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五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2-12-28 19:40:06 来源:网友投稿

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1  1、*战争后,近代*资本主义三种形态→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依次产生。  2、简述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五篇(完整文档)

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1

  1、*战争后,近代*资本主义三种形态→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依次产生。

  2、简述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战争后,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近代企业诞生。

  19世妃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①*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

  瓦解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把*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

  ③*民族资产阶级抱着实业救国的信念,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酷挤压的夹缝中奋力拼搏。

  ④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⑤辛亥革命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

  ⑥抗日战争和*战争期间,*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日、美等帝国主义和国内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打击,陷入绝境。

  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实业救国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2

  古代商业

  1、商业发展的概貌

  (1)古代*“市”的形成与发展

  宋以前,县以上的城市设市。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进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商业都会的兴盛

  汉唐长安洛阳;宋朝开封临安、元朝大都等大城市,是政治、军事、商业的中心。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催生了一批新兴城市。如南方扬州、成都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出现“扬一益二”〖唐朝〗的说法。

  宋朝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3)商人活动〖包含: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些经典场景〗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秦汉至隋唐,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时空限制,商业发展比较艰难。两宋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明清时期,城镇商业在压制政策下依然繁荣。

  →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商帮”,其中,徽商和晋商影响最大。

  2、古代对外贸易特点→官府控制下朝贡贸易;

  ①*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西汉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两宋时,*同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元朝泉州是重要外贸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②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其目的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③明清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只开广州,由“十三行”统一经营。

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3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

  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4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

  a、明初为防患倭寇;

  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c、清*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使*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三单元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①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②表现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近代企业的诞生(洋务运动)c、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19c60、70d)

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5

  古代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成就如下:

  (1)冶金业

  冶铜→原始社会晚期已有。商周〖青铜文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冶铁→西周晚期已有。众多发明如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2)制瓷业

  *〖China〗是瓷器的故乡。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

  *又最早养蚕缫丝织绸。距今四五千年已养蚕并有丝织品。

  商朝织机。

  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唐朝丝织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设苏杭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民间手工业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到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那时使用的花楼机,能够织出画师设计的各种花纹。

  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西汉“丝国”“丝绸之路”;

  唐朝起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明代烧制了带有*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清代还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在*制瓷工艺的影响下,从17世纪开始,欧洲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5篇扩展阅读


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5篇(扩展1)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框架 (菁选5篇)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框架1

  1. 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1)二战后20年(50-70年代初)——黄金时期

  特征:快速增长

  原因: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延续新政的社会福利政策(即*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美国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进成果,发展新兴产业。

  (2)70年代

  特征:经济滞胀

  原因:供需矛盾;石油危机——直接原因

  (3)80年代 里根

  特征:经济开始复苏,低速持续增长

  原因:减少*开支,紧缩通货,削减税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4)90年代 克林顿

  特征:空前持续增长(即繁荣)

  原因:美国倡导介于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对美国经济实行改革

  (5)2001年以后

  特征:衰退

  2. 西欧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1)战后,经济遭到重创——20世纪50年代初,大体恢复——五六十年代,繁荣

  (2)西欧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发展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3.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

  (1)20世纪50年代联邦德国进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时期,60年代联邦德国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国家。

  (2)原因:*推行政治改革;实行非军事化;*采取市场经济、国家宏观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美国马歇尔计划对德国提供大量援助。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框架2

  1、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3)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4)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二)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最早探询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3、第一个进行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是: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其航线是—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发现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

  5、直达印度的航海家是:葡萄牙人达﹒伽马

  6、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航海家是哥伦布,他是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远航的。

  7、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是: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欧洲。

  8、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市场形成):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经济和贸易联系;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9、你怎样评价这些航海家?探险家们具有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但掠夺行为给殖民地人们带来灾难。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框架3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国家是:荷兰;“日不落帝国”是指:英国。

  2、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范围内殖民帝国的条件:(1)优越的地理位置。(2)素有经商和从事手工业的传统,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4)1581年,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

  3、荷兰建立殖民帝国的过程:(1)组建垄断性的贸易公司,参与殖民竞争。

  (2)袭击葡萄牙、西班牙船只,抢掠财物。(3)探索新的航路。

  4、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是:荷兰;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最繁荣的商业中心是:阿姆斯特丹。

  5、荷兰垄断性贸易公司的权力有:贸易垄断权、建立武装、管理殖民地。

  6、荷兰的殖民地范围:非洲——从葡萄牙手里夺取好望角;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夺得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占据*的台湾;北美洲——建立新尼德兰等殖民地。

  7、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17世纪末,失去海上殖民霸权。

  8、英国早期殖民扩张的过程:

  (1)英西战争: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西班牙失去海上霸主地位,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2)组织垄断性的贸易公司,拓展殖民地。(英属东印度公司)

  (3)英荷战争:与荷兰进行三次战争,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改名为纽约。17世纪末,荷兰失去了海上殖民霸权

  (4)英法战争: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其中通过七年战争夺得法国在北美的加拿大、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和印度的殖民地。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9、英国殖民扩张的优势:

  (1)地理优势——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2)经济优势——手工业发达,资源丰富;

  (3)制度优势——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4)军事优势——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

  10、英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块殖民地是:弗吉尼亚。

  11、导致英荷三次战争的直接原因是: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航海条例》内容: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

  12、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世界: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扩大的途径:殖民扩张,掠夺、欺诈,商品输出)

  (2)对殖民国:为西欧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殖民地: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黑奴贸易:欧洲→非洲→美洲→欧洲)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框架4

  1、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3)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4)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二)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最早探询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3、第一个进行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是: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其航线是—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发现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

  5、直达印度的航海家是:葡萄牙人达﹒伽马

  6、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航海家是哥伦布,他是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远航的。

  7、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的路线是: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绕过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回到欧洲。

  8、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世界市场形成):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经济和贸易联系;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9、你怎样评价这些航海家?探险家们具有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但掠夺行为给殖民地人们带来灾难。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框架5

  “*模式”

  主要表现:㈠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基金);

  ①过程: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结果: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为后来反*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㈡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经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按适当比例*衡发展。

  评价功绩:①国家迅速实现工业化;

  ②为反*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牺牲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5篇(扩展2)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 (菁选3篇)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1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及历史意义。P52-53

  (1)内容:①改革: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肯定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应该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问题。

  ②开放: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选自会议公报)

  (此外,会议还提出重新确立*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策等)

  (2)意义: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P53

  (1)开始于安徽、四川

  (2)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同时取消人民公社,恢复乡*等农村基层*

  (3)作用: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附:旧人教版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作用: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克服了以往分配上的*均主义和经营管理的过于集中单一方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2

  一、新航路的开辟(航路、影响)

  ①1405-1433*郑和七次下西洋,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

  ❀②1487-1488葡萄牙迪亚士,非洲好望角

  ❀③1492意大利哥伦布在西班牙的支持下发现美洲新大陆

  ④1497-1498葡萄牙达伽马从欧洲到印度

  ❀⑤1519-1522葡萄牙麦哲伦在西班牙的支持下第一次环球航行

  二、荷兰、英国的殖民活动

  (1)荷兰的殖民扩张:

  ❀1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取代西、葡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2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2)英国的殖民活动(日不落帝国):

  ❀1手段:海盗式掠夺,进行商业战争,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黑奴贸易 2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3影响:商业活动和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黑奴贸易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英国带来巨额财富,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三、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通过贸易和掠夺,把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在欧洲人“火与剑”的殖民活动中,美洲的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跨大西洋黑奴贸易开始。

  (4)欧洲人用美洲的金银购买亚洲的商品,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3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及历史意义。P52-53

  (1)内容:①改革: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肯定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应该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问题。

  ②开放: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选自会议公报)

  (此外,会议还提出重新确立*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策等)

  (2)意义: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开辟了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P53

  (1)开始于安徽、四川

  (2)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同时取消人民公社,恢复乡*等农村基层*

  (3)作用: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附:旧人教版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作用: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克服了以往分配上的*均主义和经营管理的过于集中单一方式,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5篇(扩展3)

——必修二历史的知识框架 (菁选2篇)

必修二历史的知识框架1

  一、新航路的开辟(航路、影响)

  (1)1405-1433中国郑和七次下西洋,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

  (2)1487-1488葡萄牙迪亚士,非洲好望角

  (3)1492意大利哥伦布在西班牙的支持下发现美洲新大陆

  (4)1497-1498葡萄牙达伽马从欧洲到印度

  (5)1519-1522葡萄牙麦哲伦在西班牙的支持下第一次环球航行

  二、荷兰、英国的殖民活动

  (1)荷兰的殖民扩张:

  ①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取代西、葡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②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2)英国的殖民活动(日不落帝国):

  ①手段:海盗式掠夺,进行商业战争,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黑奴贸易

  ②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③影响:商业活动和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黑奴贸易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英国带来巨额财富,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三、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通过贸易和掠夺,把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在欧洲人“火与剑”的殖民活动中,美洲的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跨大西洋黑奴贸易开始。

  (4)欧洲人用美洲的金银购买亚洲的商品,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

  四、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①棉纺织业: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水力纺织机

  ②冶金业:焦煤炼铁法;采矿业:蒸汽抽水机、安全

  ③动力:蒸汽机;交通运输:碎石路、铁路、汽轮

  ④影响: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①标志: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技术、化学材料、炼钢技术

  ②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③条件: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④交通运输:内燃机、汽车、飞机

  ⑤化学领域:有机化肥、人工合成染料、合成橡胶、油漆

  ⑥动力:电的发明和使用

  ⑦影响: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必修二历史的知识框架2

  1、 古代中国的农业

  了解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即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或“火耕”。

  (2)耜耕:随着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步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1)形成原因(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个体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特点: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3)作用: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的安危。

  (4)地位和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丝织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出斜纹提花织物。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活泼。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丝织工具有花楼机。

  (2)冶金技术:

  ①冶铜技术: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就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商朝的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②冶铁技术: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在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3)制瓷业: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5篇(扩展4)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5篇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1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古代*的政治制度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2

  一、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三、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四、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五、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六、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3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世界经济关系格局呈现的特点、趋势产生的原因和趋势之间的关系

  (1)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特点: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2)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3)关系:

  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经济区域集团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经验和条件,并加强了全球经济的依赖关系;

  ③经济区域集团化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经济全球化;④总之,两者之间主要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并行发展。

  2、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第一,渐入“黄金时代”的欧洲人民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与严酷现实中不约而同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使欧洲摆脱*的威胁,缓和民族仇恨,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必须重新组织欧洲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

  第二,二战后,美国、苏联势力在欧洲的影响急剧扩大,欧洲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降,只有联合,才能重新树立欧洲的新形象。

  第三,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西欧地区国家林立,存在着国内市场狭小和生产资源短缺的问题,只有走向联合,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才能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发展。

  第四,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4

  古代*的政治制度

  1、*早期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性质: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内容:是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部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理解分封制基本内容:

  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义务:被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权利: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独立性。

  2、*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了解秦朝的建立与疆域

  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了解皇帝制度的创立

  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

  秦朝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比较完备的中央*组织。在中央设立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了解郡县制的建立

  郡县制的建立始于春秋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郡守、县令或*由朝廷(皇帝)任命。郡县制的建立,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认识*古代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对秦朝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来重要作用。

  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具有开创性,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

  郡国并行制:汉初刘邦实行的是郡国并行制(即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实行)。汉武帝时,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行省制度:元朝为改变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5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古代*的政治制度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


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5篇(扩展5)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 (菁选3篇)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1

  *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农业国到工业国

  2、斯达汉诺夫运动:苏联早期以斯达汉诺夫命名的社会主义竞赛的群众运动。

  3、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标志着*模式的确立。

  4、*模式的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高度划一。

  5、*模式的内容:①经济上:经济高度集中,国家指令性计划;

  ②政治上:国家政治高度集中于党;

  ③思想上:A个人崇拜弥漫于苏联党内外;B思想理论单调划一。

  6、*模式的利弊:

  政治方面:①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②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③对*的个人崇拜。 经济方面: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衡和持续发展;②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

  ③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④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7、*模式的教训:

  ①制定经济模式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衡发展,使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③要注意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2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的阻碍:①帝国主义企图将苏维埃*扼杀于摇篮中;

  ②俄国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其“失去的天堂”,不断在各地发动反叛;

  3、 “战时*”政策的背景:1918年3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决定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并勾结俄国境内*势力,苏俄开始了3年的国内战争

  4、“战时*”政策的实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商品经济发展,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经济,巩固联盟,并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5、战时*:

  ①农业——实施余粮收集制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内容)

  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允许部分企业由私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

  ③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改变国家垄断,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国家配给制,实物分配制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5、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①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后,国内国内危机严重; ②1920-1921年,苏俄遭遇大旱灾;

  ③经济危机引导其严重的政治危机(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得到了强化);

  ④1921年2月28日,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水兵叛乱。

  6、新经济政策:

  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

  ③商业——实行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岳麓版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3

  *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农业国到工业国

  2、斯达汉诺夫运动:苏联早期以斯达汉诺夫命名的社会主义竞赛的群众运动。

  3、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标志着*模式的确立。

  4、*模式的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高度划一。

  5、*模式的内容:①经济上:经济高度集中,国家指令性计划;

  ②政治上:国家政治高度集中于党;

  ③思想上:A个人崇拜弥漫于苏联党内外;B思想理论单调划一。

  6、*模式的利弊:

  政治方面:①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②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③对*的个人崇拜。 经济方面: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衡和持续发展;②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排斥价值规律作用;

  ③阻碍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④牺牲广大农民利益,挫伤他们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

  7、*模式的教训:

  ①制定经济模式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衡发展,使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③要注意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5篇(扩展6)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框架 (菁选2篇)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框架1

  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是一个远未开发的巨大化学资源宝库。

  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其中Cl、Na、K、Mg、Ca、S、C、F、B、Br、Sr 11种元素的含量较高,其余为微量元素。常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并在传统海水制盐工业基础上制取镁、钾、溴及其化合物。

  2、海水淡化的方法:

  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其中蒸馏法的历史最久,蒸馏法的原理是把水加热到水的沸点,液态水变为水蒸气与海水中的盐分离,水蒸气冷凝得淡水。

  3、海水提溴

  有关反应方程式:

  ①2NaBr+Cl2=Br2+2NaCl

  ②Br2+SO2+2H2O=2HBr+H2SO4

  ③2HBr+Cl2=2HCl+Br2

  4、海带提碘

  海带中的碘元素主要以I-的形式存在,提取时用适当的氧化剂将其氧化成I2,再萃取出来。证明海带中含有碘,实验方法:

  (1)用剪刀剪碎海带,用酒精湿润,放入坩锅中。

  (2)灼烧海带至完全生成灰,停止加热,冷却。

  (3)将海带灰移到小烧杯中,加蒸馏水,搅拌、煮沸、过滤。

  (4)在滤液中滴加稀H2SO4及H2O2然后加入几滴淀粉溶液。

  证明含碘的现象:滴入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2I-+H2O2+2H+=I2+2H2O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框架2

  环境保护和绿色化学

  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1、环境污染

  (1)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物:颗粒物(粉尘)、硫的氧化物(SO2和SO3)、氮的氧化物(NO和NO2)、CO、碳氢化合物,以及氟氯代烷等。

  大气污染的防治:合理规划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布局;调整能源结构;运用各种防治污染的技术;加强大气质量监测;充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等。

  (2)水污染

  水污染物:重金属(Ba2+、Pb2+等)、酸、碱、盐等无机物,耗氧物质,石油和难降解的有机物,洗涤剂等。

  水污染的防治方法:控制、减少污水的任意排放。

  (3)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物:城市污水、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化肥、农药、大气沉降物、牲畜排泄物、生物残体。

  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控制、减少污染源的排放。

  2、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按照绿色化学的原则,最理想的“原子经济”就是反应物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期望的最终产物(即没有副反应,不生成副产物,更不能产生废弃物),这时原子利用率为100%。

  3、环境污染的热点问题:

  (1)形成酸的主要气体为SO2和NOx。

  (2)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氟利昂(CCl2F2)和NOx。

  (3)导致全球变暖、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是CO2。

  (4)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是汽车排出的尾气中氮氧化物、一氧化氮、碳氢化合物。

  (5)“白色污染”是指聚乙烯等塑料垃圾。

  (6)引起赤潮的原因:工农业及城市生活污水含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含磷洗衣粉的使用和不合理使用磷肥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5篇(扩展7)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要点框架 (菁选2篇)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要点框架1

  一、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和曲折发展

  (1)兴起:

  ①兴起:19世纪60、70年代

  ②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③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④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机器磨坊

  (2)甲午战后(19世纪末)初步发展

  ①原因:清*放宽限制、实业救国的思潮、收回利权运动

  ②概况:棉纺织业发展迅速;实业家:张謇和荣氏兄弟

  (3)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①原因:

  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民国*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民国*倡导使用国货和实业救国的推动;

  群众性的反帝国斗争;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②表现:

  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迅速发展;

  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获得一定发展;

  化学工业的代表——范旭东

  二、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及原因

  (1)服饰:

  晚清: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装传入中国

  民国:中西合璧中山装和旗袍

  (2)饮食: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出现西餐馆;19世纪七八十年代,西餐成为时尚

  (3)建筑: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

  (4)断发:辛亥革命后民国*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5)不缠足:维新人士发起女权运动,康有为等倡导,不缠足运动开展起来。

  “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6)礼仪革新: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

  意义:显示*等、自由

  (7)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③政治变革和*政策的推动

  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要点框架2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1)“市”的形成: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2)“市”的发展: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宋代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商帮

  商业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著名商帮:明清时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

  (1)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基本含义: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影响: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海禁”政策:

  (1)基本含义:

  A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B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影响: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5篇(扩展8)

——政治必修三的知识框架

政治必修三的知识框架1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注意】

  ①具体把握哲学与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都正确与错误之分,不一定科学。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4、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人的思想。

  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推荐访问:必修 框架 知识 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五篇 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1 历史必修二知识框架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