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3篇

时间:2022-12-30 19:30:07 来源:网友投稿

《张衡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张衡,字*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接交俗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衡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3篇,供大家参考。

《张衡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3篇

《张衡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张衡,字*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接交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籇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馋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对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衡少善属文/属:写,撰写

  B.遂通五经,贯六义/贯:贯通

  C.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拟:打算

  D.安帝雅闻衡善术/雅:*常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B.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C.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

  D.宦官恐其毁己 ,皆共目之

  3.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B.举孝廉不行

  C.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D.伺者因此觉知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因入京师,观太学

  ②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因以讽谏

  B.①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②衡乃诡对而出因以讽谏

  C.①因以讽谏

  ②以精铜铸成

  D.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②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5.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张衡,字*子,南阳西鄂人也

  B.饰以籇文山龟鸟兽之形

  C.验之以事

  D.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参考答案】

  1.C 2.B 3.A 4.D 5.A

《张衡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2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属:撰写

  B.连辟公府不就辟:征召

  C.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雅:*素

  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征:征兆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①十年乃成②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C.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D.①于是皆服其妙②其孰能讥之乎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擅长术学,精通天文,懂得历法推算,设计制作了浑天仪、候风地动仪,他的著作也都是科学方面的论著。

  B.张衡年轻时就很有才能,通五经,贯六艺,但他并不恃才傲物,而是稳重淡泊,不喜欢结交俗人,也不愿意做官。

  C.候风地动仪精巧灵敏,能在人察知不到的情况下指示发生地震的方向,陇西地震一事使人们都信服了它的精妙。

  D.张衡多次出任太史令,后来外放担任河间王的相,他一上任就树立威严,整顿法度,逮捕奸党,赢得了称赞。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3分)

  (2)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3分)

  (3)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4分)

  参考答案:

  8.D(征:证明。)

  9.D(A项,①②相同,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B项,①②相同,副词,可译为“才”。C项,①②相同,介词,可译为“用”。D项,①代词,可译为“它的”②副词,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10.A(“他的著作也全都是科学方面的"论著”错,《二京赋》就是文学作品。)

  11.(10分)

  (1)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多次召请,(他)也不*。

  (3分。大意1分,“奇”“累”各1分。)

  (2)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3分。大意1分,“慕”“徙”各1分。)

  (3)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来看,还不曾有这样(灵验)的仪器。

  (4分。大意1分,“验之以事”“合契”“未之有”各1分。)


《张衡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3篇扩展阅读


《张衡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3篇(扩展1)

——吕蒙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3篇

吕蒙传文言文阅读附答案1

  鲁肃过①蒙屯下

  吕蒙②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③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归以告蒙母,母恚④欲罚之,蒙曰:“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母哀而舍之。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⑤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⑥?”肃造次⑦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⑧五策。肃于是越席就⑨之,拊⑩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注释】

  ①过:经过。

  ②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曾经杀掉关羽。

  ③窃:私下,偷偷地,暗中。

  ④恚:恚,怒也。――《广雅·释诂二》。生气

  ⑤诣:拜访。

  ⑥虞:意料,预料。

  ⑦造次:鲁莽,轻率。

  ⑧划:筹划

  ⑨就:走进,靠近。

  ⑩拊(fǔ):抚摩。

  拜:拜望。

  【问题】

  1、(1)过蒙屯下 (2)遂往诣蒙 (3)肃于是越席就之 (4)遂拜蒙母

  2、翻译句子。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3、鲁肃对吕蒙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4、鲁肃为什麽和吕蒙“结友”?

  5、联系《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答案】

  1(1)经过(2)拜访(3)走近(4)拜望

  2(1)(你)打算用什么计策来防备意外情况呢?

  (2)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

  3原先轻视,吕蒙出了五个计谋后转而尊重和亲近。

  4鲁肃起初对吕蒙不屑一顾,在和吕蒙交谈后,被他的才能和谋略所折服,于是,与他“结友”而别。

  5略。

  【译文】

  吕蒙字子明,祖籍汝南富陂。年少时去南方,依附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手下的将领,多次参加讨伐少数民族*山越的战斗。吕蒙十五六岁时,偷偷跟随邓当参加战斗,邓当发现以后大吃一惊,大声指责吕蒙,让他回去,吕蒙不肯。回去后,邓当把这件事告诉了吕蒙的母亲,吕蒙的母亲很生气,要惩罚吕蒙,吕蒙说:“贫困的生活,低贱的地位难以让人忍受,如果侥幸立功,就可以得到富贵功名。况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母亲悲伤无奈地让吕蒙去了。

  鲁肃取代周瑜(为水军都督),当陆口驻屯,经过吕蒙所在的屯下。鲁肃(当时)心里对吕蒙还比较轻视。有人对鲁肃说:“吕将军的功名一天比一天显著,不可以用旧眼光来看待,您应当去拜访他。”(鲁肃)就去拜访吕蒙。酒过三巡,吕蒙问鲁肃:“您受到重任,与蜀汉的关羽为邻对峙,您将用什么办法来防止不测的`发生?”鲁肃轻率地回答:“事到临时怎么适宜就怎么办吧。”吕蒙说:“现在长江东西双方(指西蜀和东吴)虽然看上去很和睦,像一家人一样,而关羽实际上是像熊虎一样有野心的人,怎么能不事先预订好应急方案呢?”就这个时机吕蒙为鲁肃筹划了五个应急方案,鲁肃就站起来离开自己的坐席,来到吕蒙身边,拍着吕蒙的背说:“吕子明啊,我不知道您的才能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鲁肃就拜望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交为挚友后分别。


《张衡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3篇(扩展2)

——宋濂传文言文阅读答案3篇

宋濂传文言文阅读答案1

  宋濂①,字景濂。性诚谨,官内延久,未尝讦②人过。(帝③)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④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⑤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濂)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①宋濂:字景濂,明初文学家。②讦(jié):攻击。③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④恶:同“勿”。⑤诮(qiào):讥讽。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于是帝廷誉之曰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间召问群臣臧否()

  (2)或指其书曰()

  (3)既而帝览其书()

  (4)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3分)

  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4。文中划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2分)

  5。阅读选文及下面一段文字,比较两段文字中宋濂形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3分)

  参考答案:

  1。(共2分)于是/帝/廷誉之曰

  2。(共4分)(1)暗地里(2)有人(3)不久(4)全,都

  3。(共3分)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进言的人了。(“微”“罪”“言者”各1分)

  4。(共2分)运用侧面描写(1分),衬托出宋濂学术之高(1分)。

  5(共3分)相同点:都表现出宋濂的勤奋好学(1分);不同点:选文侧重于表现宋濂诚实、正直的.品格,《送东阳马生序》还表现出宋濂守信、尊重师长的品格。(各1分)

宋濂传文言文阅读答案2

  宋濂①,字景濂。性诚谨,官内延久,未尝讦②人过。(帝③)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④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⑤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濂)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①宋濂:字景濂,明初文学家。②讦(jié):攻击。③帝:指明太祖朱元璋。④恶:同“勿”。⑤诮(qiào):讥讽。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2分)

  于是帝廷誉之曰

  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间召问群臣臧否()

  (2)或指其书曰()

  (3)既而帝览其书()

  (4)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3分)

  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4。文中划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2分)

  5。阅读选文及下面一段文字,比较两段文字中宋濂形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3分)

  参考答案:

  1。(共2分)于是/帝/廷誉之曰

  2。(共4分)(1)暗地里(2)有人(3)不久(4)全,都

  3。(共3分)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就要错误地加罪于进言的人了。(“微”“罪”“言者”各1分)

  4。(共2分)运用侧面描写(1分),衬托出宋濂学术之高(1分)。

  5(共3分)相同点:都表现出宋濂的勤奋好学(1分);不同点:选文侧重于表现宋濂诚实、正直的品格,《送东阳马生序》还表现出宋濂守信、尊重师长的品格。(各1分)

宋濂传文言文阅读答案3

  宋濂传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小题1】划出下列句子朗读的停顿节奏(1分)

  一 黍 上 能 作 数 字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3分)

  去( ) 咸( ) 购( )

  【小题3】译句(2分)

  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

  【小题4】文中有一句话能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请找出来(2分)

  【小题5】本文主要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方法来表现宋濂的文学才华,请你作简明的分析(2分)

  答案

  【小题1】一黍上 /能作数字

  【小题2】离开;全、都;用重金买。

  【小题3】官僚和读书人登门求文章的"接连不断。

  【小题4】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小题5】正面描写:朝中各种典章制度,赏劳碑刻文辞都让宋濂拟定。侧面描写:士大夫求文,外国使节关心,邻国重金购文,四方学者称“太史公”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一般坚持结构与意思原则即可。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概括选文内容的句子即可。

  【小题5】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结合“宋濂”的描写情节来分析方法即可。


《张衡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3篇(扩展3)

——新唐书杜甫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新唐书杜甫传文言文阅读答案1

  (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邑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续业,自七岁属词,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遂摘( ti)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徙:调职

  B.若令执先臣故事执:继承,发扬

  C.少贫不自振振:奋起,振作

  D.遁还,客巴西遁:逃走,逃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饮。

  B.①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②作《师说》以贻之。

  C.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召入,而时白已醉;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其中不能分别表现杜甫“热衷功名”和李白“放荡不羁”的是

  A.①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②白犹与饮徒醉于市。

  B.①伏惟天子哀怜之;②益骜放不自修。

  C.①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②白常侍帝。

  D.①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②著官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年少时生活贫困,但是很有才能。他客居在吴越等地,李邑很看重他的才能,第一个去看望他。后来他参加进士考试没有中,滞留在了长安。

  B.李白文采出众,志向高远,然而政治头脑过于简单,壮志终至成空。在宫中,李白竟“使高力士脱靴”,表现出他性格的天真、孤傲。后来他云游四方,还经常旁若无人的身穿宫廷的锦袍坐在船中。

  C.杜甫为了摆脱贫困,一心想“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而“数上赋颂”,一方面这是古代文人欲就功名事业、积极进取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侧面体现了杜甫郁郁不得志的愁苦思想。

  D.李白诗名远扬,被贺知章称为“神仙下凡”。后李白得到玄宗的厚爱,被授予官职,可是他狂骜不训,尝尝和酒友到闹市上喝得烂醉。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2分)

  (2)力士素贵,耻之,遂摘其诗以激杨贵妃 。(2分)

  (3)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迁徙)

  小题2:D(A于是,就。B来。C语气词,难道。D①表转折,②表递进。)

  小题3:C(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白常侍帝”只是说明李白经常在皇帝身边。)

  小题4:B(表现出他性格的天真、孤傲错。只是说明李白对权贵的不屑。)

  小题5:(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采分点为:(1)大意1分,窃、怜1分(2)素、耻各一分。(3)被动句、宾语前置各一分。)

  (1)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

  (2)高力士向来高贵,认为这样做是耻辱,就挑出李白的诗句来激怒杨贵妃。

  (3)(李白)知道自己不被皇帝亲近的人所容纳,更加桀骜不羁,不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


《张衡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3篇(扩展4)

——《勉学》文言文阅读笔记及答案3篇

《勉学》文言文阅读笔记及答案1

  勉学为《颜氏家训》(共二十篇)第八篇的篇名,作者颜之推,颜之推(531~约590以后),字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北齐文学家,任官四朝。在420年—581年,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以告诫子孙。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后世称此书为“家教规范”。该书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事,为学经验的总结。书中阐述了他的观点:要注重早期教育和后期勤奋,且学习不能自暴自弃。

《勉学》文言文阅读笔记及答案2

  “勉学”意为努力学习,“勉”的解释是努力。第一段先是指出古今学者的学习目的不同,然后以种树为喻,讲论文章是春华,修身利行是秋实。不学习怎么会陶冶身心,涵养德行呢?阐明了学习是为了“修身利行”。第二段论述的是一个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他以自己背诵《灵光殿赋》为例,提出一个人“固须早教”;如若“失于盛年”,则“犹当晚学,不可自弃”。第三段谈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他认为,学习经文重在“使言行有得”,做到读书、做事两全其美,还要博览机要。

《勉学》文言文阅读笔记及答案3

  一、告诫子孙,无论什么人都要努力学习

  《颜氏家训·勉学》开宗明义:告诫子孙,无论什么人都要努力学习。他说:“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任何一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学之所知,施无不达”,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使自身的发展成为可能。“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在颜氏看来,学习的目的在于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在于加强道德修养、不断进取向上,在于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为社会创造财富。

  一个人无论出身于什么社会阶级,无论家庭背景如何,都必须努力学习、努力读书,没有人可以例外。

  科举制度下,一个人可以凭借天分与勤奋读书从*民登上仕途,提升自己与家庭的社会地位。现代社会,这个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今天,一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基本上取决于他受教育的程度,这不需要多说。所以,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狠下工夫,好好读几年书,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实在极为必要。

  颜之推指出:“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我们今天做父母的也要这样教育子女,时时提醒他们,年轻时候是否努力读书,将决定他们一生的"事业与荣辱。

  二、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只有把书读好是最靠得住的

  颜之推认为,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只有把书读好是最靠得住的。

  这一点在社会剧变时看得最清楚。颜之推出身于南朝的梁代,梁亡入北齐,北齐亡又入北周,隋代北周又入隋,一生经历了四个朝代。他亲眼看到在“朝事迁革”的时候,许多昔日的权贵子弟顿失父兄荫庇,自己又不学无术,无一技之长,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狼狈不堪。而那些曾经努力读书、肚子里有学问的人,则总可以找到事做,不至于沦为“小人”。

  他自己就是一个例子,他因为学问好,所以虽然经历了四个朝代,却都有官做,而且官位清显。

  颜之推以自己的亲身见闻告诫子孙说:“自荒乱已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这是说,在社会稳定的时候,出身富贵家族的人毫不费力就可以过着优裕的生活,一旦社会变动,家族衰败,就要靠自己了。

  一个读书有学问的人总还可以找到立足之所,而一个不读书没有本事的人便只好沦为下层阶级的贫民了。

  所以颜之推告诫子孙说:“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还有一句古话,就是说:“遗子黄金满籯,不如一经。”你就算是留一箱金子给子女,未见得能让子女一辈子生活安逸,因为金子是会花光的,也是可以随时失去的。可是如果你让子女读了书,有了知识,那是永远花不完也不会失去的。

  今天也有很多人认为读书并不重要,趁早赚钱才重要,没读多少书却发了大财的人不是有很多吗?

  颜之推认为,未经努力读书而获取富贵的例子是有的,但那是极少数的人,一种是运气特别好,一种是天纵英才,不适用于普通人。不努力读书,而想靠侥幸取得富贵,绝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而踏踏实实靠读书取得名利者,虽然也有失败的,但毕竟不多,成功者的数量远远超过失败者:“苦辛无益者如日蚀,逸乐名利者如秋荼。”

  辛辛苦苦读了一辈子书,却一点都没有享受到读书的好处,这样的人毕竟像日蚀一样少,而名利双收、生活安逸的人,却像秋草一样多,为什么大家没有看到这一点呢?

  三、告诫子孙说,一个人一辈子都要努力读书、努力学习

  读书既然如此重要,颜之推告诫子孙说,一个人一辈子都要努力读书、努力学习。少年读书固然最重要,但万一少年失学,也还是不能自暴自弃。年纪再大,读书总比不读书强。

  他先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颜之推以自己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读书要趁少年时,少年时代和青年时代读的书最容易记得,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的经验。

  教育子女读书,一定要抓紧青少年的时光。颜之推说少年时代人“精神专利”,长大以后就变得“思虑散逸”,这是非常准确的,青少年时代读书事半功倍,中年以后读书就事倍功半了。

  青少年时代读书非常重要,但万一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好好读书,是不是就应当放弃读书呢?

  颜之推说:“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年少时生活坎坷,失去了读书的机会,年纪大了有了机会,还是应该努力学习,不可自暴自弃。颜之推举了很多古人的例子,比如孔子、曾子、荀子、曹操等人,有的是从小到老学而不倦的,有的是开始较晚但终于有成的,然后总结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学习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真是千真万确的至理名言。

  现在常常看到有些人,年少时没有好好读书,成年后虽后悔,却不愿继续努力,觉得已经晚了、来不及了,这其实就是颜氏说的“自弃”。不论什么年纪,只要可能,都可以开始读书,永远不会嫌迟。自己坚持学习,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典范,“学到老”的道理不用多讲,你在做,孩子慢慢就明白了。


《张衡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3篇(扩展5)

——《吴起传》文言文翻译3篇

《吴起传》文言文翻译1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i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张衡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3篇(扩展6)

——初中文言文试题及答案解析3篇

初中文言文试题及答案解析1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题(12分)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3分

  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用书: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把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的最根本原因是:()3分

  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题(14分)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4、简要分析魏王是个怎样的人。(3分)

  5、"捉刀"流传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不查词典,模仿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4分)

  [推敲]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作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引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例:反复推敲/推敲词句。

  [捉刀]

  6、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3分)

  7、用匈奴使的眼光,对魏王作一个肖像描写。(4分)

  只见那床头捉刀人,

  三.阅读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8-11题(22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6分)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6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6分)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四.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2--14题(14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者也力。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8分)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②吾欲之南海:__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_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_______。(4分)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至17题(15分)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而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5、给加点字解释(8分)

  ①华捉()而掷()去之②歆废()书而观()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假如你遇到如华歆那样的人,你会和他交朋友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8至19题(10分)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④奚为:何为,做什么。⑤御者:车夫。

  1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19.(6分)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

  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

  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20至22题(13分)

  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2坐:因为。

  2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6分)

  (1)席上食菱食(2)欲以去热也去

  2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22.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3分)

  8阅读<<借书速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参考答案

  1、C2、D3、多读古人的文章只是致力于读书.

  4.他狡诈,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毕后派间谍听消息;他残酷,怕匈奴使对自己不利,派人追杀。

  5.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却持刀站立床头。接见完毕,叫人问匈奴使臣:"魏王何如?"回答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见于《世说新语?容止》)后来把代替别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

  6.不恰当。因为匈奴使就是从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常用在外表上看不出,实际上却很有本领的场合。

  7.能写出传神的眼神和气势,就是佳作。

  8.(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9.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10.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11.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

  反归取之(脚的.尺寸)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12.①边境。②到。③反而。④所以。

  13.您凭借什么到(南海)?14.对比,立志。

  15.给加点字解释:捉:捡掷:扔废:放下观:观看

  16.句子翻译:管宁划开席位分开而坐,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17.略。言之成理即可。

  18、①我想要去楚国②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19、①南辕北辙或背道而驰。②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认清努力方向。如果行动与目标完全相反,即使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

  20、(1)吃(2)除掉、去掉。21、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说成知道的。(关键词:曰,土产,强,知)

  22、略。言之成理即可。

  1.【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那样高了。

  2.【译文】魏武帝曹操将要接见匈奴来的使节,自己认为外貌不好,不足以震服远方的国家,于是便命令崔季扮成自己去接待,武帝则拿着刀站在座位的旁边。已经接见完毕,命令间谍问匈奴来的使节:"魏王怎么样?"匈奴的使节回答说:"魏王风采高雅,非同一般;但是座位旁边拿刀侍立的人,这个人才是个英雄。"曹操听说这件事,连忙派人追赶,杀掉了那个使者。

  3.【译文】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4.【译文】四川的偏远山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朝佛,你看行吗?"富和尚说:"你依靠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要一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不以为然:"我几年前就想雇条船顺江下南海,到现在还没去成;你一无所有,就别做美梦吧!"可第二年,穷和尚竟然从南海朝佛回来了。他把自己的云游经过讲给富和尚听,富和尚听了,惭愧得羞红了脸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5.【译文】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6.【译文】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

  7.【译文】北方人生来不认识菱角的,(有个北方人)在南方当官,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口里。有人(就)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那人自己保护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来清热解毒。"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回答说:"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8.译文:我小时侯就非常好学,但因家中贫穷,没钱来买书看,因此常常向有书的人家借书看,并亲自抄录,按预定的日期归还。天气寒冷时,砚台上的墨水都冻成坚实的冰了,手指冻僵了,屈伸很不灵便,但抄录从不怠慢。抄录完了,急忙把书送还,一点也不敢超过预定的日期。所以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读到大量的书。

初中文言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小题。

  吴道南,字会甫,崇仁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及第。授编修,进左中允。直讲东宫,太子偶旁瞩,道南即辍讲拱俟,太子为改容。历左谕德少詹事。擢礼部右侍郎,署部事。历城、高苑牛产犊,皆两首两鼻,道南请尽蠲山东诸税,召还内臣,又因灾异言貂珰敛怨,乞下诏罪己,与天下更新。皆不报。寻请追谥建文朝忠臣。

  道南遇事有操执,明达政体。朝鲜贡使请市火药,道南执不予。土鲁番贡玉,道南亦请勿纳。辽东议开科试士,道南以岩疆当重武格,不行。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与方从哲并命,三辞而不允。久之,始入朝。故事,廷臣受官,先面谢乃莅任。帝不视朝久,皆先莅任。道南至,不获见,不敢入直。同官从哲为言,帝令先视事,道南疏谢。迨帝因梃击之变,召见群臣慈宁宫。道南始得面谢,自是不获再见。

  织造中官刘成死,遣其党吕贵往护,贵嗾奸民留己督造。中旨许之,命草敕。道南偕从哲争,且询疏所从进,请永杜内降,弗听。鄱阳故无商税,中官为税使,置关湖口征课。道南极言傍湖舟无所泊,多覆没,请罢关勿征,亦不纳。

  道南辅大政不为诡随,颇有时望。岁丙辰,偕礼部尚书刘楚先典会试。吴江举人沈同和者,副都御史季文子,目不知书,而贿礼部吏,与同里赵鸣阳联号舍。其首场七篇,自坊刻外,皆鸣阳笔也。榜发,同和与鸣阳皆中式,都下为之大哗。道南等亟检举,乃诏令复试。同和竟日构一文。下吏,戍烟瘴,鸣阳亦除名。

  先是,汤宾尹科场事,实道南发之,其党侧目。御史李嵩、周师旦遂连章论道南,而给事中刘文炳攻尤力。道南不能堪,言:台谏劾阁臣,职也,然未有肆口嫚骂者。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御史韩浚、硃堦亦诋道南。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

  《明史》卷第二百一十七(有删改)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道南即辍讲拱俟 辍:停止

  B.道南请尽蠲山东诸税 蠲:免除

  C.帝不视朝久,皆先莅 莅:到

  D.帝令先视事,道南疏谢 谢:谢罪

  3.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吴道南尽忠职守的一组是( )(3分)

  ①道南请尽蠲山东诸税 ②不获见,不敢入直

  ③道南偕从哲争 ④偕礼部尚书刘楚先典会试

  ⑤汤宾尹科场事,实道南发之 ⑥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道南在东宫给太子讲学时,太子有时不专心,他就设法让太子集中精神听讲。

  B.道南乘着历城、高苑发生怪异的事情,建议召回宦官,并乞求皇帝降下罪已诏,和天下人一起除旧布新。

  C.道南敢于直谏,但他在朝廷任职,却只被皇上召见一次,一直没有得到重用。

  D.道南因为揭发汤宾尹科场事,受到了御史李嵩、周师旦等人的攻击,他很气愤提出辞职。

  5.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朝鲜贡使请市火药,道南执不予。

  译文:

  ②台谏劾阁臣,职也,然未有肆口嫚骂者。

  译文:


《张衡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3篇(扩展7)

——文言文《刻舟求剑》阅读答案

文言文《刻舟求剑》阅读答案1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5、《刻舟求剑》选自《--------------- 》,作者 ,战国末秦国人。(2分)

  16、与而剑不行的而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拔山倒树而来

  17、文中点明中心的句子是 ,这句话的意思是 (4分)

  18、这个故事使你悟出的道理是:_________

  (2分)

  参考答案:

  15、《吕氏春秋》、吕不韦 16、C

  17、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8、不要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张衡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3篇(扩展8)

——文言文《宋史·富弼传》阅读练习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宋史·富弼传》阅读练习题目及答案1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初,母韩有娠,梦旌旗鹤雁降其庭,云有天赦,已而生弼。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殊,殊妻以女。仁宗复制科,仲淹谓弼:“子当以是进。”举茂材异等,授将作监丞、签书河阳判官。通判绛州,迁直集贤院。康定元年,日食正旦,弼请罢宴彻乐,就馆赐北使酒食。执政不可,弼曰:“万一契丹行之,为朝廷羞。”后闻契丹果罢宴,帝深悔之。

  时禁臣僚越职言事,弼因论日食,极言应天变莫若通下情,遂除其禁。庆历二年,为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会契丹屯兵境上,遣其臣萧英、刘六符来求关南地。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夷简①因是荐弼。欧阳修引颜真卿使*烈事,请留之,不报。弼即入对,叩头曰:“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帝为动色,先以为接伴。英等入境,中使迎劳之,英托疾不拜。弼曰:“昔使北,病卧车中,闻命辄起。今中使至而君不拜,何也?”英矍然起拜。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率五日,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帝闻之,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弼曰:“此守臣职也。”辞不受。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自弼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

  六年三月,以母忧去位,诏为罢春宴。故事,执政遭丧皆起复。帝虚位五起之,弼谓此金革变礼,不可施于*世,卒不从命。英宗立,召为枢密使。后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丰六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富弼传》)

  注:①夷简:吕夷简,时任宰相。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听流民擅取 听:听任

  B.天下传以为式 式:格式

  C.弼为相,守典故 典故:先例

  D.帝虚位五起之 虚位:空着职位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能表现富弼“王佐”之才的一组是(3分)

  ①少笃学,有大度 ②极言应天变莫若通下情

  ③主忧臣辱,臣不敢爱其死 ④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

  ⑤遣使褒劳,拜礼部侍郎 ⑥自弼立法简便周尽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富弼自幼好学,才华出众。范仲淹非常赏识他,认为他是“王佐才”;晏殊在看了他的文章之后把女儿嫁给了他;他在制科考试中获得了优异成绩。

  B.富弼见识卓越,虑事周详。康定元年发生日食之后,他建议撤除宴会舞乐,在驿馆中招待使者,执政者未采纳此建议,而契丹却撤除宴乐,令朝廷蒙羞。

  C.富弼忠于朝廷,勇于担当。契丹屯兵边境,派遣使者谋取隔占宋朝国土,富弼不顾朝臣的一致拦阻,挺身而出,为主分忧,接待应对契丹使者,据理力争。

  D.富弼变革创新,救民水火。河朔大水,灾民流离,食宿无着,他一改前人聚民施粥的陈旧方式,调动官、民之资,养生丧死,成效显著。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朝廷择报聘者,皆以其情叵测,莫敢行,夷简因是荐弼。

  (2) 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廪,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

  答案

  4 .B

  5 .C

  6 .C

  7 .(1)朝廷选择回访(复)的使臣,大家都认为契丹人的"想法不可预测,没有人敢前去,夷简因此推荐富弼。

  (2)富弼规劝所管辖地区的百姓拿出粮食,加上*的粮食,获得公私房舍十余万处,让流民分散居住,以方便他们用 柴用水(烧水做饭)。


《张衡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3篇(扩展9)

——文言文《管宁割席》阅读答案

文言文《管宁割席》阅读答案1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华歆掷轩冕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__________

  (2)管挥锄与瓦石不异。____________

  (3)又尝同席读书。____________

  (4)有乘轩冕过门者。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华捉而掷去之。

  (2)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4,“管宁割席”可以看出管宁是怎样一个人?

  【阅读答案】

  2,(1)共同(2)没有差别(3)曾经(4)……的.人

  3,(1)华歆拿起来又扔掉了金子。

  (2)管宁读书和原来一样,华歆放下书出去观看。

  4,是一个淡泊名利,不事权贵、非常清高的一个人。

推荐访问:文言文 答案 阅读 《张衡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3篇 《张衡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1 《张衡传》文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