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教学设计【10篇】

时间:2022-12-30 13:05:05 来源:网友投稿

《绿》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绿》教学设计【10篇】,供大家参考。

《绿》教学设计【10篇】

《绿》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三、教学设想: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lǐ)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2、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①、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②、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 释绿――思绿(线索)

  (二)、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三)、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 对生活的热爱

  3、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因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结果却不能如愿的.事例的实例,进一步理解作者所阐明的人生哲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书: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四)、研读“释绿”部分。(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 呼唤自由和光明

  (五)、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第二课时

  一、课文总结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 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②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

  全班交流后明确: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恋绿(择绿、赏绿)――囚绿――释绿――思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3、阅读全文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好好品味一下。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

  绿 向阳

  固执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学生小结: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生命、希望

  象征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二、布置作业 :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绿》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手拉手,地球村》。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地球村”的含义,关注世界和*事业和绿色事业,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育学生热爱世界和*保护绿色环境。

  2、学会《手拉手,地球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谁知道“地球村”是什么意思?

  2、复习演唱前面学习过的歌曲 。注意引导表达歌曲的情绪,力求做到有感情地歌唱。

  3、通过与以前学习过的歌曲情绪的联系或对比引入本课将要学习的歌曲。

  4、听歌曲教唱录音(合唱)。听后引导学生简单讨论。

  二、学习新歌《手拉手,地球村》。

  1、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感和了解歌曲的背景。

  2、随琴视唱歌曲歌词。

  3、学习歌曲的曲调。

  三、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绿色的歌谣》。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绿色的歌谣》,能有气息支持、有感情地唱歌。能唱好歌曲中的圆滑音。

  2、学习拍节奏特点,学会打拍指挥式,能变作指挥式边唱歌。

  教学过程:

  一、 教师谈话导入。

  二、学唱新歌《绿色的歌谣》

  1、听录音

  2、问:内容情绪是什么?此歌适合在何重情况下唱?

  3、学唱曲谱,找出旋律特点。

  4、听琴音,学唱歌曲。

  5、分段唱:第一乐段——男生。第二乐段——女生,副歌——男女生齐唱

  6、练习齐唱歌曲。

  三、展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小乐队合奏《森林狂想曲》。

  教学目标:

  1、、初步熟悉《森林狂想曲》的音乐,能用竖笛或口风琴吹奏A段主题。

  2、通过听《森林狂想曲》感受民族管弦乐,体会藏族、音乐风格。

  3、初步进行合奏《森林狂想曲》提高演唱的质量,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 教师谈话引入:

  二、初步欣赏《森林狂想曲》。

  1、初听音乐。(教师简介)

  2、让学生熟悉A、B、C各段的旋律。

  3、教师分别用电子琴或竖笛演奏A、B、C各段的旋律。使学生听到音乐就能知道是A段还是B段或C段。

  4、复听完成课本上的第一个练习。

  5、这首乐曲有许多地方运用了“音效”即实地录制的声音,加强了真实感,使人身临其境。(分小组共同探讨、创造、分工)。

  三、选择两或三个小组与教师合作,共同演绎《森林狂想曲》。

  四、在口风琴或竖笛上学习吹奏“mi”,“fa”,“sol”三个音。

  五、随教师用较慢的速度学习吹奏《森林狂想曲》A段的旋律。

《绿》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这是一个以绿色环保为中心的主题单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地球,动物以及人类自身有初步正确的认识,同时启发学生善待动物——我们人类的朋友,善待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智育目标]:鼓励学生体验,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引导学生用真挚,自然的歌声表现歌曲。

  根据学过的演唱形式为歌曲《留给我》设计领唱和齐唱的形式并分小组表演。

  学习轮唱的演唱形式,并和同学协作完成《美丽的黄昏》的轮唱。

  通过欣赏《森林与小鸟》,掌握乐曲的情绪,模唱乐曲的主题并能够区分乐曲的段落。

  [素质发展目标]:学习轮唱的演唱形式,并和同学协作,完成《美丽的黄昏》的轮唱。

  通过欣赏《森林与小鸟》,掌握乐曲的情绪,模唱乐曲的主题并能够区分乐曲的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歌曲。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热爱地球,热爱动物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多媒体(找一些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灾害的视频资料)

  学生活动设计

  歌曲《美丽的黄昏》是一首轮唱歌曲,把全班分成三组作轮唱的练习,同时让学生体验轮唱形式的和声美感,个别班级还可以用竖笛来练习。

  第(三)课时

  一、小组汇报。

  (1)地球面临的问题。

  (2)哪些问题是由于人类的影响造成的?

  (3)我们该怎样做?

  二、欣赏歌曲《绿阴》。

  (l)初听乐曲:地球需要绿阴、小鸟需要绿阴、我们人类更需要绿阴。

  (2)再听乐曲:请问这首乐曲的速度、情绪?

  (3)教师出示歌词:跟着音乐哼唱歌曲旋律。

  三、复习歌曲《美丽的黄昏》。

  (l)全体齐唱。

  (2)全体练习二部轮唱。

  (3)小组练习并演唱二部轮唱。

  (4)全体练习二部轮唱。

  (5)小组练习并演唱或演奏三部轮唱或轮奏。

  (6)用竖笛练习二部轮唱部分。

  (7)全体演唱歌曲《美丽的黄昏》。

  教后反思

  地球在供养人类生息了数十万年后,第一次发现不管是生态还是资源,已经再也供养不起如此众多的人口,人口已急剧增长到超过60亿,由此带来的是自然生态破坏和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地球是茫茫宇宙间已知的唯一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我们人类是这艘航船上的乘客。当船舱漏水的时候,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无关?面对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明白:保护环境,拯救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责任。

《绿》教学设计4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认识“金、课、了、条、世、界、吗、现、以、后”10个生字,会写“了、会、后、我”4个字,学习“竖钩”“斜钩”两种笔画。

  2.通过图文对照,理解教师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

  (三)价值观: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内容分析

  这首诗歌写“我”画了一条绿色的金鱼,老师满意我的回答,奖给我一颗红五星。课文教育学生从小要敢于想象,善于想象。难点是理解老师为什么会满意我的回答。本课教学老师需要准备生字、词语卡片,绿色金鱼图片,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配乐课文录音,布置学生准备彩笔和画纸。

  三、学生分析:

  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老师不能抹杀学生想象过程中迸发出的灿烂的火花。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而且能极大地发挥他的想象力,这对他一生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有益的。

  四、设计思路

  激趣引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题

  孩子们,你们见过什么颜色的金鱼?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并粘贴“绿色金鱼”图片。)世界上没有绿色金鱼,可有一位小朋友却把金鱼涂上了绿颜色。(画一小朋友)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从《绿色的金鱼》这一课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请同学们自己借助拼音,试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学生读课文,鼓励学生认真听,能听出错误并大胆纠正。

  3.出示本课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4.同桌互读课文,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整体感知。

  过渡语: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把课文读得这么流利,真不简单!我们鼓鼓掌,对自己表示祝贺!《绿色的金鱼》这篇课文也像我们前面学过的几首诗歌一样,有几个小节组成。现在请小朋友再读读课文,查一查,它有几节组成,并动手标上序号。

  1.学生自己动手给三个小节分别标上序号。

  2.同桌互查对错。

  3.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小节读课文。

  (师:全文有三个小节组成,你最喜欢哪个小节?下面,我们分小节读课文,喜欢第一小节的同学一齐读第一节,喜欢第二节的就一齐读第二节……)

  四、细读,理解感悟课文

  (一)图文对照说图意。

  过渡语:编写这本书的叔叔阿姨们为这篇课文配上了美丽的图画。(出示挂图或电脑课件)让我们边听配乐课文录音边看图。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内容吗?

  (二)用引读法,师生配合读课文,理解感悟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一小节

  ①师读:“图画课上,我画了一条金鱼。老师看了看说些什么?”

  生读:“世界上有绿色的金鱼吗?”

  ②教师说的话怎样读?

  (启发:“我”画了一条绿色的金鱼,老师感到怎样?)

  ③指导学生读出询问、亲切的语气。

  2.学习二、三小节

  ①师问:“我听了笑着说了什么?”

  生读:“我喜欢绿色的金鱼,以后会有的。”

  师问:“老师听了我的话后,是怎样做的?”

  生读:“老师看看我,点点头,满意地笑了。在我的图画本上,画了一颗红五星。”

  ②理解内容:

  过渡:老师看到“我”画的绿色金鱼,为什么“点点头,满意地笑了?”我们再来读读“我”说的话。

  ③电脑课件(小黑板),出示“我喜欢绿色的金鱼,现在没有,以后会有的。”这一句话。

  让学生反复读后,说说“我”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孩子。

  五、实践活动

  过渡:课文中的小朋友敢于想像、敢于创造,得到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让我们也展开自己想像的翅膀,来创造吧!

  请同学们拿出画笔、纸张,画出自己喜欢的金鱼,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1.学生画金鱼。

  2.在黑板上张贴学生的作品并评比。

  3.你想将来发明什么东西?它是个什么样的?请你想好后说给全班听。

  同学们,想发明的东西真不少,请课下做一做或者画一画。将来我们班要组织一次“发明创造博览会”。比一比,谁的手最巧,谁最会发明创造。

  六、作业:

  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粗心的小画家》和《两朵云》。

《绿》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如何抓住文章的“文眼”来组织材料。

  4、散文的景和情: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

  [重点、难点]

  1、重点: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变换写景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句练习,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先做个对句练习。我说上句,你们按照对句的一般要求,对出下句。

  师:碧玉妆成一树高(生: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

  师:日出江花红胜火(生: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江南好》

  师:大家的对句中,都有一个什么字?二者的绿有区别吗?(前者是嫩绿,后者是浓绿;嫩绿明亮、轻盈,浓绿和*、安静。)王安石也有一句诗,将“绿”字用得最传神的,这句诗是——(生: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洲》

  师:对,一个“绿”字就现出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江南春天。贺知章、白居易、王安石都喜欢“绿”,朱自清更喜欢“绿”,朱自清笔下的“绿”,更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去梅雨潭和朱先生一起“惊诧”绿的丰韵!(板书课题)

  二、速读课文,理清线索。

  1、速读课文。找出文中三个点明观察点的词语。(点拨:何谓观察点?就是观察描写景物所处的位置。)

  看看在在这三个观察点上,观察的景物及观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板书:

  坐在亭边

  【梅雨亭】

  走到山边站在水边

  【梅雨瀑】【梅雨潭】

  (远眺)(近观)(眼前)

  2、明线索,理顺序。

  由观察点可知,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行踪)写景顺序是怎样的?(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在由高到低)有主次详略之分吗?

  坐在亭边

  【梅雨亭】

  走到山边站在水边

  【梅雨瀑】【梅雨潭】

  (远眺)(坐观)(眼前)

  远———————————近

  低—————高—————低

  略————————详

  三、借助诵读,点拨品味

  1、听配乐朗读(录音),说感受,找感受。

  ①不看书,让我们凝神屏息,全身心地去感受这“绿”的神韵。(听录音)

  ②刚才大家听得很投入,能用一个词或短语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③这是大家的感受,那朱自清先生对这绿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呢?请大家翻开课文。找出这个句子。(“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体会“惊诧”,明白“文眼”。

  “惊诧”是什么意思?(惊讶、诧异)

  能不能把“惊诧”换成“惊讶”?为什么?(“惊诧”是“十分惊讶”,比“惊讶”程度重。)

  这个“惊诧”既表明景中情(惊喜),又暗示情中景(奇异),这种形神皆领的字眼我们称“文眼”。

  3、默读第三节,标清句序,抓特征。

  默读第三节,标清句序,找出最能概括梅雨谭绿的特征的两个词语,看什么样的“绿”让作者十分惊讶?(奇异、醉人)对,“奇异、醉人”就是本文要写的重心。

  4、【诵读品味】:

  面对奇异、醉人的绿,作者像一位善调丹青的能手,将绿描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把强烈的感情倾注在描写之中。接下来,请大家细读课文第三节,结合有关词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给我们呈现出绿的特征的?作者情感如何?

  讨论、点拨、品味

  (一)比喻

  ①大家读第三段第三句到第十句。听我的.要求,边读边画。

  要求:

  先用红笔画出描写潭水整体的句子;

  再用蓝笔画出描绘潭水水面波纹的一句;

  再铅笔画出描写水光、描写水色的句子。

  ②现在,我提示,大家依照提示齐声朗读。

  读描写水面波纹的句子。(生:她松松地……裙幅。)

  读描写水光的句子。(生:她滑滑地……那样嫩。)

  读描写水色的句子。(生:她又不杂些尘滓……碧玉。)

  现在我读每一方面的上句,大家接读下句。

  “她松松地皱缬着”——(生: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滑滑地明亮着”——(生:像涂了……那样嫩。)

  “她又不杂些尘滓”——(生:宛然一块……猜不透她。)

  现在,我读每个比喻的本体部分,大家试着合上课本,根据喻体、本体的相似点,背诵出喻体句。

  (提示诵读略)

  ③大家记得很准确。现在大家根据喻体、本体的相似点,概括潭水的特征。

  (厚积、细腻、柔美、明亮、娇嫩、温润、清纯等)

  第三节连设六喻:“荷叶”、“裙幅”、“明油”、“鸡蛋清”“碧玉”、“蓝天”。从不同角度刻画同一形象。

  ④概括得不错,但不够全面;因为好的比喻,不只绘其形,还要传其神。如“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作者为什么不说“像一条裙幅”或“像少女的裙幅”呢?请大家思考。

  【少女天真活泼,明朗爽快;少妇沉静寡言,脉脉含情。】

  【少女裙子一般短;少妇的裙幅长而皱缬,要“拖”。】

  ⑤那么“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一句,除了描绘了潭水波纹的形态的“细柔”外,还传达了哪些神韵?(沉静羞涩,脉脉含情……)

  回答得很好。我的眼前好象出现了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妇,略施粉黛,长裙拖地,脚步轻盈,款款而来,多美啊!

  (二)对比

  ①为了突现这绿的“奇异”、“醉人”——,又将哪些地方有名的绿与梅雨潭的绿进行对比的?【绿杨(淡),绿壁(浓),西湖(明),秦淮河(暗)。】

  ②通过对比,想突出梅雨潭之绿的怎样的独特风格?【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③大家想一想,苏轼曾写过哪首诗来描绘西湖的波?《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氵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④作者为什么选取“淡浓相宜”的西湖的波作对比呢?【以美衬美,突出“绿”的“奇异”。】

  ⑤请一位同学将这三句话朗读一下。我呢,再把这三句话改读一下,大家比较比较,看谁读得好?为什么?

  改读: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佛地的脱不了鹅黄的底子的绿杨,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绿壁”,那又似乎太浓了。我又曾见过水光潋滟的西湖的波,似乎太明了,我又曾见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波,那又似乎太暗了。”【不如原文好,改后句式重复单调。】

  ⑥对,原文在两个整齐的长句后,配上两个短句,这样长短结合,整散错落,读起来音韵铿锵,错落有致。

  好,齐声朗读一遍,体会这种效果。

  ⑦文章在对“绿”作了一番精雕细刻后,又展开对比,更加突出“绿”的“奇异”“醉人”。大家思考,能否把这两层内容在顺序上颠倒一下?【不行。】

  为什么?【读者只有先对“绿”有了具体的印象感受后,才能由此联想到别的景物,联想对比才有依托。】

  (三)奇妙的联想和想象

  ①作者正是按照认识的习惯,变换角度,层层深入地展开描写抒情的。大家听读这段剩下的部分,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变换角度深入描写的,人称感情有何变化,找出你喜欢的句子。

  ②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如:我最喜欢“那醉人的绿呀……明眸善睐了。”改用第二人称,用呼告方法加强了抒情性,并展开大胆想像,想像出的形象很美,进一步写了“绿”的“醉人”“奇异”。】

  ③说得好。作者由“绿”的轻盈、妩媚联想到轻盈、妩媚的舞女,如果轻盈的舞女再配上“绿”裁制的带子,便会“临风飘举”了。由“绿”的明澈,更想象出这明彻会使盲妹的眼睛复明,“明眸善睐”了。这新奇的想象和联想,用假设的句式,写出了美的形象,又使“绿”展现出新的意境。

  请大家模仿假设的句型,抓住“绿”的特点,大胆想像,造一两句赞美绿的话。

  ★【如: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以你为绘画的颜料,送给丹青能手,他必能妙手天成描绘出世上最美的画卷。那醉人的绿呀,我若以你为种子,撒播于祖国的江河湖泊,一定会净化污染,整个中华大地成为世上最美的风景区。……】

  ④是的,“绿”在作者眼里,是少妇的裙幅,是温润的碧玉,是天真清纯的小姑娘,是脉脉含情的少妇;在同学们心里,或是神奇的颜料,或是绿色的种子了。作者“醉”了,同学们“醉”了。为这奇异的“绿”,作者醉意中还送了她一个名字——女儿绿,作者怎么会想到这个名字呢?

  可能有:

  ☆既然以十二三的小姑娘相比,那就意味着梅雨潭的绿有着“女儿”相似的特征。“十二三的小姑娘”在品貌上有哪些特征?犹如含苞欲放的花朵,体态轻盈,肤色亮润,品貌清纯,爱唱爱跳,充满活力,爱逗爱闹,洋溢青春气息。

  ☆有一首歌曲《九九女儿红》,歌词意思是:南方米酒之乡,父母生下女儿,便在地下深埋一坛米酒,女儿长到十八岁,蒙上红盖头出嫁时,父母取出淳厚芳香的米酒,招待四方亲朋,送女出嫁,因此这酒就叫“女儿红”。“女儿绿”大概由“女儿红”而来。

  (四)拟人的方法

  作者把“绿”当做人,有时以第二人称直呼,观赏者与观赏的对象,似乎有了感情的交流。开头用“招引”一词把绿拟人化了,写出了绿诱人的魅力。接近绿之后,有时对它诉说情怀:“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并把绿比做“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最后还赠以“女儿绿”的名字。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现在大家齐读这部分,读出“绿”的醉人,作者的醉意。【生读,略】

  4、回读第2节,体会层层烘托的写法

  题目是写梅雨潭的绿,开头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但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先写梅雨瀑和梅雨亭及其周围景观,这是为什么?

  【一方面是为了交代梅雨潭形成的原因和梅雨潭之绿的周围环境。

  白而发亮的梅雨瀑源源不断地为清亮的梅雨潭提供着清纯的活水;梅雨亭的特点使梅雨潭*添“奇”趣;天、云、石、草所透出的湿润和绿意,倒映在梅雨潭中,使她绿意更浓;尤其是“瀑流的撞击”使梅雨潭越来越深,越来越宽,才能形成“厚积”“*铺”之势,才可“蕴蓄着奇异之绿”。“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一句,交代了梅雨潭名字的由来。】

  【另一方面是起衬托作用,在文章第三段前六句话中,还有一句道出了写梅雨瀑的匠心,“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说明作者宕开笔墨是有深意的,就是衬托梅雨潭的“绿”比飞花溅玉的梅雨瀑更加可爱。瀑布美,使人惊诧;但潭水更令人惊诧。作者用层层烘托手法,突出潭水的“奇异”“醉人”。】

  5、抓人称代词的变化,揣摩情感。

  ①将全文连起来看,找出景物的人称代词。揣摩其变化。

  【它————她————你————女儿,显示了作者感情的升腾。】

  ②“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景物的格调与作者的情调是相默契的。(介绍写作背景)

  作者是融积极向上之情于绿意盎然之景,反过来,借绿意盎然之景抒积极向上之情,“女儿绿”便是人与物联系的纽带,是情与景交融的结晶。在作者的笔下写得丰富多彩,像梦一样美,让人爱,使人醉。

  5、再听配乐朗读(录音)

  四、课外练笔。

  生活中,一定会有你喜欢的事物:或是因为它美好的外形;或是因为它蕴涵的某种情趣;或是因为它引起了你的联想,触动了你的情思,试着把这种事物连同你的感受写出来。

  附板书:

  绿 奇异、醉人

  朱自清 (一)比喻

  (二)对比

  坐在亭边 (三)奇妙的联想和想象

  【梅雨亭】 (四)拟人的方法

  走到山边(坐观)站在水边

  【梅雨瀑】【梅雨潭】 层层烘托

  (远眺) (眼前)

  远———————————近

  低—————高—————低

  略————————详

《绿》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②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

  ③掌握小品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通过课件,制作出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文导入 激发兴趣:

  同学们,还记得清代文学家沈复曾在《童趣》这篇文章中说:“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吗?也许你的细心让你看到蚂蚁搬家时的团结;也许你的留意让你识破了萤火虫的奥秘;也许你的慧眼让你发现了蝴蝶的美丽……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就会感觉到生活的乐趣。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法国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绿色蝈蝈。

  (二)了解作者 掌握常识

  法布尔与《昆虫记》

  1823年12月22日 ,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1880年他用积攒的一小笔钱,在乡间小镇塞里尼昂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旧民宅,进一步研究活虫子的计划即将变成现实。他精神舒畅,用当地普罗斯旺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年复一年,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他就是这样,孤独、欢欣、清苦、*静地度过了35年余生。

  《昆虫记》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1910年法布尔在全十卷精装本《昆虫记》的出版序言中说:“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仅有的安慰。阅尽大千世界,自知虫类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即使能让我再获得些许气力,甚至有可能再获得几次长寿人生,我也做不到彻底认清虫类的益趣。”

  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三)读准字音 理解词语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喧嚣xiāo 劫jié掠 静谧mì 吮shǔn吸

  喑yīn哑yǎ 篡cuàn夺 鸟喙huì 莴wō苣jù

  狩shòu猎 嗉囊sù 螽zhōng斯 下颚è

  (2)解释下列词语: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静谧:安静。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窸窣:象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

  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和权力)。

  惊慌失措:害怕慌张得不知道该怎么办。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悬殊:相差很远。

  酷爱:非常爱好。

  贪婪:贪得无厌(含贬义)。

  和睦:相处融洽友爱。

  妒忌: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四)整体感知 领悟内容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c、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d、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些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掌握学法 指点迷津

  找中心句 抓关键词句。

  圈点勾画、批注。

  教师点拨:

  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出示板书:

  绿色蝈蝈 法布尔

  (科学小品文)

  绿

  色 外形: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拟人、比喻

  蝈 ( 生动 形象)

  蝈 习性:叫声—柔和,食性—杂食

  (五)合作探究 感悟赏析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说明方法、文体特征。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师生在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句子、词语?为什么?

  请同学们用我喜欢 句子(段落、词语 ),是因为 的句式来表达。

  注意方法 形成规律

  比喻句的赏析: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拟人句的赏析: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性,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对比句的赏析:该句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与**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的**特性。

  (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因为它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加以说明。

  教师点拨: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举例略)

  3、比较阅读,感悟文本特征

  将本文与《辞海》中对蝈蝈的解释相比较,找出其语言上的不同点。

  教师点拨:

  生动传神的语言(文中大量使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亲切自然,富有吸引力)

  (六)取长补短 完善自我

  归纳小品文的一般写法。

  教师点拨:

  抓住事物特征

  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七)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对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写一段话。

  (八)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

  a.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b.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抓住动物的特征,字数在500字左右。

  (九)课堂小结 教师寄语

  热爱自然、用心观察

  珍爱生命、保护动物

  刻苦勤奋、勇于探索

  明察秋毫、善于发现

《绿》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课文,认识树林能挡狂风、阻黄沙、隔烟雾、挡噪声,给城市的人们带来整洁与安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实际说一说、做一做,让孩子增强环保意识,养成爱护树木、草地的习惯。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学习,理解树木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从而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重点词语的理解和各样的朗读、表演来认识树林能挡狂风、阻黄沙、隔烟雾、挡噪声,给城市的人们带来整洁与安宁。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意思,来认识树林能挡狂风、阻黄沙、隔烟雾、挡噪声,给城市的人们带来整洁与安宁。

  教学准备:

  制作本课课件、板书

  教学设计

  一、游戏引入课文,复习巩固旧知

  1、游戏激趣:不可能的任务,卫兵动作演示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绿色的卫兵有多大的功劳,把他的大功劳记在功劳簿上。——出示课题,功劳簿齐读

  “绿色的卫兵”指的是谁?(树木)

  3、字词巩固

  a、你是读词语的高手吗?课件——开火车

  谁能带大家读并括词?(“兵”的读音)

  b、课文里还有一些老朋友等着你,我们复习一下课件——自由读

  c、离开了拼音弟兄,你还认得吗:课件——指名读

  4、复习旧知:

  a、我们来看看这神气的卫兵长什么样?——课件

  b、在美丽的原野上,你看见了什么?请你填一填。——指名——出示答案

  c、你能把这么生动的句子记在你的小电脑里吗?——齐背

  过渡:请你打开课本,正确、自信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绿色的`卫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读,师指导

  师:看来你们读得都真自信,就跟绿色的卫兵一样!如果同桌的表现不错,请你给他点鼓励!

  绿色的卫兵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指名说(坚固、强大、勇敢、保卫城市……)

  二、分层理解剖析课文

  1、绿色的卫兵功劳可大了,他的功劳你是从哪几个自然段里看出来的?——指名(2、3段)

  你找对了吗?有别的意见吗?

  2、我们一起去研究课文,找一找他们的功劳吧,请你仔细听、认真看:先自己读一读2、3自然段,再找一找:在这两段中哪个句子能看出绿色卫兵的大功劳,用横线划下来,开始吧!——生活动,师指导

  3、汇报:你从哪一段哪一句看出绿色卫兵的功劳?

  ☆绿色的卫兵挽起手臂,筑成一道长城,高喊着:“狂风不能进!黄沙不能进!”

  a、读句子(提醒:话说完整:我从这里看出绿色卫兵……)课件

  还有吗?——其他的同学找对了吗?——校对

  b、听!卫兵们遇到了怎样的敌人?课件风沙声——指名说(狂风打着旋儿,夹着黄沙吼叫着来了。)

  敌人是怎么想的?(我进城啦,城市是我的天下啦!)怎么说的?(吼叫:我要进城!我要进城!)——出示句子理解“吼叫”,(大声响亮地叫喊)

  ——指名读——加动作读——指名——加动作齐读

  你能把第一句话加上动作读好它吗?——自己试试——指名,突出“吼叫”、“!”

  引导想象:如果他们进了城,城市会怎样?

  ——指名(沙尘暴、很脏、都是灰尘、破坏环境……)

  c、所以,绿色的卫兵是怎样表现的?请你自己试着读一读,找出最能突出他们作用的动词。

  指名读——反馈,说动词(挽起、筑成、高喊)板书——你读懂了吗?

  ·理解挽起:怎么样的动作?树木之间手臂是指什么?(树木长得非常茂盛,枝叶连着枝叶,交织在一起)是怎么挽起来的?——每位学生单独演一演,挽起手臂来演一演

  ·理解筑成:链接长城,观看。(看见过长城吗?坚固不倒,连绵不断,敌人很难攻进去。)为什么说绿色的卫兵是长城?长城指什么?怎么筑起来?(一棵连着一棵,一排连着一排,连绵不断的树林,抵挡狂风和黄沙的进攻。一排排树木就像又长又坚固的长城,筑起的是一道绿色长城。)——演:横排学生挽起手臂后站起来筑起长城

  ·理解高喊:加上前面的动作,谁来喊一喊?——指名喊(很坚定、响亮的。)

  师生一起演一演:

  a、师——我要进城!我要进城!

  一排排的生高喊——狂风不能进!黄沙不能进!

  强调:演的时候,绿色的卫兵保卫城市的时候表情怎么样?(严肃、镇定的,不是笑嘻嘻的)

  守卫部队门口的卫兵表情怎么样?

  b、一生吼叫——一一排排生高喊

  d、演得那么好,你能抓住这三个动词把这句话读得更好吗?

  ——自己试试——指名部分学生读——评价

  e、面对像你们一样勇敢的卫兵,狂风和黄沙有什么变化?

  ——我读/指名读(由强变弱了,由进变退了,城市美丽又干净)

  f、朗读指导:应该怎么读?速度?声音?课件句子

  ——(怀着美好的心情,速度慢了,但是轻而有力度的读)

  g、风沙前后的变化那么大,开始是来势汹汹,结果是知难而退,多亏了绿色卫兵,咱们一起分角色感受一下,想读卫兵的起立,其他的大家一起读。——分角色读

  h、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绿色的卫兵的功劳是?

  ——指名(挡狂风,阻黄沙)——板书。

  师:把这一大功劳记在他的功劳簿上。

  i、我们学会了第2段,小结一下,填一填,这个方法你自己会学吗?

  绿色的卫兵( )手臂,( )一道长城,( )着:“狂风( )!( )!”

  ——指名说——填的是:绿色的卫兵的动词和说的话。

  ☆绿色的卫兵摇动满身的叶片,连成一道屏障:“烟雾不能进!噪声不能进!”

  a、我们用学第2段的方法自己学一学第三段,找找绿色的卫兵的动词,读好这些动词和他们的话,比一比谁能读出他的了不起。 ——生自由读句子,师巡回指导

  b、汇报:大家读懂了吗?谁先来做绿色的卫兵,他的功劳是哪一句,读出来?

  绿色的卫兵摇动满身的叶片,连成一道屏障:“烟雾不能进!噪声不能进!”

  第一层次:动作、语言

  ·指名读第2句——评价:他读得怎么样?——生评(……)

  师评:从你的声音听得出来很坚定。

  ——你们学着他的样子加上表情和动作读——自己试——指名(你的表情很严肃,很坚定)——咱们一起加上表情和动作,起立读——谁还能把前面的半句读得更好——评价(……)

  ·师评:我听出来了,你为什么把“摇动、连成”这两个词语读得特别好?

  ——(这是两个动词,能突出绿色的卫兵的大功劳。)

  ——师:你真会学习,动词找得很准确,让我佩服!

  ·请你们学着他的样子,抓住这两个动词把句子读好。

  ——自由读——指名

  第二层次:“满身、屏障”

  ·你读得很投入,这两个动词的意思你读懂了吗?——好,那你演给大家看看吧——其他同学也试试——采访一下:你们在摇动什么?(你摇动的是怎样的枝叶?树叶/枝叶/满身的枝叶)——我也来读一读:“绿色的卫兵摇动稀稀拉拉的枝叶,连成一道屏障:‘烟雾不能进!噪声不能进!’你觉得这样行吗?文中的满身说明什么?(枝叶很多,很茂盛,不是稀稀拉拉的,很厚实。只有这样一排排连起来才能阻隔,才能形成一道屏障啊。)

  ·朗读:——谁能抓住满身这个词语,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你们看,哪儿是屏障呀?你能指给我看吗?(请学生上来指一指/说一说:屏障用来隔开东西的;屏障就是把东西阻隔开来,像屏风遮挡着的东西。)屏障这里指谁?(绿色的卫兵摇动着这么多而厚的枝叶,再加上有多少卫兵?猜一猜(一排排,很多很密)这时候连起来像屏障。)有了那么多绿色的厚厚的屏障,才能挡住狂风和黄沙。

  ·师小结:原来绿色的卫兵有那么大的功劳,你能读出他的了不起吗?

  ——同桌合作读——指名读

  远处,一列货车开来,轰隆隆把大地震动。随着滚滚浓烟响起刺耳的汽笛:“我要进城!我要进城!”

  ·绿色的卫兵隔开的是怎样的烟雾和噪声?找到那句话,赶紧读给同桌听吧!

  ——指名读——评价——通过他的读,你听出什么?

  ·听到什么声音?看见什么?课件货车声

  ——指名(听到轰隆隆的声音,大地会震动,冒出滚滚浓烟,响起刺耳的汽笛声……)

  怎样的烟雾?(滚滚的浓烟)(很多烟雾、白色的气体,危害人们健康)你在哪也看见过?(工厂烟囱、汽车尾气)对城市和人们有危害,看不清,模糊。

  怎样的噪声?(刺耳的汽笛声)你还在哪里听到过?会有什么感受?(让人耳朵、身体不舒服)那么多刺耳的声音和烟雾,有什么感受?(吵闹,噪音)

  ·朗读:通过读来表现吧,先自己试试——谁来读?老师给你配上货车声——评价:重点读“滚滚、刺耳”和他们的话——齐读(响亮的)

  ·分句角色读:我们分角色体验一下,1、2组读来势凶凶的敌人,请3、4大组同学做阻隔你们的卫兵,可以加上动作一起读,起立准备。——齐读

  烟雾散了,汽笛声小了,我们的城市美丽又干净。

  ·你们读得真有气势,我也和你们比一比,这一回“烟雾怎么了?……”,(我慢慢地读出最后一句)你听出来了吗,我很感谢?(绿色的卫兵,因为……他们保卫了城市。)

  ——谁来试试——指名读——课件

  ·这得归功于绿色卫兵,概括他的功劳:隔烟雾,减噪声。——板书

  第三层:综合读,坚定的品质,水到渠成的

  c、小结:原来绿色的卫兵有那么大的功劳,你能读出他的了不起吗?戴上你的头套,读得一定更加自信,是吗?(回答:是)——齐读2、3自然段

  三、进入课文尾声,创意深化内

  1、今天我们找到了绿色的卫兵功劳有那么大的功劳,你知道他们还有什么功劳?

  ——指名说

  2、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作业。

  作业:

  来夸夸绿色卫兵的功劳吧!

  绿色的卫兵( )满身的枝叶,( )一道( ):“( )不能进!( )不能进!”

  请你试着填一填绿色卫兵的其他功劳!

  洪水带着泥沙,凶猛(xiōng měng)地( ):“我要进城!我要进城!”绿色的卫兵( )胸膛(táng),( )一道堤坝(dī bà),( )着:“( )不能进!( )不能进!”

  你知道绿色的卫兵还有哪些功劳?写在他的功劳簿上吧!

《绿》教学设计8

  设计理念

  《西湖的绿》是一篇游记,一般教法是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但往往在教学中理性的成分多一些,满足于能概括出景物的特点,而具体地感悟和用心体验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应引导学生在后者下功夫。

  设计特色

  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西湖的绿》这篇游记,写于40多年前。几十年过去了,喜爱它的人不见少。它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你们想知道吗?

  在学生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师要求学生按阅读提示自学,并在小组里交流。

  二、整体感知,了解西湖的绿

  教师:这篇游记的魅力,就是写出了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她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什么呢?

  (估计多数同学在初步阅读后会回答,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宗璞是个擅长直接描写景物特点的人,她在文章中直接用了二十多个绿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含有绿字的词语或描写绿的词语找出来,然后小组里交流。

  先自读,再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含有绿的词语或表示绿的词语有:绿、绿色、绿意、苍翠欲滴、绿得发黑、碧澄澄的、绿得幽、绿得野、绿得闲、绿茸茸、绿阴阴、青绿、苔绿)

  教师:一篇不到20**字的文章中,作者用了20多个绿的,但是我们都一点也不觉得重复,多么了不起啊,请再读课文,让西湖的绿深入我们的心。

  三、点上探究,体验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感慨地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呢?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再想想那里绿得怎么样,也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那里绿的特点。

  在学生自读和小组交流基础上老师作适当点拨。

  教师:灵隐绿得怎样?苏堤绿得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请根据你们的理解上来填写,再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填。

  不管填上什么词语,能说出一定的理由就要鼓励。然后加以引导。

  灵隐绿得()苏堤绿得()花港观鱼绿得()()()()

  1、灵隐的绿

  估计学生会在灵隐的绿填上丰富、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等词语,老师要引导学生读体会,从道旁的树、飘着的雨、飞来峰上的树、小径上的青苔、亭旁的溪水等去感受灵隐是绿得多姿多彩。

  2、苏堤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苏堤绿得阴或绿得美。苏堤绿得阴,苏堤两边是湖水,湖水是绿的,路旁的树是绿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苏堤绿得美,树上的青苔有趣,多种形状都有。

  3、花港观鱼看到的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活泼、绿得成熟、绿得生机勃勃。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的绿的感受中,体会到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充满生机。

  四、体验导游,再现西湖的绿

  教师:西湖是这么的美,每年来旅游的人国内客人上千万,国外旅客也有几十万。你能根据课文的描述,当一回导游吗?喜欢带到哪个地方就带到哪个地方,要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生模拟导游)

  五、课外阅读,了解西湖更多的美

  教师:西湖的美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人去西湖会有不同的感受,请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那时你会有更多的感受。

《绿》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朱自清的《绿》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本文特点这篇散文精巧缜密的构思、优美明快的语言极具典型性,很值得欣赏;同时它又篇幅短小、内容浅易,适合鉴赏。教法设计:美文美读,在读中品、读中悟是本课的指导思想。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本课的设计理念。我校学生语文基础差,语文尖子不多,特别体现在学生学习不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依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所以要抓好文本阅读,在此基础上对重点文段进行解读探究,着重学习多角度细致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及联想、想象的写法。

  2.通过对比阅读感悟诗歌意象的特点。

  评价任务: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体会诗歌简练贴切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有人说:一树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意思是说,如果我们用发现的审美的眼光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中的风花雪月、小桥流水,皆可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秋水之美。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课文。

  学生可默读、小声读、朗读,并在课本上标画生字和令自己耳目一新的词语、句子。2.检查下列生字词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纠正误读字音,全班齐读。

  亭踞(jù)薄(bó)阴几绺(liǔ)棱(léng)角

  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chà)明眸(móu)

  善睐(lài)挹(yì)掬(jū)二、合作探究

  1.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学生活动:学生先独立在课本圈画,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小组推荐代表班内交流。

  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可用多媒体展示下面内容:

  第一个观察点:山边观察角度:仰视观察的景致:梅雨瀑听—花花花花的声音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第二个观察点:亭边观察角度:*视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从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等方面勾勒出梅雨潭雄奇,幽峭的环境。第三个观察点:潭边观察角度:俯视观察的景致:梅雨潭的绿教师: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2.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你以为,要把握全文的重点,关键句是哪一句?那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学生能较容易找出:“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①教师追问:这一句的关键词是哪个?

  答案提示:“惊诧”

  ②教师再次追问: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两段都用了几乎相同的一句话,不同在哪里?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作用是什么?这两段话可以对调吗?

  学生举手发言。

  参考答案:

  a、第一段中的“惊诧”前多了一个“不禁”;

  b、这两段使文章首尾相接,是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

  c、不能对调,因为“不禁惊诧”是作者在热情地描绘梅雨潭之绿,抒发自己对她的倾慕和向往之后,情不自禁地喊出的,是作者感情真实的流露,是行文的必然。

  3.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处理方式:学生现在练习本上整理答案,力求措辞准确、语言流畅。教师随即选几名学生的答案在实物投影上展出,教师点评。

  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亭、山、云、岩、草的美来衬托梅雨瀑的美,再以梅雨瀑的美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其次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

  当堂检测

  1.为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亭踞(jù)薄(bó)阴几绺(liǔ)什刹(shíchà)

  尘(zǐ)___皱(xié)___明(móu)___善(lài)_____

  2.填空。

  (1)《绿》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全文的重点,关键句是。文章的文眼是“”一词?

  (2)开头和结尾,头和结尾的句子几乎一样。开头是

  结尾多一个词是“”,这样写有何作用。,

  (3)全文写景时选了三个观察点,由远而近是,,。

  附:板书设计

  绿朱自清

  文眼:“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真情的流露

  衬托描写环境,交代成因。梅雨潭的绿

  何若玉

《绿》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生字,掌握“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4.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会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2.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二

  教学难点在品读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课件出示2】(出示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知道画中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感觉?

  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就写了一首诗《绿》,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3.板书课题:(板书:10绿)

  4.全班齐读课题。

  5.这篇文章的作者,你了解他吗?(艾青)

  艾青(191012316;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大堰河一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走进“绿”的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自学生字词语。

  2.检查生字词语:

  (1)读准字音。【出示课件4】

  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节拍整齐集中墨绿嫩绿淡绿粉绿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叉”,后鼻音“瓶气

  (2)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3)重点指导:

  【出秘件5】

  交叉:方向不同的几条线或条状物互相穿过。

  节拍:是衡量节奏的单位,在音乐中,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在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

  指挥:指导演奏的人。

  整齐:有秩序,协调一致。

  重叠: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互相覆盖。

  (4)指导书写。

  大家读准了字音,了解了字义。请把要写的字在课堂本上每个字写一个,一定要看准每个字的笔画,端正、工整地把每一个字写好,注意写字的姿势。

  教师重点指导“瓶、挤”

  “瓶”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的"瓦”,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横折弯钩不要写得太长。说主要内容,一是

  “挤”左窄右宽,注意右边的上面是“文",不是“攵)

  3.指名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7】

  这首诗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风一吹,就随着节拍整齐地飘动在一起。

  三、梳理内容,明确结构

  1.学生分组讨论,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出每一段的意思。

  第一段(1-3小节):写到处都是“绿气

  第二段(412316;5小节):具体介绍“绿”的静态和动态。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出示课件9】

  1.总结: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徜徉在绿色的海洋,看到了各种绿色,感受到绿的奇妙,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2.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3遍。

  (2)课下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2.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节拍整齐集中墨绿嫩绿淡绿粉绿挤在一起。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春天有各种各样的绿,这些绿给作者什么感觉?下面我们跟着诗人艾青的脚步来到绿色的春天,体会春的美妙。

  二、诵文,感悟体会

  1.听着录音(最好配有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

  2.板书:黑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同时贴出色卡)

  3.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有哪些绿?(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出示第一小节:【出示课件14】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难怪作者说(出示第二节),【出示课件15】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自己轻声朗。指名读。全班齐读。

  5.感受绿的美:这各种各样的绿,却绿得发黑,绿得出奇?知道“出”是什么意思吗?(不同寻常)

  (板书:绿得发亮、绿得出奇)

  6.齐读第一、二小节。

  7.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朗读课文三、四、五小节。

  (1)轻声地、自由读三、四、五小节。

  (2)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的一节再仔细读读。

  随机:第三小节:

  (1)出示说话练习。【出示课件16】这一环节是本课时的重点部分。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引领学生自主解读文本,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说一说:

  风中的是绿色。

  雨中的是绿色。

  阳光下的也是绿色。

  (学生挑选其中一个交流)

  (2)指名读,全班齐读。

  第四节:

  (1)【出示课件17]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板书:挤、重叠、交叉)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第五节:

  (1)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板书:按着节拍飘动)

  预设:这是因为,一阵风吹来,使所有的物体都随风摆动。

  预设:这是作者看到风吹过后,春天的景物随风摆动,那么和谐,整齐划一。

  (2)出示说话练习。【出示课件18】

  说一说:

  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

  (3)指读,师范读,全班读。

  2、拓展运用,读写训练【出示课件19、20、21】

  1.拓展运用: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2.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说一说: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预设:宗璞笔下的绿是一种扑面而来的绿,满眼都是绿。

  预设:宗璞笔下的绿是一种静态的绿,艾青笔下的

  绿是有动态感的。

  3.学生交流,句式训练

  春天到了,校园里。公园里。田野里。

  4.试背课文。

  绿【出示课件22】

  板书黑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对绿的赞美

  内容绿得发黑、绿得出奇对春的热爱

  挤、重叠、交叉按着节拍飘动

  教学反思

  《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春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在本课的教学中,文中最有创意的部分要数第三小节,作者将风、雨、阳光也视为绿色的,真可谓是独具匠心。可对于学生来说此小节却是他们最难理解的部分。因此,教学中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熟读成诵;并通过说话训练,一来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二来也为他们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

  不足之处:

  只有少数同学想象比较丰富,能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需在“学以致用”上下工夫。还有,通过学生的问答和听写反馈可以看出,我在词语理解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方面仍有待于更新,应在读文品悟的同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去理解。


《绿》教学设计10篇扩展阅读


《绿》教学设计10篇(扩展1)

——《绿》教学设计10篇

《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这是一个以绿色环保为中心的主题单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地球,动物以及人类自身有初步正确的认识,同时启发学生善待动物——我们人类的朋友,善待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智育目标]:鼓励学生体验,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引导学生用真挚,自然的歌声表现歌曲。

  根据学过的演唱形式为歌曲《留给我》设计领唱和齐唱的形式并分小组表演。

  学习轮唱的演唱形式,并和同学协作完成《美丽的黄昏》的轮唱。

  通过欣赏《森林与小鸟》,掌握乐曲的情绪,模唱乐曲的主题并能够区分乐曲的段落。

  [素质发展目标]:学习轮唱的演唱形式,并和同学协作,完成《美丽的黄昏》的轮唱。

  通过欣赏《森林与小鸟》,掌握乐曲的情绪,模唱乐曲的主题并能够区分乐曲的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歌曲。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热爱地球,热爱动物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多媒体(找一些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灾害的视频资料)

  学生活动设计

  歌曲《美丽的黄昏》是一首轮唱歌曲,把全班分成三组作轮唱的练习,同时让学生体验轮唱形式的和声美感,个别班级还可以用竖笛来练习。

  第(三)课时

  一、小组汇报。

  (1)地球面临的问题。

  (2)哪些问题是由于人类的影响造成的?

  (3)我们该怎样做?

  二、欣赏歌曲《绿阴》。

  (l)初听乐曲:地球需要绿阴、小鸟需要绿阴、我们人类更需要绿阴。

  (2)再听乐曲:请问这首乐曲的速度、情绪?

  (3)教师出示歌词:跟着音乐哼唱歌曲旋律。

  三、复习歌曲《美丽的黄昏》。

  (l)全体齐唱。

  (2)全体练习二部轮唱。

  (3)小组练习并演唱二部轮唱。

  (4)全体练习二部轮唱。

  (5)小组练习并演唱或演奏三部轮唱或轮奏。

  (6)用竖笛练习二部轮唱部分。

  (7)全体演唱歌曲《美丽的黄昏》。

  教后反思

  地球在供养人类生息了数十万年后,第一次发现不管是生态还是资源,已经再也供养不起如此众多的人口,人口已急剧增长到超过60亿,由此带来的是自然生态破坏和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地球是茫茫宇宙间已知的唯一一艘载有生命的航船,我们人类是这艘航船上的乘客。当船舱漏水的时候,谁能说拯救地球与我无关?面对地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明白:保护环境,拯救地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责任。

《绿》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学会“树、怀、吹、苗、齐、队、伍、话”8个生字,会认“娃、鼓、掌、排、整、路、陪、伴”8个字,认识1个偏旁“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到大自然中万事万物都和小朋友一样在茁壮成长,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认识新部首。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大自然中生命的活力,表达自己的感受。

  课前准备:

  学生:课外观察,寻找身边的绿娃娃。

  教师:生字词卡、偏旁卡、田字格卡、CAI课件、图片、音乐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读准生字、词的音,识记“怀、树、吹、苗、齐”5个生字。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3、学生质疑,教师整理归纳,确定学习目标。

  4、继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然后多种形式认读生字、词。

  2、回忆乐乐在上学路上发现的绿娃娃,依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树叶、秋苗和小草图,同时老师将相应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3、导入:大家相知道这些绿娃娃都在干什么吗?我们就来读读课文吧。

  二、情景交融,互动对话,快乐朗读1-3节。

  1、指导学习第一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然后指名读第一小节,其余学生边听边想,把自己听到的、感受到的内容和同桌交流,然后让学生用朗读的形式来展示。

  (2)动作理解“鼓掌”,指导读好第二句话。适时解答“……”是什么意思。

  (3)课件演示树叶被风吹动时的样子和发出的声音,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

  (4)指名读第一小节,然后男女生赛读第一小节。

  2、指导学习第二小节:

  (1)带着秋苗娃娃在干什么的问题,自由读第二小节,然后回答问题。

  (2)课件演示“秋苗排着整齐的队伍”,想象自己见过的整齐的队伍。

  (3)学生演示“悄悄话”,学生读词,然后重点指导读好第二句话。

  (4)想象:秋苗在说着什么悄悄话,同桌交流。

  (5)带着感受先自由读第二小节,然后指名读,比赛读。

  3、指导学习第三小节:

  (1)猜测小草的妈妈是谁,指导读好疑问句。

  (2)齐读第二句,课件出示小草到处生长的图处,让学生感受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3)师生、小组间赛读第三小节。

  三、读第四小节,拓展说话。

  1、学生说课前观察的绿娃娃。

  2、齐读第四小节。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然后背诵全文(配乐)。

  五、识写生字:“队、伍、话”,认识“阝”旁。

  六、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1、课件出示大自然中的绿娃娃快乐地生长的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大自然、爱生命的情感教育。

  2、课外画绿娃娃送给自己的父母。

  3、为绿娃娃做一件让它高兴的事。

  板书:

  树叶图

  12 绿娃娃 秋苗图

  小草图

《绿》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 认识“立刀旁”;认识11个生字;描写其中的“到、刮、浅、谈”。

  2、 积累12个词语。

  3、 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重点和难点:

  1、 识记本课11个生字。

  2、 能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说说“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说话时做到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表达清楚。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春姑娘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大自然到处是一片绿色。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色?学生交流,绿色的( )。

  2、出示课题:绿

  二、自学课文,学习生字

  1、自学课文:课文中绿色指什么?

  (1) 自由轻声读课文,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把课文读正确。

  2、小组合作,巧记生字。

  3、 交流自学情况

  (1)游戏:谁的反应快,你说我猜。

  (2)指导书写“到”

  4、巩固识字

  (1) 游戏:你做动作我来猜

  (2)去拼音后读生字

  (3)变换字序读生字

  5、分节指名读课文,正音。

  三、 朗读课文,了解内容

  1、课文中的绿指的是什么?

  (1) 出示图片 学生交流:风中的 是绿的。

  雨中的 是绿的。

  阳光下的 也是绿的。

  (2)出示第三小节,指导朗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再读读课文,选你最喜欢的小节,读给你的好朋友听。

  (1)选节读课文。

  (2)按兴趣分小组。

  (3)交流,用各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小节。

  (4)师生评价。

  五、熟读成诵,感受全文。

  1、配上音乐,朗读课文。

  2、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学生交流,句式训练

  春天到了,校园里 。

  公园里 。

  田野里 。

  五、复习巩固,指导写字

  1、游戏:“蜜蜂采蜜忙”

  读词语:绿色 倒翻 到处 哪儿 找 浅绿 淡绿 粉绿 出奇 刮 挤 指挥

  2、描写“到、刮”

《绿》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多侧面写景的方法。

  2、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掌握比喻的基本特征,领会本体、喻体的相似点;了解对比写法的作用;理解文中想象所创造的新形象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在创造“绿”的形象和意境中,比喻、对比、想象、联想等手法所起的作用。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同学们心目中一定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你们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喜欢它?(学生回答)

  2、以一种颜色为描写对象和以雨中登泰山为描写对象,哪一种更难写?为什么?

  明确:前者难写,因为形态少变、色彩单一,难以展开描写,这叫“难写之景”。朱自清先生是一位语言大师,是一位状难写之景的高手。(幻灯片2作者介绍)学习本文,就是学习名师对形态少变,色彩单一的景物怎样进行描写,怎样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进行表达,以便“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

  二、理清总体思路

  1、从全文四个自然段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明确:“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本句能否把“惊诧”换成“惊讶”,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惊诧”是十分惊讶,比“惊讶”程度重。那么是什么东西让作者感到十分惊讶呢?绿,梅雨潭的绿。为什么十分惊讶?因为梅雨潭美极了,奇异极了。

  2、作者在写梅雨潭的绿之前写了什么

  明确:梅雨瀑。(幻灯片3远眺瀑布、4坐观水花、5细赏碎玉)既然本文主要写梅雨潭的绿,那么写瀑布目的是什么?抓住第二段中的关键语句回答,“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梅雨瀑是梅雨潭及其绿形成的原因。文章第三段还有一句道出了写梅雨瀑的匠心:“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瀑布就在襟袖之间,却视而不见;瀑水那么响,却听而不闻。心中只有什么?只有潭水的绿。瀑布那么美,如飞花碎玉般,使人惊诧,但潭水的绿更令人惊诧。写瀑布,作者用衬托的手法突出潭水绿的美。

  三、分析重点段(第三自然段)

  大家边听(一生读“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着实可爱”)边看书,从中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潭绿特征的词语,看看什么样的绿,让作者十分惊诧。

  明确:奇异、醉人。奇异、醉人的绿正是文章要写的重点。这段细致地描写了梅雨潭绿的美。

  1、梅雨潭的绿那么美,在这段里,作者先从行动上写对绿的渴求、追捉;然后从心理上写绿的奇异、醉人。心中已没有瀑布了,心被绿占据,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以致深情赞美“醉人的绿呀”,“满是奇异的绿呀”,幻想张开两臂抱住她(绿),接下来主要从整体写绿的特点:大、*、厚。

  2、用三个比喻写绿的特点

  ①一喻:“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从水波的角度写绿的细腻、柔美。为什么不说“像少女的裙幅”?少妇沉静*和,少妇的裙幅长而*展,才会“拖着”,用“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一句,准确地绘出了梅雨潭“细柔”的波纹形态,沉静、飘逸的神韵;而少女是天真活泼、爽朗热情的,则与梅雨潭特点不相吻合。

  二喻:“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从水光的角度写绿的明亮、软嫩。

  三喻:“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从水色的角度写绿的温润、清纯。

  ②比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这里三个比喻就抓住它们相似点来写,写出绿的特点。在这里作者从不同角度多方面来比喻,这叫博喻。博喻是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可以强调这一个本体,给人深刻印象。

  3、用四组对比写绿色浓淡相宜,波光明暗适度

  ②思考:想一想用苏轼的一首诗来描写西湖的波。

  明确:“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

  作者为什么选取淡浓相宜的西湖波作对比呢?

  明确:以美衬美,突出绿的不寻常,是“奇异”的绿。面对这样的绿,难怪作者要抒发感叹“比拟不了”,扣题说明绿是令人惊诧的。

  4、用三个想象把梅雨潭绿之美提到神妙高度

  ①一想象:裁为带,赠舞女,绿具有神奇的作用,使舞女临风飘舞,舞姿翩翩。

  二想象:挹为眼,赠肓妹,绿成了盲妹最需要的东西,绿可以还她美好,盲妹因而明眸善睐,顾盼神采飞扬。

  三想象:化为姑娘,拍着你,抚摩着你,作者满怀深情的为潭水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女儿绿”,这是仿照宝石“祖母绿”而起的,将“女儿绿”换成“祖母绿”如何?“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妇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如同一个少女亭亭玉立的站在眼前,作者这里表达了颂扬青春、赞美活力的高尚情怀。

  ②这三个想象创造新的形象和意境,把绿上升到一种美好的境界。

  梅雨潭的绿是如此的醉人、宜人、惊人,真让人心驰神往,幻想张开两臂抱住她。绿到这种程度,难怪作者在篇末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四、创新性练习

  本文运用比喻、对比、想象等手法来写景,前两种写法*时大家常接触到,今天我们侧重想象能力的训练。现在请大家根据古诗“野渡无人舟自横”、“深山藏古寺”,充分发挥想象,构思一幅画,用语言将它表达出来。

  五、总结

  形态少变、色彩单一的绿在朱自清笔下情一样的深,梦一样的美,表达了他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这得益于作者独特的写景方法。从这节课我们可以总结一些规律性东西:

  语言文字无法直接表现的内容,可通过比喻、对比,可以借助想象,还原为视觉形象,因而选择生动的比喻、进行恰当的比较、展开丰富的想象,便成为作家摹形状色的得力手法。

  六、作业

  写一写我们的金少湖

《绿》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作者对美好境界的热情赞美和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3、如何抓住文章的“文眼”来组织材料。

  4、散文的景和情:情是景的灵魂,景是情的依托。

  [重点、难点]

  1、重点: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变换写景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句练习,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先做个对句练习。我说上句,你们按照对句的一般要求,对出下句。

  师:碧玉妆成一树高(生:万条垂下绿丝绦)《咏柳》

  师:日出江花红胜火(生: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江南好》

  师:大家的对句中,都有一个什么字?二者的绿有区别吗?(前者是嫩绿,后者是浓绿;嫩绿明亮、轻盈,浓绿和*、安静。)王安石也有一句诗,将“绿”字用得最传神的,这句诗是——(生: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洲》

  师:对,一个“绿”字就现出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江南春天。贺知章、白居易、王安石都喜欢“绿”,朱自清更喜欢“绿”,朱自清笔下的“绿”,更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去梅雨潭和朱先生一起“惊诧”绿的丰韵!(板书课题)

  二、速读课文,理清线索。

  1、速读课文。找出文中三个点明观察点的词语。(点拨:何谓观察点?就是观察描写景物所处的位置。)

  看看在在这三个观察点上,观察的景物及观景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板书:

  坐在亭边

  【梅雨亭】

  走到山边站在水边

  【梅雨瀑】【梅雨潭】

  (远眺)(近观)(眼前)

  2、明线索,理顺序。

  由观察点可知,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行踪)写景顺序是怎样的?(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在由高到低)有主次详略之分吗?

  坐在亭边

  【梅雨亭】

  走到山边站在水边

  【梅雨瀑】【梅雨潭】

  (远眺)(坐观)(眼前)

  远———————————近

  低—————高—————低

  略————————详

  三、借助诵读,点拨品味

  1、听配乐朗读(录音),说感受,找感受。

  ①不看书,让我们凝神屏息,全身心地去感受这“绿”的神韵。(听录音)

  ②刚才大家听得很投入,能用一个词或短语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③这是大家的感受,那朱自清先生对这绿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呢?请大家翻开课文。找出这个句子。(“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体会“惊诧”,明白“文眼”。

  “惊诧”是什么意思?(惊讶、诧异)

  能不能把“惊诧”换成“惊讶”?为什么?(“惊诧”是“十分惊讶”,比“惊讶”程度重。)

  这个“惊诧”既表明景中情(惊喜),又暗示情中景(奇异),这种形神皆领的字眼我们称“文眼”。

  3、默读第三节,标清句序,抓特征。

  默读第三节,标清句序,找出最能概括梅雨谭绿的特征的两个词语,看什么样的“绿”让作者十分惊讶?(奇异、醉人)对,“奇异、醉人”就是本文要写的重心。

  4、【诵读品味】:

  面对奇异、醉人的绿,作者像一位善调丹青的能手,将绿描绘得丰富多彩,同时也把强烈的感情倾注在描写之中。接下来,请大家细读课文第三节,结合有关词句,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给我们呈现出绿的特征的?作者情感如何?

  讨论、点拨、品味

  (一)比喻

  ①大家读第三段第三句到第十句。听我的.要求,边读边画。

  要求:

  先用红笔画出描写潭水整体的句子;

  再用蓝笔画出描绘潭水水面波纹的一句;

  再铅笔画出描写水光、描写水色的句子。

  ②现在,我提示,大家依照提示齐声朗读。

  读描写水面波纹的句子。(生:她松松地……裙幅。)

  读描写水光的句子。(生:她滑滑地……那样嫩。)

  读描写水色的句子。(生:她又不杂些尘滓……碧玉。)

  现在我读每一方面的上句,大家接读下句。

  “她松松地皱缬着”——(生: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滑滑地明亮着”——(生:像涂了……那样嫩。)

  “她又不杂些尘滓”——(生:宛然一块……猜不透她。)

  现在,我读每个比喻的本体部分,大家试着合上课本,根据喻体、本体的相似点,背诵出喻体句。

  (提示诵读略)

  ③大家记得很准确。现在大家根据喻体、本体的相似点,概括潭水的特征。

  (厚积、细腻、柔美、明亮、娇嫩、温润、清纯等)

  第三节连设六喻:“荷叶”、“裙幅”、“明油”、“鸡蛋清”“碧玉”、“蓝天”。从不同角度刻画同一形象。

  ④概括得不错,但不够全面;因为好的比喻,不只绘其形,还要传其神。如“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作者为什么不说“像一条裙幅”或“像少女的裙幅”呢?请大家思考。

  【少女天真活泼,明朗爽快;少妇沉静寡言,脉脉含情。】

  【少女裙子一般短;少妇的裙幅长而皱缬,要“拖”。】

  ⑤那么“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一句,除了描绘了潭水波纹的形态的“细柔”外,还传达了哪些神韵?(沉静羞涩,脉脉含情……)

  回答得很好。我的眼前好象出现了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妇,略施粉黛,长裙拖地,脚步轻盈,款款而来,多美啊!

  (二)对比

  ①为了突现这绿的“奇异”、“醉人”——,又将哪些地方有名的绿与梅雨潭的绿进行对比的?【绿杨(淡),绿壁(浓),西湖(明),秦淮河(暗)。】

  ②通过对比,想突出梅雨潭之绿的怎样的独特风格?【明暗适度,浓淡相宜。】

  ③大家想一想,苏轼曾写过哪首诗来描绘西湖的波?《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氵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④作者为什么选取“淡浓相宜”的西湖的波作对比呢?【以美衬美,突出“绿”的“奇异”。】

  ⑤请一位同学将这三句话朗读一下。我呢,再把这三句话改读一下,大家比较比较,看谁读得好?为什么?

  改读: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佛地的脱不了鹅黄的底子的绿杨,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绿壁”,那又似乎太浓了。我又曾见过水光潋滟的西湖的波,似乎太明了,我又曾见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波,那又似乎太暗了。”【不如原文好,改后句式重复单调。】

  ⑥对,原文在两个整齐的长句后,配上两个短句,这样长短结合,整散错落,读起来音韵铿锵,错落有致。

  好,齐声朗读一遍,体会这种效果。

  ⑦文章在对“绿”作了一番精雕细刻后,又展开对比,更加突出“绿”的“奇异”“醉人”。大家思考,能否把这两层内容在顺序上颠倒一下?【不行。】

  为什么?【读者只有先对“绿”有了具体的印象感受后,才能由此联想到别的景物,联想对比才有依托。】

  (三)奇妙的联想和想象

  ①作者正是按照认识的习惯,变换角度,层层深入地展开描写抒情的。大家听读这段剩下的部分,思考作者又是怎样变换角度深入描写的,人称感情有何变化,找出你喜欢的句子。

  ②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如:我最喜欢“那醉人的绿呀……明眸善睐了。”改用第二人称,用呼告方法加强了抒情性,并展开大胆想像,想像出的形象很美,进一步写了“绿”的“醉人”“奇异”。】

  ③说得好。作者由“绿”的轻盈、妩媚联想到轻盈、妩媚的舞女,如果轻盈的舞女再配上“绿”裁制的带子,便会“临风飘举”了。由“绿”的明澈,更想象出这明彻会使盲妹的眼睛复明,“明眸善睐”了。这新奇的想象和联想,用假设的句式,写出了美的形象,又使“绿”展现出新的意境。

  请大家模仿假设的句型,抓住“绿”的特点,大胆想像,造一两句赞美绿的话。

  ★【如: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以你为绘画的颜料,送给丹青能手,他必能妙手天成描绘出世上最美的画卷。那醉人的绿呀,我若以你为种子,撒播于祖国的江河湖泊,一定会净化污染,整个中华大地成为世上最美的风景区。……】

  ④是的,“绿”在作者眼里,是少妇的裙幅,是温润的碧玉,是天真清纯的小姑娘,是脉脉含情的少妇;在同学们心里,或是神奇的颜料,或是绿色的种子了。作者“醉”了,同学们“醉”了。为这奇异的“绿”,作者醉意中还送了她一个名字——女儿绿,作者怎么会想到这个名字呢?

  可能有:

  ☆既然以十二三的小姑娘相比,那就意味着梅雨潭的绿有着“女儿”相似的特征。“十二三的小姑娘”在品貌上有哪些特征?犹如含苞欲放的花朵,体态轻盈,肤色亮润,品貌清纯,爱唱爱跳,充满活力,爱逗爱闹,洋溢青春气息。

  ☆有一首歌曲《九九女儿红》,歌词意思是:南方米酒之乡,父母生下女儿,便在地下深埋一坛米酒,女儿长到十八岁,蒙上红盖头出嫁时,父母取出淳厚芳香的米酒,招待四方亲朋,送女出嫁,因此这酒就叫“女儿红”。“女儿绿”大概由“女儿红”而来。

  (四)拟人的方法

  作者把“绿”当做人,有时以第二人称直呼,观赏者与观赏的对象,似乎有了感情的交流。开头用“招引”一词把绿拟人化了,写出了绿诱人的魅力。接近绿之后,有时对它诉说情怀:“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并把绿比做“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最后还赠以“女儿绿”的名字。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

  现在大家齐读这部分,读出“绿”的醉人,作者的醉意。【生读,略】

  4、回读第2节,体会层层烘托的写法

  题目是写梅雨潭的绿,开头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但没有直接写梅雨潭的绿,却先写梅雨瀑和梅雨亭及其周围景观,这是为什么?

  【一方面是为了交代梅雨潭形成的原因和梅雨潭之绿的周围环境。

  白而发亮的梅雨瀑源源不断地为清亮的梅雨潭提供着清纯的活水;梅雨亭的特点使梅雨潭*添“奇”趣;天、云、石、草所透出的湿润和绿意,倒映在梅雨潭中,使她绿意更浓;尤其是“瀑流的撞击”使梅雨潭越来越深,越来越宽,才能形成“厚积”“*铺”之势,才可“蕴蓄着奇异之绿”。“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一句,交代了梅雨潭名字的由来。】

  【另一方面是起衬托作用,在文章第三段前六句话中,还有一句道出了写梅雨瀑的匠心,“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说明作者宕开笔墨是有深意的,就是衬托梅雨潭的“绿”比飞花溅玉的梅雨瀑更加可爱。瀑布美,使人惊诧;但潭水更令人惊诧。作者用层层烘托手法,突出潭水的“奇异”“醉人”。】

  5、抓人称代词的变化,揣摩情感。

  ①将全文连起来看,找出景物的人称代词。揣摩其变化。

  【它————她————你————女儿,显示了作者感情的升腾。】

  ②“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景物的格调与作者的情调是相默契的。(介绍写作背景)

  作者是融积极向上之情于绿意盎然之景,反过来,借绿意盎然之景抒积极向上之情,“女儿绿”便是人与物联系的纽带,是情与景交融的结晶。在作者的笔下写得丰富多彩,像梦一样美,让人爱,使人醉。

  5、再听配乐朗读(录音)

  四、课外练笔。

  生活中,一定会有你喜欢的事物:或是因为它美好的外形;或是因为它蕴涵的某种情趣;或是因为它引起了你的联想,触动了你的情思,试着把这种事物连同你的感受写出来。

  附板书:

  绿 奇异、醉人

  朱自清 (一)比喻

  (二)对比

  坐在亭边 (三)奇妙的联想和想象

  【梅雨亭】 (四)拟人的方法

  走到山边(坐观)站在水边

  【梅雨瀑】【梅雨潭】 层层烘托

  (远眺) (眼前)

  远———————————近

  低—————高—————低

  略————————详

《绿》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领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处。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

  2、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语:

  1、 学生猜谜:(课件展示)谜一:“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谜二:“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谜三:“头小颈长四脚短,硬壳壳里把身安,别看胆小又怕事,要论寿命大无边。”

  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

  (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时的观察)

  对,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这些特点的。

  2、板书课题:绿色蝈蝈 (法)法布尔

  3、提问: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法布尔以生花妙笔写成《昆虫记》,誉满全球,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这部巨著所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所表现的妙不可言的、惊人的灵性。

  《昆虫记》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法布尔以生花妙笔写成《昆虫记》,誉满全球,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昆虫记》作者被当时法国与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文学界尊称他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昆虫记》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他被誉为“昆虫诗人”,我国也翻译出版了他的大量作品。

  二、师生朗读全文。

  三、整体感知。

  问: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四、教学具体过程。

  1、学生找出文章中最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师:同学们都读了课文,课前老师也让大家预习了文章,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最初印象,说说这篇文章最让你们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一般,大部分的学生都会选择第五自然段,认为蝈蝈捕蝉最有意思,最能吸引人。有一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食性,还有少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叫声。)

  方案一

  2、师: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捕蝉这么感兴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是捕蝉的。

  (1)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2)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和蝉打斗的句子并作批注赏析。

  ① 进攻者 被进攻者

  由这两个称呼可以看出在打斗中蝈蝈居于主导地位(修辞:拟人)

  ②蝈蝈很凶狠 被活活咬、一跳 一同从树上掉下来

  打斗过程很激烈

  ③勇敢纵身追捕 惊慌失措逃窜

  纵身,反映了蝈蝈的勇猛,面临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毫不畏惧。去掉了“纵身”,就不能很好地反映蝈蝈顽强、勇猛的特点。(修辞:拟人、比喻,使文章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

  ④对比:蝈蝈捕蝉与鹰捕云雀 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原因:蝈蝈有“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 补介绍蝈蝈的身体构造。

  大自然就是如此“弱肉强食”。

  (3)小结。

  师:这段文字为什么写得这么精彩?从中你可以学到什么东西?

  这段文字之所以写得这么精彩,是因为:

  ①用词准确。

  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更生动、具体。

  ③以情驭文,出自于作者对蝈蝈的一片喜爱之情。

  3、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蝈蝈还有哪些食物习性。

  师:蝈蝈除了喜欢吃蝉,还吃什么东西?吃东西时有什么习惯?

  明确:吃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青草,也吃同类。当拥有共同食物时,蝈蝈一个一个进食。

  4、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我们谈论了蝈蝈这么久,谁能告诉我,蝈蝈到底长得什么样?

  明确:文章第88页最后一个自然段。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5、接方案二中关于蝈蝈声音部分的教学。

  师:我们对于蝈蝈怎么能“只见其虫,不闻其声”?我们一起去听一听蝈蝈是怎么叫的。

  6、引导学生思考第1、2自然段的作用。明确:引出有关蝈蝈的话题。

  7、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 (学生自由发言。)

  方案二

  1、师: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的叫声这么感兴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的叫声的——

  ①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②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叫声的句子。

  窃窃私语(运用拟人)

  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运用比喻)

  暗哑 尖锐 急促 清脆(四个形容词,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蝈蝈叫声的认识)

  对比:蝈蝈的叫声与蝉的叫声相比显得柔和。

  ③师:你认为蝈蝈的叫声还像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④对比:蝈蝈的叫声与蝉的叫声对比(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2、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蝈蝈的叫声这么优美,蝈蝈的外貌如此漂亮优雅,到底蝈蝈吃东西时,是不是也如它的外表呢?

  3、接方案一中关于蝈蝈捕蝉及蝈蝈的食物习性分进行学习。

  4、引导学生思考第1、2自然段的作用。明确:引出有关蝈蝈的话题。

  5、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整体把握作者的优秀品质及其对蝈蝈的思想感情。

  1、让学生体会法布尔的品质:热爱事业(野外观察与家庭观察相结合)

  2、体会法布尔对蝈蝈的感情。

  (1)热爱居多,但也不乏客观的评价。如指出蝈蝈也有让人不太喜欢的一面。

  (2)“以人性关照虫性,以人情关照虫情”,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表现在对蝈蝈的称呼上:“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这蝉的屠夫”等。

  称呼的作用: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六、总结

  总之,在这篇文章中,法布尔通过自己详尽的观察,用生动活泼的文字给我们介绍了蝈蝈这种可爱的昆虫。介绍了它的一些习性,如叫声、食物习性。详写了食物习性,对蝈蝈的叫声进行了略写。教会了我们这种昆虫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假如同学们对蝈蝈感兴趣,还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关于蝈蝈的资料。

  七、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科学小品文)

  法布尔

  外形特征:漂亮 嫩绿 苗条 匀称 生动的描述(比喻 拟人 对比)

  生活习性:叫声——柔和 喜爱的情感 客观的评价

  主食——蝉 科学的精神

《绿》教学设计7

  设计意图:

  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认识各种各样的颜色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我设计在这节课时,想到了,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小朋友体验游戏的乐趣,并且从游戏这种边玩边学的过程中认识了红色和绿色。

  活动目标:

  1、认识红色、绿色。

  2、能在活动中找到与之对应的颜色,巩固对颜色的认识。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引入,形式引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好玩的海洋球1、教师出示一个袋子,请幼儿摸球,当摸到第一个红球的时候认识红色。当摸到第二个红球的时候,教师放慢语速让幼儿加深印象认识红色。当摸到第三个球的时候,让幼儿面对其他小朋友说出自己拿了一个什么颜色的球(认识绿色球的方法和红色的方法一样)

  二、游戏:送球宝宝回家师:“小朋友有家吗?我们的球宝宝也有家。”出示房子。

  师:“这是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房子?”告诉幼儿红色房子是红球宝宝的家,绿色房子是绿球宝宝的家,我们一起送球宝宝回家吧""师:红房子是谁的家?绿房子是谁的家?

  三、寻找相应的颜色,巩固对颜色的认识

  1、游戏“小圆宝宝找妈妈”。

  先请幼儿说说身上小圆的颜色,然后根据教师出示的大圆颜色按照教师口令玩游戏。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们和颜色宝宝一起来做个游戏师:小朋友们看看自已身上是什么颜色的小圆宝宝。

  师:老师拿出红颜色的宝宝说:“红颜色小圆宝宝学小兔跳到妈妈身边”, 老师拿出绿颜色的宝宝说:“绿颜色宝宝学小鸟飞到妈妈身边”小朋友们记住了吗?记住了我们就开始啦。

  四、听音乐,和瓶子宝宝跳舞

  师:小朋友手上拿的瓶子,摇一摇,它就会变颜色哦!

  师:我们和瓶子宝宝一起跳舞吧!

  五、活动延伸

  小朋友我们教室里面也有许多的红色和绿色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绿》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创新训练】

  通过本文主题,你对生命又有什么新的认识,请说给大家听。

  【实践训练】

  1、课余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辨别这些声音,并用一段话形象的描写出来。

  2、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昆虫。

  【主要教法】

  直观教学,互动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

  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通过绘画,制作出有关蝈蝈的形象,以便学生直观的形象理解,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其他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

  法布尔

  (科学小品文)

  绿

  色 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拟人

  蝈 生动

  蝈 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课题:绿色蝈蝈。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学生交流有关蝈蝈的文章与图片,学生整体了解感知蝈蝈。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⑴ 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⑵ 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三、研读探究

  学生再读课文,并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拟人手法的运用等。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 师生在讨论研读中相互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教师可总结指导。

  1、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师: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因为它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学生设疑:

  1、蝈蝈的叫声非常的优美,但是蝈蝈的发生器官与人的发生器官有何不同?

  2、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

  四、课堂练习

  1、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2、研讨与练习1。

  五、小结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在课堂中,学生设疑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今后要继续保持着一个环节。

  六、作业

  1、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2、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

  3、读一读、写一写。

  七、预习指导

  1、预习第19课《月亮上的足迹》。

  2、搜集登月的有关资料。

  八、课堂回顾

《绿》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 大胆的运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涂色练习。

  2、 能用多种方法包扎“糖果”。

  3、 能进行积极、健康的交流活动,表现出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品质。

  教学难重点:

  重点:大胆的涂色,尝试多种包扎“糖果”的方法。

  难点:包扎的各种方式。

  教学具的准备:

  糖果实物、包装纸、各类彩笔、各类彩纸、范品、各色彩带。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规范绘画习惯

  二、 导入新课。

  1、 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各类糖果,上台介绍自己的糖果。

  1) 自己说说糖果的形状?

  2) 糖纸的颜色?

  3) 包装的特点?

  2、 介绍完,分糖果给同学吃,最后轮到教师拿出“糖果”范品介绍,同样分给同学吃。

  3、 学生发现假糖,揭题。

  三、 欣赏感知。

  1、 说说刚才看到假糖的感觉?

  2、 你知道我是怎么做的?

  3、 我里面包了什么?还能包什么?

  4、 学生尝试练习:合作小组尝试包扎“糖果”

  5、 交流:

  1) 学生介绍尝试成果。(尝试肯定包法比较单一,颜色比较少)。

  2) 教师小结:出示范品,你知道为什么老师的能把你骗了?

  (小结:颜色涂的认真,鲜艳,均匀)

  6、 除了这种包法外,还有不同的包法吗?

  7、 教师简单概括,还有什么办法能使“糖果”更漂亮?

  (小结:添加彩带等装饰品)

  四、 学生作业。

  学生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完成包糖。

  五、 教师巡回辅导。

  1、 及时反馈、纠正。

  2、 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 参与其中。

  六、 课堂小结。

  1、“糖果”展示、交流。

  2、模拟交易。

  3、教师小结:

  1) 你把最漂亮的“糖果”给谁?

  2) 节日可以送“糖果”。

《绿》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学会“树、怀、吹、苗、齐、队、伍、话”8个生字,会认“娃、鼓、掌、排、整、路、陪、伴”8个字,认识1个偏旁“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到大自然中万事万物都和小朋友一样在茁壮成长,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认识新部首。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大自然中生命的活力,表达自己的感受。

  课前准备:

  学生:课外观察,寻找身边的绿娃娃。

  教师:生字词卡、偏旁卡、田字格卡、CAI课件、图片、音乐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读准生字、词的音,识记“怀、树、吹、苗、齐”5个生字。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3、学生质疑,教师整理归纳,确定学习目标。

  4、继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然后多种形式认读生字、词。

  2、回忆乐乐在上学路上发现的绿娃娃,依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树叶、秋苗和小草图,同时老师将相应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3、导入:大家相知道这些绿娃娃都在干什么吗?我们就来读读课文吧。

  二、情景交融,互动对话,快乐朗读1-3节。

  1、指导学习第一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然后指名读第一小节,其余学生边听边想,把自己听到的、感受到的内容和同桌交流,然后让学生用朗读的形式来展示。

  (2)动作理解“鼓掌”,指导读好第二句话。适时解答“……”是什么意思。

  (3)课件演示树叶被风吹动时的样子和发出的声音,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

  (4)指名读第一小节,然后男女生赛读第一小节。

  2、指导学习第二小节:

  (1)带着秋苗娃娃在干什么的问题,自由读第二小节,然后回答问题。

  (2)课件演示“秋苗排着整齐的队伍”,想象自己见过的整齐的队伍。

  (3)学生演示“悄悄话”,学生读词,然后重点指导读好第二句话。

  (4)想象:秋苗在说着什么悄悄话,同桌交流。

  (5)带着感受先自由读第二小节,然后指名读,比赛读。

  3、指导学习第三小节:

  (1)猜测小草的妈妈是谁,指导读好疑问句。

  (2)齐读第二句,课件出示小草到处生长的图处,让学生感受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3)师生、小组间赛读第三小节。

  三、读第四小节,拓展说话。

  1、学生说课前观察的绿娃娃。

  2、齐读第四小节。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然后背诵全文(配乐)。

  五、识写生字:“队、伍、话”,认识“阝”旁。

  六、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1、课件出示大自然中的绿娃娃快乐地生长的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大自然、爱生命的情感教育。

  2、课外画绿娃娃送给自己的父母。

  3、为绿娃娃做一件让它高兴的事。

  板书:

  树叶图

  12 绿娃娃  秋苗图

  小草图


《绿》教学设计10篇(扩展2)

——《囚绿记》教学设计10篇

《囚绿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行模仿。

  ◆过程与方法

  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

  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突破

  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行比较;查找有关抗战前期*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行比较;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

  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3.组织学生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

  1.进入新课学习。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3.探究作者的用词技巧。 4.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并思考原因。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上节课所学的有关散文的知识,并请学生回答。

  2.总结学生的回答,从人们对绿的各种不同认识人手,导入新课。

  3.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现代散文作家陆蠡及其写这篇文章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然后放《囚绿记》的朗读带,或者教师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3—4分钟时间默读课文,细细体会文章表达的意境。

  学生活动

  1.根据所学内容,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

  2.积极发表自己对绿的认识和看法,如有的说“绿象征声睨”,有的说“绿象征希望”,等等。

  3.结合历史知识想象当时社会恶劣的历史环境,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交流自己对当时社会历史状况的认识;注意课文中生字的读音及朗读技巧。

  4.阅读课文,划出不能理解的字句,体会散文的意境。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这朝东的房间令人感到炎热”,作者为什么还选择“这朝东的房间”?

  2.让一位学生朗读第五段,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赞美绿的,又如何形容其对绿色的渴望的。

  3.提问:“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的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各自说明了绿色给人什么的感觉?

  4.引导:作者是如此的爱绿,以致“忽然有了一种自私的念头”。作者为什么要“囚绿”?请同学们思考。

  5.提问:作者“囚绿”后,常春藤的生长状况如何?作者有什么新的感受?

  作者的一片“善意”,为什么感觉“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甚至恼怒它的固执”?

  学生活动

  1.思考问题,在课文中第四段找到答案: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2.把文中作者赞美绿的句子找出来:“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从中感受作者对绿的喜爱和深情。

  3.回答教师的提问,结合“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色是自然的颜色”,更深地体会绿色给人的感觉。

  4.带着问题阅读第八段,并说出自己的看法:“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作者太爱绿了,以致于想占有它。

  5.用课文中的语言回答:“他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它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 “好像病了的孩子”。

  三、组织讨论.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约 分钟)

  教师活动

  “善意有时候是具有危险和破坏性的”。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代表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善意有时是具有危险性和破坏性的”的看法,如父母的溺爱,等等。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复习上课时教学内容,进入新课。

  2.分析作者对绿的感情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3.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意义。

  4.引导学生比较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写作特点。

  学生活动

  1.复习上课时所学知识,进入新课。

  2.听讲,理解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3.听讲,把握文章的主旨。

  4.通过比较,了解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 各自的写作特点。

  一、朗读本文,复习已学内容,进入新的学习(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和点名朗读等方式,以适当的节奏读散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由爱到囚的过程及其原因。

  学生活动

  1.认真配合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温习上节所学的内容。

  2.畅所欲言,结合生活知识和*时的阅读积累回答教师的问题。

  二、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课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提问:作者为什么最后让绿囚恢复了自由,并且“向他致以诚挚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正确的引导分析,并总结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即由爱到囚再到释放并祝福的原因。

  3.通过分析“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明“绿囚”的象征意义。(可组织学生讨论)

  4.提问:联系文章中交待的历史背景说一说,课文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活动

  1.展开讨论,回答:作者要走了;作者太爱绿了;作者被它的不屈服感动了。

  2.通过教师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感受其变化的原因。

  3.讨论“绿囚”的象征意义,如代表了当时不怕任何黑暗势力的*人民的抗争精神。(作者也被这种精神所折服)

  4.讨论作者在本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进一步理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手法。

  三、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总结全文(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分析本文作者的语言特点,结合学生难以理解的字句进行分析说明。

  2.总结全文,对于叙事散文的一般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与抒情散文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其区别。

  学生活动

  1.结合教师的分析,理解课文的重点字句,把握本文的语言特点。

  2.把本文与以前学的散文进行比较,加深对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的写作语言特点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本节总结

  本文是现代散文家陆蠡的代表作,写作者在上海“孤岛”时期,怀念在北京的生活:窗外的两枝碧绿的长青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这“囚进”屋里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却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真诚祝福它繁茂苍绿。

  课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的表露。

  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启人联想,让人寻味。散文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间,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教学探讨与反思

  通过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散文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散文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多发言,多发表观点。在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朗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散文的意境美和内涵美。

《囚绿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绿”寄予的深刻思想内涵。

  (2)象征手法运用的独特技巧。

  (3)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由表及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迁移训练,课外练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中华民族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爱”观;明白对错误的自省便是一种成长。

  以上三个目标的确定,力图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绿”的多重象征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2)知人论世的解读技巧。

  2.教学难点

  作者在临行前才开释“绿”的原因;由此引发的对人性私心的审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观赏四幅图片。提问,看着这些绿色的植物,你有什么感受?

  二、阅读文题,发现问题

  绿色是多么美好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个作家陆蠡也写过一篇关于“绿”的文章。投影文题《囚绿记》,请同学们看文章标题,思考:这篇文章的标题,给你留下哪些悬念?

  学生发言,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制作成幻灯片

  三、阅读文章,合作讨论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针对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分小组。几个问题分几个小组。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章,然后把自己的思考和小组成员交流,看是否一致。最后推选一名同学发言。

  四、解决问题,答疑解难

  1.囚绿探因

  (1)关于“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当作者来到北*,选择公寓的房间时,他选择了一间在常人看来不甚理想的房间,房间的窗朝东,在亮得很早的北方的夏天,从早上5点到中午11:30,都受太阳照射,特别炎热,何况房间靠南的小窗,一角玻璃还给打碎了。但“我”在有选择自由的情况下却选定了这间房,那是因为“我”喜欢破玻璃外长着的那根常春藤,可见“我”对绿的喜爱和向往。这种对绿的喜爱应该是缘于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那就是把绿当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化身。文章中“从前我有个时候”,友人替“我”拔去床底下未除净的草根茁出的嫩芽时,“我”还引以为可惜这段话就是明证。所以看着窗口的那片绿,“我”联想到渡过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和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茎叶的气息的欢喜,感到“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2)关于“爱、幸福、青春”

  “我”望着常春藤的生长,就如望着当年的自己在成长,它渐渐变青,渐渐变老,不正是作者人生历程的写照。也曾经用一颗纯真的童心,追求爱与美的梦,也曾像常春藤一样在风雨中展现自己婆娑的舞姿,而青春式的幻想,会随着悠悠的时光渐渐破灭,现实的冷酷也会浇熄那颗青春热枕的心。

  个体通过爱一个对象,才能意识到自己的爱和幸福。在常春藤的身上,“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心中那份对爱的希冀。在爱的希冀中,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3)关于“孤独、疲累、简陋、自私、占有”

  我在陌生的古城中感到孤独,简陋的房间,破碎的窗口映来的绿影,却深深触动了内心的那片空寂,染了些希望的曙光。让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与已往的不快,似乎与一位旧友的对话里,得到了内心的宣泄。

  当心中对绿产生占为己有的私念时,是“我”害怕逝去的美好再次会在急促的人生里流逝,绿里映射了“我”的过去,而对往昔已经开始怀念与回味时,“我”已经感到了珍惜眼前美好的重要。于是囚禁了绿,以它的毁灭来成全个体欲望的满足。

  2.囚绿结果

  分为四个阶段: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这段话表现“绿”顽强的生命力。

  (2)“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囚禁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这段话表现“绿”执着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永不屈服于黑暗。

  (3)“它渐渐失去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这段话表现“绿”即使失去生命力,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追求。

  (4)“瘦黄的枝叶被放在原来的位置上,被致以诚意的祝福。”表现“绿”终于赢得自由和光明。

  3.释绿探因

  (1)植物的固执,让“我”不快,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该放却没放。

  “我”滋生了一种自私的“魔念”,把绿的枝条从破窗中牵引到自己黑暗的房间来。绿在黑暗中的挣扎,使“我”对绿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看着“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可是,“我”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2)植物变成病孩子般,我意识到自己的过失,为病损的枝叶可怜。该放却没放。

  当看到植物“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时,作者把它看成是病了的孩子,可怜它、同情它,并计算着自己南归的日子,打算在离开时释放它,恢复它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是有条件的,必须是“我”离开这房间,离开北*。如同《囚绿记》序言中所写的,“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有时接受理智的劝告,有时又听从感情的怂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让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头。这矛盾,把我苦了。”“当命运的意志命我双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担子,强我缘走窄小的生命的绳索,我是多么战兢啊!为了不使自己倾跌,我竭力保持两端的*衡。在每次失去*衡的时候便移动脚步,取得一个新立足点,或则是每次移动脚步时,要重新求得一次*衡。”“我”在放与不放之间的矛盾中挣扎,其实是理智与情感的冲突,是绿色生命与“魔念”之间的冲突。

  (3)卢沟桥事件也没有让“我”立刻释放“绿”,而是为了求得自己的自由才释放“绿”。

  日本开始侵略北*,“我”面临被囚禁的危险。在朋友的催促下,“我”不得不变更计划,每日留心开车的消息。身处烽烟四逼中的旧都,毕竟还有“绿”相伴。所以他不能放走“绿”。直到他离开北*前往相对安全的上海,获取自己渴望的自由时他才释放“绿”,还“绿”自由。

  当个体生命本身有了某种欲求时,他才能体验到同类事物的那种欲求。“我”有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才真正体验到常春藤对光明自由的渴求。

  五、归纳概括“绿”的多重象征义

  作者是在和绿的精神对语中,一步步升华对绿的认识的。开始作者只是从一般意义上把绿看成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经过一段日子的观察,作者对绿的感情升华到爱和幸福,联想到青春年华。后来他感受到绿对自由光明的顽强不屈的追求,最后在经历民族的苦难时,作者更进一步从绿的品质上感受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完成了对“绿”象征意义的最后升华。也完成对自己灵魂的净化和升华。这正是此文不同一般象征手法的独特之处。

  六、迁移训练

  阅读文章《文竹祭》,思考,解读这篇文章应从什么地方入手;文章借什么物寄托怎样的思想情感?

  七、课堂小结

  学生自由谈,教师总结。

  这节课通过对《囚绿记》的解读,领悟到作者感悟“绿”的最高象征含义的情感体验经历,剖析了作者思想转变的契机,让我们的灵魂在自然之绿中淘洗,在思想之绿中净化。

  八、写作训练

  你的生活中,是否有过伤害生命的经历?如果有,请你借助一种自然之物,运用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写一篇散文,表达你的思想情感。

《囚绿记》教学设计3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故都的秋》,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以后,相信大家一定对北*的秋色还恋恋不舍,那么我们今天就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描绘北*景色的文章——《囚绿记》,来共同体会作者那深深的“爱绿”之情。

  2、介绍作者:陆蠡(li)

  (1)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2)作者简介:

  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陆蠡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仅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3)其他作家的评价:

  ①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②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而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篇淡雅的散文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3、写作背景: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释题

  《囚绿记》中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

  “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叙事性散文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写作手法。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来朗读全文。

  2、整体地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全文

  (2)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①将全文划分段落,并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段落大意,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多种分法:

  ②让学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

  (3)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

  ②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都非常好,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已经把握《囚绿记》这篇课文的整体脉络。下堂课我们将进行重点赏析,课后请同学们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生*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同时也掌握了课文的整体脉络。这节课,我们将对课文进行重点分析!

  三、重点分析和解读

  1、默读第一部分:寻绿(1—4)

  (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自成一段,说明这件事情让我难忘。

  (2)第二自然段,交代了寓所的具体情况。问题: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突出其简陋的特点)

  (3)屋子简陋,可我却选择了它,是因为我有一个小小的理由。这里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的引起下文。

  (4)提问:谁能找出屋子如此简陋,但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那个理由是什么?:

  (5)提问:而当我毫不犹豫的决定住下来,为什么连伙计都感觉到惊奇?

  (更加的衬托出我追求绿的迫切心情)

  从刚才我们所探讨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大家不难看出,作者对绿是热切追求的。

  (导出板书寻绿——热切追求)

  2、第二部分。观绿(5—7)

  (1)、同学带感情朗读第5—7自然段。

  (2)、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请你找出文中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并找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这句通过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3)、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引导学生从作家自身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考。

  (“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等)

  (4)、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焦字?而不用其他字呢?

  (“焦”写出了一点点希望都快没有了的绝望、渴盼、迫切的心情。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

  (4)、通过对这两个自然段的阅读,我们会发现作者的爱绿之情,日益变深。哪两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这种心理变化?

  同学们,在第二部分中我们看到了作者被绿滋润了那颗等焦的心,使他感悟到了绿色对处在逆境中人的重要性。他已经已经忘记了种种困倦和不愉快,甚至留恋于这片绿色,那么他现在的心态是什么样的?(喜欢满足)

  (导出板书观绿——喜欢满足)

  3、第三部分。囚绿(8—12)

  (1)、请同学们默读8—12自然段,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色”?

  为了装饰这简陋的房间,抚*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作者竟然“残忍”的绿枝条囚禁了起来。(联系同学,如果同学们被囚禁起来会怎样?颓废、抑郁、崩溃……)但是,最初的时间里,绿枝条比在外面生长的更为茂盛。

  (2)、作者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生的欢喜”应该怎样理解?

  (生的欢喜即天性喜爱绿色,喜爱这象征生命、希望、幸福的绿色,表达我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文章中我在自私的念头的驱使下,将绿色囚禁在了房间里,为的是让绿色和我更亲密,作者甚至已经更换了对“绿枝条”的称呼,称呼他为“绿友”,更深刻的说明了作者对绿色的喜爱之情!但是“绿友”按照作者的安排生长了吗?(没有)

  (3)在作者眼中,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尽管绿友是顽强的,是固执的。在第11段,作者详细的描写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可以说,即使一个普通人也会生命怀有怜惜之情,但是作者却没有。因为什么?因为绿友的固执,损伤了作者的自尊心。因此,魔念在我心中产生了。

  (4)、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魔念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绿囚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和善意,执着的向着阳光生长,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于是“我”很恼怒,以致于要把它继续囚下去。)

  虽然绿枝条此时十分憔悴,但是作者魔念占了上风,最终决定离开北*时再放绿。其实我们仔细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因为绿枝条的固执而恼怒?是因为他爱绿至极。

  (导出板书囚绿——爱绿至极)

  4、第四部分:放绿(13)

  (1)、卢沟桥时间发生了。点明了写作背景。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体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抒发了作者祝愿天下所有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光明。

  作者在放绿的同时也是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并点出了文章的主旨!

  (导出板书放绿——点明主旨)

  5、第五部分:怀绿(14)

  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导出板书怀绿——惦念牵挂)

  四、总结升华

  1、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来看,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顽强抗争的反映。

  (导出板书顽强抗争)

  2、本文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的手法,象征手法可以通过描写某种具体事物来进行暗示、喻旨另一种事物。借物抒情是象征手法的一个方面,作者写《囚绿记》赋予绿以象征意义,他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而常春藤象征了作者本身的品格。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光明的向往之情!因此,我们在鉴赏此类散文时应该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从而把握意象特征。

  (导出板书向往光明)

  3、请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4、总结

  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以“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在这条明线下还隐藏了一条暗线,即作者感情的发展和升华,通过本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一定也学到了常春藤的那永不屈服,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时引发了我们现实的思考,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

  五、课后作业:

  《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方面,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囚绿记》教学设计4

  看了三个版本《囚绿记》的教学设计,最大的感触是要真正解读好一篇文章,设计一个相对完美的教案真是不易。与前两次的教学设计相比,这一次的设计在构思上更别致,教学内容上更细致,语言品析也更精致。学生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得到了思维上的训练,更获得了散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从教学构思上看,《囚绿记》这篇文章的教学切入点可以从“我”的行为表现切入,可以从“我”的情感角度切入,也可以从“囚绿”这一主要事件切入,但无论哪一种切入总有点儿顾此失彼之感。而这份设计以“我”对绿的称呼作为一个小小的切入口不仅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而且理清了“我”的情感脉络,在两者之间找到可一个很好的*衡点。站在这条主线上再进行散文语言的品读活动,既有利于学生获得整体上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对细节的品读。

  从教学内容上看,这份设计对绿的称呼只是一个小小的切入口,而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呈现的是随着称呼的变化“我”的情感的变化以及文本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在重点内容的突破上采用品读的方式。1.学生通过圈画批注、增删比较、品味重点字词的方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文本中所流露出的对“绿”的炙热的爱。2.抓住文本的重点句、难点句进行细节品读,探究这些细节与文本整体即作者所要表达主旨的联系。3.在品的基础上重读,品读结合。读出散文的语言美、结构美甚至思想美。如读出排比句和感叹句的特点,朗读类比的语句,读出我对绿的喜爱之深,读出对绿的顽强,不自由毋宁死品质的敬重等。

  从语言品味上看,这份设计非常注重对文本语言的品析。王荣生在《散文教学教什么》指出,散文阅读要领之一就是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体味必须是细读,必须是细细体会。怎么细读呢,按南帆先生的说法就是沉入词语。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细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这份教学设计语言品味随处可见,如在抓“我”的行为举止表现爱时,引导学生品析“天天望,看它,看它,细细观赏”这几个动作虽都有看的意思,但有何不同。如在引导学生感悟常春藤形象特征时引导学生抓住“总、甚至于、都”等关键词,体会它的变化与特点。更甚的是能够抓住*常不太引人重视的虚词去品味“我”对绿的复杂情感,感受“我”对绿的赞美之情。相较而言,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散文时除了关注思想感情,除了关注手法,特别是修辞手法,基本没有特别的方式方法,在品析语言时也常常带有一种“贴标签”、“概念化”的嫌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得到一些概念化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之外,其他似乎别无所获。何为品析语言,散文的语言到底如何品,这份设计其实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最后,提一些个人的想法。意见不一定成熟,供宋老师参考。

  1.文本中对“绿”的第一个称呼应该出现在第4段“绿影”,这是在“择绿”时对常春藤的一种称呼。后面生四的内容可以提到这里。

  2.对于情感的解读,文中的“我”对绿的爱意应该是逐层加深的。文中在“择绿”阶段对绿的感情应该是一种需要式的欢喜。“绿友”阶段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感思路我觉得应该是:欢喜——深爱——恼怒(爱之深、爱之切)——敬重——怀念。

  3.文中哪些地方还能体现“我”对绿的爱,这几句是不是也能体现呢?

  (1)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

  Ps:我怀念着绿色,如同鱼儿盼着雨水……

  (2)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

  Ps: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两个月……

  4.后面的一个提问:改成请你站在常春藤的角度为它写一段内心独白,以表明它的心志。

  5.最后一句的觉得那个“着”字更能表现一种期待之情。建议改句为:

  我怀念我的原窗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吧。

《囚绿记》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朗读以悟情、品析以释旨、续写以练笔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教学设想:

  从形式到内容逐渐突破,由品味体现作者感情的关键语句入手,通过看课题来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赏析感悟能力。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读写赏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绿色是最具生命力的颜色,一提到绿色我们就会联想到生命、生机和希望,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当一叶绿芽突破阻碍绽放绿意的时候,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绿色就是这样,不仅在视觉上给我们以美感,而且在心理上也让人觉得愉悦,使人看到希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绿的散文《囚绿记》,作者陆蠡。

  二、检查预习

  piēhézhéxǐyàsuōyīxùn

  瞥见涸辙移徙揠苗助长婆娑猗郁蕈菌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读这篇散文,我们先从题目入手,课题“囚绿记”你是怎么理解的?“囚绿”是怎么回事?“绿”在文中指什么植物的绿?生说教师投影明确。

  再看题目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有价值)生提出: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在作者囚绿的过程中融入了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这也正是这篇散文的线索,下面让我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在括号内填写恰当的动词,理清文章的思路。)

  ①绿指什么?(常春藤—爬山虎)

  ②作者为什么要囚绿?(爱绿)

  ③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④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板书:遇绿——爱绿――囚绿――释绿――思绿(线索)

  四、美读课文,感受“绿”意

  提问:作者因爱绿而囚绿,课文5-7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他对绿友的爱之深?请你在文中圈点批注,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五、精读课文,品味“情”感

  过渡语:是啊,绿色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寂寞而又温柔,犹如温润的玉在胸中融化。如此美好的绿却被“囚”禁住了,这株常春藤被囚之后有着怎样的生长状况?表现出它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速读9-13段。

  (“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

  “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事物是多固执啊!”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绿的特点:坚贞、执着、顽强不屈、追求光明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

  写法上最大的特点:赋物以情将绿(常春藤)人格化

  六、主旨探究、续写练笔

  1.同学们说得很好。陆蠡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有没有更深层的寓意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课件展示),谈谈你的理解。(指读13段)

  明确:写作时代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课件展示]: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争取民族的自由*,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人共同的心声。

  2、课内练笔(课件展示):

  陆蠡*本宪兵逮捕后,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答曰:“绝对不能征服!”

  ……

  假设陆蠡临牺牲时,眼前又闪现出那一抹远在旧都的绿色,他会想到什么呢,他会对他的“绿友”说些什么呢?

  请以“蓦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作为开头,写一段话,100字左右。

《囚绿记》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三、教学设想: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lǐ)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2、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①、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②、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 释绿――思绿(线索)

  (二)、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三)、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 对生活的热爱

  3、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因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结果却不能如愿的事例的实例,进一步理解作者所阐明的人生哲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书: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四)、研读“释绿”部分。(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 呼唤自由和光明

  (五)、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第二课时

  一、课文总结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 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②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

  全班交流后明确: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恋绿(择绿、赏绿)――囚绿――释绿――思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3、阅读全文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好好品味一下。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

  绿 向阳

  固执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学生小结: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生命、希望

  象征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二、布置作业 :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囚绿记》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赏析“绿友”这一具有人格内涵的景物,并生成解析方法。

  2、通过学习发问,提升质疑探究的思维品质。

  3、通过人、文对话,感悟文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教学重难点

  学习依据文本语言,解析具有象征意义的景物内涵的方法。

  设计原则

  1、创造性挖掘教材三维生长点的原则

  2、整合推进并融汇达成三维目标的原则

  3、学习活动过程中动态生成方法的原则

  4、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原则

  教学过程

  一、翻检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学习氛围,撩拨阅读期待

  二、自主散读文本,整体感知全文

  三、设置发问*台,启动自主探究

  四、整合师生问题,组织学习活动

  1、理清文本情节

  2、赏析“绿友”形象

  3、总结学习方法

  五、物我合一,探究主旨

  六、课下拓展,深度链接

《囚绿记》教学设计8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故都的秋》,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以后,相信大家一定对北*的秋色还恋恋不舍,那么我们今天就再来学习一篇同样描绘北*景色的文章——《囚绿记》,来共同体会作者那深深的“爱绿”之情。

  2、介绍作者:陆蠡(li)

  (1)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如范蠡。

  (2)作者简介:

  陆蠡,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翻译家。生于1908年,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42年死于日寇酷刑之下。代表作品: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

  陆蠡可以说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出色的散文家,他不仅文章写的优美,而他的人品更是受到很多作家的高度评价。

  (3)其他作家的评价:

  ①巴金老人在回忆陆蠡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②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陆蠡之文,亦如陆蠡之人;而他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这篇淡雅的散文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写作背景!

  3、写作背景: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释题

  《囚绿记》中的标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信息?

  “囚绿”说明把绿色囚禁起来。“记”说明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叙事性散文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写作手法。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来朗读全文。

  2、整体地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全文

  (2)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①将全文划分段落,并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段落大意,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

  多种分法:

  ②让学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

  (3)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

  ②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同学们刚才的回答都非常好,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已经把握《囚绿记》这篇课文的整体脉络。下堂课我们将进行重点赏析,课后请同学们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的生*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同时也掌握了课文的整体脉络。这节课,我们将对课文进行重点分析!

  三、重点分析和解读

  1、默读第一部分:寻绿(1—4)

  (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自成一段,说明这件事情让我难忘。

  (2)第二自然段,交代了寓所的具体情况。问题: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突出其简陋的特点)

  (3)屋子简陋,可我却选择了它,是因为我有一个小小的理由。这里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的引起下文。

  (4)提问:谁能找出屋子如此简陋,但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那个理由是什么?:

  (5)提问:而当我毫不犹豫的决定住下来,为什么连伙计都感觉到惊奇?

  (更加的衬托出我追求绿的迫切心情)

  从刚才我们所探讨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大家不难看出,作者对绿是热切追求的。

  (导出板书寻绿——热切追求)

  2、第二部分。观绿(5—7)

  (1)、同学带感情朗读第5—7自然段。

  (2)、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请你找出文中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并找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这句通过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3)、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引导学生从作家自身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考。

  (“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等)

  (4)、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焦字?而不用其他字呢?

  (“焦”写出了一点点希望都快没有了的绝望、渴盼、迫切的心情。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

  (4)、通过对这两个自然段的阅读,我们会发现作者的爱绿之情,日益变深。哪两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这种心理变化?

  同学们,在第二部分中我们看到了作者被绿滋润了那颗等焦的心,使他感悟到了绿色对处在逆境中人的重要性。他已经已经忘记了种种困倦和不愉快,甚至留恋于这片绿色,那么他现在的心态是什么样的?(喜欢满足)

  (导出板书观绿——喜欢满足)

  3、第三部分。囚绿(8—12)

  (1)、请同学们默读8—12自然段,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色”?

  为了装饰这简陋的房间,抚*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作者竟然“残忍”的绿枝条囚禁了起来。(联系同学,如果同学们被囚禁起来会怎样?颓废、抑郁、崩溃……)但是,最初的时间里,绿枝条比在外面生长的更为茂盛。

  (2)、作者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生的欢喜”应该怎样理解?

  (生的欢喜即天性喜爱绿色,喜爱这象征生命、希望、幸福的绿色,表达我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文章中我在自私的念头的驱使下,将绿色囚禁在了房间里,为的是让绿色和我更亲密,作者甚至已经更换了对“绿枝条”的称呼,称呼他为“绿友”,更深刻的说明了作者对绿色的喜爱之情!但是“绿友”按照作者的安排生长了吗?(没有)

  (3)在作者眼中,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尽管绿友是顽强的,是固执的。在第11段,作者详细的描写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可以说,即使一个普通人也会生命怀有怜惜之情,但是作者却没有。因为什么?因为绿友的固执,损伤了作者的自尊心。因此,魔念在我心中产生了。

  (4)、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魔念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绿囚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和善意,执着的向着阳光生长,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于是“我”很恼怒,以致于要把它继续囚下去。)

  虽然绿枝条此时十分憔悴,但是作者魔念占了上风,最终决定离开北*时再放绿。其实我们仔细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因为绿枝条的固执而恼怒?是因为他爱绿至极。

  (导出板书囚绿——爱绿至极)

  4、第四部分:放绿(13)

  (1)、卢沟桥时间发生了。点明了写作背景。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体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抒发了作者祝愿天下所有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光明。

  作者在放绿的同时也是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并点出了文章的主旨!

  (导出板书放绿——点明主旨)

  5、第五部分:怀绿(14)

  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导出板书怀绿——惦念牵挂)

  四、总结升华

  1、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来看,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顽强抗争的反映。

  (导出板书顽强抗争)

  2、本文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的手法,象征手法可以通过描写某种具体事物来进行暗示、喻旨另一种事物。借物抒情是象征手法的一个方面,作者写《囚绿记》赋予绿以象征意义,他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而常春藤象征了作者本身的品格。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光明的向往之情!因此,我们在鉴赏此类散文时应该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从而把握意象特征。

  (导出板书向往光明)

  3、请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4、总结

  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以“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在这条明线下还隐藏了一条暗线,即作者感情的发展和升华,通过本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一定也学到了常春藤的那永不屈服,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时引发了我们现实的思考,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

  五、课后作业:

  《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方面,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囚绿记》教学设计9

  [目标定向]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把握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理清本文的构思,体会其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4、品味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重点难点]

  重点: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把握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难点:

  1、品味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

  [学习方法]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在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自主预学]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字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本宪兵扣留,惨遭杀害,时年34岁。1983年,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陆蠡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国难当头,民生之艰,个人之困,使这个有抱负的青年倍感焦灼而痛苦,使他发出要挣脱黑暗幽囚,去迎接光明的呐喊。

  (二)字词梳理

  1、读准字音

  陆蠡()涸辙()猗郁()蕈菌()揠苗助长()

  瞥见()嫩芽()婆娑()囚系()急不暇择()

  纤细()了截()移徙()淅沥()()葱茏()()

  2、辨析字形

  暇()揠()缘()

  遐()偃()椽()

  瑕()堰()喙()

  3、理解词义

  涸辙的鱼:

  急不暇择:

  揠苗助长:

  了截:

  抑郁:

  囚系:

  4、自己的积累(文中还有哪些重要的字词,请自己积累下来。)

  [课文导读]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是如何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常春藤的?找出直接描写常春藤的语句和作者心态的语句。(圈点勾画)

  (二)熟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章的行文思路既然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2、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

  3、绿枝条日见憔损,“我”却不愿意开释它,如何理解这种“魔念”?

  4、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反复读文,深入理解

  1、结合语境,品味语句

  ①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②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③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2、如何理解文章的主题?

  3、探究写法: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如:第一:物我互观,尽显性灵。

  [应用拓展]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有不少写绿的名句,你能写几句吗?

  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读后启示]

  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名作欣赏]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儿法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欣赏指要]

  《绿》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游记散文《温州的踪迹》里的一篇,作于1924年2月8日,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文章不仅取题为《绿》,也用“绿”自然地将全文勾连在一起。“绿”字不仅在文章的结构上起关连作用,它更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点。作者象一个善调丹青的能手,调动了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手法,从各个角度,波澜起伏地描绘了奇异、可爱、温润、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之中。在这饱含诗情、充满生趣的绿意中,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爱,升腾着作者向上的激情。

  [欣赏巩固]

  1、作者抓住了梅雨潭水的哪些特点来写的?是怎样写的?

  2、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1、醉人的绿和醉人的美。从各个角度,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方法描绘梅雨潭水的奇异、可爱、湿润、柔和的特点。2、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轻松写作]

  《囚绿记》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试借鉴此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要求不少于300字。

  附:

  结构图解

  寻绿——热切追求

  赞绿——喜欢满足顽强抗争

  囚绿记囚绿——爱绿至极向往光明

  放绿——点明主旨

  怀绿——惦念牵挂

《囚绿记》教学设计10

  【教学设计思路】

  《囚绿记》是新课程必修2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散文,教授这篇课文是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为“经”线,以探究文章主旨为“纬”线,在经纬线索中体会散文的魅力,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

  【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把握作者情感脉络,进而分析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

  通过点拨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主旨,并引导学生分析它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实验情况 多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课前导入

  1、引用顾城的《一代人》。

  2、调动学生想象题目“囚绿”的含义。

  一、课前准备

  1、想象题目“囚绿”的含义,为课文学习做准备。 引用《一代人》创设美的情境,引起学生学习探究本文的兴趣二﹑阅读课文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有关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二﹑阅读课文

  学生勾画出有关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课文大致意思。

  1、学生探究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重点研习课文第五至七段,并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重点研习课文第八至十二段,并朗读体会。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具体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展示课件。)

  三﹑合作探究

  1、明确:作者喜欢绿是因为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绿色宝贵啊!

  示例:“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焦急的盼等着绿的心情,而绿对作者来说犹如涸辙里的鱼期盼雨水一样,是一种生命、希望。

  (学生朗读,体会那样一种焦急盼望的心情。由一人读进而全班齐读。)

  2、明确:因为喜爱绿所以想要“囚绿”,但“囚绿”带来的并不是欢喜,而是恼怒。

  示例:“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内心的矛盾痛苦,“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说明这绿的执著深深刺伤了作者,他的满腔热情化为泡影,所以喜欢变成了恼怒。

  (学生朗读,学生互评。) 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尊重个性阅读。

  重视指导学生朗读,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通过朗读品味散文艺术之美,全体师生共同分享其中韵味。

  通过分析囚绿的过程,进而探究其中包含的现实意义。

  四、扩展延伸

  学生谈启发。

  示例:常春藤的执著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不要放弃。

  作者“囚绿”并没有带来快乐,一时的自私并不能带来长久的愉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五、主旨探究

  联系背景,作者想要通过“囚绿”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重点研习文章最后两段。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重点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课件展示。)

  明确:文中提示性语句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因此本文写作的大背景是在中华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囚绿”之“绿”其实寓意深刻,它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人。

  (学生朗读最后两段。) 在扩展延伸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六、总结全文

  通过这样的思路告诉同学们,同一个人面对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启示。背景知识对于我们把握文章主旨是很重要的。

  站在21世纪的我们从《囚绿记》中又收获了新的启示,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处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囚绿记》既是血泪之作,又是前行的动力所在,这是陆蠡留给后人的财富。

  【板书设计】

  中

  绿 囚 国

  人


《绿》教学设计10篇(扩展3)

——《绿》教学设计10篇

《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景色之美堪称国内之最。(出示课文插图)这就是美丽的杭州西湖。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领略西湖的美。

  二、教师范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画出自己不会读、不理解的字词。

  三、自学课文

  1、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2、想一想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的特点,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四、小组交流

  (重点讨论第2题。作者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作了具体的描绘:

  一是雨中去访灵隐,看到的西湖的“绿”;

  二是漫步苏堤,看到的西湖的“绿”;

  三是在花港观鱼,看到的西湖的“绿”。

  每一次看到“绿”,给作者的感受也不一样。雨中去访灵隐,作者抓住了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此外还有溪水:“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漫步苏堤,作者抓住了树木身上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这种苔绿,给“我”的印象是坚忍不拔。在花港观鱼,作者抓住了满池的新荷。与初春的杨柳嫩枝的新绿相比,“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

  五、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指名读。

  2、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西湖“绿”的美。

  六、听课文朗读录音

  1、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下来。

  2、找一找其他描写西湖的文章或诗词读一读,体会一下不同作者眼里的西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绿》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挥”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绿、集中、交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手持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同学们知道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写了一首诗《绿》,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这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3、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4、作者简介。

  二、初读诗歌,明白大意。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并想一想,课文中的“绿”指的是什么呢?

  2、指名分小节读诗,教师正音,引导学生认识生字。

  3、再读诗歌,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诵读课文,感悟体会。

  (一)学习第一、二小节。

  1、伴着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

  2、板书: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同时贴出色卡)

  3、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哪些绿?(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出示第一小节:好像……(自己轻声朗读)

  5、感受绿的美:绿得发黑、绿得出奇。你知道“出奇”是什么意思吗?

  6、齐读第一、二小节。

  (二)学习第三、四、五小节,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这么多的绿集中起来,会是一幅怎样的画呢?朗读课文第三、四、五小节。

  1、自由朗读第三、四、五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

  2、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的一个小节,再仔细读读。

  第三小节:

  说一说:

  风中的是绿色的。

  雨中的是绿色的。

  水中的是绿色的。

  阳光下的也是绿色的。

  (学生看图,挑选其中一个交流)

  指名读,全班读。

  第四小节:

  (1)出示文中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第五小节:

  (1)出示小练习。

  想象说话:

  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2)“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这句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3)点名读,老师范读,全班齐读。

  (三)全文朗读。

  四、读写结合,拓展阅读。

  1、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春天到了,校园里,公园里,田野里。

  2、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结合“阅读链接”说一说。

  (1)学生自读“阅读链接”。

  (2)从视觉上感受灵隐之绿,以及“绿”的层次。

  五、布置作业。

  1、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0 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领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妙处。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

  2、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语:

  1、 学生猜谜:(课件展示)谜一:“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谜二:“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谜三:“头小颈长四脚短,硬壳壳里把身安,别看胆小又怕事,要论寿命大无边。”

  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

  (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时的观察)

  对,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这些特点的。

  2、板书课题:绿色蝈蝈 (法)法布尔

  3、提问: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

  《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法布尔以生花妙笔写成《昆虫记》,誉满全球,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这部巨著所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所表现的妙不可言的、惊人的灵性。

  《昆虫记》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法布尔以生花妙笔写成《昆虫记》,誉满全球,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昆虫记》作者被当时法国与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文学界尊称他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昆虫记》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他被誉为“昆虫诗人”,我国也翻译出版了他的大量作品。

  二、师生朗读全文。

  三、整体感知。

  问:哪位同学能说一说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四、教学具体过程。

  1、学生找出文章中最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师:同学们都读了课文,课前老师也让大家预习了文章,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最初印象,说说这篇文章最让你们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一般,大部分的学生都会选择第五自然段,认为蝈蝈捕蝉最有意思,最能吸引人。有一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食性,还有少部分的学生会选择蝈蝈的叫声。)

  方案一

  2、师: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捕蝉这么感兴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是捕蝉的。

  (1)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2)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和蝉打斗的句子并作批注赏析。

  ① 进攻者 被进攻者

  由这两个称呼可以看出在打斗中蝈蝈居于主导地位(修辞:拟人)

  ②蝈蝈很凶狠 被活活咬、一跳 一同从树上掉下来

  打斗过程很激烈

  ③勇敢纵身追捕 惊慌失措逃窜

  纵身,反映了蝈蝈的勇猛,面临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毫不畏惧。去掉了“纵身”,就不能很好地反映蝈蝈顽强、勇猛的特点。(修辞:拟人、比喻,使文章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

  ④对比:蝈蝈捕蝉与鹰捕云雀 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原因:蝈蝈有“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 补介绍蝈蝈的身体构造。

  大自然就是如此“弱肉强食”。

  (3)小结。

  师:这段文字为什么写得这么精彩?从中你可以学到什么东西?

  这段文字之所以写得这么精彩,是因为:

  ①用词准确。

  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更生动、具体。

  ③以情驭文,出自于作者对蝈蝈的一片喜爱之情。

  3、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蝈蝈还有哪些食物习性。

  师:蝈蝈除了喜欢吃蝉,还吃什么东西?吃东西时有什么习惯?

  明确:吃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青草,也吃同类。当拥有共同食物时,蝈蝈一个一个进食。

  4、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我们谈论了蝈蝈这么久,谁能告诉我,蝈蝈到底长得什么样?

  明确:文章第88页最后一个自然段。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5、接方案二中关于蝈蝈声音部分的教学。

  师:我们对于蝈蝈怎么能“只见其虫,不闻其声”?我们一起去听一听蝈蝈是怎么叫的。

  6、引导学生思考第1、2自然段的作用。明确:引出有关蝈蝈的话题。

  7、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 (学生自由发言。)

  方案二

  1、师:为什么同学们对蝈蝈的叫声这么感兴趣?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蝈蝈的叫声的——

  ①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②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叫声的句子。

  窃窃私语(运用拟人)

  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运用比喻)

  暗哑 尖锐 急促 清脆(四个形容词,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蝈蝈叫声的认识)

  对比:蝈蝈的叫声与蝉的叫声相比显得柔和。

  ③师:你认为蝈蝈的叫声还像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④对比:蝈蝈的叫声与蝉的叫声对比(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2、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蝈蝈的叫声这么优美,蝈蝈的外貌如此漂亮优雅,到底蝈蝈吃东西时,是不是也如它的外表呢?

  3、接方案一中关于蝈蝈捕蝉及蝈蝈的食物习性分进行学习。

  4、引导学生思考第1、2自然段的作用。明确:引出有关蝈蝈的话题。

  5、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整体把握作者的优秀品质及其对蝈蝈的思想感情。

  1、让学生体会法布尔的品质:热爱事业(野外观察与家庭观察相结合)

  2、体会法布尔对蝈蝈的感情。

  (1)热爱居多,但也不乏客观的评价。如指出蝈蝈也有让人不太喜欢的一面。

  (2)“以人性关照虫性,以人情关照虫情”,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表现在对蝈蝈的称呼上:“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这蝉的屠夫”等。

  称呼的作用: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六、总结

  总之,在这篇文章中,法布尔通过自己详尽的观察,用生动活泼的文字给我们介绍了蝈蝈这种可爱的昆虫。介绍了它的一些习性,如叫声、食物习性。详写了食物习性,对蝈蝈的叫声进行了略写。教会了我们这种昆虫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假如同学们对蝈蝈感兴趣,还可以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关于蝈蝈的资料。

  七、板书设计

  绿色蝈蝈(科学小品文)

  法布尔

  外形特征:漂亮 嫩绿 苗条 匀称 生动的描述(比喻 拟人 对比)

  生活习性:叫声——柔和 喜爱的情感 客观的评价

  主食——蝉 科学的精神

《绿》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生字,掌握“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4.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会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2.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二

  教学难点在品读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课件出示2】(出示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知道画中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感觉?

  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就写了一首诗《绿》,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

  3.板书课题:(板书:10绿)

  4.全班齐读课题。

  5.这篇文章的作者,你了解他吗?(艾青)

  艾青(191012316;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大堰河一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走进“绿”的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自学生字词语。

  2.检查生字词语:

  (1)读准字音。【出示课件4】

  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节拍整齐集中墨绿嫩绿淡绿粉绿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叉”,后鼻音“瓶气

  (2)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3)重点指导:

  【出秘件5】

  交叉:方向不同的几条线或条状物互相穿过。

  节拍:是衡量节奏的单位,在音乐中,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在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

  指挥:指导演奏的人。

  整齐:有秩序,协调一致。

  重叠: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互相覆盖。

  (4)指导书写。

  大家读准了字音,了解了字义。请把要写的字在课堂本上每个字写一个,一定要看准每个字的笔画,端正、工整地把每一个字写好,注意写字的姿势。

  教师重点指导“瓶、挤”

  “瓶”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的"瓦”,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横折弯钩不要写得太长。说主要内容,一是

  “挤”左窄右宽,注意右边的上面是“文",不是“攵)

  3.指名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7】

  这首诗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风一吹,就随着节拍整齐地飘动在一起。

  三、梳理内容,明确结构

  1.学生分组讨论,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出每一段的意思。

  第一段(1-3小节):写到处都是“绿气

  第二段(412316;5小节):具体介绍“绿”的静态和动态。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出示课件9】

  1.总结: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徜徉在绿色的海洋,看到了各种绿色,感受到绿的奇妙,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2.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3遍。

  (2)课下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2.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节拍整齐集中墨绿嫩绿淡绿粉绿挤在一起。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春天有各种各样的绿,这些绿给作者什么感觉?下面我们跟着诗人艾青的脚步来到绿色的春天,体会春的美妙。

  二、诵文,感悟体会

  1.听着录音(最好配有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

  2.板书:黑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同时贴出色卡)

  3.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有哪些绿?(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出示第一小节:【出示课件14】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难怪作者说(出示第二节),【出示课件15】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自己轻声朗。指名读。全班齐读。

  5.感受绿的美:这各种各样的绿,却绿得发黑,绿得出奇?知道“出”是什么意思吗?(不同寻常)

  (板书:绿得发亮、绿得出奇)

  6.齐读第一、二小节。

  7.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朗读课文三、四、五小节。

  (1)轻声地、自由读三、四、五小节。

  (2)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的一节再仔细读读。

  随机:第三小节:

  (1)出示说话练习。【出示课件16】这一环节是本课时的重点部分。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引领学生自主解读文本,从字里行间去感悟作者的情感,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

  说一说:

  风中的是绿色。

  雨中的是绿色。

  阳光下的也是绿色。

  (学生挑选其中一个交流)

  (2)指名读,全班齐读。

  第四节:

  (1)【出示课件17]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板书:挤、重叠、交叉)

  (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第五节:

  (1)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板书:按着节拍飘动)

  预设:这是因为,一阵风吹来,使所有的物体都随风摆动。

  预设:这是作者看到风吹过后,春天的景物随风摆动,那么和谐,整齐划一。

  (2)出示说话练习。【出示课件18】

  说一说:

  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3)指读,师范读,全班读。

  2、拓展运用,读写训练【出示课件19、20、21】

  1.拓展运用: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2.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说一说: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预设:宗璞笔下的绿是一种扑面而来的绿,满眼都是绿。

  预设:宗璞笔下的绿是一种静态的绿,艾青笔下的

  绿是有动态感的。

  3.学生交流,句式训练

  春天到了,校园里。公园里。田野里。

  4.试背课文。

  绿【出示课件22】

  板书黑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对绿的赞美

  内容绿得发黑、绿得出奇对春的热爱

  挤、重叠、交叉按着节拍飘动

  教学反思

  《绿》运用文字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绿色,树木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春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在本课的教学中,文中最有创意的部分要数第三小节,作者将风、雨、阳光也视为绿色的,真可谓是独具匠心。可对于学生来说此小节却是他们最难理解的部分。因此,教学中以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熟读成诵;并通过说话训练,一来帮助学生走进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之中,二来也为他们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

  不足之处:

  只有少数同学想象比较丰富,能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需在“学以致用”上下工夫。还有,通过学生的问答和听写反馈可以看出,我在词语理解的教学策略和方式方法方面仍有待于更新,应在读文品悟的同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去理解。

《绿》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和的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教学难点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读通、读顺课文。

  3、初步感知叶圣陶先生认真、*和的人格。

  二、展示学习成果(20-30分钟)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正确读写"推荐、演练、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同桌互相朗读课文,形式自定。互相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3、指名分段向全班展示朗读。其他同学做评委,听后评议。教师相机小结:读书要正确、流利,不多字,不少字,不回读,不错读。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

  1、各小组自己互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汇报对叶老批改“我”的作文的感受。

  3、让个别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5分钟)

  1、通过读课文,你觉得叶老是一个怎样的人。

  2、学生交流。教师注意激励学生。

  四、知识拓展延伸(2分钟)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老师批改作文的感受

《绿》教学设计6

  设计理念

  《西湖的绿》是一篇游记,一般教法是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但往往在教学中理性的成分多一些,满足于能概括出景物的特点,而具体地感悟和用心体验少。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应引导学生在后者下功夫。

  设计特色

  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流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西湖的绿》这篇游记,写于40多年前。几十年过去了,喜爱它的人不见少。它到底有多大的魅力,你们想知道吗?

  在学生阅读兴趣激发起来后,教师要求学生按阅读提示自学,并在小组里交流。

  二、整体感知,了解西湖的绿

  教师:这篇游记的魅力,就是写出了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她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什么呢?

  (估计多数同学在初步阅读后会回答,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是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宗璞是个擅长直接描写景物特点的人,她在文章中直接用了二十多个绿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含有绿字的词语或描写绿的词语找出来,然后小组里交流。

  先自读,再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汇报,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含有绿的词语或表示绿的词语有:绿、绿色、绿意、苍翠欲滴、绿得发黑、碧澄澄的、绿得幽、绿得野、绿得闲、绿茸茸、绿阴阴、青绿、苔绿)

  教师:一篇不到20**字的文章中,作者用了20多个绿的,但是我们都一点也不觉得重复,多么了不起啊,请再读课文,让西湖的绿深入我们的心。

  三、点上探究,体验西湖的绿

  教师:作者感慨地说,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灵隐、苏堤、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呢?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再想想那里绿得怎么样,也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那里绿的特点。

  在学生自读和小组交流基础上老师作适当点拨。

  教师:灵隐绿得怎样?苏堤绿得怎样?在花港观鱼,看到的绿又是怎样?请根据你们的理解上来填写,再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填。

  不管填上什么词语,能说出一定的理由就要鼓励。然后加以引导。

  灵隐绿得()苏堤绿得()花港观鱼绿得()()()()

  1、灵隐的绿

  估计学生会在灵隐的绿填上丰富、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等词语,老师要引导学生读体会,从道旁的树、飘着的雨、飞来峰上的树、小径上的青苔、亭旁的溪水等去感受灵隐是绿得多姿多彩。

  2、苏堤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苏堤绿得阴或绿得美。苏堤绿得阴,苏堤两边是湖水,湖水是绿的,路旁的树是绿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苏堤绿得美,树上的青苔有趣,多种形状都有。

  3、花港观鱼看到的的绿

  估计学生会说,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活泼、绿得成熟、绿得生机勃勃。要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叶的绿的感受中,体会到花港观鱼看到的绿,绿得充满生机。

  四、体验导游,再现西湖的绿

  教师:西湖是这么的美,每年来旅游的人国内客人上千万,国外旅客也有几十万。你能根据课文的描述,当一回导游吗?喜欢带到哪个地方就带到哪个地方,要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生模拟导游)

  五、课外阅读,了解西湖更多的美

  教师:西湖的美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人去西湖会有不同的感受,请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那时你会有更多的感受。

《绿》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 大胆的运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涂色练习。

  2、 能用多种方法包扎“糖果”。

  3、 能进行积极、健康的交流活动,表现出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品质。

  教学难重点:

  重点:大胆的涂色,尝试多种包扎“糖果”的方法。

  难点:包扎的各种方式。

  教学具的准备:

  糖果实物、包装纸、各类彩笔、各类彩纸、范品、各色彩带。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规范绘画习惯

  二、 导入新课。

  1、 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各类糖果,上台介绍自己的糖果。

  1) 自己说说糖果的形状?

  2) 糖纸的颜色?

  3) 包装的特点?

  2、 介绍完,分糖果给同学吃,最后轮到教师拿出“糖果”范品介绍,同样分给同学吃。

  3、 学生发现假糖,揭题。

  三、 欣赏感知。

  1、 说说刚才看到假糖的感觉?

  2、 你知道我是怎么做的?

  3、 我里面包了什么?还能包什么?

  4、 学生尝试练习:合作小组尝试包扎“糖果”

  5、 交流:

  1) 学生介绍尝试成果。(尝试肯定包法比较单一,颜色比较少)。

  2) 教师小结:出示范品,你知道为什么老师的能把你骗了?

  (小结:颜色涂的认真,鲜艳,均匀)

  6、 除了这种包法外,还有不同的包法吗?

  7、 教师简单概括,还有什么办法能使“糖果”更漂亮?

  (小结:添加彩带等装饰品)

  四、 学生作业。

  学生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完成包糖。

  五、 教师巡回辅导。

  1、 及时反馈、纠正。

  2、 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 参与其中。

  六、 课堂小结。

  1、“糖果”展示、交流。

  2、模拟交易。

  3、教师小结:

  1) 你把最漂亮的“糖果”给谁?

  2) 节日可以送“糖果”。

《绿》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通过儿童的细致的观察,发现了春天是怎样悄悄来到我们身边的。

  教学要求: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本课要求认识和会写的生字、词语。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准备:

  冬春交替的季节风景图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我们来听一首歌,看谁能听出歌中唱的是什么季节.

  放录音《春天在哪里》这首个好听吗?你喜欢春天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歌唱春天的儿歌《梦已被染绿》

  二、听录音,读课文:

  1、先让学生说出自己以前已经认识的字。

  2、放录音。

  3、谁愿意再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人一段。)

  要求:其他人认真听,想一想,从哪里发现了春天?

  4、小组内互相学习读课文。

  5、比赛:看哪个组学得最快最好。

  6、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提问:读了这篇文章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7、你还从哪里发现春天已经来了?

  三、巩固生字:

  出示生字卡,请学生来说一说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找出其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偏旁部首以及一些笔画。

  梦

  残

  融

  嘱

  咐

  茸

  咱

  散

  学生观察后说说应注意什么?

  四、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请学生来说一说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找出其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偏旁部首以及一些笔画。

  2、你认为这个字怎样写好?

  学生观察后说说应注意什么?在自己的本子上写。

  五、师生沟通: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我们应该走到大自然中观察春天的变化。学完课文你还了解到哪些?说个大家听好吗?

《绿》教学设计9

  【教学设计思路】

  《囚绿记》是新课程必修2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散文,教授这篇课文是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为“经”线,以探究文章主旨为“纬”线,在经纬线索中体会散文的魅力,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

  【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把握作者情感脉络,进而分析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来把握作者情感脉络。

  通过点拨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学生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主旨,并引导学生分析它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实验情况 多媒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课前导入

  1、引用顾城的《一代人》。

  2、调动学生想象题目“囚绿”的含义。

  一、课前准备

  1、想象题目“囚绿”的含义,为课文学习做准备。 引用《一代人》创设美的情境,引起学生学习探究本文的兴趣二﹑阅读课文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有关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二﹑阅读课文

  学生勾画出有关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课文大致意思。

  1、学生探究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重点研习课文第五至七段,并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重点研习课文第八至十二段,并朗读体会。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具体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展示课件。)

  三﹑合作探究

  1、明确:作者喜欢绿是因为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绿色宝贵啊!

  示例:“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焦急的盼等着绿的心情,而绿对作者来说犹如涸辙里的鱼期盼雨水一样,是一种生命、希望。

  (学生朗读,体会那样一种焦急盼望的心情。由一人读进而全班齐读。)

  2、明确:因为喜爱绿所以想要“囚绿”,但“囚绿”带来的并不是欢喜,而是恼怒。

  示例:“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内心的矛盾痛苦,“损害了我的自尊心”说明这绿的执著深深刺伤了作者,他的满腔热情化为泡影,所以喜欢变成了恼怒。

  (学生朗读,学生互评。) 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尊重个性阅读。

  重视指导学生朗读,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通过朗读品味散文艺术之美,全体师生共同分享其中韵味。

  通过分析囚绿的过程,进而探究其中包含的现实意义。

  四、扩展延伸

  学生谈启发。

  示例:常春藤的执著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不要放弃。

  作者“囚绿”并没有带来快乐,一时的自私并不能带来长久的愉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开放性的思维能力。

  五、主旨探究

  联系背景,作者想要通过“囚绿”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重点研习文章最后两段。

  (教师点拨学生分析重点语句,并指导学生的朗读。)

  (课件展示。)

  明确:文中提示性语句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因此本文写作的大背景是在中华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囚绿”之“绿”其实寓意深刻,它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人。

  (学生朗读最后两段。) 在扩展延伸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章的主旨。六、总结全文

  通过这样的思路告诉同学们,同一个人面对同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背景中可以有不同的启示。背景知识对于我们把握文章主旨是很重要的。

  站在21世纪的我们从《囚绿记》中又收获了新的启示,这也是文章生命力所在。而70年前处在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囚绿记》既是血泪之作,又是前行的动力所在,这是陆蠡留给后人的财富。

  【板书设计】

  中

  绿  囚  国

  人

《绿》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学会“树、怀、吹、苗、齐、队、伍、话”8个生字,会认“娃、鼓、掌、排、整、路、陪、伴”8个字,认识1个偏旁“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到大自然中万事万物都和小朋友一样在茁壮成长,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认识新部首。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大自然中生命的活力,表达自己的感受。

  课前准备:

  学生:课外观察,寻找身边的绿娃娃。

  教师:生字词卡、偏旁卡、田字格卡、CAI课件、图片、音乐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读准生字、词的音,识记“怀、树、吹、苗、齐”5个生字。

  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3、学生质疑,教师整理归纳,确定学习目标。

  4、继续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然后多种形式认读生字、词。

  2、回忆乐乐在上学路上发现的绿娃娃,依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树叶、秋苗和小草图,同时老师将相应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3、导入:大家相知道这些绿娃娃都在干什么吗?我们就来读读课文吧。

  二、情景交融,互动对话,快乐朗读1-3节。

  1、指导学习第一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然后指名读第一小节,其余学生边听边想,把自己听到的、感受到的内容和同桌交流,然后让学生用朗读的形式来展示。

  (2)动作理解“鼓掌”,指导读好第二句话。适时解答“……”是什么意思。

  (3)课件演示树叶被风吹动时的样子和发出的声音,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

  (4)指名读第一小节,然后男女生赛读第一小节。

  2、指导学习第二小节:

  (1)带着秋苗娃娃在干什么的问题,自由读第二小节,然后回答问题。

  (2)课件演示“秋苗排着整齐的队伍”,想象自己见过的整齐的队伍。

  (3)学生演示“悄悄话”,学生读词,然后重点指导读好第二句话。

  (4)想象:秋苗在说着什么悄悄话,同桌交流。

  (5)带着感受先自由读第二小节,然后指名读,比赛读。

  3、指导学习第三小节:

  (1)猜测小草的妈妈是谁,指导读好疑问句。

  (2)齐读第二句,课件出示小草到处生长的图处,让学生感受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3)师生、小组间赛读第三小节。

  三、读第四小节,拓展说话。

  1、学生说课前观察的绿娃娃。

  2、齐读第四小节。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然后背诵全文(配乐)。

  五、识写生字:“队、伍、话”,认识“阝”旁。

  六、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1、课件出示大自然中的绿娃娃快乐地生长的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大自然、爱生命的情感教育。

  2、课外画绿娃娃送给自己的父母。

  3、为绿娃娃做一件让它高兴的事。

  板书:

  树叶图

  12 绿娃娃  秋苗图

  小草图


《绿》教学设计10篇(扩展4)

——《绿》教学反思10篇

《绿》教学反思1

  一、利用多媒体

  正好有一堂信息技术课,于是我事先准备了许多关于西湖景色的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比如:三潭印月、柳丝轻拂、银镜一样的湖面、绿树镶边、白堤苏堤、夜晚西湖……学生非常喜欢看,觉得他和我们的瘦西湖有些像。

  在讲解课文的时候,遇到这些景点,我直接可以让学生回忆课上看到的,学生有了印象,对课文的描写能够欣欣然点头。

  二、类比

  江南的景色是想相的。瘦西湖与西湖比起来,一点也不差。为了让学生能够把自己多次看到的景色内化,我提到了瘦西湖。比如柳丝轻拂,我让学生说说以前秋游时候看到的,学生立刻能够说出那随风飘荡的绿叶。

  又如月光下的西湖,我亲眼看过月光的瘦西湖,有同样的美丽。我也试图让学生回忆。不过学生大都没有看过。后来我想,其实风光带也有同样的效果,而学生应该都是看过的,以后可以用此来引导。

  不过,我还是觉得这课上得不轻松,学生对第三段的描写学了个半懂不懂。读起来不美,说起来也不熟练。看来景物描写的课文,是否要等学生到一定时候才能内容比较深。

《绿》教学反思2

  《沙漠中的绿洲》是一篇有关环境改造和保护的课文。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为了改造生活环境,辛勤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终于建成绿洲,营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听了王老师的课有如下几点看法:

  一、朗读充分、形式多样。

  作为第一课时,本课以多形式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阿联尊人民为创建美好生活环境而付出的艰辛劳动,从而对阿联酋人民产生的敬佩之情,形成热爱人类家园的情感。这一点教者做得很好。学生们在教者的引导下朗读充分,形式多样,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读,自由读,赛读、听课文录音等多种形式中朗读课文,孩子们的朗读有了明显的进步。

  朗读中有教者的指导,只是觉得指导得略显生硬,缺乏学法的指导。如在指导孩子们读描写沙漠的句子时,教者问学生:“你们认为哪些词语要重读呢?”这样的问题来指导四年学生显得不到位,可以这样问:“同学们,读了这一句,你觉得哪些词让你体会到了沙漠中环境恶劣?试着把你的感觉读出来。”或者说:“同学们读了这一句,你觉得沙漠里的环境怎样,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来,试着读出来。”这样的引导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白,我们理解课文可以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并通过突出相关的词读出自己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学着读懂课文。

  二、师生课前准备充分,教学时充分注意了图片的使用。

  教者准备了一些的图片、文字资料,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出示,让孩子们较好地了解了阿联酋这个国家。特别是自己介绍完后,让学生读自己收集的资料,做得很好,既检查了孩子们课前的预习情况,又让学生明白了课文的相关资料,我们自己也可以动手去找,不是只能从老师那里等、靠、要的。

  (一)运用图片资料时,插入巧妙合理的过渡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老师的第一幅图出示得很好,一下子就让孩子们通过图片了解到沙漠的环境恶劣,只是出示课题时,衔接得不够自然,可以这样导入:“沙漠中的环境如此恶劣,可是我们人类却在沙漠中营造了一个个绿洲(板书课题沙漠中的绿洲)”理解绿洲,这样就比较自然一些。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沙漠的句子来读,也可以如此引入:“刚才我们看到了图片上沙漠的恶劣环境,那么在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找出来好好读读。”这样由图导文,孩子们从图、文中充分体会到了沙漠中环境的恶劣,那么阿联酋人民改造环境面临的困难就非常大就很容易在出现在孩子们的头脑中了,那么对他们产生敬佩之情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如此的图、文、过渡紧密结合,我想效果会更好。

  (二)、出示的资料图片,要讲究有效性

  如王老师在引导孩子们了解阿联酋时,出示的是一个文字资料,然后让孩子们读得也是一个文字资料。这样就显得比较啰嗦,让人觉得孩子们收集的东西可有可无,因为老师都已经给了。

  我以为上课前要了解或考虑到孩子会收集到的资料内容,教者要有意地避开它,让两者的内容互相补充,这样听的"学生会更有兴趣,读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成就感。如这一课,教者可以出示*半岛的地图,让孩子们从地图上去了解阿联酋的地理位置,接着让孩子读自己收集的相关文字资料,作为对图的补充,这样两方结合会更有效。

  三、操之过急,往往容易流于形式。

  可能是想上第一课时,可是又想表现出别的内容,于是给我的感觉就是面面俱到,却都不够到位。

  其实本课在教者的朗读指导完了以后,完全可以引导学、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因为本课是通过耳闻目睹来写清课文内容的,在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时,可适当插入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学会了解文章结构的方法。再适当进行本课的一些生字教学,或者跟孩子们共学第一自然段,把第一自然段读透彻,让孩子们深刻理解到沙漠环境的恶劣,为下一课时的教学:体会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美好环境的壮举,打下感情基础,就可以了。

  根本没有必要让孩子们说“你想对阿联酋人民说些什么?”这样的问题在第一课时提出来为时过早,孩子们的回答肯定也是流于形式,再看图写话,就显得更为心急了点,这些放到第二课时中穿*行,或在结束时,再来完成,效果会更好。

  纯属个人意见,不当之处请包涵。

《绿》教学反思3

  《绿娃娃》是一首短小可爱的诗,诗歌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简单,流畅押韵,十分适合放声朗读。课文语言文字的内容并不难理解,关键是要让学生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脑海里浮现诗歌所呈现出的画面,通过意趣盎然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大自然里的小生命都在茁壮成长。

  1、 通过游戏导入新课。为了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课文的开头设计了一个“送绿娃娃回家”的游戏。先制作一些绿娃娃形状的卡片,(草丛、小树等)在上面写上需要识记的生字。在教学时,出示卡片,学生读对了一个就把“绿娃娃”送回绿色的图画里,最后全班在复习完生字后也完成了一副“绿娃娃“诗意图。在这个设计里,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引起朗读的兴趣,把“要读”变成“想读”。并且我也把上节课中所学的新的偏旁都进行了强调,让学生在认读过程中复习新学的偏旁。

  2、 通过多种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果没有进入朗读的情境和氛围,学生朗读是很被动的。为了让学生能主动去朗读去体会,我准备了音乐。有风吹过树林的声音,也有悠扬动听的“绿色花园”的轻音乐,在这样有感染力的音乐里,学生很快就能进入朗读的状态,并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去感受绿色的世界。

  3、拓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语感。这篇诗歌有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结构很相似,这不仅使学生容易掌握,也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要让学生能够进行思维的延续和拓展,把书本延伸出去,让学生能充分地发展自己。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很有趣的“你也来当小诗人”这个环节。我把课文中的相似的结构提出来,把一些有变化的词语改为学生自由发挥的填空,让学生在这样的框架下也能自己来说说,学生说出了许多绿娃娃,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想到了许多绿娃娃;

  菠菜是绿娃娃;

  韭菜是绿娃娃,

  茶叶是绿娃娃,

  李子是绿娃娃,

  荷叶是绿娃娃,

  爬山虎是绿娃娃,

  仙人掌是绿娃娃,

  ……

《绿》教学反思4

  文章篇幅较长,再加上故事本身没有什么吸引力,因此经过反复思考,在这堂课上,我努力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自寻新知,我设计了下面各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抓住教学难点质疑

  课题以物喻人,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难点,我从课题入手,欣赏两幅爬山虎的图片和两段美文的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记忆中叶老与肖复兴初见时的代表性事物——爬山虎之美,为“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象征意义做好铺垫。然后利用过渡语言设疑:“留在作者内心深处的仅仅是那片爬山虎吗?”以此通过对两件事的研读,领悟叶老的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永远激励着作者努力进取,永远坚实着作者文学创作的脚步。至此破题,使学生化难为易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深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情。

  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样写的”这个句子,体会叶老的人品、作品,体会从叶老身上得到的启示和教育,品味并体验作者的感受。

  为了解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什么三十年来作者都忘不了这个问题,我利用过渡语言设疑导入:作者的感受这么深的原因是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感受叶老不仅仅是为“我”改了一篇习作,并且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我采用自学法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来完成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小结、归纳出修改习作的一些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评评议议,教师采用读讲结合的方法,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扫除障碍。

《绿》教学反思5

  《绿》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凝练的文章,要写好一种颜色本来就很难,作家通过自己的感觉和观察体验,竟能写得如此美丽,令人陶醉。虽然这是篇选学课文,但它的文质兼美,所以我很认真的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文章。我想优美的文章要是太多的分析就破坏了美感。《绿》一文,本来是我们初中课文的《西湖的绿》的选段,对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其实这样的美文只要几个字就可以了——“读中感悟”。

  古人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非常有道理,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先带学生进入一个绿色的世界,欣赏了大量的关于西湖灵隐和花港观鱼两地的绿色的图片,用图片冲击学生的眼睛,然后通过自读来感悟全文,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新课标的精神是激发学生的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先自学,再小组交流的形式有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

  “满目是绿”在开始学习中学生就提到了,理清“何为‘满目是绿’?”这就是对灵隐游踪一个总的回顾,帮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身处在道路上,两旁是苍翠欲滴的古木——绿得浓郁;抬头前望,飞来峰上树木层层叠叠——绿得丰富”;低头看蜿蜒的小路,绿到石头缝里——绿得有动感,绿的蔓延;坐在冷泉亭里,通过感觉来写绿,通过溪水来写绿——绿得清凉,绿得清澈。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满目是绿”,也能真正体会到西湖的绿为何会令作者“流连忘返”了。

  这样美的文章,我其实很难把“绿”的感觉传递给学生,只有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这样的美!

《绿》教学反思6

  《走进绿色世界》一课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绿色家园单元的内容,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一些必要的环保常识,使学生明白绿色植物与环境和人类的密切关系,从而了解绿色植物对于环保的重大意义。让学生从小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本课的设计始终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绿色”。从导入环节的谈话开始,就把绿色这一主题直接揭示出来,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直接、直观的带孩子们走进绿色世界,融入绿色世界。 在走进绿色后,接下来就是让学生感受绿色。本环节的重点是让学生讨论交流绿色植物对人类以及环境的作用,我在课件中加入了一些关于绿色植物用途的具体内容,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绿色植物与人类密不可分的关系,更进一步升华了学生对绿色植物的热爱之情。

  学生们通过对绿色植物的欣赏和认知,了解到绿色植物与人类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学生都沉浸在对绿色植物的美好向往之中。就在此时话峰一转,用几组环境污染的图片将本课的重点内容揭示出来,那就是环保。一幅幅触目惊心的图片,震憾着每一个人的心灵,学生纷纷谈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表示痛恨那些破坏环境,不保护环境的人。在强烈的反差下,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呼唤出心中最想说的话:我们要保护植物、保护环境。此时本课的主题也就自然呈现了。

  课堂的结尾以一幅公益宣传画呈现,发人深思,引人思考,让学生对绿色产生无限的向往与期盼,将感情延续到课堂之外以至于今后的生活当中。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大量的创设体验情景,营造体验氛围,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我感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确实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在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深化教学内容,充分把探究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

《绿》教学反思7

  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每次读此文,我都被深深的吸引,叹服朱自清生花的妙笔。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描写,让人深深陶醉在梅雨潭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绿意里。所以我把教学目标锁定在对文章的赏读品味上。

  读完课文,解决字词以后,我让学生找出文章的文眼: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接下来我就抓住文眼中“惊诧”二字,就梅雨潭这个观察点展开赏析,抛给学生一个问题:梅雨潭的绿为什么让作者感到惊诧?由此引出作者是怎样对梅雨潭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绘的?学生很快找出运用比喻,对比,联想等手法,随即我让学生就这三种手法进行一一赏析,边赏边读。学生的赏析都比较到位。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重点。

  赏析完梅雨潭的奇异醉人的绿,我又带领学生赏读了梅雨亭、梅雨瀑的美,并且让学生自己悟出这里作者用了层层衬托的手法,烘云托月,突出梅雨潭的美。明确第三小节起过渡作用的一句话: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经没有瀑布了,并且引导学生探究了“招引”“追捉”两个词的好处,“揪”“攀”“探”等几个动词的作用,学生都表现的非常好,能深入课文,抓住关键进行体会品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比较简单,教师稍作引导,学生都能回答的出来。

  但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现结合视导组许科长的建议,对这节课做如下反思:

  1、我在教学中虽然也注重学生的赏读,但读的不够到位,只是停留在浅层,流于形式,学生并不能真正走进文本,带着感情来读课文。教师在这个地方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投入情境,用心用情读书,这样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

  2、文章写景非常有层次,除了运用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外,还有多种表现手法,如正面侧面描写,同时对观察的角度,如远观、近看、仰视、俯视等,这些在课堂上没有进行分析。

《绿》教学反思8

  《绿》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艾青的《绿》运用文学的魅力,用文学的形式描述了春天到处是绿色。树林大地中的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绿是生命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熟读诗歌,然后开始品味诗歌,每一句都加上学生自己的想象和理解,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学生理解起来更加深刻,不仅理解了诗的表面意思,理解了作者对春天充满赞美之情和对绿的热爱之情。这样也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标。

  成功之处,这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两点。

  (一):品味探究诗歌语言,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从字面和生命力去理解诗歌内容,更好地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对祖国的蓬勃发展的壮景之情。二:让学生通过想象画面并交流想象,这样给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

  不足之处:

  (一)一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不能理解诗歌的深层意思。

  (二)没有在写作手法上下功夫,让学生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让学生仿写诗歌,

  教后措施:

  针对理解能力稍差的学生,我会耐心的向学生解释当时的写作背景,运用浅显的语言向他们说明白,帮助他们理解诗歌内容,针对诗歌的写作手法,我下次在上课时会重点品味诗歌的写作手法,逐渐进行诗歌学习,并让学生大胆说出诗歌的理解,并让学生进行诗歌的仿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绿》教学反思9

  本课教学紧扣低年级识字教学重点,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阅读教学体现了“实”、“活”、“巧”的特点,有效促进学生识字、写字、阅读能力的发展,是一堂充满人文情怀、课堂实效性高的语文课。

  1.识字教学体现一个“实”。教师始终把握学生年段特点,以识字为主要任务,引导学生在自由读书中认字,在逐句检查朗读中分散识字,在认读带拼音的词语卡片和不带拼音的生字卡片等形式中识字,在不断深入的课文阅读感悟、词语理解及生字的反复浮现中进一步巩固和运用生字,在指导写字中识字等,有机渗透识字、写字的方法、培养识字能力,使本课的识字教学形成“随机潜入、水到渠成”的特色,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实效,让学生充分感受了识字的快乐。

  2.词语教学体现一个“活”。词语教学是低年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教师采取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结合学生生活体验理解、借助动作表演理解等多种多样的方式,体现灵活、多变的特点。在检查朗读句子时理解“甜滋滋”一词,当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到“甜滋滋”就是心里很高兴时,老师及时引导“听到你们美美的朗读,老师心里也甜滋滋的。”将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结合在一起。对于“善良”一词的理解,教师的设计更是独具匠心。在有感情地朗读和扮角色表演中感知松鼠的美好心灵,再说说为什么喜欢小松鼠,进一步体会小松鼠的善良,再举例说身边善良的人和事让学生具体感知善良的行为,将理解与运用融合在一起,将理解词语、感悟课文、说话练习、思维发展、写字指导有机整合在一起。

《绿》教学反思10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华丽的辞藻向我们展现 了西湖秀丽的景色,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上完这节课的感受,那只能用“陶醉”这个词了。我和我的学生们都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当中,陶醉在这优美的词句当中。读着读着,自已仿佛已置身于西湖的美景中,看着碧澄澄的水哗哗地流着,有一种惊奇自在心中。

  在这节课当中,我的教学手段只是朗读加想像。让学生美美地读,读出自已的感受,读出自已的韵味,然后再去深深地回想,想像着自已已置身于这独特的美景当中,那可爱的古怪的树绿得发光,绿得发亮,真是一种沉醉,一种迷恋。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去交流。感悟大家笔下的西湖的绿。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培养孩子: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 感悟语言之美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的自*。我们要把自主 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努力去探索,去感悟。在本课教学中,让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点,细读品味,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 说美在哪里?只有细心去欣赏、体会,才能说出美在何

  二、培养学生 的朗读能力,读中悟情。这是一篇语言精美的散文,应该在学生感悟 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培养语感。学生选择景点并体验那儿的“绿”的特点,再通过朗读表现 这种“绿’。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让他们读得明白, 读得清楚,读得带劲,读得入情。从而,把文章读美了。

  其实,我想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外,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们在这学习当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绿》教学设计10篇(扩展5)

——《囚绿记》教案设计3篇

《囚绿记》教案设计1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 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 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 ,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 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 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 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 中学生朗读、赏析,所以受到不同版本教材编委的青睐。

  一、课题《囚绿记》

  二、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赏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赏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3、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结合作者的身世,以及当时社会状况,感受文本对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三、教学设想

  (一)重点

  体会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作品所传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二)难点

  赏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赏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具配备

  多媒体展示ppt与板书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学生活动: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读准字音。

  课时计划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赏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赏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3、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结合作者的身世,以及当时社会状况,感受文本对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巴金老人在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 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 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他就是《囚绿记》的作者陆蠡。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今天 , 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代表作, 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二)初步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并参照课后第一题即: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探讨一下这篇文章的深刻内涵。并将课文划分层次。

  1、校准字音字义

  在大屏幕上展示本课的生字生词,请同学试读,如有错音老师在纠正。

  陆蠡(lǐ)

  涸(hé)辙(zhe)

  婆娑(pósuō)

  猗(yī)

  蕈(xun)菌

  瞥(piē)见

  ⑴了截:直截。

  ⑵涸辙:干涸的车辙。

  ⑶急不暇择:因着急而没时间选择。

  ⑷婆娑:①盘旋舞动的样子、②枝叶扶疏的样子③眼泪下滴的样子。

  ⑸猗郁:茂盛的样子。

  (6)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2、寻绿(1~4)喜悦满足

  赏绿(5~7)快活留恋欢喜

  囚绿(8~12)喜悦可怜恼怒

  放绿(13)尊敬祝福

  思绿(14)怀念期盼

  (三)分析课文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请同学们分析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句子,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做上标记,然后我们一起分享,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找同学来讲述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原因。教师做出品评。在指出以下三个句子,老师与同学一同赏析。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此时听音频)

  “焦”清晰地写出了作者对绿色的向往。隐含着对祖国摆脱日寇铁蹄重获光明的急切内心。

  2、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借比喻表达了对绿色的喜爱,喻体爱、幸福、猗郁的岁月,展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3、临行时我珍重的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绿”比喻成“囚人”。我释放了被囚禁的常青藤,期望沦陷的祖国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表露。

  提问:为什么要将“绿色”比作囚人?题目为什么叫《囚绿记》?

  答案:(1)拘禁常青藤、不屈服于侵略和压迫的反抗精神

  (2)作者选定“囚绿”为文章命名,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囚绿”写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后,*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顽强抗争的反映。

  联系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革命家、翻译家,有散文诗集《海星》、散文集《竹刀》《囚绿记》。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关于抗日的书籍。他当时未在场,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1942年仅34岁的陆蠡死于日寇酷刑之下,在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写1939年(作本文的一年前)在北*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作者喜欢绿色,留恋绿色,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但它又发现常春藤有一种决不改变的品性,固执的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他对绿色的爱之深和为什么爱。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这就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的情感和愿望。

  (四)综合阶段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作答,教师进行明确

  1、作者为什么喜欢绿?

  绿代表着生命、希望、幸福、理想,代表着生命的活力。

  2、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为了装饰简陋的房间,抚*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

  3、“绿”被囚前后外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绿”有什么性格特点?又象征着什 么?

  被囚前:柔软的卷须,茂密的嫩叶,纤细的脉络、嫩芽。

  被囚后:“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超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1)蓬勃生长、生命力旺盛——生命、希望

  (2)固执——坚强不屈

  (3)向阳——光明自由

  实写“物”,虚写“志”,托物言志。(很有特色)

  4、理解文章的深刻涵义

  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期望沦陷的祖国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表露。

  (五)课堂练习

  仿照本文的写作手法,描写一种你喜欢的颜色或事物。

  许久过后依旧不能忘却昙花开放的刹那,皎洁如玉的月光下,它就那样轻盈地展开自己的双臂,拥抱这看似美好的世界,如同超凡脱俗的精灵,不含一丝一毫的杂念,让人窒息的美。

  (六)课堂小结

  《囚绿记》在主题上的贡献,不是《荷塘月色》是对人生的探求,在苦苦寻找生命的出口;不是《故都的秋》是对人情的开掘,在努力开掘人情的高雅趣味;《囚绿记》是对人生的顿悟,在形象地揭示个人境遇与民族的命运,人性中爱欲的误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发现美的历程。 当然,我相信同学们还会有很多新的想法,这也许正是优秀作品恒久的艺术生命力吧。最后让我把这段话送给大家—— “假如有一天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禁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我们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去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八)课后作业

  这篇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三、板书设计

  写作思路 情感变化

  赏绿(1--7) 抒 喜爱留念

  囚绿(8--11) 情 无比的喜悦、爱怜

  放绿(12--13) 线 尊敬祝福

  思绿 (14) 索 怀念期盼

《囚绿记》教案设计2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 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 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 ,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 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 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 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 中学生朗读、赏析,所以受到不同版本教材编委的青睐。

  一、课题《囚绿记》

  二、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赏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赏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3、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结合作者的身世,以及当时社会状况,感受文本对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三、教学设想

  (一)重点

  体会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作品所传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二)难点

  赏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赏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具配备

  多媒体展示ppt与板书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学生活动: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读准字音。

  课时计划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赏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赏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3、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结合作者的身世,以及当时社会状况,感受文本对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二、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巴金老人在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 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 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他就是《囚绿记》的作者陆蠡。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今天 , 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代表作, 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二)初步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请同学们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并参照课后第一题即:作者为什么喜欢绿?“囚绿”之后为什么又放绿?放绿之后为什么还怀绿?探讨一下这篇文章的深刻内涵。并将课文划分层次。

  1、校准字音字义

  在大屏幕上展示本课的生字生词,请同学试读,如有错音老师在纠正。

  陆蠡(lǐ)

  涸(hé)辙(zhe)

  婆娑(pósuō)

  猗(yī)

  蕈(xun)菌

  瞥(piē)见

  ⑴了截:直截。

  ⑵涸辙:干涸的车辙。

  ⑶急不暇择:因着急而没时间选择。

  ⑷婆娑:①盘旋舞动的样子、②枝叶扶疏的样子③眼泪下滴的样子。

  ⑸猗郁:茂盛的样子。

  (6)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2、寻绿(1~4)喜悦满足

  赏绿(5~7)快活留恋欢喜

  囚绿(8~12)喜悦可怜恼怒

  放绿(13)尊敬祝福

  思绿(14)怀念期盼

  (三)分析课文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请同学们分析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句子,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做上标记,然后我们一起分享,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找同学来讲述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喜欢的原因。教师做出品评。在指出以下三个句子,老师与同学一同赏析。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此时听音频)

  “焦”清晰地写出了作者对绿色的向往。隐含着对祖国摆脱日寇铁蹄重获光明的急切内心。

  2、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借比喻表达了对绿色的喜爱,喻体爱、幸福、猗郁的岁月,展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3、临行时我珍重的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绿”比喻成“囚人”。我释放了被囚禁的常青藤,期望沦陷的祖国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表露。

  提问:为什么要将“绿色”比作囚人?题目为什么叫《囚绿记》?

  答案:(1)拘禁常青藤、不屈服于侵略和压迫的反抗精神

  (2)作者选定“囚绿”为文章命名,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囚绿”写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后,*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顽强抗争的反映。

  联系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革命家、翻译家,有散文诗集《海星》、散文集《竹刀》《囚绿记》。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关于抗日的书籍。他当时未在场,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1942年仅34岁的陆蠡死于日寇酷刑之下,在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写1939年(作本文的一年前)在北*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作者喜欢绿色,留恋绿色,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但它又发现常春藤有一种决不改变的品性,固执的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他对绿色的爱之深和为什么爱。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这就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的情感和愿望。

  (四)综合阶段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作答,教师进行明确

  1、作者为什么喜欢绿?

  绿代表着生命、希望、幸福、理想,代表着生命的活力。

  2、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为了装饰简陋的房间,抚*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

  3、“绿”被囚前后外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绿”有什么性格特点?又象征着什 么?

  被囚前:柔软的卷须,茂密的嫩叶,纤细的脉络、嫩芽。

  被囚后:“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超原来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

  (1)蓬勃生长、生命力旺盛——生命、希望

  (2)固执——坚强不屈

  (3)向阳——光明自由

  实写“物”,虚写“志”,托物言志。(很有特色)

  4、理解文章的深刻涵义

  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期望沦陷的祖国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表露。

  (五)课堂练习

  仿照本文的写作手法,描写一种你喜欢的颜色或事物。

  许久过后依旧不能忘却昙花开放的刹那,皎洁如玉的月光下,它就那样轻盈地展开自己的双臂,拥抱这看似美好的世界,如同超凡脱俗的精灵,不含一丝一毫的杂念,让人窒息的美。

  (六)课堂小结

  《囚绿记》在主题上的贡献,不是《荷塘月色》是对人生的探求,在苦苦寻找生命的出口;不是《故都的秋》是对人情的开掘,在努力开掘人情的高雅趣味;《囚绿记》是对人生的顿悟,在形象地揭示个人境遇与民族的命运,人性中爱欲的误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发现美的历程。 当然,我相信同学们还会有很多新的想法,这也许正是优秀作品恒久的艺术生命力吧。最后让我把这段话送给大家—— “假如有一天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禁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我们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去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八)课后作业

  这篇课文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气质”,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试着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述一种景物,力求写出景物的特征。

  三、板书设计

  写作思路 情感变化

  赏绿(1--7) 抒 喜爱留念

  囚绿(8--11) 情 无比的喜悦、爱怜

  放绿(12--13) 线 尊敬祝福

  思绿 (14) 索 怀念期盼


《绿》教学设计10篇(扩展6)

——《绿娃娃》教学设计3篇

《绿娃娃》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到大自然中万事万物都和小朋友一样在茁壮成长,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正确掌握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到大自然中万事万物都和小朋友一样在茁壮成长,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习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谈话导入新课

  1、师生交流:同学们每天早晨在上学路上都看到些什么?赶快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争先恐后地介绍自己在上学路上的见闻,一下子就进入了上学的情景。)

  2、有一个小朋友在上学的路上看见了好多“绿娃娃”。(板书课题,读题。)

  3、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赶快去看一看。

  二、检查预习,了解大意

  1、师范读课文。

  师:同学们,请你们先听老师读一读这篇课文,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小池塘的美景。

  2、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刚才都听得很仔细,现在请你们自己好好地读一读这篇课文,把读得不准的地方多读几遍。

  3、以小组比赛的形式,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

  师:文中的生字宝宝你们都认识了吗?现在我们四个小组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生字读得既准又大声。

  师小结比赛结果,为表现得好的小组打上红旗。

  4、游戏巩固生字

  瞧,这里有好多绿娃娃,你们愿意送他们回家吗?

  出示小草、秋苗、树叶形状的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正确就请他贴在黑板上,游戏完成后黑板上呈现出一幅完整的“绿娃娃”的诗意图。

  三、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1、生自由选择最喜欢的部分,练习朗读,想象画面。

  师: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那部分景象,美美地读一读,读完后还要说一说你最喜欢的`这个部分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师:下面老师想四人小组一起交流学习,如何进行呢?由小组长负责,每位组员轮流先为其他同学读一读你最喜欢的那部分的课文,再说一说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其他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3、全班交流反馈,指导朗读。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己识记生字“树”。

  2、指名生分析“树”字的字形结构。

  3、仔细观察“树”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在书写时应注意哪些地方?

  4、师作示范指导,学生自己练写生字,再与范字作比较。

  5、师选出写得较好的字全班展示。

  五、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万事万物都和小朋友一样在茁壮成长,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到大自然中万事万物都和小朋友一样在茁壮成长,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二、景交融,互动对话,快乐朗读

  1、听,谁在鼓掌?(风吹树叶声。学生意趣盎然地倾听,争着回答。)哦,原来是树叶宝宝!你听到他们在说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想象,在脑海中浮现画面,与文本对话。)

  2、树叶娃娃多幸福,在大树妈妈怀里长大;树叶娃娃多快乐,风儿一吹爱鼓掌,哗啦哗啦哗啦哗啦。谁愿意来读一读?

  3、自由练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并上台展示。

  三、背诵课文

  四、指导书写

  五、复习巩固

  1、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成课后第二题,第三题。

  板书设计:

  12、绿娃娃

  树叶是绿娃娃

  秋苗是绿娃娃

  小草是绿娃娃


《绿》教学设计10篇(扩展7)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3篇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感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西湖的绿》。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游览西湖的。(灵隐、苏堤、花港)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再次走进这美丽的人间天堂,一同饱览西湖的绿色之美。

  二、自主探究: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灵隐的绿的,画出相关的句子,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能抓住重点词语来感悟就更精彩了。

  汇报:

  1、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语速慢,看都看不过来)

  满眼都是绿色,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的。)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扑眼而来)

  2、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轻轻地、柔柔地、落到脸上凉丝丝的)

  “古木参天”:古老的树木枝繁叶茂异常高大。

  “苍翠欲滴”树木长得茁壮,枝叶深青碧绿,水灵灵的都要滴落下来似的。

  在古老树木的映衬下,就连空中飘落的雨丝儿都是绿的,)

  是呀!树木长得那样茂盛,那样高大挺拔,直插云霄。你能读一读吗?

  3、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层层叠叠说明飞来峰上树很多,很茂密,有深的,郁郁葱葱,也有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呈现出浅绿色。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绿,那就是-------多彩。板书:多彩

  (由于树木种类繁多,由于阳光的照射,所以飞来峰上的绿的可真是有层次,不单调,那深浅不一的颜色可真美呀!谁来读一读把这种美展现出来。

  4、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布满、直绿要重一些)

  (青苔都长到石头的缝里了,可见处处都是绿的,可能掀开石头你会看见石头缝下面也长满了青苔)

  你把这句读读,让大家体会一下这种随处可见的绿。

  5、亭旁溪水淙淙,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读出变化)▼碧澄澄的,写出了溪水绿得清澈透明的感觉

  作者在描写溪水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生:比喻。把水花比喻成飞滚的珠玉。

  树木是绿的,小径是绿的,在“绿”的映衬下,连溪水也是碧澄澄的,这真是绿满西湖。作者每走一步,绿色都在变化着。所以作者坐在冷泉亭上的感受是——心旷神怡。

  “心旷神怡”是什么样的感觉?(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6、那么谁能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这种感受,让同学们也心旷神怡。其他同学闭上眼睛看看能否看到作者所描绘的景物。

  看到了吗?其实我们不是在看,而是在——想象

  对!太重要了!我们读书时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这样就读懂了。

  现在同学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自然段的?

  首先认真读一读课文

  然后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景点的绿的

  画出相关的句子

  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感受

  你们已经能总结学习方法了,老师相信你们也能运用这种方法自学。(3分钟)

  过渡语:灵隐绿意浓浓,扑眼而来,直往你的眼睛里钻呢!同学们,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呢!那么漫步苏堤,作者又感受到了怎样的绿呢?谁来汇报一下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莽莽苍苍”是什么样的感觉?深绿色的草木茂盛的样子。)

  为什么说十分古怪呢?(因为树干应该是深褐色的,而文中说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2、走近一看,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油油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绿茸茸:形容碧绿而稠密。就像小动物身上的毛又细又密,那样可爱。

  当作者发现是树上长满了青苔时,她的心情怎样?(惊喜)读一读

  3、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山水。

  “宛然” 一词换一个词是 —— 仿佛,好像。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排比)

  比喻:(作者把青苔的形状作了比喻,有的-------排比:这说明青苔的形很多,

  这些形状不一的青苔,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吗?(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千奇百怪、多姿)板书:多姿

  4、这么美的绿苔给作者的印象是?(坚忍不拔: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5、作者在写苏堤的绿时,主要写了什么?(青苔。)

  6、作者在写青苔时是按着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由远及近。)

  总结写法:同学们,我们以后习作时描写景物可以由远及近地写,这样更有顺序。此外,在这一段中,作者对苏堤的绿的描写是详细的叫——详写,作者略写了那几处胜景呢?

  填空:(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苏堤的绿,绿得多姿,绿得坚忍不拔,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过渡:灵隐的绿和苏堤的绿各有千秋,在花港观鱼作者又看到了怎样的一种绿?谁能来继续汇报

  (三)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直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

  (“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细长。在这里形容荷叶形体挺拔。)这句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叶的美。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除了你看到的画面,你还能想到哪些画面?

  (微风一吹,满池的荷叶都在舞蹈,还有蜻蜓落在上面呢!)

  评价: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想得可真美,这让我想起了宋朝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古诗:(《小池》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谁想读,读出这种蓬勃的生机。

  2、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的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柳*样可爱,幼稚,向人们报春,这句也是拟人的手法)

  2、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在加上叶面上的水珠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1):与初春的柳枝相比,作者更爱这初夏的荷叶,因为在作者的眼里,这荷叶怎样?(成熟,稳重一些)

  (“裙袂飞扬”:裙摆被风吹起的样子。“翩然”形容动作很轻快。)

  (2)“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一般都是用来形容人的,在这里却用来形容荷叶,这又是拟人的手法,这说明荷叶在作者的眼里怎样?(充满活力,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

  看!那满池的新荷在微风的吹拂下已经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她在抒发着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说花港的绿是绿得——多情(充满活力,生机勃勃)板书:多情

  3、:你能把这种活力读出来吗?

  读到这,文章就要结束了,但作者却意犹未尽,甚至在归来的路上仍旧在回味西湖的“绿”,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体会作者那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总结全文

  同学们,从灵隐到苏堤再到花港,作者带领我们一路欣赏了这些景物,感受到灵隐绿得多彩、苏堤绿得多姿、花港绿得多情,我们也体会到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西湖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美的象征,多少人说过写过。作者选取的许多作家诗人反复用过的题材,但在她的笔下,依然那样新鲜动人,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作者选取一个独到的角度,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尽力渲染。所以我们学习本文就是要学习作者选取独到角度,写出景物独特美的做法。

  四、拓展延伸师总结:西湖的美是多面的,不同人去游览西湖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我想你的收益会更多。

  板书设计:

  灵隐 :树木 小径 溪水绿得多彩

  西湖的绿 苏堤 :青苔 绿得多姿喜爱 赞美

  花港 :新荷 绿得多情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游记,节选自《西湖漫笔》。作者选取一个自己独特的视角,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让我们领略了西湖的“绿”。文中用了近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使读者通过“绿”领略到西湖的美丽,从而激发起对祖国壮美河山喜爱之情。

  一、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教学

  在导课时,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图片,引出课题——《西湖的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品味语言汇报时,相机出示各景点的图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感悟语言之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的自*。我们要把自*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努力去探索,去感悟。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点,细读品味,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只有细心去欣赏、体会,才能说出美在何处。

  三、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读中悟情

  这是一篇语言精美的散文,应该在学生感悟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语感。学生选择景点并体验那儿的“绿”的特点,再通过朗读表现这种“绿’。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让他们读得明白,读得清楚,读得带劲,读得入情。从而,把文章读美了。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感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西湖的绿》。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游览西湖的。(灵隐、苏堤、花港)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再次走进这美丽的人间天堂,一同饱览西湖的绿色之美。

  二、自主探究: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灵隐的绿的,画出相关的句子,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能抓住重点词语来感悟就更精彩了。

  汇报

  1、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语速慢,看都看不过来)

  满眼都是绿色,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的。)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扑眼而来)

  2、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轻轻地、柔柔地、落到脸上凉丝丝的)

  “古木参天”:古老的树木枝繁叶茂异常高大。

  “苍翠欲滴”树木长得茁壮,枝叶深青碧绿,水灵灵的都要滴落下来似的。

  在古老树木的映衬下,就连空中飘落的雨丝儿都是绿的,)

  是呀!树木长得那样茂盛,那样高大挺拔,直插云霄。你能读一读吗?

  3、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层层叠叠说明飞来峰上树很多,很茂密,有深的,郁郁葱葱,也有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呈现出浅绿色。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绿,那就是-------多彩。板书:多彩

  (由于树木种类繁多,由于阳光的照射,所以飞来峰上的绿的可真是有层次,不单调,那深浅不一的颜色可真美呀!谁来读一读把这种美展现出来。

  4、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布满、直绿要重一些)

  (青苔都长到石头的缝里了,可见处处都是绿的,可能掀开石头你会看见石头缝下面也长满了青苔)

  你把这句读读,让大家体会一下这种随处可见的绿。

  5、亭旁溪水淙淙,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读出变化)▼碧澄澄的,写出了溪水绿得清澈透明的感觉

  作者在描写溪水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生:比喻。把水花比喻成飞滚的珠玉。

  树木是绿的,小径是绿的,在“绿”的映衬下,连溪水也是碧澄澄的,这真是绿满西湖。作者每走一步,绿色都在变化着。所以作者坐在冷泉亭上的感受是——心旷神怡。

  “心旷神怡”是什么样的感觉?(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6、那么谁能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这种感受,让同学们也心旷神怡。其他同学闭上眼睛看看能否看到作者所描绘的景物。

  看到了吗?其实我们不是在看,而是在——想象

  对!太重要了!我们读书时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这样就读懂了。

  现在同学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自然段的?

  首先认真读一读课文

  然后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景点的绿的

  画出相关的句子

  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感受

  你们已经能总结学习方法了,老师相信你们也能运用这种方法自学。(3分钟)

  过渡语:灵隐绿意浓浓,扑眼而来,直往你的眼睛里钻呢!同学们,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呢!那么漫步苏堤,作者又感受到了怎样的绿呢?谁来汇报一下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莽莽苍苍”是什么样的感觉?深绿色的草木茂盛的样子。)

  为什么说十分古怪呢?(因为树干应该是深褐色的,而文中说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2、走近一看,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油油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绿茸茸:形容碧绿而稠密。就像小动物身上的毛又细又密,那样可爱。

  当作者发现是树上长满了青苔时,她的心情怎样?(惊喜)读一读

  3、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山水。

  “宛然” 一词换一个词是 —— 仿佛,好像。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排比)

  比喻:(作者把青苔的形状作了比喻,有的-------排比:这说明青苔的形很多,

  这些形状不一的青苔,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吗?(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千奇百怪、多姿)板书:多姿

  4、这么美的绿苔给作者的印象是?(坚忍不拔: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5、作者在写苏堤的绿时,主要写了什么?(青苔。)

  6、作者在写青苔时是按着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由远及近。)

  总结写法:同学们,我们以后习作时描写景物可以由远及近地写,这样更有顺序。此外,在这一段中,作者对苏堤的绿的描写是详细的叫——详写,作者略写了那几处胜景呢?

  填空:(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苏堤的绿,绿得多姿,绿得坚忍不拔,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过渡:灵隐的绿和苏堤的绿各有千秋,在花港观鱼作者又看到了怎样的一种绿?谁能来继续汇报

  (三)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直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

  (“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细长。在这里形容荷叶形体挺拔。)这句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叶的美。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除了你看到的画面,你还能想到哪些画面?

  (微风一吹,满池的荷叶都在舞蹈,还有蜻蜓落在上面呢!)

  评价: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想得可真美,这让我想起了宋朝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古诗:(《小池》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谁想读,读出这种蓬勃的生机。

  2、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的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柳*样可爱,幼稚,向人们报春,这句也是拟人的手法)

  2、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在加上叶面上的水珠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1):与初春的柳枝相比,作者更爱这初夏的荷叶,因为在作者的眼里,这荷叶怎样?(成熟,稳重一些)

  (“裙袂飞扬”:裙摆被风吹起的样子。“翩然”形容动作很轻快。)

  (2)“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一般都是用来形容人的,在这里却用来形容荷叶,这又是拟人的手法,这说明荷叶在作者的眼里怎样?(充满活力,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

  看!那满池的新荷在微风的吹拂下已经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她在抒发着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说花港的绿是绿得——多情(充满活力,生机勃勃)板书:多情

  3、:你能把这种活力读出来吗?

  读到这,文章就要结束了,但作者却意犹未尽,甚至在归来的路上仍旧在回味西湖的“绿”,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体会作者那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总结全文

  同学们,从灵隐到苏堤再到花港,作者带领我们一路欣赏了这些景物,感受到灵隐绿得多彩、苏堤绿得多姿、花港绿得多情,我们也体会到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西湖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美的象征,多少人说过写过。作者选取的许多作家诗人反复用过的题材,但在她的`笔下,依然那样新鲜动人,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作者选取一个独到的角度,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尽力渲染。所以我们学习本文就是要学习作者选取独到角度,写出景物独特美的做法。

  四、拓展延伸师总结:西湖的美是多面的,不同人去游览西湖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我想你的收益会更多。

  板书设计

  灵隐 :树木 小径 溪水绿得多彩

  西湖的绿 苏堤 :青苔 绿得多姿喜爱 赞美

  花港 :新荷 绿得多情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游记,节选自《西湖漫笔》。作者选取一个自己独特的视角,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让我们领略了西湖的“绿”。文中用了近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使读者通过“绿”领略到西湖的美丽,从而激发起对祖国壮美河山喜爱之情。

  一、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教学

  在导课时,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图片,引出课题——《西湖的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品味语言汇报时,相机出示各景点的图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感悟语言之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的自*。我们要把自*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努力去探索,去感悟。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点,细读品味,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只有细心去欣赏、体会,才能说出美在何处。

  三、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读中悟情

  这是一篇语言精美的散文,应该在学生感悟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语感。学生选择景点并体验那儿的“绿”的特点,再通过朗读表现这种“绿’。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让他们读得明白,读得清楚,读得带劲,读得入情。从而,把文章读美了。

《西湖的“绿”》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西湖“绿”的特点,体会作者对西湖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深入体验西湖的“绿”。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指导感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西湖的绿》。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游览西湖的。(灵隐、苏堤、花港)好!这节课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再次走进这美丽的人间天堂,一同饱览西湖的绿色之美。

  二、自主探究: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灵隐的绿的,画出相关的句子,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能抓住重点词语来感悟就更精彩了。

  汇报:

  1、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语速慢,看都看不过来)

  满眼都是绿色,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绿的。)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扑眼而来)

  2、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也是绿的。(轻轻地、柔柔地、落到脸上凉丝丝的)

  “古木参天”:古老的树木枝繁叶茂异常高大。

  “苍翠欲滴”树木长得茁壮,枝叶深青碧绿,水灵灵的都要滴落下来似的。

  在古老树木的映衬下,就连空中飘落的雨丝儿都是绿的,)

  是呀!树木长得那样茂盛,那样高大挺拔,直插云霄。你能读一读吗?

  3、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层层叠叠说明飞来峰上树很多,很茂密,有深的,郁郁葱葱,也有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呈现出浅绿色。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绿,那就是-------多彩。板书:多彩

  (由于树木种类繁多,由于阳光的照射,所以飞来峰上的绿的可真是有层次,不单调,那深浅不一的颜色可真美呀!谁来读一读把这种美展现出来。

  4、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布满、直绿要重一些)

  (青苔都长到石头的缝里了,可见处处都是绿的,可能掀开石头你会看见石头缝下面也长满了青苔)

  你把这句读读,让大家体会一下这种随处可见的绿。

  5、亭旁溪水淙淙,说是溪水,其实表达不出那奔流的气势。*稳处也是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读出变化)▼碧澄澄的,写出了溪水绿得清澈透明的感觉

  作者在描写溪水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生:比喻。把水花比喻成飞滚的珠玉。

  树木是绿的,小径是绿的,在“绿”的映衬下,连溪水也是碧澄澄的,这真是绿满西湖。作者每走一步,绿色都在变化着。所以作者坐在冷泉亭上的感受是——心旷神怡。

  “心旷神怡”是什么样的感觉?(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6、那么谁能通过朗读来体会作者的这种感受,让同学们也心旷神怡。其他同学闭上眼睛看看能否看到作者所描绘的景物。

  看到了吗?其实我们不是在看,而是在——想象

  对!太重要了!我们读书时一定要一边读一边想象,想象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这样就读懂了。

  现在同学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自然段的?

  首先认真读一读课文

  然后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景点的绿的

  画出相关的句子

  和同桌说一说你的感受

  你们已经能总结学习方法了,老师相信你们也能运用这种方法自学。(3分钟)

  过渡语:灵隐绿意浓浓,扑眼而来,直往你的眼睛里钻呢!同学们,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呢!那么漫步苏堤,作者又感受到了怎样的绿呢?谁来汇报一下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莽莽苍苍”是什么样的感觉?深绿色的草木茂盛的样子。)

  为什么说十分古怪呢?(因为树干应该是深褐色的,而文中说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

  2、走近一看,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油油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

  绿茸茸:形容碧绿而稠密。就像小动物身上的毛又细又密,那样可爱。

  当作者发现是树上长满了青苔时,她的心情怎样?(惊喜)读一读

  3、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一幅青绿山水。

  “宛然” 一词换一个词是 —— 仿佛,好像。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排比)

  比喻:(作者把青苔的形状作了比喻,有的-------排比:这说明青苔的形很多,

  这些形状不一的青苔,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吗?(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千奇百怪、多姿)板书:多姿

  4、这么美的绿苔给作者的印象是?(坚忍不拔: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5、作者在写苏堤的绿时,主要写了什么?(青苔。)

  6、作者在写青苔时是按着怎样的顺序来写的?(由远及近。)

  总结写法:同学们,我们以后习作时描写景物可以由远及近地写,这样更有顺序。此外,在这一段中,作者对苏堤的绿的描写是详细的叫——详写,作者略写了那几处胜景呢?

  填空:(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

  苏堤的绿,绿得多姿,绿得坚忍不拔,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过渡:灵隐的绿和苏堤的绿各有千秋,在花港观鱼作者又看到了怎样的一种绿?谁能来继续汇报

  (三)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1、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直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

  (“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细长。在这里形容荷叶形体挺拔。)这句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叶的美。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除了你看到的画面,你还能想到哪些画面?

  (微风一吹,满池的荷叶都在舞蹈,还有蜻蜓落在上面呢!)

  评价: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想得可真美,这让我想起了宋朝诗人杨万里写的一首古诗:(《小池》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谁想读,读出这种蓬勃的生机。

  2、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的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

  (柳*样可爱,幼稚,向人们报春,这句也是拟人的手法)

  2、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在加上叶面上的水珠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1):与初春的柳枝相比,作者更爱这初夏的荷叶,因为在作者的眼里,这荷叶怎样?(成熟,稳重一些)

  (“裙袂飞扬”:裙摆被风吹起的样子。“翩然”形容动作很轻快。)

  (2)“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一般都是用来形容人的,在这里却用来形容荷叶,这又是拟人的手法,这说明荷叶在作者的眼里怎样?(充满活力,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

  看!那满池的新荷在微风的吹拂下已经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她在抒发着自己内心的情感,所以说花港的绿是绿得——多情(充满活力,生机勃勃)板书:多情

  3、:你能把这种活力读出来吗?

  读到这,文章就要结束了,但作者却意犹未尽,甚至在归来的路上仍旧在回味西湖的“绿”,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体会作者那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总结全文

  同学们,从灵隐到苏堤再到花港,作者带领我们一路欣赏了这些景物,感受到灵隐绿得多彩、苏堤绿得多姿、花港绿得多情,我们也体会到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西湖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目中美的象征,多少人说过写过。作者选取的许多作家诗人反复用过的题材,但在她的笔下,依然那样新鲜动人,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作者选取一个独到的角度,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尽力渲染。所以我们学习本文就是要学习作者选取独到角度,写出景物独特美的做法。

  四、拓展延伸师总结:西湖的美是多面的,不同人去游览西湖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描写西湖的诗文读一读,我想你的收益会更多。

  板书设计:

  灵隐 :树木 小径 溪水绿得多彩

  西湖的绿 苏堤 :青苔 绿得多姿喜爱 赞美

  花港 :新荷 绿得多情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游记,节选自《西湖漫笔》。作者选取一个自己独特的视角,又以自己细腻的笔触,让我们领略了西湖的“绿”。文中用了近20个“绿”字,酣畅淋漓地揭示了西湖山水的青春与活力,使读者通过“绿”领略到西湖的美丽,从而激发起对祖国壮美河山喜爱之情。

  一、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教学

  在导课时,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图片,引出课题——《西湖的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品味语言汇报时,相机出示各景点的图片,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身临其境的目的。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感悟语言之美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拥有学习的自*。我们要把自*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努力去探索,去感悟。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景点,细读品味,找出认为美的句子并说说美在哪里?只有细心去欣赏、体会,才能说出美在何处。

  三、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读中悟情

  这是一篇语言精美的散文,应该在学生感悟景物特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语感。学生选择景点并体验那儿的“绿”的特点,再通过朗读表现这种“绿’。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让他们读得明白,读得清楚,读得带劲,读得入情。从而,把文章读美了。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绿》教学设计【10篇】 《绿》教学设计1 《绿》教学设计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