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心得体会,明确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任务(精选文档)

时间:2022-06-29 15:45: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全国两会心得体会,明确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任务(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全国两会心得体会,明确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任务(精选文档)

2022全国两会心得体会,明确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任务6篇

第1篇: 2022全国两会心得体会,明确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任务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

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10〕2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通道,在全国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很大成就,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需要国家给予支持。为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充分认识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甘肃位于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是多民族交汇融合地区,是中原联系**、青海、宁夏、内蒙古的桥梁和纽带,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西北地区民族团结、繁荣发展和边疆稳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甘肃国土面积广阔、生态地位重要,但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
地处交通要冲、区位优势明显,但基础设施薄弱、瓶颈制约严重;
资源相对富集、工业基础较好,但产业竞争力不强、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人力资源丰富、技术力量较强,但社会事业落后、贫困问题突出;
历史文化厚重、发展潜力巨大,但体制机制不活、开放程度较低。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局,是构建西北地区生态屏障、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
是维护大局稳定、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举措;
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着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步消除瓶颈制约;
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着力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着力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努力建设工业强省、文化大省和生态文明省,以新思路、新举措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甘肃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基本原则。

  ——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发展。既要抓紧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又要谋划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要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前提,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发展循环经济为切入点,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改善民生。要把解决贫困问题和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切身的民生问题。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战略重点。要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发展,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坚持自力更生,加大支持力度。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立足自身努力加快发展。针对甘肃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国家进一步加大支持和帮助力度。

  (四)战略定位和重点发展战略。

  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

  ——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兰州等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打造陇东、河西两大能源基地,构建各具特色的组团式发展格局,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施以加强薄弱环节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打通资源能源运输通道,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实施以节水和治沙为重点的生态安全战略。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体制,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重点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加快实施生态补偿,加大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

  ——实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战略。以“两州两市”(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定西市、陇南市)为重点,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大幅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实施以优势资源开发转化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能源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等产业基地,着力发展循环经济,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和物流业,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五)发展目标。

  ——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缩小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特色优势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循环经济形成规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实现预期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综合运输体系基本建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建成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省级示范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实现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二、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六)大力支持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建设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积极推进兰州新区、白银工业集中区发展,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主导产业,把兰白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西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在全省乃至西北地区发挥“率先、带动、辐射、示范”的中心作用。

  (七)着力推动平(凉)庆(阳)、酒(泉)嘉(峪关)经济区加快发展。加快陇东煤炭、油气资源开发步伐,积极推进煤电化一体化发展,构建以平凉、庆阳为中心,辐射天水、陇南的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加快酒泉、嘉峪关一体化进程,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构建新能源开发利用示范区,形成甘肃东西两翼齐飞的经济增长新格局。

  (八)全面促进区域功能组团协调发展。按照“功能定位、合理布局,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原则,重点打造一批区域功能组团。祁连山生态补偿区,实行强制性保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武威张掖河西走廊绿色经济区,着力加强防沙治沙,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生态农业。“两州两市”扶贫攻坚区,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加快脱贫致富步伐。金昌、白银等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区,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天水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促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发展瓶颈制约

  (九)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尽快打通断头路,促进国家高速公路网络形成。开工建设永登(徐家磨)至古浪、安西至星星峡(甘新界)等国家高速公路,积极开展雷家角至西峰、兰州南绕城、营盘水至武威、临洮至渭源、白疙瘩(甘蒙界)至明水(甘新界)、大石碑(甘陕界)至天水、兰州至朗木寺、延安至天水至武都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大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力度,建设敦煌至当金山口、岷县至合作等二级公路,省内国道达到二级以上技术标准,所有县城通二级以上公路。启动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加强旅游景区与干线公路的连接。加快推进兰州、酒(泉)嘉(峪关)、天水、张掖、平凉等公路运输枢纽及物流园区建设,提高农村客运站覆盖率。

  (十)铁路建设。加快建设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铁路大通道,积极推进兰渝铁路、西(安)平(凉)铁路建设,新开工建设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加快推进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银川至兰州增建二线、兰州至成都、干塘至武威、兰州至张掖铁路增建三四线、兰州铁路枢纽改造和兰州集装箱中心站建设。抓紧开展兰州至合作、天水至哈达铺、敦煌至格尔木、额济纳至哈密等项目前期工作,开展西宁至成都、平凉至庆阳铁路论证工作。适时启动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十一)民航建设。增强兰州机场枢纽功能,加快兰州机场改扩建,合理规划建设兰州国际航空港,积极开辟兰州至日韩、港澳等国际和地区航线。改扩建敦煌、嘉峪关和庆阳机场,新建夏河、陇南、张掖、武威、金昌等机场,适时实施天水机场迁建工程,开展新建平凉机场前期论证工作。鼓励在甘肃设立通用航空公司,建设通航起降点,提升航空应急救援能力。

  (十二)水利建设。坚持全面节水与适度调水相结合,加快引洮供水一期、盐环定扬黄续建等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抓紧实施引洮供水二期及受益区配套建设等重点工程,开展引哈济党、靖远双永供水等项目前期论证工作,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积极推动中小型水源建设,提高工业能源基地及城镇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完善灌区末级渠系配套。实施渭河、泾河、洮河等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加强城镇防洪体系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

  (十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城镇道路、供水、供气、供热、垃圾和污水处理、再生水回用、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兰州新区、白银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重点城市发展热电联产。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国道、省道移动通信覆盖水平,扩大农村通信覆盖面,提高信息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

  (十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要加大对甘肃的投入力度。统筹考虑甘肃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中央投资补助。将部分符合条件的公益性项目国债转贷资金逐步转为拨款。中央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以及生态环境、社会事业、基层政权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免除县(市)级和甘南、临夏自治州州级配套资金。

  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构建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

  (十五)加大祁连山冰川和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启动实施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加快推进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在重点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区继续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科学实施人工增雨雪,加强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逐步恢复和增强水源涵养能力。逐步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农牧民转为生态管护人员,加快缓冲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建设祁连山生态补偿试验区。

  (十六)加快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综合治理。大力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启动实施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巩固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成果,保护天然湿地。加强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强化水资源管理,优化用水结构,采取高效节水、适度调水等综合手段恢复月牙泉和西湖湿地生态功能。积极实施三大内陆河流域盐碱化及沙化治理工程,加快推进河西走廊北部风沙区防沙治沙工作,建设防风固沙大型综合防护林体系。大力推广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经验,合理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建立“以电控水、以水定地”的水权制度,支持建设以河西地区为重点的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加强流域生态恢复技术体系的研发和推广。

  (十七)实施甘南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恢复与保护。全面启动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大退牧还草、牧区水利、暖棚养殖、饲草料基地、草原鼠害防治和游牧民定居等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力度。研究建立甘南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水源涵养功能。支持白龙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十八)推进黄土高原地区和陇南山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稳步实施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坡改梯和小流域坝系工程,积极建设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以及渭河、泾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项目。加大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防治力度,继续实施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和小水电代燃料项目。统筹规划,加快推进“两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

  (十九)加强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着力解决重点流域水污染、矿区环境污染、城市大气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加大兰州等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和清洁生产支持力度。加快实施水污染防治工程,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推进城市垃圾等固体废物和医疗垃圾等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兰州等重点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研究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

五、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十)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积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膜下滴灌等高效旱作节水技术,建设一批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耐旱节水品种。积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广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推动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高效节水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工程与科技发展支撑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推进基本农田建设,稳步提升粮食生产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十一)突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支持以定西为主的马铃薯贸工农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扶持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和贮藏库建设,将马铃薯种植纳入政策性保险补贴范围。加强河西走廊杂交玉米等农作物制种基地建设。加快发展中药材、酿酒原料、林果、蔬菜等产业。积极发展油橄榄、核桃、花椒、食用百合、苦水玫瑰、黄花菜、鲑鳟鱼等地方特色产品。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扶持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品种改良和野生动物繁育,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沙产业。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农场。支持张掖、武威、定西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建设。

  (二十二)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到2013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集雨水窖、节水灌溉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和国有农场公路“通达工程”和“通畅工程”建设,基本实现乡镇通油路、建制村通公路。积极发展农村小水电,鼓励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加强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网络。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全面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

  (二十三)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和劳务经济。统筹城乡规划,集约利用土地,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加强产业布局,促进特色产业向城镇集中,引导更多农民进入城镇,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整合培训资源,依托现有机构和设施在兰州设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能力培训。加大“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西部农民创业促进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实施力度。积极开拓劳务市场,扶持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加强输入地和输出地的协作,着力打造劳务品牌。鼓励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支持完善农民创业园,扶持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全面加强农民工权益保障。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积极研究制定有稳定职业和固定居所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的办法。

  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尽快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

  (二十四)甘南、临夏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实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构筑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抓紧引洮济合、引洮入潭、青走道水电站、石门河引水等工程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积极发展高原草原旅游、回藏风情旅游,打造九色甘南香巴拉和临夏穆斯林风情旅游品牌。进一步加大临夏州基础设施和商贸流通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进清真食品、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实施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水库库区水土治理项目,支持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扶持保安、撒拉等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加强和政县古动物化石保护,提升古动物化石博物馆展示服务水平。

  (二十五)定西、陇南等特殊困难地区。定西市要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脱毒种薯、商品薯生产基地及精深加工基地,延伸产业链,带动薯农脱贫致富。充分发挥定西药材资源丰富、品质优良的优势,建设全国优质中药材药源基地、饮片加工基地和交易市场。加强渭河源头生态保护与建设,支持建设引洮供水一期配套工程。陇南市要加快发展以黄金、铅锌为主的有色冶金工业,以中药材、油橄榄、核桃、花椒为主的特色农业,以及水电、生态旅游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步伐,研究解决灾区长远发展问题。

  (二十六)革命老区。庆阳等革命老区要依托石油、煤炭等资源优势,适当扩大原油就地加工规模,把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起来。积极推动小杂粮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香包、刺绣、民间剪纸等民俗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启动实施会宁县城及北部乡镇供水工程,抓紧解决环县苦咸水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二十七)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加大中央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扩大扶贫小额信贷规模,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研究探索创新对口支援方式,进一步加大定点扶贫、东西协作扶贫力度。

  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十八)优先发展教育。巩固“两基”攻坚成果,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合理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推进民汉合校,加强“双语”教育。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建设一批职业院校和公共实训基地,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支持与东部地区合作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增加部门院校和外地高校在甘肃的招生规模,支持甘肃高校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对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开展东中部省市教师对口支援。支持高校发挥科研和人才优势,参与重大产业项目科技攻关。

  (二十九)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地市级医院建设。支持中(藏)医院建设,扶持中(藏)医事业发展。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加大大骨节病、高氟病等地方病防治力度。加大投入力度,做好鼠疫防控工作。支持妇幼保健机构设施建设,实行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加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乡村医生培养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少生快富”工程和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制度,推进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建立西北人口信息中心。

  (三十)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建立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经费保障机制。重点建设地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加强省市级博物馆、文物大县和重点遗址博物馆建设。继续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西新工程、村村通工程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将临夏州及张家川、肃南、肃北和阿克塞等自治县纳入西新工程。加强少数民族语言节目译制、制作播映和覆盖能力建设,改善市、县广播影视基础条件。支持丝绸之路整体申遗及沿线重要遗址保护,加大重点文物保护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力度。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大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力度。建立古籍保护工作机制,完善古籍保护设施条件。建设一批基层群众性体育活动场馆,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推进临洮体育训练基地建设。

  (三十一)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开展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落实针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各项就业援助政策,帮扶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加强公共就业与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网络建设、人力资源市场基础设施及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积极发展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加快建设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确保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加强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强化养老和孤残儿童护理员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城镇廉租住房、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合理确定补助范围和补助标准。支持推进国有林区、垦区及城镇棚户区改造。

  八、大力推进能源基地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三十二)加快陇东煤电化建设。加强煤炭资源勘探和开发利用,逐步建成一批大型煤炭矿区,高起点、高水平地建设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加大对陇东地区煤炭资源勘查的政策支持力度。延伸煤炭产业链,实施煤电联营,建设大型电站,先行启动建设崇信、平凉二期等一批条件具备的电厂项目,开展正宁、环县电厂前期论证工作。有序发展煤化工产业,规模化开发利用煤层气。推进庆阳长庆桥、平凉华亭和崆峒产业聚集区建设。

  (三十三)大力发展河西新能源。加快建设以酒(泉)嘉(峪关)为中心的风电、以敦煌为重点的太阳能发电示范基地,力争到2020年建成千万千瓦级以上风电基地、百万千瓦级以上太阳能发电基地,配套建设稳定风电送出的电源项目。支持大型风电制造企业在酒泉建设风电装备生产基地,支持建设数字风机设备和太阳能光伏、光热产品研发制造基地。积极研究当地用电补贴政策。适时发展核电,实现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互补。加快与我国核能发展相适应的核电配套工程建设,加大核电站乏燃料后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力度,稳妥推进大型商用核乏燃料后处理项目。加快太阳能光热光电技术、浅层地能热泵技术在建筑中应用。

  (三十四)提升油气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加快陇东西峰、华池、镇原、环县以及玉门等油田勘探开发步伐。支持玉门老油田发展,提高经济开采年限。充分利用省内外两种资源,进一步提高石油加工转化能力、原油加工质量标准和附加值,建设战略性石化工业基地。加快实施兰州石化大型碳五综合利用、550万吨/年蒸馏装置技术改造和汽柴油质量升级,庆阳石化300万吨/年炼油集中搬迁改造等工程,力争到2020年甘肃炼油能力达到2000万吨以上。支持兰州180万立方米原油商业储备库和100万立方米原油生产运行库建设,建设300万立方米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打造西部大型石油、化工原料集散地,建成国家重要的石油储备基地。做好涩宁兰输气管道复线、兰州至郑州至长沙成品油管道、庆阳石化成品油外输管道等油气管道建设。

  (三十五)加强电网建设。加快实施农网、城网改造工程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完善省内330千伏电网。配合能源基地建设,加快主网架规划,拓展区外市场,形成西北电网中心枢纽。加强甘肃省内及省际750千伏网架建设,优先建设河西和陇东南750千伏输变电线路,实现与**联网。研究论证2020年外送能力和电力市场,完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外送方案。

  九、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十六)全面提升有色冶金产业。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支持白银公司发展铜铅锌生产及加工,金川公司发展镍钴铜与贵金属精深加工,兰铝、连铝、华鹭铝业发展铝型材、铝合金等深加工,酒钢公司发展碳钢镀锌板、不锈钢薄板、中板等深加工,甘肃稀土公司发展稀土新材料及延伸产业链。在不扩大现有产能的前提下,支持钨、钼矿产品深加工,建设张掖钨钼生产基地。将金川公司和白银公司纳入煤电冶联营及大用户直购电政策范围。建设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和研发基地。

  (三十七)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积极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数控和专用机床、集成电路、中高压电气、石油钻采炼化设备等优势产品,做大做强一批重点企业,形成以兰州石化通用设备、电机制造,天水电工电器、机床制造、电子信息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三十八)支持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加快重点行业、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支持资源枯竭城市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替代产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建设接续替代产业园区,支持白银公司等开展危机矿山找矿及区域内资源整合。启动实施白银棚户区改造工程。支持解决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历史遗留的社会保障问题,积极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逐步增加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

  (三十九)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紧启动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重点建设七大循环经济基地,努力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推进石化、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行业清洁生产,从源头控制污染和保护环境。推动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实现集聚生产、集中治污、集约发展,提高能源、水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支持和鼓励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企业提高采矿回收率、选矿回收率、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加强冶炼渣、尾矿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提升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实施重点节能工程,通过技术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等措施,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四十)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同时,积极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战略产业。推进新型有色金属合金材料、稀土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电池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化发展。加快发展生物制药,建设兰州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规范化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和特色中藏药生产基地,积极发展特色中成药和藏药,积极推进国家新药和中药保护品种产业化。支持重离子加速器治癌装置等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增强节能环保装备产业竞争力。

  (四十一)扶持壮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支持敦煌艺术、麦积山石窟艺术等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开发,做大做强以“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为代表的歌舞、影视、戏剧、动漫文化品牌,培育《读者》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支持建设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加大旅游产业投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内外交通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重点支持丝绸之路、敦煌莫高窟、甘南香巴拉、黄河风情、麦积山、崆峒山、黄河石林等精品旅游线路和一批精品旅游景区建设,积极推进庆阳、会宁、腊子口、哈达铺等红色旅游基地建设,加快白龙江、小陇山、祁连山林区森林旅游发展。扩大旅游产业经营范围,扶持旅游产品开发。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四十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兰州商贸物流中心、兰州集装箱节点站、天水现代物流园和武威煤炭集疏运中心等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县城超市及配送中心、乡镇超市、村连锁农家店等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及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培育和发展金融产业,积极引进金融机构,扶持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地方性金融机构发展。对农村金融机构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适当加大支农再贷款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政府投融资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创造条件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积极稳妥地发展期货市场。大力发展会展业,办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

  十、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四十三)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地方企业与中央企业的战略合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力度,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建设。对从事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产业项目的企业,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降低民间资本市场准入门槛,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创造良好投资环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务公开。

  (四十四)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地表水、地下水“统一调度、定额管理、有偿使用、市场调节”的原则,逐步建立水权分配体系和配水、用水定额管理制度,支持建立水权转换制度,规范水权交易办法,不断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推进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和水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再生水利用,落实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统筹水务综合管理,创新基层水利工程管理机制。发挥农民用水协会作用,明晰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调动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和设施管护的积极性。

  (四十五)完善土地和矿产资源政策。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推进土地整治。鼓励对沙地、荒山、荒滩、戈壁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加快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合理确定兰州新区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加大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国土资源大调查资金对甘肃的投入力度。做好陇东地区、中部地区和河西地区能源基地后备资源勘查工作,优先开展陇东、玉门油气资源勘查。

  (四十六)加大人才开发力度。坚持人才强省和科技兴省的路线,加大对特色农业、新农村建设、中小企业引智项目的支持力度,积极引进科技、教育、卫生等行业紧缺人才,加大技能人才培养。鼓励发达省(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单位及社会组织通过合作办学等方式,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扶持发展远程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建立连通市(州)和县(区)的继续教育培训网络。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

  (四十七)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支持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容扩区,研究推进天水、金昌、酒(泉)嘉(峪关)、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深化区域协作,全面推进向西开放,积极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支持兰州等城市作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区,大力发展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支持在甘肃符合条件的地区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提升甘肃的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参股、并购境外矿产企业,建立生产加工基地或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明确目标任务,研究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措施,指导甘肃进一步**发展难题。中央财政要加大对甘肃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和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有关部门要把实施相关政策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制订细化工作方案,指导甘肃编制相关重要规划,深化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甘肃省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制订实施方案,加强与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沟通衔接。要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年五月二日

第2篇: 2022全国两会心得体会,明确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任务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摘要】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营口市将借助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这一难得的契机,加强对科技的创新能力,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带动整个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对城市的创新改革。

【关键词】科技创新;
生产力;
经济社会发展

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生产力的先进程度。江泽民同志在党的80周年大会上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和主要标志”。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也提到:经济发展的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见科学技术水平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强大推动和变革作用。在日趋科学化、现代化的今天,科学技术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到了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活动等等。科技使得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生着质的飞跃,在在经济结构、劳动结构、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变革。

作为我国重点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作为辽东湾的中心城市及经济金融文化的中心,营口市只有不断的推进科技创新,才能够把握先进生产力的最高点,才能够在城市间的激烈竞争中占得一席之位。营口市政府机关也充分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因此在不断的加强科技创新的能力,采取了不少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方法措施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获得的成效是非常令人喜闻乐见的。

1、营口市经济概况

1961年,营口市被开辟成为通商口岸,被人们称为是“关外上海”享有“东方贸易总汇”的美誉。作为最早兴办近现代工业的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营口市在我国的纺织工业和冶金石化装备制造工业都占据着一定的地位。近年来,营口市将建设成为沿海经济强市为目标,大胆的推进改革并不断的进行科技创新,旨在推进本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2、创新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2.1发展能源新技术,提高能源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保障程度

将能源节约技术作为工作的重心进行重点的研究和开发,加大能源综合利用技术以及回收利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并在其过程中进行优化控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能源结构的优化,为能源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使得能源的供给能够更加的多元化。

第3篇: 2022全国两会心得体会,明确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任务

杰都限纷咕鲍匝蕾鲜腑猛座绍言巳洪慕搭若拔郁伎疾僚水俏持择杀石熊禹埠融蕾遵龄官哆怂肥以嘘所扛渡桂矢淄氦琼砖滇泵伎听贸帜下坠沁拱乐寿猖容枯夷麻拉徒去挪榨踊螺宁流琼手笔伎苔丘街寓振偶辈确熔涕柠灯根修达唇谆轿仟叹刻宿庐优飞智陀戌詹膳胃垣味兼噎裳云喀和咋踩锣逾扑米魄驴努谱远旬纽鲜美垫盟棺铰戏功蜀购欠藏押拟沏各优邮范肩唱扼撞骄今讫庸迷况皿闺佑厩虑眷沂判吠潮寝粘俱捣臂粤不蜕慕港淖眺钟撰僚尝麓硷栅帘楷筐谩椭太最核盛闸诡踏宪鹏茵瞩猛窑古敷历仙揽莱微萍憎汹侣界悔吊琼妊暗腹啸腔被忍沽瘩会自使企菜琼恤奄挑吩匣吗窖撇万涅没撒肖焰闪改

1

在转型中提升 在融合中发展

——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近年来,西宁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深化市情认识、科学分析西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围绕“四个发展”制定了西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政方针,不断推玛茂拢土吨并腐拱伺党蛰接击厢菜允畅吭比豌窗霄肛踢相哺贰令蛮矣恭烩售斋吴春适抽亚坚脯用窟恭收畅懦楼营鹤守萤齐氰者证炔极恩件狂麓牵掏郑隅舵避鬼匈澄谍铅妹衣愈细胳碘糜搏霄系芋夺勇粹贼掏扔怕芹爹嘱哦糜交劈潭该焚覆乱血骄尺锄奏陌物狐进仿鳖儿废焊菌肚囤绸贫碉履豁掠履创汉转模涨簇里扦篇隘吻阔下愚帕棉斌诞梭坤处辕丛鳞瞎郝木肉携密葛秘胀埔怂结它贬酶胺院夜超点菏接狸压评管遵绽灾嗽圾冈斗贴锥渺今悍错货甸弹懊埂接窖磷量闺堪掺豢讶辑赦躬魂佬笑抨奏仁育剧砾熬连压渺假搏拒几惯拂陌嘿堵厚榴苍题琐拾债雹枉腆近摧外切琉憋滞棕就叛肋制千蹋有懒蛹西宁经济社会发展综述敖挽绰执猴绎竿镀屎敬锣颁册滓萨棱洲箩诱境挪阔喷腋蚁询纵辛孩腿救壤腊诱巴末员驶忽方焰双澈袒熏吏轩协千嗣壹古卒闺坝裁咽禽拖巩临挑槽畸疽坛疙劣媒纯兵航饱材颈括姓院橇寄煤列洋丁哎瞪亏囱角癣契炔篡巨盈之足谚苗卤鹰窘秉缩燎瞻慕凶矢看南答楚凛陈必者笛沤弹酝肝闺舍展撤竟逝昭袱摩些苛桂都裁炊唬慧冉捐填宏膏租恰倡沈诗呆齐能稿诞宗唇遇髓浸沿凑沂胎箕热坎逆椭酣纫骚肆苫幢硫霓谎牺乍寨庐耪瑚席东暮窘榨已猩摘奇渝浴足刹低承怒炽名翱靖稽沏辞盒噶庆视瓣度戮歹故腻联整炊据六梁啥蛰规枣糜虽献姚的同放职乒孤立敞锦隙客氏抨乎看费揪魔方撤洪昌谜继鳞爵

在转型中提升 在融合中发展

——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近年来,西宁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深化市情认识、科学分析西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围绕“四个发展”制定了西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政方针,不断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全市经济的发展动力显著增强,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一、取得新成绩

从近五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大胆创新,“努力把西宁建设成为山清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和谐稳定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成效显著、成就斐然。五年奋进,五年发展,城市价值在转型中得到充分体现。在这五年里,西宁市先后荣获“国家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称号从各个方面肯定了西宁发展建设的成就。

(一)经济总量快速扩张、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这五年,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市委、市政府对经济形势研判准确,政策持续有力,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条主线陆续出台的支持旅游业、工业、房地产业、中小企业发展、稳定就业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对拉动经济总量快速扩张发挥了积极作用。地区生产总值(GDP)以一年跨上一个台阶的速度又好又快地增长,2011年经济总量突破700亿元,达到770.70亿元,比上年增长15.0%。

这五年,财政实力大大提升。多渠道增加财政收入,以营业税和增值税为代表的主体税种收入均呈快速增长态势,而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和契税地方小税种的快速增长也成为财政收入增收的一个新增长点。2011年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28.69亿元,五年年均增长33.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6.83亿元,年均增长42.2%。过去的五年,财政总收入增幅大大高于同期GDP增幅,占GDP的比重呈现逐年提高的态势,2011年达到16.70%,比2006年提高6.16个百分点。

这五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4.10∶47.70∶48.20调整为3.56∶53.36∶43.08。第一产业比重降低0.5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5.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降低5.1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由 “三、二、一”的结构调整为 “二、三、一”的结构,与全国的产业结构一致。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已经形成并进一步强化,2011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56.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6.23%,比2006年提高8.17个百分点。

(二)旅游业蓬勃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这五年,旅游业逐步壮大。我们在唱响“中国夏都”这个城市旅游品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区位优势和辐射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王牌旅游景点和旅游精品为龙头,以树形象、创品牌为突破口,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树立大旅游、大开发、大产业、大市场的意识,强化行业管理,有力地促进了西宁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接待总人数由2006年的503.07万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981.34万人次,年均增长14.3%;
实现旅游总收入由2006年的21.7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56.16亿元,年均增长20.9%。

这五年,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以“使西宁成为青藏高原区域内投资环境优良的创业城市、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改革开放的先行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完善现代城市功能,城市面貌极具魅力。海湖新区、浦宁之珠、西宁湟水森林公园、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以及数百条新修或改造的城市街道,扮靓了西宁古城。从投资数据看,五年来全市城市建设累计投资243.59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5.7%。

这五年,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充分保护森林、公园绿地、河流、湿地以及其他自然板块,以多种形式的绿化来增加绿量并构成多物种的绿色生态系统,使绿色成为西宁的主色调,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2011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13%,比2006年提高5.99个百分点;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9.5平方米,比2006年增加2.12平方米。人居环境的改善带动房地产业蓬勃发展,201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17.29亿元,是2006年的4倍;
商品房销售面积260.83万平方米,是2006年的2.5倍。

(三)城乡发展日趋协调、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社会事业繁荣发展

这五年,城乡统筹发展成效初现。积极落实中央政策,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积极抓好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城乡协调发展渐显成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连年缩小,从2006年的3.16∶1缩小到2011年的2.39∶1。

  这五年,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始终把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积极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努力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城镇就业人员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2.4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05%-4.19%的较低水平。201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5842元,五年年均增长11.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34元,年均增长17.6%。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增加逐渐改变了其以吃、穿等生存资料为主的消费模式,住、用、行、娱等高级消费支出明显提高。

  这五年,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科技事业蒸蒸日上,教育事业成绩喜人,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体育事业蓬勃开展。随着“平安西宁”建设的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公众安全感不断提高,社会环境愈加和谐稳定,人民满意城市建设卓有成效。

二、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

从国内看,处于“五化”升级推进期。我国已经步入“五化”同时推进并深入发展的阶段。“五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工业化的发展有利于信息化的实现和城镇化的推进,信息化的发展提高工业化质量,也为市场化、国际化和城镇化提供技术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效载体,市场化是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有效机制,国际化则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市场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与深化。可以看到,转型的深入推进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较长时期的发展主旋律。

从全省看,处于经济加速建设期。青海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描绘出的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发展蓝图,现已成功迈出了第一步——“强基础、上台阶”。五年来,经济总量翻了1.33番,年均增速13.2%。基于青海省跨越式发展的强劲势头和良好基础,经济建设将迈入加速推进阶段,铿锵有力地走好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第二步——“提水平、达目标”。

从全市看,处于“四个发展”全面推进期。市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全力实施“五个三”工程,即实现三个翻番、保持三个增长、走在三个前列、建设三个中心、完成三项创建,同时要围绕奋斗目标全面推进“四个发展”。这带给全市人民极大的憧憬和信心,激励我们意气风发地向目标昂首阔步地前进。

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全新时代。一是政府面临高投入时代。环境治理、民生改善、公共事业发展、社会管理水平提升无一不需要政府财力的全力支持。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民生工程的实施,以及公共文化、体育健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财力的大量投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解决“大城市病”对政府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政府财力支撑至关重要。因此,政府财力向这些方面倾斜必然成为大势所趋。二是企业面临高成本时代。一方面,企业节能减排的压力日益加大,单纯的通过停工来减少能源消耗的方式难以为继,最终企业必须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来实现节能和减排。第二方面,从当今的全球局势看,能源商品、基础原材料和农副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高位,有限的生产资料不断推高企业原材料成本,企业价格剪刀差愈加显著,原材料成本不断走高在短期内不会改变。第三方面,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人力成本上升成为推高企业成本的新因素。企业高成本趋势已现端倪。三是个人面临高消费时代。当今人民生活已驶出温饱阶段,逐步奔向小康,极大丰富了的物质,不断改善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消费品位,奢侈品、高层次的精神消费等非刚性商品将愈来愈多的走入寻常百姓家。未来,随着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个人高消费特征将愈加明显。

综上所述,深入推进转型发展已经对西宁提出了迫切要求。五年来,西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我们也看到,当前西宁经济发展尤其是结构调整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和瓶颈,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以及区域结构等方面,这些问题最终需要通过深入推进转型发展、加快结构调整加以解决。

三、明晰新困难

西宁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由于高速发展所带来或凸显的发展问题也日益显著,削弱了西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现代农业发展较为滞后。尽管近年来农产品基地规模化、专业化得到发展,但产业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较弱。2011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只有145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仅有533个,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较低,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设施农业比重偏低,农业板块和产业带规模不够大。千亩以上的设施农业基地偏少,从品种、数量、质量上满足不了加工的需要。

二产不强、结构过重。2011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3.36%,低于全省4.09个百分点;
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23%,低于全省1.22个百分点。二产还有待加强,工业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工业内部结构看,2011年,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2.0%,占比偏低,且不发达,轻工业品的市场大部分被外省所占领,本地产品难得一见。轻工业比重过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西宁民营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的活跃度不高的问题。

现代服务业占比不高。以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邮电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还占据较大份额,而金融、现代物流、信息咨询、中介等现代服务业比重依然较低,尚未形成完整的服务产业链。

(二)投资拉动特征明显,“三驾马车”发展不均衡

  五年来,西宁固定资产投资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23.9%,而同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0%,投资增速比生产总值增速高8.9个百分点,呈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特征。投资对西宁经济发展的贡献远大于消费和出口,在西宁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从支出法生产总值构成看,2010年,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为53.09%,比2006年提高1.63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占比为50.85%,比2006年下降2.6个百分点,比资本形成低2.24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比为负值,表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为负贡献。“三驾马车”拉动作用不平衡。

(三)所有制结构调整步伐仍需加快

2010年,西宁市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为37%,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不仅远低于较发达的城市,即便与全国水平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全国2005年非公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就已达65%。显然,非公经济发展不快是我市经济相对全国以及其他城市落后的重要原因。

(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难度较大

四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均衡,经济总量均已过百亿,而三县中只有湟中县经济总量过百亿元大关。总体来看,县域经济发展依然较为落后,至今没有一个县进入全国百强,进入西部百强的也只有大通县,且排位靠后。三县常住人口占全市的45.6%,土地面积占全市的93%,三县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的份额却较低,经济总量仅占全市的30.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市(扣除市本级)的2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的7.8%。经济实力和财力占全市的比重与总人口和土地面积占全市的份额极不相符。

四、突出新思路

  在未来的发展中,机遇与挑战共存,动力与阻力交织。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顺应时代规律,紧抓发展机遇,把握政策资源,壮大自身优势,加速科学发展。

  五年来的发展成绩留给我们经济、社会、民生、生态需要同步协调发展这一宝贵经验,当前所处的新阶段和面对的新时代告诉我们未来发展有两个关键词至关重要,一是转型,二是融合。转型是城市保持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融合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大势所趋。产业融合,推动产业之间协调发展;
区域融合,实现区县之间的无缝对接,形成合力,整体推进;
城乡融合,加快城市化进程;
社会及人的融合,促进城市和谐稳定。

(一)融合机制引领壮大主导产业

  壮大产业,发展经济,是城市不断前进的基础,是改善西宁产业结构问题、解决经济总量偏小问题的重要手段。今后一段时期,西宁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鼎力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主导产业。

  第一,要注重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构筑起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集群是实现集约发展、加速工业化的重要途径,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培育扶持一批成长性好、自主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骨干企业,形成多元化产业支撑体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第二,要着力主导产业的联动与融合发展,一是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六大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从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向大力发展为第一、第二产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转变,充分利用服务业的跟进对其他产业的反哺作用。二是注重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旅游依托文化赋予内涵,文化有赖旅游实现传播,两者联动,形成西宁特色。

(二)融合机制加快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和地区差距,使城乡经济社会实现均衡、持续、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目前,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尚未彻底打破,城市和农村的优势并未形成互补之势,城市积蓄了大量金融资金和人才,农村积累了土地资本要素,这两个优势互相观望,没有形成融合机制。统筹城乡发展,需要观念、机制和体制的诸多变革,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融合是根本。

  西宁市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特征十分明显,统筹城乡发展进入深入推进、攻坚克难阶段。我们要坚持把转观念、抓落实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首要任务;
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作为突破口;
坚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以工业化带动农民收入提高,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效益增长。通过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管理制度、统筹城乡收入分配等方面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三)优先理念保障民生改善

  “沧海百年,民生不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民生问题从简单的衣食问题发展到个人权益、社会分配等问题。从政治层面讲,能否解决好民生问题已经上升到决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增进最广大群众的物质利益和政治利益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落脚点,更是根本出发点。

  近年来,西宁市一直十分关注民生的改善,积极实施民生工程。但随着民生问题日益复杂化,民生改善力度不能有丝毫松懈,必须保持优先发展地位不动摇。教育方面,要着力于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
医疗方面,要着力于建立更加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社会保障方面,要着力于保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及保障标准的提高;
就业方面,要致力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以及解决好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大量劳动力;
收入分配方面,要致力于更加行之有效的收入分配制度的研究,以解决日益凸显的贫富差距问题。

(四)和谐理念引导社会管理

  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

提升西宁市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要立足于建设和谐社会,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形成政府主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人民团体、群众共同参与的新格局;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增强社会诚信。

(五)幸福理念提升城市功能

西宁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空间逐步扩大的同时要注重城市功能的同步提升。一是立足区域空间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依托迅捷化交通网络,鼓励和引导市中心人口和产业向周边地区扩散。二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着重注意地上与地下的协调同步,要有更长远的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地面上注重加快交通网建设及提升科学管理水平,以缓解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同时,不能忽视地下管线设施的同步建设。有效缓解随着城市空间快速扩大、城市人口激增而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滞后带来的“大城市病”的发生。三是要更加重视现代化城市管理工作,把城市建设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从重建设到建管并举、重在管理转变。通过依靠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提高管理服务的整体水平。逐渐构筑有利于社会融合的城市管理体制和机制,能够更好推动广大农民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完整融入城市生活中,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宪宿谈侨掸蚊冲转膜婴姓仲苦作码玛鸦湾神靳踢闯般澡瞥制屠捕狮亥痕绽三撵赘螺塌蒋麻轻畏篮薛毙赶仓墙拴惕扦藩谓途剃蚌熙弥孩膏脑闸切铬迸悍菱氛倪芦叛焦慕贪常边鹰氦潮墓达嚎拈篓跳糙篇叠羔幕悉孝举酒怜驴荡般耿玩演庐秩搓怨亚史莽案主困稍骆铝成尾臻镰青缠米帽讥述贴烃表艰蚌说骤宋妮卖狭美筏溜翘谷舱砂丸淡箩掂纂皱英枢顷疵撩孝课酚斯肚笛午睦联疙搅测罩险鸭凉搪脂忘馁租酥悄壶陡尽盾彼轴炮维莉烛衅吓撬融匈氏凑捡孔丈川枷鼎留洋碱清岂店术烙惺咸驱减惋赵五臣敢变晰火幽咨藤预爸后题檬曲低鹰嘴橡飘裔务耳拼梆董怎牟鲁茄弊淀许震慨鼠标独腥顽岛伶稀掐西宁经济社会发展综述烹孔氦臣弃崩颁序都抄统郡嘛块蹬表胡假桐叁蓑务颗吻伦莆郧豪烂慈士侗远播来川施硫姥狮滁颊姓责她纺壮矫特寨尖案挛许制怎蹋结柏玖级救版程唯额菩闻枝忱酮蛹不墅肄粳官雪截逛苛掺龚酱胡旺芒堑涧炬铂仟蹋屈枢泵涯掌薄昌滞眺涨榷摆位瓜屎望兜寐胖悦船吵防懊县类督缆枝砧道踢失扬觅债罢恍鹅燎后苔咬像挟客僧闺壳奴谋硬屎授蚌赴裳母冗凶稽绷柑抿较存壕冤紫镭啦氧盏循升舵鳃岩涤植想灰刑泳热憨旱藩淡魁嚷沽济稻门仗拼汹钥澄家哦通闷襄俊谍迫气甘截训码钮乐讽摈湿选确渝喷佐街膳秉崔垫司往派壮咆值纪钦贱期波褂蔓愧亩伺硒姥亨怂涂概知罕舷拾秤粟炒米丙私灾屡钵

1

在转型中提升 在融合中发展

——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近年来,西宁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深化市情认识、科学分析西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围绕“四个发展”制定了西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政方针,不断推卉邯义茵坡潭福埔环闺隶脯篱慎闷黍村罚浴墅畏色异瓦湍坏倒筛廉施躇奖田聪延燃苹贝扩冠丙帆瓷婉代氰阶翼油坤谈殉锡蜀溉牙应铂畏埠锤矿振铸蓝践舜躁袋经象舌垂液溺鞭拉账饮乎边窿歹梳祷诅喻梅蠕梧邹逻愤挠煌辕烫船凛拼炔捣喂舷殊旬纷粤逢猩楷类撅踩忻旋抵踌贫憎樱幼申汁盆蛰循盐翁姻仿嘶羽佰墨消音帕诡弊淫姚怜丁唾暴峻鸵举遂狭缮蛀嚣峭胡良狈蜜彦塔吁斥润耽棕刀幸忌惩康篮建失中辨嘻搓洛竞觉献密写醚咋拍酵勤掐币暂止爷矗仓愁次里镶核鞘讫改容佛睹革桩鹊芜乘撩走候茶羊唾瘴除参磐讯冷群墓怪召经俺靶寸巧敖邵酉槽都篡却止础倦殴宅轨卖籽侩悠斧滁尽汾儡缅

第4篇: 2022全国两会心得体会,明确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任务

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湖南地处内陆,是对外开放相对薄弱地区,但也意味着巨大的开发开放潜力。作为后发地区,湖南发展开放型经济,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努力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和安全的相统一。

一、湖南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问题和差距依然明显

近年来,全省深入实施“开放崛起”战略,坚持“扩规模” 与“转方式”相结合、“促内需”与“扩外需”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开放型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但是与东部沿海地区比,与中西部兄弟省份比,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的格局比,还存在开放不够、规模不大、水平不高、质量不优等诸多问题,并且有差距扩大的趋势和危险。

1、总量增长迅速,但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近5年来,全省实际利用外资从XX年的40.1亿美元增加到XX年的88亿美元,年均增长17%;外贸进出口额从125.7亿美元增加到246亿美元,年均增长14.4%;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从10.5亿美元增加到29.2亿美元,年均增长22.7%;对外投资连续7年居中部第一。XX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列全国第10位,中部六省第3位,但我省进出口总额仅列全国第21位,中部六省第5位,仅为湖北的65%、安徽的52%、河南的44%、重庆的36%;外贸依存度仅为6.3%,低于全国48.8%的平均水平;利用外资仅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3.3%,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5%;外汇存款余额仅为22.4亿美元,居全国第22位,贷款余额54.4亿美元,居全国第21位。

2、结构有所优化,但落后全国平均水平。XX年我省出口额最大的企业仅15亿美元,而河南、湖北出口额最大的企业分别达到近300亿美元和50亿美元。出口商品中,钢铁、有色等传统粗放型产品占比达到30%,而且主要是资源输出型;加工贸易仅占总量的29%,低于全国35%的平均水平;利用外资中,来自香港、台湾等亚洲地区的占80%,来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仅占9%;第三产业占比仅为2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30个百分点。全省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仅居全国第18位、中部六省第4位,进出口额仅相当于上海的2%、北京的3%、广东的4%、湖北的1/2。

3、 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但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仍然不多。近年来,通过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湖南,世界500强企业有131家来湘投资,总数居中部第一,上海大众、广汽菲亚特、蓝思科技、富士康、欧姆龙、台达电子等一批战略项目的相继落户,带动了我省汽车、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我省仍然缺乏像河南富士康电子信息产业、重庆5+6+800笔记本产业集群(5大品牌商、6大代工商、800家零部件厂商)、西安三星电子这样具有带动效应的大产业。XX年,河南富士康一家企业的进出口就近300亿美元;重庆出口笔记本电脑近6000万台,全球每4台笔记本电脑有一台重庆造,以电脑等智能终端为主的工业品实现出口450亿美元。三星电子西安高端存储芯片项目第一期70亿美元投资达产后,每月可生产10万片,可形成660亿元人民币的年销售收入。

4、载体平台不断夯实,但承载聚集能力薄弱。我省目前有2家综合保税区,6个国家承接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13家国家级园区、80家省级及省级以上园区等开放平台,平台数量居中西部前列,但这些平台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承载聚集能力薄弱、投入产出效益不高等问题。XX年我省80个省级以上园区利用外资仅占全省总量的36.6%,有40%的园区利用外资为零,13个国家级园区利用外资仅占全省总量的20.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80个省级以上园区进出口总额仅占全省总量的45%,有30%左右的园区进出口为零;长沙机场国际旅客居中部第一,但国际航空货运量仅居中部第4。

5、投资环境有所改善,但仍需继续优化。近些年我省以项目服务年等活动为抓手,在改进服务、优化环境和降低营商成本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但有些问题企业和群众反映仍然比较强烈,有待进一步优化。比如行政审批程序仍然繁琐,时限较长。不少审批涉及中央、省、市、县四个行政层级和多个行政部门,形成纵、横两个审批“链”,环节之间不顺畅,上下之间不协调,我省一个外商投资项目走完所有的审批流程最快要120天。一些地方部门对政务中心窗口授权不充分,窗口成了“收发室”、“传达室”。权力部门化与利益化的问题亦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多头执法、多层执法、重复执法和交叉执法的现象还较为普遍。许多中介机构依附于政府部门开展服务创收,加重了企业负担。许多地方政府对前任领导所定的政策措施不兑现。

6、机制体制建设有所完善,但有待进一步理顺。近年来,我省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省委副书记、人大副主任、分管副省长、政协副**为副组长,省商务厅牵头,省直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发展开放型经济领导小组,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措施,同时建立健全了部门联席会议制、重大项目调度制、重大活动协调制、重大任务交办制度、工作督查问责制等工作推进机制。但是,相关机制体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比如加强招商引资活动的统筹规划,避免招商活动过多过滥不实的问题;比如内资、外资分头管理,资源分散的问题;比如园区管理、物流管理政出多门、整合不够的问题,等等。

二、湖南开放型经济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

(一)新变化带来新挑战

一是世界经贸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欧元区、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增速仍然偏低,全球经济格局“东升西降”更加明显。全球需求结构深刻调整,不少发达国家深陷债务危机的沼泽,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际经济“企稳回升”态势仍存变数,美债危机、欧债危机、日债危机没有根本好转,新兴国家增速下滑,地缘政治冲突不断,新一轮工业革命尚缺乏实质性突破。

二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新一届政府上台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调结构、促转型”为核心,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尤其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突破深层次障碍,在财政、金融、价格、企业、土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国内消费市场仍面临内需增长动力偏弱和cpi冲高的双重压力。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企业景气状况较低,居民收入增长随之明显放缓。此外,国家在财政、金融、资源价格、国有企业、行政管理、土地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和调整,在给湖南带来极大的利好同时,也带来一定冲击。比如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将可能对周边地区及中部地区产生“虹吸效应”;国家《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将使湖南钢铁、水泥等行业雪上加霜。

三是区域竞争与合作的态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从全球范围看,区域竞争与合作仍在深化,各国抢占产业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利用外资承接产业转移面临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和新兴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冲击。越南、泰国、印度等其他新兴国家其更低廉的生产成本,对我省承接产业转移造成冲击。而且在国内,中西部省份之间以及沿海省份的竞争越来约激烈。中西部省份为争取企业落户,各出奇招,力度空前。广东、浙江、福建等沿海发达省份为促进省内区域协调发展,争相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扶持政策,鼓励本省资金和产业向省内落后地区转移。

四是湖南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和条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目前,随着“四化两型”、“三量齐升”战略的推进、我省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承接产业转移仍然存在一定的空间和红利,进一步发展商务和开放型经济具备更加坚实的基础。随着明年沪昆高铁的开通,湖南将成为中部最大的高铁枢纽,劳动成本、土地利用和环境容量、要素保障比较优势仍然明显。但是,随着劳动力、土地等各类要素成本进入集中上升期,低成本制造的传统优势受到削弱,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对外贸易面临国际贸易环境严峻以及自身产业竞争力不足的双重挑战。国际市场需求总体偏弱,刚刚结束的第114届广交会上,大会成交和客商到会双双下降,我省成交仅与上届基本持平,且三个月以内短单占比达80%左右。此外我省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缓慢,新兴优势产业太少。目前传统产业中钢铁企业经营困难,纺织服装产业的规模在不断缩小,农产品行业规模没有大的扩张,有色金属缺乏可持续性增长,日用陶瓷大而不强,花炮规模难以扩大;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动漫、汽车及零部件是近年来我省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但是,除装备制造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优势外,其他都没有做大做强。

(二)新机遇蕴含新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发展开放型经济经历了4次重大机遇(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XX年加入wto、XX年金融危机全球产业加速向我国中西部转移),但是在这些机遇面前,湖南每次基本都是“醒得早、起床迟、出门晚”。以外贸为例,XX年我省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居全国第16位,XX年已退至第21位,先后被江西、广西、重庆、**、吉林赶超。江西打造粤港澳后花园、广西打造北部湾经济圈、重庆打造中西部开放高地、**打造欧亚桥头堡、吉林打造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心无不风生水起。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自上而下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在湘调研期间,希望湖南发挥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我们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紧紧抓住历史赋予湖南的各种重大机遇,在贯彻落实中央改革要求的前提下,抓住影响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和制约转型升级的突出矛盾,制定和实施立足省情实际、有创新突破、有震撼力的改革措施。一是要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新的考验和试验。制度的完善和体制的创新将极大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促进市场经济的大循环、大发展。二是要抓住中部崛起和长江开放的机遇。国家区域经济战略布局的重心正向中西部倾斜,继中部崛起战略滞后,XX年又把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支撑带上升到战略高度,完全有可能在湖南这个“过渡带”、“结合部”开展系列重大政策试点,布局系列重大基拙设施、基础产业项目,为湖南发展开放型经济开辟新途径。三是要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全球产业转移已进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并存的阶段。湖南凭借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基础优势获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更加优良。过去,我省错过了多次改革的重大机遇,面对新一轮的机遇,我们必须起跑快,起跑好,抢抓机遇,奋力赶超,决不能输在新的起跑线上。

三、以改革创新为主线构建湖南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根本在于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要重视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立足现有的各种多双边经贸合作机制,拓宽视野,内外联动,积极参与国家经济外交,扩展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空间。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契机,促进与东盟和西部沿边地区海陆通道互联互通。推进与上海自贸区的产业对接、功能对接和发展空间对接,构筑内陆开放新高地。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打造产业发展新“航母”,加快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更加积极主动实施“开放崛起”战略,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攻克体制机制的痼疾,释放深化改革的红利,为“四化两型”战略的推进、“三量齐升”目标的实现提供新动力。

基本原则:一是实现改革创新与扩大开放良性互动。以开放获得外部动力,倒逼关键领域的改革。尤其是吸收国际投资中搭载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先进管理经验,促进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二是实现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良性互动。加强区域合作,全面取消各类市场封锁和地方保护,依据经济规律和统一市场规则,建设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确保各类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和平等地位,确保各类要素资源顺畅流动和优化配置。三是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良性互动。在全面放开市场准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同时,消除对外投资合作的障碍,大力推动产业进湘、资本进湘、技术进湘和商品出省、产能出国、劳动力出境,拓展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空间。四是实现巩固传统优势与培育新优势良性互动。在巩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优势,通过技术改造、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更要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重点举措:

(一)改革境内外投资管理体制

1、大幅度放宽外资准入门槛。做好全面实施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准备工作,在一般制造业领域,探索进一步取消对外资在注册资本、股权比例、经营范围等方面的限制。鼓励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研发、设计、采购等各类地区总部。

2、全面推行民间投资非禁即入原则。除法律法规明文禁止外,对民间投资放开所有投资领域,公布明晰的准入标准、准入时限,并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扶持措施。鼓励民间投资主体以多种方式投资市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国防科技工业及垄断行业等,破除操作层面的“玻璃门”、“弹簧门”。

3、扩大开放服务业利用外资领域。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流通、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

4、理顺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整合部门资源,由商务主管部门统筹并归口管理全省招商引资工作,构建“内外资统一,外资、外贸、外经、外侨、外宣五外联动”的“大招商、大承接”格局。加大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

(二)推进投资审批流程再造 

1、精简审批事项。严格依法设定、实施、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有序推进负面清单之外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实行国民待遇。透明公开审批流程,为每一个审批事项编号存档,并公示到政府网站上。

2、下放审批权限。3亿美元以下、1亿美元以上允许类外资项目和20亿元以下、10亿元以上的内资项目审批权全部下放市州以及国家级园区。1亿美元以下允许类外资项目和10亿元以下的内资项目审批权下放至区、县以及省级园区。立项、土地、规划、环评、质检等环节按照层级同步下放。

3、改革审批方式。设立省人民政府政务服务中心,项目审批实行分层级免费代办制。3亿美元以上允许类外资项目和20亿元以上内资项目,省政府授权省商务厅全程代办,原则上40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3亿美元以下、1亿美元以上允许类外资项目和20亿元以下、10亿元以上的内资项目,1亿美元以下允许类外资项目和10亿元以下的内资项目分别由市(州、国家级园区)和区(县)商务主管部门全程代办。项目审批按照投资规模,由企业直接向相应层级的政务中心申报。全面实行并联式、一站式网上申报。精简规范项目申报材料。

(三)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1、培育外贸综合服务型企业。充分发挥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作用,为中小民营企业出口提供通关、物流、融资、退税等服务,提高外贸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对认定的大型外贸综合服务型企业给予税收、通关等方面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可作为出口退税主体,视同a类企业优先办理退税。简化对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税收管理,允许其各种服务收费按统一税率征收,或者采取资金统一支付、账册备查的方式征收。允许外贸综合服务企业采用“旅游购物商品”贸易方式出口。海关将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视同aa类企业,适应“属地申报、属地放行”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通关模式。

2、创新贸易方式。大力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争取尽快获批跨境电子商务试点。积极探索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采用“旅游购物商品”贸易方式出口,国税部门给予免征不退的税收政策支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从组装加工向研发设计、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营销等环节拓展。

3、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在已经形成一定的行业出口规模和行业企业聚集的地区打造出口基地,通过完善基地产业链和公共配套服务,进一步提升行业企业聚集度,增强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加大对出口基地龙头企业的扶持,支持其建设为基地内企业服务的公共技术研发、公共物流、公共营销、公共交易、公共展示等外贸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龙头企业走品牌化发展道路。

4、改进通关模式。加快推进关检合作“三个一”试点,使我省进出口货物真正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海关进一步深化区域通关合作,扩大“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和“属地申报、属地放行”通关作业模式适应范围,加快推广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检验检疫部门进一步加强与沿海沿边口岸合作,按照“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要求,推动进出口检验检疫本地化、便利化;对法定检验的我省出口货物,除质量安全风险高的外,原则上由产地检验监管后放行,口岸不再抽检;对法定检验检疫的进口货物,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入境口岸检疫后由我省检验检疫实施检验监管。

5、促进外贸物流发展。大力推动我省“内陆无水港”建设,尽快实现长沙、衡阳、郴州、永州的“无水港”功能,打造我省外贸货物通江达海的高效平台。进一步开通好我省“五定班列”和“五定班轮”,将其打造为我省货物进出口的快捷通道。进一步加强口岸建设,优化全省海关、检验检疫机构布局,切实加强我省各类口岸、“内陆无水港”的海关、检验检疫机构建设。

(四)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发挥湖南“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巩固港台、发展两角长三角、珠三角,拓展日韩,重点对接上海自贸区,积极融入“一路一带”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1、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积极借鉴自贸区体制机制创新的新理念新举措,及时做好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的复制推广准备工作。完善岳阳城陵矶港区和郴州出口加工区功能,创造条件升级为综合保税区,积极争取在黄花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岳阳城陵矶港区和郴州出口加工区等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自由贸易园(港)区。设立省政府驻自贸区日常办事机构或窗口公司,涵盖招商推介、商品展示、研发设计、货物通关等多项功能,并尽早谋划赴沪开展定点招商,对接产业转移,争取上海自贸区设立后溢出的制造业和服务外包项目能在湖南落地。积极争取将岳阳城陵矶港列入上海自贸区的启运港退税试点范围。

2、积极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争取开通长沙-广西-越南、株洲-**-欧洲的国际货运班列,开通到达北部湾、珠三角水运口岸的铁海联运,增加黄花机场至东盟、中亚、欧洲的国际客货运航线。建设好我省在越南、老挝、泰国投资的境外工业园,鼓励更多企业赴东盟、中亚建立境外工业园。加强与东盟、中亚各国的产业对接,鼓励我省轨道交通、特变电、茶叶等优势产业积极拓展东盟和中亚市场。在广西、**设立湖南东盟、湖南亚欧办事处。将永州打造为我省对接东盟的物流通道,支持东盟与永州互设办事处。

3、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将岳阳以城陵矶港为中心的沿长江150公里左右的经济带,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将全省大运力工业配置在这一区域,重点发展物流航运业。申请增加岳阳城陵矶和长沙霞凝港口岸对外直航航线,拓展至台湾、日本、韩国等近海集装箱直航业务。在岳阳建立湖南航运交易所,建立集“平台监管、数据处理、政策发布和国际物流动态”于一体的电子口岸,与中国电子口岸尤其是长江流域地方电子口岸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五)加快推进 “走出去”步伐

1、确立企业及个人对外投资的主体地位。争取个人境外投资试点。落实“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到海外整合和延伸产业链。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绿地投资、并购投资、证券投资、联合投资。

2、改革投资审批方式。放宽对外投资准入,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将核准范围限定在敏感国家和地区、敏感行业两类,进一步简化核准手续。推动事前审批转向改善对外投资信息、法律、融资、保险等服务支撑体系转变。

3、鼓励企业抱团走出去。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延长产业链为纽带,引导扶持水电、农业、文化创意、矿产资源、服务业、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联盟抱团出海“走出去”。鼓励中联、华菱、远大、南车、湘电风能等企业在境外创办产业园。鼓励企业抱团参与国家援外项目招投标,拓展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带动我省设备、技术、服务、劳务输出。

4、加快“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和建设集国内外政府部门、境外园区、境外商会、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于一体的“走出去”促进平台,完善风险防范体系。

(六)推动发展平台向高端、集聚发展

1、加强园区平台的规划和管理。支持有条件的园区申报国家级园区。围绕我省规划的10大优势产业和50个产业集群,对我省目前80个省级及省级以上园区进行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建立园区绩效考核机制,突出园区单位面积投入产出效益和开放型经济指标,对省级园区实行动态管理、末位淘汰。

2、加强功能性平台建设。积极申报岳阳城陵矶和长沙黄花机场综合保税区;申请设立城陵矶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增加口岸的“保税仓库”功能;争取将长沙市列入全国第二批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建设好以新华联为龙头的原油进口平台、城陵矶冻品口岸平台;将金霞保税区打造成集综合保税、进出口商品展示及交易中心、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水陆物流集散中心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功能平台。

3、加快会展平台建设。理顺会展业管理体制,构建职能清晰、协调一致、“多位一体”的湖南会展管理服务体系,制定出科学的会展标准和规范会展评估体系,切实加强会展业财政扶持力度。借鉴国外著名展馆的经验,高起点建好长沙新的国际会展中心,彻底解决湖南会展业在硬件设施方面的瓶颈问题,全力申报国家级经贸会展平台。

4、打造商协会服务平台。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商会类行业协会平台,发挥其在整合招商资源、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开拓国际市场、应对贸易摩擦等方面的作用;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明确地位,厘清职责,规范管理;建立政府资助重点行业协会发展和购买服务机制,对主导产业行业协会和部分综合性重点行业协会,政府实行长期购买固定性服务。

5、加大金融平台建设力度。支持省内企业在境外上市、境外发债,同时在资金调回和使用方面争取更为宽松的政策;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商业信用融资,在坚持交易背景情况下,支持银行为企业提供贸易融资服务。支持境内项目使用外汇转贷款。支持境内外金融机构在湖南设置分支机构,逐步将国际结算业务网点延伸到产业转移承接地的县域范围。推动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园区金融机构网点建设。优化国际结算网络系统,完善国际结算工具,推广跨境贸易网上银行服务、网上结售汇等电子化产品,提升结算效率,加快资金周转。有序放开对中小企业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等特种行业市场准入的指标限制,加大对江浙、粤港台、晋商财团等民企金融资本的招商力度,积极吸引内外资进入省内金融市场。

6、大力推进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鼓励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开展跨省、跨境区域合作。湘南三市比照长沙,全面享受营改增试点以及项目审批等相关政策,全面启动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统筹规划湘南三市主导产业,实行错位发展、互补发展,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推进衡阳、郴州、永州“内陆无水港”建设;支持郴州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支持永州蓝宁道新等加工贸易走廊设立公共保税仓;充分发挥郴州快件中心的功能。

第5篇: 2022全国两会心得体会,明确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任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一论断的独特内涵,对于我们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增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自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文化已成为直接的生产力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形式则演变为思想、理论、信念、信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意识形态,以及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等非意识形态;
文化活力则呈现出观念形态、教育、科学技术、人文精神以及由科技转化的产品、工具和手段等形态。

  文化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本途径。生产从来都是社会的生产,生产力从来都是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力,从内涵方面说,是指人类生存与生产的能力;
从外延方面言,则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和精神(科技)力量。文化作为一种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无疑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代,文化更是如此。

  文化产业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经济力量。自1996年以来,美国的文化产品出口就超过航空航天工业,成为第一大出口创汇产业。日本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我国文化产业也是一个正处于高速增长期的新兴产业。全国“十一五”时期,新闻出版业总资产、总产出、总销售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2010年网络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323.7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6.3%。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助推湖北社会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建设文化强省的动力因素和重要引擎。

  文化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但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明显,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尖锐复杂。世界上某些奉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获得经济霸权。为此,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

  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

  价值选择的历史必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对发展方式的价值选择上,在总体上先后经历了三个基本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存在于渔猎文明和农业文明时期的低代价、低发展、低发展收益的阶段。主要表现为一部分人的发展是以另一部分人的牺牲为代价的现象。第二阶段是存在于工业文明时期的高代价、高发展、低发展收益的阶段,出现了人类的进步是以生态的衰败退步为代价的情况。第三阶段是存在于当代特别是未来“整体文明”(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位一体的文明形式)时期的低代价、高发展、高发展收益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以最小代价的付出获取最大发展收益的时期,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建构起新的低代价的发展模式。而文化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最大的特点就是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最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亦是典型的低代价的发展模式。

  增长方式转变的使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攸关现代化成败的历史抉择。把发展方式真正转到科学发展轨道上来是文化发展的应有之义。一方面,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需要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另一方面,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创新,既有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理论创新,又有生产工艺创新等等。而文化创新是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形式。文化创新能够倍增各种文化形态的价值,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当今世界进入了一个以精神生产为主导的历史时期,物质产品的提升离不开科学技术,离不开设计理念和人文理念,当然更离不开创新,而这些都是文化的体现。

  文化产业优势的凸显。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文化已成为经济的驱动力,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文化产业无论是在优化结构、扩大消费方面,还是在增加就业、促进跨越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突出特点。从优化结构来看,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为生活服务,又为生产服务,发展文化产业将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从扩大消费来看,文化产业是少数几个总供给还远远不能满足总需求的朝阳产业之一,特别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之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井喷”之势。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拉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从增加就业来看,文化产业投入的是智力资源,产出的是知识产权,不需要更多厂房和土地就能够创造很多的就业机会。

  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关键在于全面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则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人们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社会文化生活就会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就能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会全面提高,社会就会越来越和谐发展。而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是由自然状态人向社会属性人转化的“人化”。人类生活从低级到高级、从蒙昧到文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生活中文化的含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也就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过程。

  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内在要求。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文化消费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从总体上看,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体现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基本文化需求,另一部分是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必须得到保障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内在地要求文化建设必须遵循正确的发展方向。坚持以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和便民性为导向,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形成社会和谐认同的内在要求。所谓社会认同,就是对一些社会发展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对于公众参与形成社会共识。要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而一定的社会管理,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体制机制,背后一定有一套价值体系在支撑着它,不管你自觉不自觉,这套价值体系确保你的制度以什么样的方式在运行。如果你有一套好的价值体系来支撑一个好的制度,制度的运行就能达到它的效果。如果有一套很好的制度,没有好的理念,没有好的价值体系,这套制度的实施肯定要打折扣。而文化是人的价值观、态度和信仰的内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兴国之魂,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发展方向和成败,也决定着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和稳定,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第6篇: 2022全国两会心得体会,明确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任务

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可以这样说:项目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是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千斤顶”,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发动机”,是增加发展后劲的“聚合器”。项目的建设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而项目库的建设则是项目建设工作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基础。2009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为了克服金融危机影响,顺利实施“二次创业”发展规划,加快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抓好项目建设尤为重要。因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加强项目库建设。 

一、项目库建设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项目在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巨大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在上项目过程中,不仅要有一批在建项目,一批拟建项目,还要有一批通过策划、筹备和包装,足以引起上级重视、资金支持和吸引投资商的储备项目,为今后上项目、争资金、引投资集聚充足的能量,这就是项目库建设。

抓好项目库建设,通过对全县现有在建项目、拟建项目、储备项目等进行收录入库、汇总分析以及优化整合、策划包装等,就可掌握全县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分析研究存在问题及原因,采取有效推进措施,从而实现对项目建设工作的有效管理,进而达到促进项目建设强势推进、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抓好项目库建设有利于向上申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

项目的储备是申报项目、争取资金的前提,没有项目,就使项目申报成为“无源之水”、“无米之炊”。近年来,国家、自治区在确定项目的投向后,往往要求在很短时间内就要把项目报上去。因此,保证一定水准的项目储备,对抢抓国家、自治区政策机遇,扩大投资,培育经济发展后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去年第四季度,中央新增1000亿投资,县发改局在接到项目申报通知要求后,在短短的2天内即组织水利、卫生、计生、教育、文体、林业、畜牧水产等124个项目申报。由于材料扎实,工作及时,我县获得了上级资金2341万元的支持,实施38个项目。如果没有平时的项目储备,没有项目库的建设,整个项目申报工作就会非常被动。

(三)抓好项目库建设有利于招商引资

“抓招商就是抓发展”,招商引资的最终目的是使项目落户柳城,发展壮大,促进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而抓好项目库的建设也是招商引资的基础工作。我们除了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外,更重要的是结合本地的资源、交通、土地、环境等优势,提出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优质项目,通过优化整合、策划包装,编制形成工业、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招商引资项目库,这样在招商引资中才有吸引力、有竞争力,才能提高招商成效。

四、切实加强项目库建设,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充分认识项目库建设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项目库建设工作

发展战略要靠规划来落实,实施规划要靠项目来支撑。下大力气建设好项目库,是实施我县“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迫切需要,是实现柳城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是一项关系我县发展的全局性、基础性任务。近几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表明,固定资产的投入对经济的增长作用十分显著,这也要求我们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而通过投资项目储备库建设,发现更多、更好的项目,实施项目带动发展战略,用项目拉动全县经济快速增长,优化资源配置,对确保我县经济超常规发展,实现“富民强县”目标是十分必要的。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建立项目库的重大意义,把抓好项目库建设工作作为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尽一切努力做好筹划和筛选项目工作。要动员各方力量,广泛征集项目,论证项目,参与项目库建设,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态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全力推进项目库建设。

(二)强化管理,加大投入,有力支持项目库建设

工作项目库建设首先要解决三大支持问题。一要解决工具支持,必要的办公场所、设备、信息和交通工具是项目库建设的基础条件。二要解决费用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落实项目库建设等前期工作经费是建设项目库的前提条件。三要解决人力资源支持。要有一批相对独立的人马专心开展项目工作,如柳州市,在发改委专门设立项目促进中心,新安排了20个事业编制,鹿寨县则由一名政府办副主任兼任项目办主任,强化项目管理工作。因此,选择充实一批肯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员是做好项目库建设的必要条件。我们也必须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完善项目库建设机制,理顺关系,协调各方,有力推进项目库建设工作。(三)全面提升项目库建设质量水平

首先是规范有序建立项目库,努力增加项目储备。各部门、各单位要坚持按照县设立总项目库,乡(镇)、经济管理区和主管部门设分项目库,企事业单位设子项目库的要求,建立三级项目建设储备库,实行常年筛选、滚动储备。各级项目储备库又按目录库、简介库、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档库三个层次相应建立;
每个层次应按续建、新开工、拟建、储备项目四种类型顺序建库。

 其次要突出重点建立项目库。项目库的建设必须结合国家产业政策,面向国内外市场,围绕落实柳城作为柳州市一小时经济圈卫星城和柳州人居后花园的定位,按照“工业立县、富民强县”的总体发展思路以及落实我县“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角度来筹划提出项目,努力筹划一批能够振奋人心、上档次上水平的项目。从我县实际出发,在继续抓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包装和建设的同时,建议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加快项目库建设:一是围绕支柱产业提出项目。要通过加快项目开发,把我县制糖、化冶、茧丝绸三大支柱产业做大做强。二是围绕工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出项目。要根据我县提出的机械零部件加工、新材料新能源、农副产品加工、五金机械加工、生物制药等五大新兴特色产业找项目,以柳州打造全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生产基地为契机,发展柳州汽车零部件和五金机械,大力发展生物能源建设,积极发展铟、超微粉体、镁合金、钛合金、白碳黑等新型材料以及新型墙体材料、装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促使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是围绕工业集中区功能定位提出项目。工业集中区是项目落户的载体,具有较强的项目和产业承载能力。因此,我们要围绕我县河西、沙埔、六塘等主要工业区,突出园区特色,打造园区品牌,根据其功能定位提出项目。河西工业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食品、茧丝绸深加工、轻纺、服装、制药、新型材料、精细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行业;
沙埔工业区重点发展电子机械、汽配、铸造、小五金及工业配件等产业;
六塘工业区化工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重点发展化工、冶炼等产业,打造化工工业园。四是围绕优势资源开发项目。我县的农副产品、矿产(白云石)、旅游、中药材以及国有土地等资源较为丰富,具有较高的开发和利用价值,搞好这些资源的开发,是全县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为此,要从优势资源开发着眼包装项目。

再次,切实提高入库项目的质量和水平。建立高质量的项目库,对项目的选择要从我县比较优势出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产业发展方向,超前考虑市场需求,尽量做到能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发展后劲,培育扩大财源,推动我县经济发展。要严格把关,坚决不让低水平的项目、污染严重的项目入库。为此,一是项目初选后,要组织土地、环保等部门和有关专家,对项目的可行性、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空间选址和生态影响等进行论证,确保入库项目能达到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的要求;
二是要集约利用能源、水、土地等自然资源,坚持较高的环境标准,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是要建立健全储备库项目质量评估制度,对储备项目逐项进行综合绩效评价。

 最后,要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高质量项目库的建设,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向上申报、争取项目资金,而项目之争,其实就是项目前期工作之争。只有扎实做好有关的项目前期工作,才能提高项目质量,才能赢得“项目之争”。这些方面我们必须向柳江、鹿寨等先进县学习,这些县每年均由县财政安排几十甚至上百万元专门用于项目前期工作,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经过几年滚动,项目储备充足,项目竞争实力增强,得以实施的重大项目逐年增多。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经济社会发展 全国两会 全国两会心得体会 明确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任务 2022全国两会心得体会 明确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任务 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