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丝绸之路》教学设计3篇【通用文档】

时间:2022-12-30 12:10:07 来源:网友投稿

《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丝绸之路》教学设计3篇【通用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3《丝绸之路》教学设计3篇【通用文档】

《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三、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教师小结: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升华

  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联络大月氏打击匈奴的使命,但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地理、物产、军事的情况,了解了匈奴的许多内情让汉武帝知道和中亚、西亚各国如何打交道。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战事中张骞才能以他对匈奴的广博知识节节获胜……)

  五、复述课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象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的骄傲,作为一名甘肃人,我们更应该感到自豪,因为甘肃的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现在就让我们来当一名小导游,给到甘肃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介绍这令我们骄傲的丝绸之路。

  1、小组内互相练习说。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效果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问题入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问题是学习的先导,在起始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看课题质疑。由于同一课题具有多义和多方面理解的性质,既可以这样考虑,也可以那样考虑,学生经过思考后,就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课前搜集资料、以一位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丝绸之路等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感悟课文内容,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反复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了张骞的爱国情怀,与此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1)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0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 “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

  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

  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⑴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

  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⑵交流,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

  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

  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⑶小结:

  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⑴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⑵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⑶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⑷交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

  为什么说将*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⑸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⑴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⑵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⑶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⑷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

  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

  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有条件的",可以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2

  教学背景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以历史记载过的一个小故事引入,让学生了解到*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随后通过详细叙述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丝绸之路开辟的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课文第四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它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丝绸之路地图 资料等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

  (1)丝绸之路的巨型雕像,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

  (2)由这幅巨雕,联想到当年丝绸之路的商旅不绝的场面。

  (3)抓住精神饱满、栩栩如生、满载货物、商旅不绝等词语想象当年丝绸之路的络绎繁华的场面。

  (4)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学习2―13自然段:

  1.默读课文2―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的那一幕,你受到了什么?丝绸之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划一划,读一读。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夹道欢迎”“一片欢腾”等词中,体会安息国欢迎场面的隆重。

  (2)从两国使者的互赠礼品的场面描写,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友好的往来之路。也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3)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奠定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使他们能够互通有无,赞扬了丝绸之路,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4.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那种热闹繁华的场景。体会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5.同学们在课前收集资料的时候,已经了解到张骞在开发丝绸之路是历尽了千辛万苦,但可以说他创造的是一条伟大的路,那么,此时的,面对这伟大的创举,最想说些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并说出来。

  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省略的内容会是什么?

  这不尽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来想象一下,说一说,并写下来。

  四、体会写法感读课文

  1.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在体会一下文章的首尾与中间一部分的联系。

  3.再一次品读全篇,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意义。

  五、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的骄傲。

  练习设计

  1.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

  如栩栩如生、()( ) ( )( ) ( ) ( )( ) ( )( )。

  2.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1)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用────标出。

  摹写句子:

  (2)望着高高的*,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你是导游,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现在你就带着小朋友走向世界各地,向它们介绍一下。把你的导游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矗、凹”等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解

  西部历史的兴趣。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在导入新课时,先向学生呈现世界版图上丝绸之路所经路线,让学生了解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两洲的交通大道。它对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因为大量的*丝和丝织品由此道西运,所以这条交通大道在19世纪被欧洲学者称为“丝绸之路”。介绍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对丝绸之路产生探究的兴趣。其次,由于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自读自悟为主。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当学生交流读书收获的时候,我先从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入手,提问学生“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学生交流,把自己最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丝绸之路对加强东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促进各国人民友谊起的重要作用,点明了这条路伟大的历史意义。最后,我从写法上对学生进行了指导,让孩子们认真读读课文的开头、结尾,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并说一说首尾与中间部分的联系。虽然我在不断尝试创设一定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但由于这条丝绸之路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是太远了,学生理解起来感觉太陌生,所以对了解丝绸之路兴趣不是太大。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写8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3.通过读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自主识字写字。2.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

  [教学准备]

  师:查找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资料;*地图。生:搜集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板书课题。

  2.教师范读课文。

  1.学生自由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拼读。

  2.生字词正音。

  二、自主识字: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选择喜欢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

  2.汇报交流:

  ①检查字音。

  ②疏通难字。

  ③扩词比赛。

  3.巩固识字。

  1.读准音,记清形,组组词。开火车游戏。

  2.交流记忆方法,集体解决难字。

  3.字、词游戏;生字回文。

  三、指导书写: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认一认。

  2.记一记。

  3.说一说。

  4.看一看。

  5.写一写。

  1.认读会写字8个。

  2.自主观察汉字,记忆字形。

  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观察教师范写难字。评议。

  5.独立练习书写。共同评议。

  四、分层作业:1.认读生字和词语;把生字漂漂亮亮地写一写。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充实“我的词语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语。

  二、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交流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话题。

  2.板书课题。

  1.畅所欲言。

  2.读题。质疑。

  三、感悟课文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细读感悟课文。

  ①出示自读提纲,自读交流。

  ②结合找出的句段进行朗读训练。

  ③想象说话——朗读指导。

  3.出示与西域地理环境有关的图片或推荐影片。

  1.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条件艰苦的句子读一读。

  3.想一想:张骞是怎样克服困难开辟丝绸之路的?

  4.练读;范读;互读;评读。张骞受到哪些屈辱?逃出来遇到哪些困难?

  5.欣赏感受。

  四、延伸:鼓励学生结合课外的知识讲一讲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以巩固理解课文。

  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4

  2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师: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1、边自由朗读课文,边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2、走进“丝绸之路”,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1.安息国与*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发挥想象: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从以上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交流资料,深入理解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3)再读全文,谈感受。

  作业

  1. 小练习册

  2. 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关于丝绸之路信息。

  3.板书:

  2丝绸之路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教学反思:

  优点:在理解丝绸之路还是什么样的路时,除了文中的商贸、文化、友谊等以外,孙浩天同学还说:“这是一条艰险之路,漫长之路。”这说明他思考了。

  不足:崇思雨一节课都在走神。 改进措施:多提问不举手的学生。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激发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有一条路,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出示地图教师根据地图讲述。

  师: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驼队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西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今天,让我们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一起认识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轮流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解答上课开始提出的简单问题。

  师: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开辟了这条丝绸之路。这条路在历史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它在沟通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什么样的重要价值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依据。

  三、精读课文,交流体会

  幻灯出示探究问题

  问题:丝绸之路在东西放物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1.认真读课文,探究问题。

  2.交流体会。

  句1:“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因为有了这条路,从此,两过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

  3.默读课后“资料袋”。同学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师: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因此古罗马出现了*丝绸的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内就设有专售*丝绸的店铺。而当时*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丝绸之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条路的开辟者就是张骞。

  4.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四、总结全文。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这是古老的*西部地区的发展史,而今我国西部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学们有兴趣,课后可以去做个了解。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

  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

  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⑴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

  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⑵交流,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

  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

  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⑶小结:

  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⑴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⑵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⑶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⑷交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

  为什么说将*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⑸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⑴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⑵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⑶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⑷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

  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

  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有条件的,可以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提出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且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解决。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2、让学生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

  2、有关丝绸之路的地图(示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我们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路。说说你们知道的路都有哪些?

  2、在这么多路之中,有一条有名的丝绸之路。对丝绸之路,你们了解多少?

  3、学生交流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点评: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4、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丝绸之路。

  板书课题:

  丝绸之路

  二、质疑课题,自主阅读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

  丝绸之路是从哪里到哪里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张骞是怎么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2、学生提问后,同位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同座位、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

  (不要求完全统一,确保学生个性化地阅读。)

  4、带着问题学生自读自悟,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自己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疑是思考的开始,问题是产生学习的起点。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小组内交流。

  6、文中的哪一段既写了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又写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找出来,读一读。

  7、巧妙地把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叫它过渡段。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8、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独立阅读:

  理出文章层次,找出重点部分。默读3~12自然段,仔细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对难以理解的内容要多读、多思、多悟,然后和同位交流。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做指点和讲解。如:“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

  (1)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2)同位说一说丝绸之路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开辟出来的?

  (3)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张骞能开辟出丝绸之路?

  (4)开辟丝绸之路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回答。

  3、交流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经过。

  (点评: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

  四、重点品读,体会作用

  1、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

  丝绸之路发挥了怎样的巨大作用?

  2、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自主学习,书写生字

  1、自己学习生字,放手自主识字。

  2、学生独立书写,独立检查。

  3、同位互查生字书写。

  (点评: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就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放手让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调动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热情。)

  六、作业

  把丝绸之路的故事讲给家里的人听。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8

  教学背景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以历史记载过的一个小故事引入,让学生了解到*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随后通过详细叙述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丝绸之路开辟的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课文第四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它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丝绸之路地图 资料等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

  (1)丝绸之路的巨型雕像,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

  (2)由这幅巨雕,联想到当年丝绸之路的商旅不绝的场面。

  (3)抓住精神饱满、栩栩如生、满载货物、商旅不绝等词语想象当年丝绸之路的络绎繁华的场面。

  (4)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学习2―13自然段:

  1、默读课文2―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的那一幕,你受到了什么?丝绸之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划一划,读一读。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夹道欢迎”“一片欢腾”等词中,体会安息国欢迎场面的隆重。

  (2)从两国使者的互赠礼品的场面描写,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友好的往来之路。也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3)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奠定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使他们能够互通有无,赞扬了丝绸之路,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4、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那种热闹繁华的场景。体会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5、同学们在课前收集资料的时候,已经了解到张骞在开发丝绸之路是历尽了千辛万苦,但可以说他创造的是一条伟大的路,那么,此时的,面对这伟大的创举,最想说些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并说出来。

  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省略的内容会是什么?

  这不尽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来想象一下,说一说,并写下来。

  四、体会写法感读课文

  1、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在体会一下文章的首尾与中间一部分的联系。

  3、再一次品读全篇,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意义。

  五、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的骄傲。

  练习设计

  1、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

  如栩栩如生、()( ) ( )( ) ( ) ( )( ) ( )( )。

  2、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1)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用────标出。

  摹写句子:

  (2)望着高高的*,我仿佛……

  3、如果你是导游,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现在你就带着小朋友走向世界各地,向它们介绍一下。把你的导游词写下来 ……

  教学反思

  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矗、凹”等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解

  西部历史的兴趣。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在导入新课时,先向学生呈现世界版图上丝绸之路所经路线,让学生了解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两洲的交通大道。它对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因为大量的*丝和丝织品由此道西运,所以这条交通大道在19世纪被欧洲学者称为“丝绸之路”。介绍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对丝绸之路产生探究的兴趣。其次,由于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以自读自悟为主。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当学生交流读书收获的时候,我先从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入手,提问学生“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学生交流,把自己最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丝绸之路对加强东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促进各国人民友谊起的重要作用,点明了这条路伟大的历史意义。最后,我从写法上对学生进行了指导,让孩子们认真读读课文的开头、结尾,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并说一说首尾与中间部分的联系。虽然我在不断尝试创设一定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但由于这条丝绸之路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是太远了,学生理解起来感觉太陌生,所以对了解丝绸之路兴趣不是太大。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2、通过杜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张骞与丝绸之路》。里面的生字词大家都认识吗?咱们开火车来读一读。

  绚丽夺目目瞪口呆......

  小结:大家的火车开得又快又稳,都要赶上现在的磁浮列车了,那么,你能选一个你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吗?

  2、指名说句子。

  3、谈话:大家的生字词掌握的不错,那这篇课文只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儿呢?

  小结:简单点儿说,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张倩开辟丝绸之路的经过和深远意义。

  二、新授:

  1、谈话:那么,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呢?在这中间他又经历了哪些苦难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自由地朗读课文三到五自然段。

  出示课件思考:略

  2、学生反馈:谁来说说,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呢?(从哪儿出发

  ①指名读课文中的句子:第四自然段

  ②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从都城出发,经过了哪些地方呢?师相机板书:

  离都城---渡黄河---入沙漠---翻高原---到达西域各国

  ③课件出示线路图,师解说

  那么,在这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3、学习第三自然段,指名说,感受交通的不便利和自然条件的恶劣

  过度:除了交通的不便利,自然条件的恶劣,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他们还遭遇到了什么呢?

  理解:俘虏

  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一下,对方会怎样对待俘虏?

  是啊,张骞他们人手遮眼法的屈辱达是一年之久,最后在一个寒夜逃了出来,请大家想象,讨论一下,他们是怎样逃出来的呢?逃脱的过程中又遇到了一些什么样的困难呢?

  过渡:他们为什么会遭受这样的磨难呢?请看(课件背景资料介绍)

  过渡: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张倩奉命出使西域,历尽种种磨难,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从中,你感受到他是怎样的人呢?

  指名说

  小结: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

  4、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价

  5、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深远意义

  过渡:

  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体会到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也体会到了到达西域各国之后成功的喜悦,那么,张骞付出毕生精力,开辟的贯穿亚洲,延伸到地中海,直达欧洲的丝绸之路,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请大家快速的魔都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名读、齐读

  板书:联接欧亚大陆

  谈话:正是因为开辟了丝绸之路,西汉王朝的经济才空前繁荣,创造了一代盛世,咱们因该饿、为他而感到----?就让我们带着这种体会齐读一遍这句话。(出示)

  6、过渡:课文学到这儿,我们知道写的丝绸之路,为什么开头要以古罗马皇帝去剧场看戏的故事引入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A:为了指出这是一条商路

  B:写出了丝绸之路所起的作用,与结尾“纽带”相呼应。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气、智慧、执着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3、运用“金钥匙”中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体会并批注。

  教学重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丝绸之路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入情境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还记得这条路吗,它东起长安,向西经过漫长的7000多公里,辗转到达罗马各地。这7000多公里又是什么样子呢?看,它长路漫漫;看,它白雪皑皑;看,它黄沙滚滚。让我们一起喊出它那响亮的名字——丝绸之路。

  二、略读回忆,整体感知

  师:想不想再次踏上这千年古道,沿着先人的足迹,去了解那时的故事呢?那就请打开你的语文书,略读全文,回忆一下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

  师总结: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历尽千难万险。

  三、自学批注,潜心感悟

  你从哪里感受到张骞历尽了千难万险呢?请同学们自己从书中找到答案。

  打出自学提示:

  1.生读自学提示。

  2.默读、批注。

  四、同桌交流,查漏补缺

  五、班内汇报,文字训练

  (一)条件艰苦

  1、“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1)生读、谈。

  (2)对比:

  (3)春风都吹不到的荒漠寂野,怎么不让人心惊胆战?再自己读一读。

  (4)师生配合读。

  2、“他带着一百多人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

  “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1)想象一下当时恶劣的环境,自己读读,体会让你感触深的词语,把它们写在你的积累本上。

  (2)自由读,谈,点红“煎熬”,观察煎熬的字形,说说你的理解。

  “人迹罕至”、“白雪皑皑”……

  (3)齐读。

  (二)时间长

  生:“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第一年过去了。”

  师:十一年的光阴,一个人的青春不在,年华已逝。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时间长,而要写牧草和雁阵呢?

  生回答,自由读。

  (三)人为阻挠

  “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师:很多人再也不能魂归故里了。(生再读。)

  “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

  师:他在匈奴人那里受到诱惑,也受尽了屈辱。(生想象、读。)

  六、再次默读,感受人物

  (一)回到长安

  师:张骞克服了千难万险,历尽了种种磨难。把我们心中无尽的感慨表达出来吧!”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

  在这里加上什么词,更能表达你的心情?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

  (二)看录像《汉武大帝》中的片段。

  (三)再次默读。

  师:是什么支撑着他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度过了这艰难的十三年?是什么使他手中的汉节不离不弃?不着急回答,让我们再静静地看一看张骞通西域的过程。

  师:13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相貌,摧残一个人的身心……但张骞始终如一的是什么?(生谈。)

  仅仅是勇气、毅力、责任感就可以打通这条丝绸之路吗?

  “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智慧。

  师:莽莽草原,滚滚黄沙,他含辛茹苦十三载。张骞也赢得了世人对他的赞誉(课件)。

  七、了解意义,心生自豪

  万里绝域、黄沙背后富饶的丝绸之路就此打开。打通了这条路,到底意义何在,它的价值是什么?从原文中找到,自己读一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看图说(课件)。

  4、看短片。

  5、齐读。

  八、总结全文,回到整体

  九、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非常著名的道路,里面也有很多动人的故事,比如唐蕃古道就是和文成公主有关的。我们学习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课下同学们可以多了解一下。

  请同学们在积累本上记下一个,课后去查找资料进行了解。


《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2)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0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1、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由欣赏丝绸的风采导入,并引起学生思考“丝绸是怎样被世界认识的”。

  2、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因势利导。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教师只给以适当点拨、引导。

  3、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让学生宏观地看丝绸之路。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3、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入课文

  1、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看——

  学生(齐说):丝绸(板书“丝绸”)

  (播放课件,展示各种华美的"丝绸面料,过渡到丝绸面料的衣服)

  2、积累运用词语。

  看了这些礼物,你是什么感受?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

  预设学生会说出:赞叹不已、赞不绝口、瞠目结舌、目瞪口呆……

  [设计目的:让学生用成语形容自己的感受,一来培养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能力;二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新词“赞不绝口”、“目瞪口呆”;三来可以由此引入课文。可谓一举三得]

  3、引入课文。

  *的丝绸不但在今天受到全世界的青睐,早在古代就赢得了众多的喝彩!历史上就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请同学们读文。

  4、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丝绸在国外知名度很高。

  二、发现矛盾,产生疑问

  1、课件出示地图,显示罗马和*之间的距离有七千多公里。

  2、学生介绍当时的交通条件:没有公路铁路,没有汽车飞机。罗马位于*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还隔着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

  [设计目的:让学生结合地图和课文感受罗马和*之间的距离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为学生产生疑问作铺垫,同时也为后面体会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难作铺垫]

  3、学生自发产生疑问。

  罗马和*之间的距离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那么*的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设计目的:虽然文中也有这个问题,但让学生直接看到问题,远不如让他们亲自发现问题感受深刻,这样解决问题的欲望也更加强烈,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4、引出“路”,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学生很快自己找到了答案: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板书“路”)

  (2)为了开辟这条路,汉代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精力。

  (3)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第4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回答上一段提出的问题,后半部分则和下面的自然段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将相和》教学反思《把铁路修到*去》课文理解《珍珠鸟》课堂实录20珍珠鸟简案猴王出世《半截蜡烛》教案小学语文第十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案例《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查看更多>>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课中质疑,直指重点。

  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想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开辟丝绸之路为什么会献出了毕生精力?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设计目的:课中质疑,问题质量较高。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2、默读课文,结合课前所查资料思考问题,边读边作批注。

  [设计目的:锻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作批注让孩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安排学生结合资料回答问题,锻炼他们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还能丰富课文的内容]

  3、小组交流。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4、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指导朗读,并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丝绸之路上困难重重。

  (2)从“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燕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引导大家想象:在这十一年中,张骞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诱惑,他是怎么想的。

  [设计目的:通过想象,体会张骞的内心世界,理解他深深的爱国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4)从“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爱国情怀。

  (5)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不辱使命、收获颇丰。

  四、情感升华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于*乃至全世界来说有着重大的作用。

  学生结合资料和课文最后一段谈丝绸之路的作用。

  2、谈自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发展。

  (课件出示:①张骞出使西域地图。②丝绸之路的发展图)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了解丝绸之路、探索丝绸之路的欲望。一节语文课的结束,正是新的学习的开始]

  3、总结: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东方与西方文明的纽带和文化走廊,将四大文明古国串联起来,组成一个横亘亚非欧三大洲的历史文化大舞台;丝绸之路有恢弘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以及波澜壮阔的宗教民族融合,给后人留下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和不尽的历史之谜。

  丝绸之路在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去探索……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

  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

  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⑴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

  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⑵交流,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

  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

  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⑶小结:

  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⑴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⑵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⑶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⑷交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

  为什么说将*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⑸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⑴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⑵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⑶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⑷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

  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

  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有条件的,可以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丝绸之路》是走进西部系列教材中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往来的、沟通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文化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容易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作者首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由点及面由情入理,然后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一是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二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三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

  路的历史作用,感受场景描写的具体可感,感受文章四字词语的清新自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自学文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突出自主学习的独立性,是独立阅读文章所要达到的训练目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收集资料,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查阅课外资料的本领,另一方面,也锻炼学生的动手整理能力。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在大量的交流材料中展开,学生可在材料的交流中,初步了解丝绸之路,由抽象变具体,在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完成学习内容。

  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要结合课文适时指导朗读。搭建资料*台,创设自主空间,感悟文章所写,激发热爱之情,可以作为本课的教学设计线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⑴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⑵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⑴什么是丝绸之路?

  ⑵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⑶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

  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1、学习第1自然段:

  ⑴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

  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⑵全班交流:

  ①丝绸之路的巨型雕像,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

  ②由这幅巨雕,联想到当年丝绸之路的商旅不绝的场面。

  ③抓住精神饱满、栩栩如生、满载货物、商旅不绝等词语想象当年丝绸之路的络绎繁华的场面。

  ④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2、学习2~13自然段:

  ⑴默读课文2~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的那一幕,你感受到了什么?丝绸之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划一划,读一读。

  ⑵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⑶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①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夹道欢迎”“一片欢腾”等词中,体会安息国欢迎场面的隆重。

  ②从两国使者的互赠礼品的场面描写,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友好的往来之路。也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③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奠定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使他们能够互通有无,赞扬了丝绸之路,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想象到丝绸之路的热闹与繁华的场面,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⑷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那种热闹繁华的场景。体会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⑸同学们在课前收集资料的时候,已经了解到张骞在开发丝绸之路是历尽了千辛万苦,但可以说他创造的是一条伟大的路,那么,此时的你,面对这伟大的创举,最想说些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并说出来。

  3、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省略的内容会是什么?

  这不尽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来想象一下,说一说,并写下来。

  四、体会写法感读课文

  1、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在体会一下文章的首尾与中间一部分的联系。

  3、再一次品读全篇,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意义。

  五、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的骄傲。

  六、置留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七、练习设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认为是难课的理由):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全文涉及的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复杂,在教学时难以把握。对于语文学习又应该有语文的味道在其中,如何复述课文,如何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是本课的重点。总之,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统一,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很难。

  设计理念:

  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积累和文章有关的诗句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7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选用诗句的投影;推荐阅读的文章《茶马古道》等。

  2、学生搜集和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话说丝绸之路

  引入新课,交流资料。

  1、师板书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生质疑。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评价、筛选有用信息;教师补充信息:海上丝绸之路)

  走近丝绸之路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交流所获。

  2、检查自学情况:生字词语的朗读和书写;重点段落的朗读。

  第二课时

  走进丝绸之路

  古诗引入,积累语言。

  学生读背描写西域的诗句:“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无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感悟内容,解决问题。

  问题一: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问题二: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从哪儿能体会到?

  情感升华,体会艰辛。

  1、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2、做小导游,复述课文。(小组内互相练习说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提出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且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解决。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2、让学生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

  2、有关丝绸之路的地图(示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我们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路。说说你们知道的路都有哪些?

  2、在这么多路之中,有一条有名的丝绸之路。对丝绸之路,你们了解多少?

  3、学生交流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点评: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4、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丝绸之路。

  板书课题:

  丝绸之路

  二、质疑课题,自主阅读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

  丝绸之路是从哪里到哪里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张骞是怎么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2、学生提问后,同位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同座位、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

  (不要求完全统一,确保学生个性化地阅读。)

  4、带着问题学生自读自悟,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自己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疑是思考的开始,问题是产生学习的*。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小组内交流。

  6、文中的哪一段既写了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又写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找出来,读一读。

  7、巧妙地把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叫它过渡段。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8、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独立阅读:

  理出文章层次,找出重点部分。默读3~12自然段,仔细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对难以理解的内容要多读、多思、多悟,然后和同位交流。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做指点和讲解。如: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

  ⑴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⑵同位说一说丝绸之路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开辟出来的?

  ⑶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张骞能开辟出丝绸之路?

  ⑷开辟丝绸之路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回答。

  3、交流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经过。

  (点评: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

  四、重点品读,体会作用

  1、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

  丝绸之路发挥了怎样的巨大作用?

  2、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自主学习,书写生字

  1、自己学习生字,放手自主识字。

  2、学生独立书写,独立检查。

  3、同位互查生字书写。

  (点评: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就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放手让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调动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热情。)

  六、作业

  把丝绸之路的故事讲给家里的人听。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6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2.“丝绸之路”地图。

  教学过程

  一、话说“丝绸之路”

  1.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2.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二、走近“丝绸之路”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适宜的话来说明。

  3.课堂交流。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取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做到:

  (1)把句子读通顺。

  (2)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回到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齐,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三、走进“丝绸之路”

  1.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课文描述了一个怎样样的场景?用一两句话概括。

  2.课堂交流,指导要点:

  (1)时间:公元前115年。能够从此刻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远。

  (2)地点:伊朗高原北部。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安到伊朗高原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遥远。

  (3)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使者。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能够从课文中的一句话“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139年和119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导入,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

  (4)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使者,双方交换礼物。

  (5)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

  3.默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能够看出来?

  (1)隆重。

  ①找出有关句子:

  ◇“将军其在高头大立刻,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命令。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欢迎的阵式。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②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

  (2)热情。

  ①找出有关句子:课文第8~12自然段。

  ②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③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

  ◇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批次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

  ◇因为他们把东西方连接起来了……

  ……

  ④分主角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

  4.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好处。

  (1)朗读:“从那以后,一队对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2)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

  四、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此刻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能够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好处,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鼓励学生透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潜力。

  5.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资料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潜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好处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具准备

  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表现当年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向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礼貌。它是东西方礼貌交往的通道。这天,让我们一齐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齐走近──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检查预习状况

  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师: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此刻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2.重点抓住“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齐,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这句话,(联系2──10自然段,或联系生活中的影视作品、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进一步理解、体会丝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情绪呢?

  小组内进行分主角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情绪。(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从以上地方能够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三)交流资料,深入理解

  1.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相机介绍: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3.自由读13自然段,讨论: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好处?

  (3)再读全文,谈感受。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8

  [设计理念]

  1、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由欣赏丝绸的风采导入,并引起学生思考“丝绸是怎样被世界认识的”。

  2、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因势利导。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教师只给以适当点拨、引导。

  3、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让学生宏观地看丝绸之路。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3、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入课文

  1、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看——

  学生(齐说):丝绸(板书“丝绸”)

  (播放课件,展示各种华美的丝绸面料,过渡到丝绸面料的衣服)

  2、积累运用词语。

  看了这些礼物,你是什么感受?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

  预设学生会说出:赞叹不已、赞不绝口、瞠目结舌、目瞪口呆……

  [设计目的:让学生用成语形容自己的感受,一来培养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能力;二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新词“赞不绝口”、“目瞪口呆”;三来可以由此引入课文。可谓一举三得]

  3、引入课文。

  *的丝绸不但在今天受到全世界的青睐,早在古代就赢得了众多的喝彩!历史上就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请同学们读文。

  4、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丝绸在国外知名度很高。

  二、发现矛盾,产生疑问

  1、课件出示地图,显示罗马和*之间的距离有七千多公里。

  2、学生介绍当时的交通条件:没有公路铁路,没有汽车飞机。罗马位于*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还隔着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

  [设计目的:让学生结合地图和课文感受罗马和*之间的距离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为学生产生疑问作铺垫,同时也为后面体会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难作铺垫]

  3、学生自发产生疑问。

  罗马和*之间的距离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那么*的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设计目的:虽然文中也有这个问题,但让学生直接看到问题,远不如让他们亲自发现问题感受深刻,这样解决问题的欲望也更加强烈,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4、引出“路”,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学生很快自己找到了答案: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板书“路”)

  (2)为了开辟这条路,汉代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精力。

  (3)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第4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回答上一段提出的问题,后半部分则和下面的自然段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课中质疑,直指重点。

  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想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开辟丝绸之路为什么会献出了毕生精力?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设计目的:课中质疑,问题质量较高。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2、默读课文,结合课前所查资料思考问题,边读边作批注。

  [设计目的:锻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作批注让孩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安排学生结合资料回答问题,锻炼他们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还能丰富课文的内容]

  3、小组交流。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4、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指导朗读,并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丝绸之路上困难重重。

  (2)从“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燕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引导大家想象:在这十一年中,张骞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诱惑,他是怎么想的。

  [设计目的:通过想象,体会张骞的内心世界,理解他深深的爱国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4)从“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爱国情怀。

  (5)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不辱使命、收获颇丰。

  四、情感升华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于*乃至全世界来说有着重大的作用。

  学生结合资料和课文最后一段谈丝绸之路的作用。

  2、谈自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发展。

  (课件出示:张骞出使西域地图、丝绸之路的发展图)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了解丝绸之路、探索丝绸之路的欲望。一节语文课的结束,正是新的学习的开始]

  3、总结: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东方与西方文明的纽带和文化走廊,将四大文明古国串联起来,组成一个横亘亚非欧三大洲的历史文化大舞台;丝绸之路有恢弘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以及波澜壮阔的宗教民族融合,给后人留下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和不尽的历史之谜。

  丝绸之路在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去探索……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为复述课*准备。

  3、通过理解,体会过渡段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意义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相关资料;

  学生: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什么路?在2000多年前,一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就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千古不朽、享誉世界的路——丝绸之路。(板书课题)

  2、释题,读“金钥匙”,用金钥匙的方法说说你想了解丝绸之路的哪些问题?

  (老师板书:什么叫丝绸之路?为什么要开辟丝绸之路?是怎样开辟的?有什么意义?)

  3、浏览课文,看看这些内容都在文中的哪些自然段在讲。

  二、学习课文

  1、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在告诉我们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默读。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

  2、你对丝绸了解多少?学生谈收集的资料。(可结合学生带来的丝绸直观感受)

  课件展示(看到这么华丽的丝绸,你想说些什么?,瞧,罗马帝王身着丝绸的高贵)

  3、丝绸不仅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浏览课文,看看文中哪些自然段在写丝绸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4、默读1、2自然段,找出能体现*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的词语和句子。

  (交流:“目瞪口呆”“赞不绝口”……“最时髦”“最讲究”“最珍贵”“和黄金等价”……)

  5、此时,作为丝绸发源地的*子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读出这种骄傲的语气。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欧洲的罗马帝国在我们国家的什么位置?(课件展示地图)

  2、去罗马帝国的路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在讲?

  (女生读,男同学思考:找出一个词语概括路的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课件展示地图,段落,理解这条路环境恶劣,充满艰辛与危险。)

  3、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那这样一条危险的、远隔万里的道路是谁开辟的呢?(板书:张骞)哪句话在写?哪些段落又在详细写?

  4、再读第四自然段,看看第四自然段的内容与前后的内容有何联系?是如何联接的?

  (像这样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起来的段落叫做过渡段,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三)学习5——7自然段

  1、张骞开辟这条道路的过程容易吗?同学们在品德课上对这个故事已有所了解,谁能说一说?

  2、课文中都是怎么介绍的?默读5——7自然段,思考: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面对的?你是如何体会到的?用——勾画出来。

  3、学生交流:

  (1)“他渡黄河、过沙漠……日夜兼程……当了俘虏。”体会刚开始的条件的恶劣都不是真正的困难,遇到匈奴才是真正的困难。板书:日夜兼程当了俘虏

  (2)“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他的意志坚定,时刻都想着未完成的事业。板书:等待准备

  (3)“……逃走……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板书:逃走

  (4)“终于到达……”板书:到达

  (5)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他的这一路历程?板书:“历尽千难万险……”

  (6)面对这长达13年的困难,张骞为什么还是那么坚定?是什么在支持着他?学习到这儿,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一趟,张骞除了收获面对困难的信心,还收获了什么?

  (四)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在文中找一句能概括它作用的话,用——画出来。

  (“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东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读,“丝绸之路”是什么的纽带?板书:交流与发展)

  2、自由读:交流与发展在这一段中是如何体现的?交流的什么?(物产与文化)

  3、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交流吗?如果没有交流社会会怎么样?(不会发展、停滞不前)因此,有了交流才有发展,才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三、情感升华

  1、丝绸的出名源于“丝绸之路”,*在世界上举世闻名也源于“丝绸之路”。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在今天,人们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对于*人民来讲,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二十一世纪的光明之路。

  2、你还知道哪些与丝绸之路有关的知识,向同学们说一说?

  3、学习了《丝绸之路》,请你当一当导游,把丝绸之路的故事介绍给周围的人听。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提出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且学会与同学共同交流解决。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2、让学生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

  2、有关丝绸之路的地图(示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我们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路。说说你们知道的路都有哪些?

  2、在这么多路之中,有一条有名的丝绸之路。对丝绸之路,你们了解多少?

  3、学生交流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点评: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4、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丝绸之路。

  板书课题:

  丝绸之路

  二、质疑课题,自主阅读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

  丝绸之路是从哪里到哪里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张骞是怎么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师依据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2、学生提问后,同位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同座位、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

  (不要求完全统一,确保学生个性化地阅读。)

  4、带着问题学生自读自悟,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自己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疑是思考的开始,问题是产生学习的起点。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小组内交流。

  6、文中的哪一段既写了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又写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找出来,读一读。

  7、巧妙地把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叫它过渡段。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8、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独立阅读:

  理出文章层次,找出重点部分。默读3~12自然段,仔细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对难以理解的内容要多读、多思、多悟,然后和同位交流。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做指点和讲解。如:“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

  ⑴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⑵同位说一说丝绸之路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开辟出来的?

  ⑶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张骞能开辟出丝绸之路?

  ⑷开辟丝绸之路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回答。

  3、交流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经过。

  (点评: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

  四、重点品读,体会作用

  1、默读第13自然段,思考:

  丝绸之路发挥了怎样的巨大作用?

  2、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自主学习,书写生字

  1、自己学习生字,放手自主识字。

  2、学生独立书写,独立检查。

  3、同位互查生字书写。

  (点评: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就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放手让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调动学生主动、合作学习的热情。)

  六、作业

  把丝绸之路的故事讲给家里的人听。


《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3)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0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1、从兴趣出发,引导学生感悟。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设计了由欣赏丝绸的风采导入,并引起学生思考“丝绸是怎样被世界认识的”。

  2、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因势利导。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教师只给以适当点拨、引导。

  3、发散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让学生宏观地看丝绸之路。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3、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入课文

  1、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你们看——

  学生(齐说):丝绸(板书“丝绸”)

  (播放课件,展示各种华美的"丝绸面料,过渡到丝绸面料的衣服)

  2、积累运用词语。

  看了这些礼物,你是什么感受?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

  预设学生会说出:赞叹不已、赞不绝口、瞠目结舌、目瞪口呆……

  [设计目的:让学生用成语形容自己的感受,一来培养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能力;二来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新词“赞不绝口”、“目瞪口呆”;三来可以由此引入课文。可谓一举三得]

  3、引入课文。

  *的丝绸不但在今天受到全世界的青睐,早在古代就赢得了众多的喝彩!历史上就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请同学们读文。

  4、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丝绸在国外知名度很高。

  二、发现矛盾,产生疑问

  1、课件出示地图,显示罗马和*之间的距离有七千多公里。

  2、学生介绍当时的交通条件:没有公路铁路,没有汽车飞机。罗马位于*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还隔着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

  [设计目的:让学生结合地图和课文感受罗马和*之间的距离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为学生产生疑问作铺垫,同时也为后面体会张骞出使西域的艰难作铺垫]

  3、学生自发产生疑问。

  罗马和*之间的距离远,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那么*的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设计目的:虽然文中也有这个问题,但让学生直接看到问题,远不如让他们亲自发现问题感受深刻,这样解决问题的欲望也更加强烈,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4、引出“路”,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学生很快自己找到了答案: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板书“路”)

  (2)为了开辟这条路,汉代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精力。

  (3)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第4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回答上一段提出的问题,后半部分则和下面的自然段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相关内容:《将相和》教学反思《把铁路修到*去》课文理解《珍珠鸟》课堂实录20珍珠鸟简案猴王出世《半截蜡烛》教案小学语文第十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案例《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查看更多>>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课中质疑,直指重点。

  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想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开辟丝绸之路为什么会献出了毕生精力?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设计目的:课中质疑,问题质量较高。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2、默读课文,结合课前所查资料思考问题,边读边作批注。

  [设计目的:锻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作批注让孩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安排学生结合资料回答问题,锻炼他们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还能丰富课文的内容]

  3、小组交流。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4、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指导朗读,并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丝绸之路上困难重重。

  (2)从“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燕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引导大家想象:在这十一年中,张骞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诱惑,他是怎么想的。

  [设计目的:通过想象,体会张骞的内心世界,理解他深深的爱国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4)从“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爱国情怀。

  (5)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不辱使命、收获颇丰。

  四、情感升华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于*乃至全世界来说有着重大的作用。

  学生结合资料和课文最后一段谈丝绸之路的作用。

  2、谈自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发展。

  (课件出示:①张骞出使西域地图。②丝绸之路的发展图)

  [设计目的:激发学生了解丝绸之路、探索丝绸之路的欲望。一节语文课的结束,正是新的学习的开始]

  3、总结: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东方与西方文明的纽带和文化走廊,将四大文明古国串联起来,组成一个横亘亚非欧三大洲的历史文化大舞台;丝绸之路有恢弘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以及波澜壮阔的宗教民族融合,给后人留下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和不尽的历史之谜。

  丝绸之路在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去探索……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挂图。

  2、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1、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⑴ 出示句子:

  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⑵ 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⑶ 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⑷ 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⑸ 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出*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2、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⑴ 安息国与*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⑵ 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⑶ 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⑷ 引读:

  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3、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⑴ 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⑵ 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⑶ 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丝绸的店铺。而当时*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

  ⑷ 齐读课文13自然段。

  ⑸ 你有什么体会?

  ⑹ 再读13自然段。

  ⑺ 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① 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② 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

  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

  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⑴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

  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⑵交流,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

  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

  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⑶小结:

  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⑴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⑵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⑶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⑷交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

  为什么说将*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⑸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⑴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⑵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⑶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⑷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

  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

  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有条件的,可以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气、智慧、执着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3.运用“金钥匙”中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体会并批注。

  教学重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丝绸之路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入情境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还记得这条路吗,它东起长安,向西经过漫长的7000多公里,辗转到达罗马各地。这7000多公里又是什么样子呢?看,它长路漫漫;看,它白雪皑皑;看,它黄沙滚滚。让我们一起喊出它那响亮的名字——丝绸之路。

  二、略读回忆,整体感知

  师:想不想再次踏上这千年古道,沿着先人的足迹,去了解那时的故事呢?那就请打开你的语文书,略读全文,回忆一下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

  师总结: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历尽千难万险。

  三、自学批注,潜心感悟

  你从哪里感受到张骞历尽了千难万险呢?请同学们自己从书中找到答案。(打出自学提示:1.生读自学提示。2.默读、批注。)

  四、同桌交流,查漏补缺

  五、班内汇报,文字训练

  (一)条件艰苦

  1.“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1)生读、谈。

  (2)对比:

  (3)春风都吹不到的荒漠寂野,怎么不让人心惊胆战?再自己读一读。

  (4)师生配合读。

  2.“他带着一百多人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

  “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1)想象一下当时恶劣的环境,自己读读,体会让你感触深的词语,把它们写在你的积累本上。

  (2)自由读,谈,点红“煎熬”,观察煎熬的字形,说说你的理解。

  “人迹罕至”、“白雪皑皑”……

  (3)齐读。

  (二)时间长

  生:“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第一年过去了。”

  师:十一年的光阴,一个人的青春不在,年华已逝。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时间长,而要写牧草和雁阵呢?

  生回答,自由读。

  (三)人为阻挠

  “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师:很多人再也不能魂归故里了。(生再读。)

  “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

  师:他在匈奴人那里受到诱惑,也受尽了屈辱。(生想象、读。)

  六、再次默读,感受人物

  (一)回到长安

  师:张骞克服了千难万险,历尽了种种磨难。把我们心中无尽的感慨表达出来吧!”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

  在这里加上什么词,更能表达你的心情?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

  (二)看录像《汉武大帝》中的片段。

  (三)再次默读。

  师:是什么支撑着他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度过了这艰难的十三年?是什么使他手中的汉节不离不弃?不着急回答,让我们再静静地看一看张骞通西域的过程。

  师:13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相貌,摧残一个人的身心……但张骞始终如一的是什么?(生谈。)

  仅仅是勇气、毅力、责任感就可以打通这条丝绸之路吗?

  “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智慧。

  师:莽莽草原,滚滚黄沙,他含辛茹苦十三载。张骞也赢得了世人对他的赞誉(课件)。

  七、了解意义,心生自豪

  万里绝域、黄沙背后富饶的丝绸之路就此打开。打通了这条路,到底意义何在,它的价值是什么?从原文中找到,自己读一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看图说(课件)。

  4.看短片。

  5.齐读。

  八、总结全文,回到整体

  九、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非常著名的道路,里面也有很多动人的故事,比如唐蕃古道就是和文成公主有关的。我们学习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课下同学们可以多了解一下。

  请同学们在积累本上记下一个,课后去查找资料进行了解。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具准备

  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表现当年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师: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2、重点抓住“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这句话,(联系2──10自然段,或联系生活中的影视作品、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进一步理解、体会丝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从以上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三)交流资料,深入理解

  1、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相机介绍: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3、自由读13自然段,讨论: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3)再读全文,谈感受。

  拓展阅读:

  《丝绸之路》原文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公元前115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没有的鸵鸟蛋。

  *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

  *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张骞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认为是难课的理由):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全文涉及的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复杂,在教学时难以把握。对于语文学习又应该有语文的味道在其中,如何复述课文,如何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是本课的重点。总之,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统一,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很难。

  设计理念:

  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积累和文章有关的诗句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7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选用诗句的投影;推荐阅读的文章《茶马古道》等。

  2、学生搜集和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话说丝绸之路

  引入新课,交流资料。

  1、师板书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生质疑。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评价、筛选有用信息;教师补充信息:海上丝绸之路)

  走近丝绸之路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交流所获。

  2、检查自学情况:生字词语的朗读和书写;重点段落的朗读。

  第二课时

  走进丝绸之路

  古诗引入,积累语言。

  学生读背描写西域的诗句:“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无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感悟内容,解决问题。

  问题一: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问题二: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从哪儿能体会到?

  情感升华,体会艰辛。

  1、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2、做小导游,复述课文。(小组内互相练习说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北师大版教材第八册第十单元“路”这一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篇幅较长,资料充实,讲述了丝绸之路开辟的经过和好处,蕴涵着对中华民族悠久和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课文讲述的资料年代久远,涉及的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给学生理解课文资料,体验情感带来必须的困难。所以我课前布置了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懂课文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好处。

  2、潜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自读勾画批注的潜力,充分地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使之感受到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过程。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3、情感目标:感受他的坚韧、英勇、智慧、执着和强烈的职责感、使命感。

  4、美育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学习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怎样的精力。

  【教学难点】

  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险阻,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好处。

  【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课前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齐走进了丝绸之路,这天我们将继续踏上这千年古道,沿着先人的足迹去感受两千多年前的故事。齐读课题。

  2、透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那么丝绸之路在开辟前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你从哪儿体会到的?生谈

  4、让我们一齐回顾一下上节课的知识,齐读第三段。

  5、透过你们的朗读,我看到了丝绸之路在开辟前是黄沙滚滚、寸草不生、无人问津啊!怎一个“荒”字了得!能够用一句诗来形容——“春风不度荒满路。”(板书)

  二、感受开辟后的丝路之繁荣,学习第九自然段。

  1、那么开辟后的丝绸之路又是一条怎样的路呢?播放影片。

  2、看完影片,你对丝绸之路有什么印象?

  3、书中哪一段写了丝绸之路繁荣的样貌呢?齐读第九自然段。

  4、是啊,此刻的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了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礼貌发展的纽带,各种物资在这条路上进行贸易,来往的商人更是络绎不绝,好一派“来往络绎商不断”的景象啊!(板书)

  三、感悟张骞开辟丝绸之路所付出的毕生精力。

  (一)抓中心句。

  1、这条路是谁开辟出来的呢?(张骞)

  2、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张骞的贡献,请你勾画出来。

  3、请一学生读,出示课件,齐读。

  4、质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评价。

  5、解“毕生的精力”。(学生自由谈理解)

  (二)出示自读提示。

  (三)小组交流:完成了就和同桌交流,能够谈感受,也能够读出你的体会。

  (四)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指导)

  1、出发的路途中(第5自然段)。

  学生抓重点词谈感受。

  评读,生生互评

  小结:运用多种朗读方法,让我们感受到张骞一行人面临生与死,多么有勇气啊!齐读第5自然段。

  2:在匈奴当俘虏的岁月(第6自然段)。

  重点句:

  “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牧草由绿变黄……十一年过去了。”

  ①、这11年他做了些什么?

  T:哦,原先这11年里,他是那么忙碌。难怪说是“一转眼”。所以“11年”和“一转眼”两个词看似矛盾,但其实并不矛盾,这正是他11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读这句话。

  ②、那么这11年里做那么多事,又是为了什么?

  他会怎样想?出示课件:“他想_____,于是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生说)

  ③、渲染气氛,指导朗读。

  小结,齐读。

  3、逃跑的过程(第7自然段):

  (1)个别学生读,自由谈体会。

  (2)师范读第7自然段,请学生想象画面。

  (3)生描述画面,读出画面感。生评、师评。

  小结

  (五)小结5、6、7自然段。

  (六)小结人物品质,回读中心句

  四、丰满人物形象,感受张骞之伟大。

  1、看张骞回到长安的视频。

  2、(画面定格)此时,你想对他说什么?

  3、同学们对张骞充满了敬佩之情,让我们一齐来赞美张骞吧。(回读中心句)

  五、总结全文,回归课题。

  1、简单介绍张骞回来后的状况。

  2、解决开课质疑:为什么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3、出示读课件,读后人对张骞的评价。

  4、透过本课的学习,你觉得丝绸之路还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5、让我们带着感情再次读课题。

  六、拓展延伸。

  像丝绸之路这样的路还有很多,下课后搜集:“海上丝绸之路、京西古道、茶马古道、唐蕃古道。”写下来,回家认真查找这些资料。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为复述课*准备。

  3、通过理解,体会过渡段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意义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相关资料;

  学生: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些什么路?在2000多年前,一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就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千古不朽、享誉世界的路——丝绸之路。(板书课题)

  2、释题,读“金钥匙”,用金钥匙的方法说说你想了解丝绸之路的哪些问题?

  (老师板书:什么叫丝绸之路?为什么要开辟丝绸之路?是怎样开辟的?有什么意义?)

  3、浏览课文,看看这些内容都在文中的哪些自然段在讲。

  二、学习课文

  1、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在告诉我们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默读。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

  2、你对丝绸了解多少?学生谈收集的资料。(可结合学生带来的丝绸直观感受)

  课件展示(看到这么华丽的丝绸,你想说些什么?,瞧,罗马帝王身着丝绸的高贵)

  3、丝绸不仅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浏览课文,看看文中哪些自然段在写丝绸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

  4、默读1、2自然段,找出能体现*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的词语和句子。

  (交流:“目瞪口呆”“赞不绝口”……“最时髦”“最讲究”“最珍贵”“和黄金等价”……)

  5、此时,作为丝绸发源地的*子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读出这种骄傲的语气。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欧洲的罗马帝国在我们国家的什么位置?(课件展示地图)

  2、去罗马帝国的路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在讲?

  (女生读,男同学思考:找出一个词语概括路的特点,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课件展示地图,段落,理解这条路环境恶劣,充满艰辛与危险。)

  3、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那这样一条危险的、远隔万里的道路是谁开辟的呢?(板书:张骞)哪句话在写?哪些段落又在详细写?

  4、再读第四自然段,看看第四自然段的内容与前后的内容有何联系?是如何联接的?

  (像这样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起来的段落叫做过渡段,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三)学习5——7自然段

  1、张骞开辟这条道路的过程容易吗?同学们在品德课上对这个故事已有所了解,谁能说一说?

  2、课文中都是怎么介绍的?默读5——7自然段,思考: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面对的?你是如何体会到的?用——勾画出来。

  3、学生交流:

  (1)“他渡黄河、过沙漠……日夜兼程……当了俘虏。”体会刚开始的条件的恶劣都不是真正的困难,遇到匈奴才是真正的困难。板书:日夜兼程当了俘虏

  (2)“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他的意志坚定,时刻都想着未完成的事业。板书:等待准备

  (3)“……逃走……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板书:逃走

  (4)“终于到达……”板书:到达

  (5)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他的这一路历程?板书:“历尽千难万险……”

  (6)面对这长达13年的困难,张骞为什么还是那么坚定?是什么在支持着他?学习到这儿,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一趟,张骞除了收获面对困难的信心,还收获了什么?

  (四)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在文中找一句能概括它作用的话,用——画出来。

  (“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东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读,“丝绸之路”是什么的纽带?板书:交流与发展)

  2、自由读:交流与发展在这一段中是如何体现的?交流的什么?(物产与文化)

  3、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交流吗?如果没有交流社会会怎么样?(不会发展、停滞不前)因此,有了交流才有发展,才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三、情感升华

  1、丝绸的出名源于“丝绸之路”,*在世界上举世闻名也源于“丝绸之路”。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在今天,人们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对于*人民来讲,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二十一世纪的光明之路。

  2、你还知道哪些与丝绸之路有关的知识,向同学们说一说?

  3、学习了《丝绸之路》,请你当一当导游,把丝绸之路的故事介绍给周围的人听。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前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 “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⑴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⑵交流,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⑶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⑴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⑵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⑶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⑷交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⑸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⑴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⑵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⑶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⑷小结: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有条件的,可以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气、智慧、执着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3.运用“金钥匙”中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体会并批注。

  教学重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丝绸之路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入情境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还记得这条路吗,它东起长安,向西经过漫长的7000多公里,辗转到达罗马各地。这7000多公里又是什么样子呢?看,它长路漫漫;看,它白雪皑皑;看,它黄沙滚滚。让我们一起喊出它那响亮的名字——丝绸之路。

  二、略读回忆,整体感知

  师:想不想再次踏上这千年古道,沿着先人的足迹,去了解那时的故事呢?那就请打开你的语文书,略读全文,回忆一下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

  师总结: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历尽千难万险。

  三、自学批注,潜心感悟

  你从哪里感受到张骞历尽了千难万险呢?请同学们自己从书中找到答案。(打出自学提示:1.生读自学提示。2.默读、批注。)

  四、同桌交流,查漏补缺

  五、班内汇报,文字训练

  (一)条件艰苦

  1.“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1)生读、谈。

  (2)对比:

  (3)春风都吹不到的荒漠寂野,怎么不让人心惊胆战?再自己读一读。

  (4)师生配合读。

  2.“他带着一百多人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

  “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1)想象一下当时恶劣的环境,自己读读,体会让你感触深的词语,把它们写在你的积累本上。

  (2)自由读,谈,点红“煎熬”,观察煎熬的字形,说说你的理解。

  “人迹罕至”、“白雪皑皑”……

  (3)齐读。

  (二)时间长

  生:“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第一年过去了。”

  师:十一年的光阴,一个人的青春不在,年华已逝。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时间长,而要写牧草和雁阵呢?

  生回答,自由读。

  (三)人为阻挠

  “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师:很多人再也不能魂归故里了。(生再读。)

  “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

  师:他在匈奴人那里受到诱惑,也受尽了屈辱。(生想象、读。)

  六、再次默读,感受人物

  (一)回到长安

  师:张骞克服了千难万险,历尽了种种磨难。把我们心中无尽的感慨表达出来吧!”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

  在这里加上什么词,更能表达你的心情?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

  (二)看录像《汉武大帝》中的片段。

  (三)再次默读。

  师:是什么支撑着他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度过了这艰难的十三年?是什么使他手中的汉节不离不弃?不着急回答,让我们再静静地看一看张骞通西域的过程。

  师:13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相貌,摧残一个人的身心……但张骞始终如一的是什么?(生谈。)

  仅仅是勇气、毅力、责任感就可以打通这条丝绸之路吗?

  “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智慧。

  师:莽莽草原,滚滚黄沙,他含辛茹苦十三载。张骞也赢得了世人对他的赞誉(课件)。

  七、了解意义,心生自豪

  万里绝域、黄沙背后富饶的丝绸之路就此打开。打通了这条路,到底意义何在,它的价值是什么?从原文中找到,自己读一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看图说(课件)。

  4.看短片。

  5.齐读。

  八、总结全文,回到整体

  九、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非常著名的道路,里面也有很多动人的故事,比如唐蕃古道就是和文成公主有关的。我们学习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课下同学们可以多了解一下。

  请同学们在积累本上记下一个,课后去查找资料进行了解。


《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4)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5篇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2.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预习+展示

  短识储备: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中途遭匈奴扣留,至公元前126年方归。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派张骞西去联络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同时分派副使赴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间)、大月氏(阿姆河中上游)、大夏(巴克特里亚)、安息(帕提亚)、身毒(天竺)各国。司马迁《史记·大宛传》称他的两次出使为凿空,其意是他第一次走通了前人未曾开通的道路。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在我国西汉时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丝绸之路已有南北两道。公元3世纪以前,天山以南两道,以南道较为繁荣。公元3世纪至5世纪,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天山以北的通道最为昌盛。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还有一条通往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除出口大量丝绸之外,还输出铁器、镍、贵重金属、铜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亚、西亚直到罗马。*从中亚以西输入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妆品,特别重要的是从大宛输入汗血马、天马;中亚各国的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等植物,都传到*。从西域和伊朗传入*的,还有箜篌、琵琶、筚篥等乐器及绘画、雕刻、图案设计等技艺。安息和罗马的毛织品、玻璃也源源东来。

  丝绸之路与中外友好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与中亚、西亚和南欧各地各民族友好往来绵亘不绝,日益密切。

  一、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朗读课文。

  1、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有不会读的字写上黑板,会的上注音)

  2、组内练习,自由读,齐读,轮读等。

  3、朗读展示。想读的上出来读(选片段读),同学评价。再小组齐读展示,评价。

  三、自学生字

  1、在课本上画出生字,在生字表上注上读音,组词。两名同学上台展示。

  2、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理解生词,小组解决不了的上黑板写出来。

  3、师生共同解决。

  四、小组合作理解课文

  1、浏览课文,在预习本上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3、展示,纠正。

  4、小组交流自己从这些内容中体会到什么。

  ①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②*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5、个人展示。

  6、分组表演我国使者与安息国将军互赠礼物的情景。

  7、领悟写作特点。开头与课文的尾句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五、课外拓展

  1、说说搜集到有关丝绸之路的一些故事。

  2、向学生介绍海上丝绸之路。

  反馈课

  一、填空(上课前请同学抄上黑板)

  1、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 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 ,往西一直延伸到 。在这条路上贸易的`货物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的 。

  2、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 的商贸大道,还是沟通 的友谊之路。

  二、做辅导习题

  1、一至四小题课外完成,分组出来展示,一组一题。其余同学合作完成七、八、九题。

  2、评价展示的答案,更正。

  3、展示理解运用时用展示台。

  课后反思 :

  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因此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在丝绸之路的线路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大致的线路,经过哪些区域,而且要求学生通过古今对照,了解经过现在的哪些国家和地区。考虑到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难度,因此采用了一次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其实离我们很近。另外,在丝路上的交易活动,应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对中原和西方之间进行交易的货物作了辨别。这种教学方式比以前单一的记忆要强很多,三位学生的精彩表演博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每一位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繁荣景象。此外,也帮助他们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方交流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使学习更加贴近历史。贴近历史,感受历史正是我的期望,在这节课上,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做到了。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具准备

  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表现当年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师: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2.重点抓住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这句话,(联系2──10自然段,或联系生活中的影视作品、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进一步理解、体会丝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从以上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三)交流资料,深入理解

  1.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相机介绍: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3.自由读13自然段,讨论: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3)再读全文,谈感受。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提出提出有考虑价值的问题,并且学会与同学一起交流解决。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同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2、让同学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同学的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

  1、同学搜集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

  2、有关丝绸之路的地图(示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俺们的生活、学习都离不开路。说说你们知道的路都有哪些?

  2、在这么多路之中,有一条有名的丝绸之路。对丝绸之路,你们了解多少?

  3、同学交流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同桌或小组交流,个别介绍。

  (点评:充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激发同学阅读兴趣,培养同学收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4、这节课俺们就来一起学习──丝绸之路。

  板书课题:

  丝绸之路

  二、质疑课题,自主阅读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同学可能会提出:

  丝绸之路是从哪里到哪里的?丝绸之路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张骞是怎么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师依据同学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简要板书。)

  2、同学提问后,同位轻声读课文,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引导他们从刚才的提问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

  3、同座位、小组交流筛选后的问题。

  (不要求完全统一,确保同学个性化地阅读。)

  4、带着问题同学自读自悟,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自身的体会做批注。

  (点评:疑是考虑的开始,问题是发生学习的起点。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同学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同学自身去进行阅读实践,自身去感受、考虑,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5、小组内交流。

  6、文中的哪一段既写了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又写了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局部?找出来,读一读。

  7、巧妙地把两局部内容衔接起来,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俺们叫它过渡段。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8、全班交流。

  三、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独立阅读:

  理出文章层次,找出重点局部。默读3~12自然段,仔细品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对难以理解的内容要多读、多思、多悟,然后和同位交流。同学解决不了的,教师做指点和讲解。如:“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

  ⑴带着问题反复读有关段落。

  ⑵同位说一说丝绸之路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开辟出来的?

  ⑶为什么在这种特定环境中张骞能开辟出丝绸之路?

  ⑷开辟丝绸之路说明了什么?

  2、小组讨论,回答。

  3、交流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经过。

  (点评:珍视同学的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关注了同学的个体差别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小朋友展示自身的机会。)

  四、重点品读,体会作用

  1、默读第13自然段,考虑:

  丝绸之路发挥了怎样的巨大作用?

  2、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自主学习,书写生字

  1、自身学习生字,放手自主识字。

  2、同学独立书写,独立检查。

  3、同位互查生字书写。

  (点评: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就要激发同学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给同学发明主动参与和表示自身的机会。放手让同学独立识字,写字,调动同学主动、合作学习的热情。)

  六、作业

  把丝绸之路的故事讲给家里的人听。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4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教学时数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 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 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1﹚什么是丝绸之路?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 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 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 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 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使同学们知道我国被外国人称为“丝绸之国”,*丝绸再外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 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 师生总结 ,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的骄傲。

五年级下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用自身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写8个字,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绚烂的文化。

  3.通过读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学重点难点:

  1.自主识字写字。

  2.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

  教学准备

  师:查找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资料、*地图。

  生:搜集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板书课题。学生自由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拼读。

  2.教师范读课文。生字词正音。

  二、自主识字。

  1.选择喜欢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读准音,记清形,组组词。开火车游戏。

  2.汇报推荐:推荐记忆方法,集体解决难字。

  (1)检查字音。

  (2)疏通难字。

  (3)扩词竞赛。

  3.巩固识字。字词游戏,生字回文。

  三、指导书写。

  1.认一认。认读会写字8个。

  2.记一记。自主观察汉字,记忆字形。

  3.说一说。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看一看。观察教师范写难字。评议。

  5.写一写。独立练习书写。一起评议。

  四、分层作业。

  1.认读生字和词语,把生字漂漂亮亮地写一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空虚,我的词语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语。

  二、导入。

  1.推荐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话题。畅所欲言。

  2.板书课题。读题。质疑。

  三、感悟课文内容。

  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细读感悟课文。出示自读提纲,自读推荐。

  3.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条件艰苦的句子读一读。

  4.结合找出的句段进行朗读训练。想一想:张骞是怎样克服困难开辟丝绸之路的。

  5.想象说话,朗读指导。练读、范读、互读评读。张骞受到哪些屈辱?逃出来遇到哪些困难?

  6.出示与西域地理环境有关的图片或范文影片。多篇感受。

  四、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课外的知识讲一讲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以巩固理解课文。


《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5)

——丝绸之路的诗歌3篇

丝绸之路的诗歌1

  1、敕勒歌

  斛律金

  北朝(439-534)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3、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4、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5、从军行七首(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古浑。

  6、出塞(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7、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

  8、少年行

  (其一)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

  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

  系马高楼垂柳边。

  9、渭城曲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10、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处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11、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12、杂诗

  佚名

  无定河边暮角声,

  赫连台畔旅人情。

  函关归路千余里,

  一夕秋风白发生。

  13、塞下曲四首(其一)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

  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

  兵气销为日月光。

  14、边思

  李益

  腰垂锦带佩吴钩,

  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

  只将诗思入凉州。

  15、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16、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蓝。

  17、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胡虏,

  良人罢远征。

  18、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由来征战地,

  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

  思乡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闲。

  1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0、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21、碛中作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

  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

  *沙莽莽绝人烟。


《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3篇(扩展6)

——《丝绸之路》教案

《丝绸之路》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丝绸之路》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丝绸之路》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具准备

  古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表现当年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师: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表现“丝绸之路”繁荣景象的图画或影像。

  2.重点抓住“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这句话,(联系2──10自然段,或联系生活中的影视作品、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进一步理解、体会丝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从以上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三)交流资料,深入理解

  1.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相机介绍: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3.自由读13自然段,讨论: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3)再读全文,谈感受。

  拓展阅读:《丝绸之路》原文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公元前115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没有的鸵鸟蛋。

  *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

  *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张骞在此之前,于公元前138年曾历尽艰险出使过西域。公元前119年他第二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的养蚕、缫丝、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

《丝绸之路》教案2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三、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二)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教师小结: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三)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升华。

  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联络大月氏打击匈奴的使命,但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地理、物产、军事的情况,了解了匈奴的许多内情让汉武帝知道和中亚、西亚各国如何打交道。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战事中张骞才能以他对匈奴的广博知识节节获胜……)

  五、复述课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象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的骄傲,作为一名甘肃人,我们更应该感到自豪,因为甘肃的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现在就让我们来当一名小导游,给到甘肃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介绍这令我们骄傲的丝绸之路。

  1.小组内互相练习说。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丝绸之路人教版教案的全部内容,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教学文章!

《丝绸之路》教案3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丝绸之路》教案。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只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理念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活的思想体验。

  2.及时、多层次、多角度的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对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读话引入

  1.引入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着无数的骆驼和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和文明,它是东西文化的通道,教案《《丝绸之路》教案》。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一起走进--丝绸之路。

  2.齐读课文。

  二.阅读课文了,交流体会

  1.自由朗读;读准生字。

  2.检查预习情况。

  3.齐读*使者的话--没想到,这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听了这话后。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5.小组合作讨论。

  6.鼓励各小组陈诉自己的观点。

  三.深入课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史,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

  (3)小结。

  一条路,大同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朗读*使者的话--到这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

  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啊?再次有感情的朗读。

《丝绸之路》教案4

  [知识与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地图册、相关多媒体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3、讲授新课:

  一、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4、小结。

  5、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丝绸之路》教案5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2、丝绸之路地图。

  【教学过程】

  一、话说丝绸之路

  1、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2、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二、走近丝绸之路

  1、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

  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3、课堂交流:

  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做到:

  ①把句子读通顺。

  ②简要说明理由。

  ⑵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①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②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③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④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三、走进丝绸之路

  1、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

  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用一两句话概括。

  2、课堂交流,指导要点:

  ⑴时间:

  公元前115年。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远。

  ⑵地点:

  伊朗高原北部。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安到伊朗高原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遥远。

  ⑶人物:

  安息国的将军、*使者。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可以从课文中的一句话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139年和119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导入,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

  ⑷事情:

  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使者,双方交换礼物。

  ⑸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

  3、默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想象:

  安息国的将军和*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⑴隆重:

  ①找出有关句子:

  A、将军其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B、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命令。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欢迎的阵式。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②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

  ⑵热情:

  ①找出有关句子:

  课文第8~12自然段。

  ②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③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

  A、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B、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批次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

  C、因为他们把东西方连接起来了

  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

  4、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⑴朗读:

  从那以后,一队对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

  四、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

  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丝绸之路》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读9个生字,读读记记“古朴、典雅、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商贸、芝麻、精神饱满、美轮美奂”等词语。

  2、试用段意串联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合理想象中的场景。

  4、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灿烂历史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合理想象中的场景。

  教学难点

  用段意串联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素材

  1、搜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

  2、关于丝绸之路的图片。

  3、有关丝绸之路的历史小故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我们祖国的西部不仅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其中光辉的一页。板书课题。

  2、通过课前预习,你对丝绸之路有哪些了解?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读懂句子,理解新词。

  (1)大家课前预习得不错,老师再考考你们,谁能把这句话填写完整?栩栩如生是什么意思?谁能给这个词找个近义词?(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课件出示)

  一座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那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栩栩如生)。

  矗立:高高地直立。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文中指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那一峰峰骆驼与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姿态各异,非常生动逼真(可结合插图让学生理解)。

  (2)谁能填写这个句子,并准确地读一读??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这两个词你感受到什么?

  (课件出示)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戎装:军装。戎,古代兵器的总称。

  浩浩荡荡: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文中指迎候*使节的安息国兵马不计其数,显得极有声势。万余大军,边境守候,充分反映了安息国对*来使的重视与尊重。

  (3)读句。提醒多音字读法:薄礼讲述古代丝绸的价值。想一想,古代,*丝绸之路如此贵重,为什么*使者却说这只是一点薄礼?

  (课件出示)

  *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绫罗绸缎:泛指丝织品。

  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文中指*赠送的绫罗绸缎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绫罗绸缎均为丝织品。丝绸之路的商品,以*丝绸为主,在古代的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都被视为珍品。古希腊人克特西阿斯就称*为“塞勒斯”,意即丝国。一位古罗马作家说:丝国人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样美,它的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

  (4)文中有一段话很难读,谁来试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这段话主要写什么?(这段话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文化繁荣的促进作用,体现了汉朝繁荣的过去和西部鼎盛的历史。从中也可以感受到当时*输出的是先进技术,在世界处于领先水*。*不愧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课件出示)

  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的养蚕、缫sāo丝、冶yě铁、造纸、凿záo井、灌溉gài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我国,还有狮子、犀xī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崇山峻岭:高大陡峭的山岭。丝绸之路横贯欧亚,所经之地,有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垠的大漠荒野和盐碱沼泽。文中用此词意在说明路途遥远。

  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文中用来形容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由于汲取了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

  二、品读语段,感悟表达。

  1、师:据史载,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率300人使团到乌孙,又从乌孙分派副使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国访问。汉使到安息,安息国王派大将率2万骑兵到东部边境迎接。汉使回国时,安息还赠送大鸟卵(鸵鸟卵)、黎轩眩人(罗马杂技艺人)给汉武帝。(课件出示)

  2、课文第2—12段再现了这一情景。文中描写的是作者亲眼见到过吗?(预设:是作者的合理想象的场景)

  3、同桌分角色互读,想想作者为什么会把从没见过的情景写得如此栩栩如生?

  交流: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合理想象当时情景,描写细腻生动。

  三、体会“伟大”,拓展练笔

  1、过渡: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这一幕就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上。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课件出示)

  2、为什么说“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从哪里看出它是一条伟大的路?齐读第13自然段。

  师介绍:丝绸之路长安(今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和**地区,到达现在的伊朗等地,全长7000多千米,成为连接中西文化的重要通道,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欧洲历史学家说:张骞通西域,“其在*史的重要性,绝不亚于美洲之发现在欧洲史上的重要。”——狄雅可夫《古代世界史》

  四、当堂作业,反馈检查。

  学生看图写话,想象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情景。课内交流点评。(课件出示)

《丝绸之路》教案7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四)辅助工具

  多媒体

  (五)教师导学

  一、快乐读书—精彩展示

  演讲《可爱的西部》

  二、激趣导入—揭示目标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1﹚什么是丝绸之路?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所付出的艰辛,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五、积累—拓展延伸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人的骄傲,通过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你们对丝绸之路又了解多少?

  六、回顾知识—总结提高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的骄傲。

  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教案8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教学时数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1﹚什么是丝绸之路?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称之为丝绸之国;

  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会到*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

  (使同学们知道我国被外国人称为丝绸之国,*丝绸再外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的骄傲。

  五、品读文章,置留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丝绸之路》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授课过程

  导入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西游记视频展示)。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

  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

  【问题】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幻灯)。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录像)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线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请看地图。

  (二)丝绸之路的线路

  (幻灯)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问题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长安)

  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走的就是南道中的这条道路。

  【问题二】设想你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你会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南道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北道又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四人小组合作,小组作好记录。(幻灯片:世界政区图)

  南道: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意大利、沙特*、印度、孟加拉、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等;

  北道: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

  可见路途非常的遥远。

  【问题三】观察线路图,你认为在当时我国境内的丝路上有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区呢?(长安、楼兰、敦煌等)(幻灯)

  我们从这张图片中发现现在的敦煌非常的凄凉,而当时的敦煌却是非常的繁华。敦煌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是中原通往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道”,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现在,请同学们展开你们想象的翅膀,用集体的智慧来再现一下当时的繁荣景象,来当一回小演员。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商人,在敦煌你是如何交易的呢?(幻灯)

  提示:1.你扮演哪方的商人?

  2.选择好你的货物。

  3.准备和对方商人交换什么货物?

  学生表演(繁荣背景,如何交易,筹备干粮,水等)

  从同学们的表演中,我们知道在当时的敦煌存在着物资的交流,而且交流的物资非常得广,有西方的毛皮、珠宝玉石、药材等,还有中原的丝绸、瓷器、陶器、铁器等。事实上,在当时的敦煌,不仅存在着物资上的交流,还存在着文化的交流。现在保留下来的敦煌的艺术宝库莫高窟就可以印证这一点。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个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幻灯:建筑,

  绘画

  ,雕塑)敦煌莫高窟保存着最完好的佛教艺术,曾经有位著名的敦煌学者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印度、希腊、*,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的敦煌和xq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学者的论说充分说明敦煌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的重要性,而这种重要性则是丝绸之路带给它的。

  (三)丝绸之路的交流作用

  【问题】敦煌的艺术来自于东西方的交流,来自于东西方的使者们的间接创造。正是由于这些使者们的往来,使得丝绸之路异常的活跃,异常的繁荣。那么,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古代有什么重大意义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找出一句话来概括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并找出史实来印证这句话。

  找到了吗?一起大声告诉我,好吗?(丝绸之路沟通了欧亚两块大陆,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学们能不能结合书本和你已有的知识,举出实例来印证这句话呢?(可作适当补充)(幻灯)

  总结

  :丝绸之路的开辟丰富了东西方人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增强了东西方人民的友谊。所以说,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商道,而是一条友谊之道。

  (四)丝绸之路的补充

  事实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指当时对*与西方所有来往通道的统称。除了张骞开通的官方通道“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外,你们还知道其他的丝绸之路吗?(学生回答)

  (幻灯)

  总结

  :*的丝绸之路早在公元前就已经分为海陆两路了,此外,还有长城以北充满血腥和暴力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因为这条丝绸之路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各个民族、部落纷纷想争夺控制权,因此充满了血腥和暴力。四川云南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和风*浪静的“海上丝绸之路”由于主要以丝绸和香料贸易为主,又称“海上香丝之路”。

  千余年过去了,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喜欢上了更为方便的海上运输,于是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渐渐被人们放弃,敦煌也同样衰弱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随着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一条新兴的丝绸之路重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那就是亚欧大陆桥。(幻灯:亚欧大陆桥的简介,线路图)

  亚欧大陆桥的简介: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是横跨亚欧两大洲,连接太*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海统一运输的洲际铁路,经过了三十多个国家。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缓缓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

  【问题】那么,亚欧大陆桥与昔日的丝绸之路相比较有什么优势呢?在今天有着什么重要作用呢?(小组活动)

  1.经过的国家更多,到的地方更远;

  2.交通工具:骆驼,马──洲际铁路,火车;

  3.节省时间,节省运费。(大陆桥横穿大陆,比绕道海路近得多,一般比传统的海运路线缩短一半左右。由于大陆桥运距较近,且能使用铁路集装箱专用直达到车,中间环节少,运行速度快,从而节省了大量的途中运输时间。)

  4.东西方沟通:间接──直接。(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一方面,对于日本和西欧等发达国家来说,这一区域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巨大市场,是它们输出资金、技术和管理的理想之地;对*、中亚和东欧国家来说,通过沿桥开放,可以更好地吸收国际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经济振兴。另一方面,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增长,越来越需要开拓欧洲市场,而欧盟为谋求发展也需要到亚太地区寻求贸易伙伴,选择投资对象,亚太与欧洲的双向辐射越来越明显。)

  所以,大陆桥运输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广泛重视。

  总结:亚欧大陆桥虽然不是一座真正的桥,但却是起着桥梁的沟通作用。许多专家学者断言,新亚欧大陆桥的诞生,预示着世界经济在江河经济、海岸经济的基础上,将逐步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陆桥经济时代。

  课后探究:谈谈你今天的最大收获?

  总结: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的丝绸之路可以讲是古代中西方交流的代名词,促进了东西方各国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相信*的未来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课后反思

  学生对《丝绸之路》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因此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在丝绸之路的线路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大致的线路,经过哪些区域,而且要求学生通过古今对照,了解经过现在的哪些国家和地区。考虑到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难度,因此采用了一次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其实离我们很近。另外,在丝路上的交易活动,应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表演的形式,对中原和西方之间进行交易的货物作了辨别。这种教学方式比以前单一的记忆要强很多,三位学生的精彩表演博得了学生们的阵阵掌声,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每一位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繁荣景象。此外,也帮助他们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方交流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使学习更加贴近历史。贴近历史,感受历史正是我的期望,在这节课上,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做到了。

《丝绸之路》教案10

  一 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认识本课9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3.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

  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能体会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朗读感悟法

  教学准备

  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方式,查询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历史变迁或人物故事等相关信息。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出示丝绸之路的相关风景图片,配乐介绍:丝绸之路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被称为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的蛮荒之路,可是自汉代张骞冒死开拓之后,这条崎岖荒僻的道路上却出现了队队商旅,悠悠驼铃。从此,东方的文明古国和西方的许多国家便开始了不绝如缕的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当代的*人称它为“开放之路”。为什么称它是“对话之路”“开放之路”呢?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察看一番,感受一番。

  二、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激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丝绸之路称为“对话之路”,当代的*人称它为“开放之路”,那么,文中所写的*使者称它为什么呢?

  2.学生寻读课文,回答老师的提问。

  3.齐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进一步激疑:听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启发学生多层面追问:为什么说这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一起了?联系我们的仅仅是一条路吗?*使者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路呢”?伟大体现在哪里?

  5.小组合作讨论。要求摆出观点,层次清晰地罗列事实以证明。

  6.鼓励各小组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相机梳理思路──友谊之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科学之路……

  三、深入读文,把握主旨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教师在对话中点拨:安息国(今伊朗)方面: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大汉国方面: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3)小结: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地再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为什么说将*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4)小结: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领会现代意义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生发。(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3.激情朗读。

  五、作业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有条件的,可以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课后小结。

  二次备课

《丝绸之路》教案11

  一、导入新课,提出学习目标: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

  (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3)画出感受深的句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4)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示学习成果。

  二、自主探究,展示学习成果。

  要求:

  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在小组内个人展示)

  生1:我积累的词语有“栩栩如生、天高气爽、不计其数、浩浩荡荡、五彩缤纷、崇山峻岭、丰富多彩、美轮美奂”。我知道“栩栩如生”的意思是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文中指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那一峰峰骆驼与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姿态各异,非常生动逼真。

  生2:我知道“浩浩荡荡”的意思是: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文中指迎候*使节的安息国兵马不计其数,显得极有声势。万余大军,边境守候,充分反映了安息国对*来使的重视与尊重。

  生3:我知道“五彩缤纷”的意思是:颜色繁多,非常好看。文中指*赠送的绫罗绸缎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绫罗绸缎均为丝织品。丝绸之路的商品,以*丝绸为主,在古代的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都被视为珍品。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克特西阿斯就称*为“塞勒斯”,意即丝国。公元3世纪的一位罗马作家说:丝国人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样美,它的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我能用“五彩缤纷”说句话……

  生4:我知道“崇山峻岭”的意思是:高大陡峭的山岭。丝绸之路横贯欧亚,所经之地,有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有一望无垠的大漠荒野和盐碱沼泽。文中用此词意在说明路途遥远。我能用“崇山峻岭”造句……

  生5:我知道“美轮美奂”的意思是: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文中用来形容我国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艺术,由于汲取了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美绝伦。

  生6:“遐想”:指漫无边际地想象。

  生7:我会把课文第一段读熟,我来读给大家听……

  生8:我最喜欢的段落是第3段,我来读给大家听。……

  ……

  (二)、学文悟情展示(可以个人展示,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向全班展示):

  生1:我读了“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句话体会到:丝绸之路的巨型石雕矗立在陕西省西安市玉祥门外,这里正是汉代古都长安,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座群雕是历史的浓缩,是昔日繁华的见证。所以作者站在这里,“仿佛看到”“仿佛听到”,自然而然地遥想起丝绸之路两千年前辉煌的历史。这也是作者写作此文的动机触点。

  生2:这句还与课文的尾句“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相呼应,使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生3:*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生4:*使者的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与安息国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所以*使者才由衷地感叹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生5:我们想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向大家展示: ……

  生6: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三)个性化展示:

  1.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2.介绍张骞、班超、玄奘与丝绸之路。

  3.什么是“丝绸之路”。

  4、读后感。

  5、小练笔。

  三、|激发知识冲突: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3)再读全文,谈感受。

  四、知识拓展延伸:

  1、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

  2、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

  五、作业布置:

  1.结合课文上所讲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2.准备开一个“丝绸之路故事会”。

  板书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课堂练习】

  1、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

  如栩栩如生 ( ) ( ) ( ) ( )

  ( ) ( ) ( ) ( ) ( )

  2、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⑴ 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用______标出。

  ⑵ 摹写句子:

  望着高高的*,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安排】

  如果你是导游,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现在你就带着小朋友走向世界各地,向它们介绍一下。把你的导游词写下来。

《丝绸之路》教案1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开辟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课《、丝绸之路》(板书)请看目标。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扫除生字)

  1、师:怎么实现目标呢?首先,请同学们轮读课文,比谁能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语速适中。XX你先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的地方,请举手帮助纠正。

  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请其他同学更正。

  (若学生声音响亮,则表扬:好,声音响亮,请坐。若学生声音小,即停,说:“哪个同学能声音响亮,请举手?”若学生读书速度快,老师则范读一两句或说:“哪个同学能比他读得慢,请举手?”)

  指名读,生纠错,师板书。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读流利)

  师:生字都认识了,老师相信大家能把课文读得既正确又流利。赶紧开始练习,3分钟后,我们来比赛。

  1、生练读。

  师:时间到,谁敢来读?要求:读的时候,吐字清晰,声音响亮。

  2、指名读。

  3、生评议(是否流利上去评)

  (指后进生朗读,读得不太好的由中等帮忙,如还读不好的,可由优等生进行范读)

  4、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确实读不好的,教师可范读。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再读课文,分段)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5分钟后,比谁写得好!)

  1、生自学,师巡视。

  2、指名回答,不足他人补充。

  本文可以分三段:

  第一段(1):写“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的样子。

  第二段(2——13):由雕像引出的关于“丝绸之路””的故事。

  第三段(14):点明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价值。

  五、第四次“先学后教”(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可以在旁边划一划、读一读,做出简单的批注。)

  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省略的内容会是什么?

  这不尽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来想象一下,说一说,并写下来。

  六、小练笔

  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生说,不足他人补充。

  2、师小结: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丝绸之路》教案13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5.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6.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二、研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出*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丝绸的店铺。而当时*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

  4.齐读课文13自然段

  5.你有什么体会?

  6.再读13自然段。

  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三、课文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四、板书设计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教案14

  课程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教学过程:

《丝绸之路》教案15

  教学目标:

  1、认知“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同学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同学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

  同学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俺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达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俺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同学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同学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局部,读给他听一听,假如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俺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俺们”是怎样“联系”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

  (预设:同学会找出*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假如个人同学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2、小组汇报扮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同学充沛交流。

  (预设:同学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4、引读:这一场景的实现,多亏了一条道路呀!──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俺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三)结合资料,深入理解

  1、其实,今天俺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你还知道些什么呢?把你搜集的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吧。

  2、交流小组内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3、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由于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衣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从而,出现了*的丝绸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就设有专售*丝绸的店铺。而当时*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这一条道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丝绸之路的开辟者就是著名的──张骞。

  4、齐读课文13自然段

  5、你有什么体会?

  6、再读13自然段。

  7、回答课前两个问题

  (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

  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同时板书。

  四、小结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俺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耸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俺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出示挂图)让俺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齐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教学反思

  同学对《丝绸之路》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铺垫,因此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同学自主学习合作的方法进行教学。比方在丝绸之路的线路教学中,不只要求同学了解大致的线路,经过哪些区域,而且要求同学通过古今对照,了解经过现在的哪些国家和地区。考虑到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难度,因此采用了一次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同学感受到历史其实离俺们很近。另外,在丝路上的交易活动,应该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俺采用了小组合作扮演的形式,对中原和西方之间进行交易的货物作了区分。这种教学方式比以前单一的记忆要强很多,三位同学的精彩扮演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不只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每一位同学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时丝绸之路上的繁荣景象。此外,也协助他们理解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方交流上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使学习更加贴近历史。贴近历史,感受历史正是俺的期望,在这节课上,俺和俺的同学们都做到了。

推荐访问: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3篇 《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1 《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