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两会精神解读观后感

时间:2022-06-19 20:1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两会精神解读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两会精神解读观后感

2022两会精神解读观后感4篇

第一篇: 2022两会精神解读观后感

2019全国两会观后感

2019全国两会观后感 1 今天,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开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齐聚首都,带来了群众的声音,代表人民的期望,擘画发展蓝图,共商国家大计。

人大代表是人民的代表,是让群众的意志参与国家政权,参与社会建设,参与设计祖国蓝图的重要途径,是维护党和人民关系的桥梁。

3000多人的肩上扛着十几亿人民的期望,想要反映每一个人的声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反映大多数人共有的声音则是人大代表应完成的义务。

让每一次倾听都有所思。作为人大代表,倾听群众的声音是义务,而与一般人不同的是,他们不仅要善于成为一名倾听者,更要成为倾听中的思考者。思考是一件不易之事,人大代表们要从倾诉者的口中提取出需攻克难题,从难题成形的万般因素中寻觅根源所在。这乍听起来似乎不难,可如若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冷静的思维方式,有效的沟通技巧,莫说寻到问题根源,或连问题是何也会让你昏了头脑。人大代表可谓人民选出来的倾听者,正是因为他们善于倾听,听有所思,才会让群众信任,信任其可以准确无误地传递自己的声音。

让每一次调研都有所获。调研是人大代表了解民意,倾听民情的重要手段,不是每一个群众都会主动出击,更多时候,人民的代表要主动去接触大众,到某家院坝问问孩子学习情况,到乡间田野聊聊农民收获如何,到学校医院看看基础设施。每一次调研都应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反映群众真实想说的话,想聊的事,想改变的现状;
每一次调研都应有一个过程,不是一人的故事,不是一个地方的情况,不是一时的好坏;
每一次调研都应有一个结果,问题是否反映到位,解决问题的建议是否合理可行。如此完成的一个调研,必然反馈了群众真正的呼声。

让每一次参会都有所言。人大代表言是为群众言,言的是群众的声音加之自己的思考,言的是调研的成果加之众家的智慧,言的是祖国的未来加之人民的期望。人大代表倾听、调研、思考、探讨后提出代表各类人群的议案,成各家之言,相聚人代会,为的就是让人民的声音在祖国回响,让祖国的未来是人民心之向往。言,言的似是家长里短,实是大好河山;
似是琐碎杂谈,实是锦绣中华。一家之谈不为奇,但这万家之言必能同祖国建设相辅相融,铸就伟大中国梦。2019全国两会观后感 2 2019年3月5日上午9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上,用约1小时40分钟时间向全体代表作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这次报告信息量大,讲实干、接地气、聚民心、鼓干劲,更是让现场响起了不少于40次的掌声。而更让人感动的是,一个小小的“二维码”已经连续三年出现在了政府工作报告首页上。

在信息时代,手机已经成为了每一个中国人必不可少的工具。无论是上街购物、买菜,还是旅游出现,走到哪儿都会有“二维码”的出现。而在总理的报告上,二维码又一次占据首页位置,更是说明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如何对待民生问题的真诚态度和总理承诺的落实。如果说两年前的二维码是“互联网+政务”的创新之举,那么这一次“二维码”更无疑又在中国政务公开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中国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国民阅读的习惯逐渐走向了“碎片化”态势。人们打开手机习惯性的看上3到5分钟,就匆忙划到了下一个资讯。今年的“两会”,总理报告上的二维码只需要拿起手机扫一下,就能看到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落实情况。其中,国内生产总值、财政赤字降低、企业个人所得税比例等均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势,更是让人耳目一新,也更能让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算的清,也让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了保障。

小小二维码,连接你我他。作为普通民众最关心的,还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大礼包”。今年的总理“礼包”可谓是诚意满满:免费上网多了,手机流量更便宜了;
买车更划算了,出现更省钱了;
海淘更优惠了,看病少花钱了;
养老金、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津贴提高了,税负给企业进一步减压了通过扫二维码,各组民生方面的增减量、民生惠民政策的落实和提升等,都通过更加简洁和通俗的形式“飞入寻常百姓家”。

读懂二维码,就读懂了“两会”。今年“两会”,无论是习总书记对文艺、社科工作者的重要讲话,还是两会部长、委员通道的开启,都成为了世界舆论聚焦的中心,更让我们读懂了“两会”中对于人民的承诺和共产党人回答“时代之问”的诚意。读懂了二维码,就更能体会到“让农民荷包鼓鼓、让科研人员红包多多和让困难群体保障重重”的深情厚谊,也更能理解让普通民众参与“两会”、知晓“两会”、读懂“两会”的良苦用心。

解构二维码,感受同心桥。时代在变,科技在变,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没变。今年的两会,融媒体参与到报道中的比重在不断增加。从传统媒体到网络,越来越多的媒介渠道成为沟通两会委员与百姓心声的桥梁。不管是政府工作报告上的“二维码”,还是“部长通道”上的扫码提问,或是各大媒体的融媒体报道利器,无不体现了这一时代思维。相信,随着两会“二维码”的率先亮相,各地政务公开和民众参与的节奏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透明。

第二篇: 2022两会精神解读观后感

2020全国两会精神解读:让“两会精神”永存

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2020全国两会精神解读:让“两会精神”永存,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分别于2020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两会”可谓是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事件,是社会舆论的传声筒,是献策举荐的良好平台。在此期间,举国上下关注度极高,各大媒体都开出专栏,全方位,多角度对“两会”进行解读。“两会精神”如阳光般遍洒社会各个角落。而对于群众理解,“两会精神”又是怎样一种精神呢?
  “两会精神”是一种民主精神。根据中国宪法规定:“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是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着广大群众在召开两会期间,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在召开“两会”前夕,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深入基层调研,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梳理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并形成提案,交大会审议,以此行驶人民赋予的权利,真正使权力来之于民,用之于民。
  “两会精神”是一种敢于直面问题的精神。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我们看到自己作出的成绩之时,更要对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作出更好的诠释。我们要直面问题,不慌乱、不忘本,更好地完成历史的使命,不负人民重托。对于现在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不是消极躲避,而是积极应对,开拓式的去解决。像现在比较严重的腐败问题以及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等等,大至经济社会改革,小至农民群众的吃水用电问题。只要是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事无大小,在我们看来都是大问题,都要积极解决。
  “两会精神”是一种勇于担当的精神。当前,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追逐“中国梦”,是摆在以***为***的执政班子集体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同志一心为民,夙夜在公,时刻想着怎样带领人民去实现人民的梦。在江苏调研时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四个全面”完整地展现出以***为***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念,也为怎样实现“中国梦”指明了方向。“有权不可任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有牙齿的环保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两会上的这些新词、热词不仅代表了今后政治经济社会的一种动向,更让人民看到了一种责任与担当。
  “两会”终究要闭幕,但“两会精神”永存,要把“两会精神”充分落实到工作中去,不断向着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速前进。

第三篇: 2022两会精神解读观后感

2018两会观后感·社会保障三大功能

安全网、助推器、调节器是社会保障制度三大基本功能。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与定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民生篇章开启了新时代社会保障新政,在新思想的引领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将彰显出更强大的生命力,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保障民生民安,织密网,为高质量发展补短板

高质量发展是建立在全民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为高质量发展补全漏洞、补齐短板,使得发展无后顾之忧。过去的五年,中国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以“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为目标,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大病保险制度基本建立,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从覆盖面上看,全民参保计划的实施加快实现社会保险全覆盖的目标,推进建立健全全民共享、公平可及的社会保障体系。从服务网络上看,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公平、便捷和优质的社会保障服务。从保障项目上看,新时期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在基本覆盖年老、生病、失业、伤残、生育等各类社会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民生民情,构建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子项目集。目前,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正在试点探索过程中,将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料理和医疗护理提供有力保障。

增进民富民裕,提待遇,为高质量发展添动力

高质量发展是要把过去对于速度和规模的关注回归到质量和效益上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质是普遍性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新时期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聚焦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更加关注质量指标而非数量指标,提升普遍性指标而非单一人均指标。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守住了底线公平,还能增进福利,藏富于民,为经济发展集聚动力。截至2017年,过去五年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4%、超过经济增速,形成4亿多规模全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功不可没。根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社会保障政策红利仍将不断释放,待遇给付水平将持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将迎来“十四连涨”;
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
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加40元;
合理调整社会最低工资标准。社会保障制度“熨平经济周期”,抵抗经济下行风险的功能得以体现。

凝聚民心民力,促统筹,为高质量发展破藩篱

新时期社会保障新政在凝聚共识、厘清权责、打破分割、持续发展等方面继续推进改革。在解决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上,纠正泛福利化和反福利化等认识误区,改革地区分割、群体分割、部门分割的现状,完善制度各参数之间的内在逻辑,构建多层次保障格局,充分调动市场、社会、个人的积极性。进入深水区的社会保障改革打破原有的路径依赖,以制度创新为第一动力,对以往制度设计中的不足进行二次改革。消除地区差异,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创性地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加大基金横向调节力度,有助于缓解部分地区收支矛盾过大、养老金缺口难以弥合的问题,为下一步全国统筹奠定基础。破除群体分割,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把基层医院和外出农民工、外来就业创业人员等全部纳入,进一步消除限制劳动力充分流动的制度约束。打破部门阻隔,“三医”联动,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协调推进医疗价格、人事薪酬、药品流通、医保支付改革,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群众看病就医难题。

高质量发展,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完整的民生发展体系和保障体系,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高质量发展的实现离不开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完善,跨进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新政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求安民以奠国之基,求富民以强国之本,求汇民以聚国之力!

第四篇: 2022两会精神解读观后感

2009年两会精神解读

2009年3月3日至13日,全国政协和人大的十一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两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俄塔斯社刊登一条关于中国两会的评论,称中国两会出台的经济政策犹如隧道外的亮光,给陷入金融危机泥潭中的世界带来了希望!

两会如此受关注,不仅是因为两会是世界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最好的窗口,两会政策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更是因为

今年两会是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的第一个两会。这一次两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两会将以什么样的经济新政策,对抗金融危机,并对世界经济做出新贡献。

今年两会是改革开放站在新起点上的第一个两会。1978年12月至2008年12月,整整30年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全世界都在关注,两会又将以怎样的举措推动中国科学发展,启动农村需求,解决三农诟病。

今年两会是抗震救灾取得胜利后的第一个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开门见山第一句就说,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国经受住了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亿万炎黄子孙众志成城,取得了抗震救灾伟大胜利。全世界都在关注,两会将以什么样的措施,兑现在两年时间里汶川重建的承诺,如何推动汶川实现凤凰涅磐。

今年两会是北京奥运成功举办之后的第一个两会。08年我们经历了境外火炬传递受阻、国内西藏314事件的重重考验,成功举办了奥运史上最精彩的奥运会、残奥会,圆了百年奥运梦。全世界都在关注奥运会除了给中国带来金牌、点燃民族激情以外,还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两会有没有新的招法使北京迎来后奥运经济时代。

2009年“两会”不仅备受世界关注,更是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学习热情。我认为学习和领会两会精神,主要把握8个字:内容、重心、主线、亮点

一、从内容上看:

两会共审议通过了21个报告、决议,学习两会精神,主要是学文件、讲话精神,重点学习和领会《政府工作报告》精神。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内涵丰富、内容深刻,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都很强,对我们正确认识当前形势,进一步坚定信心、克难奋进,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内容。

报告分三部分。首先是对2008年工作回顾:“1年情况4个成绩4项工作5个困难”

总结2008年1年来政府工作。总结了去年在应对挑战、促进发展方面取得4项成绩,2008年所作的4方面的工作,即(一)及时果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三)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实际上专门一段叙述了抗震救灾的情况,最后指出我们面临的五方面困难和挑战:国外是国际金融危机没见底,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国内是体制机制矛盾突出、不少民生问题亟待解决,市场秩序有问题。

2、2009年工作总体部署:“8个来源5项目标4项原则”。

8个来源,就是分析当前形势,指出我们有信心战胜危机,信心的来源有8个。

这八个方面是:

来自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
来自已经制定并实施的应对挑战、着眼长远的一系列政策举措;
来自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巨大需求;
来自充裕的资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支撑;
来自运行稳健的金融体系、活力增强的各类企业和富于弹性的宏观调控政策;
来自改革开放30年建立的物质、科技基础和体制条件;
来自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和制度优势、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全国上下促进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
来自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发愤图强的伟大精神力量。

五项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大家比较关注的是增速、就业、物价水平。从表上可以看出,增速指导性指标定在8%左右,包括今年在内,这是连续6年。

这一部分最后制定今年政府工作的4项原则:一是扩内需、保增长。二是调结构、上水平。三是抓改革、增活力。四是重民生、促和谐。

3、2009年主要任务:“一个重点七项工作”。以实施“一揽子经济发展计划”为重点,明确了2009年要着力抓好的七方面工作。

一揽子经济发展计划指大规模增加政府投资,实施总额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其中中央政府拟新增1.18万亿元,实行结构性减税,扩大国内需求;
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强科技支撑,增强发展后劲;
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扩大城乡就业,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一揽子计划”是中国应对金融危机区别外国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和其他国家那种单纯的经济刺激计划是不同的。计划中,既看眼前,更看长远。既有投资拉动、又有减税政策、还有扩大内需,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结构调整,改善民生,这些都是没有金融危机我们也需要做的,与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相符合的。

拉动经济发展有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在这三项中,现在已经都知道了,不能过度依赖出口,计划中只涉及减税内容,没有说增加出口量等表述。要扭转中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格局,眼睛向内,缓解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问题。另外两辆马车,从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来看,应该是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从目前认识程度上来看,最终目标要以内需为主,外需为辅。但是刺激消费见效慢、不容易,因为消费须有很多条件。

什么见效快?投资。

投多少钱?一揽子计划明确,总规模约4万亿元。从2008年10月到2010年底,分两年投资,其中中央投资1.81万亿,其余是地方政府、民间资本带起来。中央拟增加政府公共投资1.18万亿元左右,加上带动的地方和社会投资钱从哪来?四个方面

1、正常财政支出:
2、税收超收:
3、财政赤字。4、国债

钱投到哪去?经济计划的回报最快得在三季度,所以1、2月份的报表仍然很难看,但是已经在许多方面有了缓解。8%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从计划上看没什么问题,另外从各省上报的情况看,只有两个地区预计目标8%,其余都在9以上,最高是内蒙古、天津,内部与去年持平或好于去年。内蒙古在最近几年GDP增幅高居榜首。

计划的第二句,调整产业振兴规划,这一次确定了汽车、钢铁、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两会前预测的房地产没有进十大产业之中,但是并不表示房地产不重要。因为要拉动经济,房地产业作用非常大,一个行业联系着几十个行业。而且现在国家出台了多险措施:二手房契税改革、贷款利息7折等,正在启动着房地产市场。

计划第三句,推进自主创新,关系国家经济长远发展的大事。不仅应对今天的这一次危机,还要考虑别的危险因素,考虑到在危机中能不能抓住机遇跨越发展,走出危机后能不能持续发展的问题。

计划第四句,民生保障(社保、就业、社会事业),民生连着社会稳定,稳定是经济运行的环境。发展经济又是让人民生活更幸福几方面是分不开的。

所以说,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一揽子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局考虑的,不是权宜之计;
是总体布局不是单打一的,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计划,彰显了党和政府脚踏实地的精神。

通过报告,可以看出

2、两会的重心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政府工作报告》11次提到“危机”这个词。金融危机还在蔓延,仍未见底,是党中央对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外部挑战的判断。

说经济没见底,可以看看世界三大经济体。①从美国看情况。②从欧盟看。从危机出现时间不长,欧盟就联手救市,猛降利息。英国利息降到只有0.5% 。但英国救市办法很少,国家小、市场小,85%产业都与金融相关,所以现在只能办教育欧洲其他国家情况也都很糟糕,法国经济也不行了;
欧洲其他几个国家也都经济衰退。特别是东欧七国经济岌岌可危。上世纪80年代开始,西欧产业开始向东欧的转移,东欧各国银行业基本也被西欧国家所控制。外债太多、信贷过快,是东欧国家共同面临的话题,金融危机使西欧银行将2009年270亿美元流出东欧地区。③日本情况也不乐观。麻生太郎上台以后政局也不稳了,很多因素,包括经济危机袭来时办法不多,投入相当于1万亿美元的经济计划,效果不理想。

通过这三大经济体看出,金融危机没见底,外部经济形势多么严峻。我们得“做最坏打算,做最充分的准备”。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经济受到很大冲击比如说,企业利润下滑,中小企业出现倒闭;
进出口受影响,股市下滑、房地产销量下降等。

如何应对危机影响,保增长?中央出台了很多措施。依靠加大投资、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保持稳定、改善民生。这与中央在2008年提出的思路“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及天津市提出“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精神实质都是相同的。刚刚说过了不再重复了。

三、贯穿两会精神的一条主线是坚定信心、科学发展。

在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以后,温总理亲自主持了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工作。并且语重心长地对起草组的同志们说:报告不仅要让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记得住、能管用,今年还要加上六个字,有希望,有信心。两会精神确实向全世界传递信心二字。仅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有8次提到信心二字,特别是在第二部分的开头,就指出,我们的信心来自8个方面。学习以后很受启发,结合自己的理解,我认为中国具有应对危机保持经济增长的5个相对优势。

1、实力优势。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应对危机的实力来源。30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实际增长9.8%的速度飞速发展,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30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三;
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总量的27%。30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大幅增加,全社会储蓄达46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居民储蓄就有16万亿。

举例:去年中国的神七上天、奥运成功,反映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支撑着我们游刃有余地调控经济走势,奋力向2009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标挺进。

2、制度体制优势。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战胜危机的优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使中国具有了稳定的政治环境、获得了发展的活力、具有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是应对经济危机是绝好的制度优势。现在很多人都在研究中国发展模式问题,最后归结到一点,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保障。当然在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面,我们必须要提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体制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重大的制度创新,也是我们应对危机的有力保障。这一体制,使我们能够依靠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强大控制力,增强重大风险的防范能力,有力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能够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
使我们在危机面前,能够发挥强大的组织能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迅速投入到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去,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

3、领导优势: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奠定了党在人民中的巨大威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党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开展三讲教育、先进性教育、现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提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这是我们成功应对危机的根本保证。

  以前说,西方敌对势力说,共产党搞政治90分,搞经济是零分。经过30年的检验,让他们看到共产党搞经济那也不一般。当“金融海啸”袭来,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统揽全局,准确判断形势,沉着应对,体现出驾驭复杂局面的非凡胆略和远见卓识。科学制定应对方略,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中央领导同志带头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去年下半年,中央政治局常委全部到广东等受冲击很大的沿海地区调研,了解情况,倾听群众的呼声,把握群众的需求,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提出对策建议。中央连续召开重要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决策。

应对金融危机的实践有力证明,我们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保证。无论前进道路上遇到什么风险和挑战,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就会有希望,就会有力量,就会无往而不胜。

4、文化优势:

金融危机犹如一场世纪“大考”,既检验着各国的综合实力、各国政府的应对效能,也检验着各国国民的精神面貌。文化优势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是应对危机的必不可少的有力武器。不久前,美国前总统卡特感叹:从未想到中国通过宣布586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而成为当前稳定全球经济危机的主要力量。他接着又说,我想我们低估了中国人民及他们领袖的能力和雄心壮志。

从五千年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在人类历史上,中国是唯一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回顾历史,就是要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应对危机必胜的信心。我们什么考验没见过?自然灾害、战争都经历过。面对危机,中华民族一次次展现出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和强大凝聚力。磨难造就了我们坚强的意志,铸就了多难兴邦的民族魂魄,使中华民族保持着生生不息旺盛的生命力,形成了屡克危艰的内驱力量。“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在金融危机面前,我们也一定能树立大国意识、必胜的信念,以我们的暖心来暖经济。

5、发展环境优势:

国内已经制定并实施的应对挑战、着眼长远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在某些方面已经开始显效。在市场营销学里,有一个公式:市场=人口+购买欲望+购买力。中国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等五化建设,需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
社会事业发展需求也巨大,像三中全会提出的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8个方面都有大量的需求,处于未满足的状态。在金融危机来袭后,稳健的金融体系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血液,在政府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之后,金融放开,可以提供企业所需的充裕的资金;
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足以为未来中国发展提供支撑。

所以说在新融危机来袭时,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满目乐观,更不能悲观,要有信心,信心永远都比比黄金更重要。

四、2009两会亮点(5个)

两会年年开,亮点年年有。盘点一下:2004年突发事件处理与政府应急机制;
2006年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能耗指标;
2007年开始,民生关键词出现在两会报告中,和谐世界、又好又快;
2008年《物权法》、大部制改革、民生。今年亮点同样很多。

1、会风亮点:崇尚节俭,倡导民主,更加务实

①崇尚节俭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一道亮丽风景。会期短、议程简。人大8天半,政协开了9天;
08年13天半,政协11天。在以往最近6年,政协最长会期12天,最短9天半。一年之际在于春,老百姓常说“春脖子很短”,“事”必繁多,“务”必繁重。在这个季节,求短求实,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党和政府倡导“开短会、讲短话”,反映出新时期政府更加注重“高效服务型”。会议处处体现节俭风气。如:降低住宿费和伙食标准等开支;
代表驻地集中,减少车辆往来;
下榻房间没有一次性洗漱用品;
减少文字文件传送和打印,用电子文本,节约大量纸张,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使用环保笔。甚至连温家宝总理记者招待会上没摆鲜花和绿植。给全国带头,包括我们现在用政务网,打印材料也都双面用纸。

②倡导民主,体现平等和谐如:体现在调座位上。

②委员代表交流中也体现了平等和谐。

在政协讨论会上,在人大审议会场,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等中央领导,一次次同代表委员就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平等深入交流讨论。各政协讨论会场、人大审议会场,委员代表畅所欲言,气氛热烈又和谐团结。

③针对一些敏感话题,敢说敢言,互相敢于批评。如官员财产公示制度、腐败问题、个别事故处理透明度问题、社会危机问题等等,也是一些委员代表敢于提出的话题。

3、会议内容亮点:除了一揽子方案、8%等与经济有关的内容以外,内容亮点主要表现在关注民生上。

百姓关注的反腐倡廉、司法公正、医疗改革、收入分配、三农、就业及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公众对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和货币政策基调等话题,都在今年两会代表委员的提案中得到体现,并不因有些问题敏感而回避。

①食品安全:食品安全这次成为两会中一个焦点话题,第一次将食品安全问题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最主要的两个职能,第一:对市场秩序的监管,第二对经济增长宏观调控。所以政府提出食品安全问题实际上是在加重政府的责任。很明显的是吸取了三鹿奶粉的教训。当然三鹿这个企业本身有很大的问题,但政府的监管也有漏洞。第二,食品安全问题和另外一个问题也有关系,在报告第一部分,面临困难和挑战中,第五方面,“市场秩序不健全,社会信用化的程度不够。”食品安全也反映了社会信用的程度问题。第三,也涉及到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问题。从产业发展的前景来讲、从经济增长的前景来讲,也应该重视食品安全。

②推动教育优先发展。2004年,提出“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2005年,提出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2006年,提出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09年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让农村与城市儿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③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从04年到07年,为弥补非典集中暴露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和财政投入等方面,及时做出必要调整,政府工作报告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卫生体制改革。2008年,指出推进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09年提出用三年时间投入8500亿医疗改革。政府的心中一直装着百姓的就医看病问题。在报告行文中,我一年比一年更加深切地读到了一种朴素的感情,这正是一种执政理念的回归。”

④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从2004—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就业方面的精神,基本一致。2009年对大学毕业生、农民工、再就业人员分别出台鼓励就业、鼓励企业用人,鼓励自主创业的政策。今年有近600多万大学毕业生,还有原来未就业的1、2百万大学生,七百万,2300多万农民工,怎么办?到基层去,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自主创业。

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此后,政府工作报告每次都提出新目标。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今年提出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制定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今明两年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每年增长10%左右。2009年我国将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中央财政分别按月人均15元、10元的标准,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资金。加强城乡低保制度与医疗救助、最低工资、农村五保供养、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出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⑥住房:2004年和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帮助特殊困难群众解决住房困难;
2006年,“重点发展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和住房租赁制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
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
关心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
2008年“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重点发展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09年措施更具体化、涉及方方面面。涉及保障性住房建设,争取用三年时间,解决750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240万户林区、垦区、煤矿等棚户区居民的住房问题;
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493亿元,廉租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居民购买自住性、二套房普通自住房购买者政策,二手房、住房租赁市场政策,帮助进城农民工解决住房困难问题,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等。⑦推进文化事业发展。逐步扩大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范围;继续推进大遗址保护、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覆盖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等。

这么多改善民生的民心工程,真是体现了报告中的那句话,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要改善民生。

4、会议程序上亮点:唱国歌凝人心鼓士气。今年全国“两会”开闭幕式上,“奏国歌”程序将改为“唱国歌”。这一改变首次出现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随后不少省市的地方“两会”改为“唱国歌”。此前曾有不少代表委员提出,唱国歌能凝聚人心、鼓舞斗志。今年将采纳委员的建议,在全国两会的开闭幕式上,将奏国歌改为唱国歌,更显庄重、严肃,与大会气氛相符。

5、会议的对外交流上亮点①首设“网络访谈室”。今年两会除安排中外媒体集体采访外,新闻中心今年首次与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十家国内网站合作,在两会期间推出“网络访谈室”,针对网民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邀请部分代表到新闻中心,同网民直接进行在线交流。此举,既拓展了党和国家领导人把握民情民意的新渠道,也开辟了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的新途径。②首创两会农民工手机报。面向百万农民工手机用户发送,手机报“特刊”旨在第一时间向受众传递两会与农民工相关的新闻信息和热点话题,并通过手机互动平台集纳农民工的民情民意。充分发挥手机媒体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特色,架起农民工与全国两会的沟通桥梁。

2009年的两会是民主、团结、求实、鼓劲的大会,是增强信心、凝聚共识的大会,是明确方向、落实行动的大会。它在3月的春风里吹响向经济春天进军的号角,唱响迎接民生春天的主旋律。愿我们的祖国迈好这春天里的第一步,以后的路越走越好。

推荐访问:观后感 两会 解读 两会精神解读观后感 2022两会精神解读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