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与水环境污染防治

时间:2023-09-30 19:25:05 来源:网友投稿

祝庆华

菏泽市生态环境局 成武县分局,山东成武 274200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生产废水、农业废弃物等污染物的排放量不断上升,对农村河流、池塘、水库、湖泊等地区的水体和地下水造成了严重污染。农村水质量普遍下降,严重危害到了农民的健康。其中,土壤侵蚀、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渗漏等是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针对目前我国农村水污染状况,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措施解决水污染问题,保障农村水环境安全。

1.1 水源问题

农村饮用水水源可分为地下水源、地表水源和其他水源,包括山溪、湖库坑塘、地下水源、泉水等。当前,我国农村饮水资源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我国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平衡,在干旱季节出现缺水现象。此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意丢弃的污染物、滥用化肥、农药、工业废水等都会对农村水源产生一定的污染。

1.2 工程建设问题

在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中,资金准备、现场施工、质量监控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资金大部分来自政府,社会资金投入比重较小,总体资金投入远远不够。由于资金短缺,村庄分布广泛,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难度大,建设标准低,处理工艺落后,导致有些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用水无法达到饮用水标准。同时,由于缺乏施工监督,导致部分工程存在质量低劣、老化、渗漏等问题,影响农村饮水安全[1]。

1.3 运行管理问题

在农村饮用水管理方面,很多地方注重建设,轻后期管理,缺乏完善的建设后管理制度,项目建设完成后,主管部门不清楚移交,管理责任不明确,管理混乱。此外,有些投资大的饮用水工程后期存在运营资金短缺问题,融资不足,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完善测试设备,维护设施、管网等。由于农村供水工程点多、面广,有些农村地区位置偏僻,巡视工作辛苦,而且有些水厂对设施和设备技术要求很高,日常维修困难大。

2.1 水源地布局

有条件的地区应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实行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安排,合理利用优质水源,保证农村供水安全;
对地区供水困难的乡镇,要选择高质量的水源,强化集中供水,确保饮用水安全;
当区域供水和集中供水难以满足农民用水需求时,要调整和优化供水水源,减少污染水源,合理开发地下水,提高供水安全保障水平。在饮用水被严重污染的紧急时期,为了保证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必须根据水源地的需要保护后备水源。

2.2 划定保护区

为了保证人们的生活用水安全,相关部门必须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根据不同的水源类型划定不同的保护区,加强对水源的保护,保证水源干净,防止干旱。根据水源类型对保护区进行分区,确保饮用水安全。在保护内容上,要确保水源地水质达到一级、二级保护区的标准,同时保护水源,避免水资源枯竭。

2.3 控制水源地排污量

按照我国水资源管理的相关规定,必须明确区域内的水功能,判断区域内的水是否具有自净能力。在考察本地排水状况的基础上,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污水实际排放量,制定相应的控制指标。因此,相关部门必须要求排污单位严格控制排污总量,保证水源地的安全,加强水资源管理,对水源进行全面调研,并对其实际排污能力进行分析,实现最小限度的排放。

2.4 综合治理水源地污染

首先,综合考虑各种影响水源地安全的因素,全面分析污染源,重点处理水源地的内源污染,如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处理淤泥,综合考虑养殖带来的影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现高质量整治[2]。

其次,针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恢复能力,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例如,植树造林可以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愈能力,极大限度地保护水源地的安全,且作用长久。

再次,及时关闭水源地范围内的各种排污口,防止在水源位置设置各种排污口,确保取水水质的安全性。在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范围内,严禁随意设置码头、港口等。及时处理船舶污染,如货物残渣、残油、污水、生活垃圾等,必须按照有关法规将污染物集中处理,并委托船舶污染物接收机构协助清理。

最后,加强对现有产业的管理,促进循环经济,利用先进的技术逐步降低污染的产生,达到降低排放的目的。另外,如果水源地采用蓄水池的方式,则不能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有污染的废水排入水库。在水库附近,不允许进行任何形式的生产,包括人工饲养。在综合考量下,管理者应结合生态环境修复功能,注重加强病虫害防治,合理使用化肥,避免土壤流失,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如果是饮用地下水,相关部门要禁止在水源附近喷洒杀虫剂和肥料,防止渗水污染地下水,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

2.5 加强保护区管理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提出了“分级保护”的具体措施。加强对水源水环境的监测和动态跟踪,除常规的监测项目外,还应适时加入专门的监测项目,如加水沉淀、鱼体残毒等。在监管过程中,若有超过规定排放量的,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在各个水源地设立自动监测站,实现对水源地的实时、准确、动态监测,确保饮用水的质量。为了保障居民饮水安全,相关部门还应建立对环境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预报系统。

2.6 提升水资源环境监测能力

相关部门在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其地理位置,并在适当的地点设置水质保护点,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水质保护站的选址必须与当地交通状况相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水源。为了防止时空资源的浪费,水资源监测站点的建设必须具备一定的时效性。建立水资源监测系统,必须制定相应的监测指标,确保其达到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3.1 点源污染防治

(1)宏观控制。发展农村工业,要以水环境承载能力为目标,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合理使用、水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产业,强化废水排放控制。

(2)实现清洁生产与污染控制。从源头控制工业污染是解决污染的根本方法,实现清洁生产是源头治理的关键[3]。传统的乡镇企业要积极引入高新技术,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

(3)合理管理。严格落实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实行排污许可证和取水管理。

3.2 水土流失污染防治

治理土壤侵蚀污染的重点是治理土壤侵蚀造成的N、P污染。为了控制土壤侵蚀造成的污染,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对坡耕地进行改造,如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耕地改造,综合利用工程、林草、植被、农业技术等,使现有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此外,坚决禁止人为破坏,维护现存植被,遵循自然规律,最大限度地恢复水资源自我修复功能,使山清水碧。为了治理土壤侵蚀,相关部门必须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严格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水土保持规划审批制度,强化重点工程建设与管理,将人为因素对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

3.3 农田径流污染防治

合理施用肥料是控制农田径流污染的一个重要手段。(1)科学施肥。充分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并结合不同作物的需肥规律,合理选用不同肥料和肥料比例。推广测土配方技术,加强对农户的宣传,加大技术培训及科技推广力度,指导农民科学施肥。(2)优化施肥方式、施肥时机。无论是深施还是混合施,都可以降低土壤中氨气的流失,同时还可以降低土壤反硝化损耗,降低肥料对环境的污染。合理控制施肥时机,增加化肥的使用量,降低损失。(3)实行水肥一体化管理。合理的水肥一体化管理能有效地降低氮素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在稻田,用水和氮结合,使灌水(或雨水)把表面施用的氮肥带到土壤中;
在干地上施氮后立即进行灌溉。二者都能有效地改善土壤氮的产量,降低氮的损耗。(4)改善灌区排水状况。通过平整耕地对农田灌排渠系统进行整治,使农田排水和灌溉质量得到提高,从而降低土壤侵蚀,提高肥料的使用效率。(5)大力推广有机肥的使用。应该提倡有机肥和无机肥的结合,优化施肥结构,减少对肥料的不合理使用。(6)大力发展绿色食品[4]。(7)采用高效、长效、低残留量的化肥、杀虫剂。(8)为了发展生态环境,实行免耕和其他农业技术。

3.4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为了实现对规模化养殖场污染的有效控制,应从源头控制、中间处理和污染排放3个方面进行全面考虑。

(1)从根源着手。根据当地污水排放量和污水处理能力,严格控制养殖规模,实现对畜禽排泄物、污水的就地消纳。为了保护环境,节约用水,改变传统的水冲清粪法,采用耗水量较小的干法。该技术既能减少废水的总排放量,又能降低废水中的污染物含量,最大限度地保留固体粪便的肥效,方便就地处置。

(2)对畜禽废弃物进行综合处理。畜禽粪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如氮、磷、钾等。利用动物粪便制作有机肥料,既能减少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又能使土壤肥沃,防止土壤板结,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3)对粪便的处置。废水处理要与本地条件相结合,以最小的投入实现节能。在养殖基地周围的沟塘中,为了防止二次污染,可以采取自然生物处理措施。在肥水丰产期,分散堆肥直接还田;
在肥水淡季,通过好氧堆肥进行发酵干燥,生产优质化肥,满足农民的需要。在具备沼气设施建设条件的农村,采用一户或多户为单位建设沼气池,以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秸秆等废弃物为原料,并将沼气和沼渣作为燃料、饲料和肥料。沼气发酵后的废水要通过好氧工艺经达标后才能排出。

3.5 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防治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针对靠近城镇和城区的农村,可以建设污水管道收集生活污水,并在附近的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然后进行再利用。目前,我国城市和工业废水处理以活性污泥为主,而在当前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较差,很难推广应用。农村生活污水宜就地分散处理,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利用土地处理、湿地处理、稳定塘、稳定塘和湿地相结合的综合处理技术;
对人口超过1 000人的村庄,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用小型综合处理装置对其进行处理[5]。

3.6 村镇地表径流污染防治

乡镇要建立垃圾收集点、垃圾车、中转站,建立“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在治理地表径流方面,还应强化环境管理,如建设项目、废物处理、运输车辆、动物粪便等。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机动车的数量越来越多,尾气排放量也越来越大,为了更好地控制环境污染,需加强对环境的净化;
公路两旁的绿化既可美化环境,又可减慢地面流速,提高固体沉降效率,过滤悬浮固体,提高土壤渗透能力。

3.7 河道、水库、池塘生态修复

3.7.1 河道生态修复 当前,河流生态环境恶化和服务功能的衰退已经成为一种普遍且极为严重的现象,对水源质量和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了威胁。河流生态修复要从安全、生态、经济、社会3个角度进行,不仅要使河流生态功能得到恢复,还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河道生态恢复主要有引水稀释、淤泥疏浚、缓冲区、生态驳岸等。通过引水稀释可以降低污水的浓度,降低污水浓度,增加污水回氧和自净能力,从而改善水质。淤泥疏浚可以消除河道淤积,减少水体中的氮、磷、有毒有害物质,从而改善河道的水质,同时还可以增加河流的过水和减少淤积。为了消除淤泥对水体的二次污染,必须对淤泥进行治理。在河流与陆地的交界处有一条缓冲区,这是许多植物生长的地带。为了保持河道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防止泥沙和污染,应在河流缓冲应设置适当的宽度。缓冲区的植被以乔木、灌木、草本为主要类型。通过降低边坡、稳定堤岸、复垦被等方法来恢复河道生态系统。通过自然修复和人工强化等手段,使河流生态系统逐渐恢复。河堤的坚固阻碍了水与大地的天然联系,对水、植物、爬行类生物都有很大的威胁。针对坚硬的驳岸,可以采用“可渗透性”的半生态驳岸,即在坡面上方保留合适的绿色,从而保证海岸的生态。

3.7.2 水库、池塘生态修复 近年来,水库和池塘污染导致水体水质恶化,生态环境恶化,相关部门还必须对水库和池塘进行治理。水库、池塘的治理应包括:污染防治、挖泥沙、引水稀释、除藻、恢复水生植被、改造水体中的鱼类和底栖生物等[6-9]。

农村饮水面临着严重的水污染问题,相关部门对农村饮用水源的重视不够,缺乏健全的治理体系。政府部门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建立饮用水水源地预警机制,在确保水源地水质安全的前提下,减少和避免水污染,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

猜你喜欢水源地饮用水水源保护水源品牌研究(2022年18期)2022-06-29GC-MS法测定生活饮用水中的2-MIB和GSM供水技术(2022年1期)2022-04-19南水源头清如许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寻找水源小天使·六年级语数英综合(2016年7期)2016-05-14基于因果分析图法的饮用水源地保护探讨水利科技与经济(2016年10期)2016-04-26饮用水污染 谁之过?食品界(2016年4期)2016-02-27饮用水中含氮消毒副产物的形成与控制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6年12期)2016-01-22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土壤侵蚀经济损失估算水土保持通报(2014年5期)2014-06-09吉林省供水水源地问题探讨吉林地质(2014年4期)2014-03-11矿山疏干排水对地下水源地影响的数值模拟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1期)2014-02-27

推荐访问:水源地 饮用水 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