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袁隆平逝世一周年袁隆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2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2-08-09 18:05:03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袁隆平逝世一周年袁隆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2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2022袁隆平逝世一周年袁隆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2篇【优秀范文】

 

 2 2022 袁隆平逝世一周年袁隆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5 月 22 日是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各地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着敬爱的袁老,纪念着一位毕生致力于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把梦想埋进泥土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的无双国士。五月的微风夹杂着阵阵热浪,仿若把一缕缕稻香也送进了千门万户中。此时此刻,最忆是“稻浪飘香”。

  最忆是“稻浪飘香”,要用知识打牢基础。犹记 2020年全国科普日,袁隆平为广大青少年分享了 8 字成功经验,即: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他还解释说:“知识是基础,汗水是实践。灵感是思想火花,思想火花人人有,不要放弃它……”今天我们对科学家袁隆平最好的纪念,就是带上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走好新的赶考路。要用知识夯实基础。尊重科学,向科学致敬。袁隆平是一代科学巨擘。他身上闪耀着“爱国为民、刻苦钻研、全心奉献”的科学家本色。他的事业是科学价值崇高的事业。即使在身处重病的时候,他最牵挂的都是科研。今天我们怀念他,就要坚持不懈地用科学知识打牢基础。

  最忆是“ 稻浪飘香”,要用汗水浇灌实践。“书本里长不出水稻,只有田里才长得出水稻。”“你们正值如花的年龄,也正是充满梦想的时候,但是停留于做梦是不够的,我希望你们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袁隆平寄

 希望于年轻人的话语犹在耳畔。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书本知识的唯一标准。有人说,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在少年袁隆平的记忆里,挨饿是最痛楚的记忆。他也因此而立志“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并为这个梦想奋斗了半个多世纪。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不干,躺平,任何梦想都无法兑现。

  最忆是“稻浪飘香”,要用灵感激活思想。梁衡先生认为,“为文第一要激动”。也就是说,写文章不同于我们工作中写文件。写文件多是任务性的,有无灵感、激动与否,都要在有限时间内把文件起草出来。而写文章则需要下笔前有想写的“冲动”,有些冲动就是思想火花一触即发的作用。如不及时动笔将火花记载下,它就会随着冲动的消失而消失。伟人毛泽东有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叫“不动笔墨不读书”。笔者还曾听过一个方法叫“三分读书七分写”,意即读一本书时,在思想火花的触动下写读书体会是更为重要的部分。我们要善于用灵感的思想火花激活思想心田,守正创新地开展各项工作。

  最忆是“稻浪飘香”,要用担当把握机遇。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人生会遇到很多机遇。有的机遇会与我们擦肩而过,令人倍感惋惜;有的机遇需要我们像猎人一样埋伏在一个地方,待目标出现后打个猝不及防。“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当人们把目光投向袁隆平卓越成就时,难以想象他也曾在千百次失败中依然坚信着、等待着世上一粒“可以战胜饥饿”的种子出现。成为新中国培育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26 岁开始搞农学实验,之后把研究方向从红薯育种转向水稻育种。他的人生每一步、每一次转身,都用担当抢抓着机遇。今天我们纪念袁老,也要用担当把握好每个机遇。

  2 2022 袁隆平逝世一周年袁隆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2021 年 5 月 22 日,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离开了我们。时光如白驹过隙,一年过去,两位前辈已经化成幽幽夜空中闪耀的两颗“星星”,同无数先贤一起指引着“逐梦者”的旅程。斯人已逝,道阻且长。广大党员干部在仰望头顶苍穹的渺渺星光之际,要永远牢记这些前辈的闪耀,志存高远,将思念转化为前行的动力,接续其未竟的伟大事业,更要敢

 于开创其期待的全新天地,一路劈波斩浪,砥节砺行,为人民更为这些前辈奋斗出一个美好的时代。

  “长风破浪会有时”,志存高远,牢记头顶“星河”之遥。“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原因之一就在于其超越的理想,在确定理想、追求理想的过程即展现了自身的魅力。袁隆平院士将毕生精力用在了水稻育种事业上,其久久不忘的是事关全体人民“粮袋子”的“禾下梦”;吴孟超院士穷其一生,只为当一个“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的好医生。两位先生虽工作领域不同,但相同的是那颗为人民牵肠挂肚的初心。广大党员干部要领会好这伟大的为民初心,“做一粒好种子”,立足本职工作领域立下为人民服务远大志向,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基层一线站好岗、守好班,为人民群众一针一线的生活细节而不断用力奋斗,做寻常生活中的“无名英雄”。

  “花开堪折直须折”,不负韶华,牢记岁月“白驹”之迫。追求理想、接续伟人未竟事业的道路上,是不能“松松劲”“歇歇脚”的。袁隆平院士一生从事水稻育种事业,临近 90 岁时仍每天坚持前往试验田“打卡”,但“禾下梦”等理想还未实现,先生未竟的梦想和事业,需要年轻人更加用力地接力传承。“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要有“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负韶华,砥砺前行,干一行爱一行,踏踏实实地把

 工作钻研透,在最美好的年纪学习受益一生的干事本领,并勇于在偏远落后地区施展自己的才华,在“摔摔打打”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凝练升华,把青春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基层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实践当中。

  “立根原在破岩中”,足履实地,牢记砥砺“足迹”之坚。“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往往更加需要稳扎稳打,放平心态,一蹴而就无疑是异想天开,是对理想本身的轻视和诋毁。袁隆平院士一生辉煌成就,但仍自称为“种了一辈子稻的农民”。吴孟超院士从医 70 余年,常人往往激流勇退之时,他却笑着说,“名誉算什么,我不过是个吴孟超嘛。”广大党员干部要立志高远,却还必须得脚踏实地,不能脱离现实空谈理想,袖手空谈只会让梦想和现实的距离不断拉大,也不能因为一点挫折就选择“躺平”放弃,惟有俯下身子、挽起裤腿真正“下地”方能避免脚步虚浮,真正踩实前行的每一步,只有愈挫愈勇、行稳致远才能走上通往理想的最快“捷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广大党员干部仰望头顶璀璨之星河时,不要忘记满怀思念砥砺前行,带着先贤的追求和期待,积极勇敢地走好每一步。

推荐访问:2022袁隆平逝世一周年袁隆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2篇 袁隆平 先进事迹 逝世