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在永葆初心中踔厉奋发勇立高等艺术教育的时代潮头

时间:2023-11-26 15:00:08 来源:网友投稿

俞 锋(南京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
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作为我国独立建制创办最早并延续至今的高等艺术学府,南京艺术学院迎来110年华诞。追源溯流,南艺人倍感自豪与荣光:1912年,刘海粟开创中国近现代高等美术教育先河的上海美专;
1922年,颜文樑建立秉持现实主义办学方针的苏州美专;
1951年,满怀政治热情、革命理想与文艺活力的山东大学艺术系应运而生;
1952年,按照国家教育方针,这三所气质迥异、特色鲜明的学校合并于无锡社桥成立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并在1958年迁至南京更名为南京艺术专科学校,1959年完成本科建制,定名为南京艺术学院。从风云激荡、中西文明碰撞的近代中国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火红年代,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到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代代南艺人始终传承蔡元培先生为上海美专题写的“闳约深美”校训精神,[1]秉持刘海粟先生提出的“不息变动”办学理念,在110年的办学历程中筚路蓝缕、开拓进取,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勇毅前行,踔厉奋发,不断书写新华章铸就新辉煌。

(一)因势而“变”,敢于开拓创先。110年来,南艺人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握时代之变、把握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大势,在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国家发展的重大关头,审时度势,谋定而动,以敢于开拓、敢于争先的积极作为为国家兴盛贡献力量,始终走在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前列。

1.首倡新美育,育化人类。上海美专、苏州美专、山东大学艺术系引领中国艺术教育改革之风气,大胆实践、大胆变革,其开创性贡献成为南京艺术学院办学精神中最宝贵的财富。1912年,17岁的刘海粟以“研究西方艺术的蕴奥”为开端,以“发展东方固有的艺术”为宗旨,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开创了我国新式艺术教育的先河。刘海粟认为,在这种不息的变动之中,也许能产生一种不息研究的精神,我以为在时代思想上,当然应该要“刻刻追到前面去才好”。[2]受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3]的办学理念与“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主张的影响,刘海粟提出“艺术教育就是艺术的精神,通过教育以培养育化人类美的本能和美的感情”,艺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技艺教育,而应以“艺术代宗教”,以艺术开启民智。上海美专是近代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激荡变化的背景下与时俱进,主动顺应近代文明之发展大势下创建的。刘海粟先生是饮誉海内外的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和艺术大师,是我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和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他学贯中西、艺通古今、成绩卓著,为发展我国文艺事业、加强我国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4]其后,1922年颜文樑创办的苏州美专以实用美术教育服务社会的现实主义艺术教育为办学宗旨。颜文樑认为开办美术学校是为了“谋艺术的进步,和社会的改善”。[5]5苏州美专通过开办实用美术专业,“贯彻教育联系生产实际,培养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开启了学校教育走出校门,开办实业直接服务于社会的先河,为改变当时落后的实用美术教育探索了办学之路,积累了办学经验,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1952年,全国高校大调整,山东大学艺术系的红色基因融入华东艺术专科学校,从而真正实现中国共产党文化艺术教育领域中的领导作用。[5]42山东大学艺术系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从文工团转变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同时,创作编排了大量文艺节目,在工厂和剧场轮回公演,他们保持着革命文艺战士的革命品质。[6]他们充分发挥革命精神,实行基础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密切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指导下,造就了一支生气蓬勃的文艺新军。

2.首建硕博点,提升层次。南京艺术学院是全国艺术类院校中最早筹划、布局博士、硕士学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1977年10月,国务院批准了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意见》,要求师资和研究基础较好的高等学校积极招收研究生,中国开始恢复研究生教育。1978年夏季,南京艺术学院招收中国画、油画、美术史论、工艺美术、民族器乐、钢琴、民族音乐理论等七个专业的研究生,成为改革开放之后国内首批招收研究生的高校之一。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中国画艺术研究、美术历史及理论研究、声乐艺术研究三个专业为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点。1986年,美术历史及理论专业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学校获得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至此在美术学和音乐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点的基础上,又拓展出设计学、艺术学和戏剧影视学的博士学位授予权点,2007年获得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2年艺术学作为学科门类确立后,学校凭借百年积累下来的学术优势和学科配置完整的条件,成为全国综合性艺术院校唯一获得全部五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点的院校,同时,获得五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3.首倡新门类,历史跃升。南京艺术学院积极倡导提升艺术学学科地位的努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历史性转变。一方面,高等艺术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特征明显,到2006年,全国1000多所高校开设艺术类专业,在校生人数达20多万。另一方面,视觉信息设计、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等新兴与交叉学科蓬勃发展,亟须培养新型、复合型艺术人才。艺术学作为一级学科放在文学门类中已经制约了学科建设与艺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对于艺术学学科的建设来说,无疑是一次新的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许多老一辈艺术家、文艺评论家一道为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学科积极鼓与呼,在此过程中,南京艺术学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基础性工作,为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学科发挥了关键性作用。2007年在南艺召开的“艺术学学科定位与建设发展高层论坛”为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学科做了重要的学理性梳理。经过艺术界、教育界等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2011年3月,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新增了艺术学为第13个学科门类,下辖5个一级学科,即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此次学科调整方案表明,国家对学科设置非常重视现实因素的考虑,顺应了艺术学学科大发展的要求,进而使艺术学学科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力量。

(二)变中求新,彰显兼容并蓄。“不息变动”不仅仅表现在学校能够紧跟国家形势、时代大势提前谋划,主动求变;
还体现在学校能够紧扣教学改革、教育管理等内部体系的变革创新,通过积聚内生动力,提升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办学建设水平。

1.西为中用、中西合璧。上海美专的办学思想既强调中西融合,西为中用,又主张学术自由,兼容并蓄,追求多样化;
苏州美专则“中西合璧,造就人才”,吸纳西方艺术,促进现代新美术的发展;
山东大学艺术系始终保持着优良革命传统,深入联系群众搞创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管理方面,上海美专在没有充裕的经费支持、没有成熟规范的美术教学模式可资借鉴的情况下,凭着先进的办学目标和教学理念,以“不息变动”的探索勇气开展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例如,在全国首创采用人体模特儿作为写生练习并公开陈列人体写生素描,不仅打开了艺术创作的思路,有利于提升画家人物塑造技法,更推动了大众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刘海粟曾经在《上海美专十年回顾》中坦言:“况且美专之在中国,要依什么章程也无从依起,处处要自己依着实际情形实事求是去做,因此就时时发生变动”。[2]上海美专在中国美术院校中首倡旅行写生和野外写生、创办我国第一本美术类刊物《美术》,都是希望通过不息变动的办学理念探索艺术教学与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苏州美专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独特美术教学体系体现在打破美术系科的边界,开设实用美术科。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颜文樑亲自赴沪订购德国名厂生产的各种制版印刷设备,聘请技师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并配套建设印刷制版工场。为了美术基础教学的规范性与科学性,颜文樑于1928—1931年亲赴法国留学,回国时购置了460余件石膏像和一万余册画册。苏州美专引入西方“科学”为核心的美术教学方法,借鉴欧洲美术教育经验,推进了中国近现代实用美术教育的进程。

2.创新体制、多层办学。20世纪90年代,学校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打破原有单一体制和方式,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和多形式的办学模式。1995年,与国外院校合办大专层次的附属钢琴调律学校,进一步丰富艺术人才培养层次适应社会对不同类型艺术人才的需求;
1998—2000年本科教育在原有美术、音乐、工艺美术三大系科基础上,陆续筹备恢复了戏剧影视系、舞蹈系的建制。此后几年间,又在五大系科改制的二级院基础上发展出流行音乐学院、人文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奠定了艺术学全科教育的基础。1998年,学校在原中专部的基础上改制并恢复建立“南京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为我国第一所“国有民办”中等艺术学校,首创了建校资金由“学校贷款政府贴息”的模式,进一步加大艺术后备人才储备;
1999年,又创办国有民办尚美分院,充分适应市场经济迫切需要的新兴学科,开设动画、游戏、摄影、广播电视编导等应用性专业,为经济发展培养紧缺型人才,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相关领域的中坚力量。办学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学校的办学潜力、完善了学校的办学体制,为跨入新时期的高等艺术教育贡献了南艺智慧。

3.厚基强能,完全学分。进入新世纪,南京艺术学院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中,教学改革和实践再次走到了全国的前列。从1996年开始实行学年学分制到2000年在全校范围内实行完全学分制,在全国同类型艺术院校中率先实行了完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以“厚基础、广实用、 保技能、重素质”为目标,致力于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建设,既突出课程、也强化了专业,增强了艺术人才的竞争优势。2003年,南艺在教育部首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评估专家指出,南艺实行的完全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为专业性、开放性相结合的新型艺术人才培养、为新时期社会需要的“德艺兼备”的艺术人才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三)以变图强,构筑核心优势。“不息变动”办学理念的核心就是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110年来,南京艺术学院在国家与时代发展的不同阶段能够按照国家的要求和人民的需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在变动中寻求机遇、抢占先机,构筑核心优势。

1.顺适革新,完善学科。上海美专和苏州美专在办学中从不因循守旧,总是能在教学发展的过程中敏锐地把握住时代脉搏而超越自己。上海美专作为一所专门的美术学校,老校长刘海粟于1921年创设了音乐科,音乐科的增设不仅从现实角度上完善了上海美专“美育”的教学建制,实现了刘海粟“大美术”的构想,更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大力促进了现代意义上“美育”的发展,其影响十分深远。颜文樑在抗战后发表《中国艺术教育论》一文并阐明了艺术教育应用于生产生活的主张。沿着这一方向,新中国成立后,苏州美专增设动画科,为新中国培养了急需的动画人才。半个世纪前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创作骨干中,苏州美专校友竟有30多人。由校友钱家骏、徐锦达创作的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校友严定宪、林文肖、浦稼祥、陆青设计的美术片《大闹天宫》,分别获得国内外多个大奖,并在国际上引起轰动。

2.创新方法,占据高地。改革开放初期,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不断开辟传统学科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形成卓有影响力的南艺学科高地。中国美术史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成长为独立的学科而在人文学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这一进程中,俞剑华教授发挥着重要的奠基作用,其一千余万字的美术史论著作探索出了颇具特色的美术史的研究方法和学术原则,在他以及罗尗子、刘汝醴、温肇桐等理论大家的影响下,20世纪80年代,林树中、周积寅等作为学术梯队将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工作推向了更大的规模,一举成为新时期全国美术史论研究的重镇,也是在这一重镇产生了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的第一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980年6月,南艺发起并举办首届民族音乐学学术讨论会,高厚永教授倡导民族音乐学理论研究,奠定了中国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历史地位和学科研究方向。张道一教授在1982年举行的第一次全国高校图案教学座谈会上系统阐述了图案学的基本理论,提出重建中国图案学的倡议,为新时期我国图案教学奠定了基础,图案学研究成为我校工艺美术学科学术研究和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在我国工艺美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3.紧跟时代,协同并进。顺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文化需求,学校聚力内涵建设,优化专业布局,形成多学科协同共进、融合发展的态势。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审时度势,创建了传媒学院、工业设计学院、文化产业学院等,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产品设计、艺术与科技、文化产业管理、艺术管理等具有交叉学科性质的新专业,充分显现了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和综合性优势,为新时期艺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南艺方案。2014年组建南京艺术学院研究院,并辖有如艺术学研究所、音乐学研究所、现代手工艺研究所、传媒艺术研究中心、非洲艺术研究所、影视艺术研究所,江苏现代版画研究中心、中国画研究中心、当代美术研究所、数码艺术研究所、流行音乐研究所、江苏民间舞研究所、民国电影研究所、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戏剧研究所、中国当代舞剧研究中心等共16个研究所/中心,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为学科发展奠定扎实的学术基础。

进入新时代,学校得百十年办学历程的丰厚学术滋养,在2019年教育部启动的“双万计划”中,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等28个专业先后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位列全国艺术院校第二。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在1995年建立留学生院的基础上,成立国际教育学院,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先后接受了来自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国际学生,培养各专业的优秀国际艺术人才,接受“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200多名,培养了众多中外文化友好使者。

(一)固本培元:坚守德艺双馨艺术人才的初心不变。人才培养是一所大学的根本所在。在110年的发展历程中,南艺始终恪守“闳约深美”的校训精神,在“不息变动”的办学理念中坚守育人初心,为社会为时代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而奋力前行。

1.育人初心,矢志不渝。南京艺术学院为近现代中国培养造就出遍及海内外众多的知名艺术家。上海美专注重师法自然,尊重学生艺术个性,提倡艺术风格之多样化。上海美专聘请各种画派、各路画家来校进行教学示范,邀请社会名流来校讲学,通过各种思想和文化交流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素养。上海美专以绘画见长,但人才培养却不拘一格、百花齐放,不仅培养了众多的绘画大师,还培养出吴印咸、沙飞、俞创硕、郑景康这样的摄影大师,还培养出电影界赵丹、许幸之这样的艺术大师。颜文樑创办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的办学主旨突出艺术素养的培育,鲜明提出“涵养美感”“养成工作之趣味、勤劳之习惯”,成为培养具有全面人格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2.立德树人,永无止境。进入新时代,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美的教育”,聚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四美四育”育人体系,涵养“心之美”,培育“美的追随者”;
弘扬“文之美”,培育“美的传承者”;
创造“艺之美”,培育“美的创造者”;
实践“行之美”,培育“美的播撒者”。着力构建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立自我监测与评估机制,探索和创新以“综合性艺术人才”为“体”,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三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立的“三位一体”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完善教学课程体系,“中国画技法”“油画技法”“中国美术史”等三门课程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学学科为“全国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数字媒体艺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画等5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美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四美四育”美育育人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入选江苏省高校思政精品项目。

3.德艺双馨,重在师资。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师资,学校一直致力于构建一支高层次、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拥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教育部“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荣誉称号近40人;
荣获江苏紫金文化奖章、江苏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五个一批”人才、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社科英才、优青”“紫金文化创意英才、优青”等百余人。

(二)闳约深美:厚植学科发展根基的初心不变。学校在三校合并后,办学实力大为增强,尤其是从无锡迁入南京后,在六朝古都千年文化的滋养下,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

1.学科引领,优势凸显。新时代,学校坚持“学科引领”战略,构筑了基础巩固、重点突出、优势明显的学科体系。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学科后,学校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艺术学学科门类下全部五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等院校。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五个一级学科全部跻身全国前六,其中,美术学获A级,全国高校并列第三;
音乐与舞蹈学获A-级,全国高校并列第四;
设计学获A-级,全国高校并列第五;
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获B+级,全国高校并列第六;
有4个学科全省排名第一;
A类学科达到学校学科总数的60%,居全省第一。艺术学学科门类连续四年位列武书连大学排行第一;
5个一级学科全部入选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单,其中,美术学入围中国顶尖学科。

2.厚积薄发,硕果累累。2015年以来,学校连续获批7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位列全国第一。2018年五个一级学科全部入选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三期建设项目。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项目35项;
获省部级科研项目106项;
获教育部社科优秀成果奖5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项。学校一批研究机构获批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一批研究团队获批省级优秀创新团队。《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入选CSSCI来源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入选2020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新文科艺术学类专业课程体系与新形态教材建设”“艺术与科技相融合的新型产品设计专业及课程建构”,两个项目被立项为首批江苏高校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省级重点培育项目;
2014年,获批立项建设江苏高校文化创意协同创新中心;
2016年,紫金文创研究院成为江苏省首批新型重点高端智库,跻身全国A级智库;
2018年,成立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艺基地,2022年,入选江苏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批基地,积极推动新思想的理论阐释、传播和教学。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多次被国内重要媒体评为全国十大艺术机构、十大美术馆。

3.继往开来,名师云集。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南京艺术学院秉承了优秀的文化传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上海美专董事局**蔡元培先生确立的“闳约深美”办学理念到刘海粟先生提出“不息的变动、不息的改造”办学精神,陶甄了一代代优秀的艺术人才。刘海粟、颜文樑、陈之佛、俞剑华、程午嘉、刘汝醴、温肇桐、谢海燕、臧云远、黄宾虹、傅雷、贺绿汀、张大千、朱屺瞻、潘天寿、丰子恺、吕斯百、黄镇、吴印咸、沙飞、董希文、赵丹、吕凤子、陈抱一、陈大羽、黄友葵、盛雪、甘涛、洪潘、刘少椿、程十发、罗尗子、苏天赐、林树中、方骏等名家大师曾在这里执教或学习。他们为中国艺术教育的崛起作出过卓越的贡献,也为南京艺术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国之大者:情系国运为民放歌的爱国初心不变。刘海粟将上海美专的创办与民族文化振兴的命运紧紧相连,用艺术教育启迪民智,救亡图存,艺术救国的思想贯穿于办学的始终。

1.讴歌革命,启迪民智。刘海粟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伊始曾立下三项宣言,其中第二项便是:“我们要在惨酷无情、干燥枯寂的社会里,尽宣传艺术的责任,因为我们相信艺术能够匡济现时中国民众的烦苦,能够惊觉一般人的睡梦。”从刘海粟在淞沪战场创作油画《四行仓库》开始,艺术救国的“红色题材”作品不断涌现:沈逸千的《毛泽东速写像》、上海解放时出现在街头的第一张毛泽东像——马承镳的《毛泽东**油画像》、以反战为主题的中国第一部正歌剧《秋子》等作品影响深远。也正是这种情系国运的担当,上海美专才培养出了一大批革命文艺家: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100余名代表中有9位毕业于上海美专,包括陈叔亮、石泊夫、蔡若虹、王式廓、许珂、刘岘、张望、吴印咸和郑景康;
左翼美术家联盟创始人、电影《风云儿女》的导演许幸之;
真实记录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珍贵历史画面的“红色摄影之父”吴印咸;
唯一一部记录红军长征壮举的速写集《西行漫画》的作者、新中国著名外交家黄镇;
第一个用相机报道八路军英勇抗日的摄影记者俞创硕;
《解放军画报》和《晋察冀画报》的创始人沙飞等。

2.讴歌祖国,鼓舞人心。新中国成立之后,南京艺术学院师生用深刻的艺术作品歌颂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火热生活和建设成果。刘海粟油画《八达岭长城》(1953年),陈大羽中国画《打井抗旱》(1951年)、《沸腾的马钢》(1960年),李宗津油画《飞夺泸定桥》(1951年),陈之佛中国画《松龄鹤寿》《鸣喜图》(1959年),苏天赐油画《江上长虹》(1964年),张华清油画《韶山建党》(1964年),李长白中国画《山茶寿带》(1975年),冯健亲油画《让毛**放心》(1977年),曹辅銮油画《花剑冠军栾菊杰》(1978年),等作品以多样的艺术形式、表现技巧与爱国主义精神融合在一起,传达出特定时代的精神节律。陈大羽创作于1960年代的花鸟画《一唱雄鸡天下白》,以雄鸡在红日冉冉升起的背景下引吭高鸣的艺术形象隐喻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和中国人民昂扬的精神风貌,鼓舞人们建设新中国、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

爱国主义情怀在新时期的南艺师生中依然深沉,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在全国美展获奖或为国家级美术馆收藏的绘画作品不在少数。如朱士杰的《雪林》,周碧初的《梅园》,苏天赐的《早春》,陈大羽的《并蒂呈祥》,张文俊的《江山旭日》,刘菊清的《搏浪》,冯健亲的《春满钟山》,沈行工的《小镇春深》,贺成、贺兰山的《共和之光》,朱建忠的《希望的田野》,徐建明的《希望的大地》,苏立群的《呼唤和平》等。从题材的选择,到艺术语言的驾驭,都体现了在国力强盛的祥和岁月,那种不拘一格、扬己所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探索闯荡精神。

3.讴歌时代,礼赞盛世。新时代的南艺,时代的责任担当愈发强烈,在用艺术的方式服务国家经济文化发展、书写时代风华上奏响南艺强音。学校复排《秋子》,在英国爱登堡戏剧节引起强烈反响;
音乐剧《长明》《茉莉花开》《隐秘的光》,舞蹈诗剧《峥嵘岁月》《雨花石的等待》《十二秒》,话剧《那时花开》《觞城》等一大批“立得住、叫得响”的原创艺术作品,弘扬爱国主义、唱响时代精神。学校积极投身国家和地方文化建设,圆满完成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亚投行新标徽和启动装置设计任务,***总书记亲自为国家公祭鼎和亚投行启动装置揭幕;
圆满完成国庆70周年江苏彩车“江苏智造”、世界语言大会视觉系统、江苏发展大会会标、2018羽毛球世锦赛标志、中国医疗保障官方标志及徽标、江苏援湖北医疗队标志、南京地铁壁画等设计任务。近年来,学校艺术创作成果丰硕,教师编剧动画片《大禹治水》获第15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26届电视文艺“星光奖”优秀电视动画节目奖;
获全国美展金银铜奖8项,“金钟奖”金奖2项,“文华奖”金奖1项,全国声乐比赛金奖1项;
教师编剧出品的电视剧《大清盐商》荣获第30届“飞天奖”和第28届“金鹰奖”荣誉提名奖;
教师编剧出品的电视剧《埃博拉前线》荣获第33届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
获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奖。自2016年开始,南艺“520毕业展演嘉年华”已连续成功举办七届,营造了“一校展演、全城盛宴”的浓厚艺术氛围,成为一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公共文化艺术活动。

从1918年的弱冠青年,到1988年以90高龄耄耋之年,刘海粟十上黄山创作了400余幅表现黄山、歌颂黄山的作品。刘海老十上黄山情怀充分体现了他对祖国和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歌颂;
这种情怀和精神是一代代南艺人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最好诠释。虽未臻至善至美之境,但却构成了南艺躬逢盛世在艺术创作领域拓进不止的昭然标识而享誉艺苑。

党的二十大刚刚胜利闭幕,当前,学校上下正在认真学习、贯彻、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党的二十大吹响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号角。百十南艺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下,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勇担使命、勇挑重任。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懈努力。

(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展现更大作为。学校将建好建强江苏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艺基地、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艺基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与创作中心、马克思阅读中心等平台,聚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南艺红色艺术史研究等重点领域,推出更多重要理论成果、学术成果,为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作出南艺贡献。

(二)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承担更大责任。推动人民的精神富裕和社会文明进步是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南艺人将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实质和本质要求,坚持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己任,努力将南艺建设成为服务人民群众审美素质提升的示范区、引领地,成为推动社会美育水平提升的辐射源、培育地,奋力描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7]图景。

(三)在建设文化强国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南艺将进一步增强服务文化强国建设的使命意识,坚持以更高质量的艺术理论研究成果“举旗帜”,以更加丰富的凝聚人、激励人的文艺作品和文化服务“聚民心”,以更加强烈的立德树人担当“育新人”,以更多讴歌时代、讴歌人民的精品力作“兴文化”,以更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国际传播成效“展形象”。

(四)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程中做出更大贡献。南艺将不断深化对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认识,主动融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艺术+科技”融合发展,积极探索以现代技术改造传统艺术的创新路径,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强化重点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猜你喜欢办学学科艺术【学科新书导览】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22年4期)2022-07-08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10期)2021-12-26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土木工程学科简介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3期)2021-07-03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0期)2019-09-10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6期)2019-05-28纸的艺术读者·校园版(2018年13期)2018-06-19“超学科”来啦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7年4期)2017-06-20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年2期)2016-05-04因艺术而生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推荐访问:初心 潮头 永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