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心灵 德育无痕

时间:2023-12-24 18:21:02 来源:网友投稿

吴娟

摘 要:简述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分析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提出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即人物渗透、概念渗透、规律渗透、实验渗透、习题渗透。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融合发展,进而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关键词:立德树人;
德育;
高中物理

高考是教育的重要一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2020》提出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框架,“一核”是指高考必须遵循“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原则。以2021年高考为例,全国I卷第5题以我国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为背景,考查学生“天问一号”停泊轨道与火星表面的最远距离,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航空研发方面的进展,了解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驱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体现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原则。基于此,在日常物理教学中,物理教学如何与高考接轨,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目标呢?以下,笔者做一探析[1]。

一、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应深度挖掘物理知识所蕴含的德育“因子”,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在学校工作中,要着重解决为谁而学,学什么,为什么学的问题。而为谁而学,为什么而学则涉及学习的动机、目的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属于德育范畴。这也是在物理教学中始终要把握的问题。要明确教师所面对的是高中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观察学生的言行,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二)科学性原则

何谓德育的科学性?其主要指的是教师传授的知识的科学性。教师要客观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在历史上各个时期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准确地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史。除此以外,教师运用的教学素材要确保准确无误,有据可查。对那些不确定的、有争议的观点,不要引入课堂教学当中,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科学性。

(三)统一性原则

在物理教学中,要将物理知识和德育内容有机结合,实现二者的无缝对接,而不能坐而论道。与政治课不同,物理课中的德育要靠“润物无声”般的渗透,不能靠教师的强制说教和权威布道。因此,教师要充分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把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融合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德育的熏陶。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德育渗透并不是要生硬地将德育因素强加到物理知识上面,而是物理知识本身就蕴含着德育教育的“养料”,这种“养料”是知识的灵魂,需要教师深挖细取,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德育的营养。比如:在讲授小孔衍射时,针对小孔越小,衍射范围越大,界面越不清晰的原理,要及时引出“限制与反限制”的哲学思想,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也使学生受到辩证思想的教育[2]。

(四)实效性原则

物理教学的德育渗透要增强其实效性,绝不能把德育渗透当作简单的“灌输”过程,需要师生互动。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才能使师生情感的交流渠道畅通,才能增强德育渗透的力度。德育渗透的过程,也是教学改革的过程,它应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潮相统一。德育渗透不仅是一种态度,更应该是一种方法,应研究教学艺术,要合乎心理规律,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接受教育,要做到有意渗透,无意教育。

(五)趣味性原则

不管任何学科,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德育不能靠生硬地说教,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物理知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要以饱满的教学热情,引领学生在物理知识的世界中自由翱翔,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具体而言,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最新的教学理念,充分运用物理研究的前沿成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沟通物理知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内驱力;
另外,教师还可创新教学方法,适时采用调查法、谈话法、实验法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展开教学,使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式学习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教师还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3]。

(六)以身作则原则

高中生在情感态度和價值观方面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教师的言传身教就变得至关重要。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和价值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自身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要树立“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信条,用自身的美好品行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为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供“标杆”[4]。

(七)正面教育原则

正面的引导要好于反面教材,高中生的思想还比较单纯,他们好奇、好动,易于受感染,虽有自己的主见,但还不够成熟,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容易被环境等外在因素左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物理教材中,涉及很多科学家刻苦攻关、献身科学事业的故事,他们坚韧不拔的钻研精神和拳拳的报国之志,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建设祖国的远大志向。比如:在“核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钱学森的故事,他不贪图国外的安逸生活,心系祖国的建设事业。他不畏艰辛、矢志不移地回到祖国,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矢志不渝的拳拳爱国之意,不正是对学生展开德育的“养料”吗?又如:在讲到“分子、原子的结构”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丁肇中的故事。丁肇中作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领奖时,坚持用汉语演讲,汉语的华美音符响彻了整个大厅,终结了从1901年到1976年授奖大厅长期没有汉语的历史。这些故事能够从内心深处打动学生,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洗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更加发奋图强,拼搏进取[5]。

(八)符合学生实际原则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讲求方式方法,而只是空谈一些大道理,这样不仅会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起到德育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德育中,要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选择的素材和内容要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高一年级的物理德育渗透中,教师要注重爱国主义、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等教育;
在高二、高三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辩证法、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的教育;
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创新,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唯有如此,才能将德育教学的效用充分发挥。

二、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指对祖国的热爱、忠诚和愿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对世界的重要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比如:在讲到“力的平衡”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墨经》中的相关记载,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关于力和运动的研究与论述要早于西方国家,墨家很早就知道了等臂杠杆的平衡条件,这比阿基米德还要早二百多年。在讲到“人造卫星”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我国的人造卫星技术和洲际导弹技术,以及我国“神州”系列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等,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当然,外国科学家也不乏爱国主义的榜样。居里夫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国,将自己发现的一种放射性元素命名为“钋”。总之,结合教材内容,教师应充分挖掘科学家身上所体现的家国情怀,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为学生的未来学习与生活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学中包含着丰富的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素材。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和理解物理知识,将物理知识建构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之上,使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所蕴含的辩证关系,在理解物理知识的同时,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比如: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过程,生动地说明了否定之否定的哲学规律。为了解释光现象,提出了微粒说,后来由于托马斯·杨和菲涅耳关于光的干涉、衍射实验,终于战胜了微粒说而确立了波动说,这可以说是一次否定。但是,爱因斯坦在光电效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光的量子说,认为光是一份一份不连续的光子,微粒说似乎又复活了,波动说遇到了困难,这在本质上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然而,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是经历了这种曲折的探索和认知过程,人们最终进入了“波粒二象性”崭新的认识阶段。

(三)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物理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其在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比如:在讲到“电磁感应”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法拉第历经十年探索和无数次试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在“白炽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爱迪生经过上千次实验,历经无数次的失败最终找到灯丝钨的故事。这些科学家身上所体现的一丝不苟、持之以恒、严谨求实的精神,正是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有力呈现。

(四)良好品德、行为习惯教育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维度。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物质结构的测量,引导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作风和科学精神;
通过大量演示实验,使学生养成耐心、细致的习惯;
通过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使学生认识到协同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一)人物渗透。人物是德育示范的鲜活材料。在讲到“焦耳测定热功当量”的实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物理学家焦耳对热功当量的艰苦研究。在这个研究过程中,焦耳大约经历了四百多次的实验,这就说明,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曲折的、艰苦的探索过程,只有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摘得科学之树上的硕果。又如:在讲到“电磁感应定律”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物理学家法拉第的故事。法拉第历经十年的刻苦自学和努力钻研,经过了数百次的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的奥秘。由此可见,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蕴含着科学家的艰辛努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二)概念渗透。比如:在讲授“临界角”概念时,明确临界角是光路发生质变的关键点,这里渗透着量变到质变的观点。如此,哲学规律和物理规律相互补充,既加深了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又使得哲学规律得到了具体的应用,自然而然地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概念学习中,常常运用一些类比来巩固对概念的认识。比如:在物体和质点概念教学中,通过由物体到质点这一理想化概念模型的学习过程(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让学生体会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

(三)规律渗透。比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时,应让学生认识到万有引力定律实现了天上力学和地上力学的有机统一,为唯物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石。又如:在学习能力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应让学生认识到在利用能源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
人们在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的同时,也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而使学生以全面的、辩证的眼光看待科学技术,从根本上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利与弊。

(四)实验渗透。物理学是一門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爱因斯坦曾言,物理学界没什么权威,最大的权威就是实验。物理课上,几乎节节都牵涉到实验,对待实验的态度,应尊重结果,决不弄虚作假。当实验成功时,不要忘记结论的外延;
当实验失败时,要分析失败的原因和实验的可行性,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6]。

(五)习题渗透。比如:在有关“机车启动过程”的习题讲解中,要让学生把握动态分析的方法,在运动中、发展变化中把握规律。又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习题讲解中,合外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外因,质量是产生加速度的内因,在解题时,既要注重研究对象,又要对物体受力分析,二者缺一不可,进而培养学生辩证的思想。

结束语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深入,物理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物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线物理教师,应将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学科的知识教学进行有机融合,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融合发展,进而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邱刚.基于立德树人下的高中物理德育探究[J].吉林教育,2022(19):47-49.

[2]厉晓萱.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学科德育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

[3]张广业.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青海教育,2021(Z2):80.

[4]韦蒙宇.在高中物理学科素养培养中渗透德育的路径[J].广西教育,2021(6):21-22.

[5]沈志辉.高中物理“学科德育”实施指南和实践路径探寻[J].物理通报,2020(8):43-46,50.

[6]胡振欢.构建具有物理特色的高中德育课程[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9(8):45-46.

猜你喜欢立德树人高中物理德育德育要在“善”处留白小学教学研究(2022年21期)2022-07-28《中国德育》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教育文汇(综合版)(2020年4期)2020-06-15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2020年2期)2020-04-21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数理化解题研究(2017年4期)2017-05-04高中物理实验中学物理·高中(2016年12期)2017-04-22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26期)2016-12-06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体育师友(2016年5期)2016-11-28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推荐访问:无痕 德育 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