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零容忍第四集心得体会【精选推荐】

时间:2022-06-20 18:25:05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零容忍第四集心得体会【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零容忍第四集心得体会【精选推荐】

零容忍第四集心得体会6篇

第1篇: 零容忍第四集心得体会

货币第四集观后感

商业银行如何创造了货币?什么样的制度和环境为商业银行的艰难跳跃提供了土壤?商业银行的诞生与发展又如何进一步促进了货币化与市场化?本集通过商业银行的起源、发展和崛起,探讨现代银行业的信用体系和公司治理结构。

世界上最早的银行诞生在地中海沿岸。有人说,银行在经济中的地位只有运输业可以比衡。银行是货币的交通工具,只要是货币存在的地方,银行的触角便可到达。银行它是货币多于的人和货币短缺的人之间,通过这个配置,使得资源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法定货币的发行者是各国的中央银行,在一些特殊的国家或地区,货币的发行是由央行制定的商业银行发行的。

银行经营的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货币。让这一切得以运转的则是信用。银行不生产商品,不售卖货物。但每天都成捆的金钱被送往这里。今天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将钱存入银行已经成为一种习惯。银行的生命来源于储户的信任,这种信任既非是亲情也非是友情,在货币的世界里,它被成为信用。在几百银行历史中,无数银行和银行家经营与培育着信用,有些信用二崛起,偶写因信用而坍塌。借与贷是最早的信用关系,通过它,货币的去向一目了然。银行票据或储蓄卡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通过存款与借贷,银行将货币转化成资本,完成货币史上的一次重要飞跃。储户愿意把未来交托给银行,代表着一种信任,然而这信用形成的过程中,却不乏惨痛的经历。在历史上,因为银行自身经营不善,造车小储户倾家荡产的案例时有发生。银行的发张打破了家族式的垄断,逐渐形成了现代的银行格局。16世纪的远洋毛利领域,商人们以和股的形式分担风险,共享收益。股份制公司让贸易到达更遥远的世界。而当这项伟大的发明和银行对接的时候,现代金融的翅膀,帮助银行完成了又一次的飞跃。正是市场化下的竞争为银行的成长提供了公平的机会。今天世界主要银行几乎都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有义务向公众披露资产、债务、经营业绩,并接受股东和公众监督。股份制不仅壮大了银行资本 ,同时明晰的产权结构,将资产拥有者和管理者分离。银行告别了一人独揽大权的时代。随着证券市场的繁荣,商业银行对货币的输血功能,逐渐受到其他融资方式的挑战。这促使商业银行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唯有小心翼翼地经营,控制风险加之有效的监管体系,才能使银行良好的经营。

第2篇: 零容忍第四集心得体会

《平“语”近人——***总书记用典》解说词(第四集) 国之本在家

内容提要

本集集中阐释******和家风有关的思想,选取了******常用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典故来切入主题。全文从重视家庭、重视家教,讲到重视家风,凸显了******对家庭建设的重视,阐释了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注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成为子女的表率;
家风好坏,关乎家庭的兴衰荣辱,家风连着党风政风等内容,充分展现了******关于家风的论述,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吸收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整体阐述

主持人康辉: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在2018年的春节团拜会的讲话当中,引用的这句古人的话,也就是今天我们这一期节目的主题,关于家风。

我们中国不是有句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德行的成长是要从小培养的,而家庭是最基础的土壤。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德行的成长,家庭也是最基本的细胞。我们现在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而家庭的和睦、和谐,家风的良好也是题中应有之义。那******也在很多场合强调过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性。那现在我们就请出本期节目的思想解读人,中共中央党校的王杰教授来给大家做讲解。欢迎他。

思想解读人王杰:

大家好!人生天地间,我们都不是凭空而来,我们人人都有父母,有父母就有家,父母在,家就在。

家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家,家还是最小最小的国,国是千千万万个家。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小家连着大家、连着国家。同样家庭的事也不仅仅是我们个人的私家事,它也是国家的事、社会的事。家与国就是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不曾分离过。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千百年来传承至今的特有的家国情怀、家国逻辑。

接下来我想谈三个问题,第一,重视家庭;
第二,重视家庭教育;
第三,重视家风。关于家庭建设的重要性,下面我们看******是如何论述的。

第一段落

微视频一: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和万事兴。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主持人康辉:

刚刚的这段讲话,就是***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讲的。其中***引用了一句我们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到的那句话“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那这句话出自哪一部典籍?都有怎样的含义呢?现在我们掌声请出本期节目的经典释义人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

经典释义人赵冬梅: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恒言”就是常言,常言都说,天下、国、家的根本在于每一个家庭,而每一个家庭的根本在于我们每个人自身。每一个人都应当以敬畏的态度努力做一个好人,做好自己,然后才能够建设和谐美满的家庭,而家庭和谐美满了,那么国家才能够做到秩序井然,天下才能够太平。

这其实是一整套的、具有实践性的、美好社会的建设纲领。那么在这个中间最核心的东西,天下、国、家一直到身,它最核心的东西其实是家庭,而不是个人。因为话说回来,个人他也是家庭教育、家庭涵养的结果。

在这儿呢,我们讲一个古代的故事。司马光砸缸大家应该都听说过。那个小英雄司马光他沉着、勇敢、砸缸救同伴这个故事,从北宋的末年一直讲到今天。但是,我们在今天留下来能够看到的出自司马光的文字当中,从来没有看到过司马光他提自己砸缸救人这件英雄事迹。在司马光自己的记述当中,在他的记忆当中,最重要的,让他印象最深刻的童年往事是什么呢?是青核桃的故事。

当时司马光只有五六岁,他有一个姐姐比他大很多,然后姐弟两人就在一块儿玩,他们想要把那个青核桃去皮。我们知道青核桃外头那个皮其实是很难去的,司马光和他的姐姐忙活了半天也没能把那个青核桃的皮剥下来。然后姐姐就很气馁,姐姐就有事走了。就剩下司马光自己,对着这个青核桃“运气”。这个时候呢,他们家有一个老仆人过来了,老仆人是有经验的,老仆人就弄了点热水把这个青核桃烫了烫,然后就把这个青皮剥下来了。剥完了这个核桃皮,这个老仆人就走了,剩下司马光,五六岁一小男孩就在那儿摆弄这个青核桃玩。这时候姐姐回来了,问是谁剥的?司马光小朋友就特别得意地仰起脸来说,是我剥的呀。然后他爸爸就把脸给沉下来了,说我一直都在旁边看着你呢,就是刚才这个过程我从头到尾都看到了,小孩子怎么能够说谎呢?因为父亲当时喊了一声,小孩子不能说谎,所以这件事情就深深地烙印在司马光的思想里边。

多年以后,司马光在一封信里边写到了这件事,他自己说,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敢撒谎吹牛了。不说谎,做一个诚实的人,这就是司马光从父亲那儿得到的教诲。诚实的“诚”这个字,在成年之后司马光对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曾经说过,诚一定是要发自内心的,因为你有一颗挚诚之心,那么你表达出来的东西别人是能够感受到的。本着挚诚之心,以最诚实的态度对待别人,对待自己,不隐瞒自己的感受,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这个是司马光一辈子做人的原则。

而且后来司马光有个学生要离开老师的时候,就来问司马光说,老师,能不能给我一个能够作为座右铭的东西?司马光想了想就说,如果你一定要一个座右铭的话,那么就是诚实的“诚”字吧。学生就问他怎样才能做到诚,司马光就说,从不说谎开始。司马光践行诚实践行了一辈子,他确实是做到了,同时他把这个美好的种子又传递给了自己的学生后辈。而这颗挚诚的种子是在司马光童年时期,当他在摆弄青核桃的时候,当父亲大喝那一声的时候就种下了。

良好的家风培育人,它培育美好的种子,人从家里边把这颗种子又带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影响到更多的人,从而营造出来一个更和谐、更美好的社会风气。这就是“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主持人康辉:

好,谢谢赵冬梅教授的讲解。良好的家风培育的是美好的种子,这句话说得特别好。我觉得我们大家在一起来分享各自的家风是什么也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

首先请教赵冬梅老师,跟大家讲讲您家里的家风好吗?

经典释义人赵冬梅:

要做老实人,而且还有不攀附权贵,要做一个有骨气的人,这是我父亲教给我的。同时我母亲又教给我,对人要特别热情,要能从别人的立场上去想问题,所以我想这是我从我父亲、母亲那儿得到的东西。

思想解读人王杰:

要说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回想自己小的时候父母对自己的教诲,在我心中到现在几十年了,念念不忘的,要诚实做人。另外一个现在想起来,还有一个就是与人为善,不要去和别人争。

主持人康辉:

谢谢。在座的同学们能不能也给我们讲讲你们的家风是什么。哪位同学愿意说?那一位戴眼镜的女同学。

观众:

我的家风就是比较受孔孟文化的影响,所以我父母在我小的时候就教育我,待人要谦和有礼,懂礼仪、守规矩。

第二个就是做人要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做事,脚踏实地做好自己每一件事。

第三个就是我们家一直(秉承)着不论什么时候,在任何时刻都要坚守着善良。与人为善,也是与己为善。

谢谢老师。

主持人康辉:

我们看到每一个人在谈起自己家风的时候其实都充满了一种自豪,因为家风正是这一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家风其实在决定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走向,而千千万万家庭的家风也在决定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社会的走向。

那接下来我们继续请本场的思想解读人王杰教授给大家做讲解。

思想解读人王杰:

有家庭就一定有家风。家和万事兴,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那么在重视家庭建设问题上,******说过两个方面:第一,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也就是说,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能够仅仅是盯着自己这个小家,还要关注国家这个大家。古往今来,有许多的榜样和楷模,值得我们后人去学习、去景仰。打开我们的历史,有无数古圣先贤,他们秉持“家齐而后国治,正己始可修身”的信念,心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怀,自觉地把个人、家庭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我们谱写出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感人肺腑的不朽诗篇。

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硝烟弥漫,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上,也曾经涌现出了无数“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这些感人的可歌可泣的故事。最后的一块布做了军装,最后一口饭做了军粮,最后一块门板做了担架,最后一个儿子送上了战场。那是保家卫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的精美呈现。

第二,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

中国梦不是遥不可及的,不是与我们没有关系的,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镜中花、水中月,中国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只有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每一个人的家庭梦才能实现,才能梦想成真。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所以,对千百万个家庭来说,我们要自觉地把爱家与爱国紧密联系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之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我们4亿多家庭,13亿多中国人的智慧和热情凝聚起来,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接下来我们来看******关于家庭建设的一段论述。

第二段落

微视频二:

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古人都知道,养不教,父之过。家庭应该承担起教育后代的责任。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主持人康辉:

我们刚刚听到的***的这段话是2016年12月12号,他在接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的时候讲的。在这段讲话里,***有两处用典,就是“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那这两句话出自哪里?又是什么样的含义呢?

经典释义人赵冬梅:

“爱子,教之以义方。”这个是出自《左传》的,“方”就是道,“义方”就是道义,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真的爱自己的孩子的话,那就应当用道义来引导他。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就是如果你不用道义来引导孩子,不用道义来爱孩子,那就不是爱孩子,反而是害了他。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

我们知道,从《左传》到《资治通鉴》,中间隔了(约)1500年,可是这两句话一正一反说的是同一件事,那就是我们应当怎样爱孩子,什么样的爱才是真正对孩子有好处的父母之爱。在这两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两出人伦惨剧。

在《左传》当中,说出“爱子,教之以义方”的是前卫庄公时期卫国的大臣石碏。那石碏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因为他看到,卫庄公正在以一种不符合道义的方式爱他的小儿子州吁。州吁好甲兵,就喜欢武器,喜欢舞枪弄棒,然后州吁的身边就聚集了一大拨亡命之徒。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如果让州吁再这样下去的话,恃宠而骄,那必然会威胁到太子的地位,从而会造成卫国政局的动荡。于是勇敢的老臣石碏就站出来对庄公说:“爱子,教之以义方。”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儿子的话,那你应该用道义来引导他。石碏甚至把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就说如果你真的想废长立幼,想立州吁为太子的话,那你现在就赶紧把这件事定下来,不能老让这个事情不明不白地这样下去。如果是这样下去的话,那你就是在害州吁,你是在自取祸患。但是卫庄公又是一个非常胆怯的人,废长立幼这样公然违背礼法的事情他不敢做,于是他就继续糊涂地爱着州吁。

我们看到卫庄公的爱是一个非常怯懦的爱,仍然纵容州吁发展自己的势力。结果怎么样呢?庄公死了之后,太子即位,很快就被州吁干掉了。那么州吁呢?他能踏踏实实地做卫王吗?州吁就被卫国人给杀掉了。两个儿子没有一个能得到好死的,归根结底就是因为他们的父亲卫庄公用违背道义的错爱杀死了他们。

但是,非常耐人寻味的是,就是像卫庄公这样的糊涂的父亲,又好像真是史不绝书,所以就有了后面这句“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那么这位糊涂的父亲是谁呢?这位糊涂的父亲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的统治者石虎。石虎有太子,名石宣,但是石虎更爱他的小儿子石韬。于是这位爱子心切的父亲就给了太子石宣和小儿子石韬以同等的机会,让这两个儿子轮流处理国家大事。他自己做一个甩手掌柜,乐得清闲。这问题就来了,石虎的这个决定就让当时的大臣申钟感到惴惴不安,忧心忡忡。于是他就对石虎说:“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如果你不用道义爱你的儿子,那你就是害了他们。结果最终是石宣杀了石韬,然后石虎又杀了石宣,兄杀弟,父杀子,人伦惨剧,莫过于此。

为什么“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的悲剧会不断地发生?因为溺爱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而“教之以义方”却是非常困难的。首先你得分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义方”,然后你还得动脑子分析,花力气学习,你得弄清楚什么是对孩子有好处的,我们必须要学习,我们必须要动脑子,必须明白“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我们要努力学习“教之以义方”,给孩子正确的爱。

主持人康辉:

当我们听了***的讲话也了解了***的讲话当中引用的这两句话的含义,我们知道爱其实需要学习。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怎么样能够做好孩子人生当中的第一任老师是有大学问的。

关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们继续请今天的思想解读人王杰教授来给大家讲解。

思想解读人王杰:

下面我谈第二个问题,重视家庭教育。******说过家庭教育的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就是“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会成就什么样的儿女。所以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要把好的品德、习惯传递给孩子,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咱们每一个孩子从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开始,就不断地接受来自家庭的教育和熏陶,就不断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受着父母的影响。《三字经》上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那么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和楷模、表率,要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教育好孩子,为自己的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迈好人生的第一步台阶,走好人生的第一步。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家长应该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做父母的应该教育孩子,“养不教,父之过”在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在咱们中国的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严格家教的案例。我们今天熟知的孟母三迁、陶母退鱼、岳母刺字、画荻教子,这些都是古人严格家教的案例、典型。古人说的严父出孝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三,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

因此,我们做父母的都应该把好的道德品质传递给孩子,把满满的正能量传递给孩子。好家风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影响着子孙后代。那么关于家风,******是怎么论述的呢?

第三段落

微视频三: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所,也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
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诸葛亮诫子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都是在倡导一种家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都高度重视家风。

主持人康辉:

刚刚***这一段关于家风的讲话,也是在2016年的12月12号接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的时候他说到的。在这个讲话里,他也引用了一句古人的话,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那这句话又讲出了我们培养良好家风当中的什么道理呢?

经典释义人赵冬梅: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句话是出自《周易·文言》。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非常容易懂的。直译过来就是说,那些常常做好事的人家一定会福泽深厚,那些常常做坏事的人家一定会遭到祸殃。积善、积不善,重点都在于一个“积”字,积就是积累的“积”。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其实就是量变会促成质变。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那这“余庆”究竟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要思考的。这个余庆就是,往上说、往大里说,家庭要为国家培育栋梁。那么往一般的普通人家说,那就是这个“余庆”首先是家庭里涵养出来的和睦之气。而这个和睦之气能够让孩子健康成长,让老人安心地颐养天年。这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那么“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个“余殃”又指的是什么呢?往大处说,历史上的悲剧不少。杀父弑君,家庭不睦的;
父子成仇,兄弟阋墙,妻离子散的。那么再往小处说,那种小的矛盾积累在一个家庭里,它会让生活在这个家里的每一个人都不愉快。让生活在这个家庭的每一个人很可能就会愁眉苦脸地度过这一生。而我们知道,其实生命来得多么宝贵,家庭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但它也是最基础和最坚固的,它奠定了我们每一个人人生的底色。正直、善良、有崇高追求的父母会培养出来积极上进的好孩子;
而那些好吃懒做,惯于偷奸取巧的父母就没有理由责怪孩子没有上进心。家风之可贵是我们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的。

主持人康辉: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是核心价值观。还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说良好的家风,这是一个家庭真正的不动产。那如果我们千千万万个家庭都有这样好的真正的不动产,那共同支撑起来的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精神大厦。这也正是为什么******如此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家风的培养。

思想解读人王杰:

家风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家风是我们做儿女的、为人处世的准则和行为习惯,家风也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

下面我谈第三个问题,重视家风。

那么关于家风,******说过,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从历史上看,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他们往往是因为他们的家风、家训,清白做人、诗书传家、纯真质朴、拼搏进取等等方面,具有了超越地域和时空的永恒的价值。那么这些家风、家训,让他们的儿孙像接力棒一样,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

那么说到家风,******还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家风。他鼓励我们,要向杨善洲、焦裕禄、谷文昌等同志学习,树立良好的家风,做家风的楷模。

主持人康辉:

王杰教授刚刚谈到了******号召共产党员都来学习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来树立良好的红色家风。那说到杨善洲同志呢,他的事迹大家非常地熟悉,他崇高的精神品格不仅体现在他的勤政为民,更体现在他的家风当中。今天我们节目现场就特别请到了杨善洲同志的二女儿杨惠兰、三女儿杨慧琴,掌声欢迎她们两位。

给大家介绍一下,我身边这一位是杨善洲同志的二女儿杨惠兰,这位是三女儿杨慧琴。

那我们先请惠兰大姐给大家讲一讲杨家的家风到底是什么样的。

嘉宾杨惠兰:

对于我父亲给我们留下来的好的家风,我认为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父亲怎样对待事业和家庭?他怎样看待权力和亲情?我是这样总结的。对待权力,父亲他大公无私、公而忘私;
对待事业,他艰苦奋斗、吃苦耐劳;
对待家庭方面,廉洁持家、甘于清贫。

主持人康辉:

其实刚刚惠兰大姐给我们讲了杨家的家风,好的家风就是要把小家、大家、国家的关系摆得特别地正。杨善洲书记一直把大家,就是这个集体就当作自家,但是他不像有些人那样,是把大家的利益往自家拿,反而是把自家的倾囊投入到大家当中,就这样的故事有很多很多。今天慧琴大姐也有一个故事想讲给大家。

嘉宾杨慧琴:

我记得有一年正值雨季,我们家的老屋漏得不行,妈妈着急了,然后让人捎信给爸爸,让他凑点钱回家修整老屋。过了几天,爸爸寄回了一封信和三十块钱,他在信上说,“我实在没钱,现在比我们困难的老百姓还很多,你们就买几个盆盆罐罐先接下。实在不行就挪一下床铺,暂时躲避一下”。当时我很不理解爸爸的做法,现在理解了,爸爸的心里装的全是人民群众,他是舍小家为大家。

主持人康辉:

其实说起来可能别人都不相信,一个地委书记家里要修漏雨的老屋只拿出三十块钱。但是如果我们知道杨善洲书记他讲过的一句话之后我们就会特别地理解,他说,“国家给我发工资了,我怎么能够只想到我的一家人”。

所以,杨善洲真的没有给他的子女、给他的后人留下什么(物质)财富,但是他留下的良好的家风,这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今天特别感谢两位大姐给我们讲了杨善洲书记的故事,良好的家风真的是你们永远的财富。谢谢,谢谢两位!

我们相信杨善洲家的家风是可以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它不仅会泽被杨家的后人,也更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一块精神丰碑。

思想解读人王杰:

刚才我们听到了杨善洲女儿谈杨善洲的家风。其实******的家风也是非常地严格,据齐心同志在回忆录中写到,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的习仲勋同志工作非常地繁忙,但是尽管工作非常繁忙,他还愿意花出更多的业余时间去照顾孩子。他把这看作是天伦之乐、人伦之乐。每次晚饭的时候就是习仲勋同志教育孩子的最好时间。习仲勋同志还会单独找出时间与孩子们一对一地交谈,他把这看成是一种人伦之乐。

这里还有一封家信,是***同志2001年写给父亲的拜寿信。信是这么写的:“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可以说***同志从一名基层干部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他从小就受到父母一言一行、言传身教的影响和熏陶。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忠厚传家家长久,诗书继世世代香”。家风是我们从哪里来的根,家风是我们到哪里去的魂,家风是一种情怀,家风是一种积淀,家风是一种信仰,家风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

主持人康辉:

谢谢我们今天这期节目的思想解读人、经典释义人给我们带来深入浅出又生动的讲解。我们中国人经常说,家国情怀,为什么?因为在中华民族的逻辑当中,家、国是须臾不可分离的。所以“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之所以那么重视家庭建设,重视家风的培养,就是因为家庭建设好了,我们可以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建设起廉洁的党风和清朗的政风。

进入新时代,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一个家庭也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们还有共同的中国梦。那就让我们一起同心共筑起爱国爱家、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为实现我们共同的中国梦去努力奋斗吧。

好,在今天节目的最后呢,我们再一起重温那些经典的古诗文,再次去感受属于中国人的家国情怀。

经典诵读环节

经典诵读人朱卫东:

《三字经》节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安乐铭》节选·苏洵

人禀天地正气,原为万物之灵。

家齐而后国治,正己始可修身。

圣贤千言万语,无非纲纪人伦。

竭力孝养父母,劬劳恩似海深。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供稿)

第3篇: 零容忍第四集心得体会

永远在路上第四集观后感及心得体会

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第四集——《利剑出鞘》讲述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明确巡视工作定位、提出巡视方针,聚焦问题、突出重点、创新方式,一大批腐败问题和线索,因巡视而被发现。通过剖析山西塌方式腐败、江西苏荣腐败案,说明巡视工作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严格遵循党章,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着力发现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选人用人和腐败问题,使巡视监督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手段,利剑高悬、震慑常在。以下是永远在路上第四集:利剑出鞘的观后感及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

永远在路上第四集观后感及心得体会 由中央纪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17日晚开播。当晚播出第四集《利剑出鞘》,其中有苏荣、聂春玉等几名落马省部级高官出镜,现身说法,片中透露出不少贪腐细节,发人深省。

有句话说,山西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煤炭滋生出官煤结合、权钱交易,让山西成为腐败重灾区。山西腐败的严重程度有三个特点,一是量大面广。纵向看,从省、市、县、乡、村都发生了严重的腐败问题;从横向看,煤炭部门是腐败的重灾区,交通、国土等等是腐败的多发地带,就连纪检监察、组织部门也发生了不少的问题。纪检系统,从省纪检委书记、常务副书记、两届四个班子成员都出了问题,到市、县纪委书记,到直接办案的一些干部也出了问题。二是集体坍塌。山西发生的严重腐败问题,不是个案,孤立的,它是一坨一坨的。省级干部被查处7人。市一级,太原市三任市委书记、连续三位公安局长被查处。县一级,高平市连续两任市委书记,四任市长,一名纪委书记被查处。村一级,有一个市在查处城中村的案件,倒查出几十名党政领导干部,其中一个市局级干部,在北京、上海等地有数十套房产,家产过亿。三是严峻复杂,贪腐数额巨大,动辄上百万、千万、上亿。例如,有一个县长,不仅收礼金,而且直接将财政的钱打进宾馆,直接从宾馆提取现金装进自己腰包。县长听说县里从民间收回一批文物,亲自跑过去挑选了33件直接拿回家里。纪委找他谈话,他说“我是县长,你们没有权力跟我说话”。

常言道,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个地方的党员干部,能不能坚持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与主政地方的“一把手”的素质怎样、作风如何有着不无重要的关系。无论什么人、职位有多高,只要触犯党纪国法,就必将受到严厉惩处。为官者,请自重、自省、自律!苏荣被查,也再次提醒和告诫每一位党政“一把手”,必须管好自己、带好队伍,切不可玩忽职守、渎职犯罪,否则,今天不犯事,不代表明朝不落马。

政治生态的破坏,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要修复曾经污染的生态,让它重新变得风清气正,也并非一两天就能完成。良好的政治生态、从政环境,需要持之以恒地去呵护和培养,需要一砖一瓦,按照严格的规矩和标尺,踏踏实实地建设。

永远在路上第四集观后感及心得体会 巡视不止于反腐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第四集《利剑出鞘》透过苏荣、山西塌方式腐败等中央巡视组发现的“大老虎”和典型案件,让人看到了巡视发挥的威力。必须指出的是,巡视这把利剑出鞘虽然始于反腐,但绝不是止于反腐。

对于腐败而言,巡视确能精准刺中毒瘤。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这一监督利剑已经斩获了有目共睹的反腐战果,一大批“老虎”“苍蝇”被打被拍。但同时也要看到,仍有人将巡视简单地与反腐败等同起来。一些人甚至以为巡视只以“老虎”“苍蝇”为对象,以为哪怕松一点、宽一点,只要不贪不腐,不严重违纪违规,自己就不在巡视的范围。

反腐败是巡视的重要目的和抓手,但绝不是全部。从中央第八轮巡视开始,巡视已经从“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上升为“聚焦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而全面从严治党除了反腐败外,还包括纪律问题、作风问题和选人用人等问题,根本是要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2015年,中共中央颁布实施了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前不久,中纪委公布了十八届中央第十轮巡视的反馈情况,违规发放补贴、公款旅游、公车私用等现象还是禁而不绝。被巡视部门在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党的建设、严明组织纪律等方面距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这说明惩治极少数固然重要,但对党员干部来说,加强纪律同样重要。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是根本。而让巡视常态化、制度化,就是要将每一个党员都纳入到从严治党的范围当中,这才是巡视这把利剑出鞘的最大意义所在。

永远在路上第四集观后感及心得体会 日前,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正在热播,10月20日中央台播出了专题片第四集《利剑出鞘》。

国家最大的敌人是贪腐,政党最大的蛀虫是贪腐。毫无疑问,贪腐是政治体系大厦面临的最可怕的“炸弹”。正如专题片第四集《利剑出鞘》告诉我们的那样,历史兴衰成败的教训验证了腐败对政治生态的巨大侵蚀。反腐倡廉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对此,只有高扬利剑,持续以反腐败成效取信于民,才能够巩固广大人民群众对党与政府的信心,才能够剔除党与国家发展中的“病毒”,才能够使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更强。

利剑出鞘,抓住“关键少数”,主体责任的“牛鼻子”才越牵越牢。利剑的最主要作用就是以闪亮的寒光,斩向不义之手。对那些贪腐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而言,“亮剑”是最具杀伤力的惩治,也是对所有人的震慑。在落实主体责任越来越成为共识的今天,利剑出鞘,抓住“关键少数”,更是对主体责任的鞭策和警醒。专题片中说到,全国政协原副**苏荣,山西省委原常委、秘书长聂春玉对自身的违纪违法行为进行自我剖析和深刻忏悔,说明一把手腐败对当地政治生态造成的恶劣影响,从反面证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抓住“关键少数”,**一把手监督难题,净化政治生态——主体责任的“牛鼻子”越牵越牢,在责任上越压越实,在政治环境上越来越多良好生态,这才是利剑惩治效应和震慑效应的有力体现。

利剑出鞘,有贪必肃,有腐必反,才能够真正唤醒权力的责任意识。在利剑之下,党章党规的权威得到维护,挺纪在前得到生动实践,违法乱纪者受到必然的惩治。而这些,才能够真正地唤醒权力的责任意识,让权力回归到全体党员干部的宗旨上,让权力异化失去市场,让风清气正的环境成为常态,让《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党纪条规真正发挥一把戒尺的作用。专题片中,苏荣忏悔说道:“你在这个地方当主要领导本应严格约束自己,为百姓谋利益,可是你的家人上这儿来谋好处,把你主政的地方变成了谋取私利的领地,这就叫权力异化,忘记了权力是谁给的,应该依靠谁,为了谁。”如果早有这样的认识,何以玩火自焚?可见,专题片中那些迟来的忏悔,这是敲给每个党员干部沉重的警钟。

利剑出鞘斩断贪腐手,重拳出击扫荡不正风。全面从严治党之下,利剑出鞘是形势所趋、大势必然,更是民心民望所归。“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因此,党员干部唯有坚持守住道德高地、严防贪腐侵蚀、从严从实要求,坚决做到忠诚、干净、担当,才能够避免利剑惩治葬送政治前途和家庭幸福,才能够守住灵魂的洁净和荣耀,才能够在工作岗位上亮出“剑”来有所作为。

永远在路上第四集观后感及心得体会 近日观看了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8集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第四集利剑出鞘后,感悟颇深。白恩培、周本顺等落马高官出镜,现身说法,交待贪腐细节,发人深省,为何曾经的优秀的党和国家的干部会落入腐败的深渊,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该怎样引以为鉴呢?

我认为理想信念的丢失,让腐败有机可趁。白恩培、周本顺案让人震撼,也令人反思。究其落马的原因,一个很重要方面是个人理想信念的丢失。理想信念是人生的航标和价值取向,信念的丢失,就会让人迷失方向,在改革开放的鲜花和掌声中,在利益和诱惑的驱使面前,他们由于不注意加强自身党性修养,不愿意向自身的“四风”问题开刀,逐渐放松了警惕、降低了要求、迷失了方向,沉浸在物质的、金钱的诱惑里,难以自拔,以身试法,触犯党纪国法,最终走向腐败堕落的深渊,身陷囹圄,何其悲哀。

除了坚定理想信念外,还应学会“修德养身”,何谓“修德养身”?古人云:俭以修身,廉以养德,讲的就是个人要生活中耐得住清贫,内心养成廉洁拒敷的正气。首先要修为政之德,****多次强调,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党员干部应该自觉加强自身人格锤炼,严修个人品德。要有宽宏的度量、坚持诚信待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有好的生活情趣和爱好。通过不断锤炼自身人格,进一步提升个人修养和境界,切实树立起良好的领导干部形象。其次时刻严于律己,自我筑牢拒腐防变防线。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始终保持一身正气。尤其在“小事”上,要勿以恶小而为之,放松自己的警惕只会使自己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做到大事不糊涂、小事不马虎,做到时刻言语律己,不让歪风邪气侵入肌体。对待各种诱惑和考验要管住嘴、管住手自觉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只有我们的党员干部都能做到自觉做到拒腐反腐,我能才能真正取得老百姓的信任,才能赢得民心,贯彻好群众路线。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因为民心所向是我们党的成功与否的标准。

永远在路上第四集观后感及心得体会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从古至今,先贤们在抑制腐败这条道路上进行了无数的探索,权力约束、制度设计、文化培养等,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不论东方还是西方,腐败都无法根除,腐败问题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顺应党心民意,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新的重大成效,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永远在路上》第6集《拍蝇惩贪》,就是针对中央巡视组公布的问题清单中的“苍蝇式腐败”、“基层腐败”、“小官巨腐”等问题。

巡视制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巡察制度,其在封建社会时期,在整顿和澄清吏治、缓和社会矛盾、调节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今,巡视作为一把利剑,被赋予其新的职能和定位,在抑制腐败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巡视组积极开展巡视工作,目前已开展十轮巡视。发现了一系列问题,形成了巨大的震慑效应。

《反腐倡廉蓝皮书》指出,十八大以来立案查处的中管干部中,有一半以上的问题线索来自巡视,苏荣、申维辰、朱明国、万庆良、金道铭、秦玉海、杜善学、谭力、武长顺、韩学键、梁滨、杨卫泽、陆武成等0 多人的问题线索也都是巡视发现的。巡视发现一系列腐败现象, 揭露了当前腐败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倾向性的特点,例如,“封闭式权钱交易”、“小官巨腐”、“苍蝇式腐败”、“能人腐败” 、“一家两制”、“吃里扒外”、“近亲繁殖”等当前腐败的现象和新特点。

腐败污染政治生态,腐败蚕食廉风正气。“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多次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清正的从政环境,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命题。政治生态如同自然生态,一旦受到严重污染,治理起来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巡视制度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直面问题,激浊扬清,在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政治氛围,促进了清正廉洁的文化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的廉政体系探索出了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巡视在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因此,必须深入推进巡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促进廉洁政治生态的加速形成。实践证明,巡视是反腐的重要一极,是构建中国特色的廉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让巡视这把达摩克斯之剑高悬,让震慑常在!

第4篇: 零容忍第四集心得体会

观看永远在路上第四集的心得体会

  参考下文,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观看永远在路上第四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的阅读参考,可以借鉴的哈,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范文一:  对于腐败而言,巡视确能精准刺中毒瘤。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这一监督利剑已经斩获了有目共睹的反腐战果,一大批“老虎”“苍蝇”被打被拍。
  但同时也要看到,仍有人将巡视简单地与反腐败等同起来。一些人甚至以为巡视只以“老虎”“苍蝇”为对象,以为哪怕松一点、宽一点,只要不贪不腐,不严重违纪违规,自己就不在巡视的范围。
  反腐败是巡视的重要目的和抓手,但绝不是全部。从中央第八轮巡视开始,巡视已经从“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上升为“聚焦全面从严治党”的高度。而全面从严治党除了反腐败外,还包括纪律问题、作风问题和选人用人等问题,根本是要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XX年,中共中央颁布实施了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前不久,中纪委公布了十八届中央第十轮巡视的反馈情况,违规发放补贴、公款旅游、公车私用等现象还是禁而不绝。被巡视部门在落实主体责任、加强党的建设、严明组织纪律等方面距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这说明惩治极少数固然重要,但对党员干部来说,加强纪律同样重要。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是根本。而让巡视常态化、制度化,就是要将每一个党员都纳入到从严治党的范围当中,这才是巡视这把利剑出鞘的最大意义所在。
范文二:  在西柏坡廉政教育馆,“廉”字雕塑基座上“赶考永远在路上”的题字深深吸引了笔者,驻足良久,思考良久。从“赶考永远在路上”,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做合格党员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围绕着“永远在路上”这个话题,笔者作了一些思考。
  “永远在路上”源自于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将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真理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为己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探索就是“永远在路上”的事业。
  “永远在路上”源自于我们党崇高的奋斗目标、根本宗旨。我们党自成立起就把为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我们共产党人是要解放全人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但是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是一个不懈奋斗的过程,在这个万里长征中我们才走了第一步,后面的路还很长,为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奋斗就是“永远在路上”的长征。
  “永远在路上”源自于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我们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犹如逆水行舟,要保持永远先进、永远拥有,就必须保持“永远在路上”的精神状态,砥砺前行,矢志不渝。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同样需要我们树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意识,保持常抓的韧劲、严抓的耐心,构建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我们必须做好打攻坚战、持久战的准备,“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也不可弃滞”。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都对党组织、党员有具体的与时俱进的要求,建设合格组织、做合格党员同样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工作,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永远在路上”源自于对历史的深刻总结和反思。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往往会凝聚起强大的力量。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的深刻民族觉醒、空前民族团结、英勇民族抗争,成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也成为今天和今后继续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性支撑。《义勇军进行曲》就时刻在提醒着我们,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的时代,继承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更须时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
  
  

第5篇: 零容忍第四集心得体会

第四集 银行历程

序:

解说:
1600年前,威尼斯人沿着列岛建城,狭窄的水道挡住了普通的船只,人们于是发明了一种名为“贡多拉”的交通工具。这种船的形状窄而深,特殊的不对称设计,让贡多拉可以在任何狭窄的地方穿梭自如,从此城市交通延伸到水城的各个角落。

采访:那是一段国际贸易日趋繁荣的阶段。人们不断地进行着货物的运输交易。比如从英国运到威尼斯来加工的羊毛。

解说:世界上最早的银行也诞生在地中海沿岸。有人说,银行在经济界的地位,只有运输业可以比衡。银行是货币的交通工具,只要是货币存在的地方,银行的触角便可到达。

采访 吴敬琏:银行它是在货币多余的人和货币短缺的人之间,通过这个配置,使得资源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解说:几百年来,银行永远占据着一座城市最好最高大的建筑。而无论它的外在形式如何改变,都有着共同的本质:银行经营的,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货币。让这一切得以运转的,则是信用。

第四集 银行历程

解说:
这里是世界上拥有最多现金的地方──银行。

银行不生产商品,不售卖货物,但每天都有成捆的金钱被送往这里。这些钱来自哪里呢?

解说:
今天,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将钱存入银行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很少问这样的问题,银行是怎样的一个机构?那些坐在柜台里数钞票的人都是谁?为什么我们会把钱交给陌生人?这些钱会去往哪里?

马丁迈耶采访:
银行从一开始就是神秘的,但也是可以信任的,人们必须信任银行发行的票据,比如开一张储蓄票据,就必须要相信可以兑换为现金。

解说:银行的生命来源于储户的信任,这种信任既非亲情也非友情,在货币的世界里,它被称为信用。在几百年的银行历史中,无数银行和银行家经营和培育着信用,有些因信用而崛起,有些因信用而坍塌。今天商业社会中最为可贵的“信用”,是怎样出现的呢?

同期:锡耶纳银行博物馆 锡耶纳银行员工介绍银行博物馆:你们可以看这里,支出、存款,这里标出了所有支出的和获取的金钱数目

解说:“借”与“贷”是最早的信用关系。这帐簿上详细地记录了每一笔存款和借款的记录,通过它,货币的去向一目了然。完好保留的商业合同,装裱起来的票据,精细的记账,对契约与交易记录的保护,体现了一家银行对信用的重视。这些陈列品收藏于意大利锡耶纳牧山银行,它成立于1472年至今已经有540年历史,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银行。

牧山银行所在的城市名叫锡耶纳,位于意大利中部,紧邻文艺复兴发祥地佛罗伦萨。锡耶纳是一个对传统格外坚守的城市,建筑,街道,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保留着中世纪的风貌。

采访 锡耶纳银行经理:
锡耶纳是当时位于意大利中部非常重要的社会政治中心,另一方面它也是链接罗马与意大利其他地方,乃至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包括法国的重要纽带。正因为这个原因,带动了锡耶纳贸易的发展。从而也就有了带动银行业的兴盛。

解说:中世纪,地中海沿岸是全球最发达的贸易区与商业区。那些水运交通便利的港口城市,各国商贩云集,但是货币的不统一,以及长途携带大量金属铸币产生的麻烦和风险,阻碍了贸易的发展。然而一些人却从中看到了赚钱的机会。他们在岸边设立了柜台,为商人们提供一种独特的服务,货币兑换和保管,而这正是银行最早的功能。

采访:锡耶纳银行博物馆 锡耶纳银行员工介绍银行博物馆:这是一张1650年的汇票,实际上相当于一个旅行支票,从此旅行者再也没有必要背着一大保险箱的铸金货币,只要带着这张纸条就可以了,它价值55金盾。

解说:这些古老发明见证了银行的诞生,它们演变成我们今天手里的存折、银行票据或储蓄卡,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银行的出现,造就了意大利经济的繁荣,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城市成为当时世界的贸易中心,而贸易的繁荣又反过来为银行生长提供土壤。意大利诞生了第一家现代银行——维尼斯银行,出现了财力雄厚的美第奇银行家族。以至于人们追溯“银行”这个名词起源的时候,会先想到意大利也被称为世界银行的摇篮。

采访陈志武:
商业银行的出现更多的是自下而上的很自然的人类社会研发出来的一种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的票据也是完全民间社会个人与个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自愿交易,自愿发展的一种结果。

解说:正当银行业在地中海沿岸兴起的时候,一种名为“飞钱”的汇兑业务早已在中国使用了几百年的时间。北宋年间,聪明的商人将“飞钱”的理念进一步创新,于是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诞生了。而欧洲最西边的英国,这个在现代金融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在他们的银行历史中,流传着这样的传说——金匠银行家。

这是一家成立于1735年的珠宝店,在近300年的时间里,一直为王室成员设计加冕皇冠,在英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采访:这一页上面记载的第一件黄金制品是一个黄金相框,这一本书中记载了成百上千的给皇室制作的黄金饰品。

解说:这家店的创始人,是英国王室的御用金匠,金匠是一个古老的行业,是职业加工黄金银的手工业者,而他们又与银行有着怎样的关联呢?早年间,黄金在欧洲市场上既可以作为艺术品也可以作为货币。当商人们把黄金托给金匠保管,金匠则出具独家标记的收据,以便这些主顾们能够持着收据来领取黄金。在这个过程中金匠们逐渐发现人们不会同时拿收据来兑换黄金,这无意中促成了一个新的业务出现——放贷。

银行家杂志主编采访:
黄金加工者是第一个放贷者,因为黄金中存在着很大的价值。黄金是一种不易携带的货币,因为它很重,很沉,受到限制。因此人们开始建立银行,从事借贷业务。

解说:只要在金库中预留一定比例的黄金,以便能够应付客户临时的兑换要求,而剩下的黄金可以通过放贷收取利息。这个古老的行为,逐渐演变成货币史上的重要创新:部分准备金体系。这个体系界定了存贷款比例关系,成为现代银行风险与稳健的衡量标准。不管是在意大利、英国还是其它国家,通过存款与借贷,银行将货币转化成资本,完成了货币史上的一次重要飞跃。

采访:锡耶纳银行博物馆 锡耶纳银行员工介绍银行博物馆:这是银行与一个农民之间签订的关于买卖牲畜猪的最早的契约之一,这个饲养员当时急需一些资金来从事自己的业务。这里写着:图德米尼(Turmini)要求获得买卖12头猪的相关资金。

解说:现代银行的形成改变了货币的命运,它把社会是闲置的钱汇聚起来,投向需要发展壮大的企业和行业,加快了经济运转的速度,几百年来,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和科技的发展,都离不开银行的贷款。如果说货币对于国家经济的重要性,如同血液对于人体,那么银行就如同输送血液的心脏。

中信证券程博名采访:只有这些钱在市场上不断的去运用,不断地去周转,不断地去产生效益,那么货币的功能才会体现出来。

解说:现代商业银行体系的形成,离不开一个家族的名字。在整个18世纪他几乎是财富的代名词,这个家族建立的金融帝国,影响了整个欧洲,他就是——罗斯柴尔德家族。今天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世界各处拥有富丽堂皇的宫殿,然而,这个家族的货币王国之路,则是以破旧的犹太聚居区为起点的。

罗斯柴尔德家族采访:
家族最初的成员出生于法兰克福的一个贫民窟,每天晚上都是大门紧闭,第二天早晨才会开门,因此晚上不允许在外面做生意。

解说:伊夫林先生是家族在英国分支的第五代后人,他的先辈内森罗斯柴尔德是整个家族最显赫的银行家,内森出生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犹太家庭。十几岁那年,他的父亲梅耶·罗斯柴尔德依靠经营政府公债和进行古钱币交易为生,在生意中罗斯柴尔德结识的第一个大客户是当时黑森州的统领——黑森公爵。

采访伊夫林·罗斯柴尔德:黑森公爵可以说是欧洲最富有的人,当时德国不同的州由不同的公爵统领。

解说:然而就在不久后一场席卷欧洲的战争爆发了,十八世纪末,法国人拿破仑开始了统一欧洲的计划。1806年,拿破仑占领了莱茵河畔的黑森州,已经失去统治地位的黑森公爵无奈下将财产托付给罗斯柴尔德逃亡欧洲。拿破仑下令寻找这笔财产的下落,并发出警告称:任何藏匿者都将被送上军事法庭。此时的罗斯柴尔德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

德国犹太博物馆馆长采访:
当时梅耶·罗斯柴尔德和他的家人被警察监视,询问还有施压,他们依旧坚守了对黑森公爵的忠诚,使得他的一大笔钱得以保存下来。

解说:在忠实于客户和屈服于权力之间,罗斯柴尔德选择了前者。1813年,随着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失败,重新夺回权力的黑森公爵回到法兰克福,罗斯柴尔德家族八年来的坚守捍卫的不仅仅是客户的财产,更是银行家的声望和信誉。

罗斯柴尔德家族采访:
我们确实是在努力形成一个伦理结构,一个诚信结构,各个兄弟之间的合作,即建立一种诚信的标准。

解说:尽管在法兰克福已经小有名气,但罗斯柴尔德家族有着更大的野心,向海外拓展。在父亲的影响下,内森先去往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从事贸易,然而他很快意识到占领金融制高点的必要性,他把目光锁定英国最大的城市——伦敦。

解说:19世纪初的伦敦,扮演着欧洲金融中心的角色,而皇家交易所则是商人和银行家云集的场所。在皇家交易所的柱子前,内森常常以他惯有的姿势站着,没有人能读懂这表情的含义,也没有人能够知晓内森的内心世界,他的目标是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国际银行集团。

很快内森的兄弟们相继在法兰克福、维也纳、那不勒斯、巴黎各地开了分行,他们通过紧密的血缘关系在世界范围操控着货币的流向,他们共同信仰着一句家训:金钱一旦作响,坏话随之戛然而止。

德国犹太博物馆馆长采访:他们通过遍及欧洲各地的分支,合理利用了资本发达的国家多余的钱,通过金融手段用于很多其它的欧洲国家的建设,比如奥地利、普鲁士。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他们也开始帮助一些南美国家,比如巴西,这是他们最主要的贡献,通过公债交易在经济上支持欧洲国家。

解说:通过家族网络,在世界各地的公债发行,到19世纪中期,罗斯柴尔德共累计约60亿美金的资产,当时在欧洲流行这样一句话:欧洲拥有六大强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奥匈帝国、普鲁士和罗斯柴尔德。

银行业对世界的巨大影响,在这个家族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世界是早期的铁路、地铁等重要基础设施都来自罗斯柴尔德的贷款。在家族成员伊夫林先生的房间里,有一枚家族徽章,五支箭代表了五兄弟间的团结与合作,那来自几百年前法兰克福犹太聚集区的古老家训影响着每一个家族后代。

德国犹太博物馆馆长采访:家族的座右铭:勤奋 团结 可靠。尽管听上去有些老套,确是伦理学家所认为的公民价值。

解说:信誉作为整个商业体系得以发展和运转的基础,成为几百年来商业银行经营的准则,在罗斯柴尔德时代,出现了越来越多实力雄厚的银行家族,德国柏林银行家布雷施劳德,在英国与罗斯柴尔德齐名的巴林家族,美国最富有的洛克菲勒家族,影响整个世界的摩根家族。正是成长起来的一批批银行家,将资本的力量传输到世界各地。从英国伦敦金融城,德国法兰克福到美国的华尔街,日本东京金融区,每个国家金融中心背后中,都离不开银行业的支撑。

采访 朱宁:银行最大的一个作用就是在于把信用体系带到了人类社会。信用体制的推出, 我觉得是银行对于整个人类经济体系的发展,做出的最大的一个贡献。

解说:伦敦金融城是个充满矛盾的地方。它有着最现代的建筑,同时它也是伦敦最古老的地方。古老的街道和现代的商业背后,隐藏的是千年的历史文化。尽管这座城市在历史上曾经历过两次严重的大火灾,但在重建的时候仍然保留着传统与现代的并存。

伦敦金融城**采访:
我们可以从伦敦的一些古老的名字中看到,它的贸易历史很长,长期以来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解说:进入19世纪,伦敦已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但整个城市的成功是建立在伦敦人付出代价的基础上的。随着人口的增长,伦敦人分化成了富人和穷人。

银行代表着富人的文化,那些手工业者、仆人、以及成长中的工人阶级,都不属于当时银行提供服务的富有阶层范围。人们曾把银行比喻成山顶上的城市,高高在上。直到1810年,英国开始有了为平民提供金融服务的储蓄银行。从此,储蓄成为英国普通百姓的重要理财手段。

采访 伦敦老人介绍自己的储蓄帐户:这是我的第一个储蓄帐户。

如果我生日的时候或是在圣诞节的时候剩下的钱,我一般不会花掉,而是把它存在这个账户上, 到1926年年底,我就有整整四英镑,没有零头。

我有记录帐户的习惯, 这里展示了我从刚刚出生起的存款状况,大概从这个阶段开始,数额开始不断增长,我存了足够结婚的款项。

解说:乔治的第一份工作是制图员,当时他的工资还够不上缴税的范畴。他的每一笔存款都是未来生活的基本保证,

伦敦老人采访:这些钱其实是为了应急用的,当时大家都这么做,因为我们担心进入workhouse,这些地方都是一些被抛弃的老人,而且没有生活来源。对于我的家庭来说,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有一个体面的葬礼,我母亲每星期还积攒4便士作为她以后的葬礼之用。

解说:储户愿意把未来交托给银行,代表着一种信任,然而这信任形成的过程中,却不乏惨痛的经历。在历史上,因为银行自身经营不善,造成小储户倾家荡产的案例时有发生,这让富有的银行家和普通民众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为了在储户中建立一种信任,1817年,英国颁布《储蓄银行法》,法律要求银行将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以确保储户存款的稳定。这是第一部和银行相关的法律。一百年后美国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在大萧条中数千家银行到闭,众多储户的财产付诸东流,为了保护储户利益,1933年美国颁布《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推行联邦存款保险制度,保护了存款人利益。而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银行法,都以保护储户基本权益为出发点,因为再小的一笔存款,都是银行生存的活水之源。

采访:伦敦老人 我们订婚之后就开始存钱,因为不管怎么说都需要有住的地方,只有自己的房子才是最踏实的。

我55年就一直住在这所房子里,我们很享受生活,我们有四个孩子,加上我们两个大人,确实有点挤,但我们还是生活下来了。

解说:如果说整个十八、十九世纪,世界上最优秀的银行都是由家族或贵族创立的,他们用血脉和传承稳固着自己的金融帝国,而进入二十世纪,银行的发展打破了家族式的垄断,逐渐形成了现代的银行业格局。

罗斯柴尔德家族采访:
公司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家族,也取决于参与其中的人,而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很有能力,甚至有的人比家族内部的人还优秀。

解说:这个曾经为了稳固家族事业,甚至实行家族内部通婚制度的罗斯柴尔德家族银行,今天却是由毫无血缘关系的希金斯先生担任首席执行官,他掌管了这家银行的主要业务。这是20世纪以来,世界银行业发生的一个重大改变,家族银行、私人银行逐渐演变成股份制商业银行。股份制最早诞生于16世纪的远洋贸易领域,商人们以合股的形式分担风险,共享收益。股份制公司让贸易到达更遥远的世界。而当这项伟大的发明和银行对接的时候,现代金融的翅膀,帮助银行完成了又一次飞跃。

银行家杂志主编采访:
处于商业目的的股份制银行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此前银行的规模取决于所有者的财产多少,因此股份制银行可以让银行在很多人中广泛筹集资金,使用这些资金来发展业务

中国 上海 解说:1921年,在今天的上海外滩12号,一座新古典派风格的建筑,出现在中国人面前;
建筑大楼采用了意大利的花岗岩、大理石、法国的吊灯、巴西的红木等等。门口的铜狮则是按照中国衙门的样子设计的,它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狮子银行,而它的真名则取自汇款丰裕汇丰银行。这家银行最初成立于1865年,它采取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模式,由英格兰人苏石兰在14名商人中募集了500万港元,将总部设在香港,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实力,以及现代化的金融业务,这头雄狮的影响力迅速在中国甚至世界范围散播开来,它的分行遍及上海、东京、加尔各答、曼谷、伦敦、巴黎和纽约。

采访:当时的背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仅是军事侵略,经济上的掠夺,所以他要把银行开过来,当时有很多国家的银行在中国落户。但当时中国的民族银行业,非常弱。

吴敬琏:中国到明清之际,就出现了山西票号,你看山西的票号是为什么谁服务的?主要不是为市场服务的,主要是为政府服务的,就是上缴下拨财政的收入,

解说:而20世纪初,随着外国的股份制银行进入中国,中国本土靠着银两汇总起家的票号,则受到很大打击,单薄的资金力量无法和股份制银行竞争,曾有人提出,要把票号改成股份制银行实现票号联合,但遭到了很多东家和大掌柜的反对。1914年,随着票号之首——日升昌的破产,票号左右中国金融业近一个世纪的历史终结了。穿马褂的票号日渐衰落,着西装的银行取而代之。

采访:我觉得银行体系,无论在任何时代,它要能够非常有效的为经济体的发展做出贡献,很大程度上它必须要独立于政治体系,因为只有它依赖于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才有可能保证自己的价值,自己的贡献,能够源源不断地反映到自己的业务中。

解说:清晨的伦敦金融城是安静的,古老的气息似乎和人们心中对金融业的理解相去甚远。

就是在这片土壤,英国的银行业曾经历过大浪淘沙的过程,在祥和的老街道里暗藏了市场最残酷的竞争。但是,同样是这片土壤孕育了现代银行业,正是市场化之下的竞争,为银行的成长提供着公平的机会。

今天,世界主要银行,几乎都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他们有义务向公众披露资产、债务、经营业绩,并接受股东和公众监督。股份制不仅壮大了银行资本,同时明晰了产权结构,将资产拥有者和管理者分离。银行告别了一人独揽大权的时代,职业银行家从此出现,维护信誉不再只是一种道德约束,它渗透到一家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中。而在中国相当长的时间里,银行一直是国有机构,银行的观念在政府和企业中徘徊。也就是信用主体模糊,由此带来了诸多问题。

中信银行陈小宪采访:政府的官员或者一些国有的企业,它们觉得你这个钱贷给我,你没有必要在催还款,因为你是国家的,你的钱是国家的,我也是国家的,我用也用在所谓国家需要的地方,还不了,反正总有一天能还上。我觉得这个是一种过去商品经济不发达产生的固有的想法。

采访 黄明:银行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国家的色彩太浓厚了,它不一个纯的商业银行,纯的商业机构,这样其结果就是,它给我们经济输血的时候,会经常是极低的效率。

解说:为了改变这种局面,1986年新中国开始出现股份制商业银行,逐渐打破了四大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格局。但是对于长期在国有制管理下的银行业来说,要出现符合市场经济的银行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采访 黄明:我们的银行,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银行的高层,他不把自己当成一个银行家,他把自己当成一个政府官员,毕竟他们当中的人后来做官去了,甚至带着级别等等之类的,因为他的任命不是由股东任命,他的任命根本上是由国家政府去任命的,那么当他们把自己当作官员的时候,他是不是把银行的经营最大的宗旨是为了创造财富、股东的财富,而是说是上级的满意,这根本上就决定了银行的经营效率不高。

解说:中国的现代银行刚刚走过100多年,与那些有几百年历史积淀的国际性商业银行不在一个起跑线上,而这也许会给未来的中国银行业留下更多的探索空间。

从上世纪80年代,一平方英里的伦敦金融城,已无法容纳不断扩张的金融机构,众多银行将总部搬到了位于伦敦西区的金丝雀码头。这里不再有传统的老建筑,取而代之的是摩天大楼。这里也成为英国最有活力的新金融区。同样的变化,也发生在几千公里外的美国华尔街。众多金融机构早已离开地理意义上的华尔街,在这不足500米的狭窄街道已经找不到银行机构的踪迹了。然而银行的变化不仅仅发生在地理位置上,银行的实质也在发生着改变。

随着证券市场的繁荣,商业银行对货币的输血功能逐渐受到其他融资方式的挑战,这促使商业银行发生了结构性的改变,1999年美国结束了长达66年之久的金融分业经营体制,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壁垒被打破,银行开始从事风险更高的业务,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拉开了金融业全方位竞争的序幕。

金融时报主编采访:我们拥有全能型银行,既向顾客,商业公司提供贷款,与此同时,他们也进行交易,在市场上参与投机。

经济学人主编采访:
有人称之为赌场资本主义。

解说:1992年,一位英国经济学家曾用巨大的赌场作为比喻,他认为现代金融市场具备了赌场的所有要素:赌徒、赌具、赌资、筹码和规则,也像赌场一样充满了投机和风险。从事950年到2000年间,美国金融从业人员增长了76%,金融业创造的产值从79亿美元增长到了1.1万亿美元,而这些数字,在2008年戛然而止。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很多国际性大银行因其风险业务比重过大而受到重创,甚至倒闭。有关贪婪、欲望的指责接踵而来,人们认为银行业绑架了世界,导致很多国家的经济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所有的矛盾最终在2011年集中爆发,口号“这是我的钱,我现在想要回来”美国民众发起“占领华尔街”活动,引发了世界性的抗议活动。

采访:当金融机构陷入困境时,就没有足够的安全网,因此就只能由纳税人买单,这实际上是所有纳税人为投资银行提供的补贴,也就说损失都被社会化,被分滩到我们所有人身上,但受益的只是那些少数人。

解说:在货币史中,银行的发展道路一直充满坎坷。从意大利的古老银行,到英国的金匠柜台,从第一台自动提款机的发明,到全数字化的银行系统,银行已经在我们生活的地球形成了一张银行之网。在这张网编织的过程中,风险和教训常伴其左右。

1929年,经济大萧条中有至少五千家银行陆续倒闭。1995年,因一名交易员的错误交易,有着233年历史的英国老牌贵族银行巴林银行倒闭。2008年,美国最大的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因贷款过度,资本金不够,在银行挤兑中倒闭。2011年,苏格兰皇家银行因管理混乱,监管不力,曾一度濒临破产。死亡面前,再辉煌的成就,再悠久的历史,都变得如此脆弱,唯有小心翼翼地经营,控制风险,加之有效的监管体系。

马丁迈耶采访:
我们需要意识到的是,危机是银行体系固有的。

美国金融数学家采访:
生活中的规定不是永久的,你制定的规则是在下一次变化之前使用的。

解说:在危机中我们也能看到成功的故事。成立于1472年今天仍在营业的牧山银行现在是意大利的第三大银行。在这540年的历史中,牧山银行几乎经历了人类已经建立过的所有政治体制。其中有80年的锡耶纳共和国,有300年的德国,西班牙,法国先后入侵与主宰的意大利,有60年代的君主制,有20年的墨索里尼法西斯主义,也有60年的宪政共和国。

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五个世纪之多,是半个千年之多,历经政党的变化,君主的颠覆,地域的纷争,国家的不测,这些都没有让牧山银行夭折,没有让信用文化消失。这是牧山的幸运,是银行业的幸运,也是金融业的幸运。与其他古老的私人银行一样,锡耶纳牧山银行发展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米兰交易所上市交易。

第6篇: 零容忍第四集心得体会





五集电视系列片

阅读的力量

第四集 书写人生

引子
【解说】
封面上这位站岗的青年保安,是这本书的作者甘相伟,一个来自湖北省广水县的山村青年。2007年,甘相伟放弃了在广东的一份待遇相对优厚的工作,应聘北京大学做了一名保安,他给自己的理由是——在这里能够读书。
2008年,通过成人高考,甘相伟正式成为北大中文系的本科生。从此,北京大学里有了一位身份特殊的学生,站在岗亭里,他是北大保安,走进课堂,他是北大学生。在即将毕业之际,甘相伟出版了自己的这本自传——《站着上北大》,北大校长亲自为其作序,甘相伟也因此荣获“中国教育年度十大影响人物”。

单元一 货与帝王家 【解说】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名联数百年来一直叩动着中国读书人的内心。它由明代著名思想家顾宪成所作,悬挂于江苏无锡东林书院的依庸堂内。
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聚集于书院的莘莘学子们于风雨声中潜心攻读。虽身处江湖之远却心系庙堂之高,只待有朝一日“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采访】

1
王双怀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后面在隋唐之后,中国历朝历代一直在实行的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它是选官用人的重要途径。

【解说】
翁同龢故居位于江苏常熟的翁家巷内,虽置身于寻常巷陌,但至今仍被常熟人视为当地的文脉宝地。清咸丰六年,翁同龢蟾宫折桂,殿试夺魁,7年之后,翁同龢的侄子翁曾源再次高中,成为常熟历史上的第八位状元。
天下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桂冠,在短短七年之内两次落入同一个家族,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翁家如此好运连连?
悬挂于翁家彩衣堂内的这幅翁同龢手书的对联或许能够给出答案,“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

【采访】
王双怀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中国古代教育是两个系列,一个是官学系列,一个私学系列。私学系列的中间,一个很大的组成部分就是家族的家庭教育,大家族的家庭教育做得非常好,他们往往有家教有家风有家传。

【解说】
正是得益于这种重视读书的家学,翁氏家族才成为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的书香门第。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早年曾任上书房的总师傅,教授咸丰帝奕詝、恭亲王奕䜣等.晚年入值弘德殿,被两宫太后亲选为同治帝的老师。同治四年,翁同龢接替父业,成为翁家的第二位帝师,授业同治帝。同治病逝后,他又授业光绪帝长达二十多年。
因为与光绪皇帝有着不同寻常的师生关系,翁同龢在晚清的内政外交中担当了重要角色,他不仅亲自草拟了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明定国是诏》,还直接参与了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的决策,被康有为称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
“叔侄状元、父子帝师”,翁家三代人达到了中国古代读书和致仕的巅峰,
2
成就了读书改变家族命运继而影响国家命运的人生传奇。

【解说】
北京孔庙大成门外的这198座石碑,镌刻着自公元1315年至公元1904年,元明清三朝考取进士的51624人的姓名、籍贯以及名次。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了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意为可以进授爵位的人,也就是说,得中进士是成为中高级官员的基本条件。我们所熟悉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就是对进士前三名的特定称呼。
“进士题名碑”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从这样一个个狭小的“鸽子笼”里开始自己的漫漫功名路的。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从隋大业三年即公元607年开始,数以百万计的贫寒士子通过科举考试,冲破了门第荫庇的藩篱,去攀登曾经遥不可及的人生梦想。

【采访】
冯天瑜 武汉大学 教授
科举制度它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不计身份,不计人的身份,完全按照你的智能,你的知识智能的水准来录用,而且录用成为政府的主政官员。

陈洪 南开大学 教授

这种人才选拔制度相对来说有标准,比较公平,给处在社会下层的读书人一条晋升之阶,那么这个无论从社会公平来说,社会上下流动来说它都有它积极的意思。

【解说】
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几乎占据了中国两千多年帝国历史的五分之三和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的时间。从隋朝开始到清末终结,科举制共为历代王朝选拔出700多名状元、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
金榜题名毕竟是少数人的幸运,更多的读书人在寒窗苦读之后未必能够换来
3
梦想中的功名。但是,正是因为书籍的不断浸润,却让他们的人生迎来了另一种再造与收获。

【解说】
这些装帧与印刷都堪称精美的书籍,是《聊斋志异》流传在世界各国的不同版本。与《聊斋志异》的成功形成巨大落差的是,它的作者蒲松龄在求取功名的道路上却是一位彻底的失败者。一生热衷科举,却屡试不第,直到71岁才成为岁贡生。
为维持生计,蒲松龄在本县西埔村的毕家做了三十多年的塾师。毕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东家毕际有是明末户部尚书毕自严之子,喜欢诗书,家中建有藏书楼。向来酷爱读书的蒲松龄,在这里如鱼得水,教书之余,大部分时间都耗在了藏书楼里。正是在毕家这三十年的教书生涯,为他日后创造文坛神话打下了坚实基础。

【采访】
蒲章俊 蒲松龄第11世嫡孙
就像鱼得了水一样。他在这个毕家待了这30年,把那万卷楼翻了好几遍。

盛伟 淄博市蒲松龄研究所 首任所长
蒲松龄有很多故事,就是聊斋故事,还有他写的诗、还有他写的俚曲、还有他写的杂著,很多都出自于万卷楼藏书的一些借鉴的故事。

【解说】
蒲松龄是今天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人,在依然保有古风的村街中间,就是蒲松龄的故居。
蒲松龄故居的附近,有一个叫做柳泉的地方,据说,当时这里为通衢要道。为了收集创作素材,蒲老先生经常在柳泉道边设座,请往来客人喝茶小憩,谈狐说鬼。他的别号“柳泉居士”也因此得名。
《聊斋志异》问世后,上至宫廷大夫,下至市井妇孺,无不啧啧称奇。作家
4
莫言曾评价说:“一部聊斋传千古,十万进士化尘埃。”这或许是上天对蒲松龄的另一种成就,假如不是科场失意,柳泉边怎会有一位煮茶待客的老者,聊斋里又何来那许多神游四方的想象呢? 回首千年历史,那些活跃于乡间,或教书育人,或救死扶伤,或著述传世的落第者,无形之中影响着中国最广大的民众群体,其中不乏李渔、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这样自成一派的大家。他们用读书人的视野和胸怀构建起中华文明宽厚深广的底盘,成为这个古老文明虽历经风雨却绵延不断的坚强支撑。


单元二 长盛的家族 【解说】
这是一本似乎蕴含着神奇魔力的家训。它缔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绵延千年的家族,成就了这个家族中数以百计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虽然通篇只有532个字,但它却包含着一个家族长盛不衰的神奇秘诀。
钱镠,是这部家训的制订者。他的势力在唐末乱世中崛起于临安,后来建立了五代十国中的吴越国,身后谥号武肃王,在江浙地区又被称为钱王。
戎马一生的钱镠,临终前给后世子孙留下了这部《钱氏家训》,内容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大部分,对钱氏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国的思想行为,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和教诲。
【采访】
钱煜 钱穆钱伟长故居陈列馆 馆长
凡是读过书的都要背,你不背要罚跪的。我父亲就罚过跪。

钱铮 无锡钱氏研究会 副会长 钱王第三十六世孙
在家训中间呢,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叫子孙虽愚,诗书不可不读,就是你子孙,再笨的子孙,但是不管他怎么笨,不管他天赋如何,你一定要叫他读书。


5
张国刚 清华大学 教授
西方的道德是从宗教那里产生的,中国的道德是从家庭那里产生的,所以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家教。

【解说】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这是钱镠对每一个后世子孙的明确要求。而为了真正能做到让每一个家族成员都有书可读,他在《钱氏家训》中还专门提出了解决办法,“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

【采访】
张国刚 清华大学 教授
他的家族义庄,义田。就是一个基金会一样的,拿这个东西帮助家族的贫困的子弟来读书。而贫困的子弟在这种风气下,他的这种激励,他也没有什么别的退路和出路。他在这种资助下,反而呢,比那些纨绔子弟做的好。所以这个家族呢,我们看见呢,灿若星河。

【解说】 钱镠留给子孙的训诫,被他的后代子孙严格遵守。一直以来,钱氏家族都以义庄的方式保障着族人读书的权利。
1895年,钱穆出生在江苏无锡的这所钱氏老宅中。年仅12岁时,他的父亲撒手尘世。虽然孤儿寡母,家境贫困,但他的母亲却宁愿忍受孤苦,也不让钱穆辍学。她说:“我当遵先夫遗志,为钱家保留读书的种子。”
在母亲的坚持和家族义庄的资助下,钱穆得到了继续读书的机会,而他也对这个机会分外珍惜。

【采访】 钱煜 钱穆钱伟长故居陈列馆 馆长
他很用功,夏天的时候读书,两个脚伸在两个罐子里面。为什么呢?因为蚊子多,所以不用这个扇子了,扇子放在旁边,扇扇叮到脸上的蚊子,一直读到深
6
夜。

【解说】 命运似乎有意要苦其心志。1911年,因为辛亥革命爆发,钱穆就读的中学停办,钱穆无奈辍学。辍学之后,钱穆并没有放下手中的书卷,他依然孜孜以求,刻苦自学。而在这期间,曾经的不幸却再次降临到他的侄儿钱伟长的身上。
1928年,15岁的钱伟长刚刚考取苏州中学高中部一个月,父亲就得急症去世。此时,钱伟长的四叔钱穆已经在一所中学教书。钱穆闻知此事后,表态要资助侄儿读书直至送入大学。之后几年,钱穆不仅用自己微薄的薪水资助钱伟长读书,还每月为钱伟长的母亲弟弟妹妹一家人提供生活费。
1930年,一直坚持自学的钱穆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第二年,“文史高才生”钱伟长也考入清华大学。

【解说】
这对钱氏叔侄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各自取得了骄人的成就。钱穆辗转任教于多所著名大学,数十年笔耕不辍、著作等身,终成一代国学大师。而钱伟长则弃文学理,成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正是家族的读书传统成就了这对叔侄精彩辉煌的人生。而纵观整个钱氏家族,历朝历代都不乏成大业者。到了近代,钱家更是出现了人才“井喷”的现象,除了钱穆、钱伟长叔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钱玄同,科学界“三钱”中的另外两位钱学森、钱三强,学贯中西的钱钟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等等,都是钱镠后人。有人曾用“一个诺奖、两位外交家、三大科学家、四个国学大师、五位全国政协副**、十八位两院院士”来形容钱氏的子孙鼎盛。
据不完全统计,时至当代,从钱氏家族走出来的科学院院士就有100多人,分布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单元三 改变人生 【解说】

7
稗子是一种在田间生长,并和稻子外形类似的杂草。在很多人眼中,余秀华就曾经如同她诗中的稗子,永远都无法结出成熟的果实。

1976年,刚出生的余秀华因为倒产缺氧不幸罹患小脑脑瘫,这对她的行动和语言造成了终身性严重困扰。余秀华6岁才学会走路,上小学时必须由父亲背着上学。由于身体原因,在高二时,余秀华不得不辍学回家。

【解说】
生活的不幸并没有让余秀华消沉。读书,成为余秀华在逆境中唯一的爱好和支撑,她的这个爱好,也得到了亲人们的包容和支持。

【采访】
余文海 余秀华父亲
她的舅舅是在她读初中时间,她舅舅舅妈都是教书的,她就住在他的家,比较方便。她爱看书,她的舅妈很支持她,就给她借了蛮多书,她就爱好看,自己在那看。

周金香 余秀华母亲
她喜欢的书她都拿回来看,反正我们也没管她。

【解说】
大量的阅读激发了余秀华表达的欲望,因为身体的原因,她选择了内容精炼的诗歌作为自己的表达方式。这一笔一划写下的每一个歪歪扭扭的字,都饱含着对美好和幸福的追寻。

【采访】
周桦 钟祥市作协副**
她写诗歌,她自己也讲过,与她身体的原因有关,诗歌它短些,字数少一些,表达的方式更直接一些,一首诗她可能一个晚上两个晚上就可以写出来。

8

杨彬 中南民族大学教授
她的那种对生命的呼唤是一种没有压抑的一种呼喊,她的那种呼喊是发自内心的,然后是大声的,真诚的,甚至说真纯的一种呼喊,这是一种生命的质的呼唤。

【解说】
渐渐的,随着诗作的不断发表,余秀华也被大众所熟知。2015年,她的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和《月光落在左手上》出版发售,人们通过书籍听到了余秀华发自内心的呼喊。

【解说】
余秀华的诗风质朴而直率,大多表达了对生命和土地的热爱。在她自己看来,这样的风格形成源于她最喜欢的《诗经》。

【采访】 余秀华 诗人
《诗经》的文字风格我是比较喜欢,很直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那种风格。

【解说】
读书,为余秀华艰难的生命历程点亮了希望的星火,也为“稗草”般的她找寻到了果实累累、丰富光荣的人生意义。

结尾 【解说】
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这是钱镠家族后裔在全国聚居最集中、人口最多的地方。
今天,是长乐镇钱氏家族重修族谱的日子。在一系列重要的纪念活动之前,
9
最先举行的是族中的长辈带领孩子们集体诵读《钱氏家训》。




10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容忍 第四集 零容忍第四集心得体会 零容忍第四集心得体会 观看零容忍第四集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