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高一历史知识点考点归纳9篇

时间:2023-12-07 09:42:03 来源:网友投稿

高一历史知识点考点归纳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帝国的建立,即“六王毕,四海一”1、秦的统一:过程(略);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知识点考点归纳9篇,供大家参考。

高一历史知识点考点归纳9篇

高一历史知识点考点归纳篇1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帝国的建立,即“六王毕,四海一”

1、秦的统一:过程(略);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

2、军事上的巩固:

史实:筑长城、开“直道”,北击匈奴;开灵渠,平定岭南;开“五尺道”,开辟西南。

意义:加强了北方的边防;首次把岭南、西南归入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图内。

3、评价(意义):

秦朝的军事、政治措施,不仅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政治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二、如何巩固其帝国统治?

1、地方制度:实行“废分封,行郡县”,即“海内为郡县”

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推行:秦统一之后。

内容:郡、县、乡、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性质:是中国古代自秦王朝以来长期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特点(与分封制相比):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巩固:西汉继续实行郡县制,并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评价:实现了这样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和管辖;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制度,即皇帝、百官公卿。

皇帝制度的创立:至高无上。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三公”的职责。丞相: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军事。九卿:略。

特点: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朝议制度:

概念:丞相、御史大夫、诸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评价: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但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

(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增加了“刺史”和司隶校尉。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于巩固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评价:

1、秦汉建立的“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的定了基本格局。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四、知识拓展:

1、秦朝虽有太尉一职,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设立官员,而是由秦始皇自己亲自担任。三公真正的确立是在西汉

2、秦汉时期:郡守和县令每年定期是向丞相述职,而不是向皇帝述职。

3、君主专制的两大基本矛盾: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两大矛盾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本质特征: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

5、君主专制的弊端:独断性和随意性,不可避免决策中的重大失误,且容易导致暴政。因此皇帝的品行在其执政过程中至关重要。

6、三公九卿的评价:三公九卿组成的朝廷是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三公的出现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彻底否定。

高一历史知识点考点归纳篇2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

①保留国王,实际上“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

②国家的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

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高一历史知识点考点归纳篇3

一、夏商政治形式

商的政治特点:

(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

(2)实行宗法制;

(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1)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2)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3)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4)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5)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6)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7)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8)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

(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高一历史知识点考点归纳篇4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和强化

一、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法令初一):

基本内涵(基本特征):独尊、至上、世袭。根本特征:至高无上。本质:君主专制。皇权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因此皇帝个人的品行和执政能力决定了王朝的稳定和兴衰。

2、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丞相的职责:(略)

根源:制度本身。

历代皇帝调整相权的原因: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也是弥补这是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3、汉代:中外朝的形成

原因:卿相的无能;为了抑制丞相的权利。

结果:中朝成为了决策机构,外朝变为执行机构;丞相权利受到削弱。

中外朝的出现:是君主专制本质的反映。

4、唐代:三省六部制

出现于隋,完善于唐。

评价: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又相互制衡,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特点);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是唐代社会繁盛的政治保障。

5、宋代:

措施:设副相、枢密使、三司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政权,确保君权的独断地位。

评价:相权进一步削弱,皇权加强;也给宋朝带来了冗官、冗费问题,是宋朝中期社会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监察制度:

1、历代王朝的监察制度:

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使。

汉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

唐朝:御史台;(4)宋朝:提点刑狱司。(5)元朝:御史台。

2、评价:

积极:在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局限:实际效能是有限的,无法从根本上监督和扼制官员的腐败行为。监察官员并不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知识拓展:刺史制度的特点:以轻制重(以小制大)。

三、选官制度:

1、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开始于先秦,衰落于春秋战国。

选官依据:血缘和出身。

世袭。

2、察举制:

开始于秦朝;完善于西汉;衰落于东汉。

选官依据:品行和才能。(品行中孝、廉是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方式:自下而上推荐人才的为官的制度。

途径:征召、举荐等。

特点:封闭性,民意无从体现。

3、九品中正制:

开始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衰落于隋唐。

选官依据:血缘和门第。

特点:世袭,等级森严。

4、科举制:

开始于隋,完善于唐宋,衰落于明清。

依据:文学才能。

评价:

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局面;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学风气;体现了公平公正。

弊端:考试的内容和范围不出儒学经义,尤其是到了明清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

高一历史知识点考点归纳篇5

1.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⑴背景:汉高祖为避免重蹈秦朝速灭的覆辙,巩固新建政权

⑵内容: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形成郡国并行制(郡即郡县,国即封国)

⑶影响:随着分封的诸侯国权力逐渐强大,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⑴三省六部及职能:中书省: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⑵目的: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⑶评价:

①唐朝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②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3.宋代分割宰相权力举措(宋初设中书门下作为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⑴措施: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⑵作用: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的行省制度

⑴目的: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

⑵内容:

①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西、山东;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②行省是地方行政区,省的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⑶意义:

①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5.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⑴目的:网罗人才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⑵选官制度:①汉朝----------察举制

★依据:孝廉(才能和品德)

★方式:由下而上推荐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依据:士族门第

★影响: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成为其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③隋唐时期--------科举制

★隋朝建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并完善科举制。

★意义:①它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③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和文学的繁荣

④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⑤以严格的考试方式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⑥后期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创新,是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一历史知识点考点归纳篇6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夏商政治形式

1、商的政治特点:(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2)实行宗法制;(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

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评价: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补充与拓展: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是一种宗庙之法。其实质是按照血缘关系在其宗族内分配政治权利,以保持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和财产的分配。

高一历史知识点考点归纳篇7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封建制含义: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不是指封建社会,封建社会这一概念是近代从西方传入。

2、早期政治制度的的特点之一:最高执政集团尚末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

3、王位世袭制产生于夏朝;封建社会:皇位世袭。

4、郡县制:春秋出现(县统郡);秦始皇时全国推行。

5、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关系:不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对立的关系。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6、郡国并行制:斑马式。

7、三省六部制:不是民主政治:具有一定民主色彩。

8、腹里(河北、山西、山东)——中书省直辖管理;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9、行省制与郡县制的关系?继承和发展;

10、丞相:是法定一级的中央行政机构;参与决策,有决策权。内阁: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行政机构;顾问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由皇帝直接任命,具有票拟权。

11、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根本不同:经济基础不同)

12、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加强君主专制(如:三省六部制、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的设立)

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恩令”;郡县制;行省制;科举制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第二单元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哪两次侵华战争攻占了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两次都火烧了圆明园,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主)

2、《南京条约》割香港岛,不是香港。

3、闭关锁国:是限制中外交易(不是禁止,仅开放广州十三行)

4、《南京条约》中哪一条款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协定关税;

5、《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马关条约》:开放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6、日本两次大屠杀:1894年,旅顺大屠杀(甲午中日战争);1937年,南京大屠杀。

7、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甲午战争之前,商品输出(倾销商品)为主,资本输出为辅;甲午战争之后,资本输出(如:开设工厂)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8、《辛丑条约》中哪项条款最能说明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__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9、(1)、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一日本开始侵华的标志(2)、1935年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3)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4)、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5)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抗战相持阶段到来。

10、抗战初期国民党抗日的态度:积极抗日,组织了四次大会战

11、抗战的首次大捷概况?抗战以来最大胜利概况?

A、★抗战的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指挥者:八路军115师林彪;属于太原会战;正面战场)B、★抗战以来最大胜利:台儿庄战役(指挥者:国民党桂系李宗仁;属于徐州会战;正面战场)

12、百团大战和枣宜会战都发生在相持阶段。

13、中共军队名称变更?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红军B、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改编活跃于北方);新四军(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南方八省游击队改编活跃于南方)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不是民族矛盾的尖锐。

2、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注意和抗日战争意义的区别)

3、《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无法实施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A、《天》:绝对平均主义,具有空想性;B、《资》:缺乏实施社会基础(经济和阶级基础)

4、《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经济主张(前后矛盾)

5、兴中会是革命团体;同盟会是革命政党(1905-1912)

6、辛亥革命是孙中山所领导,但不是直接领导。

7、《临时约法》中:主权在民(实质: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8、辛亥革命最大历史意义: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或封建帝制,不是封建制度)

9、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10、五四运动不是取得了彻底胜利。应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或初步胜利)。

11、五四运动领导者是不是中国共产党?五四运动是不是标志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A、不是:中共成立的时间是1921年,五四运动的领导者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B、不是,只能说日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12、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最大的历史意义)

13、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不彻底;五四运动彻底反帝反封建。

14、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内合作,而不是党外合作,也不是两党合并。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

15、新三民主义并不等于三大政策,前者是纲领与目标,后者是方法与手段。

16、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17、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18、中共一大:陈独秀(未直接参加)

19、中共一大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不是农民运动)

20、中共一大:未认清中国国情。(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21、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主要原因:孙中山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22、北伐战争的直接指挥者?蒋介石,不是孙中山(1925年病逝)

23、秋收起义是进攻城市,而不是农村,仍走苏俄“城市中心”道路。

24、长征的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左”倾错误思想。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5、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隶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26、遵义会议:纠正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不是政治上、和思想上)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标志。

27、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慕,解放战争的转折点。

28、与徐州有关的战役:台儿庄战役(抗战期间);淮海战役(解放战争期间)

第四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的性质,其临时宪法的职能终止于1954年宪法的颁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原则)

3、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的政治制度。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代行人大职能。);正式确立:A、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6、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开始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始于?A、两次国共合作(尤其是第二次国共合作);B、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7、民族区城自治制度: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成立);西藏自治区(1965年成立)

8、“一国两制”构想首先针对什么问题而提出?首先在解决什么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A针对:台湾问题;B、解决:香港问题;

9、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不是一国两制)的方针。

10、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本质上有何不同?A、★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B、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

11、“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与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最大不同是社会制度不同)

12、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不是《共同纲领》而是1954年宪法。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国家政策不是由国家关系决定的,而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关系也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

2、1953由周恩来总理首先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的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和邻国印度,解决西藏问题)

3、注意“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区别。

4、“一边倒”倒向的是苏联还是社会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国家结盟还是不结盟?A、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不是亚非拉国家);B、与社会主义国家结盟(新时期不结盟)

5、1954日内瓦会议: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不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当时中国合法席位被台湾占据)之一(主要解决印度支那问题和朝鲜问题)

6、1955万隆会议(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7、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是加入联合国。姜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高一历史知识点考点归纳篇8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一)二战后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

1、背景:(1)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暴露出了传统资本主义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弊端。

(2)二战后,发达国家吸取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

2、方式:(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是国家干预的重要方式(2)国家干预的另一重要方式是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其重要手段。(在不同的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重点有所不同。)

3、作用:(1)进步性:用国家的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障了生产的社会性。(2)局限性:但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二)企业经营的变革:

1、人民资本主义:

(1)背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日益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

(2)含义:股票不再为少数资本家所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

(3)认识: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是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

2、经营者革命:

(1)原因: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有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

(2)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3)影响: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经营管理人员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一必备历史知识

一、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1895年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甲午中日战争清军惨败

2、《马关条约》(1895年)——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1)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2)赔款:二亿两白银;

(3)通商: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4)投资设厂,免收内地税

3、《辛丑条约》(1901年)——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禁止反帝——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二、辛亥革命:

1、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2、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阵地:上海、日本东京

3、著名民主革命宣传家: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4、兴中会(1894年 孙中山 檀香山)——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5、同盟会(1905年 日本东京)——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领导人: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

机关刊物:《民报》

6、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 武汉——民主革命的摇篮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1)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借鉴美国)

(2)实行责任内阁制(总统颁布命令必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8、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清朝覆灭

9、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着辛亥革命失败

10、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高一历史知识点考点归纳篇9

秦汉时期的文化特征

1、民族性

秦汉文化日东升,承先启后多特征。

统一多样巧结合,秦汉一统文化新。

各族文化齐发展,统一文化多风情。

2、开放性

中外文化交流频,文化外传亦引进。

中外交通大发展,文化交流促强盛。

3、先进性

中华文化时先进,世界多发明。

天文算术造纸术,东亚文化为中心。

4、壮观性

秦汉文化面貌新,气势恢弘惊世人。

长城史记兵马俑,令人观止到如今。

西夏的建立和宋夏和战

1、西夏的建立(1038)

羌族支脉党项族,中唐游牧陕甘宁。

①政治方面

元昊称帝都兴庆④,仿效唐宋官制新。

设立中书枢密院,选拔官吏科举兴。

官职羌汉两系统,各司其职利统领。

部落兵制民皆兵,兵农一体渐强盛。

②文化方面

仿照汉文楷书体,西夏文字有创新。

2、宋夏和战

元昊兴兵犯宋境,两败俱伤和议定。

取消帝号称国主,北宋册封夏称臣。

北宋每年送“岁币”,边境贸易渐繁盛。

[注释]

①幽云:指幽州(今北京)和云州(今大同)等十六州。②澶州:今河南濮阳。③榷场:宋辽夏金在边境的贸易场所。④兴庆:今宁夏银川。

推荐访问:知识点 高一 考点 高一历史知识点考点归纳总结 高一历史知识点考点归纳人教版 高一历史知识点考点归纳大全 高一历史知识点梳理 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2020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重点知识归纳简短 高一历史必考知识点2021 高一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2021 历史高一重点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