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奋斗历史意义作文

时间:2022-06-17 20:40: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年奋斗历史意义作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百年奋斗历史意义作文

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作文5篇

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作文篇1

1、八七会议的历史意义?

2、

3、抗日战争的三个历史阶段划分?

4、

5、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是什么?

6、

7、两个务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8、

9、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是什么?

10、

1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12、

13、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4、

15、我国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16、

17、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

18、

19、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

20、

21、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22、

2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24、

25、五个统筹的基本含义?

26、

27、哪些行为可以被认为是自行脱党?

28、

29、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国相继实现了哪三次历史转变?

30、

3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32、

3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4、

35、十七大的主题是什么?

36、

37、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38、

39、中国共产党同各国政党交往中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什么?

40、

4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42、

43、《廉政准则》规定,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到5个必须是什么?

44、

45、贯彻《廉政准则》要切实解决哪6方面的问题?

46、

47、《廉政准则》明确规定党员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八个禁止是什么?

48、

49、《暂行规定》规定从重问责的法定情节有哪些?

50、

51、在禁止脱离实际、弄虚作假,损害群众利益和党群干群关系方面,规定了不准有哪些行为?

52、对党领导干部实行问责的情行?

53、

54、

55、中国共产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起义是什么?

56、

57、八七会义确立什么总方针?

58、

59、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

60、

61、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八一宣言》中提出了什么著名口号?

62、

63、对党政领导干部问的方式分为哪几种?

64、

65、三个有利于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66、

67、抗日战争是何时结束的?

68、

69、群众中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70、

71、红军长征开始结束的时间?

72、党在新时期的三大历史任务是什么?

73、

74、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75、

76、哪些文章系统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理论?

77、

78、党战争敌人的三大法宝是什么?

79、

80、比较完备的一部土地革命纲领是什么?

81、

82、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面临的两大历史课题目是什么?

83、

84、实行问责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85、

86、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什么?

87、

88、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什么?

89、

90、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决定是何时做出的?

91、

92、第一部社会义类型的宪法是何时诞生的?

93、

94、基层党组织五个好的内容是什么?

95、

96、党纪的处分包括哪些?

97、

98、中国共产党指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是什么?

99、

100、党的七大历史贡献是什么?

101、

102、中国共产党同其它政党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103、

104、我国是哪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什么?

105、

106、丢泽东《论十大关系》?

107、

10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09、

110、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11、

112、为什么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13、

114、从严治党的基本涵义是什么?

115、

116、党旗的使用范围有哪些?

117、

11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19、

120、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121、

12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123、

124、为什么说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5、

126、共产党员享有哪些权利?

127、

12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的要求是什么?

129、

130、对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情形?

131、

132、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什么?

133、

134、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35、

13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谁、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的?

137、

138、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什么?

139、

140、十二五规划要具有哪些特性?

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作文篇2

汉匈两族之间的和平友好关系之取得及其后之所以能够在一定期间维持和巩固,是基于汉匈两族长期历史的必然趋势。这其中一方面是汉朝自武帝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对匈战争,虽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也付出了不少的代价,以致“倾国殚货”,“百姓流离”,“化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在人力、物力、财力和国力上都损失很大;
另一方面,匈奴经受了汉朝多次的沉重打击以后)人口和性畜大量死亡,游牧地区大大缩小,生产日趋萎缩,统治集团内部分裂,部族生存受到威胁,因而双方都不愿也不能继续战争。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呼韩邪的附汉,北边六十年和平局面的基础便奠定了。在这些历史条件没有发生变化以前,汉匈的友好关系不会发生变化。因此昭君之出塞,虽然对这种和平友好局面的巩固和加强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比起呼韩邪单于及其后继者的作用来,却不能同日而语,更不用说昭君一人能造成六十年的和平局面了。有人说:“由于她去匈奴,汉匈团结得到巩固,出现了’黎庶亡干戈之役 (人民毋须从军),数世不见‘烟火之警’(没有战争的警报),‘牛马布野’,‘人民炽盛’,以及‘开关合市’的繁荣局面。”这种说法,便是把汉匈友好的全部功绩归立于昭君一人,显然是不妥当的。




  说昭君出塞不能造成汉匈两族北边六十年的和平局面,并不等于抹杀或贬低昭君出塞在历史上的应有作用。根据史实,她的作用可以从下列三方面反映出来:



  第一,昭君出塞,在汉匈双方都认为是一件政治上的大事,并很重视这件事。呼韩邪单于号昭君为“宁胡阏氏”(颜师古曰:“言胡得之,国以安宁也。”)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一九五四年在内蒙古包头市召湾的汉墓里,曾出土属于西汉后期的“单于和亲”、“千秋万岁”、“长乐未央”等陶片瓦当残片,也说明汉朝对于昭君出塞这件事也是十分重视的。




  第二,昭君的出塞,播下了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的种子,因而在她死后,她的女儿须卜居次云,女婿须卜当,仍秉承她的生平之志,继续为汉匈两族的和平友好而努力奔走。王莽执政以后,由于采取对匈奴的错误政策,如贬改“匈奴单于印”为“匈奴单于章”,拟大分匈奴为十五单于及妄斩匈奴侍子登等等,造成汉匈关系的紧张。发展到公元11年 (始建国三年)以后,匈奴单于便发左右部兵马进扰北方地区,王莽也动员三十万众准备反击,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这时云、当二人便挺身而出,设法弥合。史载公元13年 (始建国五年),乌珠留单于死,云、当欲与汉和亲,又素与咸友好,故越舆而立咸 (舆与咸俱为乌珠留之弟)为乌累若鞮单于。乌累既立,云、当遂劝他与汉和亲。公元14年 (天凤元年),云、当派人到西河塞 (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下求见和亲侯王歇 (音吸)。王莽因命歇及歇弟讽(音萨)使匈奴,贺单于初立,并赐黄金、衣被、缯帛。在云、当的居中斡旋及单于的努力下,汉匈关系复呈现出一线光明。但因“其后莽复欺诈单于,和亲遂绝”。云、当对汉匈关系的弥合虽然没有成功,但也尽了最大的努力。




  第三,王莽时,汉匈双方交涉大多是通过昭君的家族关系来进行的。而王歙之所以被任用为和亲侯和王飒之所以被派遣为出使匈奴的使节,很明显是因为他们与昭君有亲 (歇、飒俱为昭君之兄子)。公元15年 (天凤二年),莽复遣王歙与五威将王咸等送还前所斩匈奴侍子登,单于遣云、当子男大且渠奢 (大且渠是官号,奢是名;
且音沮)至塞迎。公元18年 (天凤五年),乌累单于死,呼都而尸若鞮单于立,为了再一次争取汉匈关系的和好,复遣大且渠奢与云女弟当于居次子醯椟王(醯音兮,椟音独)奉献至长安。莽以其庶女妻大且渠奢,又欲出兵辅立奢为单于,会莽被诛,云、当亦死。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代表汉匈双方出面居中折冲的人物;
如须卜居次云、须卜当、大且渠奢、当于居次之子醯椟王等,或是昭君的女、婿,或是昭君的外孙,总之都是昭君的亲属。因而可以看出昭君在汉匈关系中原来地位的重要及其所遗留下来的深远的影响。

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作文篇3

历史发展到今天,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已步入正轨,并且有着明确的目标:即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让我们联想到了法家思想的法治理论,早在数千年前,法家思想的先驱们就树立起了“法任而国治矣”[1]“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2]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3]诸多法治思想。可以说,法家思想,虽然内容及其丰富,但其中最精彩,最集中的就是法治理论了。从形式上看,法家的法治理论与中国当代的法治理论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主张以法为本,强调立法和执法的重要性,强调法律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主张法的公开性﹑平等性﹑客观性和稳定性。对比古今法治,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很多有借鉴意义的结论。

法家所讲的法是君主立法,且强调法治的目的,是为了君主的利益,而我国现代的法治观念是与公民的意志相联系,与民主相一致。法家认为:“法生于君”。[4]“法审则上尊而不侵。”所谓君主以法制臣,“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所谓贤臣必须“无有二心”“顺上之为,从主之法,虚心以待令而无是非”[5]。“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法禁明著,则官法;
必于赏罚,赏罚不阿,则民用官。官治则国富,国富则兵强,则霸王之业成矣。霸王者,人主之大利也”[6]。甚至提出:“法不信,则君行危矣”[7],即即使他提倡法的平等适用,也还是为了保护君权。而我国的法治理论的首要内涵,即人民主权原则,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说明我国的立法权掌握在人民手中,是高度民主的。而且在当代,依法治国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我国的依法治国,就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办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8]由此可见,我国法治社会的贯彻,是建立在民主制基础上的。

法家思想中,法的主要内涵是刑,“凡所治者,刑罚也。”而且这个“刑”还是“重刑”。重刑主义是秦立法司法的指导思想,法家认为,少数人的善良无补于整个社会之治,法家治国关注的是大多数的人,治国不能以治良民的方法治奸民,而是要以治奸民的方法治良民,“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
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疆”[9]。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商鞅主张治国莫若用重刑,对犯罪不管轻重,一律从重处罚,他说:“胜法之务,莫急于去奸,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10],目的就是用重刑震慑住人们的犯罪行为,是“刑重者民不敢犯”[11] “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12]。而且,但我国现代刑法,则坚持罪刑相当原则。罪行相当原则的含义是:凡多大的罪,就应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法院判处刑罚,相应的也要作到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称,罚当其罪。我国《刑法》第五条就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我国现代的法治观点,更多地倾向于“法律的效力是以它所引起的爱戴和尊重为转移的,而这种爱戴和这种尊重是以内心感到法律公正和合理为转移的。”(罗伯斯庇尔),而且,我们也逐渐认识到,“在刚刚摆脱野蛮状态的国家里,刑罚给与那些心灵僵硬的印象应该比较强烈和易感。为了打倒一头狂暴的扑向枪弹的狮子,必须使用闪击。但是,随着人的心灵在社会状态中柔和感觉能力的增长,如果想保持客观与感受之间的稳定关系,就应该降低刑罚的强度。[13]。我国现代法治已觉悟到,人们所苦的并不仅是重刑,轻刑亦为人们所苦,过重的刑罚指挥导致人们的厌恶和憎恨。切不可把刑罚的效力于过分的严厉性混淆起来,前者与后者是完全相反的,一切人们都赞助公正的温和的法律,一切人都反对残酷的法律。

法家思想中,法的主要目标是打击“小人”,严厉惩罚反抗专制君主统治的臣民。而我国现代的法治则更多的以保护公民之间的平等与自由,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为主要目的。法家思想中,所谓“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14] “过匿则民胜法,罪诛则法胜民。民胜法,国乱。法胜民,兵强。”[15]。这些都非常蝼蛄的点明了法治的目标是使老百姓不敢有丝毫的反抗,所谓“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生,则重者无从至矣。” “严刑者,民之所谓也;
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陈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16]这些,一语道破了加重处罚,严厉镇压民众的反抗,人民就不敢触犯法律,结果也就达到了法治的目标。但是现代的中国法治注重对公民权利的保护。自我国走向真正的法治之后,国家十分重视用法律保护公民的权利。国家除了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明确规定公民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享有的各项权利外,还建立健全了权利救济制度。立法机关通过颁布《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而且在《刑事诉讼法》中规定无罪推定原则,从制度上较好的解决了防范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滥用权力和对已发生的侵权损害给予赔偿的问题。

法家思想中,对于法本身并没有严格的要求,即它不追求法本身的良﹑恶,只要是君主的意志,就要严格执行。尽管法家也强调法必须顺乎自然,合乎民心,“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17],但是就法是否合乎正义,法家始终站在君主一边,提君主利益辩护。但是我国的现代法治要求发必须是良法,必须符合公平正义的思想,只有好的法律,才能作为治理国家的基础,才能达到实施法治的目的。

法家思想的法治理念是“以法治国”,而我国现代的法治理念是“依法治国”。虽然仅有一字之差,却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差别。在中文中,“以”和“依”的含义就不同,前者主要有“用”“拿”的意思;
后者则主要是“依靠”“依从”“按照”的意思。这样,我们就可以发现,法家所强调的法治,实际上是把法作为治理国家的工具和手段,作为统治者的为政之具和统治策略,因此很明显的打上了人治的烙印,这样的法治,即成为人治的法治,专制的法治,最终即归于人治主义一途。而我国的依法治国原则,则是把法作为一种文明价值的体现,作为一种文明理念的灌输,作为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普遍观念和内在精神,它要求在法治状态下,通过对国家和政府的权力和责任的科学规划,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合理配置,在法律秩序的层面,人们普遍的依据法律规则,制度,原则去从事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形成一种严格有序,井井有条的状态,并使违法犯罪现象大为减少。在这种法治中,人们要树立的是法律至上的观念,而且这种观念追求的是民主,平等,自由和正义的价值。

但是,我们要本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用现代法治的视角来看待法家理论时,自然不应忘记它的种种缺陷,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法家思想中有些部分在今天仍然具有普遍价值和指导意义,能够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法家所借鉴利用。

1)“法不阿贵,刑无等级”,反对特权

法家的刑无等级思想是基于当时领主贵族特权猖獗,守旧势力严重阻碍改革进行的社会状况下而产生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18]是对这种思想的最好总结,法家主张适用法律要做到“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19]在守法上,强调平等性,君主,臣民都应守法。“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
使法量功,不自度也。”[20]。商鞅说:“守法守职之吏又不行王法者,罪死不赦,刑及三族”[21],“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22],“法之不行,自上犯之”[23]。这些反特权主张,在当时贵族特权登记制度的社会条件下无疑是振聋发聩的时代呐喊,当然,如前文所说,君主专制下的法治不可能真正实践到避免所有特权,但是不可否认的,在当代人有少数人特别是领导干部,总以为有特权在身,以权试法,而法家这些法特权的思想,无疑是具有先进教育意义的。

2)“明法去私,反对以私害法

“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24]。法家强调,法律是公正无私的,不能因亲近友好而随意赏赐。情感不能代替法,个人的好恶,恩怨情仇都必须服从法,天下为公则天下大治。法家强调法的公正性原则,主张行法,司法必须公正无私。商鞅认为,严格依法办事,这就是“公”,反之为了私利而损害法的施行,这就是“私”,法就是要奉公去私。他说:“君臣释法任私必乱。故立法分明,而不以私害法则治。”[25]。君主和大臣都放松法度,依任私议,国家必定混乱。确定法律就是为了明确人们言行的当与不当,即“明分”,只有保证了法的公正性,不以私害法,国家才能走上有序的轨道。“夫信法度而任私议,皆不类者也”“故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26]。法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慎到对此也有很好的阐述,他说:“法之功,莫大于私不行。……今立法而行私,是私与法争,其乱甚于无法。……故有道之国,法立而私议不行。”[27],慎到还认为,公正是立法,执法的第一要义,法律公正就要抛弃一切徇私和偏私的做法。“故蓍龟,所以立公识也;
权衡,所以立公正也;
书契,所以立公信也;
度量,所以立公审也;
法制礼籍,所以立公义也。凡立公,所以弃私也。”[28]。应该说,法家的这种观点对现实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以私害法的情况在我们当今社会仍是屡见不鲜。我们应借鉴法家“明法去私”的思想,执法必严,公正办案,铲除“人情官司”“权钱交易”等问题,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不徇私情,秉公执法,保护人民的合法利益和国家利益。

3)“法与时移”,制定完备的法律体系。

法家主张“法与时移”,立法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要求。商鞅说:“故圣人之为国也,不法古,不修今。因世而为之治,度俗而为之法。故法不察民之情而立之则不成,治不宜于是则行之则不干。”[29]韩非子也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事宜则有功。……时移而治不易者乱。”[30]所谓“古今异俗,新故异备”,而“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虽然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法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但时代却同样在不断变化,因此,作为现代法制运行首要环节的立法,也需要及时制定,修改和废除,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这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从数量上来看,我国制定的法律是比较齐全的,较建国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促进和保障了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如:现在我国行政权被滥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而行政救济权利的途径却很有限;
与市场经济主体有关的法律制度,如:债券法,反垄断法等法律制度还不太完善,因此,我国应不断完善现有的法律体系,对缺失的部分应当补充制定,来保障人民的权利,促进经济的发展,适应社会的新变化,新发展和新要求。

4)法要“布之于众”,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

法家强调,法作为治理国家的依据,一旦制定,就要以成文的形式出现,“使之明白易知”[31],“布之于众”,并争取做到“家喻户晓”,让“全民皆知其所避就”[32],而今天,我们仍把普法,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放在重要的位置,广大领导干部应该带头懂法,守法,护法。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一些干部无视法的存在,认为权大于法,因此,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法制意识已经迫在眉睫。在一部分人民群众中间,同样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遇到法律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找关系,托熟人,甚至进行钱色交易,而不根据法律寻求解决的途径。这样造成的结果是社会资源的浪费和办事成本的提高。因此,当务之急,党和国家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如:电视,报纸,网络来普及法律知识,并且坚持进行法制教育,使全民树立起法律至上的理论。

[1] 《慎法》


[2] 《管子·七臣七主》


[3] 《商君书·定分》


[4] 《管子·任法》

[ 转自铁血社区 >

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作文篇4

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

  

日本人观看火车

路。同时,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旧日本时代的封建残余。后来,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明治天皇经过明治维新而渐趋富强的日本,利用强盛的国力,逐步废除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
在1895、1904年分别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清帝国与俄罗斯,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但其改革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土地兼并依然严重等封建残余现象,与日后发生的一些列日本难以解决社会问题相互影响,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而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军事力量也快速强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别于中日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击败昔日强盛的两个大国—大清帝国(1644~1911)与沙皇俄国(1721~1917),受到西方列强的注意,成为称雄一时的亚洲强国;
福泽谕吉所提出的“脱亚入欧”论也在此时成为正论。

  维新初期,由于明治政府的政策,使得武士的社会地位大幅下降;
而随着俸禄渐次缩减,武士的经济上保障也被削弱。凡此种种皆导致士族对明治政府的不满,武力抗争因此接二连三地发生。维新功臣西乡隆盛以鹿儿岛县为中心,于1877年6月18日年所发动的西南战争,成为最后一次,也是规模最大的士族反抗战役。战败之后,残余的士族成员转入地下活动,与板垣退助所主导的“民选议院设立运动”结合,透过“自由民权运动”的开展形成政治上的反对势力。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公布,成为亚洲第一部成文宪法;
1890年,日本国会(帝国议会)正式开始运作。

  至于社会、文化方面的改变,随着留洋知识分子(伊藤博文、大隈重信、新渡户稻造等)吸收并引介西方文

  

福泽谕吉

化与典章制度进入日本,以及众多现代化事物的引进,“文明开化”的风潮逐渐形成,对于原本传统而保守的日本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只物质需求与生活习惯上出现西化的转变,在教育系统与社会组织的广泛推行下,思想与观念上也逐渐有了现代化的倾向(例如守时、卫生等概念与西式礼仪);
文艺上的影响也不小。

  另一方面,虽然明治政府锐意改革,但整体而言较为偏重促使国家强盛的结果,也遗留了许多问题:如天皇权力过大、出身藩地的有权有势者长期掌控国政,形成势力庞大的“藩阀政治”体系、土地兼并依然严重、新兴财阀垄断市场经济等现象。这些负面问题与日后发生并累积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相互影响,最终直接或间接促使日本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

  明治维新的积极影响:

  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之摆脱了民族危机,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第一强

  国。

  历史局限性:

  1.虽然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但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地主所有制消极的一面逐渐显现出来,农民生活贫困,严重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制约了工业发展。

  2.出现了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3.明治宪法颁布后,藩阀长期以天皇名义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获得民主权利。

  4.推行愚民政策,灌输天皇崇拜思想,强制民众绝对服从天皇,为天皇尽忠卖命。

  立宪的意义

  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采用君主立宪制(二元制)的形式,但实际上依然实行专制主义,藩阀以天皇的名义掌握政权。

  促使中国的清王朝改变政治体制,仿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并于1908年8月27日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中国开始了“君主立宪”的道路。

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作文篇5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是谁领导着中国人民摆脱外寇的压迫,站立起来,当家做主?是谁面对新冠疫情这一无形敌人,毫无畏惧,发号施令,重拳压制?又是谁指引我们独立自主,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是她,是我们最伟大、最亲切、最慈祥的母亲——中国共产党。
鸦片战争以来,我国人民开始过上了被侵略的苦难生活。然而,总有一些有见识、有魄力的仁人志士,他们为了反抗压迫,为了民族独立,不断斗争着,运动着。特别是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就像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为我们的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带领中华人民进行了历史的转变,推进了社会主义的进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变革;
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后又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发生的最广泛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其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认真总结国内国际的历史经验,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使我国社会、经济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完成了党的历史上的又一次转折。时至今日,在***总书记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凝心聚力,团结一致,让我们的国家从富起来逐步走向强起来。

回首百年奋斗历史,一个个英雄人物浮现在眼前,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感染着我们。如:赵一曼、杨靖宇、张自忠等抗日英雄,黄继光、邱少云等最可爱的志愿军战士,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有一段英勇悲壮的感人故事。又如:邓稼先、钱学森、李四光、钟南山等各领域的专家,他们无一不在展示着我们奋斗不息的中国精神。
2020年元月,当我们还沉浸在迎接新春的欢快中,却不知有一个无形的敌人——新型冠状病毒,正在靠近我们。疫情爆发后,党中央在******的指示下,采取了一系列英明果断的举措。严防死守,把疫情控制在武汉;
紧盯全国面上工作,坚决落实疫情防控工作;
全力救治患者,调配最强的中西医疗资源和专家资源,最大限度减少死亡病例;
做好信息发布和国际合作;
加大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力度;
部署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加强值班值守。就这样,奋战了近90天时间,终于将疫情控制住,全国各地逐步解封,我国又恢复了常态。为挽回疫情期间的经济损失,我们又按下了快进键,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经济正在平稳中快速发展。
为了实现全面小康,******又提出扶贫政策,不漏掉任何一个贫困户,做到精准扶贫。各个驻村干部根据各村的特点和优势,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在这近两年中,成效显著,贫困户的生活得到了保障,生活质量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感更强了。
今天,我们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沐浴着晨曦的阳光,唱着春天的故事,我心情是那样激荡。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处在国家蓬勃发展的好时代,我们更应该发扬中国精神,用强烈的敬业精神和
工作责任心做好本职工作。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更应该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敏思好学,爱岗敬业,为国家培养新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要永葆初心,牢记使命,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为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而不懈奋斗。
正如*****所强调的:“征途漫漫,唯有奋斗”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英勇的人民,一定能够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

推荐访问:作文 历史意义 奋斗 百年奋斗历史意义作文 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作文 关于百年奋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