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心得(完整文档)

时间:2022-06-25 08:30:02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心得(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心得(完整文档)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心得6篇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心得篇1

为什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王 南

  这一科学论断是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两个根本原因之一提出的。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深理解。

  第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我们党要在中国的建设问题上完成当年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党完成的开创自己道路的任务。1980年1月,他又提出,在发展经济方面,要“寻求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能够快一点、省一点的道路”。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他又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崭新实践中,才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在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相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由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完整表述。这表明,时至今日,在更多地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党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同一开始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时相比,是大大地深化了。

  第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我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找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十几亿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走向温饱、小康和中等发达的必由之路,是进一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的幸福之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如果说,在鸦片战争以来160多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通过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找到了救中国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和道路,那么,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则通过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一条振兴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和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通过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所有这些,都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都是在脚踏实地地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同时,由于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基本国情又决定了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必然会具有更多的中国特色。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具有巨大优越性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在这条道路上所创造的各方面事业和各项工作的这一系列中国特色,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我们党对中国特色高度自觉的追求,本身就包含了高度自觉地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打开国门、全面开放,认真研究世界上各相关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正反两方面经验,才使我们在后发现代化过程中,从理论到实践都打开了新的眼界和新的境界。但学习借鉴绝不等于照抄照搬,对外国的不论是大国的还是小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都不能照抄照搬,因为照抄照搬历来不能取得成功。

  第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未来发展前景。党的十七大报告充满信心地说,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这样的信心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从根本上说,就是我们党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比过去深刻得多了,经验也丰富得多了,广大干部群众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也都大大增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和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的完善,以及我们各方面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更加科学,所有这些建立在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基础上的越干越会干,决定和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心得篇2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热情;
才能凝聚党心民心,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但它与民主社会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它在本质上与民主社会主义有着根本性区别。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又在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之,民主社会主义却由信奉马克思主义,逐步变为把世界观中立、指导思想多元化奉为自己的思想纲领。它时而把马克思主义同宗教原则等并列为自己的信仰基础,时而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原则,时而强调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评精神。但无论怎样变来变去,其指导思想都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完全从自己的纲领中排除了出去。民主社会主义是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的指导思想,主张世界观、指导思想对话,提倡指导思想的多样性,这是从理论层面的一种区别。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基本经济制度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就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以质与量都占优势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对于强国富民和建设社会主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尽管由于目前中国生产力不发达,还不能实现完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同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有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才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良性发展。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在不改变生产资料、资产阶级私有制的条件下加以实现,他们认为生产资料主体结构并不是衡量社会性质的一种根本性标准,他们主张在维持私有制这种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实行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和其他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制度,并维护以按资分配为主体的财务分配制度。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搞多党制,不搞三权分立。而民主社会主义已经否定了党的相对性,他们宣称他们的党是具有不同信仰、具有不同思想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们反对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主张构建一种资产阶级多党轮流执政的国体,他们反对民主集中制,主张在党内实行无条件的民主原则。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努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达到最终共同富裕的目标。民主社会主义已经抛弃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抛弃了共产主义的远大奋斗目标,他们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为社会公正、自由民主、世界和平而为之奋斗,他们认为资产阶级之所以存在弊端并不在于这个制度本身,而在于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因此,他们要求按照理论自由、民主、公正的原则对社会进行改革。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改良主义,从总体上说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立足于国情,又顺应时代潮流,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正确之路,从总体来说,民主社会主义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是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从总体来讲,它既不符合中国历史,也不符合现实的中国国情。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唯一道路,中国要坚定这个信念,要坚持这个理论,要坚持走这条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既深刻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又充分吸收和借鉴了人类文明包括民主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但是这种吸收和借鉴,决不是照抄照搬。民主社会主义在某些方面如在提倡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这决不是说我们所走的道路就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民主社会主义都不适合中国国情。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心得篇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的研究

十七大报告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论述包括了领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主要任务(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总体布局(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发展目标(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等六个基本要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丰富的内涵,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现实依据、根本途径、主要任务和根本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两个重要前提”,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早在1957年5月就说过:“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没有这样一个核心,社会主义事业就不能胜利。”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也强调:“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
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1998年抗洪、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抗震救灾,都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才能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第二,“一条基本路线”,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条基本路线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因而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三者相互依存,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受风险考验、胜利达到目标的根本保障。

第三,“两项根本任务”,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多次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我国之所以要实行改革开放,也是为了克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调整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正如党的十七大向世人所宣告的:“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一个总体布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在经济建设上,最重要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政治建设上,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文化建设上,最重要的是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努力使人民基本的文化权益得到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在社会建设上,最重要的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还是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是为了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上述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完整内容。这四个方面,也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艰辛探索

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起步中确定主题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拨乱反正,特征是着重从总结历史经验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宣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并对这条道路的主要点第一次作了初步概括,共十点。这十个主要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初框架,成为我们党继续探索这条道路的基础。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成功开辟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确定主题到初步开辟阶段。这一阶段我们党在理论上实现了三大突破:一是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判断。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石。二是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据此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部环境问题。三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这些变化冲破了旧体制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开始焕发勃勃生机和活力;
并且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三大报告还概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十二个观点,使这一理论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轮廓。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往开来

第三阶段:从党的十三大到十六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形成和不断完善阶段。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推向21世纪,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是依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重要论断,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体现了市场经济的活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创新;
二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既参与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又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决策;
三是确立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六大在党的正式文件中首次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改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提法上的变化,伴随着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江泽民将其概括为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这十条基本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轮廓。

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务实开拓

第四阶段:党的十六大以来,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深化和拓展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新贡献,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将社会建设提升到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并重的高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三位一体”提高到“四位一体”;
三是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主题的观点,提出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的理论,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此外,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创新理论和创新实践,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的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一制度具有多方面优势,这些优势是我们解决今后面临的各种风险与考验的根本所在:首先不同于迂腐的旧制度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让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一片光明,充分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集中注意办大事,又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勃勃生机。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党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所以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因为与其他主义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独特优势。在这里我们主要就其道路优势和制度优势以及文化优势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谈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一道路具有的四大优势是我们解决今后面临的各种风险与考验的根本所在。

1、??????????????????????;?????????????????????????,???????????????????,??????????????,????????????????????????????????????????,??????????????????

2、????????????;????????????????????,?????????????,????????????????????,???????????????????????,????????????????????????

3、???????????;??????????????,???????????????,???????????????????,??????????????,????????,?????????

4、????????????????????;??????????,??????????????,????????????,????????????????,?????????????,?????????,???????,?????????????,?????????????????

??,????????????????

一、从经济制度上看,我们不仅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而且确立了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二、从政治制度上看,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和不足;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民主权利,又能形成共同意志、集中力量办大事;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适应了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经济、社会、文化不发达,区域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影响深厚等现实状况。这些优势在抗震救灾、举办奥运会等重大事件中更是显示出巨大威力。有国外学者评价中国抗击汶川地震灾害时说:“地震之后人们确实看到了中国制度体系的优越性,中国在短时间内动员巨大的力量投入,这是其他任何制度所不能比拟的。”日本《朝日新闻》认为,北京奥运会“使中国特有的体制模式越来越显现出巨大的优越性”。

三、从文化制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内涵十分丰富,围绕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四、从社会制度来看,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最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自己的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的继续,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

所谓民族的,就是坚持国家独立和民族主权,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从第三世界走向社会主义,它的文化不能不具有这样的品格。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文化的民族性,包括尊重、保护、发展国内各民族文化,同时保障各民族文化以自己的特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存在和内在的丰富性。

  所谓科学的,就是要求反对一切迷信和僵化——从对自己文化的迷信和僵化到对外来文化的迷信和僵化,主张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文化形态的东西,都要在人民的实践中接受检验,根据人民的选择和利益决定取舍。和历史虚无主义不同,我们尊重历史。但是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一切虚无,而是仅仅虚无人民创造的历史,割断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和民族传统的联系并把它一笔勾销。历史虚无主义的文化,本身是反历史和反文化的。

     所谓大众的,是说它不是占人数极小比例的所谓精英的自娱自乐、自吹自擂,而应该是为大多数人民大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自己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化的主流和其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种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论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真正精髓和力量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建设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是先进文化的发展道路,着重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二,是科学发展之路。把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当中通盘考虑,同时把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融入到文化建设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第三,是强魂健体、强基固本之路。也就是说,不仅注重文化之魂,它体现内在价值,更注重这个魂如何传播到广大的受众当中,传播的路径、方式、载体需要有机统一起来。

第四,是以人为本之路,就是坚持“二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发展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五,是改革创新之路,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改革创新,与时俱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文化能够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的现存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一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然而,前进的路途并不平坦。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仍有许多难题需要**,而且随着环境的变化,很多新问题将不断出现。我国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任重道远,这要求我们厘清当前在这条道路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领域建设的难点与重点,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思考实际对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中的若干深层次矛盾.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的若干主要障碍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的若干突出问题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中的主要挑战

我们就文化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间文化实力的竞争更加激烈,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点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满足人民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当前存在的难点问题主要是: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十分辉煌,但大众化、普及化和国际化工作相对薄弱,改革开放的成就未能有效地转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但是,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普及化和国际化进程相对滞后,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衷心拥护未能自觉有效地转化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泛认同。这表现在,人们对“改革开放”耳熟能详、津津乐道,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度有限,一些人甚至错误地将改革总结为“打左灯向右转”,他们从亲身体验获得的丰富感受尚未上升为理论认识和自觉追求;
社会各界大张旗鼓地纪念 “改革开放三十年”,宣传比较三十年来的巨变,但很少阐明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国际舆论赞赏中国在发展市场经济方面的进步,但并不认可这是社会主义的功绩,而认为这是“中国式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包括一些国外左翼人士也对中国是否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持怀疑甚至批评态度。

这一问题的形成,除了媒体宣传教育的通俗化普及化不到位、理论界存在孤芳自赏的学院化倾向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一些人到处争夺话语权并热衷于“抢功”,把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来的所有成就归功于实行了改革开放,再把改革开放说成是与1978年之前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完全背道而驰的,是在新制度经济学或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等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主流媒体从意识形态斗争考虑,有意对中国成功地增强了社会主义生命力这一点避而不谈,而设法将中国的成功与资本主义挂起钩来;
西方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则不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成果,坚持认为社会主义不能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样一来,就割裂了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联系,使“社会主义”这一词汇在一定程度上显得空洞而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2)社会思潮活跃、多元文化共存,但有些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抵触,而先进文化的产品供给及其引领功能又相对不足,文化的先进性与多样性不平衡。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变革,反映不同阶层利益和愿望的社会思潮层出不穷,多种文化共时并存,例如,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共存,传统文化与现代、后现代文化共存,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共存,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潮流跌宕起伏。文化建设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群众在文化多样化方面得到越来越多的满足,但是,当前客观地存在着一些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相抵触的社会思潮和文化形态,其传播蔓延,冲击和侵蚀着人们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给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

   除了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新儒学思潮、“左”的倒退主义思潮、“普世价值”思潮之外,当前流行于世的还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宣扬西方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丧失精神支柱,无视社会公德;
“公共知识分子”思潮,把知识分子视为超阶级的、代表社会良知的公共利益的“守望人”[11],并有所谓“公共知识分子”,借助在各自专业领域的成就和影响获得了话语的权威性;
以“现代视角解读”为标志的传统文化庸俗化思潮,为吸引眼球、取得市场效益而哗众取宠,包装学术明星,随意解构历史、诠释古典文学;
以“迷信文化”为代表的神秘主义反科学思潮,在尊重信教自由、开发宗教文化的招牌下,热衷于修建庙宇、修造露天大佛,甚至有些党员领导干部也热衷于求神拜佛和请人算命算官运,迷信宿命论……等等。

    上述种种落后的价值观念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活跃于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抵触,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构成了挑战,也不利于建设和谐文化和弘扬中华文化,更无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而且,实际存在着的漫无原则的“庸俗宽容论”,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一些错误乃至反动思潮的泛滥,导致了批判和抵制声音的严重不足。

    (3)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兼容并包,但仍以“引进来”为主,国家文化软实力相对滞后,未能对西方文化霸权形成有效制衡。

当今时代,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文化产业的对外开放和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洪流。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主要依靠居高临下的文化优越感、包装精美的文化产品、功能强大的信息传播技术和数目不菲的文化教育基金资助,将其物质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一种普世的行为准则加以推行,赋予自己在文化上的支配地位。

对我国而言,捍卫文化主权、保持本土文化的多样性已刻不容缓。但相比之下,我国文化产业刚起步不久,向外展示的也主要是历史文明,当代的中华民族文化真正要“走出去”的距离尚远,而凭借国家软实力在国际意识形态的竞争舞台上争夺主动权,更是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4)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但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迹象,同时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不足,与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不相适应。

发展文化产业在一些人眼里被等同于在文化领域“金钱至上”,奉行拜金主义,主要表现在:一些文化活动被简单地商品化;
一些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付诸阙如;
一些媒体为了所谓的市场占有率,一味迎合低级、庸俗的趣味,甚至纵容错误的东西招摇过市;
一些学者著书立说只是为了评职称、捞资本、争名利,有的甚至依傍某种资本,为捞取金钱而甘心为其摇唇鼓舌。一些地方广修庙宇和佛像,其所谓的“宗教热”,主要不是热在“文化”上,而是热在“迷信”上。近年来,更是以发展文化旅游为名,在旅游产业中向游客推销封建迷信活动并从中渔利,这既使得旅游资源不可持续,又破坏了健康向上的文明风尚。

公益性文化事业属于非营利性文化事业,它所包含的诸多文化形式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这是政府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我国各类公益性文化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但是,由于投入不足等多种原因,公益性文化事业整体发展不平衡,事业经费缺乏、设施数量不足、活动形式单一、资源利用率不高等困难和问题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还不相适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中的主要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道路,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一些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出来,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和社会管理等涉及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问题改善的领域,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的难点和挑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的任务。

(1)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由此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教、文、卫、体各项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毋庸讳言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地区和部门过分地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致使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出现了诸如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的问题。由于社会事业建设方面欠账太多,同客观需求差距太大,要真正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还面临很多困难。

(2)就业矛盾突出,减弱居民生活稳定性和经济增长稳定性。

我国本来就是人口大国,加之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摩擦性失业、企业改制所引起的减员增效、因农村科技进步释放出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在长期需求不足的条件下出现过剩,失业已成为当前最严峻的社会问题之一。就业矛盾的凸现,致使广大城乡居民生活稳定性减弱,收入预期不乐观,内需难以启动,从而又减弱了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稳定性。

(3)社会保障力量不足,社会“安全网”建设任务艰巨。

社会保障体系是再分配的一个重要机制,是社会稳定的一个“安全阀”,是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一道“安全网”。适应城镇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改革的需要,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制;
十六大以后,在农村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总的来说,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健全,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小,保障基金严重不足,社会统筹层次低,城乡间、地区间差距很大,这与经济发展和广大居民迫切需要很不适应。

(4)社会公共安全体制不健全,对破坏社会秩序的深层因素有待加强制约。

我国已建立社会安全体系,创造了诸如群防群治、专群结合、综合治理等有效做法。但是,在实现社会转型、经济体制转轨的现阶段,单靠增加警力、多安装摄像头等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例如,在频频发生的矿难事故背后,就隐藏着不少职务犯罪案件,玩忽职守,甚至由“权钱交易”导致安全监管大打折扣。各种社会犯罪和职务犯罪行为不仅会严重地影响到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秩序,同时也是对人民群众利益最现实、最直接的损害,是对社会和谐的最大破坏。在社会利益矛盾凸显、社会冲突多发的背景下,如何做好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民权益、预防惩治犯罪、维护公平正义的工作,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安全体制,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在前进的征途上,必定还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和风险,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经受各种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不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篇章。

发展道路是各国历史发展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中国的历史文化的独特性所决定,具有强大的优势。******在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了“三个讲清楚”: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
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深厚的文化积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从未间断过的文化传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拓展的沃土良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对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规律的把握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5000年、500年、170年、60年、30年,这不仅仅是时间的凝练,更是无数中国人不懈奋斗、艰苦奋斗、卓绝追求的理想汇聚。时间的凝练、理想的汇聚,正是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切困难的强大力量。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的优越性,是确保我们实现未来发展宏伟目标的根本保证。 

综合研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重大课题,有许多东西还需要深入探索,虽然存在些问题,但也会在实践中得到改善;
在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其特色性,不同于迂腐的结构性社会主义,融入了资本主义的灵活性,又不失本身计划性,在世界上还是独树一帜的。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是对科学社会主义、人类文明的新贡献。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社会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适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和现实的需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心得篇4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众所周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中国***同志提出的。自***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始终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通过政治学研究院的俞老师生动详细的一课,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任何先进的理论,如不结合实际情况考虑问题的话都只是些空洞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在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基本经验和总结,它结合了我国的具体发展情况和基本国情,是全党和各族人民的旗帜和方向,带领和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都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展开、来深化的。并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国的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也逐步提升。无数的事实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在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们还应该廓清道路上的种种疑难。在实践中做好一切,充分肯定和证明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也不能动摇,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
  发展中总会存在问题,这是不能避免的。在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背后也必然要意识到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刚结束的“两会”中, “民生”成为重要主题, 出现了一些关键词,如:幸福、医改攻坚、保障性住房、还清教育欠账、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平稳物价、十二五规划纲要等,这些都反映 党章 网了繁荣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要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国情和国际大背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开创新局面。“希望大家在享受现在的幸福的同时也思考下自己如何才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俞老师语重心长的教导让我记忆深刻。的确,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更是作为一名党员,我们享受着父辈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居安思危,我们应该时刻保有忧患意识,不断努力加强理论学习来武装自己,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中国的发展永远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永远离不开中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人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向全世界人民昭告自己的理论创新成果,所显示的是一份自信,是一份社会主义的自信;所展示的是一个启示,一个关于人类未来选择的启示,要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汇报人:XX
XX年X月X日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心得篇5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01  知识管理

知识点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后,“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会议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知识点2 拨乱反正

史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1980年撤销“*****”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结束: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的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02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如图,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的这篇文章直接针对的是(D)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二月逆流”

C.“反击右倾翻案风” D.“两个凡是”的方针

2.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中国社会最近四十年“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基调。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思想路线是(B)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两个凡是”的方针

D.毛泽东思想

3.无论时光怎样流逝,都不能湮没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记忆。那次会议是党史上的伟大转折,中国人民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会议内容不包括(D)

A.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实际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C.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决定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4.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转折”体现在(C)

A.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B.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C.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5.《人民日报》社论在评论一次重大会议时指出:“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C)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四大

知识点2 拨乱反正

6.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中强加给他的种种罪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他”是(B)

A.彭德怀 B.刘少奇

C.林彪 D.江青

7.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的会议是(D)

A.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

B.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03  能力提升

8.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由此反映出的邓小平思想是(D)

A.实行人民公社化

B.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C.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9.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1978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有(C)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开始在国际舞台发挥更大作用

B.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D.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月11日,《光明日报》公开发表了这篇文章……到5月13日,全国多数省级党报都转载了此文……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1)材料一中这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的发表及引发的这场大讨论有什么积极作用?

答案: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材料二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何时何地召开的?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答案:1978年底,北京。邓小平。

(3)这次会议前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答案: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上述材料中的两个事件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材料一中这篇文章的发表及引发的这场大讨论为材料二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11.******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为此,某校八年级(1)班开展了“弘扬爱国情共筑中国梦”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一路筑梦风雨兼程】

(1)小婷同学在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逐梦历程时,制作了一张知识卡片并向同学们展示了其中的片段,请你帮她完成空缺的部分。

时间

重大事件

1949年10月

__①__成立

1956年底

__②__完成

1978年底

__③__召开

答案:①新中国;
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

【梦想绽放砥砺前行】

(2)在小组讨论中,小冬同学就上述卡片所填的三个重大事件分别从“开启新纪元”“确立新制度”“伟大的转折”三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了交流,请你据此也作扼要说明。

答案:“开启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确立新制度”:三大改造的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伟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同心筑梦气势如虹】

(3)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伟大复兴。通过探究和交流,你感悟到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哪些优秀精神品质?

答案:百折不挠,众志成城;
立足国情,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意思相近或言之有理亦可)

04  直击中考

12.(2017·益阳)以下是小明同学整理的读书笔记,该记录反映的重要会议是(D)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3.(2017·呼和浩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为开展拨乱反正工作提供前提的是(D)

A.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C.工作重心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

D.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领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心得篇6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内容

内容提要:

全书即按共和国60年的时间脉络,从经济、政治、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和平发展等诸角度,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初步探索、道路开辟到不断发展与深化并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飞跃的历史轨迹,系统地阐述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伟大历史进程及其基本经验。

作者简介:袁秉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究》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原文出处】《求实》 【原刊地名】南昌 【原刊期号】200010 ,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

【参考文献】《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年第1期
【原刊页号】21~23 【分 类 号】D1 【分 类 名】社会主义论丛
【复印期号】200102 【 标 题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内涵新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共产党为领导,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托,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和主线,以改革开放路径为平台,以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配套、协调的科学体系。

道路的开辟:

50年代,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79年国庆30周年讲话,重新解释四个现代化,点明了道路的内涵。

1981年《决议》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82年邓小平十二大开幕词创造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2007年中共十七大完整概括道路内涵。

2012中国十八大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新的界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

•现实依据:基本国情

•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主要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总体布局: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文明生态

•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

“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一概念在以前是没有的,它是改革开放30年的重大成果,也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理论贡献。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政府先后提出、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逐步形成为“苏联模式”。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以苏为鉴”的思想,但众所周知他的探索实践没有获得成功。

  邓小平面对十年“*****”造成的危难局面,深刻总结经验教训,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排除“左”的和右的错误干扰,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他批驳社会主义贫穷论调,对毛泽东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不都是对头的”予以纠正,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科学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初步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发动和平演变攻势等给我国社会主义带来的巨大困难和压力,提出要与时俱进,反对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和做法,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用科学的眼光把握规律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纲领。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实现了一系列认识上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捍卫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新世纪,随着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改革开放的深人,我国发展的经济社会条件、国际国内环境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也对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号召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形势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顺应富裕、和谐、文明、安定等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面对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问题,着力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回答两个“基本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到十七大作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重大论断,从我们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到十七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概括,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十七大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到十七大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年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谓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又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我们要走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个意义上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内涵比较宽,涵盖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社会主义的外部条件、社会主义的祖国统一、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总之,邓小平理论所回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都属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完整表述最早出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依据这个表述,我们可以从五个层面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是政党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奋力开拓的。党的领导是坚持走这条道路的根本政治保证。离开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就会走上别的道路。

  

二是制度依托。

一个国家所走的道路,首先是社会制度问题,也就是坚持哪一种社会制度。社会制度包括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即体制)。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方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政治方面,坚持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和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在文化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以它为依托,促进中国的发展,同时又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三是发展内涵。

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发展。中国经济文化落后,发展尤为迫切。发展是硬道理,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线。问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我们党通过长期探索,对发展内涵的认识不断拓宽和深化,从两个文明建设到三个文明建设,特别是在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在这个总体布局中,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它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更加深化了。

 

 四是路径选择。

发展有一个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和路径问题。路径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展开一点有两类:一类属于动力系统,一类属于条件系统。在发展动力方面,一要坚持科学发展,二要坚持改革发展,三要坚持开放发展。在发展条件方面,一要坚持稳定发展,二要坚持和谐发展,三要坚持和平发展。

  

五是目标指引。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是一个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

 

 

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新的界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张峰认为,对比这两个界定会发现有两个重要变化:

  一是删除了“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会删除这句话呢?是因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不重要吗?决不是。主要是因为与接下来专门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重复。这样能更明晰地表达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各自的含义。当然也有更加突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的作用。

  二是增添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新内容。具体地说,加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丰富为“五位一体”的需要。加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则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价值取向的新要求,更为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界定,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的新成果,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要坚持又要拓展的创新精神。

 张峰说,依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界定,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的其他相关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含着七个基本要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七个基本要素

  党的领导、国情基础、基本路线、根本任务、总体布局、价值取向、奋斗目标。

党的领导: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党的领导,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有领路人,就是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巨大政治优势,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中国共产党虽然会犯错误,但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善于从自己所犯错误中学习。恩格斯曾说过:“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中国共产党正是这样的善于学习的伟大的党,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系统总结经验教训,决不走回头路。中国共产党虽然有一些腐败分子和腐败现象,但党消除腐败的决心是坚定的。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努力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虽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中赢得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和敬重。

  国情基础:“三个没有变”

  国情基础,即“立足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的道路,而不是别的国家的道路,必须适合中国国情。中国的国情是什么?概括地说,就是“三个没有变”。

  一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但总体上说还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现在我们才走了一半多的路程,任重道远。因此,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

  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存在着多种矛盾的情况下,其中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只有牢牢抓住并全力解决主要矛盾,才能促使全局发生根本性改观并使其他矛盾迎刃而解。当前我国社会的富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均是前所未有的,但为什么群众还有那么多的不满和怨言,根子就是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是日益增长的,不会静止在一个水平,而我们包括精神生产在内的社会生产在一定阶段又总是难以满足这些需要的,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因此,党和国家要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才能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

  三是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从世界的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但我国是不是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了呢?不是。以人均GDP为例,2011年我国为5400美元,排第89位,仅仅相当于第1位的卢森堡的二十分之一,相当于第14位的美国的近九分之一,不到第18位的日本的八分之一。我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只不过这个发展中国家最大而已。

  基本路线: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弄清楚基本路线是什么。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三大,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个基本路线简要地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是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基本路线之所以重要,在于它的三个要素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位置,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邓小平同志对坚持这条基本路线极为重视,他再三告诫全党:“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重申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的重要论断,并且强调“必须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根本任务: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根本任务,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不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上建立起来的,贫穷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一个不利的起点。加上“*****”期间 “***”鼓吹“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硬把社会主义与贫穷联系在一起,似乎越穷越革命,越穷越是社会主义,搞阶级斗争为纲,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邓小平带领全党拨乱反正,认识到搞社会主义首先要治穷,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自那时以来,历届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

  今天是不是还要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呢?仍然需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发展生产力。所不同的是,今天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有所变化,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但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即“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面伟大的事业,必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就需要有一个总体布局,以便全面谋划、统筹兼顾。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这次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内容之一,并专门用一个部分阐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而使这一总体布局更加完善起来。

  鉴于生态文明建设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有一系列重要的新观点、新论断,值得详述。

  首先是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其次是提出了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针,要求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再次是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宏伟目标。

  再次是提出优化国土资源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等一系列重要举措,使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明确的思路、得力的抓手、落实的办法,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价值取向,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添的新内容,既有现实的针对性,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又有深刻的理论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原理。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在新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重新强调了这一思想,他说:“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同志视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鉴于目前我国贫富差距较大的现实,现在更加明确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这个问题,我们很难令人信服地证明我们是在搞社会主义,而且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坚持共同富裕方向,能够表明我们党解决贫富差距过大问题、防止两极分化的坚定决心,更重要的是能够凝聚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写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界定中,目的就是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这就从根本上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有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

  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郑重承诺

  奋斗目标,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目标明确。总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体表现为经济上富强、政治上民主、精神上文明、社会上和谐,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而伟大的复兴。这一目标的实现,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需要用一百年的时间。这一目标的实现不是骤然来到的,需要先行实现我们的阶段性目标,这就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我们过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法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差,寓意深刻。其一是突出了小康社会作为目标的含义。“建设”是一个过程,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始,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已经是建设。而“建成”是一个结点,是一个成果,是到一定时间实现的事情。二是突出了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把握和信心。当一件事情我们开始做而离实现还很远的时候,我们讲建设。而当这件事情我们有把握有信心一定能够实现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讲建成。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经济总量翻两番的目标,已经接近实现。2002年我国经济总量12万多亿元人民币,2010年达到47.3万多亿元人民币。

  当然,小康社会目标不止是经济指标,还有其他方面的目标。因此,我们不能宣布已经建成小康社会,还要继续为小康社会而奋斗,但小康社会的实现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事情,这也是确定无疑的。因此,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倍增的新指标,并作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郑重承诺,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将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这七个基本要素,既是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要求,也是判断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准。只有坚持不懈地以此为遵循,我们才能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总结

由邓小平提出和概括、党的十三大确立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核心内容准确的表述。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共产党为领导,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托,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和主线,以改革开放路径为平台,以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配套、协调的科学体系。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