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投掷运动有13篇

时间:2022-11-04 08:40:13 来源:网友投稿

我国古代的投掷运动有13篇我国古代的投掷运动有  铅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铅球运动的起源  推铅球是田径运动的投掷项目之一,它对增强体质,特别是发展躯干和上下肢力量有显著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古代的投掷运动有13篇,供大家参考。

我国古代的投掷运动有13篇

篇一:我国古代的投掷运动有

  铅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铅球运动的起源

  推铅球是田径运动的投掷项目之一,它对增强体质,特别是发展躯干和上下肢力量有显著的作用。

  古代奥运会没有推铅球的比赛项目。大约在公元一三四零年有了炮兵,当时炮弹是圆形的,重量是16磅。士兵们利用和炮弹形状、重量相同的石头,做投掷游戏和比赛。后来把石头改成了金属的,逐渐变成现在的铅球,并将这个重量折合成7.257公斤,作为男子铅球的重量,一九七五年又改为7.26公斤。

  推铅球在历史上曾采用过按运动员体重分级进行比赛的办法。后来实践证明,推铅球距离的远近,并不完全取决于体重,更重要的是能否掌握合理的技术和是否具有全面发展的身体。

  最初推铅球比赛是在一条线后进行,可以采用原地和助跑投掷,后来为了限制助跑距离,规定在一个方形场内进行,以后改在直径2.135米的圆圈内进行,并要求铅球落在规定的投掷区内,投掷区的角度最初是九十度,经过多次改变,现在是四十度。

  推铅球作为田径运动项目,是在十九世纪出现于英国。一八八六年记载了第一个纪录10.62米。不久,其他国家的运动员也开始练习推铅球。公元一**六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就把男子推铅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成绩是11.22米。一九四八年第十四届奥运会上,又把女子推铅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成绩是13.75米。

  铅球运动的发展

  随着田径运动的实践和体育科学的发展,推铅球的技术也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练员、运动员围绕着从决定成绩最重要的因素--速度出发,改革技术,从古老的上步推球方法,变为侧向滑步推球,在五十年代初期又由侧向推球发展为背向推球。这种方法一出现,就被铅球运动员广泛采用,因为它使转体九十度的侧向改变为一百八十度,使铅球运动员手中的运行距离大大加长,可以产生较大的速度,并用到最后出手的动作中,因而促使运动成绩大幅度提高,则进入六十年代就超过20米大关。因此,背向投掷方法是推铅球技术的一次大变革。

  自背向滑步推球方法出现后的十多年来,许多运动员又在这种方法的基础上表现出不同的技术特点,促使最后用力前上体更加充分地扭转和拉紧,以便推球时发挥更多肌肉群的力量,使沿球离手时获得更大的速度,这又推进了背向技术的发展。

  在背向投掷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旋转推球的方法。这种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完全改变了背向滑步推球的性质,使直线运动改变为旋转和直线相结合的运动。当前对这种推球的方法还没有更多的科学依据,但是不少优秀运动员已经采用,并达到2022米的成绩,我国优秀推铅球运动员中也有人开始采用这种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总之,推铅球技术的变革,无论从侧向到背向,或者是从背向到旋转,不外乎:第一,尽量加长铅球在手中运行的距离,使铅球获得较大的预先速度;第二,尽量加长最后用力的工作距离;第三,能使更多的肌肉群参加最后推球的工作,并为这些肌肉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推铅球的技术是单手持球放在肩上锁骨窝处,站在直径为2.135米的圆圈内靠近后沿处,经过滑步或旋转后,单手从肩上推出,使铅球落在规定的投掷区内。

  现在的推铅球技术,有背向滑步推和旋转推两种,动作方法虽不同,但分别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完整动作。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二:我国古代的投掷运动有

  附录四:中国古代体育运动项目图示

  鉴于中国古代体育项目大多不为现代人所熟悉,为了更加形象地传达策划意图,以图示的方式表现20种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特征和情景,所选图示来自于各种真实历史资料和现代的仿古实践和民俗保留。

  (一)养生体育项目

  养生类中国古代体育运动建议进行以下项目。

  1、导引/行气

  主要采取表演赛的形式。导引是在形体的不断动态中进行呼吸运动和精神修炼的中国古代养生类体育运动,旨在协调和提高人体身心水平,促进人的健康长寿。行气又称气功,也是强调呼吸运动和精神修炼的中国古代养生类体育运动,区别是主要在形体的相对静态中进行。

  导引图

  图示说明:马王堆西汉墓出土彩色帛画,上绘形态各异的导引术势

  44个。

  行气图

  图示说明:出自《中华医学文物图集》。

  2、五禽戏/八段锦

  主要采取表演赛、参与赛、普及赛的形式。“五禽戏”是华佗在导引术基础上创造了著名的养生类中国古代体育运动。“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五禽戏的最大特点,是将古代导引术加以简约化和套势化,使其结构完整,编排合理,简约精要,易学易练,有利于传播和习练。八段锦上承华佗“五禽戏”传统,以养生长寿为宗旨,将多种导引术势和动作编排成套路,并以口诀形式流传的一种著名中国古代健身套式体系。

  五禽戏图

  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

  八段锦图

  图示说明:出自《活人心法》。

  3、武术内功

  主要采取表演赛的形式。武术内功是在传统导引术基础上,结合武术的特点与需要,以强身壮体,运气发力为目的,形成中国传统武术特有的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训练体系。以《易筋经》为代表。内功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道家养生治病的导引行气术向武术内功的发展过程。据有关史料,早在唐人所撰《剧谈录》一书中,就有道士身受“富有膂力,扛鼎挟舟”的武功高手重拳打击而“如扣木石”,“略不微动”的记载。

  武术内功图

  图示说明:《易筋经》第八式三盘落地式。

  4、游百病

  主要采取参与赛的形式。游百病又称走百病、洗百病等。端阳节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带上食品到外面游玩一天,并在山间田野采集野花香草,晚上带回用水煮后洗澡,参与者相信此举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游百病图

  图示说明:黑龙江省勃利县端午节游百病。

  (二)实用体育项目

  实用类中国古代体育运动建议进行以下项目。

  1、礼、乐、射、御

  主要采取纪念赛、表演赛、参与赛、普及赛的形式。先秦贵族学校的教学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合称“六艺”,“六艺”中的礼、乐、射、御等四类教学内容更表现出十分丰富的体育内容。

  “射礼”

  “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与道德规范。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特指以宗法制度、等级观念、祭祀礼仪及封建道德等为基础的上层社会行为规范。为了培养贵族子弟的等级意识与行为规范,“礼”的教育先秦学校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其中,射礼教育是礼

  制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通过学习围绕射箭比赛而制定的一整套严格的礼仪制度,达到强化等级意识、掌握有关礼仪知识与规范的目的。西周的射礼一般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戒宾”,由主持人宣布比赛规则与注意事项;第二步是“示射”,在参赛者中选出三对选手,由“司射”来“教射”,演示比赛规则与有关要求。第三步是“竞射”,由“宾党”(客队)与“主党”(主队)进行比赛。具体为按相同等级身份分别编为2人一组进行两轮比赛,每轮一人发4矢,按党(队)累计成绩,每轮分别计胜负。第四步是“兴舞”,“竞射”结束后,参赛者随音乐起舞,向周天子表示敬意,同时也向胜者表示祝贺。西周的射礼,按等级分为四类: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大射是在周天子祭祖、祭神等大典上举行的射礼活动。宾射是周天子在欢迎诸侯来朝时的仪式上举行的射礼活动。燕射是周天子与群臣在宴会与娱乐时举行的射礼活动。乡射则是卿大夫、士等各地的贵族统治者在民间举行的射礼。

  射礼图1

  射礼图2

  图示说明: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仿古射礼(据悉为近两百年来内地举

  行的第一次现代射礼)

  “武舞”

  “乐”在先秦教育中不仅指会唱歌奏乐,而且包括了舞蹈。西周时期的舞蹈中也包含有很多体育内容。无论祭祀、庆典或是欢娱饮宴,都有乐舞相伴,因而学校中很重视乐舞的教育。西周时代的乐舞是加强礼仪教育和身体练习的重要手段。它主要分文舞和武舞两大类。文舞包括了小舞、羽舞、皇舞、旄舞、人舞、大舞等;武舞则包括了大武、干舞等。这些舞蹈或节奏舒缓;或激烈跳荡。既有娱乐的功能,又娱乐健身的功能。

  武舞图

  图示说明:云南沧源先民的原始武舞崖画。

  “五射”

  “射”是先秦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射箭是贵族男子必须掌握的技术。除了在战争中是主要的军事技术外,射箭在贵族社会中还具有表达礼仪、开展竞赛、娱乐休闲、选拔武士等多种功能,因此在西周学校教育中受到异常的重视。其中,先秦贵族学校的射箭教学内容为“五射”,即要求学生掌握的五种基本技术:(1)白矢:主要为拉弓的方法。(2)参连:连续射箭的方法。在发箭时,能够同时手指夹住三支箭,以便可以连续发射。(3)剡注:发射箭的方法。要求发箭时箭镞飞行时始终保持水平位置。(4)襄尺:对拉弓时肘部动作与姿势的要求。要求射手在拉弓时,肘部始终保持平稳,达到肘上可以放一杯水,射箭时水不洒出的水平。(5)井仪:指开弓时拉得圆满充分,达到像一口井一样。

  五射图

  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图示不全)。

  “五御”

  “御”是指驾御马车的技术。由于先秦战争主要是车战,因而对于贵族青年来说,学会娴熟地驾车,掌握“御”的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御”的技术主要有五种,称为“五御”,分别是:(1)鸣和鸾:指行车时马铃具有节奏感,指驾车平稳的技术。(2)逐曲水:指顺着曲

  折的水道或河边驾车,以练习驾车转弯和避开障碍物的技术。(3)过君表:指驾车迅速通过狭窄的门户和道路的技术。(4)舞交衢:指在复杂的道路情况下自如驾控车马的能力与技术。(5)逐禽左:在在狩猎时,能够将车驾驭到猎物的左边,以便让车上的射手拉弓射箭(先秦车战中射手一般站在车的右边)。

  五御图

  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图示不全)。

  2、古代情景田径

  主要采取竞技赛、参与赛的形式。走、跑、跳跃、投掷、攀登等田径项目自从史前将存在,是随着人类的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产生的。可以模拟古代的场景或使用古代的体育器械,进行古代情景田径比赛,如跳战车、投石球、马前跑等,组织运动员和观众参加。

  

篇三:我国古代的投掷运动有

  中国古代的体育比赛项目

  “蹴鞠”是足球吗?

  蹴鞠,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球类运动。其最早的记录可见于《史记·苏秦列传》:“临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蹋鞠”也就是蹴鞠,又名“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说的都是用脚踢球的意思。蹴鞠起源于齐国都城临淄,齐宣王在位时期(公元前319-前310年)已经盛行。汉代,更被视为“治国习武”之道。出身市井的汉高祖刘邦不但自己爱踢球,而且还专门在宫苑里建造“鞠域”,也就是足球场。汉武帝刘彻还把蹴鞠列为军事训练科目,以提高将帅的身体素质和反应能力,将蹴鞠作为训练士兵、考察兵将体质的手段。汉代还出现了研究蹴鞠运动的专著《蹴鞠二十五篇》,这也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体育著作。到了唐代,蹴鞠的制作艺术和运动技术都有了很大的改进,球变得更圆、更轻,而充气技术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发明。唐代分队比赛,由原来的直接对抗转为间接对抗,中间隔着球门,双方各在一侧,以射门数多者为胜,而且还出现了女子蹴鞠。女子蹴鞠不射门,是以踢球的技法取胜,也被称为“白打”。唐玄宗李隆基、唐中宗李显等都曾是当时的'皇帝球星。宋代,蹴鞠变得更加兴盛,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亲身从事蹴鞠运动的情景。在球的制作方面,宋代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密砌缝成,不露线角”,制成的球要“正重十二两”,“碎凑十分圆”清代盛行骑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被誉为“马上皇帝”,所以蹴鞠渐被冷落。

  “十五柱球”是保龄球吗?

  “木射”是中国古代球类比赛的一个项目,亦称“十五柱球”,唐代时创造。据唐陆秉编写的《木射图》一书介绍,木射“为十五笋以代侯,击地球以触之。饰以朱、墨字以贵贱之。朱者: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墨者:慢、傲、佞、贪、滥。仁者胜,滥者负,而行一赏罚焉”。这种比赛一般在室内进行,场地的一端设立十五个笋形平底的木柱,在每个木柱上分别用红笔或黑笔写一个字:用红笔在十柱上写“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五柱上用黑笔写“慢、傲、佞、贪、滥”。参加比赛的人用木球击打木柱,击中写有红字的木柱为胜,有赏;击中写有黑字的木柱为负,受罚。可见,木射与保龄球极其相似。

  古代有水球比赛吗?

  水球,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项目之一。其实,在我国古代也有水球,宋代宫廷中就有水球比赛。不过,中国古代水球比赛与现代水球比赛有很大的区别。中国古代的水球比赛不是在水中赛球,而是把球投掷入水中,谁投得远,谁就是胜利者。宋徽宗赵佶的一首宫词《掷水球》便描写了古代水球比赛的情况:“苑西廊畔碧沟长,修竹森森绿影凉。戏掷水球争远近,流星一点耀波光。”词中描绘了球

  像流星一样飞落水中,与粼粼波光相映。遗憾的是,除了这首《掷水球》的宫词外,这项水球运动鲜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中国古代有击剑比赛吗?

  中国古代有许多名剑,比如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剑。距今大约五千年前的青铜器时代,中国古人已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并制作出了非常尖锐和锋利的青铜剑。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剑”达到了一个顶峰,以吴国、越国铸的剑最为上乘,这就是《周礼·考工记》中所谓“吴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剑等名剑都出现在这一时期。佩剑、练剑、击剑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风尚。《后汉书·马廖传》记载:“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此后,一种对抗的击剑比赛也日渐盛行起来。曹丕《典论》中记述了他同邓展的一次剑术比赛。一日,曹丕与奋威将军邓展谈论剑法,曹丕认为邓展所谈技术已经落后了,邓展则要求与曹丕比试。这时大家正在吃甘蔗,便以甘蔗为剑下殿较量。结果,曹丕接连三次取得胜利。唐代时,舞剑之风盛行,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描述的就是公孙大娘舞剑的绝技:“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到了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传统的刀、剑、冷兵器便在自卫、健身、杂技表演方面继续发展,而未发展成现代击剑运动。

  “捶丸”是高尔夫球吗?

  捶丸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球类比赛项目,它是由唐朝“步打球”发展而来的。唐代盛行打马球,但由于人多马少,同时还兼顾女子柔弱的体征,于是在打马球基础上又分化出一种运动危险系数相对较低、徒步持杖打球的竞技方法,即为“步打球”。由于不善骑马的女性也能参与这种步打球比赛,所以当时极为盛行。唐王建在其《宫词》中的诗句:“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描绘的就是寒食节期间,唐朝宫女们进行“步打球”比赛的情形。步打球流传到宋元时期,称为“捶丸”。《宋史·礼志》记载,每年三月,宋太宗赵匡义都要亲自主持捶丸比赛。元人所著《丸经·集序》中载:“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上行下效,宋时民间“捶丸”比赛极为流行。元代,已经有了关于捶丸(步打)的详尽规制方法的专著《丸经》。根据《丸经》记载:捶丸是在空旷地上画一球基,离球基七步至百步做一定数目的球窝,旁树彩旗,用棒从球基击球入窝,以用棒数少或得穴数多的一方为胜者。从所记场地、运动用品、竞争人数、竞赛方式、裁判规制等方面来看,与现代的高尔夫球很相似。

  

  

篇四:我国古代的投掷运动有

  从另一个方面讲由于中国古代体育本来不太注重竞技性它甚至并不刻意追求超乎自然常态和令别人叹为观止的体格与体能它也完全有理由拒绝仅仅用一些赛场上人为的量化指标去判定人们的健康水准特别是在人们为了身体某一部分过度发达而损害另一部分的健康成长时

  中国古代体育(上)

  第一集:中国古代体育(远古到明清)“蹴鞠场边万人看,角抵罢时还摆宴。掷球戏水争远近,象戏翻能学用兵。”这首古诗并不是诗的原样,这是四首古诗的组合,而且是四首描写体育的古诗(四首古诗将在下文列出)。其中的蹴鞠指的是足球,角抵指的是摔跤,掷球戏水指的是水球,象戏指的是象棋。在浩如烟海的古代诗歌中,体育诗就像是一朵奇葩,任何人看后都会过目不忘。它不仅生动形象描绘了中国古代体育生机勃勃的景象,也见证了东方体育对世界体育发展起的极大作用。

  宋太宗蹴鞠图

  中国古代体育最接近体育真谛

  “少年骑马入咸阳,鹘似身轻蝶似狂。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这是宋代大诗人陆游的《晚春感事》,写了他少年时在咸阳观看足球(蹴鞠)比赛的情景。

  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即将举办,作为人文奥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传统体育也时常见诸媒体,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在这里的中国古代体育,从时间上来说,是指从体育活动的出现,到十八世纪末西方现代体育传入中国为止的这个时间;从内容上来说,是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并发展的传统体育活动形式。

  它既包括了华夏民族的传统体育形式,同时还包括了在历史上民族交往过程中,少数民族以及其他国家的传统体育形式传入我国并发展起来的体育活动。

  大家知道,在中国古代的词汇中,并没有“体育”这个词。这个词是十九世纪从日本传入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古代没有体育,只是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体育,现代体育是时代的产物。在中国古代,表现体育活动的内容,在文献和文物资料中都有体现,包括从远古人类劳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有关体育活动。当这些体育活动从远古人类的生产劳动中独立出来,并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存在的时候,即被赋予了游戏的、竞技的、健身的和教育的功效与功能。

  现在我们一提起体育,就会想到体育健儿们在赛场上竞争的场面,因为这是现代媒体向大家努力灌输的概念。实际上,中国古代体育主要是指那些带有竞技特点的技巧娱乐性的活动形式,当然还包括人们为了增强自身的体格和技能而实施的一些自我训练。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尽管中国古代体育的一些形式和现代体育,包括流行的一些体育形式有些相类,但并不代表我们把古代体育的一些和现代体育相类的形式重叠到一块。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体育之间还是有着不同的宗旨,他们各有各的正面,也各有各的负面。就竞技这一点来讲,西方体育强调的竞技性比较浓厚;中国古代体育强调的是娱乐性。

  唐朝时候的马球运动

  从另一个方面讲,由于中国古代体育本来不太注重竞技性,它甚至并不刻意追求超乎自然常态和令别人叹为观止的体格与体能,它也完全有理由拒绝仅仅用一些赛场上人为的量化指标,去判定人们的健康水准,特别是在人们为了身体某一部分过度发达而损害另一部分的健康成长时。更何况正因为中国古代体育讲究自家的切身体会,不需要别人去评判,无论男的老的少的、强的弱的,都可以身体力行。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古代体育倒反而更接近体育的真精神。

  中国古代体育的组成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从生产实践活动和军事战斗技能中转化出来的一系列活动项目,包括射箭、“田径”运动形式,以及水上与冰雪运动项

  目;第二个部分,具有技击和保健特色的武艺、武术与养生活动;第三个部分,娱乐特色的球类运动――蹴鞠、马球和捶丸;第四个部分,在春秋时期已经相当普及的、具有益智特点的盘上棋类游戏;最后一个部分,是具有地域和民俗时令特点的民俗、民间体育,包括龙舟竞渡、还有其他的具有民俗特色的一些体育活动。

  孔子神射齐喝彩,北魏曾办“金杯”赛

  “广场妙戏斗程材,才得天颜一笑开。

  角抵罢时还摆宴,卷班出殿戴花回。”这是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一次在观看朝廷为提高士兵的武艺而举行的“角抵”(即现在的摔跤运动)比赛后,曾写的一首题为《角抵诗》的七言诗。

  中国古代体育的五个方面,第一部分就是从生产实践活动和军事战斗技能中转化出来的一系列活动项目。

  从生产实践活动和军事战斗技能中转化出来的活动项目包括了射箭、“田径”运动形式,以及水上与冰雪运动项目。

  射箭,可谓是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鼻祖了。据考古发现,射箭在距今两万八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峙峪人文化遗址,曾经发现了一件距今两万八千年前的石箭头,这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在开始使用弓箭了,这是用石头磨制的箭头,绑在木杆上作为当时射箭的用具。到了商周时期,随着青铜工具的出现,石箭头开始向青铜箭头发展。

  到了汉代,随着铁制器械的发展,青铜箭镞逐渐地向铁箭镞发展。随着箭头的多样化,射箭的形式发生了很多变化,譬如射箭在周代就

  被列入当时教育的内容之一,当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箭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当时,射箭是一种礼仪,射箭活动要喝酒,还要奏乐,这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射箭比赛了。当时的孔子、荀子以及墨子等等,都是射箭爱好者,而且对学生身体力行,同时也鼓励学生射箭。

  到了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曾经提倡“胡服骑射”,把少数民族的射箭技术引入内陆,同内陆传统的射箭结合起来,把射箭运动推向了一个高潮。到了汉代,射箭运动除了在实践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理论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总结,仅《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射法,就包括《李将军射法》、《魏氏射法》等等有八种六十九篇之多。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射箭出现了专业的比赛,在《魏宗室常山王遵传》里边,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当时的北魏孝武帝在洛阳的华林园举行了一次射箭比赛,他把一个能容两升的酒杯,悬于百步之外,让19个运动员进行竞射,最后谁把这个酒杯射着了,谁就把这个酒杯据为己有,这在当时叫“奖杯赛”,在中国体育史上,这可是最早的一次奖杯赛了。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一直到隋唐,射箭活动得到了巨大发展。唐代武则天设立了武举制,在武举制里规定了九项选拔和考核人才的标准,其中五项是射箭,包括长跺、马射、步射、平射还有筒射等等。从唐代到宋代,整个射箭在民间更为普及,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当时的河北一带,民间组织的“弓箭社”就有六百多个,参加的人员有三万多,这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业运动员组织了。

  到了明清,由于满族人入主中原,把少数民族的射箭活动也带入中原,射箭得到了更广泛的开展。康熙61年(1722年),曾经将“木兰秋狝”定为恒制,把承德作为涉猎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提高了整个射箭的开展。当时,由于射箭活动比较普及,加上清代中后期

  西方的火器在中国进一步普及,射箭逐渐地从军事领域退出去了,演变为一种纯粹的射箭比赛。

  清朝射箭图

  夸父原是“长跑将”,美人最爱“水中郎”

  水球运动在宋代称“抛水”,宋徽宗赵佶曾亲手为这种水中运动写过一首七言诗。诗曰:“苑西廊畔碧沟长,修竹森森绿影凉。掷球戏水争远近,流星一点耀波光。”

  田径,在古代实际上也没有这个词,但是与田径有关的同义词,如跑的同义词“走”,投的同义词“掷”,跳的同义词“逾高”、“绝远”等等经常见之于文献当中。因为田径比赛是现代体育的基础,所以它在整个中国古代体育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体育史上,留下了许多很动人的故事,譬如“夸父逐日”、“逾高绝远”等等,这些都是反映当时“田径”运动的一些故事、一些传说。

  从战国一直到汉代,由于车战改成大规模的兵团作战,所以士兵的走、跑是部队的主要训练方式,具有长跑能力的人,就成为当时军队的重要人才。在汉画当中,大家可以看到这么一种画面,在《车马出行图》前边,往往有两个奔跑的武士,在当时,它的名称叫“伍伯”。

  辽宁辽阳汉墓壁画:车马出行

  因为“伍伯”经常在飞驰的奔马前边跟马一起跑,所以练就了长途奔袭的能力,他们在传递信息或者重大战役当中,往往发挥马拉松的作用。从汉代开始,由于长跑得到人们的重视,到了后来就发展出一种专业的比赛。

  到了元代,出现了一种长跑比赛叫“贵由赤”。“贵由赤”是蒙古语,就是快行者的意思。当时“贵由赤”比赛是这么一种方式:在元大都,就是今北京一个点,元上都,就是内蒙古一个点,这个距离是180里,赛跑是两个地点同时进行。大家知道,现代马拉松是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创始的,它的距离是42.195公里,这个“贵由赤”比马拉松的距离长两倍多,而且时间上要早六百多年,所以说,中国古代“贵由赤”的长跑赛在体育史上比马拉松的意义还重大。

  除了跑,跳、投掷也是田径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战国兵书,像《六韬》、《吴子》以及其他兵书里边,都有这么一项:选择善投掷、善跳跃的兵组成特殊兵种进行训练,这一项训练方式,促进了田径运动中跑以及投掷、跳跃的发展。南北朝时期,民间曾经流行着一种跳跃运动,叫做“赌跳”,赌就是赌博的赌,赌跳就以跳高为胜。

  当时刘宋皇帝也鼓励大臣、鼓励军队跳高进行比赛,这对整个军队、对民间跳跃比赛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跑和跳以外,投也是田径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在战国时期,秦军为了统一全国,曾经在部队当中提倡一种“投石超距”的训练方式,让士兵练习投、练习臂力,这样增强了军队以及士兵的素质,提高了战斗能力。

  从汉代一直到唐代,军队对于有投掷技能者都是“具禄封进”,进行嘉奖。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投的发展,出现了多种的方式,包括工具都有改进,像蒙古族使用的一种投掷用的“布鲁”,有好多形式,它一是投远为主,一是投准为主,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了。所以,投的发展,对现代体育当中包括铁饼、标枪、铅球等等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这是讲的“田径”。

  另一个就是弄潮游泳与跳水。在东周时候,南方各国都提倡水战、舟战,所以水上兵士训练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在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壶壁上就有一幅雕刻水中进行游泳的画面,人与鱼共游是非常明显的,有的像自由泳,有的像蝶泳,整个画面给人以很清新的感觉。

  秦汉以后,游泳活动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到整个南北朝时期,游泳活动在全国各地普及,北方地区以及西北地区游泳都还存在。敦煌莫高窟就有一幅很典型的画面,这个画面是敦煌257窟里的一幅《弄潮游泳图》,从画面上四人游泳的姿势来看,跟现在的游泳姿势基本一致。

  当时,南方游泳主要集中在端午节五月五日举行,主要在钱塘江,还有一些比赛。整个游泳在当时得到很大发展,也受到了众多民众的喜爱。唐代一个著名的诗人李益,曾经写过这样一首五言诗,他说:“嫁与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朝有汛,嫁与弄潮儿”。就是说一个商人遗弃的妻子,竟然去嫁与一个在大海中弄潮游泳的好手,这说

  明弄潮游泳的健儿已经成为当时的“体育明星”了,受到人人的尊敬。

  从魏晋南北朝一直到宋朝,整个游泳在南方是比较普及的,特别到了宋代,整个弄潮还是以南方的浙江之潮为主。当时钱塘江之潮,在全国都是挺有名的。南宋词人辛弃疾,曾经把当时在南方弄潮游泳的壮观景象用一首诗作以表达,这首诗是这么说的:“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旗惊飞,跳鱼直上,蹴踏浪花舞。”游泳健儿在水上活动的场景跃然于纸上。到了明清,游泳在全国各地比较普及,在西藏的布达拉宫就有这么一幅画面,反映当时的人在水中游泳、跳水的画面,而且非常形象。

  与游泳有关的,还有跳水、泅水。跳水在民间叫“扎猛子”,它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直到隋唐,随着游泳技术的改进,跳水的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到12世纪的宋代,在跳水项目中出现了一种叫做“水秋千”的跳水活动。当时“水秋千”怎么跳呢?就是在大海当中的船上树两个很高的竹竿,竿上扎上秋千,当跳水运动员荡到跟秋千的横梁齐平的时候,突然一个跟斗从秋千上跳入水中。由于这种方式比较惊险,而且高度也比现在高,所以它要求运动员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耐力和勇气。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这种跳水毕竟是民间的一种跳水活动,到了20世纪30年代,随着现代西方跳水运动传入中国,整个国家的跳水运动才缓慢地发展起来。

  努尔哈赤冰球赛,花样滑冰中南海

  我国古代冰雪运动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存在了,而且是北方的少数民族首先掌握的。当时,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曾经发明了一种竹马滑冰,人踏在竹马上,手执一根曲棍,向前滑行,这是最早的一种滑冰的方式。在《隋书》里,记载了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大兴安岭的“室韦人”曾经“骑木而行”滑雪,它是脚踏在两个滑板上,相当于

  现在的雪橇,进行滑雪。从宋明以后,冰上运动更为兴盛。据文献记载,明熹宗五年

  (1625年)正月初二,东北建州女真的首领努尔哈赤,在太子河上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冰上运动会,他进行的第一个项目是冰球,然后又进行花样滑冰表演。当时规定,凡是冠军获得者赏银二十两,亚军十两,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有文献记载的第一次冰上运动会。

  到了清代,随着满族人入主中原,把他们的一些冰上活动也带入内陆。规定:每年从全国各地选拔近千名“善走冰”的人,入宫进行训练,每年从冬至到三九在太液池,就是现在的北海和中南海进行训练、进行表演。当时的画家金昆、程志道曾把这个壮观场面作了一幅《冰嬉图》。

  冰嬉图

  从《冰嬉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表演有花样滑冰的金鸡独立、哪咤闹海等等。还有杂技表演的弄幡、爬竿等等,另外有军事训练冰

  上射箭,还有一种冰上踢足球,这都是当时滑冰表演的各种项目。所以这个形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现在的花样滑冰还丰富得多。

  “十八”般武艺精通,汉朝“三剑客”英雄

  中国古代体育的第二部分,是具有技击和保健特色的武艺、武术与养生活动,同时还有角抵与相扑、马术。

  武术,在中国古代体育的历史上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器械,一个是拳术,一个是器械演练。武术器械在商周时期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实它最初是从生产工具和军事兵器发展演化过来的。商周时期的一些青铜兵器,像戈、戟、钺、矛、斧、刀、剑、铩、殳等等都是最早的武术器械。秦汉,随着铁制武术器械的发展,整个武术器械的内容、范围和种类更加多样化了。

  在中国古代,由生产工具、军事器械发展出来的武术器械,有这么几大类,一个是钩击类器械,有戈、钩形器、戟、吴勾等等;击刺类器械,有矛、剑、铩、殳、枪、叉等等;劈砍类器械,有刀、斧、钺;砸击类器械,有棍棒头、鞭锤等等;卫体类器械,有护臂、护甲以及盾。

  器械的发展,促进了整个武术器械走向多元化,可以说我国古代武术器械多样化都是从这几类演变发展过来的。

  除了器械,拳术也是武术当中一项重要内容,最早在《诗经·巧言》当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无拳无勇,职为乱阶”,说明当时的拳术已经出现萌芽了。到了汉代,拳术活动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仅《汉

  书·艺文志》收录的,就有《手搏》六篇,这是最早的有关拳类著作的记述。从汉代一直到隋唐,整个拳术在民间比较普及,特别是在宗教寺院,在宗教圣地,拳术成为一种武术演练形式。在敦煌莫高窟,就有一类以拳术演练为主的图案,而且这种图案非常多,说明了当时与武艺有关的内容在整个民间是比较普及的。到了明清,拳术、拳法得以总结,因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理论性的总结上升到一个高度,像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就曾经记载了宋太祖的“三十二式长拳”。明代,拳术已经出现了内外家,外家是以少林武术为代表,内家是以张三丰创立的武当武术为代表。到了清代,几大拳系已经逐渐形成了,当时文献记载的拳系有几十个,拳套路有几百多种。

  除了拳术,器械演练也有很大发展。实际上,器械演练是随着武术器械的丰富和拳术的发展而出现的。到了秦汉,适应“近战决胜负”之需要,器械演练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汉画像石就有许多表现器械演练的画面,在河南出土的汉画像砖上,有两个人在击剑。除了击剑,当时还有其他器械的技法,剑对钩镶、剑对戟等等多种,有单人训练,也有双人训练。所以说器械演练除了实战的,在民间互相之间的演习也非常普及。到了三国时候,这项活动也普及到民间,普及到一般老百姓当中,像三国吴朱然墓里边曾经出土了一个漆盘,上面有两个小童进行对棍表演的画面,这叫棍术,在民间都有存在。从宋元一直到明清,出现了一个关于器械演练的统称,叫“十八般武艺”。其实“十八般武艺”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它本身是一个器械演练的统称,它可以是十八般,也可以更多,这个名称本身并不是限定某个数字,表示了中国器械演练的技术已经相当丰富了。

  汉朝保健始流行,明清按摩最盛行

  与武术相关的还有一大类是古代的养生,保健养生被称为中华武术之魂,也可以叫做中国整个古代体育的基础。保健养生在古代主要

  分这么三大部分,一个是导引术,一个是行气术,还有一个按摩术。行气,又叫吐纳,又叫胎息,又叫练气。行气起源什么时候,现

  在文献记载还不是太明确,但是从考古资料来看,在天津历史博物馆存有一件《行气铭玉杖首》,这是一件玉器,它上面刻有四十余个字,用“三字诀”的形式,把行气的要领跟功能做了全面的描述,这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目前发现最早的行气养生文献。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了一件写在缯帛上的《却谷食气篇》,也是一件文献,它的内容要更详细,这说明行气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与行气术有关的导引术,是以引伸肢体为主的一种锻炼,当然它也配合呼吸。导引术最早的资料也是见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这是一件《导引图》,这个画面比较丰富,它反映了四十多个人物徒手、执器械进行各种养生练习锻炼的情景,这个方式比较多样化。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保健养生体操。

  导引图我国最早的保健养生体操

  汉代以后,导引养生术常盛不衰,1900年发现于敦煌藏经洞,现存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的一件编号为P.3810的《呼吸静功妙诀》,是

  当时很典型的一件行气文献,还有一件是南宋传下来的《文八段锦》,它以八个形式反应了当时的行气、导引的功法过程,是很珍贵的资料。

  与导引、行气发展的同时,以舒筋活络为主的按摩术在明清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医研究院藏的清人绘的《导引图》、中国医史博物馆藏的《十二度按摩图》,就很典型的把整个按摩的形式做了描绘。与此相关的,在故宫博物院及其他博物馆,还存有明清时期的按摩器,这都是按摩术盛行的标志。

  所以说,无论从行气,还是导引,还是按摩,它在历史上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现在讲究的有关保健养生的一些体系,与古代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它是在古代保健养生体系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起来的。

  与老虎摔跤“报仇”,和燕青相扑“交流”

  摔跤基本上是沿着角力、角抵和相扑、摔跤这几个形式发展过来的,最早起源于古代“蚩尤戏”,“蚩尤戏”是为了纪念与黄帝逐鹿中原的蚩尤而在北方流行的一种民间的竞技活动。

  到了东周时期,角抵戏比较普及,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中非常多见。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发现了一件铜牌,上面就有两个人在摔跤角抵的画面,这是比较典型的。在《史记·李斯列传》里也曾经记载秦二世胡亥在甘泉宫观看角抵的情景,所以角抵从东周一直到秦代还是比较普遍的。

  到了汉代,由蚩尤戏发展过来的角抵的形式,有很大的文化意义。当时有一出戏叫《东海黄公》,这个戏的大概意思,就是黄公的父亲被老虎吃了,黄公为了报仇,跟老虎进行相搏,就是角抵。这跟前面

  讲的蚩尤戏,是一个体系发展下来的,而且它在表演性质上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因素,具有很大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后代戏剧当中的武打,与它们的发展有很大的联系,《东海黄公》可以说首开中国古代武打戏的先河。与此相关的汉代的角抵,也在各地有了发展,像出土于山东金雀山汉墓里边的一幅帛画,中间两个摔跤角抵人物正在跃跃欲试,整个动作都很典型。

  角抵经过战国秦汉的发展,到晋代出现了另一个名称,叫相扑。整个宋辽金元,它的发展占主要地位,宋代的一部有关记载角抵的书,叫《角力记》,它是一个署名调露子的人写作的。它把宋以前有关角抵的形式做了记录,可以说是我国体育史上最早的一部著作了。宋金元发展出来的相扑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个时候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正式比赛的,就像打擂台。这种形式,我们大家看过《水浒传》的都知道,在《水浒传》第七十四回的“燕青智扑擎天柱”,这个过程就是描写相扑正式比赛的一种性质。

  (《燕青智扑擎天柱》邮票)另一种相扑,是在表演场合进行表演的,它是给人看的,当时在

  东京,还有其他地方,在其他场合都有这种表演,而且表演的服装基本延续前代。

  金代相扑砖雕这幅画面是金代的砖雕,现存于陕西省博物馆,这个画面就很典型的反映了两个力士在相扑前的一个瞬间,这个画面是上身赤裸,下身光腿赤足,仅在腰间系一个兜裆。这个相扑跟现在日本的相扑完全一样,也就是说相扑从中国晋代以后,逐渐通过文化交流传到日本去了,它基本上把这个形式保留下来。

  日本相扑柔道,源自中国摔跤明清时候出现了另一个名称,就叫做摔跤。现在所称的摔跤就从原来这个体系发展出来的。明末清初有一个叫陈元贇的,他在抗清失败后,曾经东渡日本,把中国的摔跤与中国的拳术进行糅合,在日本授徒传技。最后经过日本人士的辗转传播以后,发展成了日本现在的柔道。所以说,包括我们刚才谈的日本的相扑,日本的柔道,都与中国古代的摔跤有着很大的关系。到了清代,摔跤在宫廷当中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满族人入主

  中原以后,摔跤是本民族很传统的活动形式。当时的摔跤有两种,一种是“官跤”,摔跤的人叫做“布库”,当时宫廷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叫“善扑营”来管理,善扑营的布库分一二三等,每年按等领取钱粮。每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在养心殿御前进行摔跤表演。说起布库,在历史上它还起过很大作用,看过电视剧、历史书的都知道,少年康熙皇帝擒拿鳌拜,就有他所训练的一帮布库们的功劳。

  《塞宴四事图》,四事之一就是摔跤

  清代的摔跤,除了在民间,在军队当中也作为一种练兵的方式,大家看到这幅画面是乾隆时期的一幅《塞宴四事图》,四事之一就是摔跤,尽管画面极力宣染其中的艺术色彩,但也难以掩盖其中的一些竞技气氛。

  除了“官跤”,在民间还有一种摔跤叫“私跤”,私跤就是老百姓进行的一些游戏活动。当时在北京东四、西四、东单、西单、日坛、月坛、地安门等等,都有当时的“跤窝子”,老百姓叫跤窝子,就是

  摔跤的场所。每到有关节日、有关集会的时候、休闲的时候,几对大汉就在跤窝子里进行摔跤。这是民间的一种形式,中国现在的摔跤在很大程度上与古代的摔跤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它是有很深的文化底蕴的。

  马术活动,在中国古代也是一项很重要的体育运动,包括赛马,还有马戏等等。在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的岩画里边就发现了史前的赛马术,在郑州也发现了《赛马图》,这是很典型的描写赛马的。除了赛马,马戏也是当时百戏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马戏的表演惊险绝伦,在汉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壁画、漆画当中,曾经留下了无数著名艺术家对当时马戏的精妙刻画。

  

  

篇五:我国古代的投掷运动有

  中国古代体育运动项目图示

  附录四:中国古代体育运动项目图示

  鉴于中国古代体育项目大多不为现代人所熟悉,为了更加形象地传达策划意图,以图示的方式表现20种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特征和情景,所选图示来自于各种真实历史资料和现代的仿古实践和民俗保留。

  (一)养生体育项目

  养生类中国古代体育运动建议进行以下项目。1、导引/行气

  主要采取表演赛的形式。导引是在形体的不断动态中进行呼吸运动和精神修炼的中国古代养生类体育运动,旨在协调和提高人体身心水平,促进人的健康长寿。行气又称气功,也是强调呼吸运动和精神修炼的中国古代养生类体育运动,区别是主要在形体的相对静态中进行。

  导引图

  图示说明:马王堆西汉墓出土彩色帛画,上绘形态各异的导引术势44个。

  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八段锦图

  图示说明:出自《活人心法》。3、武术内功

  主要采取表演赛的形式。武术内功是在传统导引术基础上,结合武术的特点与需要,以强身壮体,运气发力为目的,形成中国传统武术特有的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训练体系。以《易筋经》为代表。内功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道家养生治病的导引行气术向武术内功的发展过程。据有关史料,早在唐人所撰《剧谈录》一书中,就有道士身受

  “富有膂力,扛鼎挟舟”的武功高手重拳打击而“如扣木石”,“略不微动”的记载。

  武术内功图

  图示说明:《易筋经》第八式三盘落地式。4、游百病

  主要采取参与赛的形式。游百病又称走百病、洗百病等。端阳节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带上食品到外面游玩一天,并在山间田野采集野花香草,晚上带回用水煮后洗澡,参与者相信此举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游百病图

  图示说明:黑龙江省勃利县端午节游百病。

  (二)实用体育项目

  实用类中国古代体育运动建议进行以下项目。1、礼、乐、射、御

  主要采取纪念赛、表演赛、参与赛、普及赛的形式。先秦贵族学校的教学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合称“六艺”,“六艺”中的礼、乐、射、御等四类教学内容更表现出十分丰富的体育内容。

  “射礼”“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与道德规范。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特指以宗法制度、等级观念、祭祀礼仪及封建道德等为基础

  的上层社会行为规范。为了培养贵族子弟的等级意识与行为规范,“礼”的教育先秦学校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其中,射礼教育是礼制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通过学习围绕射箭比赛而制定的一整套严格的礼仪制度,达到强化等级意识、掌握有关礼仪知识与规范的目的。西周的射礼一般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戒宾”,由主持人宣布比赛规则与注意事项;第二步是“示射”,在参赛者中选出三对选手,由“司射”来“教射”,演示比赛规则与有关要求。第三步是“竞射”,由“宾党”(客队)与“主党”(主队)进行比赛。具体为按相同等级身份分别编为2人一组进行两轮比赛,每轮一人发4矢,按党(队)累计成绩,每轮分别计胜负。第四步是“兴舞”,“竞射”结束后,参赛者随音乐起舞,向周天子表示敬意,同时也向胜者表示祝贺。西周的射礼,按等级分为四类: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大射是在周天子祭祖、祭神等大典上举行的射礼活动。宾射是周天子在欢迎诸侯来朝时的仪式上举行的射礼活动。燕射是周天子与群臣在宴会与娱乐时举行的射礼活动。乡射则是卿大夫、士等各地的贵族统治者在民间举行的射礼。

  射礼图1

  射礼图2

  图示说明: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仿古射礼(据悉为近两百年来内地举行的第一次现代射礼)

  “武舞”“乐”在先秦教育中不仅指会唱歌奏乐,而且包括了舞蹈。西周时期的舞蹈中也包含有很多体育内容。无论祭祀、庆典或是欢娱饮宴,都有乐舞相伴,因而学校中很重视乐舞的教育。西周时代的乐舞是加强礼仪教育和身体练习的重要手段。它主要分文舞和武舞两大类。文舞包括了小舞、羽舞、皇舞、旄舞、人舞、大舞等;武舞则包括了大武、干舞等。这些舞蹈或节奏舒缓;或激烈跳荡。既有娱乐的功能,又娱乐健身的功能。

  武舞图

  图示说明:云南沧源先民的原始武舞崖画。

  “五射”“射”是先秦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射箭是贵族男子必须掌握的技术。除了在战争中是主要的军事技术外,射箭在贵族社会中还具有表达礼仪、开展竞赛、娱乐休闲、选拔武士等多种功能,因此在西周学校教育中受到异常的重视。其中,先秦贵族学校的射箭教学内容为“五射”,即要求学生掌握的五种基本技术:(1)白矢:主要为拉弓的方法。(2)参连:连续射箭的方法。在发箭时,能够同时手指夹住三支箭,以便可以连续发射。(3)剡注:发射箭的方法。要求发箭时箭镞飞行时始终保持水平位置。(4)襄尺:对拉弓时肘部动作与姿势的要求。要求射手在拉弓时,肘部始终保持平稳,达到肘上可以放一杯水,射箭时水不洒出的水平。(5)井仪:指开弓时拉得圆满充分,达到像一口井一样。

  五射图

  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图示不全)。

  “五御”“御”是指驾御马车的技术。由于先秦战争主要是车战,因而对于贵族青年来说,学会娴熟地驾车,掌握“御”的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御”的技术主要有五种,称为“五御”,分别是:(1)鸣和鸾:指行车时马铃具有节奏感,指驾车平稳的技术。(2)逐曲水:指顺着曲折的水道或河边驾车,以练习驾车转弯和避开障碍物的技术。(3)过君表:指驾车迅速通过狭窄的门户和道路的技术。(4)舞交衢:指在复杂的道路情况下自如驾控车马的能力与技术。(5)逐禽左:在在狩猎时,能够将车驾驭到猎物的左边,以便让车上的射手拉弓射箭(先秦车战中射手一般站在车的右边)。

  五御图

  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图示不全)。2、古代情景田径

  主要采取竞技赛、参与赛的形式。走、跑、跳跃、投掷、攀登等田径项目自从史前将存在,是随着人类的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产生的。可以模拟古代的场景或使用古代的体育器械,进行古代情景田径比赛,如跳战车、投石球、马前跑等,组织运动员和观众参加。

  古代情景田径之投石球图

  图示说明:投石球俑。

  古代情景田径之马前跑图

  图示说明:汉画像石。3、武术

  采取竞技赛、纪念赛、表演赛、参与赛、普及赛各类形式。中国武术内容丰富、流派纷呈,以实用为主,兼具养生、娱乐等功能。可以因地制宜的开展各类比赛活动。

  武术图1

  图示说明:出自(明)戚继光《纪效新书》中的32势拳法图式。

  武术图2

  图示说明:河南嵩山少林寺清代壁画。武术图3

  图示说明:(清)麟庆少林校拳图。武术图4

  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清咸丰时建的平遥同兴公镖局”。4、角抵

  主要采取竞技赛、表演赛、参与赛的形式。角抵又称角力,是古代的摔跤术。角力原本是人类原始社会最常见的游戏活动之一。据《述异记》所记,传说在五千年前的氏族部落时代,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进行了一次大战。蚩尤部落“以角抵人,人莫能御”。这种用头冲撞的作战方式,就是“角抵”的最早起源。商周时期,角力是正式的力量性和对抗性训练项目。据《文献通考》记载:“秦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县兵器聚之咸阳,销为钟鐻;讲武之礼,罢为角觝。”这就是说,兵器都销毁了,讲武之礼才改为角觝。秦汉时期,角力退出军队的训练内容,成为一种融竞技、健体、娱乐和表演为一体的体育活动,名称也变更为角抵。传说中的孟贲、古冶等是著名的角抵强手。角抵是后来相扑的前身。

  角抵图1图示说明:秦代漆画角抵木梳。

  角抵图2

  图示说明:东汉壁画角抵图。角抵图3

  图示说明:乾隆塞宴四事图(局部)。

  角抵图4

  图示说明:韩国江陵端午祭。5、西周讲武

  主要采取表演赛、参与赛的形式。西周时期,为了训练与检阅国家的军事力量,有“三时务农,一时讲武”的制度,称为“讲武之礼”。“讲武”是中国古代军事体育的代表,一般是在冬季农闲时进行。周天子于每年孟冬十月举行大规模的校阅,其内容是“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同时还要选拔武勇人才。“讲武”包括集体项目与个人项目。集体项目主要是大规模的军队操练,由周天子亲自检阅;个人项目主要有射箭、驾车和摔跤。西周讲武还可加入相关其他项目。

  西周讲武图

  图示说明:西周武士复原图。

  6、霸王举鼎主要采取竞技赛、参与赛的形式。举鼎也称扛鼎,是中国古代举

  重物运动的代表项目。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国家社稷,具有无上的意义。楚霸王项羽力能扛鼎。

  霸王举鼎图

  图示说明:项羽故里安徽省宿迁市塑像。

  (三)娱乐体育项目

  娱乐类中国古代体育运动建议进行以下项目。1、蹴鞠

  主要采取竞技赛、表演赛、参与赛的形式。蹴鞠又称蹋鞠,宋明时期也称圆鞠、筑球等,是中国古代的足球运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运动。竞赛性蹴鞠是分为两队进行比赛。东汉人李尤在其《鞠城铭》中描写了比赛的情况:“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以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这是一篇十分珍贵的古代蹴鞠的文献资料。其意为:球是圆的,象天,属阳;球场是方的,象地,属阴。球和场地是仿照天圆地方的阴阳原则而建的。比赛设置裁判以遵循竞赛的法则和惯例。裁判铁面无私,不能偏袒任何一方。队员们态度端正,心平气和,输了球也不彼此瞒怨。两汉时期蹴鞠就有两种形式。一类是观赏性的蹴鞠表演,另一类是竞技性的蹴鞠比赛。前者主要是在音乐声伴奏下进行踢控球技能的表演。四川、山东、河南等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中多见单人或双人边击鼓边踢鞠的画面。

  蹴鞠图1

  图示说明:(宋)胡廷晖宋太祖蹴鞠图。蹴鞠图2

  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汉代画像“音乐声伴奏下进行蹴鞠踢控球技能的表演”。蹴鞠图3

  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汉代画像“观赏性的蹴鞠表演”。蹴鞠图4

  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女子蹴鞠”。蹴鞠图5

  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蹴鞠展品”。

  2、投壶主要采取竞技赛、参与赛的形式。投壶是由射礼演变而来的一种

  投掷竞赛游戏,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那时,成年男子不会射箭被视为耻辱,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辞的。后来,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就用箭投酒壶代替。久而久之,投壶就代替了射箭,专门的投壶器具代替了酒壶。投壶成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投壶是一种倾向于内心修养、从容安详、讲究礼节的体育运动。投壶的难度可大可小,如在壶外设置屏风盲投,或背坐反投等。

  投壶图1

  图示说明:明宣宗投壶图投壶图2

  图示说明:西安大雁塔“成人礼”仿古投壶。投壶图3

  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投壶图4

  图示说明:投壶器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3、百戏

  主要采取表演赛的形式。“百戏”是中国古代一类表演性娱乐活动的总称,其中包含有十分丰富的体育表演内容。根据现有史料,百

  戏源起于先秦时期的“讲武之礼”和公卿贵族节日筵庆的表演。秦和西汉时称为“角抵戏”,东汉称为“百戏”。古代百戏的项目很多。其中比较典型的体育表演活动有跳丸(手执数枚石丸或铁丸上下抛掷)、跳剑(手执数剑上下抛掷)、跳丸剑(手执数枚球丸与短剑上下抛掷)、叠案(在若干张上下相迭的木桌上做手倒立等各种动作)、马戏(在奔马背上做手倒立等各种动作)、寻幢(用头、肩等部顶长竿)、履索(在高空悬系的绳索上做各种动作)、冲狭(跳跃穿越刀圈火圈等)、燕濯(在障碍物上作各种鱼跃滚翻动作)。盘鼓舞(在盘或鼓上跳舞)、蹴鞠舞(边踢球边起舞)等等。

  百戏图1

  图示说明:东汉画像石寻幢(顶竿)。

  百戏图2

  图示说明:东汉画像石杂技图。百戏图3

  图示说明:山东沂南汉墓石刻绳技。百戏图4

  图示说明:《三才图会》高空走索。百戏图5

  图示说明:东汉画像石车戏。

  百戏图6

  图示说明:魏晋壁画倒立。百戏图7

  图示说明:西汉倒立俑、反躬俑(山东济南出土)。

  4、捶丸/步打/木射主要采取竞技赛的形式。捶丸和步打都是从古代击鞠运动演变而

  来的竞技项目。步打是运动者站在地上手执球杖将球打入球门以决胜负的运动,类似于今曲棍球运动,它的运动方式、场地器材均与“击鞠”(马球)相同,所不同的是步而不骑,人在地上,手持曲杖击球,而击鞠是骑马竞逐击球,所以它与击鞠同属一种运动,唐朝以来兴起的这种运动,对于没有马或不善骑马而又喜欢击鞠的人,是值得高兴的事情。甚至宫廷里女子也争相竞逐,以步打球为乐。后来传道日本,他们称为“打球乐”。。捶丸可能是在步打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而来的,其方式是运动者站在地上手执球杖将球击入事先设置好的球窝(球洞)来计算胜负,类似于现代的高尔夫球运动。“木射”起源于唐代,又名“十五柱球戏”,则有点类似现在的保龄球。其玩法是在场地一端竖立十五根笋或瓶状木桩,十柱上赤书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五柱上墨书“慢、傲、吝、贪、滥”等字。参加者抛滚木球以击柱,中赤书者为胜,中墨书者为负,并有赏罚。与近代从西方传入的地滚球(保龄球)极相似。

  捶丸图1

  图示说明:山西洪洞县水神庙元代捶丸壁画。捶丸图2

  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女子捶丸”。木射图

  图示说明:拟唐代木射图。

  5、舞龙舞狮主要采取表演赛、参与赛的形式。舞龙舞狮起源于汉代,最初是

  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体育文娱活动。唐宋时代,舞龙舞狮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舞龙舞狮运动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可以请专业机构企业参赛。

  舞龙舞狮图

  图示说明:民间端午节舞龙。

  6、围棋/中国象棋主要采取竞技赛、普及赛的形式。围棋和中国象棋是中国棋类体

  育项目的代表。两汉时期,围棋的发展日趋成熟。魏晋南北朝围棋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当时围棋的士大夫文人无不精于围棋,如三国时期的名人马融、孔融、曹操、孙策、诸葛亮、陆逊等人均酷爱围棋。当时不仅经常举行大规模的围棋比赛;而且按棋艺高低将棋手分为“九品”,即9个等级。但在隋唐时期,从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到民间渔樵野老都喜欢围棋。唐代出现了职业性的“棋待诏”。他们是经过严格考试选拔进入翰林院中的职业棋手,称为“国手”。棋待诏虽然不立品秩,但却是一种正式的官职,隶属于翰林院。其任务一是陪皇帝下棋,二是与外国棋手比赛,三是研究棋艺。中国象棋,古代又称“象戏”、或“象奕”。一般认为,中国象棋的形成经历了很

  长的发展过程,在宋代方逐渐成型。史料表明,唐代象棋子和棋局还没有定型,曾至少流行过五种不同形式的“象戏”。但至迟在北宋末,已出现纵十路,横九路,有河界的棋盘,棋子共三十二只,“将”在“九宫”之中,具有了现代象棋的雏形。可在古民居内开始“棋馆”,供围棋和中国象棋比赛使用。

  围棋图1

  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棋待诏”。围棋图2

  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女子围棋”。

  7、秋千主要采取竞技赛、表演赛、参与赛的形式。秋千是中国标志性的

  女子体育活动,古代贵族妇女们常在庭院内荡秋千。秋千运动不仅是一项精彩的竞赛运动,更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培养勇敢精神。同时,它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健康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秋千是一种在高架上系绳板摇荡的运动。秋千在中国产生很早。史载其原本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娱乐活动,先秦时传入中原。在汉代秋千是皇宫中嫔妃们的游戏。魏晋南北朝时逐渐盛行于民间。组织专门由女性选手参加的秋千比赛。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种现代体育项目的兴起,秋千运动除在少数地区仍广为流行外,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成为儿童的专项活动。荡秋千,是辽宁朝鲜族青年女子最喜欢的一项传统游戏。秋千架高为12至13米,在两架杆的顶端架起一根横木,横木上系上两根约8至9米的秋千绳索,在下垂的两根绳索底部栓着30厘米左右的踏脚板,荡秋千时,还要系上安全带子。朝鲜妇女身着彩色长裙,踏上秋千板,凭着腰部、臂部的力量向前后摆荡,越荡越高,如紫燕凌空,自由自在;如仙女腾云,优美飘逸。比赛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比高空小花;二是比高空踢小铃;三是比荡高微线长度。比赛时,为了验证谁荡得高,事先在秋千架正前方竖两根高高的竿子,杆子间系一条绳索,绳索中间挂上树枝、花枝或铜铃,谁能用脚踢着树枝,或者用嘴叼着鲜花,或者踢着铜铃的次数越多,谁就是优胜者。她们一般都能荡5米多高,叮咚悦耳的铃声不断地在空中飘荡,她们的衣裙和裙带随风飞飘,她们用飞荡的身体画出了一道道彩色弧线,惊心眩目,矫健绝

  伦。围观者和其他参赛者为不断发出钢铃响声而喝彩,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有时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便翩翩起舞,场面热闹非凡。1986年2月,国家体委制订了《秋千竞赛规则》(草案),同年,秋千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到1999年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秋千已发展为包括6个单项的较大项目。秋千比赛规定,只限女子参加,分设单人、双人和团体赛,项目分高度比赛和触铃比赛。高度比赛以在规定的试荡次数内荡达的最高点来计算成绩,触铃比赛是以在规定的高度上和时间内运动员触铃的次数来计算成绩。比赛场地为20x8米的长方形平坦地面,秋千架高12米,起荡台高1.3米。在高度比赛中,选手均有6次试荡机会,而在触铃比赛中则只限1次。

  秋千图1

  图示说明: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秋千图2

  图示说明:2007年长春第二届长白朝鲜族民俗文化旅游节上传统节目

  荡秋千。8、风筝

  主要采取竞技赛、表演赛的形式。风筝古称飞鸢、风鸢,是一种历史悠久、十分普及的传统民间娱乐体育活动。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风筝的记载。风筝在现代开展也比较普遍。

  风筝图

  图示说明:山东省潍坊市国际风筝会。9、拔河

  主要采取竞技赛、参与赛的形式。古时又称“牵钩”、“施钩”。是一种多人分为两队拔绳的比赛活动。最早产生于先秦时期的荆楚地区,其初始可能与水战时的拉纤训练有关,后逐渐演变为一种在节日庆典活动上的比赛游戏。

  拔河图

  图示说明:广东省从化市(属广州)民间迎端午拨河竞赛。10、中国古代相扑

  主要采取表演赛、参与赛的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角抵进一步发展成为竞技性的相扑。相扑在中国的鼎盛时期是两宋,中国的古代相扑类似于摔交,后流传到日本,成为日本的国技。宋代,称相扑比赛的规则叫“社条”,称裁判为“部署”,由于在比赛中可能会失手死人,赛前双方都要立下生死文书。相扑中最重要的规则是不许暗算,这是保证比赛能公平进行,所以不论中国古代相扑还是现代日本相扑比赛前都要张开手臂,抬腿以示没有携带暗器。宋代《东京梦华录》及《梦粱录》载:宋代宫廷御用之相扑手,乃御前卫队左右军士,名为“内等子”。市井职业相扑手,则皆有名号。胜者受赏物品有:旗帐、银杯、彩缎、锦袄、官会(钞票)、马匹等;“须择诸道州郡膂力高强、天下无对者,方可夺其赏。”亦有以相扑设擂,如《水浒传》中所描写者。故我国职业相扑,要早于曰本(十六世纪曰本出现职业相扑)。此外,宋代的艺人中还有女相扑手,并且女子相扑,亦是裸

  露上身,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临安有著名的女相扑手,《梦粱录》记载了她们的名字: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等。1979年,湖北省江陵凤凰山的秦墓中,出土了一件木篦。在圆拱形篦背的两面,都有漆绘的人物画。其中一面绘有相扑图:右边两人对搏,左边一人旁观。三人装束相同,都是赤裸上身,着三角短裤,腰系长带,带在腰后扛结,带端飘垂于臀后。对搏的双方正相向扑来,左边一人前伸两臂,似是裁判,图的上部有一帷幕飘带下垂,表示这场摔跤是在台上进行的。

  相扑图1

  图示说明:秦·相扑图木篦。相扑图2

  图示说明:古代相扑人偶。相扑图3

  图示说明: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唐·相扑]相扑图4

  图示说明:敦煌藏经洞白描相扑。相扑图5

  图示说明:山西省晋城市宋代墓室壁画相扑。相扑图6

  图示说明:唐·白描民间相扑图。

  

  

篇六:我国古代的投掷运动有

  铅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铅球运动的起源

  推铅球是田径运动的投掷项目之一,它对增强体质,特别是发展躯干和上下肢力量有显著的作用。

  古代奥运会没有推铅球的比赛项目。大约在公元一三四零年有了炮兵,当时炮弹是圆形的,重量是16磅。士兵们利用和炮弹形状、重量相同的石头,做投掷游戏和比赛。后来把石头改成了金属的,逐渐变成现在的铅球,并将这个重量折合成7.257公斤,作为男子铅球的重量,一九七五年又改为7.26公斤。

  推铅球在历史上曾采用过按运动员体重分级进行比赛的办法。后来实践证明,推铅球距离的远近,并不完全取决于体重,更重要的是能否掌握合理的技术和是否具有全面发展的身体。

  最初推铅球比赛是在一条线后进行,可以采用原地和助跑投掷,后来为了限制助跑距离,规定在一个方形场内进行,以后改在直径2.135米的圆圈内进行,并要求铅球落在规定的投掷区内,投掷区的角度最初是九十度,经过多次改变,现在是四十度。

  推铅球作为田径运动项目,是在十九世纪出现于英国。一八八六年记载了第一个纪录(10.62米)。不久,其他国家的运动员也开始练习推铅球。公元一**六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就把男子推铅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成绩是11.22米。一九四八年第十四届奥运会上,又把女子推铅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成绩是13.75米。

  铅球运动的发展

  随着田径运动的实践和体育科学的发展,推铅球的技术也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教练员、运动员围绕着从决定成绩最重要的因素--速度出发,改革技术,从古老的上步推球方法,变为侧向滑步推球,在五十年代初期又由侧向推球发展为背向推球。这种方法一出现,就被铅球运动员广泛采用,因为它使转体九十度的侧向改变为一百

  八十度,使铅球运动员手中的运行距离大大加长,可以产生较大的速度,并用到最后出手的动作中,因而促使运动成绩大幅度提高,则进入六十年代就超过20米大关。因此,背向投掷方法是推铅球技术的一次大变革。

  自背向滑步推球方法出现后的十多年来,许多运动员又在这种方法的基础上表现出不同的技术特点,促使最后用力前上体更加充分地扭转和拉紧,以便推球时发挥更多肌肉群的力量,使沿球离手时获得更大的速度,这又推进了背向技术的发展。

  在背向投掷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旋转推球的方法。这种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完全改变了背向滑步推球的性质,使直线运动改变为旋转和直线相结合的运动。当前对这种推球的方法还没有更多的科学依据,但是不少优秀运动员已经采用,并达到20-22米的成绩,我国优秀推铅球运动员中也有人开始采用这种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总之,推铅球技术的变革,无论从侧向到背向,或者是从背向到旋转,不外乎:第一,尽量加长铅球在手中运行的距离,使铅球获得较大的预先速度;第二,尽量加长最后用力的工作距离;第三,能使更多的肌肉群参加最后推球的工作,并为这些肌肉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推铅球的技术是单手持球放在肩上锁骨窝处,站在直径为2.135米的圆圈内靠近后沿处,经过滑步(或旋转)后,单手从肩上推出,使铅球落在规定的投掷区内。

  现在的推铅球技术,有背向滑步推和旋转推两种,动作方法虽不同,但分别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完整动作。

  

  

篇七:我国古代的投掷运动有

  附录四:中国古代体育运动项目图示

  鉴于中国古代体育项目大多不为现代人所熟悉,为了更加形象地传达策划意图,以图示的方式表现20种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特征和情景,所选图示来自于各种真实历史资料和现代的仿古实践和民俗保留。

  (一)养生体育项目

  养生类中国古代体育运动建议进行以下项目。1、导引/行气

  主要采取表演赛的形式。导引是在形体的不断动态中进行呼吸运动和精神修炼的中国古代养生类体育运动,旨在协调和提高人体身心水平,促进人的健康长寿。行气又称气功,也是强调呼吸运动和精神修炼的中国古代养生类体育运动,区别是主要在形体的相对静态中进行。

  导引图

  图示说明:马王堆西汉墓出土彩色帛画,上绘形态各异的导引术势44个。

  行气图

  图示说明:出自《中华医学文物图集》。2、五禽戏/八段锦

  主要采取表演赛、参与赛、普及赛的形式。“五禽戏”是华佗在导引术基础上创造了著名的养生类中国古代体育运动。“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五禽戏的最大特点,是将古代导引术加以简约化和套势化,使其结构完整,编排合理,简约精要,易学易练,有利于传播和习练。八段锦上承华佗“五禽戏”传统,以养生长寿为宗旨,将多种导引术势和动作编排成套路,并以口诀形式流传的一种著名中国古代健身套式体系。

  五禽戏图

  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八段锦图

  图示说明:出自《活人心法》。3、武术内功

  主要采取表演赛的形式。武术内功是在传统导引术基础上,结合武术的特点与需要,以强身壮体,运气发力为目的,形成中国传统武术特有的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训练体系。以《易筋经》为代表。内功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道家养生治病的导引行气术向武术内功的发展过程。据有关史料,早在唐人所撰《剧谈录》一书中,就有道士身受

  “富有膂力,扛鼎挟舟”的武功高手重拳打击而“如扣木石”,“略不微动”的记载。

  武术内功图

  图示说明:《易筋经》第八式三盘落地式。4、游百病

  主要采取参与赛的形式。游百病又称走百病、洗百病等。端阳节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带上食品到外面游玩一天,并在山间田野采集野花香草,晚上带回用水煮后洗澡,参与者相信此举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游百病图

  图示说明:黑龙江省勃利县端午节游百病。

  (二)实用体育项目

  实用类中国古代体育运动建议进行以下项目。1、礼、乐、射、御

  主要采取纪念赛、表演赛、参与赛、普及赛的形式。先秦贵族学校的教学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合称“六艺”,“六艺”中的礼、乐、射、御等四类教学内容更表现出十分丰富的体育内容。

  “射礼”“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与道德规范。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特指以宗法制度、等级观念、祭祀礼仪及封建道德等为基础

  的上层社会行为规范。为了培养贵族子弟的等级意识与行为规范,“礼”的教育先秦学校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其中,射礼教育是礼制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通过学习围绕射箭比赛而制定的一整套严格的礼仪制度,达到强化等级意识、掌握有关礼仪知识与规范的目的。西周的射礼一般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戒宾”,由主持人宣布比赛规则与注意事项;第二步是“示射”,在参赛者中选出三对选手,由“司射”来“教射”,演示比赛规则与有关要求。第三步是“竞射”,由“宾党”(客队)与“主党”(主队)进行比赛。具体为按相同等级身份分别编为2人一组进行两轮比赛,每轮一人发4矢,按党(队)累计成绩,每轮分别计胜负。第四步是“兴舞”,“竞射”结束后,参赛者随音乐起舞,向周天子表示敬意,同时也向胜者表示祝贺。西周的射礼,按等级分为四类: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大射是在周天子祭祖、祭神等大典上举行的射礼活动。宾射是周天子在欢迎诸侯来朝时的仪式上举行的射礼活动。燕射是周天子与群臣在宴会与娱乐时举行的射礼活动。乡射则是卿大夫、士等各地的贵族统治者在民间举行的射礼。

  射礼图1

  射礼图2

  图示说明: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仿古射礼(据悉为近两百年来内地举行的第一次现代射礼)

  “武舞”“乐”在先秦教育中不仅指会唱歌奏乐,而且包括了舞蹈。西周时期的舞蹈中也包含有很多体育内容。无论祭祀、庆典或是欢娱饮宴,都有乐舞相伴,因而学校中很重视乐舞的教育。西周时代的乐舞是加强礼仪教育和身体练习的重要手段。它主要分文舞和武舞两大类。文舞包括了小舞、羽舞、皇舞、旄舞、人舞、大舞等;武舞则包括了大武、干舞等。这些舞蹈或节奏舒缓;或激烈跳荡。既有娱乐的功能,又娱乐健身的功能。

  武舞图

  图示说明:云南沧源先民的原始武舞崖画。

  “五射”“射”是先秦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射箭是贵族男子必须掌握的技术。除了在战争中是主要的军事技术外,射箭在贵族社会中还具有表达礼仪、开展竞赛、娱乐休闲、选拔武士等多种功能,因此在西周学校教育中受到异常的重视。其中,先秦贵族学校的射箭教学内容为“五射”,即要求学生掌握的五种基本技术:(1)白矢:主要为拉弓的方法。(2)参连:连续射箭的方法。在发箭时,能够同时手指夹住三支箭,以便可以连续发射。(3)剡注:发射箭的方法。要求发箭时箭镞飞行时始终保持水平位置。(4)襄尺:对拉弓时肘部动作与姿势的要求。要求射手在拉弓时,肘部始终保持平稳,达到肘上可以放一杯水,射箭时水不洒出的水平。(5)井仪:指开弓时拉得圆满充分,达到像一口井一样。

  五射图

  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图示不全)。

  “五御”“御”是指驾御马车的技术。由于先秦战争主要是车战,因而对于贵族青年来说,学会娴熟地驾车,掌握“御”的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御”的技术主要有五种,称为“五御”,分别是:(1)鸣和鸾:指行车时马铃具有节奏感,指驾车平稳的技术。(2)逐曲水:指顺着曲折的水道或河边驾车,以练习驾车转弯和避开障碍物的技术。(3)过君表:指驾车迅速通过狭窄的门户和道路的技术。(4)舞交衢:指在复杂的道路情况下自如驾控车马的能力与技术。(5)逐禽左:在在狩猎时,能够将车驾驭到猎物的左边,以便让车上的射手拉弓射箭(先秦车战中射手一般站在车的右边)。

  五御图

  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图示不全)。2、古代情景田径

  主要采取竞技赛、参与赛的形式。走、跑、跳跃、投掷、攀登等田径项目自从史前将存在,是随着人类的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产生的。可以模拟古代的场景或使用古代的体育器械,进行古代情景田径比赛,如跳战车、投石球、马前跑等,组织运动员和观众参加。

  古代情景田径之投石球图

  图示说明:投石球俑。

  古代情景田径之马前跑图

  图示说明:汉画像石。3、武术

  采取竞技赛、纪念赛、表演赛、参与赛、普及赛各类形式。中国武术内容丰富、流派纷呈,以实用为主,兼具养生、娱乐等功能。可以因地制宜的开展各类比赛活动。

  武术图1

  图示说明:出自(明)戚继光《纪效新书》中的32势拳法图式。

  武术图2

  图示说明:河南嵩山少林寺清代壁画。武术图3

  图示说明:(清)麟庆少林校拳图。武术图4

  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清咸丰时建的平遥同兴公镖局”。4、角抵

  主要采取竞技赛、表演赛、参与赛的形式。角抵又称角力,是古代的摔跤术。角力原本是人类原始社会最常见的游戏活动之一。据《述异记》所记,传说在五千年前的氏族部落时代,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进行了一次大战。蚩尤部落“以角抵人,人莫能御”。这种用头冲撞的作战方式,就是“角抵”的最早起源。商周时期,角力是正式的力量性和对抗性训练项目。据《文献通考》记载:“秦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县兵器聚之咸阳,销为钟鐻;讲武之礼,罢为角觝。”这就是说,兵器都销毁了,讲武之礼才改为角觝。秦汉时期,角力退出军队的训练内容,成为一种融竞技、健体、娱乐和表演为一体的体育活动,名称也变更为角抵。传说中的孟贲、古冶等是著名的角抵强手。角抵是后来相扑的前身。

  角抵图1图示说明:秦代漆画角抵木梳。

  角抵图2

  图示说明:东汉壁画角抵图。角抵图3

  图示说明:乾隆塞宴四事图(局部)。

  角抵图4

  图示说明:韩国江陵端午祭。5、西周讲武

  主要采取表演赛、参与赛的形式。西周时期,为了训练与检阅国家的军事力量,有“三时务农,一时讲武”的制度,称为“讲武之礼”。“讲武”是中国古代军事体育的代表,一般是在冬季农闲时进行。周天子于每年孟冬十月举行大规模的校阅,其内容是“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同时还要选拔武勇人才。“讲武”包括集体项目与个人项目。集体项目主要是大规模的军队操练,由周天子亲自检阅;个人项目主要有射箭、驾车和摔跤。西周讲武还可加入相关其他项目。

  西周讲武图

  图示说明:西周武士复原图。

  6、霸王举鼎主要采取竞技赛、参与赛的形式。举鼎也称扛鼎,是中国古代举

  重物运动的代表项目。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国家社稷,具有无上的意义。楚霸王项羽力能扛鼎。

  霸王举鼎图

  图示说明:项羽故里安徽省宿迁市塑像。

  (三)娱乐体育项目

  娱乐类中国古代体育运动建议进行以下项目。1、蹴鞠

  主要采取竞技赛、表演赛、参与赛的形式。蹴鞠又称蹋鞠,宋明时期也称圆鞠、筑球等,是中国古代的足球运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运动。竞赛性蹴鞠是分为两队进行比赛。东汉人李尤在其《鞠城铭》中描写了比赛的情况:“圆鞠方墙,仿象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以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这是一篇十分珍贵的古代蹴鞠的文献资料。其意为:球是圆的,象天,属阳;球场是方的,象地,属阴。球和场地是仿照天圆地方的阴阳原则而建的。比赛设置裁判以遵循竞赛的法则和惯例。裁判铁面无私,不能偏袒任何一方。队员们态度端正,心平气和,输了球也不彼此瞒怨。两汉时期蹴鞠就有两种形式。一类是观赏性的蹴鞠表演,另一类是竞技性的蹴鞠比赛。前者主要是在音乐声伴奏下进行踢控球技能的表演。四川、山东、河南等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中多见单人或双人边击鼓边踢鞠的画面。

  蹴鞠图1

  图示说明:(宋)胡廷晖宋太祖蹴鞠图。蹴鞠图2

  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汉代画像“音乐声伴奏下进行蹴鞠踢控球技能的表演”。蹴鞠图3

  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汉代画像“观赏性的蹴鞠表演”。蹴鞠图4

  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女子蹴鞠”。蹴鞠图5

  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蹴鞠展品”。

  2、投壶主要采取竞技赛、参与赛的形式。投壶是由射礼演变而来的一种

  投掷竞赛游戏,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那时,成年男子不会射箭被视为耻辱,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辞的。后来,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就用箭投酒壶代替。久而久之,投壶就代替了射箭,专门的投壶器具代替了酒壶。投壶成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投壶是一种倾向于内心修养、从容安详、讲究礼节的体育运动。投壶的难度可大可小,如在壶外设置屏风盲投,或背坐反投等。

  投壶图1

  图示说明:明宣宗投壶图投壶图2

  图示说明:西安大雁塔“成人礼”仿古投壶。投壶图3

  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投壶图4

  图示说明:投壶器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3、百戏

  主要采取表演赛的形式。“百戏”是中国古代一类表演性娱乐活动的总称,其中包含有十分丰富的体育表演内容。根据现有史料,百

  戏源起于先秦时期的“讲武之礼”和公卿贵族节日筵庆的表演。秦和西汉时称为“角抵戏”,东汉称为“百戏”。古代百戏的项目很多。其中比较典型的体育表演活动有跳丸(手执数枚石丸或铁丸上下抛掷)、跳剑(手执数剑上下抛掷)、跳丸剑(手执数枚球丸与短剑上下抛掷)、叠案(在若干张上下相迭的木桌上做手倒立等各种动作)、马戏(在奔马背上做手倒立等各种动作)、寻幢(用头、肩等部顶长竿)、履索(在高空悬系的绳索上做各种动作)、冲狭(跳跃穿越刀圈火圈等)、燕濯(在障碍物上作各种鱼跃滚翻动作)。盘鼓舞(在盘或鼓上跳舞)、蹴鞠舞(边踢球边起舞)等等。

  百戏图1

  图示说明:东汉画像石寻幢(顶竿)。

  百戏图2

  图示说明:东汉画像石杂技图。百戏图3

  图示说明:山东沂南汉墓石刻绳技。百戏图4

  图示说明:《三才图会》高空走索。百戏图5

  图示说明:东汉画像石车戏。

  百戏图6

  图示说明:魏晋壁画倒立。百戏图7

  图示说明:西汉倒立俑、反躬俑(山东济南出土)。

  4、捶丸/步打/木射主要采取竞技赛的形式。捶丸和步打都是从古代击鞠运动演变而

  来的竞技项目。步打是运动者站在地上手执球杖将球打入球门以决胜负的运动,类似于今曲棍球运动,它的运动方式、场地器材均与“击鞠”(马球)相同,所不同的是步而不骑,人在地上,手持曲杖击球,而击鞠是骑马竞逐击球,所以它与击鞠同属一种运动,唐朝以来兴起的这种运动,对于没有马或不善骑马而又喜欢击鞠的人,是值得高兴的事情。甚至宫廷里女子也争相竞逐,以步打球为乐。后来传道日本,他们称为“打球乐”。。捶丸可能是在步打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而来的,其方式是运动者站在地上手执球杖将球击入事先设置好的球窝(球洞)来计算胜负,类似于现代的高尔夫球运动。“木射”起源于唐代,又名“十五柱球戏”,则有点类似现在的保龄球。其玩法是在场地一端竖立十五根笋或瓶状木桩,十柱上赤书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五柱上墨书“慢、傲、吝、贪、滥”等字。参加者抛滚木球以击柱,中赤书者为胜,中墨书者为负,并有赏罚。与近代从西方传入的地滚球(保龄球)极相似。

  捶丸图1

  图示说明:山西洪洞县水神庙元代捶丸壁画。捶丸图2

  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女子捶丸”。木射图

  图示说明:拟唐代木射图。

  5、舞龙舞狮主要采取表演赛、参与赛的形式。舞龙舞狮起源于汉代,最初是

  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体育文娱活动。唐宋时代,舞龙舞狮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舞龙舞狮运动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可以请专业机构企业参赛。

  舞龙舞狮图

  图示说明:民间端午节舞龙。

  6、围棋/中国象棋主要采取竞技赛、普及赛的形式。围棋和中国象棋是中国棋类体

  育项目的代表。两汉时期,围棋的发展日趋成熟。魏晋南北朝围棋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当时围棋的士大夫文人无不精于围棋,如三国时期的名人马融、孔融、曹操、孙策、诸葛亮、陆逊等人均酷爱围棋。当时不仅经常举行大规模的围棋比赛;而且按棋艺高低将棋手分为“九品”,即9个等级。但在隋唐时期,从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到民间渔樵野老都喜欢围棋。唐代出现了职业性的“棋待诏”。他们是经过严格考试选拔进入翰林院中的职业棋手,称为“国手”。棋待诏虽然不立品秩,但却是一种正式的官职,隶属于翰林院。其任务一是陪皇帝下棋,二是与外国棋手比赛,三是研究棋艺。中国象棋,古代又称“象戏”、或“象奕”。一般认为,中国象棋的形成经历了很

  长的发展过程,在宋代方逐渐成型。史料表明,唐代象棋子和棋局还没有定型,曾至少流行过五种不同形式的“象戏”。但至迟在北宋末,已出现纵十路,横九路,有河界的棋盘,棋子共三十二只,“将”在“九宫”之中,具有了现代象棋的雏形。可在古民居内开始“棋馆”,供围棋和中国象棋比赛使用。

  围棋图1

  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棋待诏”。围棋图2

  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女子围棋”。

  7、秋千主要采取竞技赛、表演赛、参与赛的形式。秋千是中国标志性的

  女子体育活动,古代贵族妇女们常在庭院内荡秋千。秋千运动不仅是一项精彩的竞赛运动,更能够锻炼人的意志,培养勇敢精神。同时,它对人体生理机能的健康发展也是十分有益的。秋千是一种在高架上系绳板摇荡的运动。秋千在中国产生很早。史载其原本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娱乐活动,先秦时传入中原。在汉代秋千是皇宫中嫔妃们的游戏。魏晋南北朝时逐渐盛行于民间。组织专门由女性选手参加的秋千比赛。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种现代体育项目的兴起,秋千运动除在少数地区仍广为流行外,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成为儿童的专项活动。荡秋千,是辽宁朝鲜族青年女子最喜欢的一项传统游戏。秋千架高为12至13米,在两架杆的顶端架起一根横木,横木上系上两根约8至9米的秋千绳索,在下垂的两根绳索底部栓着30厘米左右的踏脚板,荡秋千时,还要系上安全带子。朝鲜妇女身着彩色长裙,踏上秋千板,凭着腰部、臂部的力量向前后摆荡,越荡越高,如紫燕凌空,自由自在;如仙女腾云,优美飘逸。比赛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比高空小花;二是比高空踢小铃;三是比荡高微线长度。比赛时,为了验证谁荡得高,事先在秋千架正前方竖两根高高的竿子,杆子间系一条绳索,绳索中间挂上树枝、花枝或铜铃,谁能用脚踢着树枝,或者用嘴叼着鲜花,或者踢着铜铃的次数越多,谁就是优胜者。她们一般都能荡5米多高,叮咚悦耳的铃声不断地在空中飘荡,她们的衣裙和裙带随风飞飘,她们用飞荡的身体画出了一道道彩色弧线,惊心眩目,矫健绝伦。围观

  者和其他参赛者为不断发出钢铃响声而喝彩,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有时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便翩翩起舞,场面热闹非凡。1986年2月,国家体委制订了《秋千竞赛规则》(草案),同年,秋千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到1999年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秋千已发展为包括6个单项的较大项目。秋千比赛规定,只限女子参加,分设单人、双人和团体赛,项目分高度比赛和触铃比赛。高度比赛以在规定的试荡次数内荡达的最高点来计算成绩,触铃比赛是以在规定的高度上和时间内运动员触铃的次数来计算成绩。比赛场地为20x8米的长方形平坦地面,秋千架高12米,起荡台高1.3米。在高度比赛中,选手均有6次试荡机会,而在触铃比赛中则只限1次。

  秋千图1

  图示说明: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秋千图2

  图示说明:2007年长春第二届长白朝鲜族民俗文化旅游节上传统节目

  荡秋千。8、风筝

  主要采取竞技赛、表演赛的形式。风筝古称飞鸢、风鸢,是一种历史悠久、十分普及的传统民间娱乐体育活动。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风筝的记载。风筝在现代开展也比较普遍。

  风筝图

  图示说明:山东省潍坊市国际风筝会。9、拔河

  主要采取竞技赛、参与赛的形式。古时又称“牵钩”、“施钩”。是一种多人分为两队拔绳的比赛活动。最早产生于先秦时期的荆楚地区,其初始可能与水战时的拉纤训练有关,后逐渐演变为一种在节日庆典活动上的比赛游戏。

  拔河图

  图示说明:广东省从化市(属广州)民间迎端午拨河竞赛。10、中国古代相扑

  主要采取表演赛、参与赛的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角抵进一步发展成为竞技性的相扑。相扑在中国的鼎盛时期是两宋,中国的古代相扑类似于摔交,后流传到日本,成为日本的国技。宋代,称相扑比赛的规则叫“社条”,称裁判为“部署”,由于在比赛中可能会失手死人,赛前双方都要立下生死文书。相扑中最重要的规则是不许暗算,这是保证比赛能公平进行,所以不论中国古代相扑还是现代日本相扑比赛前都要张开手臂,抬腿以示没有携带暗器。宋代《东京梦华录》及《梦粱录》载:宋代宫廷御用之相扑手,乃御前卫队左右军士,名为“内等子”。市井职业相扑手,则皆有名号。胜者受赏物品有:旗帐、银杯、彩缎、锦袄、官会(钞票)、马匹等;“须择诸道州郡膂力高强、天下无对者,方可夺其赏。”亦有以相扑设擂,如《水浒传》中所描写者。故我国职业相扑,要早于曰本(十六世纪曰本出现职业相扑)。此外,宋代的艺人中还有女相扑手,并且女子相扑,亦是裸

  露上身,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临安有著名的女相扑手,《梦粱录》记载了她们的名字: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等。1979年,湖北省江陵凤凰山的秦墓中,出土了一件木篦。在圆拱形篦背的两面,都有漆绘的人物画。其中一面绘有相扑图:右边两人对搏,左边一人旁观。三人装束相同,都是赤裸上身,着三角短裤,腰系长带,带在腰后扛结,带端飘垂于臀后。对搏的双方正相向扑来,左边一人前伸两臂,似是裁判,图的上部有一帷幕飘带下垂,表示这场摔跤是在台上进行的。

  相扑图1

  图示说明:秦·相扑图木篦。相扑图2

  图示说明:古代相扑人偶。相扑图3

  图示说明: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唐·相扑]相扑图4

  图示说明:敦煌藏经洞白描相扑。相扑图5

  图示说明:山西省晋城市宋代墓室壁画相扑。相扑图6

  图示说明:唐·白描民间相扑图。

  

  

篇八:我国古代的投掷运动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哪些体育比赛项目?

  导语:蹴鞠,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球类运动。其最早的记录可见于《史

  记苏秦列传》:“临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蹋鞠”也就是蹴鞠,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球类运动。其最早的记录可见于《史记·苏秦列传》:“临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蹋鞠”也就是蹴鞠,又名“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说的都是用脚踢球的意思。蹴鞠起源于齐国都城临淄,齐宣王在位时期(公元前319-前310年)已经盛行。汉代,更被视为“治国习武”之道。出身市井的汉高祖刘邦不但自己爱踢球,而且还专门在宫苑里建造“鞠域”,也就是足球场。汉武帝刘彻还把蹴鞠列为军事训练科目,以提高将帅的身体素质和反应能力,将蹴鞠作为训练士兵、考察兵将体质的手段。汉代还出现了研究蹴鞠运动的专著《蹴鞠二十五篇》,这也是中国和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体育著作。到了唐代,蹴鞠的制作艺术和运动技术都有了很大的改进,球变得更圆、更轻,而充气技术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发明。唐代分队比赛,由原来的直接对抗转为间接对抗,中间隔着球门,双方各在一侧,以射门数多者为胜,而且还出现了女子蹴鞠。女子蹴鞠不射门,是以踢球的技法取胜,也被称为“白打”。唐玄宗李隆基、唐中宗李显等都曾是当时的皇帝球星。宋代,蹴鞠变得更加兴盛,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亲身从事蹴鞠运动的情景。在球的制作方面,宋代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密砌缝成,不露线角”,制成的球要“正重十二两”,“碎凑十分圆”……清代盛行骑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被誉为“马上皇帝”,所以蹴鞠渐被冷落。“十五柱球”是保龄球吗?“木射”是中国古代球类比赛的一个项目,亦称“十五柱球”,唐代时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创造。据唐陆秉编写的《木射图》一书介绍,木射“为十五笋以代侯,击地球以触之。饰以朱、墨字以贵贱之。朱者: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墨者:慢、傲、佞、贪、滥。仁者胜,滥者负,而行一赏罚焉”。这种比赛一般在室内进行,场地的一端设立十五个笋形平底的木柱,在每个木柱上分别用红笔或黑笔写一个字:用红笔在十柱上写“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五柱上用黑笔写“慢、傲、佞、贪、滥”。参加比赛的人用木球击打木柱,击中写有红字的木柱为胜,有赏;击中写有黑字的木柱为负,受罚。可见,木射与保龄球极其相似。古代有水球比赛吗?水球,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项目之一。其实,在我国古代也有水球,宋代宫廷中就有水球比赛。不过,中国古代水球比赛与现代水球比赛有很大的区别。中国古代的水球比赛不是在水中赛球,而是把球投掷入水中,谁投得远,谁就是胜利者。宋徽宗赵佶的一首宫词《掷水球》便描写了古代水球比赛的情况:“苑西廊畔碧沟长,修竹森森绿影凉。戏掷水球争远近,流星一点耀波光。”词中描绘了球像流星一样飞落水中,与粼粼波光相映。遗憾的是,除了这首《掷水球》的宫词外,这项水球运动鲜有更为详细的记载。中国古代有击剑比赛吗?中国古代有许多名剑,比如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剑。距今大约五千年前的青铜器时代,中国古人已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并制作出了非常尖锐和锋利的青铜剑。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剑”达到了一个顶峰,以吴国、越国铸的剑最为上乘,这就是《周礼·考工记》中所谓“吴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剑等名剑都出现在这一时期。佩剑、练剑、击剑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风尚。《后汉书·马廖传》记载:“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此后,一种对抗的击剑比赛也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日渐盛行起来。曹丕《典论》中记述了他同邓展的一次剑术比赛。一日,曹丕与奋威将军邓展谈论剑法,曹丕认为邓展所谈技术已经落后了,邓展则要求与曹丕比试。这时大家正在吃甘蔗,便以甘蔗为剑下殿较量。结果,曹丕接连三次取得胜利。唐代时,舞剑之风盛行,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描述的就是公孙大娘舞剑的绝技:“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到了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传统的刀、剑、冷兵器便在自卫、健身、杂技表演方面继续发展,而未发展成现代击剑运动。“捶丸”是高尔夫球吗?捶丸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球类比赛项目,它是由唐朝“步打球”发展而来的。唐代盛行打马球,但由于人多马少,同时还兼顾女子柔弱的体征,于是在打马球基础上又分化出一种运动危险系数相对较低、徒步持杖打球的竞技方法,即为“步打球”。由于不善骑马的女性也能参与这种步打球比赛,所以当时极为盛行。唐王建在其《宫词》中的诗句:“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一半走来争跪拜,上棚先谢得头筹。”描绘的就是寒食节期间,唐朝宫女们进行“步打球”比赛的情形。步打球流传到宋元时期,称为“捶丸”。《宋史·礼志》记载,每年三月,宋太宗赵匡义都要亲自主持捶丸比赛。元人所著《丸经·集序》中载:“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上行下效,宋时民间“捶丸”比赛极为流行。元代,已经有了关于捶丸(步打)的详尽规制方法的专著《丸经》。根据《丸经》记载:捶丸是在空旷地上画一球基,离球基七步至百步做一定数目的球窝,旁树彩旗,用棒从球基击球入窝,以用棒数少或得穴数多的一方为胜者。从所记场地、运动用品、竞争人数、竞赛方式、裁判规制等方面来看,与现代的高尔夫球很相似。

  生活常识分享

  

  

篇九:我国古代的投掷运动有

  中国古代田径项目有哪些

  中国古代田径项目有哪些

  在中国古代并没有“田径”这个词。不过与田径有关的同义词倒是不少,如跑的同义词“走”,投的同义词“掷”,跳的同义词“逾高”、“绝远”等等。那么,中国古代体育史上有哪些田径项目,又是怎样发展的呢?

  跑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由于军事作战中的车战改成兵团作战,因此训练士兵的走和跑成为重中之重。具有长跑能力的人,就成为当时军队的重要人才。在汉代画作《车马出行图》中,有两个被称为“伍伯”的武士,就是当时的长跑健将。他们在飞驰的马儿前边奔跑,拥有出众的长途奔袭能力,这也使得他们在传递信息或者重大的战役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汉代开始,长跑得到人们的重视,逐渐发展成专业的比赛。元代曾出现一种“贵由赤”的长跑比赛,“贵由赤”是蒙古语,就是快行者的意思。当时“贵由赤”比赛全程距离约90公里,大家知道,现代马拉松比赛全程为42.195公里。而元代的“贵由赤”比马拉松的.距离长得多,时间上还要早六百多年。由此可见中国古人长跑运动的强度和历史。

  跳

  跳也是中国古代田径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六韬》、《吴子》等战国兵书中,都记载到将领会选择善投掷、善跳跃的士卒组成特殊兵种进行训练的史实。秦汉以后,跳跃活动不仅作为军事训练中的重要项目,在民间也很流行。南北朝时期,民间曾经流行着一种跳跃运动——“赌跳”。赌跳以跳高为胜,就连当时的刘宋皇帝也

  鼓励大臣、军队进行跳高比赛。此举也对整个军队、民间跳跃比赛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宋辽金元时期,跳跃活动仍然流行。在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中流行着一种跳骆驼的跳高活动。据《辽史》、《金史》记载,辽国的青年将领萧忽古、金国的萧仲恭都可以身着重甲纵身一跃,跳上高大的骆驼。而如此优秀的弹跳力,如没有平时的艰苦训练,是不可能达到的。到了清代,跳骆驼这一项目仍继续盛行,并成为一项例定的竞技项目。

  投

  现代田径比赛中的投掷项目,在中国古代也很受重视。战国时期,秦军为了统一全国,曾经在部队中提倡一种“投石超距”的训练方式,让士兵们通过投石从而练习臂力,极大地增强了军队以及士兵的素质,提高了战斗的能力。到了唐代,唐高宗还曾下令征召“投石、超距,勇冠三军”者,“具录封进”,也就是说军队对于有投掷技能者会进行嘉奖。投掷的发展,对现代体育中的铁饼、标枪、铅球等项目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历史孕育了许多充满生命力的传统体育活动形式,尽管岁月给它刻上了一圈又一圈的年轮,但它仍然像深深扎根在大地上的古树,历尽沧桑而不衰,至今郁郁葱葱。可以说,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既是中华各民族体育文化汇集、融合的结晶,又是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十:我国古代的投掷运动有

  中国古代体育运动项目图示

  --------------------------------------------------------------------------作者: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

  附录四:中国古代体育运动项目图示

  鉴于中国古代体育项目大多不为现代人所熟悉,为了更加形象地传达策划意图,以图示的方式表现20种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特征和情景,所选图示来自于各种真实历史资料和现代的仿古实践和民俗保留。

  (一)养生体育项目

  养生类中国古代体育运动建议进行以下项目。1、导引/行气

  主要采取表演赛的形式。导引是在形体的不断动态中进行呼吸运动和精神修炼的中国古代养生类体育运动,旨在协调和提高人体身心水平,促进人的健康长寿。行气又称气功,也是强调呼吸运动和精神修炼的中国古代养生类体育运动,区别是主要在形体的相对静态中进行。

  导引图

  图示说明:马王堆西汉墓出土彩色帛画,上绘形态各异的导引术势44个。

  行气图

  图示说明:出自《中华医学文物图集》。2、五禽戏/八段锦

  主要采取表演赛、参与赛、普及赛的形式。“五禽戏”是华佗在导引术基础上创造了著名的养生类中国古代体育运动。“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五禽戏的最大特点,是将古代导引术加以简约化和套势化,使其结构完整,编排合理,简约精要,易学易练,有利于传播和习练。八段锦上承华佗“五禽戏”传统,以养生长寿为宗旨,将多种导引术势和动作编排成套路,并以口诀形式流传的一种著名中国古代健身套式体系。

  五禽戏图

  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八段锦图

  图示说明:出自《活人心法》。3、武术内功

  主要采取表演赛的形式。武术内功是在传统导引术基础上,结合武术的特点与需要,以强身壮体,运气发力为目的,形成中国传统武术特有的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训练体系。以《易筋经》为代表。内功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道家养生治病的导引行气术向武术内功的发展过程。据有关史料,早在唐人所撰《剧谈录》一书中,就

  有道士身受“富有膂力,扛鼎挟舟”的武功高手重拳打击而“如扣木石”,“略不微动”的记载。

  武术内功图

  图示说明:《易筋经》第八式三盘落地式。4、游百病

  主要采取参与赛的形式。游百病又称走百病、洗百病等。端阳节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带上食品到外面游玩一天,并在山间田野采集野花香草,晚上带回用水煮后洗澡,参与者相信此举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游百病图

  图示说明:黑龙江省勃利县端午节游百病。

  (二)实用体育项目

  实用类中国古代体育运动建议进行以下项目。1、礼、乐、射、御

  主要采取纪念赛、表演赛、参与赛、普及赛的形式。先秦贵族学校的教学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合称“六艺”,“六艺”中的礼、乐、射、御等四类教学内容更表现出十分丰富的体育内容。

  “射礼”“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与道德规范。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特指以宗法制度、等级观念、祭祀礼仪及封建道德等为

  基础的上层社会行为规范。为了培养贵族子弟的等级意识与行为规范,“礼”的教育先秦学校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其中,射礼教育是礼制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通过学习围绕射箭比赛而制定的一整套严格的礼仪制度,达到强化等级意识、掌握有关礼仪知识与规范的目的。西周的射礼一般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戒宾”,由主持人宣布比赛规则与注意事项;第二步是“示射”,在参赛者中选出三对选手,由“司射”来“教射”,演示比赛规则与有关要求。第三步是“竞射”,由“宾党”(客队)与“主党”(主队)进行比赛。具体为按相同等级身份分别编为2人一组进行两轮比赛,每轮一人发4矢,按党(队)累计成绩,每轮分别计胜负。第四步是“兴舞”,“竞射”结束后,参赛者随音乐起舞,向周天子表示敬意,同时也向胜者表示祝贺。西周的射礼,按等级分为四类: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大射是在周天子祭祖、祭神等大典上举行的射礼活动。宾射是周天子在欢迎诸侯来朝时的仪式上举行的射礼活动。燕射是周天子与群臣在宴会与娱乐时举行的射礼活动。乡射则是卿大夫、士等各地的贵族统治者在民间举行的射礼。

  射礼图1

  射礼图2

  图示说明: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仿古射礼(据悉为近两百年来内地举行的第一次现代射礼)

  “武舞”“乐”在先秦教育中不仅指会唱歌奏乐,而且包括了舞蹈。西周时期的舞蹈中也包含有很多体育内容。无论祭祀、庆典或是欢娱饮宴,都有乐舞相伴,因而学校中很重视乐舞的教育。西周时代的乐舞是加强礼仪教育和身体练习的重要手段。它主要分文舞和武舞两大类。文舞包括了小舞、羽舞、皇舞、旄舞、人舞、大舞等;武舞则包括了大武、干舞等。这些舞蹈或节奏舒缓;或激烈跳荡。既有娱乐的功能,又娱乐健身的功能。

  武舞图

  图示说明:云南沧源先民的原始武舞崖画。

  “五射”“射”是先秦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射箭是贵族男子必须掌握的技术。除了在战争中是主要的军事技术外,射箭在贵族社会中还具有表达礼仪、开展竞赛、娱乐休闲、选拔武士等多种功能,因此在西周学校教育中受到异常的重视。其中,先秦贵族学校的射箭教学内容为“五射”,即要求学生掌握的五种基本技术:(1)白矢:主要为拉弓的方法。(2)参连:连续射箭的方法。在发箭时,能够同时手指夹住三支箭,以便可以连续发射。(3)剡注:发射箭的方法。要求发箭时箭镞飞行时始终保持水平位置。(4)襄尺:对拉弓时肘部动作与姿势的要求。要求射手在拉弓时,肘部始终保持平稳,达到肘上可以放一杯水,射箭时水不洒出的水平。(5)井仪:指开弓时拉得圆满充分,达到像一口井一样。

  五射图

  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体育史》(图示不全)。

  “五御”“御”是指驾御马车的技术。由于先秦战争主要是车战,因而对于贵族青年来说,学会娴熟地驾车,掌握“御”的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御”的技术主要有五种,称为“五御”,分别是:(1)鸣和鸾:指行车时马铃具有节奏感,指驾车平稳的技术。(2)逐曲水:指顺着曲折的水道或河边驾车,以练习驾车转弯和避开障碍物的技术。(3)过君表:指驾车迅速通过狭窄的门户和道路的技术。(4)舞交衢:指在复杂的道路情况下自如驾控车马的能力与技术。(5)逐禽左:在在狩猎时,能够将车驾驭到猎物的左边,以便让车上的射手拉弓射箭(先秦车战中射手一般站在车的右边)。

  

篇十一:我国古代的投掷运动有

 附录四:中国古代体育运动项目图示

  鉴于中国古代体育项目大多不为现代人所熟悉,为了更加形象地传达策划意图,以图示的方式表现20种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特征和情景,所选图示来自于各种真实历史资料和现代的仿古实践和民俗保留。

  (一)养生体育项目

  养生类中国古代体育运动建议进行以下项目。1、导引/行气

  主要采取表演赛的形式。导引是在形体的不断动态中进行呼吸运动和精神修炼的中国古代养生类体育运动,旨在协调和提高人体身心水平,促进人的健康长寿。行气又称气功,也是强调呼吸运动和精神修炼的中国古代养生类体育运动,区别是主要在形体的相对静态中进行。

  导引图

  图示说明:马王堆西汉墓出土彩色帛画,上绘形态各异的导引术势44个。

  行气图

  图示说明:出自《中华医学文物图集》。2、五禽戏/八段锦

  主要采取表演赛、参与赛、普及赛的形式。“五禽戏”是华佗在导引术基础上创造了著名的养生类中国古代体育运动。“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五禽戏的最大特点,是将古代导引术加以简约化和套势化,使其结构完整,编排合理,简约精要,易学易练,有利于传播和习练。八段锦上承华佗“五禽戏”传统,以养生长寿为宗旨,将多种导引术势和动作编排成套路,并以口诀形式流传的一种著名中国古代健身套式体系。

  五禽戏图

  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体育史》。八段锦图

  图示说明:出自《活人心法》。3、武术功

  主要采取表演赛的形式。武术功是在传统导引术基础上,结合武术的特点与需要,以强身壮体,运气发力为目的,形成中国传统武术特有的身体素质和专项素质训练体系。以《易筋经》为代表。功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道家养生治病的导引行气术向武术功的发展过程。据有关史料,早在唐人所撰《剧谈录》一书中,就有道士身受“富有膂

  力,扛鼎挟舟”的武功高手重拳打击而“如扣木石”,“略不微动”的记载。

  武术功图

  图示说明:《易筋经》第八式三盘落地式。4、游百病

  主要采取参与赛的形式。游百病又称走百病、洗百病等。端阳节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带上食品到外面游玩一天,并在山间田野采集野花香草,晚上带回用水煮后洗澡,参与者相信此举会使一年吉利平安。

  游百病图

  图示说明:省勃利县端午节游百病。

  (二)实用体育项目

  实用类中国古代体育运动建议进行以下项目。1、礼、乐、射、御

  主要采取纪念赛、表演赛、参与赛、普及赛的形式。先贵族学校的教学容有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合称“六艺”,“六艺”中的礼、乐、射、御等四类教学容更表现出十分丰富的体育容。

  “射礼”“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与道德规。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特指以宗法制度、等级观念、祭祀礼仪及封建道德等为基础的上层社会行为规。为了培养贵族子弟的等级意识与行为规,“礼”的

  教育先学校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其中,射礼教育是礼制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通过学习围绕射箭比赛而制定的一整套严格的礼仪制度,达到强化等级意识、掌握有关礼仪知识与规的目的。西周的射礼一般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戒宾”,由主持人宣布比赛规则与注意事项;第二步是“示射”,在参赛者中选出三对选手,由“司射”来“教射”,演示比赛规则与有关要求。第三步是“竞射”,由“宾党”(客队)与“主党”(主队)进行比赛。具体为按相同等级身份分别编为2人一组进行两轮比赛,每轮一人发4矢,按党(队)累计成绩,每轮分别计胜负。第四步是“兴舞”,“竞射”结束后,参赛者随音乐起舞,向周天子表示敬意,同时也向胜者表示祝贺。西周的射礼,按等级分为四类: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大射是在周天子祭祖、祭神等大典上举行的射礼活动。宾射是周天子在欢迎诸侯来朝时的仪式上举行的射礼活动。燕射是周天子与群臣在宴会与娱乐时举行的射礼活动。乡射则是卿大夫、士等各地的贵族统治者在民间举行的射礼。

  射礼图1

  射礼图2

  图示说明: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仿古射礼(据悉为近两百年来地举行的第一次现代射礼)

  “武舞”“乐”在先教育中不仅指会唱歌奏乐,而且包括了舞蹈。西周时期的舞蹈中也包含有很多体育容。无论祭祀、庆典或是欢娱饮宴,都有乐舞相伴,因而学校中很重视乐舞的教育。西周时代的乐舞是加强礼仪教育和身体练习的重要手段。它主要分文舞和武舞两大类。文舞包括了小舞、羽舞、皇舞、旄舞、人舞、大舞等;武舞则包括了大武、干舞等。这些舞蹈或节奏舒缓;或激烈跳荡。既有娱乐的功能,又娱乐健身的功能。

  武舞图

  图示说明:沧源先民的原始武舞崖画。

  “五射”“射”是先学校教育的重要容之一。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射箭是贵族男子必须掌握的技术。除了在战争中是主要的军事技术外,射箭在贵族社会中还具有表达礼仪、开展竞赛、娱乐休闲、选拔武士等多种功能,因此在西周学校教育中受到异常的重视。其中,先贵族学校的射箭教学容为“五射”,即要求学生掌握的五种基本技术:(1)白矢:主要为拉弓的方法。(2)参连:连续射箭的方法。在发箭时,能够同时手指夹住三支箭,以便可以连续发射。(3)剡注:发射箭的方法。要求发箭时箭镞飞行时始终保持水平位置。(4)襄尺:对拉弓时肘部动作与姿势的要求。要求射手在拉弓时,肘部始终保持平稳,达到肘上可以放一杯水,射箭时水不洒出的水平。(5)井仪:指开弓时拉得圆满充分,达到像一口井一样。

  五射图

  图示说明:出自人民体育《体育史》(图示不全)。

  “五御”

  “御”是指驾御马车的技术。由于先战争主要是车战,因而对于贵族青年来说,学会娴熟地驾车,掌握“御”的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御”的技术主要有五种,称为“五御”,分别是:(1)鸣和鸾:指行车时马铃具有节奏感,指驾车平稳的技术。(2)逐曲水:指顺着曲折的水道或河边驾车,以练习驾车转弯和避开障碍物的技术。(3)过君表:指驾车迅速通过狭窄的门户和道路的技术。(4)舞交衢:指在复杂的道路情况下自如驾控车马的能力与技术。(5)逐禽左:在在狩猎时,能够将车驾驭到猎物的左边,以便让车上的射手拉弓射箭(先车战中射手一般站在车的右边)。

  五御图

  

篇十二:我国古代的投掷运动有

 战国时期秦军为了统一全国曾经在部队中提倡一种投石超距的训练方式让士兵们通过投石从而练习臂力极大地增强了军队以及士兵的素质提高了战斗的能力

  中国古代田径项目有哪些

  中国古代田径项目有哪些在中国古代并没有“田径”这个词。不过与田径有关的同义词倒是不少,如跑的同义词“走”,投的同义词“掷”,跳的同义词“逾高”、“绝远”等等。那么,中国古代体育史上有哪些田径项目,又是怎样发展的呢?跑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由于军事作战中的车战改成兵团作战,因此训练士兵的走和跑成为重中之重。具有长跑能力的人,就成为当时军队的重要人才。在汉代画作《车马出行图》中,有两个被称为“伍伯”的武士,就是当时的长跑健将。他们在飞驰的马儿前边奔跑,拥有出众的'长途奔袭能力,这也使得他们在传递信息或者重大的战役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汉代开始,长跑得到人们的重视,逐渐发展成专业的比赛。元代曾出现一种“贵由赤”的长跑比赛,“贵由赤”是蒙古语,就是快行者的意思。当时“贵由赤”比赛全程距离约90公里,大家知道,现代马拉松比赛全程为42.195公里。而元代的“贵由赤”比马拉松的距离长得多,时间上还要早六百多年。由此可见中国古人长跑运动的强度和历史。跳跳也是中国古代田径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六韬》、《吴子》等战国兵书中,都记载到将领会选择善投掷、善跳跃的士卒组成特殊兵种进行训练的史实。秦汉以后,跳跃活动不仅作为军事训练中的重要项目,在民间也很流行。南北朝时期,民间曾经流行着一种跳跃运动——“赌跳”。赌跳以跳高为胜,就连当时的刘宋皇帝也鼓励大臣、军队进行跳高比赛。此举也对整个军队、民间跳跃比赛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宋辽金元时期,跳跃活动仍然流行。在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中流行着一种跳骆驼的跳高活动。据《辽史》、《金史》记载,辽国的青年

  将领萧忽古、金国的萧仲恭都可以身着重甲纵身一跃,跳上高大的骆驼。而如此优秀的弹跳力,如没有平时的艰苦训练,是不可能达到的。到了清代,跳骆驼这一项目仍继续盛行,并成为一项例定的竞技项目。

  投现代田径比赛中的投掷项目,在中国古代也很受重视。战国时期,秦军为了统一全国,曾经在部队中提倡一种“投石超距”的训练方式,让士兵们通过投石从而练习臂力,极大地增强了军队以及士兵的素质,提高了战斗的能力。到了唐代,唐高宗还曾下令征召“投石、超距,勇冠三军”者,“具录封进”,也就是说军队对于有投掷技能者会进行嘉奖。投掷的发展,对现代体育中的铁饼、标枪、铅球等项目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历史孕育了许多充满生命力的传统体育活动形式,尽管岁月给它刻上了一圈又一圈的年轮,但它仍然像深深扎根在大地上的古树,历尽沧桑而不衰,至今郁郁葱葱。可以说,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既是中华各民族体育文化汇集、融合的结晶,又是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载全文

  

  

篇十三:我国古代的投掷运动有

 中国古代“奥林匹克”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北京开幕。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新兴体育强国,人们只看到了中国在当代体育竞技比赛中的成果,却不太知道,许多的现代体育竞技项目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就开始成形与发展。许多种体育项目,起源于古代中国,并且曾经十分发达。中国对于世界体育运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体育,是指从中国体育活动的出现,到19世纪末西方现代体育传入中国为止,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并发展的传统体育活动形式。它包括:第一,从生产实践和军事战斗中转化出来的活动项目,包括射箭、“田径”运动形式,水上与冰上运动;第二,具有技击和保健特色的武艺、武术与养生活动;第三,娱乐特色的球类运动,蹴鞠、马球和捶丸;第四,益智型的棋类游戏;第五,民俗或民间体育运动,如赛龙舟等。

  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古代体育更注重人与运动的和谐性,强调的是体育中的娱乐、休闲、教育、养生等性质,不追求竞技性。所以,中国古代体育更接近于人类体育精神的真谛。

  古代的球类运动人们总以为现代足球运动的发源地是在英格兰,其实不然。足球的发源地应该是在中国山东的临淄。据马王堆出土文献记载,在尧、舜、禹时代,中国就出现了足球的雏形——“蹴鞠”,《水浒》传中就有关于高逑酷爱蹴鞠的记载。蹴鞠在宋代十分流行,其制作工艺也非常完善,与近代的欧式足球差别不大。“少年骑马入咸阳,鹘似身轻蝶似狂。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这是宋代诗人陆游的《晚春感事》,写了他少年时在咸阳观看蹴鞠比赛的场景。而古代中国军队为提高骑兵的战斗力而发明了马球,此后

  马球成为一项皇家体育运动。唐明皇李隆基就是一位马球爱好者与运动员。他在位期间,甚至利用一场马球比赛清除了政敌。另一种球类运动——水球运动在宋代称“抛水”,宋徽宗赵佶还为这种水球运动写过一首七言诗:“苑西廊畔碧沟长,修竹森森绿影凉。掷球戏水争远近,流星一点耀波光。”

  根据体育史专家分析,保龄球与高尔夫球也起源于古代中国。几千年前,中国人便发明了一种名叫“十五柱球”的体育项目,它就是保龄球的前身。此外,高尔夫的前身“捶丸”也产生于中国。但这些球类运动后来逐渐在中国消失,因此造成了人们普遍认为发源地在欧洲的假象。

  古代的“田径”运动田径运动在中国古代体育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它包括“投”(投掷)、“跳”(跳高)。在战国时代的兵书《六韬》、《吴子》中记载:选择善投掷、善跳跃的士兵组成特殊兵种进行训练。秦军为了统一全国,曾在军中提倡一种“投石超距”的训练方式,让士兵练习“投”,练习臂力,提高战斗力。到了汉、唐时代,中国古代军队对具备投掷技能的人都有“具禄封进”的嘉奖。“投”,对现代体育中包括铁饼、标枪、铅球等项目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南北朝时期,民间曾有一种跳跃运动,名“赌跳”,以跳高者为胜。连当时的南朝刘宋的皇帝也曾鼓励大臣与军队要进行跳高比赛。而鼎鼎大名的马拉松长跑项目,中国与欧洲是在同时代出现的,甚至更早。从春秋战国开始,大规模兵团作战成为了中国古代军队的主要作战方式。所以,具有长跑能力的人,成了重要的军事人才。在汉代的《车马出行图》中,骑兵背后有两个奔跑的武士“伍伯”。“伍伯”练就了长途奔袭的能力,他们在作战中传递信息,这实际就是在进行马拉松长跑。到了元代,出现了一种长跑比赛叫“贵由赤”(蒙古语快行者的意思),比如从元大都(北京)跑到元上都(内蒙),长跑距离为180里,赛跑在两个地

  点同时进行。这种比赛是当代马拉松长跑距离的两倍多,时间早600多年。

  古老的格斗竞技运动“角抵罢时还摆宴,卷班出殿戴花回。”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在观看士兵的“角抵”(摔跤运动)比赛后,写的《角抵诗》。现代摔跤基本上是沿着古代的角力、角抵和相扑、摔跤这几大形式发展而来的。它最早起源于“蚩尤戏”,一种在中国北方民间流行的竞技活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秦二世胡亥曾在甘泉宫观看角抵比赛。到了清代,摔跤被军队作为一种练兵训练,乾隆时代的名画《塞宴四事图》中,“四事”之一就是摔跤。同时,角抵到晋代出现了另一种演变:相扑。到了宋代,出现了有关角抵的专业书籍《角力记》。在《水浒传》第七十四回的“燕青智扑擎天柱”中,生动地描写了当时相扑的场景。还有一种表演性的相扑出现于北宋的东京,它成为了日本相扑运动的起源与来源。除摔跤与相扑外,中国武术也是一门传习千年的格斗竞技项目。武术项目包括:器械、拳术、养生操。器械有十八般兵器:戈、戟、吴勾、矛、剑、铩、殳、枪、叉、刀、斧、钺、棍棒头、鞭锤等。汉画像石就有许多表现器械演练的画面,在河南出土的汉画像砖上,有两个人在击剑。拳术也是武术当中一项重要内容,《诗经·巧言》记载:“无拳无勇,职为乱阶。”《汉书·艺文志》中就有《手搏》六篇,这是最早的有关拳类著作的记述。到了明清,拳术、拳法得到了理论总结,像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记载了宋太祖的“三十二式长拳”。拳术还出现了内外家,外家以少林武术为代表,内家以武当武术为代表。到了清末,几大拳系已逐渐形成,当时文献记载的拳系有几十个,拳套路有几百种。比如南拳的方世玉、黄飞鸿与北拳的霍元甲。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导引图》反映了40多个

  人物徒手、执器械进行各种养生练习锻炼的情景,这估计是我国最早的保健养生体操。成熟的水上与冰上运动

  古代中国的战争兵法中都提倡水战、舟战,所以训练水军成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在出土文物“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中,壶壁上雕刻了古人游泳的画面,包括自由泳、蝶泳。敦煌莫高窟257窟中的《弄潮游泳图》中,古人游泳的姿势跟现在的游泳姿势基本一致。唐代诗人李益,曾写过一首五言诗:“嫁与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朝有汛,嫁与弄潮儿。”表现了一位妇女被一位游泳健将深深吸引的故事。

  而跳水运动在民间叫“扎猛子”,它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特别是在宋代,跳水项目中出现了一种叫做“水秋千”的跳水活动。在两船间树两根竹竿,竿上扎上秋千,跳水者荡到跟秋千的横梁齐平的时候,突然一个跟斗从秋千上跳入水中,类似于今天的高台跳水。

  中国古代的冰上运动在隋唐时期就已存在。《隋书》记载:大兴安岭的“室韦人”可“骑木而行”滑雪,双脚踏在两个滑板上,相当于现在的雪橇滑雪。宋明以后,冰上运动更为兴盛。后金的努尔哈赤曾在太子河上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冰上运动会,包括了冰球项目与花样滑冰。冠军获得者赏银20两,亚军赏银10两,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冰上运动会。后来,随着满族入主中原,这些冰上活动也被带入内地。清廷规定:每年从全国各地选拔近千名“善走冰”的人,入宫进行训练,每年从冬至到三九在太液池(现北海和中南海)进行训练、表演。画家金昆、程志道曾为此画了一幅《冰嬉图》。

  射箭与体操射箭在西周时被列入教育必修的内容,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射箭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孔子、荀子、墨子等,都是射箭爱好者与射箭教练。到了魏晋南北朝,射箭出现了专业的比赛,在《北史·魏宗室常山王遵传》中记载:北魏孝武

  帝在洛阳的华林园举行了一次射箭比赛,胜利者可以得到酒杯作为“奖杯”。在唐代设立的武举制中,规定了九项选拔和考核军事人才的标准,其中五项是射箭。唐宋时代,射箭运动在民间十分普及,仅河北一带,民间组织的“弓箭社”就有六百多个,参加的人员有三万多。满族入主中原后,射箭运动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如将“木兰秋狝”定为恒制,把承德作为涉猎射箭的专用场地。同时,宋代街头的业余体操表演可以与现代体操媲美,端午节的赛龙舟与现代赛艇项目本质上是一样的。(综合整理)

  

  

推荐访问:我国古代的投掷运动有 投掷 我国古代 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