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创新理论由我来讲11篇

时间:2022-11-10 08:40:08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创新理论由我来讲11篇党的创新理论由我来讲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理论宣讲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紧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的创新理论由我来讲11篇,供大家参考。

党的创新理论由我来讲11篇

篇一:党的创新理论由我来讲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理论宣讲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紧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摸准干部群众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实际用科学的理论去分析和回答现实中群众提出的实际问题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加以分析帮助干部群众理顺情绪解疑释惑化解矛盾

  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稿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3篇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稿,欢迎大家阅读。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稿一在木垒县,有这样一位理论工作者,他把宣讲普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自己的职责,把用科学理论宣讲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企业作为党校教师实现价值的又一重要途径。他的宣讲,不但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而且思想深刻,催人奋进,每场报告都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充分好评和热情欢迎。他就是木垒县委党校校委委员、教务主任、高级讲师杨福忠同志。杨福忠同志从2003年开始从事成人和干部理论教育,2005年成为木垒县委讲师团成员,一直是宣讲团主要成员,长期战斗在理论宣讲工作第一线。杨福忠同志具有较好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宣讲经验,是深受基层干部、群众欢迎的宣讲骨干,为基层理论宣讲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一、热爱宣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杨福忠同志十分热爱党的理论宣讲事业,积极投身到党的理论宣讲工作之中。这种热爱首先表现在对宣讲事业的执着追求上。自从走上宣讲岗位,就一直忠于党的宣讲事业,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时刻不忘肩负的责任,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宣讲的政策把握水平;不断精心完善讲稿,保证宣讲内容的完整充

  实;不断总结借鉴,提高自己的宣讲艺术水平。这种热爱,还突出地表现在对宣讲事业的积极奉献上。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木垒每年都要组织大型的理论宣讲活动,作为宣讲团的骨干成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积极深入到乡镇、社区、学校、企业,向广大干部群众宣讲党的科学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管是党校组织的干部培训等宣讲活动,还是县委宣传部安排的理论宣讲任务,都是从不推辞,认真完成;不管是在县城部门单位、社区等单位讲课,还是到偏远的乡镇宣讲,都是热情满怀,精彩讲解;都是全力以赴,乐于奉献。由于在木垒县大规模培训干部的管理和宣讲中认真负责,成效显著,2006年被昌吉州委“优秀教师光荣称号。在木垒县委宣传部评选优秀宣讲员多次主动让给本校其他宣讲员,2010年又被评选为自治县优秀宣讲员。杨福忠同志在宣讲工作中严守政治纪律和宣讲纪律,对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创新理论,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不仅准确解读和正确表达,而且做到了“三个不讲:离开中央精神的话不讲,过多地谈论个人看法的话不讲,容易造成误解和误导的话不讲。始终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宣讲的根本指导,自觉地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来履行职责,自觉地与党中央保

  持高度一致、以饱满的政治态度和责任意识来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二、重视学习提高,理论功底扎实学习,是他最大的快乐。他认为,只有学习,才能在理论掌握上与时俱进;只有学习,才能把握党的创新理论话语权。认真学习,深入研读,增加理论宣讲的深度。杨福忠把学习当作一种觉悟,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他认为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只有勤奋学习,才能跟得上理论创新的步伐;只有学得快,才能跟得紧;只有学得深,才能讲得透;只有学得多,才能悟得深、讲得好。党的理论创新一步,他学习就主动跟进一步,他总是在第一时间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他时刻关注着党的创新理论,关注党的重大政策方针,关注国际国内时事,及时跟踪学习,反复深入研究,力求学习理论先人一步,快人一拍。不管是报纸、杂志、专著,还是网络评论文章、理论研究论文;不管是长篇论著,还是片言只语;只要与党的创新理论相关的知识,都是他要啃的东西。博览群书,广泛积累,增加理论宣讲的广度。基层理论宣讲,面对的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点多、面广。杨福忠说:只有勤学博学,广泛积累,才能满足群众不同的宣讲需求。

  曾系统阅读过《毛泽东选集》和《邓小平文选》,《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读本》,把《党校教学工作八论》《授课心理学》作为经常阅读的书籍,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坚持与时俱进,自觉知识更新。《学习时报》、《半月谈》、《**日报》、《昌吉日报》等学习刊物是他必读报刊,同时经常到《人民网》《新华网》等各大网站,广泛涉猎各种知识。通过收看名师讲学,欣赏精彩讲座,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开拓创新,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宣讲艺术,提升了自己的宣讲水平。多年来参加了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央**工作座谈会精神、7.5事件真相、**“三史、区州县党委会议精神、建党90周年胡锦涛7.1讲话精神等的宣讲工作。三、讲究宣讲艺术,注重宣讲效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为当好人民群众的“政治翻译,他按照“大政方针本地化,主流理论大众化,严肃课题通俗化,说事析理多样化的宣讲模式,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宣讲艺术和风格。杨福忠说:把理论说得越玄奥、越高深莫测,越不是基层理论教员有水平的表现,而能以群众的语言、大众的视野、社会的需求、基层的实际来“翻译理论、“解释时政,让大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和认同,

  这才是基层理论教员的真本事!这就是他的理论宣讲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在宣讲中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从不高谈空洞的理论,总是将理论和国情、区情、县情和社情等有机结合起来,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干部群众的工作实践,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同时,又从各单位、各乡镇、个学校的具体工作出发,从干部群众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升理论,增强其理性认识。二是将国情与县情有机结合。既阐述国际国内大环境大背景,又探析本县本地的新情况新问题,用宽广的视野拓展理论,用具体的分析深化理论,让理论扎根在涪陵区情的沃土之中。三是将宣讲与做人有机结合。先是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做一个有理论修为的正直高尚之人,然后既用先进的理论教育引导他人,又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他人,要求干部群众首先要用理论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先做一个有理论、有修养的人,再去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其次,在宣讲中,始终坚持宣讲“三字诀。第一是“精。一是指宣讲前要精心准备,做到精心设计,去粗取精,准备讲稿常常是几易其稿,力求做到通俗易通,方便老百姓接受、理解;二是指

  宣讲时要精彩演讲,做到精彩纷呈,精益求精;三是指宣讲后能给人以精神启迪,让人在学习中有所感悟,在感悟中不断奋进。第二是“活。一是宣讲方法灵活,做到分类施教,因人而异,活学活用;二是宣讲事例鲜活,能做到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三是宣讲氛围活跃,让人在快乐中学习理论,在学习中享受生活。第三是“实。一是宣讲作风朴实,踏实肯干,认真负责,不管是只有十几个人的小会场还是上百人的大会场,他都能做到一视同仁,绝不应付,他曾经在农民家庭中只有7、8个人的情况下为其宣传中央**工作座谈会精神。他常说我的职责就是将党中央的声音传达到千家万户,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党的阳光雨露,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二是宣讲情感真实,真心面对,真情感人。杨福忠老师在宣讲过程常常是能将自己的切身感受传达给受众,经常是场场获得热烈的掌声;三是宣讲效果实在,让干部群众学有所得,得有所用,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产生良好的宣讲效果。在宣讲中,始终讲究艺术方法,总是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语言精辟,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受到干部群众热烈欢迎。在进行宣讲的过程中,杨福忠深刻认识到,对于党的创新理论,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而不联系干部群众思想、生活和工作实际通俗易

  懂地加以解释,收不到好的效果。基于这一认识,他总结了五条经验:一是首先说服自己,才能打动别人。对于党的创新理论,只有自己首先弄明白了、相信了,才能讲得投入、切实、有情、有劲。二是努力摸准听众的思想脉搏,解疑释惑。听者有什么思想困惑,及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调查了解,在宣讲中坦诚以对、直面问题,这样才能增强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力求每一讲都有新意。有新意才有吸引力,群众听了以后才能觉得有收获。四是搜集和提炼一些深刻而有趣的故事、事例,并把它们揉到宣讲中去。40多年的生活和工作积累,再加上随时随地留心观察、用心思考,使他掌握了丰富的宣讲资料,为活跃宣讲氛围、增强宣讲效果提供了良好基础。五是注重与听众互动。在宣讲中经常提出问题,让听众去想、去回答,然后再讲解,既满足听众求知欲,又增加趣味性,把听众的热情有效地激发出来,从而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团完成各类规模以上宣讲任务340多场次,听众约12万多人次。

  2011年荣获了全省讲师团系统年终综合考核一等奖,2012年8月又被省委宣传部、省委讲师团表彰为“理论宣讲工作先进集体。我们的主要做法是:一、精心选题,体现宣讲工作的时代性理论宣讲要收到好的效果,就要精心选题,体现理论的时代特色。一是积极组织全市宣讲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省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四次党代会精神等,主动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活动。二是围绕十七大以来党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包括科学发展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创先争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组织宣讲,系统阐述它们的理论基础、实践来源、深刻内容、基本要求和重要意义。三是注重对延安精神的宣讲。团里受邀到西安、宝鸡和辽宁等地宣讲延安精神,为外地来延参观学习上万名学员进行以十三年革命史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宣讲。四是联系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以及思想疑虑、理论困惑等,如腐败是不是越反越严重了?为什么看病贵、上学难等问题采用分众化、个性化、实用性的宣讲,帮助他们消除思想上的疑虑,走出认识上的误区。二、坚持三贴近,突出宣讲工作的针对性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实现理论的大众化、通俗化。一是实行党委中心组旁听制度,加大对中心组学习的理论辅导,

  不断提高中心组学习服务的质量。二是建立了洛川县交口河镇和市妇联等宣讲联系点,经常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宣讲联系点,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以及方针政策的了解。三是采取座谈会、讨论会等方式,与干部群众相互沟通,了解基层实际,掌握基层理论需求,听取基层对理论宣讲的意见。四是深入基层,对居民、农民、工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他们加深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理解,解决思想认识的疑惑。三、创新形式,增强宣讲工作的感染力要使理论宣讲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唯有不断地创新宣讲形式。一是变“说教式为“共鸣式。根据不同听众、不同需求来组织内容,设计宣讲方案。特别注意改变“一人讲、大家听、满堂灌的“说教,用群众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做到了台上宣讲,台下“共鸣。二是与群众“面对面,和百姓“零距离,到田间地头、村居院落面对面交流,实打实的说理点拨,使宣讲生动鲜活、合情入理,群众能听得懂、听得进。三是宣传身边人,宣讲身边事,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讲清道理,在情与理的交融中达成共识。四是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运用形象生动的幻灯片等,让广大干部群众“坐得住、听得懂、愿意听、记得牢、用得上。

  为了鼓励宣讲人员制作出高质量的幻灯片,我们专门在全市讲师团系统开展了优秀课件评比活动。四、夯实功底,提高宣讲工作的吸引力提高理论宣讲水平,关键是要有一支过硬的理论宣讲队伍。一是加强学习。全团开展了“一周一题、一题一议、一月一讲、一讲一评活动,全市讲师团系统开展了以“练内功、强素质、比业务业务竞赛等活动。活动中,团里发表了理论文章35篇,制作宣讲课件21个,完成调研课题8个。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提高了宣讲水平。我团选送到省上参加宣讲竞赛选手,分获了一等奖、三等奖。二是“走出去取经,两年内,全团10人中,就派出了7人次,赴山东、山西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请进来送宝,先后邀请了清华大学教授何茂春等省内外从事实际工作的领导、专家和学者传经送宝,全团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五、健全机制,确保宣讲工作的长效性建立理论宣讲工作的长效机制,是搞好宣讲工作的根本。一是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责任制,重要宣讲任务,首先安排领导宣讲。二是遴选了一批理论工作者、理论造诣深的领导干部、基层骨干、“五老(老红军、老模范、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和少先队员等组成

  了一支灵活机动、风格多样的宣讲队伍。三是完善了宣讲激励机制,分层次、分类别实施奖励,充分调动了宣讲人员的积极性。总之,我团在理论宣讲上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今后,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作出新的贡献。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作为理论宣讲工作者,就必须加强读书学习,学会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增强贴近实际解疑释惑的能力。理论宣讲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重要手段。新形势下,如何推进理论大众化、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服务群众,并转化为推动实践、促进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是理论宣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宣讲工作的新途径。第一,拓展平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再先进的理论,再科学的理论,它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发挥作用。而要被群众掌握,必须使其大众化、通俗化。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的实践,认真抓好试点工作,创新途径和方法,加强领导干部为重点的理论学习,深入开展理论宣讲,增强针对性;要积极探索网上理论宣传、广播电视节目等新渠道,拓展新的理论宣传平台;要贴近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理论需求,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筑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第二,增强本领,提升理论宣讲队伍的综合素质。做好理论宣讲工作,发挥其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的重要作用,关键在人。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口才好的要求,加强理论宣讲队伍建设,努力提升理论宣讲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是提高学习能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作为理论宣讲工作者,就必须加强读书学习,学会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增强贴近实际解疑释惑的能力。二是提高宣讲能力。宣讲是理论宣讲工作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动员组织群众的

  重要手段。一个优秀的理论宣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出色的演讲者。因此,要力求在宣讲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有鼓动性、感染力,学会与新的社会群体说话、与青年人说话、与困难群体说话、与老同志说话。三是提高创新能力。理论宣讲工作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宣讲工作中存在的不适应新形势的实际问题,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新内容,创新方式,创新手段,创新机制,创新形象,努力使理论宣讲之树常青。第三,深入实际,增强理论宣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把高深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更能打动群众、融入群众,关键在于深入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当前,我们正处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之中。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从国内来看,随着经济转轨、体制创新、结构调整,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理论宣讲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紧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

  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摸准干部群众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实际,用科学的理论去分析和回答现实中群众提出的实际问题,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加以分析,帮助干部群众理顺情绪,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宣讲要善于运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群众熟悉的典型事例阐明深刻的理论,善于借用群众易懂的知识和群众进行自然亲切的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使宣讲效果最佳化。第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宣讲工作。当代社会实践的发展向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并积极宣讲新的理论成果,使之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并运用于社会实践,推进社会发展。因此,理论宣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关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积极进行理论创新,使我们宣讲的理论紧扣时代脉搏,科学解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理论宣讲要不断探索新的宣讲形式,使广大听众乐于接受,喜闻乐见。理论宣讲能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关键在于理论宣讲工作者要有坚定的理论信仰和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

  实事求是,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不断创新的精神状态去开展工作。理论宣讲不是个人行为,这就要求理论宣讲者必须牢记内部研究无禁区,公开宣传有纪律,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和党的方针政策。要加强学习,培养创新所必需的辩证思维,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了解和掌握理论研究的新动态、新趋势和新成果,使理论宣讲的创新建立在比较高的起点上。第五,健全机制,确保宣讲工作的推动力和长效性。为使理论武装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一是建立责任制度。实行理论宣讲工作党委主要领导负责制,要求各单位“一把手带头开展理论宣讲,并把此作为一项长效制度坚持下来,自上而下形成良性互动的宣讲氛围。分管领导负责具体计划实施,实行理论宣讲目标责任制,对每一次宣讲任务都要进行细化和分解,落实到人,明确要求。二是完善各项机制。建立理论宣讲激励机制,评选优秀宣讲员,对宣讲场次多、群众反映好的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增强优秀宣讲员的荣誉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对宣讲工作搞得好、群众反映好的单位也给予表彰奖励,促使全社会形成重视理论学习、积极参与理论宣讲的氛围和导向,多方面、

  全方位推动理论宣讲工作,培养深化理论宣传普及工作的持续推动力。三是健全考核机制。建立和完善理论宣传考核机制,把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纳入党委工作目标考评体系。精心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方法,科学合理地设置、量化各项指标,切实加强党对理论武装工作的领导,促进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篇二:党的创新理论由我来讲

  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作者:罗鸿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期

  (淮南联合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淮南232038)

  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理论创新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能否做到党的理论创新,决定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对党的事业至关重要。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认真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意义重大。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D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0-0054-03

  党的理论创新就是“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①能否做到党的理论创新,决定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就可以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党的理论停滞,就会给党的事业带来困难、挫折甚至失败。

  一、全面把握党的理论创新的一般过程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

  早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前,毛泽东就鲜明地主张我们党应是“主义的结合”,他说:“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②在建党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树起的旗子,就是马克思主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反帝爱国民主运动才得到纵深发展,北伐战争和农民运动的革命巨澜才得以蓬勃兴起,中国革命才为之面貌一新。

  但历史同时说明,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只有扎根中国的土壤,才有生命力。所以,在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终于形成了党的理论创新的第一个成果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带领我们党逐步走出了一条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逐步形成了党的理论创新的第二个成果邓小平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世纪之交的中国和世界实际出发,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新时期建党执政的理论体系统领起来,形成了党的理论创新的第三个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续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形成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出:“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③这一新的概括,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党的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二、努力夯实党的理论创新的哲学基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存在着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重大理论创新的问题,解决这个重大而基本的问题,需要中国共产党人的哲学智慧。

  党的思想路线是党的理论创新的认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人类认识是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③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反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路线,对于实现党的理论创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党的理论创新二者是一致的,党的思想路线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前提条件和认识论基础,党的理论创新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和具体体现,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表明,党的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贯彻落实党的思想路线的过程。从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丰硕成果,也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鲜明体现。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党的理论创新的辩证法武器。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我们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本环节。党的理论创新的辩证法武器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之所以成为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是因为它们在不同时期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运用这一辩证法武器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道路、前途、领导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邓小平运用这一辩证法武器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江泽民运用这一辩证法武器在世纪之交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系统地回答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问题。胡锦涛运用这一辩证法武器在新时期新阶段,科学回答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问题。

  

篇三:党的创新理论由我来讲

  十六大以来以为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可以编辑修改等待你的下载管理教育文档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及认识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一贯重视理论指导和勇于进行理论创新的党。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历史。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党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一、建党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历程(一)毛泽东思想是党的理论创新的第一大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它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系统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成功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理论创新的第二大理论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不断进行探索,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瞻远瞩,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3.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面对着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矛盾。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基本问题,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先后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思想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正确认识党的理论创新(一)准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需要强调:1、我们应该从我党对“三个规律”特别是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史的角度去思考党的创新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这样我们才能深刻理解90多年来党的理论的继承性。早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开始反思苏联模式,并试图探索自己的道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认真思考和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改革开放,并探索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面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严峻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战略构想。通过历史回顾,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与我党对“三个规律”的认识进程是一致的。2、我们应该从分析“三情”的时代特征入手,深入理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理论创新的实践依据。如对十六大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实践依据的理解:从党中央的一系列文件看,中央理论创新最重要的时代背景是特殊的国情,即“我国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来思考改革、发展的问题,树立新的科学的发展观。与国情直接联系的是党情,我们经常用“两个转变”来概括党情的变化,即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受到外部封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但是我们在分析这两个转变时对两个问题要给予足够的关注:一是这两个转变与国情的联系,二是党的领导层和党员的代际变化带来的影响。否则由于我党没有及时完成角色的转变而使得一些发展问题的解决比较滞后。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过去比较关注新一代领导人如何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其实,党员代际变化对党的建设影响最大的是不同代际党员思想状况的不同。例如,老一代的同志受过比较系统的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相对来说比较坚定,而新一代的同志在这些方面可能比较欠缺。这就迫切需要党进行理论创新,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再说世情,一般我们概括世情多用全球化、信息化、多极化等宏观概念,但是,我们不仅要从长远趋势和整个世界的角度看待世情,还要尤其关注中国同世界关系的变化。由于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发生深刻变化,“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我们不仅要密切关注世界发展对中国的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更要注意中国快速发展可能给世界的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统筹、协调好自身发展同世界发展之间的关系。(二)用创新的理念理解创新理论的内容党的创新理论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许多概念和观点,要正确理解,就需要我们跳出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固有观念和思维定势,用创新的理论来思考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概念。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例,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农村的经济发展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劳动生产率上都落后于城市,这在发达国家也不少见;由于人口聚集度较低,在乡村发展第三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难度要大于城市,而效益要低于城市;同时,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人口还会在人口总数中保持较大比例,农村人均占有的经济资源数量也会低于城市。根据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届时城乡居民的收入比是2.25∶1,虽然与现在相比有所缩小,但仍属于世界上极少数城乡收入比超过2∶1的国家之一。这应该怎样理解?这需要我们突破仅从经济上分析发展水平的旧思路,还要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水平、居民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便利性等方面来判断发展差距。假如我们可以用20年左右的时间使城乡居民享受到基本相同的社会保障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那么,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比就会降到2∶1以下,再考虑到其他因素,城乡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差距就会大大缩小。(三)评价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标准

  党的理论创新不同于学术创新。不能完全套用学术创新的标准来评价和衡量党的理论创新。党的理论是直接用于指导社会主义实践的,它与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因此,评价党的理论创新要看理论本身的发展,更要看理论的发展是否达到了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于实践所产生的新的推动。即评价党的理论创新最根本的是看新产生的理论,是否适应了新的实践的需要,是否推动和开辟了新的实践。

  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就要始终坚持理论创新。只有做到既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又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既要坚持向西方学习,又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既要牢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又要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才能使中国共产党成为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团结奋进充满创新精神的坚强领导核心。

  

  

篇四:党的创新理论由我来讲

  理论宣讲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重要手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作为理论宣讲工作者,就必须加强读书学习,学会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增强贴近实际解疑释惑的能力。理论宣讲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重要手段。新形势下,如何推进理论大众化、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服务群众,并转化为推动实践、促进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是理论宣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党的**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宣讲工作的新途径。

  第一,拓展平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再先进的理论,再科学的理论,它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发挥作用。而要被群众掌握,必须使其大众化、通俗化。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的实践,认真抓好试点工作,创新途径和方法,加强领导干部为重点的理论学习,深入开展理论宣讲,增强针对性;要积极探索网上理论宣传、广播电视节目等新渠道,拓展新的理论宣传平台;要贴近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理论需求,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

  强大思想武器,筑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第二,增强本领,提升理论宣讲队伍的综合素质。做好理论宣讲工作,发挥其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的重要作用,关键在人。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口才好的要求,加强理论宣讲队伍建设,努力提升理论宣讲队伍的综合素质。一是提高学习能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作为理论宣讲工作者,就必须加强读书学习,学会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增强贴近实际解疑释惑的能力。二是提高宣讲能力。宣讲是理论宣讲工作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动员组织群众的重要手段。一个优秀的理论宣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出色的演讲者。因此,要力求在宣讲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有鼓动性、感染力,学会与新的社会群体说话、与青年人说话、与困难群体说话、与老同志说话。三是提高创新能力。理论宣讲工作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宣讲工作中存在的不适应新形势的实际问题,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新内容,创新方式,创新手段,创新机制,创新形象,努力使理论宣讲之树常青。

  第三,深入实际,增强理论宣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把高深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更能打动群众、融入群众,关键在于深入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当前,我们正处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之中。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

  争日益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从国内来看,随着经济转轨、体制创新、结构调整,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理论宣讲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紧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摸准干部群众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实际,用科学的理论去分析和回答现实中群众提出的实际问题,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加以分析,帮助干部群众理顺情绪,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宣讲要善于运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群众熟悉的典型事例阐明深刻的理论,善于借用群众易懂的知识和群众进行自然亲切的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使宣讲效果最佳化。

  

  

篇五:党的创新理论由我来讲

  当前,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良学风,如有的领导干部仍以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态度对待党的创新理论,一切都以“老祖宗”讲过没有、讲了什么为标准;有的领导干部死抱着僵化的观念和陈旧的经验不放,对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熟视无睹,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勇气;有的领导干部搞形式主义,心态浮躁,学习不刻苦,学为装门面;有的则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党的创新理论,断章取义,任我取舍;等等。所有这些,都妨碍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所以,要提高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效果,就必须反对四种不良学风。

  首先,要反对教条主义学风。教条主义学风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主观与客观相分裂,认识与实践相脱离。受教条主义学风影响的人常常不分时间、地点,不是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而是从本本出发,看事物、想问题、作决定,往往是先查本本,唯书唯上不唯实,丢掉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如何对待“本本”?正确的选择只能是: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或教条主义。坚持这样做了,我们的言行才能符合实际,我们学习和实践党的创新理论才能取得成效。

  其次,要反对经验主义学风。经验主义,简单地说就是只讲经验不讲理论。学习和实践党的创新理论,是反对和克服经验主义、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法和现实途径,因为不掌握党的创新理论就无法掌握正确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无法真正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所以,我们每一个干部,在当前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中一定要发扬优良学风,注意深入调查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自己面对的实际问题。

  再次,要反对形式主义学风。形式主义由于违背了内容与形式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的科学原理,把形式的作用夸大到不恰当的地步,因而是一种不良的学风。当前形式主义学风最主要的表现就是:

  不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不在掌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学而不实,学而不信,学而不用;不联系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建设和国际

  1/2

  形势发展变化的新实际,不总结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新认识,不敢批评错误的观点,把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虚化,一味地在理论的一些现成词句中循环往复玩弄技巧;不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研究和分析问题,不考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不注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大话空话套话连篇,等等。对于形式主义学风,我们如果不下大决心,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克服,那么,“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弄虚作假、大做表面文章的风气就会蔓延,不求真、不务实、好大喜功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就会得到助长。因此,只有切实克服形式主义学风,发扬光大党的良好学风,才能确保党员领导干部把每一项工作都办成群众满意的工程。

  第四,要反对实用主义学风。“有用即真理”,各取所需、为我所用,这是实用主义最基本的观点和方法。实用主义学风的危害就在于割裂党的创新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从某一局部利益、眼前利益或个人利益出发,任意裁剪理论,断章取义。这种学风在当前的领导干部队伍中仍然存在。因此,一定要完整、准确地学习、实践党的创新理论,坚决反对和克服实用主义学风。党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作为党员干部,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要深刻领会其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完整准确地把握其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力争从总体上领会其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并做到学以致用。

  2/2

  

  

篇六:党的创新理论由我来讲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推动实践,是基层建设保持正确方向、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从1990年1月我军第一部规范基层建设的《军队基层建设纲要》正式颁布,至今已整整走过20年。这20年,是我军基层建设快速发展、全面进步的20年,是战斗力水平大幅跃升的20年。我军20年贯彻落实《纲要》、加强基层建设的实践史,就是一部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史。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我们党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为基层建设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纲要》的每一次修订都充分体现了党的创新理论所蕴含的新思想、新要求。1990年1月颁发的《纲要》提出,基层建设必须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新时期的建军思想;1993年修订时,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并把“五句话”总要求作为灵魂和核心;2003年修订时,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基层建设中的指导地位;2009年修订时,明确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基层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写入其中。

  20年来,各级把学习实践党的创新理论,作为贯彻落实《纲要》的核心内容、推进基层建设的首要任务,始终紧抓不放。军委、总部先后6次召开全军基层建设会议,及时对深化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作出部署。各部队普遍采取专题学习、集中培训、宣讲辅导、体会交流等形式,持续兴起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高潮。总政制定下发加强基层理论武装若干规定,编发军官、士官、士兵3个《读本》和《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等系列教材,为基层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提供遵循和依据。

  各级在强化理论武装的同时,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注重在“求深入”上下功夫、在“见实效”上做文章,促进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为抓工作的科学思路和方法、统领各项建设的根本依据、官兵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各级及时制定基层建设三年规划,完善抓建基层措施,营连普遍调整按纲建连计划,使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进入基层建设具体实践。成都军区某炮兵团和李向群、方永刚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折射出党的创新理论的熠熠光辉。

  20年的实践充分说明,用党的创新理论建连育人,是基层建设的发展之本、进步之源、成功之路。抓住了这个核心,就抓住了基层建设的“魂”和“纲”,就能保证基层建设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使命任务相适应。

  

篇七:党的创新理论由我来讲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更加注重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规律的揭示先后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谐发展道路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科学发展理念贯穿起来不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观念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深刻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最新形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基本经验探析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国际国内新形势,建立符合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需要的思想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彰显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今后进一步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改革开放;理论创新;基本经验

  我们党是一个既重视理论指导又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据实践和时代要求,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相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我们党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发展理论的党,系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彰显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对今后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1.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注重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注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论揭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所谓理论创新,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增添新内容。理论创新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又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没有理论创新的民族,不可能成为强盛的民族。”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的理论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

  “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重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重视用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既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永葆生机的源泉,又是不断推进党的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新情况新挑战,需要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新的实践,用创新的思维作出新的回答。正是依据新的时代主题和时代需要,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相结合,创立了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使我们党永葆生机,在剧烈变

  动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2.理论创新是改革开放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可循,需要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唯有创新,才能解决新矛盾和新问题。“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30年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建立符合我国改革开放事业需要的思想理论体系。理论创新不断推动着改革开放事业向前发展,而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又促使我们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注重理论创新,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们党在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理论指导上不断取得突破,提出并逐步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事业面临着一系列亟需从理论高度予以回答和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为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创造了重要契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作了创造性发展,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情况发生的重大变化,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再次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表明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推动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健康地向前发展。

  二、系统总结经验是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也积累了丰富经验。系统总结这些历史经验,对进一步推动新形势下党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新的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每次理论上的创新都会促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继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新的实践,深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创新的思想理论是改革开放事业发展的助推力。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改革开放实践,并根据改革开放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理论建设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江泽民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我们党理论创新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讲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新的实践,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深入把握执政规律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一再强调,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老祖宗不能丢”,二是要结合实际“讲新话”。“老祖宗不能丢”,指的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讲新话”指的是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从实际出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新的实践,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只有根源于人民群众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深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成为我们党正确选择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前提。”江泽民、胡锦涛在新的实践中继承了邓小平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在引导全党和全国人民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重大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鲜明体现,从世界格局新变化和改革开放实践新发展出发,进一步探索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因此,理论创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用于认识中国的具体实际,用于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用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据变化的实际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最终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思想武器和基本前提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又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坚持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还包括坚持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能否坚持思想路线,关系到能否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为此,江泽民指出,进行理论创新“一定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是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最为丰硕的时期。从根本上讲,这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结果。理论创新与思想路线是一致的,思想路线就是创新的思想路线。30年来,在思想路线指导下,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改革攻坚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形成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问题的规律性认识。邓小平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联系起来,支持农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决策,提出一系列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的新的路线、方针、政策等,这些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又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最新成果。十六大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胡锦涛在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解决和回答新

  世纪新阶段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这同样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结果。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把解放思想称作“一大法宝”,充分说明我们党对解放思想的高度重视。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正如江泽民所指出的:“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要说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成功经验,这是很基本的一条。在新的世纪里,我们要继续前进,不断有新的作为,仍然要坚持这一条。”

  3.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培养和塑造一支高素质的理论队伍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泉和根本保证

  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当然也是理论创新的主体。推进理论创新,一方面,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通过调查研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新的理论创造。另一方面,理论创新要反映社会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要把它放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检验。凡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不能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理论创新都不是真正的理论创新。改革开放以来,许多重大理论都是在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他指出,我们“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绝不是一个人的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邓小平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选择,关于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改进等,都是对农民群众伟大创造的总结概括,这里都有人民群众中的一些理论家在发挥重要作用。对此,胡锦涛指出:“最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尊重群众的实践和创造,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认真总结经验而取得的理论成果。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能忽视广大理论工作者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学术界和党内有影响力的出色的理论家,他们的学术成果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重要保证。例如,20世纪80年代理论工作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同时,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进展,在党的十三大前后形成了大量研究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成果,从理论上回答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在关系,明确必须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民主化改革,构建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有,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正是中国理论界长期研讨的结果。这些理论问题的研究,不但为党的领导人的政治思考提供了学术资源,而且为党的最后决策以及理论的深化研究提供了动力支持。可见,党的理论创新与理论工作者研究的良性互动,越来越成为我们党在理论与实践上保持与时俱进的重要动力源泉,这是我们党日益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理论创新,人才为本。当今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过程中,更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

  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

  4.不断从历史经验特别是自身发展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形成新的理论认识,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

  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就是不断总结历史经验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党的每一次重大历史转折和重要理论创新都离不开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全面审视历史发展,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精密地梳理历史的逻辑,准确地概括历史的规律,形成新的理论认识,是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发展,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共召开了六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经历了多次理论创新,这种理论创新的动力,正来源于党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改革开放伊始,在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胜利与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十二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命题。随后,在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中,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根本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经过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最终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也非常重视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科学总结150年来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80年的历史发展、50多年执政和领导社会主义建设、20多年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部历史经验所作出的科学结论,是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中进行理论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同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科学发展观也是我们党对国内外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总结的产物。“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每一次对历史经验特别是自身发展经验的总结,都推动了理论创新,使党的理论创新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5.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以理论创新的成果不断指导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根本目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事业之所以取得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正确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理论,又用新理论推动了实践的不断发展。

  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我们党在自身建设实践方面面临着一系列新课题,只有从理论上正确解答好这些课题,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向前发展。一方面,党需要对年轻干部加紧培养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对此,邓小平提出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江泽民在继承和发扬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思想的同时,着重提出了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干部队伍素质的任务,对干部队伍标准作出了新的更严格的规定,指出提高党的干部队伍素质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好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问题,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每一个干部和党员来说,都是首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或解决得不牢靠,不论搞革命,还是搞建设,是不可能兢兢业业的,也不可能作出什么成绩来”。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种种挑战和考验,胡锦涛提出对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坚持任人唯贤、公道正派”,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要“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的思想。

  另一方面,党要转变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执政思维,改变党委“大事小事一起抓,行政业务统统管”的领导方式,“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为此,我们党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努力探索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规律,使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更加科学化和民主化。十三大作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略及十六大提出的尊重和保障人权等精神,党中央都是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相关修改宪法的部分内容的建议,并经人大会议审议通过后,才得以写入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这表明,按照严格法定程序来实施政治领导,已成为我们党依法执政的自觉行动。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改革与完善作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点,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因此,实践发展的新变化,必然要求我们党创新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再以理论创新的成果不断指导社会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发展。

  6.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特点,深刻揭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现实基础和价值趋向

  理论创新必须把握时代特点,解决时代课题,未能揭示时代课题的理论不可能成为创新的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不同时代特点深刻揭示社会发展基本规律。邓小平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在认清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基础上,制定了党的基本路线,通过实践和理论创新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的时代特点,加深对社会实践基本规律的探索。“只要我们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我们就能够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为此,一方面,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回答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另一方面,采取一系列重大步骤来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这一切都是为了在创新中更好地探索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在创新中解决好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充分说明了进入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规律的研究和揭示已经达到了历史性理论高度。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更加注重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规律的揭示,先后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和

  谐发展道路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科学发展理念贯穿起来,不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观念、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深刻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最新形态。

  总之,理论是时代的产物,理论创新是时代的呼唤。现在,我们党成功走过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历程,靠的是理论创新。今后,我们党还将继续率领全国人民走向更大的辉煌,也唯有理论创新。历史经验雄辩地证明:注重理论创新,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

  责任编辑姚郁卉

  

  

篇八:党的创新理论由我来讲

  怎样理解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

  答:理论创新,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条件和党的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理论武装则是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高度重视理论武装,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来武装党员和干部。

  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主要内容搞好理论武装,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历史经验和政治结论。我们党刚刚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敏锐地提出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这个重大问题上,曾经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教条主义态度只注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理论所蕴含的深刻世界观、方法论,忽视了理论形成的具体历史背景和过程。他们看不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是总结当时当地的实践经验而来的,以致在实践中只会生搬硬套,看起来似乎很尊重马克思主义,实际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解决中国的问题,脱离中国具体国情只能死路一条。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不行;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照抄照搬别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模式同样不行。这就决定了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结合新的实际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用创新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这是我们付出沉重历史代价而得出的深刻结论。因此,党的理论武装工作必须随着党的理论

  创新的发展而发展,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那样,“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

  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主要内容搞好理论武装,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是理论武装必须注意的根本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要学会运用理论去认识和分析实际,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发展理论。历史经验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既能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又能在总结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新理论,使马克思主义不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学风,要坚持把理论学习和研究同推动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用不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要加强和改进理论学习,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始终坚持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学习,切实提高理论素养。把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对实际问题的理性认识,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彰显理论武装工作的活力。要加强和改进理论宣传工作,积极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找准理论宣传工作的立足点、改进理论宣传的方式。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理论宣传的形式,多用群众的鲜活语言,多用群众身边的事例,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让群众想看、爱看、看得懂、看得进,切实增强理论宣传的渗透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南近辉)

  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答: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从思想上、理论上、政治上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重大举措,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总结中国的特有经验,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内在规律,以中国的文化形式和表达方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华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这也就是毛泽东同志当年所说的,“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面对新的机遇、挑战、压力,必须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指明政治方向,为发展进步提供理论动力,不断把原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发展、同当前时代的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不断探索前行。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要求我们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进一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而要做到这些,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切实加强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使马克思主义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形象直观、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普及和推广,使马克思主义从抽象到具体、从深奥到通俗、从由少数人理解到被广大群众掌握,成为广大党员普遍信仰、人民大众普遍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基本的就是推进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这就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积极构建通俗化的语言体系,主动适应人民大众的语言习惯,通过通俗易懂、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宣传读物,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生活化、形象化。要建立多样化的宣传教育载体,积极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拓展平面媒体、影音传媒、展板标语、网络空间等多种宣传平台,使科学理论走进千家万户。要把握住宣传教育活动的方向性,坚持以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为基本精神纽带,防止和克服为了迎合大众口味的娱乐化和庸俗化倾向。(沈德跃)

  政府公信力“亚健康”与辟谣难题能够与谣言竞争并胜出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叫做“公信力”。?谣言难防,但却可辟。建立政府在辟谣中的公信力,已成为整个社会的重大命题

  有人类社会开始,谣言就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出现了。当社会危机产生,环境发生突变时,有的谣言可能借风使力,破坏一个社会赖以存在的根基。而且,当前以网络为代表的通信技术使谣言的交流和传播更加迅捷,其破坏力更大。所以政府必须时刻关注舆情,积极稳妥地做好辟谣工作,维护社会稳定。而辟谣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政府的公信力。

  谣传空间的变化规律

  大道消息封闭不畅,小道消息才会兴风作浪。特别是在出现公共危机时,人们对相关信息的需求和依赖尤其强烈和迫切,一旦政府的信息供给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公众这时必然会寻找并选择民间的信息渠道。这便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大好机会。

  从谣言传播的源头来看,谣言信息与传播者有一定相关度和重要

  性,又易于传播,且处于非公开(即政府方面的公开)状态,就会有较大的谣传空间。无论是今年2月10日江苏响水化工厂传出爆炸引发的“万人大逃亡”,还是3月15日开始的抢盐风潮,都与受到影响的公众息息相关。这与“2012年世界末日”之类貌似重要却无多少可信证据的预言性谣传不同,响水化工厂之前曾发生过爆炸,人们的惊惧随时可能被激起;抢盐也与之前人们对日本核事故引发后果的诸多猜测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谣言传播前要防谣,谣言传播时要辟谣。无论是防还是辟,都需要政府提供尽可能权威的信息,消除疑虑或误解。而使信息有效传播并产生有效影响的,即能够与谣言竞争并胜出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叫做“公信力”。?谣言难防,但却可辟。建立政府在辟谣中的公信力,已成为整个社会的重大命题。

  辟谣成功的关键在于政府有公信力

  有学者将政府的公信力分为三个方面:政府合法性本身产生的公信力、政府行政过程的公信力、政府行政绩效的公信力。当然,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的。但我们一般认为,在现有政治体制下,后两个方面是政府公信力的主要方面。尽管响水县政府深入村组稳定群众情绪,同时通过手机短信、政府网站、电视、电台及时向社会公布事件真相,辟谣之举可谓尽心竭力,然而却还是未能阻止数万人出逃,以

  及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们的深思是,一句谣言能使万众响应,而政府的万语规劝却信者寥寥。

  如果我们知道此前曾有的“因”,就不难理解如今的“果”——响水2007年曾谣传化工厂爆炸,2009年曾谣传水污染,政府当时都曾在第一时间出面辟谣,而最终却被证实。

  具体分析此次碘盐抢购潮,不排除有游资在暗中操纵,哄抬物价的可能,这不妨可视作市场因素。而人们之所以会盲信“碘盐防核辐射”和“海水被核污染”的结论,某种程度上是出于这样一种困惑:假如核辐射真的会对公众产生某种影响,政府是否会在第一时间告知公众?该报的不报,发生了的不报,没有发生的和不可能发生的不停的播报,久而久之,民众就会失去信心失去耐心,政府就会失去公信力。

  在响水谣传事件中,没有人在谣言传播的第一时间向政府报告,也没有人向政府有关部门求证。公众的一切行动,都未将政府“放在眼里”——这是比灾害本身还严重的灾害。

  谣言将伴随人类社会始终。打击谣传的始作俑者诚然可行,但政府完善辟谣机制,提高公信力,使谣言无处可传,无人可信,才是辟谣的理想方法和治本之策。“盐慌”是对政府公信力和应急能力的考

  验,现在从结果来看,其处理速度还是值得人们褒奖的。可以看出,在重大公共事件上,人民还是愿意相信政府的,关键在于政府有没有扮演好管理者与服务者的角色,有没有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将社会往正面方向疏导,让所有传言得以平息。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在地震后表现淡定,而中国在核爆发后,却出现疯狂的“抢盐风潮”,一方面是人们信任的崩塌与心理灾难的蔓延;另一方面是政府对重大公共事件的预警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民众对于政府公信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部分地方政府的公信力遭遇挑战,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管了一些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导致人民群众对政府信用度的主观评价降低。二是一些政府管理方式落后,应对复杂局面和危机管理的能力较差,致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失去了群众的信任。三是政府依法行政不完善,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和多头执法、执法扰民,既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也削弱了政府执政的基础。最根本的是,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极易出现失序和失范,政府的公信力难免受到影响和削弱。而越是如此,政府越不能无视公众对信息和事实真相的需求,自说自话,失信于民。现代社会要求政府必须学会善用信息、走群众路线、最大化地实现自身管理,实现“善治”。政府治理的公开透明非但不会导致政府在公众中丧失公信力,反而有助于维护其公信力。

  提高其公信力,正确有效地运用信息,必须遵循准确、全面、及时、有效的原则。准确,是指政府向公众提供的信息应当是公众最可信赖的;全面,是指应当向公众提供全部信息,而不是有选择地公开部分信息;及时则是要求政府能够第一时间将有关事件信息提供给公众,让公众从政府权威信息中寻求解疑释惑的答案;有效是指政府提供的是公众可获取、能理解的信息。

  政府应付安全危机的能力确实是在不断提升中,但我们也要看到,民众对政府的要求和对政府公信力的期待也有更高的标准。以往,政府部门只要能给出一个权威的说法,民众便可以相安无事;但现在,仅仅有知识普及和信息公开这种事后式的处理机制,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公众的知情诉求。抢盐的根源其实在于中国人缺乏安全感,以及对外部信息以及政府部门公信力的不信任。恐慌抢购表现了人们之间的互信度不高,也表现在民众对政府的信心不足。

  谣言止于智、止于信息的公开透明。所以媒体应当及时站出来,坚持新闻原则,多多普及科学知识,而不是一味扩大宣传抢购风潮如何激烈。为了避免下次出现类似的恐慌,日后政府无论何时何地及时公开信息,营造一个“阳光型”政府,只要公信力加强谎言便不攻自破!

  (作者为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导)

  【延伸阅读】

  面对谣言,我们还该反思什么

  回顾这场突发事件的始末,政府、媒体与民众各自的行为与反应,错落交织,已满足了一个经典的公共危机案例所需要的全部要素,亦为今后公民社会的成长留下反思空间。

  迷信盲从的从众心理

  从狂放鞭炮到喝绿豆汤,从抢购板蓝根到席卷超市;从北京到内蒙古,从河北到陕西,从广东到河南,从天津到宁夏,迷信盲从风靡一时,抢购大潮横扫南北。于是,在非典时期许多人都做了不少过后连自己也觉得可笑的事情。于是,也有了“买东西买成杂货铺”,“抢盐抢成小盐商”的笑话。还有一些商贩原以为可以奇货可居,到后来落了个连忍痛割肉都割不出去的悲剧结局……

  编辑点评:从公民素质教育上入手,培养不同年龄和阶层的人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对谣言不轻信、不跟风、不盲从,这是对社会维持安定的长远考虑所不可或缺的。

  对专家的质疑与不信任

  日本人身处危险之地,抢购、逃离,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为何国内也变得如何恐慌?虽然,一再有专家声称,目前核辐射暂未对中国构成威胁,但在国内专家之言饱受质疑。因此,在谣言的推动下,恐慌气氛开始蔓延。而后人人跟风,抢购潮便随之而来。

  编辑点评:或许专家对不确定的现象也未必清楚,但言之凿凿过后却与事实相反,叫普通老百姓如何保持理性?

  媒体不能盲目跟风

  事实上,这并不是第一次抢购风潮。非典的时候,我们抢购过醋;神医流行的时候,我们抢购过绿豆;现在,我们抢购盐了。权威信息源和公共媒体的公信力缺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普通老百姓不信新闻,并不是因为他们缺乏理性和常识。

  编辑点评:个别媒体为求影响力,制造虚假新闻;其他媒体缺少必要的判断力,盲目跟风。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

  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试论述《“十二五”规划建设》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推动科学发展,必须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当前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要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这是制定“十二五”规划的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作出了全面部署。“十二五”时期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把这些重要战略部署落实到位。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建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体现,完全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必将推动“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还要看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一

  场深刻变革,必须作出艰苦不懈的努力。为此,《建议》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这“五个坚持”,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我们一定要全面深刻理解,认真贯彻落实,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篇九:党的创新理论由我来讲

  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稿

  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稿一

  理论宣讲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重要手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作为理论宣讲工作者,就必须加强读书学习,学会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增强贴近实际解疑释惑的能力。理论宣讲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重要手段。新形势下,如何推进理论大众化、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服务群众,并转化为推动实践、促进发展的巨大物质力量,是理论宣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宣讲工作的新途径。

  第一,拓展平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再先进的理论,再科学的理论,它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发挥作用。而要被群众学握,必须使其大众化、通俗化。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的实践,认真抓好试点工作,创新途径和方法,加强领导干部为重点的理论学习,深入开展理论宣讲,增强针对性;要积极探索网上理论宣传、广播电视节目等新渠道,拓展新的理论宣传平台;要贴近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理论需求,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筑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第二,增强本领,提升理论宣讲队伍的综合素质。做好理论宣讲工作,发挥其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的重要作用,关键在人。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才好的要求,加强理论宣讲队伍建设,努力提升理论宣讲队伍

  的综合素质。一是提高学习能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作为理论宣讲工作者,就必须加强读书学习,学会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断增强贴近实际解疑释惑的能力。=是提高宣讲能力。宣讲是理论宣讲工作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动员组织群众的重要手段。-个优秀的理论宣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出色的演讲者。因此,要力求在宣讲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有鼓动性、感染力,学会与新的社会群体说话、与青年人说话、与困难群体说话、与老同志说话。三是提高创新能力。理论宣讲工作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宣讲工作中存在的不适应新形势的实际问题,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新内容,创新方式,创新手段,创新机制,创新形象,努力使理论宣讲之树常青。

  第三,深入实际,增强理论宣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把高深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更能打动群众、融入群众,关键在于深入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当前,我们正处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之中。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从国内来看,随着经济转轨、体制创新、结构调整,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理论宣讲工作者-定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紧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姜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著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著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摸准干部群众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实际,用科学的理论去分析和回答现实中群众提出的实际问题,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加以分析,帮助干部群众理顺情绪,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宣讲要善于运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群众熟悉的典型事例阐明深刻的理论,善于借用群众易懂的知识和群众进行自然亲切的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使宣讲效果最佳化。

  第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宣讲工作。当代社会实践的发展向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并积极宣讲新的理论成果,使之为人民群众所学握并运用于社会实践,推进社会发展。因此,理论宣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关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积极进行理论创新,使我们宣讲的理论紧扣时代脉搏,科学解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理论宣讲要不断探索新的宣讲形式,使广大听众乐于接受,喜闻乐见。理论宣讲能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关键在于理论宣讲工作者要有坚定的理论信仰和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不断创新的精神状态去开展工作。理论宣讲不是个人行为,这就要求理论宣讲者必须牢记内部研究无禁区,公开宣传有纪律,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和党的方针政策。要加强学习,培养创新所必需的辩证思维,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了解和掌握理论研究的新动态、新趋势和新成果,使理论宣讲的创新建立在比较高的起点上。

  第五,健全机制,确保宣讲工作的推动力和长效性。为使理论武装工作落到实处,必须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是建立责任制度。实行理论宣讲工作党委主要领导负责制,要求各单位"-把手”带头开展理论宣讲,并把此作为--项长效制度坚持下来,自上而下形成良性互动的宣讲氛围。分管领导负责具体计划实施,实行理论宣讲目标责任制,对每一次宣讲任务都要进行细化和分解,落实到人,明确要求。二是完善各项机制。

  建立理论宣讲激励机制,评选优秀宣讲员,对宣讲场次多、群众反映好的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增强优秀宣讲员的荣誉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对宣讲工作搞得好、群众反映好的单位也给予表彰奖励,促使全社会形成重视理论学习、积极参与理论宣讲的氛围和导向,多方面、全方位推动理论宣讲工作,培养深化理论宣传普及工作的持续推动力。三是健全考核机制。建立和完善理论宣传考核机制,把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纳入党委工作目标考评体系。精心制定切

  实可行的考核方法,科学合理地设置、量化各项指标,切实加强党对理论武装I作的领导,促进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稿二

  为使党的创新理论被群众所学握,我团积极探索理论宣讲新途径,努力推进理论大众化、通俗化和普及化。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团完成各类规模以上宣讲任务340多场次,听众约12万多人次。20**年荣获了全省讲师团系统年终综合考核一等奖,20**年8月又被省委宣传部、省委讲师团表彰为“理论宣讲工作先进集体”。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精心选题,体现宣讲工作的时代性理论宣讲要收到好的效果,就要精心选题,体现理论的时代特色。-是积极组织全市宣讲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省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四次党代会精神等,主动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活动。二是围绕十七大以来党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包括科学发展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创先争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组织宣讲,系统阐述它们的理论基础、实践来源、深刻内容、基本要求和重要意义。三是注重对延安精神的宣讲。团里受邀到西安、宝鸡和辽宁等地宣讲延安精神,为外地来延参观学习上万名学员进行以十三年革命史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宣讲。四是联系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以及思想疑虑理论困惑等,如腐败是不是越反越严重了?为什么看病贵、上学难等问题采用分众化、个性化、实用性的宣讲,帮助他们消除思想上的疑虑,走出认识上的误区。二、坚持三贴近,突出宣讲工作的针对性

  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实现理论的大众化、通俗化。-是实行党委中心组旁听制度,加大对中心组学习的理论辅导,不断提高中心组学习服务的质量。二是建立了洛川县交口河镇和市妇联等宣讲联系点,经常组织干部职工深入宣讲联系点,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以及方针政策的了解。三是采取座谈会、讨论会等方式,与干部群众相互沟通,了解基层实际,掌握基层理论需求,听取基层对理论宣讲的意见。四是深入基层,对居民、农民、工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他们加深对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理解,解决思想认识的疑惑。

  三、创新形式,增强宣讲工作的感染力要使理论宣讲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唯有不断地创新宣讲形式。-是变“说教式”为“共鸣式”。根据不同听众、不同需求来组织内容,设计宣讲方案。特别注意改变“一人讲、大家听、满堂灌”的“说教”。用群众语言阐述深刻的道理,做到了台上宣讲,台下“共鸣”。二是与群众“面对面",和百姓“零距离",到田间地头、村居院落面对面交流,实打实的说理点拨,使宣讲生动鲜活、合情入理,群众能听得懂、听得进。三是宣传身边人,宣讲身边事,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讲清道理,在情与理的交融中达成共识。四是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运用形象生动的幻灯片等,让广大干部群众“坐得住、听得懂、愿意听、记得牢、用得上”。为了鼓励宣讲人员制作出高质量的幻灯片,我们专门在全市讲师团系统开展了优秀课件评比活动。四、夯实功底,提高宣讲工作的吸引力提高理论宣讲水平,关键是要有一支过硬的理论宣讲队伍。-是加强学习。全团开展了“一周一题、一题一议、一月一讲、一讲一评”活动,全市讲师团系统开展了以“练内功、强素质、比业务”业务竞赛等活动。活动中,团里发表了理论文章35篇,制作宣讲课件21个,完成调研课题8个。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提高了宣讲水平。我团选送到省上参加宣讲竞赛选手,分获了一等奖、三等奖。二是“走出去”取经,两年内,全团10人中,

  就派出了7人次,赴山东、山西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请进来"送宝,先后邀请了清华大学教授何茂春等省内外从事实际工作的领导、专家和学者传经送宝,全团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五、健全机制,确保宣讲工作的长效性建立理论宣讲工作的长效机制,是搞好宣讲工作的根本。-是坚持-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责任制,重要宣讲任务,首先安排领导宣讲。二是遴选了-批理论工作者、理论造诣深的领导干部、基层骨干、“五老(老红军、老模范、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和少先队员等组成了一支灵活机动、风格多样的宣讲队伍。三是完善了宣讲激励机制,分层次、分类别实施奖励,充分调动了宣讲人员的积极性。总之,我团在理论宣讲上做了--些尝试和探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今后,我们要进:-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作出新的贡献。

  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稿三

  在**县,有这样一-位理论工作者,他把宣讲普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自己的职责,把用科学理论宣讲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企业作为党校教师实现价值的又-重要途径。他的宣讲,不但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而且思想深刻,催入奋进,每场报告都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充分好评和热情欢迎。他就是**县委党校校委委员、教务主任、高级讲师**同志。

  **同志从20**年开始从事成人和干部理论教育,20**年成为**县委讲师团成员,一直是宣讲团主要成员,长期战斗在理论宣讲工作第一线。**同志具有较好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宣讲经验,是深受基层干部、群众欢迎的宣讲骨干,为基层理论宣讲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热爱宣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

  **同志十分热爱党的理论宣讲事业,积极投身到党的理论宣讲工作之中。这种热爱首先表现在对宣讲事业的执着追求上。自从走上宣讲岗位,就一直忠于党的宣讲事业,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时刻不忘肩负的责任,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宣讲的政策把握水平;不断精心完善讲稿,保证宣讲内容的完整充实:不断总结借鉴,提高自己的宣讲艺术水平。

  这种热爱,还突出地表现在对宣讲事业的积极奉献上。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每年都要组织大型的理论宣讲活动,作为宣讲团的骨干成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积极深入到乡镇、社区、学校、企业,向广大干部群众宣讲党的科学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管是党校组织的干部培训等宣讲活动,还是县委宣传部安排的理论宣讲任务,都是从不推辞,认真完成不管是在县城部门单位、社区等单位讲课,还是到偏远的乡镇宣讲,都是热情满怀,精彩讲解;都是全力以赴,乐于奉献。由于在**县大规模培训干部的管理和宣讲中认负责,成效显菩,2006年被昌吉州委"优秀教师”光荣称号。在**县委宣传部评选优秀宣讲员多次主动让给本校其他宣讲员,20**年又被评选为自治县优秀宣讲员。

  **同志在宣讲工作中严守政治纪律和宣讲纪律,对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创新理论,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不仅准确解读和正确表达,而且做到了“三个不讲”:离开中央精神的话不讲,过多地谈论个人看法的话不讲,容易造成误解和误导的话不讲。始终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宣讲的根本指导,自觉地国绕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来履行职责,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致、以饱满的政治态度和责任意识来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

  二、重视学习提高,理论功底扎实学习,是他最大的快乐。他认为,只有学习,才能在理论学握上与时俱进:只有学习,才能把握党的创新理论话语权。认真学习,深入研读,增加理论宣讲的深度。**把学习当作-种觉悟,-种境界,一种追求。他认为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只有勒奋学习,才能跟得上理论创新的步伐:只有学得快,才能跟得紧;只

  有学得深,才能讲得透;只有学得多,才能悟得深、讲得好。党的理论创新-步,他学习就主动跟进一步,他总是在第一时间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他时刻关注着党的创新理论。关注党的重大政策方针,关注国际国内时事,及时跟踪学习,反复深入研究,力求学习理论先人一步,快人一拍。不管是报纸、杂志、专著,还是网络评论文章、理论研究论文:不管是长篇论著,还是片言只语;只要与党的创新理论相关的知识,都是他要哨的东西。

  博览群书,广泛积累,增加理论宣讲的广度。基层理论宣讲,面对的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点多、面广。**说:只有勤学博学,广泛积累,才能满足群众不同的宣讲需求。曾系统阅读过《毛泽东选集》和《邓小平文选》,《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读本》,把《党校教学工作八论》《授课心理学》作为经常阅读的书籍,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坚持与时俱进,自觉知识更新。《学习时报》、《半月谈》、《**日报》、《昌吉日报》等学习刊物是他必读报刊,同时经常到《人民网》《新华网》等各大网站,广泛涉猎各种知识。通过收看名师讲学,欣赏精彩讲座,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开拓创新,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宣讲艺术,提升了自己的宣讲水平。

  多年来参加了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央**工作座谈会精神、7.5事件真相、**“三史”、区州县党委会议精神、建党90周年胡锦涛7.1讲话精神等的宣讲工作。

  三、讲究宣讲艺术,注重宣讲效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为当好人民群众的“政治翻译”,他按照“大政方针本地化,主流理论大众化,严肃课题通俗化,说事析理多样化”的宣讲模式,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宣讲艺术和风格。**说:把理论说得越玄奥、越高深莫测,越不是基层理论教员有水平的表现,而能以群众的语言、大众的视野、社会的需求、基层的实际来“翻译”理论、“解释”时政,让大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和认同,这才是基层理论教员的真本事!这就是他的理论宣讲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在宣讲中做到三个结合:-是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从不高谈空洞的理论,总是将理论和国情、区情、县情和社情等有机结合起来,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干部群众的工作实践,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同时,又从各单位、各乡镇、个学校的具体工作出发,从干部群众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升理论,增强其理性认识。二是将国情与县情有机结合。既阐述国际国内大环境大背景,又探析本县本地的新情况新问题,用宽广的视野拓展理论,用具体的分析深化理论,让理论扎根在涪陵区情的沃土之中。三是将宣讲与做人有机结合。先是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做一个有理论修为的正直高尚之人,然后既用先进的理论教育引导他人,又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他人,要求干部群众首先要用理论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先做一一个有理论、有修养的人,再去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其次,在宣讲中,始终坚持宣讲“三字诀”。第一是“精”。一是指宣讲前要精心准备,做到精心设计,去粗取精,准备讲稿常常是几易其稿,力求做到通俗易通,方便老百姓接受、理解:二是指宣讲时要精彩演讲,做到精彩纷呈,精益求精;三是指宣讲后能给人以精神启迪,让人在学习中有所感悟,在感悟中不断奋进。第二是“活”。一是宣讲方法灵活,做到分类施教,因人而异,活学活用:二是宣讲事例鲜活,能做到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三是宣讲氛围活跃,让人在快乐中学习理论,在学习中享受生活。第三是“实”。--是宣讲作风朴实,踏实肯干,认真负责,不管是只有十几个人的小会场还是上百人的大会场,他都能做到一视同仁,绝不应付,他曾经在农民家庭中只有7.8个人的情况下为其宣传中央**工作座谈会精神。

  他常说我的职责就是将党中央的声音传达到千家万户,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党的阳光雨露,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二是宣讲情感真实,真心面对,真情感人。**老师在宣讲过程常常是能将自己的切身感受传达给受众,经常是场场获得热烈的掌声:三是宣讲效果实在,让干部群众学有所得,得有所用,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产生良好的宣讲效果。在宣讲中,始终讲究艺术方法,总是融

  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体,语言精辟,幽默风趣,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受到干部群众热烈欢迎。

  在进行宣讲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对于党的创新理论,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而不联系干部群众思想、生活和工作实际通俗易懂地加以解释,收不到好的效果。基于这一-认识,他总结了五条经验:-是首先说服自己,才能打动别人。对于党的创新理论,只有自己首先弄明白了相信了,才能讲得投入、切实、有情、有劲。二是努力摸准听众的思想脉搏,解疑释惑。听者有什么思想困惑,及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调查了解,在宣讲中坦诚以对、直面问题,这样才能增强宣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力求每一讲都有新意。有新意才有吸引力,群众听了以后才能觉得有收获。四是搜集和提炼-些深刻而有趣的故事、事例,并把它们操到宣讲中去。40多年的生活和工作积累,再加上随时随地留心观察、用心思考,使他掌握了丰富的宣讲资料,为活跃宣讲氛围、增强宣讲效果提供了良好基础。五是注重与听众互动。在宣讲中经常提出问题,让听众去想、去回答,然后再讲解,既满足听众求知欲,又增加趣味性,把听众的热情有效地激发出来,从而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篇十:党的创新理论由我来讲

  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稿

  在木垒县,有这样一位理论工作者,他把宣讲普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自己的职责,把用科学理论宣讲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企业作为党校教师实现价值的又一重要途径。他的宣讲,不但通俗易懂,雅俗共赏,而且思想深刻,催人奋进,每场报告都受到了广大听众的充分好评和热情欢迎。他就是木垒县委党校校委委员、教务主任、高级讲师杨福忠同志。

  杨福忠同志从2003年开始从事成人和干部理论教育,2005年成为木垒县委讲师团成员,一直是宣讲团主要成员,长期战斗在理论宣讲工作第一线。杨福忠同志具有较好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宣讲经验,是深受基层干部、群众欢迎的宣讲骨干,为基层理论宣讲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热爱宣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杨福忠同志十分热爱党的理论宣讲事业,积极投身到党的理论宣讲工作之中。这种热爱首先表现在对宣讲事业的执着追求上。自从走上宣讲岗位,就一直忠于党的宣讲事业,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时刻不忘肩负的责任,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加强学习,提高宣讲的政策把握水平;不断精心完善讲稿,保证宣讲内容的完整充实;不断总结借鉴,提高自己的宣讲艺术水平。这种热爱,还突出地表现在对宣讲事业的积极奉献上。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木垒每年都要组织大型的理论宣讲活动,作为宣讲团的骨干成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积极深入到乡镇、社区、学校、企业,向广大干部群众宣讲党的科学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管是党校组织的干部培训等宣讲活动,还是县委宣传部安排的理论宣讲任务,都是从不推辞,认真完成;不管是在县城部门单位、社区等单位讲课,还是到偏远的乡镇宣讲,都是热情满怀,精彩讲解;都是全力以赴,乐于奉献。由于在木垒县大规模培训干部的管理和宣讲中认真负责,成效显著,2006年被昌吉州委“优秀教师”光荣称号。在木垒县委宣传部评选优秀宣讲员多次主动让给本校其他宣讲员,2010年又被评选为自治县优秀宣讲员。

  杨福忠同志在宣讲工作中严守政治纪律和宣讲纪律,对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创新理论,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不仅准确解读和正确表达,而且做到了“三个不讲”:离开中央精神的话不讲,过多地谈论个人看法的话不讲,容易造成误解和误导的话不讲。始终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

  观作为理论宣讲的根本指导,自觉地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来履行职责,自觉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饱满的政治态度和责任意识来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

  二、重视学习提高,理论功底扎实学习,是他最大的快乐。他认为,只有学习,才能在理论掌握上与时俱进;只有学习,才能把握党的创新理论话语权。认真学习,深入研读,增加理论宣讲的深度。杨福忠把学习当作一种觉悟,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他认为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只有勤奋学习,才能跟得上理论创新的步伐;只有学得快,才能跟得紧;只有学得深,才能讲得透;只有学得多,才能悟得深、讲得好。党的理论创新一步,他学习就主动跟进一步,他总是在第一时间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他时刻关注着党的创新理论,关注党的重大政策方针,关注国际国内时事,及时跟踪学习,反复深入研究,力求学习理论先人一步,快人一拍。不管是报纸、杂志、专著,还是网络评论文章、理论研究论文;不管是长篇论著,还是片言只语;只要与党的创新理论相关的知识,都是他要啃的东西。博览群书,广泛积累,增加理论宣讲的广度。基层理论宣讲,面对的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点多、面广。杨福忠说:只有勤学博学,广泛积累,才能满足群众不同的宣讲需求。曾系统阅读过《毛泽东选集》和《邓小平文选》,《党员干部理论学习读本》,把《党校教学工作八论》《授课心理学》作为经常阅读的书籍,极大地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坚持与时俱进,自觉知识更新。《学习时报》、《半月谈》、《**日报》、《昌吉日报》等学习刊物是他必读报刊,同时经常到《人民网》《新华网》等各大网站,广泛涉猎各种知识。通过收看名师讲学,欣赏精彩讲座,相互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开拓创新,不断提高了自己的宣讲艺术,提升了自己的宣讲水平。

  

  

篇十一:党的创新理论由我来讲

 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稿

  理论宣讲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重要手段。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作为理论宣讲工作者,就必须加强学习,努力读书,懂得向书本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群众中学习,不断增强贴近实际,解疑释惑的能力。理论宣讲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重要有效途径,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普及化的必要手段。新形势下,如何推进理论大众化、通俗化,让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服务群众,并转化为推动实践、促进发展的巨大物质精神力量,是理论宣讲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学习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宣讲工作的新途径。同时,为了使党的创新理论被群众所掌握,我们积极探索理论宣讲新的途径,努力去推进理论大众化、通俗化和普及化。

  一、拓展理论平台,推进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通俗化和普及化。世界上再先进的理论,再科学的理论,也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发挥作用。而要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必须使其大众化、通俗化、普及化。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的实践,认真抓好试点工作,创新

  方法和途径,加强领导干部为重点的理论学习,科学实践、深入开展理论宣讲,增强针对性;要积极在网上理论宣传、探索广播电视节目等新渠道,拓展新的理论宣传平台;要贴近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理论需求,帮助广大干部人民群众掌握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筑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二、精心选题、努力探索,体现宣讲工作的时代特色理论宣讲要收到好的效果,就要精心选题、努力探索,体现理论的时代特色。一是积极组织宣讲党的精神等,主动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活动。二是围绕党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包括科学发展观、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创先争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内容组织宣讲,系统阐述它们的理论基础、实践来源、深刻内容、基本要求和重要意义。三是联系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以及思想疑。三、增强本领,提升理论宣讲队伍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做好理论宣讲工作,发挥其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的重要作用,关键在人的能力。要按照政治强、作风正、业务精、口才好的要求,加强理论宣讲队伍建设,努力提升理论宣讲队伍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一是提高学习和实践能力。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作为理论宣讲工作者,就必须加强读书学习和实践,学会向书本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群众中学习,不断增强贴近实际、解疑释惑的能力。二是提高宣讲能力。宣讲是理论宣讲工作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动员组织群众的重要手段。一个优秀的理论宣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出色的

  演讲者。因此,要力求在宣讲时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鼓动性、学会与新的社会群体说话、与困难群体说话、与青年人说话、与老同志说话。三是提高创新能力。理论宣讲工作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宣讲工作中存在的不适应新形势的实际问题,锐意进取,解放思想,创新内容,创新手段,创新方式,创新形象,创新机制,努力使理论宣讲之树世纪常青。

  四、夯实功底,提高宣讲工作的吸引力、精彩度,实用性提高理论宣讲水平,关键是要有一支非常过硬的理论宣讲队伍。一是加强学习。开展了“一周一题、一题一议、一月一讲、一讲一评”活动,开展了以“练内功、强素质、比业务”业务竞赛等活动。这样人民群众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队伍也提高了宣讲水平。二是向其他各地取经。去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请进来”送宝,邀请了大学教授、行政事业企业单位等从事实际工作的领导、专家和学者传经送宝,队伍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五、健全相关机制,确保宣讲工作的长效性,宣讲队伍的能动性建立理论宣讲工作的长效机制,是搞好宣讲工作的根本,不搞临时突击。一是坚持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责任制,重要宣讲任务,首先安排领导宣讲。二是挑选了一批理论工作者、理论造诣深的领导干部、基层骨干、“五老(老红军、老干部、老模范、老党员、老教师)”和少先队员等组成了一支风格多样、灵活机动的宣讲队伍。三是完善了宣讲激励机制,分类别、分层次实施奖励,充分调动了宣讲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而言之,在理论宣讲上做了一些创新、尝试和探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学习、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努力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作出新的贡献。

  

  

推荐访问:党的创新理论由我来讲 由我 理论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