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6篇

时间:2022-11-10 20:50:08 来源:网友投稿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6篇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刘晨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汉字则以其独特的形体,悠久的历史。构成中华文化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6篇,供大家参考。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6篇

篇一: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刘晨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汉字则以其独特的形体,悠久的历史。构成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汉字的起源于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中华文化的孕育,另一方面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表现载体反映着各个时代的文化与文明。

  关键字:汉字的起源;汉字的发展;中国文化

  汉字作为汉民族的文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其产生与发展,与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的文化休戚相关。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化的消亡,只留下一些历史的印记相比,中华文化不仅传承下来,而且不断发展。伴随着文化的消亡的还有他们的文字。因为文化的断层他们的文字已经很难被解读,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而寄生于汉文化的汉字则以顽强的生命力延续并得到发展。即使中原地区几度被少数民族征服,在近代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汉字的性质与地位也几遭质疑。但汉字在今天依旧被我们使用。并且与世界接轨。汉字与汉文化一脉相承,息息相关。

  汉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长达五千年而未曾断流,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堪称一枝独秀。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即在于中华文化本身不好战,崇尚中庸之道。中华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中国文化的主体,“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让”,是儒家倡导的行为准则。《诗经》中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是古代仕者的审美准则。古巴比伦文明的消亡源于他们内部奢靡,古埃及则是其对外的战争。曾经辉煌一时的拜占庭帝国也因为十字军东征而导致其文化的式微。纵观中国历史,自秦始皇起对对外战争就没有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中国的统治者在乎的是国内的安定,四海升平的繁荣。即使好战的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也起于反击。中国的地理环境,东临大海,南有喜马拉雅山,西有帕米尔高原,最大的威胁来自北方,而在封建社会开始就修筑长城抵御北方蛮族入侵。因此中华文化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孕育发展。这种环境造就了中国人保守严谨的性格,汉字的发明与发展与创制和使用正与这种性格息息相关。

  关于汉字的起源问题,学术界至今尚未有定论。历史学家从出土原始时代器物上的符号认为是汉字的最初雏形,如在半坡遗址中的陶器上发现的一些符号

  1/10

  “”,即认为是文字。而文字学家则根据文字的性质出发认为文字的产生以文字的系统产生为标志,而这个系统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具有数量足够多的与某种语言里的语素或词相对应的小图形,这些小图形可以按这种语言的音读出来。第二,这些小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表达的意义不变。第三,这些小图形排列规则足以反映这种语言说话时的语素或词的排列次序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因此不同。也就是说,文字形体所表达的信息一定是与某种语言的音义结合体及其排列相对应的信息,而不是直接描画现实⑴。唐兰先生认为文字的发生,总远在夏以前,我们的文字已经很发展了。⑵

  ㈠文字产生的传说时代

  ①结绳记事说在中国古典典籍中记载有不少结绳记事的事例。郑玄《周易注》说:“事六,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易·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庄子·胠箧篇》:“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富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艮结绳而用之。”许慎《说文解字·序》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纵观世界以结绳而记事的民族不为少数,而在当代社会中一些处于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依旧会采用结绳记事。据载古埃及,古波斯,古日本都有过结绳记事。在中国的汉字中我们依然会找到一些有明显结绳记事痕迹的字例。如在商周金文中“十”和十的倍数“卄”,“卅”和“卌”的字形,与结绳的痕迹相近。《说文解字》中:“世,三十年为一世,‘世’字则是‘卅’略加变形而构成。”②八卦起源说八卦是集中体现中国人天人合一思想的载体,而它的来源则是巫史文化的盛行,对于巫史文化的崇拜使得先民们将八卦中的符号与身边的抽象事物联系起来。许慎《说文解字·叙》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做易八卦,以垂宪象……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八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占卜符号,是巫史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载体。史传为庖牺氏而做,融合天地人的变化。在八卦中基本卦象通过三个阴阳爻的组合可组成八种不同形式故称八卦,以三个卦爻组成的基本挂,习惯上又称为单卦。据出土的甲骨文的数量来看八以内的数似乎都是用一至四根算筹摆成的,现在已发现的商周时代的八卦恰恰都是由原始计数符号构成的,这表明古汉字中的一些与数有关文字构型的确可能与八卦符号和卦象等某些特定的现象,存在某种特别的联系。据甲骨文实物考证

  “爻”字甲骨文由两个“正”构成。数字甲骨文也含有由两个“五”构成的“爻”字。“学”字甲骨文作象两手摆弄爻的现象。古汉字中确有少数汉字借助了原始的八卦符号做偏旁构件,但由于八卦与汉字是两个不同系统。所以也就不能将汉字的起源完全归于八卦起源说。

  ③刻契起源说《释名·释书契》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列子·说符》说:“宋人有游于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相较于结绳记事,刻契则对于辅助记忆事件有很大的帮助,这种就简单的在木契上的刻画,成为最早记事符号的文字书写形式之一。这种先民们在生产生活劳动中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用原始的符刻以传递某种信息。这对于今后的甲骨文,青铜器上的铭文,或是竹简木牍之类的文字的出现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较于八卦说和结绳记事说,刻契对于汉字的初创与形成的影响则更加直接。④仓颉造字说关于仓颉造字的史料记载有:《荀子·解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能。”《吕氏春秋·君守篇》:“奚仲作本,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者所作,当矣。”《韩非子·五蠹篇》:“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淮南子·脩务训》:“史皇产而能作书。”《说文解字·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创书契”“仓颉之初作书,盖伊类象形。”而关于仓颉其人,史书有载《淮南子·本经》:“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仓颉造字本身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而仓颉,生活在遥远的黄帝时代,这一时期生活的有黄帝轩辕氏,炎帝神农氏,蚩尤等一系列的神话人物,并无实物证实存在。而古人对于自己无法解释的事情,则将其归于某个具有超强能力的人物,并使它具有异于常人的能力。因为古人认为文字的出现是一个伟大的功绩。因此赞扬他四目,表示他能看到常人所不能看到的,洞察秋毫,观物入微,辨迹达理。对于此中华文化中有类似一个人物,产生于宋代的包拯,面黑如炭,表示铁面无私。额前有半月高悬。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百姓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希望有人能解救百姓摆脱水深火热之中。文字的创造是一代又一代先民中在劳动中逐步积累与发展起来的一个过程。而不能简单的归结于一个人或一

篇二: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要了解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我们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文化。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从狭义上说,它只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而我们汉字与文化中所涉及到的文化是作比较宽泛的理解的。在了解了什么是汉字中的文化后,我们在来看汉字与文化有什么样的联系。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汉字作为自源文字,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以说汉字与中国的文化尤其是传统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汉字就象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的图景,通过现代的汉字形体等我们可推测出古代汉字的形体,而由于我国创字之处都是象形字,故通过这些汉字的古形体我们能多多少少的看到古人生活的影子,汉字的形体保留并折射出来我国先辈门的生活,而在这些折射出中能看到的生活是方方面面的,比如通过汉字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饮食的习惯,服饰的样子,婚姻状况,宗法制度,甚至是古人们的平时的起居生活,而此文将要谈的是从汉字中看古代的建筑!

  建筑居住文化不仅有史籍的记载,而且也在汉字形体中蕴涵有丰富的文化信息。透过一些类化符号及其所组成的汉字形体的研究,可以窥测到远古先民最原始的居住方式、各式各样的建筑物以及这些建筑物的功用、基本设施或附属设施,并且可以从中寻觅到先民在建筑居住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等深层次的文化信息。(一)穴”字与古人的原始建筑说到他们的建筑我们就首先要从他们最原始的建筑讲起,当人还是原始人的时候,那时的他们没有农耕的生活方式,都是一打猎为生的,那时候由于生产资源低下,他们也没有正规的建筑,在黑夜到来的时候,在遇到夏日的酷热,严冬的寒冷的时候,在遭到暴风雨的袭击,野兽的威胁的时候,他们可以说是本能的会躲进山洞中去从而寻找到安全舒适的场所。而在住山洞之后久而久他们就会在一个固定的山洞中安下居来,那么之后他们就必定会去用自己的能力去打扮这个山洞,这样他们的最最原始的建筑就诞生了,那就是山洞,这可以从“穴”一字中有所了解!在《说文》中,“穴”的意思是:土室也。也就是说是古人的室了。在现在的现代汉语中“穴”字仍然具有洞穴的意思,这样就不难理解这个字的字意了,“穴”字就是古代人们的建筑所留下来的印记。从“穴”字出发再加上考古学的知识,我们不但知道了原始人刚开始是择洞而居,到了后来,随着人们的脑子进化的进行,人门就不再满足于择洞而居了,他们觉得选择洞穴居住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了,那么接下来他们就动手自己开始挖洞而居。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原始人的建筑

  到了这一时期才能算的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因为只有到了此阶段的洞穴才是他们真正自己建造的东西,也只有是真正自己建造的才能称的上是建筑。总之,一个“穴”字我们看到了古代人最原始的建筑产品,那就是山洞,虽然以今人的眼光来看似乎很落后原始,但在当时的生产了条件下,人们能挖洞而居已经很不错了,这种方法适合在黄河流域使用,这种方法似乎也是很科学的原始居住方法,因为今人的“窑洞”似乎还可以看到古人居住的影子。从一个“穴”字中我们首先了解到了古人最原始的也是我们人类最原始的建筑文化

篇三: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没有汉字就不会有绚烂绚烂的中国古代文明。能够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就这个意义上讲,令国人骄傲的四大文明都是汉字这个大发明的衍生物。汉字是时代的目睹,它超越时空记录着广博精湛的中华文化,传承了可贵的中华文明。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五干年来的历史和真切,知道了民族的历史进度和绚烂绚烂的文明。汉字不不过一个载体,也不单是一种工具,在笔划的组合中,目睹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思想的演变,汉字中间储藏着无尽的宝藏,包含着中华文化中的精华。汉字是铸就中华文化大厦的基石,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行分的。

  一、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汉字附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华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达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停创建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遇到其余文化要素的影响和限制。这类限制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应中华民族的价值观点、生计方式、思想特点、民俗习惯等。同时,汉字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别部分,它不单是一种文化现象,并且仍是承载和流传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批的文化信息。

  “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泛指各样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建的精神和物质财产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含科学、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系统,是文化的一部分。古老的汉字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世界上其余几种古文字早已消逝,而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到现在犹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汉字是记录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是传承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其在中华文明的持续过程中所起到的纽带作用功不行没。

  二、中国传统文化推进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第一,社会需要促使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原始社会时,先民群居生活,相互之间需要相互交流、交流,从而产生了语言。但在实

  际交往中,语言却不可以完整知足人们交流的需要。这是因为其没法战胜“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为战胜这一阻碍,就需要有交流的两方都认同的文字符号进行辅助,最早的汉字—象形文字就产生了。?此时的象形文字不过人们交流的辅助工具,其实不行系统。当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代出现后,因为国家的组织是弘大的,需要用文字来记事、管理,这就需要系统文字的产生。考古证明,殷商期间出土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成系统的文字。?

  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因为战国期间,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字,相互交流很不方便,出于便于管理和交流的需要,秦始皇公布全国一致使用小篆的命令,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运动,对民族团结、国家一致同到了重要的踊跃作用。但因为小篆笔划屈曲圆转,众多,不便书写,出于简易快捷的需要,人们将小篆的曲笔拉直,改圆转为折笔,从而产生了隶书。?

  其次,汉字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正如上文所说,汉字是为了知足人们相互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记录、表达必定的事物,第一世界上要有这件事物,这就与社会生产力有关。最开始的汉字是人们生活中常有的、简单的、简单描述的事物,如:日、月、山、川、水、火、土、木等,这些都是大自然自己就有的。尔后代依靠着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产生了很多新的事物,而表达这些新事物的文字也随之产生了。如:砍伐的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斧”,装东西的“皿”、“盆”、“盂”,捕猎用的“网”等。

  文化和文字相互促使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决定汉字发生和发展的要素。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记。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产生了亲密的联系。

  三、从形声字形旁、字声看中国传统文化

  形旁即意符,意符是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其余符号,如“格”字左侧的“木”,“铜”字左侧的“金”之类,形符保存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从形声字的形符看古代的物质文化。如“纸”,用“丝”旁,就揭露了我国古代用丝麻纤维造纸。此中表示颜色的词也以“丝”为形旁,如“红、绿、紫”等,说明古代中国丝织业、染织业十散发达的历史事实。在制度文化方面,如以“车”为形符的字,揭露了古代的社会制度。以“车”为形符的字如“辆”“轨”等字,一方面用来说明君子出门不步行的制度,另一方面也揭露了古代残忍的刑罚制度。

  形声字的声旁就是音符,是用来表音的。比如“华”的声旁“化”“材”的声旁“才”。但也有少量形声字的音符兼表表示义,如“珥”形旁为“王”,声符“耳”与珥在乎义上有联系,揭露了当时社会“玉”作耳环的文化,因为只有王族有玉可带。形声字在平时用字中比率相当大,它蕴涵着古代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

  汉字发源于太古的图画,世界上其余一些古老的民族文字也有相像的过程。如:苏美尔的楔形字、古埃及的圣书字。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其余一些民族的文字都已失传,甚至灭绝。这些民族的后辈都接踵使用了拼音文字,惟有中国的汉字沿用到现在,正因为这样因此我们拥有拥有特点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时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要从汉字抓起中华文明的积厚流光,广博精湛,而记录这些遥远而美好内容的载体也正是汉字。

篇四: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汉字的传统文化详细解读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信息资源。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汉字的传统文化解读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汉字的传统文化解读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久远而密切的联系。汉字的产生、发展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从汉字与西方文字的比较,与我国古代的生产关系、神崇拜、玉文化以及汉字的特点等方面,论述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汉字里积淀着中国文化的结晶,中国文化也仰仗着汉字流传得更为久远。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许多字从外形上看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比如“日”形状像太阳,“月”形状像月牙。日和月都有光,两个合在一起更亮,这就是“明”。汉字的这个特点使它很容易受到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从汉字可以了解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一、从汉字看古人的宇宙观古人在造字时,把对宇宙的认识融进了汉字。1、从方块字说起现在的汉字外形是个方块,可在商朝时候却不是这样。如“龙”字像一条长长的虫子,“凤”字像一只又高又瘦的鸟。从周朝后期开始,字形逐渐变方,经过秦朝的篆书,汉朝前期的隶书,到汉末形成了笔画平直、形体端正的方块形楷体字。为什么2000年以前的人把字形定为方的呢?这是因为那时的人对宇宙有了明确的看法,尽管这个看法是不科学的。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像个圆底锅扣在我们上边;地是方的,托在我们脚下。地既然是方的,地上的一切人工建筑也都要建成方形。所以大到城市、院子、房屋,小到床、桌子、椅子都是方形的。只有少数与天有关的建筑才是圆的,如北京的天坛。汉字是大地上人们使用的记录工具,应该和大大小小的方形一致起来。2、说“一”“一”在古人看来是万物发展的开始。汉朝著名文字学家许慎说:“一”是最初的东西,后来的一切都是从“一”衍化出来的。这种解释来自《周易》,也就是太极和阴阳的理论。按着这种说法,如果把“一”看成数字,那么有了“一”才有了二三四五等无穷的数字;如果把“一”看成横,那么有了横才有了竖点撇捺等各种笔画;从文字上看,有了“一”才有了上下左右等千千万万个字。从古人对“一”的解释,可以看出他们对万物产生和变化的看法。3、神从天降“示”最初是神的意思,写成丁,横表示天,竖表示神仙从天而降。后来在横上又加了一横,表示在天上方;下边的竖也加了两条,变成三竖,明确表示出是日月星三神。这也是许慎的解释。汉字中凡与神有关的字大都有示作偏旁或部首。比如:祭、祐、社、福等。这说明古时候人们把许多自然现象的变化看成是神支配的。这种崇信神灵的观念现在还没有完全消失。二、从汉字看古人的伦理观念在封建社会,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主要是三纲五常。“三纲”简单说,就是大臣要按照君王的意志办事;子女要按照父亲的意志办事;妻子要按照丈夫的意志办事。“五常”就是每个人要做到仁、义、礼、智、信。人们在造字和讲解字义时,也常常把这种伦理观念加进去。1、君、臣、民“君”的古字上面是两只相对的手,双臂内侧是个“口”,像个正面坐着处理政务的君王。“臣”的古字像个面向左边趴在地上行匍匐礼的大臣。“民”的古字像个面向左的男人与女人的结合体。到了汉朝,君王的正面坐形改成了面向左的侧面形,就是现在的“君”字。臣和民应该面向君王,表示服从和恭敬,所以面向左改为面向右,成了现在的“臣”和“民”。

  2、无子不孝“孝”字的上边是个“老字头”,下边是“子”,是小孩搀扶着老人的形象。孝就是尽心奉养父母,照顾父母的意思。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大都提倡孝道,对不孝的子女要定罪判刑。不孝的罪行中,最严重的是没有后代,没有子女的人被看成大不孝。维护这种观念的人就把“孝”字中的子解释成男孩子,说没有男孩子的人就是不孝。“好”字左边是“女”,右边是“子”,意思也是多生孩子就好。这种生育观念到了现在还有影响。3、带“女”字的贬义字在强调男子重要的同时,是贬低妇女的作用。“女”的古字像个双手交叉在胸前跪在地上的女人。这说明商朝时妇女就处于被统治的地位了。社会不但歧视妇女,而且还把许多坏人坏事和妇女联系在一起。人们在造一个字时,如果是贬义,就把“女”字加进去。比如奴隶的“奴”、奴颜婢膝的“婢”、贪婪的“婪”、佞臣的“佞”、奸人的“奸”、妨碍的“妨”以及“娼妓”、“嫉妒”、“妖媚”等等。女子应该呆在家里,这样才平安,所以“安”上为宀,下为女。如果走出家门就会引起麻烦。两个女人在一起会成为“奻”,意思是争论、争吵;三个女人在一起就会成为“姦”,意为邪恶、奸诈。因此对女人要严加管束。“妥”字上为“手”,下为“女”,意思是管束住女子才能安妥。压迫歧视妇女,反对妇女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的观念到了20世纪才开始清除。三、从汉字看中国文化发展方向汉字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应该明确地放弃汉字拉丁化的目标。我们实在难于从bairiyishanjin,huangheruhailiu这29个字母上读出唐诗的效果。我们应该更好地进行汉语汉字的教学、传承、研究、数码化应用与审美化创造。我们应该创造出无愧于祖先的语言艺术的传世之作。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在世界上推广普及华文与汉学教育,为此加大投入。我们应该在语言文字上对各种媒体与出版物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少一点错别字,少一点洋泾浜,少一点文理不通。我们所关切的汉字文化毕竟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是面向世界的开放的与面向未来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说我们的文化要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立足点自己的性格。同时,只有开放的面向世界的经得起欧风美雨的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才是有活力的民族的,而不是博物馆里的木乃伊。聪明的做法不是把全球化与民族化地域化对立起来,而是结合起来。在浅层次上,争论要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学外语可能是有意义的。从根本上说,母语是进修外语的基础,外语是学好母语精通母语的不可或缺的参照。说起近现代中国,大概没有很多人的外语比辜鸿铭、林语堂和钱钟书更好,同时他们的华文修养也令我辈感到惭愧。设想未来的中华儿女个个熟悉汉语汉字华文经典,同时至少是它们当中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熟练掌握一两门外语特别是英语,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中国人的大脑的聪明足以做到这一步。而做到这一步不会降低而只会提高中华文化的地位。我们大可以增强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文化的自信,以海纳百川、开阔明朗的心态对待文化的开放与交流,而决不是鼠目寸光,抱残守缺。当然也不是民族虚无主义与全盘西化。汉字的影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曾认为是甲骨文。就所见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有一千多字,只是商代文字的部分保留,名甲骨文,特有学科——甲骨学。对日本文字的影响

  日本民族虽有着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创制则相当晚。长期以来,其人民是以汉字作为自己传播思想、表达情感的载体,称汉字为“真名”。五世纪初,日本出现被称为“假名”的借用汉字的标音文字。八世纪时,以汉字标记日本语音的用法已较固定,其标志是《万叶集》的编定,故称“万叶假名”。是为纯粹日语标音文字的基础。日本文字的最终创制是由吉备真备和弘法大师来完成的。他们俩人均曾长期留居中国唐朝,对汉字有很深的研究。前者根据标音汉字楷体偏旁造成日文“片假名”,后者采用汉字草体创造日文“平假名”。尽管自十世纪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汉字的使用却并未因此而废止。时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个简体汉字。其中,在2010年重新制定并公布的日语常用汉字表中,共收录了2136个汉字。[5]

  对朝鲜文字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制度和文化一直影响着朝鲜,因此朝鲜把本民族文字称谚文。谚文的创制和应用是古代韩国文化的一项重要成就,但是20世纪前却并没有得到大范围应用。实际上,早起时期的韩国亦如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汉字。新罗统一后稍有改观,时人薛聪曾创造吏读,即用汉字表示韩语的助词和助动词,辅助阅读汉文书籍。终因言文各异,无法普及。李朝初期设谚文局,令郑麟趾、成三问等人制定谚文。他们依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11个母音字母和17个子音字母,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训民正音》。朝鲜从此有了自己的文字,但不久又再度废止。二战后,韩国因“去汉化”政策,再次加以使用,朝鲜亦同。虽然由于韩文拼音文字的同声字太多,会出现书写后分辨不清的情况多,但随着“谚文世代”的形成,认识汉字和书写汉字的人不断减少,即便是以前使用汉字的人也对汉字的使用能力也不断的退步,汉字词在朝鲜语的比例也不断下降,再加上朝鲜/韩国在日常生活中多实用固有词;同音异意的现象也不会那么严重。汉字在韩语的地位遭到挑战!但是,废除汉字的后果还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韩国的古书,只有专家才能看得懂。对越南文字的影响十世纪以前的越南是中国的郡县。秦、汉、隋、唐莫不在此设官统辖,故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较深。越南独立后,无论是上层人士的交往,还是学校教育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均以汉字为工具。直至十三世纪,越南才有本国文字——字喃。字喃是以汉字为基础,用形声、假借、会意等方法创制的表达越南语音的新字。十五世纪时,字喃通行全国,完全取代了汉字。但是现代越南文字多受西方文字影响,完全使用拼音文字。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中国自古即有华夏、中华之称。在中国各大族群中,汉族是最大的民族,又称为“华夏民族”或“中华民族”。所以汉服又被称为汉装、华服。汉服不单单是指“汉朝服饰”,而是指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也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中国古人讲仁、义、礼、智、信,汉服从各个方面来讲,都是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服饰。中国古代的服饰随着改朝换代而发生变化,因此不同朝代的服饰也反映出不同朝代的文化。所以汉服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据史籍中记载,远在三皇五帝时期,先民们以鸟兽毛皮为衣,进而用麻作布。后来黄帝正妃嫘祖植桑养蚕,教导人民织布作衣,这就是最早汉服的起源。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是在商朝建立的,就是把衣服分为两截,即上衣下裳。腰部用宽腰带束扎。商朝的时候纺织与刺绣的技术都已十分的纯熟,领襟袖口都有精致的刺绣和滚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深衣“,深衣即指上下分裁,但中间缝合而成。在当时非常流行,男女尊卑都能穿。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鼎盛时期,唐朝的染织技术精湛,丝织品的染色图纹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因此唐朝的服饰质地考究,色彩鲜艳,样式

  繁多,配饰精美。大唐服饰雍容大方、华贵典雅,在悠久的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堪称登峰造极,璀璨辉煌。

  唐朝女子爱美成风,重视化妆、画眉、点唇,也喜欢涂胭脂。服饰特点是低领大袖,裙腰高束。样式主要是上着短襦,下穿长裙,加半臂,肩披帛巾,让长长的裙摆拖地而行,体态轻盈有若天仙般的飘逸高雅。唐朝男子身着圆领袍衫,头戴幞头、纱帽,幞头是以丝绢裁成方巾,方巾四角下垂四长带,用来裹发的头巾,在唐朝非常盛行。

  敦煌壁画中有大量的彩绘图案,当中也有对佛国世界的描绘,有佛、天人、飞天仙女等形象,非常庄严逼真。如果详加对照,会发现大唐服饰和壁画中的天人服饰十分类似。中国传统文化在唐朝时期与世界各国频繁交流,传统的服饰文化也影响了世界许多国家,至今日本和韩国的服饰中还保留着大唐服饰的特色。据史料记载,和大唐来往的国家,最多时竟达300多个。

  宋朝衣冠服饰虽沿袭唐代传统服饰,但又独树一帜。当时社会崇尚理学,提倡“存天理,去人欲”的观念,倡导传统保守的道德观。因此影响所及,服饰不再追求华丽,而以自然俭朴为主。宋朝男子服饰仍以圆领袍衫为主,以不同颜色来区分等级。不分尊卑,在各种场合都戴幞头。女子服饰上衣种类有襦、衫、袄、大袖、半臂、褙子等等,下身也是穿裙子。其中褙子是当时无论贵贱都流行穿着的服饰,褙子是一种外衣,直领、对襟、长度过膝是其特色。

  明朝建立后,恢复传统的汉服服饰制度。明朝服饰质料种类繁多,刺绣技术发达。男子服饰仍以袍衫为主,官员朝服仍袭古制,以袍衫颜色和图案来区分官职品位,袍衫官服前有一方形刺绣图案,文官为飞禽图案;武官则为走兽图案。妇女服饰款式承袭唐宋,襦、裙、袄、衫、褙子、比甲,明朝妇女的礼服为凤冠霞帔。

  汉服最主要的特色是交领右衽,袖宽且长,以绳带扎结取代扣子,穿着汉服使人神态举止有含蓄内敛,端庄稳重,潇洒脱俗的气质与美感。这种特色有别于其他民族。

篇五: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汉字是中国人的第五大发明,没有汉字就不会有绚烂绚烂的中国古代文明。能够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就这个意义上讲,令国人骄傲的四大文明都是汉字这个大发明的衍生物。汉字是时代的目睹,它超越时空记录着广博精湛的中华文化,传承了可贵的中华文明。让我们看到了中华五干年来的历史和真切,知道了民族的历史进度和绚烂绚烂的文明。汉字不不过一个载体,也不单是一种工具,在笔划的组合中,目睹了社会的变迁和文化思想的演变,汉字中间储藏着无尽的宝藏,包含着中华文化中的精华。汉字是铸就中华文化大厦的基石,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密不行分的。

  一、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汉字附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华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达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停创建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遇到其余文化要素的影响和限制。这类限制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应中华民族的价值观点、生计方式、思想特点、民俗习惯等。同时,汉字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别部分,它不单是一种文化现象,并且仍是承载和流传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批的文化信息。

  “文化”的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化泛指各样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即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建的精神和物质财产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含科学、教育、政治、文学艺术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系统,是文化的一部分。古老的汉字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世界上其余几种古文字早已消逝,而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到现在犹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汉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是传承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其在中华文明的持续过程中所起到的纽带作用功不行没。

  二、中国传统文化推进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第一,社会需要促使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原始社会时,先民群居生活,相互之间需要相互交流、交流,从而产生了语言。但在实质交往

  中,语言却不可以完整知足人们交流的需要。这是因为其没法战胜“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为战胜这一阻碍,就需要有交流的两方都认可的文字符号进行辅助,最早的汉字—象形文字就产生了。?此时的象形文字不过人们交流的辅助工具,其实不行系统。当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

  夏代出现后,因为国家的组织是弘大的,需要用文字来记事、管理,这就需要系统文字的产生。考古证明,殷商期间出土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成系统的文字。?

  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因为战国期间,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字,相互交流很不方便,出于便于管理和交流的需要,秦始皇公布全国一致使用小篆的命令,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运动,对民族团结、国家一致同到了重要的踊跃作用。但因为小篆笔划屈曲圆转,众多,不便书写,出于简易快捷的需要,人们将小篆的曲笔拉直,改圆转为折笔,从而产生了隶书。?

  其次,汉字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正如上文所说,汉字是为了知足人们相互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记录、表达必定的事物,第一世界上要有这件事物,这就与社会生产力有关。最开始的汉字是人们生活中常有的、简单的、简单描述的事物,如:日、月、山、川、水、火、土、木等,这些都是大自然自己就有的。尔后代依靠着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产生了很多新的事物,而表达这些新事物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的文字也随之产生了。如:砍伐的“斧”,装东西的“皿”、“盆”、“盂”,捕猎用的“网”等。

  文化和文字相互促使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决定汉字发生和发展的要素。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记。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产生了亲密的联系。

  三、从形声字形旁、字声看中国传统文化

  形旁即意符,意符是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其余符号,如“格”字左侧的“木”,“铜”字左侧的“金”之类,形符保存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从形声字的形符看古代的物质文化。如“纸”,用“丝”旁,就揭露了我国古代用丝麻纤维造纸。此中表示颜色的词也以“丝”为形旁,如“红、绿、紫”等,说明古代中国丝织业、染织业十散发达的历史事实。在制度文化方面,如以“车”为形符的字,揭露了古代的社会制度。以“车”为形符的字如“辆”“轨”等字,一方面用来说明君子出门不步行的制度,另一方面也揭露了古代残忍的刑罚制度。

  形声字的声旁就是音符,是用来表音的。比如“华”的声旁“化”“材”的声旁“才”。但也有少量形声字的音符兼表表示义,如“珥”形旁为“王”,声符“耳”与珥在乎义上有联系,揭露了当时社会“玉”作耳环的文化,因为只有王族有玉可带。形声字在平时用字中比率相当大,它蕴涵着古代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

  汉字发源于太古的图画,世界上其余一些古老的民族文字也有相像的过程。如:苏美尔的楔形字、古埃及的圣书字。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其余一些民族的文字都已失传,甚至灭绝。这些民族的后辈都相继使用了拼音文字,惟有中国的汉字沿用到现在,正因为这样因此我们拥有

  简述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拥有特点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时要从汉字抓起中华文明的积厚流光,广博精湛,而记录这些遥远而美好内容的载体也正是汉字。

篇六: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WORD格式

  中国汉字的传统文化详细解读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信息资源。以下是小编

  整理分享的汉字的传统文化解读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汉字的传统文化解读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久远而密切的联系。汉字的产生、发展过程

  ,从一个侧面反映

  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从汉字与西方文字的比较,与我国古代的生产关系、神崇拜、玉文化

  以及汉字的特点等方面,论述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汉字里积淀着中国文

  化的结晶,中国文化也仰仗着汉字流传得更为久远。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许多字从外形上看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比如“日”形状像太阳,

  “月”形状像月牙。日和月都有光,两个合在一起更亮,这就是“明”。汉字的这个特点使它很容易受到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因此,从汉字可以了解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一、从汉字看古人的宇宙观

  古人在造字时,把对宇宙的认识融进了汉字。1、从方块字说起

  现在的汉字外形是个方块,可在商朝时候却不是这样。如“龙”字像一条长长的虫子,“凤”

  字像一只又高又瘦的鸟。从周朝后期开始,字形逐渐变方,经过秦朝的篆书,汉朝前期的隶

  书,到汉末形成了笔画平直、形体端正的方块形楷体字。为什么2000年以前的人把字形定为方的呢?这是因为那时的人对宇宙有了明确的看法,

  尽管这个看法是不科学的。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像个圆底锅扣在我们上边;地是方的,托在

  我们脚下。地既然是方的,地上的一切人工建筑也都要建成方形。所以大到城市、院子、房

  屋,小到床、桌子、椅子都是方形的。只有少数与天有关的建筑才是圆的,如北京的天坛。

  汉字是大地上人们使用的记录工具,应该和大大小小的方形一致起来。

  2、说“一”

  “一”在古人看来是万物发展的开始。汉朝著名文字学家许慎说:“一”是最初的东西,后

  来的一切都是从“一”衍化出来的。这种解释来自《周易》,也就是太极和阴阳的理论。按着

  这种说法,如果把“一”看成数字,那么有了

  等无穷的数字

  ;如果把“一”

  “一”才有了二三四五

  看成横,那么有了横才有了竖点撇捺等各种笔画;从文字上看,有了“一”才有了上下左右等

  千千万万个字。从古人对“一”的解释,可以看出他们对万物产生和变化的看法。3、神从天降

  “示”最初是神的意思,写成丁,横表示天,竖表示神仙从天而降。后来在横上又加了一

  横,表示在天上方;下边的竖也加了两条,变成三竖,明确表示出是日月星三神。这也是许

  慎的解释。汉字中凡与神有关的字大都有示作偏旁或部首。比如:祭、祐、社、福等。这说

  明古时候人们把许多自然现象的变化看成是神支配的。这种崇信神灵的观念现在还没有完全

  消失。

  二、从汉字看古人的伦理观念

  在封建社会,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主要是三纲五常。“三纲”简单说,就是大臣要按照君王的意志办事;子女要按照父亲的意志办事;妻子要按照丈夫的意志办事。“五常”就是每个人要

  做到仁、义、礼、智、信。人们在造字和讲解字义时,也常常把这种伦理观念加进去。1、君、臣、民

  “君”的古字上面是两只相对的手,双臂内侧是个“口”,像个正面坐着处理政务的君王。

  “臣”的古字像个面向左边趴在地上行匍匐礼的大臣。“民”的古字像个面向左的男人与女人的结合体。到了汉朝,君王的正面坐形改成了面向左的侧面形,就是现在的“君”字。臣和民应

  该面向君王,表示服从和恭敬,所以面向左改为面向右,成了现在的“臣”和“民”。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2、无子不孝“孝”字的上边是个“老字头”,下边是“子”,是小孩搀扶着老人的形象。孝就是尽心奉养父母,照顾父母的意思。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大都提倡孝道,对不孝的子女要定罪判刑。不孝的罪行中,最严重的是没有后代,没有子女的人被看成大不孝。维护这种观念的人就把“孝”字中的子解释成男孩子,说没有男孩子的人就是不孝。“好”字左边是“女”,右边是“子”,意思也是多生孩子就好。这种生育观念到了现在还有影响。3、带“女”字的贬义字在强调男子重要的同时,是贬低妇女的作用。“女”的古字像个双手交叉在胸前跪在地上

  的女人。这说明商朝时妇女就处于被统治的地位了。社会不但歧视妇女,而且还把许多坏人坏事和妇女联系在一起。人们在造一个字时,如果是贬义,就把“女”字加进去。比如奴隶的

  “奴”、奴颜婢膝的“婢”、贪婪的“婪”、佞臣的“佞”、奸人的“奸”、妨碍的“妨”以及“娼妓”、“嫉妒”、“妖媚”等等。

  “安”上为宀,下为女。如果走出家门就会引起

  女子应该呆在家里,这样才平安,所以

  麻

  烦。两个女人在一起会成为“奻”,意思是争论、争吵;三个女人在一起就会成为“姦”,意为

  邪恶、奸诈。因此对女人要严加管

  束。

  “妥”字上为“手”,下为“女”,意思是管束住女子才能

  安妥。

  压迫歧视妇女,反对妇女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的观念到了20世纪才开始清除。

  三、从汉字看中国文化发展方

  向

  汉字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应该明确地放弃汉字拉丁化的目

  标。

  我们实在难于从

  这29个字母上读出唐诗的效果。我们应该更好地进行

  bairiyishanjin,huangheruhailiu汉

  语汉字的教学、传承、研究、数码化应用与审美化创

  造。

  我们应该创造出无愧于祖先的语言

  艺术的传世之作。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在世界上推广普及华文与汉学教

  育,

  为此加大投入。我

  们应该在语言文字上对各种媒体与出版物提出更加严格的要

  求:

  少一点错别字,少一点洋泾

  浜,少一点文理不通。我们所关切的汉字文化毕竟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

  是面向世界的开放的与面向未来

  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说我们的文化要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立足点自己的性

  格。同时,只有开放的面向世界的经得起欧风美雨的与时俱进的中华文

  化,

  才是有活力的民

  族的,而不是博物馆里的木乃伊。聪明的做法不是把全球化与民族化地域化对立起来,而是

  结合起来。

  在浅层次上,争论要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学外语可能是有意义的。从根本上说,母语是进

  修外语的基础,外语是学好母语精通母语的不可或缺的参

  照。

  说起近现代中国,大概没有很

  多人的外语比辜鸿铭、林语堂和钱钟书更

  好,

  同时他们的华文修养也令我辈感到惭愧。设想

  未来的中华儿女个个熟悉汉语汉字华文经

  典,

  同时至少是它们当中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熟练

  掌握一两门外语特别是英语,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中国人的大脑的聪明

  足以做到这一步。而做到这一步不会降低而只会提高中华文化的地位。

  我们大可以增强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文化的自信,以海纳百川、开阔明朗的心态对待文化

  的开放与交流,而决不是鼠目寸光,抱残守缺。当然也不是民族虚无主义与全盘西化。

  汉

  字的影响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曾认为是甲骨文。就所见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有一千多字,只是商代文字的部分保留,名甲骨文,特有学科——甲骨学。

  对日本文字的影响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日本民族虽有着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创制则相当晚。长期以来,其人民是以汉

  字作为自己传播思想、表达情感的载体,称汉字为“真名”。五世纪初,日本出现被称为“假

  名”的借用汉字的标音文字。日本语音的用法已较固定,其标志是《万

  八世纪时,以汉字标记

  叶集》的编定,故称“万叶假名”。是为纯粹日语标音文字的基础。日本文字的最终创制是

  由吉备真备和弘法大师来完成的。他们俩人均曾长期留居中国唐朝,对汉字有很深的研究。

  前者根据标音汉字楷体偏旁造成日文“片假名”,后者采用汉字草体创造日文“平假名”。尽

  管自十世纪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汉字的使用却并未因此而废止。时至今天,已在

  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个简体汉字。其中,在2010年重新制定并公

  布的日语常用汉字表中,共收录了2136个汉字。[5]

  对朝鲜文字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制度和文化一直影响着朝鲜,因此朝鲜把本民族文字称谚文。谚文的创制和

  应用是古代韩国文化的一项重要成就,但是20世纪前却并没有得到大范围应用。实际上,

  早起时期的韩国亦如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汉字。新罗统一后稍有改观,时人

  薛

  聪曾创造吏读,即用汉字表示韩语的助词和助动词,辅助阅读汉文书籍。终因言文各异,无

  法普及。李朝初期设谚文局,令郑麟趾、成三问等人制定谚文。他们依中国音韵,研究

  朝鲜语音,创造出11个母音字母和17个子音字母,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训民正音》。

  朝鲜从此有了自己的文字,但不久又再度废止。二战后,韩国因“去汉化”政策,再次加以使

  用,朝鲜亦同。虽然由于韩文拼音文字的同声字太多,会出现书写后分辨不清的情况多,但

  随着“谚文世代”的形成,认识汉字和书写汉字的人不断减少,即便是以前使用汉字的人也对

  汉字的使用能力也不断的退步,汉字词在朝鲜语的比例也不断下降,再加上朝鲜/韩国在日

  常生活中多实用固有词;同音异意的现象也不会那么严重。汉字在韩语的地位遭到挑战!

  但是,废除汉字的后果还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韩国的古书,只有专家才能看得懂。

  对越南文字的影响

  十世纪以前的越南是中国的郡县。秦、汉、隋、唐莫不在此设官统辖,故受中国文化的

  影响较深。越南独立后,无论是上层人士的交往,还是学校教育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均以

  汉字为工具。直至十三世纪,越南才有本国文字——字喃。字喃是以汉字为基础,用形声、

  假借、会意等方法创制的表达越南语音的新字。十五世纪时,字喃通行全国,完全取代了汉

  字。但是现代越南文字多受西方文字影响,完全使用拼音文字。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自古即有华夏、中华之称。

  在中国各大族群中,汉族是最大的民族,又称为“华夏民族”或“中华民族”。所以汉服又

  被称为汉装、华服。

  汉服不单单是指“汉朝服饰”,而是指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也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服

  饰之一。中国古人讲仁、义、礼、智、信,汉服从各个方面来讲,都是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

  化的服饰。中国古代的服饰随着改朝换代而发生变化,因此不同朝代的服饰也反映出不同朝

  代的文化。

  所以汉服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据史籍中记载,远在三皇五帝时期,先民们以鸟兽毛皮为衣,进而用麻作布。后来黄帝

  正妃嫘祖植桑养蚕,教导人民织布作衣,这就是最早汉服的起源。

  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是在商朝建立的,就是把衣服分为两截,即上衣下裳。腰部用宽腰

  带束扎。商朝的时候纺织与刺绣的技术都已十分的纯熟,领襟袖口都有精致的刺绣和滚边。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深衣“,深衣即指上下分裁,但中间缝合而成。在当时非常流行,男女尊卑都能穿。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鼎盛时期,唐朝的染织技术精湛,丝织品的染色图纹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因此唐朝的服饰质地考究,色彩鲜艳,样式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繁多,配饰精美。大唐服饰雍容大方、华贵典雅,在悠久的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堪称登峰造极,璀璨辉煌。

  唐朝女子爱美成风,重视化妆、画眉、点唇,也喜欢涂胭脂。服饰特点是低领大袖,裙腰高束。样式主要是上着短襦,下穿长裙,加半臂,肩披帛巾,让长长的裙摆拖地而行,体态轻盈有若天仙般的飘逸高雅。唐朝男子身着圆领袍衫,头戴幞头、纱帽,幞头是以丝绢裁成方巾,方巾四角下垂四长带,用来裹发的头巾,在唐朝非常盛行。

  敦煌壁画中有大量的彩绘图案,当中也有对佛国世界的描绘,有佛、天人、飞天仙女等形象,非常庄严逼真。如果详加对照,会发现大唐服饰和壁画中的天人服饰十分类似。中国传统文化在唐朝时期与世界各国频繁交流,传统的服饰文化也影响了世界许多国家,至今日本和韩国的服饰中还保留着大唐服饰的特色。据史料记载,和大唐来往的国家,最多时竟达300多个。

  宋朝衣冠服饰虽沿袭唐代传统服饰,但又独树一帜。当时社会崇尚理学,提倡“存天理,去人欲”的观念,倡导传统保守的道德观。因此影响所及,服饰不再追求华丽,而以自然俭朴为主。宋朝男子服饰仍以圆领袍衫为主,以不同颜色来区分等级。不分尊卑,在各种场合都戴幞头。女子服饰上衣种类有襦、衫、袄、大袖、半臂、褙子等等,下身也是穿裙子。其中褙子是当时无论贵贱都流行穿着的服饰,褙子是一种外衣,直领、对襟、长度过膝是其特色。

  明朝建立后,恢复传统的汉服服饰制度。明朝服饰质料种类繁多,刺绣技术发达。男子服饰仍以袍衫为主,官员朝服仍袭古制,以袍衫颜色和图案来区分官职品位,袍衫官服前有一方形刺绣图案,文官为飞禽图案;武官则为走兽图案。妇女服饰款式承袭唐宋,襦、裙、袄、衫、褙子、比甲,明朝妇女的礼服为凤冠霞帔。

  汉服最主要的特色是交领右衽,袖宽且长,以绳带扎结取代扣子,穿着汉服使人神态举止有含蓄内敛,端庄稳重,潇洒脱俗的气质与美感。这种特色有别于其他民族。

  专业资料整理

推荐访问: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汉字 中国传统文化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