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两年时间,席卷全国,朝廷内忧外患。在朝中做面点师的李廷焕,像热锅上的蚂蚁,因为他的妻儿老小都在南京。传闻洪秀全要一直往北挺进,可能要不了多久,就会打到南京,李廷焕告了假,急匆匆向家乡赶去。
一个多月后,李廷焕终于回到南京老家,战争风声也越来越紧。明清两代,南京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也可能成为洪秀全的下一个目标。
为了躲避战争,李廷焕决定带全家老小南下。
在文山平坝的“文山三七溯源馆”内,“移民兴边创繁荣”的版块里,有这样一段话:“平坝第三次大规模移民发生在1856 年云南杜文秀起义之后,当时平坝镇毁于兵燹。1891 年前后当地人重建家园,这时大量外来移民进入平坝。”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李廷焕和他的家人,不知道经过多少艰辛,从南京逃到了文山,最终在平坝镇落脚。
从此,李廷焕再也没走出平坝镇,故乡只存心中,他乡变成了故乡。
平坝荞酥的诞生
平坝是文山的一座古镇,早在明朝时期,银矿生意的兴盛,平坝成为当时矿井服务的“后勤”基地。随着三七贸易范围的拓展,平坝街区又成了当时马帮商贸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去往昆明、河口、越南的马帮,都要从平坝经过。
平坝主街道是古镇内最重要的街巷,国内许多古镇是房高街窄,平坝则与古代其他城镇建设模式不同,平坝街道修建得非常宽阔,东西两侧一字排开的清代民居和多重四合院。小镇后山上古树参天,龙潭水清澈透亮,杨柳河滋养着这一方水土。
在平坝落了脚的李廷焕一家,要生活下去,必须要有生存的本事,李廷焕在宫中一直是做面点,在平坝,他试着用自己的手艺,在平坝镇的街道上,开了一家卖点心的店。
在迎来送往各路客人的平坝镇,李廷焕家做的点心,口味好,用料足,成了过往客商和当地老百姓喜欢的食品。
做点心也能养家糊口,李廷焕开始把自己的手艺向儿子李家珍传授。
李廷焕最拿手的是做荞酥,荞酥用荞麦做,荞麦是土地的颜色,经过加工做熟后,圆圆的荞酥,也是土地的黄色。荞酥下面垫有一张白纸,朴实得一点不诱人,也非常不起眼。荞酥就如同这里常年在田里耕作的农民,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任何装饰,就素面朝天呈现在李廷焕的点心铺。
就是这样一款朴实无华的荞酥,是点心铺里最受欢迎的点心。
用手掌托着圆圆的荞酥,一股淡淡的清香就传入嗅觉,那是田野的味道,用手把荞酥下面的纸轻轻撕开,咬一口,荞酥一进嘴,凉凉的,立即化开,如同初夏的微风轻拂过麦田,带走了疲惫,留下了满满的幸福感。它的甜,是那种恰到好处的甜,既满足了味蕾,又不会让人感到腻味。
这种甜而不腻、入口即化的口感,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当地人把李家的荞酥称为“奓(zha)口黄”。这个朴实无华的称号,是对李廷焕一家手艺的认可,品质的赞誉。
李家珍传承了父亲李廷焕的手艺“奓口黄”,父子俩把荞酥从清朝卖到了民国。
技艺的精湛与独特
荞酥的第一代传承人李家珍对荞酥的配方和工艺做了重大改进,使其色香味和保存时间都有大幅提升。这一创新,让美珍斋的荞酥在当地名声大噪,荞酥也成为平坝镇过往商客必带的礼品。
民国时期,李家的荞酥被马帮带到了昆明,作为礼品送到了当时的省**龙云的府上,龙云品尝到美珍斋的荞酥后,赞不绝口,称其为佳品,并请马帮传话赠店名“美珍斋”。
从此,文山平坝镇李家的荞酥有了正式的官名——美珍斋。“美珍斋”这三个字是对李家珍技艺的肯定,也是当地人心中的美食代表。
经过李家珍对荞酥配方的改良,李家的这款荞酥,仿佛拥有永恒的柔软和冰凉,哪怕是放置一段时间,它依旧保持着那份松软和清甜,仿佛时间在李家的荞酥面前停滞了,口感如初,让人回味无穷。
美珍斋的荞酥,不仅仅是一款点心,更是一段美好的時光,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享受一个甜蜜的瞬间。
平坝镇是文山三七的发源地,平坝镇里,许多人家都种三七,三七的补血益气之效被百姓推崇,如果能在荞酥里加入三七,不是更好吗?
李家珍开始学种三七,当时三七的种植没有现在的技术,从养苗开始,都要自己摸索。李家珍的儿子,只有老大李明志跟着父亲在点心铺和田里学手艺。
年纪逐渐大的李家珍被镇里的乡亲尊称为“李老阿爷”,李老阿爷在镇上为人谦和,乐善好施,平坝镇通往大坝的路被车马压烂,难于通行,李老阿爷就筹钱把路修好。
平坝镇虽处西南边陲,但是交通要道,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李家也没逃过战乱。一天夜里,已经熟睡的李家人,听到外面响起急促的敲门声,接着就是门被撬开的声音,李家吓得躲到后院,不敢出声。对面住的高家,听见动静,点了灯想看看外面是什么情况,不想土匪看见窗子上的人头,一梭子弹过去,高家人倒了下去。
第二天天亮后,李家人才从后院出来,前屋已被抢劫一空,还好人没事。知道了高家发生的事,“如果不是高家人,我们李家可能就免不了这场灾难,把我们李家祖传做荞酥方法教给高家,也算是我们报答高家。”
传承与坚守
第二代传人李明志终于迎来好日子,新中国成立后,平坝成立了供销社食品加工厂,李明志成了厂里的大师傅,他把祖传做点心的工艺向年轻人传授。
李明志有三个儿女,大儿子是改革开放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毕业后在高校工作,二儿子李世金高中毕业,进了父亲在的食品加工厂,小女儿毕业后进入教师队伍。李家荞酥的传承人,落在了二儿子李世金的身上。年轻的李世金有股闯劲,不想跟着父亲墨守成规地做糕点,他要到外面去闯,闯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李世金觉得名字中“金”字老土,他把名字改了,改成了“李世军”,代表着自己内心有着军人的力量和坚韧不拔。
改名后的李世军,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投资200多万,跑到曲靖种了九十多亩的三七。奔波几年下来,收获的三七只卖了几万块钱。
“军”字里不是还有刚毅和坚定吗?那就从头再来,从传承开始,把老一輩留下的荞酥做好,把“美珍斋”的牌子再次打响。
回到平坝的李世军,扎扎实实做起了美珍斋的糕点。
虽然平坝镇上也有做荞酥的,都是同一个师傅,也就是李世军的父亲李明志传承下来的。但李世军就有那么一股劲,他一定是严格按父亲传下来的工艺做荞酥。
首先是原材料选择,一定是要选新街的荞麦,小街和平坝的荞麦就次一些,因为新街的气候潮湿,在荞麦开花的时候,风沙不会吹进荞麦花,等荞麦结果实时,果实就纯、口感就好。原材料选好,要拉到小街去,用石磨碾出来。
“为什么不用电磨?那样省力呀。”
“我试过,荞壳和荞子,用电磨分离不好,它们会混在一起,如果用这样的原料做荞酥,口感不好。”
李世军对荞酥原材料的要求,达到了一种苛刻的地步。
在石磨的缓缓转动下,荞麦被细细磨制,保留了最纯正的口感与营养。每一粒荞麦,仿佛在诉说着土地的故事。经过匠人的巧手,它们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正是这种苛刻,使“美珍斋”的荞酥独树一帜。
李世军开始整理父亲遗留下来的一本笔记本,那上面,记录着李家二十多个糕点制作的配方、流程、原材料的选择。
李世军有一对儿女,女儿和儿子都在文山上班,目前“美珍斋”靠他们老两口运作。做点心忙不过来时,李世军会付工资请邻居帮忙。
“美珍斋的糕点谁传承?”
“儿子呀。”
“儿子不是在文山上班呀。”
“年轻人,让他先去闯一下,我年轻时也是去外面闯,他会回来的,我们李家的荞酥一定是他继承。”六十岁的李世军乐呵呵地说。
停顿了一下,李世军语重心长地说:“做糕点,做得好不好吃全靠多做多‘悟,食物这东西,光知道方法还不行,不多去操作积累,做出来的味道会相差甚远的。一定是静下心来好好做,才能真正传承美珍斋的糕点。”
随着消费者口味的不断变化和市场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单一的产品已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李世军从父亲遗留下来的那本笔记本里,又开发出新的品种,目前美珍斋有5个品种的糕点,荞酥、到口酥、荷叶酥、鲜花酥、椒盐酥。
“鲜花酥是根据我父亲的三七酥创新出来的。”
“为什么没做三七酥?”
“三七酥的工艺复杂,主要是馅,三七酥的馅要用三七花做,要把三七花做成好吃的馅,腌制就要一年。以前父亲做的时候,三七花是自己种的,现在我年纪大了,有点力不从心。不过不要紧,三七酥的制作,父亲都详细写了,不会失传的。”李世军乐观地说。
在李世军的美珍斋前店后院老宅里,至今,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门窗。李世军告诉我,他家还保存着清朝宫廷的几幅字画,已经破旧了,是李家老祖从家乡南京带来的,经过一百多年风风雨雨,与父亲留下的笔记本一样,如今,是李家的传家之宝。
2024年1月,文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向李世军颁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证书,并把“平坝荞酥制作技艺传承点”的金字招牌挂在了美珍斋的墙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人类文明的智慧与光芒。他们手中的技艺,不仅是生活的技艺,更是历史的传承、文化的根脉。它体现了各个民族和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今天,我们将目光聚焦在一位非遗传承人李世军身上,感受他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它不仅传承的是技艺,更重要的是传承了一种精神,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在李世军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匠人的坚守与匠心。他用自己的双手,守护着传统文化的根脉,用一枚小小的荞酥,诠释着传统文化的魅力。正是有了像李世军这样的非遗传承人,我们的文化才能得以延续和传承。
张行炎先生撰文写李家荞酥:
“平坝荞酥起于李氏,雅俗点心名震遐迩。李廷焕烤术中原独妙,清咸丰携技平坝定居,苦荞从此成上品,甜点由来独望酥。祖传配方,奇珍尚古,现代工艺,懿德传今,曾夸到口酥,今赞奓口黄。开化府县黎庶,享受好口福,滇省**龙云,题赠美珍斋。
百年始祖,仁者能仁,三代传人,精益求精,色泽诱人,酥香可口,甜而不腻,入口即酥,绿色食品,爱心奉献,金色糕点,绝技长传。
人谈古乐农,左右皆夸荞酥李,客到今平坝,翁童遥指廷焕家。”
让我们向这些默默坚守的匠人致敬!共同关注和支持非遗传承事业,让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现代社会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作者简介】楼琳,笔名风铃、楼上风铃。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昆明儿童文学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在《诗刊》《散文》《散文诗世界》《滇池》《含笑花》《昆明作家》《春城晚报》《昆明日报》《台湾好报》等报刊发表过散文、诗歌、小说、纪实等作品。十多次荣获全国、省、市诗歌及散文奖项,出版的散文集《花开无声爱也悄然》荣获“茶花奖”。
猜你喜欢 平坝文山糕点 诗与象心潮诗词评论(2023年3期)2023-12-11诗与学心潮诗词评论(2023年1期)2023-07-16糕点世界的小偷小猕猴智力画刊(2019年4期)2019-05-08小小糕点师娃娃乐园·3-7岁综合智能(2017年9期)2018-02-01我的平坝窖酒记忆乡村地理(2017年3期)2018-01-11平坝乡村乡村地理(2017年3期)2018-01-11我的平坝窖酒记忆乡村地理(2017年2期)2017-11-01小小糕点师娃娃乐园·综合智能(2017年17期)2017-10-11美味的糕点小朋友·快乐手工(2016年4期)2016-11-19在山丘与平坝之间的文明乡村地理(2016年2期)2016-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