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创业成功故事(范例推荐)

时间:2023-02-05 13:25:3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络创业成功故事(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网络创业成功故事(范例推荐)

网络创业成功故事1

  大学生创业获扶持 公司年收入超百万

  昨日上午,广州市人社局邀请了3名青年创业者做客“圆梦广州——五四青年创业专题微访谈”与网友分享成功创业的经验。

  26岁的陈满谊是广州市瀚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201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2008年,当时正在读大二的陈满谊就组建了瀚潮创业团队。2010年8月份,在“昆山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团队大赛中,她的团队凭借“瀚潮生态净水项目”勇夺冠军,并获得主办方提供的100万元创业支持资金。随后,她在2011年注册成立广州市瀚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的创业政策扶持下,她的公司先*驻广州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广州市大学生创业苗圃,获得包括场租和物业管理费减免、创业指导、政策咨询等创业基地配套服务,并获得*一次性创业扶持补贴5000元、场租补贴3000元,还享受了创业带动就业社保补贴等一系列创业扶持优惠政策。熬过艰难的创业阶段后,公司慢慢步入正轨。去年,公司总销售额将近200万元。

  从“穷到裤穿窿”到月利润数万

  “从自己最熟悉的行业做起,坚持、坚持再坚持!”这是张仲凯在昨日的五四青年创业专题微访谈中的总结。

  张仲凯来自农村,毕业于名不经传的中北大学。他向记者回忆,2012年对自己来说可以说是意义重大,当年他工作两年的公司大裁员,他也成为了失业大军的一员。当年他跟女朋友结婚,年底儿子提早地来到世上,“没有了收入还要大量花钱。”张仲凯说,由于儿子早产睡了一个月的保温箱,一天5000元的`花费让自己之前打工的积蓄都几乎花光。所幸老婆支持他创业。“有一个月卡里连500元都没有,就跟朋友借了500元。”张仲凯说。

  2012年12月,张仲凯向天河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申请创业贷款,2013年4月,10万元贷款顺利获批。利用这笔资金,他开起了专卖电子游戏机的网店。创业前几个月是最难熬的,但他告诉自己,大不了就都赔了,最坏的结局就是贷款由父母来还,自己重新打工还钱。

  到今年4月,张仲凯的网店*均月销售额已达到40万元,最高一个月达到70万元,利润三四万元。他希望可以在三年内销售额达到五六千万元,并拥有自己的品牌。

  成功创业者给欲创业者的建议

  “我觉得大学毕业生可以先工作,对行业有一定了解再创业。”张仲凯说,之前的工作让自己积累了供货商等人脉,也让自己有进出货的经验,所以做起来才比较顺利。此外,参加创业培训班也给了他很大帮助,张仲凯说,当时针对10万元的贷款写了详细的计划书,每一笔钱都有了规划,让自己不会头脑发热乱花钱。

  “大学生创业最大的问题是从高校直接进入社会,对社会非常陌生,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陈满谊说。“因此包括对市场、对公司的运作,乃至于怎么跟人家接洽等方面,创业者们都需要慢慢学习和适应。”她说,自己一开始连开发票也不懂,给客户很不专业的感觉。

  海归博士黄亚欣则建议创业者要先设定目标,其次保证有足够的资金以及有合作伙伴支撑;第三就是要有坚持下去的决心。


网络创业成功故事扩展阅读


网络创业成功故事(扩展1)

——网络创业成功案例故事 (菁选2篇)

网络创业成功案例故事1

  吴滋峰是一个互联网老兵,或者说是互联网创业老兵。

  在上海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正值出国热,去德国工作了一段时间,却发现在那里找不到互联网的创业氛围,而此时*互联网却迎来了黄金时期,吴滋峰索性回国创业。

  回国第一份工作就是每天写网关、写代码的“程序猿”。“受不了这份寂寞”,于是跳去了网络游戏公司,全面负责公司的无线增值业务收入。在这家处于台风口的公司让他找到了想要的“刺激感”。他回忆说:“当时网游的概念非常新,整个市场上也就十多个。8个月内公司从30多个员工变成300多员工,收入从无到月入两三千万。”

  谈到彼时工作的感觉,吴滋峰难掩兴奋。他对南都记者说:“那时每天吃喝拉撒睡24小时都泡在工作室,这就是创业的感觉。”这段经历也坚定了他以后要做互联网的决心。

  积累了丰富的互联网网游经验,他又回到上海地方互联网门户东方网从事产品渠道工作。不同行业的经验再加上技术背景,吴滋峰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创业,组建了网吧广告软件团队。

  创业的主要市场瞄准了网吧资源。切入点就是通过互联网客户端来控制网吧资源,即在浏览器插件等位置提供广告服务。很多大品牌会认为网吧属于比较低端的*丝场所,所以当时主要客户主要以网游产品、*丝快消品(方便面、饮料、香烟、饼干)为主。据吴滋峰透露,“当时覆盖了全国数十家网吧连锁企业。”

  可惜好日子不长。当时国家开始加大力度对网吧进行整顿,受到政策影响,很多网吧就开始用网管软件去做计费网管系统等,更多的合作伙伴则选择免费的官方软件,同时网吧监管也越来越紧,团队“压力山大”。他告诉南都记者:“感觉到风向标不对,所以当时以250万美金的价格卖给了一知名网吧管理软件。”

  2007年左右,骨子里就“爱好”创业的吴滋峰开始创立手游团队。

  他向南都记者回忆:“当时拿了一笔投资,专注在MT K*台上开发游戏,那时候不像现在智能机一样可以下载应用。”吴滋峰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在这种不开源的手机上进行内容实施更新,再下载给用户。

  虽然方向是对的,但好景不长,团队发现,M T K的用户留存越来越差,大多数用户都朝着智能机去发展。当时为何不坚持做手游?吴滋峰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优劣势。他向南都记者分析:“安卓用户可以瞬间下载上百产品。这时候想成功大多靠产品的优点,像我们这样比较小的公司,面对大公司的围剿,研发就乏力了。运作了一段时间又卖掉了。”

  此时,已有近十年的互联网。他说:“这十年一直在为用户提供信息类的东西,总觉得很飘渺。比如我们到底给收入提供了多少价值,这个没有办法衡量。慢慢开始希望找到一个互联网跟实体行业结合的点。”

  这个点便是用互联网做烘焙。

  “蛋糕欧巴”进行时

  印象中苦逼“程序猿”出身的技术男转型时尚偶像派的“蛋糕欧巴”,这转型靠谱吗?

  吴滋峰的解释是“蛋糕仅是载体,跟网游和即时通讯产品一样的思维去运作”。

  其实还走了一小段弯路。开始手乐餐饮主要跟大的主流蛋糕店合作,去做一家垂直烘焙蛋糕电商网站。但高成本及过低的毛利,2012年开始转型做自主品牌,当年下半年,手乐餐饮推出了自有的线上蛋糕品牌。但线上订购蛋糕的习惯并没有真正被培养起来。

  现在手乐餐饮主要以“线上官网销售+中央厨房生产+自有物流配送的路线”。经过一年试水,2013年底,又推出了一个名为“极致蛋糕”的新品牌,与之前的蛋糕品牌配合销售。南都记者注意到这款蛋糕几乎盖上当下流行的所有概念,诸如互联网思维、云配送、粉丝效应。

  是博噱头炒概念吗?

  吴滋峰认为,用互联网思维对传统行业的改变是需要过程的。他以物流为例解释,相对于传统烘焙企业,这款蛋糕的物流时效性控制在2小时内。如何做到?

  配送员带着蛋糕分布在市区中,每一个流动的配送员就相当于移动的仓库。当在线接单后,距离订单位置最近的配送员会接到信息。这样,蛋糕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被送到用户手中。但这样一来,一是产生较贵的物流成本,二是材料浪费成本。对此,吴滋峰认为物流的投入对于烘焙的成本是必不可少的。蛋糕的制作原料、工艺相比来说并不复杂,同行之间的差异也不会太大,因此吴滋峰就觉得,想要和同行做出差异,就要在服务、理念和消费者体验上下工夫。

网络创业成功案例故事2

  大学生创业获扶持 公司年收入超百万

  昨日上午,广州市人社局邀请了3名青年创业者做客“圆梦广州——五四青年创业专题微访谈”与网友分享成功创业的经验。

  26岁的陈满谊是广州市瀚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201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2008年,当时正在读大二的陈满谊就组建了瀚潮创业团队。2010年8月份,在“昆山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团队大赛中,她的团队凭借“瀚潮生态净水项目”勇夺冠军,并获得主办方提供的100万元创业支持资金。随后,她在2011年注册成立广州市瀚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的创业政策扶持下,她的公司先*驻广州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广州市大学生创业苗圃,获得包括场租和物业管理费减免、创业指导、政策咨询等创业基地配套服务,并获得*一次性创业扶持补贴5000元、场租补贴3000元,还享受了创业带动就业社保补贴等一系列创业扶持优惠政策。熬过艰难的创业阶段后,公司慢慢步入正轨。去年,公司总销售额将近200万元。

  从“穷到裤穿窿”到月利润数万

  “从自己最熟悉的行业做起,坚持、坚持再坚持!”这是张仲凯在昨日的五四青年创业专题微访谈中的总结

  张仲凯来自农村,毕业于名不经传的中北大学。他向记者回忆,2012年对自己来说可以说是意义重大,当年他工作两年的公司大裁员,他也成为了失业大军的一员。当年他跟女朋友结婚,年底儿子提早地来到世上,“没有了收入还要大量花钱。”张仲凯说,由于儿子早产睡了一个月的保温箱,一天5000元的花费让自己之前打工的积蓄都几乎花光。所幸老婆支持他创业。“有一个月卡里连500元都没有,就跟朋友借了500元。”张仲凯说。

  2012年12月,张仲凯向天河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申请创业贷款,2013年4月,10万元贷款顺利获批。利用这笔资金,他开起了专卖电子游戏机的网店。创业前几个月是最难熬的,但他告诉自己,大不了就都赔了,最坏的结局就是贷款由父母来还,自己重新打工还钱。

  到今年4月,张仲凯的网店*均月销售额已达到40万元,最高一个月达到70万元,利润三四万元。他希望可以在三年内销售额达到五六千万元,并拥有自己的品牌。

  成功创业者给欲创业者的建议

  “我觉得大学毕业生可以先工作,对行业有一定了解再创业。”张仲凯说,之前的工作让自己积累了供货商等人脉,也让自己有进出货的经验,所以做起来才比较顺利。此外,参加创业培训班也给了他很大帮助,张仲凯说,当时针对10万元的贷款写了详细的计划书,每一笔钱都有了规划,让自己不会头脑发热乱花钱。

  “大学生创业最大的问题是从高校直接进入社会,对社会非常陌生,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陈满谊说。“因此包括对市场、对公司的运作,乃至于怎么跟人家接洽等方面,创业者们都需要慢慢学习和适应。”她说,自己一开始连开发票也不懂,给客户很不专业的感觉。

  海归博士黄亚欣则建议创业者要先设定目标,其次保证有足够的资金以及有合作伙伴支撑;第三就是要有坚持下去的决心。


网络创业成功故事(扩展2)

——成功的创业故事

成功的创业故事1

  毕业一年多来,郭高林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大学毕业生,到大胆创办自己的蔬菜连锁超市,再到现在拥有了4家连锁店的成功创业者,每天获得1万多元的营业额是他当时想都不敢想的,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创业的信念。

  让郭高林欣慰的是,他的创业,不仅给自己的女朋友和妹妹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且也帮助同学王彦峰、肖冰、武亮亮等人就业并使他们有了用武之地。如今,4家连锁店共有员工20多人。

  大学毕业,凑钱开店卖菜

  卖菜大学生月入30万的创业故事“80后”的郭高林,是河南省教育学院20**级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郭高林说,他的创业之路是从大三练摊卖衣服开始的。在郑州牧专外面的那条路上,流动人口多,一到晚上就热闹非凡,路两边都是卖小吃、卖衣服、卖杂货的地摊。郭高林和女朋友姜茵也在那里摆地摊卖起了衣服。姜茵做老板和销售,郭高林的任务是进货。

  “练摊”虽然只是小打小闹,但在这个过程中,郭高林学会了基本的经营技巧。

  郭高林爱琢磨。有一次,他发现自己身边卖菜的虽说生意不错,但因为零星分散,又没有品牌,蔬菜的质量、价格、信誉总不能让一些顾客满意。“我就琢磨,肉类可以有品牌店,蔬菜为什么不能打响自己的品牌?”他萌生了开蔬菜超市的想法,“以品牌蔬菜为主,兼营五谷杂粮、冷鲜肉等,附带一些副食。”

  在面临毕业的那段日子里,在众多同学焦头烂额地忙于找工作的时候,郭高林并没有慌乱,因为他已决定创办自己的`蔬菜超市。20**年6月底,郭高林回学校领取毕业证时,将想法告诉给了好友,结果顿时在年级里炸开了锅。大学毕业生卖菜?很多人认为他根本吃不了这个苦。

  郭高林并没有放弃。“谁说我是3分钟热度?一个有梦的人永远不会放弃!”最终,郭高林用坚定的决心说服了几位好友,同学王彦峰、武亮亮、郭妍妍等人和他一起,凑了5万多元钱作为启动资金。

  20**年8月22日,以郭高林的名义注册的“咱地里”蔬菜自助店在郑州市马李庄正式开张。

  开办四家连锁店

  有了自己的店铺,郭高林和好友们开始忙碌起来。但在现实面前,他们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

  郑州毛庄、刘庄、陈砦蔬菜批发市场,是他们考察好的几个蔬菜批发市场。刘庄最大,是蔬菜的主要分批地,所以第一次进蔬菜时,他们就直奔刘庄。

  到了之后才发现,这里批发的蔬菜动辄就是几千斤,不散批。他们磨破嘴皮子,最后才批了200斤大葱、几包大蒜和几百斤土豆,结果大葱烂了一屋子,损失了几十斤,剩下的半个月才卖完。

  “我们一看情况不对,赶紧掉头到陈砦蔬菜批发市场。到了陈砦蔬菜批发市场才发现,这里的蔬菜种类多,价格也不贵,适合我们的采购需求。直到现在,我们的蔬菜一直都是在那里采购的。”郭高林说。

  那时每天早上5点,郭高林和王彦峰就要爬出热被窝,蹬三轮车到蔬菜批发市场进菜。“每一片菜叶都要精挑细选,每一毛钱都要和人家讨价还价。”王彦峰说。

  开业第一天,他们甚至都不会用收款机,还收过假币,丢过东西。蔬菜生意对时间的要求很特殊,别人吃饭的时候他们最忙,过了高峰期才能轮流吃饭。进入冬季,屋里既没暖气又没空调,因为要净菜、剁肉,还未入冬,几个人的手都不同程度地被冻伤了。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做事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坚持是有难度,但万事开头难,我们要用一颗*常心去做事。”郭高林说。

  郭高林和大伙儿一起起早贪黑,不怕吃苦受累,认真做市场调查,虚心向同行和前辈“取经”。

  在几个年轻人的不懈努力下,“咱地里”的生意越来越好。走进“咱地里”蔬菜超市,货架上的蔬菜码得整整齐齐,品种齐全,黑板上的价格标得清清楚楚,价格低廉。除了蔬菜,店里还有副食品、杂货和冷鲜肉,吸引了不少顾客。大学生热情的态度,使很多顾客成了回头客。

  就这样,“咱地里”蔬菜自助超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们还是有优势的:跟小商贩比,我们的优势是菜价便宜、种类多、干净、不缺斤短两;与大超市比,我们的优势是价位低、离家近。”蔬菜超市在几个大学生的精心操持下逐渐走上正轨,并加盟了双汇集团,经营双汇冷鲜肉。

  那段时间,超市每天的营业额是1000元左右,但除去成本和开支,他们的赢利非常有限。“创业初期,我们没打算赚钱,首先是学习和积累经验,培养客户群,赚钱是以后的事。”郭高林说。

  随着生意逐渐走上正轨,郭高林决定扩大规模。20**年12月,郭高林在郑东新区成立了第一家分店。这家店面附近,是一个有1000户人口的住宅小区,一间只有80*方米的毛坯房成了郭高林事业的又一个起点。

  规模扩大了,对新环境的适应、员工素质、管理模式、产品质量等问题也接踵而来。“新店开业后,销售状况并不理想,新店的寂静,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毕竟我们都是年轻人。但是,真诚的倾诉和相互安慰、鼓励,让我们的心贴得更紧,我们咬着牙走过来了。”郭高林说。

  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他们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包括收银制度、招聘培训制度、采购制度、仓管制度。这些正好是他们在大学所学的知识,这些知识,成为“咱地里”发展的基础。

  现在,4家店都已实现赢利,每个月的销售收入已超过30万元。


网络创业成功故事(扩展3)

——简单成功创业故事

简单成功创业故事1

  出国3年带回22万纺织女工赚到人生第一桶金

  马艳霞是一名西安人,60年代末出生,高中学历,长大后成了一名纺织工人。

  “做了十几年工人,1999年那会儿一个月工资才400多块。工作内容很枯燥,赚得还少。”马艳霞说,就在那时,她从亲戚那儿听到了有出国打工的机会,心里有了试一试的念头。面试前,她学习了半个多月的日语,结果面试时,对方只问了一些最基本的问候语,面试顺利通过。

  她和对方签约3年,从1999年到2002年开始在日本务工。那3年里,她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再加上语言不好,就格外辛苦。除了上班,她每天还花5个小时左右时间学习日语。

  “去日本干的是缝纫研修,虽然也是在厂里当工人,但和在国内远远不同。”马艳霞说,在国内时,每天干活的时间就两三个小时,其余时间就混着等下班。但在日本,那是扎扎实实地干活,因为是流水线,不会让工人消停的。但因为有加班工资,所以也没怨言。

  虽然辛苦,但薪资让马艳霞很满意。她说,按照当时汇率计算,她每个月工资都在8000元人民币左右。“除去自己花销,以及出国成本,回国后一次给家里带回22万元。这在2002年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当时完全可以在西安买一套商品房。”她说,如果自己一直在西安工作,攒这些钱可能需要30年。

  这笔钱也成为她人生的第一桶金。回国后,她立刻用9万元买了一套房子,剩下的钱用来理财,“炒外汇、炒股,2007年那波大牛市我都赶上了。2013年我又买了一套房”。

  “出国最大的收获是,我的人生轨迹也因此改变。”马艳霞说。曾和她一起原来的工厂工作的人,现在每个月拿着2000元左右的工资,而她已是一家人力资源公司的日语培训老师,工资是原来同事的几倍,“关键是生活圈子也大不一样了。”她深有感触地说。

  北大最帅双胞胎,创业因“缘”而起

  源本初见———创业因“缘”而起

  和苑子文的采访约在北大小西门对面的一家咖啡厅。和周围背着书包来来去去的北大学生相比,苑子文的外形着装让人不得不一眼就认出他。因为采访前一天他们的新书《我们都一样,年轻又彷徨》刚刚在线上预购,所以出现的时候他还拿着手机和编辑沟通新书的诸多事宜。坐定后。记者注意到他帽檐下的留海,一丝不苟,错落有致的垂落在额头上。一看就是对美和整洁有着近乎强迫症般的完美追求。

  但他并非因为爱美才选择面膜作为创业项目。

  创业的三人团队中,有一人曾经在面膜市场有过多年经验,所以大家都认为做这个行业会比较熟悉、保险。行业确定了,品牌名字该叫什么好?对于文科出身,出过书的苑子文来说,取名字不难但意义很重要。他认为团队的人能走在一起创业是一种“缘分”,而在纷繁复杂的护肤品市场,受众能够在完全没有试用的情况下选择购买他们的面膜,这更是一种难得的“缘分”。而他们面膜的研发地又是在台湾这个原料纯粹的地方,又取“源头”之意,所以就有了现在大家看到的“源本初见”。

  “源本初见”品牌工厂在台湾,北京这边的团队主要是财务、客服、行政为主。每到八月、十一月是他们最忙的时候,为了缓解人手问题,他们会在五道口附近找些需要兼职的大学生。问道他自己就是90后,如何管理这些“同龄人”?他脸上露出理性的严谨。

  凡事讲求“意义”

  “其实,我比较内向,不太会表达感情。*常就会给人一种距离感,比较严肃、冷的感觉。生活中我是个直接的人,所以对待我们团队的伙伴我也会很直接。”苑子文说他不喜欢做事不认真的人,曾经遇到过不认真的员工,他也毫不犹豫开过人。

  可能是过于认真的个性,所以苑子文对于很多事情都会探求“意义”所在。他说,“我有个怪癖,就是凡事都会讲求意义。比如,吃白饭,我在食堂只吃半两饭,因为饭都是一个味道,吃很多也没有什么意义。我做事时也有这套思维。有意义的事我会百分百支持,没意义的事我不会做。”

  也正是这种凡事讲求“意义”,不断追求完美的性格,让苑子文从最初只是代言推广产品到现在真正的参与到经营管理中来。在三人团队的创业初期,尽管苑子文是最初这个团队的发起人之一,但是由于学生的身份,当时还在念大一的他决心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所以主要负责的事情只是推广代言,并未参与到真正的企业管理运营当中。

  可是每次文案把需要他宣传的东西交给他时,他总有不太满意的地方,这时候他内心的“意义论”又起了作用。“如果给我的文字并不是那么好,放到我的微博上有什么意义,不光达不到宣传的效果,还浪费了我微博里发消息的机会。”于是,他开始自己动手改文案,还会对网页上的设计提意见,甚至小到文案上的措辞,他都会纠正,“他们对顾客的称呼是‘您’,有礼貌是好事,但我们和买家的距离是很近的,这样称呼一下子就不亲切了。偶尔卖个萌也是可以的。”

  正是因为这样,出资最多的合伙人提出让他全面参与到公司的管理运作中来。当时,苑子文接手的工作正好是他师兄在做的,所以接手之后他异常上心,小心翼翼。“每次我见到师兄的时候总会比以前更客气,会说很多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采访中谈到创业的艰难故事时,他提起了这一点。

  倔强少年

  走红之后,苑子文两兄弟曾向媒体表示,现在收入还挺可观,由于还是学生,也没什么花销,就都交给父母管理。“那为什么会想创业?”苑子文表示就是不想花家里的钱。“我们家是普通家庭,父母亲都很孝顺,他们会想着给爷爷奶奶换更舒适的环境居住。所以我想替他们多分担点。”说这话的时候苑子文脸上有种不符合这个年龄的成熟。

  “我个性挺倔的,和弟弟不同,我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去做。”苑子文向创业邦记者如此形容自己。刚创业的时候,苑子文家里人并不支持。大一那个暑假品牌成立没多久,他在家改设计、做文案,一忙就是三四点才睡觉,一到六点就自然醒。“那时候睡眠不好,也吃不下什么东西。家里人看着就挺担心的,觉得我把自己搞得太累了。”但苑子文的倔脾气始终让他不曾放弃,“累是挺累的,但不会想着放弃,还是会坚持。

  尽管生活中大多时候苑子文都将倔脾气“进行到底”,可放到工作中来的时候,他会清醒的知道“要特别收敛自己的倔强”。近期,他们的工作室要在北京换新的办公地点,苑子文说他对吃一点要求都没有,但是住房必须得符合他的要求。小区必须是零五年之后的,装修要很好的,装修只要灰色、黑色、白色,不要彩色。“我的性格就是这样的,我不喜欢炫,我的人生追求也是这样,我不喜欢很酷的事情。”

  “这个时候怎么办,会继续倔强吗?”创业邦记者问道。“现在就在妥协当中,因为租不到。一个月*白无故多几千块钱的开销,不合适。所以,我在想办法怎么去折中。这件事除外,*常我做任何决定都还挺快的,不拖沓。”在执着和原则上,苑子文有自己清晰的分界线。不会盲目执着,“因为我一个人武断的话,人家会认为我带不好团队。”可是“可以不做,但一定不要差评。”是他始终坚持不曾妥协的原则。

  “我一直相信梦想这个东西是怎么实现的呢?是我身上有气场,那种磁场把所有的好运都吸到我身上。这个气场是指你足够积极,你相信一定会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一直相信现在做的就是对的,未来一定会成功。你的气场就会强大。”关于“梦想”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这个“万一”有多大的几率,苑子文的答案是肯定的。回答这个问题时他脸上自信的光芒牵起嘴角浅浅的笑意,这大概就是青春中“倔强少年”的模样。对未来有无限的执着相信,对当下有很多勇敢的坚持。

  采访中,苑子文无论是谈吐还是展现出来的思想,都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好学生模样。少了些电视上的“偶像包袱”,多的是一个初期创业少年的“老成稳重”。他说,有师兄告诉他毕业了就一心创业吧,别读研究生了。但他仍然坚持“研究生还是要读的”,因为“那是爷爷的心愿,爷爷是老人,不想他留遗憾。”苑子文有不符合他年龄的责任感,但也有90后的"前卫。“感情不将就,创业也不将就。”做“源本初见”前后,有很多项目找他一起创业,他都拒绝了,“我不将就,只做有意义的事情。


网络创业成功故事(扩展4)

——农民创业成功故事3篇

农民创业成功故事1

  一个农民,初中只读两年,家里就没钱继续供他上学。他辍学回家,帮父亲耕种三亩薄田。在他19岁时,父亲去世,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他的肩上。他要照顾身体不好的母亲,还有一位瘫痪在床的祖母。

  八十年代,农田承包到户。他把一块水洼挖成池塘,想养鱼。但乡里的干部告诉他,水田不能养鱼,只能种庄稼,他只好有把水塘填*。这件事成一个笑话,在别人的眼里,他是一个想发财但有非常愚蠢的人。

  听说养鸡能赚钱,他向亲戚借500元钱,养起鸡。但是一场洪水后,鸡得鸡瘟,几天内全部死光。500元对别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对一个只靠三亩薄田生活的家庭而言,不啻天文数字。他的母亲手不这个刺激,竟然忧郁而死。

  他后来酿过酒,捕过鱼,甚至还在石矿的悬崖上帮人打过炮眼……可都没有赚到钱。35岁的时候,他还没有娶到媳妇。即使是离异的有孩子的女人也看不上他。因为他只有一间土屋,随时有可能在一场大雨后倒塌。娶不上老婆的男人,在农村是没有人看得起的。

  但他还想搏一搏,就四处借钱买一辆受扶拖拉机。不料,上路不到半个月,这辆拖拉机就载着他冲入一条河里。他断一条腿,成瘸子。而那拖拉机,被人捞起来,已经支离破碎,他只能拆开它,当作废铁卖。

  几乎所有的人都说他这辈子完。

  但是后来他却成我所在的这个城市里的一家公司的老总,手中有两亿元的资产。现在,许多人都知道他苦难的.过去和富有传奇色彩的创业经历。许多媒体采访过他,许多报告文学描述过他。但我只记得这样一个情节--

  记者问他:"在苦难的日子里,你凭什么一次又一次毫不退缩?"

  他坐在宽大豪华的老板台后面,喝完手里的一杯水。然后,他把玻璃杯子握在手里,反问记者:"如果我松手,这只杯子会怎样?"

  记者说:"摔在地上,碎。"

  "那我们试试看。"他说。

  他手一松,杯子掉到地上发出清脆的声音,但并没有破碎,而是完好无损。他说:"即使有10个人在场,他们都会认为这只杯子必碎无疑。但是,这只杯子不是普通的玻璃杯,而是用玻璃钢制作的。"


网络创业成功故事(扩展5)

——女生创业养殖成功故事3篇

女生创业养殖成功故事1

  邵阳黄鳝养殖第一人的黄鳝养殖致富经

  邵阳县:特色养殖 梅子院鳝鱼生态养殖

  在邵阳县塘渡口镇梅子院村有一个天子湖生态水鱼养殖合作社,那里养殖的可不是一般的水产鱼,而是有着水中蛟龙之称的黄鳝,合作社的负责人张红桃,用了两年的时间,成为邵阳县黄鳝特色养殖成功的第一人。

  眼前这位正在打电话的男士叫张红桃,他就是生态鳝鱼养殖基地的负责人,当我们来到基地时,他正在和涟源市的一家鲢鱼养殖基地互通电话,这鳝鱼养殖和鲢鱼又有什么关系,通过交谈,张红桃告诉小编,这鲢鱼是用来喂养黄鳝的,这让小编我是大惑不解。正说着的时候一辆水产运输车驶进了养殖场。

  张红桃告诉小编,买的这些鲢鱼全都是用来喂食黄鳝的,为了保鲜,过称之后一筐筐鲢鱼被立马装进了大冰柜。

  话说这黄鳝为热带及暖温带鱼类,营底栖生活的鱼类,适应能力强,在河道、湖泊、沟渠及稻田中都能生存。日间喜在多腐植质淤泥中钻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白天很少活动,夜间出穴觅食。张红桃的养殖场采用的是网箱养殖,这种养殖方式具有投资较小、方便在鱼塘开展黄鳝养殖、规模可大可小、操作管理比较简便、水温容易控制、养殖成活率高等优点。

  制作网箱所选用的材料一般为聚乙烯网布,网箱一般制作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底面积以不大于20*方米为宜,张红桃的网箱每个都在6*方米,箱体深度为?1.2-1.5米。网箱上缘四周翻卷同时缝入小指粗的尼龙绳和留出绳头便于捆绑到木桩或支架上。塘水位不深可打桩安放固定式网箱,水位较深的塘安放浮式网箱。静水池塘设立网箱总面积不超过池塘总面积的30%,有流动水的池塘其网箱面积可达池塘总面积的50%。这么高规格的养殖技术,张红桃又是如何掌握的了?

  理论指导实践是创业成功的首要因素

  张红桃告诉小编,创业初期,他花了八万块钱,从2013年6月到10月,聘请了一位专业养殖黄鳝的师傅到基地手把手指导,另外还特意跑到南京、上海等专业研究所,请教专家、教授作理论指导。有了充分的理论知识,张红桃便开始摸索着干了起来。

  张红桃讲述,目前国内黄鳝养殖一直都没有攻克人工繁殖的瓶颈,购买的鱼苗也都是野生苗,野生黄鳝都是吃活食,要想人工养殖必须要进行驯化。驯化第一阶段,张红桃选用鲜活红蚯蚓喂食,这是黄鳝的最爱,第二阶段则用蚯蚓配着鱼浆喂食,第三阶段则脱离蚯蚓,用鱼浆配合专用饲料喂食,而且喂食的时候要定时、定点、定量,培养黄鳝摄食的`条件反射,另外还要驯养黄鳝的进食规律,野生的黄鳝一般选择几天进食一次,所以长势比较慢,而人工养殖的黄鳝则要增加进食频率,这样长势会相对快一些。在管理方面,主要是养护好水,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和更换,避免病虫害的发生。说到当初为什么会想到养殖黄鳝,张红桃还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

  “第一黄鳝养殖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像我们梅子院这个地方坐落在夫夷河畔,水资源比较好,比较丰富;第二这个产业对劳动力要求不高,半劳力、甚至?50岁左右的妇女,只要身体健康的都能够完成各项养殖工作;第三技术难度和日常管理不是很高,而且国内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第四效益可观,形成规模之后,销售不愁?”。

  成立合作社 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目前,张红桃的20亩水塘共有网箱400多个,从6月放苗,喂养至10月份停食,之后就可以根据市场行情进行出售,按照去年年前28元一斤的市场价格,每个网箱可产生800至1000元的纯利润。创业第一年张红桃就尝到了甜头。

  张红桃说:“黄鳝养殖形成规模以后,销售不愁,我去年第一年养殖的时候,到快过年的时候,亲朋好友都非常担心这个黄鳝能不能销售出去,开始我自己也有压力,也担心,但是跟那些黄鳝销售商一联系,?谈好价格他们自己带着车子到我基地来,不论大小全部拉走,而且价格还非常可观。”

  张红桃讲述,养殖好黄鳝非常重要,但把握好市场行情同样重要,去年年前的时候,销售商到基地来不论大小统一收购的价格是在27、28元每斤,没想到年后的市场批发价格上涨到43元每斤,这眼睁睁的少赚了十多元一斤。

  “从一开始我们就想,一个产业要适合自己搞,也同时能够带动老百姓一起发家致富,带动那些有创业想法的人,一起致富奔小康”。黄鳝养殖,张红桃走在了前头,并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取得了成功,但是他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产业,带领老百姓共同致富,所以他成立了合作社,一个产业只有做大、做强才能形成市场竞争力,赚取更多的财富。

女生创业养殖成功故事2

  在曲阜市尼山镇屯里村,有十余户养鸡户,而引领这场养鸡创业大潮的,则是嫁到村里的枣庄“媳妇”魏哲英。魏哲英是80后创业大学生典型,现在的她,却有着更重要的身份——屯里村支部委员,曲阜市第十二届十三次*委员,济宁市第十二届党代表。回乡创业的她走上了养殖致富的道路,尽管这条道路坎坷曲折,三落三起。

  放弃工作毅然回乡第一批鸡被秋雨淹没

  2002年,魏哲英从聊城学院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就来到青岛的一家肉鸡公司打工,她所在的公司是集种禽、孵化、肉鸡饲养、肉产品加工、饲料、兽药为一体的龙头出口企业,凭着一番干劲儿,魏哲英一步步从一名普通员工逐渐晋升到中层管理干部,从事技术管理工作,成为技术骨干。

  在青岛工作的第二年年底,她与老家是山东省曲阜市屯里村的孔宪华结婚了。二人同是单位的大专毕业生,在公司又是中层以上干部,公司优先为他们考虑安排住房问题。然而,正当他们在青岛的事业一片光明时,魏哲英夫妇却有了回家创业的想法。她与孔宪华商量,与其在外面给别人打工,还不如回家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于是,2005年5月份,她与对象双双毅然辞去了工作,回到了屯里村。

  因为有工作经验,他们决定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出发,搞肉鸡养殖。几经曲折,魏哲英夫妇用自己家的承包地换下了邻居靠路边的一片场地,进行鸡棚的搭建,可天有不测风云,由于养鸡场靠近河滩,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回家养的第一批鸡还没出栏,就被一场罕见的秋雨给淹没了。魏哲英告诉记者,第一次养鸡,直接经济损失过万,再加上建棚的一万多元,这一场洪水让他们几乎破产。

  东山再起从头开始第二批鸡遭遇禽流感

  在一番伤心痛苦之后,魏哲英选择了坚强。收拾残局,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魏哲英一步一步重新建起了大棚鸡舍,进来了鸡苗。然而,老天爷又给魏哲英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这第二批鸡在成长的过程中,又赶上了全国爆发的禽流感。

  据魏哲英介绍,那个时候,人们“谈鸡色变”,不敢吃鸡,肉鸡的价格暴跌。不过,有着良好专业素养和前期养殖经验的魏哲英,在进购第二批鸡时,精心选取了鸡苗,科学饲养,同时与肉鸡收购公司签订了合同,最终,魏哲英的这批鸡,在市场价却跌至每斤2.3元的情况下,仍按照合同以每斤3.1元被回收,这一次,她盈利6000元。

  创业的初期,魏哲英也有过后悔的懊恼。放着安稳的工作不干,偏回家养什么鸡啊,这样的情绪也曾困扰过她。然而,倔强的魏哲英还是咬牙挺住,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既然决定做了,就不能再犹豫,而且要做出个样子。

  创业刚刚出点成绩

  又经历了“拆棚”风波

  经历了两次失败和挫折,魏哲英的坚持有了更大的回报。第三批合同鸡挣了8000余元。2006年春天,养鸡行情看好,第四批鸡挣了5600余元……到第七批鸡时,她获利1.2万元。盘点回家创业养鸡一年多的时间,虽历经风雨,却也收获不少,一年的时间,养鸡共盈利5万多元,魏哲英在辛苦付出之后,终于尝到了创业的甜头。

  然而,就在她准备趁势大干一场的时候,问题又找上了门。当初与邻居讲好以地换地,付钱包地两家双赢,可是这位邻居老农眼红心狠,总是想着“找茬”,整天以各种事由到鸡场“视察”,搅合的魏哲英全家不得安宁,事情僵持到2006年10月份,邻居老农非让拆棚,万般无奈之下,魏哲英只好把刚建起不久的大棚和场舍忍痛拆了。

  关键时刻,*出手相助。经过村委会协助,2007年年初,魏哲英转包了一处新场址,2007年2月至4月份,她倾其全部家底,投资10万余元,建成了两座可饲养15000只鸡的大型鸡棚,兴建了50吨的蓄水池,2007年共饲养出栏了8万多只肉鸡,除去成本,纯收入15万元。现在,魏哲英的事业一切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些村民看到她养鸡挣了钱,眼也热了,也要跟着建鸡棚,她都毫不保留地手把手教给他们,并现场指导传授技术。在魏哲英的带领下,屯里村兴起了养殖大潮,共同走上致富道路。


网络创业成功故事(扩展6)

——成功商人的创业故事

成功商人的创业故事1

  李嘉诚

  年龄:81岁

  创业时间:1950年创立长江塑料厂

  第一桶金:塑胶花生意

  逆境的时候,你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当我身处逆境时,我认为自己有足够的条件,因为我勤力,节俭,有毅力,我肯求知,肯建立信誉。

  李嘉诚:塑胶花传奇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1940年秋,李嘉诚一家从潮州逃难至香港,栖居在舅舅的钟表行中。李家原本没有商业传统,到香港前,父亲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就取得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博士学位。李家可算的书香门第,在当地受人敬重。

  但这些在当时的香港没有半点价值,甚至为生存带来了压力,一家人卑微如蝼蚁。13岁的李嘉诚不得不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白天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则必须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

  太*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攻占香港,李嘉诚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重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二人。更大的不幸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大半年后去世。在父亲过世前一天,并没有向他交代事情,反而问他有什么话说。“我安慰父亲,告诉他‘我们一定都会过得很好’。”14岁的李嘉诚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彷佛一瞬间被迫长大”。历经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父亲过世、孤独的流落异乡,迫使李嘉诚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

  为了实现对父亲的承诺,李嘉诚觉得只有加倍努力才行,要想出人头地,学习是惟一的武器,他开始自学。一边工作,一边自学,虽然艰辛,但李嘉诚觉得十分充实,“年轻时我表面谦虚,但内心很骄傲。因为你看见身边的人每天保持原状,而自己的学问却日渐提高。”

  李嘉诚的机会终于来临。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某天,他所在工厂的老板亟需发信,但是*员请假,李嘉诚因好学被推荐帮忙。出色的表现使得老板对他另眼相待,将其从杂役小工调至做货仓管理员,继而成为了业绩很棒的推销员,再升到经理,19岁更成为总经理。李嘉诚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关于货品的进出、价格、以及货品管理,推销等技巧。

  因为业务关系,李嘉诚一直订阅英文塑料专业杂志,顺便提高英语,这也让他能时刻把握该行业的可能商机。随着二战后经济复苏,塑料制品的市场需求很旺盛,李嘉诚认为机不可失,决定自行创业。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积蓄连同舅父的借款共5万港元,开设了长江塑料厂。

  1957年,李嘉诚从行业杂志中得到启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后转产塑胶花。得益于当时的消费环境,业务迅速发展,由于产品能不断创新,李嘉诚继而成为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如今这已成为李嘉诚财富故事中的经典情节。之后,李嘉诚又瞅准地产业机会,从而开始了成为“超人”的脱胎换骨般的升级。


网络创业成功故事(扩展7)

——有哪些是网络创业成功案例

有哪些是网络创业成功案例1

  吴滋峰是一个互联网老兵,或者说是互联网创业老兵。

  在上海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正值出国热,去德国工作了一段时间,却发现在那里找不到互联网的创业氛围,而此时*互联网却迎来了黄金时期,吴滋峰索性回国创业。

  回国第一份工作就是每天写网关、写代码的“程序猿”。“受不了这份寂寞”,于是跳去了网络游戏公司,全面负责公司的无线增值业务收入。在这家处于台风口的公司让他找到了想要的“刺激感”。他回忆说:“当时网游的概念非常新,整个市场上也就十多个。8个月内公司从30多个员工变成300多员工,收入从无到月入两三千万。”

  谈到彼时工作的感觉,吴滋峰难掩兴奋。他对南都记者说:“那时每天吃喝拉撒睡24小时都泡在工作室,这就是创业的感觉。”这段经历也坚定了他以后要做互联网的决心。

  积累了丰富的互联网网游经验,他又回到上海地方互联网门户东方网从事产品渠道工作。不同行业的经验再加上技术背景,吴滋峰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创业,组建了网吧广告软件团队。

  创业的主要市场瞄准了网吧资源。切入点就是通过互联网客户端来控制网吧资源,即在浏览器插件等位置提供广告服务。很多大品牌会认为网吧属于比较低端的*丝场所,所以当时主要客户主要以网游产品、*丝快消品(方便面、饮料、香烟、饼干)为主。据吴滋峰透露,“当时覆盖了全国数十家网吧连锁企业。”

  可惜好日子不长。当时国家开始加大力度对网吧进行整顿,受到政策影响,很多网吧就开始用网管软件去做计费网管系统等,更多的合作伙伴则选择免费的官方软件,同时网吧监管也越来越紧,团队“压力山大”。他告诉南都记者:“感觉到风向标不对,所以当时以250万美金的价格卖给了一知名网吧管理软件。”

  2007年左右,骨子里就“爱好”创业的吴滋峰开始创立手游团队。

  他向南都记者回忆:“当时拿了一笔投资,专注在MT K*台上开发游戏,那时候不像现在智能机一样可以下载应用。”吴滋峰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在这种不开源的手机上进行内容实施更新,再下载给用户。

  虽然方向是对的,但好景不长,团队发现,M T K的用户留存越来越差,大多数用户都朝着智能机去发展。当时为何不坚持做手游?吴滋峰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优劣势。他向南都记者分析:“安卓用户可以瞬间下载上百产品。这时候想成功大多靠产品的优点,像我们这样比较小的公司,面对大公司的围剿,研发就乏力了。运作了一段时间又卖掉了。”

  此时,已有近十年的互联网。他说:“这十年一直在为用户提供信息类的东西,总觉得很飘渺。比如我们到底给收入提供了多少价值,这个没有办法衡量。慢慢开始希望找到一个互联网跟实体行业结合的点。”

  这个点便是用互联网做烘焙。

  “蛋糕欧巴”进行时

  印象中苦逼“程序猿”出身的技术男转型时尚偶像派的“蛋糕欧巴”,这转型靠谱吗?

  吴滋峰的解释是“蛋糕仅是载体,跟网游和即时通讯产品一样的思维去运作”。

  其实还走了一小段弯路。开始手乐餐饮主要跟大的主流蛋糕店合作,去做一家垂直烘焙蛋糕电商网站。但高成本及过低的毛利,2012年开始转型做自主品牌,当年下半年,手乐餐饮推出了自有的.线上蛋糕品牌。但线上订购蛋糕的习惯并没有真正被培养起来。

  现在手乐餐饮主要以“线上官网销售+中央厨房生产+自有物流配送的路线”。经过一年试水,2013年底,又推出了一个名为“极致蛋糕”的新品牌,与之前的蛋糕品牌配合销售。南都记者注意到这款蛋糕几乎盖上当下流行的所有概念,诸如互联网思维、云配送、粉丝效应。

  是博噱头炒概念吗?

  吴滋峰认为,用互联网思维对传统行业的改变是需要过程的。他以物流为例解释,相对于传统烘焙企业,这款蛋糕的物流时效性控制在2小时内。如何做到?

  配送员带着蛋糕分布在市区中,每一个流动的配送员就相当于移动的仓库。当在线接单后,距离订单位置最近的配送员会接到信息。这样,蛋糕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被送到用户手中。但这样一来,一是产生较贵的物流成本,二是材料浪费成本。对此,吴滋峰认为物流的投入对于烘焙的成本是必不可少的。蛋糕的制作原料、工艺相比来说并不复杂,同行之间的差异也不会太大,因此吴滋峰就觉得,想要和同行做出差异,就要在服务、理念和消费者体验上下工夫。


网络创业成功故事(扩展8)

——服装成功创业故事

服装成功创业故事1

  马信,四川美术学院建筑学专业的毕业生。2011年11月,她与三个好友一起创业成立了几弋服装设计工作室,现任执行总监一职。

  “我们四个人都是好朋友,虽然各自所学的专业不一样,但是都有创业的意向。我本人喜欢服装设计,所以选择服装业为创业方向,他们三个对此也没有异议。”马信告诉重庆晚报记者,“最初我们也是采用传统模式,一方面自己设计衣服,然后找别的服装工作室代工生产;另一方面也淘一些衣服来卖。”

  传统模式下运营了3个月,*均每月营业额有3万元左右,这没有让马信感到满足,反而让她感到了一丝危机。如何开一家服装店?“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打造自己的品牌,,所以我感到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这个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毕竟我们的规模小,水*也有限。所以,必须考虑转型了。”

  外包借力

  营业额大幅飙至5万元

  怎么转型?直到一天她在网上了解到,部分外国服装品牌设计环节是由独立设计师完成。这种模式在*数量不多,但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已出现。于是马信与团队商量后分头前往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四座城市考察学习。随后作出重要决定———采用独立设计师集群的模式,把设计外包出去。郑州大学生联盟

  马信介绍称,“我们先和北京的2个独立设计师合作,约定对方至少每2个月给我们设计一个系列,我们从中选择认为比较合适的,然后再由设计师把选好的衣服每样寄1—2件过来。如何开一家服装店?如销售好,就再让设计师继续寄。衣服卖出后设计师和我们按*比例分账。”

  采用该模式后,虽分成只拿四成,但衣服的款式大受大学生欢迎。营业额反而大幅度增加了66%,*均每个月5万元左右。马信表示,“去年7月,我们在U城天街又开了一家店并注册了自己的品牌,过去一年里全年营业额为49.8万元。现在一共有8个设计师,其中5个是设计师,北京的设计理念和风格比重庆前卫得多。”

  专家点评

  创意回避传统模式两大问题

  马信等人的创业案例,重庆大学管理学教授曾国*接受重庆晚报记者采访时不吝赞赏:“我们常说创新、创意,,这个创业案例本身就是一个创意,作为大学生能做到这样真的已经非常好了。”如何开一家服装店?曾国*表示,这个创业案例采用设计外包的方式,避免了传统服装店在设计环节处于被动地位,无法控制设计成本的两大问题。而且,北京、上海等地的独立设计师身处市场的第一线,对市场需求的接收性更强、更快,通过他们可以直接获得时下市场最新、最流行的设计。

  对于该店利润率并不高的问题,曾国*表示,“我觉得大学生创业在起步阶段,不能把利润的高低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大学生经验不足,在创业的起步阶段重点在于学习和积累,先把自己的品牌树立好、维护好,等品牌的影响力大了,利润自然也就高了。”

推荐访问:创业 成功 故事 网络创业成功故事 网络创业成功故事1 网络创业成功故事100字 网络创业成功故事1分钟 网络创业成功故事10字

上一篇:网络暴力影响危害作文 下一篇:幼儿园班级计划书(精选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