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理念的中小学艺术课程统整

时间:2024-02-29 12:00:12 来源:网友投稿

余 萍,殷世东

基于新课标理念的中小学艺术课程统整

余 萍,殷世东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课程统整是新课标理念下中小学艺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小学艺术课程统整具有促进课程有机融合,达成艺术核心素养提升;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持续优化艺术教师课程执行力;
合理调动课程系统要素,助推艺术课程系统高效运行几方面的价值定位。基于新课标新理念的中小学艺术课程统整,需遵循“适应性专业知识”、艺术学科高阶思维和课程系统协同育人的逻辑。达成中小学艺术课程的有效统整、推进中小学艺术课程有效实施,需要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策略:明晰新课标理念,增强艺术课程统整意识;
依据新课标课程整合取向,绘制中小学艺术课程统整框架;
协同教师发展,提升艺术教师课程统整执行力。

中小学艺术课程;
课程统整;
艺术课程标准;
艺术核心素养

2022年4月,教育部下发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艺术课标”)中明确指出,艺术教育课程要“突出课程综合”“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有机整合学习内容,构建一体化的内容体系”,强调艺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以及个人、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等方面的广泛联系与统整,[1]5-7课程统整已然成为新课标理念下,中小学艺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重要方式与途径。

课程统整指教师在统整理念指导下,以概念、主题、项目、任务、活动等为线索和形式,采用有机整合的方式,打破学科课程界限,调动课程系统的各要素,联结学科、学习内容、学习主客体间的关系等,融合学生知识与生活经验,使课程系统内各要素之间形成统整性的课程形态。[2]随着跨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研究与实践的兴起,课程统整成为教育与教学活动的趋势。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课程统整,如香港吕明才小学以主题式教学活动的形式进行课程统整实验研究;
[3]进入新世纪,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进行“1+X课程”育人体系建构,“1”是指优化整合的国家基础性课程,“X”则是个性化的课程,包括学校个性课程和学生个性化课程。[4]这既打破了原有学科课程壁垒,又有效统整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建立起一套基于国家课程又丰富国家课程的课程育人体系;
贵阳乐湾国际实验小学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和特色课程项目,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对小学1-6年级的学科课程的单元内容进行统整,以优化和整合课程标准与现有的教材单元。如在统整三年级(上)“从风筝图案看世界”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单元课程时,将综合实践课程与语文、数学、科学、信息科技等跨学科的内容统整起来,开展多元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5]等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政府对学校课程管理的推动下,美国开始大规模进行课程统整,形成了基于教学技术的课程统整、基于概念本位的学科群建设等课程统整范式;
[6]韩国于1981年开始在教育实践中启动课程统整,形成了主题整合、知识整合、学生自主整合等的课程统整模式,[7]等等。

进行中小学艺术课程统整,就是要在艺术课程育人活动中,打破学科课程界限,结合学科内容、学生经验、教学环境等因素有效整合艺术姊妹课程及其他学科课程内容,同时调动整个课程系统的要素,形成统整性的课程育人态势。故中小学艺术课程统整,是各学科课程融合育人、艺术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充分调动课程系统要素的综合体现,通过统整中小学艺术课程,达成学生艺术核心素养提升、优化教师课程执行力和助推艺术课程系统高效运行。

(一)促进课程有机融合,达成艺术核心素养提升

艺术课标中强调“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艺术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1]5,关涉学生的人生感知、思维方式、行为表现、理解认知等。课程统整,能够促进各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同时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社会发展等的相互关系,考虑与学生有关的问题、关心学生的生活世界、激发学生动态的和创造的思维、行为。[8]20据此,通过艺术课程统整,能够在艺术课程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中关照学生的生活、经验、思维、行为等,有效达成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提升,具体表现如下。

1. 联结生活世界,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对自然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的特征及其意义的发现、感受、认识和反应能力。审美感知是审美体验的开始,“‘体验’是一种跟生命、生存、生活密切关联的经历”,[9]89生存、生活、生命是生活世界的三种状态和意义。在“生存”的状态下,人更关注的是物质世界,在“生活”的状态下,人开始回归到生活境界上,而在“生命”的状态下,人的关注则转向生命意义与人生归宿的探寻。通过艺术课程的统整,可以融合其他学科课程中的人物、作品、思想、情感、价值观等,同时统整艺术课程中的艺术语言、艺术形象、情感表达等,联结学生的生活世界和人生态度,让学生自觉在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发现和感受美,并将审美感知去掉从生理、物质的快感往前发展,延伸至更为广阔的精神领域与生命境界。

2. 统整经验,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艺术表现力是学生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活动中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展现艺术美感的实践能力。“艺术作品是由来自一种有机体的与环境的状况与能量的相互作用的整体经验的建构”[10]74“即使你拿回无数粒知识的沙砾,也只能聚成一片沙漠而已,而人们爱看的,是沙砾聚合成的金字塔。”[11]68艺术作品的创造表现涉及文学、科学、美学、艺术等诸多领域,蕴含美学追求、情绪表现、思想境界等多重创作要素与经验的挥洒和凝结。因此,艺术课程活动不只是教授艺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在艺术课程中培养学生内在和外在的艺术表现力,需以课程统整的形式结合多学科课程内容,统整学生的整体经验,广泛关联艺术创作与学生的整体经验,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能够进行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选择多种形式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运用多元的媒介、技术和艺术语言,增强学生对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和表现能力,防止学生运用孤立的眼光去看待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

3. 激发思维,丰富学生的创意实践

创意实践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知识可以载入书本,书本却无法载入智慧,从知识走向智慧,核心在于思维。”[12]统整艺术课程,不仅仅是统整课程知识,更重要的是在统整的课程中,以多种学科、多种经验为契机,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灵感,超越零散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对艺术知识、艺术技能等进行整体的联系和建构,并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联结,运用艺术的方法策划和设计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或在生活情境中将独特的想法和思维转化为艺术成果,把过去难以在生活场景中创造性应用、迁移的“惰性知识”转化为创新思维、创造意识和艺术实践能力,将艺术课程学习由“训练”转向“探究”“体验”,由“记忆”转向“理解”“创造”,[13]以课程统整丰富学生的创意实践。

4. 视域融合,促进学生的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是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阐释能力。在艺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需要培养学生的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理解意识,培养学生对艺术活动、艺术作品的文化贡献、社会发展等价值的理解,并在其中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等。因而,需要通过课程统整,整合国内外文化经验和各学科课程,打破文化壁垒与学科边界,**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狭隘主义,运用跨学科、跨文化的方法,以专题、任务驱动、项目合作等形式,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各类艺术的流变发展,以一种更为开放多元的视域来审视艺术课程的学习,多视角、多维度地辩证分析艺术问题,联系自然、生活、社会、科技、文化、历史等因素,分析世界民族艺术作品的创作意图、风格特征和艺术现象,感受世界艺术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体验多元文化的艺术魅力。同时,从文化共同体的角度尊重和理解不同历史、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间的文化艺术,客观认识世界文化艺术,以求同存异的心态和理念学习多元艺术课程和看待世界文化艺术发展。

(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持续优化艺术教师课程执行力

任何理想的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都需要有序、有效地执行方能真正落地。在艺术课程育人活动中,艺术教师是艺术课程标准和方案的直接执行者,艺术教师需以艺术新课标为指引,在国家课程政策允准的权利范围内,整合和利用相关课程资源,并有效调动艺术课程系统要素,以实现艺术课程目标。对艺术课程进行统整,是对课程执行中艺术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助推艺术教师理解、发展和实现课程,持续优化其课程执行力。

首先,基于新课标的艺术课程统整有助于明晰艺术教师在课程育人活动中的角色构建。在艺术课程育人活动中,不同的主体期待决定了艺术教师要扮演纷繁多样的角色,如学生希望的艺术学习引导者、家长期盼的艺术教学指导者、学校期待的课程创造者等,这也潜在规定了艺术教师应扮演的决策者、建设者、研究者、育人者等角色和所承担的育人职责。

在课程统整中,一方面,教师要做学生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引导者和评价者,要根据课程目标、学生经验、各学科课程内容等,进行艺术学习任务设计,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相应的评价。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学生学习艺术过程中情绪体验的积极调控者。有研究表明,儿童天性爱艺术,创造艺术的过程蕴含着他们丰富的笔触、情感、动作。在艺术自由探索的活动中,儿童的情绪体验更加愉悦,行动更加积极。[14]故教师需在艺术课程中统整学生情绪、情感的感性思维和判断、选择、推理的理性思维,以整合的艺术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敏感性、跨界性、逆向性的创作思维,让学生呈现出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

其次,通过艺术课程统整提升艺术教师的课程驾驭能力。教师统整课程,是对课程的再认识和再加工,以正确地理解课程,合理定位和定性艺术课程,坚持艺术课程的育人性。教师在统整课程的过程中,其课程执行能够有效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并重构艺术课程的知识观、哲学观、育人观等,引导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课程整合,使艺术课程由碎片化的育人向一体化育人转变。[15]同时,教师统整艺术课程目标、课程资源,二次开发课标、教材、环境等课程资源,即是在创造性地执行和驾驭课程,推动艺术课程育人向更符合学生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前进。

(三)合理调动课程系统要素,助推艺术课程系统高效运行

基于新课标的中小学艺术课程统整,不仅是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小学艺术课程系统高效运行的内在发展需要。课程系统是由各级课程人员、课程信息和相应条件等要素组成的,旨在提高课程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子系统,其包含不断运行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各类教材以及它们所需要的空间、时间和物质条件,还包含着设计、操作、管理学校课程的多层次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即构成性要素与运行性要素。[16]340-342将中小学艺术课程统整,能合理调动课程系统要素,使艺术课程系统的结构处于最优状态,助推艺术课程系统高效运行。

首先,通过统整课程的构成性要素,能确保艺术课程具备完善的系统成分。艺术课程系统的构成性要素主要包括课程目标、内容以及艺术课程中的学习活动方式。其中,统整中小学艺术课程目标,能够有效整合艺术课程对学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积极意义和作用,既能注重艺术课程目标的整体综合性,又能挖掘艺术课程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独特贡献,促进学生在品德、智能、审美、劳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而有特色的发展;
统整艺术课程内容,能从知识、能力、品格、价值观方面有机整合学生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不断拓宽艺术课程的内容空间;
统整艺术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能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发展特征和课程目标要求,统整美术、音乐、舞蹈、戏曲、影视的学习活动内容、形式、时间、空间安排等,增强艺术学习活动方式的灵活性。

其次,通过统整课程系统的运行要素,能保障艺术课程系统的有效运行。课程系统的运行要素主要包括主体性要素、客体性要素和条件性要素。[16]342-344进行艺术课程的主体性因素统整,能够促进艺术课程直接参与人员在决策、设计、使用和管理艺术课程过程中融入课程统整思维,从而优化和调整艺术课程的整体建设;
通过统整艺术课程系统的客体性要素,可以综合把握艺术课程的设计原则、培养目标、学生活动总量、课程制度、各类文字教材或试听教材的使用情况,并以此不断追踪、完善和发展艺术课程运行的整个过程;
通过统整艺术课程系统的条件性因素,能够最优化地保证艺术教育的活动时间、空间、活动方式等,为艺术教育提供相应的场地、器械、设备等,促进艺术课程系统的高效运转。

新课标理念下的艺术课程统整是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实现艺术课程目标的课程统整,其中蕴含着知识的适应与转化规律、学生的学习思维整合、课程系统协同育人等多维关系的交织。通过分析这几方面的内蕴及其对艺术课程发展的作用机制,可以为中小学艺术课程提供统整的逻辑依据。

(一)“适应性专业知识”逻辑

知识问题是课程改革和育人的经典问题,对知识发生和转化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理念与课程育人活动的实施。艺术新课标指出,艺术课程围绕核心素养而行,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相较于“双基”和“三维目标”时期将“知识”置于育人活动的核心目标位置,“知识”在新课标下的核心素养时代中则展演为人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知识的发生和转化不再与“技能”“态度价值观”等形成并列范畴,而是转化为“价值观”“能力”与“品格”的形成途径及其结果。知识不再是课程育人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结果,而是“学”与“教”的工具和手段,[17]在这一转变中,需要保持高度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因此,艺术课程要通过统整将“惰性”的艺术知识调整为“适应性专业知识”,并在该过程中形成相应的学生核心素养。

“适应性专业知识”(Adaptive Expertise)最初是在临床医学教育中被广泛使用,即“临床医生利用他们对疾病体征和症状的知识、对患者需求和价值观的理解、社会背景和可用资源,来理解医患关系并得出解决方案”,[18]后逐渐被应用于其他教育研究中,最初强调教师的专业适应性知识,而后在课程活动中也逐步强调培养学生的“适应性专业知识”,它是指在相关领域内“掌握为什么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必须使用某些方法或设计新方法的知识”,[19]其强调保持知识的相关性和灵活性,要求接受复杂性与创新性,具备持续学习、寻求挑战和创造力的能力,在面对复杂的环境时,能够灵活与创新地处理,生成包含多种视角的解决方案。相关研究指出,在课程育人中发展“适应性专业知识”,需要遵循四个方面的策略:在培训早期提供抽象材料、促进概念想法与现有知识的整合、通过问题解决引导发现、元认知教学。[20]“对教育工作者来说,重要的问题是在帮助人们对新情境保持弹性和适应性方面,某些知识的组织方式是否比其他的更佳。”[21]40

据此,艺术教师要遵循“适应性专业知识”的逻辑,进行艺术课程统整,探究和拓展学生在艺术课程中的专业知识水平机会,统整艺术教育中的抽象材料与经验,促进学生知识与经验的整合,并在具体学习任务和艺术创作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在艺术认知活动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积极地监控和调节,防止运用单一的训练将学生的发展局限于技能之上。

(二)艺术学科高阶思维逻辑

艺术新课标中指出,艺术课程目标是培养艺术核心素养。学科活动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路径,而学科思维又是学科活动最具实质性的构成部分。学科思维是“探寻思考、解决和评价学科问题的有效方法的思维方式”[22],根植于学科内容之中。布鲁姆等人基于认知目标分类学的视角,将知识的简单记忆、复述归结为低阶思维,将认知发展水平中的分析、评价、创造三个层级定义为高阶思维。[23]后经研究者不断拓展,高阶思维被融构为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情感能力、决策、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24]艺术课程中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艺术核心素养是对艺术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等的整合与提升,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创造能力、信息素养、理解能力、合作交流、综合探索、学习迁移等能力,这与高阶思维的发展目标和要求一致。艺术学科课程活动,实质是培养学生艺术学科高阶思维的过程。

课程统整具有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突出优势,[25]通过学科内、跨学科等的课程统整能够整合知识点,将整合的知识迁移到其他的主题学习、问题分析和解决中,增强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应用元认知和跨学科联系的敏感性,有效帮助学生强化高阶思维发展。[26]因此,艺术教师通过课程统整,能够将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各类要素加以整合协调,将创新创造、批判理解、学习迁移、创意实践等贯穿于艺术课程活动中,让学生在艺术课程学习中表现和发展高阶的思维品质与行为能力。

(三)课程系统协同育人逻辑

课程系统协同育人是指课程系统需在相关的教育子系统协同配合下运行,从而达成育人,如教学系统、教育管理系统、考试系统等,课程系统的有效运行和育人取决于它与相关系统之间形成的协同作用力。课程系统与其他教育子系统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协同作用力,才能使课程系统发挥最大功能,整个教育母系统的功能也实现最大化。[16]367

课程系统的运行与其他教育子系统的运行是相互适应又相互矛盾的。一方面,课程系统的运行与其他子系统的运行目标是一致的,即育人。另一方面,课程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运行需要相互地反馈与调控。课程系统需要通过与其他子系统进行信息交换或信息反馈来调控自身的运行与育人情况。课程系统在运行中会伴随着课程目标的科学程度、课程结构设置合理程度、课程内容的适应程度、教师对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学生在课程活动中的学习情况等大量课程信息的不断输出,这些课程信息是改进和完善课程系统的关键要素。

然而,课程系统获取这些课程反馈信息,必须要通过教学、考试、教育管理等子系统进行信息的交换和反馈,即通过教学系统获取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质量的信息反馈;
通过考试系统,检测课程设置情况、教师的课程执行情况、学生在课程活动中的表现与成就等;
通过教育管理系统的监督与指导,评估课程目标、内容等与学生发展、社会需要和课程自身发展的匹配程度。因而只有在对各子系统的反馈信息进行整合与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对课程系统的运行进行精准和有效的调控。因此,进行中小学艺术课程统整,须遵循艺术课程系统与其他教育子系统协同育人的逻辑,要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教学条件、学业水平测试、学校教育管理体系等进行相应的统整,以确保艺术课程系统与其他子系统协同互促,同向同行。

课程统整作为新课标理念下中小学艺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要方式,其实践关涉对新课标理念及其理念下的课程统整的理解、统整的具体框架设计以及艺术教师的统整能力等方面。为此,进行中小学艺术课程统整,要明晰新课标新理念、具备课程统整意识、依据新课标信念指导艺术课程统整设计,并通过教师之间的协同发展,提高艺术教师课程统整执行力,进而推进艺术课程有效实施。

(一)明晰新课标理念,增强艺术课程统整意识

2022年颁发的义务教育新课标在属性、立意和结构上均实现了突破和创新。[27]就艺术课程而言,在属性上,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艺术课程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充分展现了国家意志在艺术课程育人中的体现。在立意上,艺术新课标在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等方面均强调以美育人、适应学生发展、聚焦核心素养、突出综合性与发展性。在结构上,艺术新课标包含着艺术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实施、教学质量等方面,在性质上凸显国家意识、在理念上强调课程综合、在目标上聚焦核心素养、在内容上主张有机整合、在实施上突出学科体验与实践、在学业质量中分阶段分层次,让素养可见。因此,统整艺术课程,需要从属性、立意和结构上明晰新课标的育人理念和课程执行的统整理念,明确艺术课程在执行中需要统整的要素与内容,并从中增强艺术课程的统整意识,更新艺术课程的统整执行观。

(二)依据新课标课程整合取向,绘制中小学艺术课程统整框架

新课标涵盖了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学业质量等标准,系统回答了教育中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用什么培养人(课程内容)、怎么培养人(课程实施)、培养到什么程度(学业质量)等几大核心问题。艺术课程统整,需整合和调动新课标要素,从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几方面绘制统整框架。

1. 从目标的统整上要追寻育人价值,聚焦核心素养和促进艺术课程发展

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方向和指导原则,艺术课程统整发端于课程目标的统整。统整艺术课程目标,一方面,要以国家育人方向为引领,确保艺术课程的育人价值。艺术新课标的颁发是国家意志在艺术课程育人中的体现,是对课程方向和价值的本质规定,因此,艺术课程统整的目标要遵循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要积极追寻育人价值的实现;
另一方面,要基于学生发展,落实艺术核心素养的内涵。艺术课程目标统整,要关照学生与生活、社会的联结,让学生通过艺术课程学习后逐步形成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再一方面,要遵循艺术学科发展规律,体现艺术课程发展目标。“课程是一个渐进生长的过程”[28],艺术教师进行课程统整的过程也是为艺术课程发展与延伸奠定基础的过程。

2. 从内容的统整上要精练,达成课程内容少而精

在艺术课程内容中,学生需要的是有价值的知识和内容,同时还需要为学生留出探索艺术和创造艺术的时间与空间。

一是要强调内容的结构化。艺术新课标为不同的艺术学科课程内容绘制了整体结构图,并将不同阶段的具体学习内容嵌入相应的学习任务中。由此,统整内容需按课程内容的整体结构,基于大任务、大主题将学科内或跨学科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以增加学科之间、学科与学生间、学生与生活间、学科与社会间的联系。

二是要关注内容的综合性。艺术课程内容围绕核心素养设置,而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情境性,故艺术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必须要增强学科知识间和跨学科知识间的适应性、联结性、情境性,培养学生在具体艺术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和素养。

三是要落实减负增效。在“双减”背景下,艺术课程学习的“减负”并非让学生少学或不学,而是要减轻学生在学校内不必要的简单重复、无效学习以及在校外艺术培训中的机械练习。

因而要通过艺术课程统整,**艺术学习内容的结构杂乱和低效现象,让学生在掌握艺术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身心和素养得到全面发展,将中小学的艺术课程从“应试教育”“考级教育”拉回“核心素养”的发展轨道。

3. 从实施的统整上要强化素养立意,凸显艺术实践

“今天的艺术课程更加关注学生能够将艺术知识和技能、艺术创意运用到提高个人生活质量,改善社区、社会环境,参与多学科解决现实问题的核心素养培养。”[29]因此,艺术课程的实施要通过综合性、创造性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艺术课程学习中获得审美感知、创造艺术形象、展现艺术美感、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运用,通过生活与实践来实施教育,[30]并在该过程提升艺术理解和艺术涵养。

在统整实施中,一是要统整零散的知识、技能,以任务、主题或项目的形式开展艺术课程,将课程内容有机整合,促进学生的整体联系和建构;
二是要统整艺术课程资源,为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通过各类艺术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情感,为学生创造艺术形象。三是要统整教学媒材,为学生提供多元的艺术学习器具、材料和媒介,发挥多种媒材的功能与特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

4. 从评价的统整上要依据艺术学业质量标准,关照学生素养表现

艺术新课标中对学生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应达成的学业成就表现做了相应的学业质量标准,其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对基础教育各阶段分别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五个艺术课程领域学习中需要达成的学业成就和表现进行了阶段性划分,包含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大素养。在统整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在横向上从评价的整体性上保障学生素养发展的整全性,对学生各项素养发展进行全面判断,让艺术素养可见,在纵向上连接各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关照学生在艺术学业质量发展上的阶进关系。同时,在评价主体上坚持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在评价维度上以艺术核心素养为其评价维度、在评价原则上注重表现性评价、在评价方法上运用综合表现评估。

(三)教师协同发展,提高课程统整执行力,推进艺术课程有效实施

艺术教师是艺术课程的主要和直接执行者,需要对艺术课程统整形成正确的思考和科学的判断,其课程统整能力直接决定着课程统整的质量和实现。在统整过程中,艺术教师要协同助力,共同协作和提升课程统整能力。

首先,要消解艺术教师的课程统整抗拒心态,增强其课程统整责任感。在新课标突出课程综合的理念下,客观要求艺术教师要从课程执行的忠诚者转换为创造者,在课程执行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课程统整,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与学生经验、与社会发展等的联系与融合,为学生提供统整的课程学习。

其次,要形成艺术课程统整共同体,全面提升课程统整能力。艺术教师不仅要具备课程管理、课程资源开发、跨学科设计课程的能力,还需具备与教师、家长沟通协作的能力。开展艺术课程统整,最重要的是人的统整,教师、家长、社会教育资源负责人应成为课程统整的共同体,共同协助艺术教师提升统整能力,支持艺术教师的课程统整。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寻找美的踪迹中》的课程设计中,为了让学生充分感悟和表达生活中的美,理解“美,是到处都有的”,美术教师可以与信息技术、科学、音乐、语文、数学等教师合作,与美术馆、博物馆等合作,引导学生从多维视角发现、体验和创造科学美、音律美、文字美、逻辑美、自然美、生态美等,并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科学记录美等,让教师在一次次的共同体协作中发展各方的课程统整能力。

艺术新课标理念下的“课程统整”不仅是我国先进的课程理念,更是艺术教师在艺术课程执行中的关键途径和方式。为此,艺术教师应在新课标理念下,依凭新课标、基于新课标,聚力课程统整,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又发展教师课程执行力,亦延伸艺术课程。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5-7.

[2] 李洪修, 王萌萌. 课程统整视域下价值观教育的实现[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2021(3): 8-14.

[3] 汪冰. 素质教育新尝试——香港“课程统整”实验透析[J]. 现代中小学教育, 1997(4): 3-4.

[4] 窦桂梅. 新课改背景下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清华大学附属小学“1+X课程”育人体系建构的案例研究[J]. 教育研究, 2014(2): 154-159.

[5] 邓宏, 熊梅. 单元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实践探索 ——以贵阳乐湾国际实验小学为例[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9): 93-97.

[6] 刘登珲. 当代美国学校课程统整范式的生成与演进[J]. 比较教育研究, 2020, 42(7): 82-89.

[7] MINJEONG P. Implementing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he experiences of Korean elementary teachers[J].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2008(3): 308-319.

[8] 比恩. 课程统整[M]. 单文经, 译. 上海: 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3: 20.

[9] 叶朗. 美学原理[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89.

[10]杜威. 艺术即经验[M]. 高建平, 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7: 74.

[11]余文森.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7: 68.

[12]吴国平, 张丽芳. 学校的课程统整: 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J]. 全球教育展望, 2013(2): 54-62.

[13]王笑地, 殷世东. 指向核心素养的学生课程理解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22(5): 115- 123.

[14]陈晓芳. 儿童艺术学习过程与教师指导策略研究[J].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9(2): 103- 111.

[15]杜尚荣, 游春蓉, 朱艳. 论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内涵、表征及功能[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3): 72-77.

[16]廖哲勋, 田慧生. 课程新论[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3.

[17]龙安邦. 核心素养时代的学与教——基于知识发生史的考察[J]. 课程·教材·教法, 2020(5): 51-57.

[18]MYLOPOULOS M, WOODS N N. When I say adaptive expertise[J]. Medical Education, 2017 (7): 685-686.

[19]CARBONE K B, STALMEIJER R E, KNINGS K D, et al. How experts deal with novel situations: a review of adaptive expertise[J]. Educational Research Review, 2014(3): 14-29.

[20]KUA J, LIM W S, TEO W, et al. A scoping review of adaptive expertise in education[J]. Medical Teacher, 2020(5): 1-30.

[21]布兰思福特. 人是如何学习的: 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M]. 程可拉, 译.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40.

[22]余文森. 论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J]. 课程·教材·教法, 2018(1): 4-11.

[23]孙宏志, 解月光, 姜玉莲, 等. 课堂教学情境下学科高阶思维的结构与发展规律——以语文学科为例[J]. 电化教育研究, 2020(6): 91-97+104.

[24]杨蕴佳, 李美凤, 李文. 近十年国内高阶思维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基于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 2021(8): 15-22.

[25]李金梅. 基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跨学科课程整合设计[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20): 45-48.

[26]IVANITSKAYA L.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process and outcomes[J].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2002(2): 95-111.

[27]余文森, 龙安邦. 论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育学意义[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6): 4-13.

[28]张紫屏. 论个人知识的课程论意义[J]. 课程. 教材. 教法, 2016(12): 21-27.

[29]易晓明. 新时代综合艺术课程的实践原则及其路径[J]. 南京社会科学, 2022(2): 139-147.

[30]周洪宇.“生活·实践”教育的要义、意蕴与实施[J].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22, 44(3): 1-8.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rt Curriculum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YU Ping, YIN Shi-dong

( Institute of Educatio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17, China)

Curriculum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design and implement art curriculum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under the concept of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The integr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rt curriculum under the concept of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has the value positioning of promoting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achiev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re artistic quality,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 continuously optimizing the execution of the curriculum of art teachers, reasonably mobilizing the elements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promoting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the art curriculum system. The integr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rt curriculum based on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new ideas should follow the logic of "adaptiv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dvanced thinking of art disciplines and curriculum system.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art curriculum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art curriculum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we need to adopt the clear concept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art curriculum, draw the integration framework of art curriculum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ccording to the integration ori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cooperate with teacher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implementation of art teachers"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other strategies.

art course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rt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core artistic competences

G632

A

1008-0627(2023)03-0079-09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新时代中小学研学旅行研究”(BHA180156)

余萍(1994-),女,贵州毕节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E-mail: 1339377682@qq.com

(责任编辑 赵 蔚)

猜你喜欢统整新课标育人统整教学的策略研究小学教学研究(2022年21期)2022-11-20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12-28构建适合学科核心素养转化的课程统整设计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趣味(作文与阅读)(2021年10期)2021-03-08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6期)2019-05-28对小学数学学科统整的探索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推荐访问:中小学 新课标 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