.

  《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愿景》

  310.

  312.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

  316.

  317.忍、

  318.

  《新兴现代化国家行政改革研究》

  321.

  322.[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328.332.谢庆奎等朱光磊

  323.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

  327.331.

  329.333.

  《中国政府体制分析》《当代中国政府过程》

  336.341.

  337.342.

  任晓傅小随343.

  338.

  《中国行政改革》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制度分析》

  当代中国政府管理

  1.345..349..23346.350.邓小平李鹏等张国庆主编351.347.《邓小平文选》《国务院公报》参见附页(1)348.352.《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论》参见附页(2)

  吉林大学出版社353.1994年版

  354..358..362..366..371..376..381.0385.1.389.2.393.3.397.4.402.5.406.6.411.7.416.8.421.9.426.0.

  4355.

  桂世庸、唐铁汉主编:5359.世界银行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组织翻译6363.世界银行蔡秋生等译7367.【美】戴维〃奥斯本等周敦仁等译372.【美】8丹尼尔〃耶金等编,段宏等译9377.【美】斯蒂格利茨,郑秉文译林毅夫等彭和平等编译

  356.360.364.368.373.

  《邓小平行政理论与我国政府机构改》《新世纪的发展挑战—2020年的中国》《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著公营部门》《制高点—重建现代世界的政府与市场之争》378.《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

  11

  382.386.

  383.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备与经济改革》387.《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391.《公共行政学》

  1390.【美】R.J.斯蒂尔曼李方等译394.联合国教科文组1织行政管理问题专家会议论文汇编金庸健译1398.【日】青木昌彦,赵成宁等译【美】R〃科斯等

  395.

  《公共行政管理:不同社会文化环境的若干问题》《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财产权利与制度创新—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自由、市场和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414.《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

  399.404.

  1403.

  407.【美】詹姆1斯〃M〃布坎南、平新乔等译412.国家行政学院国1际413.合作交流部编译417.【美】威1廉〃爱〃克腾堡,朱鸿恩等译1422.【美】迈克尔〃波特,李明轩等译2427.李晓

  408.

  357.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36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365.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369.上海译文出版社370.1996年版374.外文出版社375.2000年版379.中国物资出版社380.1998年版384.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388.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39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396.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400.中国经济出版社401.1998年版405.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409.上海三联书店410.1989年版415.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419.商务印书馆420.1993年版424.华夏出版社425.2002年版429.经济科学出版社430.1996年版

  418.

  《罗斯福与新政---1932-1940年》423.《国家竞争优势》

  428.

  《东亚奇迹与“强政府”》

  公共政策分析

  5.中国经济2.3.陈庆云4.《公共政策分析》出版社

  1996年版9.北京大学6.7.张国庆8.《现代公共政策导论》出版社1997年版13.中国人民10.11.张金马12.《政策科学导论》出版社1992年17.商务印书14.15.[美]克朗,陈东威译16.《系统分析与政策科学》馆1985年版21.科学技术19.[美]斯图亚特〃S〃那18.格尔,林明等译20.《政策研究百科全书》社1999年版25.台北五南图书出版22.23.林水波、张世贤24.《公共政策》公司1982年版29.武汉大学26.27.胡象明28.《地方政策分析:体制、文化与过程》出版社30.1994年版35.中国发展32.[美]查尔斯〃沃尔夫31.33.谢旭译1994年版39.春秋出版36.37.[美]斯蒂格里茨38.《政府经济学》社1988年版41.[美]约翰〃罗尔斯:40.42.何怀洪等译43.《正义论》科学出版44.中国社会34.《市场或政府》出版社文献出版

  社1997年版48.石油大学45.46.曾昭宁47.《公平与效率: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抉择》出版社1994年版53.上海三联书店51.《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政策:对中国经验的49.50.江小娟52.实证分析与前景展望》出版社1996年版58.经济科学57.《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55.56.厉以宁用》1999年版62.经济科学59.60.刘溶沧、赵志耘61.《财政政策论纲》出版社1998年版6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63.64.朱崇实、陈振明65.《公共政策:转型时期我国经济社会政策研究》社1999年版68.叶海卡〃德罗尔,王满67.传、69.尹宝虎等译70.《逆境中的政策制定》71.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75.上海三联书店73.[美]丹尼尔〃W〃布72.罗姆利,陈郁等译出版社77.1996年版78.79.樊纲,张晓晶80.《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81.首都经贸74.《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论基础》76.上海人民出版社54.上海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85.经济科学82.83.周绍朋,王健84.《中国政府经济学导论》出版社86.1998年版90.首都经贸大学出版87.88.李晓西89.《宏观经济学:转轨的中国经济》社2000年版

  公共经济学

  94.北京:商务印91.92.亚当.斯密93.《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书馆1996年版98.北京:春秋出95.96.斯蒂格里兹97.《政治经济学》[M]版社99.1980年版103.三联书店上海101.阿特金森、斯蒂格100.里兹104.1994年版.108.北京:中国发105.106.萨缪尔森107.《经济学(第十二版)》[M]展出版社109.1992年版113.北京:中国财110.111.布坎南著112.《公共财政》[M]经出版社,1991年版.118.北京经济学院115.布坎南著114.116.119.1998年版117.《自由、市场和国家》[M]出版社102.《公共经济学》[M]分店

  123.北京:商务印120.121.布坎南著122.《民主财政论:财政制度和个人选择》[M]书馆,1993年版.127.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北124.125.彼德.M.杰克逊著126.《公共部门经济学前沿问题》[C]京腾图电子出版,2000年版131.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北129.尼古拉斯巴尔,大128.卫.怀恩斯著版社132.2000年版136.中国人民大学133.134.鲍德威,威迪逊著135.《公共部门经济学》[M]出版社137.2000年版141.中国人民大学139.C.V.布朗,P.M.138.杰克逊著142.2000年版146.北京:中国统143.144.吴俊培等145.《公共部门经济学》[C]计出版社147.1998年版151.台湾银行经济148.149.庇古150.《福利经济学》[M]研究“经济学名著翻译丛书155.北京:商务印152.153.厉以宁154.《西方福利经济学述评》[M]书馆156.1984年版158.[荷]汉斯。范登。157.德尔,本。范。韦159.《民主与福利经济学》[M]出版社160.中国社会科学140.《公共部门经济学》[M]出版社130.《福利经济学前沿问题》[M]京腾图电子出

  尔瑟芬

  161.1999年版165.上海:三联书

  162.163.迈克尔。麦金尼斯

  164.《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C]

  店166.2000年版170.北京:中国华

  167.

  168.奥肯。阿瑟

  169.《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M]

  夏出版社171.1987年版175.三联书店上海

  172.

  173.诺斯

  174.《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

  分店176.1994年版180.北京:商务印

  177.

  178.加尔布雷斯

  179.《经济学和公共目标》[M]

  书馆,1980年版184.北京:中国华

  181.

  182.郭庆旺,鲁昕

  183.《公共经济学大词典》[M]

  夏出版社185.1999年版189.中国财政经济

  186.

  187.桑贾伊。普拉丹

  188.《公共支出分析的基本方法》[M]

  出版社190.2000年版

  城市与区域经济学

  194.1990),,海洋出191.192.杨开忠193.《中国区域发展研究》版社198.四川人们出版社195.196.杨开忠197.《迈向空间一体化》1993202.(2001),,广东199.200.杨开忠等201.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教育出版

  经济学

  206.经济科学出版社203.204.H,范瑞安著205.《微观经济学》第三版1997,4l

  208.琼〃布兰查德,斯坦利〃费207.希尔212.乔治〃贾奇,卡特〃希尔211.等著213.《经济计量学理论与实践引论》209.《宏观经济学》

  210.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214.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21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15.

  216.保罗〃克鲁格曼著220.MichaelD,

  217.《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2001,12

  Intriligator,Ronald221.《EonometricModels,Techniques,219.G,Bodkin,andChengHsiao,andApplications》

  222.SecondEdition,McGraw—Hill,

  22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23.224.高山晟著225.《经济学中的分析方法》2001,10

篇九: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

  《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

  一时代背景与着作介绍自从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治理危机"一词并于1992年将起年度报告称为《治

  理与发展》后,治理(governance)和善治(goodgovernance)便成为国际社会科学中最时髦的术语之一,成为多学科领域中的最新研究领域。它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政府与民间的合作,改善国家,特别是地方、地区、公司、机关、学术机构等的治理结构,提高效率,增强民主。90年代后,治理和善治不仅是经济学的重要话语,也是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的重要话语。治理和统治有什么区别,善治与善政有什么不同,怎样评估一个国家的治理状况?这些都成了国际社会科学界的热门话题。作者是俞可平,着名的政治学者;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其主要研究领域是当代中国政治、政治哲学、比较政治、全球化、治理与善冶、公民社会、政府创新等。主要着作有:《增量民主与善治》、《治理与善治》、《政治与政治学》、《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等。二主要观点与结构分析

  本书根据治理的思想与改革的主线收录了国外14篇关于治理与善治的经典。它们分别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国别表达了对治理与善治的不同观点。书末所附的若干案例,是有关国家善治竞赛中的获奖项目,从中可以形象地看到不同国家的善治实践。

  本书的主要观点有:(一)治理与统治

  罗茨对统治提出的六种定义:(1)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它指的是国家削减公共开支,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2)作为公司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运行的组织体制;(3)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将市场的激励体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4)作为善治的治理,它指的是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5)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它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互动;(6)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它指的是建立在信任和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

  与此同时,在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总结性的对治理给出了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制度安排。

  与统治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他有着自己极其显着的特征,其中包括,治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套规则或活动;治理过程的基础是协调,而不是控制;

  治理不仅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治理是持续的互动,而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西方政治学家和管理学家之所以提出治理的概念,主张用治理替代统治,是他们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既看到了市场的失效,又看到了国家的失效。的确,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但治理也不是万能的。它也内在的存在许多局限,它不能代替国家而享有合法的政治暴力,也不可能代替市场而自发地对大多数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二)善治的六大基本要素

  合法性。它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它与法律规范没有直接的关系,从法律的角度看是合法的东西,并不必然具有合法性。只有那些被一定范围内的人们内心所体认的权威和秩序,才具有政治学中所说的合法性。合法性越大,善治的程度便越高。取得和增大合法性的主要途径是尽可能增加公民的共识和政治认同感。所以,善治要求有关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者最大限度地协调各种公民之间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利益矛盾,以便使公共管理活动取得公民最大限度的同意和认可。

  透明性。它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包括立法活动、政策制定、法律条款、政策实施、行政预算、公共开支以及其他有关的政治信息。透明性要求上述这些政治信息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透明程度愈高,善治的程度也愈高。?

  责任性。它指的是人们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公共管理中,它特别地指与某一特定职位或机构相连的职责及相应的义务。责任性意味着管理人员及管理机构由于其承担的职务而必须履行一定的职能和义务。没有履行或不适当地履行他或它应当履行的职能和义务,就是失职,或者说缺乏责任性。公众、尤其是公职人员和管理机构的责任性越大,表明善治的程度越高。在这方面,善治要求运用法律和道义的双重手段,增大个人及机构的责任性。

  法治。法治的基本意义是,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的直接目标是规范公民的行为,管理社会事务,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但其最终目标在于保护公民的自由、平等及其他基本政治权利。从这个意义说,法治与人治相对立,它既规范公民的行为,但更制约政府的行为。法治是善治的基本要求,没有健全的法制,没有对法律的充分尊重,没有建立在法律之上的社会程序,就没有善治。

  回应。这一点与上述责任性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责任性的延伸。它的基本意义是,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不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在必要时还应当定期地、主动地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

  和回答问题。回应性越大,善治的程度也就越高。有效。这主要指管理的效率。它有两方面的基本意义,一是管理机构设置合理,

  管理程序科学,管理活动灵活;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善治概念与无效的或低效的管理活动格格不入。善治程度越高,管理的有效性也就越高。三观点评价

  对善治的评价,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善治表示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从全社会的范围看,善治离不开政府,但更离不开公民。从某个小范围的社群来看,可以没有政府统治,但是不能没有公共管理。善治有赖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所以,善治的基础与其说是在政府或国家,还不如说是在公民或民间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民社会是善治的现实基础,没有一个健全和发达的公民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善治。反过来说,90年代以来善治的理论与实践之所以能够得以产生和发展,其现实原因之一就是公民社会或民间社会的日益壮大。公民社会是国家和市场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其组成要素是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公民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NGO)、公民的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等,它们又被称为"第三部门"。四对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管理的实践价值与意义

  90年代以来,治理、善治和治道变革研究,就是各社会科学的学者为了理解公共管理领域正在发生的发展趋势,解决公共管理领域正在发生的新问题而发明的新词汇。根据一些学者的说法,善治与治理,目前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核心范畴。《治理与善治》是国内出版的第一本有关治理问题的译着,它的最大价值就是将治理的国际思考首次介绍到中国来,为有兴趣研究治理问题的人提供了一本有益的参考书。尽管这本书所选文章的作者不都是国际上治理研究的代表人物,但文章大都涉及治理的关键性问题,并且多处引述了西方重要的治理学着作。也为当代政府充分认识治理与统治,进而进行善治,力促政府与第三方部门的合作,事实也已证明,善治所带来的财富是巨大的。

篇十: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

  《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

  一时代背景与着作介绍

  自从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治理危机"一词并于1992年将起年度报告称为《治理与

  发展》后,治理(governanee)和善治(goodgovernanee)便成为国际社会科学中最时髦

  的术语之一,成为多学科领域中的最新研究领域。它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政府与民间的合作,

  改善国家,特别是地方、地区、公司、机关、学术机构等的治理结构,提高效率,增强民

  主。90年代后,治理和善治不仅是经济学的重要话语,也是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

  的重要话语。治理和统治有什么区别,善治与善政有什么不同,怎样评估一个国家的治理状

  况?这些都成了国际社会科学界的热门话题。作者是俞可平,着名的政治学者;中共中央编

  译局副局长。其主要研究领域是当代中国政治、政治哲学、比较政治、全球化、治理与善

  冶、公民社会、政府创新等。主要着作有:

  《增量民主与善治》、

  《治理与善治》、《政治与政治学》、《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

  国化》等。

  二主要观点与结构分析

  本书根据治理的思想与改革的主线收录了国外14篇关于治理与善治的经典。它们分别

  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国别表达了对治理与善治的不同观点。书末所附的若干案例,是有关

  国家善治竞赛中的获奖项目,从中可以形象地看到不同国家的善治实践。

  本书的主要观点有:

  (一)治理与统治

  罗茨对统治提出的六种定义:(1)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它指的是国家削减

  公共开支,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2)作为公司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指

  导、

  控制和监督企业运行的组织体制;(3)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将市场的激励体

  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⑷作为善治的治理,它指的是强调效率、法

  治、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5)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它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

  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互动;⑹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它指的是建立在信任和互利基

  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

  与此同时,在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总结性的对治理给

  出了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

  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

  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制度安排。

  与统治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

  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他有着自己极其显着的特征,其中包括,治理是一

  个过程,而不是一套规则或活动;治理过程的基础是协调,而不是控制;治理不仅涉及公共

  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治理是持续的互动,而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西方政治学家和管理学

  家之所以提出治理的概念,主张用治理替代统治,是他们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既看到了市场的失效,又看到了国家的失效。的确,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但治理也不是万能的。它也内在的存在许多局限,它不能代替国家而享有合法的政治暴力,也不可能代替市场而自发地对大多数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二)善治的六大基本要素合法性。它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它与法律规范没有直接的关系,从法律的角度看是合法的东西,并不必然具有合法性。只有那些被一定范围内的人们内心所体认的权威和秩序,才具有政治学中所说的合法性。合法性越大,善治的程度便越高。取得和增大合法性的主要途径是尽可能增加公民的共识和政治认同感。所以,善治要求有关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者最大限度地协调各种公民之间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利益矛盾,以便使公共管理活动取得公民最大限度的同意和认可。

  透明性。它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包括立法活动、政策制定、法律条款、政策实施、行政预算、公共开支以及其他有关的政治信息。透明性要求上述这些政治信息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透明程度愈高,善治的程度也愈高。?

  责任性。它指的是人们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公共管理中,它特别地指与某一特定职位或机构相连的职责及相应的义务。责任性意味着管理人员及管理机构由于其承担的职务而必须履行一定的职能和义务。没有履行或不适当地履行他或它应当履行的职能和义务,就是失职,或者说缺乏责任性。公众、尤其是公职人员和管理机构的责任性越大,表明善治的程度越高。在这方面,善治要求运用法律和道义的双重手段,增大个人及机构的责任性。

  法治。法治的基本意义是,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的直接目标是规范公民的行为,管理社会事务,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但其最终目标在于保护公民的自由、平等及其他基本政治权利。从这个意义说,法治与人治相对立,它既规范公民的行为,但更制约政府的行为。法治是善治的基本要求,没有健全的法制,没有对法律的充分尊重,没有建立在法律之上的社会程序,就没有善治。

  回应。这一点与上述责任性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责任性的延伸。它的基本意义是,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不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在必要时还应当定期地、主动地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回应性越大,善治的程度也就越高。

  有效。这主要指管理的效率。它有两方面的基本意义,一是管理机构设置合理,管理程序科学,管理活动灵活;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善治概念与无效的或低效的管理活动格格不入。善治程度越高,管理的有效性也就越高。三观点评价对善治的评价,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善治表示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从全社会的范围

  看,善治离不开政府,但更离不开公民。从某个小范围的社群来看,可以没有政府统治,

篇十一: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

P>  五实践中的公共管理1政府管理的起源于演变a行政国家的含义行政国家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由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主题关系中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张具有制定同议会立法效力相当的行政命令和制定同法院判决效力相近的行政裁决权大量直接管理和介入国家和社会事务从而起到最活跃和最强有力国家作用的一种国家现象

  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

  【篇一: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一、公共管理及相关概念1、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1)、公共管理的含义: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2)、公共行政的含义: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3)、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的区别与联系:a、公共管理除包括公共行政的许多内涵外,还具有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目标以及管理者为取得结果负责的内涵。b、公共管理是以管理概念为基础的公共服务,而公共行政是一种以传统的行政概念为基础的公共服务。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1)、公共部门的含义:公共部门是指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2)公共物品的含义:公共物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物品的消费之外。(3)公共物品的分类a、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凡是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等特征的物品是纯公共物品;凡是不能严格满足消费上的非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是准公共物品。b、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物品)和无形的公共物品(软公共物品)。有形的公共物品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公共物品,如公共设施;无形的公共物品主要是指政府所提供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一类的服务。

  c、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全国性的公共物品是指由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物品和服务。地方性的公共物品是指由地方政府提供的物品或服务。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1)、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共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的,私人管理是以盈利为目的的。(2)、效率意识不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3)、责任意识不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部门更强调责任意识。(4)、人事管理的复杂程度不同。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更要复杂和严格的多。(5)、政治性或公共性不同。与私人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特征。4、治理与善治治理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当涉及国家发展的问题时,治理被等同于单个国家的可统治性,时为了发展而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与社会资源的管理中运用权力的方式。善治的基本要素包括: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几个方面,这几个要素是构成规范政治权力的主要标准。二、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1、公共管理学的形成2、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公共管理范式的产生(1)、公共管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三次范式转换指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代表了公共部门管理研究发展过程中依次出现的三种研究途径或范式。(2)、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指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现了两种取代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尝试:a、以弗雷德里克森等人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强调一种民主取向的公共行政学;b、政策分析或政策科学,这一流派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迅速成长,在70~80年代成为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相抗衡的学派。(3)、公共管理范式的产生a、公共管理的p途径和b途径公共管理的p途径,即公共管理的政策分析途径。p途径的研究焦点集中在政府的项目上,将项目作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机构方面的

  重要性不再由其自身决定,而是由其与公共项目绩效的相关性所决定。这一途径强调在管理方面的差异性,主张用政策分析的啊、方法去研究政府组织管理的过程。p途径重新认识政策分析对于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学习实践者的经验,重视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传播,促进政治执行官与资源管理者的对话。公共管理的b途径,即公共管理的商业研究途径。b途径强调将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研究中,并仍然关注组织结构与过程;b途径强调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管理的相似性;b途径更强调以研究和理论取向,应用和糅合不同的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发展一种以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相比较作为基础的综合框架,注重战略管理,关心过程问题,把焦点集中在职业化的广告管理者而非政治执行官身上。b、公共管理范式的产生经过20世纪70~80年代的孕育和发展,公共管理的p途径和b途径逐渐汇合,形成公共管理的新范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公共管理逐渐成为一种鱼传统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分析并驾齐驱的公共部门管理研究的三大途径或三大范式之一。(4)、公共管理途径的特征拒斥公共行政学和执行研究。公共管理从一开始就明确拒绝公共行政学和政策执行这两种传统途径。一种乐观的规范研究领域。与政策执行致力于研究取得项目和政策目标的不可能性不同,公共管理致力于研究如何产生结果。以顶层管理者的战略决策为焦点。公共管理分析的单位是公共机构的高层管理者的行为,而高层管理者的工作是决定战略。通过案例研究来发展知识。公共管理研究通过一种粗糙的演绎方法,通过与商学院相类似的决策案例和广告管理者的个人经验来寻找真知灼见。为管理研究取得与决策研究相同的立足点而奋斗。在公共政策学员中,政策分析已经取得支配地位,而(公共)管理在决策分析中时次要角色,公共管理自觉的为取得与经济学和政策分析的同等地位而努力。三、公共管理的学科范围1、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和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其目标是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

  2、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研究对象与范围更为广泛公共管理学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公共管理学将研究焦点由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与绩效的研究。公共管理学涉及大量的公共行政学没有涉及的其他主题。公共管理学即时实证的,又是规范的。与传统行政学相比,公共管理学更具现实性。四、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1、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较有影响的学科研究途径有四种:管理学途径、政治学途径、法学途径和经济学途径。管理学途径:把公共行政视为一种管理行为,与民营部门的运作相类似。政治学途径:强调公共行政的公共性,从而关注其政治的层面。法学途径:强调主权、宪法和管理实践在公共行政中的重要性,从而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法律事务。经济学途径:即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设、概念框架、分析方法及技术来看待公共管理问题。在当代公共管理及公共政策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济学途径是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学派。a、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设、交换范式和方法论个人主义应用到政治和公共政策领域。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公共选择理论假设:政治行动者个人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b、新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强调制度在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制度本身是人类设计的产物,是工具性指向的个人的合目的的结果;制度之所以在社会中存在,是因为可以克服社会组织中的信息障碍和减少交易成本;作为持续不断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规则,制度规定行业角色、约束行为和形成期望,因而不仅增加或减少交易成本,而且也形成偏好。3、公共管理学研究方法

  公共管理学的兴起,在方法上突出的特征是强调用跨学科研究途径来研究公共管理问题,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知识产生方法。公共管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比较分析、实验分析和案例分析。五、实践中的公共管理1、政府管理的起源于演变a、行政国家的含义行政国家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由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主题关系中,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张,具有制定同议会立法效力相当的行政命令和制定同法院判决效力相近的行政裁决权,大量直接管理和介入国家和社会事务,从而起到最活跃和最强有力国家作用的一种国家现象。b、公共管理活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的演变在农业社会,由于生产水平低,经济不发达,国家或政府组织的规模相对较小,结构简单,政府公共管理的目标单一。在这种社会中,君主专制体制是最普遍的政府管理体制。在近代,政府的管理任务越来越重。近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孟德斯鸠等人所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府体制,奠定了由行政部门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相对独立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自由资本主义想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发达工业社会。这一时期政府的组织结构迅速膨胀,公共管理活动加强,政府增长,公共管理活动范围的扩大。同时,在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中,出现行政权力扩张的趋势,形成了“行政国家”。2、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实践(1)、在市场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政府公共管理实践a、自由资本主义时期20世纪30年代以前,西方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都奉行自由经济政策,奉行三个基本原则,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原则和自我负责原则。在这一时期,商品、劳力和资本等主要生产要素通过市场在各个部门自由流动,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是实现资源配置和调节私人经济活动的基本手段;国家或政府所扮演的是“守夜人”的

  角色,人们推崇的是管的最少的政府救市最好的政府的信条。在这一时期政府的主要职能有:按照民主维护资产阶级商品;保护市场机制免受自我破坏力的影响;从整体上满足经济生产的先决条件(公共教育、运输、通信);使民主的制度适应积累过程的需要(税收、金融、企业法)b、国家干预主义时期1929-1933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不仅给资本主义制度以沉重的打击,而且宣告了自由放任政策的破产。凯恩斯主义主张放弃自由放任主义,提出的国家调节经济的政策是: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息以及其他的方法,指导消费倾向,投资由社会总揽。c、新自由主义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了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财政赤字、高失业率为特征的滞涨现象,人们对政府干预主义进行反思,西方新自由经济主义思潮由此兴起。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限制甚至取消政府的干预,充分发挥失常机制的作用。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改革实践围绕三条主线进行:一是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做到管少管好;二是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弥补政府财力和服务能力的不足;三是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公共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2)、不同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模式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其特点是靠市场调节,政府的干预或调控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具有较浓厚的自由经济色彩。欧洲或莱茵模式。其特点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大,国有的经济成分也比较大,有明显的混合经济的色彩。东亚的政府主导模式。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等地区所采取的政府主导市场模式,即采用亲市场战略——政府的干预遵循“充分的市场、必要的政府”原则。3、转型期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1)、我国传统政府管理模式的弊端包括: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权力过于集中;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2)、转型期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

  建立与完善市场体制的方面,转轨国家市场体制的建立要依靠政府自身的力量。政府必须进行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推进行政政治制度改革。要推进及工艺改革,加过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设。(3)、入市对我国政府管理的挑战入市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入市对政府管理法制化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入市对公务员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入市给我国政府管理带来的机遇入市给我国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带来了机遇,带来了从全球视角审视我国政府能力的机会,能够在于世界各国政府的比较重找到自身的差距。入市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创造并维护一个有效率的市场比产业政策更重要。(5)、转型期我国政府管理创新加快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势在必行;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关键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想协调;推进政府管理方式创新,加快电子政务建设。(6)、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合理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的职能范围,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组织体系。其核心是建立“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决策机制。其核心是大力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透明度。

  【篇二: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经济与社会)】

  《经济与社会》读书笔记一针官僚制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合理性的高度体现,充分发展的官僚制是一个实施组织管理的严密的职能系统,它把整个社会变成一架非人格化的庞大机器,使一切社会行动都建立在功能效率关系上,以保障社会组织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效益。现代社会中,组织管理的官僚制已经透到每一个社会生活领域中,体现了社会生活的理性化,以至于韦伯认为这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命运”。

  毋庸置疑,韦伯的官僚制模型作为现代组织理论的基础,在其诞生之初适应了工业化大生产的社会背景,对无规则、低效率的传统管理方式来讲是一种颠覆性的进步,它开创了行政管理发展史上的新时代,推动了西方工业文明和经济繁荣。时至今日,官僚制组织结构作为一种管理方式,对人类社会依然存在着广泛的影响,纵观世界各国政府组织乃至企业集团,无一不是在官僚制的主体框架下确立的。但尽管如此,对官僚制的批判与反思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却始终没有间断,尤其是进入7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的发展使欧美各国陆续进入“后官僚”时代,官僚制的弊端因社会环境的巨变而日渐显现出来,以新公共管理为代表的理论及运动对官僚制模式提出了诸多批判。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官僚制对行政人员人格的摧残,非人格化的严重导向,产生了官僚制的异化现象,行政人员的人格严重扭曲,从而导致了行政低效。而要走出上述困境,重塑行政人员的人格将是提高政府行政效能,解除官僚制弊端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一方面通过制度的设置突出行政人员的“公共人”特性以及加强对行政人员灵活性理念的灌输;另一方面要求行政人员要科学定位行为的目的性和树立个人伦理的自主性,内外结合,从而实现行政人员人格的再造和公共行政的有效实现。其中铸造政治与社会领导人的独立的政治人格尤为重要。尤其在当代中国,我们虽然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并未真正确立现代官僚制,现仍处于官僚化不足阶段,但几千年的传统官僚制度所累积的官僚惯性、沉疴已经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创新改革发展的步伐,即使作为最高领导人,有时也不得不为官僚弊端所束缚。远如明朝万历皇帝,在个人抉择与传统礼制、文官集团意志的冲突中走上怄气的怠政之路,近如温家宝回顾自己十年总理生涯时感慨“总觉得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完,许多事情没有办好,有不少遗憾”。因此培育具有个性的、意志坚定目标明确、对自身行动充满信心并且具有高度责任感的领导人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这种领导人不仅要对从事的事业保持充沛的热情,对从事的事业怀有持续的信仰和毅力,同时他的行动必须体现出在信仰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均衡感。对此,我们也只能寄希望于新一代领导集体发挥个人人格魅力,突破官僚束缚。在建设现代政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官僚体制的优势、规避其固有弊端,从而实现社会管理效能的最大化。

  【篇三: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2】

  公共管理学读书笔记书名:《公共行政的精神》第一部分:关于本书本书从公共行政的本源——“公共性”谈起,对涉及公共行政领域的公正、公平、公民精神、自由裁量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指出当代公共行政在动荡的变革环境下,必须在政治、价值与伦理方面进行恰当的定位,从而构建公共行政官员所应遵循的价值规范与伦理准则,保证建立现代民主政府和政府治理的有效性。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作者在本书最后提出的公共行政八原则,值得每一位研究公共行政的专家、学者以及对公共行政感兴趣的读者加以研读与思考。第二部分:公共管理学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政治行政二分法(1900—1926)。行政学者古得诺于1900年提出政治行政二分法(thepolitics/administrationdichotomy)的观点。主张:政治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表达。(缺点:忽略了政治环境对公共行政的影响,缺乏对政治环境的研究与了解,更没有政治管理相关的探讨。)怀特(white)1926年主张:政治不要干扰行政,行政管理系科学的问题,应维持价值中立,而以追求经济与效率为目标。公共行政在20c50年代前,关注的是研究如何有效运用资源以执行政策。第二阶段:行政原则(1927—1937)。许多行政学者关注建构行政原则。古立克——pdsdcorb。(所谓的行政原则往往彼此矛盾。)第三阶段:公共行政即政治学(publicadministrationaspoliticalscience)。二战后,由于上两种受到人们的普遍质疑,公共行政开始向政治学回归。这时的公共行政具有强烈的规范取向(normativeorientation)。这时期的公共行政以建立规范理论为目的,为知识而追求知识,,形成了有“公共而五行政”,对公共管理者知能的研究与培养,没有多大的建树。第四阶段:公共行政即管理学(publicadministrationasmanagement)。(1960—70年代起)。这一时期的公共行政建立在以下基本假设基础上:1。公共行政与私人行政没有本质的区别。2。强调一般管理,或类同管理。3。企业绩效优于政府绩效而主张师法企业,提高政府绩效。

  1975年乔治城公共服务实验室主任莫什金所领导的机关间政策管理援助委员会对预算管理局的报告中提出了公共管理的三个核心要素:政策管理,资源管理,方案管理。这分报告可以说是对公共管理提出一套完整的概念体系。第三部分: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一、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韦伯的官僚体制理论和威尔逊、古德渃等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论。传统公共行政学采取了一种形式主义或静态的研究方法,只注重对官僚体制的分析,忽视了对行政行为及行政管理过程的研究。它将政策的制定与政策的执行决然分开,它推崇效率的标准,将丰富多彩的行政管理现象及过程仅仅抽象为若干原理或原则。威尔逊在1887年发表的《行政之研究》一文中,把“政治”与“行政”界定为泾渭分明的两个领域:政治是制定法律和公共政策的过程,包含着民主的种种程序如意见表达、投票和政党活动等;行政则是详细、系统地执行法律和公共政策的过程,包含着政府机构及其程序;政治的宪政活动为政府行政提供行为限制与秩序,但政府行政以自身的运作规律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宪政的运行比宪政的制订更为困难,因此应有一门专门的行政科学以提供更多的知识资源来帮助政府管理;行政学研究的目标,首先在于要弄清楚政府能够适当而且承担什么任务,其次在于探索政府怎样才能尽可能高效率、低消耗地完成这些专门的任务。古德诺在1900年出版的《政治与行政》一书中,将威尔逊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系统阐述,并认为必须把行政置于政治的控制之下,但政治控制不应超过它用以保证国家意志执行的限度;否则,真正国家意志的自由表达就会发生困难,执行也就没有效率了。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美国大学中越来越多的开展“为政府服务”的专家培训和科研教育,公共行政开始获得了合法的学术地位,其标志是1926年怀特出版的第一本行政学专著——《行政学导论》。在此著作中,怀特将行政看作是管理和科学命题,认为公共行政自身能够行为一种超越价值的科学,它应当以追求政府活动的经济和效率为目标。如果说,威尔逊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最大贡献,是通过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界定了现代公共行政的独立领域;而韦伯的贡献则在于,他提出的官僚制组织理论奠定了现代政府的组织框架和运作机制,

  从而确立了官僚制在公共行政中的中心地位。韦伯认为,建立在公事公办、非人格化关系结构、层级节制与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官僚制,是现代文明和民主体制所内含的维持法律、经济和技术理性的必要条件与组织手段。准确、速度、知识、连续性、灵活、统一、严格服从、摩擦少、成本低、结果的预见性,是严格的官僚制行政的特性,这使得它在技术方面优于所有其他形式的组织。作为工具理性的官僚制,可以确保法律规则以逻辑严密、机械古板的方式应用于实际情景,同时能够保证行政管理的高效率。可见,韦伯从工具理性角度阐述的官僚制组织思想,与政治-行政二分法下执行功能取向的政府行政是高度吻合的。因此,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又被人们称为官僚制行政。此外,泰罗与法约尔的科学管理思想以及20世纪30年代魏劳比提出的行政原理、40年代古立克提出的行政管理的七环节论,从组织分工与管理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了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二、公共管理(一)公共管理的涵义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公共管理(publicmanagement)在西方国家越来越成为一个时髦和受欢迎的术语,但是,西方国家对其理解则是宽泛和不确定的。我国近年来也开展了公共管理的研究,但由于过去一直把公共行政(publicadministration)译成行政管理,有时也译成公共管理,如公共管理硕士教育(mpa),人们对公共管理的理解更是差异很大和混乱不堪的。正如魏塔克所言,由于公共管理是伴随传统公共行政面临的挑战而出现的,并且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都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实践中的公共管理更像一只“变形虫”(amoebae)。(二)公共管理的特性1、公共管理的对象是社会公共事务公共管理是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社会公共事务是指一定时期与一定共同体成员共同利益相关的社会事务,体现为一定共同体成员普遍需求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对公共事务的这种界定,包含如下五层意思:(1)公共事务具有社会性。即某一公共事务对一定的社会共同体成员而言,具有成本的社会分担性与效用的社会共享性。(2)公共事务是公共利益的外在体现。公共事务事关一定共同体公众的共同利益,是共同体公共需求的产物,而公共

  事务的治理则是为了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实现和满足一定共同体成员的公共需求和共同利益。(3)公共事务的物化表现形式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公共事务的内容非常广泛,如公共秩序的形成和维护,公共问题的确立与解决,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公共项目的选择与落实,公共资源的组织、开发和利用,公共设施的合理利用与监管,公共服务的开发与组织,等等。从物化表现形式上看,主要体现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组织与提供。因此,公共管理的内容主要体现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组织与提供。(4)公共事务具有层次性。根据公共事务与不同共同体的利益相关性,在纵向上可以进行社区性公共事务、地方性公共事务、区域性公共事务、全国性公共事务、全球性公共事务的区分。(5)公共事务具有动态性。不同时期内不同国家或地区公共事务的范围存在着差异,同一公共事务在不同时空范围内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2、公共管理主体的广泛性我国学者主要从组织角度对公共管理主体进行界定,大体有四种观点:(1)公共管理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和非政府公共机构。“社会上大量的中介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志愿者组织、慈善机构乃至私人机构中的涉公部分”等非政府公共机构也是公共管理的主体。(2)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与非政府的第三部门。第三部门是指社会中除作为纯粹性的第一部门的政府、作为纯粹的第二部门的工商组织以外的广阔社会部门领域。(3)公共管理主体除政府外,还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其他公共组织,即广义的政府和其他公共组织。(4)公共管理主体除广义的政府(立法、司法、行政)外,还包括中国共产党、政协、民主党派以及授权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中介组织。笔者认为,公共管理是在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继承与批判中发展起来的,对其主体的界定不宜过宽。如果把议会、司法机构、政党等政治组织等严格意义上属于政治管理的范畴也纳入公共管理的范围,既不利于公共管理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的确定,也不利于公共事务管理规律的探讨,更可能破坏既有的宪政秩序。因此,笔者这里赞同第二种观点,即把公共管理主体理解为政府和第三部门。但是,由于第三部门概念的宽泛性,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静下有不同的界定,中国的第三部门主要是指:(1)区域性自我管理和自我服

  务功能的居民自治组织,包括农村中的村民自治委员会和城市中的居民自治委员会;(2)向社会提供公

篇十二: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

P>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读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3.列宁:《国家与革命》4.《毛泽东选集》5.《邓小平文选》6.毛寿龙:《西方公共行政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7.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

  8.李文良:《中国政府职能转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

  9.《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彭和平编译

  中央党校出版社

  10.《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经典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1.张国庆:《行政管理中的组织、人事与决策》

  北京大学出版社

  12.陈振明:《政策科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3.林成顺:《管理信息系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4.易纲海闻:《公共财政学: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

  15.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

  上海三联书店

  …

  16.俞可平:《治理与善治》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7.张康之:《公共行政中的哲学与伦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8.王乐夫:《中国公共管理理论前沿》

  19.施九青、倪家泰:《当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

  20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年

  21.任晓:《中国行政改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22.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行政管理简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

  23.陈振明:《竞争型政府:市场机制与工商管理技术在公共部门管理中的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6版

  &

  24.唐娟:《政府治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25.蔡立辉:《电子政务:信息时代的政府再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26.王乐夫:《中国公共管理理论前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27.国家行政学院,国际行政院校联合会:《中国行政改革:政府的责任性、回应性和效率》,国家

  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28.张尚仁,杨翟:《政府改革论纲》,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29.句华:《公共服务中的市场机制理论、方式与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

  30.沈亚平,吴志成:《当代西方公共行政》,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31.刘立户:《全面质量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

  32.任进:《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法律实证和比较分析的视角》,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33.世界银行:《1997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政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34.刘熙瑞:《中国公共管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35.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3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37.洛克:《政府论》38.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39.古德诺:《政治与行政》

  *

  40.西蒙:《管理行为》41.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42.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43.斯蒂格利茨:《政府为什么要干预经济》44.凯尔曼:《制定公共政策》45.罗德·黑格等:《比较政府与政治导论》46.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策》47.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

  …

  48.宾厄姆等:《美国地方政府的管理---实践中的公共行政》49.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50..斯特:《组织与管理》51.阿特金森斯蒂格里茨:《公共经济学》52.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精神》53.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54.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55.[美]法默尔:《公共行政的语言:官僚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吴琼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5年版

  《

  56.[美]罗森布鲁姆,克拉夫丘克:《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7.[美]查尔斯.J.福克斯:《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南》,楚艳红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8.[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上海市政协编译组、东方编译所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

  59.[美]约瑟夫·S·奈,约翰·D·唐纳胡:《全球化世界的治理》,王勇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

  60.[美]麦克尔·巴泽雷:《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愿景》,孔宪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61.[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彭和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62.[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丁煌译,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3.[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

  64.[美]马克·G·波波维奇:《创建高绩效政府组织》,孔宪遂,耿洪敏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65.[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民,夏宏图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66.[美]保罗·R·纳特,罗伯特·W·巴可夫:《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领导手册》,陈振明校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67.[美]彼得·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孙耀君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68.[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69.[美]戴维·奥斯本,彼得·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谭功荣,刘霞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70.[美]詹姆斯·N·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刘小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71.[美]理查德·布隆克:《质疑自由市场经济》,林季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

  72.[英]理查德·威廉姆斯:《组织绩效管理》,蓝天星翻译公司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73.[美]麦克斯怀特:《公共行政的合法性——一种话语分析》,吴琼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74.[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7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75.[美]凯特:《有效政府:全球公共管理革命》,朱涛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76.[美]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彭宗超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77.[美]波伊斯特:《公共与非营利组织绩效考评:方法与应用》,肖鸣政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5年版

  78.[美]英格兰姆:《新公共政策:民主制度下的公共政策》,钟振明,朱涛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9.[美]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学术前沿系列》,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

  80.[美]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1.[美]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2.[美]奥斯本,普拉斯特里克:《政府改革手册:战略与工具》,谭功荣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3.[美]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汪大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4.[美]罗纳德·克林格勒,[美]约翰·纳尔班迪:《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第四版),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5.[美]帕特里夏·基利:《公共部门标杆管理突破政府绩效的瓶颈》,张定淮译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6.[美]戴伊:《理解公共政策》[第十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87.[美]库珀:《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王巧玲,李文钊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

  88.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论权利与剥夺》商务印书馆出版89.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的抉择》华夏出版社90.卢梭:《社会契约论》(又名:《政治权利的原理》)9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92.乔治·吉尔德:《财富与贫困》上海译文出版社93.肯尼思·约瑟夫·阿罗:《社会选择:个性与多准则》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94.简·埃罗克·莱恩:《公共部门:概念、模型与途径》经济科学出版社95.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96.维尔:《宪政与分权》三联书店97.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98.F·E·斯特:《组织与管理》

篇十三: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

P>  文件编号:5F-70-82-F5-F3

  公共政策分析陈振明

  20

  第1贞共9页

  文件编号:5F・70・82・F5・F3

  公共政策概论IntroductiontoPublicPolicy

  江远山

  一、课程简介笫一,提供大学部同学对于公共政策的基本认识,能够深刻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和理论框架等。笫二,通过现实政策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公共政策分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

  模型路径,掌握具体的决策与分析技术,熟悉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和途径,了解西方国家与中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主要历史经验、教训。

  第三,除了作为深入了解政治现象的基础,本课程也为政策设讣与分析等实务操作提供必要的训练。

  Thiscoursehasthreemainobjectives・Firstly,thiscoursehelpscollegestudentstohavetheunderstandingofpublicpolicy,andtodeepunderstandthebasicconceptsofpublicpolicyanditstheoreticalframework・Secondly,studentscangraspthevalues,methods,modelsofpublicpolicyanalysisthroughcasestudy.Inaddition,studentscanmasterthespecificdecision-makingandanalysistechnology,identifythemainbodyandwaysofpublicpolicymaking,andknowtheexperienceandlessonsoftheestablishmentofpublicpolicybothinwesterncountriesandChina・Thirdly,thiscoursenotonlyservesasafoundationforanindepthunderstandingofpoliticalphenomena,butalsoprovidesnecessarytrainingforpracticaloperationssuchaspolicydesignandanalysis・

  二.课程性质

  第2贞共9页

  政治学与行政学必修课及其相关专业选修课

  文件编号:5F・70・82・F5・F3

  三、考核方式

  1.出勤与课堂讨论占40%;2.期末考试占60%o课堂讲授内容是考试范围,试卷基本上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三种题型。若发生考试违纪或读书笔记抄袭现象,期末成绩将按不合格处理。

  四、主要参考教材

  小约瑟夫•斯图特尔等:《公共政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华夏出版社,2006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三联

  书店,2006

  五、课程的基本体系

  第1讲导论:政策科学的进展第2讲公共政策关联:政策系统与政策工具第3讲公共政策制定:问题建构、民意与政策启动第4讲公共政策制定:方案制定、预测与规划第5讲:公共政策决策:机制与方法第6讲公共政策实施:运行机制

  第3贞共9页

  文件编号:5F-70-82-F5-F3

  第7讲公共政策监督:评估与监控第8讲公共政策调整:变更与终结第9讲公共政策分析(2):政治与制度的维度(*)笫10讲:公共政策分析(2):政策伦理的维度

  第讲公共危机与政策:危机决策与应对机制

  第12讲公共政策比较:中国与西方的经验(*)第13讲:公共政策理念转型及挑战第14讲:公共政策分析:期末报告之一第15讲:公共政策分析:期末报告之二

  (注:本学期共15讲,第9讲和第12讲大概会占用两周时间。)

  六、教学内容与课程安排第1讲导论:政策科学的进展

  (1)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2)公共政策的概念与内涵(3)公共政策的功能

  基本阅读

  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华夏出版社,2006,第1章;小约瑟夫•斯图特尔等:《公共政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第1章。

  第2讲公共政策关联:政策系统与政策工具

  (1)公共政策主体

  第4贞共9页

  文件编号:5F-70-82-F5-F3

  (2)公共政策的客体

  (3)公共政策环境(4)公共政策工具

  基本阅读

  约翰・W•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2、3

  章;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3章。

  第3讲公共政策制定:问题建构、民意与政策启动

  (1)政策问题的特征(2)政策问题的构建过程(3)政策议程的设置

  基本阅读

  约翰・W•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5

  章;

  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三联书店,2006,笫4章;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第3章。

  第4讲公共政策制定:方案制定、预测与规划

  (1)政策方案的设计(2)政策方案的预测

  第5贞共9页

  文件编号:5F-70-82-F5-F3

  (3)政策方案的比较分析

  基本阅读

  约翰・W•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9

  章;陈振明:《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第5-7章。

  第5讲:公共政策决策:机制与方法

  (1)公共决策机制(2)公共决策的方法与模型(3)决策悖论

  基本阅读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第5章;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华夏出版社,2006,第3章。

  第6讲公共政策实施:运行机制

  (1)公共政策实施的过程(2)公共政策实施的障碍(3)政策工具与政策实施

  基本阅读

  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三联书店,2006,第8章;

  彼得斯等:《公共政策工具:对公共管理工具的评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6贞共9页

  文件编号:5F-70-82-F5-F3

  2007,第6章

  第7讲公共政策监督:评估与监控

  (1)公共政策监控的方式及制度(2)公共政策评估的方式(3)政策评估的障碍

  基本阅读

  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三联书店,2006,第9章;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第7章。

  第8讲公共政策调整:变更与终结

  (1)公共政策变更方式及原因

  政策终结的原因和方式

  (2)政策变更及终结的障碍

  基本阅读

  小约瑟夫•斯图特尔等:《公共政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第9章;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第10章。

  第9讲公共政策分析(1):政治与制度的维度(1)政策制定及执行的利益冲突及博弈(2)政策制定及执行的制度因素(3)科层制与公共政策

  第7贞共9页

  文件编号:5F-70-82-F5-F3

  基本阅读

  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华夏出版社,2006,第2章;迈克尔•豪利特、M•拉米什:《公共政策研究:政策循环与政策子系统》,三联书店,2006,笫2章。

  第10讲:公共政策分析(2):政策伦理的维度(1)政策制定过程的合法性分析(2)政策内容及执行中的公平与效率(3)政策执行中的自由裁量权

  基本阅读

  小约瑟夫•斯图特尔等:《公共政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第10章;

  陈振明:《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第1章。

  第口讲公共危机与政策:危机决策与应对机制

  (1)公共危机的特征(2)危机决策方法及机制(3)公共危机的应对机制

  基本阅读

  米切尔*•林德尔:《应急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第1-5章;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4,第1、2章。

  第12讲公共政策比较:中国与西方的经验

  第8贞共9页

  文件编号:5F-70-82-F5-F3

  (1)中国与西方政策系统比较(2)决策机制的比较(3)政策执行过程的比较分析

  基本阅读陈振明:《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结论部分;米切尔:《现代国家政策过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第4-9章;D.B.杜鲁门:《政治过程一一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o

  第13讲:公共政策理念转型及挑战

  (1)转型社会与公共政策(2)社会运动与公共政策(3)全球化时代的公共政策

  基本阅读

  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第「5章;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1-10章;诸大建、刘淑妍:《政策分析新模式》,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o

  第14讲:公共政策分析:期末报告之一学生小组案例报告及案例分析

  第15讲:公共政策分析:期末报告之二学生小组案例报告及案例分析

  第9贞共9页

  文件编号:5F-70-82-F5-F3整理丨尼克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第10贞共9页

篇十四: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

P>  《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

  一时代背景与著作介绍自从1989年世界银行首次使用"治理危机"一词并于1992年将起年度报告称

  为《治理与发展》后,治理(governance)和善治(goodgovernance)便成为国际社会科学中最时髦的术语之一,成为多学科领域中的最新研究领域。它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政府与民间的合作,改善国家,特别是地方、地区、公司、机关、学术机构等的治理结构,提高效率,增强民主。90年代后,治理和善治不仅是经济学的重要话语,也是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的重要话语。治理和统治有什么区别,善治与善政有什么不同,怎样评估一个国家的治理状况?这些都成了国际社会科学界的热门话题。作者是俞可平,著名的政治学者;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其主要研究领域是当代中国政治、政治哲学、比较政治、全球化、治理与善冶、公民社会、政府创新等。主要著作有:《增量民主与善治》、《治理与善治》、《政治与政治学》、《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全球化:西方化还是中国化》等。

  二主要观点与结构分析本书根据治理的思想与改革的主线收录了国外14篇关于治理与善治的经典。

  它们分别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国别表达了对治理与善治的不同观点。书末所附的若干案例,是有关国家善治竞赛中的获奖项目,从中可以形象地看到不同国家的善治实践。

  本书的主要观点有:(一)治理与统治

  罗茨对统治提出的六种定义:(1)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它指的是国家削减公共开支,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2)作为公司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运行的组织体制;(3)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将市场的激励体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4)作为善治的治理,它指的是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5)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它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互动;(6)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它指的是建立在信任和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

  与此同时,在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总结性的对治理给出了界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制度安排。

  与统治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他有着自己极其显著的特征,其中包括,治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套规则或活动;治理过程的基础是协调,而不是控制;治理不仅涉及公共部门也涉及私人部门;治理是持续的互动,而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西方政治学家和管理学家之所以提出治理的概念,主张用治理替代统治,是他们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既看到了市场的失效,又看到了国家的失效。的确,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但治理也不是万能的。它也内在的存在许多局限,它不能代替国家而享有合法的政治暴力,也不可能代替市场而自发地对大多数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二)善治的六大基本要素

  合法性。它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它与法律规范没有直接的关系,从法律的角度看是合法的东西,并不必然具有合法性。只有那些被一定范围内的人们内心所体认的权威和秩序,才具有政治学中所说的合法性。合法性越大,善治的程度便越高。取得和增大合法性的主要途径是尽可能增加公民的共识和政治认同感。所以,善治要求有关的管理机构和管理者最大限度地协调各种公民之间以及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利益矛盾,以便使公共管理活动取得公民最大限度的同意和认可。

  透明性。它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包括立法活动、政策制定、法律条款、政策实施、行政预算、公共开支以及其他有关的政治信息。透明性要求上述这些政治信息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透明程度愈高,善治的程度也愈高。

  责任性。它指的是人们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公共管理中,它特别地指与某一特定职位或机构相连的职责及相应的义务。责任性意味着管理人员及管理机构由于其承担的职务而必须履行一定的职能和义务。没有履行或不适当地履行他或它应当履行的职能和义务,就是失职,或者说缺乏责任性。公众、尤其是公职人员和管理机构的责任性越大,表明善治的程度越高。在这方面,善治要求运用法律和道义的双重手段,增大个人及机构的责任性。

  法治。法治的基本意义是,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治的直接目标是规范公民的行为,管理社会事务,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但其最终目标在于保护公民的自由、平等及其他基本政治权利。从这个意义说,法治与人治相对立,它既规范公民的行为,但更制约政府的行为。法治是善治的基本要求,没有健全的法制,没有对法律的充分尊重,没有建立在法律之上的社会程序,就没有善治。

  回应。这一点与上述责任性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责任性的延伸。它的基本意义是,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不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在必要时还应当定期地、主动地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回应性越大,善治的程度也就越高。

  有效。这主要指管理的效率。它有两方面的基本意义,一是管理机构设置合理,管理程序科学,管理活动灵活;二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善治概念与无效的或低效的管理活动格格不入。善治程度越高,管理的有效性也就越高。

  三观点评价对善治的评价,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

  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善治表示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从全社会的范围看,善治离不开政府,但更离不开公民。从某个小范围的社群来看,可以没有政府统治,但是不能没有公共管理。善治有赖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所以,善治的基础与其说是在政府或国家,还不如说是在公民或民间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民社会是善治的现实基础,没有一个健全和发达的公民社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善治。反过来说,90年代以来善治的理论与实践之所以能够得以产生和发展,其现实原因之一就是公民社会或民间社会的日益壮大。公民社会是国家和市场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其组成要素是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公民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NGO)、公民的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等,它们又被称为"第三部门"。

  四对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管理的实践价值与意义90年代以来,治理、善治和治道变革研究,就是各社会科学的学者为了理

  解公共管理领域正在发生的发展趋势,解决公共管理领域正在发生的新问题而发明的新词汇。根据一些学者的说法,善治与治理,目前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核心范畴。《治理与善治》是国内出版的第一本有关治理问题的译著,它的最大价值就是将治理的国际思考首次介绍到中国来,为有兴趣研究治理问题的人提供了一本有益的参考书。尽管这本书所选文章的作者不都是国际上治理研究的代表人物,但文章大都涉及治理的关键性问题,并且多处引述了西方重要的治理学著作。也为当代政府充分认识治理与统治,进而进行善治,力促政府与第三方部门的合作,事实也已证明,善治所带来的财富是巨大的。

推荐访问:治理与善治读书报告 治理 报告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