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共产党精神谱系感受300【精选推荐】

时间:2022-06-27 15:00:09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共产党精神谱系感受300【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共产党精神谱系感受300【精选推荐】

共产党精神谱系感受3006篇

【篇1】共产党精神谱系感受300

共产党赋

巍巍华夏,堂堂炎黄。
  文明古国,千年辉煌。
  盛极一时,威震四方。


  及至近代,闭关锁国。
  落后挨打,积贫积弱。
  列强瓜分,丧权辱国。


  家贫思贤妻,国难思良将。
  人穷思明主,国困思忠良。
  救民于水火,唯有共产党。
  
  日出东方,万物泽光。
  内外交困,诞生吾党。
  领导工农,改弦易张。
  武装革命,会师井冈。
  重分土地,打倒豪强。
  星星之火,军阀恐慌。
  五次围剿,拼死顽抗。
  被迫转移,千里逃亡。
  五万红军,魂断湘江。
  遵义会议,自立方向。
  四渡赤水,巧过大江。
  雪山草地,百炼成钢。
  火种留存,信仰传扬。
  长征万里,慨当以慷!


  抗日八年,扰敌后方。
  持久抗战,威名远扬。
  军民同仇,日寇投降。
  双十协定,和平曙光。
  悍然内战,反动蒋党。
  民心丧失,兵败战场。
  猛追穷寇,正道沧桑。
  定都北平,政治协商。
  当家做主,人民解放。
  改天换日,中华自强!


  内乱稍缓,外患嚣张。
  雄狮出境,驰援邻邦。
  铮铮铁骨,打出威望。
  
  一穷二白,创业洪荒。
  两弹一星,祭奠荣光。
  小平复出,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民富国强。
  一国两制,回归香港。
  梦圆中华,共赴小康。
  十九盛会,民族脊梁。
  朝气蓬勃,器宇轩昂。
  伟哉吾党,青史流芳。
  
  吾党伟业,彪炳千秋。
  忆吾党创业之艰辛,守业之艰辛,万千言语难以抒怀!
  寄豪言难表吾党之功,发壮语难尽爱党之情!
  吾辈当尽力竭能,共创伟业辉煌!

【篇2】共产党精神谱系感受300

共产党的红色精神永远激励我奋进     今年是伟大的共产党建党90周年。在这90年的风风雨雨中,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变成了空前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光辉成就。  90年来,党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有过坎坷,有过挫折,也有过失败,但谁也无法否认,成就是巨大的,业绩是辉煌的。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正确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选择  1949年,一个洪亮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从此,中国人民的日子红火起来了,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都以震惊世界的速度跃上新的台阶。今天,以胡**爷爷为***的党中央,正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美好家园,开创致富之路,华夏大地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历程里,在中国人民昂首挺胸向前进的脚步中,那些为了祖国和人民献出一切的共产党员们已经化成我们心目中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国人民心中,变成伟大的永恒!  从共产党诞生的那一刻开始,中国共产党就肩负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他们历经了千难险阻,但毫不畏惧,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全国胜利,书写了中华历史最辉煌的一页。  黄继光、邱少云、江姐、刘胡兰……一个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铭刻在我心中,一位位革命英雄的红色精神激励我成长!我一定会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跟着伟大的共产党,信心满怀地迎接灿烂的明天。

【篇3】共产党精神谱系感受300

印度共产党,1920年成立共产主义小组,1933年12月建立全国性政党。1934年被宣布为非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支持英国反法西斯战争的立场,1942年获得合法地位。战后积极参加议会选举。1946年7月在安得拉邦特仑甘纳地区开始了持续5年的农民武装斗争。1951年10月全国代表会议决定采取合法的议会斗争。1964年公开分裂,以南布迪里巴德、孙达拉雅为首的一派另建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以党**丹吉为首的一派仍沿用“印度共产党”名称。目前,印共(马)现有党员104万,是印度最大的左翼政党。

罗易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时,正是印度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兴起的时候,这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在印度的传播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土壤,一些小资产阶级秘密革命组织成员和国大党内的少数激进青年成为最早接受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的人。这些人,有的在印度国外,有的在印度国内。在国外的,最重要的是罗易。

罗易曾是孟加拉秘密革命组织成员,在大战中曾多次被派往国外购买军火,后因种种原因逃到墨西哥,参加了墨西哥社会党,并与党内的共产主义者创建了墨西哥共产党。1920年,罗易参加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被任命为共产国际中亚局主要负责人之一。1920年10月17日,罗易在苏联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首都塔什干创立了侨民共产党,开始在侨民中并向国内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阐述印度民族斗争的形势和任务。

这个罗易,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也有干系。1927年,罗易作为共产国际执委会代表到中国指导工作。他未经许可,把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的“五月指示”泄露给了汪精卫,直接导致了国共分裂。毛泽东曾说:谁促成了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分裂?“到头来还是罗易本人”。斯大林出于党内斗争需要没有马上处分罗易,但到了1930年前后,还是把罗易开除出了共产国际。

活动

罗易创立印度侨民共产党的同时,在印度国内,也有少数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1921-1922年间,印度的加尔各答、孟买、拉合尔、马德拉斯和康浦尔等地都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小组。罗易派回国的一些侨民共产党党员也成为这些马克思主义小组的创建人。这些小组积极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创办了很多刊物,如孟加拉语的《人民之声》、英语的《社会主义者》和乌尔都语的《革命》等等。共产主义小组的兴起,引起了英国殖民当局的不安。在“粉碎布尔什维克阴谋“的叫嚣中,印度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活动遭到了严厉的打击。

1925年,印度康浦尔的一个报纸编辑萨提亚·巴克塔宣布要建立一个合法的共产党。在得到当局允许后,于12月26日召开了印度共产主义者第一次全国会议。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为防止共产主义旗帜被人利用,只得派人参加会议。会上成立了印度共产党,各共产主义小组的负责人都被选进了中央执行委员会。这一天,被认为是印度共产党诞生的日子,标志着印度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印度共产党成立之初,并没有加入共产国际,而是继续接受罗易的指导。党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工人运动和建立共产党的外围掩护组织即工农党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1933年12月,全印共产党会议在加尔各答召开,印度共产党宣布加入共产国际。

2分裂编辑

路线之争

从1920年印度侨民共产党成立之后,印度的共产党内部就存在着关于党的最低纲领和战略策略之争。党内斗争频繁激烈,外部英国殖民当局的镇压也非常严厉,党的命运多舛。印度独立后,党时而提出要采取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时而提出采取中国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推翻政权,时而与宣称要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的社会的国大党左翼结成统一战线。但是,印度共产党还是参加了历次的国会选举,其政策也随形势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着调整,成为印度政坛上一支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

从成立的那一天开始,印度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派别和斗争。1962年,印共***高士去世,加之彼时炙热的中苏论战,以及不幸发生的中印边界冲突,党内对印度社会性质的认识也出现了尖锐的矛盾,令印共内部原有的两派路线之争激化。

1964年4月,印度共产党的全国会议出现分裂。

当年10月31日至11月7日,以党的***南布迪里巴德等为首的一派单独在加尔各答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选举孔达拉亚为***,改党的名称为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随后,以党的**丹吉为首的另一派在孟买又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选举丹吉为党的***,继续沿用印度共产党的名称。至此,印度共产党一分为二。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党旗

此外,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大论战前后,受当时中、苏两党两国的影响,印度还出现了一些极左的共产党组织,如印度共产党(马列)等,但这些组织影响都不大。

印度共产党认为,印度是资本主义国家,是新独立国家中经济发展最先进的,但在农业中残存着半封建的生产关系。印度政府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府,实行的是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印度现阶段的革命任务就是联合反帝反封建反垄断资本的力量,组成包括工人阶级、广大农民、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民族民主阵线,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族革命,建立由工人阶级、资产阶级和其他阶级共同领导的民族民主国家,通过非资本主义的和相对和平的道路过渡到社会主义。在对外政策上,印共强调支持国大党奉行的不结盟政策,主张大力加强与苏联的合作,认为苏联是不结盟国家“最可靠的盟友”,是“世界和平的堡垒”。

印共(马)

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认为,印度国家是大资产阶级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联合统治的机器,印度社会是一种占支配地位的垄断资本主义与种姓、教派、部落制度的特殊混合体,反对印度共产党关于印度社会已经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论断。认为印度面临的革命的性质是反封建、反帝、反垄断资本,争取民主的人民民主革命。革命的道路应是由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下层组成广泛的人民民主战线,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积极参加议会斗争,通过合法途径实现人民民主和社会改革,但也必须准备“应付一切突然事变”。在对外政策上,支持政府奉行的不结盟政策,赞同同苏联亲近。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后,印共(马)的很多党员因为拒绝污蔑中国为“侵略者”而遭到政府迫害,约有1300多名党员干部被逮捕。

3执政之路

由于先天环境适宜,印度共产党从其进入体制之初就显露勃勃生机。1952年参加首次大选,印共所获议席即列第二,成为国大党在国会中的最大反对派。5年后,在喀拉拉邦的地方议会选举中,印共又成功开启执政生涯。在国大党一统天下的1950年代,共产党人能这么快取得自己的一块地盘,成就不算太小。由于刚进入体制就获得丰厚报偿,这无疑极大鼓励了共产党人的信心和决心。与不切实际的武装革命道路相比,他们很显然愿意以这种低代价的体制内革命方式进入政坛,并施展其改造社会的宏大计划。

1957年,印度喀拉拉邦出现了第一个共产党执政的邦政权,南布迪里巴德担任邦首席部长。他宣布,他的政府不是要在喀拉拉邦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而是要实现国大党中央政府提出或允诺过但没有彻底实行的改革主张。新政府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推行了比较激进的政策,释放了所有的政治犯,把所有的私立学校和学校置于政府的监督之下,特别重要的是,新政府把国家拥有的适于耕种的荒地分给无地的农民耕种,实现了租佃法,使广大佃农得到了较多的实惠。

然而,南布迪里巴德关于新政府不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讲话并没有消除印度全国、喀拉拉邦内部和国大党对共产党政权的敌视态度,反对派势力不断地挑起各种事端,而时任印度总理的尼赫鲁和国大党中央***的英迪拉·甘地对此实际上是赞同的,中央政府没有采取任何稳定措施。由于形势动荡不断升级,1959年7月31日,印度总统以喀拉拉邦法律和秩序遭到破坏、政府失去民心为由,接管了邦政权,实行总统治理。印度第一个合法的邦级的共产党执政的政权就这样夭折了。

历经磨难的印度的共产党和其他左翼力量并没有因为这一次的失败而气馁。相反,他们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结成以印共(马)为首的左翼阵线,通过合法的斗争,争取掌握政权。

1977年,印共(马)领导的左翼阵线趁国大党内乱,接连成功抢夺了西孟加拉邦、特里普拉邦两地的执政权。此后,这两块位于孟加拉国两侧的邦成为印度最为巩固的红色堡垒。迄今为止,共产党只在1988年的特里普拉邦选举中失守过一次;
在西孟加拉邦,则连续执政了34年,是印度执政时间最长的地方政府。究其原因,与印共(马)在拥有8000万人口的农业大邦西孟加拉大力推行土改有关。土改重心有两方面:租佃改革与土地的重新分配。通过合法的土地改革,有超过150万佃农在主管部门登记后获得租地耕种,其永久、可继承租赁权受到宪法修正案保障;
根据联邦制定的《土地最高限额法》,邦政府从地主和富农手中征收超限额土地,分配给250多万农户。土改使西孟加拉过半数农户直接受益。小农、贫农、中农拥有该邦84%的土地,远高于全国平均值。土改充分释放了农村的活力和农民的积极性,1981年到1991年,西孟邦的粮食产量年均增长6.5%,而同期全国平均增长率仅为2.7%。

左翼阵线还着手建立县、乡、村三级自治体制,使印度传统的评议会即潘查雅特(Panchayat)制度焕发新活力。邦将50%的职权下放充实到三级潘查雅特,而各级机构每5年改选一次。选举过程从候选人酝酿到政策宣传再到最终投票和计票,均自由、公开、透明,包容反对派别,具有充分竞争性。邦政府特别规定,妇女席位要占1/3,落后地区、低收入者、贱民和土著民,也须予以充分照顾。如此重组之后,无地和贫苦农民在各自治机构中的代表比例高达70%以上。通过这种方式,原本由地方精英垄断的权力结构被摧垮了,地方治理结构大为改善。如今,这种模式已成为印度各邦效仿的典范。

4强势在野

1980年代以来,印度国大党(英·甘地)领导的中央政府在推行私有化、自由化经济政策方面迈出越来越大的步伐。共产党更坚定地将自己打造成工农等弱势群体代言人的角色,对国大党的右倾化予以猛烈抨击。1998年,具有强烈民族主义、浓厚教派主义色彩的印度人民党通过选举上台执政后,共产党又开始着力维护穆斯林、***等宗教和世俗团体的利益。在此过程中,其政治空间和群众基础得到进一步拓展。

相对于人民党,共产党对国大党(英)抱有更多好感,毕竟两者有维护世俗政治和国家统一的共同目标。

2004年,印共(马)和印共在人民院选举中获得了巨大成功,印共(马)甚至获得了史无前例的43席。两者所获的席位及其他左翼力量所获席位之和达到了61席。这个数目虽然还不足以组织政府,但却对欲组成政府的政党联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为了阻止信奉印度教至上的印度人民党继续执政,以印共(马)和印共为首的左翼力量决定从外部支持以国大党为首的“团结进步联盟”,其基础是双方达成的《最低共同纲领》,从而为其执政奠定了政治基础,印共(马)和印共也因此在全国范围内达到了其影响力最大、地位最高的阶段。作为交换,共产党人索姆纳特·查特吉首次坐上人民院议长宝座。

由于不赞同曼莫汉·辛格政府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左翼四党没有参加政府,而是采用印度特色的外围支持方式。不过,双方这种合作没有进行到底,2006年印美民用核能合作协议签署之后,共产党出于“反帝”的本能和维护不结盟政策的考虑,坚决反对批准该协议。辛格总理的不妥协立场最终导致左翼四党宣布撤回对政府的支持。辛格政府在随后的信任投票中成功争取到社会公民党等中间势力的支持,惊险过关。

5遭受重创

2009年5月落幕的印度人民院第15届选举中,印共两大主流派均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在543个议席的竞争当中,印共(马)只分得区区16席,与上届相比,剧减了27席,甚至比1967年首次参选时还少了3席。在全国性政党排名中,印共(马)从第三大幅下滑至第八。印共也损失惨重,2004年时还有10席,这次只得4席,角色更显微不足道。

共产党的三大据点,除小邦特里普拉的两个人民院议席继续被印共(马)包揽外,喀拉拉和西孟加拉两邦都颜色大变。西孟加拉邦总计42席,印共(马)这次只夺得9席,与上届26席的辉煌战绩形成强烈对比,而其主要对手草根大会党则由1席猛蹿至19席。在喀拉拉邦,印共上次3席全部沦陷,印共(马)也只斩获4席,相当于上届的1/3。

此次选战,为何共产党突然间黯然失色,国会议席大幅萎缩?印共(马)在2009年6月的中央委员会总结报告中认为,参选时组建“第三阵线”,明确提出建立不切实际的“非国大党、非印人党”政府,是患了策略性失误。的确,此举将左翼政党逼入墙角,促使不希望政策发生巨变的民众起来阻止共产党上台。不过,从选举结果看,参加“第三阵线”的比久人民党、泰卢固之乡党,议席不但未见减少,反而有所增加,而上次大选一席未得的全印安纳德拉维达进步联盟,此次竟将9席收入囊中。比较起来,只有左翼四党遭遇滑铁卢,尤以其中两支共产党队伍为甚。这说明,失利原因主要还在于共产党自身表现。

喀拉拉邦大选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印共(马)在该邦陷入了内讧。邦首席部长阿诸善南丹和党委书记维亚原相互攻击,激烈的权力斗争甚至一度导致两人抛开对方,各自组建自己的党务系统和政务系统。

假如说喀拉拉邦的矛盾性质属于共产党内部党政区隔不清、党务书记权限过大引发的老问题,那么在西孟加拉邦,共产党遇到的则是新挑战。

一直以来,西孟加拉邦的工业化步伐就被视为落后于印度整体发展,以至于昔日号称印度经济中心西孟加拉邦的综合实力排名已落到印度各邦中间靠后。强大的工会组织和罢工不利于吸引外资,青年人才不愿意留在首府加尔各答工作。即使是近几年,西孟加拉邦首府、印度第三大城市加尔各答仍然每隔一两个月就全城罢工一次,不仅公共交通瘫痪,工人纠察队还停止私人交通服务,甚至飞机都停飞。

印共(马)意识到必须实现工业化,因此在2006年西孟加拉邦大选中以此为核心议题,强调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但却因为政策执行中的急躁,尤其是工业征地问题处理不当,引起农民的不满——塔塔集团推出的世界最廉价小车NANO的生产厂,因为在西孟加拉邦征地遭遇农民和反对党的抗议,不得不搬迁厂址;
另一吸引外资设立化工厂的标志性项目也由于强制征地,甚至引发了大规模抗议和流血冲突……

此外,印共(马)执政多年也出现官僚主义和缺乏活力的弊病,加上过去相互抵制的两大主要反对党首次联手,使得尚未成功找到工业化道路的印共(马)最终在2011年邦议会选举中落败,其连续执政34年的奇迹亦就此终结。

2011年5月结束的邦议会选举中,左翼阵线也在喀拉拉邦以微小差距失去执政地位,印度左翼30年来首次同时失去两大邦的政权,印度仅有东北部的特里普拉邦仍为共产党执政,这让不少人开始担忧印共未来的政治前景。

但是分析人士指出,众多贫困人口使得左翼思潮在印度仍有很大市场。据世界银行2008年的报告,印度每日生活费低于1.25美元的人口有约4.5亿,约占印度总人口的42%,有8.28亿人每天生活费不足2美元,占其人口总数的75.6%,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

例如有“印度北大”之称的尼赫鲁大学,直到今天仍然有学生为学校学费增长2卢比(1美元约合44卢比)而绝食抗议,学校也不允许雀巢咖啡等商业化的咖啡馆在校园开店。在印度,仍然有不少年轻人习惯于享受政府补贴的长期为穷人提供的低价、但同时也是低质的服务。

此外,印度共产党(马)毕竟在西孟加拉邦还有较为完整的机构和组织,这都让一些政治分析人士相信,共产党很可能还有翻身再执政的一天。

6思想风暴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印共(马)和印共都进行了反思,认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代表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而是有关国家的共产党领导人歪曲和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内涵,强调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印度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党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党的政策出现了趋同的倾向。

尽管丢掉了枪杆子,长期浸润在体制内,印度共产党人却能始终保持革命激情,既没有像欧洲同僚们那样变色,一步步“社会党”化,也没有像亚洲多数共产党那样“群众党”化。这支具有超过90年光辉历史的共产党队伍,似乎具有非同一般的抗拒体制化的能力。

2012年4月上旬,印共(马)召开第20届党代会,该党政治局委员亚秋里提交了“关于一些思想认识问题”的议案,指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缺点,分析了拉丁美洲、朝鲜、古巴和越南模式,并得出结论认为,印共必须从这些国家的经验中“正确地吸取教训”,根据印度的“具体情况”制定出路线图。

据《印度时报》报道,会上参加讨论的多数代表对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持批评态度,认为中国模式“更注重培养亿万富翁而轻视解决城乡差距问题”。在印共(马)党代会上,不少代表提出了中国模式的各种问题,包括****、不平等和失业率上升等。代表们认为,中 国出现的新资本家、贫富之间差距的加大和中国工人微薄的工资,都显示中国“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来自印度北部的一些代表建议印共(马)效仿拉丁美洲的左翼政府,而不是学中国。但喀拉拉邦和西孟加拉邦的代表明确支持中国模式里好的元素,并建议在印度模式中采纳。舆论认为,印共(马)在2011年的地方选举中遭遇惨败,此次“思想风暴”能否取得预期成果,并不明朗。[1]

7发展现状

1964年印度共产党分裂时,印共的力量大于印共(马)。但由于两者不同的政策,印共的威信曾一度下降,印共(马)成为印度最大的左翼力量。印共(马)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选举产生政治局。设有县级委员会和地方基层组织。印共(马)现有党员104万,下属群众组织的总人数超过3000万。现任***普拉卡什·卡拉特(Prakash Karat)。

印共的最高权力机构也是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全国委员会,全国委员会选举产生中央书记处和中央执行委员会。现有党员约60万左右,下属群众组织的总人数约600万。现任***巴尔丹(A. B. Bardan)。

印共(马)1964年从印度共产党中分裂出来,据称现有104万党员,是印度最大的左翼政党。印共(马)领导着印度各邦和国民议会中左翼政党的左翼阵线联盟,在喀拉拉邦、西孟加拉邦和特里普拉邦的影响力很大,并曾在这些邦长期执政。但在2011年地方选举中,该党遭遇惨败,只剩下在特里普拉邦执政。印共(马)具有强烈的反资本主义、反全球化和反美帝国主义情绪,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则。

2012年4月上旬的印共(马)第20届党代会上,该党政治局委员亚秋里否认该党就模式问题产生分歧,“印度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主义模式,而不是进口中国、古巴或俄罗斯模式。我们不评论他们的道路是对还是错,我们学习他们的经验,采纳适合印度条件的做法”。舆论称,正处于最困难时期的印共(马)希望借此次会议向其全体党员发出信息,通过“关于一些思想认识问题”的决议显示其思想的正确性,提高士气。该决议案在承认资本主义秩序在21世纪全球占上风的同时,指出资本主义的剥削性质,认为资本主义方式不能克服经济危机,只是从一场危机到另一场危机,全球化的结果是不平等,只有社会主义才是人类解放和解脱的灵验药方。亚秋里说,该党的目标是改变世界现状,找到一种取代资本主义的政治模式。

【篇4】共产党精神谱系感受300

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

作者:陈晋 《光明日报》( 2016年06月29日 01版)

  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领导人民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取得的一个根本成就,就是探索开创和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呼唤着伟大的精神,艰苦卓绝的奋斗必然产生伟大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在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征程中,领导人民熔铸锻造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精神,由此去感召和凝聚最广大群众,形成强大的力量,指引人民开拓前进。

  从历史和实践的角度讲,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由一个个鲜明具体的“坐标”组成,进而形成了一个可以长久涵养后人的“精神谱系”。这个精神谱系炫目多彩,前后相接,多以地点、事件或代表人物命名,已经或正在命名的就有30来种。诸如,在革命时期,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
在建设时期,有抗美援朝精神、好八连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
在改革时期,有女排精神、经济特区拓荒牛精神、新时期创业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以及带有综合性质的中国精神等等。列入这个精神谱系中的每种精神的具体内涵,有的经过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作了明确论述和界定,有的经过宣传部门在报刊上作了广泛推荐和介绍。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犹如鲜活生动的历史链条,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串接起来,展示出来。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集体奋斗和创造的产物,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波澜壮阔的行程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它们的价值和作用跨越时空,相互之间是共存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亲自概括并大力倡导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并说它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等一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阅读党的精神谱系,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先辈和英烈们无私奉献、前仆后继的崇高人格境界,体会到党的优良传统和精神作风,理解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为什么有那样大的前进动力和感召力。从根本上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精神主航道里跳动得最为激昂耀眼的浪花;
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展示,是当代中国精神中的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的源头,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的中国精神的先进内核和宝贵精华。

  那么,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有什么样的具体特点呢?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拥有连贯的思想内核。也就是说,各种精神之间有相通相融的共性,有基础性的思想内核,有一以贯之的理念内容。比如,在我们党正式概括的各种精神当中,理想信念、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出现的频率最高,在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中,都有相同或相近的表述,因而属于党的精神谱系中的基础内容。这当中,理想信念最为重要。前辈和英烈们的所有奋斗牺牲,现在和未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奋斗前行,都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什么?******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具体说来,理想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信念是人们向着这个目标前进的意志和定力。理想崇高,才能坚定信念;
信念坚定,才能坚守理想。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理想信念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是党的精神谱系之“魂”,是党的伟大精神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优势。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拥有厚重的实践属性。中国共产党人把真理的力量、理想的力量转化为人格的力量,是通过具体实践来实现的,这就使党的精神谱系中每一种精神,都以立体的方式呈现出来。从理念内容上讲,每种精神都有丰富的内涵和呈现方式。比如,长征精神就包含了理想信念、不怕牺牲、实事求是、纪律团结和依靠群众这5个方面的内容;
延安精神便拥有抗大精神、整风精神、张思德精神、南泥湾精神、白求恩精神这样一些初始的原生形态。从理念和实践的关系角度讲,每种精神的内涵虽然是被概括出来的几个特定概念,但每个概念,都不是随意加上去的,而是从大量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具体人物事件或重大决策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比如,说到红船精神,我们会想到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在五四运动前后对救国真理的多方寻求和反复比较,想到那一代共产党人敢为天下先,开天辟地的信仰选择;
说到井冈山精神,我们会想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景象,甚至想到毛泽东在八角楼的灯光和朱德的那根扁担;
说到长征精神,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血战湘江、遵义转折、四渡赤水,以及大渡河、腊子口等等;
说到抗美援朝精神,我们忘不了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如果光有理念口号,而不能落到实处见人见事,那样的精神是感动不了人,影响不了人的。说到底,没有生动实践,就谈不上伟大精神。******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生动具体的党的精神谱系,无一不是落细落小落实的历史存在,因而才可能汇成为后人长久感知和领悟的精神河流。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拥有崇高的道德品格。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之所以具有穿越时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是因为它占据了道义高点,拥有崇高的道德力量。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智慧、情感、意志、理想、信念、人格的审美升华,每一种精神都彰显了先进人群在特定环境和特定考验面前的价值选择和道德实践,把它们组合起来,就是人类精神世界良好美善的崇高天地。其中,有选择和坚守远大理想信念,为美好未来奉献和牺牲一切的崇高;
有不信邪、不怕“鬼”,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崇高;
有顾全大局、遵守纪律、维护团结的崇高;
有不求名利、埋头实干、大公无私,甘愿为人民的利益奉献一切的崇高;
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锲而不舍,开创党和人民事业新局面的崇高;
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崇高;
有爱中华民族、爱中国、爱社会主义的崇高,凡此等等,不一而足。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创造者和践行者们,还拥有一种高度的道德自觉。他们常常结合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来思考怎样做人,怎样做事。仅以牺牲在雨花台的烈士来说,恽代英的名言是:“好人是有操守的,好人是有作为的,好人是要能够为社会谋福利的。”罗登贤的名言是:“什么也不能动摇我,我将我的生命给我们的党与人民大众。”胡秉铎的名言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吾辈担当。”这些崇高精神在今天的继承和发扬,毫无疑问会在全社会激发起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形成“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和推动力。

  第四,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拥有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特征。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理想、智慧、意志、情感、性格和传统,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重要源泉,中国共产党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正像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精神感动了人民这个“上帝”,使他们“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这样,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扩展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中的大同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理想,摩顶放踵与艰苦奋斗精神,舍生取义与英雄主义气概,以及知行合一与实事求是,自强不息与独立自主,凡此等等,都可看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时代精神是不同时期的先进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趋势在精神上的反映,是人们在现实奋斗中最活跃、最强大的内在动力。民族精神只有随时代变化实现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才有活力。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的创造者和践行者,总是根据时代背景和历史任务的要求,焕发出不断延展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气象。比如,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形成了以不畏艰险、坚守信念、敢于牺牲、勇往直前为重点的斗争精神;
在建设年代,面对贫穷和落后,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形成了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重点的创业精神;
在改革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形成了以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求真务实为重点的改革创新精神;
今天,更是要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使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即使是同一个历史时期,因为处于不同的奋斗阶段,面临不同的现实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精神也各有特色。比如,在革命时期,红船精神主要是确立信仰、树立远大理想,井冈山精神主要是开创革命道路,西柏坡精神主要着眼于革命胜利后党的建设。在建设时期,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主要是艰苦创业,雷锋精神主要是树立起了共产主义理想人格典范。在改革时期,拓荒牛精神主要是推动改革创新,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主要是昭示万众一心去战胜困难,中国精神则着眼于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我们常说,让历史告诉未来。历史究竟凭借什么告诉未来?一凭经验,二凭精神。精神是创造、汲取、运用经验的先导和内在动力,精神奠定着经验的价值取向,精神还可以径直沉淀为经验。因此,一定程度上讲,历史凭借的是过往的人和事所展示的精神底蕴,来告诉未来的。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明确昭示了当代中国的精神底蕴是我们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性内容。坚持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能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营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具有震撼人心、塑造灵魂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精神历久弥新,它的伟大在于穿越时空的影响,因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的作用,会非常重要和管用。以高度自觉去认识、传承和发展党的伟大精神,党的伟大精神也就转化扩展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纽带和前进动力。

  (作者系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篇5】共产党精神谱系感受300



作者:金延锋[1,2] 作者机构:[1]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杭州310007;[2]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杭州310007 出版物刊名:观察与思考 页码:20-26页
年卷期:2018年 第10期 主题词:红船精神;内涵;建党精神

摘要:红船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伟大的革命精神以及中共一大通过的纲领和决议,就是红船精神所承载的首创、奋斗、奉献精神。认识和理解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从而真正做到***同志所要求的"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

【篇6】共产党精神谱系感受300

越南共产党
越南共产党(越南语:Đảng Cộng Sản Việt Nam,汉字:党共产越南)是越南执政党、越南工人阶级政党。曾名印度支那共产党、越南劳动党。
1930年2月3日,胡志明受共产国际的委托,在香港召开会议,将3个组织合并成为统一的越南共产党。同年10月,把党的名称改为印度支那共产党。会议通过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纲》。1931年全国各级组织悉遭破坏。1934年在澳门成立海外领导委员会,担负临时党中央的任务。1935年3月27到31日,在澳门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41年5月19日,印度支那共产党领导越南人民组成越南独立同盟(简称“越盟”。1945年8月发动越南八月革命。1946年开始领导越南战后抗法战争[1]。
1951年2月11到19日在河金省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决定公开党的活动,并改称越南劳动党,胡志明当选**,长征当选总书记。1960年9月5到10日在河内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胡志明当选**,黎笋当选第一书记。1976年12月14到20日在河内召开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改名为越南共产党。1978年7月27日,越共召开四届四中全会。同年12月越南侵略柬埔寨。1982年3月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黎笋连任***。1986年12月阮文灵任***。1987年8月召开了六届三中全会,讨论经济管理问题。1991年6月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杜梅当选为***。1996年12月召开八届四中全会,黎可漂当选为***。中央机关报为《人民报》,中央政治理论刊物为《共产主义》
越南共产党1930年2月3日在中国香港九龙成立,当时称越南共产党,以胡志明为核心,同年10月改称印度支那共产党。[2]1935年春在澳门召开“一大”。同年秋越党派代表参加共产国际“七大”。
1951年2月“二大”改名为越南劳动党。1976年4月又改称越南共产党。越共成立后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口号,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掀起了反对法国殖民者的1930-1931年革命高潮,一度建立了短期的地方政权——“义静苏维埃”。
1936-1939年公开成立“印度支那民主阵线”,提出“反对法西斯主义、反对法西斯战争”、“争取民主自由、改善民生”的口号,进行了较广泛的合法和半合法斗争。
1940年,日本取代法国侵占印度支那。越共于1941年建立“越南独立同盟”,提出“团结全民,抗日抗法,争取独立”的口号,开始进行武装斗争,在北部农村建立了根据地和游击区。
1944年12月正式建军。1945年日本投降后,越共于8月16日召开国民大会,选出了胡志明为首的临时政府机构,同年8月19日领导了全国人民总起义,取得了八月革命的胜利,9月2日,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不久法国殖民者又卷土重来,越共领导全民开展抗法战争。
1951年2月,越共召开“二大”。“二大”明确提出越南民族人民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是:“赶走帝国主义侵略者,争取民族的真正独立和统一,取消封建和半封建残余,使耕者有其田,发展人民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建立基础”。从1952年-1954年初,越共先后开展了整党、整军和整顿群众工作的“三整”运动;
通过“土地改革纲领”,开始进行土改。
1954年5月,越军取得了有决定性意义的奠边府大捷,迫使法国于7月签订《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越南北方完全解放。
1954年10月,越共接管了河内,随后接管了北纬17度线以北全部地区,在北方继续进行土改
越南共产党党旗
并领导了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1956年10月,越共二届十中全会通过决议,宣称土改和整顿农村组织的工作犯了“极其严重的错误”,并决定“进行纠偏”。1958-1960年,越共制订了“三年计划”,对农业、
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
1960年9月,越共召开“三大”。大会确定越南革命的两个战略任务是:“在北方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把南方从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实现国家的统一,在全国范围内完成民族人民民主革命”。
1960年,越共开始在北方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同年12月,成立“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在南方大力开展反美救国斗争。
1964年8月,美帝国主义把侵略战争扩大到越南北方以后,越共领导全民进行抗美救国战争。
1973年1月27日,越美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巴黎协定》,美国停止对越南南方的侵略行动并从南越撤军。
1975年3月,越共在南方发动春季总进攻,至4月30日完全解放了南方。
1976年6月,越共召开第六届国会,正式实现国家统一,并改国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12月,重新恢复名称为“越南共产党”。越共召开“四大”,“四大”提出越南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越共在抗法战争时就提出要建立“印支联邦”。越、老、柬三国抗美战争胜利后,越共更急于建立“印支联邦”。这得到苏联的支持。
1978年12月越南出兵柬埔寨,军费增加很多,经济困难重重。1982年3月召开“五大”,大会重申继续“四大”路线。
1986年12月召开“六大”,确定实行全面改革,不久越南的改革便全面展开,收到初步明显的成效。
1991年6月召开“七大”,确定全党沿着社会主义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
1986年底,越共中央决定发起大规模的反对腐败运动。越共***阮文灵,总理范文同等在各种会议上发表讲话,要求彻底消除党内的贪污腐化现象。
2001年4月19日至22日,越共九大在河内举行,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150人。越共九大通过的决议号召越南全党全民坚定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的目标,继续革新,促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为了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民主和文明的目标,在21世纪继续前进。大会强调越南共产党和越南人民决心在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的基础上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国家。越共九届一中全会选举农德孟为新一任***,选出了有15名成员的越南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和有9名成员的越南共产党中央书记处。
2011年1月12日,越南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越南首都河内召开。

越南共产党创立初期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越共十大通过的《越南共产党章程》对党的性质做了这样的规定:
越南共产党党徽
党是越南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越南劳动人民和越南民族的先锋队,是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党的宗旨是把越南建设成为独立、民主、富强、社会公平文明的国家,消灭剥削,成功实现社会主义,最终达到共产主义。
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为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吸收人类智慧精华,把握客观规律、时代趋势和国家实际情况,提出正确的、符合人民愿望的政治纲领和革命路线。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基本组织原则,并指出否认民主集中制就是从本质上否定共产党。
越共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内容是政权属于人民(首先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对一切侵犯祖国和人民利益的行为实行专政。
全国代表大会
越南共产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全国代表大会。越南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每五年召开一次
[3],大会闭会期间,党的领导机关是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每5年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可提前或推迟召开,但时间不得超过1年。大会总结贯彻落实上届任期决议的情况;
决定下届任期党的路线、政策;
根据需要补充、修改党的政治纲领和党章;
选举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的数量由大会决定。中央委员会认为必要或有半数以上直属党委要求时,中央委员会可召开特别全国代表大会。参加特别代表大会的代表包括现任中央委员和曾参加本届全国代表大会并仍具备资格的代表[3]。
任期结束时,党委召开大会,事先向下级通报大会召开的时间和内容。召集大会的党委应决定代表数量,按党员数量、直属党委数量及各党委的重要程度分配名额。。出席大会的代表须经大会审查资格并表决通过。召集大会的党委不得取消由下级大会选举的代表资格,但对已被停止参加组织生活、参加党委活动、被起诉、控告或拘留的代表除外。大会须有三分之二以上代表或党员参加,且有三分之二以上直属党组织派代表出席时,方为有效[3]。
中央委员会
中央委员会的人数由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中央委员会委员时,代表有权评议、质询被提名的候选人;
选举名单由大会讨论并表决通过;
实行无记名投票;
当选人应获得半数以上代表或半数以上正式党员的赞成票。获得半数以上赞成票的人数多于应选人数时,票数多者当选;
按票数多少排序产生的名单末尾有多人票数相同且人数超过应选人数时,应对票数相同者进行重新选举,得票多者当选,不需获半数以上赞成。重新选举后票数仍相同时,由大会决定是否重新选举。一次选举所产生的委员人数未满规定人数时,由大会决定是否再次举行选举。[3]中央政治局
越南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是越南共产党中央领导机构,一般包括国家主要机构和党内主要部门的负责人,实际掌握越南国家大权,现有成员16人。
越共政治局已不设“政治局常委”。2001年,越共九大取消了这个机构,复设中央书记处,其成员除***外,称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九大之前,政治局常委也称为“五人小组”,为越共高层的“核心之核心”[4]。
越共九大之后,“核心之核心”演变为由***、国家**、总理三人组成的“三驾马车”。***是中央书记处成员,不担任国家元首;总理实权较大,但无军权和党权;国家**有名义上的军权和政权,***有实际军权和有限的党权。在高层,党政军权力较分散,呈现制衡色彩,***不再一权独大[4]。
第十一届越共中央委员会第七次会议2013年5月11日落幕,会上增补2名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使越共中央政治局人数从14人上升至16人
早在1994年,越共就指出越共和越南国家面临着“四大危机”,即经济落后和国际竞争危机、偏离社会主义危机、官僚主义和腐败危机以及“和平演变”危机。此后越共的历次代表大会均强调这“四大危机”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急迫性,认为这四大危机相互交错、相互作用,对党和国家的建设构成了严峻挑战[7]。
从经济层面来看,越南在革新开放前经济发展十分落后。革新开放以后,虽然越南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经济落后的局面并未得到彻底改观。2011年,越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398美元,距离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的目标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国家经济结构仍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5%。2007年1月越南加入WTO虽然给越南带来了一系列的发展机遇,但也使越南面临诸多挑战。2011年,在不景气的国际经济环境下,越南的整体贸易逆差达到95亿美元。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和不利的国际环境下依然保持自己的制度属性是对越共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7]。
从国内政治角度来看,越共也面临着来自体制内部的“信仰危机”的严重困扰。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在越共内部也一度产生了否定社会主义、鼓吹“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潮,主张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仿效东欧国家走“民主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在越南理论界,正反双方也为此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一些人士明确反对北欧国家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认为其实质就是资本主义。拥护者则认为此模式的某些内容值得借鉴,对这种模式应当采取“不排斥、不拒绝”的态度。2014年初,越南媒体甚至报道越南有意将国名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改为“越南民主共和国”。
随着革新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入,越南的腐败问题也日趋严重。仅在越共九届中央委员会任期内就有包括13名中央委员、19名正副部长以及26名正副省、市委书记在内的118名中央和地方干部因腐败问题受到了纪律处分。腐败不仅给越南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引起了越南国内民众的强烈不满。人们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反腐的愿望,有的民众通过合法有序的途径,如给越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报》写信或通过国际媒体倾诉心中的不满,有的民众甚至自行组织开展反腐活动,甚至有报道越南个别省份还爆发了反腐大规模游行。
从国际环境来看,随着越南和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西方国家也开始不断加大对越南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越南面临着“和平演变”的现实危险[7]。
越共“七大”
1989年以来,苏联东欧(中东欧地区)发生剧变,越共“七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选择”、“加强党对改革事业的领导”、“肯定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坚持马列主义”、“警惕敌人和平演变阴谋”等等。
“七大”提出:越南在对经济方面将更加放宽政策和讲求实惠。外交政策将着力于和平、全方位和务实外交。“七大”政治报告指出:越今后的对外总任务是“维持和平,扩大友好和合作关系,为建设社会主义和保卫祖国的事业创造顺利的国际条件,积极致力于世界人民争取和平、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的共同斗争。”越共“七大”重申党的性质,革新党的工作。
“七大”纲领中肯定“继续肯定我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全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党以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作为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以民主集中制作为基本组织原则”。
“七大”认为:坚持马列主义对越共“具有头等原则性的问题”。“忠于马列主义也就是牢牢掌握马列主义的革命和科学的本质,正确、适合地运用于我国条件,为创造性地发展马列作出贡献。”要“同敌对势力、机会主义分子的攻击、否认和歪曲马列主义的论调和手段展开斗争”。“劳动人民和全民族已承认我党是领导者,是自己的基本和切身利益的真正代表者。为了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我党把自我革新、自我整顿、提高党的领导能力视为党建工作中的头等重要的要求,是保证我党始终同革命任务相称的经常性工作。”党的革新和整顿,目的是使党在政治、思想和组织上巩固强大。“头等重要的问题是必须更新思维、提高党的智慧,达到新的发展水平。”[2]越南国会重申越共领导地位
2013年11月28日,越南首都河内举行第十三届越南国会第六次会议。当日,第十三届越南国会第六次会议以97.59%赞成票正式通过《1992年宪法修正草案》(《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全文》),重申了越共在国家政治经济上的领导地位。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