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冬至传统习俗五篇

时间:2023-01-18 08:25:05 来源:网友投稿

冬至的传统习俗1  吃饺子  冬至时节,吃的习俗真不少,除了饺子,较为常见的还有吃馄饨。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说冬至这天,北京人家多食馄饨。南宋临安(今杭州)也有冬至吃馄饨的习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冬至传统习俗五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冬至传统习俗五篇

冬至的传统习俗1

  吃饺子

  冬至时节,吃的习俗真不少,除了饺子,较为常见的还有吃馄饨。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说冬至这天,北京人家多食馄饨。南宋临安(今杭州)也有冬至吃馄饨的习俗,宋人周密说,起初吃馄饨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据说,馄饨为西施所创造,所以每年冬至苏州人都要吃馄饨。如今,馄饨制作方法很多,遍布全国各地,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则称曲曲,等等。

  除此之外,全国各地还有各式各样的冬至习俗,如杭州人冬至吃年糕,期许年年长高,图个吉利;在北方,冬至天气寒冷,人们吃狗肉和羊肉以进补身体;银川冬至要喝粉汤、吃羊肉粉汤饺子;广东潮汕,每年冬至都要祭祀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在我国宝岛台湾,如今还有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人们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样如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不忘自己的“根”。

  吃节食

  冬至日,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礼记·月令》中载:“律中黄钟,乃阳之极,万物之始也。”杜甫也有诗句“冬至阳生春又来”,因此,民间流行搓糯米粉制作米丸,米丸象征太阳,是祭祀祖先以及待客的食品。浙江俗称冬至圆,福建俗称团圆子,广东则俗称为冬丸。古人有诗道:“家家捣米做团圆,知是明朝冬至天。”江浙一带如永嘉、玉环、*阳、泰顺、临海、宁海、峰县、象山、瑞安、武进各处都是这样。

  有些地方则做团子(比丸子略大),用糖、肉、脂油、芝麻、豆沙、萝卜丝等做馅料,称之为冬至团,用来馈赠亲友。如吴县、丹徒、长兴、安吉、吴兴、桐乡、富阳、黄岩、新昌、定海、萧山等地都是这样。有谚语道:“冬节团子年节糕。”

  南宋杭州一般流行吃馄饨,有“冬馄饨,年博托”的谚语。富贵人家追求新奇,一个器皿*盛放十种颜色的馄饨,称之为百味馄饨(见《武林旧事》)。近代北方冬至也吃馄饨,取其圆,以疏达阳气。有谚语道:“冬至馄饨夏至面。”

冬至的传统习俗2

  冬至习俗

  据说,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据考证,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 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 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辣椒和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 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着《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吃什么

  羊肉冬瓜水饺

  食材:冬瓜1000克、羊肉片500克、酱油10克、五香粉2克、鸡精2克、香油适量

  1、羊肉片加入盐 酱油 鸡精 五香粉 香油 搅拌均匀腌制1小时。

  2、面粉加水揉成软硬适度的面团饧至。

  3、腌制好的羊肉片加入葱姜放在菜板上。

  4、用刀剁碎,边剁编加入适量的水。冬瓜洗净去皮和瓤。擦成丝,用屉布挤干水分。

  5、把挤干水分的冬瓜碎倒入羊肉馅中。加入食用油搅拌均匀。将饧好的面揉成条,切成小剂子。

  6、取一小剂子擀成中间厚边上薄的饺子皮。把羊肉馅料放在饺子皮中间。包成饺子。 把包好的"饺子中间有间隔的码放好。锅中加入水烧开加入饺子。煮至浮起时,反复点水两次。捞出即可食用。

  杏鲍菇大肉饺子

  1.猪肉馅朝着一个方向搅拌上筋,中间分次加入适量清水,这样做出来的馅更滑嫩好吃。

  2.杏鲍菇、胡萝卜和木耳洗净、切碎

  3.葱姜切末放入肉馅中,把杏鲍菇、胡萝卜和木耳碎也入肉馅中

  4.加入盐、生抽、鸡精、油、香油搅拌均匀成馅

  5.面粉和成面团,醒15分钟。将面团搓成粗细均匀的长条,揪成小剂子擀成饺子皮

  6.饺子皮中放入适量的馅儿,捏成饺子。锅中做水大火烧开,倒入包好的饺子煮,中间可以分三次点适量凉水至熟即可

  玉米香菇虾肉饺

  准备食材:饺子皮半斤,猪肉200克左右,干香菇4枚,虾10只,甜玉米棒半个,萝卜1/4个,盐1茶匙,鸡粉半茶匙,泡香菇水2汤匙。

  做法步骤:

  1、 甜玉米棒剥取玉米粒,萝卜切小丁,香菇泡后切小丁,去壳的虾切丁。

  2、 将猪肉剁碎成肉糜,剁时可将萝卜丁放入一起剁。然后香菇丁,虾丁加入萝卜肉糜,搅拌均匀。最后加入盐及鸡粉,和香菇水。

  3、 将饺子皮包上制好的馅,按自己喜爱的形状包即可,但用于煎的饺子形状最好匀称,才容易煎。

  4、 加油中火热*底锅,将饺子一一放入,煎至两面微焦后,加入水(以覆盖全*底锅锅底的水量为宜)。

  5、 煮至收干,即可出锅。

  冬至吃汤圆 绿茶汤圆

  准备食材: 水磨糯米粉500g,绿茶粉30g,水200g,黄油70g,椰蓉馅材料:牛奶500g,糖200g,吉士粉20g(没有可不放),生粉50g,黄油50g,鸡蛋1只,椰茸250g。

  汤圆的做法

  1、把汤圆皮材料混合。

  2、把和好的糯米粉团三分之一,放到滚水里煮透,趁热和到之前的粉团里 。

  3、和均匀之后,加50g白糖揉匀 。

  4、糯米团分成若干小份擀圆,包入椰蓉馅 。

  5、煮汤圆等水沸腾才放汤圆进去,开盖煮到都浮起来就好了。

冬至的传统习俗3

  冬至习俗

  据说,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据考证,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 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 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辣椒和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 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着《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吃什么

  羊肉冬瓜水饺

  食材:冬瓜1000克、羊肉片500克、酱油10克、五香粉2克、鸡精2克、香油适量

  1、羊肉片加入盐 酱油 鸡精 五香粉 香油 搅拌均匀腌制1小时。

  2、面粉加水揉成软硬适度的面团饧至。

  3、腌制好的羊肉片加入葱姜放在菜板上。

  4、用刀剁碎,边剁编加入适量的水。冬瓜洗净去皮和瓤。擦成丝,用屉布挤干水分。

  5、把挤干水分的冬瓜碎倒入羊肉馅中。加入食用油搅拌均匀。将饧好的面揉成条,切成小剂子。

  6、取一小剂子擀成中间厚边上薄的饺子皮。把羊肉馅料放在饺子皮中间。包成饺子。 把包好的饺子中间有间隔的码放好。锅中加入水烧开加入饺子。煮至浮起时,反复点水两次。捞出即可食用。

  杏鲍菇大肉饺子

  1.猪肉馅朝着一个方向搅拌上筋,中间分次加入适量清水,这样做出来的馅更滑嫩好吃。

  2.杏鲍菇、胡萝卜和木耳洗净、切碎

  3.葱姜切末放入肉馅中,把杏鲍菇、胡萝卜和木耳碎也入肉馅中

  4.加入盐、生抽、鸡精、油、香油搅拌均匀成馅

  5.面粉和成面团,醒15分钟。将面团搓成粗细均匀的长条,揪成小剂子擀成饺子皮

  6.饺子皮中放入适量的馅儿,捏成饺子。锅中做水大火烧开,倒入包好的饺子煮,中间可以分三次点适量凉水至熟即可

  玉米香菇虾肉饺

  准备食材:饺子皮半斤,猪肉200克左右,干香菇4枚,虾10只,甜玉米棒半个,萝卜1/4个,盐1茶匙,鸡粉半茶匙,泡香菇水2汤匙。

  做法步骤:

  1、 甜玉米棒剥取玉米粒,萝卜切小丁,香菇泡后切小丁,去壳的虾切丁。

  2、 将猪肉剁碎成肉糜,剁时可将萝卜丁放入一起剁。然后香菇丁,虾丁加入萝卜肉糜,搅拌均匀。最后加入盐及鸡粉,和香菇水。

  3、 将饺子皮包上制好的馅,按自己喜爱的形状包即可,但用于煎的饺子形状最好匀称,才容易煎。

  4、 加油中火热*底锅,将饺子一一放入,煎至两面微焦后,加入水(以覆盖全*底锅锅底的水量为宜)。

  5、 煮至收干,即可出锅。

  冬至吃汤圆 绿茶汤圆

  准备食材: 水磨糯米粉500g,绿茶粉30g,水200g,黄油70g,椰蓉馅材料:牛奶500g,糖200g,吉士粉20g(没有可不放),生粉50g,黄油50g,鸡蛋1只,椰茸250g。

  汤圆的做法

  1、把汤圆皮材料混合。

  2、把和好的糯米粉团三分之一,放到滚水里煮透,趁热和到之前的粉团里 。

  3、和均匀之后,加50g白糖揉匀 。

  4、糯米团分成若干小份擀圆,包入椰蓉馅 。

  5、煮汤圆等水沸腾才放汤圆进去,开盖煮到都浮起来就好了。

冬至的传统习俗4

  冬至的习俗

  1、祭祀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2、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3、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冰开,_燕子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是什么意思含义

  含义一:传统祭祖节日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是*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

  含义二:二十四节气之一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含义三:寒冷的冬天来临

  时至冬至,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寒天。

  冬至饺子的寓意是什么

  1、财源广进

  吃饺子为的是期盼往后生活可以红红火火,财源广进,因为水饺形似元宝,元宝又有发财的含义,所以吃水饺有讨吉利期待发财的寓意。

  2、和和美美

  包饺子要“和”面,这又有着和和美美的含义,面团擀成圆圆润润的,擀出来的饺子皮又预示团团圆圆。

  3、久财之意

  冬至吃的饺子搭配的饺子馅儿也跟寓意具备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普通的韭菜馅象征着长期发财的意思。

  4、合家团圆

  冬至是*的24节气,地区文化差异在饮食上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习惯。这天家里人一起出动,团坐在一起包饺子聊家常时,赋予了饺子团团圆圆的象征。

  饺子当属*传统美食之一,饺子在北方也是人们生活饮食中的主食,同时担任冬至小吃。饺子样式丰满,实质充裕,滋味鲜嫩,还有白菜猪肉馅,芹菜牛肉馅,虾仁馅,玉米猪肉,羊肉馅,三鲜馅,韭菜馅,荠菜馅等。

冬至的传统习俗5

  关于冬至节气的习俗有哪些

  祭祀

  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贺冬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祈福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吃饺子

  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相传医圣张仲景他告老还乡回到南阳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乡亲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吃饺子这种习俗。

  吃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息战乱,能过上太*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汤圆

  汤圆是冬至的必备食品。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南方地区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海峡*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把冬至当作团圆节。

  江南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苏州酿酒

  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江西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

  台湾糯糕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赠鞋帽

  冬至时节,民间有赠送鞋子的习俗。在《中华古今》中有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随着时间的推移,赠鞋给舅姑的习俗逐渐演化为舅姑赠鞋帽给甥侄了。古时手工刺绣,送给女子的,鞋子刺绣多为花鸟,帽子多做成凤形;送给男子的,鞋子刺绣多是猛兽,帽子也多做虎行。

  藏冬冰

  冰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保鲜,又可入药。北方一般都在冬至前后,修窖藏冰。人们用铁钎自河中凿冰,宽一尺多,长二尺多,称为一方。在冬至这天将冰藏窖中,封闭严实,同时藏入各种鲜果,春后取出,在市上销售,颜色宛如刚从树上摘下来一样。

  南方沿海居民,也习惯在冬至后修缮冰窖,储藏冰块,以便第二年打鱼期间为鱼保鲜。

  冬至节气的含义是什么

  冬至表示寒冷的冬天来临,冬至时,太阳黄经为270°。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我们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全年无冬。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陈志岁《载敬堂集》载:“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又谓,冬至, 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

  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认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认祖宗的人。

  ”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预示否极泰来。

  冬至,又名冬节、大冬、亚岁、小年、履长节。以冬至为界点,古代节气开始新的轮回,《淮南子》记载:“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

  冬至节气的特点是什么

  低温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诗云“西北风袭百草衰,几番寒起一阳来。白天最是时光短,却见金梅竞艳开。”(左河水)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所以,有俗话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从气候上看,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开始“数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数九”的第一天。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_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全年无冬。

推荐访问:冬至 传统习俗 冬至传统习俗五篇 冬至的传统习俗1 冬至的传统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